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捕手》观后感(通用10篇)
《心灵捕手》观后感 篇1
电影《心灵捕手》观后感
——顾鸿鸣 2703001030
这次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课堂上观看了电影《心灵捕手》,看完之后我感受颇深。即感叹少年威尔的数学天赋和他的桀骜不驯,又感叹心理医生尚恩的坚持不懈帮助威尔走出困境。
威尔因为是个孤儿并且遭受过家庭暴力使得他不相信任何人,心理排斥严重,让他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敌意,尽管他拥有天才的本领,却因为处于人本有的自我保护而在没有遇到尚恩教授之前只能在既想改变又自我堕落的矛盾中挣扎。但是正因为他的天赋,他给了自己一次机会去解答那写在小黑板上的数学难题,他被发现了,并且受到了重视。尚恩正是通过建立相互信任,经过八个来回的心理咨询疗程让威尔最终打开了心扉,与此同时威尔也在默默之中开启尚恩因丧妻而封闭的心房,重新追寻情感的归宿。
让我思考最深的是尚恩教授的那段经典对白——“你从未离开过波士顿吗?我若跟你谈美术,你只能引用美术专著空谈理论,例如米高安哲劳。你对他知之甚详吧?他毕生忠于艺术,满腔政治热诚,与教皇相交莫逆,耽于性爱,你对他很清楚吧,但你连梵蒂冈的气味也不知吧。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如果我想你谈及女人,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你可能与女性发生关系的次数不太少。但你却没法说出在女人身边醒来时,那份内心的真正喜悦!你年轻飘悍,如果我想你谈及战争,你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朗诵莎翁描述战争的名句对白。可是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我问你何谓爱情,你可能只会吟风弄月,但你从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四目交投时彼此了解对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献给你,把你从地狱深渊拯救出来。对她百般关怀的感受你也未试过,你未试过对她情深款款矢志厮守,明知她患了绝症也在所不惜。你未试过住在医院几个月,紧握着她的手时那份感受,医生都感动的破例允许全日探望。你也未尝过痛失挚爱的感受,因为要非常爱对方才可感同身受。我怀疑你是否有奔放地爱的勇气。我望着你时,不见得你是个有智慧有自信的人,我只见到一个狂妄懦弱的少年。”——作为大学生,就像我们对天才赋予很高的期待一样,社会对我们赋予了很高的期待。我们虽不能做到像威尔那样,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储备和咨询前查阅他们的书籍而在资深的心理学医生面前搬出一套一套的理论或者说词来羞辱他们,但是我们却会在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农民、亲戚朋友甚至父母面前高谈阔论,谈我们伟大的理想,谈我们远大的目标,谈我们博大的人生规划来展示和炫耀自己。但实际上呢?正如尚恩教授所言,我们可以做到将各种理论运用到说词中来增强自己,显示自己的才能,可是我们却因为没有真正的体验过,没有真正的去打开心扉去接受去感受而让我们所说的一切显得空洞而无实际意义。我们只有认真对待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不能纸上谈兵,要学到真东西,学会实践运用,我们才有资本才有实力来说明事物。否则我们学到的只是用华丽的辞藻来增加自己的狡辩能力罢了。
《心灵捕手》观后感 篇2
一听到这个消息, 我三步并作两步赶紧跑进教室。眼前的一幕确实让我惊呆了。只见教室里一片狼藉, 地上到处散落着孩子们的课本, 课桌椅东倒西歪, 上面的一个个脚印十分刺眼。同学们把贺兴豪团团围住, 只见他一边用脑袋撞墙, 一边哭诉:“这次考试没有考到90分, 回家后我妈妈肯定又要把我暴打一顿!”围观的同学, 有的在一旁冷眼旁观, 有的怯生生地躲在其他同学身后, 还有的七嘴八舌地在一旁讥笑他。
接这个班之前, 我就对这个孩子的特殊表现有所耳闻:只要老师一批评他, 他就开始狂躁, 无论上课与否便直接冲出教室, 在操场上大哭大叫, 脾气上来时就顺势躺在地上打滚儿, 哭声搅得全校都不得安宁, 任老师怎么劝说, 他非要等到自己哭得精疲力竭了才肯罢休。这个孩子让所有老师头疼, 谁要是触动了他的“神经”, 那就相当于引爆了一颗炸弹。于是, 老师们都尽量避而远之, 减少和他之间的正面冲突。
记得我给这个班的孩子上第一节语文课时, 他就不听讲, 总是把自己铅笔上的玩具小风车吹得呼呼转。当时, 我非常生气地让他站起来, 并没收了他心爱的铅笔。下课了, 我在讲桌旁给学生解答问题, 他从我身边走来走去, 使劲地撞我。我开始不以为意, 以为他是不小心撞到我的, 哪知他反复地走来走去, 每次走过都用自己的胳膊肘使劲地撞我, 一次比一次用力。面对学生的公然挑衅, 我当时气不打一处来, 大声呵斥他。也许是他对我不是很了解, 瞬间被我的厉声呵斥给镇住了, 脸上闪现出了一丝不安和恐惧。孩子脸上这种细微的变化被我瞬间捕捉到了:原来他是可以被制服的, 并不是不可救药。
下课后, 我把他带到了办公室里。他原以为我会对他采取猛烈攻势, 因此用一种不安的眼神看着我, 似乎在等待着我严厉的惩罚。我让他站了一会儿, 也让自己平静下来。我心平气和地问他当过班干部没有, 想不想当班干部。这个问题立马吸引住了他。听到我想让他当班干部时, 他的嘴巴微微张开然后又合上, 欲言又止。我看出了他的心思, 并说出了我的决定:我们班需要一个纪律委员, 这个职位只有你才能胜任, 我会一直为你保留着。你要是愿意成为老师得力的小助手, 老师会很高兴。他若有所思地问我:“老师, 我能当好吗?”我肯定地回答:“我相信你一定行。我给你一个星期的试用期, 要是你做得好, 就可以一直做下去。但老师的要求是你上课一定要自己先遵守纪律, 然后再协助老师维持班级纪律。”听了我的这番话, 他信心满满地离开了办公室。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 他上课积极举手发言, 上夕会课时积极主动维持班级纪律, 他的“野蛮劲儿”似乎在一点点消失……
可今天, 他怎么又“旧病复发”了?只见他脸上挂满了泪水, 额头上都是汗珠。我立刻叫住了他。他停止了哭叫, 站在我的面前默默地抽泣着。我问了问事情的缘由, 才明白他是因为这个单元的考试成绩没有上90分, 心里很害怕回家交不了差, 气急之下才做出了如此举动。我马上找到了数学老师, 跟数学老师沟通之后, 决定让数学老师“借分”给他, 让他这次分数过90, “借”的分数在下个单元考试中一并还给老师。我原以为他会因此而高兴起来, 谁知他却默默地低下了头, 脸涨得通红, 眼中噙满了泪水, 坚定地说:“谢谢老师!下次我一定把分数还给你, 我不会让你失望的!”看着眼前的孩子, 我不禁感慨:再野蛮的孩子也有一颗懂事的心, 关键看老师是不是孩子心灵的“捕手”。
心灵捕手 慧眼伯乐 篇3
30年前,罗跃嘉迈入了心理学发展的鸿河。在此后的科研和教学路上,他激流勇进,乘风破浪为其倾注毕生心血和精力,也同它一起迎来了彼此的光辉岁月。
坎坷求学路铸就非凡人生
1958年,是中国火红的大跃进年代,罗跃嘉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市一个普通人家,父亲是乐山县委的一个小公务员,文笔极佳;母亲通过努力从一名护士成长为医生。10年后最后一个小妹妹降临,这个6口之家生活得还算其乐融融。然而,一个动荡年代的来临打破了原有的安宁,要不是重视教育的母亲不忍他中断学业,四处奔走为他求学,罗跃嘉的求学经历可能在小学毕业便画上了句号。1975年,罗跃嘉高中毕业,仅仅17岁的他就融入了当时上山下乡的洪流。
一年半以后的初春,黑暗中空气夹杂着闷热,罗跃嘉挤上了西行的闷罐车,中途再改坐老式大“解放”,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进藏。在这个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原,罗跃嘉开始了为期两年半的连队战士生活。期间,他曾被西藏军区步兵第一五八团授予嘉奖两次。
1978年春天开始的高考给了罗跃嘉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次转机。1979年8月底,当他在西藏一个连队养猪场收到一份被四川医学院录取的电报后,便一个人沿着川藏线一路搭车出藏。进入大学校园再次拾起书本,他如饥似渴,贪婪地汲取知识,生活也有如另一番天地。5年寒窗仿佛转间即逝,由于还是现役军人身份,罗跃嘉毕业后进入成都军区军医学校从事解剖教学工作,一项被他称为“出生入死”颇具挑战性的工作。3年后,罗跃嘉考取了第三军医大学康复医学研究生,重返校园继续深造。“那时我的导师吴宗耀教授刚从美国纽约回国,问我搞P300,还是C波”,对此懵懂不知的罗跃嘉阴差阳错地选择了P300,这是一种跟认知功能有关的脑诱发电位,又称为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的晚期正成分。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Sutton等发现了脑诱发电位的这一长潜伏期的成分,因它是在识别相关刺激出现后300ms左右发生的正相波因而被命名为P300。然而就是这似乎“随意”的抉择,使罗跃嘉在此后的近30年中沉浸于此。
1990年,顺利获得硕士学位的罗跃嘉便留校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科工作。他兢兢业业,由于在“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临床应用”中取得重要成果,罗跃嘉作为第一获奖者获得全军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值得一提的是,罗跃嘉只用了3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讲师的职称晋升(这个计算除去了他3年解剖老师的经历)。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罗跃嘉参加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庐山举办的学习班,也正是这次普通的学习班,使他的专业又一次转向。
“当时班上有位老教授,在国内从事心理咨询非常有名,我就向他询问中科院心理所有没有研究ERP的导师”,就这样,得到肯定回答的罗跃嘉成为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一名心理学博士,师从魏景汉教授。他也正式从医学转身迈向心理学领域,结缘认知神经科学。
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另一方面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相关联,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这也是为什么罗跃嘉可以顺利跨专业的原因。在读博前,罗跃嘉曾踏上飞往法国的班机,进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临床电生理学实验室做了1年的访问学者,他的研究课题是关于通过脑电预测植物人是否可能醒来。
“大脑是高级认知功能的器官,认知神经科学就是阐明心理和认知活动在脑内的机理,简单来说,就是研究脑是如何创造精神的”,罗跃嘉解读着他所研究的内容。回国继续博士学业他更加奋发图强,在读博期间先后发表了10多篇论文,斩获了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中国科学院地奥奖学金一等奖、中国神经科学学会青年优秀论文奖等,并得以留所工作。
赤子归国再踏科研路
“相比临床,我更适合科研”,于是在1997年获得博士学位以后,罗跃嘉成为美国Catholic大学(华盛顿)认知科学实验室的一名博士后研究员。国外工作经历中他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在博士后导师Raja Parasuraman教授的帮助下,在SCI期刊发表了自己的博士论文,这也使得罗跃嘉成为国内心理学界较早在国外发表论文的研究者。此外,罗跃嘉还独立开展了两个项目,“当时导师交代我的时候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因为受技术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一定能成功”,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值得骄傲的,两个项目在罗跃嘉的不懈努力下均取得圆满成功,在实践中的不断摸索也为他日后的研究夯实了基础。
就这样,罗跃嘉从事博士后眼见已有两年多。恰逢中科院百人计划招聘在即,罗跃嘉征求导师意见,Parasuraman教授推心置腹地告诉他“总做博士后也不是长久之事”,于是他毅然一试,不曾想初战告捷。2000年夏天,罗跃嘉作为我国心理学第一位百人计划入选者义无反顾地回国了。“这条路没有走错,从大的方面讲,为中国的认知神经科学贡献了一定力量;从个人方面,也比较好地实现了中国梦,但对我女儿有愧疚”,在大家和小家之间,罗跃嘉倾向了前者。
回到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后,物是人非一切都面临着重组。当年的导师即将退休,实验室和两个博士生就交给了罗跃嘉,他的身份也变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然而,实验室的硬件条件也略显局限,仪器还是5年前罗跃嘉读博士时用的仪器。于是,他首先用200万“百人计划”启动经费中的多一半买了一台128导脑电。当年正值中科院脑智重大项目启动,罗跃嘉在研究所领导的支持下参加了该项目并成为3个课题组长之一。“项目组有几位院士,对我的提携帮助很大,其中主要有李朝义院士、郭爱克院士”,话语中罗跃嘉流露了真情。
在研究内容上,罗跃嘉除延续了先前在美国时的“注意”方向,还开展了全新的“面孔识别”研究。与后者的渊源还要追溯到他离开美国之际,临行前一位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做面孔识别的知名学者Haxby教授送给罗跃嘉一套西方人的面孔资料。回国后,罗跃嘉决定将这个方向从大西洋彼岸引进中国,“当时有两个学生,就让他们一个做注意,一个做面孔”。如今,他们课题组制定了包括表情面孔在内的6套《中国情绪材料刺激系统》,已在国内外广泛使用。
2001年开始,罗跃嘉花了两年时间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他的研究方向从注意转到情绪。其实早在回国之初,罗跃嘉在“认知”重大研讨会上就曾提出过“对情绪开展研究”,但其他专家的意见是,“研究情绪的条件还不成熟”。但后来大家还是认识到了情绪的重要性,10年后我国启动了“情绪与记忆”的重大研究计划。对科研方向的把控,罗跃嘉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
科研上的优异成绩,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在回国第3年罗跃嘉就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岂不知,在我国心理学界至今也不到10人能获此殊荣。2004年,他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在2000~2005年间,他先后主持了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资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十五”装备专项择优支持计划,成为我国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佼佼者。
回顾今天的成功,罗跃嘉感慨他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3个人:硕士生导师吴宗耀教授,为他打开了ERP的大门;博士生导师魏景汉教授,引领他进入了心理学研究的殿堂;博士后导师Raja Parasuraman教授,使他开阔了国际化的视野。
迈入学堂聚焦情绪研究
2005年,罗跃嘉做出了一个在常人看来勇气十足的决定——离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加盟北京师范大学工作。那时的确很少有人在工作上流动,而不安分的罗跃嘉却喜欢做一些开拓性工作。出任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发挥了他在管理方面的才能。在北师大工作的8年期间,罗跃嘉先后为实验室引进了很多人才,例如现在的北师大心理学院院长刘嘉教授、接替罗跃嘉做重点实验室主任的李武教授,以及余聪、贺永、薛贵、张占军等,他们后来都入选了杰青和/或长江学者。
除了做伯乐,罗跃嘉也是一位传道授业者,桃李满天下的他教过的学生也都十分优秀。2016年,他在北师大所带的学生已经全部毕业,也标志着他在北京的研究生涯告一段落。令他欣慰的是,一位北京的关门博士生在毕业前总共发表了28篇英文学术论文,产量之高不禁让人惊叹;一个硕士生在3年内也发表了近10篇SCI论文,毕业后进入国际最顶尖的UCL(University College Lendon)继续深造。从2000年回国到现在,罗跃嘉指导的学生已达百人,他虽没有过多的表露,但可以感受到罗跃嘉对自己学生们的那份自豪感。
尽管如此,罗跃嘉也没有放松对科研的继续探究,又相继主持了多个项目,如教育部重点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美国NIH GRIP项目、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等。
10多年来,罗跃嘉一直专注于情绪与认知的相互作用研究。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而焦虑是一种细腻微妙的情绪。2002年起,罗跃嘉便开始了“焦虑对认知的影响”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焦虑的结构环路与功能环路”,他完成了焦虑对注意、记忆影响的研究。后来,他又将触角延伸至焦虑对决策的影响,并证实了一个决策的脑电指标,即“反馈负波”。研究发现,高焦虑者对结果预期较悲观,反馈负波比较小。除了明确的决策,罗跃嘉还考虑了模糊结果。
“我在讲课的时候喜欢举一个例子,男孩跟女孩求爱或求婚,女孩可能会说一句‘讨厌,这也可能是答应也可能是拒绝,这就是模糊结果”,后来他发现高焦虑人的反馈负波的敏感程度反而更高,与明确时的刚好相反,这说明高焦虑的人对模糊结果的评价是较负面的;此外,通过磁共振实验,他发现焦虑的情绪化决策行为激活以杏仁核为中心的“情感系统”和以背侧扣带前回为中心的“理性系统”;高焦虑表现出更强的损失规避,显示出以杏仁核为中心的情绪系统的功能亢进和杏仁核-前额叶功能连接的异常;在此基础上,他还探寻了反馈负波与人类基因是否有关联,结果发现FRN可以反映对公平预期的违反的程度,焦虑和5-HTTLPR短等位基因在增强情绪动机的同时也会增强人际动机的制约强度。
2011年,我国启动了一个重大研究计划——情绪与记忆的神经环路。“研究的手法多样,可以通过基础生物学角度,也可以是认知心理学层面”,于是罗跃嘉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焦虑的结构环路与功能环路”。经过3年的潜心研究,成果收获颇丰,他们希望继续深入研究,“人在应激状况下容易产生焦虑,我们就想看看应激与焦虑是否有因果关系”,于是罗跃嘉又申请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应激下情绪与记忆的认知神经机制”。他采取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结合脑功能成像、基因和认知实验等技术,以希望达到3个研究目标:揭示应激对人类情绪与记忆影响的神经机制,为提高个体应激应对能力和治疗应激相关身心疾病提供重要科学依据;阐明基因脑机制行为的应激下神经生物学基础;建立应激下情绪与记忆神经网络特征变化的全脑图谱。
据悉,国家级重点项目每年授予心理学领域十分有限,而罗跃嘉是中国心理学界唯一主持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人。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011年,在完成又一轮实验室评估后,罗跃嘉主动向学校提出让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位置以培养年轻人;两年后,他又辞去了研究院院长的职务,南下深圳。尽管时间已到2013年,但深圳的心理学研究还是块未开垦的土地,罗跃嘉决定为之打开局面。他积极投身学科建设,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提升教学水平。在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建院之初,罗跃嘉就表明不再担任行政职务,而是由更为年轻的优秀学者来承担。“定位准确,时间自然就好协调,该放手就放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如今的罗跃嘉练就了一副不争的平和心态,也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使命。
初到深圳,罗跃嘉就建立了情绪与社会认知科学研究所,“目标更集中,聚焦情绪与社会认知科学或情绪与神经科学”。这是一支年轻的科研团队,成员中年龄最大也不过75后,还有80后。他们无一例外都有在国外工作的经历,长的长达10多年,短的也有1年。落户深圳,这些心理学领域的优秀人才都会得到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每个人都拿到了“孔雀计划”支持。2015年,他领导的团队参加了国家基金项目的申请工作,最后得到6项,加上深圳大学的1项,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以7个项目的数量在全国排名中位居第4,仅次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而2016年,深圳大学再上一层楼,获批的心理学科研究项目数量仅次于中科院心理所,列全国第二,高校第一。
目前,罗跃嘉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他建立了中国情绪刺激材料系统,利用ERP与fMRI结合的技术手段,研究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及其神经机制,阐明情绪负性偏向的脑内加工的过程,负性情绪选择性影响了空间工作记忆;证明情绪性刺激对不同焦虑状态的注意及视觉加工具有调节作用,提出面孔表情加工的三阶段脑认知模型;深入研究了不同焦虑水平对决策的影响及其脑机制;在选择性注意、思维、想象、数字加工与汉语认知等方面也有一些新的发现,在我国脑电与ERP研究与技术推广方面影响广泛。
迄今为止,罗跃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0篇,其中SCI/SSCI期刊收录180篇,包括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Human Brain Mapping, Neuroimage,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Neuroscience,Neuropsychologia, Biological Psychology,Psychophysiology等高影响力SCI期刊论文,出版中英文专著5部,译著2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新型实用专利授权3项。
他身兼多项社会职务,比如国际社会神经科学学会理事兼中国分会会长,国际心理科学学会会士,广东省认知科学学会会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2015换届)理事;担任《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Scienc、《心理学报》《心理科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编委,30多家国内外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杂志审稿人等。
如今罗跃嘉即将步入顺耳之年,“我现在的任务就是为年轻一辈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为他们解决各种问题”,他一直秉承“事在有人为”的人才观,注重人才培养。他不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从未停止引进人才的步伐,罗跃嘉的朋友甚至开玩笑对他说“在北师大培养的杰青长江都能围坐一桌了”。的确,在培育提携年轻一代方面,罗跃嘉付出了无限心血,而且教导有方,也收获了令人艳羡的成绩。此外,他还致力于为国内外研究者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曾多次主办大型学术会议,如2016年6月,在大连举办第三届脑成像于脑电研讨会,组织了45场学术报告,300人参会;2015年9月,在重庆举办第二届ERP研究与应用研讨会;2014年5月,在深圳举办认知与情绪障碍的脑机制与影像学研讨会;同年11月,再次在深圳开展ERP高级研讨班;2013年12月,在广州举办第四届国际社会神经科学会年会;2013年9月,在安徽举办第一届ERP研究与应用研讨会等。远溯到2002年,他就主办了中国第一次较大规模、有很大影响力的《认知神经科学研讨会》,现在还有不少心理学家提起,就是那次会议让他们从传统的心理学进入到当时全新的认知神经科学领域。
《心灵捕手》观后感 篇4
《心灵捕手》是一部关于心理方面的喜剧电影。这部电影的主角是威尔亨利。威尔是一个天才,但是威尔总是在逃避,没有胆量证实自己。
威尔亨利是普通的美国青年,在著名的麻省理工大学担任清洁工期间,碰巧看到知名数学教授林保在告示板上给学生出的一道数学难题无人问津,回去仅在镜子上写下一串公式便迎刃而解。于是,便在学校的告示板上作了答案。当大家都在等待这位数学天才出现的时候,他并没有出现因为他根本不属于这里,不属于林保教授的讲堂。又一次,林保教授出了题,威尔信手拈来,将题作出。这次林保教授看到了他,他转身骂了一句,转身便跑。在哈佛大学的酒吧,威尔以自己深厚的学术修养羞辱了那自以为是的哈佛高材生,并赢得了少女施嘉娜的赞赏。最终,赢得了少女施嘉娜的爱。
威尔聪明绝顶,却叛逆不羁,甚至到处打架滋事,并被少年法庭宣判送进少年观护所。最后经过数学教授的保释并向法官求情,才让他免受牢狱之灾。虽然教授希望威尔能够重拾自己的人生目标,而用尽方法希望他打开心结,但是许多被教授请来为威尔做心理转导的心理学家,却都被这个毛头小伙子洞悉心理反被威尔羞辱,纷纷宣告威尔已无药可救。数学教授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好求助他的大学同学及好友尚恩,希望他来开导这个前途汲汲可危的年轻人。结果两人不但成为好友,尚恩更敞开这位
少年的心胸,教导他如何面对爱情与将来。
这部电影主要是尚恩、威尔二人“心灵角力”的过程,尚恩以自己与妻子相知相守的情感经验,鼓励威尔建立亲密关系的第一步便是尝试,甚至直言逼问威尔最基本的生命问题:为何而活?该做何事?并且,不再接受他胡扯一通的“狗屁答案”。威尔在面对女友离去,老友好言相勤,以及尚恩真情相待的冲击下,心防溃决,与尚恩相拥而泣,走出童年受虐的阴影;并且“跟着心走”,放弃蓝勃教授所推荐的高薪工作,直奔加州与女友复合。
威尔表面上一大堆朋友围在身边,热热闹闹;具有超人的能力又使他魅力四射。在电影多次出现威尔落寞孤独地坐在疾行的火车车厢里,任凭万籁俱寂的夜景与曙光微露的晨曦自窗外飞逝;淡淡的乐声陪衬著他一人静默的画面,勾勒出威尔既自负又无助的复杂心情。综观这部影片,我明白了这部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心理不健康的天才的心路历程,影片通过对心理咨询的描述,向我们表达了很多内容,其中较深层次的内容就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正视我们的过去,正视我们的生活,正视我们的未来。
从这部电影中我学到了很多。作为一个教师,应该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教师要心细如发能及时发现学生丝毫心理变化,这样教师需要很强的观察能力。再则应该有足够的心理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不能读懂,也就无法捕捉到学生的心思。无法读懂学生也就找不到教育学生的最佳方法。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以引导,让其悟出人生的真谛,而不是命令学生如何,让学生成为自己人生的舵手,其间必定会遇到暴风雨,相信会勇敢面对,驶向大海深处,找寻自己内心呼唤。
《心灵捕手》观后感 篇5
麻省理工菲尔兹数学奖的获得者蓝勃教授将一道世界上只有两个人能解出来的数学难题写在走廊黑板上,以挑战这所最高理工学府的精英学子,没有几天这道号称世界顶级数学难题的答案赫然出现在黑板上,这件事情震惊了教授和他的学生们!一次偶然的机会,教授发现了那个神秘的天才----一个没有任何学府背景的年轻的清洁工---威尔。威尔是名极具天赋的青年,一次他去邀请女友史凯兰,史凯兰以质子光谱分析习题未作,拒绝了他。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仅看了一眼就记住了那些题目,并且很快就写出了答案,叫到史凯兰手中。
什么是朋友?不应该是吃喝玩乐时的那些人,而是你身处逆境与你同甘共苦的那些人。不是甜言蜜语的人,而是直言不讳的人。是你成功是默默祝福你的人,是失败是抚慰你的人。查克是威尔的朋友,不仅因为他们一起在酒吧喝酒、泡妞,一起打架斗殴。重要的是在看到威尔才华横溢,但自甘堕落、不求上进时,严正指出:“因为我明天醒来五十岁了,还在这干活,无所谓。而你已拥有百万奖券,却窝囊着不敢兑现,你再待20年是羞辱我们。我每天到你家接你,我们出去喝酒笑闹,那很棒。每次我敲门都希望你不在了,不说再见,什么都没有,你就走了。”
朋友是关键时刻给自己以指引,以力量的人。查克片末来到威尔的家,敲门却再也没有人开门时,除了忧伤,更多是欣慰与高兴。
蓝勃和尚恩人生的重要他人。蓝勃是菲尔兹奖的得主,有些数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菲尔茨奖是最著名的世界性数学奖,由于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因此也有人将菲尔茨奖誉为数学届的“诺贝尔奖”。可见蓝勃在数学上的造诣之深,是让常人难以超越的。但威尔的数学天赋令他吃惊,一次,威尔将一道题的答案交到蓝勃手中,蓝勃开始还装模作样评论。可威尔根本就没有耐心等他琢磨,就告诉蓝勃,答案绝对是正确的,你拿回家看。蓝勃后来与威尔发生了争执,威尔拿起那几张答案,就用火机点着了。蓝勃像疯了一样扑向那一张冒着火苗的答案,终于抢出了半张纸,瘫在地上,承认自己确实看不懂威尔的解答。蓝勃很想让威尔从事数学方面的研究,先后给威尔找了五个心理医生,好让其从阴影中走出来。蓝勃是个爱才,惜才的人。人生能有人赏识自己,并不余其力的帮助自己,也是人生之大兴。
威尔因童年创伤而啃噬他对人的信任与情感的投入,以防卫的心理来隔绝自己真实情感的表达。以防御和攻击的心态对待他人,从而抹杀自己生命中的真实情感表露,生活在自负与自卑交缠冲突的矛盾世界:一方面以自负嘲弄的心态修理哈佛小子,戏弄心理专家,破解数学难题,洞悉国家情报工作的冷血无人性;但是,另一方却以自卑害怕心理拒绝女友史凯兰的真情付出,害怕别人离弃自己之前便先行抛弃别人,不敢尝试与人建立亲密及信任的关系。电影多次出现威尔落寞孤独地坐在疾行的火车车厢里,任凭万籁俱寂的夜景与曙光微露的晨曦自窗外飞逝;淡淡的乐声陪衬著他一人静默的画面,勾勒出威尔既自负又无助的复杂心情。
在这尚恩、威尔二人“心灵角力”的过程中,尚恩以自己与妻子相知相守的情感经验,鼓励威尔建立亲密关系的第一步便是尝试,甚至直言逼问威尔最基本的生命问题:为何而活?该做何事?并且,不再接受他胡扯一通的“狗屁答案”。威尔在面对女友离去,老友好言相勤,以及尚恩真情相待的冲击下,心防溃决,与尚恩相拥而泣,走出童年受虐的阴影;并且“跟着心走”,放弃蓝勃教授所推荐的高薪工作,直奔加州与女友复合。
捕手是棒球中的一个位置,由英文的Catcher而来,至今有很多引申含义,大意为能抓住某种东西的人。“心灵捕手”的确是形象、生动,别人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按说我们教师应该是学生“心灵捕手”,看了这部片子过后,有很深的感触。这种感触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加强、有所加深。
首先,感触于威尔惊人的天才能力。他能解出哈佛高材生们解不出的数学题,他能做出世界上只有两个人会的难题,他甚至能只需三分钟就解出教授数年来攻克不下的疑难。他熟悉各类书籍,让哈佛的聪明小子自愧不如,让心理医生愤然离开。他烧掉自己轻易解出来的教授却解不出来的答案,打击教授的自信是他自己树立自信的一种方式。他对于自己为什么不参加国家情报局的情报工作的解释独到而又有见地。那些所谓的正儿八经在天才眼里,只是荒唐。
然后,感触于天才的孤独,天才都是孤独的,威尔也是。表面上一大堆朋友围在身边,热热闹闹;具有超人的能力又使他魅力四射,然而影片在这些东西后面呈现出来的是威尔紧闭的心。世界惊呼于他的天才,我们却丝毫没有看到他的内心。直到心理教授西恩用他优于威尔对真实生活经历的感受而开始捕获他的心灵时,威尔的心才开始慢慢打开。这时,我看到的是他的寂寞,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真实的他,因为他逃避着自己。他孤独,对现实有自己的看法但希望安于现世,与朋友们喝酒、干活、说脏话。他认为劳动是光荣的,特别是体力劳动(我也这么认为)。威尔的所谓的自尊让他拒绝了爱情,天才居然没有爱的勇气,他该是多么的孤僻,二十年来压抑着自己、隐藏着自己。他能够从书籍、从哲人那里获得思想上的碰撞,但心灵却没有对话。他一直孤独着。直至西恩引导他:“除非你自己想说„„”。在一次又一次的沉默过后威尔终于开口了,心灵之门开始慢慢启封。
另外,还感触于这个心灵捕获的过程。没有理论、没有实验,只是西恩与威尔真诚的谈话,谈话的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一幕是如此感人,平时“冷血”的我深受感动,不觉间已流了泪。在我心里,那些煽情、做作、花大力气的剧情比不上这简单而深刻的一幕。
当威尔驾着朋友送的又丑又破的汽车朝女友所在的加州驶去,西恩接到威尔给他的信,他要去找一个女孩儿!西恩笑了,我们也笑了,一个孤僻了二十年的心灵康复了,找到了自我。如此完美!
所谓人生,是因为心灵经历了生命过程。人之所以人,因为人有心灵。
心里的感受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震撼,惆怅,感概„„我们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所面对的各种障碍、烦心之事甚至种种诱惑。每个人的成长都有所不同,可是我们能不能真正地敢去克服自己的不足,特别是自己心理的阴影障碍,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去追求自己的真爱,放下所有的包袱然后放手去一博呢?说的容易做起来很难啊!然而,will却作到了,我在心底,由衷地佩服他!他内心深处曾有不可抹去的童年伤痕,因此他变得叛逆不羁,总是心灵上回避别人包括他的女友。他常与几位死党四处打架造事,也因此被少年法庭判处重刑而送进少年观护所。蓝勃教授不忍心看到这么一位天才被埋没,误入歧途成为一名罪犯,先后找来五位知名心理学家为威尔做心理治疗。后来,will被尚恩教授以自己与妻子相濡以沫的感情来突破了他自己心理防卫,打开will的心扉,将内心最底层的童年梦魔倾诉出来。最终,Will终于可以忘记过去的伤痛,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他成功拿到一份不错的职位;同时,他发现自己最想要的并非是报酬丰厚的工作,而是去加里福尼亚寻找他心爱的女友。在他最后留给尚恩教授的一封信里,他引用了以前教授告诉他的句子:“我要去找一个女孩。”片子很感人!
震撼之感:他叛逆,他放荡,然而他又是一个天才,一个超越哈佛骄子的天才,一个拖地的天才。于是,矛盾出来了。他想要逃避,但他又渴望有生命中的救星出现。他可以用一块五毛钱的阅览费抵过好几万的教育费,他可以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并胜出,他可以用几个小时的时间解出世界上只有两人会的方程,他可以引经据典说的大名鼎鼎的心理学家无言,可是他却不能拥有一个真正的自我。为什么?一切都是因为那悲惨的童年,那黑色的童年,在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与自卑!
综观这部影片,我明白了这部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心理不健康的天才的心路历程,影片通过对心理咨询的描述,向我们表达了很多内容,其中较深层次的内容就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正视我们的过去,正视我们的生活,正视我们的未来。
《心灵捕手》观后感 篇6
兰博教授与主人公戴尔
影片的起伏点在于兰博教授为因斗殴面临坐牢的戴尔保释,并为其提供学习高等数学的机会和心理辅导,并最终碰上作为心理学教授的西恩。此时戴尔的天赋被展现的淋漓尽致。从前几任心理医生的著作中即可研究出对方的弱点,对其攻击。唯有西恩教授在遭受同样的侮辱及愚弄后,依然放下身段与其交流,用自己的人生及经历来感化戴尔,并最终得到亦师亦友的关系,自己的情操得到升华,心结也得以解开。
我从影片的后半部分即开始流泪。是因为我钟情于思想性的影片,久违了这样的片子;是因为被主人公的经历触及,回想起自己的人生低潮期;是因为被西恩教授用人生的感悟去感化戴尔时流露的真情感动,追忆起自己是如何走出那段低潮期的。
西恩教授采用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戴尔,刺激戴尔
关于人生,关于真诚。年轻气盛的戴尔,凭着自己的天赋把教授们耍得团团转。从表面上看是这样,其实反映出戴尔因家庭暴力引起对别人的不信任。而当西恩教授用亲身经历来与戴尔分享时,表现出极其真诚的态度,从而教育戴尔与人相处最基本的要素是真诚。爱情亦如是。
2位教授在为天才的前途争论
宋晓军:漫画界的“心灵捕手” 篇7
初看时,只觉得画面细腻唯美,笔触工细,再细品忧伤的意味便流露出来,家园的无奈,环境的脆弱呼之欲出,直击心灵,发人深省。这幅漫画名为《鸟巢》,作者是山东省漫画家协会副秘书长宋晓军。类似《鸟巢》这种引人共鸣,触及心灵的漫画他还画过许多,称其为漫画界的“心灵捕手”并不为过。
倾心于他画作的独具匠心,构思视角的创新和独特,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见到了宋晓军的庐山真面目并采访了他,听他诉说着他与漫画的不解之缘,跟着他一起进入到了那个诙谐幽默的漫画世界。
独具漫眼与漫画的不解情缘
与漫画的偶然相遇,让宋晓军从此有了割舍不下的情缘。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宋晓军上学的时候主修装饰画,学习了绘画的构图、技巧等基本功,虽然对漫画的敏感度较高,但却一直没有漫画作品出炉,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他看到日本读卖漫画展的征稿启事,终于触发了心中的漫画情缘,于是人生的第一幅漫画作品便横空出世了。
作品的内容是在一所监狱里,高墙内的犯人正在排队上厕所,而高墙外规则的制定者狱警却随地方便。自由与不自由的对比,守规则与不守规则的反差,使得整幅漫画颇具幽默效果,讽刺意味浓厚。人生第一幅漫画仿佛预示了他未来的漫画风格,针砭时弊,突出矛盾,关注社会民生,用幽默的视角透视各种社会现象。虽然作品没有获奖,但是宋晓军对漫画的喜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之后,宋晓军屡有佳作问世,讽刺人们生存状态的漫画《跑步机》;展示生态环境脆弱的《鸟巢》;反映社会盗版和假货现象的《西天归来“经”满街》;表现粮食问题和土地问题的《食》等等,这些漫画作品以“异想天开”的构思和“独具漫眼”的观察将各种社会现象表达得入木三分,荣获国内国际许多奖项,得到众人的认可和喜爱。
宋晓军说,刚开始画漫画几年后,他曾经放慢脚步为自己充电。“我需要停下来思考思考如何构思和创作漫画,自己总结漫画的表现形式和思维方式。”看看宋晓军书橱里的书籍,书案上的笔墨纸砚,速写本里一张张的临摹勾勒,洋洋洒洒的文字记录,还有那成堆的画作草稿,就知晓他为了在漫画上有所建树如何惨淡经营,他吸取着前辈的经验,总结着新鲜的想法,力求将每一幅主题鲜明的漫画用最恰当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创作出能够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优秀作品。
匠心独运 直击社会的穴位
漫画是一味心灵鸡汤,滴落在宋晓军的心上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他总是深入透彻地观察、思考这个世界,将生活中习以为常和司空见惯的事物表象中隐含的荒诞和幽默元素抽离出来,后将社会现实用夸张、幽默的画面语言表现出来,让读者在哈哈一笑的同时又仔细品味咀嚼,进而发现社会的荒诞,引发心灵的震颤。
“漫画体现社会的良心。”宋晓军说,他的作品总是能够直击社会的穴位,号社会的脉搏,看出社会的“问题”所在,进而开出一剂“良药”——漫画,用漫画的语言引人深思,批判丑恶,呼吁美好。获第七届“子恺杯”中国漫画大展“金猴奖”(中国漫画最高奖)的《西天归来“经”满街》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作品立意于反映当今社会充斥着的以假乱真现象,以师徒四人取经归来发现长安城内遍街盗版为主题画面,借古讽今,抨击当今社会不尊重知识产权的盗版行为,呼吁大家追求真实和诚信。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品尝漫画这味心灵鸡汤总会尝出不—样的滋味。有的读者理解漫画蕴藏的涵义甚至和宋晓军的创作初衷并不相符,“他们的观点甚至丰富了我的创作内涵。”像是漫画作品《食》,在画中,有的人看见农民的辛劳和汗水;有的人看见人口增长的压力;有的人看见土地缺少和人民需求之间的矛盾;甚至有人觉得它很符合“光盘行动”这个话题。可见每个人都能从漫画中发现新的感悟,或者在心目中为这幅漫画赋予一个新的形象。
宋晓军说,他喜欢向漫画前辈请教,和朋友或者读者交流漫画的创作,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感悟也不同,他可以从中源源不断地获取灵感和思路。他将获取的灵感构成漫画的灵魂,通过不断修改漫画的表达形式升华主题,比如《食》,最初的灵感只是源于一次坐车过程中看见农民在麦收,与许多人交流修改意见后,于是盘中的一个人变成两个人,盘子周围多了一圈勺子和筷子,整个画面构图更加完整、圆满,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视觉冲击力也更强。
在进行独幅漫画创作的同时,宋晓军还画了很多水墨漫画肖像作品,有鲁迅、胡适、钱钟书等近代文豪,有梵高、毕加索、达利等西方现代派绘画大师,有他所尊崇的华君武、方成等漫画大师,最后我们还看到了他画的崔健。他笔下的这些肖像作品,形神兼备,尤其是人物的精神气度扑面而来,直抵人心。特别是鲁迅先生一幅,宣纸上跃动的寥寥数笔,将鲁迅先生横扫千军的精神气质和纪念碑式的拔然形象充分展现出来。当谈及为什么对鲁迅如此情有独钟时,宋晓军说,因为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写出来的经典漫画,他其实也是漫画的精神领袖。
荣誉加身 笑对创作的艰辛
投身漫画创作二十余载,宋晓军获得的荣誉和奖项可以说数不胜数。《西天归来“经”满街》获中国漫画“金猴奖”,《食》获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鸟巢》、《土地爷乔迁》分别获得第六届、第九届“子恺杯”全国漫画大展优秀奖,《跑步机》人选土耳其第23届“廿丁道昂”国际漫画展等,这些荣誉加身看似风光,实则背后隐藏着的是创作的艰辛。
创作漫画的过程并不总是欢乐和笑声,也伴随着苦恼和束手无策。创作过程中遇到瓶颈时有发生,对宋晓军来说,解决办法有两个,—是静下心来冥思苦想,或信手涂鸦,或在自己的速写本上画各种草图,说不定会灵光乍现,毕竟漫画家要经常“异想”才能“天开”;若是长时间的冥思没有效果,他会放下手头的工作,融入生活,和身边的朋友闲聊,思想的汇聚也能打开新的思路,从身边的故事和人中他会找到久失的灵感。
每一次一个新的作品的诞生都仿佛孕育了一个新的生命,虽然有艰辛,有困难,但随之而来的也有满满的成就感和喜悦感。宋晓军说,他画《西天归来“经”满街》,从开始构思到最后成稿用了半年时间。成稿中的十多个人物形象,鲜活逼真,惟妙惟肖,殊不知每一个人物形象从刚开始的呆板到后来的逐渐生动,都需要经过反复斟酌和推敲,这期间,宋晓军一遍遍修改和完善,画了无数草图,堆加起来几乎有七八斤重。“每当我画完一幅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定会有酣畅淋漓的喜悦感,但是这种感觉并不会持续太久,我就又投入到了下一次的思考和创作过程中,漫画创作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充实、不断锤炼的过程,我始终乐在其中。”
到目前为止,宋晓军完成了100多张漫画,数量不算多,却保证质量。平时他喜欢在随写本上用简单的文字或者几笔勾勒的简笔画记录灵感,他向我展示了厚厚的几摞,翻开一看,到处是富有哲理的文字和随笔画,一个漫画家的智慧与思想都跃然纸上。我想这就是宋晓军屡出新作,又屡屡突破自我,让人眼前一亮的原因吧。
作为山东省漫画家协会副秘书长,对于漫画在山东未来的发展前景,宋晓军也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漫画新作肯定会越来越多,漫画人才肯定会层出不穷,漫画的前景肯定会越来越广阔。”自2005年成立山东省漫画家协会后,每年都会在山东各地举办漫画展,漫画开始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在漫画创作这条道路上,宋晓军会坚持前行,笔耕不辍,带动更多新生创作力量,用漫画作品丰富自己内心的修养,捕捉他人心灵的悸动。
《心灵捕手》观后感 篇8
威尔说:“你娶了个错的人。”一句简单的话,语气笃定。这是威尔与西恩的第一次见面,再气走了五个兰博给他找的心理医生之后,威尔遇到了西恩。这个同样孤单的水手驾着一艘同样的孤舟。威尔的先声夺人,反客为主,仿佛想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完西恩的人生:你娶了个错的人。如此肯定而张狂的语气,强烈的自我中心欲望,他对待陌生人的时候,首先亮出自己身上锋利的刺,只有伤到别人,才能让自己不受伤。就像海中的孤舟,面对惊涛骇浪,只有无畏才能卑微的存活。
被尖刺包裹着的,都是柔软而伤痕累累的心。就像威尔从来都只用他博闻强识的书中的内容来反驳他人,却从不用第一人称开启对话。西恩说的对,你不曾经历的你永远都不会懂,固步自封的人永远不会懂付出,也永远不会懂爱。要走出自己给自己画下的桎梏其实很简单:找到自己。不要在世俗的眼光里,儿时的经历中迷失了自己的心,要看清自己是谁,想要的是什么,要学会去经历,去付出,去懂得,去不顾一切,去爱。
每个人都不完美,不要过分的苛责,也不要去选择追求那所谓的完美,你要选择的是让谁来进入你的世界,让谁来了解你的不完美,让谁来适合和贴近你的心。当你遥望大海的时候,会觉得它是那么的完美,可当你深入进去,却慢慢变成了一帆孤舟,你体会着它的凶暴它的无情,却还是要继续前行,用你觉得正确的方式前行。没有人能在忘记了自己的时候,还能找到自己的路,也没有人能在人生中寻到完美,完美只是彼此习惯之后的那种默契。
其实,影片里的每个人都是心灵的捕手,威尔要找的是他自己,西恩要放下的是他对往事的执着,而兰博则是过于在乎外物,而恨铁不成钢的干涉,查克表面没什么头脑,却有鼓励威尔去追寻自己梦想的智慧。而当查克发现威尔离去的时候,他的嘴角泛起微微苦涩的笑容,另一个同伴从后座坐到无人的前座,两人相视一笑,然后潇洒的开车离去,这个场景让我觉得心里微暖。原来,威尔并不是孤独的,他的身边有理解他信任他的朋友,只是威尔从未试图去发现,他把自己重重包围,裸露在外的,都是刺。所以无法靠近,所以孤单。
西恩说,心灵伴侣就是那些与你匹敌的人。其实我觉得,那些能触动你的心灵,与你心灵进行沟通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与你匹敌的人,无可辩驳,威尔是天才,可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天才?只要你放开自己的心,去和他人平静的沟通与交流,就会有理解你的人,也许他的思想深度不如你,也许你有很多思想他都不懂,但是他能理解你的心,能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说一句平淡却直入你心的安慰,能让你在那一刹那感到温暖,这样不就够了么?
当威尔决定去找那个女孩,驾车在城镇的公路上飞驰,两侧是矮矮的楼房,我想此刻他的心应该不再孤独。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尝试去放开自己的心,世界就会为你绽放。
心灵捕手英文观后感 篇9
Good Will Hunting is fantastic! A story written by Matt Damon and Ben Afleck which is a little mastermind that leaves you with a large smile at the end, after the emotional roller-coaster throughout. Will Hunting (Matt Damon) is a mathematical genius and has potential that only one wishes to have, however there is real personal issues that has affected Will, stopping his own potential to be full-filled because of his life experiences growing up as a child.
In more specific terms Will is like a terrified child who stays at home on his couch, so he doesnt have to go into the real world and feel the kind of hurt that has affected him before in life. Will hangs around with so called “no brainers” and his best friend Chuckie (Played by Ben Afleck) who is the type that really would lie in the middle of the road for Will we gradually begin to admire this genuine loyal friendship that in the middle class world seems to be rare for some people. Great sub-plot with therapist Sean Maguire (played by Robin Williams) which is like cat and mouse with each meetings they have.
电影《心灵捕手》观后感 篇10
蓝波的同学尚恩教授,是一位教授心理学的老师,他的出场就抓住了我,因为他跟他的学生说:“信任是什么?如果病患不信任你,他就无法对你坦诚相待,治疗对他们来说,就毫无意义。”这就是心理治疗的第一步,医患先建立信任关系。
其实不只是医患之间要建立信任关系,任何关系要深入,有真正的情感交流,都必须要有信任为基础,这是良好关系的基础。而心理医生要与患者有真正的深度交流,更需要先建立信任关系,这种信任,不只是医生要获得患者的信任,还有医生对患者的信任。所以尚恩与威尔的第一次会面,除了尊重威尔的隐私,把不相干的人都赶出去了之外,也是为了创造一个安全的只有他们两个敞开交流的环境,这个不只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人性上的体贴,尚恩与威尔,他们更加像两个朋友之间平等的交流,没有套路,只有真诚。
可是对防御心很重的威尔来说,这种只有两个人的环境却让他感觉不自在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你在人群中时,你反而感觉是安全的,这个时候你不会害怕被人关注,你也不需要去面对什么,可是只有两个人时,你会感觉气氛立马紧张起来,你害怕对方说什么,你无处逃避。有这样心理的人,可能会害怕与人单独相处,不会主动创造这样的相处环境,能回避尽量回避,当然也会很少与人主动沟通,深度交流。
威尔即是这样的人,当尚恩与他对话,他甚至都不敢直视,假装淡定的顾左右而言他,评价尚恩的屋子装璜,评价他的书,猜测他是自己印象里嘲笑的那一类人,评价他画的画,尽管他并不是真的懂画。而尚恩呢,就像一个完全不设防的人,威尔问什么,他答什么,再自然的询问威尔的一些看法。这样的一种无对抗,就像出手遇到了高手,你所有的招都泥入石流,被对方的无招解得一干二净,毫无破绽。
当然,插刀子是威尔的强项,只要是人,还没有修成神,他必定有他的软肋,何况是完全敞开的尚恩,就这样被威尔东扎西扎,最后终于扎到了痛点。
威尔评论尚恩的一幅画,暴风雨中的小船,惊慌失措,暗示尚恩的内心。此时的威尔表现得就像一个狡猾的算命先生,一边插刀子,一边察言观色。一般人被如此暗示的时候,必定要对号入座一番,想想,谁的内心没有过惊惶的时候呢,就像风雨中的小舟,不知道方向,心无法安定的人,更是时时处于这种心境中,而尚恩除了承认这是他学心理学的原因,却并没有什么其他反应。
威尔仍不放弃,观察到划船的女人,来了一句更狠的:“你一定是娶错了女人。”当尚恩警告他说话小心一点时,威尔知道他扎准了。他问尚恩:“她怎么了?抛弃你了?跟别的男人跑了?”
尚恩终于被激怒,直接卡住了威尔的脖子,警告他再说他太太的坏话,他将会杀了他。这不是通常的心理医生该有的表现,而正因为尚恩没有设防,没有把自己当医生,把威尔当病人,他的反应才更真实。
看到这里,其实我心里的有个问题隐隐有了答案。相互设防的两个人之间,为了维护表面的和平,必定要扭曲自己的行为,即使心里不爽,也会一脸微笑,而不设防的人之间,大家的棱角都自由的伸展着,一不小心就会扎到对方。所以容易起冲突的,可能恰恰是关系比较好的人。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对对方不信任,处处设防,哪看哪不对劲,总觉得对方针对你,无事生事,这又是另一种可能了。
【《心灵捕手》观后感】推荐阅读:
电影心灵捕手的观后感09-21
心灵捕手09-18
观心灵捕手有感05-31
做一个心灵捕手随笔07-15
心灵电影作业,关于中外心灵电影的观后感06-20
美丽心灵观后感大四作文05-27
心灵点滴读后感08-29
心灵点滴观后感1000字作文07-29
初中看美丽心灵观后感作文08-15
美丽心灵大三学生的观后感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