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作文点评课教案

2024-06-22

丢作文点评课教案(通用8篇)

丢作文点评课教案 篇1

八年级语文作文点评课教学设计

卢龙县燕河营镇花台中学花台中学张小稳

教学目标

1、理解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步骤。

2、通过点评上次同学的作文(材料作文),使学生明白:审题立意准确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文章开头要短小精美;文章主体部分要内容丰富、充实;写议论文引用故事、事例后,要有恰当的分析议论,揭示所写事情蕴含的意义;文章结尾要简练生动,干脆利索、收束有力。

3、通过点评,使一部分同学的努力得到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激励多数同学认真作文。

教学重点

点评同学作文,明确作文要求,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教学设想

被选作例文点评的有3位同学的作文,另外有段落写得好的7位同学,有一句话写得好的2位同学,提名表扬同学若干,尽量使点评面向全体同学。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有哪些步骤?

讨论明确:

1、把作文的材料和要求看一遍,认真的看完,不要漏掉一个字。

2、弄清楚写作要求,尤其是体裁的要求。

3、再读材料,找到能给你立意的一些关键语句,划上线,写下立意的话语。

4、立意的角度是多方的,可以从不同的对象或层面立意。

5、比较立意的角度,选择适合你自己的立意,立意的话语要简洁,表达要明确。

二、点评上次作文

(一)回顾上次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短文,根据你的感悟作文。

一天,父亲同我去公园,他指着园内的两棵树问我:“你知道那些是什么树吗?”我一看,高大的是白杨,显得十分矮小的是银杏。父亲说:“这两棵树是同时栽下的,栽下时都一样高。它们享受同样的阳光、同样的水土。到后来,为什么白杨长得高大,而银杏却生得矮小呢?”父亲见我回答不上来,接着说:“孩子,要知道,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这诗一般的语言,像一道阳光,一下子照亮了我的心。

要求:

1、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2、字数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出现

与本人有关的人名和校名。

(二)根据上次作文题目和要求,应怎样审题立意?

学生讨论明确:

1、是根据感悟作文。

2、文体不限,可写议论文,也可写记叙文。(从同学们的作文看,多数写的是议论文。)

3、关键句:“孩子,要知道,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 这个关键句就是作文的正确立意。

结合材料理解这句话,可以解释为父亲的成才观。在他看来,不管什么树都会变成有用之材,至于生长的过程,无优劣之分,也无快慢之别,更不应苛求一律。联系现实,我们时下的教育,是否需要学学这位父亲,让那些成绩平平、失去信心的“小树”,也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眼里的“银杏”呢?我们这群孩子,其实就是大人心中的银杏,慢慢成长,弥足珍贵。

还可以理解为:一种绝技的慢慢形成;一种好品质的慢慢形成;一种好习惯的慢慢形成;一种名贵物品的慢慢形成;再引申,对某种珍贵事物内涵的慢慢领悟过程……

(三)点评同学作文

(同学读自己的作文或段落,其他同学点评,老师引导、概括总结)

刘佳伟:读全文

题目:人才是怎样铸成的(提出问题)

论点:人才是通过多年磨练慢慢铸就出来的。(立意正确,高远。)

论据:太上老君炼丹;古人“拔苗助长”;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不当),我们成长中的风风雨雨,也会给予我们意外的礼物。(前两个切合主题,后一个牵强)

精彩论证:“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风风雨雨,也会给予我们意外的礼物。这会使我们吸收的精华更多。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人的成长和植物的生长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成才,就得吸收更多的营养,经历更多风雨。”“珍贵的东西慢慢成长,只有经过了风雨荆棘的磨练,才能铸成精华;也只有吸收了人生坎坷带给我们的力量,才能塑出金身。”

(富有哲理,紧扣材料,突出中心)

得分:27+23=50

肖月娇:读全文

题目:Romeisn`tbuiltinaday!(英文谚语,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与“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有异曲同工之妙。尽量不要用英文,如果一定要用,最好加汉语注释)

材料:刷子李从师的故事早晨从山下往山上观察一直到中午,下午右手拿着

最重的刷子立于门口。日复一日,重复练习。(《刷子李》是冯骥才的一篇小小说,是一位俗世奇人;好像小学课本有这篇课文;刷子李从师的故事却没有听说过。)

语言:记叙语言简洁生动:“……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白纸黑字,令刷子李心灵为之震撼!师傅将布授予刷子李,刷子李伸手接布,无意间,他感觉到师傅的手与众不同。他仔细观察了师傅的手心,几颗黄豆大的硬茧均匀地分布在手心之间,宛若平原上凸起的丘陵。刷子李恍然大悟。……”“从此以后,刷子李苦练技艺,终于练就旷古烁今的本事。”

分析材料:“刷子李师傅的本事,令人为之兴叹。然而这样的本事并不是一朝便能练就的,日积月累,刻苦练习,方能技艺成熟。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难道不是吗?坚硬的老茧,不经磨练,无法形成;名贵的灵芝、人参,不经千年,难成大器;急于求成,终难成正果。罗马非一日建成,让我们平稳自己的心态,接受时间和毅力的考验!

(很好地揭示了故事蕴含的意义,再次点题,并用老茧、灵芝、人参佐证观点,中心突出,主题鲜明。结尾恰到好处,收束有力。)

得分:28+23=51

王雨琦:全文读

题目:成功没有时间表(凝练,包含了文章中心)

材料:

1、教授有两个儿子,一个从小优秀,一个调皮捣蛋;教授不为周围的人影响,对待两个儿子态度一样,十年后,优秀的儿子仍然优秀,调皮的儿子成为年轻有为的领导者。

——成才没有时间表(材料能很好地表达主题思想)

2、拔苗助长古人拔苗,现实中家长的做法,一样的效果。(联系实际,深化了主题)

语言:“春天,大地上开满了桃花;夏天,池塘里漂流着荷花;秋天,丛草中盛放着菊花;冬天,枝头上屹立着梅花。尽管他们绽放的时间不同,但最终都为这个世界添加了色彩!人也如此!”(开头,运用排比,句式整齐,暗扣主题)

“教授说„没有什么可诧异的,他们从小都是树苗,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较快,一个较慢,这没有什么分别,最终还不是一样成材料吗?成材本来就没有时价表。(通过教授的话,揭示事例的意义,点题。)

“为什么家长就不能不这么心急,让这些苗儿能够按照正常的规律成长呢?”(联系实际,深化主题。)

“成材是不能着急的,有些苗儿像白杨那样生长迅速,有些苗儿像银杏那样生长缓慢,但最终都是有用之材。(点材料,好。但白杨和银杏还是不一样的,银杏更珍贵。)

(要写一下二儿子慢慢努力的过程,“没有时间表”,但是要有努力的过程,成才不是偶然的。)

得分:25+22+45

陈浩:读段落(结尾)

“如果你现在仍在无名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你不要灰心);如果你是匹千里马依旧没有遇到伯乐,(你不要失望);如果你现在只是一条小溪,千万不要急着成为汪洋大海;如果你现在只是一棵树苗,千万不要急着成为一株古树;如果你现在只是一朵小花,千万不要急着成为一束牡丹……

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经历过痛苦与磨难后,才可能真正辉煌。”

(排比,语言优美;结尾点题,语言简练)

张亚群:读段落

写一个青年在成长过程中走了弯路,终于明白青春的珍贵,发奋读书成才。最后几段通过母子对话,揭示主题:

现在,他已经是年薪几十万的软件开发师,有一次过年回家,与母亲闲聊时,他问母亲:“妈,我在少管所时,你为什么没有对我失望呢?”

妈妈缓缓说道:“孩子,檀木是木材中非常名贵的品种,它的成长需要很长时间。可一旦成材,它就变得非常有价值。你的那段经历,也只是过程而已。” “过程?”

“ 是的。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这其中的艰辛和困难,是必须经历的。而我能做的,就是等着你长大啊。”

他突然发现,母亲有了很多白发。

他知道,他已经长大了。

当然,母亲也知道。

谢添:结尾好。“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然而成长的道路是艰辛、困苦的。这样我们才能用心品味,欣赏着身边的一切,努力着,奋斗着,永不放弃。”(结尾点题,干净利落,——豹尾)

张静:结尾好“成长是漫长的,漫长的过程是难耐的,但难耐的时间却是造就精品的。”

高畅:举了琥珀、钻石、珍珠的例子,都是经过漫长的演变,时间的洗礼,才形成的。然后分析到:“原来,任何一件(珍贵)的物品都是经历了岁月的雕琢,经历了成长的坎坷,慢慢吸取天地的精华、日月的光辉而形成的。”(举例后分析,揭示例子所含的意义,点明主题)

王杰:读段落(两个小段)“我只能告诉那些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信心的人,也许那属于你的精彩还没有出现。”“平凡不是你不够优秀,而是你身上那一块宝石还没有被发现。神童毕竟是少数的,一步一个脚印,你所种下的所有种子都会在某一刻发芽,长出累累硕果。”

(在记叙中插入分析,和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

张萌:结尾好“作为老师或家长,应该怀有一颗乐于等待的心,去给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们一个机会,一个后来居上的机会,一个厚积薄发的机会,让他们拥有足够的独立发展空间,让他们的人生不要怀有遗憾,让珍贵的东西慢慢成长。”

(联系实际,深化主题)

板书设计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步骤写文章需要

看材料开头:短小精美

明要求结尾:简练生动,干脆利索、收束有力

标关键句中间:内容丰富、充实;容量大

多层面立意引用事例:要有恰当的分析议论,揭示所写事情蕴含的意义选择适合自己的立意

丢作文点评课教案 篇2

用学生学会了、会学了、拓展了的课堂实效来验证教法、学法的价值, 用认知、技能、情感目标的达成来体现教学理念与策略, 把实施新课标的责任、义务、激情、技巧落实到每节课中是笔者的追求。对本课的反思、感悟有以下五点:

一是课的开始明确提出激励口号是“好、很好、非常好”, 并告知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教师会以不同的形式向大家问好, 学生们的回答要异口同声, 旨在促成学生精神集中之目的。二是准备活动时用音乐作为起始信号, 音乐起练习开始, 音乐止练习停止, 引导学生听音乐节奏模仿各种姿态的走、跑、跳动作, 并将四个基本步伐融入其中, 为基本部分的学习做好铺垫;找朋友游戏时提醒学生主动以握手或拥抱的形式问声好, 分手时说声再见, 并与同伴交流喜欢的颜色、爱吃的食物、爱读的书籍及喜欢的运动项目等。这一策略旨在告知学生上课时要令行禁止, 明确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什么指令是做什么的, 用课堂常规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也让学生知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要学会选择适合的话题做到与他人主动交流, 这是将来学习、生活必备的基本素养。三是教学时将接受式学习中的讲解、示范、分解教学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结合, 互为补充, 共同发展、完善和提高, 旨在发挥教和学的积极性。具体表现在:首先, 教师讲解、示范后, 学生自主模仿练习、同伴之间互喊口令、互相指导评价, 左右两边的学生互喊口令练习, 前后排学生互换位置学练, 这一策略旨在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侧并步、后交叉步、吸腿跳、开合跳动作的同时, 能够运用正确的动作要领去指导其他同伴;其次, 学生找一个新朋友学习一个动作, 每次都要与好朋友交流刚学过的动作、学习新动作、串联练习, 同时记住好朋友的姓名, 记住和好朋友一起学习的动作, 以此类推学四个动作找四个朋友, 这一策略旨在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培养学生的记忆、观察、肢体表达及反应等综合能力。四是教学中采用随机分组和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使学生学有目标、练有内容、探有成效, 其中的一个组在掌握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创编了队形变化, 并进行展示, 这一策略旨在让学生尽快融入新的合作小组, 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学习团队和学习形式, 使90%左右的学生达成了课前预设的目标。五是学生边喊“精神集中”的口号边做蹲起的动作, 用洪亮的声音、整齐的动作考验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规定练习5次或7次, 同时提出3次或5次时只做动作不发出声音或只发出声音不做动作, 来增加练习的趣味性, 学生乐此不彼, 旨在将素质练习的“苦”转变为学生乐意参与的“甜”, 使学生愉悦身心的同时顺理成章地发展了体能。

本课的不足之处有二:一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队形密集, 没有及时地调控开, 存在安全隐患, 也制约了学生的大胆练习;二是讲解、示范的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江苏省特级教师武云飞老师的点评

纵观中美四位教师上的四节体育实践课, 受益匪浅, 以石冰冰老师这节课为案例谈谈自己的观点, 即:可借鉴之处、建议与心愿。

五点可借鉴之处

一个指导思想:以坚实的“育体、育人”载体直面“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是直面而不是确立或树立) 。两个为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整个课堂力求在认知、技能、体能、情感一体化下的最大化;信息、认知、感悟下的学会、会学、发展的链条;讲解、示范、管理、点拨、激发、展示的贯通程序。具体表现为在当今课堂上的整队集合多、讲解示范多、滥用表扬多、口号表态多、学生练习少、运动量少、批评教育少、主观能动少, 即“四多四少”的现象得到有效扼制。学生主体:表现为学生有自信、有主见、有创意。三个关注:关注课堂常规、关注教育意志与兴趣爱好、关注弱势群体。四个呼应:准备部分与基本部分呼应 (为什么准备、为谁准备) ;教法、学法与教材重、难点呼应 (对路、有突破) ;身体素质课课练与基本部分及学生发展敏感期呼应 (课课练练什么、怎么练、为什么这样练) ;结束部分与基本部分呼应 (为谁整理放松、为什么这样做及课后学生的状态) 。五个对接:学情、校情、师情与教学全过程对接, 组织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育的规律对接, 学习目标预设与达成之间的对接 (解决了“两张皮”的现象) , 身体练习载体与情感、社会适应层面的对接, 场地器材与创新教材、教法、学法的对接。

两条建议

一是要把身体练习载体与情感、社会适应相辅相成、渗透、提升, 作为体育与健康高效课堂教学追求的一道大题;二是要正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表扬与批评尺度的把握及风险教材练习与安全因素有机统一的棘手难题, 这也是广大体育同仁必须面对而不可回避的两大难题。

一个心愿

通过像今天这样的中美国际交流的形式及同仁们各种类型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讨与追求, 愿我们的学生对于体育课、体育活动能“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盼望再来, 既热爱体育更喜欢上我们的体育课”。

作文点评课教学略谈 篇3

2016年4月常州市九年级语文调研试题中有一道命题作文,命题颇具诗意与人文情怀。其题如下:

揣着梦想上路,可以踏出一路风光;揣着自信上路,无路也有希望;揣着勇敢上路,路虽坎坷,却能走遍四方;揣着母爱上路,虽然辛苦,却也充满温情……请你以“揣着 上路”,写一篇文章。

评阅学生作文,真可谓喜忧参半,百感交集,既有少量佳作,也有不少病文,尤其是少数作文功底较好的学生在主题突显方面出现了偏差,以致写作出现失误。在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许多省市把“中心明确、符合题意”列为一类卷和二类卷的首要标准。基于此,我决定依托这些作文上一堂关于记叙文“如何让主题突显”的作文点评课。

第一环节:温习知识,建构评价层级

记叙文写作首先要求学生能在文中呈现记叙文应有的基本要素,记叙文写作主题是非常关键的要素之一,直接影响到学生作文的等第。上课前,围绕写作主题,我编写了有关主题知识的学案,内容涉及什么叫主题、主题的基本要求等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做到心中有数,主要是让学生把握主题——即中心,是文章的灵魂;基本的要求为:健康、向上;鲜明、突出;集中、贴切;力求深刻。根据主题的基本要求,我为同学们制订了一张评价层级表。如下图:

第二环节:评析例文,感知主题要求

上课初始,在简要回顾记叙文主题的基本知识后我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这张层级表,并回答学生的一些疑惑,在读懂层级表后,我向学生展示三篇考场作文,分别是“揣着恐惧上路”、“揣着母爱上路”、“揣着自信上路”。接下来,我让学生依据评价层级表对三篇考场作文评定等第,并且要说出理由,可以在文章旁边做上批注。

同学们认真批阅,圈点勾画,有的紧锁眉头、表情专注;有的和同桌窃窃私语、小声讨论;有的甚至和同学意见相左,争的面红耳赤……看到他们积极投入、场面火爆的情形,我乘热打铁,让他们交流展示。学生纷纷举手点评,有的同学说,第一篇文章应打C级,原因是虽有主题,但是主题灰暗,不积极;有的同学说第二篇文章应打B级,原因是虽有主题,但是主题不明显、不突出;有的同学说第三篇作文应打B级,原因是主题虽然突出,但是老套、不深刻、不新颖……同学们说的是头头是道,有的同学还做了相关的补充。

围绕三篇文章,对照评价层级,同学们尝试着对例文进行评定,这个过程无疑首先是学生自己理解把握内化主题要求并建构起自我的评判标准;对例文的阅读评定又是评判标准的一次外化运用,而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又使得自己对主题评定标准的认知理解得到审视,使学生们自己对主题要求得到更真切的感悟。

第三环节:修改例文,突显写作主题

在学生对例文尝试评定等第的基础上,我顺势引导,抛出话题:大家觉得第二篇文章虽然有主题,但是主题不明显、不突出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可来了劲,“详略不当”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有的同学还特别补充:“文章的主题是想突显母爱,但是写母亲的地方却是一笔带过”。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给予积极肯定并鼓励大家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对例文进行修改以使主题突显出来。15分钟后,我从学生提交的修改稿中选取优秀稿件加以展示。

原例文写母亲的部分是这样的:

不知什么时候,我隐约的看到一个黑影走到床前,帮我盖好了被子,口中不停的唉声叹气,看了看我。我醒了,看见那人是妈妈,她留下一张字条,我隐约看到是:妈妈相信你。

修改升格后的作文是这样的:

醒来后,已经很晚了,打开房门,看到母亲正躺在沙发上睡着了,我拿起一旁的毯子给母亲盖上,这时她醒了。我说道:“妈,怎么不回房间睡,这儿冷。”妈妈揉着眼睛,打着哈欠说:“我不放心你,你没吃晚饭,怕你饿着,给你烧了一碗粥,我给你热去”。看看妈妈疲惫的背影,看着妈妈边搓手边热饭的样子,我的心头一酸。“热好了,吃吧!”妈妈温和的说道。我埋着头不敢正视妈妈的眼睛,我一小口一小口唆着粥,夜显得异常的宁静。“妈,我…”“孩子,吃吧,妈妈相信你!”听着妈妈的话,我鼓起勇气抬起了头,妈妈温柔的笑容顷刻之间就好比一股暖流温暖我的全身。这时,妈妈走过来,把我拥入怀中,摸着我的头,说“好吃吗?”“嗯!”“多吃点!别怪爸爸,好吗?”“嗯!”粥是清香的,尤其在严冬,坐在明亮的灯光下,捧着这碗滚烫的粥,品着这氤氲舒缓的米香气,体会着浓浓母爱,我无比的幸福!

通过例文修改前后的对比,加上我的点拨,很多学生学到了在行文中要注意详略得当,叙事中要有重点刻画,并通过增加细节描写来使文章主题突显。

第四环节:范文引领,强化主题要求

围绕突显写作主题,让学生修改例文,在写作演练中习得方法;而品读范文,现身说法,又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指引,从而强化记叙文主题写作要求。在此环节,我首先选取了我班一位女生的同题作文。这位女生的文笔细腻优美,详略得当,主题得意彰显让师生惊叹,我请她谈了自己写作的秘诀和写作时的思考,给同学以鼓舞和信心并通过这位女生的构思讲解来启示方法。随后,我也展示了自己写的下水作文,我的作文题材常见,主要是通过一件小事来折射社会大环境,针砭时弊、倡导核心价值。通过展示范文让学生明白如何从生活世界中挖掘素材,注重选材真实、新颖,在生动形象,真情实感,以小见大中来突显主题的深刻性。

以上是笔者的作文点评课教学的一些尝试。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可采用“直接式点评”,即由学生朗读全文,教师点评其写作方法和技巧,往往教师寥寥数语“点睛”,学生印象深刻持久。还可采用“对照式点评”,即教师把对学生作文要求的细则分项列出,先让学生拿自己的作文逐条对照,再让同桌之间互相对照,让自评、互评和师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从他人之处取长补短。亦可采用“对比式点评”,即选取好中差的作文,结合写作目标要求,由学生发言点评,教师总结提升等。总之,教无定法,勇于尝试,这些方法还可以相互交融,有机结合,“双剑合璧”会得到更好效果。

丢作文点评课教案 篇4

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云南的歌会》教案+点评+反思

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云南的歌会》教案+点评+反思 温州实验中学 杨聪(一等奖) 多么有“意思”的语文课! ――杨聪《云南的歌会》课堂教学初品 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童志斌 324000,qztzb@126.com 真的很开心,仗着“地利”之便,能够有机会参与这项浙江省顶级的语文活动并领略选手们的风采。对我来说,是实实在在地享用了一回语文的“盛宴”!与那么多语文界精英同仁一道品享这一道道制作精美的美味,更是一种无伦的享受。本以为看过了、品过了,也美过了,抹抹嘴角的油便可拍拍屁股走人了。一边窃喜:天下“免费的午餐”虽不多,却还是有的。却不料,事情还未了,还有下文呢。前日中午,正在品尝学校简单的“免费午餐”时,蔡少掌门打来长途。于是毕恭毕敬地得令:也给本次活动写几句话。而且蔡少明确指定,专门品品那道公认的好菜,细细品品那带着独特的瓯江气息的“杨聪”味。 不过,要做这件事,心里还是觉得发虚。虽然在语文教学的讲台上站了15年,可直接与初中教学接触却并不多。说起初中语文教学来,虽不至于说就是“门外汉”,却总还是难称“局内人”。――那么,权当是“旁观者”之一孔之见吧。而况,对于这“云南的歌会”,我自己真的是击节叫好的。对于杨聪老师,如果不觉得唐突的话,我很愿意这样说:这样有意思的老师,我好喜欢。并且,能够再回过头来对这道好菜再细细的品味一番,也真的是一件美事。 不过,真拿起这笔管来,却感觉并不轻松。说起来真的是惭愧之至,虽忝列“仙气与儒气完美结合的城市”(杨聪语)之一员,去并未能因近水楼台而带上些许“仙气”,难以做到过耳不忘。不过,笨人也自会有办法。得了本次活动总管家钟云姣老师的支持,我很方便地就获得了《云南的歌会》的教学录像。于是,昨晚又静下来将课堂过程完完整整地看了一遍,并且仔仔细细地作了摘录,光实录文字我就写了满满的五大页。部分环节,还专门反复地看好几遍。慢慢慢慢地,感觉渐渐渐渐地清晰起来。 哦,原来,这就是杨聪的滋味呀。――如果用文字说出来,我觉得,“有意思”三个字,还是挺恰切的。是的,杨聪展现给我们的是多么“有意思”的一场“云南歌会”,是多么“有意思”的一堂语文课。 有意思之一: 要说起这“意思”来,首先是就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来说的。说这堂课有“意思”,就是有内容,有思想,有意味。就教材的编辑意图而言,根据单元开头的单元提示短文所说,是按照“民俗”的主题来编排课文的,所以,按照常规的理解,把这篇课文与其他的诸如《端午的鸭蛋》《俗世奇人》等当作是一套“民俗文化套餐”来对待,总归还是合理的也是稳妥的。(本单元的课后思考练习的配置也基本上是围绕着民俗文化的主题,也是佐证吧?)根据这样的考虑来确定教学内容并实施教学,未必就会陷入“俗”之“套”。事实上,以此作为生发点,很可能是相当讨巧的。你看,既与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因素的精神想吻合,也与时下时髦的“回顾25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主张不谋而合。(且与衢州南孔渊源也正相契合,多好!) 不过,我们的杨聪实在是够“聪”明的,他的聪明,不是那种揣摩“阅卷老师”(评委?)的心意并极尽投其所好之能事的小聪明,而是作为高明而富有独立人格的成熟的文本读者的聪明。我想说,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我想称其为“睿智”比较确切些。正是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他走近了文本,也走进了文本;走近了沈从文,也因而走近了沈从文。因此,他捕捉到了沈从文字里行间所充溢着的活力,那是一种来自于“原生环境”(杨聪课堂语)的自然本色的生命力。于是,他独辟蹊径,最终确立了“生命”的主题作为他这堂课的教学主题。他的想法是,“固执”地将本文定位在“生命”的立场,就是要学生体验到,我们应该让清风明月走进心灵,让劳心苦形的生命重新吐露嫩绿的枝芽,让我们的生命鲜活滋润地笔立于天地之间!(杨聪语)。 你看,这样一堂以生命为主题的语文课,这样一堂从老师到学生,从朗读到探究,无不洋溢着充盈的活力的语文课,怎能不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同与肯定?所以,大家(课堂里所有的学生乃至整个活动现场的所有人)都能真切地感觉现场的生命活力――学生的朗读,学生的发言,学生与老师那个心有灵犀――感觉当时的会场,真的是一个有着无与伦比的生命气息的“场”,让人心生共鸣,让人不由自主地惊叹:“天人合一!”――是的,天人合一,那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生命的极致呀!我们未必就能说杨聪老师这堂课已经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极致,但是,说这堂课让我们看到了(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的生机,让我们看到了语文老师在课堂里可以(至少是有时可以)甩掉沉重的镣铐,自如地跳出优美的舞步,向着生命的极致迈进。――是的,我看到了,不知道其他老师以为然否? 而同样难能可贵的是,杨老师这堂课虽则注重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核,却并未因此而“得鱼忘筌”。――可以说“得意忘言”,是眼下不少语文课堂的一种新倾向。有识之士纷纷对于这种“去语文化”,缺少语文味的语文课忧心忡忡。李海林先生在其长篇论文《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当中,对于这类现象作了深入剖析,并归结出了“泛语文”“反文本”“无中心拓展”等等常见“症状”。在这堂课里,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学生都是真正意义的文本的读者,当然也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者。你看,课堂从头到尾的哪个环节哪项活动,是离开了文本,离开了语言这个根本的呢?教师课前对于文本生命内核的挖掘,是基于文本,基于语言的。课堂里引导学生去把握生命内核,以生命的精神濡染学生,这一过程中,处处表现出对于文本、对于作者、对于语言的充分尊重。而绝无那种“空手套白狼”的“空手道”的影子。 有意思之二: 对于这堂课,我想说的第二层“意思”是,杨聪老师不仅是一个高明而睿智的“读者”,更是一个清醒而成熟的“教者”。如果说,第一层“意思”主要是说杨老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把握这一维度上的,那么,第二层“意思”则主要是指向课堂运作的维度。 “肤浅”当然是我们所竭力反对的,可是,有些时候,尤其对于语文老师而言,“深刻”,却更是我们应该时时防范的一个温柔的陷阱。为什么有些课堂上会出现教师激情澎湃而学生毫无反应的.热饼贴冷锅的尴尬局面?其中因素当然复杂得很,也无法一概而论。可是,很重要也是很常见的症结可能在于,教师在引领学生贴近文本贴近语言上下的工夫不足,力度也不够。忽然想起蔡少在博客上贴的一篇文章里的一句话,那是王富仁教授的告诫:莫用学生的主观性取代教师的主体性!我想,王先生的这句话是值得我们好好记取的(李海林先生告诫的“教师不作为”现象是否与此相类?)。不过,在此我想提醒的是另一种极端:莫用教师的主观性取代学生的主体性! 试想,如果教师在课前对文本的解读是深入甚至是有创见的,可是,这种深度与学生固有的认识水平(图式?)落差太大,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学生接受(同化或顺应?)的可能。那么,课堂的教学将陷入困境,而最终的教学效果也是大可置疑的。 有一个很好的理论可以用来说明问题。苏联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我想,每一个语文老师,可以不知道维果茨基,也可以不知道“最近发展区”的名头。可是,“最近发展区”的道理,却绝对应该做到人人心中有数!我们常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那是多么自然熨贴的情况哪,而“强扭的瓜不甜”更是妇孺皆知的常理。可是在课堂里,任课老师一厢情愿的现象却屡见不鲜。更有固执者,造成课堂僵化的后果不自我反思,反而找出诸如电脑不灵光、学生不配合之类的理由来加以搪塞,这样的情况,真真叫人不知如何说他!想起有专家提到过的一个说法:强势。是的,有些老师,在课堂上给人的感觉是过于强势,以至于要让人心疑,他更在意(或者说迷恋)的可能是自己的那点小九九而并不是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吧! 而我深感欣幸的是,我所喜欢的杨聪老师,他是个出色的老师,却并不是这样一个“强势”的老师。相反,他是温和的,平和的。他愿意走近学生,他也欢迎学生走近。事实上,学生也都愿意走近他、贴近他。所以,最终的“心有灵犀”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那个“天人合一”的“天作之合”,引来的是教师们会心的、赞许的掌声,而绝没有那种对“预设”的惊讶感或者不适感。 你看,杨聪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仔细研读了《云南的歌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信息点,那就是“意思”一词。于是最终形成了“发现意思――没意思――作家的意思”的整体设计。本设计的妙处有二。①“意思”这个“教学切口”来源于文本,既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认知,又能自然引领学生去细读文本,品味语言,从而深入理解语言背后的作家情怀,达到“文”“言”结合之妙境;②从宏观上看,整个教学流程能使学生的思维认知始终处于“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动态平衡之中,其间充满变化与生机,从而让整个课堂呈现出起伏变幻的曲线之美,从建构主义认识论和现场效果看,这确是一个完整而有效的阅读过程。――这是杨聪教学反思中的一段话,我觉得,这段文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作为一个教学组织者与实施者,杨聪是如此的睿智如此的清醒。这样的考量,已经不是简单的“设计”一词可以概括得了,我想,称之为“艺术”,大约也是合适的。 想起杨聪自己的一番话来。他在事后说:这堂课在“生命环节用时过少,致使课堂出现头重脚轻之感,从而让最后呈现的字幕力不从心,缺少应有的震撼力。原因在于生命环节的铺垫不够,没有让学生很好地体验现实人生的沧桑与疲惫,故而‘清风明月’就难以走进他们的心灵。”并进而说,“由此可知,

《成长的故事》作文点评教案 篇5

黄浦学校语文组:叶翠英

课题:《成长的故事》作文点评

一、教学目标:

1.对照写作要求,能指出并修改他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2.通过点评修改其他同学的作文,修改自己作文中的不足。

二、教学过程

导入: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叙事和议论结合的非常好的文章,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叙事基础上的议论,给我们同学带来很大的收获,不仅有思想上的收获,明白了一个道理,还有写作上的提高,用通过叙事来蓄势,对主题加以深化,做到虚实结合,以小见大。

我们还学习了《壶口瀑布》,这是借景抒情的文章,通过对壶口瀑布的描写,表达作者对壶口瀑布这一奇观的赞美,最后上升到对名族精神的赞美。上次老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提出了写作要求: 1.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叙事完整。2.叙事中有跌宕起伏。

3.结合课文的写作方式,有一两句叙述基础上的议论。做到读写结合。

我们的读写结合是不是真的做得很好呢?今天我们还是来找一找我们的问题。在找之前很有必要把两篇文章温故知新一下。(3分钟)

(一)简单复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叙事过程,进一步体会文章是如何做到叙述基础上的议论的。(读文章片段)

(二)看何晓曼的作文。何晓曼的作文,叙事过程跌宕起伏,结尾的议论,用形象的比喻,阐明一个道理。

(三)点评李涵彬《成长的故事》的作文。优点:叙事做到波澜起伏。(可以请同学讲一讲他最喜欢的段落,为什么等)不足:议论突出中心不够。老师、同学共同修改。附:老师的修改意见。

余秋雨说: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但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我欣慰,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四)看郑超《成长的故事》作文,他主要从欣赏自然奇观、赞美自然奇观中得到人生感悟,这样的习作,我们可以学习课文《壶口瀑布》的写作方式。复习《壶口瀑布》片段,看三张“日全食过程”中的几张图片。

(五)点评郑超的作文:优点:议论精彩;不足:写日全食的过程。议要以叙为基础,否则缺少蓄势。建议把自然奇观的美丽还可以突出一下。

三、作业:任选两篇作文,按照写作要求修改

四、板书:

板书:点评《成长的故事》 写作要求:

1.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叙事完整。2.叙事中有跌宕起伏。

3.有一两句叙述基础上的议论,写出自己的感悟,突出中心。

五、附(1):老师的点评

对“李涵彬作文”的点评:作文叙事中,跌宕起伏:发现门坏了想修——第二天带了小螺丝刀修,结果发现紧固螺母的垫片找不到了——用纸卷替代螺母,门好了几天又坏了——终于找到紧固垫片把门修好。但结尾的议论与叙事结合不紧密,没有起到点明中心、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对“郑超作文”的点评:结尾议论性文字,能赞美日全食的美丽,并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上升到对人生的思考,但文章前半部分,对日全食的壮美描写不够,显得蓄势不足。附(2):四篇作文

给 自 己 一 个 榜 样(1)

曾以为自己才是同学们心目中的榜样,生活在鲜花与掌声之中,永远受绿叶的衬托之上,而却从未发现墙角的花草,也有它的美丽。

记得刚上预备班时,我在摸底考中获得全班第一。老师在安排座位时,把小A安排在我旁边,从此,他就成了我的同桌。由于小A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因此我也总是居高临下,有时,还会开玩笑似地嘲笑他两句,而小A每次都一言不发,惭愧地面对分数,低下头,嘟起嘴,紧锁眉头,看着错题苦苦订正。当小A问我怎么订正时,我总嫌麻烦,随口说两句打发他,他就朝我两眼翻翻,一眼茫然。直到发生了这么一件事,让我改变了对小A的看法。

七年级中队委员改选,我担任劳动委员的职务。一天,轮到我值日扫地。正当我准备倒垃圾时,突然发现放垃圾筒的那个小柜子门坏了。唉呀,这可怎么办呢?要是不及时修好,不仅柜子会越坏越厉害,而且也会影响班级的卫生美观。正当我苦思冥想时,小A正好来扔垃圾,他看到柜子坏了,想了一会儿说:“也许我能修好这个柜子吧”!“就你,就你还会修东西啊?”我无不揶揄地说。小A对我居高临下的态势,嘴巴一翘,两眼直翻,做出不愉快时的招牌性的动作。他沉默了一阵,可以看得出很不服气也很委屈,但嘴巴还是让步说:“算了,那我还是不修了吧!”说完,小A就怏怏走了。

过了几天,我一来到教室,小A就兴奋地对我说:“小B,柜子修好了。”“什么,就是放垃圾筒的那个柜子吗,是谁修好的呀!”我的心情也随着高兴起来。“是„„是„„”小A吞吞吐吐的。“反正不会是你修好的!我心想。”我不再过问。

下课时,坐在后面的小C拍了我一下,对我说:“没想到小A还会修柜子,看来以前小看他了。”“什么跟什么啊?”我听得一头雾水。小C连忙说:“原来你不知道呀,放垃圾筒的柜子是小A修的,他今天还特意带了螺丝刀来修呢!”这时我才恍然大悟。

我从不曾注意到墙角有一朵不起眼的草花,在和煦的阳光照射下,也正挺直了腰杆,悄然无声,展现出它独有的美丽,它虽然没有雍容与艳丽,但它同样高贵,同样值得欣赏。

感谢你小A,你告诉我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朵美丽的花,只不过它绽放的方式会有千姿百态。小A你为我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何晓曼

成长的故事(2)(李涵彬)

每个人成长的时候都会有一两件让自己感到自豪的事,我也不例外。

前一阵子,我们班讲台边放垃圾桶的一个小柜子门坏了,很影响班级的美观。老师见之轻轻地对财产保管员说:“下课去打电话保修一下。”

放学后,我看了一下那个柜子,原来是用来固定门的铰链上的一个螺丝掉了,导致门的一边和铰链脱离了,我还看见那螺丝就躺在那个放粉笔的小铁盒里。我暗喜:明天带把螺丝刀来试试看吧。走前,我又特地看了看那个螺丝是哪种型号的。

第二天,我怀揣了一把十字型的小型螺丝刀早早地来到了学校。一到教室,我就拿着螺丝刀和螺丝蹲到了柜子前,把铰链上的转动器调整了一下位置,再把螺丝仔细地旋了上去。

这时,老师正好进来,看见我在修柜子,便说:“没用的,要有螺丝刀才行。”我晃了晃手中的螺丝刀。老师惊讶地问:“修好了吗?”我一边拧着螺丝刀,一边说:“快了。”

正当我关上门准备享受成功给自己带来的喜悦时,只听到门“哐当”一声,铰链并没有把门固定住。我皱了一下眉,上下一对比,才发现少了一个铁环形固定螺母,再加上我的螺丝刀太小,根本无法把螺丝拧紧。看到门的惨状,我想先找个替代品凑合一下吧。

于是我利用下课时间,做了一些纸卷儿,塞进转动器中,再把螺丝卡进去,这样门就基本被固定住了。但纸卷儿实在不耐磨,再加上有很多同学扔垃圾开关门的时候,总是很用力,所以没几天,纸就磨烂了,那扇门又罢工了。但叶老师还是在全班同学面前夸奖了我,可我总觉得心里不是滋味,盼望着早一点能在教室见到这个在我心中有千钧重的小螺母。

我每天扫视着地面,还一有机会就帮着其他同学值日扫地,但扫把始终没有触及到那小螺母。不知是精诚所至,还是心灵有约,就在一个星期四正好我值日的那天,我的眼睛被前方的地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一个小铁环正孤独地躺在角落里,这不就是我魂牵梦萦的铁环形螺母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啊!我兴奋地拾起,放进我的壁橱里。

第二天,我又带了一把大号的十字型螺丝刀,这下,我只用了几分钟就把铰链旋紧了,柜子终于恢复原样工作了!叶老师又一次在班里夸奖了我,我也十分高兴。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不同的,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这样,我们才能扬长避短,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成长的故事(3)(郑超)

在成长中,我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是看见了500年一次的日全食。

日全食发生在2009年7月22日。早晨,我怀着好奇心和对自然探究的心情,早早起床,观察天体。美中不足的是上海不是晴天,还不时地下着雨,可我依然热切地倚在窗口,一会儿朝电视里看,一会儿跑到阳台上看,因为电视里正在播出全国各地看日全食的现场直播。

我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视屏幕,看着屏幕上太阳一点一点被月亮遮掩。9点36分奇迹出现了,天空一下子暗下来,整个太阳被遮住了。我欢呼,自然界的神奇!我感受到了白天中出现的黑夜!我激动500年一遇的全日食让我亲眼目睹到了。

500年的一遇,并没有让两颗星体贪婪、久留,它们很快告别,继续新一轮的周而复始的在各自轨道上的运行。他们是多么的淡定自如,不急不躁,期待着下一次的天作之合。正因为太阳和月亮的从容优雅,才使得日全食更加美好和浪漫,似乎也给人类浮躁的心理上了重要一课。

9点41分天空开始放亮,从亮到黑,从黑到亮。仅仅只有5分多钟。如果把这短暂的阴暗看作是挫折,也是好戏前的完美铺垫,只有付出太阳光的消失、白天变黑夜的代价,才会出现令人震撼的日全食,这样的好戏它们还会上演,只是还要有500年的准备和等待。

壮美的日全食,你给我上了重要一课,你告诉我,在学习上只有不急不躁,从容淡定,一步一个脚印,才会收获最美丽的成绩;你还告诉我,只有经历黎明前的黑暗,只有经历黎明前的坚守,只有用足够的时间加以积累和等待,才会迎来新一轮太阳的曙光。

壮美的日全食,你激发了我探究天文科学的兴趣。仰望星空,我有了一个美丽的梦想,长大我要成为一名天文科学人才。

成长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成长让我收获了梦想。

成长的故事(4)(张梦晓)

今年开学,我们班换了数学老师。新来的数学老师,讲课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风趣、幽默,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的美;不仅如此,老师的作业批改也抓得很紧,我的作业经常是问题作业,所以我看到他又是喜欢,又是害怕。

记得那节是数学课,数学老师教我们做数学练习册。我认真地做了起来,没过多久,我就做完了。当我正仔细地检查着我的本子时,刚批完本子的小A从讲台走了下来,路过我的身旁,看了一眼我的本子,好心地提醒我:“小B,你这道题错了,我的答案是对的,你赶快改一改。”我看了小A的本子,想到我平时数学成绩不怎么好,还经常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去训话„„不由得心动了:全对多好啊,既可获得老师表扬的虚名,还可免遭到老师办公室的尴尬!

我随手拿起了修正液。正想涂改掉答案的时候,数学老师上午说过的话在耳边响起:“要相信自己!”对,我为什么要放弃自己呢?我立即放下修正液,拿着本子去给老师批改。老师认真地批改着我的本子,用手指着答案的每一步,一个勾,一个勾,又一个勾,我的心情也似乎跟着老师的勾,慢慢地晴朗起来。快要批到那道题了,我的心开始紧张起来,两只手也不停地互捏,手心不由自主地冒出冷汗来。老师用手指着答案的每一步。怦怦,怦怦,我仿佛能听到自己的心跳。老师突然批了一个叉,我的心里突然涌上一股莫名的失落感。

等老师批完之后,我立即翻到错的那一题的一页,问老师我为什么错了。老师仔细地检查着我的答案。几秒过后,老师突然一笑,似乎有了答案:“最后一步是不能合并同类项的,你怎么合并了呢?”我还没来得及看,想老师肯定是对的,便不好意思的说:“原来是……”还没等我说完话,老师又马上否定了刚才自己的结论:“不对不对,最后一步应该是可以合并同类项的。”老师边说便把自己的答案改正了过来。“你刚才为什没有反驳我呢?我不是说过吗?要相信自己。”老师用笔点着这道题目说:“小A,有时即使是你最信任的老师,也可以怀疑,也可以不相信,记住了吗?”我看着老师,用力点了点头,老师的权威形象在我心中也更完整了。

以后每当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这件事。

课后反思:

这是一堂作文点评课,我设定了两个教学目标:(1)对照写作要求,能指出并修改他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2)通过点评修改其他同学的作文,修改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而我的上一堂作文指导课的写作要求是:(1)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叙事完整。(2)叙事中有跌宕起伏。(3)有一两句叙述基础上的议论,写出自己的感悟,突出中心。这些目标的设立是基于对学生的学情出发,“叙事不完整、或叙事平铺直叙,缺少在矛盾中推进”是学生的通病;“能叙事,但不知道叙事完毕,要表达什么中心,不知道如何提炼”也是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

从整堂课看,同学们在点评作文时,大多学生都能指出范文的优缺点,但是落实到修改,尽管知道问题所在,尽管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示范修改,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但学生修改后的问题依然凸显。所以作文教学真的很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实在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这一内容的训练还要加强。

黄浦学校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教案 篇6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朦胧诗的时代背景及创作特色;

2、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诵读,感悟诗歌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深刻主题的分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积极反思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勇于承认错误的时代进取精神。说明:

对诗歌的解读本身是个难点,当代诗歌特别是朦胧诗歌,因为本身具有多重解读性,所以,在讲授这首诗歌时,应引导学生从了解朦胧诗的时代背景及创作特色着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来加强感悟,通过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及时开展讨论,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背后隐含的深刻意义,从而理解诗歌的主题。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诗歌中含义丰富而又各其特色的意象;

2、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说明: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理解本诗中“钥匙”的深层含义,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就成为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引激趣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想说,青春如诗,一个人在青春时代如果错过了诗,也许会是生命中永远的遗憾。为了不让我们青春的生命留有遗憾,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当代诗人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课前准备的资料:

梁小斌,1954年出生,山东荣城人(祖籍安徽)。1979年开始发表诗作,不少作品已被收入多种诗歌选本,其诗大多隐约含蓄,遂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著有诗集《少女军鼓队》、思想随笔集《独自成佣》、《地主研究》、《梁小斌如是说》。

2005年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上,梁小斌被评为年度桂冠诗人。推荐理由是“诗人梁小斌,一个磨难时代的诗歌童话,他坚韧而坚持地持续写作,在生活的边缘依然把诗歌完全融入了生命的状态。新时期文学启蒙时这位诗人坚实、清澈、透明而深遂的诗句,在中国所有城市的旷野呼啸而过,他朴素而寓意深切的诗歌依然影响着现代的人们。

朦胧诗派的背景:以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鼓起在艺术形式上多用隐喻象征性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而被称为“朦胧诗”。产发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80年代后,在中国诗坛及完整的文学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为历代文学史带来深刻的思想变革。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于坚等。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利于后面诗歌的讲解。

散读置疑

1、钥匙到底代表什么?此诗和“四人帮”时代又没有什么联系?海涅歌谣在这里有什么特殊意义?(李瑞星)

2、诗中钥匙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写这首诗。有什么好处?(刘原)

3、中国和我的要是有什么联系?文中结尾处我记着心灵的道寻找,一句中是否就找的钥匙?

4、钥匙意味理想,可钥匙与理想并不相同?作者为什么说“我的钥匙丢了”,他的钥匙意义是什么? 诗人怀着痛苦而沉重的心情,赋予了钥匙深厚的历史象征,对使人精神蒙昧心灵野蛮的历史的投诉,对纯洁心灵、文明精神的寻找,对人的心灵回归的呼唤。

其以“我”为主体,完成了对“自我”的肯定,更利于抒发我的情感。

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

1、揭露黑暗和社会的批判。

2、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及深厚的英雄主义色彩;

3、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的特别关注”。

紧紧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使课堂的展开有序可行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讨论分析并概括诗歌情感流程内容层次

2、重点难点解决过程:(1)钥匙到底指什么?

从生活现象上即孩子脖子上的钥匙;从浅层象征上即家、温暖、正常、有序的生活;从精神世界上可以打开心灵之门,精神之门,历史之门(2)中国与钥匙两者之间的关系?(3)本诗中的“我”扮演了哪些角色?(4)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首诗像一曲悲怆的命运曲,但用语质朴、节奏流畅,比较讲究音韵,诵读时要注意把握节奏、韵律。点拔:本诗共6节,分三部分。

1、(第1节)

2、(2-4节)疯狂---失落---怅惘---焦虑---寻找---思考

3、(5-6节)

明确:把钥匙与中国并列,把丢失它与在红色大街上疯狂奔跑相连,是将内涵扩展到广阔的背景之中,使人联想到文革的历史灾难,这样诗的深厚的历史内涵就产生了。明确:抒情主体的不确定性是朦胧诗的一个特点: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的奔跑指自己;画片、三叶草指儿童;海涅歌谣指青年;整个环境中指所有青年。

明确:这样抒情主体不断变换,使抒情性更加强烈。在朗读中理解并感悟诗歌的感情基调,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

概括主旨 请简单概括诗歌的主旨 诗人用疯狂---失落---怅惘---焦虑---寻找---思考的情感流程灌注到“钥匙”这一复现语上,通过抒情主体的不断变换,揭示文革的历史灾难,展示生命内部的冲突,使诗歌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

有利于对诗歌进行整体把握 思路点拨

可以要求全体学生散读全诗,或请学生个体朗读全诗。总之,好的诗歌要多读才能进行品味。然后要求学生就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质疑,组织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课堂反馈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加深对诗歌主旨、情感等的体验最后要求学生在正确把握本诗主旨的基础上进行续写。练习举隅

网上看到这样的帖子:

„„不久前,被称为“梨花体”的诗人赵丽华的作品饱受争议和恶搞,诗歌在经历16年“边缘化”之后,再次引起轰动效应,这次诗歌成为了一个笑话。“中国,我的诗歌丢了”。那一代找钥匙的人,现在连诗歌都找不到了。究其实质,是泛娱乐化的生活方式、网络时代的平等观念和解构本能、有诗人无杰作的诗坛名利场现状,共同将诗歌弃之荒野。

化学课点评 篇7

《生活中的化学》

执教:梁玉青老师 课堂实录

一、教师导入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今天我们的开讲天下是——生活中的化学。下面咱们各小组准备的题目是:一大组是人体指纹中的化学;二大组是青海湖中的化学;三大组是厨房中的化学;四大组是松花蛋中的化学;下面呢,给大家七、八分钟的时间,来把这些知识准备好。

二、分组合作,讨论交流

(一)人体指纹中的化学——氯离子的检验 1.学生导入

学生1: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尅安天下,凸显民意。在一些生活中,如果家庭遇到盗窃等重大案件,公安机关往往要提取犯罪嫌疑人的指纹,而痕检便是公安机关提取犯罪嫌疑人指纹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在其中,硝酸银显现法是其中重要的一种。那么,到底具体应该怎么来看我们指纹中的奥秘呢?那么,这个生活中的化学,由杜郎口中学专家团来为大家具体的进行讲解。

2.展示提升,学生操作讲解,教师相机点拨 3.穿插巩固,对子互助

(二)青海湖中的化学——氯化钠和硝酸钠的分离、提纯 1.学生导入

学生1:欢迎大家收看本期的开讲天下,我们摄制组改变以往的播出方式,首先我们为大家去领略,带领大家一起去领略一个地方,那就是我国西部的青海省,青海省有一个美丽的湖泊,那就是青海湖。青海湖它不仅是一个鸟的天堂,而且还是一个神奇的地方。通过地理知识我们知道,青海湖它是一个咸水湖,到底有什么样的奥秘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

展示提升 2.分组讨论 3.展示提升 4.教师点拨

5.穿插巩固,组内交流互测(21′42″——22′02″)

(三)厨房中的化学——氯化钠和亚硝酸钠、碳酸钠的鉴别、检验 1.学生导入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厨房中的化学知识也不可忽视,否则的话,会因为使用不当而发生危险。那么怎样使用,怎样判断厨房中瓶瓶罐罐的调味剂呢?下面请看三组的展示——厨房中的化学。

2.展示提升,学生讲解操作 3.学生讨论、教师指点、总结,(四)松花蛋中的化学——氯离子、碳酸根、氢氧根的鉴别、检验 1.学生导入

欢迎大家收看开讲天下之美食天下栏目,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的是松花蛋的制作方法,下面有请我们的刘师傅,为我们具体讲解一下。

2.展示提升,学生边实验边讲解 3.教师点拨重点难点

这里面啊,什么时候我们应该检验生成的产物中是不是二氧化碳,什么时候不需要检验?如果在取的样品中,只有溶液,是溶液和盐酸,和酸之间的反应的话,大家想一想,生成的气体,它只能是二氧化碳;如果是固体和酸反应的话,除了有可能生成二氧化碳以外,还有可能生成另外一种气体,是什么?

4.教师质疑,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 5.教师总结回顾

好的,同学们,我还有问题,如果我们不提过量的话,也是一部分呢是有白色沉淀,一部分呢产生了气泡,那你猜一猜,那应该浸出液中,应该含有哪一种成分?除了氯化钠以外,是不是碳酸钠也有啊?哎,注意咱这个问题呢,咱以后的时候还要进一步来解释,这些白色沉淀他们的性质问题。嗯,好,同学们看看这一个题,还有什么疑问吗?哎,对于这个问题呢,我感觉到再给大家一点思考交流的时间,对于加不加过量稀硝酸,怎么来进一步检测氢氧化钠,如果让你在一种试剂里面分别加入或者分别检验出这三种成分来,咱们又该如何操作?同学们呢,可以就这个问题呢,咱们留为呢课下的作业。咱们今天这一节课,也就上到这里,感谢同学们的参与。

课堂亮点: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就的组织和引领作用非常好。

2、教学流程趋于自动化:明确目标,分工学习,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3、这种化学模板课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优质课点评 篇8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改革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滋润了我们的心田。新课程改革所体现出来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亮点,但如何顺应时代发展之潮流,构建完全符合新教学理念的新课堂教学模式?这一问题,无疑是我们在课改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不知路在何方?

2004年9月14日—16日,来自全省各地市的12位教师会聚湖州南浔古镇,参加了浙江省初中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笔者有幸进行观摩,6节课以及几位特级教师的点评听了以后,切切实实地打开了笔者思索的天窗,有了比较深刻的领悟,深深地明白了一点:探求新课改的成功之路就是靠人自己走出来的。

一、听有所感:新课改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喜人变化

1、课堂上注重合作交流与自主学习的整合。

数学新课改核心理念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次评比活动中,舟山普陀二中洪秀捷老师,主要通过学生动手搭模型、画图、交流等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来探索“怎样识别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整节课堂中教师树立强烈的“以人为本”思想理念,把学生看作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灌装知识的容器,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很好地体现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所听其他几堂课,教师们都通过师生活动,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摆脱“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所有的教学活动过程,教师都努力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敢想、会想、敢做、会做、敢说、会说,这种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新潜能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小组讨论、小品表演、拚图、竞赛游戏等……每一个活动都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展开的,使学生的学习比以前更主动了,更敢表现自己了;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深挖细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探究点。这次优质课评比活动,我发现教师观念的转变,表现在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强制者向教学活动的激励者转化;由唯我独尊的一言堂向民主气氛的创设者转化;由纯粹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书匠向艺术家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活动中许多教师都在尝试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由原来的“复习、引入、新课、巩固练习、作业布置”,改变为创设情境──明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或学生独立探究)──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师生互评──归纳总结——探究成果的应用。如来自湖州长兴的江卫华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通过文字讲一个发生在湖州的历史故事,做好一些铺垫后明确这节课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从“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去猜测、探究、讨论“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方法”,然后通过师生的合作交流、合情推理感悟新知,再以欣赏的形式来揭开课堂开始的情景悬念的过程和原因,并将新知拓展应用到生活中如何配置破玻璃的实际问题中,学生也从整堂课的的学习过程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切都要靠人自己去创造。通过这种探究式学习,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教师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2、课堂上注重教学设计创新与知识落实的整合。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杭州建兰中学陆韵老师开课展示俄国画家作品,首先“欣赏画”,让学生从抽象的绘画中观察出几何图形,感受到数学的美,然后水到渠成引入课题,通过学生动手探索、讨论、分析,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同时陆老师在例题的选取上,结合生活实际,与生活密切结合,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陆老师在课堂收尾的数学活动——帮小燕子闯智慧宫小组竞赛,以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设计题目,让学生积极动脑筋,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整堂课进入了高潮,整个教学过程跌宕有致,诗趣盎然,给人以数学美的享受。在本次活动中,许多教师都认识到“结果很重要,过程更精彩”,把富含课堂信息的图片或录像展现给学生,每个教师的引入都花了一翻功夫,有俄国图片、奥运冠军图片、有故事、小品、更有南浔古镇录像,课堂中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让学生展示了自我,张扬了个性。我想这该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一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实际体现吧。

3、课堂上注重情感培养与有效评价的整合。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富有哲理、情趣,生动形象,亲切活泼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从而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次活动有好些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教材内容,根据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采用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的教学艺术,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科学的思维,强化教学内容,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同时许多教师在情感教学的同时,都认识到有效评价的重要,更注重评价多样化,恰当适时的评价大大激励了学生自主参与,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热情,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杭州市陆韵老师在游戏中,依据各小组答题的表现给每一个小组评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们都能善于发现学生积极的、有创意的见解,可以说,教师们都努力以真诚的语调、鼓励的语言、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以及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调控评价过程。

4、课堂上注重现代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新课程——一个新生的生命力,她更具可创性与开拓性,她不但在创造和开拓学生的发展,也同时在发展着教师自身。此次活动大多是教龄在5—10年的青年教师,他们都充分展示了过硬的基本功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使我从中感受到教师在课改中必须要具备极高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及相关的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都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声、光、图像、动画把教学内容的意境、情态、韵味融为一体,采用课堂上小品表演、小组竞赛等活动,丰富了课堂内容,把课堂融入到生活之中,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一种亲和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渗透了新标准、新观念。陆韵老师设计的帮小燕子闯智慧宫的竞赛游戏,充分体现了学科教学知与情的训练结合,同时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亮点。

二、听有所思:教学中值得探讨的若干问题

新课程教学使我们深切感受到:课堂更加活跃轻松了;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联系生活实际了;学生发言更加积极了。但在听课、听点评过程中,以及与观摩的教研员、教师的交流中,也反思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疑惑:

1、如何正确处理好培养学生能力与掌握“双基”的关系?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小组讨论流于形式,为形式而活动,没有达到讨论目的,虽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在处理上却往往忽视、削弱或降低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状况;而有的教师因为留给学生活动时间明显过多,导致原先准备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这些到底该如何处理呢?

2、如何正确处理好复习引入与创设情景的关系?有的教师为情景而情景,以情景替代复习引入的实效性不够理想,也有教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驾驭和处理教学内容时,缺乏对教材内容的开发和整合,教学过程中没有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

3、如何处理好教师设问与学生的答问的关系?教师的设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点拔作用,可以促进更多的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但发现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的设问层次粗浅、质量不高。另外,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缺少必要的引导和讲解,教师设计的游戏等活动,其实效性也有待提高。

4、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提倡激励性评价,但有些教师课堂上一味地表扬和迁就学生,不管对错,都不加评论地予以鼓掌。我想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应该敢于批评,将激励教育和挫折教育有机结合,只是要注意方法、方式,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以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和不打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为前提,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为突破口,表扬应该真实、自然。

三、听有所悟:理解教改宗旨,优化教学过程

明确“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即新课改并不否定“双基”教学,而是要求在传授“双基”中,应打破过去传统的“满堂灌”和死记硬背的传授和获取知识、技能的方式,应该要让学生在师生互动和主动参与、体验、实践活动中达到“双基”落实、情感升华的教学目标。

将传统教学的精华与新的教学理念有机结合。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不能过于极端和形式化、机械化。新课改并不完全否定传统教学的讲授,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明确活动的目的性,使课堂活动有层次,并因势利导——在学生对疑难问题各抒己见的探讨和提问中,给予恰当的引导、点评和科学的讲授,但不能否定和扼杀学生可贵的积极思考、提问和探究的火花,即要将传统教学的精华与新的教学理念有机结合。

处理好教科书与教辅材料的关系。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主要工具,是课堂学习的主要知识资源,但不是惟一的,不是至高无上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教材去教,可以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征,灵活调整教学顺序和整合教学资源,采用丰富多样的活动资源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引导学生去探索、体验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方法与过程,在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情感和态度方面的陶冶。

正确处理面向全体与个性张扬的关系。大班教学首先要承认每个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但不是搞一刀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相同内容的基础上又学习不同的内容,使学生在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中学有所长。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即“放”;但不能放任自流,对学生要有效控制和引导,即“收”。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正有待于我们开拓。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数学同行能够积极投入、大胆探索,各方齐心协力,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一定能够探索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上一篇:画眼睛200字作文下一篇:公司员工第二次退休致辞与公司员工获奖感言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