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对我们的启示

2024-12-05

二十四孝对我们的启示(共10篇)

二十四孝对我们的启示 篇1

关键词:二十四孝,孝文化,道德教育启示

一、全面理解《二十四孝》中的孝文化的内涵

用当代人道德价值观来分析《二十四孝》中的人物与故事, 除郭巨为母埋儿很荒谬与丁兰刻木事亲有些迂腐外, 其他的故事与人物, 都是向上的和积极的。比如说, 扼虎救父说的是子女在患难时对自己的父母不抛弃;尝粪忧心即使有点不可思议, 但所说的是子女伺候生病卧床父母的几个特例;而弃官寻母说的是儿子对父母那种难以割舍骨肉亲情;恣蚊饱血、扇枕温衾等描绘的是子女 (媳妇) 在生活细节上对父母的关心。我们要认真学习, 正确理解。

(一) 满足父母亲的物质需要

“羊有跪乳之恩, 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且如此, 何况身为万物之长的人呢?马斯洛提出的五种需要, 生理的需要乃是第一要务。作为子女, 我们首先就要满足父母亲的衣食住行。生活上, 对他们无微不至地进行关怀, 细致耐心地照顾老人, 在自己能力允许下, 给父母最好的衣、食、住。有病照顾, 设法医治。如仲由百里负米、江革行佣供养母亲等。在这里提醒大家, 如果你的父母亲都还健在, 请要尽孝心对父母好, 以免落得“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二) 关心父母亲的心理需求

《礼记》有云:“孝子之养, 乐其心, 不违其志。”所谓“孝顺”, 先顺从才能言孝, 经济需要虽然重要, 更为重要的是有一颗奉养父母之心, 美父母之意, 让自己的父母笑口常开。勿让父母忧虑, 勿等到“家人已逝”才会后悔。要让父母亲精神愉悦。老莱七十岁让自己的父母高兴, 甚至自己打扮成小孩子, 故意摔倒, 使其父母来哄他, 目的是让父母感到自己还年轻, 让父母快乐。

(三) 传承父母亲的志向追求

“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天底下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我们作为子女, 满足了父母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之后, 更应该传承双亲的志向追求, 成人, 成才, 光宗耀祖, 大孝显亲, 这是孝养父母之志的表现。孔子说:“夫孝者, 善继人之志, 善述人之事者也。”

二、《二十四孝》中孝文化对我国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启示

“道德教育是根据一定伦理思想与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来帮助受教育者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人格, 培养道德行为能力的教育。”道德教育是青少年要建立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利益关系的科学评价及行为准则。我们汲取《二十四孝》中孝文化的精髓, 用其教育青少年, 无论是内容重要性上, 还是实施可行性上, 都显得势在必行。

(一) 由孝养父母而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意识

现在的青少年一般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得到父母太多的宠爱, 这使得有些少年变得自我为中心、任性、蛮横无理。他们习惯了伸手索要, 把感恩和孝顺忘却了。青少年缺乏感恩意识, 甚至认为父母对他们的爱是天经地义的。《二十四孝》中孝顺父母的故事首先是教会青少年要孝顺父母, 报反哺之恩, 其实就是学会感恩。中国的父母对其子女承担着太多的责任, 从出生到婚姻甚至隔代抚养, 他们都是倾尽所有, 尽其所能, 死而后已。这像山的父爱, 如河的母爱, 对他们行孝是最好的回报。正如:“孝, 天之经, 地之义, 民之行也。”从家庭的伦理推到自然、社会, “滴水之恩, 定当涌泉相报。”凡是对自己有恩的他人、社会和自然, 都应给予报答。

因此, 青少年要学会认识恩情、知恩情与感恩。感恩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品质, 是做人的基本底线。感念父母之恩, 表现为对父母的奉养与孝敬, 这是最基本的。也只有对自己的父母感恩, 才能推己及人。感他人恩, 表现为对他人的关爱与帮助;感社会恩, 表现为对社会认同和奉献;感自然恩, 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培养感恩意识要知恩情懂恩情报恩德。

(二) 由尊重父母而培养青少年的尊重意识

《二十四孝》中关心父母的心理需求, 从某种程度上讲, 体现了对父母的尊重。我们必须从言语、行动等方面, 让我们的父母知道, 子女是尊重他们的。不管家庭中的大事小情都应主动听从爸妈的建议。而当代的青少年十分叛逆, 父母稍不顺他的意思, 他们就会发脾气, 摔东西, 甚至是离家出走, 以自杀来威胁, 更何谈对父母的尊重?

所以, 我们要培养青少年尊重的意识, 让他们先学会尊重父母, 遇事与父母商量, 听从父母的建议, 不让父母伤心, 这都是尊重的表现。学会了尊重父母, 才谈得上能对别人的尊重。

(三) 由从细节关爱父母而培养青少年学会从细节处关爱他人。

《二十四孝》中恣蚊饱血、扇枕温衾等故事描绘的是子女在生活细节上对父母的关心。一日三餐, 第一碗饭先盛给父母, 把好吃的东西先挟给父母。宁可忘记自己的生日, 也记住父母的生日。时常关心慰问父母的身体, 如父母稍感不适, 主动提出陪父母看病。同时, 也要抽出一些工作之外的时间, 多跟父母聊天, 聊他们喜欢的事情, 多说他们爱听的话, 顺着他们的心思。如果有什么喜庆或者庆祝的活动, 要及时邀请父母一起前去。如果父母行动上不方便, 要精心照顾。而当代的青少年有几个确切知道父母的生日的?又有几个面对好吃的食物能先挟在父母碗里的?

所以, 我们应该教育青少年从细处去关爱自己的父母, 只有学会了从细处关爱自己的父母, 才有可能去关爱他人。

参考文献

[1]高万学, 叶菊芳.运用《二十四孝》开展家庭孝道教育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2) .

[2]王璞注.增广贤文老学究语[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6:100.

[3]王媛, 徐阳鸿译注.大学·中庸[M].广州:广州出版社, 2001:177.

[4]王玄武, 骆郁廷.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二十四孝对我们的启示 篇2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在当下的社会条件下,尽管政府也在想方设法,解决养老难题。但不可回避的是,更多的老人安度晚年,还主要依靠家庭子女的赡养。可在这个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流动性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中,能够安心、放心地守着父母过日子的人又有多少呢?为了生计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无奈地走出家庭,告别父母,甚至远离故土。“父母在,不远游”,已成为美丽的期盼和遥远的怀想。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再尽一份对父母的孝心?如何继续传承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家庭伦理方面的优良传统?近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等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或可给我们新一代的子女,提供可依的参照和行动的指南。借此之机,新华教育频道特制作一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孝道故事,与您分享。其实“孝星”就在我们身边,“孝心”就在我们心里。为人子女,请多关心自己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切莫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终身遗憾!

新“24孝”行动标准出炉

含“教父母学会上网”

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近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

新标准有传承有创新。今年6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来审议,修订草案中新增一条“常回家看看”,引起社会巨大关注和争论。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副主任吴玉韶昨日表示,新“24孝”行动标准与旧“24孝”形成对比,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

与传统的“24孝”相比,此次出炉的新“24孝”更简洁易懂,朗朗上口;不僅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行动准则,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等观念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

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副主任崔淑惠介绍,2012~2013年度,“心系老年—孝心工程”将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15个城市,免费发放孝心宣传册,宣传新“24孝”行动标准的内涵、传唱新“24孝”歌曲和童谣,倡导“新24孝”行动,号召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孝老”,使老年人得实惠、普受惠、长受惠。(记者 魏铭言)

■新“24孝”行动标准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

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4.亲自给父母做饭

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

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

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

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学会上网

10.经常为父母拍照

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12.打开父母的心结

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

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

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

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

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

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

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空巢”老人增多 社会现象引关注

百善孝为先 父母“空巢”别空心

自古以来,中国的父母就抱着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培养自己的子女,可真当子女离家万里、有所作为的时候,自己却不能真正地快乐起来,他们更希望子女能够经常陪在自己身边。而对于那些远离故土的海外华人而言,他们又何尝不懂得“百善孝为先”?又何尝不愿常尽孝心?

然而,由于长年在外打拼,多数华人的事业和家庭都在国外。他们既没法抛下一切回国定居,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常回家看看”。于是,有不少海外华人都选择将父母接到自己身边居住,可没过多久问题就出来了。老人居住在国外,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也难以适应。更为关键的是,除了子女,他们几乎没有一个熟识的人,生活得格外苦闷。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超74岁 男女寿命差扩大

国家统计局日前消息,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计算,201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比10年前提高了3.43岁。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2.38岁,比2000年提高2.75岁;女性为77.37岁,提高4.04岁。男女平均预期寿命之差与十年前相比,由3.70岁扩大到4.99岁。

“空巢现象”需全社会关注 谁忍心让父母老无所依

其实,老人独自在家中去世的事情以前也发生过,无论是大连那位68岁摁马桶2个月摁掉了98吨自来水的老太,还是一直在车上坐着不下车,只为打发时间看风景的青岛退休老人李树安,在这些看似“匪夷所思”的行为背后,无不反映出他们内心的极度孤寂和落寞。早在1980年,世纪老人冰心就在她的名作《空巢》中将“空巢老人”的晚景寂寞描绘得栩栩如生,如今,中国的空巢现象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是日益凸显。

“孝星”在身边

研究生与弟弟休学辞工守护植物人父亲每天呼唤

父亲节前夕,网上热传着一个温暖的故事:由于父亲突发重病成为植物人,暨南大学研究生王涛与弟弟王波相继休学辞工,日夜守候在病床前护理、呼唤父亲。拿自己“做试验”自学扎针、输液,每天呼唤父亲不下百遍,每半小时为父亲拍一次背、每两小时翻一次身……网上热传的视频和图片中,两个小伙子对父亲细心专业的护理感动了很多网友。不少网友感叹,“久病床前有孝子”,两兄弟对父亲不离不弃的守护,是这个父亲节最动人的礼物。

武大博士生用爱唤醒植物人母亲 孝心创造生命奇迹

“哪怕有0.1%的希望,我也要付出200%的努力,相信奇迹会发生的!”让“植物人”母亲重新苏醒过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黄碧海日夜守护,从未放弃。由于母亲不能进食,只能靠打营养针维持,黄碧海担心她营养不够,每天用注射器通过胃管让母亲“喝”上鸡蛋和牛奶;每隔2个小时,他都要帮母亲翻一次身,防止长期卧床患上褥疮。为了唤醒母亲的记忆,只要一有闲暇,黄碧海就会趴在母亲耳边,给她“讲故事”。讲他的大学生活,讲他的未来打算,讲他和母亲共同度过的那些艰辛和快乐时光。

61岁孝子抱母求医感动网友 曾为双亲拒升官

近日发生在台南奇美医院的“孝子抱母”就诊的情深画面,令许多网友、读者动容,故事的主角是台南市调查站退休专员丁祖伋。“看到他抱妈妈上医院,一点都不意外!”台南市调查站人员看到“孝子抱母”的照片,一眼就认出是老长官丁祖伋,“调查局上上下下都知道他是孝子”,为了尽孝,“不但放弃升官,甚至甘愿降调”。

养老,无远虑必有近忧

老龄化的隐忧:养老问题是家庭之痛也是社会之痛

现在逢年过节,对已经有了自己小家庭的许多80后独生子女而言,不仅要探望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要探望对方的这些亲人,休假几天,仅仅是探望长辈就已令他们身心疲惫,更别说将来的赡养、照顾了。而对那些出门在外的中年夫妇包括青年夫妇来说,大年三十与谁家的老人一起过,则是一道令人头疼的现实难题,为此夫妻闹矛盾、起争执的不在少数。我的一位同事的解决办法是:年三十在北京陪岳父岳母过,初一飞回老家陪自己的父母。折腾是折腾了点儿,好在能两全其美,而那些双方父母都不在身边且二者相隔甚远的夫妻,始终都在纠结中。无法陪伴、照顾渐渐老去的父母,更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痛。

《老年人保障法》将修订 可操作性不等同于可诉性

近日,全國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山东召开《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改座谈会。

我国现行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定于1996年,此次法案修正是其颁布16年来的首次修订。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由是,围绕子女“常回家看看”的争论不断,反对者认为,将不具操作性的道德义务入法,大大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

参与座谈的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肖金明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伦理道德的要求无关法律效力,也无损法律的权威性,而更多体现了法律的指引、教育作用。

破解之道

社会养老缓解养老压力

社会养老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未来我国养老的主要模式。而当前,我国虽然也存在社会养老的模式,但仅限于极少数特定人员才有机会颐养天年的干休所和数量十分有限的或公办或民办的养老院,许多养老院都存在范围小、条件差、护理不专业、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远远不能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

“常回家看看” 社会各方均需伸出援手

网友“陌上尘”:我们都不得不为了生计蜗居在外。我们拿什么常回家看看?

网友“得天独厚”:不知道天下有多少父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看自己的时间少了去法院起诉,专家呀,你们知道不知道现在打官司要花多少钱?花多少时间?

网友“西雅水滴”:后悔嫁的远了!我家没车,从车站转车回一次娘家得5个小时,再带着4岁的孩子,孩子也受不了呀!一边是孩子,一边是爸妈!我心疼呀!

孝敬父母,关键需要用心用情

仔细研读新“24孝”行动标准,内容广泛,与时俱进,操作性强。但是,有一个问题萦绕心头,那就是:实施新“24孝”行动标准,应该首先尊重父母意见。既然出台了新标准,就应该将新标准落到实处,否则新标准就是一纸空文、纸上谈兵。而如何落实标准,笔者认为,首先要尊重父母意见。

孝敬父母,关键需要用心用情。只要有真心、用真情,其实有无标准并不重要。父母快乐、健康和幸福是子女最大的心愿,我们孝敬父母,为父母做一切事情,应该掌握好这个“标准”和这个度,这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链接】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

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卖身葬父: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刻木事亲: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行佣供母: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怀橘遗亲: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做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拾葚异器: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晝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闻雷泣墓: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乳姑不怠: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扼虎救父: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哭竹生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尝粪忧心: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弃官寻母: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涤亲溺器: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来源:“新华教育”)

读《二十四孝》有感 篇3

古人云:“百行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的提倡,是指儿女不得违背父母或长辈、甚至是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孝,说难也不难,说易也不易,但有几人能真正做到“百善孝为先”的呢?而《二十四孝》这本书里则讲述了一个个有关孝的感人故事。其中有一篇仍令我记忆犹新:

在我国古代的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舜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死去了,于是舜的父亲娶了一位后妻,这位后母对舜和舜的父亲都不好。但舜却始终如一,依旧孝顺父母,教育后母生的弟弟。终于,舜的孝心感动了上苍。于是,舜耕田时有小象帮忙,有鸟播种„„后来,尧也把皇位禅让给了舜。

后人有诗赞颂曰: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舜的故事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不论自己家人对自己怎样,也不论自己的家境是如何,都不要怨天尤人,始终如一的孝顺父母、尊敬他们,保持一颗宽容大度的心。

《二十四孝》中的每一个故事都给予我不同的感受,个个都扣人心弦。

“跪父留母”也是《二十四孝》中的一则故事:讲的是宋代有一孝女叫张菊花。生母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一位继母,张菊花对待继母恭敬,但不想她的继母却心怀不轨。一日,父亲外出,继母乘机将张

菊花卖给别人做婢女。巧的是,当父亲归来入中,偶遇张菊花,于是,父亲逼迫张菊花说出实情。其父回家后扬言要休妻,张菊花随即下跪求情,父亲为其而动,方才罢休。继母膝下无子,父亲死后,菊花待母依旧。于是乎,有诗云: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

《二十四孝》,个个“百善孝为先”,其中的故事个个令人叹为观止、记忆犹新。同时,也给我一个启示:在家里要孝顺长辈,不能出言不逊;在学校,要尊敬师长,跟同学要团结友爱。

《二十四孝》故事的小学读书心得 篇4

原谷九岁时,祖父已经非常年老,不能劳作了。原谷的父亲厌恶祖父,想把他丢到荒郊野外。原谷听说后,再三为祖父求情,却遭到父母的斥责。

次日凌晨,父亲把祖父放进篓子,背着去将祖父丢弃。去荒野的一路上,原谷一边走一边回头看祖父。篓子里的祖父,神情暗淡地注视着频频回头的孙子。

将老人背到荒野后,父亲命原谷丢下篓子回家。原谷说:“不,篓子还有用!等你年老了,我还可以用这篓子把你背到这里来。”父亲听后十分生气:“小孩子怎么可能这样跟大人说话?”原谷反驳道:“你能这样对待爷爷,我为什么就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你呢?”

原谷的话使父亲大为震惊,继而羞愧难当。于是,父亲跪倒在祖父面前哭求饶恕,然后将老人重新抬回家中,精心赡养。

读二十四孝有感 篇5

下午读二十四孝,颇有感慨。

二十四孝是旧时代孝道的典范,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新时代赋予孝道新的内涵,用今天的眼光审视当年的二十四孝,确实是不敢恭维。

比如“埋儿奉母”讲的是晋代郭巨,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呵呵,在今天,这是典型的谋杀啊。

比如“卧冰求鲤”,讲的是王祥,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求鲤需要卧冰吗?卧冰可以得鲤吗?今人看来,卧冰以求鲤,那是脑残啊。求鲤以卧冰,那是典型的炒作啊。

还有“恣蚊饱血”讲的是吴猛,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其情可嘉,其心可感,其傻可叹啊。驱蚊护父,只有此法吗?

感佩者惟“涤亲溺器”黄庭坚一人,说的是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这个看似最易,实则最难。俗语说床头百日无孝子,讲的就是这样平凡的孝道是多么不易。我老母亲中风半身不遂,我深有感触。

至于“扼虎救父”,乃人之本性。不难。“扇枕温衾”,“怀橘遗亲”,“百里负米”,都是亲情流露。不难。其余,感觉就是演戏,难逃炒作之嫌。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孝治国一直是汉以来的治国理念。窃以为新时代赋予“孝”新的内涵,传统的孝未必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二十四孝是旧时代孝道的典范和楷模,但是不符合今天的时代精神。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今天谁还会以为没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呢?

个人观点,当代的孝道,主要应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是为孝。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长着的心愿,做父母的悉心培养子女,不惜工本,你当子女的,做学生好好学习就是孝,工作了干出成绩就是孝,立世为人行为端正就是孝,成家立业家庭和睦就是孝。。。所有让父母操心、担心、揪心的行为就是大不孝。

二、能自立自理、能奉养是为孝。

有能力并且乐于给父母最需要的生活,就是孝。相反,长大成人了还啃老,自己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离开父母的救济就生活质量下降,让父母死了对你都不放心,能叫做孝顺吗?父母老迈了,羸弱多病,需要钱看病你不拿或者是想拿却没有,能叫孝顺吗?没有能力奉养,让长着受委屈,能叫孝顺吗?不能奉养,实为大不孝。

三、对长着和颜悦色让长者多喜无忧,是为孝。

对父母横眉冷对、出言不逊、忤逆不屑、甚至打爹骂娘实为大不孝,真孝顺首先是对父母尊重、尊敬、遵从,常回家看看,常承欢于膝下,让长愉悦,这是孝心!最起码要让长者晚景不至于凄惶吧。

二十四孝老爸 篇6

沙溢直言做父亲最难,其他都是自己可操控的,唯有孩子瞬息万变,他每一天的成长和变化,自己不一定能全部洞察到。“我们的工作性质不可能每一天都陪着孩子,也可能长时间没有跟孩子在一起交流,让孩子与你之间有一些距离感,这个距离感以至于他有的第一时间的变化,你就察觉不到。”于是,他和胡可两个人都争着多陪孩子,享受三人在一起的亲子时光。“跟孩子在一起是特别幸福的一个过程。结婚了,有孩子了,人会有由内而外的变化。孩子会让你变得更加宽容,更加大度和善良,因为你突然间意识到爱是什么。”

陪孩子玩的招数,沙溢作为老爸可谓花样百出:“比方说跟他玩球,给他变魔术,特别拙劣的那种魔术逗他,很好哄。我儿子还喜欢藏猫猫,玩得特别开心。”除了负责陪玩,沙溢也是个合格的奶爸,只要不工作时,换尿片、哄宝贝都亲历亲为,他觉得这都是做父亲的一部分,“真的是有了孩子这一年当中,把很多生活的本质体味得挺深刻的。”

令沙溢自豪的是,相比孩子妈,儿子对自己的依赖更强烈。倒不是自己陪在儿子身边的时间更多,而是自己找到了一个阵地,在儿子心目中占据了一个相当有利的位置:“我和胡可工作忙,照顾他都比较少,但是我在玩这方面选择了很好的一个点,他现在就找我玩,他妈这个阵地也没占领上。”

沙溢不希望作为父母的明星光环妨碍孩子的成长。“总把他像一个小鸟一样放在笼子里,那不行,对他不公平。”沙溢理想中的教育不是要求孩子成为琴棋书画、德智体美的全材,“最重要是能够让他成长为一个善良、有孝心、懂得感恩的好人。”

沙溢式生活

跑步

羽毛球、跑步、游泳是沙溢喜欢的运动方式,受条件限制,坚持最好的还是跑步。他说自己是属于容易发胖的人,又因为职业的需要,得保持一个好身材和好状态。他的减肥心得是不赞成完全用食物控制法,自己这么试过,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会没精神,感觉到总是很累。“我还是赞成锻炼减肥。持之以恒,可能跑一年甚至再长一点,才会觉得整个人有大的变化。”

自带拖鞋

经常在外拍戏,沙溢拒绝使用一次性拖鞋。“我们经常在一个酒店,一住就是几个月,我会自己随身带一双拖鞋,这样既卫生,又避免了每天去浪费一双拖鞋。”他说自己现在很注意环保,在剧组,他也不爱用一次性筷子,吃饭都用勺。老婆胡可在环保的细节方面影响了他很多,比如他刷牙时懒得关水龙头,她会帮他关掉。

每天一部片

沙溢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在睡觉前看一部电影。一个月三十天,能看十七八部到二十部电影或纪录片。沙溢的看片口味很杂,二战纪实片、传奇色彩片、人文故事片、科幻纪录片统统接纳。往往这个时候,妻子胡可早已进入梦乡,“她的休息时间比我好多了,属于早睡早起型的。”

走路回家

有时候,收了工,看天气不错,沙溢还会徒步走回家。前几天,他就从西大望路走回了朝阳北路,中途饿了还在街边买了个卷饼。 “在北京这个季节,夕阳西下的时候很美,那天有凉风阵阵,很舒服,我也难得有时间能走,既锻炼了身体,也让我在路上想清楚了一些事情,感觉到生活很美好。”

清淡少油

无论是出于演员要控制体重的需要,还是自己的饮食习惯,沙溢都喜欢清淡少油的食物。他常来工体西路这家主营云南火锅的侃谱餐厅,喜欢这里的肥牛,“这种火锅油少,不像麻辣火锅。”他还喜欢日本料理,究其原因,还是那个词——清淡。

《二十四孝》读后感 篇7

第一个是“哭竹生笋”。以前有个孩子,因为他母亲病了,想吃竹笋,可是这大冷的天,到哪儿去找竹笋呀。于是,他感到很对不起妈妈,就抱着一棵竹子大哭起来。他的眼泪居然把雪都融化了,长出了许多竹笋,他就把这些竹笋统统摘回家煮给妈妈吃,妈妈吃了以后,病果然好了。

第二个故事是“扼虎救父”。从前有对父子,他们家很贫穷。有一天,他们在田里种地,突然一只非常凶猛的老虎跳了出来,咬住父亲的腿。别人看到有老虎都吓得抱头鼠窜,只有他儿子不仅不逃,反而勇敢地猛冲过去掐住老虎脖子不放,最后老虎被掐死,老父亲得救了!

现在还要提倡“二十四孝”吗 篇8

浮雕刻的是二十四孝,这是一个养老的小区,以孝为理念当然是很好的。二十四孝图似乎是我们习俗中孝的代表,但其中有几幅表现孝的行为却令人心寒,还生出一种恐惧感。最突出的就是“郭巨埋儿”。郭巨家贫,他的老母常常把自己的那一份食物分给孙儿,郭巨为了不让儿子和母亲争食,要把儿子活埋掉。图上画的便是,郭巨正在挖坑,不懂事的小儿子手里拿着拨浪鼓笑着在一旁看,不知道这坑是要埋他的。好在挖坑挖出黄金来,是上天赐给郭巨奖励他的孝心的。

我觉得非常奇怪,这也叫孝心?他杀害了亲生儿子,他的生身母亲失去孙儿,岂不要痛彻肝肠,一命呜呼?这不也是杀害了母亲?我的想象可能太多,好在有上天赐了黄金,残忍的行为没有发生。不过影响也够大了。鲁迅说他小时,读了郭巨埋儿这幅图后,“怕看见我那白发的祖母,便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见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以鲁迅的尖锐犀利,对这幅图画故事倒没有什么刻薄话。仔细想来,这故事使得孙儿害怕祖母,甚至祖母死掉才安心,真没有别的话可说,只能说是大大的作孽。

还有“曹娥投江”也是极不合理的。为寻父亲的尸首跳进江里,当然也淹死了。上天又发慈悲,让死后的她背负了父亲浮上来。这又是残忍、愚昧而又迷信的事。“曹娥投江”的故事很是著名,听说,现在还有许多宣传,真是不可思议。“卧冰求鲤”说的是王祥继母患病,想吃鲤鱼。虽然继母对他不好,他仍不计前嫌,赤身卧冰用自己的体温去融化坚冰,果然跳出两条鲤鱼来。不计前嫌当然是可以表扬的,但这种行为若说是孝,也是愚孝。上天帮助跳出鲤鱼是迷信,事实的结果可能就是得一场肺炎,还要家人求医寻药。难道不知古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真是其愚不可及了。

古训又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道。”孝很必要,它是一种爱心,爱心应该是自然存在的,当然也要教育熏陶。但不必宣传二十四孝这些行为,特别是那些乖张的行为。

二十四孝家喻户晓,都知道是行孝的代表,要想除掉恐怕很难。从鲁迅就在反对它,到现在也没反对掉。可是,“郭巨埋儿”、“曹娥投江”等这几幅必须砍掉。我们可以设想删掉这几幅,剩下十八孝或十六孝。但是,习俗中二十四这个数字好像有什么魅力(这一定是有来源的,不过,我不知道),“如二十四番花信封”“二十四桥明月夜”都是脍炙人口的用语和诗句。大家很习惯二十四这个数字。若是保留这个数字,我们也许可以用偷梁换柱之法,换掉影响最坏的那几幅,如“郭巨埋儿”等。我想到两个人的事迹,可以做两幅图,一个是“木兰从军”一个是“班昭续书”。这两位接替父亲做了父亲不能再做的事,可谓大孝。她们完全有资格进入二十四孝。这里的说法都很粗略,需要有人认真地研究二十四孝图,哪些该留哪些该续哪些可添,我实在没有力气了。

我们这个小区里,常看见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也许是外公外婆,推着里面坐着可爱小宝宝的婴儿车散步。我真担心,再过几年,这些孩儿都成为小学生,他们若在这里游玩,看见长廊上“郭巨埋儿”的浮雕,有可能会恨起自己的祖母来。我也是做祖母的人,怎么办呢?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篇9

鲁迅先生着重描写了他对"郭巨埋儿“的反感。也难怪,郭巨竟然为了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挖坑要埋刚生下来的孩子,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这是多么迂腐的行为啊!!!百善孝为先,但是杀了自己的儿子来尽对母亲的那份“孝心”,不能说是“善”。他这么做一来是 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来陷老母于不仁。

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小时候我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现在终于明白,有些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看了《二十四孝图》我心中不免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如果我的父亲也学着郭巨,那死的不就是哦?所幸我家还算比较宽裕,这还是落不到我头上的。要知道我父亲也是一个孝子,但是他不是那种“愚孝”。他每晚都会抽出时间陪伴奶奶,为她老人家做做家务捶捶背。这虽然是再普通不过的小事,但是奶奶能体会到爸爸的关怀。“孝”字是放在心中,用心去书写。而不是整天挂在嘴边,甚至牺牲家庭去尽责。如果能成为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爸爸,这才是作为一个母亲最希望他儿子做的。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通用) 篇10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1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2

这篇文章的读书笔记我更是无从下笔,完全不懂文章的主旨。现在我才明白鲁迅先生竭力提倡白话文,推广新文化的良苦用心。中国历朝历代通用文言文,不管你是否饱读圣贤之书清一色张口闭口君子曰,之乎者也摇头晃脑的整日挂在嘴上。似乎这就是饱读圣贤书的证明。时过境迁,到了民国仍然离不开之乎者也,不说这些仿佛就不会说话了。文言文更加叫人难以理解。民国初期中国的文化发展几乎停滞不前,而在现代文化发展突飞猛进,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在文化发展速度之快的今天文言文已列入学校教学课程,已被尊称为国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同时受到现代文学家们的尊崇。

我反反复阅读了十几遍,文章的潜在思想在说明一个我无法理解,思考还不够透彻的思想理念。应该就是鲁迅先生从个侧面来讲中国文学发展必须改革的一个趋势,其目的就是推行新文学,提倡白话文势在必行。先生提倡白话文主要原因,白话文深入浅出简单明了,无论老幼都可以学会听懂。文言文繁琐寓意深奥,叫人难以理解。孔孟之道讲的无非就是三纲五常道德伦理,陈旧的封建教育理念。贵为哲学也有不可取之处,其实就是封建思想在作祟。

鲁迅先生推广新文化,也并非一口否决了旧文学。先生写作时也会引用文言文,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下启下的作用。文言文之所以让人难以理解,是因为短小精悍蕴藏很深的哲理。博学的人一看便懂可以完全理解;知识浅薄的人看到文言文就想云遮雾罩,无法领会其中的道理。

文章第一段,鲁迅先生一改文人墨客的温文尔雅,“要用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堕入地狱也绝不悔改,总要诅咒一切反对白话文,反对白话者。”其实这并不是先生真正的恶言恶语,他也不是厌烦了白话文,只是借着这些话来发泄内心的悲愤。白话文及新文学不能推广应用,绅士们和资产阶级文人一味追求古人的孔孟之道周庄之理,却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已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并以此压迫剥削生活在黑暗底层的劳苦大众,使得他们永不的翻身。

鲁迅先生提倡白话文,推广新文学不是没有他的道理。清朝政府灭亡,一切科举制度也跟着消亡。前清遗留下来的秀才举人虽说满腹文采,却没有用武之地,与一块朽木没有什么区别。民国时期仍要使用文言文,就是那些残留在前清遗老们心里的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已根深蒂固,让他们顽固不化。民国初期的文人们不肯放弃已经不合时宜的思想教育方法,只知追求儒家学说。

不忘孔孟之道周庄之理也是无可厚非,但一味追求陈腐不思进取只会使人的思想退步,人类也就不会有新的文明。在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就开展了提倡白话文推广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旧文学的口号。学生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来提倡新文学。由此表明这不仅仅是鲁迅先生的呼声,也是具有爱国思想的学生的呼声,更是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呼声。急切呼吁民国政府推行实施新文学,使用白话文推广新教育体系,倡导使用白话文教学,却遭到了封建思想文人和资产阶级文人的无理阻挠。

白话文无法推行实施影响面之广是可想而知的。那些初读“人之初,性本善”的孩子们也有渴求新知识的心灵,有追求美的天性,厌恶了枯燥乏味毫无生趣的文言文。旧文学在一点点抹杀孩子们爱美的天性,一点点抹杀了孩子们对于学习知识的热情。封建思想和封建教育理念在禁锢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童真。

鲁迅对那些所谓的知识学者以老卖老非常痛恨。绅士们就见不得别人比他们小有成就,就会原形毕露的进行言论攻击。文人们也一定要骂“以为大悖于文格,亦即大损于人格。”绅士们自认为鲁迅先生提倡新文学,有违背中国自古传承下来的文学礼教,也就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有违孔孟之道周庄之理。鲁迅先生文笔犀利刻薄讽刺辛辣,对那些枉称文人的大学问家们一通胡劈乱砍,让他们遍体鳞伤羞愧难当。对那些资产阶级文人冷嘲热讽横眉冷对,毫不留情地揭开他们的伪善面具。

“幸而还没爬上象牙之塔去”。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当时的文坛以开拓出一片天地,也并非徒有虚名。先生在大力提倡白话文,提倡新文化,却遭到了同一时期的资产阶级文人和绅士的排挤,因为他们的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先生的文笔严厉批判资产阶级文人的腐朽,揭露资产阶级文人和绅士的假仁假义道德败坏的丑恶行径;揭穿他们文人外衣下隐藏的伪善的罪恶。鲁迅先生的文章让他们感觉如芒刺在背,永远感不到舒服。

鲁迅先生的文章受到爱国人士和青年学生的青睐。先生也是从前清走过来的,但骨子里却没有绅士和资产阶级文人的那种顽固不化保守的.腐朽思想。激进爱国人士和学生喜欢阅读他的文章,主要原因是先生对新文学的创作激情。文章中融进了作者的灵魂,将他个人的新思想、人生观、道德观毫无保留地剖析在世人面前。没有虚假,更没有高谈阔论,显然一个坦坦荡荡的君子。和鲁迅先生比起来,他们就是龌龊小人。

另一个原因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文言文使用较少白话文较多,读起来自然流畅朗朗上口更容易理解,对读者有更大的吸引力。先生大力提倡白话文,所以先生首当其冲多使用白话文,以此来感染他身边的人都来学习使用白话文,也将所有人的学习积极性带动起来,白话文就会发展壮大。

鲁迅在校任教期间,陈西滢杨荫槐等为一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与先生水火不相容。他们反对白话文新文化的推广应用,极力阻止先生的倡导。陈西滢常对鲁迅先生进行言论攻击,还以此镇压学生响应提倡白话文新文化的运动。借此污蔑学生的爱国热情,破坏学生的爱国思想。鲁迅还借阴阳之说论证公正公理,谈论正义是非。在黑暗统治下的旧中国,仍是专权当道,谬论肆意横行,根本没有公正公理可言,这也是中国历代王朝的悲哀。

鲁迅先生笔锋一转,谈到了家藏的老书。唯先生专有的图画本子《二十四孝图》应言而生。孝无非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而在先生年少时看来实在太难。对于《二十四孝图》我很陌生,也是一次偶然在网络中浏览看到的并未在意,想不到这次写博文它帮了我大忙。当我再次查看时心中不免认同先生的言语。

从远古帝王舜的《孝感动天》到宋朝的《涤亲溺器》,《二十四孝图》一一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为古人的孝行感动但却不能完全苟同。其中《戏彩娱亲》或是《老莱娱亲》、《郭巨埋儿》这两点和先生看法一致。我不是故意附和先生讨好先生,实在让我觉得古人太过迂腐。这样的孝也可以被公认为孝吗?

《郭巨埋儿》真可谓是迂腐之极。不说现代人的不孝,换做是我也绝不会埋掉亲生儿子来奉养老母。郭巨为夫,可以耕田种地打柴度日奉养老母,也可供养孩子。郭妻可以纺纱织布做些女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一样可以生活。为奉养老母节省粮食宁可埋掉儿子却不寻求生活出路,这和愚人有区别吗?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就此完结不是太悲哀了太可怜了吗?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只知道玩乐正是享受父母爱护的年龄,面临死亡都已无所知。一个地坑,一抷黄土,两个愚蠢的脑袋就要轻易断送一个鲜活的生命。愚蠢!以我看来这样的孝行应该受到严厉的批判。这样的孝千万不要有人拿来效仿,否则孝就会变成罪恶的帮凶。

《戏彩娱亲》虽然是孝子行孝,但也有不妥之处。高龄双亲在堂,老来子行年七十。挑水跌倒只要站起就会过去了事,即使父母心疼说些安慰的话,也不至于要装作小孩子哭闹来哄双亲高兴。这样一来倒显得做儿子的有失大体,不会让人认同,孝反而让人觉得掺了假也不会有教后人行孝的意义,只当是一个笑话来讲。

其他孝子图做起来倒也容易,只是当今社会不同于往昔,行孝也没有那样艰难。父慈子孝社会风气日渐好转,作恶忤逆也不多见。孝子图宣扬孝字当前含义颇深——为人子孝,育子承孝。让我感动的是《卖身葬父》孝子董永家境贫寒,无钱安葬过世的父亲就卖身为奴,真可谓之大孝。但在现代社会早已没有卖身葬父的说法,只是董永行孝为之感动为之钦佩。

孝的寓意广泛,并不拘泥于点面,也不一定要做到面面俱到。只要对父母没有忤逆行为,经常和老人沟通增进与老人之间的感情,都可以称为孝。孝是人的情感行为的基本准则。我想,对于孝有人会比我理解的更为深刻透彻。

难以理解的是文章最后一段。《二十四孝图》是封建社会宣扬孝道的故事,故事也着实感人。关键一点,用封建思想旧的观念宣扬这样的孝道让置疑。“老玩意”一词鲁迅先生似乎隐藏了什么没有说出来,是坚决提倡推广新文学的决心,还是藐视旧观念的陈腐?“本来谁也不实行”从本质上讲这种旧的思想观念驱使下做出来的孝道已经太显陈腐,应该淘汰。孝应该传承下去,但要切合实际的生活。

鲁迅先生学识渊博,虽然提倡新文学,但并不表示他反对旧文学。旧文学中也有精华,可取而代之为我所用。他忧心父亲因家中贫困担心自己被父亲的孝心卖掉,其实另有玄机。时逢动荡年代民不聊生。倘若天下孝子都如法炮制该有多少无辜的性命丧生,就会家破人亡,哪里还有父慈子孝可言,孝又有何宣扬的意义呢?

含有讽刺意味的是文章的最后一句,“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給《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生老病死人之常情,祖母故去自己仍安然无恙,儒家宣扬的孝也就是一个失败,事实证明孝也会有错误,不一定要依他们所说去做孝子必须履行的孝子行为。

我的文学知识浅薄,只能凭我个人的感念来理解鲁迅先生的文章。这篇文章以《二十四孝图》为介质,阐述了儒家学说并非尽善尽美,也会有瑕疵。这样的瑕疵对人文教育没有任何帮助,只会将人的理性扭曲异化,就不再是真理,是悖谬是人类恶行的起端。旧文学旧思想已经不符合社会环境需求,就应该去掉糟粕,取之精华继续发扬光大。这就是社会所需求的,实际也是鲁迅先生所希望的。孔孟之道固然要学习,但绝对不可盲目是从,否则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错误的行为。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3

古人造字很奇巧,“孝”字是由老人的“老”的上半部,还有一个“子”字构成的。就是做晚辈的要把老一辈的顶在头上,以示尊敬。古代的“二十四孝”把二十四个孝的故事编在一起,用来教育后辈。那古代的孝到了现在对我们有多少有效了?

鲁迅曾经在《朝花夕拾<二十四孝>》中提到,“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和“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可以看出鲁迅竟然和竟敢同传承了中华五千多年的孝道叫板。你想想这两个故事就先拿“郭巨埋儿”来说吧,这大约讲了这么个故事:一个叫郭巨的人,因家中贫困,导致口粮供应不足,在母亲和儿子中只能保证一个人有饭吃。郭巨为了做孝子,尽孝道,便准备将儿子埋入地下,可当他掘地掘到二尺深时掘出了黄金一釜。这个故事的结尾可算是皆大欢喜,因为郭巨掘出了黄金,所以郭家便有钱了,郭巨也不必埋儿。不过,这个故事却使儿时的鲁迅产生了极大的恐惧与担忧,总担心哪一日家中也没钱了,他的父亲也当一回孝子将他也埋了,然而掘出黄金的概率是几乎为零的。这种恐惧感直到鲁迅的祖母去世才消失。

我想,人们看了此文后定是会笑的,《二十四孝图》的作者本是想要传播孝道的,可他们万万不曾料到这却在童年的鲁迅身上产生了这种作用。记得我初读此文时,觉得这位鲁迅先生也太霸气了。后来,鲁迅的文章看得多了,才悟出鲁迅是在讽刺古代的封建礼教,表达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在古人看来,孝是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道德,人若没了孝,便没了道德。但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现在的人们,不要说对父母不敬了,那些打骂父母者、动辄训斥父母者,不胜枚举。更有甚者,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位母亲为了让不务正业的儿子用功读书,感化儿子,竟在大街上众目睽睽之下向儿子下跪,可那不知羞耻的混账儿子不但没有向母亲认错,反而当街骂起了母亲!

从鲁迅的身上我就可以读到古“孝”对现在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二十四孝”的故事不能盲目去学习,那我们要怎么样发扬从古到今的孝道了?

读“二十四孝”不能盲目的去模仿,我们不能仿效老莱子摔倒娱亲,也不能学郭巨为母而埋儿,我们读“二十四孝”是学习做晚辈孝顺长辈的孝顺精神,学习“百行以孝为先”的最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学习孝顺长辈尊重晚辈的思想。

说实话其实,孝的本意即为尊敬长辈。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我们固然做不到古人的“黄香扇枕”、“陆绩怀橘”。但是我想,我们若能抽出点时间来关心一下父母,替他们倒杯水或是剥个橘子,也可以算是尽一点孝心了。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4

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细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赏析:<<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其中《二十四孝图》给我影响最深。文中主要是批

判封建孝道观念,(读后感)读来胜让人惶恐,不仅觉得就是观念与当今所持态度不同的何止十万八千里之远。开篇作者反对“妨害白话者”,态度尖锐,亦使人想起鲁迅先生是中国历史上写白话文的第一人,鲁迅先生认为,勿徒的古书是束缚儿童想象力的。从“我的小同学因为‘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可见,那时的儿童对诸如此类的新的形式的书籍是多么喜爱,这就是白话。

接下来,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选文分析了“郭巨埋儿”的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5

嗨!大家又见面了!怎么样?过年这几天有没有想我?啥!没想?晕……哎,人缘不行呀!

对了!这几天读什么书了吗?啥!也没有!哪你们这几天都干什么了?晕……净放鞭炮了!靠……

算了,不废话了,转会正题,只几天我读了本好书,叫《朝花夕拾》,就是鲁迅先生写的!啥?听说过!哎,那你就来看看我的感慨吧!我今天就看了这本书里的一个叫《二十四孝图》!

前面的一些什么反对妨碍白话者呀、“马虎子”呀、文格呀我都不懂,但后面的就让我大有感慨了!

“卧冰求鲤”,人人都知道是孝敬父母,但想一想也来不现实,你看,如果冰偏薄的话,相信不管是体重多少的孩子上去也会哗嚓一下破冰落水……在如果冰偏厚的话,我想我就不用说了吧!一定会被冻死!所以,我明白,“卧冰求鲤”的故事不是让你去模仿(当然也模仿不了),而是去啊你明白“孝”,不是模仿来的,而是把这份孝心放在心上,有自己的行动表示!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6

最近刚刚看完《二十四孝图》,心中颇有感触。虽说是简短的24个小故事,24幅图画,但是,仍然让人产生不少感想,既有感动,又有个人思考。其中的心得体会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孝”在我们中华民族5000 年文明长河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古至今,不知流传着多少以孝为主题的传说。当然,不用说,《二十四孝图》中就收录了24个孝子的故事。简单的介绍下,时间上,从上古的尧舜时期,直到宋代,内容上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埋儿奉母》,《扇枕温衾》,《拾葚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24个故事,时间跨度4000年。可以说,这24张图,展示了中华民族从其产生到繁荣的这段时期内,孝道发展的全景图。其中人物丰富,形象丰满,个性十足,地位差异悬殊,上至天子帝王,下至黎民百姓,可谓展示了古代社会各阶层的孝道姿态。语言上,虽然文章是由文言文翻译而来,但是便于理解阅读,确实是教育世人 的良好教材,更不用说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籍。

下面我来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感受:

首先,孝道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在中国流传了5000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它是有中国 特色的一种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一环。既然有着重要的作用,自然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先谈谈正面的作用。

看看“孝”这个字,“子”背着“老”,典型的象形字。古人真是伟大,简简单单,便道出了孝的真谛。何谓孝,就是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与爱。晚辈为了长辈,背着他们,关心与敬爱饱含其中。正是孝,拉近了家庭成员心与心的距离,于是便有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场景。

再者,孝不仅是维护家庭和睦的支柱,还是巩固社会稳定的基石之一。在古代,常常会有帝王“以孝治天下”,大力弘扬“孝”文化,名篇《陈情表》便是例证。此外《孝经》有云:“

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

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於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可见,孝对于社会有着极其的重要的作用。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从《二十四孝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24个故事有不少明显的夸张之处,甚至有个别故事为了宣扬孝,竟有残酷自虐之倾向。举个例子。

王祥卧冰求鲤。因家中老母生病,王祥为了给老母煲汤,不惜在严寒冬日,赤.裸身体,以自己的体热化开冰冷坚硬的河面。这个故事,表面上儿子为了老母亲舍弃自己,让人感动,实则夸张过度,不切实际。只为求一尾鲤鱼,何必自虐?只要找来工具,挖开冰面,钓上一尾并不是什么难事。明明简单的道理,偏偏要用这种荒唐的方法来解决,真是愚蠢至极。更有甚者,埋儿奉母。荒年,在古代是时常是出现的,但是竟然有人要埋掉自己的亲生骨肉节省下粮食来供养老母。如此做法,着实让人不解。人真的能这么狠心?那位老母亲真的能咽下用小孙儿的命换来的粮食?毕竟血浓与水啊。这些愚孝 不仅在与家庭内部肆虐,更是影响了整个社会。“天下无不是父母”,“三纲五常”,也是此等愚孝衍生出来的糟粕,搞的社会乌烟瘴气。于是乎,终生大事由父母做主是孝;谈到父母的名讳,必要放声大哭,是孝;将地方官,大臣,天子视作生身父母是孝;父母去世,要放下一切,守墓三载,这也是孝。愚昧啊,何等的愚昧。

时代毕竟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终究也会随着外部世界的改变而改变。当封建社会的大厦坍塌,愚孝也如东逝之水,终究将化成历史的烟尘。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或许是国家没有大力宣扬新世纪孝的重要性,人们似乎将孝淡忘了。为了个人生活的方便,他们忍心父母安置在敬老院,他们忍心将老人呼来喝去,他们忍心辱骂父母只为红颜一悦,等等的类似事件已是数不胜数。这是社会的倒退吗?我不相信,我们更不希望是,我们渴望孝的回归。

终于,我们看到了,还有他们,一个个感动中国,平凡而伟大的人们。你们可以为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奉献一生,你们可以坚持年年月月,你们可以忍住心酸,微笑着流泪。他们不曾被我们熟知,也不曾被社会标榜,不过,他们仍然默默的继续着,用行动感化世人。他们是平凡的英雄。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理解你的父母,当他们在早晨叫你起床的时候,无意中打扰了你的好梦,可能你真的是学习太晚十分瞌睡,请压住你的火气,乖乖起床;当你因为成绩的下滑而被父母责备的时候,请不要在心里埋怨他们,他们是真心关心你;当你事业有成的时候,请将成功与你的父母分享,你的今天有他们的功劳。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简笔画总结下一篇:产业扶贫打开村民“致富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