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考试下水作文

2024-07-27

语文教师考试下水作文(精选10篇)

语文教师考试下水作文 篇1

2018年11月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作文审题及下水示范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①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装有木块、气球、皮筋、泡沫、轮子等物品的工具箱,让学生做成汽车或船。这是芬兰某学校的一个物理课学习项目,目的是在学科学习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

②某大学将农场劳动设为必修课,作为毕业通行证。临近期末,该校学生在夜幕下风雨中,依然打着手电在校农场栽种油莱。

③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妈妈,我帮你拖地吧!”“去去去,小毛孩子能干什么!”

④某学生犯错,班主任宣布:罚擦黑板或者打扫教室卫生一周。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要领】

作文的政治背景:总书记在今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四则材料都是涉及到“劳动”一词,第一则材料侧重在学科学习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第二则材料一方面说明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另方面则显现出学生对劳动的漠视与敷衍。第三则材料则凸显家庭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缺失。第四则材料显现了人们在劳动观念上的认识误区。

因此本题需抓住关键词“劳动观念”“劳动教育”。立论当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忽视劳动教育,扭曲劳动观念等现象来确立中心论点,并围绕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等方面展开论证。

让“劳动”变得荣耀【下水作文】

淄川中学

王永恒

与芬兰学校在物理课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相比,中国某大学将农场劳动设为必修课,作为毕业通行证的做法,似乎更激进和彻底。但从学生临近期末,在夜幕风雨中,依然打着手电在农场栽种油菜的行为来看,效果似并不太好,显得过于急功近利,在学生们的意识深处,仅仅将农场劳动当作了拿到毕业证的敲门砖。可以想见,倘若没有学校的这一硬性规定,学生们是不会屈尊下农场参加劳动的。

劳动观念被扭曲,劳动者受歧视,由来久矣。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从小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有些学校甚至将劳动当成了责罚的手段,更使人对劳动产生了偏见,甚至对劳动者产生了歧视。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对劳动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区,导致劳动与“低贱”、“没出息”挂钩,致使许多年轻人想尽办法逃避劳动,以致于好逸恶劳之风在年轻人中蔓延,此种状况不能不使人感到忧虑。

劳动没有贵贱,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世界。”正是有了历代千千万万人的劳动,才有了我们现代伟大的文明。无论是中国的长城,还是埃及的金字塔。这些文明的奇迹无不是劳动的结晶。劳动是人类创造万物的基础,无数的的劳动者是支撑文明的大厦。

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最重要的手段,劳动能使智力与体力得到完美的体现。到过西斯廷教堂的人,无不为其穹顶的宏伟壮丽的壁画而惊叹,但你可知道,米开朗琪罗为此付出了怎样艰巨的劳动?那是他花费四年半的时间画上去的,其中的艰辛非常人所能

想象。当工程告竣,米开朗琪罗走下脚手架时,眼睛已经毁坏,脊背已经弯曲。那时他不过37岁,可是长期的高仰脖子的艰苦劳动,已使他的脸容变得憔悴不堪,俨然一个多病的老人了,连读信也要把信纸放到头顶上去。

劳动是神圣的,它并不天然地与“低贱”“蠢笨”联系在一起。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到今天,正是劳动支撑起了这一切。所有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无一不是杰出的劳动者。爱迪生曾说:“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的劳动而能得到的。”可是,当下的现实却是很多人将“劳动”看成仅仅是底层的体力劳动者的专有名词,却将智力的因素摈弃在外,从而使“劳动”狭隘化,污名化,造成人们在对“劳动”以及“劳动者”的认识上产生误区,这些都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更会拖慢我们社会前进的步伐。

习近平曾说:“40年风雨中砥砺前行,中国的今天是中国人民干出来的。”无论是升天的飞船,还是蜿蜒的高铁,哪一项不凝聚着劳动者的汗水。最近,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再一次竖起了一座劳动者的丰碑。因此我们应该为劳动者正名,为劳动者点赞,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而感动自豪。

当前,在漠视劳动,鄙视劳动者现象十分普遍的情况下,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加强劳动精神培养,重视劳动教育已变得刻不容缓。因此,希望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培养

出千千万热爱劳动的公民,这样的话,我们离实现中华文明复兴的梦想就不远了。

语文教师考试下水作文 篇2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还采用了如下“下水”方法,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片段式下水

此法是写一个片段, 或是开头, 或是结尾, 或是文中某一段落等, 这是“下水”作文十分有效的一种形式, 堪称“下水”作文“轻骑兵”。学生在写作中的不足之处往往表现在局部, 也常常以不同的形式呈现,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作文中局部的突出问题, 写一些小段落予以示范。

一段时间以来, 学生的作文不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苍生, 投向积极的社会思考。作文在弘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追求现实意义上着力不够。基于此, 在以“接力”“真, 就一个字”为题的作文时, 我写了如下两个片段:

【片段1】在这个一切以经济为中心的时代, 文化似乎显得并不那么重要, 甚至更以“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的噱头将我们的文化蹂躏得体无完肤。试问, 长此以往, 我们何以抓好这接力棒, 何以将文化传承下去?历史在冥冥中赋予了我们这样的重任, 我们却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将其淡忘, 任凭诸如韩国、日本等国以近乎强奸的方式将其据为己有, 国人的颜面何在?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文明何在?炎黄子孙的羞耻之心又何在?

给出以上“下水”片段, 旨在告诉学生:作文要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中跳出来, 眼光向外, 关注广阔的人生, 体察纷纭的世界, 去留意国家与社会, 人类与自然, 战争与和平, 历史与未来……家事国事尽揽视野, 民风世态形诸笔端, 这样才能写出大气作文。

此“下水”片段示范给学生后, 学生也感到两耳不闻窗外事, 不能与社会脉搏同时跳动的作文, 辞藻再华丽, 也难以掩盖思想的空洞。从此, 主动读书看报的多了, 自己做读书笔记, 做剪报的多了。一段时间后, 学生作文罗列“光荣榜”“英烈榜”的现象有所改观, 作文选材也渐渐有了时代气息。

片段式“下水”重在有的放矢, 以解决学生倾向性问题;贵在持之以恒, 让学生读一段能有一得。

二.提纲式下水

老舍先生说, 写文章前, 总要认真地在头脑中理清思路, 即便是写极短的文章, 也要预先列写作提纲;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 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 后来可省事。由此可见, 写作文列提纲多么重要。列提纲, 就是组织材料, 把有用的内容, 即有助于表达中心思想的材料, 用简要的文字拟定一个概括的、合理的纲要。有了提纲, 下笔时才会胸有成竹, 顺着提纲写下去, 就可以一气呵成。

此类“下水”文就是教师不写片段或整篇文章, 仅仅列出一个比较详细的提纲, 展示教师作文构思过程, 从而给学生以启发和示范的作文形式。这是笔者常用的“下水”方法。

【提纲1】

人生长河中的航行 (并列式)

论点:人生长河, 浩浩荡荡, 置身于这股飓风洪流, 生命渺小得如沧海一粟, 但我们仍旧要驾驶这一生命小舟, 去完成人生壮丽的航程。

分论点一:我们当以智慧为舵, 把握好人生长河的航向。

分论点二:我们当以意志为浆, 搏击人生长河中的狂风暴雨。

分论点三:我们还应以自省为帆, 叩开彼岸成功的大门。

结尾:逝者如斯, 不舍昼夜。让我们与时俱进, 相时而动, 驾一条生命小舟顺流而下……

【提纲2】

真, 就一个字 (层进式)

真, 其反义词为假;求真, 也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打假”。但求真被人们的关注度似乎远不及打假那么高。 (引出一些社会现象)

列举一些社会现象 (方舟子打假, 真假“周老虎”, 曹操墓等)

社会上一部分人热衷于造假, 究其原因, 从个人来讲, 是道德的沦丧;从社会整体角度来讲, 是社会缺乏求真的精神和勇气。 (分析原因)

久而久之, 人们很少再去关注创新, 创新意识在丧失, 创新能力在下降, 这是社会的悲哀。 (分析危害)

如何让社会步入正常的轨道, 让求真成为共同的信仰呢? (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一切问题人们都能通过正常渠道了解真相时, “假”就失去了市场, 剩下的就是说“真话”, 用“真情”, 求“真理”, 善和美也就随之而至了! (结语)

【提纲3】

有这样一种声音 (记叙文)

开头:引出生活中父亲三轮摩托车的声音。

第一次描写三轮摩托车的声音, 突出它对家庭的意义。 (一个细节描写)

第二次描写三轮摩托车的声音。 (一个场面描写突出母亲对父亲的爱)

第三次描写三轮摩托车的声音。 (着重描写下雪天特定环境下的声音)

结尾:这天籁之音, 承载着全家的希望, 传递着亲人的温情。

这种形式可以提高“下水”作文的效率, 培养学生作文写提纲的习惯, 帮学生打开思路。学生多揣摩此类“下水”文, 也会慢慢掌握列提纲几个要领:段落层次要周严、细密, 成文才能有严密的逻辑性, 条理清楚;材料选择要突出重点, 成文时才能做到有主有次, 有详有略。

此类“下水”作文, 可以用在面批时, 可以用在课间闲聊时, 也可以用在学生苦思冥想而不得时, 给学生以启示。但要注意不能因此让全班学生作文模式化, 出现“百人一面”的现象, 更不可“一刀切”, 限制了部分富有才情学生的自由发挥。

三.矫正式下水

这种“下水”作文, 主要用于作文讲评课, 其目的是纠正学生考场作文的突出问题。“下水”前, 教师要充分研究、分析学生的问题作文, 对学生作文中倾向性问题了如指掌后, 再根据学生突出的、共性的问题, 针对性地“下水”以纠正这些问题。

【案例1】

原文:法国的普鲁斯特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在一间门窗紧闭的房间里静静地思索!十五个年头, 终于写成了《追忆似水年华》。这部著作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巴尔扎克躲在一个小楼上慢慢地喝完了一万杯咖啡, 《人间喜剧》横空出世。我国著名作家张承志在昏暗的灯光下, 伴着呼啸的西北风, 几年如一日。静静地在那儿写作, 终于写成了《北方的河》。身前不事张扬, 身后为人所敬仰。

矫正文:是谁在暗室里《追忆似水年华》?是谁用一万杯咖啡谱写一部《人间喜剧》?是谁夜夜长明灯记录《北方的河》?普鲁斯特、巴尔扎克、张承志他们这群孤独寂寞的灵魂, 生前无声, 死后却长存。

普鲁斯特他们视名利如粪土, 视作品如生命, 以炼狱般的生活去描写厚重的历史, 用充满着人格魅力的内敛赢得了尊敬与景仰。而当今有些作家叫嚣着用身体写作, 今天骂名人, 明天造绯闻, 其目的无非是以欺骗的手段为作品赢得卖点, 到后来却因抄袭丑闻为人所不齿。这种不惜丧失自己的人格以求得一点蜗角虚名、蝇头小利的人怎能不被人唾弃?

目的:原文侧重列举了几个人物的事例, 语言显得啰嗦, 且没有分析, 这是学生写议论文常出现的问题, 矫正文通过排比举例, 既增加文采, 语言又显得简明, 议例增加理性的力量。

【案例2】

原文:当然了, 不事张扬也不等于碌碌无为, 这是很清楚的。

矫正文:然而, 不事张扬并非无所事事, 而是需要埋头苦干, 认清自我, 耐得住寂寞, 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尽管, 能成为大家名家的, 少之又少, 但那种没有任何目标“躲进小楼, 不问世事”的做法, 也只能是庸人的借口, 这样的生活只是“死水一潭”。因此, 我们做人要不事张扬, 做事要有理想。即使不能成名成家, 但在自己的岗位上, 安静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这样的人生也同样精彩。

目的:原文没有能够展开, 加之学生平时作文不会作辨证分析, 矫正文就通过辨证分析增强说理的力度。

这几个短文是进行作文讲评时写的, 目的是矫正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共性问题, 不求脱胎换骨, 但求有所进步。通过训练, 让学生作文时避免这些“硬伤”, 以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成绩。

四.定制式下水

此类“下水”文为部分学生“量身定制”, 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去模仿。班上有几个学生作文总不入“格”, 对写作似乎失去信心, 笔者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 为他们定制了“由头引入”式“下水”文, 供他们模仿, 以训练他们写作中规中矩的议论文。几次训练后, “一事一议”型议论文, 他们也写得像模像样。笔者其中一篇定制式“下水”文《信念的重量》发表于《班主任之友》 (卷首语) 。

【定制文1】

信念的重量

王亚声

信念有时候也是有重量的, 而且大得让人无法想像。

美国麻省Amherst学院曾经进行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实验人员用很多铁圈将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 以观察当南瓜逐渐长大时, 能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最初他们估计南瓜最多能够承受500磅的压力。

在实验的第一个月, 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压力;到第二个月时, 这个南瓜承受了1500磅的压力;当它承受2000磅的压力时, 研究人员必须对铁圈加固, 以免南瓜将铁圈撑开。最后, 南瓜承受了超过5000磅的压力, 瓜皮才产生破裂。

实验人员打开南瓜, 发现它已经无法再食用, 因为它的中间充满坚韧牢固的层层纤维;为了吸收充分的养分, 以便于突破限制它生长的铁圈, 它所有的根全方位地伸展, 直到控制了整个花园的土壤和资源。

人们顿时被这个小小的南瓜深深震撼了, 它本是大自然中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色, 竟然承受了如此巨大的压力, 也许这一切就来源于它的一个信念——撑开箍住它的那道铁圈。有人说过, 大自然是一部伟大的书, “只要你认识了这部书, 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 贫困时不贫困, 苦恼时有安慰, 挫折时有鼓励, 软弱时有督查, 迷失时有指南针”。这颗南瓜, 它在大自然的这部书里, 写下的不正是关于信念的篇章吗?

其实, 成功的人生往往很简单, 当信念确定后, 能为自己的信念去不懈追求, 成功就会随之而来。正如这颗南瓜, 没有喊半句空言, 更没有怨天尤人, 而是将躯体变成坚韧牢固的层层纤维, 将根系向四方伸展, 以吸取土壤中更多的营养。

我们对于自己能够变得多么坚强似乎无法预料, 其实, 只要用短短的一生去坚定一个长长的信念, 总有一天, 能看见自己像南瓜一样创造出奇迹, 到那时——

平凡的已不再平凡。

遥远的已不再遥远。

班上曾有一个非常喜欢宋词的学生, 能背诵宋词几百首, 对贺铸、周邦彦和柳永的词和人还有一定的研究, 喜欢写一些关于他们的文化散文, 但似乎总有点不得要领。基于此, 我写了一篇《向往这样的生活》 (该文发表于《语文导报》) , 引导他去思考写这类文章的写法, 也在他们心田上播撒了一点文学种子。

当然, 限于学养和笔力, 也深深感到自己的“下水”文引路终究只能是引路, 不能让学生有升华式的进步。于是, 我还为他们开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夏坚勇的《湮没的辉煌》、鲍鹏山《寂寞圣哲》和梁衡的“红色经典”系列等书单, 让他们阅读, 领会这些散文的写法, 以求更大的进步。 (后来, 该生写了《那一川烟草》 (写贺铸的) 、《门里门外》 (写周邦彦的) 等四篇散文发表于《扬子晚报》《创新作文》等报刊。)

这些学生因此受到启发, 作文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高考也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下水”文在使用的过程中, 我们还要注意:

1.教师心中有“文”也要有“人”, 不可忽视了学情。由于年龄、学历、生活阅历的不同, 对同样的事会有不同的感受, 用一篇学生“跳一跳, 抓不到”的文章给学生示范, 最终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给出的“下水”文一定要让学生仿得了, 学得上。定制式“下水”文, 只能让有这方面才情的学生模仿, 如果让班上的所有学生都来学习, 只能使大部分学生望文兴叹, 自叹不如, 看不到自己的进步, 慢慢失去作文的兴趣。

下水作文:语文教师旨在“引玉” 篇3

我在近20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生涯中,一直喜欢动笔,不仅平时会在一些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学生写课堂作文时,我也和他们一样在教室里写作文,教室里没有站着的老师,有的只是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这种师生共同作文的氛围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所以教师写“下水文”,首先就为学生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愿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从“岸上”下到“水中”,大家共同参与、共同构思、共同摆弄文字、共同体验个中的甜酸苦辣,营造出努力想表达的一种写作氛围,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欲望。当然,也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文并不是那么可怕,有老师和自己“并肩作战”,学生的主动性就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就能逐渐提升。我带的几届学生中考时,很多学生在语文学科上为总分添加了很重的砝码,我觉得这是与学生共同“下水作文”分不开的。

其次,教师常下水写作文,可以让老师在点评时更具有针对性。同题同作文,教师亲自下水,动笔写一写,做到胸中有丘壑,指导学生才能更加有的放矢,而不至于隔靴搔痒。教师对作文的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具有更深刻的体会,知道哪几种立意是基本符合题意的,哪些情况有跑题偏题之嫌。师生互相阅读彼此的作文,更能让学生明白自己习作的不足,文章的差距在哪里,是词汇不够丰富生动,还是结构松散、逻辑混乱,或者语句不通顺、中心不突出,便能尽收眼底。

再次,语文老师的下水作文要把握好几个方面,要写学生的真实生活,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观察思考问题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从成人角度去看问题,否则教师的下水作文就完全失去了指导意义。另外有些教师怕自己写的作文还不如学生写的,有失脸面,这样就给自己加重了心理压力,搜肠刮肚地用优美的词汇,虽然文章表面华丽了,但缺少自然情感的流露。其实老师的下水作文不要写得太好,不要尽善尽美,要让学生觉得老师的作文也不过如此,学生就会更大胆地“品头论足”。教师下水作文的目的是“抛砖引玉”,只要能把学生的“玉”引来,自己的“砖”次点无所谓。

语文教师考试下水作文 篇4

2014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修改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改还是不改,剧本都在那里

安徽省含山中学吴耀新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修改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是呀,可以说,类似这样的争议在我们的身边大量地存在着,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应该怎样去对待呢,我的观点是:改还是不改,不同的是角度,需要的是理由,可行的是对话。

改还是不改,不同的是角度。材料中,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就演员修改剧本台词一事,发表的意见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针锋相对的。在我看来,这很正常,因为他们两个人在看待演员修改剧本台词一事的角度是不同的,表演 1

艺术家强调的是要发挥演员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表演中来,而不是像个提线木偶一样照本宣科,要知道,“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 所以,我们说从表演的角度,演员是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提出“改动台词”的要求的;再来看剧作家反对改动台词的理由:“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对呀,从剧作家这样一个作者的角度出发,剧本是他的心血,体现了他的艺术理解和艺术追求,怎么能“随意”改动,创作的原意可不能在“随意”中轻易违背呀。其实,在多元化的今天,诸如此类的争议大量存在着,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角度,从而得出了不同的甚至是完全不一样的看法!对此,我们要习以为常,求同存异,多些宽容,多些理解——理解一切就会原谅一切的!

改还是不改,需要的是理由。对于材料中“改还是不改”这样一个类似“To be or not to be ”的争议,我觉得这主要取决于他们各自的阐述理由是否充分到位,而标准就是艺术效果的最佳,当然艺术这个东西可能比较复杂,很难有个统一的标准,不过没关系,百家争鸣百家齐放好了,两家的理由都摆上台面来,争一争,议一议,我们要相信一个朴素的真理:道理总是会越辩越明的,比如说,近些年来,由投建PX项目而导致的公众与政府间的冲突日益增多,先有厦门,继而大连、宁波、昆明,近有茂名,从沿海到内地,此起彼伏。除此之外,各地在诸如建设垃圾焚烧厂、架设信号塔等公共项目上,也产生了类似的冲突,几成燎原之势,最近杭州的垃圾焚烧厂之争即是一例。观其结果,往往是政府在强大的民意面前低头,或缓建、或停建、或下马,总之,项目不了了之——政府这个“剧作家不改了”。然而,如果我们细究各方理据,双方的理由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交锋,而是在那里自说自话——这样无效的交流与沟通带来的必然是政府与民众利益的“双输”,而这原本是可以在摆事实讲道理中实现“双赢”的——我们的政府代表的正是我们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改还是不改,可行的是对话。那么,对于材料中的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来说,他们怎么样才能合作共赢呢?我的看法是多商议要合作,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对话不要对抗。个人的合作是如此,国家的发展也不例外。纵观当今世界,问题多多,争端不少。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就在一次论坛演讲中就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有三个选项:隔绝、对抗、对话。留给人类的只有对话,对话,是一对

一、几对几、群体对群体之间真诚的交谈。对话,意味着多元,意味着对文化单极化主张和努力的拒绝和彻底否定。对话的前提是承认、平等、尊重和包容。人类的祖先为我们创造了多元的文化,因为多元,所以可以对话、需要对话,世界也因此而精彩,并不断在异质文化之间的接触、冲撞和交融中得到持续发展、前进的动力”。比如前不久的越南反华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其实,在面对国与国的一些冲突问题时,我们中国一向坚持双方都要坚持向前看,坚持要对话不要对抗,要合作不要摩擦,要共赢不要零和,从而共同推动了外交关系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实现了新的发展。

回到演员修改剧本台词这个原点上来,我们在听到了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就发表的不同意见后,我们看到的是不同多维的立场角度,需要的是可靠充分的理由,可行的是持续平和的对话。如果我们面对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争议

时都做到如此,我们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就指日可待了!

语文教师考试下水作文 篇5

一、整体规划。

在每学期开学前制订学期作文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同时考虑“下水” 作文计划,选择好“下水”的场合、“下水”的方式等,使之与作文教学计划融为一体。

二、悉心垂范。

垂范作文往往是在充分准备之后进行的,有时间收集素材,立体思维。垂范作文,深辟的题目要立足于精,力求浅显易懂。例如,有一位教师写寓言《“执竿进城”的启示》,学生只感到寓言故事可笑,却说不出多少道理(启示)。这位教师分析了众多的启示角度,考虑到写出新意,“下水作文”劝赐教和领教“这一角度分析事物的内因和外因。指导时他把自己的思考告诉大家,后来不少学生选取了”眼前与将来“的角度,写就的文章既有道理的阐发,又有对事例的分析,提高了分析深层问题的能力。又如这位教师写《〈爱因斯坦制作小板凳〉的启迪》,他把角度定在”不以成败论英雄“上,避免了谈毅力,恒心,自尊和胆量等老生常谈的话题。指导时他还注意介绍其它角度和写法,以便学生根据材料和自身的特长有所选择。

三、同步急就。

中学作文一般都是限时的,教师”下水作文“如能和学生同步完成,学生愈加信服。同步急就文章最棘手的.是一时难觅许多材料,没有筛选的余地;即使有,一时也难以分析、组合,话说不到点子上。把这种感受告诉学生,促使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注重分析的习惯的养成。同步急就中。要摸索、总结出一些快速审题构思的方法,对指导作文取得更多的发言权。

四、蜻蜓点水。

所谓蜻蜓点水是指对新授写作技法的关键部分”下水“示范,而无需写作完整的篇章。学生习作一般都是每周一篇(大小间隔),要求学生习作一篇,教师quot;下水”一篇是不现实的,也无此必要。教师在关键时刻下水,不失为事半功倍之法。例如议论文的反向切题、释义切题,结尾的篇末点题、卒意显志等都作出示范,学生最感实惠。

五、评改鉴别。

语文教师考试下水作文 篇6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天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的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本,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解析:

1、题型:2018年全国1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

2、材料特点:材料取材于现实生活。呼应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主题,巧妙地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特别是“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试题以学生为本,材料内容学生熟悉,比较接地气,材料理解上没有难度,有话可说,畅所欲言。可叙说、可思辨。引导学生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与时代、国家一起成长。展现综合素养。

3、试题特点:

写作任务、交际语境都非常明确。给事实材料的目的是帮助考生理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这句话的意义。或说是这句话的图解,引发对这句话的理解。事实材料与导语互补,一事一理,相互映衬。运用所给的材料,也可补充材料,叙说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智慧,落实到“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成长”、“追梦、圆梦”上。强调个人与时代、国家的关系。

4、材料分析:

(1)材料内容:

以新世纪2000年以来大事记的方式,围绕“世纪宝宝”出生到今年2018年,呈现“世纪宝宝”所经历的的重大事件。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两个时间点是代表中国梦的内容。

引导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它规定了作文的内容及含意范围。

要求考生结合“世纪宝宝”的成长,就新世纪中国,中国新时代的追梦、圆梦展开联想与思考,在“时光瓶”中留存,留待2035年的18岁的一代人阅读。

(2)材料含意:

材料的含意在引导语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一一我们这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是什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和挑战是什么,2035年18岁那一代,一定会有他们的际遇、机缘、使命、挑战。

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一一新时代的中国梦是什么,我们青年人“世纪宝宝”们的梦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追梦、圆梦。2035年18岁那一代,该怎么样去追自己的梦,圆自己的梦。

(3)材料关键词: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追梦、圆梦。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5、写作任务: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一一以上材料:写作范围;你:作者;联想和思考:思维表达。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一一根据以上材料和你的联想、思考作文。

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一一读者:那时18岁的一代人。目的: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6、参考立意:

(1)走进新时代:肩负使命,敢于挑战。(2)和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3)际遇难得,使命追梦。

(4)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

(5)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7、写作重点。

重点写我们这一代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写我们这一代的追梦、圆梦,写个人与时代、国家息息相连的关系。也要照顾到2035年18岁的一代人,让他们看到我们今天的奋斗经历、伟大的时代精神,并提出殷切的希望。思路点拨:

这道题,直接对准“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责任担当,社会参与”命题,针对今年考生正好十八岁的特点,以这代人“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与中国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的整体特征,用年表形式选编材料、创编导语,通过“设定任务”,让生于新千年和新时代开启之年的两代青年,在18岁成人之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以此引导考生思考与联想,是一道颇费苦心的好题,既体现“立德树人”的命题思想,也有利于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和想象力。

考生写作时,应从自身代际身份特点视角出发,认识并阐述个人成长与时代特点关系,以及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的关系,突出青年人的责任感,论述每个时代的有作为的青年人都应该有的责任意识,勇于担当的精神,都应该与时俱进,都应该努力做完成时代赋予使命的有志青年,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要永远向前看,把这些思考和联想与想法,告诉后来十八岁青年人,写作时千万不能忘记"把它装进时代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是十八岁的人阅读“这可是这个作文命题的写作任务,也是区分优秀作文与一般作文的关键点之一。

教师下水作文一:

梦相续,力相承,国恒盛

龚志民

亲爱的后生:

当你们打开这个时光瓶时,我有可能已不在了,即使健在,也垂垂老矣。而18岁的你们却正当年华,正意气风发地放飞希望,正永不言败地谱写梦想。“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因为你们风华正茂,未来梦想由你们用金线去编织,未来世界由你们创造。我的十八岁是在30余年前。这几天,一帮曾经的大学同学正在筹备办大学毕业30年聚会,我在四川省内上的大学,乘坐了七个多小时的汽车才从家乡县城来到200多公里外的重庆,今天我儿子上大学,从海口市到长春才4个多小时。他乘的是波音飞机,我坐的是破汽车。18岁以前我从未离开本县,我儿子在大学期间已经去过半个中国,他以旅游、读书、聚会的名义。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无法预测你们在2035年的真实生活。但我知道,你们与你们父辈的生活差距,肯定比我与我儿子的差距更大!大多少?已超越了我的想像力,我不知道。但有一点是类似的:方块字,黄皮肤,民族情。

生活是过给自己的,不是过给别人看的。就像花是为自己的生命周期而开一样。空谷幽兰,不以无人观赏而自弃;桥边腊梅,零落成泥依然香如故。芳华是是你们的芳华,圆梦每个是世人共同的理想。我的芳华已沉淀为现实,你的梦想还在路上,在心中,待来年。你知道一百年前,即1935年的中国人的梦想是什么吗?你们理解国人那时那些卑微的梦想吗?

鲁迅在《秋夜》中描述了这样的梦境:“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那时候中国人的梦想是那么的渺小:人的尊严,温饱的生活和自由地歌唱。不是那时中国人没有志气、没有追求,而是时代限制了他们梦想范围,国家缺钙,必将导致整个民族人人身矮乏力。高止于树梢,食足于果腹。孱弱的翅膀怎能想像高远的天空?

奥林匹克精神、互联网、天宫,都是建立在国家尊严、民族整体力量基础上的。没有尊严,刘翔只适合做快递员,相声艺术家只能撂地儿演出,维也纳金色大厅听不懂汉语。只有伟大的国家才能产生伟大的个体和伟大的团队。只有根植于国家民族的梦想,才能经得起时空的检验。

百年沧桑,今天的中国,一桩桩、一件件已梦至境现:高铁加速了寻常百姓的追梦速度,天宫一号甚至把梦想载入了太空。我思,故我在。国强,美梦圆。有梦相续,国恒兴;坐享其成,业必衰。

亲爱的后生小友,梦正酣,路很长,一个人的芳华却很短。前贤以血荐轩辕,换得我辈芳华开,我今寄语述芳华,君若远行梦先栽。望你们抓紧时间做梦、圆梦,为理想而奋斗。

教师下水作文二:

相信未来

佛山市顺德区教研室

谢植宣 亲爱的朋友:

您好!

还是先自我介绍一下吧。我生于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因为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那一年的我们,被称为“世纪宝宝”,也被称为“00后”。在我们父辈的眼中,我们是一群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孩子,但无可否认的是,我们生于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给予了我们相信未来的无限可能。

诗人食指曾如此写道: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是的,相信未来,这正是今天我写封信时的内心感受。此时的我,正在考场上,为我的未来书写文字,为我的未来努力,因为,唯有相信,才有未来。

但,其实,对于未来,我也曾经不相信。尽管已经远去了十年,但我至今还清晰的记的,2018年5月12日,当我从电视画面上,看到因为地震而开裂的土地、倒塌的房屋、惊恐的眼神、撕心裂肺的呼叫……那时,才刚刚8岁的我似懂非懂地感受到,原来科普读物上所说的地震是如此的可怕,可以瞬间把眼前的生活撕咬得破碎不堪。那一刻,在我那才8岁的弱小心灵上,对于未来,我确实产生了怀疑,因为,我害怕,害怕未来。

如果彼时,8岁的我,就止步于害怕,那么或许今天我就不会对你说——相信未来。突如其来的地震确实让我害怕,但也让我那似懂非懂的内心第一次感受到来自群体与国家的力量,我第一次清晰地明确了原来只在课本中出现的“中国”与“中国人”代表着什么。为在地震中罹难的同胞默哀,为需要救助的同胞自愿捐款,为军人的舍命救援而感动,那时的我,还小,但却又突然长大了很多。我开始朦胧地感觉到,在这个家里,除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好像还有很多人与我有关。尽管那时的我,尚未把鲁迅的名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作为我的座右铭,但我却真真切切地从这些看似无关实则有关的人身上,感受到力量与勇气,对于未来,不再害怕,而是相信,因为,在这个时代,面对灾难,我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民族。

而幸运的是,自从2008年到现在,我更加坚定了这种相信,因为在今天,那无穷的远方与无数的人们已经不再遥远,而是彼此相连。2013年,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不管是城市中的我们,还是乡村中的朋友,贫穷不再是限制我们沟通的障碍,中国是一个更为趋向公平的整体。而到了2017年,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感觉到彼此间是如此的接近,中国是一个联系更为密切的整体。每一个中国人,即使是在遥远的战乱中的利比亚,那无穷的远方,依然无法阻止救援的步伐,依然不会让你陷入那绝望的害怕之中,因为,此时的我们,从地震中走来的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我们的真正意义所在,因为我们,所以相信。所以,在2018年的今天,我们依然相信,在那2020 年,甚至在那18年后的2035年,在属于你们的时代里,未来也一定值得相信,因为,这个时代,可以给与我们足够的相信,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不再是彼此的隔阂,而是彼此的力量所在。

朋友,未来的朋友,18岁的你们,正值芳年,在属于你们的新时代里,坚定地相信未来吧,就像食指所言——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还有,更重要的是——相信你我,相信无穷的远方与无数的人们,因为,这个时代,是我们的时代!相信我们,相信未来!

谢XX

2018年6月7日 教师下水作文三:

你的梦想有多雄奇,中国就有多美丽

吴炳忠

1977年,一个年轻人参加完高考,在日记本中写下这样的句子:我刚好踩在了时代的鼓点上。今天的你,是否听到了新时代更加激越的鼓点?

朋友,你说对时代有信心,但心中常有“两个小人”在斗争,一个叫“梦想还是要有的”,另一个大概是“算了,累觉不爱”。常在自我勉励,也总是自我否定,最希望生活有准心,却常常有心无力。不妨,再回头看看。

100年前,有一本刚刚创刊不久的杂志下了决心搬到北京:将文言改成白话,还采用了新式标点,自此改变一个时代。对,它就是《新青年》。

近40年前,有一位老人坐上日本新干线说,“就感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从此,一个国家在这位总设计师的领航下推进改革开放,拼了命追赶。你应该猜到了,这是中国。如今,它已经来到了世界舞台中央。

今天,守在屏幕前看十九大的你们肯定知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青年、国家、时代,是形影相随的铁三角、彼此助推的浪涛。或许你会说,历史都是过去,遍地黄金的日子过去了,低垂的果子已经没了,风口都是父辈们的。不可否认,高强度竞争、快节奏生活、攀升的房价,是面透镜,会放大焦虑,会矮化梦想。但反过来看看,祖辈父辈的逐梦路上,饭盒里何来超级稻,绿皮车哪能开到350,日记本里何曾有过“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更别说人人都有麦克风。更何况,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上一辈的成绩,早已成为你我奋斗的基石。一些资源注定被激烈竞争,但不妨碍这个伟大的时代被充分共享。请记住,唯有时代,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容得下最大的梦想。

如果你还记得高中的政治课本,一定知道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义。今天它的表述变了。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富起来了。这样判断符合我们的常识。新的社会矛盾,是几十年打怪通关后的一扇新大门。这扇门上不仅写着物质文化生活,还写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饱蘸着我们更高的期许,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可以跨过。但推开了,就是更美好的生活。

我们无需掩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为它就是中国梦的重要部分,但同时我们也深知,一只风筝要飞起来,必须站到时代的风口。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很近了;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眨眼也能到。那时你几岁?会在做什么?以此倒推,今天的使命是什么?

都说时代匆匆,但时代哪有脚,走的总是人。从枪杆子打天下、打开国门看天下到敞开胸怀迎天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我们就是怀揣着梦想走来的,我们仍要坚定地走下去。我们的脚步,注定写下未来的历史。当我们一次次成功打卡既定目标,当中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当海归不断回到中国创业淘金,当我们所有人都牢记握指成拳,时与势就在中国,机遇就在中国。前些天,保温杯成为一个热词,它所隐喻的不服输的精气神同样需要保温。当00后成为新新青年登场,当拿着保温杯的中年人还在继续奋斗,当中年人依然阳光,当青年人充满力量,这便是最好的中国。

你们都很喜欢梁任公百年前的《少年中国说》,其实,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这是不变的真理。一代一代的青年人,记着国家使命,去奔走、去呐喊,去想,去做,敢担当不畏难,事情自然就成了。所以,未来的中国,并不缥缈,就在大家的手里。你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1933年,近代中国一份有影响的综合性刊物《东方杂志》发起了全国性“征梦”活动,征求两个问题的答案:你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今天,也不妨写下你的答案,这个答案有多雄奇,中国就有多美丽。

关于教师下水作文的思考 篇7

礼物

这是发生在四年级的事。

我的同桌叫蔡华。女的。她人倒是挺好, 就是爱管我。上课偷看小人书, 管我;和别人说话, 管我;偷着画画儿, 也管我。我稍有不满, 她就威胁我:“不听, 我告老师去!”

我心里想:得治治她!

一天早自习, 我送给她一个小盒子, 悄悄地说:“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 请收下。”

她接过去, 问:“里边装的什么礼物?”

“小小的礼物, 但现在千万不能打开。”

她说:“越不让我开, 我越得开!”

她打开盒子, 里面有一个小纸包。她把小纸包打开, 里面又是一个小纸包。她再把小纸包打开, 里面还是一个小纸包!

我赶紧说:“最后一个小纸包别打开了, 再打开礼物就跑了!”

她越发要打开。最后一个小纸包一打开, 她吓得尖叫一声, 把纸包扔在地上, 大声骂道:“你这个大坏蛋!你别叫于永正, 你叫于永歪算了!”

原来, 纸包里包的是一条毛毛虫!

真是把童心童趣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出来!

看完《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 我一直在琢磨中小学语文教师下水作文这一话题。

一般认为, “下水作文”这一提法, 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上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

叶老这样说:“‘下水’是从游泳方面借过来的, 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 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 跳下水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 对学的人好处更多。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 老师自己经常动笔, 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 或者另外写些什么, 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 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 用比喻的说法说, 就是‘下水’。” (《叶圣陶教育名篇·教师下水》第268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作为卓有成效的教育家、作家, 上述体会无疑是从自身的实践中得出的。

后来, 教育家刘国正对教师写下水作文给予了肯定:“‘教师下水’, 指的是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出了题目, 不光让学生做, 自己也做, 自己亲自尝尝‘梨子’的滋味, 便于指导学生。” (《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反观我们的教学实践, “教师下水”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响应, 甚至还出现不少反对的声音, 其理由主要是:教师下水会增加自身负担, 会束缚学生思维, 有悖创新教育的理念。

我觉得, 这些理由说白了, 都是在为自己不愿下水、懒得下水找借口。

我们来想一个简单的道理:美术老师, 你只停留在滔滔不绝的理论讲解, 而不向学生示范, 学生是否会很容易地理解你的理论?音乐老师, 你不能放声唱歌, 只要求学生如何发音如何突出感情, 学生是否能很快领会?体育老师也是, 如果你对每一种器械动作都不能示范, 学生又如何完成相应动作?当然, 这种类推并非绝对有道理, 毕竟, 写作更主要的要靠生活的积累、读书的积累。但可以肯定的是, 语文老师能够不时地下水, 跟学生一同写作, 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第一, 它可以让我们永远有一颗年轻鲜活的心, 并能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写作素养;第二, 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 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第三, 它可以让我们的作文指导更富针对性, 避免作文指导上普遍存在的泛泛而谈;第四, 它代表着一种正能量, 能让我们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

明确了写“下水文”的意义, 在具体的实践中, 我们还应注意这样几点:

其一, 我们在写“下水文”时, 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 要放下老师的架子, 换位思考, 不能脱离学生的接受能力。看看前面引的于永正老师的下水文, 何等的亲切啊!

其二, 我们在写“下水文”时, 既不能羞于拿自己的文章示人, 尤其羞于让自己的学生看, 也不能唯我独尊, 让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依样画葫芦。

其三, 不要把写下水文作为负担, 相反, 要敦促自己养成写作的习惯。

“春江水暖鸭先知”, 鸭子因为身处水中, 所以, 春回大地, 江水由凉转暖, 它是最先察觉的。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养成了下水的习惯, 那么, 我们自然会充分感知学生作文过程中的喜乐、纠结, 我们的作文指导才能更富实效。

摘要:作者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一节课的教学实录入手, 阐述了教师下水作文的重要性及具体做法。

教师“下水作文”的实践与思考 篇8

一、教师为什么要写下水作文

我们的语文教师本身是会写作文的,只是很少为了学生,为了作文教学而写作文,也没能够和学生分享自己写作的心路历程。在作文中,教师和学生的交集太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亲自试一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时才能有的放矢,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障。

同时,教师下水作文不仅在文本上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范例,也是对学生精神上的一种激励。学生容易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再者,从教师角度来说,下水作文,也是对自己的激励和鞭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长葆教师的教学激情和才思敏捷。这也是教师个人魅力的一个展示平台。学生可以从教师的作文中看到教师的文学修养和思想内涵,更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和尊重。

二、教师如何写下水作文

1.有备而来

下水作文是从游泳借鉴而来,指教的人跳下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从而更好地讲解游泳的道理。下水作文指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时,躬亲实践,和学生一起动笔写文章。下水作文是一个分享、展示、示范的过程。因此,教师下水之前一定要装备齐全,有备而来,当然,这里所说的“备”,并不仅仅是课前准备。事实上,教师日积月累的生活和知识储备是更宝贵的作文教学资源,这种资源只要不断地积累、挖掘、利用是可以永不断流,终身受用的。

2.适度下水

下水作文作为教师的展示,如何才能更好地起到示范作用呢?几年的下水作文经验总结:适度才是最好的。高于学生,但不凌驾于学生。

我的原则是:立意的深度、谋篇布局、文采均高于学生,可供学生揣摩学习之处,但是选材要贴近生活,要在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运用的技巧要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容易掌握并加以运用。必须和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路历程:我写这篇文章时是如何构思的,我为什么这样写。这样才可能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用贴近生活的题材拉近师生距离,让他们产生亲切感;比他们更高一筹的文字驾驭能力可以使他们产生崇拜感;心路历程的分享使他们受到启发,产生收获感。在这样几种心理的交织中,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学内容,对作文更愿意尝试,一些层次高的学生甚至会产生一种想和老师过过招的欲望。这样的话,离我们的预期目标也就不远了。

那如何把握“适度”呢?高于学生是应该的,但不必拔得太高。太高,学生无法理解无法模仿无法参与,那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抛砖引玉,要给学生跳一跳可以触摸到的示例。我们“下水”,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水的冷暖深浅,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畅游,而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

3.教师如何展示下水作文

首先,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既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和体会,那就要走下讲台,做好心理准备,既接受赞誉也接受建议。这是一个共同切磋进步的过程。

其次,把握展示下水作文的时机。不论哪个环节展示下水作文都各有利弊:在学生写作前展示,可以起到示范作用,抛砖引玉。但也有可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写作中趋向于模仿,而失去了本身的特色;在学生写作后展示,可以使学生从对比中得到启示,更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把握修改方向,有利于学生再提高。但也有可能因为学生没有养成修改作文,二次写作的习惯,而削弱了教师下水作文的示范引导作用。这就需要在不断尝试中磨合教学的需要进行调整。

三、教师下水作文的效应

渴望与老师平等交流,是每个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下水作文无疑是最好的解答。以目前资讯的发达,要找寻一篇范文是举手之劳。教师下水作文舍易求难,值得吗?实践证明是值得的,这种付出是可以产生巨大效应的。

1.情感效应

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高,首先是因为有部分学生对于作文有抵触或厌倦等负面情绪。教师下水作文,比其他的范文更具有亲切感和说服力,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愿意和学生平等地展示自己,以切磋的姿态交流,大大地拉近了师生距离,使教师在最大范围内获得了学生的认同。这些有利于教师传授的经验和技巧被学生愉快地接收。

2.示范效应

教师亲自下水作文可以针对学生在作文中有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盲点特意加大笔墨,进行点拨时把理论知识和下水作文相结合,使理论浅显易懂,效果显而易见,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达到教学目的。抓住了合适的“示范点”,才能发挥良好的示范效应。同样的道理,教师在下水作文中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选材立意等方面的技巧也可以通过这种示范效应很好地传递给学生。这比直接套用别处的范文更具有针对性,事半功倍。

同时,教师和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路历程,谈自己的写作体会,是对学生最宝贵的经验传授。学生能够以很自然亲切的方式从中领悟教师如何思考问题,如何酝酿文字,并且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因为这是教师个人的亲身经验总结,比书本上的一些所谓的专家指导意见门槛要低,更有利于学生迈进来。

3.成长效应

如果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这样亲切直接的示范,对学生心理、态度、观念的成长是很珍贵的。我们在向学生展示下水作文,分享写作心得时,不仅仅展示的是我们的文字、才华,更展示了我们的情感、观念、人生的感悟。这些所构成的教师人格魅力,何尝不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本大书?

同时,这样的交流亦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毕竟,教学相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纯粹是向学生展示,与学生分享,更是进行反思、总结、提升的历程。更好地了解学生,也更多地了解自己。

语文教师考试下水作文 篇9

一、试叙述流线、迹线和等水头线的定义,并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20分)

二、说明下列概念的意义和内容:(1)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2)给水度和渗透系数.(20分)

三、试列举井流稳定流出现的条件,在评价开采量中有什么意义?(15分)

四、水源地计算区,处于水文地质单元内,边界上有长观孔的多年地下水水位动态观测资料,是否有利用价值?并对此作出评价。(25分)

语文考试-考试的作文300字 篇10

今天第一节课,我们进行了一单元考试。上课铃响了,老师就开始发试卷了,我的心紧张得跳个不停。心想:试卷是不是很简单呢?我昨天从头到尾复习了一遍,应该能考满分吧!试卷发到了桌子上,我连忙看看试卷到底难还是简单呢?于是认认真真的看完了试卷上的题目,才松了一口气说:“试卷的题目根本不难,只要认真思考,考到多少分都可以。”从一大题到八大题,都是一些填空题、组词等等,可是第九题要我们写出关于冬天的成语,我想了想,只写了一个成语,于是老师说还有二十几分钟,就要收卷子了。于是,我想:要不要抄我旁边同学的答案,我就会拿满分了呀!但是我又想,要靠自己才能考出一个好成绩。我定了定神,把眼光盯在自己的试卷上了,我想:我先把后面的做了,再写关于冬天的成语吧!可是,我把后面的写完了,还是不知道怎么写?铃声又响了,没时间了,于是我低着头把试卷交给了老师。走出教室,我想应该能考九十几分吧,而且妈妈说过:“只要靠自己就行了。”我觉得妈妈说的很有道理,虽然我没考满分,但我也兴高采烈。

上一篇:上海财经大学管理学下一篇:关于圆顶阀关闭动作不到位的故障的分析及处理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