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再审抗诉申请书

2024-11-05

民事再审抗诉申请书(通用10篇)

民事再审抗诉申请书 篇1

民事裁定书(根据抗诉或申请提起再审用)

××××人民法院

民事裁定书

(××××)×民监字第××号

……(写明原审当事人的姓名或名称和案由)一案,本院于××××年××月

××日作出(××××)×民×字第××号民事判决(或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

力。××××年××月××日原审×告(或原审第三人)×××提出再审的申请(或××××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本院决定对本案进行再审。依照……(写明裁

定所依据的法律条款项)的规定,裁定如下:

一、本案由本院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再审;

二、再审期间,中止原判决(或裁定)的执行。

院长 ×××

××××年××月××日

(院印)

本件与原本核对无异

书记员 ×××

民事再审抗诉申请书 篇2

司法实践中,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进行书面审查有三种情形:一是对当事人申请再审材料及卷宗材料进行审查后作出处理;二是询问一方当事人后作出处理;三是询问双方当事人后作出处理。但书面审查方式不利于司法公开透明, 建立听证审查制度有利于确保案件审查公开。书面审查后决定是否再审很容易滋生关系案、人情案或金钱案。而审查听证则是公开审查、公开听证, 各方当事人都参加, 还允许其它人员旁听, 由听证合议庭决定案件是否启动再审程序, 走出了“暗箱”操作, 贯彻了审判公开司法原则, 增加了司法公开透明。

书面审查对各方当事人享有的权利无司法保障, 阻碍了各方当事人诉讼权利行使。法官只能凭主观来判断申请再审的新证据是否足以推翻原裁判。而审查听证是在合议庭主持下, 组织各方当事人举行听证, 在高度公开、公平的前提下, 各方当事人享有申请再审审查的权利, 克服了审查法官主观臆断, 从而公正、合理地作出是再审还是驳回的裁判。

随着法官素质提高及错案追究制度落实, 人民法院每年审结案件绝大多数是调解结案的, 纵使裁判案件绝大多数处理是正确的, 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每年都有所增加。但司法实践证明真正错判应当纠正案件是极少的, 绝大多数当事人是不懂法或法律意识淡薄或抱着“再试试看”心态申请再审的, 也有些再审案件是在原审过程中法官不注重说服教育, 当事人缠诉不休, 这些当事人大多都可以通过法制教育和耐心说服使其息诉服判。采取听证审查形式, 各方当事人在听证法官主持下, 通过当面诉辩和说理, 逐步理解裁判理由, 克服传统“有理即能打赢官司”的偏见, 明白现在打官司靠的是证据, 有理没证据、有证据不依法及时提供仍不能打赢官司。只要听证法官能掌握适当时机, 向当事人宣传法律, 做好思想工作, 大多数当事人会放弃再审申请, 息诉服判。同时, 通过听证中调解程序也可以促成各方当事人达成和解, 最终解决纠纷而不再启动再审程序。

传统法官与当事人单方见面的审查方式, 容易使法官与当事人基于个人感情、权钱交易等而产生腐败现象, 造成司法不公, 使当事人怨声载道。而审查听证形式则增加了审查案件透明度, 消除“暗箱操作”之嫌, 听证法官不再单独与当事人接触, 堵断了听证法官与当事人私下不光彩的交易渠道。合议庭参加听证, 各听证法官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监督, 能有效地防止关系案、人情案和金钱案发生。

面对繁重审判任务与审判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 申请再审审查听证形式迫使人民法院慎重启动再审程序, 降低启动再审程序的随意性。当事人申请再审采用审查听证形式, 既可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申请再?审权利, 又可限制人民法院随意启动再审程序, 有利于节约有限的审判资源。为便于人民法院及时高效地审查处理申请再审案件, 减少当事人诉累, 节约司法资源, 也有必要明确听证的适用范围

最高人民法院对民商事案件强调当判则判, 当调则调, 调解优先, 案结事了, 调解贯穿于诉讼的每个环节。民事诉讼法将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作为一项民事诉讼制度加以规定, 为保障当事人申请再审诉权的正当行使及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得以充分体现, 有必要完善民事申请再审的诉讼程序, 建立调解程序。实践中, 民事申请再审案件的生效判决或调解书中所确定的执行内容往往存在两种情形, 一是原生效判决或调解书尚未执结, 在案件审查期间可促使双方当事人执行和解, 由申请再审人撤回再审申请, 人民法院裁定准许撤诉结案;二是原生效判决或调解书已执行, 可促使当事人自行和解后处理, 但如果当事人一方企业, 案件经审查后不符合再审条件, 当事人双方又有调解意愿, 且需人民法院调解书确定的, 人民法院因立法上未设置此程序而无法做到案结事了, 社会矛盾不能消除。因此, 立法上在当事人申请再审诉讼程序上设置调解程序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摘要:《民事诉讼法》和《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将当事人申请再审作为一项诉讼权利, 建立了再审之诉制度, 其宗旨是为了使当事人申请再审诉权化、程序化, 切实解决当事人“诉讼难”问题, 减少诉讼上访现象发生, 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但现有规定仍不够完善、不便操作。建立民事申请再审听证审查和调解程序可弥补其不足。

关键词:民事申请再审程序,完善

参考文献

[1]黄松有.<民事诉讼法>修改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7.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第41条、第125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78条、第179条.

试论民事申请再审程序的完善 篇3

[关键词]民事申请再审程序;完善

1806年,法国《民事诉讼法典》产生了现代民事诉讼。1978年,我国第一次把公民申诉权利载入宪法。我国民事诉讼采取两审终审制加审判监督程序诉讼制度。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存在法定程序或实体错误情形时,只能通过审判监督程序予以救济。审判监督程序是一种特殊的救济程序,是以公权利对存在缺陷生效裁判进行干预为目的,并没有作为当事人诉讼程序设计,当事人仅享有宪法意义的申诉权。1991年起施行的《民事诉讼法》第178条规定赋予了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使当事人通过行使申请再审权利,启动再审程序,纠正错误生效裁判。尽管民事诉讼法赋予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但立法没将当事人申请再审设计为独立再审之诉,而是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共同作为再审发动主体规定在审判监督程序中,使当事人申请再审处于空置状态,使本有诉讼权地位的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淹没于传统职权监督中,当事人意思自治未能有效体现。实践中此项权利与申诉权处于同等地位,突出表现在申请再审启动主体、期限、审理、次数、事由等无限性,影响了判决稳定性和权威性,影响了司法机关形象。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进行了诉权化的改造,从立法上完善并落实了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的诉权地位,为建立以当事人为启动主体的再审之诉打下基础。但民事诉讼法在将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作为诉权确定的同时,却对审查方式之听证程序及调解程序未予规定,存在立法缺陷。

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进行书面审查有三种情形:一是对当事人申请再审材料及卷宗材料进行审查后作出处理;二是询问一方当事人后作出处理;三是询问双方当事人后作出处理。但书面审查方式不利于司法公开透明,建立听证审查制度有利于确保案件审查公开。书面审查后决定是否再审很容易滋生关系案、人情案或金钱案。而审查听证则是公开审查、公开听证,各方當事人都参加,还允许其它人员旁听,由听证合议庭决定案件是否启动再审程序,走出了“暗箱”操作,贯彻了审判公开司法原则,增加了司法公开透明。

书面审查对各方当事人享有的权利无司法保障,阻碍了各方当事人诉讼权利行使。法官只能凭主观来判断申请再审的新证据是否足以推翻原裁判。而审查听证是在合议庭主持下,组织各方当事人举行听证,在高度公开、公平的前提下,各方当事人享有申请再审审查的权利,克服了审查法官主观臆断,从而公正、合理地作出是再审还是驳回的裁判。

随着法官素质提高及错案追究制度落实,人民法院每年审结案件绝大多数是调解结案的,纵使裁判案件绝大多数处理是正确的,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每年都有所增加。但司法实践证明真正错判应当纠正案件是极少的,绝大多数当事人是不懂法或法律意识淡薄或抱着“再试试看”心态申请再审的,也有些再审案件是在原审过程中法官不注重说服教育,当事人缠诉不休,这些当事人大多都可以通过法制教育和耐心说服使其息诉服判。采取听证审查形式,各方当事人在听证法官主持下,通过当面诉辩和说理,逐步理解裁判理由,克服传统“有理即能打赢官司”的偏见,明白现在打官司靠的是证据,有理没证据、有证据不依法及时提供仍不能打赢官司。只要听证法官能掌握适当时机,向当事人宣传法律,做好思想工作,大多数当事人会放弃再审申请,息诉服判。同时,通过听证中调解程序也可以促成各方当事人达成和解,最终解决纠纷而不再启动再审程序。

传统法官与当事人单方见面的审查方式,容易使法官与当事人基于个人感情、权钱交易等而产生腐败现象,造成司法不公,使当事人怨声载道。而审查听证形式则增加了审查案件透明度,消除“暗箱操作”之嫌,听证法官不再单独与当事人接触,堵断了听证法官与当事人私下不光彩的交易渠道。合议庭参加听证,各听证法官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监督,能有效地防止关系案、人情案和金钱案发生。

面对繁重审判任务与审判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申请再审审查听证形式迫使人民法院慎重启动再审程序,降低启动再审程序的随意性。当事人申请再审采用审查听证形式,既可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申请再?审权利,又可限制人民法院随意启动再审程序,有利于节约有限的审判资源。为便于人民法院及时高效地审查处理申请再审案件,减少当事人诉累,节约司法资源,也有必要明确听证的适用范围

最高人民法院对民商事案件强调当判则判,当调则调,调解优先,案结事了,调解贯穿于诉讼的每个环节。民事诉讼法将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作为一项民事诉讼制度加以规定,为保障当事人申请再审诉权的正当行使及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得以充分体现,有必要完善民事申请再审的诉讼程序,建立调解程序。实践中,民事申请再审案件的生效判决或调解书中所确定的执行内容往往存在两种情形,一是原生效判决或调解书尚未执结,在案件审查期间可促使双方当事人执行和解,由申请再审人撤回再审申请,人民法院裁定准许撤诉结案;二是原生效判决或调解书已执行,可促使当事人自行和解后处理,但如果当事人一方企业,案件经审查后不符合再审条件,当事人双方又有调解意愿,且需人民法院调解书确定的,人民法院因立法上未设置此程序而无法做到案结事了,社会矛盾不能消除。因此,立法上在当事人申请再审诉讼

程序上设置调解程序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松有.<民事诉讼法>修改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第41条、第125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78条、第179条.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项问题的解释第19条、第20 条、第21条.

[作者简介]蔡学军,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民事抗诉申请书 篇4

民事抗诉申请书

申请人:xx,女,1968年2月15日生,汉族,无职业,住xx市xx区xx街xx委4组。

被申请人:xx,男,1960年8月18日生,汉族,住xx市xx区xx街xx委4组。

抗诉请求

请求依法提起抗诉,撤销四平市中级人民法院(2010)四民一终字第71号民事判决书,由人民法院再审改判。

事实与理由

该判决程序违法,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适用法律错误,故而提出申请,请求人民检察院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五条规定依法提出抗诉。

一、原二审审判决程序违法。

原二审法院在财产分割过程中,将案外人小彤所有的房屋作为夫妻共同财产来分割是严重违法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十七条规定:“不动产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享有该不动产物权的证明。”依法办理产权登记是房产部门行使的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行使的行政权,本案不是行政案件,民事审判庭无权作出申请人将房屋转让并过户的行为认定无效。也就是说本案作为离婚之诉人民法院不应该对登记在小彤名下的房屋进行审理。更不能错误的认定转让无效,并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另外登记在小彤名下的房屋最初是申请人阿连单位的福利房,当时单位照顾职工由单位拿15000元,职工拿22300元,产权就归为私有。尽管22300元钱是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婚后交的房款,但这个房子不应都算做夫妻共同财产,最起码单位拿的15000元是阿连自己的。

二、原二审判决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

二审庭审时,被申请人将其父亲的房产证(正房,63多平方米)及土地使用权证书向法庭出示,其认为添附的房屋都应该归其父亲所有,一审法院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判给其父亲的。但事实是,1997年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结婚在被上诉人其父亲的正房内居住,1998年申请人[阿连娘家出钱并找人在被申请人其父亲的土地上建了两间小房(10多平方米和20多平方米),一直由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居住至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三十条规定:“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或者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原一、二审两级法院没有认真核查事实,仅以此两间小房在其父亲的土地上建筑就认定是其父亲的财产,显然是不对的。两间小房虽然依附于被申请人其父亲使用的土地上,但不能证明这个房子就是其父亲盖的,更不能证明就归其父亲所有。这两间小房应评估作价,评估的价款作为夫妻共同所有来进行分割。

三、原二审判决适用法律不当,财产分割不仅违反法律且显失公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商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的原则判决。”而原一、二审判决完全是倾向男方而没有照顾女方。

首先,二审判决处分给被申请人(男方)的位于铁东区三马路凯盛小区2号楼4单元1楼右门62.29平方米房屋的价值要远高于终审判决分给申请人(女方)的位于铁西区北沟街铁桥委6组北河小区2号楼5单元7楼(顶层),建筑面积62.20平方米房屋的价值。而且此房屋所有权归小彤所有。

其次,双方位于铁东区一马路圆梦小区6号楼5单元1楼左门46.72平方米,于2003年购买算装修共花费5200元的房屋。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条规定:双方对夫妻共同财产中的房屋价值及归属无法达成协议时,人民法院按以下情形分别处理:

(一)双方均主张房屋所有权的并且同意竞价取得的,应当准许;

(二)一方主张房屋所有权的,由评估机构按市场价格作出评估,取得房屋所有权的一方应当给予另一方相应的补偿;

(三)双方均不主张房屋所有权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拍卖房屋,就所得价款进行分割。一审法院没有按照上述规定来判决该房屋,而是直接把该房屋分给原告(男方),原告给被告(女方)该房屋的一半房价款及装修款即26000元,原二审法院竟然维持了该判决,此判决明显违反法律规定。试想若法院能这样判决的话,那第一处房产单位的福利房归申请人阿连所有,由阿连支付被申请人22300元的一半款也是可以的。

第三,原二审判决违背了婚姻法中照顾生活困难一方的规定。被申请人有实施家庭暴力行为,导致申请人精神分裂住院42天,住院期间被申请人不闻不问,住院治疗费用都是从申请人亲属手中借的,共花费7000多元。在庭审时申请人已拿出住院病志,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欠的债务应是共同债务,但二审法院都没有对共同债务进行分割也是错误的,如果按终审维持一审判决处理财产,会导致申请人离婚后将无房可住,无法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离婚时,如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应当从其住房等个人财产中给予适当帮助,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二十七条规定:“婚姻法第四十二条所称“一方生活困难”,是指依靠个人财产和离婚时分得的财产无法维护当地基本生活水平。一方离婚后没有住处的,属于生活困难。离婚时,一方以个人财产中的住房对生活困难者进行帮助的形式,可以是房屋的居住权或者房屋的所有权。”

民事抗诉申请书 篇5

申请人(一审原告、二审上诉人):秦嵘,女,19

52年11月3日出生,汉族,济南市槐荫区印刷厂下岗职工,住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经七路776号95号楼1-102室。邮寄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经七路776号95号楼1-102室,联系电话:***。

申请人(一审原告、二审上诉人):李颖,1980年9月5日出生,汉族,山东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临时工,住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经七路776号95号楼1-102室。邮寄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经七路776号95号楼1-102室,联系电话:***。

以上二申请人共同委托代理人:陈庆强,山东明湖律师事务所律师。被申请人(一审被告、二审被上诉人)山东省立医院。住所地:山东省济南市经五纬七路324号。邮寄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五纬七路324号。联系电话:87066916/68777114。

法定代表人:秦成勇,院长。

抗诉申请人秦嵘、李颖因与被申请人山东省立医院医疗纠纷一案,不服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3年12月17日作出的(2013)济民再字第81号民事判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二)项、第(五)项、第(六)项、第二百零九条之规定,向山东省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申请。

一、抗诉请求

请求依法提请抗诉,撤销济南市槐荫区人民法院(2011)槐民再初字第1号民事判决书和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2013)济民再字第81号民事判决,并由人民法院再审改判;

二、申请事由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二)项:(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第(五)项:(对审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六)项:(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三、具体事实和理由

1、申请事由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二)项,具体理由如下:

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的(2013)济民再字第81号民事判决错误的维持了济南市槐荫区人民法院认定的“死者李守顺于1998年3月7日入院”这一错误的观点。

济南市槐荫区人民法院所认定的死者李守顺于1998年3月7日入院的观点无任何事实依据,因为根据申请人在被申请人处的病历记载“申请人的入院时间为1998年3月11日”,而非3月7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对入院时间均没有异议,而一、二审法院却在无任何事实依据的情况下认定申请人的入院时间为1998年3月17日的行为存在明显的认定事实不清,所认定的事实缺乏证据支持。

2、申请事由二: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五)项,具体理由如下: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十七条“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另外,依据该规定第十五条“涉及可能有损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为人民法院应当调取的证据。”

本案中,申请人认为受害人主治大夫若不具有医师资格、必备的病历材料缺失必然会在客观上严重侵害申请人的合法权益,申请人及委托代理人遂在因客观原因无法自行调取的情况下申请一审法院调取,一审法院无正当理由拒绝调取该证据,后申请人以该事由提出上诉,并要求二审法院调取,但二审法院亦无正当理由拒绝调取并驳回了申请人的上诉请求。申请人认为一、二审法院无正当理由拒不调取其依照法律规定应当调取的证据的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五)项之规定,并严重侵犯了申请人合法权益。

2、申请事由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六)项,具体理由如下:

(1)、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条“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另外,依据该解释第二十一条“护理费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和护理人数、护理期限确定。护理人员有收入的,参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护理人员没有收入或者雇佣护工的,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 本案中,申请人要求法院判令被告支付其误工费、护理费,虽未提交误工证明和护理证明,但依照上述法律规定,法院有义务依职权调取并参考同行业的误工损失标准和护理工资标准,但一、二审法院却违反法律规定,以申请人未提交误工证明和护理证明为由对申请人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存在适用法律错误情形。

(2)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第(八)项“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八条“ 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二)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

(三)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

综上可知,在医疗纠纷案件中,实行因果关系及医疗过错推定制,即在患者发生医疗损害后,医疗机构应提交证据证明其不存在过错以及过错与损害不存在因果关系,倘若医疗机构无法证明或者不能充分证明,就应当对损害结果承担全部责任,并且侵权责任法又进一步明确了三种能够直接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的情形,即便医疗机构提出相关证据或者给出合理解释,也应认定医疗机构存在过错。

本案中一、二审法院均违反上述法律规定颠倒了举证责任,将本应由被申请人承担的举证责任无故施加给申请人,使在诉讼中本就处于弱势的受害者家属承担了全部的举证责任。首先,法院在明知被告存在隐匿、伪造、篡改病历的情况下,不但不依照上述法律规定推定被申请人存在过错,反而要求申请人承担过错举证责任;其次,法院在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与损害关联程度难以确定的情况下竟要求申请人承担举证责任,并要求申请人提出鉴定申请;最后,二审法院错误的以《侵权责任法》中的过错推定否定了与其并不冲突的《证据规定》中的过错推定制。

一、二审法院的上述行为严重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存在明显的适用法律错误。

3、申请事由四:鉴定结论明显依据不足,申请人申请法院重新鉴定,法院未允许的行为严重违反了法定程序。

(1)、依据《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十四条“司法鉴定机构收到委托,应当对委托的鉴定事项进行审查,委托鉴定事项的用途及鉴定要求合法,提供的鉴定材料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委托,应当予以受理。”另外,根据该通则第十六条第二款“具有鉴定材料不真实、不完整、不充分或者取得方式不合法情形的,司法鉴定机构不得受理。”且在同济司法鉴定(2012)法医病理FI-052号《司法鉴定意见书》(以下简称《司法鉴定意见书》)第四项(分析说明)中的第6条记载“被鉴定人李守顺入院时已告病危,但整个住院期间,对患者观察情况,如生命体征记录不详,尤其血压记录较少”,说明鉴定机构在接受鉴定时本身十分清楚鉴定材料不真实、不完整这一事实,但仍然决定受理鉴定申请。因此,本案中的《司法鉴定意见书》是在不真实、不全面的病历材料基础上作出的,其结论明显依据不足,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2)、退一万步讲,倘若该病历真实全面,鉴定机构的鉴定结论与其分析说明存在严重的自相矛盾,主要体现如下:

a、鉴定机构在分析说明中认定:被申请人在申请人入院、住院、诊治等整个过程中均没有对被害人李守顺的血压、体温、血常规等最基本的项目进行检查,并且认定医院在血压严重不正常、体温出现高热、并已达到重度贫血的情况下仍不对受害人采取抢救措施的行为仅为“一定失误”的结论极为荒谬可笑,因为上述症状同时放在一个正常人身体上都足以致死,更何况是一个病人。

b、《司法鉴定意见书》第四项(分析说明)中的第5条记载“虽然,3月13日病程记录要求注意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出现梗阻后的积尿现象,但依然发生引流管弯折或者堵塞导致的尿液引流不畅,但仍不能确定患者病情加重与引流管堵塞有关。”申请人认为鉴定机构的以上陈述是严重不负责任的,因为被申请人都已经承认了引流管阻塞会导致病情加重,并声明严禁阻塞,然而鉴定机构却在没有任何技术规范标准的情况下荒谬的认为阻塞并无大碍,那么试问,鉴定机构为什么不说阻塞会有利于病情好转呢?

c、被申请人及鉴定机构均称:受害人在入院时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那么,在如此严重的病情诊断下,为什么还不对病人的血压、体温、血常规等最基本的项目进行检查呢?难道医院都是这么对待每一个危重病人的吗?被申请人和鉴定机构的陈述前后本身就是截然矛盾、截然相反的。

e、根据相关医疗规范和医疗常识可知,诊断行为是所有治疗行为的前提,是治疗行为的灵魂和根本,倘若诊断错误,那么由此产生的所有治疗行为均会错误,不起任何效果。《司法鉴定意见书》第四项(分析说明)中的第11条记载:“医方在诊断治疗中存在一定的失误,这些失误与被鉴定人李守顺死亡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建议医方过错参与度为10%-30%。”该鉴定结论已经确认了被申请人的诊断错误,然而,在诊断错误的情况下,被申请人却只占了百分之二十的过错。

结合以上事实足以证明,《司法鉴定意见书》存在明显依据不足,法院应当依法准予申请人重新鉴定申请。

综上所述,原审判决,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违反法定程序,严重侵犯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请抗诉机关支持申请人的抗诉请求,依法提请抗诉,撤销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2013)济民再字第81号民事判决,并由人民法院再审改判。

此致 山东省人民检察院

民事抗诉申请书格式 篇6

9月7日下午,奉节县中医院在小会议室召开欢迎新员工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院党政领导史克祥、陈孔见、曾凌文、杨晓云以及总支委员、职能科室负责人和今年新招聘的员工及部分老员工。会议由政工人事科主持。

院长史克祥代表医院全体员工对新员工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大家介绍了中医院的基本情况、发展历程和发展前景。史院长说,新员工的加入为中医院的发展带来了新鲜血液,要求新员工要虚心向老员工学习,将学到的医学知识用到工作中去,立足岗位,服务人民;同时鼓励新员工勇敢地面对机遇和挑战,以积极的心态,尽快适应工作和学习生活,尽早融入医院这个大家庭。

座谈会上,新员工进行了自我介绍,并和院领导进行了问答互动。通过相互沟通,解决问题,使新员工感到家的亲切。最后,新员工纷纷表示将尽快融入到医院这个大家庭中来,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努力工作,为医院的发展贡献力量。

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研究 篇7

关键词:民事再审制度,再审程序,再审,制度改革

一、再审制度的法学理论基础

再审制度是民事审判制度之一, 它是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 认为确有错误, 或者存在法定的事实和理由, 对案件再行审理的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 民事再审程序被称为审判监督程序, 是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事再审制度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以下将从价值、权利、目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 价值基础

是为了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纠纷, 对私权利予以公力救济方式。在司法实践中, 由于法官的自身素质、判断能力、具体案情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法院的裁判处于不公正的状态。为了对利益受到生效裁判损害的当事人予以特殊的救济, 使遭受错误生效裁判破坏的社会关系重新恢复到安定和谐, 民事再审顺应而生。由此可见, 公正是构筑民事再审程序的价值基础。

(二) 权利基础

民事诉讼法中, 当事人的诉权、处分权对法院审判权予以制约是一项基本原则。再审程序的启动和进行无疑也受到当事人诉权和处分权的制约。

1、诉权。

诉权 (RightofAction) 即当事人基于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请求裁判的权利, 是当事人在民事诉讼过程中的基本权利之一。诉权是当事人的权利, 同时也约束了法院的审判权, 因为民事诉讼中, 人民法院一般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进行审理, 对当事人未请求的事实, 人民法院一般不能主动审理。同样, 在民事再审程序可以依据当事人的请求启动。

2、处分权。

处分权是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根据自己的内心意愿行使或放弃其民事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在民事再审制度中, 根据民事诉讼“不告不理”的原则, 判决一旦发生法律效力, 无论其是否正确, 只要当事人不提出, 法院都不应当以任何理由再次对案件进行审理。由此可见, 当事人的诉权与处分权是再审制度的权利基础。

(三) 目的基础

实现公正是法律制度的终极目标, 民事诉讼的各个制度也不例外。再审制度中, 公正体现在具有既判力的终局裁判的正当性。作为法律, 生效法律文书具有严肃性和既判力, 但同时也应当是公正的。由于现阶段我国法官队伍素质还不是很高, 为了让当事人的权利得到充分救济, 设置再审程序仍然非常必要, 其目的在于直接否定不公正的终局裁判的既判力。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对裁判既判力正当性的追求也是民事再审制度构筑的目的之一。

二、我国再审制度存在的缺陷

近年来伴随再审率和改判率的高发性, 一方面说明了民事再审制度的功用,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判决的权威性未能彰显。目前, 我国民事再审程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

(一) 名称不科学

在我国立法体系中, 再审被审判监督所代替。审判监督是指依法享有审判监督权的机关、组织和个人, 依照法定程序对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进行审查, 认为确有错误的案件, 提交有关机关予以纠正的一种诉讼制度。再审则是指人民法院对确有错误的生效裁判再次进行审理的制度。可见, 审判监督强调发起主体要有审判监督权, 而再审的发起主体可以不享有审判监督权, 当事人基于诉权也可以申请再审。可以说, 审判监督与当事人申请再审是并列的一种再审发动方式, 都是再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我国民事诉讼的立法中, 把再审程序用审判监督程序代替, 欠妥。

(二) 发动主体范围过大

我国的再审程序是通过三个途径启动的, 即人民法院自行再审、人民检察院抗诉和当事人申请再审。司法实践中, 除了上述法定主体可以启动再审程序外, 还有党政机关、人大、政协等司法之外的权力机关要求或提请再审的案件。然而这种由党政机关、人大、政协等司法之外的权力机关要求或提请发动的再审程序模式不在少数, 却对社会体制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不但助长了申诉人对申诉权"无限化"的倾向, 同时也破坏了国家机关之间权力的基本配置, 损害了司法机关乃至整个国家机关体系的权威形象, 最终不利于司法公正, 影响司法的正常运行, 已成为社会不同力量干扰司法独立的一个有力工具。

(三) 再审理由设置不合适

根据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 可以发动再审程序的事由包括:一是有新的证据, 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二是原判决、裁定认定是事实主要证据不足的;三是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四是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 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五是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 徇私舞弊, 枉法裁判行为的。这些事由看起来是清楚明白、准确无误, 但是却缺少可操作性。对于第一项, “新的证据”法律没有明确规定, 而且该项是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立法的产物, 与现行司法精神不符;对于第二项, “主要证据”究竟为何, 法律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而第三项规定的“适用法律确有错误”以及第四项规定的“违反法定程序”都是原则性规范, 随意性过大。由此看见, 我国立法对再审事由的审查程序未做规定, 再审条件非常模糊而宽松, 内部制约根本不存在。因此再审程序极易被发动, 它不仅没有减少司法资源的浪费, 而且破坏了裁判的终局性和司法的权威性。

(四) 再审不受发起时限和次数的限制

第一, 民事诉讼法对于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提出再审的时限和次数没有相关规定。实践中, 人民检察院拥有不受限制的再审抗诉权, 对同一个案件常常发生第二次、第三次, 甚至更多次抗诉, 与人民法院展开拉锯战。

第二, 对于当事人申请再审, 民事诉讼法虽然明确规定了应该在原判决、裁定生效后两年内提出, 但是也没有次数限制。由于两年期限过长, 且无次数限制, 裁判的既判力荡然无存, 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

三、我国再审制度改革之思考

(一) 对国外民事再审制度的考查

再审制度起源于罗马法的恢复原状制度, 英美法系国家普遍没有规定再审制度, 但是有类似再审的上诉制度。现在再审制度主要存在于大陆法系国家, 虽然各国对民事再审程序的具体制度有所不同, 但是借鉴其中的有益经验,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对完善我国民事再审程序有积极的作用。本文着重对法、日两国的再审制度进行比较和评述。

1、法国的民事再审程序。

法国的民事再审是以非常上诉的途径实现的。再审程序只能在原裁判未生效前不能提出理由原裁判错误不是由本人过错导致的情况下才能提起, 且提出的主体只限于当事人本人或其诉讼代理人。对提出再审的期限规定为两个月, 并且规定一方当事人不得对其已经通过再审途径攻击的判决申请再审, 但如因后来发现的原因申请再审, 不在此限。

2、日本的民事再审程序。

日本的民事诉讼法关于再审制度的规定比法国更具体, 对再审事由共列举了十条。虽然对于再审次数日本也没有明确规定, 但是规定了被驳回再审的不可以同一事由再次提起再审。且规定由作出被声明不服裁判的法院专属管辖, 对审级不同的法院对同一事件作出的判决合并提起的诉讼由上级法院管辖。

比较两国民事诉讼再审制度, 其共同点有:一是都确立了再审之诉。当事人要求再审的必须以提起诉讼的方式进行。二是对于再审事由规定的比较明确、具体。三是对当事人提出再审都有严格的限制, 如提起的期间、次数等。

(二) 民事再审制度重构的基本原则

1、程序公正原则。

立法者在立法时, 应要协调好再审程序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关系, 把单一的追求实体公正转向诉讼公正和实体公正并重, 从“重实体轻程序”转变到实体与程序两者并重。

2、诉讼效益原则。

减少资源耗费, 降低诉讼成本是诉讼活动所追求的目标。然而一旦启动再审程序, 就意味着要在同一案件上重复投入司法资源。因此, 消除一审、普通上诉审判中程序错误因素和裁判者的过错因素, 是减小这一代价的必由之路。

3、处分原则。

随着法制的进步, 是否再审应该完全由当事人自己决定, 这也符合民事诉讼“不告不理”的原则。因此民事再审制度的重新确立必须在尊重当事人处分权的前提下, 适当的介入国家公权力。

4、审级制度和两审终审的原则。

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 设置上诉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司法公正, 而再审制度不过是上诉制度的补充, 二者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在现行的再审制度中, 由于再审没有次数限制, 一个案件当事人不服判决可以多次申请再审, 法院也可以翻来复去多次审理, 使得两审终审制变成无法实现的现实, 与“一事不再理”的诉讼原则也是相悖的。

(三) 对我国现行民事再审制度改革的建议

由于上述再审制度存在的弊端, 结合我国民事诉讼和再审制度本身的特点, 从我国国情出发, 借鉴国外的立法, 重新构筑我国民事诉讼的再审程序, 使民事再审制度的改革符合正义、效率和秩序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具体该如何做, 笔者在总结学术界探讨、研究和共识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

1、变更审判监督的名称, 建立再审之诉。

借鉴国外立法, 变更审判监督程序为再审程序, 建立再审之诉。当事人一旦提起了再审之诉, 人民法院就必须受理, 如果人民法院以再审之诉不符合条件或请求不成立而驳回诉讼请求时, 当事人就不能以同一事实或理由再次提起再审之诉, 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当事人缠诉的问题。

2、对发动再审程序的主体进行约束, 将当事人申请再审作为启动再审程序的主要渠道。

现行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当事人都可以提起再审, 这很可能造成再审程序的随意性。笔者认同部分学者的观点:取消人民法院自行决定再审的制度, 限制人民检察院的抗诉权利, 扩大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权利。

3、规定再审的时限和次数。

为了提高诉讼效率, 保证裁判的既判力, 不但应当规定再审提起的期限, 而且应当规定再审的时限, 原裁判生效后经过一段时间就不能再提出再审之诉, 另外当案件经过一次再审后, 当事人再次原事实或理由提起再审的, 法院不能再次再审。

4、合理界定发起再审的事由。

借鉴法、日两国的立法, 对再审事由进一步明确具体的规定, 再审理由应涉及实体、程序两个方面。实体方面可以包括:一是作出原裁判所依据主要证据被证明是伪证;二是原裁判是以另一裁判或行政决定为裁判依据, 而该裁判已经被依法撤消等。程序方面可以包括:一是应该回避的人员没有回避;二是法官有徇私舞弊, 枉法裁判的行为;三是当事人一方未经合法代理等。程序方面主要是原审过程中违反了程序法的某些原则性规定。

在民事诉讼中, 再审程序作为对当事人合法权益进行司法救济的最后一道防线, 它在确保司法公正、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有特殊作用。对于我国现行民事再审制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和危害, 我们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该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而应该在该制度存在的三个理论基础上, 从我国的基本情况出发, 通过借鉴他国立法, 充分考虑程序公正、诉讼效益、处分原则和两审终审四个基本原则, 重新构筑民事诉讼的再审制度, 使民事再审程序改革符合正义、效益、和秩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万鄂湘.中国司法评论 (2002秋之卷) [M].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2]、陈永革.民事诉讼法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

[3]、江伟.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4]、张卫平.民事再审事由研究[J].法学研究, 2000 (5) .

[5]、沈德咏.审判监督指导与研究 (2001年第4卷) [M].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1.

论民事再审检察建议 篇8

关键词: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现实价值;实践困境;立法完善

2012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民事诉讼活动享有提出检察建议的权利。该法第二百零八条第二款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二百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上级人民法院备案。第二百零九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抗诉,人民检察院对当事人的申请应当在三个月内进行审查,作出提出或不予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决定。从上述法条中可以看出,修改后民诉法将再审检察建议的地位上升为法定的监督方式。但是,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对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适用范围、适用标准、适用时限等都没有较为详细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对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适用以及其法律监督效果造成了影响。

一、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概念和司法依据

1.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概念

民事再审检察建议,是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民事申诉案件过程中,认为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确实有错误,向人民法院发出民事建议,从而启动人民法院再审程序的一种法律文书。这是检察机关在民事检察监督程序立法不完善的情况下,为了维护司法的公平正义,根据法律原则与立法精神,对实现民事检察监督权的创新与探索。

2.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司法依据

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二百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2013年9月23日开始实施的《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第八十三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发现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

3.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性质

民事再审检察建议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民事抗诉案件中,认为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或调解确有错误,向人民法院发出《再审检察建议书》,从而启动人民法院再审程序的一种监督方式。从再审检察建议的行使方式上可以看出,归其本质,再审检察建议只是一种建议,是检察机关对同级人民法院的一种柔性的监督方式。这种情况下,再审检察建议就存在被采纳或者不被采纳的可能,从而影响再审检察建议的效力与执行力。对此,有学者表示应当赋予再审检察效力刚性的约束力。此种观点认为应当赋予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公权力的性质。民事再审检察建议权是中国检察权中特有的一个功能性权利,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方式之一,是法律监督不可或缺的一项权能,同时也是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的当然手段,是民事检察权的当然内涵。

二、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新民事诉讼法对检察建议进行了明确规定,但对检察建议的效力及法院处理检察建议的程序还没有规定。虽然现行立法已经承认再审检察建议在法律上的地位,但在实践中仍然面临各种问题。

1.法律规范过于笼统

在全国范围内来看,再审检察建议操作规则各地不统一、操作程序不规范等运行混乱问题比较突出。就人民法院方面而言,法院对再审检察建议的处理、反馈没有或者不重视、不遵守相应的程序规则。主要表现在:一是法院对检察院制发的再审检察建议的反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检察院与法院的关系是否融洽,有些法院甚至对再审检察建议置之不理。二是很多人民法院在办理再审检察建议案件时不重视,随意性很大,不能及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检察机关,给检察机关后续工作的开展制造了阻碍。

2.民事再审检察建议运行面临制度性障碍

再审裁定或驳回再审通知书不是抗诉或再审检察建议的对象,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对民事审判活动与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若干意见(试行)》第8条的规定,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的,当事人又向人民检察院申诉的,人民检察院对驳回再审申请的裁定不应当提出抗诉。人民检察院经过审查认为原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符合抗诉条件的,应当提出抗诉。按照该规定,人民法院的驳回再审裁定或者驳回再审通知书作为一个程序性的裁定或通知,并不是抗诉或者再审检察建议的对象,检察机关如果认为原生效裁判存在错误,仍然可以针对其提出抗诉或者发出再审检察建议。

3.缺乏具体的适用流程

法律和司法解释均未就再审检察建议的适用程序作出具体规定,实践操作中各地检察院也是千差万别。例如,受案部门有规定为立案庭的,也有规定为审监庭的;审理时限有规定1个月的,也有规定3个月的。这些在程序方面存在的混乱有悖于程序统一、规范的司法要求。

4.法院对再审检察建议的采纳率不高

再审检察建议这项法律监督方式在实施的一年多里,检察院向同级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后,同级法院对再审检察建议拒不采纳或不予理睬或立案后消极处理,其实际运作效果不佳,使检察院处于被动状态。重要原因在于再审检察建议缺乏应有的保障机制。修正后的民诉法仅规定了何种情况检察院可以提出再审检察建议,而对于再审检察建议的提出方式和提出程序以及提出再审检察建议后人民法院的审查期限、决定是否再审的反馈方式、应当再审而不启动再审程序的制约机制等问题均未予以明确。

三、完善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方向

1.明确赋予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必要的强制力

新民事诉讼法将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确定为一种正式的审判监督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监督模式,如果不从法律上明确赋予其必要的强制力,那么再审检察建议是否会被采纳则完全取决于被建议机关的主观意见,被建议机关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采纳,这便导致了“再审检察建议”形同虚设,达不到法律监督的效果。因此,要保证民事再审检察建议能够实现其预期的目的,保障法律高效准确的实施,应当从法律上赋予其必要的强制力。

2.充分发挥再审检察建议的监督,提高法律监督水平

无论是人民法院决定不予再审,还是进入再审但检察机关仍认为存有错误的案件,检察机关都可以提出抗诉,以弥补再审检察建议的效力偏“软”的缺点。所以,再審检察建议是有刚性的抗诉手段作后盾的,检察机关在行使这一权力的时候,并不必要有什么顾虑,也完全不用担心再审检察建议在司法实践中被虚化。

3.完善检察建议书的制发程序

民事再审申请书 篇9

申诉人:XX,男,1969年X月XX日生,汉族,十堰市人,个体工商户,住XX市XX路129号。

被申诉人: XX市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住所地:XX市XX路

法定代表人:XXX职务:总经理

申诉人因与被申诉人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一案,不服 XX市中级人民法院(2006)X民终(1)字第221号民事判决书,提出再审申请。

申诉请求

撤销原审判决,对本案依法提起再审。

申诉理由

原审判决适用法律错误。

一、原审判决第三项判决,违反“不告不理”的民事诉讼原则。

本案中,作为原告的申诉人提出的诉讼请求为“判令被告(即被申诉人XXXXXX公司,下同)为原告(即申诉人,下同)办理房产权证、土地证”,并“交付给原告”;被告支付原告逾期办证违约金。而被申诉人在一、二审期间均未提出反诉。

在此情况下,原审判决第三项竟判决申诉人支付被申诉人“购买综合楼1-7门面房欠款XXXXX元”。如前所述,被申诉人并未提出要求申诉人支付XXXXX元购房款的诉讼请求。既然如此,原审判决凭什么判决申诉人支付被申诉人

XXXX元购房款呢?!

“不告不理”,是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当事人主义”和“处分原则”在民事诉讼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被申诉人未提出反诉,原审判决就没有任何根据和理由将民事义务(支付XXXX元购房款)强加到作为原告的申诉人身上。因此,原审判决第三项明显违反了“不告不理”的民事诉讼原则,是十分错误的,应予纠正。

二、原审判决认定《商品房买卖合同》第十五条约定的逾期交付房地产权属证书违约金计算比例为房价款月利率的X%,是“笔误”,是“无效的”,“应更正为X‰”。这一认定不符合事实,也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一)从双方持有的《商品房买卖合同》来看,申诉人提交了涉案的两套房屋的正式购房合同文本,而被申诉人仅提交一套房屋的购房合同文本,另一套房屋的购房合同文本被申诉人则称“被盗了”。申诉人的两套房屋的购房合同文本约定的逾期交付房地产权属证书违约金计算比例为房价款月利率的X%。这一约定非常清楚、完整,没有任何涂改、变造的痕迹;而被申诉人提交的一套房屋的购房合同文本上载明的逾期交付房地产权属证书违约金计算比例为房价款月利率的X‰。根据常识,我们可以看到,X%可以很容易地涂改为X‰,但X‰却无法涂改为X%。因此,当申诉人与被申诉人持有的购房合同中“逾期交付房地产权属证书违约金计算比例”不一致时,应以申诉人持有的购房合同文本为准;否则就是对被申诉人任意涂改、变造合同的一种鼓励和支持!

(二)原审判决以被申诉人与申诉人以外的第三人所签

《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的逾期交付房地产权属证书违约金计算比例及被申诉人工作人员XXX的证言,来证明、认定申诉人与被申诉人所签《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的逾期交付房地产权属证书违约金计算比例为房价款月利率的X%是“笔误”,是十分荒谬的。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合同法理论,特定当事人所签订的合同,只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产生债权债务关系,不及于合同以外的第三人。这在学理上讲,叫做“合同的相对性原理”。据此,被申诉人与申诉人以外的第三人所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只能在被申诉人和该第三人之间产生债权债务关系,而与申诉人无关,不应当、也不可能及于或约束于申诉人。因此,被申诉人与申诉人以外的第三人所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与本案不具有相关性,不能证明、也不能依据其来认定申诉人与被申诉人所签《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的逾期交付房地产权属证书违约金计算比例为房价款月利率的X%是“笔误”,“应更正为X‰”。

而XXX是被申诉人的工作人员,由其出具“证人证言”来证明逾期交付房地产权属证书违约金计算比例为房价款月利率的X%是“笔误”,这哪有什么公正性可言呢?!但就是这样的“证人证言”,竟也被原审判决“采信”,这可真是“咄咄怪事”了!

(三)“笔误”,从民法学原理讲,属于“错误”;如合同中存在“错误”,利益受损的一方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4条关于“重大误解”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或撤销。也就是说,“错误”、“重大误解”是撤销或变更合同的法定事由,但决不是合同无效的法定事由。

如前所述,被申诉人在一、二审期间均未提出反诉,未提出撤销或变更其与申诉人所签《商品房买卖合同》的诉讼请求;在此情况下,《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条款就是合法有效的,对申诉人和被申诉人均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原审判决却将“笔误”的法律效果,归结为该条款“无效”,这显然是错误地解读和适用法律。

综上所述,原审判决违反“不告不理”的民事诉讼原则,且错误地适用法律,认定申诉人与被申诉人所签《商品房买卖合同》逾期交付房地产权属证书违约金计算比例为X%,是“笔误”,是“无效的”,“应更正为X‰”。这都违背了法律的规定,严重地损害了申诉人的合法权益,应予纠正。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申诉人现提出再审申请,请贵院依法详查,并提起再审!

此致

XX市中级人民法院

申诉人:

民事再审申请书 篇10

再审申请人:XXX,X,XXXX年XX月XX日出生,XX族,住XXXXXXXXXXXX。

再审被申请人:XXX,X,XXXX年XX月XX日出生,XX族,住XXXXXXXXXXXX。

原审被告:XXX,XXXX年XX月XX日出生,XX族,住XXXXXXXXXXXX。

再审申请人因合伙协议纠纷一案,不服XXXXXX法院(XXX)XXXX号民事判决书,而依法提出再审申请。申请事项:

1、请求上级法院依法撤销XXXXXX号民事判决书。

2、请求依法发回重审。

事实和理由:

一、原判决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再审申请人的再审理由符合本规定。

①原判决中,各方对所出卖猪的数量和质量没有异议,但是主要的异议在于价格。原判决对于肉猪和小猪按照市场价格标准计划所得款项,而对于母猪则按照投入成本方式计算所得款项,二者标准明显不一。原审法院认为“本院依据生猪出卖时的市场价格进行计算,符合法律规定的公平、合理原则。因此,原告主张母猪按照投入成本方式、待宰肉猪及仔猪按照市 1

场的标准方式计算所得款项进行分割的请求,理由充分”。原审法院既然认为按照市场价格进行计算符合公平、合理原则,但是却又对母猪采用投入成本方式计算前后矛盾。并且原判决确定的母猪价格为每头XXXX元的价格畸高,XXXX年XX月XX日,被上诉人出卖了XXX头母猪,当时的价值XXXX元,每头价格尚不到XXXX元,与原审法院确定的价格存在极大差距。原审法院对母猪按照投入成本方式计算所得款项明显没有法律依据。

②对再审申请人出卖的该批生猪应按实际出卖价格进行分配。一审诉讼过程中,再审申请人为证明该批生猪的价格,向原审法院提交了猪贩的证明。其中1份证明中记载母猪XXXX头,价格XXXX元。该价格与被上诉人于XXXX年XX月XX日出卖XXX头母猪当时价格XXXX元的价格相当,可以互相印证,依法应当予以采信。双方当事人分配的利润应是实际卖猪的收入,而不应当是按照所谓投入成本方式进行计算投入金额。母猪不同于一般的肉猪,母猪可以产仔创造价值,而且市场价格极易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波动,如果仅依据投入成本计算母猪的价格,是极其不公平的。

二、原判决适用法律错误。

①原判决运用证据规则,强行其法律后果给予再审申请人,是属于法官自由心证,同时原审法院是用了哪一条证据规则进行认定。

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九条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一审法院应确定再审被申请人擅自出卖猪情况,就可以推定出另外XXXX头母猪的价值。

③双方当事人的《合作饲养协议书》还没有法律或协议终止。而再审被申请人投入的成本同本次利润分成是两个不同法律关系,从而形成原审法院用投入成本来计算母猪市场价值是存在错误的。猪是产生仔猪,价值已经分化。

综上所述,原判决存在认定主要事实证据不足,适用法律确实错误,申请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二)、(六)款之规定,特提出再审申请,恳请贵院纠正原判决,公正作出裁决。

此致

XXXXXXXXXXXXXX

再审申请人:

上一篇:山行课堂反思总结下一篇:《烫烫在哪里》大班健康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