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鸭子教学反思

2024-10-04

数鸭子教学反思(精选8篇)

数鸭子教学反思 篇1

设计背景

前几天,为了使幼儿对10以内的数正确认读、学会数数及感知数的大小,认识数字在生活中的意义。在复习儿歌等旧知识的同时引入新课,让孩子在轻松熟悉的氛围中展开学习,使孩子们的学习活动具有连贯性,数学课上的声情并茂,气氛活跃,激发孩子梦的学习兴趣。活动目标

1、这个确认都市以内的数字。

2、学会点数、能够感知数字的大小。

3、让他们理解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1、把孩子们的思路从旧知识引导向新知识,让孩子们在复习和参与过程领会到新知识。

2、组织好学生,适时添加新内容,让孩子从容愉快接受新知识。

3、防止有的孩子应注意力分散而导致只复习了二儿歌,而忽略了心知。活动准备

我准备了16张幻灯片,鸭子的大小、神态、颜色各不相同,并对每一张精心挑选、最后制作成图片;准备《数鸭子》、《数字歌》碟片;预设上课时间的分配,设计过程引导语。活动过程

前几天,为了幼儿对10以内数的认读、数数及数的比较,我设计了一节名为《数小鸭》数学课。根据教学意图,我设计样教学活动流程:首先,在儿歌《门前大桥下,游过几只鸭,快来快来数一数„„》音乐以及老师的语言引导下,激发了孩子们的热情。然后进入教学主题逐步出示鸭子由少到多的场景(每张图片至少两只鸭)图片,每张图片教学模式,幼儿认识小鸭子,说出小鸭子的颜色、大小;和数量,大家一起数,按数拿取相应的物品。图片出示数字,表扬数对拿对的幼儿。比较画面两种颜色的鸭子多少,体会数字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模仿《我爱我的小动物》创编歌曲,如:我爱我的小鸭子,小鸭有几只,有X只,有X只,小鸭有X只。最后,幼儿念数字儿歌“1像铅笔能写字、2像小鸭水上游、三项耳朵能听话•”结束活动。•教学反思

进入活动,初始如我所愿,教学效果非常好,幼儿对活动很感兴趣,双边活动很活跃,但是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活动已经进行了25分钟左右,所有幼儿虽然兴趣很浓,但我发现课堂纪律已有些难以掌控,而我的图片教学内容安排还有近一半没有实施。我知道,我不得不临时减少教学内容和活动程序,结果,这堂我精心准备了一个星期的图片活动课以我的不尽人意而结束。中班幼儿活动不能超过30分钟,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节课不算是一节完整、成功的课。而这一切都源于我的难以取舍。根据我的目的,我用了大量的时间制作图片。主体部分我弄了16张幻灯片,鸭子的大小、神态、颜色各不相同,我想把它作为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我也曾怀疑内容的过多,但面对每一张精心挑选、制作的图片,真的舍不得去掉那一张,测试了几次,觉得差不多能完成。而事实证明,幼儿的兴趣的确很浓,但由于图片的过多而导致了整体教学活动效果不佳。如果图片在8张左右,只要全面覆盖1-9数字的教学,个别数稍有侧重,完全能按意图进行,那一定是一节完美的课。这次的活动,虽然失败了,但我收获的却很多,尤其是:取舍是一种智慧,善于取舍,才会成功。

数鸭子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多重联动,学前教育,《数鸭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提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 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 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根据学习材料的内容及其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来划分, 学习可以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是学习者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材料对学习者来说有潜在意义, 学习者能将要学习的材料按非人为的、实质性的形式同学习者已经知道的内容联系起来。而机械学习则是学习者缺乏学习心向, 学习材料对学习者来说没有逻辑意义, 学习者对学习材料不能与其认知结构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1]为了让孩子的学习成为“意义学习”, 结合农村幼儿教育实际情况, 我们尝试了多重联动教学, 即利用相同的教学素材, 从不同方面进行教学, 让背景知识匮乏的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和深入理解, 从而达到各领域的有机渗透, 促进孩子多方面发展。这样的教学就是希望孩子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

美国课程专家塞纳认为, 课堂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 教师是具体的施工者;课程是一个乐谱, 教师是作品的演奏者。我们如何上好一节课?一节课要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这关系学前儿童为今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这方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中, 我们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学生进行了多角度联动的教学方法。下面就结合音乐课《数鸭子》来谈谈这种教学方法。《数鸭子》 (汪家桢词, 胡小环曲) 这首儿歌适宜中速, 活泼地歌唱。歌词是:门前大桥下, 游过一群鸭, 快来快来数一数, 二四六七八嘎嘎嘎嘎真呀真多呀, 数不清到底有多少鸭, 数不清到底有多少鸭。赶鸭老爷爷, 胡子白花花, 唱呀唱着家乡戏, 还会说笑话, 小孩小孩快快上学校, 别考个鸭蛋抱回家, 别考个鸭蛋抱回。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就课论课, 音乐就是音乐, 教孩子唱唱, 学习会唱就可以了。至于孩子的理解与品味那是不涉及的。这其实不他适合年幼的儿童学习心理, 也不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 更难与农村学前教育合拍。当我们因地制宜地去探究这节课时如何上好时, 发现除学唱之外还有许多东西可以去教, 学生有许多东西可以学。举例如下:

可以学习巩固相关语文知识。如学习过的生字和新的生字词, 怎样读?什么形体?什么意思?歌中出现了“鸭”, 字里有什么部分组成, 代表哪种动物?与它相近的“鹅”是怎样写的, 表示哪种动物?与“鸭”有何区别等等。

也可以就其中涉及的事物进行学习拓宽。如歌中的“桥”, 什么是桥?常见的有哪些种类?歌中的桥可能属于哪一种?再如什么是“鸭蛋”, 在这里指什么?这种说法对不对?好不好?等等。

还可以与美术结合。如可以让学生听歌, 并结合自己的理解画一画鸭子、小桥、老人、孩子;或某种事物, 或多种事物;或零散表达式画画, 或综合表达式画画。在我们教学实际操作中, 孩子们尽管没能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和教育, 但仍然是热情高涨, 从自己幼小心灵理解, 用手中的画笔画出他们自己特别在意和关注的相关事物。

也可以让孩子展开想象, 说出当时的人、物;可能还有的歌中没有的事物, 从中判断并感受乡村的气息。也可以让孩子展开想象与自己的家乡做对比。基于对家乡的感知和对儿歌的理解, 生活在这年后乡村气息中的孩子很容易会找出儿歌中所描绘的图景与自己生活的现实乡村图景有什么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更可以激发儿童对家乡的热爱。或者可以根据歌中提供的场景, 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想象编各种各样的故事, 故事中既可以有孩子自己, 也可以没有, 大家讲讲, 交流交流。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增强教学的感染性和有效性。

总之, 根据实际情况, 我们采用多重联动教学的方法, 尽可能的让孩子多角度的来理解这首歌所描绘的情景, 拓展孩子的思维, 形成农村美好的画卷。这样我们可以把孩子引进一个更加宽广的学习视野, 让他们能够多方面地得到锻炼。而不是把孩子过早绑在“小学”的轮子上。模仿小学的教学往往会随意地对一般发展水平的学前儿童进行超前教学。结果单调的识字、枯燥的算题, 超负的学习任务, 使儿童的学习兴趣丧失殆尽, 这样孩子会对学习感到厌倦, 为日后埋下不利的种子。 (前) 苏联学前教育专家萨莫鲁科娃认为, 知识体系的性质可以随年龄和认识特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知识体系的基础将随着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认识能力的提高, 而逐步扩大和加深。[2]学前教育中多重联动教学也符合这种认知, 既关照了农村目前学前孩子的实际情况, 又能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认为, 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去认真尝试。

参考文献

[1]王刘生, 詹启东.当前幼儿园教学的主要误区[J].学前教育研究, 1995年第1期.

数鸭子教学反思 篇3

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小学计算教学的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教材编排具备以下特点:

1.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

2.强调算法多样化与优化。

教材展示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意在使学生意识到运用不同的方法能够解决问题。而书中又借“小精灵”之口,提示“你喜欢哪种方法”?意在让学生去优化算法。而我们教师应该通过比较、交流,使学生感受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情分析:

已掌握的知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口算乘法;个别同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已具备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运用数学课前预习“五步法”初步进行预习,有一点预习能力;初步适应了“学案式”课堂的学习流程。

难点预设:学生可能通过自学或其他渠道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但是在算理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孩子会不理解为什么用因数的十位乘时,积的末尾要和十位对齐。

预设解决措施:通过不同算法的联系与区别,运用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明确算理,形成技能。

设计原则:

1.突出“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原则。

“学案”既是老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习方案。突出了学生是有“备”而学,学生的“备”指的是学生根据“学案”中的“预习部分”要进行课前预习;根据“学案”的“课堂助学”要进行教学流程的预习,也就是对课堂老师将要提出的问题课前就要有思考,带着思考进入课堂的学习。而教师的角色真正变成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重点在于“导”,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顺学而导。

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基础,为学生提供探索乘法估算、笔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通过自主探索、合作、讨论让学生感受乘的顺序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经历乘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也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体验。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流程:

一、汇报预习,揭示课题

1.汇报口算。

师:观察这些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前三列一个结果是10倍的关系。

生:我发现第一行后两道结果一样,第二行的后两道结果也一样。

师:看来啊,这些题目中间有联系啊,那到底对于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呢?(停顿一下)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两位数乘法口算,全员参与,全面热身。为新课的学习扫清知识障碍。后面两组结果相等的练习,主要是为算法多样化奠定基础。教师的提示,画龙而不点睛主要是防止牵着学生沿着老师指定的路径走,那样就不会有创新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动脑习惯的养成。】

2.汇报预习收获。

师:(出示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知道了,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

师:(出示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如果你带钱去买书,估一估你应该带多少钱?为什么?

生:我应该带240元,因为我把12看做10,10×24=240,所以我带240元。

生:反对!你带240元钱就不够了!我觉得应该带300元,因为我们买东西时要往多了带钱。

生:我觉得带500元也行……

师:不能否认,从估算的角度来讲,把12看做10来估算是正确的,但是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你们认为谁估算的比较适合这道题呢?

【设计意图:强调估算是《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因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应该避免学生为了完成估算题目而估算。这里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形成估算意识,体会学习估算的必要性,感受估算的现实意义,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1.创设情境,明确算法。

师:如果由你来付钱,请你算一算应该付多少钱。你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生:我用24×12=288元,我是这样想的:我先算10本书的:24×10=240元,再算2本书:24×2=48元,240+48=288元。

师:算式大家同意吗?哦,看来都是这么列算式的,那么有没有和他计算的方法不一样的呢?

生:我用24×12=288元,我是这样想的:我先算20×12=240元,4×12=48元,240+48=288元。

生:我是列竖式计算的。(预设的24×3×4和24×2×6没有出现。)

师:好,你来到前面板演一下,边算边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先算2×4=8,个位写上8,然后再用2×2=4,8的前面写4。然后用1×4=4写在十位上,1×2=2写在4的前面。然后把两次乘出来的数加起来就得288。

师:还有同学用竖式计算的吗?你能说说是怎么算的吗?

生:我也是用竖式计算的,其实就是先算2×24=48,再算24×1=24,错开一位写上,然后把两次乘出来的数加起来就得288。

生:我也是用竖式计算的,我也是先算2×24=48,我认为再算的是24×10=240,他少写个0,然后把两次乘出来的数加起来就得288。

师:看来都同意先用个位的2乘24是吗?采访一下刚才的同学,你说错开一位写上这是为什么呢?

生:我妈就是这么教我的。(下面有学生小声附和。)

师:哦,妈妈教的,后面那位同学呢?你能说说你那么写的原因吗?

生:我也是妈妈教的,我妈说写上0对!

生:我是看书学的,书上第二步乘的时候也写0了,但是虚线,所以我又把0划下去了。

师:看来大家有两个问题,第一,到底第二步末尾有没有0?第二,第二步为什么要错位写?其实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又是一个,只要你们理解了竖式计算的算理也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只有几名学生举手表示能回答)遇到困难怎么办啊?

生:小组研究。

师:好,那就开始吧。

【设计意图:1.展示学生的多种算法。学生可能计算方法不同,这样设计体现了因材施教,体现了算法多样化,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重新确定重、难点,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3.培养小组合作的意识,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带着自己的认识去合作,去交流,提高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2.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师:汇报你的收获吧。

生:我明白了,24×1时,1在十位代表1个10,所以乘出来的应该是240。

生:我认为末尾的0写不写都对,如果不写是比较省事的,但是要注意的是要错开一位写,因为得的是240,而不是24。

师:写0更清楚,不写0很简洁。既然不写0,不错又简洁,所以我们就不写0了。行吗?

生:我补充:其实我们列竖式计算和刚才的生A说的方法是一样的,24×2正好是竖式的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4×10正好是第二步计算的结果,最后都是把两次乘的结果加起来。(师连线对应。)

师:多么会学习的孩子啊,这回谁再来结合竖式说说你是怎样乘的?(叫了几名学生表达。)

师:找到了这几种算法间的联系。他们的区别呢?ABC这三种算法,分别是借助什么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呢?

生:A、B两种方法用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笔算加法3个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

生:竖式算法是借助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笔算来进行计算的!

【设计意图:突出算法间的联系与区别更有利于学生对竖式算理的理解,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3.算法优化,形成共识。

师:在这些算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算法?

(大部分喜欢竖式的。)

师:我们再算一道题:23×21,比一比谁算得快算得准吧!(通过计算学生发现竖式快一些。)

师:为了使计算过程快速、清晰,便于检查,特别是随着计算学习的不断深入,竖式计算过程清晰、便于检查的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设计意图:算法多样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优化算法有利于学生形成新技能。】

三、总结算法,提升认识

师:刚才我们计算23×21我还看到了这样两种情况:

针对这两种情况,你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生:我提醒大家注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按照顺序先用个位乘再用十位乘,而且要注意:十位乘得的数的某位要和十位对齐。

【设计意图: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提升对算理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两位数或多位数相乘奠定基础】

四、达标练习,形成技能

完成学案达标练习部分。

五、总结收获,提出困惑

生:我学会了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生:我看到达标练习的最后一道题是三位数乘两位数我想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反思:

本节课把教学重点定位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本节课力图做到:借助“学案”这一形式,借助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载体,以科学的学习规律为依据,以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纲要,以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遵循相应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得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

现就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进行反思。

一、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案”既是老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习方案。突出了学生是有“备”而学,学生的“备”指的是学生根据“学案”中的“预习部分”要进行课前预习,根据“学案”的“课堂助学”要进行教学流程的预习和相关学具的准备。

1.结合学前顺“学”而“导”。

“学案”的预习部分不仅仅是学生预习自学书的路径,也是真实的学前测。它反映了对于新知识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困惑与难点。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顺“学”而“导”,总结交流预习中学生出现问题:1.虽然有些同学通过自学或其他途径会用竖式进行计算,但是对于算理不够清晰,2.有些同学某些乘积的数位对位不对。然后引导讨论算理。不仅使学生明确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而且把思维引向深入:这几种方法中用到了哪些以前学过的知识。渗透了用“旧知”解决“新知”的高效的学习方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叫我学”为“我要学”。

2.结合课堂生成顺“学”而“导”。

“学案式”课堂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学生和老师都是有准备地来上课。这就要求老师课前要充分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课中要结合课堂生成顺“学”而“导”。这样的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是一个随时生成问题的个性化十足的交流平台。

我在本节课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及时抓住学生出现的错误,引导: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你提醒大家注意什么?从而总结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升了学生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师的角色转变

“学案式”课堂要求教师变“教师”为“导师”。反思教学过程,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让学生自己学,以学定教。”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的更新,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为“启发式”导。本节课在学生遇到:为什么要错位写第二步计算的乘积时,教师变成了“导演”,提出让学生在组内讨论合作完成,学生在“导演”的精心策划中提升了合作意识,突破了教学难点;在你喜欢哪种算法的问题上,教师又变成了“参谋”提出数学学习中科学的建议:“为了使计算过程快速、清晰,便于检查,特别是随着计算学习的不断深入,竖式计算过程清晰、便于检查的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本节课还存在这一些不足,在一些学生的汇报中,对他们点拨还不够到位;关注学生差异性还须要加强。

总之,无论怎样我们教学工作的高度复杂性决定了教学的创造性,巴班斯基曾指出:“教育劳动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它不允许有千篇一律的现象。”苏霍姆林斯基说:“我熟悉几十种专业的工作人员,但是没有——我对此深信不疑——比教师更富有求知欲精神,不满足现状,更充满创造思想的人。”在实践中,我要用我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不懈地努力,创作出属于我和我的孩子们的真实的课堂。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跃进小学)

数鸭子教学反思 篇4

今天我要上的是小班本学期的第周的音乐活动《数鸭子》,这是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儿歌,这首歌曲节奏欢快,旋律优美,歌词有趣,小朋友很喜欢。虽然大家很熟悉,但是歌曲有两段,小班幼儿要在一节课里掌握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将分两课时来完成。现在要展示的是第一课时。在活动中,分三个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幼儿通过扮演小鸭引导幼儿感受小鸭的动作及歌曲第一段里出现的部分内容。第二个环节通过欣赏歌曲,幼儿熟悉旋律,并可以简单的跟唱。第三个环节幼儿通过身体动作表演歌曲加深印象激发兴趣。延伸部分是为学习第二段做的一点铺垫。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数鸭子》第一段,并能随音乐简单跟唱。

2、幼儿通过参与活动感受歌曲带来的快乐情绪。

3、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理解歌词,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4、启发幼儿按照原歌词的结构,创编新歌词并演唱;

活动准备:《数鸭子》音乐,小鸭图片,桥,老爷爷。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扮演鸭妈妈,幼儿扮演小鸭。“小鸭子,妈妈带你们去玩好吗?你们喜欢到什么地方去玩呢?”幼儿:“河里”。

2.随音乐伴奏,师幼学小鸭走进活动室。

3.师:提问“小鸭子是怎么叫的呢”嘎嘎嘎,用手来表现小鸭子的叫声。师:“咦,前面是什么呀?哦是一座桥,那我们从桥底下游过去好吗?”鸭宝宝游过桥。呀鸭宝宝真棒游过了小桥,今天妈妈带了这么多鸭宝宝到底有多少呢?我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呀太多了太多了数不清呀,到底有多少小鸭子啊,你们也来数一数吧二四六七八。到底有多少只呢,数不清,数不清。

二、基本部分

4.鸭宝宝刚才玩的高兴吗,累不累?来我们坐下休息一下吧。今天鸭宝宝真的很棒鸭妈妈要唱一首歌曲给你们,请小鸭子仔细听。教师清唱歌曲幼儿欣赏,这首歌是唱谁的?对是唱我们小鸭子的,那我们再来听一遍好吗?播放《数鸭子》歌曲幼儿再次听,第二遍可以跟唱。

5.我们听见这首歌心里怎么样?

高兴,对妈妈也很高兴,那我们来用你们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好吗?幼儿自己表演,老师小结;鸭宝宝表演的真好,我们把大家表演的动作放在一起会更棒呢,来试一试吧。播放音乐师幼一起完整表演舞蹈《数鸭子》集体表演,个别表现。

三、结束部分

小鸭子今天玩的开心吗?恩我看出来鸭宝宝们都很棒,咦快看谁来了呀?哦是老爷爷,爷爷要叫我们回家了,来小鸭子们跟爷爷回家吧.播放第二段音乐,跟爷爷回家学学爷爷走路的样子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难点在角色表演中解决了,又利用图谱教学让幼儿轻松的记住了歌词和二分音符,因为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目标达到了所以幼儿能在活动中始终保持愉悦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歌唱的兴趣,透过幼儿动听的歌声,准确的节奏,我们一起享受到了音乐赋予生活的情趣,我想这就是艺术活动最大的乐趣。

音乐教案数鸭子 篇5

石碣新民学校 黄文文

教 材:人音版一年级②第三课 课 型:综合课 教学理念:《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力”。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好奇心强,爱模仿,喜欢听故事、律动、游戏等。本课设计了《数鸭子》(按节奏念歌词及表演唱歌曲),《看谁学得像》(节奏引趣,认识四分音符,四分休止符),《爷爷和小红》(按不同的节奏做出相应的体态动作)《探究表演》四个内容。我在设计时以带孩子们去住在乡村的小红家春游为故事线索,将四个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迎领,从而构成一个生动活泼、童趣盎然的教学情境。

教材分析:

1、《数鸭子》是一首具有说唱风格的创作歌曲,4/4拍,六声宫调式。

2、歌曲说唱结合,旋律的音调主要以级进为主,接近语言的韵律,极富童趣。

3、歌词描写了小朋友看到鸭群游过大桥,兴奋地数鸭子的情景,反映了富裕了的农民的幸福生活。

教学目标:

1、能随音乐用自然的声音表演唱《数鸭子》。

2、能按不同的节奏做出相应的体态动作(拍手、模仿小鸭、小红、爷爷等。

3、能积极主动、自信有表情地参与表演,从中感受参与歌表演的乐趣。

教学重点: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认识四分音符、四分休止符。教学难点:用动作表现爷爷、和小朋友的神态与表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钢琴,老爷爷、鸭子、头饰若干,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情激趣

设计意图:创设环境,利用春景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力。

1、随律动《春天在哪里》拍手进教室。

师:小朋友,刚才你们进来的时候一直在问“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春天就在这里。(出示春景图)

2、寻找春天景色

(1)师: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的季节。请小朋友看看这幅图画,他展现的是一幅美丽的春天景色,哪位小朋友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都画了什么?

生:小桥,小鸭子,小河,柳条„„(2)师:这些构成了春天最美的景色,你们想不想和黄老师一起去郊外寻找春天呢? 生:想

3、看谁学得像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问答引出课题,学生养成聆听,跟钢琴用自然声音歌唱的习惯。

(1)听一听

师:小红家住在离这儿很远的农村,去他家要乘坐两样交通工具,你们听,是什么?(师模仿火车、汽车的声音)生:火车、汽车。

师:哪位小朋友能用自己的声音来模仿一下?(2)唱一唱(发音练习)

师: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3 1 3 |5 5 5| 火车 火车 开来 了 生:5-|5| 5-| 5 6 |5 –| 滴 滴 滴 滴 滴

二、情境唱游

设计意图:熟悉歌曲节奏,在模仿中掌握四分音符,四分休止符。

(一)认一认

导入(师:我们来到农村小红的家了,小红正赶着一群鸭子到河边游泳呢,大鸭子、小鸭子为了欢迎你们的到来它们唱起了歌。)

1、节奏引趣(出示节奏卡片)拍一拍,走一走。(1)|X X X X X| ga ga ga ga ga

学生试着拍击节奏,说一说试一试该怎样将这里的叫声停下来?(2)|X X X X X | X X X X X O| ga ga ga ga ga ga ga ga ga ga 停

2、认识四分音符,四分休止符

(师:鸭子们的歌声很动听它们想请你们随歌声伴舞,你们能做到吗?)(1)学生按节奏做各种鸭子的动作

(师:从鸭子的歌声中我们知道了 X X X , O 这三种音符(节奏)5 5 5 O

3、生模仿小鸭子的叫声读出节奏,发挥想象,熟悉歌曲《数鸭子》的节奏型: |X X X X X | X X X X X O| ga ga ga ga ga ga ga ga ga ga 停

(师:除了小鸭子,小朋友们平时还喜欢哪种小动物,能不能像小鸭子唱歌那样唱一唱?

学生分小组模仿动物唱歌(小猫、小狗、小青蛙„„)

(二)念一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按节奏朗读的习惯,熟悉歌词。

1、师:小朋友,你们看春景图,谁来说说小红的家门口都有些什么? 生:大桥、小河、小鸭子。

2、师:小红的家真美丽,门前有条小河,小河上有座桥,桥下游过一群小鸭子,小红看到这么美的景色,高兴地念起了歌谣。(课件: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

3、师:小红念得真好听!你们也来试一试吧(出示课件,按节奏读歌词,做动作)

4、师:下面我将歌谣分为三段,请每组念一句,看哪一组接得最好(学生分组做接龙游戏)

(三)唱一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聆听和用自然的声音歌唱的习惯,唱准音符的时值。

1、师:小红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你们听„„(课件:小红唱歌)

2、你们想不想跟她一起唱呀?(生跟唱第一、二乐句,师钢琴伴奏)

3、师:小朋友唱得真好,原来有这么多鸭子,小红想来数一数到底有几只?(听第三、四、五乐句)

让我们一起帮小红再数一数

4、师:小朋友们你们跟老师的琴声再唱一唱,和小红比一比谁唱得更好听。

5、师:哎!你们听,好像有人在唱歌。原来小红看见我们在数鸭子,她也来帮忙,让我们和小红一起数鸭子吧!(出示课题,完整跟唱歌曲第一段)

(四)演一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表演的习惯。

1、师:小朋友的歌声真动听。你们看到的小鸭子可不可爱?谁来模仿一下?

(生模仿小鸭子)

2、师:老师为这首歌编了舞蹈,请你仔细看然后边唱边模仿。

3、师:请表演得好的小朋友上台表演(生戴小鸭子头饰随音乐表演)

4、师:你们的表演太精彩了,小红的爷爷也被你们的歌声和舞蹈吸引过来了

三、探究表演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及大方参与表演的能力。

(2)培养学生聆听和用自然的声音歌唱的习惯,唱准音符的时值。

1、感受、想像爷爷走路时的神态动作和声音,试着表演

师:上了年纪的老爷爷是怎样走路的?会发出怎样的声音?(生模仿)

2、学唱第二段

(1)师:爷爷老了,所以走得很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爷爷的歌 a、师范唱

b、按节奏朗诵歌词 c、学唱

d、编创动作

(2)请一组小朋友扮演老爷爷,其他组小朋友唱爷爷的歌。(3)小结:爷爷告诉我们要按时上学、认真学习,取得好成绩。

3、师:我们已经把小红和爷爷都请出来了,第一次见面,就一起来唱唱他们的歌吧。(跟琴唱歌,并分角色表演,前奏,尾声部分边拍打节奏边朗读歌词)

4、完整表演唱歌曲《数鸭子》

设计意图:全体同学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让整节课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四、总结全课:

《数鸭子》教案 篇6

执教:邱书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舞蹈内容

舞蹈《数鸭子》一课,属于小学低年级段舞蹈综合性表演课,舞蹈运用了学生喜爱的动物形象“小鸭子”以及人物形象爷爷、小孩等故事情景导入,既生动活泼又纯真可爱。舞蹈组合以垫步、小碎步、扩指和挺胸等基本动作为主要训练内容,动作内容结构清晰,易于小学生记忆与掌握,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艺术美感及身体协调性,其中双人配合使生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丰富。最后,针对歌词的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2.音乐内容

音乐选自儿歌《数鸭子》。节拍为4/4拍。音乐活泼、欢快,节奏性强。音乐形式为说唱式,学生能够边歌边舞,其乐融融。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表演《数鸭子》组合,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体会大自然的美。

(2)通过启发、示范、分配角色与即兴表演等方法,基本能表现出舞蹈中的角色,要求姿态动作舒展,形象准确。

(3)学会舞蹈《数鸭子》组合,能较好地捕捉与表现形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舞蹈《数鸭子》组合,并能把握好要表现的角色。难点:各种角色的互换和表现。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模仿动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1.故事导入

师:同学好大家好,今天邱老师和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太阳照在草地上,草地绿油油的;太阳照在小河上,河水亮晶晶的。小鸭子们从家里走出来说:“啊!多好的天气,我们到小河里去玩玩”。扑通一声,小鸭子们全部都跳到了河里,一会儿钻进水里,一会儿浮出水面,一会儿和同伴们玩捉迷藏的游戏,游啊玩啊,游啊玩啊,突然有一只小鸭子叫了起来:“哎呀!天都快黑了,我们该回家了。瞧老爷爷都来河边找我们啦”。鸭子们都纷纷上了岸,可是鸭子实在是太多啦,老爷爷一下子数不清了,我们可以帮帮老爷爷吗? 生:可以。

2.提问引入

师:同学们刚才都看见小鸭子了,它们毛茸茸的,小小的,超级可爱,还会翘起小尾巴。

大家能说说小鸭子的嘴巴有什么特点吗? 生:小鸭子的嘴巴扁扁的。

师:那我们能用动作形容一下小鸭子的嘴巴吗?

好的,做的真棒!

我们把手叠起来,这样就像小鸭子的嘴巴。我们来学习一下唱歌的小鸭子,“嘎嘎嘎嘎、嘎嘎嘎嘎”。

3.学生练习

师:小鸭子的脚和我们的脚有什么不同吖? 生:小鸭子的脚掌有鸭蹼,可以游泳。

师:小鸭子们,翘起你们的一对小翅膀,炫耀一下你们的鸭蹼,还要记得跷起你们的小尾巴,再炫耀另一个小脚掌。(老师念“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师:我们是一群小鸭子,“同学们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 师:小鸭子在河里做些什么吖/小鸭子会不会游泳吖? 生:小鸭子在游泳/小鸭子会游泳。

师,小鸭子会游泳,那你们跟老师一起学习一下小鸭子划水的动作。

双手举过头顶,轻轻地划开水面,跷起自己可爱的小尾巴。(“数不清到底,多少鸭;数不清到底多少鸭”)

师:同学们,现在跟老师一起去数鸭子吧!

(二)学跳舞蹈

【设计意图】用学生给出的小鸭子形象,加以扩展,成为舞蹈组合中第一段内容。1.学习第一段舞蹈

(老师念歌词: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 嘎嘎嘎嘎,真呀真多鸭;数不清到底,多少鸭;数不清到底,多少鸭。)

(1)炫耀小脚掌的小鸭子。(2)唱歌的小鸭子。(3)划水的小鸭子。

(4)合着音乐,表演第一段舞蹈。(师:合着音乐我们能做一遍吗? 生:能)

2.学习第二段舞蹈

【设计意图】用歌词串联舞蹈动作,使之故事化。

(1)老爷爷的形象

师:我们听听第二段音乐,看看谁出现了?(放音乐)生:赶鸭子的老爷爷出现了。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老爷爷的形象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模仿各种老爷爷的姿态,教师从中选取一种,让学生共同学习。)师:我们请一名同学表演一下老爷爷是什么样的。(学生表演)

师:这名同学表演的老爷爷年龄大了,后背有点弯,左手拄着拐杖,右手还经常捶背。

看老师做一遍赶鸭子的老爷爷是怎么样的?(“赶鸭老爷爷,胡子白花花”)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

师:我发现,老爷爷在音乐里有两个特点,你们知道吗?

“一个是会唱“家乡戏”,另一个是会“说笑话”。”

师:村子里的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小鸭子们要把老爷爷的这两个特长宣扬出去。

唱呀唱呀家乡戏,把小手放着嘴巴旁边,左手在身体的旁边像小鸭子的翅膀。老爷爷还会说笑话,我们要向左边转一下。(“唱呀唱着家乡戏,还会说笑话”)

(2)老爷爷和小朋友的双人配合。

师:现在我想请2、4竖排的同学(女生)扮演小朋友,1、3竖排的同学(男生)扮演老爷爷。

“小朋友”单腿跪,眼睛看着“老爷爷”,同时做点头动作。“老爷爷”手指着“小朋友”,同时膝盖往下蹲。师:“小孩小孩,快快上学校”。

(3)小朋友的形象

师:小朋友上学了,老爷爷希望小朋友考试考的好。于是老爷爷就和小朋友说:

“别考个鸭蛋,抱回家”、“别考个鸭蛋,抱回家”。

(4)念歌词将第二段练习一遍

师:“赶鸭老爷爷,胡子白花花。唱呀唱着家乡戏,还会说笑话。

小孩小孩,快快上学校;别考个鸭蛋,抱回家;别考个鸭蛋,抱回家。” 师:合着音乐,表演第二段。

3.学习间奏的双人配合

【设计意图】用游戏奖励的方式带入双人配合的动作,完成教学中的重难点。

师:大家做得非常好,作为奖励,老师请大家跟我做个游戏。男生蹲下,女生绕着自己原地转一圈,看看哪些同学配合得最默契。

教师分组教学。

师:男生蹲,右手叉腰,左手斜上拾起来。女生立脚尖,双手叉腰,像小蝴蝶一样原地绕一圈,女生转完一圈,男生就轻轻地站起来。看看哪些同学配合得最默契。

(三)综合表演

【设计意图】巩固与加深舞蹈组合的印象。(1)学生分为A、B两组分别进行展示。(2)集体展示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鼓励评价。

(四)扩展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创编动作。师:同学们除了小鸭子,有没有喜欢其他小动物? 生:小猫咪、小狗、熊猫„„

师:猜猜老师表演的是什么小动物? 生:xxx 师:同学们自己也表演一下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放音乐)

五、课后小结

【设计意图】教师总结并对本节课表现出色、积极参与、配合默契及有不同程进步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舞蹈《数鸭子》组合,大家展现了小鸭子的形象、老爷爷与小朋友的形象,同学们的表演能力得到了非常好的锻炼。

附:

《数鸭子》歌词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 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 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 嘎嘎嘎嘎,真呀真多鸭 数不清到底,多少鸭 数不清到底,多少鸭

赶鸭老爷爷,胡子白花花 唱呀唱着家乡戏,还会说笑话 小孩小孩,快快上学校 别考个鸭蛋,抱回家 别考个鸭蛋,抱回家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7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等操作活动中,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且会用除法算式表示;让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活动,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下来认识的,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这部分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激发兴激。

(创设情境:联欢会上,用红、黄、蓝的气球来装饰教室,师生共同玩“你说数字、我猜颜色”的游戏)

师(激趣引入):你觉得老师猜数字厉害吧?上完这节课,你们也会像老师一样厉害,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除法。

(板书:除法)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你说我猜”的游戏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 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探究活动: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动手操作,唤起学生对除法的回忆)

师: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说说你是怎样摆的?用算式怎样表示?

生:6÷2=3(盘)。

师: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谁愿意上来展示你是怎样摆的?

(学生课堂展示)

师:为什么这1个草莓不摆了?

生:不够摆1盘了。

师:想一想,用算式怎样表示?

(板书:7÷2=3盘,剩余1个)

师(引出余数):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平均分以后,剩下的不够再分一份的情况,这样的数叫作“余数”。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意义和读法)

师:谁能结合图意,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在这个除法算式中7、2、3、1的名称分别叫什么?谁会读这个算式?

(巩固练习,圈一圈,填一填)

师:17个☆,2个2个地圈,圈了()组,剩下()个,17÷2=□……□。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摆草莓”,让学生在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等探究活动中,理解生活中平均分完、恰好分完没有余数和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既是对表内除法的巩固,又是对有余数除法的探究,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知余数的产生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会用除法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2)探究活动: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师: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用8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怎样列式?

(生动手操作,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师: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来摆,每次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动手摆一摆,填一填,并在小组内交流是怎样摆的?怎样列式的?

(学生汇报交流,展示探究成果)

8÷4=2(个)

9÷4=2(个)……1(根)

1 0÷4=2(个)……2(根)

1 1÷4=2(个)……3(根)

1 2÷4=3(个)

(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8÷4=2、9÷4=2……1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余数都是1、2、3,如果是4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如果是4,就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探究活动,引导观察、比较每道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在交流汇报中探究得出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3.实践应用,深化理解。

师:圈一圈,填一填。

19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人,还剩()支。

9÷□=□(人)……□(支)

215个▲,每4个一份,可以分()份,还剩()个。

1 5÷4=□(份)……□(个)

321个面包,每5个装一袋,可以装()袋,还剩()个。

21÷□=□(袋)……□(个)

师: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10÷2=4……2()

214颗糖,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4颗,还剩1颗。()

318÷5=3……3()

412根小棒摆三角形,摆了3个,还剩余3根小棒。()

师:在一个除法算式中,已知除数是6,请你猜一猜余数可能是几?余数最大是几?

设计意图:设计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练习,有利于巩固所学新知,以闯关形式设计多样的练习题,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4.回顾总结,自我评价。

师: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会怎样做?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所学知识,让学生把自己的收获和大家分享,同时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体验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小于除数)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的平台,把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作为教学主线,通过直观形象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并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教学时,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直观的操作活动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重视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是指导计算的基础,为了突出重点,教学中教师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有意识地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圈一圈”等观察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操作活动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加工和提炼,从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加以综合运用。教师以闯关形式设计了多样的练习题,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4.课堂教学是有缺憾的艺术。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交流,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结合动手操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动手操作的过程及探究的结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使学生在交流汇报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数鸭子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三位数 两位数 算法 算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4-061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验算方法进行估算、验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让学生结合已有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经验,自主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类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提升他们的知识技能迁移水平,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王叔叔从杭州自驾去西安旅游,汽车每小时行驶81千米,行驶了15个小时。杭州到西安有多少千米?

创设该情境后,我让学生思考应如何列式,然后在练习本上笔算,并思考第二次计算时,1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计算过程中出现的405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意思,81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意思。

2.国庆节期间,老师从杭州坐火车去北京游玩。已知火车每小时行驶145千米,行驶了12小时。杭州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以简单的行程问题为素材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让学生在交流反馈中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每一步的算理,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合理估算

对于情境2,我预设学生的可能回答有150×10=1500和145×10=1450这两种。

对此,我设置了以下两个问题:

1.杭州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有多少千米?你是怎么估计的?你觉得这两个式子哪个比较准确?

2.1500比实际结果大还是小?为什么?

三、探究算法,明晰算理

1.我让学生独立计算145×12。

预设:

(1)口算: 145×2=290 145×10=1450

1450+290=1740

2.组织学生交流算法,理解算理。

我让学生先说说口算的方法以及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然后陈述笔算的步骤,并提问:“这个290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意思?145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 计算过程中的145的“5”为什么写在十位上?”最后,我对使用笔算方法的人数进行统计。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开放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探究方法和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上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新知识。

3.联系两位数和两位数的乘法,总结算法。

在还没有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之前,若有学生已经懂得如何计算,教师可以佯装感到很诧异,并问他们为什么。

生: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原理其实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差不多,方法也差不多。

师:计算方法是如何一样的?

生:它们都是将其中一个因数每个数位上的数依次和另一个因数相乘,并对齐好数位,最后相加即可。(板书:依次相乘、两积相加)

师:同学们,三位数乘两位数虽然是一个新知识,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转化成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去学习。学习就该这样融会贯通,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整体理解和记忆。(板书:转化)

师:笔算时有哪些地方是要特别需要注意的?

生: 用个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尾和个位对齐;用十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板书:定好末位),进位数不能忘记。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提醒大家计算的时候别忘记进位的数吗?

生:把进位数写在旁边或写在横线上,并试着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劣。

【设计意图】在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比较中,总结提炼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难点是学生容易遗漏进位数,为突破这个难点,教师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才能不遗忘进位数,使其明确可以把进位数写在横线上,也可以把进位数写在旁边。这样设计课堂教学,可提高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从而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4.验算

师:这道题大家算对了吗?我们还可以怎样计算?如果要进行验算,有哪些方法?

生:估算验算、交换位置验算、计算器验算。

四、巩固练习

1.计算冲刺

164×42 172×47 286×35 425×36

教学过程:

(1)让学生独立完成这四道题。

(2)结果反馈:让学生讲述计算过程。

(3)错例分析:将学生犯的错误一一展示出来,深入分析出错的原因,并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避免学生再犯同样的错误。

(4) 仔细观察:引导学生自行观察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是几位数。

2.灵活填空

王叔叔购买了22个计算器,每个售价是136元。他一共花了多少钱?

3.准确选择

崂山茶场2009年种植茶树19公顷,平均每公顷茶树产425千克茶叶。崂山茶场一年共产茶叶多少千克?

A.3825 B.8020 C.8075 D.46325

【设计意图】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容易掌握,但真正形成计算技能还需要多做练习加以巩固。第1题让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以巩固他们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水平。其中的结果反馈环节,能让学生自主发现错误,进而进行自主思考。紧接着的错例分析环节,由教师深入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让学生能将教师的解题思路与自己的进行对比,得出差异,最终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第2题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笔算乘法每一步的算理,使学生对计算的原理和过程了然于心,形成深刻印象。第3题既考察了估算、笔算、范围判断等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又充分巩固了新知识,使学生形成扎实的计算技能。

总而言之,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将知识进行恰当的迁移,给予他们亲身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机会,使他们的学习轻松又有效。

上一篇:本科函授毕业生自我鉴定会计学下一篇:小学语文学习方法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