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基本面指标

2024-05-23

十大基本面指标(通用8篇)

十大基本面指标 篇1

2013年全省“十大指标”监管考核月报表

填报说明

1.第1-4项鉴定医疗事故数 按鉴定日期(不以发生日期)统计。“当年累计”是指各月数据合计。

2.医疗事故发生责任赔偿总金额

指鉴定医疗事故(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数赔偿金额合计。“当年累计”是指各月数据合计。

3.职工总数 按支付年底工资的在岗职工统计,包括各类聘任人员及返聘本单位半年以上人员,不包括临时工、离退休人员、退职人员、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人员和返聘本单位不足半年人员。“当年累计”是指上报月份期末数据。

4.卫生技术人员

本院在册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药师(士)、检验技师(士)、影像技师(士)等卫生专业人员。“当年累计”是指上报月份期末数据。

5.医师数 指具有《医师执业证》的“执业(助理)医师”且实际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的人员,包括实际从事管理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执业(助理)医师类别分为临床、中医、口腔和公共卫生四类。“当年累计”是指上报月份期末数据。

6.护士数 指具有注册护士证书且实际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包括从事管理工作的护士。“当年累计”是指上报月份期末数据。

7.临床护士数 指具有注册护士证书且实际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不包括从事管理工作的护士。“当年累计”是指上报月份期末数据。

8.病房护士数 指在病房(病区)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不包括从事管理工作的护士,不包括门诊、医技科室等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当年累计”是指上报月份期末数据。

9.重症医学科(ICU)总床位 “当年累计”是指上报月份期末数据。

10.重症医学科(ICU)医师数 “当年累计”是指上报月份期末数据。11.重症医学科(ICU)护士数 “当年累计”是指上报月份期末数据。12.总收入 指单位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总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专项补助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当年累计”是指各月数据合计。

13.财政拨款 即财政补助收入。指单位从主管部门或主办单位取得的财政性事业经费(包括定额和定项补助)。“当年累计”是指各月数据合计。

14.上级专项补助 即上级补助收入。指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用于补助正常业务资金的不足。“当年累计”是指各月数据合计。15.医疗收入 指医疗机构在开展医疗业务活动中所取得的收入。包括挂号收入、床位收入、诊察收入、检查收入、治疗收入、手术收入、化验收入、护理收入和其他诊疗收入。“当年累计”是指各月数据合计。16.药品收入 指医疗机构在开展医疗业务活动中所取得的中药和西药收入。“当年累计”是指各月数据合计。

17.总支出 指单位在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中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包括医疗支出、药品支出、其他支出和财政专项支出等。“当年累计”是指各月数据合计。

18.业务收入 只包括医疗收入、药品收入,不包括其他收入、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当年累计”是指各月数据合计。

19.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 药品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100% 20.基本药物收入 基本药物目录以相关文件为准。“当年累计”是指各月数据合计。

21.第52-59项临床路径 专业和病种按卫生部下发的专业和病种为准。患者指自2013年1月1日始进入路径的患者。

22.甲级病历率 抽查当月出院患者病历1‰,抽查病历总数不低于50份。23.处方合格率 抽查当月1‰处方,抽查处方不低于100张。24.麻醉处方合格率 抽查当月1‰麻醉处方。

25.平均住院日 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人数 26.病床周转次数 即出院人数/平均开放床位数。“当年累计”是指各月数据合计。

27.编制床位 由卫生行政部门核定注册的床位数。“当年累计”是指上报月份期末数据。

28.开放病床数 即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本年(月)日历日数。

39.病床使用率 即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X100%。

30.实际开放总床日数 指年内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开放病床数总和,不论该床是否被病人占用,都应计算在内。包括消毒和小修理等暂停使用的病床,超过半年的加床。不包括因病房扩建或大修而停用的病床及临时增设病床。“当年累计”是指各月数据合计。

31.实际占用总床日数 指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实际占用病床数(即每日夜晚12点住院人数)总和。包括实际占用的临时加床在内。病人入院后于当晚12点前死亡或因故出院的病人, 作为实际占用床位1天进行统计,同时亦应统计“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1天,入院及出院人数各1人。“当年累计”是指各月数据合计。

32.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 指所有出院人数的住院床日之总和。包括正常分娩、未产出院、住院经检查无病出院、未治出院及健康人进行人工流产或绝育手术后正常出院者的住院床日数。“当年累计”是指各月数据合计。

33.总诊疗人次数 指所有诊疗工作的总人次数。诊疗人次数按挂号数统计,包括:①病人来院就诊的门诊、急诊人次;②出诊人次数;③单项健康检查及健康咨询指导人次;④未挂号就诊、本单位职工就诊及外出诊疗不收取挂号费的,按实际诊疗人次统计。患者一次就诊多次挂号,按实际诊疗次数进行统计,不包括根据医嘱进行的各项检查、治疗、处置工作量。“当年累计”是指各月数据合计。

34.预约挂号总人次 按预约方式分为:窗口(现场)预约、电话预约、网络预约、其他方式四种。其中:电话预约分为118114门诊电话预约和非118114门诊电话预约。未开展门诊预约挂号的二级医院不要求填写。“当年累计”是指各月数据合计。

35.出院人数 指所有住院后出院的人数。包括治愈、好转、未愈、死亡及其他人数。其他人数指正常分娩、未产出院、住院经检查无病出院、未治出院及健康人进行人工流产或绝育手术后正常出院者。“当年累计”是指各月数据合计。

36.住院病人手术人次数 指有正规手术单和麻醉单施行手术的住院病人总数(包括产科手术病人数)。病人1次住院期间施行多次手术, 按实际手术次数统计。“当年累计”是指各月数据合计。

37.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 即(急诊抢救成功人次数+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人次数)/(急诊人次数+住院危重病人抢救人次数)X100%。“当年累计”是(急诊抢救成功人次数+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人次数)各月合计/(急诊人次数+住院危重病人抢救人次数)各月合计X100%。

38.PICU 和 RICU “当年累计”是指上报月份期末数据。

39.法定传染病报告率 指医疗机构在某一时期内法定传染病报告病例数占总病例数(漏报病例数+已报告病例数)的百分比。

40.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 即门诊收入/门诊人次数。

41.出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

即住院收入/出院人数。

42.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百分比,即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例关系。

43.医院总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44.资产总额=资产净额+负债总额。

45.开展新业务新技术项目 指填补本医院空白的新业务新技术项目,只在首次开展月份上报,不重复统计。“当年累计”是指各月数据合计。

46.引智培智投入经费 指人员进修、培训、人才引进等相关经费投入,只在投入当月上报,不重复统计。“当年累计”是指各月数据合计。

47.违规违纪人次 按处罚月份上报,不按违规违纪实际发生月份上报。“当年累计”是指各月数据合计。

十大基本面指标 篇2

1.概念: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

2.特点:有“上”有“下”.

3.常见类型:(1)烷烃的卤代反应.如:

(2)苯及其同系物和酚的卤代(硝化、磺化)反应.如:

(3)醇与氢卤酸(HX)的反应.如:

(4)醇分子间脱水生成醚的反应.如:

(5)酯化反应.如:

(6)卤代烃、酯、糖及蛋白质等的水解反应.如:

二、加成反应

1.概念: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或其他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加成反应.

2.特点:只“上”不“下”.

3.常见类型:(1)烯烃、二烯烃、炔烃、芳香烃、醛、酮及含有碳碳不饱和键的烃的衍生物与H2的加成反应.如:

(2)烯烃、二烯烃、炔烃及含有碳碳不饱和键的烃的衍生物与卤素(X2)的加成反应.如:

(3)烯烃、二烯烃、炔烃及含有碳碳不饱和键的烃的衍生物与卤化氢(HX)的加成反应.如:

(4)烯烃、炔烃与水的加成反应.如:

三、消去反应

1.概念: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如水、卤化氢等)而生成不饱和(含双键或三键)化合物的反应,叫做消去反应.

2.特点:只“下”不“上”.

3.常见类型:(1)卤代烃与强碱的醇溶液共热的反应.如:

(2)醇分子内的脱水反应.如:CH3CH2OH

4.知识规律:(1)只有一个碳原子的卤代烃或醇(如CH3X、CH3OH)和与卤素原子或羟基所连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的卤代烃或醇[如(CH3) 3CCH2X、(CH3) 3CCH2OH]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2)—卤代烃或一元醇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烃,二卤代烃或二元醇发生消去反应可生成炔烃或二烯烃.如:

(3)有两个(或三个)邻位碳原子,且两个(或三个)邻位碳原子上均有氢原子的卤代烃或醇发生消去反应时可能有两种(或三种)消去方式.当卤代烃或醇有两种(或三种)消去方式时,主要从含氢较少的邻位碳原子上脱氢.如:

四、酯化反应

1.概念:酸和醇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其中,酸指有机酸(羧酸)或无机含氧酸(如H2SO4、HNO3等);醇不仅指醇类,而且包括含醇羟基的有机物(如葡萄糖、纤维素等).

2.特点:有“上”有“下”.

3.常见类型:(1)无机含氧酸与一元醇、二元醇和多元醇的酯化反应.如:

(2)无机酸与糖的酯化反应.如:

(3)—元羧酸与一元醇、二元醇和多元醇的酯化反应.如:

(4)一元羧酸与糖的酯化反应.如:

(5)二元羧酸与一元醇、二元醇的酯化反应.如:

(6)羟基羧酸分子内的酯化反应.如:

(7)羟基羧酸分子间的酯化反应.如:

五、氧化反应

1.概念:有机物分子中加氧或去氢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2.特点:得“氧”或失“氢”.

3.常见类型:(1)有机物的燃烧反应,如:

(2)烯烃、二烯烃、炔烃、与苯环相连的碳原子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醛等与酸性KMnO4溶液的反应,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3)苯酚久置在空气中被氧气氧化的反应,使其呈粉红色.

(4)醛及含有醛基的有机物(如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等)与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的反应.如:

(5)醇、醛的催化氧化反应.如:

4.知识规律

(1)烃及烃的含氧衍生物完全燃烧的产物为CO2和水.

(2)1 mol一元醛(甲醛除外)与足量的银氨溶液反应可生成2 mol Ag,1 mol一元醛(甲醛除外)与足量的新制Cu(OH)2反应可生成1mol Cu2O.

(3)—元醛(RCHO)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一元羧酸(RCOOH).

(4)连有羟基的碳原子上含有两个氢原子的醇(RCH2OH,叫做伯醇),发生催化氧化反应时生成醛;连有羟基的碳原子上含有一个氢原子的醇(RCHOH R',叫做仲醇),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酮;连有羟基的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的醇(,叫做叔醇,如),不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

六、还原反应

1.概念:有机物分子中加氢或去氧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2.特点:得“氢”或失“氧”.

3.常见类型:不饱和烃(烯烃、二烯烃、炔烃)及其衍生物、芳香烃、醛、酮、葡萄糖、油脂等与氢气的加成反应.如:

七、水解反应

1.概念:有机物分子与水作用所引起的交换成分的反应叫做水解反应.

2.特点:有“上”有“下”.

3.常见类型

(1)卤代烃的水解反应.如:

(2)酯、油脂的水解反应.如:

(3)麦芽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等糖的水解反应.如:

(4)肽、蛋白质的水解反应,最终产物是氨基酸.如:

八、脱水反应

1.概念:有机物分子内或分子间脱去相当于水的组成的反应叫做脱水反应.

2.特点:脱去水分子.

3.常见类型

(1)醇分子内或分子间的脱水反应.如:

(2)糖的脱水,如:C12 H22 011 (蔗糖)

(3)羧酸与醇分子间的脱水反应.如:

(4)羟基酸分子内或分子间的脱水反应.如:

(5)氨基酸分子内或分子间的脱水反应.如:

九、加聚反应

1.概念:由不饱和的单体通过加成的方式互相结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叫加成聚合反应,简称加聚反应.发生加聚反应的单体一般含有碳碳不饱和键.

2.特点:加成聚合,只“上”不“下”.

3.常见类型:(1)乙烯型(烯烃及其衍生物)的均聚反应(发生加聚反应的单体只有一种).如:

(2)丁二烯型的均聚反应.如:

(3)乙烯型的共聚反应(发生加聚反应的单体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如:

(4)丁二烯型与乙烯型的共聚反应.如:

十、缩聚反应

1.概念:单体间通过缩合的方式互相结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同时还缩去小分子(如水、氨、卤化氢等)的反应,叫缩合聚合反应,简称缩聚反应.发生缩聚反应的单体一般具有(或经过反应生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官能团.

2.特点:缩合聚合,有“上”有“下”.

3.常见类型:(1)酚与醛之间的缩聚反应.

(2)二元羧酸与二元醇之间的缩聚反应.如:

(3)羟基羧酸之间的缩聚反应.如:

(4)二元羧酸与二元胺之间的缩聚反应.如:

健康长寿十大指标 篇3

1.肌肉量 一般中老年人不是体重过重,而是肌肉与油脂的比值太低。所以不要减低体重,而是要改善肌肉与油脂的比值。有多少肌肉主要看你用不用它,如常用就可以维持,甚至还可以增加肌肉。

2.体力 中老年人整个运动肌与运动神经元会逐渐减少,从30岁到70岁,有20%的运动肌与运动神经元消失。

3.基础新陈代谢 年老时基础代谢降低,不运动时所需热能减少。70岁的人如果仍照20岁的吃法,自然会增加体重。太多热能,太少运动,会使肌肉萎缩,基础代谢降低,结果是体脂增加。

4.体脂含量 即使中老年人体重没有增加,脂肪也会增加,因为肌肉减轻了,取而代之的是体内脂肪。所以只顾体重没用,要注意增加肌肉、减少脂肪。腰臀比值是简易估计体脂的方法。男性:腰围与臀围的比值应小于0.9,女性应小于0.85。

5.用氧能力 用氧能力是指身体在一定时间内消耗氧气的量。中老年人用氧能力减低,65岁的人多半只有年轻人用氧能力的30%~40%。但是经常运动的老人不会减低这么多。经常进行有氧运动能使肌肉用氧能力增强。

6.血糖控制 有20%~30%的70岁老人控制血糖能力降低,很可能罹患糖尿病。老人可以用避免下列三件事来维持控制血糖的能力:①过胖;②缺乏运动;③吃太多油。

7.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之比 理想的情况是高密度脂蛋白高而低密度脂蛋白低。老年人全部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的比值应在4.5以下。

8.血压 中老年人易患高血压症。少吃盐、多运动,不但可以预防高血压,对已患高血压者也有缓解的效果。

9.骨密度 年老时骨骼内矿物质减少,骨骼密度降低,变脆易碎。如果人每天站立一些时候,即使不走动,骨质也不会损失那么多。每天快步走是最佳健身良方。

10.体温调节能力 身体天生能保持正常体温,但是中老年人的这种能力会降低。这是因为对口渴不敏感,要很热才出汗。因此,中老年人不渴也要喝水,才能避免脱水的毛病。

这十个长寿指标是可以自行控制的。只要你采取行动,开始运动,改善饮食,即可健康地享有长寿之年。

据《健康指南》

选楼最新十大指标 篇4

近五年来,住宅的户型、配套等各项指标年年都在发生变化,据专家最新论断,2000年选楼的指标已向如下几个方面转移:1.户型须具八大功能眼下设计的户型已不可能少于8大功能,即起居、就餐、厨卫、就寝、储藏、工作和学习以及阳台。对开发商来说,若少一个功能,房子就卖不出去。对购房者来说,缺少一个功能,房子就很难保值了。2.套房应公寓化小高层和多层住宅日益向公寓化发展,是指一个楼面尽量少安排住户。目前大都布置二户,最多三户,考究点的只有一户。此种布局往往采用单元拼接法设计,这样既能满足每户家庭的私密性,同时也能满足房间的充足采光和通风。3.立面要讲求三段式楼房外立面往往采用三段式设计,即底部、中部和上部。底部墙面以深褐色的条形石式样布置,而中上部墙面则采用明快鲜艳的色彩。三段立面大都有纵横线条装饰,讲究玻璃、铸铁、磁砖、不锈钢等建材以及空调板、凹凸窗配置,具有较强的现代质感和丰富层次感。4.复式房应微型化复式房在上海已流行多年,今年则有复式房型小型化趋势。过去复式房每套至少200平方米以上,如今对总面积进行控制,出现150—180平方米的“微型复式房”。不少高层住宅的底层和顶层都设计成复式结构,有的整幢都是复式。5.阳台不单观景北阳台的设置是上海近几年开始流行起来的,最近越来越强调北阳台的操作功能,不但使之成为厨房间的辅助空间,同时开始考虑在北阳台放置洗衣机。有的还把北阳台设计成半封闭式,让洗衣机有个“室内”空间。6.运用储藏室尽管储藏室已被普遍采用,但以往大都是简易的半封闭布局。现在已把储藏室做成一个全封闭独立进入式的空间,如同一个正规小房间。有的甚至考虑储藏室内部的设计,使之更美观实用。7.墙面分隔有凹凸室内墙面从来都是平面的,然而现在出现了凹凸分隔墙,购房者可以嵌入一些家俱或书柜,有的利用凹凸分隔巧妙地装饰成具有层次丰富的天然摆设。8.多变起居室目前人们已把厅分成“客”和“餐”两类功能,客厅和餐厅错落分开,不在同一直线上,手枪柄的起居厅设计已被广泛使用。客厅朝南带落地门阳台、餐厅朝北带工作阳台,有的把客厅抬高20—30公分,造成“落差”,使厅的布局更丰富和活泼,同时也区分了厅的两种功能。9.袖珍小户型三房一厅房间近期需求仍很广泛,但总面积在趋小。不少住房已把三房一厅面积控制在110平方米以内,人称“袖珍三房”,一方面避免房间面积过大抬高总价,另一方面已考虑孩子长大的分居趋势。目前市场上一室一厅的房子需求也有增长趋势,这是因为城市新生代一族特定的生活需求所致。10.小区园艺化环境小区环境绿化日益走向“园艺化”,不少开发商在绿化造景上刻意追求建筑与观景、自然地形与人工景点融为一体。同时尽力扩大绿化空间,并做到各建筑之间的相互呼应以及可识别性。

十大基本面指标 篇5

(一)医疗安全指标:

1、参加全省医疗责任保险,年内医疗事故数为0;

2、输血安全事故为0;

3、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为0。

(二)医护人员配置指标:

1、病床与工作人员之比达到1∶1.4~1.5;

2、医护比达到1∶2;

3、病房实际开放床位与病房护士之比≥1∶0.4;

4、护士总数达到卫技人员的50%;

5、重症医学科医师人数与重症监护床位数之比≥0.8∶1;

6、重症监护护士人数与重症监护床位数之比≥3∶1。

(三)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比例控制指标:

1、药占比≤43%;

2、抗菌药物占药品收入比例控制在30%以内。

(四)基本药物使用比例指标:

基本药物使用比例≥65%。

(五)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指标:

实施病种≥20个病种。

(六)诊疗服务指标:

1、甲级病历率≥90%;患者告知率100%;麻醉处方合格率100%;处方合格率>95%;

料完整;

2、医德医风建设、院务公开、行风评议,档案资料齐全、完成,教育资料完善,制度和考核机制健全,公示渠道畅通,公示内容完整;

3、文化建设富有成效,每年在新闻媒体宣传不少于12次;

十大基本面指标 篇6

“三好一满意”活动暨“十大指标”自查报告(2014年1-6月份)

今年上半年以来,根据《河南省二级以上医院“十大指标”宏观监管暨“三好一满意”活动考核评价细则》等文件精神,结合去年市卫生局对我院检查的反馈意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逐条落实,认真整改,注重实效和创新,从“十大指标”的重点要求和“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活动入手,更加深入地开展各项工作、落实各项要求,有效促进了医院整体工作的进展,促进医院在科学化、制度化、现代化管理上取得新进步。根据《2014年全省医疗系统“三好一满意”活动暨“十大指标”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评价细则》的要求,我院认真细致地组织开展了自查工作,现将自查情况予以汇报。

一、强化认识,整体工作顺利推进

(一)强化认识,加强领导。我院充分认识到“十大指标”宏观监管、“三好一满意”、“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是规范医院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并制定了相关的实施方案;工作开展中,重质量、重安全、重效率、重服务、重实效,对任务进行分解,1

责任到科室、到每个人,并有详细的考核及奖罚措施,对于各项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提出解决办法,确保持续改进,形成“人人肩上有指标,齐心协力实现目标”的良好局面。

(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确保“十大指标”、“三好一满意”等活动有效开展,我院采用召开动员会、座谈会、讲评会、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充分利用医院科主任、护士长例会、科室早会、院内宣传栏、医院简报等载体,大力宣传开展活动的意义,强化全体干部职工的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和医疗安全意识,尤其是各科室负责人管理水平的提高,积极落实各个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同时,及时宣传各部门好的做法、经验和先进典型,为各项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奠定了坚实的舆论氛围和群众基础。

(三)周密组织,强化督导改进。为了确保各项工作的扎实、有效推进,我院坚持做到每项工作有安排、有检查、有改进、有提高;专项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相关职能科室按照活动实施方案,定期进行督查,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同时,利用每周一的晨交班会、全院中层干部会、全院医护人员会议、全院职工大会等途径,通报督导情况和专项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讲评,奖优罚劣。

二、“十大指标”宏观监管运行良好

通过强化措施,严格监管,我院前六个月“十大指标”各项监管数据有效控制在2014年河南省二级以上医院宏观监管“十大指标”范围之内。

医疗安全指标方面:医疗事故为零,输血安全事故为零,医院感染爆发事件为零。

医护人员配置方面:从2011年到现在,医院联合县劳动局、编办和卫生局,开辟“人才绿色通道”,组织多次招聘,从改善医院人员配置和满足临床需要入手,大力引进各方面专业人才,无论是临床、医技,还是护理人员都得到了进一步充实。

药占比方面:为进一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药安全、经济、有效,全面提高医疗质量,制定了《获嘉县人民医院关于进一步控制药占比的实施方案》,提出了“第一季度药占比要低于37%,第二季度要低于35%,全年控制在35--36%以内”的总体目标。前6个月我院药占比控制为33.62%。抗菌药物收入占药品总收入的18.03%,低于指标规定的≤20%的要求,抗菌药物品种控制于35种以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分别为50.89%和17%,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37.21%,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52.36%。

基本药物使用比例指标方面:基本药物使用665种,基 3

本药物收入占药品收入的78.97%。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指标方面:我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专业16个,病种53个。

诊疗服务指标方面:甲级病历率为98%,处方合格率为95%,麻醉处方合格率为100%,手术、麻醉、输血、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等履行患者告知率为100%;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为1.6天,平均住院日为6.9天,病床使用率为108%;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大于90%,超声检查阳性率88%,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数为100%。

履行公共卫生职责方面:门诊设立预检分诊点,设立感染性疾病门诊和病房,感染性疾病科接诊1376人次,发热门诊接诊病人884人次,肠道门诊接诊病人492人次,传染病报告率为100%。对口支援任务完成率100%。

医院经济管理及患者费用控制指标方面:门诊诊疗每人(次)医疗费用为87.5元。出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为3540.3元。

临床科研及科技创新指标:上半年开展新业务、新技术3项,发表省级及以上学术期刊论文10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暂无科研立项。

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指标方面:违规违纪人次为0,出院患者对医疗服务回访满意度为99%,门诊患者满意 4

度97%,新闻媒体宣传次数13次。

三、“三好一满意”活动扎实推进

(一)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推行便民、惠民措施,努力做到“服务好”。

1.改善服务态度:认真落实《河南省医疗系统“以病人为中心”优质服务60条》,在门诊及住院部大厅显著位置公示优质服务60条内容,并印发小册子到员工手中;召开全院职工大会,宣讲重大意义,要求全院职工结合自身工作特点,认真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书面的整改措施;为了确保这项工作的落实,院方明确了奖罚措施,并在显著位置公示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这些措施的开展,进一步改善了全体职工的服务理念和主动服务意识,群众满意度有了较大的提高。

2.改善就医环境:我院利用国家项目综合楼投入使用的有力时机,进一步改善了就医环境。儿科、妇产科、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急诊科等门诊科室的布局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检验、超声、中心血库、病理科等相关科室服务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新建了介入病区、新生儿重症病区、血液净化室、手术室,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的就医。康复病区建设已完成、人员培训正在进行中。

3.深化预约诊疗服务精细化管理工作,方便群众 : 一 5

是急诊科实施了“先抢救病人,后结算”的绿色通道;二是为方便患者就医,满足患者的特殊需要,继续实行无假日门诊制度和弹性工作制度,方便了患者就诊;三是实行导医、陪检服务。由专门的导医人员引导患者就医,随时解决病人的疑难问题,并对老、弱、残、急诊和外地患者实行陪检服务。四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逐步推行和完善电话预约复诊等措施,已基本可以满足8小时以上的预约诊疗服务,极大方便了就诊群众。口腔、产前检查月平均复诊预约率大于50%,本地患者复诊预约率大于60%。

4.优化门诊、急诊流程:检验、影像、超声、病理等科室均可提供纸质报告和电话咨询服务;术中快速冰冻自接到送检标本到结果出具时间、超声自检查到出具结果、血尿粪常规、心电图、影像字、自检查到结果出具时间小于等于30分钟;生化、凝血、免疫等项目自检查到结果出具时间小于6小时;大型设备检查项目自接到申请单到出具结果时间小于48小时;细菌涂片子开始检查到出具结果时间小于2小时。

5.继续推行便民、惠民措施,最大限度让利于民:一是继续推行一系列便民措施,方便患者就诊治病,在显著位置公示医院整体及科室布局、科室特色、专家信息、药品价格、诊查项目等医疗服务信息,方便群众就医选择;二是我院 6

90%的诊室有本院副主任医师坐诊,与病区医师实行联动,并根据当地情况,取消了专家和普通挂号费。三是针对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现象,推行了“因病施治、因病施检、因病施药”的诊疗规范和首问负责制、治病规范制、费用清单制、出院回访制,不断推进临床路径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最大限度让利于民;四是在经济核算上推行全成本核算,深化医院内部改革,探索新的绩效考核方案,以达到降低运行成本、降低收费价格、减轻病人负担的目的。

6.深化优质护理服务

医院已成立由院长任组长的优质护理服务工作领导小 组,并将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院级领导会议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医院已全面启动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已制定相应工作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扎实有效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

医院护理工作有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能逐项实施。

病房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模式,护士长及各岗位护士分工明确,责任护士能掌握所分管病人的情况,并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临床各病区的分级护理标准和服务项目已细化并上墙公示。

护理部能够按照临床护理工作量配备全院临床科室护

士,人员配备基本合理。各病区护士长基本能根据病情、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对护士进行分工。

护士长能根据护士的工作数量、质量、技术难度和患者满意度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奖惩兑现。

临床各病区及重点科室表格式护理文书能规范书写并体现专科特点。

医院各部门分工明确,制定了有效的工作措施,合力做好优质护理服务。

7.强力推动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检验结果互认:按照省厅《关于推进同级医疗机构医学检验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要求,我院制定了相关制度,明确了具体项目的工作要求,已在临床工作中得到了确实落实。普通放射线检查片质达到甲级片要求,大型医用设备的检查项目的影像资料做到了检查过程规范,拍片部位正确完整,图像清晰、质量可靠,达到诊断要求。

8.城乡对口支援工作:城乡对口支援工作扎实开展,建立派驻人员的月度考核机制,2011年接受受援来,门诊人次逐年增加,入出院人次2010年 11861人次,2012年14917人次,2013年16708人次,2014年上半年已达9574人次,开展新技术27项,新建专科4个,县外转诊率明显降低。认真完成了515、522行动计划。

9.完善覆盖城乡的三级医疗服务

我院已与新乡市中心医院和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签订了建立医疗联合体的协议,具体工作正在落实进行中。

我院已经完成了康复病区建设,人员培训和设备采购正在进行中。

10.平安医院创建工作

我院成立了平安医院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贺承民院长任组长,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职能科室及相关科室主任,护士长为成员。制定了实施方案,建立了检查督导机制。成立了医患关系办公室,专人负责,实行首诉负责制,反馈率100%。

我院建立了医院内部安全保障机制和工作机制,有全院安全保卫部署的具体方案、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安全生产责任制、工位职责和技术操作规程的督导检查,并建立记录。制定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工作程序。对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制定了详细防范措施,并定期检查落实情况。警务室的建立已与公安部门商定,但由于我院正在建设中,尚未正式设立。11.价格管理工作

我院按照《医疗机构内部价格管理暂行规定》,认真落实内部价格管理监督机制,制定了《获嘉县人民医院价格管理规定》,并进行公示。实行住院和门诊患者费用清单制度,接受群众监督,维护患者的利益。在历次行风检查中收到好评。

(二)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护质量,努力做到“质量好”。

1.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核心制度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医疗服务的核心,是医院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为进一步强化落实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坚持周三领导班子及职能科室主任行政查房制度、周四临床科主任例会制度;加强对医疗文书和核心制度的检查督导力度;完善周一护士长例会及督导检查制度;坚持医院感染控制科的定期和

不定期巡查制度,强化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临床用血等方面的管理;医务科及时完善和修订了《获嘉县人民医院关于医疗文书书写和病案管理的相关规定》、《获嘉县人民医院医疗差错、事故责任人责任追究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药剂科每月通过简报形式公示临床药物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提出整改措施,对医院运行、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等共6大类指标进行统计及相关评估,对住院重点疾病、重点手术、合理用药等进行监控;临床路径工作不断推进,医疗行为进一步规范,医疗质量和安全得到更多保障,甲级病历率达95%,急诊留管时间小于48小时,择期手术术前平均住院日小于3天。

2.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的监控和督导。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报告率达到90%以上,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通过科室主任会议、中层干部会议和其他专题会议等形式进行通报,提出整改措施,并进行督导。按照核心制度要求,强化手术、麻醉、特殊检查和治疗的告知,目前告知率达100%.3.积极完善诊疗服务,履行公共卫生职责,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一是提高医疗内涵质量,确保各项指标达标,进一步规范医疗文书书写行为,加强对病情告知的督查力度;二是精心安排部署“522行动”,为乡镇卫生院培养业务骨干70余人,对支援单位工作的开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认真履行公共卫生职责,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等规定和要求,确保有监测资料的统计分析、报告与反馈,确保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指令性任务100%的落实与完成。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

4.我院床位使用率和年床位周转次数偏高,可能与床位偏少有关,随着我院综合楼投入使用已得到较大改善。基础护理合格率及危重病人护理合格率均大于90%,医疗器械消毒合格率100%,手术安全核查率100%。死亡讨论100%,疑难病讨论率90.3%,三、四级手术术前讨论率86.1%。5.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

常见重点病种病例信息登记96.2%。

我院病理科工作人员配置可以满足临床工作需要,建立健全了相关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明确。按照《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设立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

化学室内间质评、血液学室间评、免疫学室间质评、细菌室内间评全年平均合格。6.诊疗服务行为的规范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指定有具体方案,有实施措施、有考评记录。一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

建立健全有高值耗材管理制度,购入渠道和临床应用管 11

理规范。

我院临床路径在13个临床科室,16个专业,共运行53种临床路径。(包括按病种付费)。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有相关推进临床路径管理的相关制度和具体措施。但入组率和入组后完成率不达标。从统计看,我院实行路径管理的病种,平均住院日缩短、死亡率为0、医院感染发生率低、手术感染率持平、再住院率持平、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发生率降低、治愈率好转率增高,总费用增幅降低。

(三)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医德,严肃行业纪律,努力做到“医德好”。

一是认真学习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的通知》全员医务人员知晓率100%,《医患双方签署不收和不送“红包”协议书》签署率100%,重大医药领域商业贿赂案件为0。二是继续把诚信服务、透明医疗作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内外监督,注重自查自纠和整改落实。三是实行抗生素使用“双十”公示制度。四是进一步完善治理商业贿赂专项措施,严格执行医疗器械、药品、一次性耗材、后勤物资、基建项目等公开招标采购制度,杜绝了违规现象的发生。五是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按照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规定,对医院医疗设备招标、施工监理招标

等重大事项认真组织材料并及时进行上报。六是继续做好医德医风督导检查工作。七是以 “三好一满意”活动为契机,开展医德医风正面教育和警示教育。八是研究制定了《“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工作手册》、《药品“统方”管理及惩处制度》、《医疗设备采购管理制度》等,开展了“卫生系统领导干部防治利益冲突”活动,深入开展廉洁风险防控管理工作。九是组织中心组理论学习,重点组织学习了《十八大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等文件;购买《党风廉政教材》、《中国共产党章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警示录》等学习资料,发给每位领导干部,要求领导干部坚持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深刻领会,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充分认识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十是在全院开展廉洁从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学习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和《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进一步完善各项纪律规定,规范日常监督管理,从源头上制止医疗卫生行业的不正之风。

(四)畅通患者投诉渠道,努力做到“群众满意”。

“群众满意”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衡量工作的标准,也是我们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的初衷和目的。全院职工始终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宗旨意识,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依靠群众深入推进行风建设。

畅通患者投诉渠道,维护患者合法权益。一是继续实行意见箱开箱制度,坚持每周五开启设置的举报箱、查看意见簿,并在急诊、门诊和各病区公示举报投诉电话,做到患者投诉有记录,处理有结果、有反馈(一般投诉处理不超过三天,特殊投诉不超过7天)。二是严格落实举报投诉处理制度和“五条”禁令,进一步做好纠风工作。

四、工作亮点

(一)转变工作作风,把“行政服务”落到实处 院领导班子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坚持每周三行政查房,现场解决各科室在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各分管院领导定期或不定期到临床一线征求意见和建议,并根据所提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工作;各职能科室根据科室特点和具体情况,通过各种形式深入临床,听取意见,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受到了临床医护人员的一致好评。

(二)完善 “十大指标”宏观监管和考核评价体系 我院高度重视“十大指标”的落实、监管及考评,把此项工作作为管理上的突破口,切实转变管理理念,将“十大指标”纳入科室的综合考核之中,完善了检查和评价制度,切实做到有目标、有责任、有措施、有考核、有奖罚,促进 14

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促进了医院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三)优质护理服务实现全覆盖。

优质护理服务在全院11个病区全面铺开。护理部带领各临床科室全面深化以“改革护理服务模式、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加强护理内涵建设”为核心的优质护理服务,结合科室实际,充分体现专科特色;积极推行表格式护理文书书写,简化护理文书书写时间;向社会和患者公开细化的分级护理标准;修订完善护理分级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方案,使护士责任心明显增强,护患关系明显改善,从而使护理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四)临床合理用药成效显著。

我院药剂科主办的《药学简报》到2014年6月已达第126期,简报对临床药物的使用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每月处方和合理用药检查情况及改进措施进行公示,其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公示包括“使用时机、预防使用的品种、预防用药时间、分级管理、病原微生物送检与药敏、临床药师查房情况”等。药剂科和医务科通过制定管理措施及专项检查治理,不断规范用药行为、控制医药费用,进一步加强了对药品使用的管理和监督,控制大处方,严格执行“不当处方院内公示点评”、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 15

超常预警、临床药师等制度;对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排名靠前的科室跟踪调查。

(五)药占比控制初见成效

根据全省二级医院“十大指标”宏观监管要求,我院强化落实合理用药培训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临床药师查房制度、处方点评制度、合理用药监测、报告与评价制度等。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再次制定了《获嘉县人民医院药占比控制方案》和《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今年前6个月药占比为33.62%。

(六)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医疗安全工作成效显 在抓好核心制度落实的同时,我院坚持周四临床科主任督导检查制度,严格奖罚,确保了医疗质量的持续提升;及时修订了《获嘉县人民医院医疗差错、事故责任人责任追究制度》。

近三月来没有医疗纠纷和投诉的发生,门诊就诊患者和出院患者的满意度明显增高。

在实施“十大指标宏观监管”、“三好一满意”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工作中,我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一是医护人员配置方面——由于医院发展迅速,实际病床数增加较快,尽管加大力度引进人员,努力改善人才结构,但是医护人员配置结构 16

还不甚合理,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临床科研及科技创新指标方面——开展的新成果、新技术项目较少,创新意识、创新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临床路径实施方面——临床路径的实施有待进一步加强,准入和退出程序不够严格,部分病种例数少;四是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列偏高。

总之,通过各项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促进了我院各项工作和事业的健康、全面发展,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正在稳步提升,就医环境逐步改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提升。

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7

一、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评价的指标类别

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行评价, 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指标的选择上, 尽管用“投入”做评价指标便于直接用货币计量, 易准确转化为人均投入水平, 但仅仅重视投入问题而忽视对投入绩效的评价可能导致公共资源的大量浪费。如果用“产出”做评价指标, 不仅有利于评价实际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 也便于结合投入指标衡量公共服务的绩效。尽管用“效果”做评价指标能直接反映人们实际享受的公共服务所取得的效果, 评价最为可观、科学, 但是很多公共服务的“产出”和“效果”难以准确测度, 特别是效果类指标, 其与资源的投入之间的因果关系也不明确。因此, 从国际实践看, 在对公共服务水平的测度中, 长期使用的是投入指标, 同时规定严格的程序控制。

从发展趋势看, 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 越来越重视对产出和结果的测度, 而且逐渐开发出一系列评价各类公共服务产出和结果的核心指标, 用于评估公共服务的水平。显然, 无论单独采取上述几类指标中的哪一种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应当综合考虑投入、产出和效果。针对“产出”类指标, 本文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 而且在所应用的“产出”指标中, 很大一部分往往不是某年的投入所形成的, 而是长期累积投入的结果, 并不能有效反映投入产出比来衡量基本公共服务绩效。因此, 本文引入“能力”指标, 即评价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实际能力, 如人均床位数、生师比等。

基于以上分析, 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应该具体分为投入类、能力类和效果类, 并综合运用三类指标进行整体评价。投入类指标是指在某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水平, 能力类指标是指提供某项服务所具有的相关软硬件能力, 即可以提供什么水平的服务, 效果类指标是指在某一服务领域的服务所产生的实际效果。综合评价是指在某一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评价中, 设立包括上述三类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 采取分别赋予不同系数或权重的方式予以叠加。

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评价的影响因素

由于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评价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个指标很难比较全面和准确地反映各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水平和均等化程度, 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成本的因素, 如地区海拔、温度、道路情况等会对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成本产生较大影响。以温度因素为例,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最北部, 是全国气温最低的省份, 全年有5个月的时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 最冷月的气温达到零下31摄氏度, 最北部的漠河曾达到零下52摄氏度。这种特点决定了该省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生活条件等的标准高于其它地区,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成本也较高。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 仅对指标值进行比较和评价, 会导致结果的不科学、不客观。如采用人均财力指标衡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由于各地区供给成本存在较大差异, 人均财力相当的两个地区, 可能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2.影响基本公共服务需要达到水平的因素。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同, 消费水平、生活成本等也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都会影响基本公共服务需要达到的水平。如物价因素, 全国各地物价水平存在差异, 发达地区维持最基本生活条件的标准均高于欠发达地区, 东部地区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界定要高于西部地区。如果全国统一使用一样的最低保障标准, 看似均等化, 但实际上却导致事实上的不均衡。

3.影响基本公共服务需要达到覆盖面的因素。我国幅员辽阔, 人口、资源分布极不均等, 仅用人均概念来描述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水平和衡量均等化程度并不合理, 如人口密度等因素就对此产生重要影响。以基本医疗服务为例, 东部与西部地区的人均床位数或医生居民比相同, 并不意味着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水平相同。在人口密度较低的青海、西藏地区, 一个床位或者一个医生可能对应的人口数量较少, 但对应的区域面积却很辽阔, 在与东部地区人均床位数、医生居民比相同时, 显然无法提供象东部地区那样便捷的医疗服务。

三、基本公共服务评价的基本模型

一个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取决于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 对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要按照其自身属性和重要程度等因素, 确定其在整个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地位, 并赋予权重。每一项基本公共服务都应当从投入、能力、效果等3个类别进行评价, 并对每个类别分别赋予权重, 加权后形成该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评价。可以在每个类别指标所包含的评价指标中选取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根据需要和指标的属性情况, 充分考虑客观条件对指标的影响因素, 赋予指标系数和在该类指标中的权重, 形成对每类指标的评价, 通过这一体系可以得到某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基本评价。这一体系可以表述为:

LA=∑Piαi +ε

∑αi=1

式中LA为A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Pi为第i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提供水平;αi为第i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权重;ε为其他因素调整项, 每个地区有同其他地区不同的重要特殊条件而无法统一比较时, 需在此项中体现。如某地区的某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Pi) 可表述为:

Pi=∑ (Ijβj) αinp+∑ (Pmβm) αpos+∑ (Enβn) αeff

αinp+αpos+αeff=1

式中Ij为第j种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类指标, βj为其影响因素的系数, αinp为投入类指标的权重;Pm为第m种能力类指标, βm为其影响因素的系数, αpos为能力类指标的权重;En为第n种效果类指标, βn为其影响因素的系数, αeff为效果类指标的权重。

四、具体评价指标的选择

由于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繁多, 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所有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进行评价既繁琐、困难, 必须根据我国当前国情, 选取有代表性且在数据上可得的重要项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选取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和就业、公共安全、公益性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6项基本公共服务作为一级指标, 并在其下选取具体的二级指标,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一) 基础教育评价指标选择

1.投入类指标: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财政支出的比例、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在投入类指标中, 本文重点选取了财政性教育经费相关指标, 主要是考虑到基本公共服务应当由政府承担资金供给责任, 如果选取教育经费, 会导致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衡量产生偏差, 责任主体不明确。选择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比重, 可以比较客观地衡量该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

2.能力类指标:

普通小学生师比、普通初中生师比。上述两个指标是衡量教育教学能力和质量的重要参考, 生师比越低, 说明教育能力越强, 教育条件越好。

3.效果类指标:

普通小学升学率、普通初中升学率、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我国义务教育实施以来, 目前适龄儿童入学率、普通小学升学率等指标都较为接近, 比较时鉴别力不强。普通初中升学率可以作为教育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文盲半文盲率则是教育, 尤其是基础教育现实效果的一个重要参考。

(二) 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评价指标选择

1.投入类指标:

人均财政医疗卫生支出、财政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参加新农合人数占农村人口比重。医疗卫生有很大一部分不属于基本公共服务范畴, 因此在选择指标上重点考虑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资金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需要政府投入相应的资金进行补助, 因此也放到投入类指标中。目前提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的重点是农村, 参加新农合比例也可以较好地衡量政府供给基本医疗服务的水平。

2.能力类指标:

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平均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设卫生室的村数占行政村数、每百万人口妇幼保健院 (所/站) 数、每百万人口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每百万人口卫生监督所 (中心) 数、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水改受益人口比例、饮用自来水人口占农村人口比例。考虑到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地区, 所以在指标体系中加入了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等指标, 农村水改和卫生厕所建设也是公共卫生服务的代表性指标。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等指标则主要衡量公共卫生领域的服务水平。

3.效果类指标:

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围产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比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新农合补偿受益人次占参合人数比例。一些研究中将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也纳入评价指标, 但本文认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同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联系不够紧密, 而且受人口自然增长等因素影响较大, 因此未纳入评价指标范围。还有研究认为医疗机构诊疗人次也是效果类或产出类的重要指标, 本文用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代替孕产妇死亡率指标, 主要是考虑到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 孕产妇死亡率已经很低, 而是否能够在医院进行分娩, 则是基础医疗服务应当重点关注的方面。用围产儿死亡率指标代替新生儿死亡率指标主要是因为数据全面性的要求, 按目前统计口径, 新生儿死亡率仅在监测地区有统计, 而围产儿死亡率是医疗机构报告项目, 较为准确。

(三) 基本社会保障和就业评价指标选择

1.投入类指标:

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人均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由于寻求就业支出的分省数据较为困难, 因此本文将就业纳入社会保障和就业这一更宏观的体系进行研究。同时考虑到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中, 社会福利、城乡社区服务是居民生活、就业等保障的重要组织形式, 具有代表性, 因此也以城乡社区事务支出指标来衡量对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投入情况。

2.能力类指标:

每万人口社区服务设施数、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占城镇人口比例、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占城镇人口比例、参加城镇失业保险人数占城镇人口比例、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占农村人口比例、农村低保标准、城市低保标准、每十万人职业介绍所个数、每十万人职业介绍机构人数、每百万人口社区服务设施数。社区服务设施是指城镇 (街道办事处、居委会) 设立的以非盈利为目的, 为本社区居民服务, 特别是为老年人、残疾人、儿童服务的社区服务中心、活动站、服务站、养老院、老年公寓 (托老所) , 残疾人工疗站、残疾儿童日托所、家务服务站、婚姻介绍所等福利性设施以及职工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的机构。这些机构所履行的多是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类任务, 因此用这一指标来衡量社会保障提供能力比较合理。各地农村、城市人均最低保障标准或者实际支出指标能较好地反映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水平。

3.效果类指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职业介绍机构本年度介绍成功人数占本年登记求职人数的比重、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员人均基金支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占年末参加失业保险人数比例、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员人均基金支出、领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人数占年末参保人数比例。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一直广受诟病, 准确性不高, 而且这一数据中把农村富余劳动力排除在外, 代表性也不高。但考虑到这一指标客观上反映了城镇人口就业的基本情况, 也衡量着政府在支持就业方面的力度和水平, 同时我国也无其他权威数据可以准确描述就业情况, 因此还是应用这一指标评价就业服务。

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就业人员的从业层次、水平, 一个具有较高技能的人一般来讲其工资应当比具有技能较低的人高, 而就业扶持的重要手段就是开展就业培训, 引导劳动力向适合自己的岗位流动, 客观上可以提高就业人员工资水平, 因此用这一指标衡量政府扶持就业的努力程度具有合理性。职业介绍机构介绍成功人数比例主要反映这些机构的执行情况。采用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指标, 主要是考虑到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阶段, 农村富余劳动力目前也计入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中, 如果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显著下降, 说明政府在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摆脱失业半失业状态方面有所成效。其他基金支出类指标主要说明社会保障执行效果。

(四) 公益性基础设施评价指标选择

1.投入类指标:

农村人口人均农林水事务支出, 人均交通运输、文化体育与传媒、城乡社区事务支出, 文化体育与传媒、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公益性基础设施涉及的范围很广, 很多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均在此列。本文还是从需求的迫切性、基础性和重要性出发, 重点选择农村农林水等事务的支出, 以及交通运输、文化传媒等支出作为衡量基础设施建设的依据。同时, 由于各项支出具有大致相同的性质, 因此把其汇总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作为重要指标之一。

2.能力类指标:

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农村人均用电量、每平方公里铁路线长度、每平方公里公路线长度、万人均铁路线长度、人均公路线长度、高速公路占公路的比重、每万人邮电营业网点数量、城市用水普及率、城市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均城市道路面积 (平方米) 。农村水利是基础设施的重要项目, 用灌溉面积指标可以粗略估算出水利设施的建成情况, 同时农村用电量和基础设施是否健全的关系也很密切, 用这两项来衡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合理。其他指标在现有研究中一般均予以采用, 此处不再赘述。

3.效果类指标:

每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产量、铁路客运密度、公路客运密度、铁路货运密度、公路货运密度、人均邮电业务量、城镇人口人均公共交通客运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到位产生的重要结果就是农业生产能力增强, 在此采用单位农业生产能力指标来概括地衡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效果。货 (客) 运密度指在一定时期内某种运输方式在营运线路的某一区段平均每公里线路通过的货物 (旅客) 运输周转量。计算公式为:货 (客) 运密度=货物 (旅客) 周转量/营业线路长度。该指标可以反映交通运输线路上的货物 (旅客) 运输量运输繁忙程度, 是衡量运输线路运输能力和通过能力大小, 线路规划、布局合理度的重要依据。

(五) 公共安全评价指标选择

1.投入类指标:

人均公共安全支出、公共安全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国防支出属于公共安全的一部分, 但是主要由中央政府提供, 用作地区间比较既不科学, 也无意义, 因此本文仅用公共安全支出指标来衡量公共安全服务投入水平。

2.能力类指标:

每万人口从事公共安全财政供给人员数。由于从事消防、公安、派出所布局、消防设施等数据较难以在公开的数据中找到, 因此, 只能较为笼统地用从事公共安全人员数量指标来评价公共安全提供能力。

3.效果类指标:

人口火灾发生率、万元GDP火灾损失率、人口交通事故发生率、万元GDP交通事故损失率。本文对现有数据进行了研究, 各地区犯罪率、刑事案件侦破率等方面的数据均难以整理、汇总, 因此用火灾、交通事故两项指标来评价公共安全服务实施效果。

(六) 环境保护评价指标选择

1.投入类指标:

人均环境保护支出、环境保护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2.能力类指标:

每亿元GDP废水治理设施套数、每十万人口废气治理设施套数。这些指标虽然数据可得, 但价值不高, 因为废水、废气治理设施的治理能力不同, 可能一个地区只有一个千万吨级的废水处理设施, 而另一个地区拥有6个百万吨级的设施, 仅从设施数量上无法准确判断处理能力。因此本文更倾向于采用投入和效果类指标来衡量环境保护服务。

3.效果类指标:

每亿元GDP废水排放量、每亿元GDP废气排放量、每亿元GDP工业废物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较多研究采用森林覆盖率作为衡量环境保护服务的重要指标, 本文则认为各地区自然环境及人口承载不同, 是否适合森林生长, 是否有足够的空间供森林生长等都是影响森林覆盖率的重要因素, 森林覆盖率并不能体现政府在环境保护上的重视程度和取得的实际效果。比如内蒙古为了环境保护而大力实施退耕还草, 森林覆盖率并不一定能提高, 而黑龙江即使保护不力, 其森林覆盖率还是要远远高于内蒙古。

五、各项服务在指标体系中权重的确定

一个完整的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涵盖各类基本公共服务, 并在对其评价的基础上予以综合。由于各类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程度和政府的提供力度并不相同, 必须进行区分。本文采取赋予各类基本公共服务不同权重的方法实现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分, 并最终综合为基本公共服务总体评价。结合上文论述, 在对6类基本公共服务属性、重要性和提供优先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权重, 即对αi进行赋值。

(一) 各项基本公共服务权重的确定

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主要依据该项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予以确定。这一指标一方面体现了政府的公共服务支出倾向,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府视野中该项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程度;另一方面, 这一指标也是当前财政体制下该项基本公共服务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具体地位的体现。目前,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并不健全, 存在不科学的因素, 用财政支出比重确定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权重, 不能仅仅考虑到现状, 否则无法对这一现状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和判断。

1.基础教育。

财政教育支出是一个大范畴的概念, 包括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高中教育和义务教育, 不仅总支出数额较大, 而且占比也较高。考虑到数据的统一性和可比性, 本文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口径, 只对教育经费数据作一定的修正, 主要剔除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相应经费支出。高中教育、幼儿园、特殊教育虽然不属于基础教育, 但高中教育在某些地区已经普及, 更是衡量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 必须予以考虑。教育行政单位、教育事业单位支出可以理解为为教育提供服务的单位, 也是行使教育服务职能的必需品, 也应予以考虑。

2.公共卫生、基础医疗以及基本社会保障和就业。

目前, 在可得的权威数据中有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相关数据, 其中很多支出不属于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基本社会保障的范畴。考虑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欠账, 我国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服务需要大规模补课, 本文在研究时直接采用较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口径更大的医疗卫生支出数据, 以及较基本社会保障口径更大的社会保障支出数据。

3.公益性基础设施。

本文选取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传媒、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和交通运输的汇总支出作为公益性基础设施支出, 汇总后的支出总量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接近30。从重要程度上讲, 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比基础教育和基础医疗及公共卫生更为重要, 如果此项支出比重在计算基本公共服务整体水平时过高将不利于整体水平的比较, 因此本文采用取该项支出的50%来计算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4.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

国防支出应当列入公共安全服务, 但考虑到国防支出一般由中央统一负责, 其均等化程度较高, 进行各地比较没有现实意义, 本文在公共安全服务中将国防支出剔除。另外, 本文直接采用环境保护支出的数据。

5.确定权重。

本文采取下列公式对权重进行计算:某地某年某项基本公共服务指标权重=本地区第A项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本地区所有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因此, 权重之和为零。

(二) 基本公共服务各项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除了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在整个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权重外, 每项基本公共服务也有多个不同的二级指标对其进行描述。因此, 这些指标对该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影响也需要用权重的概念来界定, 这样才能使各项指标成为一个体系, 并最终得出对该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评价。按照不同属性, 本文将基本公共服务的评价指标划为投入类、能力类和效果类三种, 对于每类指标权重的设定一是不应过于复杂, 要便于理解和计算;二是三类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 权重不应相差过大;三是投入类指标既要反映政府支出倾向, 同时也对供给能力和服务效果有重要影响, 权重应相对较大。综合上述考虑, 本文为投入类、能力类、效果类指标分别赋予40%、30%、30%的权重。

本文对二级指标的权重界定基于两项原则:一是投入类指标中, 人均指标反映实际投入水平, 权重较高;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指标, 反映的是政府投入倾向和本类服务在全部服务中的重要程度, 并不一定和服务水平直接联系, 因此人均支出类指标一般为比例类指标的2倍。二是将每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进行分类, 明显描述同一方面内容的指标, 则合为一类, 对描述不同类别内容的指标, 赋予同样的权重;在同一类别内部的各个二级指标享有同样的权重。但是环境保护中的能力类指标的数据可比性较差,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环境保护能力的大小, 但描述的准确度和可靠性不如投入类和效果类指标。因此, 针对环境保护服务, 投入类、能力类和效果类指标的权重分别设定为40%、20%和40%。

六、各项服务均等化影响因素的系数确定

由于我国各地区间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情况等差别较大, 仅仅从基本公共服务各项指标直接衡量发展水平显然不够科学, 只有对一些受客观条件影响较大的指标予以修正, 才能正确评价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本文认为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 生活成本差异

生活成本对投入类指标会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按生活成本差异对投入类指标进行修正。一般而言, 以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对指标进行修正较为科学, 但目前我国尚未有各地区价格水平的权威统计数据, 仅有本地区自身时间序列比较的价格指数。由于各地区消费物品不相同, 仅用价格水平进行比较也不够合理, 本文倾向于选择“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和“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两个指标来衡量不同地区的生活成本差异。从大范围的平均水平角度讲, 全年消费性支出和生活消费支出指标可以看作一个正常居民在当地价格水平和生活方式下维持正常生活所需要的成本, 将两个指标进行综合就可以得出该地区生活成本的平均水平。

需要说明的问题是, 可能出现发达地区生活成本较高, 同时生活水平也相对较高, 进行这样的比较会产生不够公平的争论。由于发达地区的生活水平整体上已经达到一定层次, 如果一个居民无法维持这一正常水准的生活, 那么就可能在尊严、满足程度上受到损害。另外, 当地的基本生活用品已经达到一定的价格水平, 其基本类别也不同于欠发达地区, 借助当地平均水平的生活成本可以比较有效地描述生活成本差异情况。因此, 在一个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水平上, 城市生活成本每增加1个百分点, 则公共服务供给成本 (综合考虑工资、物价、费用等因素) 增加约0.2个百分点 (公共服务供给成本弹性) ;乡村生活成本每增加1个百分点, 公共服务供给成本增加约0.3个百分点。据此, 生活成本差异系数对所有的投入类财政支出绝对数指标均产生作用, 生活成本系数越高, 实际生活成本越低, 需要调增投入类指标。

(二) 人口密度差异

人口密度即人口总量同地域面积的比例, 一般来讲人口分布越分散,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难度越大, 成本也越高, 人均拥有服务设施量也越大。人口密度对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成本的影响机理可以从三方面加以分析:

1.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在人口密度小的地区, 覆盖同样多的人口则覆盖地域面积较大, 居民要享受服务需要支付交通等额外成本, 要达到相同水平的服务, 既可以增加服务设施的数量, 减小覆盖面积, 又可以提高服务质量, 通过增加人员配备、改进服务工具 (如直升机、汽车等) , 增加覆盖的便捷度。人口密度对基本公共服务成本逆向调节, 人口密度低则需要提高支出水平。

2.人口在地域间并不是平均分布, 相对而言城镇居民居住相对集中, 对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成本影响不大。农村人口分布相对分散, 但在不适宜人类居住地区分布极少, 用人口数同地域面积的比衡量人口居住集中度并不科学。因此, 本文采用“乡村人口”同“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之来衡量人口集中度。农作物播种面积可以近似地描述农村人口生产、生活的区域范围, 其分布也大致在这一范围内, 用此计算人口集中度较有代表性。当然在牧区, 这一指标也会出现相应的问题, 考虑到当前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在牧区一般采用“中心小学”、“乡镇卫生院”等方式提供, 公共服务项目覆盖面积大, 其供给成本也相应提高。因此, 本文还引入“经营性土地”统计指标中的“牧草地”面积指标, 按比例进行调整后, 同“农作物播种面积”指标共同组成“生产生活面积”一项, 计算人口密度。

3.人口集中度达到一定水平后, 对基本公共服务成本的影响作用也会降低, 即在相对集中的基础上, 人口集中程度高低基本不再影响服务提供成本。本文经对数据进行分析, 认为当人口密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时, 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由于居住距离、集中聚居点人口规模等因素, 人口密度对公共产品供给成本的弹性系数约为-0.3, 即密度减少1%, 成本增加0.3%。因此本文对人口密度的影响进行相应处理, 结论是:人口密度系数对投入类指标中的财政支出绝对数产生影响, 同时也对能力类和效果类中的涉及人均水平的设施、服务人员等产生影响。

(三) 地理差异

一般而言, 海拔、温度、降水量等因素也会对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成本和效果衡量产生影响。海拔越高、年平均温度越低、年降水量越少,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成本将会越高。温度和海拔有一定的关联关系, 在同一纬度上, 海拔越高, 温度越低, 两者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机理也大致相同。一是温度低、海拔高会导致服务设施建设成本增高, 一方面建筑材料方面要求更高, 另一方面适宜施工的时间更短。二是会导致服务运行成本的提高, 例如车辆燃油消耗增大、保温保暖要求提高、供氧等保障需求增多等等。三是会导致维护成本高, 道路、桥梁、市政设施等的消耗均将增大, 维护和更新费用也相应较多。所以, 同样的财政支出, 在低海拔、温度适宜地区形成的服务效果会比高海拔、温度较低地区要好很多。

降水量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成本影响机理同海拔和高度有所不同, 主要是降水量低的地区, 对基础设施需求量更大, 对服务水平要求更高。比如在干旱地区, 农田水利设施需求就大, 对环境保护投入的要求就高。同样的财政支出, 在湿润地区可能可以较好地履行职责, 而在干旱地区就显得极为不足。需要注意的是成本增加同海拔、温度及降水量并不成线性关系, 只有当海拔、温度或降水量达到一定的值后, 其效应才会显现。只有当海拔上升到一定高度, 足以影响生产生活时, 对基本公共服务成本的影响才会显现。只有降水量则需要低到一定的值, 导致地区呈现干旱半干旱状态时, 才会对基本公共服务产生影响。本文采用温度、湿度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成本的关系为代表, 描述自然地理因素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影响, 同时针对高海拔地区引入专门调整系数, 计入整个地理差异系数中。各类系数的确定仍然采用分段描述的方式, 只有各项指标达到一定值时, 才引入系数概念。

温度系数计算采用年平均气温低于10℃为标准, 用各省省会城市年平均气温概括性描述该省平均气温。供给成本则以建筑物建设总造价为参考, 并假设造价同温度呈线性关系。由于年平均气温每降低1℃,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成本升高6.23%。由此, 温度系数可表示为:当年平均气温高于10℃, 温度系数为1, 即不进行系数调整。当年平均气温低于10℃, 温度系数=1/[1+ (10℃-年平均气温) ×0.0623]。湿度系数计算以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降水量标准, 即年降水量低于500毫米为标准, 低于500毫米的计算系数, 由于涉及省份较少, 本文假定降水量同公共服务成本供给呈线性关系计算系数值。海拔系数则以地区平均海拔高度超过2 000米为标准, 直接根据有关部门计量成本时的一般做法, 采用赋值的办法确定系数。最后对3项系数进行算术平均, 即得到地理系数值。地理系数越低说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成本越高。地理系数对投入类指标中的财政支出绝对数指标具有调节作用。

七、对指标数据进行处理的基本方法

一个对基本公共服务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 其指标必须可比。本文所选取的各项指标的计量单位存在很大的不同, 有人均指标, 有比例指标, 有以货币计量的, 也有以面积计量的, 只有对指标的数据进行处理才能使整个指标体系进行有效的测度。本文主要采用基准评估 (标干) 法来实现各项指标的可比, 并最终给出某地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评价值。基准法又被称为标干法, 其基本思想就是预先选定一个单元或设定一个标准, 并将其作为各个单元在一定期限内的努力方向和试图达到的目标, 到设定期末, 测度本单元完成预定目标的程度和质量, 即为该组织的基准绩效得分, 完整的基准法一般包括选定参照的基准、研究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制定实施计划、执行计划、监控和评估实施结果等步骤。根据评估重点的不同, 选择和设定的参照标准也不同, 既可以采取过程基准, 也可以采取结果基准。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行, 对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各类指标均可设定基准 (标干) , 并以此来测度各个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基准的选择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采取发达国家或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水平和均等化水平均较高国家的平均水平来设定各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指标的基准;二是以各个指标的全国平均水平为基准;三是以各个指标的全国各个地区目前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为基准。

在上述三个方式中, 第一个方式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差,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既有整体水平低的问题, 也有发展极不平衡的问题。如果以发达国家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为基准, 则会严重降低我国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评估水平, 各地区间的差距也变得较小, 难以准确比较。二是发达国家同我国统计制度和体系不同, 各类指标的统计口径也存在较大差异, 再加之数据可得性较差, 因此很难找到和我国相应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指标相一致并且可作为基准的数据。第二个方式虽然便于理解和操作, 但也会带来人为缩小公共服务差距的问题。由于我国各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较大, 可能某几个省份就会将平均指标的水平降低几个档次, 而这样就会存在高估接近或超过平均水平省份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问题, 同时也缩小了高过这几个省份水平的其他省份评估结果间的差异。本文倾向于选择第三个方式, 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也选用了第三个方式。通过选取某项指标的最高值, 并以其他值与其的比值测度该指标的水平, 既可以有效拉开最终测度值的距离, 使最终指标的可比较性较强, 同时也可以较好地寻找差距, 指出该项指标可提高的空间, 而这也正是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行评价的现实意义所在。

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纵览

按照上述分析和研究, 本文建立了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项目”一栏为一级指标;“指标类别 (权重) ”一栏, 为二级指标的具体类别, 其中数字代表该类指标的权重;“指标”一栏则具体列明了二级指标;“系数调整”一栏, 成本差异系数表示为C, 人口密度差异系数表示为P, 地理差异系数表述为T, 在该栏中列出系数则对相应的指标进行调整;“指标权重”一栏具体列出了每个二级指标在本类指标中的具体权重。

以上即是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可以表述为6项一级指标, 3种指标类别, 88个二级指标、3个修正系数和2类指标权重的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每个年度的各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评价值还应分别按该年度的项目权重加权后进行汇总, 最终形成某地某年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综合评价指标值。

参考文献

[1]李萍.财政体制简明图解[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2]陈昌盛, 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3]陈昌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行动框架[EB/OL].国研网, 2008.

做色鬼的十大基本条件 篇8

二、脸皮要厚。最低标准为一锥子扎不透,只有这样被发现后才能脸不红、心不跳,大义凛然!

三、演技要好。即使当场被捉,甚至捉奸在床,也能高呼:“我是冤枉的!”

四、口风要严。牢记不该说的不说,该说的也不说。坚信解释就是掩饰,沉默就是反抗的硬道理!

五、跑的要快。树立36计之走为上计为自己的座右铭。并时刻以此激励自己,遇事闪为先!

六、心要细!做事情最重要的是善后,如果你不想让它成为最后一次的话,那么一定要牢记此条。消除所有罪证。

七、胆子要大。“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拖拖拉拉。要记住,机会对每个人来说可只有一次!别到时候后悔地说:“曾经有一次……”

八、学会坚持,有耐性!机会不是天天都有的!色鬼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别人放弃的时候,他们依旧在坚持自己的阵地!坚持就是胜利嘛!

九、见风使舵,言而无信。这主要是为了善后,一旦被人发现,当场拿下。就要学会利用一切机会和可能,来逃避法律的制裁!成功之后则要否认自己所说的一切话。“我××的说什么了?我忘了!”

十、不怕牺牲!如果以上这些统统都不好使了的话!那么恭喜你:你死定了!勇于面对现实吧,朋友!“人终归有一死……”

上一篇:学校各器材室管理制度下一篇:2015图书馆辅导工作年中总结及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