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进校园欺凌观后感

2024-10-15

法治进校园欺凌观后感(精选11篇)

法治进校园欺凌观后感 篇1

近日,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检察院检察官走进集美中学,为该校800余名中学生及家长开展一堂以反校园欺凌为主题的“法治进校园”巡讲活动。

活动现场,检察官以小说人物“欧阳锋”、“任我行”等角色为主角,为校园欺凌可能涉及的罪名、犯罪情境、防范措施及相应的救济途径,用案例引导学生和家长共同思考如何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校园欺凌问题的发生。在活动尾声,青年检察官还现场自弹自唱改编后的歌曲《青春修炼手册(检察版)》,将犯罪预防与法律知识融入到学生们喜爱且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中,获得在场所有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截至日前,该院今年先后开展21场“法治进校园”巡讲活动,听众达到8000余人。

法治进校园欺凌观后感 篇2

一、单纯的严刑峻法不是抑制校园欺凌增长的最佳选择

很多人认为,校园欺凌行为之所以如此猖獗,施暴者采用的手段之所以如此残暴,是与刑法的缺位和宽恕分不开的,因此通过修改和完善刑法来震慑校园欺凌的呼声非常高涨,几乎成为一边倒的舆论导向。减低刑事责任年龄、以严厉打击未满14周岁的小年龄施暴者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之一。

毫无疑义,通过刑罚来惩治极个别情节严重、影响恶劣、触犯刑法的校园欺凌行为,对校园欺凌施暴者确实具有一定的震慑作用,对广大中小学生具有明显的教育引导意义,但我们绝对不要扩大刑罚在抑制校园欺凌中的作用。对较为普遍的校园欺凌行为一味追求严刑峻法来应对,其立论的科学性究竟如何,实施后会不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思考的。笔者的基本观点是,刑罚的本质是惩罚性,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有相应的副作用出现,也有一定的成本付出,所以应尽量避免使用,尤其是对校园欺凌中的未成年施暴者,刑罚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其理由是:

首先,用单纯的严刑峻法来应对校园欺凌不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

中国历史上有两种迥然不同的治国理政理念,即法家主张“以刑去刑”,儒家主张“以德去刑”,这两种不同治国理政理念后来被不同时期的统治阶级所采纳,上升为治国之策。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早在春秋时期,在商鞅等法家提出“以刑去刑”的观点以前,儒家已开始提倡“以德去刑”的刑罚观。孔子作为儒家代表,率先提出了“以德去刑”思想,强调“先教后诛”,反对“不教而杀”。汉代中期以前,儒家“以德去刑”的思想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而运用于“治道”策略之中。秦王朝灭亡后,西汉中期以前仍然“汉承秦制”,延续着“以刑去刑”的刑事政策。到了西汉中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法律思想逐渐成为国策。在汉代中期以后的历朝历代,主要秉承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指导思想,将“以德去刑”的刑事政策贯穿于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诸领域,并沉淀在文化传统之中。可以这么说,“以德去刑”作为治国方略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尽管现在社会上对校园欺凌纷纷予以严厉谴责,寄希望于用重刑来震慑这一社会现象,但真正冷静下来思考,用单纯的严刑峻法来应对实施校园欺凌的未成年学生,恐怕有悖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很难得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可。

其次,用单纯的严刑峻法来应对校园欺凌不符合刑事政策的发展趋势。

我们尚且不论具体的校园欺凌案件是否符合现有法定的刑事立案和判决的要件及标准,也暂不探究案件审理和罪犯矫治过程中必然要付出的刑罚成本有多大,仅仅从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率要明显大于成年人重新犯罪率的现实看,就足以警示我们对未成年犯罪者要慎用刑罚。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表明,严刑峻法从来就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手段,更何况是对于尚未成年的施暴者。

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以实现刑法所具有的人权保障机能和社会保护功能的价值取向的协调,从而能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最充分地发挥刑法的机能。所谓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就是刑事政策的“两极化”,一极是“严厉的刑事政策”,即对累犯、有组织犯罪、恐怖主义犯罪等重大犯罪及危险犯罪加大打击力度,实行重判严处;另一极是“宽松的刑事政策”,即对轻微犯罪、无被害人犯罪、偶犯、初犯、过失犯等主观恶性小的犯罪,采取宽松宽容的姿态,基本策略就是定罪上的“非犯罪化”、刑事司法上的“非刑罚化”和“程序简易化”以及刑事执行上的“非机构化”“非监禁化”。我国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实践中已取得明显良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专家学者也普遍予以认同。

在对待校园欺凌问题上,我们绝对不应片面强调保护未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味地“仁慈”“宽容”,导致一些未成年人肆无忌惮地实施校园欺凌,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引起公众的严厉责难。但理论研究和社会现实也都已证实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严打”总体上并不适合未成年人犯罪,对未成年人犯罪还得加强早期预防和矫治,也就是应该遵循我国党和政府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制定的“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尽管随着社会的激烈变革,未成年人犯罪出现了值得关注的新情况,各地都发现了一些极为残暴和恶劣的校园欺凌案件,但与成年人犯罪相比,总体上其犯罪类型、手段及社会危害性都有明显差异,仍然保留和体现出未成年人犯罪的典型身心特征。因此,寄希望通过减低刑事责任年龄等途径来抑制校园欺凌蔓延的想法,是否符合我国刑事政策的基本精神和国际刑法领域的发展趋势,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值得怀疑的。

再次,简单将校园欺凌的责任推给未成年施暴者也是不公正、不合理的。

我们并不否认多发性、暴力性、严重性的校园欺凌行为,作为行为的实施者有不可推卸的主观原因,但导致其行为发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客观原因更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成年人的责任绝对不可推诿。众多惨案一再提醒我们,社会应该更多地关注未成年人的特殊利益、心理健康和行为变化,更多地在教育保护未成年人上尽责尽力。由于我们对那些未成年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和学业关心不够、心理调适不当、行为习惯训练缺乏,他们就会缺少对外界侵害的抵抗能力,容易受到不法侵害,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也有少数未成年学生认为自己未能受到公平对待,备感委屈,就会逐渐形成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法纪的反抗,乃至发生惊人的违法犯罪案件。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对未成年学生多加关心宽容,对未成年学生多施予一份温情和爱心,设身处地去了解各层次未成年学生的感受,维护所有未成年学生的利益,确保他们的安全,满足他们的特殊要求,或许就能够温暖一个可能扭曲的心灵,就可以拯救一个有可能失足的未成年人,就能够避免或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隐藏在施暴者背后的相关成年人是校园欺凌之所以滋生和蔓延的主要因素,把校园欺凌的罪责完全推给未成年施暴者,简单采用单纯的严刑峻法来处置,似乎是不太公平、不太合理的。尤其是我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严格实施了计划生育国策,当今实施校园欺凌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人是独生子女,当孩子触犯法律受到处罚时,带给家庭的灾难是不言而喻的,并且是难以弥补的。对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校园欺凌行为,还是应当预防在先,教育保护为主,尽量少用、慎用刑罚,否则,将不利于家庭的稳定,最终还会对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的未来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

二、严肃处置校园欺凌有赖于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少年司法制度

校园欺凌现象之所以呈现愈演愈烈的发展态势,预防无方、打击不力肯定是其原因之一。在对校园欺凌开展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对已经触犯刑罚的施暴者表达社会的痛恨并处以相应的惩处是非常有必要的,加大打击力度势必会产生一定的震慑作用,有助于抑制校园欺凌行为的蔓延。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严厉打击与多判刑、判重刑不完全等同,解决校园欺凌社会难题绝对不是抓更多的人、判更重的刑就能够解决的,千万不要寄希望于严刑峻法来简单了之,还是要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探索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载体与途径。笔者认为,妥善平衡保护未成年人与维护社会稳定这一现实难题,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少年司法制度,这才是预防和打击校园欺凌现象的最佳选择。

少年司法制度脱胎于普通司法制度,但又不同于普通司法制度。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少年司法制度是建立在少年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基础上的,少年生理心理的不成熟性和思想行为的可塑性构成了少年司法制度的基本依据,也是少年司法制度与普通司法制度的区别所在,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对未成年人贯彻全方位的教育在先、保护为主的思想上。传统意义上的少年司法制度,着眼点是放在犯罪后的处理上,即对已实施犯罪行为的少年案件纳入司法来受理,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追究型的司法制度。现在许多国家的少年司法制度已更加关注预防犯罪事宜,积极介入到社会预防犯罪工作中去。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我国少年司法制度,是以少年案件审判制度为中心,包括少年案件的调查、审理、处置和矫治等为主要内容的特殊司法制度。这一司法制度经过30余年的发展,在依法科学、准确、有效地审理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教育挽救失足少年和预防少年违法犯罪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现有的追究型的少年司法制度模式,还要顺应国际社会少年司法制度的最新发展趋势,增加犯罪的社会预防型内容。特别是考虑到《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颁布实施已多年,其执法力度的加大需要从司法上予以保障。如果我国在今后的少年司法制度建设中能够在这方面有所考虑和作为,适度扩大少年司法的管辖范围,其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的意义将是非常巨大的,同时也可以解决校园欺凌预防无方、打击不力的现状,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将包括校园欺凌行为在内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纳入司法的范围,是世界少年司法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未成年人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都有专门的机构来实行专业化教育和矫治。这类机构的名称在欧洲、美洲、亚洲等绝大多数国家被冠名为“感化院”或“感化学校”,但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其他名称,例如,美国有一些州设有专门的训练学校,以矫治有劣迹未成年人或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日本于1948年颁布实施《少年法》后,将私立感化院、矫正院、教护院等机构统一为少年院,集中收容家庭法院判处监禁的少年。对于把各种各样的未成年人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纳入专门的机构,实行带有强制性的教育和管理,这也是针对特殊类型的未成年人所采取的早期预防和针对性矫治措施,同时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这里必须指出的是,由司法机构来认定和教育违法或轻微犯罪的未成年人,其结果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归于犯罪并适用刑罚来处置,而是采取了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教育处分和保护处分的处置方式。当然各国都没有排斥采取严厉的刑罚处分,但那只能是在“万不得已下的最后手段”。司法所具有的认定程序的规范化和处置上的慎重性,使得国外比较容易接受对包括校园欺凌在内的未成年人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纳入司法范畴的做法,其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实践中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和借鉴。

绝大多数的校园欺凌行为,可以归为未成年学生的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即使是实施严重校园欺凌行为并构成犯罪的校园欺凌行为,也有一个从违法到犯罪的过程,如果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及时加以察觉并采取有效的保护、矫治措施和方案,一些震惊社会的校园欺凌案就有可能避免发生。由此可见,我国应该设有专门针对未成年人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进行专门矫治的机构。

目前,我国工读学校是对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学生进行特殊教育的学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挽救失足未成年人的有效途径。1955年第一所工读学校在北京成立,此后,工读学校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艰难曲折地发展,并于20世纪90年代顺应社会的需要,同时也为了解决自身生存的需要,实施了重大的改革。主要是进一步扩大工读学校的功能,将“文革”前主要收容教育流浪儿童及误入歧途的失足孩子转变为主要招收心理行为偏常、家庭难以管教、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三类未成年人,逐步使工读学校办成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中心。历经61年的工读学校在教育矫治了数万名学生、有效控制了未成年人犯罪发展态势的同时,也面临不少新矛盾和新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工读学校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类似于校园欺凌行为的违法和轻微犯罪的未成年学生,由于主客观多种原因,无法进入工读学校接受教育和矫治,以致不少有劣迹的中小学生浪迹在校园之外,失学失教失管,最后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如果能够通过司法途径,将实施校园欺凌的未成年学生较早通过一定的司法途径,送入工读学校接受教育矫治,无疑能够有效防治包括校园欺凌在内的未成年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

要想发挥工读学校在教育、保护和矫治违法和轻微犯罪未成年人中的积极作用,出路之一就是重新界定工读学校的性质和功能,早日使工读学校纳入法制建设的轨道。现存的工读学校体制与少年司法制度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这种质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是说两者之间就不存在联系或没有共性。工读学校作为特殊的教育机构、特殊的招生对象、特殊的管理办法,当然离不开特殊的办学目的和要求以及特殊的规范和保障,等等。工读学校功能的强化和管理的特殊,急需司法强有力的干预、规范和保障,而少年司法制度的创建和完善又为工读学校的深化改革开辟了更为宽阔的前景。考虑到工读学校对象的特殊性和管理上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以及目前招生中所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立法规定将这部分未成年学生的招生、管理、教育等纳入少年司法管辖范围。需要明确的是,我们这里所指的少年司法制度,已经摆脱了单纯刑事司法制度的性质,适应了依法治国社会背景下未成年人保护性法律法规需要,是进入了一个更新意义上的以教育、保护和挽救为主的新型少年司法制度。

对多发性校园欺凌实施必要的司法干预,通过司法程序来对未成年施暴者采用教育处方、保护处方来予以处置,发挥工读学校在预防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中的特殊作用,有助于我们走出理论与实践的困境。为此,从眼前看,首先要加快工读教育的立法,早日从文件形式转向法律规范,以尽快解决有校园欺凌等行为的问题学生能够进入工读学校接受教育矫治;从长远看,要力图使工读教育和少年司法制度在双向改革过程中予以协调和同步,努力将犯有罪错的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纳入司法轨道,这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应当深入研究的课题。

三、面对日益猖獗的校园欺凌,法律应当有更大的作为

笔者认为,错综复杂的校园欺凌必须实行综合治理,其治理路径的选择可以从四方面着手,即国家层面完善立法、政府层面科学规范、学校层面加强管理、社会层面广泛参与。法治在这些方面都可以有更大的作为,笔者仅就其中的核心问题提出几点具体建议:

1. 强化校园欺凌治理的政府主导

预防校园欺凌,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但具体由谁来动员和组织协调全社会的力量呢?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政府作为核心和中坚力量,在预防校园欺凌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是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规明确规定的。《通知》提出的开展教育、完善制度、加强预防、及时处理、监督指导等五点要求,体现了中央政府依法治理校园欺凌的态度和要求。各级政府应当根据自己所掌握着的巨大权力和所拥有的充分资源条件,通过科学的规划、强有力的管理、经常性的检查监督以及依法追究失职者的行政法律责任等,来开展治理校园欺凌活动,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当前的重点任务,是各级政府要组织落实好《通知》,加大检查督促力度,确保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不走过场。

2. 明确校园欺凌的法律责任

校园欺凌现象必须严肃对待、严厉打击,责任追究必不可少,需要强调家庭的日常监护责任、学校的教育管理责任和社区环境优化责任等。校园欺凌行为之所以日趋严重,是与有关部门和人员的保护、教育责任不落实,管理、防范措施不到位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责任追究来强化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另外,一种非正常的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我们现在谈的比较多的是对未成年施暴者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追究,而很少去触及造成校园欺凌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比如: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未成年施暴者实施如此残暴的校园欺凌行为?未成年受害者在遭受校园欺凌过程中,应该享有的法律保护为什么会缺位?社会呼吁对未成年施暴者严厉打击的同时,更应当思考的是:如何追究家长、老师、校长等教育、保护、监护不力的责任?对那些纵容、放任孩子实施校园欺凌的监护人,对那些疏于对未成年学生监护的相关人员,对那些因为校园管理失控而发生在校园内的欺凌事件等,都应当根据具体情节和程度来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3. 落实校园欺凌的防范措施

防治校园欺凌必须有具体的载体、路径和措施,这方面的工作不仅要依靠领导重视和制度完善,更要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不少中小学校在整治校园欺凌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成效显著,形成了很多很好的反校园欺凌的经验,国外也有很多这方面的经验可予以借鉴,如美国教育部发布的《学校安全指南》等。我们应当根据各自校情和学生特点以及教育规律,加强安全防范方面的制度建设,制定可操作性的校园反欺凌措施和方案,使学校和学生的安全建立在科学、完善的制度保障基础上。

法治文化进校园学习心得 篇3

周静

山中清流,潺潺不息,奔流而下,乃因山凹疏导之功也;石间野草,兀然向上,百折不挠,乃是石缝引导之劳也。

五千年悠久灿烂文明,法制如一朵奇葩,傲然挺立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走过汉唐风雨,走过宋韵之声。在浩瀚的历史烟云中回荡。商鞅明法令而强秦国,太宗减刑罚乃成盛世。在中国这样人治盛行的国家,法制如此瑰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全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显得如此重要。人生会面临许多选择,当你正处于十字路口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时,你将做出如何决择?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能明辨是非而选错了道路使自己后悔一生,当然尤其是我们青少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满18岁的青少年进行保护。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事:年少轻狂人们拿着法律赋予的免死金牌,用来填补冲动的罪过。凭着法律的庀佑,他们无所顾忌,年轻的心被逐渐扭曲。法律或许会为你生命买单,但你的青春也将付出代价。

几声枪响总在不经意间打破校园的宁静,美国,芬兰等国校园内枪击案不断,而酿成悲剧的皆为一些在校生。因为一些口角,因为遭人歧视,因为无人关心,狂妄的心被激怒。最终,扣响罪恶的扳机,几个如花的生命瞬间凋零。这血的教训告诉我们:法制进校园,刻不容缓!你还可曾记得马加爵,这个平日默默无闻的人,转瞬成为了恶魔。生命有时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魔鬼!

青春有悸动的梦,也有冲动的梦。我们的情绪喜怒无常,不加以正确引导,往往会后悔终生。我们对法律的认识,往往断章取义,以篇盖全,这是一种悲哀。

那一个个光影瞬间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送到我们面前。看着一个个案例,我被震惊了,多少生命的悲剧在反复上演,徒留一份悲凉。

学校重智育而轻德育,盲目追求升学率,于是,惨剧发生!那一个个血泪悲剧下,是对法的曲解与无知。多少美好而年轻的梦就此夭折。对法制的淡薄,使我们的思想缺乏应有的理性。试想一下,这样的人长大后,危害的又何止一两个人?因为没有法律的束缚,再理智的人也会成为屠夫。

血一样的教训刺痛了我们的心,我们有必要反省一下,我们的社会,我们大家,该为他们承担什么呢?我们懂法而不知用法,不懂带动同学学法,我们的社会有法而缺乏对大众的灌输。罪恶背后,每个冷漠法制的人都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法,是违反纪律的“五指山”,常言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们青少年必须自尊、自重、自强、自爱,必须知法、懂法、守法,做一名合格的公民。

法制满校园,和谐溢神州!构建和谐法制社会,指日可待!

法制文化进校园学习心得

骆倩

今天下午,同学们在学校的安排下,聆听了我校法制教导员的法制讲座。时间虽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但我的感想却颇多。

在我们身边,一些同学老是犯错误,法律纪律观念淡薄,屡教不改。认为:只要自己不去杀人放火就行了,犯点小错误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俗话说得好:“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小时偷油,大时偷牛。”这就告诉了我们: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良好的法律纪律意识,随意做损坏公物,打人,骂人,甚至偷窃等坏事,不仅仅是给你个人的形象抹黑,而且会渐渐腐蚀你的心灵。渐渐地,就会使你经常情不自禁地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不能够痛改前非,继续发展下去,那些恶习就会在你心理根深蒂固,而且会越变越严重。到时,你很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最终等待你的,就只有失去人生自由的监狱了。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便是证明。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才干的时期,可塑性很强。但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意志脆弱,自控力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一步步走上不轨之路。

虽然我们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但也时常受到侵害。现在尽管有老师、家长的保护,但他们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呵护着我们,况且总有一天我们会离开父母,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独立生活的。所以,自我保护也就成了我们中学生防止自身受到伤害的必要措施了。为了避免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应该严于律己,不能自己去惹事生非,挑起事端,导致别人对你的不满,轻则吵架,重则就会出现结伙斗殴,事故也会随之而发生。到时,不仅会给自己的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还会使你受到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的折磨,后悔也来不及了。相反,如果同学们都尊重别人,互相谦让,真诚待人,你也[]会因尊重别人而受到别人的尊[]重,这样,同学之间不仅会建立起真挚的友谊,我们的校园也会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文明景象。

锦林小学法治进校园信息 篇4

为了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法制意识,接受法制教育,自觉遵纪守法,学会利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10月12日下午,大武口区人民检察院李海明检察官来到锦林小学,针对四至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了题为“梦想起航,安全成长”法制教育讲座。

通过图片、动画、热点案例等形式,从交通安全、食品安全、课间活动安全、校园防暴力安全等方面进行讲座,生动浅显,案例鲜活真实,为学生敲响了警钟,增强了学生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意识和能力。

送宪法进校园法治宣传周活动 篇5

第XX期

XX司法所 XXX年X月XX日

XX司法所 “送宪法进校园” 法治宣传周活动圆满落幕

为弘扬宪法精神,促进宪法实施,切实提高青少年宪法意识,5月21日—5月25日,XX司法所启动“送宪法进校园”法治宣传周活动。邀请XX律师事务所XX律师走进XX附属一小、XX一小、XX小学和XX学校开展了四场“送宪法进校园”法治知识讲座。800余名中小学师生参加了讲座。

宣传周活动期间,XX律师以“尊重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为主题,从什么是宪法、宪法的作用、宪法修正案变化的内容、宪法与中小学生的关系、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等方面,采取与学生互动、法律知识抢答等多种方式,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让宪法知识深入到每个青少年学生的心中,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宪法意识。活动现场,法治宣传志愿者还为青少年学生发放了《青少年法治教育 1 宣传手册》650余份。

校园欺凌观后感 篇6

老师每次对我们进行“法制教育”,都会使我使我受益匪浅。因此,我也非常关注法制教育。但是,今天晚上,我无意间看了网上的一个新闻――致命的欺凌,心,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近年来,校园欺凌这个词越来越多地见诸报端电视。它们如同一个个充满毒液的肿瘤附生在校园里,使美丽的校园变得可怕。致命的欺凌主要讲了一个学生在网吧中被几个同学围殴致死的事情,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这样经过四小时的毒打就这样没了,面对四小时的毒打的学生的朋友也没有来劝架或者通知家长,而出了事情,督学人员竟然说谎不知道学校的校长叫什么名字….我们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应当互相帮助

互相谅解

互相包容。仇恨的种子,长不出和平的芽,单纯的冤冤相报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现在校园里出现了校园暴力,闹的同学们都人心惶惶。

影视作品

书刊对我们青少年犯罪的诱导作用十分严重,在我们身心发育过程中,自制能力一般较弱,是与非的界限比较模糊,很容易在觉得新奇好玩的心态下去模仿一些作品中的人和事,这是极需引起全社会关注并着手解决的。

校园欺凌事件虽然发生在学校里,发生在我们这些学生身上,但这也是社会大环境的一个缩影,全社会都应引起高度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共同努力,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在校园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校园欺凌观后感

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放学路上,时常碰上一群“拦路虎”向你索取钱财,不给就大打出手;自己受了委屈,就趁他人不注意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自己的伙伴被人毒打,就充当行走江湖的“大侠”,找上十几个人找他去报仇;在下课时无缘无故的受到他人的嘲讽

起外号,使自己“臭名远扬”……。

如果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是默不作声,还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忍气吞声,还是“新账旧账一起算”?是“行侠仗义”,还是得饶人处且饶人?

同学们,面对校园欺凌,我们应该向老师汇报,向校长报告,拨打“110”;

俗话说得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也深有感受。

那一天发生的事,就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丁零零——”,放学了。我们背起书包一路走一路笑,高高兴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时,我们的面前和背后突然出现了一群“壮汉”把我们包围起来。我们顿时感到凉飕飕的,一股“杀气”扑面而来。他们像“拦路虎”一样拦住了我们的去路,还向我们索取“买路财”。我们心中有一百个不愿意,但哪又敢说不给,怕说不给,下一秒就会被面前的人给揍成“肉酱”。我们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就拿出了手上的金钱。

到了第二天,我们向老师汇报了情况。经老师一调查,发现那一群壮汉也是本校学生。校长立刻叫他们归还钱财,并且处罚了他们,还在校园里告诉同学们“校园欺凌百害而无。”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面对比我们强大的“对手”,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我们要机智应对,要想办法脱身。

校园欺凌观后感

校园是学习的地方,是和谐的地方,是锻炼的地方:这么美好的校园,却变成了不和谐的地方。

我在阅览别人写的满分作文时,无意间看到这样一篇新闻:一位名叫翔翔的人,他妈妈叫他吃放,可过了好久他都没有来,他妈妈上去一看,看见翔翔呕吐不止,就把翔翔送进了医院,经过检查,医生对翔翔说:“他是因为暴吃暴饮才导致了这样的情况”,翔翔妈妈不停的追问,翔翔才肯说出来,他在学校受到高年级的欺凌,高年级的人想他要钱,学校很不情愿的给他们,每次给他们钱,他都在家里吃很多东西,他没告诉老师,也没告诉他父母。像这种情况要记住那些人的相貌,告诉老师或家长,也可以告诉警察,还要告诉自己的小伙伴,以免小伙伴也遭受这样的现象。

其实,在生活中,我也也有别人欺负过我,每次我看见或听见同学们说我坏话,我很不开心,我也会走过去说他,他的这种行为让我有心理阴影,我想,我身上有毛病吗?为什么他们都要说我?我说过他们吗?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很奇怪。在校园里给别人取外号,骂别人,用拳头开口等,这些都是校园欺凌吗?是的,这些是校园欺凌,说不说就动手打人的,这样的人都是没心没肺的,我们不能和他们做伙伴,我们要去体谅体谅受害者,理解理解受害者的心情。到底是什么情况引发了校园欺凌呢?

校园里的人不和谐,见到同学受欺负,就在当旁人,不去告诉老师。

那些学习好的人,老师宠着他们,学习较好的人会产生嫉妒,然而引发的这种情况。

有些人长的太丑了,同学们见了都不跟他们玩,以为自己很美丽。很帅的热会说:“看,那个人真丑”,这样的一句话,给那个人留下了心理阴影了。

校园欺凌是会给人造成心理阴影,会影响热一辈子的。让我们大声的对校园欺凌说:“不”!

人要有颗善心,要去体谅别人;和谐的校园,并不是打架的,欺凌的地方,是师生们一起成长,一起努力的地方,我们彼此之间都要有一份关心,一份包容。

校园欺凌观后感

人们都说,学校是学习的圣地,欢乐的乐园,可是最近出现“校园欺凌”事件,这些欺凌者往往有不好的行为习惯,如:酗酒,抽烟,玩暴力游戏等。

我在玩电脑时,看见一个热点新闻,它说:“在一所学校里。一位女性学生被嫁祸偷隔壁宿舍同学的钱。”还有一个同学在网吧里被毒打了4个小时后活活被打死。你们说,这些行为恶不恶劣,这样的行为应不应该阻止,应不应该对“欺凌者”进行惩罚,在这里我可以教你几招成为“受害者”的妙招:

1.在你被索要钱财的时候,你先给他们一些钱,然后再去向老师报告,或者直接拨打110报警,让他们受到惩罚,教育等。

2.在你被辱骂时,千千万万不可以骂回去,这样会让情况恶化,导致拳脚相加。

你们知道什么样的人会成为欺凌者?我知道:身强体壮的人;2.学习较差的学生;3.没有家庭背景的人;4.单亲家庭;5.被父母过于溺爱的人。我也成为过欺凌者,同样去欺负过别人;在一次课间休息时,我与一位同学在一起玩,可是,后来玩得过激了,也许我便拳脚相加,打着打着,老师突然来,他把我叫到身边,温柔地说:“他问,你们为什么打架呀,你知道这样的后果吗?”我摇了摇头,老师蹲下来对我说:你知道他在被你打的是怎么想的吗?你应该换位思考,前一分钟为自己想,后一分钟为别人想,这样你们就不容易打起来”。

最近,校园欺凌事件越开越频发,越来越多的父母失去孩子,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不正确的路,这么多的事情都由校园欺凌,难道我们不能远离他们吗?让我们携起手共建美好校园。

校园欺凌观后感

和谐校园是一份安全感。即使乌云盖天,暴雨倾泻,雷电咆哮,只要在学校里,就像一个庇护所,是一个晴天。

同学之间嘘寒问暖,“你的衣服湿漉漉的,我伴你到校务处弄乾吧!”“不用怕雷声,我妈说下雨的时候,是天上的星星替我们照相。”老师细心地替小学生拭乾头上的雨,工友站在门前,替没打伞的同学撑着走进玻璃房。

暴雨稍停,凉风送爽,圣母像下的百合花高雅地绽放,毫不吝啬美貌。“牡丹虽好,尚要绿叶扶持。”花丛中没有杂乱无章的小草,小草都是青葱的,茁壮的。这并没有穷凶极恶的老鼠,只有去芜存菁下的和谐,自然。

经过圣母像,就走到中学操场。那里一早就进行着,各式各样的比赛。同学们如士兵般投入备战状态,有的呐喊,为自己的队友打气,谱出一段又一段雄壮而欢悦的多重奏,彼此鼓励,掌声不是只属于胜方。

前一阵子,香港各校出现校园欺凌事件。曾记起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不必计较他的为人,要可怜的是他这个人。”无论被欺凌者是否罪有应得,我们也应阻止校园暴力的发生,幸好正义的同学永远都会站出来。其实欺凌者更需要帮助,与其冤冤相报,不如齐心协力,共同创立一个和谐的校园。

校园欺凌观后感 篇7

校园暴力是社会生活的一种不和谐的现象,不仅危害学生,还危害家庭和学校。通过观看预防校园暴力方面的直播讲座,更深刻地认识到,预防校园暴力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应该从更长远着手。我认为,解决校园欺凌,需要多管齐下,首先通过专项治理收集各种常见问题,尽快推进完善立法与严格执法。同时,家庭教育缺失的应该尽快弥补,比如进城务工家庭身后的留守孩子。存在暴力教育的家庭教育则需要更新理念,从小应该对孩子进行一定的公民教育,友爱、平等与尊重教育应该得到重视。另外,校园也应该在尊重教育方面发力,首先做到老师尊重每一个孩子,以身作则,同时不仅是关心他们的学习,也包括情感与内心世界。校园欺凌只是一个现象,它的成因有很多,从这些原因入手解决问题效果会事半功倍。

总之,应该通过建立一套行为规则及其教育体系,激励家庭、学校和社会承担应有的教育责任。

杜绝校园欺凌观后感 篇8

《校园欺凌》的主讲是“宗爸”,他用朴实、幽默的语言为我们讲解了什么是校园欺凌,遇到校园欺凌怎么办,以及如何预防校园欺凌。看完之后,我总结了三个词,就是自卫、预防和勇敢。

关于自卫,我想说的是:相信很多人以为是我打你一拳,你就还我一脚,其实并不是这样,自卫是指保护自己,而不是去伤害别人。比如有人追着你,你要丢下他要的东西快速逃跑,但如果他故意要欺负或者伤害你,你要抱着旁边的路人的.大腿向其求救,若无效,你就要找到一个角落,争取躲进去,把自己身体重要部分保护起来,不受攻击。

预防校园欺凌观后感 篇9

校园欺凌是个什么东西呢?对于那些在校园里玩、打架的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可是在我们学校,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在我们班上有一名女生叫周婷婷。在她上xx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老师让周婷婷回家看书。可是周婷婷在家不是玩耍,就是打游戏。在回家的路上,我看见周婷婷在看书,就在一个书架的角落里看起书。我看到了就想帮她。可是周婷婷看书的时候打了一个大喷嚏,把书架给弄坏了。周婷婷看见了就把事情讲给我听,我听完后对我说你看我打打闹闹的,现在好好玩。周婷婷看了看,说了几句话我就把书还回了。我说:不用我们就来了。周婷婷一看我打扰了我们的读书休息。

预防校园欺凌的观后感 篇10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打架斗殴,欺负弱小,绑架他人等一系列不文明行为。这无疑是一个严厉的警告,照应了当今不良社会的危害。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阐述了主人公之一的男孩苏红珊因母亲迷恋于一个名妓,她想要做个可爱的小屁孩,来挽回母亲。但他的父母却不管他的感受,不愿意让苏红珊去,他们让苏红珊陪他去国外转学。而苏红珊的妈妈与小男孩已经有了婚生子,便把她抛弃在了长沙,苏红珊十分伤心。

在检护学校,苏红珊被学生欺负了,小男孩便跑了,他去找校医,但他找了好久好久都没有找到结果。到医院,小男孩也没有找到校医,他便到医院看病。病愈了,医生宣布无法治愈,他们就把他的小男孩带走了,并把他送回家去上学。苏红珊没想到小男孩会回来的,但是小男孩对自己却不了解,他不想妈妈跟他走,他就离开了。医生给小男孩做了手术,小男孩却没看见妈妈。医生说,小男孩得了重病,需要很多钱,他妈妈去世了,他很伤心,但他不知道,他的妈妈在他坟前,微笑着说:“你在这里等着,我找啊!”就这样,小男孩回家了。

校园欺凌暴力观后感600字 篇11

净化影视、游戏及网络空间。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影视、游戏及网络中的暴力、欺凌、色情等内容的审查管理,减少其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先进典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素养的提升。

要求各校成立校园欺凌预防工作委员会,整合家庭和社会资源,成立一支由校级领导、职能部门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学校法制副校长等组成的工作小组,共同协作,明确职责,专门负责管理校园欺凌问题。同时,该市重点在建立健全机制上着手,要求各县(区)教育局、各市属学校建立校园反欺凌预警机制,通过公益广告、宣传橱窗、电子屏等形式对校园反欺凌进行宣传,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把校园欺凌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建立安全联络员机制,每个班级指定专人作为安全联络员,主要负责收集本班学生矛盾、团体关系等不稳定因素,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反馈给班主任

上一篇:蛋糕基础知识下一篇:班级勤俭节约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