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下水作文

2024-05-26

教师下水作文(精选12篇)

教师下水作文 篇1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师应该做“下水”作文, 这样才有利于给学生直接的启发和激励。但在我们的繁重的教学工作中, 除了论文外, 许多老师几乎不再动笔写东西, 更不用说与学生一起“写作文”了, 这对于作文教学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其实无论是从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 还是从有利于语文教学方面来看, 教师写作“下水”作文都利莫大焉。

一、“下水文”能提高语文教师的写作水平

对于下水作文的作用, 历来有两种相反的观点, 反对者认为教师的“下水文”会受到教师的生活阅历、教师的认知水平、教师写作时的心理活动等方面的限制, 对学生并无太大的指导作用;甚至有人认为教师如果写出的文章质量不高会造成“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的后果。这两种看法前者不值一驳:语文教材上的课文多为成年人的作品, 绝大多数不也成为学生习作的范文么?对于后一个问题, 回答是, 只要充分酝酿, 精心修改, 身为语文教师就一定会生产出高质量的作品。

写作是一种生命活动, 也是一种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教师除了专业论文之外, 还应当能自由运用各种文体写作。护士们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创作出《护士日记》, 我们的语文教师应当比一般人更热爱写作。写作是对人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训练, 语文教师要保持业务优势, 要特别注意提高写作水平。旧时代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般要求是“出口成章, 下笔能文”, 如果今天连教师都做不到这一点, 祖国语文教育就很难发展了。从这个角度来看, 语文教师写“下水文”实质上也是在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二“下水文”能对作文教学提供具体的指导作用

有些同行, 平时作文训练出题随意性较大, 效率不高, 吃力不讨好, 学生抱怨。还有一些教师在作文训练时出题仅仅从体裁、题材、高考命题要求或者趋势这些角度来考虑, 很少考虑中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 作文命题不是陈旧不堪, 就是难以把握, 导致的直接后果要么是学生直接翻作文选, 要么是用八股式的老一套来应付, 学生对不感兴趣或者非常陌生的题目甚至话题不能引起丰富的联想和多角度思维, 久而久之就会对作文课和作文练习产生厌倦。如果我们能和学生同题作文, 情况就不一样了, 至少在命题时会慎重一些。那么“下水问”能对作文教学产生哪些具体的指导作用呢?我认为至少有下几个方面:

1. 激发学生兴趣。

不同教师对“下水文”有不同的做法和感受。有一位教师在写下水文时, 从不把自己的作文给学生当范文用, 更多的时候是和学生比赛。他事前告诉学生, 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写, 看谁写得更好, 然后在讲评作文时咱们大家一起评, 看老师的作文怎么样。有好多次评最佳作文时, 学生评的不是他。这时候他就不是老师了, 而是成了一个和学生一样的习作者, 师生是平等的, 互相欣赏, 又互相批评。这时学生对作文非常感兴趣, 和老师比赛, 有时还超过老师, 这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我通常的做法则是不提前告诉学生哪篇文章是我写的, 而是把它混在几篇不同风格的学生优秀习作里, 让学生来找, 这样学生兴趣盎然, 又提高了鉴赏和分析文章的能力。

2. 提高评价质量。

教师讲作文难免有两种倾向, 对好一点儿的作文盛赞不已, 对较差的作文则比较挑剔。这样的评价容易失之偏颇, 有时难以让学生心服。如果老师能以自己的作文为例谈谈, 无疑会有说服力。一次给学生布置以“路”为话题的作文, 学生的习作选择的角度较为偏狭, 谈“人生之路”“成长之路”的较多。我写了两篇下水文, 分别从人类道德的进化来谈人类文明之路, 从家长抚育孩子的艰难来谈孩子的成长之路。学生看了之后感觉眼前一亮, 这时再来评价学生作文的思路单一, 学生心服口服, 也懂得了多角度构思的好处, 初步掌握了一些多角度构思的方法。

3. 师生交流思想。

有的语文老师不重视与学生的思想交流, 上课来, 下课走。师生的思想交流看似与教学无关, 其实不然。在作文教学时谈谈和学生交流“我是怎么想的”, 在作文课堂上说说“老师独有的思考”, 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独特的熏陶, 长期坚持对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大有裨益。“下水作文”就是这种交流的重要媒介。同一篇文章同一本书, 老师读后有何种感悟, 同一件事情, 老师是什么看法怎样评价, 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

让我们把下水作文坚持下去, 让站在讲台高处的老师离学生更近些。

教师下水作文 篇2

敢于梦想成就精彩

有的人只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说为什么如此呢?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并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呢?

——萧伯纳

关于梦想,萧伯纳回答说,“我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并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呢?”我的回答则是人生敢于梦想,才会成就别样的精彩。

敢于梦想,成就精彩。时光荏苒中,我送走了2012年的冬天。“你的2012,有何不同?”在那个岁末的寒风苦雨中,有朋友如是问,“我们都是金黄秋天里那片飘零的红叶,不过,因为梦想,所以不同”,这是我在2012年冬天里常常回味的一条说说,也许,它就是我最好的一种回答。在那个冬天里,我是忙碌的:去合肥是为了已经准备了一年的导游资格考试,去芜湖是为了答辩已经读了三年的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去马鞍山则是为了座谈正在主持的班主任工作室的一个考核方案„„,“华灯初上时,我在人潮中”,当我坐的火车在寂寞空旷的黄昏原野上呼啸而过时,当我坐的汽车在密麻如网的高速道口疾驶如风时,当我坐的摩的在人声鼎沸的喧哗街道中蛇形穿梭时,我总是面容淡定而内心澎湃:淡定是因为习惯后的熟悉,澎湃却是因为我感受到了生命深处的律动,这种清晰的脉动总是在不断地轻轻地坚定地告诉着我——人生要有梦想,生活需要改变,生命才能无悔!

敢于梦想,成就精彩。时光荏苒中,我路过了2013年的春天。什么是春天?于丹老师说“春天其实是人心中朦胧的一种憧憬,是对生命所有的寄予和希望。春天就是你一点一点地把梦想种在现实的土地上,看它开花,看它抽穗,看它结果,春天就是一个你还可以企望的过程。”说得多好,原来,我们每一个人喜 1

欢春天就是因为喜欢梦想呀,而生活在含山这样的一个小镇,“梦想”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真的是一个很奢侈的词语,也许常住小城的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平淡到平庸的生活——习惯本身真的是一个可悲的代名词,前一阵子的我,很喜欢那一首怀旧经典《老男孩》:“梦想总是遥不可及/ 是不是应该放弃/ 花开花落又是一季/ 春天啊你在哪里”。我相信,小城中的每个人都是曾经年轻过的,而哪个年轻过的人没有过梦想,没有过志在四方的年少梦想,没有过对锦绣前程的无限憧憬,只是岁月风干了理想,只是青春的身影匆匆渐行渐远,只是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的模样,有谁会问自己当初的愿望如今实现了吗?但是,真正的梦想就是一份渴望,而渴望就是力量,这力量会让我们披荆斩棘,会让我们勇往直前!

敢于梦想,成就精彩。时光荏苒中,我迎来了2013年的夏天。夏天总是以它的热烈而令人难忘,尤其是在这个2013年的夏天,我带的高三(22)班的五十四个孩子要参加高考了,这是一段我们生命里最美的时光,最美不是因为它的消逝,而是它的充实——对于一个心怀希翼的年轻人来说,还有什么比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更充实更快乐的事呢!复习、自习、练习„„高三毕业班的生活总是一如既往一成不变地枯燥着,但枯燥只不过是上苍对我们的一个善意磨练:那种忙并快乐着的滋味,那种痛并甜蜜着的滋味,那种累并温暖着的滋味,每一个曾经经历和体味的人,谁又会忘记!为梦想,千里行。我相信梦想的能量!

教师下水作文与学生二次作文 篇3

一、下水作文的价值分析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 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写作确实需要悟性,但在此基础上给予一定的理论指导、习作示范,学生的进步可能更快。对于写作理论我们都有体会,很多时候教师讲起来头头是道,学生用起来却难操作,根本原因在于那些都是别人的总结,我们对此没有切身的体会,所以作文指导多隔靴搔痒,纸上谈兵,难于切合学生实际。我们写了下水作文后,就可以结合着别人的理论总结出自己的写作经验,再用我们的文章直观的展示出这些理论经验在作文中如何应用,总结出我们学生能够理解、可以应用的写作技巧,用真正触碰到他们内心的更直观具体的内容,树立起学生写作的信心,点燃学生写作的热情。

二、“二次作文”的价值分析

“二次作文”指的是在学生完成第一次作文之后,由教师进行精心点评和激励,学生再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和加工,把同一体裁、同一题目的写作进行两次训练的作文教学方法。要想让教师的评改真正落到实处,往往要经过“二次作文”这个阶段。学生的第一次作文是实践,阅读并领会教师的评改后,第二次作文是再实践。成熟的写作是在不断的自我修改完善中提高的,“二次作文”正是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完善、提升写作水平的机会,使学生对如何写好作文的认识不断深入,相当于学生做错了数理化题后的订正,对“一次作文”进行修改,起到了“反馈、矫正”的作用,强化学生对写作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它是符合学生训练规律的,是一种真正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有效的写作训练方式。

三、二者结合的实践探索

首先,明晓缺点。在对“一次作文”认真批改后,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作文讲评,结合作前辅导的作文理论,重点分析班级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并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这时教师的面批面改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出其不足。其次,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所列出的标准,如语言生动,句式灵活,文句有意蕴,结构精巧严谨,材料新鲜丰富,形象丰满感人,构思新颖独到,立意深刻有启发性等方面,尤其是作前辅导的技巧应用,在自我修改和同桌、小组间的相互修改中查找其写作的不足。通过教师与同龄人的点评,让学生真正明确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知道修改、打磨时应如何下手。学生对教师的点评认真揣摩、对所指出的不足之处细心体会、仔细推敲,把这次习作的缺点作为下次训练的目标来处理,保证“二次作文”不再“掉进同一条河”。

其次,修改升格。又分为自我修改和“二次作文”两个步骤,学生对作文的意图和本次作文的优缺点都已经深刻认识后,先选择自己问题比较突出的一处在原文进行修改、打造,目的是使它成为文章的亮点,然后再进行有目的的“二次作文”。修改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改要因文因人提出要求,对于构思新颖、立意准确的文章,主要是让学生细琢细磨,包括打磨语言、扩充素材、塑造形象、完善结构等;对于构思平平、立意偏颇、取材不当的文章需要大修大改,主要包括重新构思立意、提炼思想观点、调整文章结构、打磨语言等。

作文教学中,笔者就是用教师下水作文的形式向学生具体展示作文渗透技巧的方法;用学生“二次作文”的形式,通过反复训练、反复评改的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写作水平。当然,在实践中这些方法还有一些缺憾,我愿意在这条路上继续探索着。

教师写“下水”作文的意义 篇4

一.人文教育价值

很多教师自从走上岗位后, 不看书, 不读报, 迷信教参, 人云亦云, 以其昏昏只能使人沉沉。2007年8月31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语重心长地说:“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 要成为合格教育者, 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广大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 拓宽知识视野, 更新知识结构,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这是谆谆告诫, 更是鞭策提醒。而下水作文, 它是一条链条, 链接了理论和实践, 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人师;它是一根纽带, 密切了师生关系, 让我们成为学生的知己;它是一块基石, 垫起了我们生命的高度, 使我们成为课程改革的弄潮儿。

(一) 提高教师素质, 顺应时代潮流

阅读和生活一样, 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写可促读。阅读, 是提高教师水平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思维是写作的本质, 写可促思。思维是教师能力的核心。积累是写作的仓储, 写可促积累, 积累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写作就是创造, 要学生有创造能力, 老师先要行。创造能力也需要在创造中形成和发展。所以, 我认为下水作文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要求的提升, 教师的责任已经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的范围, 扩展到了教学反思与研究、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方面。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不立足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不站在教师主体发展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那么早晚有一天真的如蜡烛一样, 但只是燃烧了自己, 并没有照亮别人。而教师经常写下水作文, 把写和读贯穿于自己的生活之中、生命之中, 能够真正促进我们语文教师自己的专业发展。只有当我们语文教师本身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 才能促使学生持续不断的进步。

(二) 提高教师威信, 增强教师威望

教师要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就要在学生中树立崇高的威信。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威信的确立, 在于他的学品和人品。一手漂亮的文章, 无疑是学品和人品很好的证明。教师常写“下水作文”, 推动自己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多创新, 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进而树立起自己在学生中的崇高威信, 形成品牌效应, 学生就爱学你的语文, 魏书生、王栋生、赵谦翔等名师无不说明这一点。

教师想教好, 必须学生买你的账;学生买你的账, 必须你有威信;你有威信, 必须你有实力。提高你的威信, 增强你的实力, 写“下水作文”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 开辟沟通渠道, 融洽师生关系

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 师生之间更需要。师生之间沟通的渠道很多, “下水作文”是很好的一条。师生之间的沟通大多是口头的, 而“下水作文”则是书面的, 言为心声, “下水作文”很直接地体现教师的人格、心态、认识、思维等等。这种书面沟通, 保存期长, 易于长久玩味。同时, 写文章这一行为本身也很直接地表现教师的责任心等, 也是一种沟通。

教师写下水作文,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可启迪学生写作的思路, 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 把学生带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境界。教师下水作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与学生同甘共苦, 这样就拉近了师生距离, 开辟了沟通渠道, 融洽了师生关系。

(四) 体现平等理念, 营造和谐氛围

过去, 由于教师对自己的价值认识是“师道尊严”, 总是高高在上, 盛气凌人, 所以常常出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或公开的对抗。现在, 师生关系是平等和民主的, 它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现代教育的生动体现。在这种关系当中, 学生体验的是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 形成的是自主自觉的意识, 探索求知的欲望, 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师的活动也不再是依据既有模式灌注现成知识, 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 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弯下腰来与学生对话交流。

平等是一条重要的现代观念, 我们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这一观念, 而最好的培养方法就是身教。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旋律, 师生关系如果达到这一境界, 一切活动都能开展起来, 一切愿望都能实现。

二.阅读教学价值

写作是阅读的自然延伸, 两者互通互补, 不可割裂。“下水作文”搭建阅读教学的发展平台, “读写结合”“以写促读”是成功语文教师的共同经验。

(一) 增强阅读能力, 正确解读文本

叶老当年提倡“教师下水”, 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应多写善写, 二是指教师要善于读书, 谙熟之道。这两方面的“下水”虽不是一回事, 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从实际运用看, 阅读是由外到内的意义的吸收, 写作是由内到外的思想的表达。阅读与写作, 如鸟之双翼, 缺一不可。怎样做到善于读书呢?钱梦龙老师说:“一个语文老师成熟的标志, 就是自己能独立处理教材。”我们现在仍然有很多语文教师依旧是教参的“传声筒”, 读不懂文本, 读不透文本, 没有自己的见解, 课堂气氛沉闷, 没有“语文味”, 令人汗颜!语文教师经常“下水”, 可以养成深读、精读、细读的良好习惯, 使写作理论与阅读理论交流沟通, 迁移转换, 使读与写相辅相成, 协作共进。

(二) 提炼教学语言, 讲解精要到位

在教学中,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至关重要。课堂教学语言要求准确、规范、精要、通俗、通顺、到位。“下水”增加了教师的词汇量, 提高了遣词造句的能力, 可以使课堂讲解深入浅出, 充满感染力;“下水”激活了思维, 锻炼了思路, 提高了归纳概括能力, 可以使课堂点拨言简意赅, 有条有理。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口吐莲花、字字珠玑, 那么学生不仅仅得到了鲜活的语言, 丰富了他们的词汇, 更重要的是他们会不知不觉地喜爱上语文教师, 喜爱上语文课, 喜爱上写作文。

(三) 提高设计能力, 讲究课堂布局

日常工作中, 让人觉得上课好的往往是写作高手, 我们要问:教师下水和课堂教学之间是否有某种隐秘的联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说:“写文章要讲究起承转合, 讲究‘凤头豹尾’、‘草蛇灰线’……组织教学过程, 进行教学设计, 跟写文章虽然不是一回事, 但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于漪说:“课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关, 须反复斟酌, 让学生的思想兴奋起来……课中要张弛结合, 学得愉快, 课的结尾力求余音缭绕。”许多优秀教师在介绍他们的课堂教学经验时, 常常引用“起承转合”“凤头、猪肚、豹尾”这类的写作术语, 这不仅是借用写作术语来说明课堂教学的某些特点, 更是他们课堂教学设计成功经验的总结。那么, 一般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的没有章法、忽东忽西, 有的呆板枯燥、一潭死水, 有的前松后紧、草率仓促……也就知道原因了。这样的课堂一定精彩纷呈, 魅力四射, 这时课堂也就成了语文教师施展写作才华的华丽舞台, 也就成了学生健康成长、吸纳琼浆玉液的精神乐园。

三.写作教学价值

下水作文是引发学生写作欲望的水果, 是点燃学生思维燃料的火种, 是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火花。具体分为四大功用:模仿功用, 指导功用, 桥梁功用, 熏陶功用。

(一) 有效点拨技巧, 发挥模仿功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人们的创新意识空前高涨, 仿佛“模仿”一下子成了“过街老鼠, 人人喊打”。诚然, 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高考指挥的束缚下, 为了速成, 往往让学生背诵优秀作文, 到时东拼西凑, 以至出现大量虚情假意的文章, 这难道是“模仿”惹的祸?当然不是, 众所周知模仿是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创造也是从模仿起步的。模仿其实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 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盖学这既久, 自然纯熟。”唐代的著名和尚皎然把模仿的方式归纳成“偷语”“偷意”“偷势”三种。一曰偷语, 就是模仿前人的句子;二曰偷意, 就是模仿前人的意境;三曰偷势, 是模仿前人的风格气势。

学生写作是一个从模仿到创新的渐进过程, 需要有适宜的范例作为写作借鉴。选取适当的范例给学生参考, 远比讲授一大堆枯燥乏味的知识要有用得多。我国虽一直主张读写结合, 把课文当做学生写作的范例, 但语文读本和教学都习惯于只把课文看成阅读分析的对象, 难以实现读写迁移;而且在写作时也没有提供构思、行文、修改、评价等方面的示范, 学生靠盲目摸索, 难以顺利成文。

(二) 适时讲授知识, 发挥指导功用

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认为是让学生多读多写, 熟能生巧。可是如果教师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能进行有效的指导, 则大大缩短他们由“生”变“熟”、从“拙”到“巧”的路程, 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这其中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下水作文。教师手里有理论的尺子, 写“下水作文”, 就又多了一把实践的尺子, 点拨时, 光用理论的尺子和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尺子来衡量学生的写作, 效果当然会不同。布置学生作文, 语文教师先下水, 才可能摸清“暗礁险滩”, 了解学生可能陷入的误区, 使教学指导更具针对性。批改作文后, 发现共性问题, 教师再下水, 讲评时, 现身说法, 对症下药, 更加准确有效。叶老对此曾有深刻的见解:“凡是有关作文的事, 老师实践越多, 经验越丰富, 给学生的帮助就越大……但是老师的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是根本。根本深固, 再加上适当的教学的方式方法, 成绩就斐然可观了。”

“教师要指导写作, 不能空讲作法, 一定要有写作的切实经验, 才能随机应变给学生真正有益的帮助。”学生作文, 也就是由“知”到“行”的过程, 把教师提供的理论和方法内化为写作能力的过程。而现在作文教学的普遍状态是重知识讲解, 学生处于“知”“行”割裂的状态, 自然很难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写下水作文, 我们就具有了“经验”, 就能把具有内隐性特点的策略性知识分解为一套具体可操作的外显的程序, 为学生在“知”“行”之间搭建了桥梁。

(三) 随机链接阅读, 发挥桥梁功用

自古以来, 读写结合, 读是手段, 写是目的。但与阅读教学相比, 写作教学比较尴尬。长期以来, 写作教学缺乏成熟的教材、课型和评价体系。目前的语文课程形态, 基本上还是以阅读为核心的架构。不同版本的新课程教材都是以阅读文选作为主要构成, 写作则零零散散地点缀其中, 写作附庸于阅读。即便如此, 尽管每一写作专题力图配合相对应的阅读文本专题, 但由于受阅读文本编写体例的制约, 使用起来仍存在一些缺憾, 出现了写作训练点与一些阅读文本的分离, 如苏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二) 专题二“历史的回声”《六国论》《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课文后面配的写作专题是“消息”的写作, 写作要求是“准确及时便捷”。教师的下水作文就显得特别重要, 可以把阅读与写作打通, 把作家作品与学生习作连接起来, 教材中的名家名篇犹如在天上, 学生的习作犹如在地下, 真可谓有天壤之别, 而教师的下水作文就像一架云梯架于其间, 让学生克服“高不可攀”的思想, 这对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颇有成效的。所以教师在评讲作文时, 一定要把学生中写得好的习作与教师的下水作文进行比较分析, 引导学生不断修改, 不断强化, 不能轻描淡写地处理。

(四) 长期感化品质, 发挥熏陶功用

1. 端正学生写作文的态度

作文应该是真诚的表达, 学生学写作, 最后的目的不是应试, 而是在人生和社会中能熟练地运用语言交流信息, 抒发性情, 使生活更诗意。但许多学生写作文的目的不明确, 导致写作态度不端正, 抱着敷衍了事、应付任务的态度, 这样的写作动机是写不出好作文的。教师通过写下水作文, 把自己苦思冥想时“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恼, 更把自己灵感迸发时“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告诉学生, 使学生明白, 写作文就是写出自己想说的心里话, 是流露自己真实情感的一种方式, 是和他人交流思想的一个途径。

2. 培养学生写作文的浓厚兴趣

“在整个作文教学中, 教师的最大作用应是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学生之所以会发出“作文作文, 见到头痛”的苦叹, 正是因为某些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引发学生写作文兴趣的最好方法是:教师用自己的下水作文点燃学生作文的热情。在指导写作中, 教师把自己的下水作文赏读给学生听, 无形之中就会引起学生的好奇, 对作文产生浓厚兴趣, 他们就会主动拿起笔杆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我也写作, 不过不是为了发表, 而是为了教会我的学生使用语言。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这些年份里, 我写了一千多篇小作文……我把自己写的小作文和短诗读给学生们听……当我的作文或短诗触动了儿童的心弦时, 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 努力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如果把自己平时勤于笔耕、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的文章读给学生听、拿给学生看, 那会更加激发学生写作文的欲望。

3. 磨练学生写作文的坚韧意志

教师“下水:作文的一点体会 篇5

通滩镇威武完小宋邦忠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操作易,效率低”是现在语文教师在从事作文教学中最头疼的,在班级中能写出一篇像样作文的学生不多。要改变目前作文教学的颓势,不能只是一味地埋怨学生,而是要从教师自身找原因,可以将“下水作文”作为突破口。要学游泳,必须下水,要教运动员游泳,教练必先下水示范。同样,语文老师在给学生布置作文题时,自己也写一篇同题作文。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下水作文”也由此引申过来。老师的 “下水”作文,乃至各种示范性的解答,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它展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更加注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老师写下水作文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注重了“下水”作文的运用,现在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作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作文要从生活经历中选取素材,要有真情实感。而学生作文时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把活生生的现实“移植”到作文中,这时如果有感同身受的例文来启发便可迎刃而解。好的下水作文要求教师取材特别注重选择和学生有关的鲜活素材,让学生徜徉在自己生活的天地里,从教师的示范中悟出取材和剪裁等方法。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最苦无东西可写,写不出情趣。学校生活,身边的人和事,学生常见,但往往又被忽视,经教师的提炼,使其成为作文,能更容易的让学生悟到观察的方法,选材的技巧,剪裁的要领。最好的“下水”作文是和学生同一素材的示范,更能体现教师的匠心独具。如在教学作文《第一次„„》时,我就写了两篇“下水”作文。《第一次爬树》和《第一次学骑车》。《第一次爬树》讲了小时候,我去爬我家门前的桂花树,在爬树时因为手没有抱紧树导致仰面摔下来,头磕在砖头上摔了一个小洞,现在那地方还没有头发的事。《第一次学骑车》讲了小时候去骑车,先是有人扶着骑,后来扶着的人偷偷放手,而自己不知道,后来发觉了后惊慌失措而摔下来的事情。老师和学生们的心理距离较近,老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观察世界,去体验学生的生活,因此,老师的作文更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切身的体验,引起强烈的共鸣。

要把握“下水”的时机。学生在明确作文要求后,已经经过观察和操作,肯定有许多地方力不从心,急切地期待教师的评价和指点,急需知识的欲望强烈。恰到好处地展示,学生会把习作和下水作文进行深入细致地比较,总结优劣得失,改进写作方法,有效地提高作文质量。比如一次作文题目叫《这件事对我启发真深》,这个题目一般应写成记叙文,重点应该记叙这件对我很有启发的事,可以用一些议论的句子点明“启发”。同学们在审题时也许只注意了“启发”二字,写成了一事一议的议论文,重点论述从这件事中归纳出的论点。批阅后,我及时写了一篇作文,让学生阅读,学生看后意识到自己审题不准,没把握好文体,重写后效果好多了。

语文教师如何写好下水作文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师;下水作文;学生写作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作文写作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学生作文写得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水平,可以说作文是学生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的最佳阵地,同时,作文写作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性能力。所以说语文教师教好学生作文是无可推卸的责任。每个教师都应该以教学生写好作文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下水是从游泳方面借过来的,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1]语文教师只有亲自动手写下水文,写好下水文,才可以避免作文教学中空洞的指导,更好地完成教会学生作文的使命。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语文教师怎样写好下水作文:

一、写作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首先,做一个喜欢写作的语文教师,才能为了写作而去读更多的书,更细致地去观察生活中的点滴,从而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增加作文的品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2]通过勤奋的学习,培养扎实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教师应该经常动笔写写文章,写作本就不是什么苦差事,而应该是一种表达的延伸,是一种述说的快乐。教师只有通过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才能真正体验到学生写作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能把自己在写作中的快乐和对于自己各方面发展的影响分享给学生。

其次,要有目的性、计划性,避免盲目、随意下水。有充分的计划,方可临危不乱,有条不紊,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计划安排。强烈的目的性、计划性是做任何一件事都必须具备的因素。下水作文必须和教学计划密切联系,应该属于教学计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按照教育教学的要求,根据学生的需求,按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切不可一蹴而就,盲无目的。

再次,归类“下水”,有舍有得。要知道该不该“下水”。我们都知道,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适合游泳,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不适合游泳,都是要注意的。写下水作文也是一样,哪些题目该“下水”,哪些题目不该“下水”,也应该有讲究。有的是整篇“下水”,写出一篇相对完整的文章,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拿自己的文章和老师的文章做一个全面的对比,重新审视作文整体的要求以及写作思路,以实现学生作文水平的跨越式提高。有的是局部“下水”,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教师便可局部下水,为学生提供示范,让学生改善作文,提高水平。还可以是评改“下水”,教师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在清楚了解学生作文的基础上,边评改边下水作文,以指导学生修改作文,让他们扬长避短,明白怎样写好作文。

二、写作过程中要以指导学生为重点

首先,写作应切合学生实际,体现真情实感,富有教育意义。教师写下水作文目的就在于指导学生写作,就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写下水作文,这样一来可以引导学生写作兴趣,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也要让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中体验人生的喜与悲并从中发现真实情感的流露,揭露和发现社会的各方面现象,记录人生中感动的时刻,在不断的积累观察中逐渐培养自身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自身的观察力和评价能力在观察和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教师在下水作文中向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健康科学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创新合作精神。教师下水作文的教育意义是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学生心理的“向师性”潜在地指引学生不断向教师学习,发挥教师下水作文的教育性功能也应该成为语文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其次,作文主题应深刻,富有哲理性,并且运用发散思维,力图创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写出更有哲理性、积极向上的文章。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源泉,要让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就必须教会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思考问题。当然这也需要老师身先士卒,只有教师本人是创新型的,他才会发现、重视并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再次,选材丰富多彩,并在写作中注重文字功底,行文流畅。“要解决作文材料来源问题,就必须学会观察。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条件之一。”[3]语文教师在下水作文时就应该充分挖掘生活素材,选取一些学生平时常见常接触却不敢、不会用的材料,合理加工运用。只要平时多观察多积累材料,在作文写作时只要符合作文主旨,尽可大胆地去用,即使是错误的,老师指导以后及时改正,这都是有利于提高作文水平的。行文流畅,具有深厚的文字功底,遣词造句信手拈来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并且还可以让学生受益匪浅。在学生心目中,老师始终是自己学习的榜样,是知识的化身。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能写一手洋洋洒洒的文章,是获得学生尊敬的好方法。这就可能感染学生,会让学生无形中以自己为学习的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努力进取。

三、写作后对待下水作文的态度要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

首先,切忌把“下水文”当做学生的“摹写”样品。很多学生和语文教师都认为老师所写的下水文就是让学生去模仿的。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对很多教师而言,学生只要模仿出好的文章,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这就算完成任务,功得圆满了。教师的下水作文一定要遵循指导性原则。在下水作文之后,教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去写,避免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成为“下水文”的仿写文。教师要力图开拓学生思路,争取让学生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上探索出新的写作模式。

其次,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切忌引导学生评析下水文时教师“一览无余”。《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明确提出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评析语文教师下水文时,应当坚持民主性原则,师生互评原则,积极引导学生来评析下水文。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一次彻底的学习,明白老师的文章好在哪里,从而明白自己的文章不好在那里,让学生汲取教师文章中的精华,为己所用。当然,人无完人,如果学生指出老师文章中的不足,老师不应摆出一副我是权威的姿态,高高在上,而应对学生加以表扬,虚心接受学生的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下水作文评析时,切忌教师一人滔滔不绝的讲,什么开头结尾,内容用例而完全脱离实际,置学生于不顾。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这样,教学相长的民主氛围,必将让下水作文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让学生得到极大的提高。

总而言之,“下水文”是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指导学生作文的有效措施。“只有教师及自己也下水作文,才能真正了解作文的思维过程,进而理解学生作文中的困难,体验到学生不愿写作甚至逃避写作的自然心理。”[4]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表达能力在交流交际中显得尤为重要,而作文是一个人文字表达能力的最好体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任义不容辞地落在了语文教师的肩上,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写好下水作文,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架起坚实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96.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85.

[3]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96.

[4]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4:247.

作者简介:阮秋娜,女,1991年生,河南驻马店人,重庆师范大学2014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

新课改下的教师下水作文 篇7

一.教师下水, 既可以彰显教师个性魅力, 又能提高学生成绩。

作为语文教师, 最吸引学生的一项必备的才能就是能写文章。如果语文教师只是在讲台上“开口说空话”, 叫学生如何把作文写好, 而自己却不能够写出好文章, 甚至是写不出文章, 这样的语文教师是无法让学生真正信服的, 即使他在其他方面做得很出色, 也难说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身为语文教师,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 就得写一写“下水作文”, 让学生有“样”可学、有章可循。

我的一个朋友任教高三时, 每次模拟考试都和学生同场同题作文, 然后把这些文章整理后在《演讲与口才》或当地报纸上发表了。当学生拿着这些文章在教室里传阅的时候, 她发觉他们的目光与以往的“轻视”不同了, 崇敬和钦佩成分明显增多了, 甚至有几个学生在他们的周记里明确地表达崇拜之情:原来我们语文老师这么厉害, 这么有“才”, 真了不起!可以说, 这位以往“不起眼”的女老师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 就是由于她敢“下水”, 她爱“下水”的缘故。这就是教师个性魅力的作用。不难想象, 因为学生崇拜她, 所以这位教师以后再和学生探讨如何作文的时候, 学生非常信服, 毫不怀疑。于是, 高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二.教师下水, 不仅能严谨自己的思维, 还能解决学生实际困难。

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当语文老师高高在上的拿着所谓的作文“秘诀”, 一个劲地交代学生作文方法和技巧, 头头是道、口沫横飞;但学生的习作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也没有收到教师的预期效果, 依然问题多多。试问, 语文老师为什么不放下架子, 亲自“下水”?也许, 你就会发现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写好一篇符合要求的考试作文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自己体会到作文的困难之后, 才能在作文评析中对症下药, 达到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的效果。

两年前我任教高三时, 一次模拟考卷的作文题是一副漫画, 题为“伯乐爱马图”, 画中的一个微弓着身子的男人, 一排栅栏, 一匹矫健的马, 图片下文字显示为“伯乐爱马图”。左边提示语中, “伯乐‘爱’马图”的‘爱’字, 特别加了引号。稍不注意, 这个引号很容易被忽略。我当时看到图画的第一反应是:难道是讲人才重用的问题?常规思维, 伯乐与千里马之间就是识才者与被识者的关系。可是, 图画中, 为什么这匹健壮的马的马蹄要用布包起来?这又象征什么?提示语中, “爱”字为何要加引号?用意何在?该是一种否定或者反语吧!那么主题可能是关于爱的方式“错爱有罪”、“爱我就请放开我”、“放飞手中的线”、“不要让爱变质”、“虽曰爱之, 其实是害之”。当前父母溺爱泛滥, 也许这就是作图者的用意, 批判这种社会现象。我就这样层层“剥笋”式的追问下去, 思路渐渐清晰, 主题慢慢地明朗了。后来, 作文评讲中, 我发现偏题离题的大有“人”在, 我们把自己的思路过程跟他们剖析, 他们恍然大悟, 发:一字一词认真推敲, 图文都不能放过, 主题确立后, 选用哪些素材, 才能既扣紧中心, 又能不落入俗套等等, 这次作文写得非常成功。我通过“下水”, 理解了学生审题可能会碰到的困难, 深深地体验到了学生作文时“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痛苦, 也体会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甘甜。指导学生作文时, 层层深入, 循序渐进, 有条不紊;学生写作时才会胸有成竹, 得心应手。

三.教师下水, 有利于吃透评分标准, 也能引导学生正确行文。

据悉, 为了准确把握评分尺度, 吃透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2007年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王栋生老师曾经提议:每一位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当一回考生, 亲自写一篇“下水作文”, 方可正式阅卷。这种“吃透”作文评分标准的做法, 不仅对于阅卷老师有效, 其实对每个语文教师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在平时的作文教学时自己不做一个旁观者, 而是认真地参与, 一起和学生写作文, 那么就会更容易发现这些问题, 也就更加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 逐一落实考场平分标准, 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和分析, 从而引导学生实践作文评分标准, 提高学生作文的应试能力和水平。

语文教师作文下水形式的创新 篇8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还采用了如下“下水”方法,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片段式下水

此法是写一个片段, 或是开头, 或是结尾, 或是文中某一段落等, 这是“下水”作文十分有效的一种形式, 堪称“下水”作文“轻骑兵”。学生在写作中的不足之处往往表现在局部, 也常常以不同的形式呈现,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作文中局部的突出问题, 写一些小段落予以示范。

一段时间以来, 学生的作文不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苍生, 投向积极的社会思考。作文在弘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追求现实意义上着力不够。基于此, 在以“接力”“真, 就一个字”为题的作文时, 我写了如下两个片段:

【片段1】在这个一切以经济为中心的时代, 文化似乎显得并不那么重要, 甚至更以“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的噱头将我们的文化蹂躏得体无完肤。试问, 长此以往, 我们何以抓好这接力棒, 何以将文化传承下去?历史在冥冥中赋予了我们这样的重任, 我们却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将其淡忘, 任凭诸如韩国、日本等国以近乎强奸的方式将其据为己有, 国人的颜面何在?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文明何在?炎黄子孙的羞耻之心又何在?

给出以上“下水”片段, 旨在告诉学生:作文要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中跳出来, 眼光向外, 关注广阔的人生, 体察纷纭的世界, 去留意国家与社会, 人类与自然, 战争与和平, 历史与未来……家事国事尽揽视野, 民风世态形诸笔端, 这样才能写出大气作文。

此“下水”片段示范给学生后, 学生也感到两耳不闻窗外事, 不能与社会脉搏同时跳动的作文, 辞藻再华丽, 也难以掩盖思想的空洞。从此, 主动读书看报的多了, 自己做读书笔记, 做剪报的多了。一段时间后, 学生作文罗列“光荣榜”“英烈榜”的现象有所改观, 作文选材也渐渐有了时代气息。

片段式“下水”重在有的放矢, 以解决学生倾向性问题;贵在持之以恒, 让学生读一段能有一得。

二.提纲式下水

老舍先生说, 写文章前, 总要认真地在头脑中理清思路, 即便是写极短的文章, 也要预先列写作提纲;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 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 后来可省事。由此可见, 写作文列提纲多么重要。列提纲, 就是组织材料, 把有用的内容, 即有助于表达中心思想的材料, 用简要的文字拟定一个概括的、合理的纲要。有了提纲, 下笔时才会胸有成竹, 顺着提纲写下去, 就可以一气呵成。

此类“下水”文就是教师不写片段或整篇文章, 仅仅列出一个比较详细的提纲, 展示教师作文构思过程, 从而给学生以启发和示范的作文形式。这是笔者常用的“下水”方法。

【提纲1】

人生长河中的航行 (并列式)

论点:人生长河, 浩浩荡荡, 置身于这股飓风洪流, 生命渺小得如沧海一粟, 但我们仍旧要驾驶这一生命小舟, 去完成人生壮丽的航程。

分论点一:我们当以智慧为舵, 把握好人生长河的航向。

分论点二:我们当以意志为浆, 搏击人生长河中的狂风暴雨。

分论点三:我们还应以自省为帆, 叩开彼岸成功的大门。

结尾:逝者如斯, 不舍昼夜。让我们与时俱进, 相时而动, 驾一条生命小舟顺流而下……

【提纲2】

真, 就一个字 (层进式)

真, 其反义词为假;求真, 也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打假”。但求真被人们的关注度似乎远不及打假那么高。 (引出一些社会现象)

列举一些社会现象 (方舟子打假, 真假“周老虎”, 曹操墓等)

社会上一部分人热衷于造假, 究其原因, 从个人来讲, 是道德的沦丧;从社会整体角度来讲, 是社会缺乏求真的精神和勇气。 (分析原因)

久而久之, 人们很少再去关注创新, 创新意识在丧失, 创新能力在下降, 这是社会的悲哀。 (分析危害)

如何让社会步入正常的轨道, 让求真成为共同的信仰呢? (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一切问题人们都能通过正常渠道了解真相时, “假”就失去了市场, 剩下的就是说“真话”, 用“真情”, 求“真理”, 善和美也就随之而至了! (结语)

【提纲3】

有这样一种声音 (记叙文)

开头:引出生活中父亲三轮摩托车的声音。

第一次描写三轮摩托车的声音, 突出它对家庭的意义。 (一个细节描写)

第二次描写三轮摩托车的声音。 (一个场面描写突出母亲对父亲的爱)

第三次描写三轮摩托车的声音。 (着重描写下雪天特定环境下的声音)

结尾:这天籁之音, 承载着全家的希望, 传递着亲人的温情。

这种形式可以提高“下水”作文的效率, 培养学生作文写提纲的习惯, 帮学生打开思路。学生多揣摩此类“下水”文, 也会慢慢掌握列提纲几个要领:段落层次要周严、细密, 成文才能有严密的逻辑性, 条理清楚;材料选择要突出重点, 成文时才能做到有主有次, 有详有略。

此类“下水”作文, 可以用在面批时, 可以用在课间闲聊时, 也可以用在学生苦思冥想而不得时, 给学生以启示。但要注意不能因此让全班学生作文模式化, 出现“百人一面”的现象, 更不可“一刀切”, 限制了部分富有才情学生的自由发挥。

三.矫正式下水

这种“下水”作文, 主要用于作文讲评课, 其目的是纠正学生考场作文的突出问题。“下水”前, 教师要充分研究、分析学生的问题作文, 对学生作文中倾向性问题了如指掌后, 再根据学生突出的、共性的问题, 针对性地“下水”以纠正这些问题。

【案例1】

原文:法国的普鲁斯特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在一间门窗紧闭的房间里静静地思索!十五个年头, 终于写成了《追忆似水年华》。这部著作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巴尔扎克躲在一个小楼上慢慢地喝完了一万杯咖啡, 《人间喜剧》横空出世。我国著名作家张承志在昏暗的灯光下, 伴着呼啸的西北风, 几年如一日。静静地在那儿写作, 终于写成了《北方的河》。身前不事张扬, 身后为人所敬仰。

矫正文:是谁在暗室里《追忆似水年华》?是谁用一万杯咖啡谱写一部《人间喜剧》?是谁夜夜长明灯记录《北方的河》?普鲁斯特、巴尔扎克、张承志他们这群孤独寂寞的灵魂, 生前无声, 死后却长存。

普鲁斯特他们视名利如粪土, 视作品如生命, 以炼狱般的生活去描写厚重的历史, 用充满着人格魅力的内敛赢得了尊敬与景仰。而当今有些作家叫嚣着用身体写作, 今天骂名人, 明天造绯闻, 其目的无非是以欺骗的手段为作品赢得卖点, 到后来却因抄袭丑闻为人所不齿。这种不惜丧失自己的人格以求得一点蜗角虚名、蝇头小利的人怎能不被人唾弃?

目的:原文侧重列举了几个人物的事例, 语言显得啰嗦, 且没有分析, 这是学生写议论文常出现的问题, 矫正文通过排比举例, 既增加文采, 语言又显得简明, 议例增加理性的力量。

【案例2】

原文:当然了, 不事张扬也不等于碌碌无为, 这是很清楚的。

矫正文:然而, 不事张扬并非无所事事, 而是需要埋头苦干, 认清自我, 耐得住寂寞, 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尽管, 能成为大家名家的, 少之又少, 但那种没有任何目标“躲进小楼, 不问世事”的做法, 也只能是庸人的借口, 这样的生活只是“死水一潭”。因此, 我们做人要不事张扬, 做事要有理想。即使不能成名成家, 但在自己的岗位上, 安静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这样的人生也同样精彩。

目的:原文没有能够展开, 加之学生平时作文不会作辨证分析, 矫正文就通过辨证分析增强说理的力度。

这几个短文是进行作文讲评时写的, 目的是矫正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共性问题, 不求脱胎换骨, 但求有所进步。通过训练, 让学生作文时避免这些“硬伤”, 以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成绩。

四.定制式下水

此类“下水”文为部分学生“量身定制”, 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去模仿。班上有几个学生作文总不入“格”, 对写作似乎失去信心, 笔者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 为他们定制了“由头引入”式“下水”文, 供他们模仿, 以训练他们写作中规中矩的议论文。几次训练后, “一事一议”型议论文, 他们也写得像模像样。笔者其中一篇定制式“下水”文《信念的重量》发表于《班主任之友》 (卷首语) 。

【定制文1】

信念的重量

王亚声

信念有时候也是有重量的, 而且大得让人无法想像。

美国麻省Amherst学院曾经进行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实验人员用很多铁圈将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 以观察当南瓜逐渐长大时, 能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最初他们估计南瓜最多能够承受500磅的压力。

在实验的第一个月, 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压力;到第二个月时, 这个南瓜承受了1500磅的压力;当它承受2000磅的压力时, 研究人员必须对铁圈加固, 以免南瓜将铁圈撑开。最后, 南瓜承受了超过5000磅的压力, 瓜皮才产生破裂。

实验人员打开南瓜, 发现它已经无法再食用, 因为它的中间充满坚韧牢固的层层纤维;为了吸收充分的养分, 以便于突破限制它生长的铁圈, 它所有的根全方位地伸展, 直到控制了整个花园的土壤和资源。

人们顿时被这个小小的南瓜深深震撼了, 它本是大自然中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色, 竟然承受了如此巨大的压力, 也许这一切就来源于它的一个信念——撑开箍住它的那道铁圈。有人说过, 大自然是一部伟大的书, “只要你认识了这部书, 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 贫困时不贫困, 苦恼时有安慰, 挫折时有鼓励, 软弱时有督查, 迷失时有指南针”。这颗南瓜, 它在大自然的这部书里, 写下的不正是关于信念的篇章吗?

其实, 成功的人生往往很简单, 当信念确定后, 能为自己的信念去不懈追求, 成功就会随之而来。正如这颗南瓜, 没有喊半句空言, 更没有怨天尤人, 而是将躯体变成坚韧牢固的层层纤维, 将根系向四方伸展, 以吸取土壤中更多的营养。

我们对于自己能够变得多么坚强似乎无法预料, 其实, 只要用短短的一生去坚定一个长长的信念, 总有一天, 能看见自己像南瓜一样创造出奇迹, 到那时——

平凡的已不再平凡。

遥远的已不再遥远。

班上曾有一个非常喜欢宋词的学生, 能背诵宋词几百首, 对贺铸、周邦彦和柳永的词和人还有一定的研究, 喜欢写一些关于他们的文化散文, 但似乎总有点不得要领。基于此, 我写了一篇《向往这样的生活》 (该文发表于《语文导报》) , 引导他去思考写这类文章的写法, 也在他们心田上播撒了一点文学种子。

当然, 限于学养和笔力, 也深深感到自己的“下水”文引路终究只能是引路, 不能让学生有升华式的进步。于是, 我还为他们开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夏坚勇的《湮没的辉煌》、鲍鹏山《寂寞圣哲》和梁衡的“红色经典”系列等书单, 让他们阅读, 领会这些散文的写法, 以求更大的进步。 (后来, 该生写了《那一川烟草》 (写贺铸的) 、《门里门外》 (写周邦彦的) 等四篇散文发表于《扬子晚报》《创新作文》等报刊。)

这些学生因此受到启发, 作文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高考也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下水”文在使用的过程中, 我们还要注意:

1.教师心中有“文”也要有“人”, 不可忽视了学情。由于年龄、学历、生活阅历的不同, 对同样的事会有不同的感受, 用一篇学生“跳一跳, 抓不到”的文章给学生示范, 最终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给出的“下水”文一定要让学生仿得了, 学得上。定制式“下水”文, 只能让有这方面才情的学生模仿, 如果让班上的所有学生都来学习, 只能使大部分学生望文兴叹, 自叹不如, 看不到自己的进步, 慢慢失去作文的兴趣。

语文教师如何写好下水作文 篇9

一、写作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首先,做一个喜欢写作的语文教师,才能为了写作而去读更多的书,更细致地去观察生活中的点滴,从而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增加作文的品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2]通过勤奋的学习, 培养扎实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教师应该经常动笔写写文章,写作本就不是什么苦差事,而应该是一种表达的延伸,是一种述说的快乐。教师只有通过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才能真正体验到学生写作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能把自己在写作中的快乐和对于自己各方面发展的影响分享给学生。

其次,要有目的性、计划性,避免盲目、随意下水。有充分的计划,方可临危不乱,有条不紊,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计划安排。 强烈的目的性、计划性是做任何一件事都必须具备的因素。下水作文必须和教学计划密切联系,应该属于教学计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应按照教育教学的要求,根据学生的需求,按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 切不可一蹴而就,盲无目的。

再次,归类“下水”,有舍有得。要知道该不该“下水”。我们都知道,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适合游泳,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不适合游泳,都是要注意的。写下水作文也是一样,哪些题目该“下水”, 哪些题目不该“下水”,也应该有讲究。有的是整篇“下水”,写出一篇相对完整的文章,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拿自己的文章和老师的文章做一个全面的对比,重新审视作文整体的要求以及写作思路,以实现学生作文水平的跨越式提高。有的是局部“下水”, 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教师便可局部下水,为学生提供示范,让学生改善作文,提高水平。还可以是评改“下水”, 教师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在清楚了解学生作文的基础上,边评改边下水作文,以指导学生修改作文,让他们扬长避短,明白怎样写好作文。

二、写作过程中要以指导学生为重点

首先,写作应切合学生实际,体现真情实感,富有教育意义。 教师写下水作文目的就在于指导学生写作,就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写下水作文,这样一来可以引导学生写作兴趣,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也要让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中体验人生的喜与悲并从中发现真实情感的流露,揭露和发现社会的各方面现象,记录人生中感动的时刻,在不断的积累观察中逐渐培养自身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使自身的观察力和评价能力在观察和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 教师在下水作文中向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健康科学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创新合作精神。教师下水作文的教育意义是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学生心理的“向师性”潜在地指引学生不断向教师学习,发挥教师下水作文的教育性功能也应该成为语文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其次,作文主题应深刻,富有哲理性,并且运用发散思维,力图创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写出更有哲理性、积极向上的文章。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源泉,要让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 就必须教会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思考问题。当然这也需要老师身先士卒,只有教师本人是创新型的,他才会发现、重视并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再次,选材丰富多彩,并在写作中注重文字功底,行文流畅。 “要解决作文材料来源问题,就必须学会观察。观察是认识的基础, 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条件之一。”[3]语文教师在下水作文时就应该充分挖掘生活素材,选取一些学生平时常见常接触却不敢、不会用的材料,合理加工运用。只要平时多观察多积累材料,在作文写作时只要符合作文主旨,尽可大胆地去用,即使是错误的,老师指导以后及时改正,这都是有利于提高作文水平的。行文流畅,具有深厚的文字功底,遣词造句信手拈来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并且还可以让学生受益匪浅。在学生心目中,老师始终是自己学习的榜样,是知识的化身。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能写一手洋洋洒洒的文章,是获得学生尊敬的好方法。这就可能感染学生, 会让学生无形中以自己为学习的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努力进取。

三、写作后对待下水作文的态度要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

首先,切忌把“下水文”当做学生的“摹写”样品。很多学生和语文教师都认为老师所写的下水文就是让学生去模仿的。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对很多教师而言,学生只要模仿出好的文章,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这就算完成任务,功得圆满了。教师的下水作文一定要遵循指导性原则。在下水作文之后,教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去写,避免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成为“下水文”的仿写文。教师要力图开拓学生思路,争取让学生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上探索出新的写作模式。

其次,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切忌引导学生评析下水文时教师 “一览无余”。《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明确提出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评析语文教师下水文时,应当坚持民主性原则,师生互评原则,积极引导学生来评析下水文。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一次彻底的学习,明白老师的文章好在哪里,从而明白自己的文章不好在那里,让学生汲取教师文章中的精华,为己所用。当然,人无完人,如果学生指出老师文章中的不足,老师不应摆出一副我是权威的姿态,高高在上, 而应对学生加以表扬,虚心接受学生的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在下水作文评析时,切忌教师一人滔滔不绝的讲,什么开头结尾, 内容用例而完全脱离实际,置学生于不顾。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这样,教学相长的民主氛围,必将让下水作文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让学生得到极大的提高。

教师下水作文 篇10

陶行知曾主张“我们要在做上教, 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 做便是教, 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 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 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 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 教固不成教, 学也不成学”。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 同样, 在作文教学中, “做”占重要的位置。所谓“做”, 不仅学生要“做”, 教师也要“做”。例如习作前的适度引导, 教师可先写下水文, 教师的“做”是最好的示范。教师既讲又做, 学生的学就有了根据, 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会感到太困难。

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尝试“下水作文”, 带学生过河, 适时适度地展示给学生听、给学生看, 让学生真切感到“作文”的“刺激力”, 心灵感动, 产生共鸣, 从而让学生喜爱作文、敢于作文, 并体味作文成功带来的快乐。

1.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下水先导

很多老师都知道学习中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但不知道写作教学中同样如此。很多语文老师在开始作文时, 总是担心引导会限定学生的思维, 会占用学生构思和写作的时间, 所以很多语文老师在写作课时就是布置题目, 讲明要求, 然后把时间和空间都交给学生。于是, 教师在讲台上干眼瞪着, 下面一片学生冥思苦想、绞尽脑汁, 一个个愁眉苦脸, 最后看时间所剩无几, 开始生编乱造, 草草交差, 教师批阅时是一番恨铁不成钢的抱怨……这样的作文课, 几乎成为师生共同的噩梦。

例如讲授童话单元的作文要求: 完成一篇原创童话的习作。对于初一的学生, 我认为有难度, 如果只是提供范例模仿, 又容易变成千篇一律。最后, 我采用看图作文的形式, 先给出一张动画的图片, 限定一个范围, 再让他们完成小组的故事接龙, 极大地激发每个学生表达和构思的欲望, 第二节课才进行写作。学生这次的作文写得很顺利, 可见写作前的“导”给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和动力, 而学生的故事接龙又给了他们很好的启发和示范, 写起来不会无话可说、搔头弄耳。

2.老师是最好的榜样, 下水先戏

刘国正先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 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 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 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 道理是很简单的。”“但看我们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 无一不是文章能手, 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文章艺术是相辅相成, 水乳交融的。”要学游泳, 必须先下水, 要教运动员游泳, 教练必先下水示范, “下水作文”由此引申过来。当然, “下水作文”不一定就是教师要完完整整地完成一篇跟学生一样的作文, 有时可以只是一个片段和一个角度的演示。

例如在布置一篇写人的习作时, 我就给学生即兴地说了下面一段话:“我记忆中最难忘的一个人, 是我的姥姥。她是一位经历过旧时代的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 缠着小脚, 中年守寡, 独自养育自己的几个子女, 但从不抱怨, 不守旧。她总是微笑着做她该做的事, 一颤一颠地走在前进的路上。于是, 我在心里一直都很敬爱她……”

这样的一些“下水”, 能勾起学生一些类似的情感和记忆, 如果条件允许, 还可以给出自己的作文, 而学生总是乐意欣赏教师的东西。哪怕不够完善, 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点评, 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所以, 教师通过下水作文, 不仅给学生做了示范, 而且使他们开阔眼界, 受到启迪, 带着学生发现生活之美, 关注身边小事, 更在愉悦中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缩短师生的情感距离。

3.实战是最好的途径, 下水同游

任何一项技术和能力, 纸上谈兵都没用, 只有实战才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途径。当然, 对学生的写作而言, 只有写出来了才能见分晓。同样, 对于教师而言, 能力是用进废退, 如果长期不练笔, 也许写出来的东西甚至比不上学生。所以, 师生可以一起下水试试水温, 练练技术, 甚至一起来场热身赛, 对彼此都是有益无害的。

可见, 教师写“下水作文”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避免教学中的许多误区 (如最常见的命题作文, 命题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 。另一方面所谓“实践出真知”, 只有老师动手, 才会懂得如何评价学生作文, 如果一个题目他写不出, 就可以更宽容学生的作文, 也可以学习他们作文中的长处;如果一个题目他写得很好, 那讲授就有了依据, 学生学习也有了方向。这实在是教学相长的好办法。在作文教学改革之中, 教师勤于动笔不仅是言传身教, 更重要的是通过写“下水”文, 教师真正体验写作规律, 在教学中把写作规律和教学规律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教师不可随意下水 篇11

【案例】

虞大明老师在2015年12月的“千课万人”自媒体视野下的小学“新常态习作”教学研讨观摩会上执教《我的烦恼》,这是一节四年级漫画习作指导课。课始虞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漫画:一把伞,伞下一条鱼,伞上面是破菜刀、破酒瓶、破碗。此课的教学设计是针对这幅漫画写自述,让学生成为“这条鱼”,阐述“我的烦恼”。

这幅漫画的目的是呼吁人们保护好水资源。虞老师说:“我们写的文章要让读者受到教育,要用文字去震撼他、冲击他。”这时虞老师引入自己的两篇下水文,在屏幕上出示并朗读。

范文一:我家门前有一条河。河水少得可怜,不再流动。水里落满了枯枝败叶,长满了绿色的苔藓。河水中不见半条小鱼的影子。哦,小河瘦了,也即将死去。小时候的记忆中,河水总是满盈盈的,无比清澈。河底的卵石、追逐嬉戏的小鱼清晰可见。小河是我们这些男孩子的跳水乐园。夏天放了学,我们总会来到河边,丢下衣服,脱下汗衫,只穿一条裤衩,像只猴子似的爬上河边的老树,然后一个个直挺挺地往河里跳。顿时,水花四溅。我们在河里尽情地踩水,打水仗,像鱼儿一样追逐嬉戏。河面上荡漾着一层层水波,也荡漾着我们的笑声。

范文二:欢乐鱼小学四年级学生包头鱼在放学回家途中,被从天而降的不明飞行物击中脑袋,昏迷不醒。在鱼医生的紧急抢救下,命是保住了,但却成了植物鱼。后来经过鱼侦探的调查,那不明飞行物原来是一把被人类随意丢弃的破菜刀。本报记者提醒广大市民,外出时注意安全,最好撑上一把伞,以防再被不明飞行物袭击。

——娱乐报记者大明鱼报道

随着两篇下水文的出示,虞老师总结了漫画作文的方法:我们要学习“看到画外”的本领,你可以写写过去的幸福生活,也可以写写你的所见所闻。随后引导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开始写作。

【我的思考】

一、目的指向是否窄化了学生语言的表达?

这是一节漫画习作指导课,虞老师在课始就出示两篇下水文,其目的不言而喻——教会学生两种漫画作文的写作方法。

写漫画作文是不是只有这两种方法?答案是否定的。针对这幅漫画到底可以写些什么?笔者觉得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孩子的思维方式永远都是我们成年人该学习的,他们天马行空,可能会有更加精彩的发现。而虞老师的下水文目的虽明确,却也限制了学生创作的思维。不妨来看看学生在课堂上的习作。

生:记得以前我最喜欢和同学们去甜甜鱼游乐园玩,一放学我们就会冲进游乐园玩个痛快,但是现在,里面的设施都被砸坏了,游乐园里一片漆黑,都是破旧的设施。

生:曾经小河清波漾漾,我们飞鱼班下课了总会在水里嬉戏、游弋,时而捉迷藏,时而打水仗,好不快活。

生:我想起了以前的快乐时光,那时河水很清,我们一放学就会游到荷叶下面疯一疯,欢乐无比。可是现在,荷花丛中脏得不成样子,荷叶也都被水污染而死去。

通过三位学生的习作我们很遗憾地发现,学生作文的字数少得可怜,虽有个别语句还算精彩,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未免太简单了一些。虞老师的要求“写写过去的幸福生活”,三位同学都写到了,难道这样就算合格了吗?虞老师的范文里对于“过去的幸福生活”描写得非常具体,为什么学习了教师的下水文之后,学生的习作还是“一句话作文”?笔者认为,这或许是下水文的运用不够到位。虞老师对于下水文的处理只是朗读了一遍,并告诉学生“写写过去的生活,这叫对比”。虞老师把下水文的目的放在了“写作形式”的引导上,却忽略了“语言”这一关键因素。

二、时机选择是否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教师的下水文到底在什么时候出现更合适?虞老师出示下水文是在学生习作之前。两篇下水文,无疑明确了本堂课的写作内容和写作形式,看似给了学生一根写作的拐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维。我们来看学生课堂上呈现的几篇习作。

生:一次,我看到一则报道,三文鱼同学在放学路上被从天而降的不明飞行物击中,送到医院后因抢救无效死亡。后来,经过警方调查,才知道那不明飞行物是人们丢下来的破酒瓶。

生:有一次,我在出门的路上发现了一条黑鱼,他正高兴地听着MP3,可不知道怎么回事一个破瓶子从天而降正好飞到了黑鱼的脑门上,我赶紧打了120。通过抢救,黑鱼的命是保住了,但却得了严重的鱼痴呆症。

虞老师听完学生的发言,说:“想象力不够丰富。”细究之后就会发现,学生的习作跟虞老师呈现的第二篇下水文相似度可达90%以上。这不正是虞老师在学生写作之前甚至是构思之前就呈现了范文的结果吗?

运用母语写作,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一个从少到多、从粗到精的过程。更何况虞老师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是有写作基础的呀。

如果虞老师将下水文呈现的时间置之于后,在学生初稿之后、讲评环节时出现,让学生自由阅读,然后说说启发,相信学生肯定会说“写过去的快乐是为了突出现在的烦恼”,再根据这种写作方法进行修改,岂不是更好?

所以笔者认为教师下水文的呈现应该放在学生有困难之时。

三、形式呈现是否阻碍了学生真情的表达?

虞老师呈现的两篇下水文,一篇是记叙文,描写了河的现状以及曾经的河带给“我”的快乐,另一篇是新闻报道。两篇文章采用了完全不同的体裁,而这堂课的主题是写“自述”。那么笔者就疑惑了,既然虞老师将这节课定位在“自述”上,那下水文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来呈现呢?笔者大胆地试着写了一篇下水文——《河的自述》。

我是一条河,我叫清清。

可是现在,我却一点儿也不清了。我浑身上下乌黑肮脏,上面覆盖着死鱼、死虾,身旁全是干枯的树桩,我是多么可悲。从桥上走过的人都捂住鼻子,飞在河面上的小鸟都快速离开。可每天早上,仍有一些人戴着口罩,拎着垃圾桶,往我身上倒垃圾。我失望地呻吟着:“求求你们,不要再伤害我了!”

想想曾经,我是那么欢乐,欢乐地流淌,欢乐地歌唱。在我的怀抱里有活泼可爱的小鱼、小虾,还有无数欢乐的小朋友。我是他们的乐园,夏天放了学,他们总会来到我的怀抱,丢下衣服,脱下汗衫,只穿一条裤衩,像只猴子似的爬上河边的老树,然后,一个个直挺挺地往我怀里跳。顿时,水花四溅。他们尽情地踩水,打水仗,像鱼儿一样追逐嬉戏。河面上荡漾着一层层水波,也荡漾着他们的笑声。

而虞老师的第二篇下水文——新闻报道,笔者觉得可以省去。虞老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写写所见所闻,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不难。而第一篇下水文,也已经包括了现状以及过往。

以上便是笔者关于教师写下水文的几点不成熟的思考。笔者认为,教师写下水文要根据“目的”“时机”“形式”而动,不可随意下水。

参考文献:

[1] 马晓琳.浅谈教师下水文的作用与时机把握[J].学子(理论版),2016,(3):49.

[2] 沈立.讲之功有限 习之功无已——谈教师下水文的三种策略[J].作文教学研究,2014,(3):65-68.

教师下水作文 篇12

作文教学的现状是, 虽然现在的学生摄取的信息量比较多, 但是存在某些学生不会写作文, 怕写作文, 老师不愿意上作文课的现象。少数教师上作文课是敷衍了事, 只有理论的讲解而没有真正起到指导作用。如何使作文教学更有效呢?亲自动手写下水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老师不愿写下文水的理由有多种, 其中自我要求高怕写不好, 让同行和学生耻笑恐怕占一定的成分。其实大可不必有此心理, 笔者第一次写下水文时, 这样安慰自己:写文章就像爱因斯坦做小板凳, 虽丑, 但总会越来越好, 结果差强人意, 可终于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

著名语文专家刘国正先生曾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 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 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 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 道理是很简单的。”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 要是老师经常动动笔, 或是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 或者另外写些什么, 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 加快学生的进步。”叶圣陶先生说的老师经常动动笔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下水作文。语文老师应该经常写下水文, 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促使学生在作文方面的进步。

有人认为下水作文不仅给老师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 而且不符合现在教育理念中提出来的创新教育, 下水作文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学生很容易跟着老师写成一个模式、一个调子、一种思想。这些话说得也在理, 但笔者认为这是从高层次而言, 相当于处于温饱状况时吃蔬菜时谈它的副作用。笔者认为下水作文的好处是远远多于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下水写作对学生是典型学习, 对自身是享受和提高

语文教师不能把下水写作当做一种负担。就像美术老师需要画画给学生看, 音乐老师需要唱歌给学生听一样, 语文老师也应该经常写文章给学生看。其实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多写“下水作文”, 带学生“过河”, 并适时适度地展示给学生听、给学生看, 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到“美文”的“刺激力”, 心灵感动、产生共鸣, 从而喜爱作文、敢于作文, 并体味到作文成功带来的快乐。学生对教师的下水文会有亲切感, 会更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愿望, 会产生一种欲与教师试比高的少年豪情。老师的下水作文在带给学生快乐的同时, 老师自身也会从自己的写作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享受。几年前我写的第一篇下水作文———《送礼记》, 写自己给儿子起名的经过, 当中内容、结构、技法都成为讲课的典型材料, 讲者挥洒自如, 听者饶有趣味, 效果相当不错。我认为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在写作的过程中回忆起为起名而发生的苦事、趣事一幕幕就好像放电影一样呈现在我的脑海里, 令人回味。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不能把下水写作当做负担而应该当做享受, 享受创作过程中的给自己的精神带来的愉悦, 享受和学生共同写作的那种快感, 更享受学生在看到你的精彩作文后的那份由衷的赞许。

二、下水作文既重模式更重引导

很多语文老师都有一个认识, 总认为下水作文就应该是一种范文, 是给学生提供学习的一个典范, 给学生提供的一个创作的模式,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写作模式进行写作, 笔者认为这种思想是不可取的。如果每次的作文老师都给学生一个固定的模式, 一种不变的思想, 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束缚, 个性得不到张扬, 教师的下水作文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我认为下水作文应该是黑夜里的指路明灯, 大海上航船的指南针, 天空中的北斗七星……为学生指引写作的方向, 告诉学生怎样写作才是正确的方向。至于学生在创作过程有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波折, 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没有经历过学生永远不可能明白创作过程中的艰辛。不要担心学生会犯错误, 只有知道了学生的错误在哪里, 老师才可以有的放矢地给学生以指导;也不要害怕学生在写作的道路上走弯路, 就像人生之路一样, 走那些过于平坦的大路学生是很难发现那些乡间小道边小野花的美丽的。通过老师的下水导引, 精心讲解, 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老师的下水文只是一个例子, 是学生揣摩写作方法的途径。教师应先引导模仿。在具备一定写作知识储备的前提下再尝试进行写作, 这一点非常重要, 是写作复习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一定要勤于动笔, 勤于积累, 不要觉得应该能写出来, 因为实践与想象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当你写出来的时候, 你才会发现原来要很好地表达一句话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和了解。细节之处见真功,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最后便能由模仿到创作, 形成一套自己的写作模式, 实现质的飞跃。这样, 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下水文的功效也就显现出来了。

三、下水作文是扩大效益的便捷通道

亲其师, 信其道。渴望与老师平等交流, 是每个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 有部分学生总是认为写作文很难, 当老师说“作文不难”时, 他们不想听老师夸夸其谈, 而是很希望老师写出示范文, 让其真实地感觉一下, 同时也希望得到写作上的引导。当然学生私下里也很想知道老师的写作水平到底怎么样, “下水作文”无疑是最好的解答。如果语文老师只是一个旁观者, 站在一边看着学生写作而从来不尝试和学生一起写作, 那就好像一个游泳教练老是站在岸上指导学习游泳的人做各种各样的动作就是不下水去做示范动作一样。学生会认为你根本不会写作, 你的所有说教都缺乏说服力, 久而久之学生和老师之间就会树起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 不仅会影响学生写作的热情, 还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热情。相反, 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能经常下水写作, 和学生在共同的习作中进行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对话、思想的碰撞, 那么这种心灵上的碰撞和契合就会像桥梁一样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屏障一逾越, 问题就迎刃而解, 亲其师, 信其道, 教学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作文如做人”, 我们要传达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写作的方法, 还有做人的原则和精神品质、世界观等方面的信息, 传递正能量。在老师下水写作的过程中, 学生会看到老师积极进取的一面, 会看到老师有钻研精神的一面, 也会看到老师一丝不苟的一面……老师身上这种优良的品质和人格的魅力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在学习写作方法的同时也学会做人。一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做事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好老师一定会让学生从心底里由衷地敬佩, 这份敬佩会让学生不仅喜欢这个老师, 而且会喜欢这个老师所教授的课程。2013年5月笔者参加盐城市“读书伴我成长”征文, 当时正讲以景开头、以景结情、首尾呼应的写作技巧, 就花一节课写了一篇《常闻书香不迷路》的作文, 作为一个例子, 投影给同学们看, 讲给同学们听, 学生踊跃模仿, 教学效果奇佳。每回讲解《语言规范与创新》时, 笔者总是举自己写作时的例子, 学生愿意听, 自己也讲得轻松。

四、及时出手———现场升格是法宝

有老师担心下水作文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些担心不无道理, 因为再出色的老师恐怕也写不出各种风格的文章, 如果班上的几十个学生都模仿同一种风格, 也许考场上可以得到一个不算太低的分数, 却不能迸发出创作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这就要求老师的“下水”时间一定要恰到好处。那么到底什么时间下水写作最好呢?当然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当场习作了。这样的好处有: (一) 真实感。当着学生的面写作, 进行真实的示范, 效果不言而喻。 (二) 平等感。教师的心态、意向, 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课堂信号:大家一起参与、一起构思、一起体验个中的甜酸苦辣, 这无疑是一种课堂民主文化的生动体现。与现在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值得大力提倡。 (三) 生成感。教师现场写作, 灵感、思路、技法、困惑等, 都是动态生成的, 这是作文指导最可宝贵的资源。我的经验可让学生借鉴, 我的教训可让学生吸取。这样的甘苦得失, 对于增强作文指导的针对性、时效性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期中考试时, 张京同学写了一篇《收获》的作文, 写自己上街看到残疾人表现同情的收获。评讲时将主题升格为“受骗千回也不养成铁石心肠。”运用了欲扬先抑、衬托等手法, 就像拍了一回艺术照, 光彩照人。学生感觉很好。后来, 笔者将此整理印发全年级, 学生反映良好, 感觉有收获。

各位同仁, 我不揣固陋, 已抛出自己的丑砖———小板凳, 请各位方家亮出你们的宝玉, 让大家学习欣赏吧。

摘要:教师要敢于、善于写下水文, 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表现在:下水写作对学生是典型学习, 对自身是享受和提高;下水作文既重模式更重引导;下水作文是扩大效益的便捷通道;及时出手——现场升格是法宝。

上一篇:学生会工作下一篇:锈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