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唐诗

2025-04-03|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小学唐诗(精选8篇)

小学唐诗 篇1

作者: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

1、饮君酒:劝君喝酒。

2、何所之:去哪里。

3、归卧:隐居。

4、南山陲:终南山边。

【译文】:

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 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

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 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 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

结语:以上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唐诗三百首古诗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参考!

扩展阅读:唐诗三百首的简介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9)二百八十九年间,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

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0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它是中小学生接触我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小学唐诗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在阅读诗歌时要能“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体会作品的情感”, 那么以唐诗改写成唐诗故事, 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激发小学生读古诗的兴趣、让小学生走进诗歌意境、体会作品情感的途径。

古诗是一个语言宝库, 它的特点是:事件高度概括, 故事跳跃发展, 用大胆的想象、精炼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为例, 诗的第一句是“日照香炉生紫烟”, 这句是写诗人远望庐山香炉峰的景色:在阳光的照耀下, 团团白烟变幻成紫霞一般的云雾。第二句“遥望瀑布挂前川”, 一个“遥”和一个“挂”字写出了诗人看瀑布的角度是平视, 显然是作者已登上与瀑布几乎同样高度的山峰来观看瀑布。这样, 两句诗只交待了诗人“山上望香炉峰, 山下望瀑布”两幅图景, 略去了登山路线和行踪等相关内容, 使事件的发展呈现出巨大的跳跃性。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这是诗人又从山上来到山下, 仰望瀑布的情景。诗人真切地感受到了瀑布流速之快、落差之大。可以想见那是怎样一番惊心动魄的情景。于是奇特的想象油然浮现于脑海———“疑是银河落九天”。那就是, 这瀑布应该来自于天上的银河。这奇特的想象, 表达了诗人对这一自然景观的赞叹之情。诗人用精炼的语言, 描述了壮观的景象, 表达了丰富的情感。

写唐诗故事, 就是要把诗中高度概括的事情具体化。即对古诗记叙的事情作生动、具体的描写。特别是通过对事件中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的习作训练正符合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习作的要求———“能写简单的记事作文和想象作文, 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

古典文学与现代白话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鄂教版语文教材第八册第22课《纪晓岚吟诗》是一篇文包诗, 也是一篇指导学生了解唐诗故事特点的例文。故事《纪晓岚吟诗》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正是对诗歌《秋江独钓图》的具体描绘。

《纪晓岚吟诗》第一、二自然段:

红红的落日, 洒下金色的光芒。秋风吹来, 江面卷起一道道的波浪。白茫茫的芦花, 像巨龙在秋风中翻滚。归巢的水鸭, 消失在暮色中。大地在古庙的钟声里, 显得格外沉静。

文学家纪晓岚陪着乾隆皇帝在江边散步。只见江畔有一条小船, 上面有个老渔翁, 手持鱼竿, 静静地垂钓。他目不转睛地看着鱼漂, 一动也不动。不久, 水面上的鱼漂晃动了一下, 突然没入水中, 老渔翁用力拉起鱼竿, 钓上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金色大鲤鱼。他高兴得拍着大腿, 哈哈大笑。芦草中的水鸟都吓得拍翅起飞, 扬起片片白色的芦花。

第一自然段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一江秋”的景色, 第二自然段动静结合写出了渔翁独钓的情趣。故事还应有生动的情节, 《纪晓岚吟诗》正是将诗歌以及对诗歌内容的具体描绘融入乾隆皇帝为难纪晓岚, 纪晓岚巧妙应答的情节中, 这样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还使得故事生动、富有趣味。

要指导学生写出这样生动、有意境的唐诗故事, 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理解古诗的意思, 并能说出全诗主要内容

以指导学生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改写成故事为例, 我先出示了学习提示, 让学生先进行独学。

学习提示:

1.查阅资料, 了解故事的创作背景。

2.熟读全诗, 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句意思。

3.从题目入手, 联系诗句, 概括出事件的内容。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共学、交流。

进而进行小组展示、全班交流。在这一环节中, 我重点指导学生用“发问法”概括出事件的内容。先让学生就文题发问, 而后进行梳理: (1) 谁送谁?到什么地方? (2) 在什么时候?怎样送的?心情怎样?再联系诗句找到答案, 就可有条理地概括出事件的内容, 即:一个细雨纷飞的早晨, 诗人王维怀着对老朋友元二的不舍, 送他去阳关之外的安西。以此篇为例, 重在让学生学习从题目发问, 联系诗句概括事件内容的方法。

二、结合生活经验, 展开丰富想象, 并将情节补充完整

继续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例, 先看诗的前两句, 向我们描述了送别友人的时间和环境, 可让学生在诵读中抓住环境特征进行想象。学生想象、并描述出了这一番情景:

早晨, 蒙蒙的细雨, 打湿了渭城街道的尘土, 屋舍和柳树被细雨冲刷得格外干净, 空气也异常的清新。

接着诗的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道出了诗人送别的方式:把酒话别。这一部分应是故事的重点, 因此, 思考要全面, 不妨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就可补白的内容进行“发问”。

在全班交流时梳理问题: (1) 什么时候开始把酒话别的? (2) 话别中, 诗人会说些什么?怎样说?老朋友又是如何回答的? (3) 诗人与老朋友是怎样分手的?学生再针对这些问题, 根据自己的理解, 合理地想象这一情景。如:可能那话别的小屋里, 灯已亮了一夜;话别中, 既有对往日的美好回忆, 也有对朋友远去他乡的担忧, 所以应该是既有叙旧的浓情, 也有相别的离愁;分手时, 是表现男儿志在四方的远大情怀, 还是表现儿女情长的缠绵, 这由学生自己决定。通过发问, 实际是在指导学生如何将把酒话别这一情景写具体、如何透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也许这样的“发问式”指受到福楼拜指导莫泊桑写作的启发吧!有学生在自己的唐诗故事中这样写:

听到好友元二即将出使安西的消息, 我心里倍加伤感, 决定要请元二喝一壶分别酒。

我快马加鞭, 飞奔到了渭城, 来到了元二的客舍。此时, 元二已整装待发。

“元二, 且慢, 我要请你喝一壶壮行酒!”我对元二喊道。

元二看向我, 说:“兄弟, 想不到你还特意赶来送我。今天我们就干了这壶酒!”

我将酒杯倒满, 一口饮尽, 他也将酒饮完。“还记得我们共赏山水, 一同作诗, 彻夜畅谈, 可现在我们却要离别了。”我哽咽道。

他也沉重地说:“是啊, 我亦想与你一起, 但皇上已下圣旨, 要我出使安西, 我不能不去啊!”

“你出了阳关, 我们不知何时再相见了!”说完, 我不禁叹了口气, 再将彼此的酒杯斟满。我端起一杯酒, 递给元二, 轻吟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他接过酒杯, 一饮而尽, 放下酒杯, 强颜道:“也许不久我们还会相见的。告辞了!”他跨上马背, 准备飞身离去。在他跨上马背的时候, 我朝他喊了一句:“兄弟, 保重。”他没回头, 只是从嘴中发出一声不太清晰地话语:“兄弟, 你也保重!”随即飞驰而去。

我望着元二的身影消失在田埂间。

在分享的过程中, 学生读着自己创编的唐诗故事, 深情满满, 听着他人的唐诗故事, 兴趣盎然。课后学生们还想多读些唐诗, 把一首首唐诗也写成唐诗故事与同学们分享。

探究小学语文唐诗赏析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唐诗赏析;教学策略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各种课程的广泛扩展,作为我国的文化财富唐诗就更应该受到重视,对小学生实施从小培养政策,让小学生意识到民族的文化底蕴,并从中学习到丰富的文化知识,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古典诗词涵盖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小学义务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关注当代小学生关于古典诗词的学习及赏析是有必要的。

一、小学语文古典诗词赏析的具体含义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传统文化底蕴充满着多样化,而古典诗词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古典诗词给我们展现的是一种古人的生活作风及其独特的思想及表达方式,例如,在《孔雀东南飞》这一诗词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用优美生动的方式写出了孔雀幽怨不舍的情感,如此的表现形式,也造成了现代人对于古典诗词理解上的障碍,所以,要想把古典诗词学好,不应只是简单地把表面意思理解好,而是要对深层含义进行挖掘与探索,正确地理解其中所包含的道理和意义。

二、关于小学语文唐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干预过多,导致其依赖性

在教学过程中,诗词教学关注程度是越来越高,但是仍存在着教师干预过多,导致学生失去了个人的观点,造成其依赖性,在小学语文唐诗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处于引导的角色,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及看法,尝试去想象、去理解古典诗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及包含的意义,而不是一味地去照搬照抄,按照老师的思路去走,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依赖的心理,不会自己去思考,导致小学生想象力与创新能力的下降。

(二)注重死记硬背,不能理解含义

由于中华古诗词的博大精深,其数量也是非常庞大,而在小学期间,规定需要背诵的古诗词大约是在150篇,拥有一个记忆力好的头脑是非常重要,但死记硬背并不是学习唐诗的最终目的,而是要融会贯通地去理解,了解其中的意义,当前,一些教师的思想仍比较陈旧,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重视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及理解能力,使小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赏析缺乏主动性及积极性,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缺乏感性教育,开拓新式方法

现在语言与古代语言的区别在于,现代我们说的是白话文,特点是通俗易懂,而古代则是文言文,文言文的特点是用最少的字数去表达多层的含义,通过诗词赏析教育,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小学唐诗赏析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唐诗的基本特点,更重要的是在翻译时应保留住原诗词的神韵,例如,李白的《静夜思》,这是一首五言的律诗,单看名字就感觉充满着无限的意境,但由于许多教师只注重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更深层的意思不会进行细致的探讨,像为什么夜这么安静啊?作者又在思考什么呢?想表达自己的什么情感呢?如果像这样进行唐诗赏析教学,跟古板的教学方式相比更具有直接性、引导性,容易引发小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爱好,从小培养其对古诗词的意境理解,让唐诗越来越成为伟大的民族智慧。

三、小学语文唐诗赏析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积极采用游戏教学法

现今,唐诗在教学方面仍然是一个难题,而如何提高唐诗教学的成效,是我们目前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游戏教学法是当前教学中的有效方法,教師可以在课前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幻灯片播放,并找一些图片、视频等与课堂有关的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小学生更容易了解其深刻内涵。

(二)培养小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占据引导地位,而不是主体地位,教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想、去探索,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教师所讲述传授的。

(三)注重唐诗美感的领悟

一首诗词的教学过程,要学会重视其阅读这一环节,充满感情地用优美的语言将其阅读,体会诗词中的韵律感、意境美,增强自身的感染力,把握发展的步调,长此以往,就会提高小学生古典诗词的赏析能力,引起与文章作者强烈的共鸣。

在小学期间关于唐诗赏析的培养是有必要性的,要把中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传承下去,就必须不断地加强唐诗赏析能力的教育,帮助孩子深刻理解其意境,通过唐诗赏析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让小学生能不断地思考与探索,实现最终的领悟。

参考文献:

[1]李兵.小学语文唐诗赏析教学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

[2]吴迪.小学语文诗歌“立体化”教学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

作者简介:王廷玉(1959—),男,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人,汉,小教中级职称。

小学生唐诗鉴赏-《登岳阳楼》 篇4

《登岳阳楼》

唐代: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注释

⑴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⑵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

⑻凭轩:靠着窗户。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鉴赏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创作背景

小学唐诗 篇5

1.______________,梅柳渡江春。[和晋陵陆丞(杜审言)]

2._____________,风多杂鼓声。[从军行(杨炯)]

3.画栋朝飞南浦云,__________________。[滕王阁诗(王勃)]

4.________________,别路绕山川。[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5._______________,何处春江无月明。[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6.斜月沉沉藏海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上]

7.玉户帘中卷不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上]

8.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照花林皆似霰。[同上]

9.江畔何人初见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上]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月年年只相似。[同上]

11.淑气催黄鸟,_______________。[和晋陵陆丞(杜审言)]

12.________________,物换星移几度秋。[滕王阁诗(王勃)]

13.宁为百夫长,___________________。[从军行(杨炯)]

14.江水流春去欲尽,____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15.海上生明月,_________________。[望月怀远(张九龄)]

16.________________,云山况是客中过。[送魏万之京(李颀)]

17.莫见长安行乐处,_________________。[送魏万之京(李颀)]

18.人事有代谢,______________。[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19._______________,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

20.摐金伐鼓下榆关,__________________。[燕歌行(高適)]

21.____________________,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高適)]

22.铁衣远戍辛勤久,__________________。[燕歌行(高適)]

唐诗二首教案 篇6

《将进酒》教案

主备人:黄美华

教学目标

1.吟诵诗歌,提高古诗文诵读能力

2.把握本诗感情基调,理解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培养探究的热情,在“走近李白”的过程中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学重点

感受探究李白的浪漫

教学难点

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诗歌导入: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2.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

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突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将进酒》即是李白的代表作,今天我们通过这首诗来走近李白

3.观看视频

请先看视频《子午书简唐诗十家·李白》,注意片中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全面阐述 中央十套科教频道“子午书简”节目《子午书简唐诗十家·李白》

二、文题解析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 将进酒,注意读音,“将”的意思就是“请”,连起来解释就是“请喝酒”原来这是一首劝酒诗李白为什么写劝酒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

三、解读全诗

(一)整体感知

1.听古唱,感受诗歌的情感请学生说说听后有什么感受

师:对李白的这首诗,大家都有了一个感性的整体把握,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认识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声调昂扬、激越)

师:大家读得慷慨激昂,让人听了不禁热血沸腾但我们都知道诗人的情感是丰富的细腻的,此诗文中作者的情感是不是仅仅只是慷慨激昂,我们的朗诵是不是就只用一种昂扬的调子呢,这样是不是对诗文的理解有点肤浅呢?

2.背景了解

师: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一段背景材料:

《将进酒》约作于公元752年,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个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过于此,但此时正值李白“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公元744年,唐玄宗“赐金还山”此后李白仕途失意,生活困苦,流离漂泊

3.再听范读,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1(教师范读,注意随时人感情的起伏变化,声调或高昂或低沉,语调或快或慢,学生作思考品味状)请学生答自己听后的体会结合课后练习一正音

方法:利用课本注释及相关资料开展可以个人独立开展研究性学习,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共同探讨(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归纳要点)

4.赏析诗歌

师:这首诗的基调是怎样的?诗人的感情发展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板书——悲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

板书——欢、狂放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板书——愤激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板书——狂放

(二)朗读指导 1.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分组进行,找一个朗读好的在全班展示

提示: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 ②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让学生体会如何处理 2.具体指导

方法:学生自由诵读,听范读、教师分句范读,学生齐读等多种方式结合

提示: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艺术体验

1.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是什么原因呢? 明确:夸张手法的运用

2.哪些地方用了这一手法?朗读时如何体现?

明确: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

这些夸张表现出诗人狂放不羁,用辞大胆,也表现了他豪放飘逸的诗风在朗读时要读得抑扬顿挫,有气势

3.现在咱们已经基本上理清了诗文的感情线索,下面让我们循着作者的感情,再一次齐读课文让我们心与李白共鸣、思与李白共舞、身与李白同醉吧!

(师生共读李白的《将进酒》,声调或从容亲切或豪气十足或酣畅淋漓或狂放不羁)

四、亮点赏析

1.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有什么启发 2.请学生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最好利用课件展示实例)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梁园呤》)“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其一》)“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

五、探究

布置分组探究活动(课件展示竞赛规则)

1.把全班分成两大方阵——第一方阵“太白”,第二方阵“青莲”,两大方阵间展开李白诗作抢背赏析赛

2.背诵范围:凡含数字的诗或与酒有关的诗,均可抢背短诗全背,八句以上的背几句赏析要求是一句话点评

3.计分方法:凡抢背一首,声音洪亮,情感饱满,10分;凡点评赏析言之有理,获得掌声多,10分

4.参赛形式策划:方阵内可以一人既诵又评,也可以一人抢背,一人评若有问题,方阵内的同学5秒钟内补充有效先给同学们两分钟的准备时间

六、评说

请学生在李白广为传诵的名句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在这名句后,自己感受到怎样的一个李白并用一句妙语点评

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洒脱,淡泊名利的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蔑视权贵,傲岸不羁,坚守高贵的李白

七、拓展训练

1.我国台湾学者散文家颜昆阳《想醉》中有一句话:“非醉不可的理由尽管很多,但眼泪与笑声便可以说明一切,因此人们非醉不可的理由其实只有一个:有情”

那么请问这首诗中诗人的情到底包含哪些呢? 首先对国家有情:忠君报国之情,不满失望之情

其次对自己有情:自我肯定之情,快意身心之情,也有志不得伸的苦痛

2.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你对李白的“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写一段文字表述出来

八、结束语

一代诗仙李虽已作古,但一面精神旗帜却永远辉映在人间老师祝同学们在李白的浪漫中找到激情,找到力量,找到美用李白的大浪漫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开辟人生的新天地,将我们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宽更远

附板书设计:

主旨: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内容:

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

感情变化: 悲——乐——愤——狂

小学唐诗 篇7

海德格尔曾云:自人类理性觉醒以来,过度化的理性制造了一个逻辑严密的世界体系并以语言显示这一世界。人以语言认知、思考并表达世界,语言为万物命名之际遂使万物只以名称显示,从而使人类丧失了对世界的直接感受力。于是人类逐渐只能以概念代替事物,只会以逻辑代替感情,存在的意义几乎丧失殆尽。能够对理性社会这一弊端加以救赎的,唯有诗歌。

作为华人,我们曾经有过非常唯美的时代。我们曾经离诗歌很近,甚至身在诗歌中,例如唐朝——这个全民皆诗的时代,从士大夫到乡野村妇,从高堂之上到江湖之远,无论帝王、将相、朝士、布衣,还是工匠、商人、婢妾、歌妓,乃至僧道尼姑,都有诗作传世,“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是那个时代典型的风貌。这是一个人人灵魂中都吹拂着诗歌清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人所自然散发出的雍容与飘逸,绝非身处“小时代”的我等所能体验的。

如今,我们远离诗歌久矣。在失却诗心许久之后,我们终于意识到:诗歌,是神的眼波,暗示彼岸神性的存在。当人性正处在或者试图向最细腻、最深厚、最高尚、最美丽处发展的时候,诗歌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为此,我们呼唤诗歌。但感受诗歌之美的心灵是需要滋养的,潘裕民先生的《梦回“诗唐”》庶几可为滋养诗心的一部力作。

学习诗歌,历来有两类方式。一曰习得式阅读,读者与诗歌进行直接接触,完全凭借个人阅读经验感受诗歌之美,在大量阅读诗歌的基础上积累诗歌阅读的经验,从而悟得诗中真味。一曰学得式阅读,借助诗歌研究成果的帮助,读者逐渐掌握诗歌赏析的基本要素,通过训练指导,掌握诗歌阅读的基本路径。从教学者的角度看,成熟的诗歌读者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养的。教会青年学子以诗的眼光读诗,培养出具有诗心的学子是教育者的重要使命之一。

在风格方面,此书颇能融“阳春白雪”于“下里巴人”之中。潘先生古典文学学养深厚,且多年从事教育工作,始终关注提升青少年的文化品位。因此,本书在弥散着学术学养气息的同时依然保持明白晓畅的风格,雅俗共赏之名当非过誉。

在内容方面,潘先生此书几乎涵盖唐诗中的各类诗歌体裁。对于古体长诗,潘先生善于把握诗歌意脉,要言不烦地梳理出诗作的布局架构,呈现出诗人细密的思路;又善于对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含英咀华,带读者品味出其中的真味。例如,对卢照邻《长安古意》、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古体长诗的赏鉴堪称典范。对一些短章绝句,潘先生或探幽发微,或旁征博引,于方寸之间开万千气象。例如,对耳熟能详的孟浩然《春晓》绝句,在细读诗句精当点评的基础上,又证之以旁诗,在对李清照《如梦令》、辛弃疾《摸鱼儿》等词作的对比赏读中则一步步丰满了读者对《春晓》这一“平淡到几乎看不见诗”却又极富诗情画意的极品短诗的理解。

我以为,对于潘先生这一品读经典的佳作,倘若纯粹使用理性言语予以分析几乎是一种怠慢。因此,套用几句经典名言作为本文的结语庶几可以表达我们今天重新审视诗歌的眼光:如果诗歌是文学的王冠,那么唐诗就是王冠上璀璨的明珠;如果可以选择所生活的时代,唐朝必然是一种最美丽的选择。诗是神的眼波,向我们暗示彼岸的存在。而品鉴唐诗中的经典,便是品鉴神的眼波,那迷离的目光,必将牵引着我们走向澄明之境。

唐诗导读——《夜宿山寺》 篇8

《夜宿山寺》题目意思是夜晚投宿(投宿等同于住旅馆睡觉,但是不一定付费)在山上的寺院里。文章第一个字“危”的正确理解对于理解本诗的深层意境非常重要,很多参考书,都将“危”简单解释为“高”,如果是这样的话能否将“危”字换为“高”字,把第一句变成“高楼高百尺”?我们先不考虑句中两个“高”字重复使得句子读起来不舒服外,诗的深层含义改变了没有?“高”象形文字,甲骨文中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危”是会意字,小篆(古代一种字体)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是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是在高处而畏惧。“高楼高百尺”,只是说了楼很高,可能是人站在下面看着楼“高”,而不是站在楼上体会楼高,并没有映出人在心理上觉得楼高到什么程度;但是“危楼高百尺”中“危”带有人站在楼上感觉到楼很高的含义,高得让人觉着“危险”,高得让人腿都发软。“危”字多了一层人的参与,有了生命力,自然引出下面的一系列事情,包括“手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说话声音天上人可以听到”,文章非常连贯。笔者认为如果这个“危”字没有理解好就会使诗的美感大打折扣。

“高百尺”形容很高,“百”字不是确数,意为“很高、很多等”。汉语中经常使用数词表示程度上“多”、“高”、“大”等。例如百川归海、百花争艳、十分高兴、千变万化等。

辰,日、月、星的总称。第二句意思是手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了。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句话又强调了楼高,大声说话天上的人都可能听到。“恐惊”二字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与第一句中“危”字对应。“恐”可能是楼高,让人畏惧,所以就更不愿意让天上的人知道自己站得这么高,也许神仙会不高兴吧;可能是诗人对神仙尊敬,不想打扰神仙;也可能是手可以摘到星星了,怕神仙怀疑自己偷星星吧。到底哪种理解更好呢?读者要发挥想象,体会诗人当时所处的场合,才能体会到诗的美。

本文是作者晚上在山上寺院里见到的和想到的,全文描写了一座楼,生动地勾勒出山上的寺院楼非常“高”的特点。文章短短二十个字,每个字都紧扣“高”字,前后非常连贯。有些参考书上认为前两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从视觉感受上写出楼高,后两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从听觉上进一步烘托出楼高。笔者认为第一句是从心理感觉上、第二句从视觉上、后两句从听觉和心理感觉上表现楼高。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春天的小雨优秀散文下一篇:长春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