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读书心得(精选11篇)
《二十四孝图》读书心得 篇1
不经意一看《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觉得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目是悲哀的,卫道是可恨的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其主要目的是弘扬封建孝道。而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让我们先谈谈郭巨埋儿吧。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成两份,他给了两个弟弟。他独自抚养母亲,对她非常孝顺。
后来家庭逐渐贫穷,他的妻子生了一个男孩,郭居担心抚养孩子将影响供养母亲,就和他的妻子讨论:“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
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然有孝道,但杀子的行为,却违背了人性,不符合儒家“天人合一,人为贵”的这一思想。看似大孝,实则残忍。
在古代,有一些人求神治愈他们的父母,并放弃了他们的生命。还有一些人为了满足父母吃肉的欲望而割肉。为了节省食物,他想杀死自己的儿子。
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大地上最古老的中华美德,我们应该知道如何理解长辈的心,知道如何感恩,知道如何尊敬长辈。只有懂得孝顺父母,才是一个负责任、高尚的人。
最后,我祝愿中华民族的美德――“孝”代代相传!
《二十四孝图》读书心得 篇2
一对“忠孝合一, 移孝忠君”的批判
《二十四孝图》中“孝亲”是家庭中的重点内容, 在封建社会由于每个家庭都受到宗法制的影响, 统治阶级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绝对权威的封建家天下的形式, 这种封建制度的等级要求父亲是一家之长, 皇帝是一国之尊, 封建家长要尽孝, 直接升华到要对君主绝对尽忠。《二十四孝图》是封建“孝道”的经典图画, 描述了“忠孝合一”的封建“孝道”观点, 要求只要做到孝亲和忠君就能光宗耀祖。统治阶级大量宣传关于忠孝的理论, 表示只有在家孝敬父母, 才能对君忠诚。封建统治阶级发现只有人人都尽孝, 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才能稳定。儒学理论一语道破了统治阶级提倡“孝道”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们养成服从的性格。
中国的历代统治者把“孝”提升到绝对高的地位, 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事, 必须遵守“孝道”, “孝”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力量。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对这种封建的“忠孝合一, 移孝忠君”理论要持有批判的态度, 这种方式是封建统治阶级蒙蔽人民的一种手段, 推行这种观点的目的是要求人们以孝尽忠, 心甘情愿地服从统治阶级, 是统治阶级思想集中的反应, 要持有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二宣扬绝对服从父亲的奴隶主义剥夺了子女的独立人格
封建“孝道”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导致了家长专制主义和子女的奴隶主义。《二十四孝图》要求子女要绝对服从家长, 没有独立思考的自由, 甚至父亲死后明知道观点是错误的还要执行。孔子的儒家学派理论中阐述了“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 又敬不违, 劳而无怨。”可见孔子是承认父母会有缺点和过失的, 儿子可以轻微婉转地劝止, 也可以为其隐瞒, 但无论父母态度如何, 仍必须恭敬顺从, 不悖其意, 这种封建“孝道”理论是不对的。另外, 在封建“孝道”理论中强调父亲对子女具有绝对的支配权, 甚至有生杀权利, 子女必须服从, 逆来顺受, 受父母的摆布, 这种形式的“孝道”是专制主义的体现, 子女变成父母的奴隶, 可见其中蕴含了荒谬、虚伪以及不平等等众多因素。
封建的“孝道”还要求子女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父母全而生之, 己当全而归之”这种思想蕴含了封建愚昧色彩, 与科学观点相反。道学中把解剖尸体作为封建道德的破坏, 造成古代医书上只有一些人体解剖位置的粗略描述。另外, 这种理论剥夺了后代的创新的意识, 对子女的价值进行否定, 对青年人的发展造成影响, 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鲁迅先生曾经批判这种“孝道”, 对青年人是一种摧残, 这种保守的观念致使封建腐朽的霉气更加破烂。
三宣扬婚姻不自主、男女不平等
封建理论的等级观念很强, 男女不平等, 父母包办婚姻, 封建社会认为子女自由恋爱是伤风败俗, 违抗家长的意见则为不孝。在这种道德的压榨下剥夺了子女追求婚姻的权利, 葬送了子女的幸福。封建“孝道”中娶妻生子、传宗接代的想法也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结婚以后必须生子是对家族的义务, 这种无后不孝的观念对妇女来说是灾难, 对于没有子嗣的妇女被看做是极大的罪过, 他们孤独终老, 没有幸福, 没有快乐。
这种观念同样需要批判, 对封建社会的影响非常大, 《二十四孝图》中正好反映出这一点, 需要对这种思想进行猛烈的抨击。封建社会的“孝道”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很大, 出现了很多的不文明、不民主, 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四结束语
封建社会宣扬的“孝道”除了要批判糟粕的内容, 也要吸取其中的精华。《二十四孝图》中就蕴含了这样的道理, 如提倡善待父母、赡养双亲、敬爱长者等都是封建“孝道”中的精华部分,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需要提倡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王舒.道存瓦甓上孝在枕席间 (五) ——《二十四孝图》赏析[J].老年教育 (书画艺术) , 2010 (10) :4~6
[2]王苏.“孝”的伦理审视[J].青海社会科学, 2009 (2) :121~124
[3]田耿辉.浅论封建“孝道”与社会主义“孝道”[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5 (3) :11~15
[4]安玉英、米叶芳.试论先秦儒家“孝道”思想与我国当前的和谐家庭建设[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 (5) :17~20
放学路上的《二十四孝图》 篇3
我拉着女儿的手,向那面文化墙走去,近了一看,墙上印的是图文并茂的《二十四孝图》。我指着墙问女儿:“你知道墙上画的是什么内容吗?”女儿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二——十——四——孝——图。”我接着问:“你知道,这个《二十四孝图》里有哪些故事吗?”女儿说:“不知道。”
于是,我就开始指着墙上的图画和文字给女儿讲解起来。《二十四孝图》是讲述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的书,每个故事都有配图。女儿迫不及待地指着第一幅画说:“那你先给我讲讲这个故事吧!”
第一幅画是“孝感动天”,讲述舜用孝心感动上天终成大业的故事。里面有大象帮舜耕地,鸟儿帮舜除草的情节,女儿惊奇地问我:“这些都是真的么?”我解释道:“这些都是神话传说,但是,舜对父母的孝顺是真实的。”女儿又让我讲后面的故事,我抬手看表,不早了,就说一天只能讲一个,以后慢慢讲。
在回去的路上,我问女儿,今天讲的“孝感动天”的故事记住了没有,再给我讲一遍吧。女儿就用她稚嫩清脆的童声给我讲“孝感动天”。讲完之后,我对女儿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的孩子,才会被别人喜欢,才会有人乐意给她帮助。女儿懂事地点了点头。
在后来的日子,我每天都会给女儿讲一个“二十四孝图”里面的故事。“亲尝汤药”的贴心,“啮指痛心”的感应,“百里负米”的辛劳,“芦衣顺母”的体谅,“鹿乳奉亲”的无畏……每个故事,女儿都听得很是着迷。然后,在回家的路上,她就会用自己的方式给我讲述一遍。
有时候,我在讲“怀橘事亲”“扇枕温衾”“卧冰求鲤”等故事之后,会随机问她一句:“你会像故事里的人那样孝顺爸爸和妈妈吗?”女儿不以为意地说:“那是古代的故事啊,我为什么要学他们呢?”我会给她解释说,你可以不用像古人那样,但是,可以用你自己的方式孝顺父母啊,比如,帮父母做点家务啊,不要老是霸占着遥控器啊之类的。女儿不服气地辩解道:“我现在是小孩,你要疼我,我长大了再孝顺你。”我不想给她强加太多的道理,我相信,很多东西,时间会教给她。
有一天,女儿回到家之后,神秘地对我说:“猜猜我今天给你带什么了?”我不禁有些诧异,女儿把手从口袋里掏出来,展开之后,我看到一些已经被碾碎的饼干末。女儿说,那是老师发给她,她没舍得吃的。那一刻,我的鼻子有点酸。
我知道,如今的女儿对孝的理解肯定是懵懵懂懂的,但是,文化墙上那些感人的孝心故事,就如同在女儿的心底埋下了一颗感恩与孝道的种子,假以时日,这颗种子必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篇4
正如鲁迅所说,画面确实很清晰,但我还是不想承认我明白其中的意思。
照片上还有一张纸条,上面的字很小,我又看清楚了,而且又我只能看到一栏字,“子可再有,母不复得”,但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埋葬儿子。
直到八月,看到《朝花夕拾》,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是因为他们家穷,真的养不起那么多人,只好把老人养活,把儿子活埋了。
这张二十四孝图太恐怖了,对于一个“孝”字,竟然想要那么多的讲究,甚至完全抛弃自己的孩子。
更重要的是,有时还是为了孝顺并未养育过自己的后母!难怪过去的人见父母都跪下来说“不孝之子见父母,求父母……
这二十四孝的人物,就这二十四孝图,我与小时侯的鲁迅先生真是有同感,自己不要做孝子,并且希望父母也不要做孝子!
照片中的孩子仍然微笑着,在妈妈的怀里玩耍,而她的爸爸想要把孩子抱过来。孩子的母亲似乎有些不放弃,有些我不记得了,如果,婆媳之间的关系将来不好,那么孩子就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一点也不反对他的父母!
旧社会真的很邪恶,人们是对的。我想知道郭巨的妈妈是不是故意这么做的?她没想到郭巨会把孩子埋了。因为郭巨一定一直很孝顺。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篇5
读了这篇文章,我才终于明白:想做孝子,还真是不容易啊!
曾经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现在终于明白,有些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比如说“郭巨埋儿”这个故事,说的是为了让母亲吃饱饭,竟要将未满三岁的儿子埋掉。我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如果我的父亲也学着郭巨,那死的不就是哦?所幸我家还算比较宽裕,这还是落不到我头上的。但不仅仅只是母亲与郭巨是血肉之亲,那三岁的儿子也是人,也是他的亲骨肉啊!如此虚伪,真是令人哀叹!
其实,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以前我们认为是至孝的大好事,现在已用不着那么夸大其词的去做了。正如鲁迅先生所写的“却很少见有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这都是多此一举,若换在先前,你的这种行为回被大肆赞扬;若是现在躺在冰上用身体的温度把冰化开,不被人看作异类才怪。幸好只有少数的人会这样做,要不然,全世界就只剩下已至古稀之年的老人了。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6
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二十四孝图》,才明白有些内容是不人道的。《二十四孝图》中的内容非但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还让人产生了不可名状的恐惧。不禁试想在这样必须舍己的状态下,才能尽孝,正常人又怎能做到呢?这无非是封建制度下的愚民政策。它只会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这无非是便于统治,而不是尽孝。对这样的孝道加以宣扬,这不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人吃人的世界”?
我仿佛能想像到,在那时一个年幼的孩子听过《二十四孝图》,正睁大眼睛小心翼翼地看着父母的一言一行,时刻担心自己也有被埋掉的危险。可爱而又幼稚孩子的童心,竟被这故事吓到如此地步,这难道是封建统治者所始料不及的?我想这恐怕是他们所期望的。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讲,封建孝道教育不过是将“肉麻当作有
趣”,我似乎感觉到先生嘴角的一丝冷笑了,他犀利的笔锋似乎在说:“这根本不顾儿童性命的‘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罢了!”
如果要细细分析《二十四孝图》中所谓的孝,我觉得“郭巨埋儿”的一段可以当作一个范例。“郭巨埋儿”的故事是说一个孝子郭巨,家里贫穷,生了儿子之后怕养不起老母,就要把亲生儿子埋掉。我想,那些把这个故事改编润色、一代代传下去奉为典范的人们,本来是要赞扬郭巨的孝顺吧。可年幼的鲁迅读了后,竟然“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的”,竟然
对这些孝子们产生了抵触心理,“不仅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父亲去做孝子了”。这是何等的悲哀!
很多人认为,鲁迅这般话太过激,不过我认为这是一篇掷地有声的批判封建意识的宣战书。并且关于老莱子稍近人情的记载以及刘向《孝子传》说郭家要埋郭巨时掘得黄金一釜,郭巨并未被活埋的记载,说明《二十四孝图》是那些儒者编了来骗人的,是用来摧残儿童心灵的。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7
文章讲作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感受,揭示封建孝道虚伪残酷,二十四孝图读后感。作品着重分析“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伦纪,诬蔑古人,教坏人”。作品当时反白话文、提倡复古倾向予以尖锐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本讲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书,主目宣扬封建孝道。但其“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晋代有个叫郭巨,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家产分两份,给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母极孝。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妻子商量:“儿子以再生,母亲死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儿子抱出,挖坑埋。兴好挖出坛金子,才免儿子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性,人贵”人本观念。看似孝,其实残忍。古有求神父母治病舍身,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念,今有父母治病献五脏,极少有父母去杀人。节约粮食,就想自己亲生儿子杀,则有违老母爱孙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有人这种孝举,称“愚孝。“
随便翻《二十四孝图》,这样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读后感《二十四孝图读后感》。“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冷酷无情;“孝感动天”、“
假期读了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图》。这样的一篇文章,虽然名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
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感受,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以及了中国儿童可怜,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
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
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二十四孝图》,才明白有些内容是不人道的。《二十四孝图》中的内容非但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还让人产生了不可名状的恐惧。不禁试想在这样必须舍己的状态下,才能尽孝,正常人又怎能做到呢?这无非是封建制度下的愚民政策。它只会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这无非是便于统治,而不是尽孝。对这样的孝道加以宣扬,这不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人吃人的世界”?
我仿佛能想像到,在那时一个年幼的孩子听过《二十四孝图》,正睁大眼睛小心翼翼地看着父母的一言一行,时刻
担心自己也有被埋掉的危险。可爱而又幼稚孩子的童心,竟被这故事吓到如此地步,这难道是封建统治者所始料不及的?我想这恐怕是他们所期望的。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讲,封建孝道教育不过是将“肉麻当作有
趣”,我似乎感觉到先生嘴角的一丝冷笑了,他犀利的笔锋似乎在说:“这根本不顾儿童性命的‘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罢了!”
如果要细细分析《二十四孝图》中所谓的孝,我觉得“郭巨埋儿”的一段可以当作一个范例。”郭巨埋儿”的故事是说一个孝子郭巨,家里贫穷,生了儿子之后怕养不起老母,就要把亲生儿子埋掉。我想,那些把这个故事改编润色、一代代传下去奉为典范的人们,本来是要赞扬郭巨的孝顺吧。可年幼的鲁迅读了后,竟然“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的”,竟然
对这些孝子们产生了抵触心理,“不仅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父亲去做孝子了”。这是何等的悲哀!
很多人认为,鲁迅这般话太过激,不过我认为这是一篇掷地有声的批判封建意识的宣战书。并且关于老莱子稍近人情的记载以及刘向《孝子传》说郭家要埋郭巨时掘得黄金一釜,郭巨并未被活埋的记载,说明《二十四孝图》是那些儒者编了来骗人的,是用来摧残儿童心灵的。
不过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因为本来凡事都有个度,过了度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 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 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
说行天下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这次回国讲学,在香港机场转机,候机,历经数小时。得空翻阅了《二十
四孝图》。发现了江夏一个伟大母亲的智慧。特发表拙文,与家乡人分享。
据《三国志》记载。三国时,吴国江夏人孟宗,字恭武。孟宗以孝著称,后来官至司空,所以史称孟司空。是个闻名遐迩的大孝子。
父亲英年早逝,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则是极有智慧的女性。时时教导他刻苦学习,廉政爱民,为他日后的成就打好道德的基础。
孟宗的母亲十分善良,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孟宗少年就投奔南阳名师李肃求学。
有一年冬天,天气十分寒冷。她特地缝制了一床又厚又大的被褥给儿子送去。人们看到这么大的一床被子,都十分奇怪。孟宗的母亲却深情地说:“我儿子的学友大多很贫寒,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来结交朋友,这床大被子正好为他们一起盖用,共同御寒,增进他们学友之间的感情。”大概纨绔子弟不会与这般“同条被窝”的贫寒学子多攀交情吧。一
帮勤奋好学的上进少年,就这样在冬天,相互勉励,磨砺意志,寻求济世救民的良方。
这母亲不单爱自己的孩子,还想到那些年棉被都没有的穷学生。被子不单是避寒之物,更是孩子结识好学上进的学友的方式。“物以类聚,鸟以群分”。这伟大的母亲知道,贫寒上进的同学,才是一生受用的良师益友。吃喝玩乐,则学业难成,修养浅薄。
负笈海外15年的我,曾也是在江夏的寒冬中发抖。最近回国讲学,周末,下午5点左右,偶尔经过母校原一中的旧址时,看到校门前后几十米,到处是送餐的家长们,与孩子蹲在街角或台阶上,急急地吃着饭。长辈的那种殷切,那份关爱,确实叫人为之动容。只有为他们祈祷:愿学子成才,愿父母健康,也愿为他们提供一个避风的小亭或走廊。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假期读了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
图》。这样的一篇文章,虽然名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感受,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以及了中国儿童可怜,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
其实我们只要真正地爱我们的长
辈,用亲情,用温暖感动他们就能真正做到孝顺,并且做好孝。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非常感人。我发现,百事孝为先,小时候那些孝顺的人,长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二十四孝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为母埋儿、扇枕温衾、拾萧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其中,我最喜欢刻木事亲,意思是: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见面,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子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居
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500字 篇8
鲁迅先生是20、30年代新白话运动的领袖人物,而这篇文字也正是从白话运动入手。先给予那个所谓的绅士冲击,阐明先生对于白话运动的立常为了加强说服力,先生便以而是读过的《二十四孝图》入手,揭开封建卫道士羊皮下的真狼面目。
为了读懂先生的这篇文章,我还将《二十四孝图》的原文找出,加以对比阅读,让自己能够更好地理解先生的这篇文章。“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这些文章都是传扬封建礼教中的“孝”的脍炙人口的文章。
文中表达的这些“孝”不少都是愚孝,违背了人性的孝道,甚至是为了人颂之为“孝”而“孝”,封建时代也讲求“礼仪孝悌”,但这些所谓的“孝”实在是无法用当下的孝道观念去衡量的。郭巨可谓至孝,家里贫困,孝母之心值得称赞,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实在违背了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这样的故事在书中随便翻翻举目全是!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这样一种封建的吃人的礼教,实在让人感到可悲!
封建时代的信仰与理念并非都是要继承或抛弃的。但是孝乃百善之首,如何正确地进行理解才是最正确的。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理当传承发扬!但这样的愚孝是可悲的,而捍卫这些的披着羊皮的卫道士们更是可耻的!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100字 篇9
文中表达的这些“孝”不少都是愚孝,违背了人性的孝道,甚至是为了人颂之为“孝”而“孝”,封建时代也讲求“礼仪孝悌”,但这些所谓的“孝”实在是无法用当下的孝道观念去衡量的,
郭巨可谓至孝,家里贫困,孝母之心值得称赞,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实在违背了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这样的故事在书中随便翻翻举目全是!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这样一种封建的吃人的礼教,实在让人感到可悲!
封建时代的信仰与理念并非都是要继承或抛弃的。但是孝乃百善之首,如何正确地进行理解才是最正确的。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理当传承发扬!但这样的愚孝是可悲的,而捍卫这些的披着羊皮的卫道士们更是可耻的!
《二十四孝图》读书心得 篇10
记忆中的“戏彩娱亲”,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董永的“卖身葬父”更是从小熟知。他家境贫寒,年少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靠耕田及做佣工养家。父亲体弱多病,董永多方求医,诊治无效身亡。父亲死后,因家中无钱,董永愿卖身葬父。传说,董永前往主人家的路上,在一棵大槐树下,遇见一位美貌女子,愿为董永妻,并帮董永赎身。这样,两人就一起到了主人家中。主人要他们织三百匹绢,作为赎身之资。董永的妻子十天把绢织完,而且绢色上佳,惊得主人目瞪口呆。当两人再度回到那棵槐树前时,妻子一席话,解开了董永的心中谜团。她说,自己是天上织女星下凡,是董永孝行感天,她才嫁给董永,渡过难关。
他们都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而这里面恰恰包括了孝。
那么孝是什么呢?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理论思想之一。孝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说小孩馋着张张胡须的老人。以前,总以为孝就是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应;后来,懵懵懂懂之间,明白了还要精神上的供应,让父母开心;现在,懂得了要做一个清正的人,让父母放心。
岁月的流逝会让你明白,你所理解的尊亲敬老的含义。最基本的便是奉养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再深一点是尊敬父母;不给父母精神上的负担,兄弟姐妹之前互助友爱„„
《二十四孝》故事的小学读书心得 篇11
原谷九岁时,祖父已经非常年老,不能劳作了。原谷的父亲厌恶祖父,想把他丢到荒郊野外。原谷听说后,再三为祖父求情,却遭到父母的斥责。
次日凌晨,父亲把祖父放进篓子,背着去将祖父丢弃。去荒野的一路上,原谷一边走一边回头看祖父。篓子里的祖父,神情暗淡地注视着频频回头的孙子。
将老人背到荒野后,父亲命原谷丢下篓子回家。原谷说:“不,篓子还有用!等你年老了,我还可以用这篓子把你背到这里来。”父亲听后十分生气:“小孩子怎么可能这样跟大人说话?”原谷反驳道:“你能这样对待爷爷,我为什么就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你呢?”
原谷的话使父亲大为震惊,继而羞愧难当。于是,父亲跪倒在祖父面前哭求饶恕,然后将老人重新抬回家中,精心赡养。
【《二十四孝图》读书心得】推荐阅读:
二十四孝图全文09-07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学习12-20
二十四孝故事 作文素材09-05
二十四孝对我们的启示12-05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12-25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800字01-05
纬二十四自查06-28
二十四点教案09-26
二十四节气养生08-30
中国二十四节气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