秦始皇的功过评价(精选5篇)
秦始皇的功过评价 篇1
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根据课本的人物、事件及相关的内容作为此活动课的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多渠道收集史料能力
(3)训练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4)培养学生阅读、筛选材料的能力
(5)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整个过程按照课前准备和课堂辩论方式进行,课前在班上自由组合成两大组(A组、B组)A组代表正方队、B组代表反方队,作为辩论双方。
正方论题: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杰出帝王,功大于过。
反方观点: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着名的暴君,过大于功。
2、每队按要求分成若干小组搜集资料,然后再对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做好课堂辩论前准备工作。
3、辩论过程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辩论正反方一辩陈词立论阶段;正反方二辩发言阶段;正反方三辩发言阶段;群众队员补充阶段;评委对双方观点及辩论过程进行点评;宣布结果阶段。
4、辩论的规则
(1)辩论的正反方队员须在规定时间里用简洁语言完成(每人约3分钟),超过时间将从团队总分中扣去1—5分。
(2)辩论双方讲究辩风,文明用语。
(3)辩论双方按要求轮流发言。
5、评判标准:
(1)将聘请学校五位历史教师和班级中由同学们推选出的五位同学担任此次评委,评委将对本次辩论赛进行全程评议和监督。
(2)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团体和个人分别记分,满分均为100分)
要求:①论点正确,审题与立论对本队所持观点要有理有据,多层次,多角度为本队论点服务,论据充分,能做到以理服人,分析到位
②能迅速抓住对方失误,驳论有力。
③辩手表达清晰,层次清楚。
④配合:看队员之间是否有团队精神,能否相互支持和配合,能否做到统一。
⑤辩风:要求文明用语。
⑥优秀辩手分别由正方、反方中得分最高同学获得,每组各选出一名优秀辩手。
⑦违反评分标准和细则中要求的辩手将酌情扣分,扣完设定分值为准。
辩论赛团体评分表
团体部分
满分
正方得分
反方得分
一辩立论陈词
二辩陈词
三辩陈词
总结陈词
语言表达
团队配合应对能力
总分
辩论赛个人评分表
项目
分值
选手一
正方
选手二
正方
选手三
正方
总结
正方
选手一
反方
选手二
反方
选手三
反方
总结
反方
语言表达能力
推理过程
临场反应能力
配合能力
仪容仪表
总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秦始皇是非功过的辩论,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秦始皇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活动形式:
通过学生辩论的形式评价学习。
辩论过程:
正方一辩陈词: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下午好,我方观点是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杰出帝王,功大于过。理由如下:(1)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是前无古人的功绩。(2)秦朝建立后,为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建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再分县,对我国后世影响深远。(3)在经济发展方面,秦灭六国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做出了统一规定。(4)秦始皇在文化方面也做出了杰出贡献,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行隶书。(5)边防上为防御匈奴的滋扰、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6)秦始皇还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和西南的部分地区,开发那里的经济,兴修灵渠,为中原和两广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有利条件。
以上六点清楚地说明秦始皇是一位有作为的国君,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杰出贡献的帝王,所以我再次阐明我队观点,秦始皇是一位功大于过的国君,谢谢!
反方一辩陈词: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大家好,刚才正方一辩讲到了秦皇的功绩,但是我队认为他的功绩却远远比不上他的暴政,暴政是他主要方面,原因有下面五点:
(1)秦始皇是一个骄奢淫逸的国君,修建的豪华的阿房宫和巨大的骊山陵墓就是其罪证之一;
(2)秦始皇修长城、驰道、每年服劳役的不下三百万人,精壮劳力几乎全部服役,严重破坏农业生产。
(3)赋税重,秦朝赋税是将农民收获2/3以上缴给国家,农民生活困苦不堪。
(4)刑法残酷,秦始皇主张轻罪重罚:就是轻微的犯罪,处以极重的刑罚,希望通过重刑杜绝犯罪。单是死刑就有车裂等十多种,还有连坐和族诛等刑法,老百姓受到酷刑处治的人很多,是其罪证之四。
(5)在文化上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方式摧残了文化,箝制了思想造成历史文化典籍的损失。
综上所述,我队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暴君,他过大于功。
二辩阶段:
正方二辩陈词:
刚才反方一辩讲到秦始皇修驰道,长城问题,在这里我需要说明,秦始皇修长城的目的是什么?它是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并不是仅仅以个人的利益出发,他也从老百姓的利益考虑出发的,秦始皇是征用了民力,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修起了不少城墙,筑起一条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墙,这条城墙虽然耗费了秦朝大量人力、物力,但是它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它维护了秦人民的安定团结,给秦朝人民带来了和平局面,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我认为这不是秦始皇的“过”,而是秦始皇的“功”。
反方二辩陈词:
虽然秦始皇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匈奴南下而修建长城,但是他给人们造成灾害却是深痛的,几家灯火几家愁,大家都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当时全国总人口约二千万,除去妇女一千万人,再除去男子一千万中的老弱病弱残,剩下的青壮男子总数有三四百万人, 修弛道,建宫室,筑长城几乎不下三百万人,连丁女也被征调运输粮食,死伤者无数,可是长城是用累累的白骨垒建起来的,是用人民的血和泪修成的。这难道还能被看作是秦始皇的“功”吗?
三辩阶段:
正方三辩陈词:
除我队上述理由认为秦始皇对中国历史有重大贡献,是杰出的君王外,史书上还记载着秦始皇的其他功绩。
例如:还提到交通方面的成就,战国以来,各地车辆大小不一样,因此车道窄宽不一,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十分不方便,而秦始皇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有利于全国各地车辆的往来。
另外,秦始皇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两条弛道,一条向东通到齐燕地区,另一条到达就是吴楚地区,另外还修建“直道”、“五尺道”、“新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网,有利地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交流,也有利于政令的通达,军队的调遣,这些在当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秦始皇派蒙恬打败匈奴后,设平原郡,在平定南方后,添设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迁移50万人到五岭以南戍边和开垦荒地,推进汉人和越人杂处,同时还在西南地区开通道路,设置官吏加强统治,这些措施既加强秦朝的统治,又促进了西南经济、交通的发展,这些不可不谓是壮举也。
反方三辩:
在秦始皇的暴政中,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他不进忠言,唯我独尊也是个缺点,这也给秦帝国的收场添上了一笔。
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派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这些都是加重了人民的灾难。这些都是他的过错。
群众队员补充阶段
反方群众队员:
讲到秦始皇的残暴,我们可引用《秦律》中的规定:五人共盗一钱以上,要断左足,五人以下的盗窃者,所盗超过660钱,罚“割劓为城旦”。可见其残暴性,因修骊山陵墓而遭刑的人有七十万人,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记功,炫耀声威。这些加重了当时老百姓的负担。
正方群众代表:
秦始皇巡游多次而且主要是在巡行东方郡县一带,东方郡县是统一后新设立的郡县,秦始皇不辞辛苦出巡,条件是艰苦的,他常常遭遇“逢大风”“水波恶”甚至“为盗所惊”等风险(这里“盗”即六国旧势力反抗),为什么回去那里,是视察东方郡县情况,安定那里的国土,日后可以对东方的方针起到参考作用,至于歌功颂德,许多学者已研究到,认为只是一种政治宣传罢了,其中包括一些政治主张。是一种手段。
正方总结点评:
综上所述,秦始皇在其统一的过程中,为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封建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束了长期诸侯混战局面,为巩固政权,又能创立“三公九卿”制度,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平定南方和匈奴,设立郡县巩固边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虽有过错,但不可不谓一代雄才大略的君主,我方再次表明我们观点──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杰出帝王,功大于过。
反方总结点评:
各位老师、同学,秦始皇虽统一中原,建立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先后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但是他的暴政,却是可以和夏桀、商纣相比,他的这些功绩远远比不上他的残暴过失,摘不掉他是一位暴君的帽子,我方观点是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着名的暴君,过大于功。
(其余步骤略)
百团大战功过的历史评价 篇2
这场历时三个半月的战役后来被命名为“百团大战”,日本人哀称此役为“挖心战”。然而,这场打得日本人心痛的大胜仗却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争议最多的军事战役,对它的评价亦大起大落,指挥此役的彭德怀也遭到暴风骤雨般的批评。
一场大胜备受诟病
1940年9月4日,蒋介石致电朱德和彭德怀:“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
此役胜利的消息传到延安,毛泽东立即给彭德怀发来贺电:“百团大战真是令人兴奋,像这样的战斗是否可组织一两次?”
彭德怀自己也认为:“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对日寇当时的诱降政策以及东方慕尼黑阴谋以很大打击,给蒋管区人民以很大兴奋。此役也给了投降派又一次打击,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
但是,在1941- 1942年日军大扫荡导致八路军极端困难后,对百团大战的评价就变了风向。
1944年4月,毛泽东在《学习和时局》的讲演中说,1940年底以前这个阶段,我党一部分同志犯了一种错误,就是轻视日本帝国主义,因此不注意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主张以大兵团的运动战为主,而轻视游击战争。这一批评虽然没有点名,但谁都看得出来,这批评的是彭德怀和百团大战。
接着,1945年5月10日,陆定一在“七大”的发言中说:抗战时期,在华北一般地说是执行了中央路线的,但是有两次严重的错误:一次是十二月会议以后,一次是百团大战,是很大的错误。同一天,刘伯承的发言批评百团大战是“原则的战略错误”。
就连参与百团大战的聂荣臻也认为,尽管“百团大战战果是巨大的,总的来说是应该肯定的。但是,胜利之中也有比较大的欠缺和问题……主要是引起了日本侵略军对我们力量的重新估计,使敌人集中力量来搞我们。同时,使得蒋介石增加了对我们的警惕……”
在1945年的“华北座谈会”上,面对猛烈的批评,彭德怀被迫对百团大战做了检讨:1940年的百团大战……在政治上也是错误的。过早暴露了自己的力量,把日本军队主力从正面战场吸引过来,有利于国民党……这很明显是民族主义模糊了阶级立场。
检讨是做了,但彭德怀心里始终不服,在彭德懷的自传中,他承认百团大战中有对日军进攻方向判断上的失误,但对于“百团大战”暴露实力的批评难以接受。
彭德怀说:“文化大革命’中,有些人恶意攻击百团大战。他们说,皖南事变是因为百团大战暴露了力量,引起了蒋介石的进攻。消灭新四军八九千人,这个罪责应该由彭德怀负。好家伙,这些人是站在哪个阶级说话?真令人怀疑,他们根本不懂得历史……我认为百团大战在军事上是打得好的,特别是在打了反摩擦战役之后,必须打反日的百团大战,表示我们是为了抗日才反摩擦的。这才能争取广大的中坚力量。”
彭德怀没有上报?
在由百团大战产生的对彭德怀的一连串批判中,最严重的一条就是有人指责彭德怀搞“独立王国”、事前没有向中共中央军委报告就“擅自发动百团大战”。
中国共产党历来有党指挥枪的传统,按照常规,八路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须报中央军委批准。但彭德怀发起的这场八路军战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却仅有八路军正副总指挥朱德、彭德怀和副总参谋长左权联合签署,没有中央军委的授令。
难道彭德怀真的没有上报中央?
事情得从1940年4月说起。据聂荣臻回忆,4月下旬的一天,在八路军总部,彭德怀、左权和聂荣臻在八路军总部商谈问题,彭德怀提出要打正太路,“百团大战就是那个时候决定的……他们(指彭德怀等)提出来要把正太路搞掉,把两个区打成一片。我说,这当然是好事情。……后头,发展成所谓‘百团大战’。”
关于百团大战的战略预案在八路军总部决定后,彭德怀于7月22日给各区发出《战役预备命令》,同时上报了中央军委。延安方面收到该电文后,当日抄呈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王稼祥及张闻天、王明、康生等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人。
“文革”之后,人们在档案馆里查到了《战役预备命令》通过无线电波发到延安后的收文原件,证明它当天就被抄呈毛泽东、王稼祥等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有关领导人了。
另外,彭德怀和左权于1940年8月22日午后发出的那份为百团大战定名的电报也上报了中共中央军委。这些电报也存在延安档案中,有案可查。
但是,最终下达“百团大战”命令时,彭德怀的确没有得到中央军委的批准。对此,彭德怀这样申述:“为防止敌人发觉保障各地同时突然袭击,以便给敌伪更大的震动,大概比预定的时间提早了十天,故未等到军委批准便提早发起了战斗。”
另一方面,在彭德怀看来,像破袭正太路这样的作战计划是游击战争中常搞的事情,不涉及什么战略问题,军委是不会反对的。
至于暴露八路军实力一说,也非彭德怀最初意愿。因为在8月20日行动命令下达后,八路军总部部署的参加正太铁路破袭战的军力是20来个团,到了8月22日八路军总部首次综合战情时,彭德怀才意外地发现,竞有105个团参加了这次战役。也就是说,其中有85个团“没打招呼”就直接投入战斗了。
因此,“百团大战”实际上不是由任何人和任何一级机构发动的,而是华北八路军全体将士主动参战的结果。
秦始皇的功过评价 篇3
引子: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身大雕。(毛泽东《沁园春·雪》)
一.秦始皇
1.主要事迹:
(1)政治上:灭东方六国;始称“皇帝”;推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颁布《秦律》(对人民严酷,对环境友好)。
(2)经济上:土地私有,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修驰道;派史禄开灵渠。
(3)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隶书);辩证认识“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4)民族上:统一越族地区;取得河套地区;修筑秦长城(临洮—辽东)。
2.功过评价:w.w.w.k.s.5.u.c.o.m(1)功劳:统一六国,结束分裂战乱,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推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文字;修驰道;开灵渠。
(1)过错:徭役繁重(大兴土木,修阿房宫,筑骊山墓,戍边塞等);刑罚严酷(一人犯罪,株连亲族、邻里);赋税沉重(田租、户赋、苛捐杂税);“焚书坑儒”在消极方面来说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二.汉武帝
1.主要事迹:
(1)政治上:实行刺史制度(监察制度)、察举制(选官制度);颁布“推恩令”、“附益法”和“左官律”等,用非暴力方式解决王国问题;组成内朝和外朝,加强皇权(非考试内容)。
(2)经济上:铸造五铢钱,全国通行;盐铁官营,国家垄断盐铁的产销;平抑物价,征收营业税和财产税等。(非考试内容)。
(3)民族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以宗室女细君公主嫁给乌孙王,同乌孙王和亲;派唐蒙经略西南夷,武帝设夜郎为郡,封建夜郎侯为王;在今昆明地区设郡,赐“滇王之印”;在南越(今两广地区)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管辖。
(4)与外交上: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多次派人赴汉朝会见汉武帝;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开辟陆上丝路,使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交流。
(5)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创建了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极官学;汉武帝太初年间天文学家落下闳制订“太初历”;汉武帝时太史令司马迁写《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功过评价:
(1)功劳:稳定社会秩序,推动西汉社会发展壮大。
(2)过错:长年战争,损耗大量国力,加重了百姓负担。
三.隋炀帝
1.主要事迹:
(1)经济上:营建东京洛阳城;广设仓库(河南巩义洛口仓和河南洛阳含嘉仓);开通运河;修驰道。
(2)外交上:三征高丽;中日互遣使节。
(3)文化上: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式;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
2.功过评价:
(1)功劳:营建洛阳,为唐初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广设仓库,储藏大量粮食、布帛,1 为唐初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大运河的开凿,对巩固统一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修筑驰道,改善了北方的交通状况。
(2)过错:年年重役,丁男不够,征调妇女服役;好大喜功,三征高丽;大兴土木,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严刑酷法。
四.唐太宗的主要事迹w.w.w.k.s.5.u.c.o.m 1.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2.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禁止修建台榭,禁止地方官进贡珍奇宝货;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3.文化上: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大办儒学教育;重视文艺,如书法(初唐三大家)、乐舞(《秦王破阵乐》)等。
4.民族上:大败东突厥,在其旧地设都督府;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高安西都护府;任命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5.外交上:与日本(遣唐使)、天竺的交往与交流(唐太宗时中印文化交流使者是玄奘);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来到中国。
五.宋太祖
1.主要事迹:
(1)通过军事政变建立北宋,基本削平割据势力,到宋太宗赵光义时完成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统一。
(2)削弱地方,强化中央:①军权:枢密将帅相牵制,实行更戍防专权;②行政:中央相权一分为三,知州通判互相牵制;③财权与司法:转运地方赋税,死刑中央复核。
2.功过评价
(1)功劳:铲除割据基础;维护统一安定;利于经济发展。
(2)过错: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指挥不灵;地方财政困难;积贫积弱祸根。
六.康熙帝主要事迹
(1)政治上: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
(2)经济上:实行“更名田”;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
(3)民族上:平定准噶尔贵族噶尔丹叛乱;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册封五世**。
(4)外交上:派兵抗击沙俄侵略(两次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
(5)文化上:修成类书《古今图书集成》;重用传教士南怀仁,修订历法,铸造火炮(主动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清朝康熙皇帝的十件历史大事,可用谐音记忆法记忆为:男(谐“南”,南书房)丁(固丁数)班(赐**),不(谐“布”,《尼布楚条约》)孤(谐“古”,《古今图书集成》)单(谐“丹”,平定噶尔丹叛乱)?三(平定“三藩之乱”)更(更名田)叹(谐“台”,收复台湾)啥(谐“萨”,雅克萨之战)
七.雍正帝主要事迹与评价
(1)积极:推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设驻藏大臣;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
(2)消极:设军机处;兴文字狱;禁止西方传教士传教;闭关锁国。
八.乾隆帝主要事迹
正式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最终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叛乱;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对西藏实行金瓶掣签制度;派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成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从乾隆后期起,清朝政治腐败日益显露。
作业:
1.总结明太祖朱元璋的历史事迹并进行简要评价。
黑猫的功过 篇4
一个月后,黑猫把主人家里的老鼠全部消灭掉了,主人十分高兴。一天,黑猫躺在墙脚下晒太阳,见两只麻雀在屋顶“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就萌生了抓两只麻雀尝尝的念头。
黑猫一跃跳到了鸡棚上,又一跃跳到了屋顶。麻雀见黑猫突然出现在面前,急忙钻进瓦缝中躲藏起来。黑猫翻开瓦片,寻找麻雀,把瓦片搞得乱七八糟。
晚上,天下起了大雨,冰凉的雨水漏到了主人的床上,把被子都弄湿了。主人自言自语地说:“奇怪,新盖的房子怎么会漏水呢?”
天亮后,主人看到屋顶翻乱了的瓦片和麻雀的羽毛,断定这是黑猫干的。主人十分生气,把黑猫狠狠教训了一顿,将它关在门外。黑猫见主人不再喜欢自己,就默默地离开了。
过了些日子,主人家里又出现了老鼠,而且越来越多。老鼠不但偷吃粮食,还咬死小鸡。一次,还把熟睡中婴儿的耳朵咬下一块。主人买了一只白猫,用它来对付老鼠。白猫整天“喵喵喵”叫个不停,向主人讨吃的,对捕捉老鼠却不感兴趣。
主人见老鼠越来越猖獗,连声叹气。他这才想起那只被他丢弃了的黑猫,如果黑猫仍然在家里,也就不可能出现今天的局面。黑猫捕鼠劳苦功高,仅因犯了一点小错误就将它抛弃,是多么不应该啊!
罗家伦的新政功过 篇5
罗家伦(字志希)是清华学校改制为清华大学后的首任校长,在不足20个月的任期内,差不多逐一理顺了迁延许久的校政体制:不仅使该校结束了长期游离于中国教育体系之外的特殊状态,也将清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根子”——退还庚款的清华基金妥善而独立地加以保管;同时,强力引进大批优秀教师,奠定了“大学乃有大师之谓也”的基本格局;非但如此,他还极力扩充图书仪器设备及校内基础设施,扩大了招生规模,更使清华图书馆由偏重西文书册进而中西图书并藏,成为堪与北大图书馆和国立北平图书馆鼎足而三的文化重镇。后人大多赞誉梅贻绮校长时代的“清净无为”,殊不知这与罗家伦执掌清华时大刀阔斧的整顿举措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联。清华之成为国内一流学府,实源自上述开拓之功。
此后,罗家伦继而“临危受命”,出任因风潮迭起而被教育部解散重组的中央大学校长,他以“安定、充实、发展”的治校思路,重建了这所国内规模宏大、学科最健全的“首都大学”,使之成为南京国民政府“黄金十年”发展期的一个突出亮点。十年的中央大学校长,为罗家伦带来了“好评如潮”的外界称誉,人们赞扬他精心聘任教师的良苦用意,肯定他着意扶植工科教育以适应国计民生之需的战略眼光,高度评价他的大学应以为民族创造有机文化为使命的教育理念。
但同一个罗家伦,同样的为办好大学而殚精竭虑且“政绩彰彰”,当年清华园内对此的反映却十分怪异,纵使有案可查有迹可寻彰彰可见的文化教育方面的卓著建树,也在某种有意无意的遮蔽中流于“历史失忆”状态。1981年中华书局印行的《清华大学校史稿》一书更是对罗在清华的言行作了无情的全面否定。只是清华的部分资深教授,如冯友兰、陈岱孙、叶企孙等人在晚年的忆述中方正面提及罗家伦的是非功过,其中不乏持平之论。
文史大家陈寅恪向有品评人物之习惯,且常常吝于赞词。当年他冷眼关注留学时代的同窗罗家伦在校内的大事兴革和随后的“落荒而走”,私下向好友毛子水议论说:“志希把清华正式地办成为一座国立大学,功德是很高的。”我们设定毛子水先生的转述系可信无误,则人文学者的视角又呈现出另一番情致。看来,恰恰是教师中的“上层”对罗家伦推行的“新政”比较能够跨越“现场情景”做出深远意义的评说。
学术为本,教师为先19 2 8年,罗家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年方31岁。他出身于北京大学,由于蔡元培先生设法而获得上海实业界巨子穆藕初资助,得以远赴美欧,在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大学及柏林、巴黎和伦敦大学等世界一流学府留学旁听,却不曾读得正式的学位。在这一点上,他与好友傅斯年颇为相似。
起初,他们的老师胡适对此曾很不以为然,数年后傅、罗等人事业有成,胡适的耿耿之心才渐渐释怀。以罗家伦这样无洋文凭的北大背景的青年执掌清华的校政,不要说几乎清一色具有国外大学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们心头别有滋味,就是在此环境中受熏陶的青年学子恐怕也难免萌生逆反。可是这一有悖“常规”之举所以竟成为可能,实在是当时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的政治高压气氛在起着决定性作用,即是说那是一个“革命的年代”。清华园里纵然自由主义气息浓厚,也无力拂逆排山倒海而来的南方“革命势力”。
罗家伦考入北大之前,曾就读于上海复旦公学中学部,在此结识了黄兴、戴季陶等国民党人,后来又成为蔡元培的得意门生,这层渊源关系在他于五四前后展露才华后似乎得到某种“升华”。1926年他留学归来短时在东南大学任教,当时的同事方东美明显感觉到罗“对政治有某种抱负”。不久,北伐军起,罗随即进入北伐军总司令部担任秘书,当时蒋介石有关时局的文告及文章,不少是由罗氏执笔,其后他又担任了权力极大的战地政务委员会委员和该委员会教育处处长,“济南事件”中曾经受命作为“军使”与日军严正交涉。显然,罗家伦已经成为新政权寄予厚望的青年才俊。
北伐军进入北平,重要的教育机构清华的校长人选必定是个“非常人物”,据说各方推荐的人选一时竟有30余位之众,清华教授赵元任亦在其中。罗身居权力核心,又得到大学院长蔡元培提名推荐,于是拔得头筹。正因如此,有的清华学生认为“罗家伦是假政治势力来长校”。
即令如此,清华师生在经历了最初的内心疑惑之后,对这位“新兴势力”委派的校长还是表现出了足够的欢迎姿态。久经内战和动荡的北方学府瞩望积极的变化和安定,知识界对南方的北伐也大多抱乐观其成的态度。当然,罗家伦本人发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社会声望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代理校务的清华大学教务长梅贻绮及全体学生迭电南京,催促新校长到校视事。鉴于由清华校友组成的“清华同学会”部分人提出“清华人治清华”以阻隔罗任校长的言论,清华大学(在校)学生会特别发表宣言:“不但对罗先生毫无反对之意,且对罗先生之来长清华,深抱革除积弊及建设学术化的清华之希望”,以示其立场与前者有别。学生会代表傅任敢等还专程南下晤罗,商议“清华基金绝对独立”、“完全收归大学院管辖”、“裁撤冗员”、“免除学费”等一系列问题,并且“希望罗以全副精力办理清华”。罗答复:“来办清华,本系牺牲个人之政治地位,自当以全副精神办理清华”,同时表示,要多聘好教授来校,拟聘胡适、钱端升、吴正之等,还要在“本学期恢复军操,同学应受严格军事训练”。对此,学生代表并无异议。罗家伦到校就职的演说题目为《学术独立与新清华》,显示出以学术为本、将学校带入新发展阶段的终极意愿。
罗家伦来清华的使命和“所抱的唯一的决心”就是整顿清华校政,其大刀阔斧的行事风格,甚至多少带着些霸气。他上任伊始,便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重新聘任教师。现有教师4 0余人中得到续任聘书的只有18人,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教师被解聘。另行增聘的近30名教师中,毕业于清华者仅占三分之一。来自金陵大学、东南大学的一批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科的助教进入清华担任讲师,由此奠定了清华实验学科的雄厚根基。同时,一些有北大背景的文科教授也相继应聘,罗家伦的同学杨振声、冯友兰、周炳琳等还担任了教务长、学院院长等重要职务。虽然此举招来“清华要与北大合并”的恶意谣言,罗家伦却不为所动,声言“我只抱发扬学术的目的,不知有所谓学校派别。”他为清华求良师的典型事例,莫过于亲赴天津说服任教南开大学的蒋廷黻来清华一事,其执拗与强行突破的作风,令世人印象深刻而感慨再三。这个时期进入清华的教师还有周培源、朱自清、华罗庚、吴有训、张子高、翁文灏、萨本栋、杨武之、张奚若、邓以蛰等。
旧时的清华学校有一特殊现象:职员的地位高于教员。这是由于学校归外交部管辖,校内的许多职员原本是外交部的官僚,其来头比一般教员要大,他们掌控着学校的实权,在工资和生活待遇上往往高过教师。当年校内的称谓乃是“职教员”,也可谓实至名归。罗家伦来校后发现,“职员人数过多,地位权力太大”,职员数比国内其他高校几乎多出一倍,职员薪金竟有每月400元者,高于多数教授的收入。尤有甚者,作为“清华最高机关的评议会及各委员会,其中主要成员,大多为各部职员,而非各系教授。”从近代大学的“通例”来看,这无疑是本末倒置。他随即裁撤冗员,将职员数由95人减至72人,当年度职员薪水总额实际削减15900余元。与之相应,有效地改善教授待遇,一定幅度地上浮教师薪水,拟定正教授的薪俸以360元至500元为度。罗家伦意识到,“清华要想吸收一部分人才,势非亦改善教授待遇不可”。不仅如此,他在到校两个月后便召开了第一次教授会,同时选举评议员,以便组成新的评议会,从基本体制方面推进教授治校。经过这样一番转换,原先的“职教员”也就渐渐地改称“教职员”了。
理顺体制 独立校务
罗家伦到清华大学半年内,对学生厉行军训。由于此举实施对象主要是在校的大学生,因而招致极大的反感,最后不了了之。不过,与在军训问题上不得不“妥协”相反,罗家伦在清华上演的一幕“大戏”——基金妥善保管和“专辖废董”抗争中则经过顽强地高层运作,以元气淋漓的表现而大获成功。
1929年4月,清华大学董事会否决了罗家伦提交的学校发展规划和相关预算,罗断然辞职,其辞呈中抱怨:“清华为教育、外交两部所共管,已有两姑之间难于为妇之苦,今更加以董事会,则一国三公,更有吾谁适从之叹矣。”很明显,清华的这种特殊管理体制已经构成学校发展的瓶颈,必须从根本上加以破除。在这一点上,校长、教师和学生的诉求完全一致,师生的代表从侧翼助阵,而中心攻坚的角色则非校长罗家伦莫属。他已下定决心:“要以我的辞职,换取清华基金的安全与独立,和清华隶属关系的正规化。”他首先于辞职当日,在上海各大报章发表长篇谈话,向社会各界披露权威的会计师事务所对清华基金的查账结果,其舞弊、贪污和流失的严重情况,引起朝野震惊。行政院急令教育、外交两部会商此事。会前,罗家伦向美国驻华公使通报清华基金的实情,进而提议该基金由中美人士合组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代管,主权属于清华,支配权归属教育部。这样,既使基金摆脱了长期由外交部官僚把持的局面,也避免了基金由校长支配所带来的误解,对此美国公使欣然认同。于是,两部会商顺利通过了这个方案。至于促成清华专辖教育部,罗家伦意识到,在行政院会议上,教育、外交两部的部长为避免争持,极可能采取折衷办法而于事无补。为此,他巧妙地绕过行政院,向教育、外交两部部长均不出席的更高一级的国务会议成员戴季陶、陈果夫说项,由二人联名提案,罗又事先争得蒋介石、谭组庵、孙科三位与会大员的首肯,致使清华专辖教育部的议案在会上一举通过。至此,两部共管所产生的清华董事会也不复存在。
对于自己所采取的这种“非常手段”,后来罗家伦曾有一番自白:“老于人情世故的人,开始就决不这样做。但是我不知道什么顾忌,人家对我的仇恨我不管,我为的是清华的前途,学术的前途。”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有担当、勇于任事的人所说出的话。难怪教育部长蒋梦麟在挽留罗氏请辞的训令中称“似此实心任事之员,实属不易多见”。就是后来执意反罗的清华学生在公开发表的文件中也不得不承认:罗氏“想要办一个完善的清华的诚心,我们不能说他没有”。从罗家伦上演的这一幕“大戏”的结果而言,最大的赢家除了清华自身,大概当属教育部了。由两部共管变为一部专辖自不必说,代管清华基金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在1929年初业已完成了改组,其正、副董事长分别是蔡元培、蒋梦麟,而主导该基金会事务的则是胡适、任鸿隽等留美学者。民国教育界的主流力量,实际上促成了清华大学“体制上的回归”,而罗家伦无疑立下了汗马功劳。还在罗就任清华校长前几日,蔡元培曾致函给他,就治校方略发表意见说:“鄙意清华最好逐渐改为研究院,必不得已而保存大学,亦当以文理两科为限,若遍设各科,不特每年经费不敷开支,而且北平已有较完备之大学,决无需乎重复也。惟收束自当以渐耳。”此一方略是否高明和可行姑且不论,从中显现出罗氏背后的支撑力量却是再清楚不过了。
当然,理顺清华的体制并不必然意味着该校日后能够成为一流学府,更重要的是修炼“内功”,而这恰是罗家伦复职后一年时间里所孜孜以求的目标。据清华学生1930 年的记述:“我们看到罗氏回校后到现在一年之内,建筑方面有生物馆、图书馆、气象台和学生宿舍的落成。教授方面,好的也聘了好多位,在数量上较以前是多了。课程方面比以前多了很多,经费方面总数虽较以前还少,但图书仪器的费用增加了很多”。令人惋惜的是,罗氏的办学进程因政治风云的突变而戛然终止。中原大战阎锡山控制北平,清华园驱罗风潮骤然而起,以罗的惯有风格与学生形成对立,局面遂无法挽回。其中,校内外对罗不满和另有企望的一些人显然起了发动和推波助澜的作用。天津《大公报》特为此刊发社评,呼吁此种肆意攻击大学校长之风万不可长!可是社会舆论拗不过军政实力。罗家伦之于清华,依凭政治而来,又缘于政治而去,这首尾当中的是非功过,囿于“现场情景”的人们难免一时梳理不清。罗家伦当年的一位学术界知交曾愤愤不平地指出:“后来清华毕业的同学,对罗志希这位校长的功绩,不肯承认。我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不平之事”!
辞别清华 理想不改
如果说罗家伦在清华卓有建树却不见容于当时校内师生的诡异现象,与他在(原)中央大学担任校长十年获致好评所形成的明显反差的话,那么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罗家伦执掌中央大学“功成名就”之后辞离这所最高学府的情形,也是充满了内心落寞和带有几分悲情色彩。
事实上,关于罗家伦1941年暑期辞离中央大学的诸多说法虽然众口异词,但串联起来仍能得出比较接近实际的推论。相对正规的校史记述说,罗做了近十年的校长,已感身心疲惫,加之战时办学经费难以落实,无力再维持下去,于是请辞。离开中央大学后,罗家伦一度赋闲在家,夫人在外忙于国民参政会公务,两个未成年的女儿及家务琐事只得由他亲自照料和操持。绵长的秋风秋雨之中,罗氏的内心落寞不难想见。
此前一年,蔡元培在香港病逝,作为学生的罗家伦撰写了《伟大与崇高》一文追念恩师,其中写到:“不才的门生像我,每逢艰难挫折的时候,一闭眼睛,就有一幅先生的音容笑貌的影子,悬在脑际。想到先生临危受困时的雍容肃穆,七十几年的努力不懈,什么暴躁不平之气,都该平下去了。”这段文字,很可作为罗氏此一时期的内心独白。
【秦始皇的功过评价】推荐阅读:
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历史功过09-06
评价秦始皇嬴政的作文11-29
基因工程的功过是非09-13
功过教师点评05-11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与原因06-12
我喜欢的历史人物是秦始皇08-24
读少年秦始皇有感06-11
读秦始皇传有感07-14
读《史记.秦始皇》有感08-27
《秦始皇兵马俑》教学反思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