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若茶作文

2024-07-27

童年,若茶作文(精选4篇)

童年,若茶作文 篇1

童年若茶作文500字

晚风吹来一阵阵淡淡的幽芳,升腾起一股稚气,带我走进童年的回忆。

大地被暖风吹拂着,蹦出缕缕稚美的新绿。一股泥土的芳香,直沁心脾,真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踏着石板小路,乘着温暖的春风,一片新绿,清溪高落,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山间溜达的白鹭婉转地唱和着。

茶山的绿,真像一块块精美的翡翠,在山腰一层层高起,顽皮的.我迫不及待地钻进了茶树中,一股清香便在身边环绕。撷下一片茶叶,便能感觉到春的气息和绿的鲜活。

全家开始采茶比赛了,戴上斗笠,系上竹筐,大家开始寻找最嫩的那片芽儿。我也丝毫不敢怠慢,开始寻找目标。伴着鸟儿的歌声,还有茶山上采茶姑娘动人的歌喉,在清风暖阳中采撷着我童年的浪花。扬起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采了。看看这片,如出水芙蓉,看看那片,如雄鹰展翅,甚是喜欢。开始,我还能细细采摘,不一会儿工夫,就演变成了大把狂摘,叶片被我尖锐的“利爪”撕成了碎片。那棵茶树也变了身,只剩下那些伸展的枝干了。我暗自得意,想到炒后茶叶的清香,早就沉醉其中了。没想到,外婆却喊道:“家乐,你可不能这样采茶,要找上面的嫩芽!”哎呀,这也太麻烦了,什么时候才能把筐装满哪!还不如去好好玩一会儿。想着,就以茶树为掩护,匍匐前进,溜去采野花、戏溪水去了。

玩够了,看看大家还都在认真地采着,我却只有孤零零的几片老茶叶,看着外婆筐中那可爱的嫩芽一晃一晃的,就像绿色的小精灵,打起了外婆的主意。我把几块鹅卵石垫在竹筐下面,偷偷地跟在外婆后面,故意跟外婆聊天,趁她不备,把她竹筐中的茶叶全都收到我的囊中。接着,大家开始展示劳动成果了,我笑道:“你们看,我采的茶最多了,我第一!”外婆一看竹筐,可急了:“我一个上午采的茶都不见了!”我朝外婆做了个鬼脸,外婆笑眯眯地叫道:“肯定是你这个小阿皮搞的鬼!”我一路蹦跳地跑下山,山间久久回荡着我们的笑声。

现在回想起这件童年的往事,总感觉像这茶山一般清新、自然,如这茶叶一般香到心里。它淌进了我童年的记忆中,美到心醉,乐到极致。

童年,若茶作文 篇2

静下心来想, 孩子们到底为什么不爱写作文呢?到孩子们当中了解, 到孩子们的作文当中寻找答案, 我发现了问题所在, 于是, 我这样去做——

一、降低评价标准, 让孩子们不再“望文生畏”

三年级的同学, 刚刚接触习作。不论教材, 还是老师, 一般只要求写一至两个自然段, 只要文通字顺, 就可以算是不错的习作。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作文的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这一系列的要求, 不是要求孩子一天两回就达到的要求, 是他们在完成了一定量和周期的作文训练后达到的标准, 而我们的作文训练, 一下子要求达到这些, 显然有些急于求成了。面对令人头晕目眩的作文, 各种各样的学生例文、作文集层出不穷, 这些佳作多半是沙里淘金, 经历了老师、家长、编辑一遍又一遍的修改、润色, 儿童原生态的习作痕迹已经难觅踪影, 透露出浓重的成人味与文学味。这些佳作, 对“拔高”作文要求, 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面对学生的习作困难, 我鼓励孩子们放胆写, 自由写, 尽可能地不拘一格地写,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只要写出了一些句子, 特别是只要写得长, 哪怕是记了流水账, 也都给“优”的评价。目的只有一个, 鼓励表达, 而不求规范和工整;尽情表达, 而不求言辞优美和妥当;真情流露, 而不求语法精美华丽等。看一篇评为“范文”的习作——

上学第一天, 妈妈说:“老师发书的时候, 一定要小心, 不要把书弄脏了, 而且不能把书撕坏了。因为书是重要的东西。”我对妈妈说:“我知道了。”我上学去了。

——《我心爱的书》

全文含标点仅72字, 原文甚至连标点也不够准确, 但我确认这是篇好作文。有事件, 有人物和语言对话, 有感受等。对于刚学作文的孩子, 这难道不是优秀的习作?

二、营造童年生活, 让孩子们能够“有米下锅”

孩子们写作文, 当然得写他们熟悉的童年生活和感兴趣的内容。但问题是, 我们的孩子, 今天经历的童年生活太少了。孩子们多半生活在家里、学校、补习班, 他们难得有一点自己的时间, 自己的活动, 自己的快乐。没有童年快乐的经历, 他们写不出童年的快乐;没有童年自由的生活, 他们写不出那种自由的感觉;缺乏对世界和社会的观察, 他们看不到这个丰富美好的世界, 所以他们落笔写事, 不外乎借东西、生气、一些课间游戏等。由于孩子们被大量的功课压迫, 他们的课外阅读也很短缺, 所以他们的习作很容易让人觉得空洞无物, 内容简单。没有童年的一代孩子, 如何写他们的童年生活呢?一句话, 无米下炊, 是他们习作面临困难之一。

于是, 我努力地在班级和校内外, 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 营造儿童生活。这学期, 我们就布置孩子们在春天里捉昆虫, 种豆豆, 做小实验等。课堂上, 也开展各种各样的小活动, 如捉“虫子” (消灭错别字) , 小比赛等。这些活动, 在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的同时, 也提供了习作的内容, 激发了习作兴趣。教育专家通过对比中美教育, 指出美国教育是把整个世界搬进校园, 给孩子当教材;中国孩子以教材为整个世界。以知识为本的学习观教育观, 很大程度上已经限制了中国孩子的眼界和未来成长的空间。

此外, 我还指导孩子们认识自己, 了解老师, 感受父母, 写他们熟悉的陌生的人, 尤其强调写他们的课外生活, 校外生活, 写他们学习之外, 怎么玩耍, 怎么参加活动等, 这样, 一批反映了童年生活的习作, 就生动地呈现出来。

三、简化表达技法, 让学生们努力“有法可依”

刚学作文, 孩子们当然对于作文既喜欢又害怕。喜欢, 毕竟他们才开始接触;害怕, 是因为他们确实缺少训练。而作文, 如果没有充分地说写训练, 没有一定语言文字表达基础, 写出文通字顺、精彩生动的习作, 是不可想象的事。

在习作中, 我确实发现有些孩子对于作文, 畏于技法, 即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写人记事。于是, 我努力地把习作中的一些基本方法, 编成口诀教他们加以应用, 如写人物, “字数不够, 对话来凑”, 有人就有语言, 哪有不说话的人呢?“特点不明, 故事作证”, 写人不就是以事见人见精神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孩子们越来越爱习作。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 每每读到那些充满了童真童趣的习作, 也都会由衷一笑, 甚至忍俊不禁, 常把优秀习作推荐给同学们传阅。

此外, 我还为孩子推荐了大量的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文学作品, 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这样, 有生活, 有作文窍门, 有了丰富的课外生活和阅读, 我们班的孩子, 越来越喜欢习作。有时, 他们写的那些芝麻粒儿事, 真好玩, 下面是一个孩子的周记片断:

今天下午就到写周记的时候了, 左老师的话音刚落, 下面就传来了一片叹气声, 大家都有点不想写周记。

左老师看了看下面的同学, 说:“不想写周记啊?不想写, 也可以。”“可以?”我在心里想, “可以不写周记?”左老师看着我们惊奇的表情, 又说:“但要写出5条为什么不想写周记的理由, 上面开头空头, 结尾也空着, 留老师来写……”这……五条!我又在心里想到, 我只能写出一条……不不不, 我不要这样, 我会写出来的, 哪要这种办法呀。我觉得写作文不是什么难事, 这只是没办法的办法。我回忆了一下这周的事情, 准备迎接下午 (写周记) 的挑战……

浮生若茶散文欣赏 篇3

茶之所以有那份令人痴醉的清香,关键在于其冲泡之法,冲泡之法不当,即使茶本身再好,亦无所大用,曾在一个老人家中,看过其冲泡之法,先后用三次温度不同的水,一次次的加进茶壶里,总是在茶将要下沉时往里加水,且水温一次比一次高,问其由,老人笑着和我说:“小姑娘,只有这样才能使茶更香,呵阿!”伴着老人爽朗的笑声,我陷入沉思,人不应该像茶一样吧?只有在岁月的风风雨雨中沉沉浮浮,只有不断经过打压才能展示其最强的魅力和最深厚的醇香,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人只有经过岁月的磨炼和打击,才能走向成功,人生如茶,学会面对困难,承受困难,在逆境中,迎接一个更好的明天以及更好的自己。

童年有童年该做的事 篇4

教育孩子, 我们既不能急功近利, 又不能坐失良机。在日前举行的新书《长大不容易》发布会上, “知心姐姐”卢勤总结了父母在孩子不同成长期需特别关注的问题, 并对中国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同时期侧重培养孩子何种品质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生活中, 我们常常忽略不同年龄的成长特点, 习惯于用成人的思维看待孩子。而中国家庭最普遍存在的问题, 就是父母太强势, 什么都管。”卢勤说, 孩子是在不断的试错中长大的。就像吃鱼时, 父母总是把鱼刺挑出来, 这样孩子永远不会自己吃鱼。由于干涉过多, 许多孩子渐渐没有了主见, 自主能力越来越差, 这也是如今很多独生子女难以自立的原因。

卢勤举例说, 她知道有一对教授夫妻的孩子, 4岁上小学, 19岁博士毕业。毕业后, 每天在家里吃爆米花、打游戏。卢勤告诉他们, 他们孩子的问题就在于, 该吃爆米花的时候没吃到, 该打游戏的时候没有打。童年有童年该做的事, 违反成长规律的后果就是培养了年纪轻轻的博士、老态龙钟的孩子。

关于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几大问题, 卢勤如此总结:过高的期望导致无望、过度的溺爱导致孩子无情、过度的保护导致孩子无能、过多干预导致孩子无奈、过多指责导致孩子无策。而这些是许多年轻父母尤其需要注意并杜绝的。

上一篇:河北医科大学医学统计下一篇:初夏时光碎片遗失的角落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