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忧愁》读后感

2024-10-08

《上帝的忧愁》读后感(共10篇)

《上帝的忧愁》读后感 篇1

在我们的一生当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的痛苦,这些痛苦有些是苦的,有些是甜的,让我们走进《青铜葵花》在本书,一切就真相大白了。

这本书主要讲了主人公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从小一起生活,一起快乐成长,但是,好景不长,葵花十二岁那年,她回到了城市,青铜就天天想念她。痛苦,虽然一直围绕着他们,但是,他们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痛苦虽然一直围绕在他们左右,但是他们从痛苦中更懂得和珍惜这份友谊。大家一直以为痛苦是不好的,不想让它降临到自己的身上来,而我要告诉大家,痛苦不一定是坏的,就像葵花和青铜一样,痛苦可以让我们从中知道许许多多的道理。

我也有着跟他们一样经验,在暑假里,我打乒乓球很差,我知道,打乒乓球不是谁天生就会的,我看着在小广场追逐嬉戏的朋友们,心想:他们能在小广场上玩,我却要练乒乓球。如果球没有发好,就得重发,但是,经过我多次反复地练习,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把乒乓球这一项给练地炉火纯青。

虽然,练习好乒乓球是一项十分艰苦的任务,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像书中的两个主人公一样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就一定能够做好的。”

《上帝怀中的羔羊》读后感 篇2

这是美国凯洛琳.米勒所著。在封面上《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说到“最伟大的南方文学,也是我的最爱”是对这本书的高度评价,被公认为南方文学经典范本。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第一代垦荒者文斯和妻子西恩在这里生育了四名子女,女儿希恩跟随丈夫伦祖去了属于他们的土地,大儿子贾斯珀在家帮忙,次子里阿斯带回了勇敢叛逆的新娘玛戈特,小儿子杰克聪慧敏感,他们在此处耕耘,恶劣条件带给垦荒者重重考验……

仔细品味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两大震撼,第一震撼是两位南方女性,坚韧善良的希恩与与狡黠机灵的玛戈特,她们成为“第二代拓荒者”,在重重考验下一路披荆斩棘,支撑整个家族的力量。

第二震撼是拓荒者们在土地上自力更生,与大自然成为朋友并驾驭,从基建、纺织、农事、日用、屠宰、日杂、医疗等方面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方法。例如文中说到患上喉头炎,希恩把牛脂、松节油和樟脑混合,放在炉子上加热,孩子们因受寒而胸闷,她要在他们胸部上敷药和按摩。

《我的同桌是上帝》读后感 篇3

受到全班同学的青眯。他想尽了各种方法要与冯离离做好朋友,但是,冯离离觉得不该和大家一样喜欢“尚第”,所以都被她一口拒绝了。直到冯离离知道他是真正的

“上帝”及与她做好朋友的原因之后,悔恨不已。其中让我最记忆深刻的话是:“对不起,上帝。人世间有太多的阴差阳错,因为我的性格错过了这次机会。如果一切

可以重来,结果一定不会是这样的!”是啊!上帝将机会放到我们每个人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不能因为任何原因和借口轻易地放弃机会,要好好地珍惜和把握,才有成功

上帝咬过的苹果读后感作文 篇4

上帝咬过的苹果(一)

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咬的口子大的,给你了一分天才,就搭配了几倍于天才的。

文中的盲人就是一个被上帝咬了一大口的苹果,他自己,沮丧到了极点,一位开明的老师开导他,我们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因为上帝非常喜爱他的芬芳。这句话,让这个盲人茅塞顿开,成为了一名着名的盲人推拿师,为许多人解除了疼痛。若干年后,他的事迹被写入当地的小学课本里。当你遇到不如意时,不必怨天,更不能自暴自弃,要起来,相信这句话:我们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我就有自身的感受。

这篇文章使我心有感触,或许我也是被上帝咬过一大口的苹果,因为我不仅是近视眼,度数说出来估计会让人大吃一惊,六百度,我上五年级,实际上我也不相信这个事实,但是这毕竟是事实,我是后天形成的,我不想告诉大家,但是你们必定会知道的,我这人吧,不想这些事也整天嘻嘻哈哈的,一有关于这些事的事情,我心里就不开心。当别人问我多少度的时候,我总是推来推去的让这个人忘掉,然后,我就和他说别的事,要么,就不回答他,他说这个,我说那个,反正不让他知道就行了,今天我告诉你们这些是因为告诉你们我也不用提心吊胆了。这句话,说得真不错,每一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每一个人都有缺陷。

缺陷是不能避免的,上帝咬这个苹果也是不能逃脱的。但是,只要改变自己就会改变人的一生。记住:我们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

上帝咬过的苹果读后感(二)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的书,读完这本书,我大有启发,希望把我的感受分享给大家。

故事的引子是个盲人,他非常悲观,认定这是老天在惩罚他,后来被一个老师指导,变成为一个着名的盲人推拿师。看完引子后,我迫不及待的继续往下读。

世界着名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被上帝要得非常重:4岁时麻疹、7岁时患肺炎、46岁时牙齿全部掉光、50岁成哑巴。这对他真是太不公平了,但是最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变成了一个天才,他不但是艺术中的者,还是个生存中的成功者,帕格尼尼的精神值的我们。

书中还介绍了一个人,他是我们熟知的大音乐家贝多芬。由于他长期处于高音世界中,渐渐地变成了聋子,晚年时变成瞎子。他与病魔斗争到生命尽头时创作的的被称为英雄交响曲的《第九交响曲》震撼了世界,无人不称赞他。

这本书告诉我们,所有的人都是被上帝咬一口的苹果,但某些苹果上帝特别喜欢,所以咬的这一口更大罢了。当你遇到伤心事时,不要自暴自弃,而要鼓励自己。

希望大家读读这本书,它会让你的人生更加美好。

上帝咬过的苹果读后感(三)

今天我在一本书里看到一篇文章,题为《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有一个从小双目失明的孩子,自从他懂事后就烦恼,认定老天是在惩罚他,觉得这一生完了。

后来,一位老师告诉他:世上每一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有些人的缺陷比较大,那是因为上帝喜欢他的芳香。从此,那个孩子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特别的钟爱。

上帝知道了这件事,笑着说:“我非常喜欢这个精彩的比喻,但是我要声明一点:所谓缺陷只是生理上的,而不是道德缺陷。有道德缺陷的人是烂苹果,不是我咬的,是虫。”

《无语问上帝》读后感 篇5

就如作者在书中所举的一个例子:在一个冬天天寒地冻的晚上,刮着大风并且路面上因下雪结满了冰,作者的汽车突然抛锚了,他修理了半天,车子还是修理不开。他祷告希望上帝能够帮助他,但是当他祷告了又祷告,车子还是发动不起来,上帝也没有派别的人来帮助他,最后他不得不在一件破旧的餐车里面等拖车把他的车子拖走,然后在汽车修理厂修理了几天才修好,此次车的抛锚不仅花费了他的金钱,时间,还耽搁了他参加聚会。作者问:“上帝到底在不在乎我的挫折?或者上帝在不在乎我浪费这么多的精力和金钱?”

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我想在我们基督徒的生活中也许遇到过类似的情况:面对亲人的病危,我们祈求上帝医治;面对就业,我们祈求上帝给我们一个好的工作,祈求上帝能够给我们一份稳定的工作等,但是当我们苦苦向上帝祷告后,上帝却没有垂听我们的祷告,我们信仰的上帝在我们需要他的时候,他好像隐藏了,不帮助我们了,这个时候就会对信仰失望,就像本书中所提到的查理德在对信仰失望的时候所说的:“每当我面对重要决择时我都会读经、祷告求上帝带领,我想你也是。

《无语问上帝》这本书就是站在上帝的角度和站在人的角度两个方面探讨上帝的“不公平”、“隐身”和“沉默”问题,从而使我们有新的发现。当作者站在上帝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看到上帝对待我们称为信心伟人的亚伯拉罕、约瑟、保罗等信仰伟人的时,上帝对他们的人生是更多的“不公平”、“隐身”、“沉默”。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学会了对上帝的顺服和信靠;在以色列民族历史上,上帝也曾“不公平”、“隐身”、“沉默”:上帝“不公平”是因为怜悯,神不愿意立刻惩罚犯罪的以色列民,忍耐等待她悔改;上帝“隐身”的原因是以色列民族不再遵守上帝的教导;在以色列民被虏异邦,受苦的时候上帝“沉默”,其实上帝和他的子民一同受苦。后来上帝以人的样式来到人间,上帝不再隐身和沉默。按理说,这个时候的人类应该全部都相信和顺服上帝吧!但是上帝的现身和说话并没有使人人都相信他,他在世的时候反而遭到很多人的抵挡,和他在“隐身”和“沉默”的时候一样!所以人对上帝的信靠不是上帝是否隐身和沉默,乃在于人是否有一颗愿意信靠他的心。

总之,《无语问上帝》是一本很好的属灵方面的书籍,使我们在上帝隐藏、沉默的时候,我们同样能够对神信靠和仰望,与神建立良好的关系。

《有个叫颜色的人是上帝》读后感 篇6

读徐东的小说集《有个叫颜色的人是上帝》,我恍惚之中有读王朔的感觉。这里有抑制不住的言语激情,有穿梭自如的文字驾驭,有率性而为的诙谐嘲讽,有内蕴其中的心酸无奈,有看透人生的自嘲自虐。小说集收入的六篇小说,分别是《喜欢》《消失》《洗脚》《祝愿》《欢乐颂》《有个叫颜色的人是上帝》。

开卷初始的会心一笑,正是第一篇《喜欢》中情的清澈与爱的单纯给我带来的。喜欢就是喜欢,从读高中时就一直喜欢,即便在有了肌肤之亲以后,李光明对周小凤也只是喜欢。他说:“我想最终还只是一种喜欢吧,那种喜欢如同是我在喜欢世间一切美好的时候,她在我的远方是一个具体的人,是我的生命世界的一个代表。”在李光明心中,那种喜欢的美好感觉,如同一团云雾一样,一味自然的在他的生命深处升起,袅娜飘荡,消散在蓝天里,仿佛把整个世界都充满了。谁的初恋不是这样的美好呢?在那个对爱情执着到底的李光明身上,有着多少人年少时的影子呢?人是生而自由的,再美好的爱情也不能将其束缚?

从《消失》开始直到《欢乐颂》,我被徐东的文字裹挟进一个被欲望完全占据的世界里。偶尔从纸页间脱离让酸涩的眼睛稍作休息,看看周围的时候,真有恍如隔世之感。对我来讲,是我身边的世界更真切,还是小说中的欲望更真实?

不切实际、不知所云的孙勇陷入了对性的迷茫,对人生的困惑中,无法自拔,不想自拔。他不断地在各种各样的男女情感中徘徊、纠缠、辗转、把生命中的一个个日子无情地打发了。遇到了小江,由开始的热情、依赖,到最后的应付、决绝、恐吓,被绑架之后的孙勇最后被一辆货车在十字路口撞飞,生命从此戛然而止。

徐东是70后作家,读他的小说之后,我情不自禁地要依靠自己的想象来勾勒他曾经有过的少年时光。他的小时候应该能够吃饱,并不缺衣少穿,但是吃的穿的总感到不能满足无法尽兴?他的小时候多半不敢轻易跟女同学讲话,担心会有同学说些闲言碎语,对心有好感的女同学更是不敢正眼细瞧?他在懂事之后常常告诉自己要跳出狭窄的天地去外头见见世面,方可算是有作为之人?小说是虚构的,但是无论如何都能在现实中找到一丁点的影子。

《洗脚》中的胡英山与父母关系疏远,只是给钱而已。他对妻子没有爱,只是有一个儿子而已。即便儿子因车祸去世了,他也哭不出来。看到妻子对儿子的那种发自肺腑的爱,他觉得自己活得不像是个人。如愿以偿地与妻子离婚之后,胡英山却一点都无法快乐起来。他觉得自己丢了故乡,丢了家,丢了父母,丢了自己。他除了再度返回深圳,别无去路。

是时代改变了人?还是城市改变了?徐东借叶代的口说:“在深圳这样的大都市,什么事情都有可能。人在这样的大都市,都变成了说不清楚的社会动物。”在《洗脚》这部小说里,徐东一直在进行着乡村与城市、过去与现在、少年与中年的对比,这种对比在老邹、胡英山、赵涌、叶代等人的生命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徐东为读者刻画的是一群深陷物质主义泥潭的现代人,他们丢了心灵,失了灵魂,不知如何与自己相处。环顾周遭,人心不再柔软,变得坚硬;人心不再清澈,变得浑浊;人心不再干净,变得污黑。借《洗脚》中赵涌的话来说,“这个世界上,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那种目标明确,积极向上,并且乐于奉献的人。”倚着小说中所涉及到的许多阴暗面,我们可以找见那些现代城市中无处不在的弱势群体,他们可以是负担沉重工资低廉的洗脚妹,也可以是家产颇丰的中年富翁,后者穷得只省下钱和欲望。

《祝愿》中的李更说:“我变了,我的诗歌就不再纯粹,现在我越来越感到自己将会是一个没有出息的诗人,因为我感到自己在物欲横流的城市里微不足道,想要有所作为。”怀抱文学梦想的花秋生和李更到深圳闯荡以后,运气和机遇不错,事业和感情均发展顺利。写作的心情与文学的梦想,被现实的生活挤到了奄奄一息的边缘。他们不仅丢了文学,还丢了原本拥有真善美的自己。小说的最后,他们两人几乎同时失去了家庭和婚姻。

徐东的笔触是冷峻的,他仿佛操着锋芒毕露的手术刀,把生活的不堪如抽丝剥茧般地解剖在世人面前。不仅如此,他还把被欲望控制的人生,以及内蕴其中的苍凉、无奈、迷惘,一五一十地呈现给读者。我认为,阅读这样的小说,是需要做好心理准备的。我此前的心生恍惚,和此时此刻的心情沉重,即是明证。

同名小说《有个叫颜色的人是上帝》被置放在集子的末尾,似有峰回路转地为小说中的人物寻得解脱之道的意味。它提醒我们不能被物化,“人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与桌子不同,才能找到自己的尊严”;它告诉我们,只要懂得跳出自己生活和思维的惯性,过上自由而诗意的而生活并不算难;它带领我回到了似曾相识的童年,把用泥捏成有窝的喇叭用力摔在石头上,比赛看谁摔得响,既要声音响亮又要开口不大不小刚刚好。这何止是游戏呢,它已然是艺术了。

它还郑重地提醒我,脱离惯性的写作是一场涉险,作者是一个向无垠的虚空里乞讨的精神乞丐。由此来讲,这篇标题被拿来当作书名的文章也就有了总结陈词的意义。它代表徐东对人自处时的坚定并不绝望的探索。如果说徐东于此书中的精神探索呈现出一条线段的话,《喜欢》是徐东心路历程的起点,《有个叫颜色的人是上帝》则是返璞归真的终点,中间的四篇则起着起承转合的过渡作用。徐东告诉读者,生活不管如何艰难,都要有逃出生天的勇气;社会不管如何物化,都要为自己的灵魂打开一扇窗口,让外面的新鲜空气进来,让年少的记忆涌起,让精神绽放瑰丽的神采。

作者:张家鸿

《上帝创造母亲时》读后感 篇7

此外,还要有能够在患病时自我痊愈……能够用一磅汉堡包满足一家人的胃口……和一滴能表示欢乐、悲哀、失望、怜爱、痛苦的眼泪。

母亲时什么?是上帝精心为人间创造的圣物,她外表柔和,内心极其坚韧,她是家人的支柱、家人的调和剂和家人的未来。

母亲是阳光,给孩子奉献光和热;

母亲是雨伞,为我们遮风挡雨。

《上帝的忧愁》读后感 篇8

我们是变了的,和原来的人类完全不一样,但不是说原来的人类已经灭绝了。

未来的人类呢,可能已经拥有我们无法理解的思考方式,生活习惯,社会规则,道德规范,伦理教条。尽管安尼得特人无法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我们也无法理解未来人类的思想。

有动荡又不安,才能于烈火之中有蜕变。假如冬天将要来临,那么春天还会远吗?

合上书,心里有一种惊讶一种疑惑,茫然,或者说的更好一点一种冲击书里谈论了一些之前从未想过的问题。或许之前我又有思考过快乐是什么,但却从未想过让一部分人长生不死的后果是什么?人类的科技又将走向何处?科技的尽头是灭亡吗?或是什么别的东西?往前看,1.3万年前的智人的到来毁灭了最后一个人类土着部落。往后看,那真是只能仰观宇宙之大了。

那真的是灭亡吗?抑或是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当今的人类在思考科技进步,带来了什么,是否会造成人类自身的毁灭。当回首过去,我们已经改变,并且制造了那么多的东西,我们的思想改变也是那么巨大。曾经的我们,习惯性的形成聚落,聚集在一起生活。我们穿衣服不是为了遮羞,而是为了御寒,我们对于自己聚落的人,公开透明。而今天社会我们却不断强调自由,个人空间,这些概念。曾经的我们,脑海中只有眼前的一碗饭,只有捕杀猎物获取生存,道德之类的东西,在当时我们的脑海中可能还不如一碗大米来的实在。

我们不一样,不过是传承和改进。

《上帝的忧愁》读后感 篇9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读后感

如今的网络时代是个人人可做写手的年代,每个人都可以在各类网站上尽情的长篇大论,有人写爱情故事,有人写玄幻小说,有人写鸡毛蒜皮。而这位曹天元比较“另类”,他居然写起了量子物理史话,因为少见,所以他的工作在科普缺乏的中国更显得特别突出。 读完一本书,闭上眼睛回味回味或者是粗糙地写上几句已是习惯了。遇见这本书,是一件很机缘巧合的事情,自习回来上网,偶然间在internet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里发现的;翻开它又是必然的,之前看过大量的科幻小说,知道不确定性原理,多宇宙平行等学术观点很受小说家们的欢迎,再加上高中以来就一直困扰我的“光的波粒二象性”,这些极大地激发了我对量子物理学史的兴趣。很是符合“微观不可预见性――宏观的.必然”这一说。   我不是物理系的,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仅仅凭着一点微薄的线性代数,微分,概率以及高中积攒的一点物理学知识,花了一个晚上囫囵吞枣地看了下来,倒也是小小的艰难了一把。看了就有收获,起码对量子物理有了个基本的感性认识,门外汉有门外汉的好处――走马观花,不必深究。   读后感不是对物理学发的,在这里只想说点与书本无关的东西。从科学史可以看到,大多数科学家,都有着一种对知识的狂热,他们把“发现宇宙的奥秘,体验真理的美感”作为一种人生的目标,科学就是他们的价值取向。我没有那种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理想,只是有时候会觉得:如果我活着只为了享受感官的刺激,只为了他人的评价,只为了社会给你订下的种种标准,这样的人生也太逼仄了。也需要在风轻轻云淡淡时,呼吸一下空气的美好;也需要在繁星满空下,抬头望天眼里景仰和敬畏;也需要在为霞尚满天时,沉吟一下“落日熔金,暮云合壁”…… 《上帝掷骰子吗》是本成功的科普读物,从中我们也可以总结出成功科普读物的一些特点,他的作者无疑首先应该了解阐述的科学领域,但是不需要一定精通,就如教师在课堂讲课更关键的是他的表达能力。作者应该有更广泛的兴趣,只有这样他才能够从更丰富的角度以公众能够接受的语言进行科学的普及。这本书成功的向大家讲述了量子物理的一段历史,或许并不完全准确,但是我们毕竟可以知道这门科学的发展历程,我们毕竟了解了很多基本的量子物理理论,我们毕竟了解了大批伟大的科学家的事迹。对于一本科普读物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上帝也疯狂观后感 篇10

在我们文明触及不到的卡拉哈里沙漠,有着善良原始的布西族。他们纯粹,原始,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那真是人类最原始的智慧。他们能在沙漠中找到水,没有犯罪和刑罚。他们相信上帝给予的一切有用及美好。一个玻璃可乐瓶的闯入改变了一切。起先大家认为是上帝的失误给予这样没有用处的东西,但后来大家发现他的好处,比如能吹出好听的乐曲,能捣碎东西。大家互相争执,所以历苏决定把这不祥之物还给上帝。于是他的旅行开始。他遇到让他不可思议的“上帝们”以及他们的奇怪东西。

片子开头上有些黯淡的彩色画面。80年代的片子像一部我们平常看的科教片。炎热美好的非洲风景。动物们在阳光、干草、河流边奔跑,跳跃。那么悠闲的世界,和谐无处不在。然后镜头转到繁忙的现代文明。城市飞快地奔跑,人们彼此忙碌。历苏的旅行让两种文明有了交点,两条彼此分开的平行线,相互交汇,撞得我心中强烈的不安和羞耻。和那些纯洁的部落首领相比,我们的文明得到了电,汽车,抢,但也失去了善良,真诚,团结。我们自私,暴力,狭隘。

历苏认为我们就是上帝,因为我们拥有不用走就能跑动的动物。但是我们无疑是疯狂的。历苏看到奇怪但又看起来很好吃的动物(羊)但却不猎杀。他杀了其中的一只,想让“上帝”一起分享的时候,上帝们却弄伤了他。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真的很难受。历苏的眼中全是真诚,他不懂什么畜养动物,他认为食物就要彼此分享,而我们却拿子弹打穿了他的脚。他不懂什么是囚禁,在沙漠里,他们自由奔跑,他们一辈子没见过墙。而我们却把他审判,关起来。他难过得不吃不喝。

心里最柔和的地方彻底被历苏的真诚和善良感动着。我们本来就拥有最美丽纯洁的心灵,是我们丢失了它。我们选择了我们的舒适生活,尽可能的攫取我们需要的,所以放弃了纯真的和美好的。我们选择了把自己围困在锁和墙内,守着我们的财产,细数,顺便锁上了我们的心。所以我们放弃了自由和自然的空气。我们选择了谈吐优雅,举止大方。但是同时我们给自己带上了沉重的社会枷锁。那些天高地阔,肆意享受阳光和感情的日子被我们疯狂地丢弃了。

文明是贪婪的。它探着欲望的舌尖,吞噬着一切。一切纯真和善良的。文明舒适而痛苦。片中的历苏最后回到了他的部落。但是,在现在还找得到广袤的场地,那里动物可以无束缚地生存和活动?布西族在现代文明的触角下,还能保持纯真和善良,还能相信上帝吗?据说后来历苏还演了很多的续集,他给全世界人们带来了欢笑,后来还是被现代人所抛弃。他还能找到来时的路吗?他还能回得去吗?心痛,心痛,心痛。

是的,我们疯了,但愿上帝还清醒。

电影《上帝也疯狂》观后感:一则捧腹大笑的寓言故事

每次凯说起布希人的语言时,旁白都会适时地响起敲打的声音,让他们布希语听上去就像基因的解密一般神秘。

非洲布希曼土著人生活在离都市6000公里的卡拉哈里沙漠,这是个常年无雨到连动物都不愿生存的地方,可是布希人却顽强的生活下来。他们每天采集树叶上面的露水,挖地下的树根来取水,偶尔飞机从天空中飞过,他们甚至认为这是上帝在打饱嗝。

从飞机上砸下来的一个玻璃可乐瓶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生活在原始状态的他们非常的迷惑和好奇,于是便由一个玻璃瓶引发了好笑的故事。单纯纯朴和善良的凯从始至末只是想去世界的尽头丢掉他的玻璃瓶,最后,他走到茫茫一片云海旁的悬崖上,终于结束了他奇幻的历程,回到了他的部落。

布希曼土著人凯的扮演者叫历苏,他确实是布希曼土著人,他有点塌斜的的眉骨使他的眉毛和眼睛在太阳的阴影中组成了一个倒三角形;他雪白的`牙齿让经常爱笑的皮肤黝黑的他看起来纯朴天然;他虽然只穿了一块小小的布衫,和都市人相比起来那么暴露和格格不入,可是却感觉他是那么自然,华服穿在他身上只是强加装饰而显得做作。

上一篇: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下一篇:毛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