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调研报告(共8篇)
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调研报告 篇1
为了全面推进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圆满实现“决战x年农村公路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县委、县府高度重视,慎密部署,狠抓落实,全县农村公路建设正稳中有序,高质推进,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公路建设基本情况
宣汉县地处大巴山南麓,幅员面积4271平方公里,辖54个乡镇,497个行政村,总人口118万(其中农业人口占90%)。全县公路总里程4013公里,占综合运输网总里程的88.9%,其中上等级公路有507公里。从整体看,全县交通建设发展仍然滞后,上等级公路仅占总里程的13.6%,路面铺装率仅占总里程的6.3%,等外级公路2891公里。
今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决战2010年,基本实现乡乡通水泥路(油路),力争实现40%的村通水泥路(油路)”的奋斗目标,吹响了全县进军农村公路建设的号角。全县下达农村公路建设计划217个,计划修建通乡水泥路247.718公里,新增23个乡镇通水泥路(油)路;改造和新建村道公路517公里其中:下达通乡公路硬(油)化计划30个,通村公路建设计划187个(其中:村通达146个、村通畅41个)。截止今年5月25日,全县已启动农村公路建设计划项目168个、占总计划的77.4%,其中:启动通乡公路硬(油)化23个,占计划的76.7%;通村公路145个(其中:通达121个、占村通达计划的82.9%,村通畅24个、占数村通畅计划的58.5%);建成163.7公里,占总计划的15.1%,其中:硬(油)化通乡路53.9公里,占计划任务的20.7%.庆云乡、隘口乡、马渡乡、双河镇、红峰乡、芭蕉镇、塔河乡、峰城镇8个乡镇完成了通乡路建设任务;完成通村公路104.6公里(通达75.8公里、通畅28.8公里),占计划的13.6%;计划外村通畅公路13条、54.8公里,已完成7.1公里。七里乡、华景镇、隘口乡、土黄镇、南坝镇、大成镇、三墩乡、白马乡、东乡镇、毛坝镇、君塘镇等乡镇进度较快;凤林乡、下八乡、茶河乡、黄金镇、峰城镇、天台乡、清溪镇、上峡乡、柳池乡等乡镇进度相对较慢。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领导,明确职责。一是成立了高规格的“加快全县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和县委常委、副县长任副组长,24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并设立了“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二是实行县委常委和副县长挂包农村公路建设重点项目制度和县级领导分片区督导通村公路的通达和通畅工程制度。今年,16位县级领导分别挂包16条通乡水泥路(油路)建设项目,8个县级领导带领交通局16名技术管理人员,分8个片区对通村公路通达和通畅工程进行督导。三是推行县级部门定点联系乡镇抓农村公路建设制度。每个县级部门联系一个乡镇,县级部门要经常深入联系乡镇调研和指导农村公路建设工作,认真分析研究农村公路建设情况,加强现场检查指导,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确保定点联系的乡镇按时按质完成全年农村公路建设的目标任务。县级部门要将联系乡镇的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要全力帮助乡镇做好项目争取、资金筹措、进度质量监管等方面的工作,确保了联系工作扎实有效。
(二)突出民主,规范程序。一是突出民主决策程序。严格执行乡村公路项目“三张表”(即《村民大会决议书》、《乡镇人大代表决议书》、《县人民政府立项申请书》)的决策程序和公路建设“三大机制”(即自上而下的宣传机制、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机制和社会全面支持的援助机制)的监督管理规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和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形成部门协助修、群众自发修、企业捐助修农村公路的良好氛围。二是突出项目公示程序。所有项目从施工单位、技术标准建设里程、资金来源、受益范围、责任人员等群众所关心国家大的事项,在公示墙进行全面公开,全方位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三是严格招标程序。由村民大会民主推荐代表组成项目管理班子,实行公示制,将项目实施的时间、规模、资金安排、技术标准、举报电话等全部公示,同时执行最低评标价法和严格的履约保证金制度,确保民主管理,程序合法。
(三)整合资源,多法筹资。一是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及整合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将项目纳入2010年投资建设计划,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强力争取各类农村公路项目资金,同时整合各种资源,充分发挥整合效应。二是大力加强县级财政预算。预安排1000万元作为农村公路建设专项奖励补助资金;安排7500万元通乡水泥路(油路)建设补助。同时对验收合格的乡村公路项目和农村招呼客运站,按乡道10万元/公里、村道3万元/公里、乡道公路养护补助资金5000元/公里、农村招呼站XX元/个的标准进行补助。三是加大社会支持力度。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全力支持农村公路建设。采取招商引资、农村客货运输企业投资、路桥冠名权、广告权、道路沿线资源开发权、绿化权等多种渠道收入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积极协调争取中石化、中石油在宣单位和煤矿企业大力硬(油)化矿区乡镇、村连接干线公路的乡镇、村公路,建立新型的“油地”、“煤地”的共生共荣关系。努力形成“开放领域多方位,投资渠道多元化,引资方式多形式”的农村公路建设投入机制。
(四)严格把关,确保质量。一是严把工程设计关。统筹规划,布局合理。结合“十一五”公路建设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着力构建科学便捷的公路网络;设计科学,方便群众。县交通局工程技术人员实地勘测设计,并结合基层组织和当地群众的积极建议优化建设方案;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并从实际出发,兼顾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在保证行车安全的情况下因地制宜选择相应的技术指标。二是严把施工队伍关。坚持阳光操作,公开透明原则,通乡路委托了市招投标中心进行了公开招投标。通村公路由村委会召开村民大会自主决策,并由村民大会民主推荐代表组成项目管理班子,实行公开招标制度,同时执行最低评标价法和严格的履约保证金制度,确保施工队伍按时按质完成任务。三是严把材料进场关。各条公路都明确了材料的质量要求,规定了水泥标号、石料标准,强调了工程用砂和水的注意事项;要求对所有的工程材料,必须严格检验,对达不到标准的碎石和含泥量重的沙、石一律不准进入施工现场。选好配齐必备机具,配置了台秤、搅拌机、振动棒(板、梁)、钢管滚杠、手工抹刀、压纹机等修路机具。施工搅拌现场一律吊挂由交通局统一制作的农村公路建设混凝土配合比公示牌,并严格按公示内容进行配料和搅拌。四是严把工程技术关。抓好路基工程,严格按要求处理地面、填筑碾压、开挖,做好挡墙和边沟,确保路基平整坚实,水沟沟底平整、排水通畅。抓好水稳层铺筑碾压,保证了水稳层的密实及厚度。抓好混凝土浇注,做好模板和隔板,施工中正确使用振动棒,确保工艺合理。各道工序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施工,上道工序不合格的,坚决不准进入下道工序。五是严把工程监督关。强化现场监理。县交通局聘请工程质量监理人员到施工现场监理。强化质量监管。各乡镇质量监督小组全程进行质量监督,重点是对水稳层碾压、混凝土配合比例、水泥路面浇筑等进行全程跟踪监管。强化社会监督。制作了工程公示牌,公布了举报电话,设置意见箱,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强化督促检查。各乡镇成立督促检查组,由责任心强、公道正派的老党员、离退休老干部、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部分群众代表组成,采取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现场进行检查督促。
(五)强化考核,逗硬奖惩。一是对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严格考核,明确了奖励和惩处措施。县委目标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2010年农村公路建设与管理工作专项目标考核办法和评分标准,对目标任务完成较好的,且得分在90分(含90分)以上的给予表彰奖励。设一等奖5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5名,分别奖励现金5万元、3万元、2万元,该乡镇党政“一把手”可按奖金总额的20%提取。对得分在80分以下的予以通报批评。对因组织领导不力、发动群众不充分、建设进展缓慢、完不成年度目标任务、不严格执行“村民自治”原则、因工作方法简单酿成严重事端的、出现农村公路建设重大安全质量问题的、公路建设与管理中严重违规违纪的、养护责任不落实影响行车安全及人民群众出行且社会反响较大的,取消评比资格,并视其情节严肃追究相关领导及责任人的责任。今年有建设项目的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一律与县委、县政府签定承诺书,明确承诺如果在农村公路建设中,不能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出现工程质量问题造成重大影响,向县委、县政府作出书面检讨并引咎辞职。二是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和县加快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县级部门定点联系乡镇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检查,及时通报督查情况,有关工作情况将作为考核县级部门的重要依据。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各地发展不平衡。全县通乡公路建设进展顺利,但通村公路多数还停留在宣传发动阶段或备料阶段、路基施工阶段,未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二是部分建设项目质量不高。虽总体质量较往年有所提高,但部分项目乡镇、村不按技术规范操作,导致部分公路技术等级低,错车道少,工程质量不高。三是资金筹措压力大。部分山区乡镇农村公路建设成本较高,项目资金缺口大,“一事一议”筹资难。四是养护力量弱。大多数乡镇基本未配备专门的公路建设管理人才,通村公路“重建轻养”现象非常严重。
四、几点建议
一是我县山地面积广,修路成本相对较高,在积极引导群众筹资投劳时,建议上级领导应加大对我县公路建设的政策倾斜和项目帮扶。二是建议上级各部门多下拔与通村公路相关联的项目资金(如扶贫资金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高效农业基地建设项目等)列一部分用于村道公路建设。三是建议上级对以前未“十一五”规划而现在迫切需要建设的项目准予提前下达计划。四是建议随着乡道公路等级的提高,其养护资金也适当提高标准。
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调研报告 篇2
截止2011年底, 河北省农村公路里程已达13.5万公里, 其中县道里程1.3万公里, 乡道里程4.4万公里, 村道里程7.7万公里。2003年以来, 全省各级政府加快了以村村通为重点的农村公路建设步伐, 累计投入资金近400亿元, 新改建农村公路10万余公里。为了支持各县乡公路建设, 国家和省对各县 (市) 实行了政策补助, 具体补助标准为:县道每公里补助25~50万元;乡道每公里补助15~40万元;村道每公里补助10~12万元。
为切实管好和养护好已建和在建的农村公路, 河北省各级交通部门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农村公路管理办法和制度, 并逐步建立了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到目前为止11个设区市交通局都建立了地方道路管理站、各乡镇建立了乡村道路管理所, 负责对全省农村道路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养护工作。
根据河北省交通运输厅、河北省财政厅2011年印发的《河北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 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包括养护工程资金和日常养护资金。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资金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 省人民政府给予定额补助。定额补助的标准为:每年每公里县道8, 400元、乡道3, 500元、村道1, 000元。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由县级人民政府筹措, 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日常养护资金的标准:每年每公里县道3, 000元、乡道2, 000元、村道1, 000元。
二、发挥县级责任主体作用, 齐抓共管, 推动事业发展
(一) 政府高度重视, 保证了农村公路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
各级政府都将农村公路发展作为方便农民出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民心工程来抓。在调研的21个县中, 大部分都成立了农村公路领导小组, 主管交通的副县长任组长, 交通、财政、发改、公安、国土等部门参加, 共同组织协调本地的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工作。
(二) 各级政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 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步伐。
据调研结果初步统计, 自2003年至2009年的7年间, 河北省共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316亿元, 其中争取国家资金支持53亿元;省补助各地55亿元;各县财政在财力很紧张的情况下安排43亿元 (大部分是征地拆迁费用) 支持公路建设。同时全省各地还千方百计通过一事一议、争取社会捐助、借款等形式筹集道路建设资金131.5亿元, 有力的保证了建设资金需要。
(三) 探索多种养护模式, 保农村公路畅通。
由于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低, 承载负荷量大, 无论是日常养护还是大、中修任务都十分繁重。如何保证道路畅通, 全省各地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有益探索。如辛集市推行了“市场化养护”, 由养护企业对乡村道路进行养护;安国市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列入公益性岗位, 由下岗职工承担, 所需资金从促进就业资金中列支, 解决了养护资金不足问题;景县从2009年开始采用“三三制”方式, 县交通局、县财政、乡镇各筹措三分之一资金有计划地解决本县乡村道路小修挖补问题, 效果也很好。
(四) 规范资金管理, 使建设资金发挥更大效益。
为了管好资金, 不同县 (市) 一般采取以下三种管理方式:一是乡村按规划修路, 县交通部门进行工程监督并按工程进度将资金拨付建设单位;二是乡、村先垫付资金修路, 并按有关规定到县报帐;三是县交通局将上级补助集中采购成主要修路材料 (如水泥) 调拨乡村用于公路建设。所有这些管理方式, 较好地保证了建设资金专款专用。
三、农村公路建、养、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突出矛盾
(一) 建设资金供需矛盾突出, 部分县、乡欠账较多。
1. 资金供给总量不足, 县级公路尤为突出。
近年来各级政府修路积极性一直很高, 但农村公路整体规模庞大, 上级补助资金总量有限, 建设需求与资金供给不足的矛盾始终存在。现在看来, 由于历史欠帐多, 农村公路建设仍是一项长期任务, 需要各级财政共同继续加大投入;另外, 近年来省里将“村村通”工程作为投资重点, 对县道和一些主要乡道投入相对偏少。
2. 补助标准相对偏低。
针对单个建设项目, 补助投资与项目总投资相差甚远。据测算, 目前二、三、四级公路改建仅路面工程每公里造价约为160~200万、100~120万、25~60万, 而补助标准仅为每公里35~50万、25~35万、10~20万, 仅占其1/4~1/3左右。因此各地普遍反映上级补助标准太低, 地方配套资金压力太大。导致项目申报消极、计划执行困难和形成负债。
(二) 税费改革给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2009年中央正式启动燃油税费改革和交通系统的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对农村公路发展影响很大, 主要表现在:一是资金来源变少、规模缩小。税费改革前, 省对市、县实行汽车养路费超收返还以及小拖费征收返还政策, 并规定返还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这部分返还资金既是建设配套资金的重要来源, 也是养护工程资金的主要来源, 对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工作起到了推动和保障作用。税费改革后, 返还政策取消, 原有的筹资机制被打破, 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筹资难题。二是资金性质变了, 多数地方政府还没有承担起相应的主体责任。税费改革后, 交通规费变为税收, 随着资金性质的改变, 农村公路的建管养也应该相应地转变为政府行为, 应该在以县级政府为主体、财政投资为主渠道的框架下谋求发展。从这次调研情况看, 很多县 (市、区) 对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认识不足, 也还没有制定和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 农村公路损毁现象严重, 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 影响群众出行。
由于河北省大部分农村公路建设标准较低, 而承载的运行车辆越来越多, 再加上超重车辆的增加, 致使农村道路损毁严重。按现行的建设标准, 一般的农村道路投入使用4年左右就需要进行小修挖补维护, 使用寿命在8年左右, 如不进行大中修, 将严重影响通行。按此计算每年将有2.3万公里道路需要小修挖补维护、有1.5万公里需大中修改造, 需维修资金50亿元。但除河北省每年对下补助3.5亿元小修挖补资金外, 没有其他稳定的资金渠道, 造成多条道路年久失修, 出现“油返砂”现象。
(四) 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不足, 重建轻养问题日趋严重。
河北省现行的政策规定, 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由当地政府筹集。经调查按现行规定的养护标准, 县、乡、村道每公里分别需支出1.2万元、0.5万元、和0.25万元才能满足需要, 从我省的实际执行情况看, 资金缺口还是比较大的, 重建设轻养护问题比较普遍。另外由于养护责任落实不到位, 使一些路段提前进入大中修阶段, 严重影响了道路运行质量。
(五) 路政管理不到位, 车辆超限现象严重。
治超是路政管理的重要内容, 但近年来超重、超高、超宽车辆越来越多, 严重影响了农村道路的完好和畅通。
四、促进农村公路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切实贯彻落实相关政策。
切实贯彻落实好河北省交通运输厅、河北省财政厅2011年印发的《河北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同时, 重点明确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进一步明确县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和相关部门的职责, 实现责、权、利的统一;二是将农村公路的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根据地方财力状况, 按照县、市、省自下而上的顺序, 确定全省的发展目标, 形成良性有序发展;三是建立合理的农村公路资金筹措机制, 省、设区市预算中列支部分资金, 用于农村公路大中修养护工程。各级财政对农村公路的投入, 应随着财力的增长逐年加大。同时, 研究拓展筹资渠道问题, 力争多渠道筹资, 以满足工作需要。
(二) 保持投入适量增长, 合理调整投资结构和补助标准。
建议在今后分配使用中央转移支付燃油税时, 应相应增加对农村公路的投入力度, 力争每年都有所增加。同时, 适时调整投资政策, 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增加中修比例, 保持农村公路良性健康发展。
(三) 强化市对县的监管, 规范资金使用。
建议由省交通、省财政联合制定《河北省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使用与管理办法》, 规范上级补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协调好行业管理与资金管理的关系, 确保资金及时拨付下达、专款专用, 发挥更大效益, 同时要研究建立上级补助与地方政府投入资金挂钩机制, 尽快扭转“重建轻养”局面。要对县 (市) 级财政每年安排落实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对安排到位的县 (市) 在分配上级补助资金时给予奖励。
(四) 改进农村公路项目库建设, 尽快下达公路建设计划。
应在现有的项目库基础上, 相应增加能满足编审农村公路建设计划的内容, 在每年初根据预算安排资金情况从项目库中确定建设项目, 缩短建设计划编制时间, 尽快将计划批复各市县执行。
(五) 加大路政管理力度, 依法管好道路。
要合理调配交通部门的人力资源, 充实路政管理力量, 并通过安排适当数额的专项资金, 支持相关部门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大对超限车辆的打击力度, 加强对公路的管理和保护。
摘要:农村公路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公益基础设施。近几年, 全省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资力度, 切实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心工程来抓, 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人民群众也从中真正得到了实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农村公路建设里程的不断增长, 在管理、养护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有关部门利用3个月的时间, 深入到11个设区市、21个县 (市) 、30个乡镇, 实地查看公路50多条, 对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并就全省农村公路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建议进行了认真思考。
关键词:农村公路,公路建设,公路养护,养护管理
参考文献
[1].熊吉陵, 张孝峰.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与战略选择[J].企业经济, 2006, 1
[2].孙志伟.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3].曾绿燕.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4].谢迟明.信用违约互换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应用[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5].张国兴.信息不对称下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北京:外交学院
[6].林樱花.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及化解思路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业对乡村道路进行养护;安国市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列入公益性岗位, 由下岗职工承担, 所需资金从促进就业资金中列支, 解决了养护资金不足问题;景县从2009年开始采用“三三制”方式, 县交通局、县财政、乡镇各筹措三分之一资金有计划地解决本县乡村道路小修挖补问题, 效果也很好。 (四) 规范资金管理, 使建设资金发挥更大效益。为了管好资金, 不同县 (市) 一般采取以下三种管理方式:一是乡村按规划修路, 县交通部门进行工程监督并按工程进度将资金拨付建设单位;二是乡、村先垫付资金修路, 并按有关规定到县报帐;三是县交通局将上级补助集中采购成主要修路材料 (如水泥) 调拨乡村用于公路建设。所有这些管理方式, 较好地保证了建设资金专款专用。三、农村公路建、养、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突出矛盾 (一) 建设资金供需矛盾突出, 部分县、乡欠账较多。
[1].资金供给总量不足, 县级公路尤为突出。近年来各级政府修路积极性一直很高, 但农村公路整体规模庞大, 上级补助资金总量有限, 建设需求与资金供给不足的矛盾始终存在。现在看来, 由于历史欠帐多, 农村公路建设仍是一项长期任务, 需要各级财政共同继续加大投入;另外, 近年来省里将“村村通”工程作为投资重点, 对县道和一些主要乡道投入相对偏少。
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乡县公路;养护管理;对策
乡县公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是我国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致富,先修路”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修路建设深受人们的重视。大力发展乡县公路建设,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公路养护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乡县公路存在“只建不管、管养不到位”的问题相当严重,如何开展日常养护等问题,都亟待去探索和解决。
1 乡县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公路养护意识淡薄,缺乏预防性养护
首先,在公路日常养护过程中,出于养护的直接目的就是看看路面和给排水情况,对于预防性养护观念非常淡薄,缺乏对于公路的桥涵、路基、公路路面及其他设施的结构预防性养护,往往在初期发生的损害的评估通常都是等到公路发生严重事故以后,才注意到公路的预防性养护的重要性。其次,由于缺乏技术标准,对于公路桥梁的预防性养护时机的判断没有明确的标准,预防性养护是不考虑公路的基础设施是否已经损坏到某种程度,而是一种强制性必须维护和保养的措施。
1.2养护的资金短缺
国家对于公路养护的资金投入不足。养护工程费用支出缺乏严格的考量标准,计划性差,随意性大。养护资金缺少来源,资金筹措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正常养护无法维持。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后,乡县公路养护经费主要由汽车养护费补助。但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公路建设的投入,忽视养护管理的投入,使得乡县公路养护经费不能足额到位,养护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
1.3养护的技术水平低
由于目前乡县公路养护经费的缺乏,先进的、技术含量高、节省人力和物力和自动化程度高的公路养护设施非常匮乏,公路在养护过程中没有先进的养护设施,致使公路养护的机械化水平低,养护机械配套率不足,养护科技含量低。这样严重影响了公路在养护过程中的效率,养护质量难以提高。由于各种体制机制的问题,采用先进技术来预防和巩固公路养护的基本措施基本是没有落实的,因此导致公路的路面、桥梁等等使用寿命较短。
1.4乡县公路路况总体水平较低,超载运输造成道路损毁严重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差异较大,加之长期养护管理缺位,致使乡县公路基础薄弱,路况总体较差,公路等级普遍较低。且绝大部分道路的病危桥梁较多,道路安全设施、标志标线也不够齐全。随着乡县公路技术等级的提高,交通流量不断加大,部分车辆超载现象严重,有些车辆为逃避高速公路收费和治超罚款而绕道通行乡县公路,致使乡县的大部分道路损毁严重。目前,乡县公路上没有设立专业检测站进行治超,对于超限的车辆,只是在受损较严重的路段设置水泥墩等路障限制重车通行,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1.5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养护队伍和设备
由于乡县公路具有点多、面广、线长、养护难度大的特点,专业性管理和养护难度极大。目前,部分地区乡县公路由乡县公路养护站承担养护任务,实现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半专业化。另外,目前乡县公路的专用养护设备十分缺乏,高等级公路养护设备难以直接应用于乡县公路。乡县公路管理局没有道路养护专用车辆,养护工作也无专职人员,季节性调集沿线村民,采用人工挖补、人工摊铺等,机械化程度低。
2 乡县公路养护管理的对策
2.1加强预防性养护,加大公路养护宣传力度。
公路在使用到一定阶段以后,必须加强对路基、路肩和边坡、排水设施、公路的防护设施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排查,使其恢复到原始状态。尤其是对高边坡和桥梁构造物进行重点排查,通过认真分析里面存在的问题,制订公路预防性养护方案,及时消除隐患,以此来降低养护成本和节省工作时间。建立健全养护管理制度,坚持乡县公路建养并重的原则。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横幅等媒介,集中宣传公路养护的重要性,提高群众爱路、护路、管路的意识,提高公路的使用寿命和养护质量。让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了解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政策,引导他们以主人翁精神支持、参与乡县公路养护管理,营造良好的护路氛围。
2.2构建资金保障制度,强化对养护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多渠道筹措养护和管理资金,建立稳定的养护资金保障体系,规范养护资金的管理使用。地方政府是乡县公路养护与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筹集乡县公路养护资金,指导和督察乡县公路养护工作。政府部门应根据公路养护的实际需要,将拖拉机、摩托车、机动三轮车所交的养路费划拨一定的比例用作公路的养护;地方政府根据公路养护的需要统筹划拨一定费用,以保证养护工作的正常进行;地方政府可以鼓励公路沿线的企业、个人进行资助。采取自愿捐赠、集资出力等方式筹措资金,为乡县公路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加强养护资金的监督与检查制度。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使用管理制度,规范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严格专项资金的申请、拨付和使用,做到专款专用,建立纪检、财政、审计多重的监督检查和监督制度。接受省市公路建设纪检监督巡查组的监督检查,杜绝资金的占用、挪用,合理使用资金,提高养护资金的使用效率。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确保乡县公路养护资金的安全、合理使用。
2.3提高养护管理技术
研发、引进先进技术,采用新工艺、材料,确实提高路面质量,保证使用功能,延长使用期限。加强公路质量的检测、评估和病害分析,采用高科技手段来进行工程质量检测和智能化养护,着力推行由人工化检测向自动机械化的转变,降低相关成本,使公路养护更加经济合理。立足做好养护作业的机械化与专业化,有效的提高了公路养护管理水平。
2.4编制实用的乡县公路养护技术指导文件
各地应根据当地乡县公路的使用情况,编制完善实用的乡县公路养护技术指导文件和培训资料。一方面可以促进乡县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规范化,另一方面指导广大群众改进管理和养护水平,提高养护效率,改善养护效果。由于乡县公路具有其特点,不能照搬高等级公路的管理养护技术,应尽量多开发简便易行的管理养护技术,必要时可以通过影像资料等直观形式向广大群众传授养路知识。
2.5组建队伍,确保畅通
公路管理部门应对养护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处理公路各类病害的技术技能,通过日常的全面养护来逐步提高乡县公路的抗灾能力。同时要发挥乡县交通协管员路政管理职能,协助乡县公路路政大队维护路产路权,为乡县公路养护保驾护航,确保乡县公路安全畅通。
2.6建立乡县公路档案,开发实用的乡县公路管理系统
应建立乡县公路档案,逐步完善路况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可以率先开展乡县公路管理系统的应用,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乡县公路养护维修决策的科学性,能够在合理的时机采取合理的养护措施提高道路使用性能,使乡县公路有限的管理养护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建立和完善乡县公路养护管理数据库,充分发挥路面管理信息系统、桥梁管理信息系统及养护维修工程专家决策系统的主导功能。
3 结束语
乡县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公路养护工作任务的逐步加重,对乡县公路养护管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乡县公路的养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加强公路养护是公路建设成果的巩固,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努力探寻乡县公路养护管理新方法,使乡县公路养护步逐走向正规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李晓华.当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09(25).
[2]郭荣耀.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09(26)
县公路路政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篇4
一、我县地方公路路政管理基本模式
我县地方公路路政所管辖公路包括省道、县道总里程288公里,其中省道19公里,县道269公里,县公路路政管理情况调研报告。多年来在路政管理工作中的模式基本上秉承传统的管理模式,即路政人员上路巡查和发挥基层交管所与道班的作用,加强对辖区公路进行巡查,发现情况向站反映,由路政所派出工作人员前往现场处理。近年来,随着地方公路事业的不断发展,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县地方公路路政管理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做好了与有关单位的协调工作和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如:建立与交警大队的合作机制,由县交警大队对事故车辆损坏路产路权的现象情况及时与我所联系,由路政所派出工作人员到事故现场勘查,联合交警落实处理情况,同时与电信局、供电局、国土规划局、城建、各乡镇加强联系,加强对公路建筑控制区内违章建筑物的监管。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利用各种形式开展路政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对路政法律、法规的认识,营造路政法规人人遵守,维护路产、路权人人有责的社会新风,公路沿线路群众积极参与维护路产、路权的行列中来,通过来信来访和电话举报向我所反映情况,有效地保护了我县地方公路的路产、路权,保障了公路安全畅通。
二、路政执法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所在县交通局、地方公路管理站的领导和支持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广东省公路条例》、《广东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公路路政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路,严厉打击侵占、损毁、污染公路等违法行为,保护公路的路产、路权,保障公路的安全畅通。自2001年地方公路路政所成立以来,全体路政执法人员加强公路巡查,总共查处路政案件186宗,追回公路路产损失赔偿28.5万元。其中,今年上半年路政执法人员上路巡查86天,查处路政案件12宗,追回损失5万多元,迁移违章线杆3处26支线杆,查处污损公路车辆3台,查处损毁公路路树案件1宗,协助清理公路两旁沙石、建筑材料等堆积物8处共506立方米。在执法工作中,工作人员能够做到严格执法,依法制止和查处各种违法利用、侵占、污染、毁坏、或破坏路产的行为,最低限度地减少了公路路产的损失,保护了公路路产路权,维护了道路的安全畅通。
三、路政执法人中员的基本情况
我县地方公路路政管理所共有路政执人员13人,设正、副所长各一名,基本情况如下:13名路政执法人员均为男性,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基本上以中青年为主,执法队伍文化水平近来有了很大的提高,大专文化的有3人,占23%,高中(中专)文化水平的10人,占77%,其中在读大专的有6人,占队伍人数的46%,绝大部分执法人员都经过岗位培训,按要求实行持证上岗。几年来,通过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管理,特别是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和开展交通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了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职业水平,逐步形成了爱岗敬业、诚实守法奉献社会、开拓进取的新风,工作中做到热情服务,依法行政
四、路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这次公路路政情况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我县的路政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今后解决。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超限运输现象严重存在,导致危险路段经常发生交通事故,调查报告《县公路路政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一些运输企业和个体运输户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公路和桥梁的承载能力,私自改装车辆、加高、加长、加宽车厢栏板,超装超载,单车核载重量5吨的车辆,竟装上15吨,甚至25吨以上的货物,超限运输车辆对公路造成巨大的损害,特别是我县的地方公路等级和设计负荷都比较低,超限运输车辆对公路路面结构破坏严重,影响了公路的使用寿命。由于地方公路还没有批准设置检查超限运输车辆的检查点,造成超限运输车辆又得不到有效查处。公路部门在主干线公路收费站设置超限运输监控检查点,一些超限运输车辆为了逃避公路部门的监控,采取了“不走大路走小道”“不走省道走县道”的现象,造成地方公路管养的路段由于超限运输车辆的绕道行驶,严重破坏路面结构层,极大的缩短了公路、桥梁的使用寿命
同时超限运输车辆影响正常的行车安全,如我所管辖的省道XXX线路段频繁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已经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和相关行业的普遍关注。超限车辆在行驶中存在重心不稳,制动性能严重衰减等安全隐患,极易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我们的统计记录表明,2002年省道XXX线路段货运车辆引发的交通事故中98%与超限超载有关,而小型汽车发生的交通事故仅占2%
2、侵占污染公路、公路街道化的现象非常严重。
省道XXX线田东村路段个别群众违章在公路两边开设洗车场,路政人员查了一次又一次,取缔后又营业,严重损坏路面又影响路容路貌。在我所管辖的县道公路建筑控制区内违章建房随处可见,甚至个别地段已在街道化,凡有村庄的地段,公路用地内便可或多或少地看到一些堆积物(如建筑材料、杂物等),公路两旁成为垃圾厂,到了夏秋两季收割期间,占路晒谷现象更是突出
3、执法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现有的13名路政执法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的只有3人,占总数的23%,在读大专的只有6人,高中(中专)文化的人数仍有10人,占总人数的77%,离上级部门要求的执法人员要有大专文化水平的要求还很远,加强执法人员的文化学习任重而道远。/h 4t(ka5--此文章转自-《中国交通执法论坛》
我县地方公路属山岭重丘区二级以下(含二级)技术等级公路,普遍存在安全防护设施不够完善,标志、标线设置不够规范,行车诱导设施不全等缺陷,交通事故率发生较高。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包括人、车、路、环境、交通管理等诸多方面,公路设施条件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但是,完善公路防护设施,尽一切可能为行车提供安全保障,是公路交通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一些交通标志损毁后未及时修复,一些地点、路段的交通标线严重脱落等都影响了交通的顺畅。地方道路标线不全,设施不完善,缺少交通标志,无中心隔离线或护栏,致使机动车越线行驶、违章并线、超速、逆行等违章突出
5、路政经费不足
治理工作缺乏经费,拨付给的路政经费有限,在我县得不到落实,路政所的执法装备和办公设备有待进一步改善,路政经费不足给路政治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6、路政管理存在重主线轻支线的现象
尽管在某一时段或某一个特殊日子里,路政管理应偏重于主干线,但从整个路政管理工作规划与全年的工作来说,应做到主支线兼顾,不偏不重,忽视任何一条线路的管理都是不应该的。作为国民经济、国防、人民生活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公路,作为能造福一方百姓的公路,没有什么重轻之分,主次之分,而路政管理工作的目的是保障公路完好畅通。既是这样,支线同样需要完好畅通。显而易见,轻支线,重主线的管理方式是不妥的。
五、意见和建议
针对我县地方公路路政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提点意见和建议:
⒈加大对地方公路超限运输的查处力度。
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我县辖区内设点设站稽查,如争取上级部门批准在各公路收费站设置稽查站,对过往车辆进行超限运输检查,坚决打击超限运输,确保公路的使用寿命和正常行驶
⒉加强对路政人员的培训
建议上级部门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形成定期培训制度,新进执法队伍的人员一定要经过岗位培训,以前受过培训的要更新知识,定期接受培训。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路政执法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路政法规和专业技能,我们除了积极参加市、县组织的业务学习外,还需要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学习路政管理法规和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认识,规范处罚程序和执法文书的运用,使路政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形成了爱岗敬业、诚实守法、奉献社会、开拓进取的风尚,塑造了“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路政执法队伍新形象。
⒊路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对路政执法力度,协助好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坚决查处侵占、污染公路的行为。
依靠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以及群众的理解协助,加大对公路路产登记的力度,主动与电力、电信部门联系,向他们派发《公路法》、《广东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有关资料以及对架(埋)设线路的要求和技术标准,大家共同探讨有关路政法规,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这种行为既不利于公路的改建和拓宽,又不利于线路的安全,用事实证明路政工作不仅是管理和执法,而是要把管理工作寓于服务之中,并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⒋进一步提高对标志标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路政部门继续履行监管职责,即将监管与生产实施职责分离,这种思路符合决策、执行与监督分离的行政管理原则。但在基层公路管理机构的实际操作中,由于路政与养护是两个内设的平行部门,实现设想的监管职能难度较大,造成路政监管职能的虚化。因此,必须进一步将路政和养护的职能界定清楚,并制定相关的操作程序,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紧密结合,险要路段的安全防护设施基本健全,交通标志、标线合理、完善,公路设施不完善相关的公路交通事故明显减少,公路交通环境更为安全、高效,更快地提高标志标线的管理水平。
⒌路政管理应该主支线兼顾
只有加强了全面管理,才能发挥整个公路网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公路的整体效益;只有给予了主支线同样的管理,才不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才不会给以后公路的改扩建工作带来麻烦,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路政管理要转变这种重主线轻支线的管理思想,我们强烈呼吁上级主管部门加强对地方公路路政管理的支持,让支线也有一个畅洁美的秀美英姿。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自查报告 篇5
(一)制定乡(村)道公路管理细则,建立健全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划分责任人,乡道公路由政府统筹安排人员管理,村道公路由所在村委会负责管理。
(二)做好辖区内省、县道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多次组织村民进行护路爱路教育,动员大家要积极参与到公路养护管理中来。
(三)安排交管站工作人员定期对乡(村)道公路进行巡查,并将巡查结果记录成册,做到有据可查。
(四)安排专人监管境内所有桥梁。
(五)保洁人员定期清理桥、涵、水沟,时刻保证水流畅通、无淤塞,路肩无杂草。
(六)保持公路路面整洁、无坑槽,在危险路段的醒目处设立安全警示标志,保证过往车辆和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公路控制区管理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控制建筑物与公路间距,无乱修、乱建、乱占情况出现。
三、过境公路管理
(一)场镇过境公路旁无占道经营和撑杆搭棚的现象发生,有利于道路畅通。
(二)安排交管站工作人员严格管理场镇车辆,无乱停乱放现象。
(三)修建垃圾池11个,购置垃圾箱25个,对垃圾实行集中堆放,无随意倾倒现象,各类广告标牌设置规范,管理有序。
四、养护资金
聘请18名养护人员对乡(村)道公路进行管养,并要求各村每个村民小组安排1人对该组道路常年进行养护,多渠道筹措养护资金,定期公示该项资金收入使用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五、超限运输源头管理
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调研报告 篇6
工的通油路乡镇项目 14个,里程达 219.7公里,力争今年底全市基本实现乡乡镇镇通油路的目标。三年来,完成国债项目14 个,扶贫项目1个,完成工程投资2.8亿元,没有出现一起“暗箱操作”,没有一名干部违规违纪,工程既快又好,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80%以上。最近,该局荣获市构建惩防体系特别奖、省交通厅、省公路局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
教育倡廉常打“预防针”
近年来,市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投入大,工程项目多,滋生不廉洁的环节多,加强廉政建设的责任重大。为此,该局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把倡廉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坚持惩防结合,预防为主。
----学廉。局党委一班人想方设法,利用讲课、办班、观看电教片,廉政教育进驻工地等形式,积极开展廉政教育。局长、王庆祝亲自讲廉政课,教育全局干部职工要牢记两个“务必”,时刻保持清楚的头脑,强化全局干部职工廉洁自律意识。局纪委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前移监督关口”的方针,以教育、保护、挽救干部为目的,对少数党员干部在廉政等方面存在问题的个人进行诫勉谈话,播放《廉政风采》专题电教片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该局经常组织纪检监察干部及参建人员认真学习《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及《惩防体系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公路建设市场管理办法》、《公路工程施工招标管理办法》,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牢固树立“立党为公,修路为民”的思想观念。
----守廉。加强农村公路的廉政建设,抓好思想教育是关键。尤其是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该局自上而下开展了以“修好路、用好钱、促发展、守清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同时,利用正反典型对参建人员进行针对性教育,有效提高了参建人员的自我预防能力。市局与分局,分局与施工队伍,参建单位与责任人,层层签订廉政责任状。
----考廉。该局每年都要组织科级干部进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学习和理论考试。各分局还将考试范围延伸到纪检监察干部及农村公路参建人员,其考试成绩作为其评先、评优及提拔任用的参考依据。
制度保廉不触“高压线”
高速公路建设,一度成为产生腐败问题的“高发区”,农村公路建设也不能松懈。如何使参建人员不触腐败这根“高压线”,该局为加强廉政制度建设,着力夯实管理基础,不断完善和健全各种廉政制度。
----项目法人制。农村公路建设,不论是国债项目,还是扶贫项目,业主均成立了项目管理部,项目部主任均由法人代表担任,为第一责任人。
----质量监理制。该局为加强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实行质量监理制,目前都是由社会中介组织赣西监理公司负责,选拔素质较高的人到工地担当现场监理。
----招投标制。实行工程招投标,是确保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工期,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保护公平竞争的一种有效制度,有利于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路建设市场体系。该局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不论是施工劳务分包,或是筑路材料,还是机械设备,均在市公路局纪委及有关科室的监督下,实行“公开、公平、公正 ”的招投标,一律实行“阳光操作”。中标后,还派员实地考察材料供应商及厂商的生产及供应能力。
----质量终身制。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实行终身负责制,交纳5%的质保金。一旦发生质量事故,除没收质保金外,还将列入施工单位“黑名单”,永远取消投标资格,从而杜绝了“豆腐渣”工程。
----合同管理制。农村公路承建方中标后,该局均与业主签订施工、廉政合同,对廉政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进行细化量化,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实行廉政建设“一票否决制”;对违规的企业和个人实行严格的制度管理,建立“廉政档案”,对发生的违规单位和企业实行禁止进入农村公路建设市场的处罚。
----资金管理制。对农村公路建设中的国债、扶贫项目,建设资金一律做到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在全局倡导精打细算,励行节约的良好风气。如宜丰分局过去熬沥青时,使用柴油,不仅价格贵,而且市场供不应求。后改用再生油,价格比柴油便宜一半多,去年仅此一项就节支上十万元。
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调研报告 篇7
2003年以来, 中央财政持续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公共投入, 有效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总体上缩小了城乡福利差距。然而, 全面评价公共政策的效果, 既要考察政策对于缩小城乡差距的作用, 也应考察政策对于缩小区域差距和农村区域内部差距的作用。《2004年年度世界发展报告》就曾指出: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主要公共服务从渠道和质量上都存在不同群体从服务中受益存在差异的问题。[1]而我国在增加农村公共投入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事实, 就是农户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和使用中必须负担相应服务的一些成本, 公共服务的供给和使用无法完全免费。在农村人口存在收入差异、[2]农民只有具备支付“首付”能力, 才能获得政策性补贴。
2.使用费
除了建设中的成本分摊外, 许多农村公共服务是以农民支付使用费为提供条件的。收取使用费是诸如饮用水工程、清洁能源维护等公共服务维系供给的方式。例如, C县和J县农村饮水工程, 按每吨1.8元的价格收取水费。农村能源项目使用时需要的技术性维护, 也属于有偿提供的公共服务内容。在C县, 农户要得到稳定的能源维护技术服务, 必须与服务供给方签订合同, 每年支付合同费30元, 以维持服务的联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是有偿的, 农民除了每年支付新农合的参合费以外, 在接受医疗时也还必须支付医疗费用。比如, J县医疗门诊报销起付线是乡级机构50元、县级机构300元;住院的报销比例是乡、县、市、省级机构分别85%、75%、65%、55%;C县和G县的门诊和住院报销也执行类似政策。此外, 农村清洁能源项目的使用, 农户必须支付原料费用等生产性成本。如果我们把这些开支视作公共服务项目的使用费, 那么支付使用费就是居民获取生活用水和能源的前提。
使用费的另外一个影响因素是公共服务的自然垄断性。公共服务是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3]居民在建设公共服务项目时, 成本分摊的数量和公共服务使用费没有定价权, 确定过程缺乏价格听证, 成本负担受到垄断行为的影响。比如J县和C县农村供水价格统一确定为1.8元/吨, C县以拍卖方式确定私人供给, 为了维持经营, 县财政预算20万元用于对私人的专项补贴;而J县在没有财政补贴的情况下, 取水成本低的项目由自收自支机构收费管理, 取水成本高的项目则移交由村民成立协会管理, 高额的成本完全由村民分担。再比如农村清洁能源的技术维修市场, C县和J县成立的沼气服务站都对沼气用户执行服务的差别价格。图1是C县沼气服务站对合同农户和非合同农户执行的服务和商品的差别价格, 除了有些服务 (如上门费、工时费) 的价格是专门针对非合同农户制定之外, 各种商品价格都要高出合同农户10%到20%。
资料来源:根据C县能源管理办公室的沼气服务合同整理。
3.获得高质量公共服务的额外成本
农村低收入居民获得公共服务往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是义务教育。农村居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通常必须承担额外负担。从G县教育部门调研了解到,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 大量农村人口迁移进城, 造成城镇教育设施“拥挤”不堪, 县级政府部门倾向于把资源向城镇集中, 以缓解城镇压力。公共服务资源向城镇的倾斜分配, 使得农村人口可以享受的公共服务质量下降, 或者要享受公共服务的成本上升。从表3可以了解到, G县为集中教学资源, 规划实施大规模教学点, 撤并调整学校布局。全县教育设施、教学资源状况呈现出城镇好、乡村差、偏远山区更差的分布特征, 使得远离学校的农民子女上学必须支付额外的交通费用。
图2还直观地说明, 农村学生学习质量也较低, 农村居民要获得更高质量的服务必须支付更高成本。图2显示,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明显低于县城:县城小学教师60%以上为大专学历, 没有中专以下学历教师;农村小学教师超过65%的为中专学历, 中专以下学历教师的比重也很高, 超过10%;县城中学教师65%以上为大专以上学历, 而农村中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30%。农村学校教师学历明显低于城镇的事实说明, 农村居民子女如果要接受与城镇居民子女同等质量的教育, 就必须支付更高的成本。另一项研究也指出, 农村人口就医也面临同样处境, 更好的医疗服务资源集中在县城或中心城镇;农业服务、水利、交通部门真正能够为农民提供有效服务的高素质人员也集中在县城, 农村居民要得到更好的服务必须额外支付进城成本。[4]
资料来源:G县教育局2010~2015教育规划纲要。
资料来源:G县教育局教师学历状况统计表。
农村流动人口及家庭成员获取公共服务也往往必须支付额外的成本。如调研县的新农合、新农保是以家庭全部成员一起参保为条件的, 但流动人口就业通常并不是全家外出就业, 为了让家庭留守人员纳入制度保障, 也必须在户籍地参合。而实际上, 流动人口要获得服务的难度很大。据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发现, 在北京流动就业的农民工, 流入地针对流动人口的定点医院数量少, 他们必须回原籍就医才能得到政策性医疗保障。而据一项较大规模的调研结果显示, 外出就业的女性农民工有58.2%的人需要定期回到户籍所在地而不是在所就业的城市作环孕检, 这明显增加了女性农民工的经济负担。[5]此外, 随迁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也存在困境。G县安排由城郊学校招收随迁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 按照同一考评标准考评的结果是, 与招收非流动人口的城区学校相比, 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学校各项指标都有很大差距, 虽然这种差距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但其中就有政策因素的成分。如城郊学校经费由城区学校拨付, 生均公用经费拨款额仅为50元/年, 据G县教育局权威数据显示, 学校收入达到了小学250元/生*年, 初中390元/生*年, 支付学生书本费后可支配财力为小学有160元/生*年, 初中220元/生*年, 按照这些数据计算, 城郊学校经费仅为城区学校经费的1/3;另外, 城郊学校教师接受培训的次数也明显低于城区。流动人口子女要想获得与迁入地居民子女同等质量的教育必须支付额外的成本。
三、公共服务供给与使用中成本负担的作用和影响
1.成本负担的作用
(1) 拓宽筹资渠道。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建设严重依赖于省级以上财政专项转移支付, 筹资渠道较为单一。[4]公共服务的成本分摊有利于筹集资金, 弥补建设资金缺口, 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服务, 缓解供给不足的压力。如:J县2007年至2009年建设的农村能源项目, 省以上财政累计转移支付3223万元, 按每户平均出资800元配套费用的标准估算, 群众完成自筹资金达688万元;2010年至2015年规划由农户进一步自筹建设资金825万元;2005年至2010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市以上财政转移支付2273万元, 群众自筹资金达783万元。C县2007年至2010年饮水工程财政转移支付建设资金8224万元, 按每户700元的出资标准估算, 群众筹集资金达4130万元。G县2011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人数49万人, 全年收缴参合费1468.78万元。
(2) 符合受益原则。
直接向居民收费的方式建立了居民家庭和个人对公共服务的支付, 使个人支付与个人受益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 而以税收为公共服务融资时, 这种直接联系是不存在的。在调研的3个县的多个部门, 都提出了公共服务“谁出资、谁受益”的建设和管理原则, 相对于税收的强制性而言, 由于明确了受益主体和受益有偿, 可以避免政府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带来的农民负担泛滥, 这种建立在农民自愿基础上的支付行为, 体现了成本收益的对等原则, 有助于提高供给效率。
(3) 有助于设施的有效运行。
①解决了部分运营资金。收取公共服务的使用费可以解决部分运营资金, 有利于维护公共服务的供给。如甘肃省J县和安徽省C县饮水工程都执行1.8元/吨的水费标准, 解决了部分运营成本。J县依靠收取水费维持了一部分机构以自收自支方式的供水和管护。C县将供水设施拍卖给私人经营后, 水费收入加上每年财政预算20万元的专项补贴, 维持了全县农村饮水项目的运营。②有利于设施的节约使用。合理设计好使用费收费标准, 还可以缓解公共服务的拥挤问题。当公共服务存在拥挤时, 使用费可用来解决拥挤产生的外部性问题, 阻止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 不仅能形成对资源的保护, 而且能为拥挤的公共服务带来收入。
2.影响
(1) 成本负担有可能加重农民负担。
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民负担的形成机理是由于“制度外财政”面向农民的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形成的农民社会性负担, [6]与此形成机理不同, 农村公共服务带来的农民负担是建设成本分摊、有偿服务的使用费以及公共服务市场引起农村居民传统的低现金流生活方式的改变, 增加了生活的固定支出。
目前, 农村居民新增用于公共服务的支出已经接近甚至高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农民负担, [7]公共服务有偿使用加剧了我国农村居民税赋的累退程度, 这不符合政策的公正性原则。
从区域分布上看, 成本负担容易加剧公共服务在区域间的不均衡分配。首先, 县级财政配套能力的区域差异, 加剧了农民负担的区域差距。从调研中掌握的情况来看, 弥补县级配套缺口的主要方式是把县级配套转嫁给受益农民分摊筹集, 这种筹资方式的结果是, 县级财政配套能够到位的地区, 转嫁给受益农户的负担小, 而配套不到位的区域, 配套转嫁形成的负担较大。其次, 区域发展水平的差距直接导致农民从公共服务中受益的差距。与区域配套转嫁相对应的是区域补助能力的差异, 以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为例,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参合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三部分组成, 集体补助的标准由村委会根据当地条件确定, 村委会经济实力差异直接影响居民养老金的区域差异。
从农村家庭获益情况上看, 成本负担加剧了区域内部居民间的不均衡。首先, 公共项目建设和使用中包含了向农户筹资的制度设计, 容易排斥低收入家庭纳入政策保障, 部分低收入农民家庭由于贫困而不愿纳入制度覆盖, 这就使得他们相应地失去了政策性补贴和公共服务带来的福利, 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福利差距。调研县的农村清洁能源、饮水工程等项目, 农户由于成本负担的压力影响, 其积极性较项目开展之初明显要低。其次, 以个人支付为前提的政策性补贴, 也产生农民获益的差异。收入越低的家庭获取政策补贴的能力越弱, 收入越高的家庭获取补贴的能力越强, 使得低收入农户获益少, 高收入农户获益多, 加剧了公共服务获益的差距。第三, 公共服务的付费使用也加剧居民福利差异, 使低收入群体支付服务的能力低于高收入群体, 流动就业人口及其家庭成员由于得到公共服务往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而降低获取有效服务的数量。以调研县的新农保政策为例, C县新农保个人参合费设计从100元到800元8个缴费档次, 省级财政补贴20元, 县、乡财政对选择100元档缴费的个人补贴30元, 对选择200元以上档缴费的个人补贴20%, 实际补贴额的差异从最低档的50元到最高档的180元 (详见表2) 。G县新农保政策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个人参合费有100元到500元5个档次, 个人缴费越高, 补贴金额也越高。调研县新农合的门诊报销起付线和住院报销比例的设计, 也可能使低收入人群因为支付能力的约束而受益更低。第四, 对留守人口和流动人口关注不够的公共服务政策也加剧了居民福利差异。以义务教育为例, 留守农村的人口相对迁移人口而言收入较低, [5]学校布局的调整往往造成留守人口入学的额外支付;流动人口子女在迁入地要获得与当地居民同等质量的教育也必须支付额外成本。
四、总结性评论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或使用中农户付费的政策设计, 虽然可能为部分公共服务建设或管护融资, 加快实现部分公共服务的供给,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可能会偏离政策的自愿原则, 加重农民负担;二是存在贫困视角不足的缺限, 由于服务成本的支付会导致低收入和流动人口群体获益能力降低, 可能加剧农村内部福利差距, 延续农村贫困的代际传递;三是可能加剧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
总体而言, 由于我国政策设计会给区域和区域内部不同群体带来不平衡的影响, 因此, 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的农村公共政策的长期政策效果, 尤其要关注公共服务成本负担对低收入群体和流动人口的影响。否则, 用以缓解社会矛盾的农村公共政策, 可能成为积累和强化社会深层次矛盾的诱因。笔者认为, 应减少对农村居民在服务供给和使用中付费融资的依赖, 增加税收对农村的支持是合理的调整方向。
摘要:中央财政对农村地区的公共投入缩小了城乡差距, 但农村公共投入的政策效果不仅取决于城乡差距的减小, 而且还要受到农村内部差距的影响。本文基于中西部三县调研活动的数据资料, 总结了农户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和使用中成本负担的表现和作用, 分析了成本负担加重农民负担和排斥低收入家庭、流动人口从公共服务中受益的影响, 并指出了农村公共服务的成本负担影响了农村公共服务政策的总体效果。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农户,成本负担
参考文献
(1) 世界银行.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让服务惠及穷人[R].2004.
(2) Wanlong Lin and Christine Wong.Are Beijing’sEqualization Policies Reaching The Poor An Analysis ofDirect Subsidies Under The“Three Rurals” (SANNON. (G) [N].The China Journal, 2012, (01) .
(3) (以) 阿耶.L.希尔曼著, 王国华译.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政府的责任与局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4) (6) 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求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及成因[J].管理世界, 2007, (09) .
(5) (9) 林万龙, 陈前恒, 戚功生.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反贫困政策[R].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委托研究报告《中国新发展阶段中的减贫挑战与对策研究》第3章, 2011.
(7) 刘明兴, 徐志刚, 陶然, 苏雪燕.农村税费改革前后农民负担及其累退性变化与区域差异[J].中国农村经济, 2007, (05) .
关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工作思考 篇8
关键词 农村公路 管理 养护 对策
一、前言
农村公路不仅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也促进了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为。由于农村公路的使用极不规范以及项目分散涉及面广。基层和一线技术力量管理力量都比较薄弱,且在养护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较多资金投入也受到限制。乡镇的养护机构正值建立初期。养护管理部门的设置还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对道路的使用寿命和服务质量阻碍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快对乡村道路养护管理机制积极筹集乡村道路养护资金,加强对乡村道路养护管理的领导,加快农村交通建设步伐。对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必要性
农村公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适应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搞好农村公路养护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民脱贫致富的基本条件之一。
要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观念。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质是巩固来之不易的大规模建设成果。提高路网整体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建设投资效益。没有农村公路建设的成绩越大,养护管理工作任务就越重,越需要得到加强。仅靠当地政府或沿线村社投资、投劳管护,其路况质量可想而知。
三、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特点
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和养护工作与高等级公路有着明显差异,因此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应根据农村公路特点进行,才能使管理养护工作更有效。概括而言,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有以下特点:
1.两大面广,区域间差异大
农村公路就像人体的毛细血管分布在广阔的农村,只要有村落的地方就有农村公路。全国每年新改建农村公里30余万公里,目前部分地区村级公路不但“通村”,而且通“社”、通“队”,因此农村公路分布区域大,管养工作量大。
农村公路涵盖了县乡村三级,区域间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村公路的管理和养护工作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这就使农村公路的专业性管理养护难以实现。
2.公路等级低,简易养护比例大
农村公路一般等级较低,村级公路占了相当大比例。大量等外级公路往往承担很小的交通量,其养护工作主要包括除草、清理边沟、路面保f吉等,这些工作虽然简易,但是保持农村公路正常发挥使用性能的必需。
3.缺乏專业化的管理养护队伍和设备
由于农村公路面广量大,专业性管理和养护难度极大。目前,部分地区乡级公路由农村公路养护站(所)承担养护任务,实现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半专业化。然而,对于绝大部分的村级公路,仍由农民自己承担养护工作,甚至还未健全完善的养护制度。另外,目前农村公路的专用养护设备十分缺乏,高等级养护设备难以直接应用于农村公路。
4.经费紧缺,区域间差异大
农村公路建设任务繁重,经费相对紧缺,主要来源于中央、地方各级财政和农民集资、捐款等。而对于长期的养护管理工作,资金缺口更大,已经严重影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
农村公路的建养经费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东部地区较富裕农村的地方公路建养经费相对充足,建设标准往往较高;而西部地区,尤其是自愿匮乏,缺乏支柱产业的农村地区公路建设经费都十分紧张,养护管理资金更是难以保障。
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对策
1.提高认识,将农村公路使用质量纳入考核指标
如前所述,农村公路的管理和养护工作对于保障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延长农村公路使用寿命,保证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实现农村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由于目前主要以农村公路“通达”和“通畅”里程作为相关建设管理部门的业绩考核指标,造成对管理和养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仍然不足,远未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因此该将农村公路建设里程、使用性能、使用寿命等均纳入考虑范畴,以此推动农村公路建设部门统筹安排建设、管理和养护资金,提高农村公路的综合效益。
2.立足于农村公路的公益性特征,建立管理养护的长校机制
农村公里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公路是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其公益属性决定了不能采取收取通行费的方式筹措管理养护资金。因此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应坚持实行“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资”的原则。
应该立足于农村公路的公益性特点,加快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合理协调农村公路建设者、管理者、使用者等各方利益,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长效机制。只有责、权、利的协调统一,才能真正保证建立起的养护管理机制长期的良好效果。
3.立足于农村公路特点,推荐分级管理和养护
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不同区域的同级别道路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农村公路的管理和养护应依据不同级别道路的不同性能要求,开展分级管理和养护。对于县道,由于公路等级较高,承担的交通量大,对道路性能要求相应较高,因此应建立专业化管理养护队伍,保证管理养护的专业化。对于乡道和部分交通量大的村道,应努力创造半专业化的管理和养护。而对于交通量很小的村级公路,则应以“政府培训、农民承担,定期指导”的方式开展有效的管养。只有合理分配有限的养护管理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管理养护才能保障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效益的最大化。
4.建立农村公路档案,开发实用的农村公里管理系统
由于农村公路分布区域广,基层单位技术力量薄弱,农村公路普遍缺乏完备的路况资料。然而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已建道路经多年使用后性能衰减,养护维修工作量会逐年增加,占用资金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应建立农村公里档案,逐步完善路况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可以率先开展农村公里管理系统的应用,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农村公路维修决策的科学性,能够合理的时机采取合理的养护措施提高道路使用性能,使农村公路有限的管理养护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五、结语
【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县农村公路建设工作报告10-19
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调研08-30
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调研报告07-28
农村公路调研报告05-27
农村公路养护09-04
农村公路养护维修08-11
农村公路养护协议06-06
农村公路管理方案07-24
(调研)农村公路建设10-07
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管理机制的分析与优化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