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抗诉申请书

2024-06-23

行政抗诉申请书(精选6篇)

行政抗诉申请书 篇1

行政抗诉申请书

(一)申请人:

被申请机关:XX市司法局,住所地XX市xx路xx号xx号楼;法定代表人XX,该局局长。

申请事项:申请人不服XX市XX区人民法院行政裁定书(2008)下行初字第27号、XX省XX市中级人民法院(2008)杭行终字第190号行政裁定,特申请XX市检察院依法监督,提出抗诉。

事实与理由:

申请人向XX市司法局投诉律师XX违法违纪行为,在接受委托后,不认真履行职责,损害我的合法权益。要求XX市司法局调查处理XX,并依法赔偿损失。

XX市司法局接收投诉材料后,没有根据《律师和律师事务所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司法行政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履行法定职责。2008年7月21日,申请人在XX市XX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诉请被告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作出处罚XX的决定。

本案通过立案审查程序,依法组成合议庭,于同年9月2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

一、被告没有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事实清楚

1、被告《行政答辩状》上称:接到投诉后,我局律师管理处即开展了调查工作,调取了五联所得有关案件材料。但在被告所提供证据清单及相应证据上,并没有关于被告依法调取五联所有关材料的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

2、被告所提供“证据”违法

被告所提供“证据”1、4、5、6、7、8都是从XX市律师协会中获取,系违法。申请人先向律师协会投诉,由于律师协会的不负责任失去了申请人的信任,继而向被告投诉XX的违法违纪行为。因此被告不存在法律上所规定的委托律师协会调查行为,因为有利害关系,律师协会还应该予以回避。但是本案被告提交的大部分证据,都是XX市律师协会的杰作。这些所谓“证据”,除了证明被告行为违法外,可以确切地证明被告没有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事实清楚。

3、被告没有向法庭提供申请人《投诉书》及相应证据。

申请人向被告提供了《投诉书》及相应证据材料,投诉XX了违法违纪行为。但在本案中,被告除了提供《非诉讼事务委托代理合同》、《委托代理合同》之外,并没有提供《投诉书》及相应证据材料,被告隐匿申请人《投诉书》及相应证据材料的目的是什么?因为法庭开庭审理后没有依法对证据进行认定,法庭对事实的判断显然有了错误。

4、被投诉人人XX违法违纪事实清楚。

1)违法违规律师XX提供无法履行“非诉事务委托代理合同”委托事项,欺诈申请人交付律师代理费。

2)违法违规律师XX接受委托后,没有依法调查收集证据;封存住院病历材料。

3)违法违规律师XX接受委托后,故意缩减申请人受损害事实。

4)违法违规律师XX接受委托后,不依法计算赔偿标的,故意损害申请人的合法利益(依法计算标的60多万,被缩减成5万多)。

5)违法违规律师XX接受委托后,故意隐匿申请人提供的重要原始证据。

根据《律师和律师事务所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八条第九项规定:接受委托后,不认真履行职责,给委托人造成损失的;第十二项规定:接受委托后,故意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属于《律师法》(原律师法)第四十四条第十一项规定的“应当给予处罚的其他行为”,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律师法》以及本办法给予相应的处罚。

二、原审法院违反法律规定,对证据不作出事实认定。

被告XX市司法局《答辩状》与其所提供证据不符,所提供的大部分证据,不具备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缺乏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原审法院在公开开庭审理后,居然不对证据作出认定。

原审法院裁定及庭审笔录证明原审法院没有对证据作出认定

三、原审法院违反程序,对被告没有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事实作出认定。

被告即没有提供投诉后的登记证据,也没有依据《XX市律师、律师事务所投诉档案和不良行为档案管理办法》提供被投诉人XX投诉档案以及根据以上律师违法违规行为所相应法律、程序规定应履行职责的事实证据及法律依据。被告没有提供对被投诉人XX依法受理立案调查并作出具有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的处理意见。原审法院应根据事实认定被告没有依法履行法定职责。

四、本案不存在超过诉讼时效。

本案已经通过立案合议庭审查,不存在超过诉讼时效问题。原审法院不审查XX市司法局的违法行为,反而以“超过诉讼时效”剥夺申请人的合法诉权。

被告没有证据证明其依法履行了法定职责,就不存在超过诉讼时效的事实。法律上对不履行法定职责作出了60日后就可以起诉的起算时间,但没有作出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诉讼限制时效。这项立法的用意就是维护公民的监督权、控告权、申请权、诉讼权等公民权利。

五、原审法院没有依职权主动追加第三人。

本案原告是投诉人,被投诉人XX。司法行政机关为监管机关,所行使职权的行政管理相对人是XX及律师事务所。被告是否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经法定程序向XX所在律师事务所进行调查取证,都跟XX及XX五联律师所相关。原审法院追加第三人,才能更清楚地查明案件事实,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司法程序公正,对案件作出正确的裁判。原审法院没有依职权主动追加第三人,说明原审法院对被告没有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事实非常清楚。

本文来自搜律网()

行政抗诉申请书 篇2

关键词:抗诉申请,受理申请,民诉法

民事诉讼法中的审判监督这一程序, 又被称为再审程序, 就是对有错误或当事人就双方未能达成一致的产生法律效力的裁决结果, 重新进行案件受理的过程[1]。这一过程对于维护司法的公平公正、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能够提起抗诉再审申请的有原诉当事人、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这三方, 本文通过对抗诉制度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 探讨如何受理抗诉的申请以及在受理控诉过程中会面临的问题。

一、检察机关受理抗诉申请的条件

修改后的民诉法规定了当事人可以向检察机关申请抗诉或建议检查的条件, 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当事人对发生了法律效力的判决结果产生质疑, 向法院申请再审或向检察院申请抗诉的情况。为了优化司法资源的配置, 落实解决重复申请、多方审查的劣势, 加强法律监督的效果。本次法律修改中明确了当事人提出控诉的步骤流程, 即先向法院提起控诉申请, 在人民法院驳回了当事人的再审申请的、法院在规定时间内未能对再审申请作出解决办法的或裁决结果又错误的情况下, 当事人才能向检察院提出抗诉申请。

对于法院驳回的再审申请, 再向提出检察抗诉或再审建议则不会导致工作重叠; 如是在法院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对再审申请作出回复的, 在这个时候申请检察建议或是抗诉申请则是有助于发挥监督的作用; 如果法院初审结果有错误, 那么则必须要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再审, 及时改正初审时的错误裁决, 保护当事人的权利。新颁布的民诉法规定, 如果人民检察院对当事人提出的控诉申请或检察建议不做决定, 那么当事人则不能再向人民检察院提出控诉申请或是检察建议[2]。在当事人提出了再审申请后, 检察院无论是正在进行审查处理, 还是已经做出了了处理办法, 或是不予再审的决定, 再次提出控诉申请就变得没有意义, 反复的申请只能会导致工作内容重复, 浪费司法资源, 最终引起“终审不终”的结果。

二、受理抗诉申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民诉法修改后规定, 《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仍有遗漏和缺陷, 需要完善和进一步的改进,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抗诉事由存在分歧

抗诉事由的具体设置。无论是法律性的还是具体事实性的, 都存在着合理解释的空间, 所以, 事实类的抗诉事由中, 再审新证据规定范围大小不一, 在瘦身过程中影响到当事人的权益, 不利于司法管理, 所以对于再审中新证据的认定方面仍需要改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如何正确运用新证据, 需要司法部门加以明示。还有在法律适用的错误事由中, 有一些方面还需要改善。在《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里规定的事由主要包括错误认定法律关系的本质、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错去确定、权利归属、责任承担等情况, 支持超过实现的诉求不受理在有效期限内的诉求等情况。这样一来, 案件处理有了最低限度要求, 但是同时也将诉求是否超出了实效作为提出抗诉申请的事由之一。

( 二) 取证范围保守, 难以适用于新的法律需求

近几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 不少当事人为非法获取利益、逃避法律责任, 与人串通伪造证据, 提起不实诉讼, 利用裁决漏洞实现其非法目的, 这种现象日趋增加, 引起民众恐慌, 对司法部门产生怀疑。第二百一十条明确规定, 检察院如因法律监督职责提出检查需要, 可向当事人或其他案件外人调查核实相关情况, 随着新法的实施, 点差取证将成为检察机关向虚假诉讼做出回击的重要武器, 同时也是受理抗诉案件的主要证据来源。

根据《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 民事检察院应就原审结果对案件进行审查, 并且除当事人及代理律师外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 提供相关线索后法院未能调查取证、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自相矛盾、证据为伪证和裁决人员涉嫌徇私舞弊这几种情况, 通常不进行调查[3]。在实际的审议过程中, 这曾对指导监察部门做好本职工作、把握事实情况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因时间久远, 已无法适应当今的法律环境。

( 三) 诚实信用原则的实际执行力度仍需加强

在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提出将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基本原则之一, 人民法院在受理民商事案件时, 要主动自觉地运用这一原则。贯彻落实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对于人民法院是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但即便如此, 在社会诚信的背景下, 仍要坚定信念, 坚持落实这一原则, 维护控诉程序的公平公正, 将法治留在每一位老百姓的心中, 规范民事诉讼秩序, 对于非法乱纪的不法分子予以严惩。

三、结语

《民诉法修改决定》的实施, 代表着我国司法部门的诉讼法制度步入了一个新的篇章, 为人民检察院及其他受理机关提供了更为充分的法律基础, 这一决定的实施必定给我国人民法院的审判只执行工作带来重大影响, 帮助执法机关更加准确的办案、调查, 维护受理方和当事人双发的利益, 同时也为推进司法公正, 实现法治社会做出了伟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罗欣, 张步洪, 张嘉军, 乔志华, 曹普卿, 徐亮, 王金辉.民诉法修改施行后如何受理抗诉申请[J].人民检察, 2013, 16:41-46.

[2]高欣欣.再审检察建议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3.

谈行政诉讼抗诉条件的把握 篇3

一、行政诉讼抗诉条件的法律依据

2014年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第91条规定:“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一)不予立案或者驳回起诉确有错误的;(二)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未经质证或者系伪造的;(四)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的;(五)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六)原判决、裁定遗漏诉讼请求的;(七)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八)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同时第93条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对于上述情形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提出的抗诉

二、行政诉讼法修改后抗诉条件的新特点

(一)抗诉条件进一步细化

修改前的《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对于抗诉条件的规定采用概括式表述的方式,操作性不强,造成在行政检察监督中,对一些情形应归入何种抗诉条件难以正确把握。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将抗诉的8种具体情形明确化,有利于规范和促进检察机关的抗诉工作,增强可操作性。抗诉条件的细化主要体现在有关事实认定方面的条件,从原来的一项细化为两项。另外还增加了两项关于特殊情形的抗诉条件: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这一立法的进步一方面为检察机关在更大范围内统一有效行使检察监督职能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法律依据,同时也体现了对法治发展过程中最突出问题的回应

(二)增设针对立案环节的抗诉条件

第一项“不予立案或者驳回起诉确有错误”的补充,重点加强了立案环节的检察监督。在行政诉讼司法实践中,由于行政相对人的弱势地位,长期面临立案难的问题。立案环节既是相对人权利救济的入口,又是对行政权进行有效监督的门槛,在此环节增设抗诉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三)增设针对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抗诉条件

法律要求法官具备中立性,能够居中裁判,不偏不倚,不论是从制度设计还是职业要求上都体现上述要求。如果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时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既违背了法官的职业宗旨,又严重损害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该项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检察机关在行政诉讼中的监督,不仅仅是对生效裁判进行监督,同时也包括对行政诉讼审判活动的全面监督。

三、对行政诉讼抗诉条件的把握

科学地认识行政诉讼法修改后的民事抗诉条件,必须从行政诉讼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取向出发,把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考虑生效裁判的稳定性和司法资源的经济性,又要考虑程序价值的独立性和裁判的正确性,还要考虑抗诉条件的明确性和操作性。

(一)立案环节错误

行政诉讼中当事人起诉事由种类多样,而《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规定模糊粗疏,法院对于行政诉讼受理条件的把握缺乏统一标准,有曲解和限缩受案标准的倾向,受案范围过窄大大限制了行政相对人、相关人的诉权,使大量行政纠纷得不到法律救济,反而积聚了社会矛盾,增加了不稳定因素。本次修改行政诉讼法,为了充分保护当事人的诉权,解决“立案难”问题,在第91条第一项规定了“不予立案或者驳回起诉确有错误”的抗诉条件,即针对人民法院的不予立案或者驳回起诉的终审裁定,如确有错误的,检察机关可以提出抗诉。

(二)认定事实错误

诉讼中,人民法院认定的事实主要是以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或法院依职权调查获取的证据为基础,经过质证来确认的事实。因此法院的判决、裁定所认定的事实必须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第91条第二项、第三项分别规定了出现“新的证据”、“证据不足”、“未经质证”、“伪造证据”四种有关事实认定的情形,把握这一抗诉条件的关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证据”的理解

检察机关可以作为抗诉条件使用的“新的证据”,主要包括以下情形:一是在原审作出裁判前已经出现或已经由当事人主张或举证的证据,而法院由于违反相关的取证、质证、认证的证据规则,导致错误认定案件事实;二是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由于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主要证据,向人民法院提供了证据线索,人民法院应予调查取证而未调查取证,检察机关在审查过程中调查获取的新的证据。检察机关审查行政申诉案件,一般是在原审案卷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审查,但同时也应拥有在一定范围内调查取证的权利。原则上属于法院应调查取证而未进行的,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案件时可以进行调查取证,对法院查证缺漏行为予以补救,并以调查获取的证据作为抗诉理由。

“新的证据”的实质要件上看,必须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证明力尚不足以动摇原裁判的证据,虽然是“新的证据”,却不符合抗诉条件的要求。

2.“证据不足”的情形

原裁判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是指原裁判认定的事实缺乏证据证明。“证据不足”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一是原判决、裁定所认定的事实没有证据或者没有足够证据支持的。二是原判决、裁定对有足够证据支持的事实不予认定的。主要是指原审中已有足够证据确认案件事实,而法院在审理中未对该证据进行质证,或者在裁判中未对该证据证明的事实予以采信,因遗漏确认证据导致认定案件的主要事实发生错误。

3.“未经质证”的情形

根据修改后《行政诉讼法》第43条第1款的规定,无论是公开审理还是不公开审理的案件,证据必须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质证是查实证据的必要手段,只有如此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法律设置质证规则的目的是从程序上保证查明证据的真实性,认定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必然影响案件的正确裁判,属于严重的程序违法,这种情况是剥夺当事人对证据的知情权和抗辩权,必然影响裁判公正,应当符合抗诉条件。

4.“伪造证据”的理解

伪造证据的行为属于严重妨害行政诉讼的行为,如果生效裁判把伪造的证据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就完全背离了诉讼中应遵循的原则,应当通过抗诉予以纠正。值得注意的是,当事人向检察机关申诉时提出的原审裁判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证的主张能否成立,往往需要经过调查取证才能确定,因此,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案件时,对原审裁判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可能是伪证的,可以进行必要的调查,查明确系伪证的,应当提出抗诉。这样,既可以弥补当事人举证能力不足的缺陷,又有利于防止当事人恶意利用诉讼侵害他人利益。

5.“主要证据”的认定

把握本项抗诉条件的另一关键在于如何认定“主要证据”。一般而言,主要证据是相对于案件的基本事实而言的,是对案件基本事实有较强的证明力,与争议事实的认定有密切关联的证据。主要证据往往是直接证据,但在特定情况下,由许多间接证据形成的完整的证据链,也可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也是主要证据。

(三)适用法律错误

法律适用问题在行政诉讼中极为重要,由于涉及被告法律地位的特殊性和以及行政机构本身可能具备的“立法权限”,就产生了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中没有的问题。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只有在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才可以判定为合法。由于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往往涉及各个立法层级、历史阶段、执法领域,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呈现出与民事诉讼不同的纷繁和复杂的现象。从本项规定来看,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关于适用法律方面的抗诉条件与原先的司法解释相比并未发生变化。适用法律错误的情形主要包括:适用法律条文与案件事实并不对应;适用了已经失效或尚未生效的法律法规;新法已经生效应当适用却未适用;违反法律适用归责等。

(四)违反法定程序

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关于程序方面的抗诉条件没有照搬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而是进行了一定的概括。这项抗诉条件主要包括:1、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2、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3、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4、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前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5、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6、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同时,应特别注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这一附加条件,一般要对影响案件的正确裁判的情况有较大把握时,才能提起抗诉。因为从裁判的正确性、稳定性和司法成本的角度考虑,启动成本很高的程序来纠正并不严重的程序性违法是不值得的。

(五)两种特殊情形

1.遗漏诉讼请求

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第49条规定,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依据。人民法院在作出裁判时,必须能够针对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作出相应的裁判。如果人民法院没有对原告提出的某项诉讼请求进行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在判决、裁定中遗漏了该诉讼请求,则符合抗诉条件。值得注意的是,《民事诉讼法》的抗诉条件中有“超出诉讼请求”的规定,而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却没有,这是因为,与民事诉讼不同,行政诉讼的诉讼标的、审理对象均存在特别之处。例如,根据合法性审查的原则,即使原告在诉状中未提及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问题,法院也应当就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作出判断。这是法院应当履行的合法性审查的职责。

2.据以作出原裁判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70条规定,生效的人民法院裁判文书或者仲裁机构裁决文书确认的事实,可以作为定案依据。即使法院在作出原裁判时遵循了认定事实的规则,但由于据以作出原裁判的法律文书被撤销,就意味着裁判所依据的前提不复存在,新法赋予检察机关在这种情形下的抗诉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检察机关的监督权力,是对司法公正的更高追求。但这里的“法律文书”应不包括作为审理对象客体的行政法律文书。

(六)审判人员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

审理民事行政抗诉案件程序问题 篇4

中新网10月21日电人民法院对民事、行政抗诉案件裁定再审后,出现当事人申请撤回申诉、达成和解协议、主体发生变化、拒不出庭应诉等情形,该怎么办?近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的《关于审理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几个具体程序问题的意见》通知中,就上述问题提出了具体处理意见。

法制日报的消息说,《通知》指出,人民法院裁定再审后,向人民检察院申诉的当事人书面申请撤回申诉,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结再审诉讼。如果人民检察院是以生效裁判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为由提出抗诉的,应当依法继续审理,及时作出再审裁判。

《通知》认为,人民法院对民事抗诉案件、行政赔偿抗诉案件裁定再审后,发现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且履行完毕的,应当裁定终结再审诉讼。

和解协议尚未履行或者未履行完毕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内容制作民事调解书或者行政赔偿调解书,并依法送达双方当事人。

《通知》还指出,人民法院裁定再审后,发现向人民检察院申诉的自然人死亡,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继承或者放弃参加诉讼的,应当裁定终结再审诉讼。同时,向人民检察院申诉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被依法撤销或者注销,没有权利义务继承人,或者其权利义务继承人放弃参加诉讼的,应当裁定终结再审诉讼。

《通知》说,人民法院裁定再审后,经合法传唤,向人民检察院申诉的一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允许中途退庭,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结再审诉讼。

据悉,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厅已于2003年5月22日就《关于人民检察院办理民事行政案件撤回抗诉的若干意见》,对于人民检察院在人民法院对民事、行政抗诉案件作出再审裁定书前撤回抗诉的几种情形作出了相应规定。(记者徐来)

抗诉申请书 篇5

被申请人:华子,男,1960年8月18日生,汉族,住。

抗诉请求

请求依法提起抗诉,撤销四平市中级人民法院(2010)四民一终字第71号民事判决书,由人民法院再审改判。

事实与理由

该判决程序违法,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适用法律错误,故而提出申请,请求人民检察院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五条规定依法提出抗诉。

一、原二审审判决程序违法。

原二审法院在财产分割过程中,将案外人小彤所有的房屋作为夫妻共同财产来分割是严重违法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十七条规定:“不动产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享有该不动产物权的证明。”依法办理产权登记是房产部门行使的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行使的行政权,本案不是行政案件,民事审判庭无权作出申请人将房屋转让并过户的行为认定无效。也就是说本案作为离婚之诉人民法院不应该对登记在小彤名下的房屋进行审理。更不能错误的认定转让无效,并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另外登记在小彤名下的房屋最初是申请人阿连单位的福利房,当时单位照顾职工由单位拿15000元,职工拿22300元,产权就归为私有。尽管22300元钱是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婚后交的房款,但这个房子不应都算做夫妻共同财产,最起码单位拿的15000元是阿连自己的。

二、原二审判决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

二审庭审时,被申请人将其父亲的房产证(正房,63多平方米)及土地使用权证书向法庭出示,其认为添附的房屋都应该归其父亲所有,一审法院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判给其父亲的。但事实是,1997年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结婚在被上诉人其父亲的正房内居住,1998年申请人[阿连娘家出钱并找人在被申请人其父亲的土地上建了两间小房(10多平方米和20多平方米),一直由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居住至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三十条规定:“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或者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原一、二审两级法院没有认真核查事实,仅以此两间小房在其父亲的土地上建筑就认定是其父亲的财产,显然是不对的。两间小房虽然依附于被申请人其父亲使用的土地上,但不能证明这个房子就是其父亲盖的,更不能证明就归其父亲所有。这两间小房应评估作价,评估的价款作为夫妻共同所有来进行分割。

三、原二审判决适用法律不当,财产分割不仅违反法律且显失公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商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的原则判决。”而原一、二审判决完全是倾向男方而没有照顾女方。

首先,二审判决处分给被申请人(男方)的位于铁东区三马路凯盛小区2号楼4单元1楼右门62.29平方米房屋的价值要远高于终审判决分给申请人(女方)的位于铁西区北沟街铁桥委6组北河小区2号楼5单元7楼(顶层),建筑面积62.20平方米房屋的价值。而且此房屋所有权归小彤所有。

其次,双方位于铁东区一马路圆梦小区6号楼5单元1楼左门46.72平方米,于2003年购买算装修共花费5200元的房屋。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条规定:双方对夫妻共同财产中的房屋价值及归属无法达成协议时,人民法院按以下情形分别处理:(一)双方均主张房屋所有权的并且同意竞价取得的,应当准许;(二)一方主张房屋所有权的,由评估机构按市场价格作出评估,取得房屋所有权的一方应当给予另一方相应的补偿;(三)双方均不主张房屋所有权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拍卖房屋,就所得价款进行分割。一审法院没有按照上述规定来判决该房屋,而是直接把该房屋分给原告(男方),原告给被告(女方)该房屋的一半房价款及装修款即26000元,原二审法院竟然维持了该判决,此判决明显违反法律规定。试想若法院能这样判决的话,那第一处房产单位的福利房归申请人阿连所有,由阿连支付被申请人22300元的一半款也是可以的。

第三,原二审判决违背了婚姻法中照顾生活困难一方的规定。被申请人有实施家庭暴力行为,导致申请人精神分裂住院42天,住院期间被申请人不闻不问,住院治疗费用都是从申请人亲属手中借的,共花费7000多元。在庭审时申请人已拿出住院病志,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欠的债务应是共同债务,但二审法院都没有对共同债务进行分割也是错误的,如果按终审维持一审判决处理财产,会导致申请人离婚后将无房可住,无法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离婚时,如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应当从其住房等个人财产中给予适当帮助,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二十七条规定:“婚姻法第四十二条所称“一方生活困难”,是指依靠个人财产和离婚时分得的财产无法维护当地基本生活水平。一方离婚后没有住处的,属于生活困难。离婚时,一方以个人财产中的住房对生活困难者进行帮助的形式,可以是房屋的居住权或者房屋的所有权。”

综上所述,特依法提请检察机关抗诉,以维护法律尊严,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此致

四平市人民检察院

申请人:阿连

刑事抗诉申请书 篇6

申请人:某某

申请人因不服贵州省

刑初字第号刑事判决书判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八条之规定,申请人特申请贵院提出抗诉,理由如下:

一、一审判决程序严重错误。

被告人某某对申请人故意伤害罪一案,某某人民法院于年

日依法公开开庭审理并作出了

刑初字第号刑事判决,判决某某犯故意伤害罪,免予刑事处罚。但申请人作为该案受害人,该案在任何阶段均未告知申请人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权利,未告知申请人可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未通知申请人参与庭审,且

刑初字第号刑事判决书一直未送达申请人,是申请人于

****年**月**日到法院查询,才得知该案某某法院已于

****年**月**日作出了

刑初字第号刑事判决,某某人民法院相关工作人员称该案人民法院无告知受害人参与诉讼和将文书送达受害人的义务。因此,刑初字第号刑事判决违反了公开审判的规定,剥夺了受害人的法定诉讼权利,未公正审判,其程序严重违法,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四条、第二百一十八条之规定。

二、一审判决适用刑法明显不当,免予刑事处罚

错误。

被告人某某认为其申请人影响她的家庭关系便蓄意纠结多人跑到申请人家门口对申请人进行伤害,并将申请人面部打伤至残,给予申请人毁容性打击。可见被告人作案动机明显,作案手段残忍,性质恶劣,社会影响极坏。不严惩不足以彰显法律的尊严及正义,应依法予以严惩。而免予刑事处罚显然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罪刑相适应的原则。

三、不应认定被告人某某认罪、悔罪态度较好及自愿主动赔偿申请人医疗费用。

申请人受伤后至今,是申请人自己花钱治疗,被告人不但没有主动给申请人治疗,且一直对申请人不管不问,这能算什么认罪、悔罪态度好?可见被告人从未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申请人所受之伤仅医疗费就花去6000多元,伤残相当于道路交通事故十级伤残。被告人给申请人造成的损失达8万元之多。而被告人在庭审时假意支付医药费4000元对于申请人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不过是猫哭老鼠,愚弄法律。根本不是有意对申请人支付赔偿金,而是惺惺作态,假意认罪,装出一幅愿意赔偿的样子,意图达到“花钱买刑”的真实目的,而这样就能免予刑事处罚简直是法律的耻辱,社会的闹剧,受害人的悲哀。

综上所述,申请人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明显不当,免予刑事处罚错误,程序严重错误。为此,为

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法律公平正义,维护申请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八条之规定,特申请贵院提出抗诉。

此致

某某县人民检察院

年 月 日

上一篇:部门岗位廉政风险点下一篇:七年级课外古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