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亡羊补牢》有感作文

2024-07-26

读《亡羊补牢》有感作文(共13篇)

读《亡羊补牢》有感作文 篇1

问题的提出源于《四川考生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引发热议》。事情是这样的:2009年四川语文高考中, 有一位考生小黄用古汉字写了一篇作文。这篇作文主要用了甲骨文、青铜铭文、大篆等古文字字体, 书写十分工整, 字体非常标准, 但语文质检组最终评审结果只给了8分。

学生正处在风华正茂的时期, 敢想、敢说、敢干、敢于冒险, 这本是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教师如果能正确引导, 学生就可能成为一名有益于人民的人才;若引导错误, 他就可能成为一名庸才。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肩负的使命是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因此, 他给学生发出的信号必须是正确的信号。

我们要重点分析下面这段话:小黄在考试前, 他询问了语文老师普老师, 假如遇到命题作文, 可不可以用古文字写作?普老师说:题目不能改, 也不要用古文字。如果阅卷老师没研究过 (古文字) , 可能直接打零分或低分, 这样很冒险。普老师给了学生小黄的答复是“不要用古文字”。不要用古文字的原因是“如果阅卷老师没研究过 (古文字) , 可能直接打零分或低分”。对于“如果阅卷老师没研究过 (古文字) , 可能直接打零分或低分”这句话, 学生小黄还可以反向理解为:如果阅卷老师研究过古文字, 可能不打零分或低分。也许正因为存在这样的思考, 所以“ (小黄) 在考前5分钟决心用古文字”, 并自我鼓励“有机会却不做, 会后悔一辈子”。

基于以上分析, 我认为普老师没有给学生发出正确的信号———“不要用古文字”。普老师让学生小黄不要用古文字原因的分析是错误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普老师应该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通用规范汉字表》和《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章,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第十条规定,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使用的汉语文教材, 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

《通用规范汉字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配套规范, 语言文字规范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 只有有了汉字这种传播载体的标准化, 才能保证信息传播的速度和信度。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来看, 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内容基础上的继续和提高, 书写字体当为楷书或在正楷字的基础上的行楷字。

我想, 如果普老师知道语言文字法、规范字表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的话, 他将给学生小黄这样的答复:不要用古文字书写作文。因为, 语言文字法规定楷书是规范字形。学校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字, 书写作文要用楷书, 不可以用古文字字体。你喜欢古文字字体, 只能当作个人爱好, 用于艺术欣赏、古文字研究都可以, 但不可以在正式考试中用它来书写作文。

我们通过《四川考生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引发热议》这篇文章以及其他相关报道, 还可以看到, 不仅仅是普老师不了解语言文字法和规范字表, 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不了解语言文字法, 甚至一些社会知名人士。这些人中包括语文教师, 还包括一部分高考阅卷语文教师。我们试着想一想, 如果高考阅卷语文教师了解语言文字法的话, 语文质检组就不会请四川大学的某古文字专家将这篇作文的文字翻译成简体字, 然后再评定作文的水平了。阅卷教师可以依据语言文字法, 以“考生在作文中使用了非法文字”, 直接判其为0分作文, 不必请古文字专家翻译。即使要向社会公布, 也只能作为反面教材, 以警示众人。判该作文为8分, 我看是多给了, 判为0分, 当其分值。如果这样做了, 还会引发社会热议吗?

至此, 我认为, 小黄作文只得8分, 是教育的失误, 不能归咎于小黄的异想天开和冒险精神。是因为老师没有给他发出正确的信号, 造成了小黄的错误行为, 给小黄造成了伤害。

读亡羊补牢有感 篇2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人的羊丢了。第一次羊丢了,是因为羊圈破了个窟窿,狼从窟窿钻进羊圈把羊叼走了。第二次羊丢了,是因为养羊人没听街坊的劝告,不修羊圈,结果羊又被狼调走了一只。这次,养羊人吸取了教训,将羊圈修得结结实实。

读完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人不能不听劝。坚持自己的主见是好,可过于坚持就是固执了。有一次,我和爸爸一起做皮画。明明应该涂成粉红的花瓣,爸爸却认为该涂成绿色。我劝爸爸:“这又不是叶子,不能涂成绿色。”爸爸到好,偏要涂成绿色,结果皮画变得特别难看。

读《亡羊补牢》有感 篇3

今日,大家学了《亡羊补牢》这篇寓言。这篇寓言让我懂得了要征求他人的建议,不必失去东西才知道纠正。

这篇寓言关键讲的是:一个游牧民,他家中的羊棚里养了很多只羊,但是他们家的羊棚旁有一个小洞,恰好能钻入一只狼。某天,当一只狼从那个小洞里钻出来的时候,它把羊给叼走了。来到第二天,游牧民发觉就少了一只羊也就没在乎,他人劝他把哪个小洞给补好。他都没有听。来到晚上,那只狼又从哪个洞里钻了进来,又叼了羊。这次牧优秀人才听劝告,就把哪个小洞给补好啦。实际上在之前因为我犯过那样的不正确。这件事情是那样的:那个时候我写字的姿势不对,教师便说,让我将自身的写字姿势改一下。也没有听教师的劝告,过去了一段时间,我的眼睛近视了,在我近视眼以后,我戴上近视眼镜,佩戴眼镜的觉得很不太好,因此 想听了教师的劝告,纠正了我写字的姿势。又过去了一段时间,眼睛又不近视眼了,我的觉得忽然变好啦。

这一就是我的一个小故事,这一短故事让我懂得了要征求他人的劝告。不必自身失去一些东西才可以纠正。

读亡羊补牢有感250字 篇4

篇一:读《亡羊补牢》有感

今天上午,我和妈妈一起阅读《亡羊补牢》的故事。

故事的内容是:有一个牧羊人,他养了许多羊,有一天早上他准备去放羊的时候,发现少了一只羊。原来是羊圈漏了一个洞。领居们都猜想是狼昨晚钻到羊圈里把羊叼走了。大家让牧羊人赶快把这个洞修好,可是牧羊人却说:“羊已经丢了,不用修了”.结果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的时候,发现又丢了一只羊。他马上把这个洞修好,又去给大家道歉说:“我不该不听你们的话,如果早一点修那个洞,就不会丢第二只羊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如果发现问题和错误,就要及时解决和改正,如果不改正,下次就会犯同样的错误”.篇二:读《亡羊补牢》有感

今天,我读了《亡羊补牢》这个成语。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战国时期,楚国的襄王是个昏君,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政事。大臣多次劝他,谨防秦国的侵略,楚襄王不仅不听,还大发脾气。秦国果然来入侵楚国了,占领了很多地方。庄辛见他已有悔意,就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养了很多羊,有一天他数羊的时候发现少了一只羊,原来是羊圈破了,狼叼走了一只,别人劝他把羊圈修好,他不听。到了第二天的时候,他又发现少了一只羊,那人后悔了,赶紧修好羊圈,从此他再也没丢过羊。楚襄王听了,果然形势好转了。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错事一定要及时改正。

篇三:读《亡羊补牢》有感

读了《亡羊补牢》这个故事,让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故事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个牧民,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晚上狼从窟窿钻进羊圈,把羊叼走了。邻居劝他赶快把羊圈修一修,他没有听取邻居的劝告。第二天早上,他发现又少了一只羊。牧民很后悔没有听取邻居的好心劝告。于是,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被狼叼走过。

通过读这篇寓言故事我明白了好多道理,出了问题以后要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发现错误要及时总结教训、及时改正错误,以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我想到自己存在的一些缺点,妈妈经常提醒我,我总改不了,现在认识到这些缺点的严重性。我要下定决心,以后尽量少犯错误,即使错了,要及时改正。

篇四:读《亡羊补牢》有感

《亡羊补牢》是一则寓言故事,接下来我就给你讲讲这篇故事吧!

从前有个人,他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街坊劝他让他补一补,他却不听,结果羊又少了一只,他后悔了,赶快把洞补了起来。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不管做错了什么事,只要及时改正,就不算晚,就有补救的机会。

我一直有马虎的坏毛病,它给我带来了卷子失份、影响办事效率等损失。我的这些损失,就像寓言里已经丢失的羊,我也要补上马虎这个“洞”,才能保证其它“羊”不再丢失。

篇五:读《亡羊补牢》有感

今天,我读了《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故事,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故事的内容是:一位农夫养了一群羊,一天,他来数羊,发现羊少了两只,他到处找,都没有找到。第二天,他又来数羊,发现又少了两只,地上还有很多血,才知道,羊被狼吃了。邻居对他说:“快点修补羊圈吧。”农夫想:明天修也不迟。第三天,农夫发现又少了一只,邻居再次劝告他:“赶紧修补羊圈吧!”农夫后悔莫及。想:如果早点修补也不会被狼吃掉这么多羊了。于是,他开始修补羊圈。从此,羊再也没有少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犯同样的错误,第一次犯错不及时改,就会接着犯同样的错误,所以,当第一次犯错时,就要及时改正,只有这样,损失才不会大。读了这个故事,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啊!

篇六:读《亡羊补牢》有感

李卓宇

今天我闲来无事,就读了一篇文章,名叫做《亡羊补牢》,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么一篇小小的阅读故事,却启发很多人。

故事是这样的:“说是有个农民,家里的羊圈不知怎么的破了一个洞,好心人告诉他,这样羊可能会被偷走的。而那个人却不听劝,并没有去补。”当读到这儿时,我心里不禁替那个人担心,好心人提醒你,为什么不补?“晚上到了,有一只狼叼走了一只小羊,农民吓坏了,后悔的把洞补好了……”

读完了,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要在自己有缺点或者有错的时候,及时听被人的劝,并改正缺点,才不会“亡羊”.篇七:读《亡羊补牢》有感

今天我读了《亡羊补牢》这篇文章,文中讲的是一位牧羊人,养着七只小样。

一天,牧羊人发现羊圈上破了个大窟窿,但他很懒惰,宁愿睡觉也不去修补它。结果晚上,一只大灰狼从大窟窿里钻了进去,叼走了一只羊。牧羊人发现少了一只羊,气得直咬牙,邻居们说:“快把羊圈修好吧!”可是牧羊人不听邻居们的劝告,结果晚上大灰狼又叼走了一只羊。

读《昆虫记》有感 篇5

一、法布尔与《昆虫记》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 (Jean-HenriCasimirFabre, 1823-1915) 出生在法国南部圣莱昂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庭贫困, 法布尔四岁时被父母寄养在邻近的祖父母家中。乡间的牛羊、禽类, 以及花鸟虫草成为了法布尔童年时期最好的玩伴, 使他对大自然的一切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渴望探索自然界所蕴含的真理。

七岁时, 法布尔重新回到父母身边, 开始接受教育。通过自己的努力, 他考上了沃克吕兹师范学校的公费生, 毕业后, 在一所小学里当教员。任教之余, 他潜心研究昆虫, 根据自己的直接观察, 撰写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由于教师的薪资待遇很低, 法布尔一生都未摆脱经济拮据的困境, 直到五十多岁时, 他才依靠辛苦攒下的稿费, 在普罗旺斯买下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旧宅。法布尔将这片荒地命名为“阿尔玛斯” (“阿尔玛斯”是音译, 中文又译作“荒石园”, 取其荒芜与一毛不拔之意) , 至此他终于实现了“拥有一片自己的小天地观察昆虫”的愿望。法布尔把“阿尔玛斯”当成自己的家和昆虫实验场, 在那里专心致志地思考、观察、实验和写作。1910年, 当《昆虫记》的第十卷问世时, 他已经是一位耄耋老人。

《昆虫记》的法文题目是《Souvenirsentomologiques》, 直译的话, 可以译为《昆虫学回忆录》。周作人最早把这本书译作《昆虫记》, 而后一直被译界沿用至今。法布尔之前的昆虫学家只做昆虫的搜集与分类工作, 他们手持放大镜, 解剖昆虫尸体, 仔细地查看昆虫的触角、大颚、翅膀和足, 却不思考这些器官在昆虫的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他们对昆虫的判断力、本能和生活习性甚少研究。专家们根据昆虫的外形给其命名, 把身体构造相同的昆虫归入同一种类。法布尔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 发现这种做法并不合理, 因此, 他给《昆虫记》取了一个副标题《Etude surl’instinctetlesmoeurs des insectes》 (《对昆虫本能及习性的研究》) , 并提出要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活生生的昆虫, “研究它们在活着时的活动, 它们的本能和习性, 它们的才能和感情”, 根据昆虫“工人”所从事的职业来给其命名。法布尔的研究以直接观察为依据, 就像他自己说的:“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 我要观察、触摸, 而且不是一次, 是两三次, 甚至没完没了, 直到我的疑心在如山的铁证下归顺听从为止”。他本着追求真理的科学探索精神来观察昆虫的劳作, 以富有情感的笔调来描写昆虫的生活, 使得《昆虫记》自问世以来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二、《昆虫记》中的趣事儿

虽然法布尔开始动笔写作《昆虫记》时, 已经年过百半, 但他仍像一个好奇心满溢的孩童一样, 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 根据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我习惯在每个答案后跟着提一个新问题, 直到碰到不可知之墙为止”。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正是凭着对昆虫所怀有的浓厚兴趣, 法布尔才把大半辈子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了研究昆虫上, 就像他自己所说:“在昆虫学大量的领域内需要天真。没有大量这种资质———在讲求实际者眼中的奇思怪想, 谁还会去关心小小的虫子呢?”。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手持放大镜, 观察昆虫的出生、蜕变、筑巢、觅食、求偶、繁殖, 以孩童般的视角, 真实而质朴的笔调记录下昆虫的本能和习性, 展现给读者一幅幅栩栩如生, 生趣盎然的画面。在他的笔下, 小小的昆虫们无一不是身怀技艺的行家里手:长腹蜂是挥舞瓦刀的“泥瓦工”, 黑蛛蜂是技艺高超的“制陶工”, 土蜂是下针精确无误的“麻醉师”, 切叶蜂是名副其实的“裁剪工”, 黄斑蜂是技艺惊人的“鞣毡大师”, 而蜾蠃则是“挖掘工”、“采脂工”和“粉刷工”。下面请看“演唱者”蟋蟀放声高歌的场景:

“园子里夜间歌唱的蟋蟀非常多。每一簇开着红花的岩蔷薇都有自己的合唱队员;每一束薰衣草上都有自己的演唱者。那些枝繁叶茂的野草莓树, 那些笃蓐香都变成了一个个合唱团。所有这些小生物在灌木丛间用它们清脆动人的声音互问互答;或者不如说, 每个歌手不管别人唱什么坎蒂列那 (译者注:中世纪时的一种叙事抒情歌曲) , 独自在庆祝自己的欢乐。

在天上, 就在我头顶上, 天鹅星座在银河中划上它那大大的十字架;在下面, 就在我的四周, 蟋蟀的交响乐在抑扬起伏。这歌唱自己欢乐的小不点儿令我忘记了群星璀璨的场面。这些天上的眼睛平静而冷漠地瞧着我们, 我们对于这些星星是一无所知的。”

从上面这段文字可以看出, 《昆虫记》除了是一部严谨的昆虫学作品, 还是一部优美的散文巨著, 它实现了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理性思考和感性表述的合二为一。它不像其他科学类作品那般内容晦涩难懂, 用词枯燥无味, 读来反而给人一种妙趣横生, 仿佛与虫儿面对面交流的感觉。纵观洋洋洒洒的十卷本《昆虫记》, 其语言朴素而纯真, 文风流畅优美, 隽永风趣, 深入浅出, 使得这部著作不愧有“昆虫的史诗”之称。

除了将昆虫纤毫毕现的形态特征展现在读者面前, 法布尔对虫儿心理、情感的揣摩与刻画也可谓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他本人也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譬如, 毛刺泥蜂在攻击毛虫得手之后, 用跗节跺脚, 梳理翅膀, 不时地把大颚和前额贴在地面上, 用后足将身体撑得高高地, 仿佛要翻筋斗似的。法布尔认为这些动作是毛刺泥蜂表达心中喜悦的一种方式, 就好比当人类沉浸在成功所带来的欢乐中时, 会做出搓手的动作一样。有时候, 法布尔也会从人类的伦理道德视角来解读昆虫的行为, 正是虫儿身上所带有的这种人性化特征才使得该书与众不同, 引人入胜。下面, 我们来看一段关于天牛成虫与幼虫的描写。

“成虫和幼虫的职责完全悖离了常规:幼虫正值身强体壮, 拥有强健的挖掘工具, 承担起繁重的工作;而成虫却享受幸福的时光, 不懂技艺, 不工作, 只是游手好闲。孩子本应躺在他的保护人———母亲怀抱中过天堂般的生活;而这儿的孩子———幼虫, 却成了母亲的保护人。

被法布尔喻为“爬行的小肠”的天牛幼虫只有味觉和触觉这两种非常迟钝的感觉, 但它竟然可以清楚地预知未来。它为成虫挖出一条通往树皮层的通道, 后者只要钻透薄薄的木质层或树皮层就可以获得自由。法布尔用略带人性的笔触来描绘昆虫世界的日常生活, 使得整套丛书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人情味, 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 读来令人深受感动。

在《昆虫记》中, 法布尔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昆虫的捕食过程, 在他看来, “捕猎性昆虫传记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介绍昆虫的捕猎方法”。为了弄清楚某种昆虫的捕猎技巧, 他有时会跑到野外环境中去观察, 有时会想尽一切办法捉住需要的昆虫, 再把昆虫放到人为布置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他不但亲自出马捕捉昆虫, 而且还从自己微薄的薪水中抽出一部分来召集孩子们帮忙, 有时甚至要向家人求助。当我们读到书中有关捕食性昆虫与猎物搏斗的场景描写时, 就会觉得法布尔的所有努力与付出都是值得的。昆虫仿佛被置于聚光灯下, 交战双方的动作之传神, 场面之生动, 交锋之激烈, 一切都展现得那么淋漓尽致, 且看:

“当敌人靠近时, 它便立起身体, 模仿舞蛛的样子做出防御姿势。滑稽蛛蜂对它的威吓不屑一顾, 在滑稽的外表的掩护下, 它猛地冲向彩带圆网蛛, 动作非常敏捷。它们闪电般交战了一回合, 彩带圆网蛛被打翻仰躺在地。蛛蜂在上, 它与圆网蛛腹贴着腹、头顶着头;它用足控制住彩带圆网蛛的足;用上颚咬住对方的头胸部;它用力蜷起腹部, 向下方伸过去;它拔出螫针;接下来便……”

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 当我们读到此处, 不禁要为法布尔传神的描写而大声喝彩, 透过文字仿佛能看到捕食性昆虫与猎物正在上演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战。然而, 这种战斗场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凶残与血腥, 相反, 更多地显示出生命力的蓬勃。

如果不是法布尔对渺小生命所怀有的尊重与热爱, 不是他的悉心观察和详细描述, 也许虫儿的这些故事还不为人所知呢。法布尔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 让我们领略到昆虫那妙不可言的灵性。在阅读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捧着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每一种昆虫, 他就像是一个为儿孙讲述故事的老人, 把昆虫世界的趣事儿向读者娓娓道来, 令人回味无穷。

摘要:《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撰写的一部关于昆虫本能与习性的著作, 全书充满了各种妙趣横生的昆虫故事。作者以其敏锐的目光来观察昆虫, 以朴实而略带人性的笔触来描写昆虫, 把读者们带进了一个趣味无穷, 五彩缤纷的昆虫世界。

关键词:《昆虫记》,法布尔,昆虫,故事

参考文献

[1]石蔷.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法布尔[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8:43.

[2]法布尔.昆虫记 (卷七) [M].姜洁等译.花城出版社, 2001:165.

[3]法布尔.昆虫记 (卷四) [M].姜洁等译.花城出版社, 2001.

读《亡羊补牢》有感作文 篇6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每个人都明白这句话的来意,然而,又有谁把这句话真正以身作则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呢?

敬告今天,我满心愉快地打开了中山教育信息港的网站,看了环保记录片《禾虫归来》,但是,越看下去就越愤愤不乐。《禾虫归来》的主角是广东省中山市竹排沙的禾虫。禾虫是环节动物门沙蚕科,因为受到了大量的工业`生活三废和农田的农药污染而逐渐减少,禾虫价格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上世纪个十年代,20公斤/亩;五年前,80公斤/亩;2008年,160公斤/亩。于是,中山市政府的对禾虫的栖息地实施了保护措施。2008年,竹排沙禾虫终于如期地恢复了原样。

用赞许的角度来看,市政府对禾虫的栖息地保护措施起到了作用。但是,再用另一种角度来看,中山人民政府做得确实不好,为什么不早点儿采取更好的保护行动呢?不早点提高更快更好的效率,怎样去创造一个全新的保护环境?一定要到绝种的地步,人们才重视这种类似禾虫可怜的小动物吗?早知现在,何必当初,难道一定要稀少的动物才值得我们关注,那其他的小动物,就要等到我们后悔才醒悟过来吗?这样的亡羊补牢既投资大,又不实际,要是把后来投资的钱放到之前平时的保护,未雨绸缪,岂不是更完善更省心省力?听它们的哭诉,这样不是办法,因为那时全部动物都将会变更为稀少,或是离开人类。是的,人间的事物不可能是十全十美,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防患于未然必需未雨先绸缪。霍华德·亚当斯凯就直言:如果一家企业总是试图用亡羊补牢的方法来对待雇员,那么这样的企业是不可能留住优秀的人才的。亡羊补牢,有的时候并不一定能改变结果未雨绸缪,智者总是能在事发前,便做好应对的准备,使自己走在事业成功的道路上;愚者总抱着亡羊补牢犹未晚矣的生活态度,糊涂度日,但一旦牢破了之后,可能补的机会也就没有了。

作文 读《战马》有感 篇7

《战马》是一部出色的作品,作者以一战为题材,讲述了一个人与动物之间关于勇气、忠诚、和平与爱的非凡故事。一匹枣红色的小马,它本来有妈妈的呵护,而它却被主人卖给了一个酒鬼,酒鬼的儿子艾伯特,非常喜欢这匹漂亮的马,他给这匹小马取名乔伊,并跟这匹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之后乔伊和艾伯特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惜,艾伯特酒鬼的父亲,由于急用钱,卖掉了乔伊,读后感《作文 读《战马》有感》。残酷的一战爆发了,战争离他们越来越近,被卖掉后的乔伊一直生活在部队里,出类拔萃的乔伊一次次完成上尉分配的艰巨任务,战争使它失去了最好的知己---尼科尔斯上尉和优秀的战友——托普桑,乔伊格外悲痛。

艾伯特为了找到心爱的乔伊,便去参军,乔伊在一次完成任务的途中,受伤了,得了严重的破伤风,善良的英国士兵带乔伊去兽医治疗,竟然遇到了老朋友艾伯特,惊喜万分,乔伊在艾伯特悉心照顾和精心治疗后,身体很快康复了。

几个月后,战争离他们越来越远了,战争结束了,艾伯特带着乔伊回到了家乡——英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感人的故事情节,是我深刻体会到战争给人们和动物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深深地感到我们现在生活的美好,而战争史那么的残酷。朋友们,珍惜现在这和平年代幸福的生活吧!珍惜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8

这本书讲述了三国时期蜀、魏、吴之间的战争, 故事很精彩, 英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

走进三国, 在这几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 我最喜欢的是军师诸葛亮。

诸葛亮身上散发出的儒雅的文学气度令我十分敬佩。他通天文、晓地理, 用兵如神, 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七擒七纵”孟获的壮举令我震撼。足智多谋、才华横溢的他让我懂得:智慧是知识的升华, 知识是勤奋的沉淀。作为学生的我们, 应该努力学习, 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渐渐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放眼茫茫江东, 唯一能与孔明相提并论的也只有周瑜了。周瑜文采超群, 聪慧过人, 深受孙权赏识。可他妒嫉心重, 以致孔明小小的“三气”便使其发出“既生瑜, 何生亮”的感慨。这也让我体会到:妒嫉是人一生中最大的敌人。我们要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朋友之间需要的是真心的交往、真正的友谊。

……

作文 读《穷人》有感 篇9

那是一个穷人家的夜晚,一位朴素的渔夫和他善良的妻子收养了以死的邻居家西蒙的孩子。然而,穷人家这时也在悲惨中生活,但却没有忘记在困苦中帮助别人。

仔细想,一对贫穷夫妇,一样善良的心灵,在别人最需帮助时给予帮助。他们都是一样的不约而同,毫不犹豫。当桑拿拉起帘子的那一刻,无言的感动便像潮水一样包围了我。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才是真、善、美。

人们都说,人类最美好的感情莫过于爱。整篇文章,没有一句华丽辞藻,却扣人心弦,使人感动。这是爱,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爱。

一直以来,爱总是被人类追求着,却似乎很难得到。有谁想过,能给予就是爱。有一些人感情是自私的,他们不愿施舍人们一点儿真情,他们不会像军人一样,为了全民族的解放,浴血奋战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读后感《作文 读《穷人》有感》。然而当今社会,似乎用心温暖世界的人越来越少。所以,爱就像成为了生活中的奢移品,成为可见不可求的神秘之物。

读了《穷人》这个故事,我深切地体会到,爱不但可以给人以物质的需求,而且还能为人分忧解难。其实,爱一直蕴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只要你真心的愿意给予,你就会成为爱的富翁,这甚至会是一笔永不枯竭的财富。《穷人》里的渔夫和桑娜就是心中充满大爱的人,他们宁愿自己过得苦一点,也要把两个孩子抱回来,这就是大爱。、难道我们身边就不能有一个这样的爱的使者吗?

这个故事,让我陶醉,在感动的世界里翩翩起舞;让我温暖,在寒冷的冬天寻找独一无二的暖流。让我们像流星许下愿望,向土地种满希望,向天空洒满期望,盼望让爱永驻人间。

真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读《文学解读学导论》有感 篇10

总之, 由于“三个层次”所司的内容不同, 它们在课堂中的呈现和状态也不会相同, 但这并不是说“三个层次”各不相关, 课堂要由几个呆板的模块组成, 所以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还应注意这样几点:

1. 尽管本文有“三个层次”, 但在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却不能机械地将课堂分为与此相应的独立的三个环节, 它们不是互不关联的彼此孤立环节, 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所以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将“三个层次“割裂开来, 但不割裂并非混沌而无重点, 而是各个环节相互联系, 有所侧重但绝非取代。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本文的解读不能在语体、语象层浅尝辄止, 而应深刻挖掘本文内在的语义表现体系。当然深层的解读并不是要求教师像原来那样生搬硬套, 非得把所有的本文中的意象都整出个象征意义来, 而是在基本理解表层意思的基础上, 学生能对本文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较深层的理解。这一环节, 教师不要强求学生理解到老师或者教学参考书的层次, 只要学生能理解到他自己的一个本文理解水平即可。

3. 小学语文教学要有目的性, 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每一环节有每一环节的侧重点, 但环节并不是绝对的, 所以在兼顾整体中要突出重点。即“教学有法, 而无定法”, 我们的教学要实事求是, 具体文本具体分析, 切不可所有本文都按一个套路模式来, 如果这样, 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将成为“一滩死水”, 毫无活力, 也会直接影响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所以, 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要在此基础上灵活多变, 不断创新, 才能永保青春活力。

4. 旧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本文的意义是既定的, 是直接从历史中来, 而在现代语文教学中, 我们在建构“三个层次”的基础上, 关注历史重构, 但它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参照和补充。

读有感作文 篇11

江姐从小体弱多病,骨瘦如柴。由于家庭生活困难,江姐只得被迫去工作,面对那高大的机器,她不得不站在高脚凳上操作机器,稍有疏忽,就要被打骂,她的10岁是在机器的“轰隆隆”声中度过。她的童年,没有一点儿美好的回忆。读到这儿,我颇有感触:10岁!正是长身体的好时机。我的10岁是美好的。为了给我过生日,爸爸妈妈杀鸡宰鹅,爷爷奶奶、公公婆婆等长辈就有好多人给我庆祝生日,礼物琳琅满目,和江姐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呀!

江姐19岁时,参加了党组织,因被叛徒告密,不幸被捕。在审讯室里,敌人恶如豺狼,用竹签插入她的指甲缝里,江姐手上血肉模糊。

在我读到“竹签是用竹子做的,共产党的意志是钢的”这句话时,不禁热泪盈眶,多好的江姐呀!我们的今天就是象她一样的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假如我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望他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这是江姐的遗言。这是江姐对我们的希望。

读《论语》有感作文 篇12

是的,我还是比较喜爱看书的,我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早已记不清楚,然而我知道肯定是杂书,那时候家里书很少,能给我看的,是一种叫做《故事会》的书。实质上,比起那些学究书做学问的书的枯燥,故事更合我的味道,更何况,我那时还是个不懂看书有何用只是觉得有趣的毛孩而已。后来我逐渐看过了《成语故事》、《十万个为什么》以及我的母亲送我的第一份生日礼物《脑筋急转弯》,这本书倒是我自己要求的,看到同学中间有人拥有,自己便也单纯的想要拥有,仅此而已。

实在话,我是个比较喜欢有样学样的人,但是真让我学到手,我会变个法演出于你看。我通常把我学习过的人当做我的良师益友,这样的人很少,在我这二十自述中能够让我回顾起来的,仅有那么个把,或许是我记性差的缘故吧。这个二十自述也是我从别人那里乔迁过来的,直接的是我最认可的一位良师益友,追根溯源,恐怕是胡适先生了,胡适先生是一位新思想者了,我看他的《四十自述》颇有感悟,顿觉得小时候的光景是一种消遣了,也确实是一种奢侈了。

我何以将这半自述的不伦不类的文章叫做“子说”呢?胡适先生小时候受母亲影响极大,曾经有过一段日头诚心礼佛,然而新思想广布的时代给了这位小先生一点点的叛骨,便说了把佛像都丢到厕所缸里去的话。孔教是从儒家这个当时的新思想大家中渐渐变态而沿袭下来的,说的好听或是难听点,中国自古便有了自己的教会。这是后来人的事,孔老夫子怎么样?至少不是这个孔教的始作俑者。孔老夫子的头衔很多,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至圣”、“素王”,这些都能沾上边,也算是个比较优秀的人了。我一直认为事出必有因,所以我一直对历史上青史留名的人怀有敬畏之心,无论功名与骂名,既能诧叱风云,便有万般神通。说夫子是个思想家,我想便也唯有《论语》一书可算佐证。大宋宰相赵普也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我这般庸人读完整本恐也没有这样的一半水平了,但是读书为往圣继绝学,可谓大道无形,大音希声,确也!

“我们家乡的蒙馆学金太轻,每个学生每年只送两块银元。先生对于这一类学生,自然不肯耐心教书,每天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胡适儿童时的私塾便是这般光景,善在其母对其管教极严,“渴望我读书”,于是胡适的归功自然落不下这位慈母了。这样的私塾、先生都是要不得的,孔子所主“有教无类”,便是正与这相对的了。《论语》中有大部的篇幅是言“学”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都是其上记述的关于学习的方法云云。由于我一个假期都在研读胡适,所以对于胡适的经过有着浓厚的兴趣,就学习而言,胡适先生不输于任何人,而或应该说胡适先生是一位天赐的大读书家,他的读书完全是出于本能兴趣,自然便是个学习做学问的料子了。入学时已经不是个“破蒙”的学生了,“故我不须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诗》一类的书。我念的第一部书是我父亲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叫做《学为人诗》,他亲自抄写给我的。”胡适先生学习很早,在尚不更事的年纪,读书学习完全靠的是兴趣,剩下的就是父母亲的督促,这也便扯上了人伦孝道。

胡适先生的父亲胡铁花死得早,其最感念的还是他的母亲,最有印象的是少年时代与其母一起生活的十余年,说这十余年是他的做学问的开始,也是为以后做学问打下好的基础的十余年,后来四处求学,与其母更是聚少离多,但是少年时母亲督促的习惯早已形成。人说父母是每个人的第一任老师,孟子有其慈母三迁住地,成就孟子“亚圣”美名。《论语》有子“其为人也孝悌”,可见一斑,孝在古时已显重要。现代人有种习惯还未曾西化,尤其是在农村乡野更是诸如所见云云,这桩事便做是“守孝”,父母嫡亲长辈死后嫡出孝子守孝三载,“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随着现代化的演进,物欲横流的社会逼迫每个人的奋进,三年略显冗长,立马外出工作又显不庄重,所以现代人顶多是三天时间便也走过了形式。《论语》中有关于“孝”的篇幅不可不畏之大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说是父母在世时,应以礼侍奉他们;去世后,应以礼安葬祭祀。孔子所创儒家学派后世成为中华显学,由是他所主张的孝,在后世大肆推崇,中国人自古便重孝道。我们后来人更是不可忘本,弘扬孝道。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与小人在古今文人口中不绝于耳,倒不免党同伐异,草诛笔伐,从“党锢之祸”中可窥见一斑,只知今经古文也是管中窥豹,坐井观天,倒也做了回青蛙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历来君子备受推崇,《论语》一书也是花了大篇幅去叙述君子,也是大力宣扬君子而贬低小人。有言“君子不重,则不威;学而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禅改。”君子庄重才有威严,学习到的知识才会牢固,重忠信,交友谨慎,知错能改。又或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不要求吃多饱住多好。君子办事情机敏,说话谨慎,以品德高尚的人为师,从而纠正自己的过失。如此便是好学了。《论语》关于君子之篇不逊于孝的篇幅,又有“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云云。

性格决定命运——读《红字》有感 篇13

海斯特·白兰性格叛逆, 勇敢, 有魄力, 所以当她面对自己的罪恶时, 冷静, 坚强, 敢做敢当。当她面对法律和宗教的惩罚时, 不怨天尤人, 也不畏畏缩缩, 而是勇敢地面对和承担眼前的这一切。

海斯特·白兰在之后的七年里煎熬着, 忍受着法律和宗教对她的惩罚, 虽然被剥夺了权力, 但她别无所求, 继续以她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她不羡慕别人有人所应得的权力, 没有因为受苦而要求补偿, 也不企盼别人的同情, 而是心平气和地在现有的条件下, 过着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生活。他没有因受到迫害而仇恨社会, 也没有因为那些人对她的侮辱和蔑视而报复。相反, 当别人有难的时候她总是毫不迟疑, 帮助了别人后, 她从不企盼别人的感激。这就是她人生的价值, 也是她的美德, 深受别人的佩服。

与狄梅斯迪尔一同犯下了罪恶, 白兰受尽了苦难、折磨, 而狄梅斯迪尔却依然被人们崇拜、敬慕。对此她没有觉得不公平, 心里没有不平衡。狄梅斯迪尔还能拥有如此好的名声, 完全是受到了她的保护。这是她对爱情的忠贞。当她知道狄梅斯蒂尔正受到原来丈夫的折磨时, 她心疼不已, 因自己为答应齐林沃斯而隐瞒身份感到内疚。一方面对原来的丈夫许了诺, 另一方面欺骗了所爱的人, 面对矛盾, 她很清醒如何抉择是正确的。于是她一定要把真相告诉狄梅斯迪尔, 并希望他们能逃离所居住的小镇, 寻找新的生活。面对这个不能接受他们罪恶的社会, 面对这种不幸的人生, 海斯特·白兰没有绝望, 没有向那些邪恶的势力投降, 而是决心打破传统的观念, 挣脱宗教和法律的束缚, 寻找通向他们美好生活的出路。这也正是她叛逆性格的体现。惩罚没有把她打垮, 罪孽没有泯灭她美好的人性光辉。她这种勇于赎罪, 敢做敢当的态度, 决定了她人生的结局, 至少要比自我折磨或是折磨别人要好。

二、忏悔藏于内心, 自我折磨致死的狄梅斯迪尔

如果说海斯特·白兰是有魄力, 敢作敢为的人, 那么狄梅斯迪尔就是个胆小怯懦, 虚伪, 拿得起放不下的人。他看到白兰承受着教会的残酷惩罚, 看到所爱的人受尽世人的侮辱唾骂, 却不敢挺身而去保护她。他怕自己昔日的地位和名声在人们心目中动摇了, 他怕一切公开后别人对他的指责和唾骂。他心里想和白兰一起站在刑台上接受惩罚, 但最终还是被怯懦、畏缩的力量拽了回去。他痛苦, 挣扎, 但也只能埋藏在心里, 面对世人还是装着一副牧师神圣的模样。就这样他越是把痛苦和内疚埋藏在心里, 他自我折磨的就越深。

在他不知齐林沃斯的身份之前, 视他为好朋友, 可是他宁愿自己痛苦不堪, 也不愿像朋友透露一点风声。他对白兰和女儿珠儿感到内疚和思念, 却不去表白, 而是埋在心里。既然能帮别人忏悔, 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得到心灵的减压呢, 他为了维护一点好名声, 宁肯把与海斯特·白兰的关系长期埋藏在地下, 让两人各自承受着痛苦, 也不愿去承受事情一旦公开后的后果。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虚伪、怯懦, 教条, 不敢打破传统的封建世俗。

狄梅斯迪尔无一刻不在忏悔, 但是这种埋藏在心中的忏悔永远也不会让他有精神上的解脱, 反而对自己的折磨更加至深。一个人如果什么事都埋在心里, 没有听众, 没有分担者, 那么久而久之, 自然会产生心病, 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没有真正的赎罪, 就没有真正的解脱, 狄梅斯迪尔最终还是死在了自己的性格的弊病之中。

三、没有同情心, 为复仇而折磨别人反被折磨的齐林沃斯

小说中两个犯下罪恶的人面对罪恶, 一个是勇于面对, 接受惩罚;一个是畏缩怯懦, 退居幕后, 而受害者海斯特·白兰的丈夫——齐林沃斯又是怎么来面对这件事情的呢?

当齐林沃斯历经千辛万苦找到自己妻子想过上那种企盼已久的幸福生活时, 却发现自己的妻子站在绞刑台上, 佩戴者象征耻辱的A字, 怀中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为了面子, 他没有站出来说那就是他的妻子, 因为这样做也只能让那些人说自己无能。齐林沃斯没有意识到幸福是需要呵护的, 不是因为两个人结了婚, 有了宗教和法律的规定就会自然幸福, 而是需要两个人经心去维护。如果说他同情白兰犯下的罪恶, 想办法分担她的痛苦, 也许会有希望让白兰回心转意;或者如果他爱妻子, 就该成全他们, 因为妻子的幸福就是他的幸福, 这才是真正爱一个人的意义所在。当然他也有保护自己权益的权力。可是他没有选择一种恰当的方式, 而是选择了复仇。

齐林沃斯小肚鸡肠, 心胸狭窄, 当他感觉到狄梅斯迪尔就是他想揪出的那个男人的时候, 他真正的向他实施了那具体又狠毒的计划, 他每天都跟着他, 不断地挖掘着狄梅斯迪尔的罪恶, 他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犯下的错误, 一次次地打击他的心灵, 蓄意在火上浇油, 在伤口上撒盐, 就是想活活折磨死他。这就是齐林沃斯作为被害者对罪恶的态度。他身体天生畸形, 从而产生了自卑感, 他一直希望有个幸福的家庭, 可是他的妻子并不爱他。于是他以知识的天赋弥补身体的缺陷。通常情况下当人有自卑感时, 都希望别人尊敬他, 容忍他的缺陷, 而恰恰相反的是一个英俊潇洒的神圣牧师竟然跟他争夺所爱, 从相貌来说他跟狄梅斯迪尔根本就不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另外又是一个令人敬佩的最不可能发生的人, 这使他无法承受, 瞬间性格扭曲, 从治病救人变成暗刀杀人。通奸事情的出现, 使得齐林沃斯以报仇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可以说他也是被动的, 作为被害者, 在人生的道路上他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了, 他没有克服邪恶对他的召唤。齐林沃斯对别人犯下的罪恶没有同情心, 折磨他人反而自己也犯下了罪恶, 最终也是以死亡收场。

小说中的三个人物三种性格, 三种对待罪恶的态度以致不同的结局。的却, 性格决定命运, 白兰公开接受惩罚, 敢于赎罪, 结果得到心灵的安慰, 最终得到了人们的尊重。而那一个自我折磨和一个折磨别人的人最终面临的都是死亡。

摘要:同样面对同一件事情, 由于性格的不同, 态度和思想行动就不同, 自然结果也不同。这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是不乏实例的。《红字》当中的三个人物海斯特·白兰, 狄梅斯迪尔和齐林沃斯正演绎了三个不同性格的人对待同一件事的不同态度以致命运不同的故事。

关键词:性格,决定,命运,有魄力,叛逆,自我折磨,复仇

参考文献

[1][美]霍桑.《红字》, 熊玉鹏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2000年12月第一版

上一篇:大学生理财新闻稿下一篇:新课改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