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说课稿ppt(共4篇)
亡羊补牢说课稿ppt 篇1
《亡羊补牢》说课稿
《亡羊补牢》说课稿1
这次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第9课《寓言两则》之一《亡羊补牢》。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亡羊补牢》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第六册《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为: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二、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本课,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点词语,品读赏析,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三、说教学设计:
一、题目切入,引发期待:
(设计理念:以题目切入,紧扣题眼“亡”“牢”,既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又使学生意识到相同的字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的意思会发生变化。)
二、学习字词,了解大意。
1.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2.出示生字词:认读,集体纠正。 重点指导:多音字:圈
(设计理念:字词疏通为课文的理解扫清了障碍。)
三、深入学习,理解寓意.
1. 朗读课文,掌握故事主要内容。
2. 指导重点句式,把握人物形象。
(1)养羊人和街坊的对话。(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出示句子: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2)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的想法。(转换句式)
出示投影: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设计意图: 通过对重点句式的指导,使学生明白了反问句、双重否定句这些特殊句式在表达中的独特作用;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为揭示故事寓意做好了铺垫。)
四、创设交流情景,揭示故事寓意。
(设计意图:在特意创设的情境里学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容易进入角色。在“修”与“不修”的后果对比中,寓意的揭示自然是水到渠成。试用“亡羊补牢”的道理处理问题,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亡羊补牢的重要性,深化了寓意,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次板书。
1.突显故事的“寓言”体裁;2.体现故事“寓言”特点;3.精炼故事内容
4.美化板书形式。
在整个板书内容的设计中,我充分遵循生成的规律,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由感知到感悟,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力求通过板书促进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情感的融合,让教学涌动着情感的灵性,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心灵交融的过程中不断生成、内化,努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生成。
五、说教学反思
《亡羊补牢》说课稿2
【教材理解】
本课位于本册教材的第三单元,主题为“可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本组教材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方法。《寓言两则》包括两个故事《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本课时主要学习《亡羊补牢》。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立足教材的特点及新大纲的精神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目标:
【说学习目标】
1、认读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5、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懂得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做错了事就及时改正。
【教学方法】
1、以读代讲法。这篇文章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极为富个性特征,意义深刻,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采用不同形式读,加深理解。这也是适应新课标中讲的:“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最重要的一种训练。”
2、采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运用创设情境、朗读感悟和直观教学,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会学”。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流程】
我将用四个板块的设计来实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一、课前谈话,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
二、初读故事,解决字词问题。
三、精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四、揭示寓意,启发现实意义。
五、结合练笔,应用寓言育人。
一、课前谈话,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
第一步,学生讨论自己读过哪些寓言?文章围绕哪句话展开?(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寓言故事,唤起他们对旧知的回忆,为后面教师直接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做了铺垫。整体把握全文,梳理顺序)
第二步,指明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简要介绍亡羊补牢这个故事的梗概。
这一步,把对新内容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体现了联系旧知建构新知的教学理念。
二、初读故事,解决字词问题。
第一步,初读课文,同桌互助解决字词问题。然后全班交流反馈。
第二步,教师讲解并示范“窟窿”这两个字。接着学生在生字本上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并加强写字姿势的指导。
虽说字词的教学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必要进行个别难写、难认的字进行辅导。这样可以防范于未然,避免犯相同的错误。教师根据三个汉字在音、形、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之处,分别加以示范指导,使学生对每一个汉字的掌握做到扎实、有效。在巡视过程中,教师对写字姿势及习惯好的孩子进行表扬,以暗示其他孩子。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将受益匪浅。
第三步,小组竞赛、互学,创造性地表演再现文本,对于不理解的词,我会及时给予适当地指导。
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当今教育之必须。教师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才得到发挥。教学中教师请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并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帮助理解,这一过程充分给足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在全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又及时加以点拨,使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很好的贯穿整堂课的教学中。
三、精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第一步,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我抓住“劝告”一词让学生认识养羊人犯下得错误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后果,再抓住“后悔”一词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补牢,补牢带来什么好处?
在这中间,我又设计了相应的语言训练:一是让学生想像养羊人后悔时的心理活动即是怎么想得,引导学生体会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上次听街坊的劝告就不会丢第二只羊了;反之,如果养羊人再不补牢的话,将会有更多的羊被狼吃掉。
第二步,引导学生体会“赶快”一词在文中的作用,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补牢的重要性第三步,是让同桌合作对话,养羊人修补羊圈时那个街坊又刚巧路过,想像两人又会怎样对话?
学生在上述感悟活动中充分认识了补牢的重要性。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后学生对寓意的理解也就凸现出来了。此时教师进行顺水推舟,揭示寓意。
四、揭示寓意,启发现实意义。
第一步,要引导学生把寓言中的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不同性格加以比较,从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找出类似的事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寓言的深刻寓意。第二步,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实际,说说类似课文中的例子。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以及知错就改带来的好处或还处于糊涂之中的学生不改错误带来的不良后果。因而在引导中,我既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发生的事,又要联系学习中发生的事,既要说亡羊补牢的事,又要说亡羊还未补牢的事。让学生在现实中认识其重要性。
五、结合练笔,应用寓言育人。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应用亡羊补牢的寓意。设计时联系前面教过的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让学生劝劝那里的居民,如果他们懂得亡羊补牢,那么最终也不会被洪水冲走了,同时让学生劝劝经常不完成作业、有小偷小摸的同学,让他们改正错误。这样既起到了教育的作用,又能保护有这些行为的学生的自尊心。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说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想法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堵(未为迟也)
结果又少再没丢
好的板书是课堂教学的“微型教案”。这堂课的板书设计,形象直观地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说效果】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都把学生放在和教师平等的位置上,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了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阅读的全程中去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亡羊补牢》说课稿3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低段阅读教学要求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小学低段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是:“学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比较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也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利于发现问题,增强思考,从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古诗古文,成语故事、神话4篇课文,让学生从小就接触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本文讲的是一个养羊人丢了羊,开始不在意,后来又丢了羊,最后补好羊圈不再丢羊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孩子在上学之前听过成语故事,对《亡羊补牢》的故事情节并不陌生,但对其中的道理不够明确,深入理解欠缺。在孩子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情况是听众的角色,在课堂中,初步完成角色的转换,把故事完整、清楚地讲给别人听,成为一位讲述者。
依据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的道理。
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设计及以说明。
一、检查生字,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第一屏:羊圈 钻 叼 邻居
第二屏:满不在乎 后悔极了
养羊人在第一次丢了羊之后是:满不在乎
第二次丢了羊之后是:后悔极了
第三屏: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亡羊补牢
2、激趣,回忆课文内容
老师知道你们特别喜欢听故事,很多同学还喜欢讲故事,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楚国的楚襄王不听大臣庄辛的劝告,遭到了秦国的攻打,庄辛就给他讲了这个《亡羊补牢》的故事,楚襄王听后改变了以前的做法,成为了一个好国王。
回忆一下《亡羊补牢》讲的是什么故事?
学生对课文内容早已不陌生,对其中的道理理解还不够深刻,我通过在朗读中理解内容,在比较中明白道理,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分以下步骤进行。
1、默读画批,反馈交流。
(1)提出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唇。思考养羊人两次丢了羊之后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2)反馈画的句子:那个人满不在乎地说:“着什么急呀,过两天再说吧!”
他后悔极了,说:“都怪我呀,我不该不听邻居的话。”
★第一次丢羊后————————满不在乎。
当养羊人发现羊圈上有一个大洞,狼钻进洞叼走一只羊, 养羊人对此是什么态度?(满不在乎)
①邻居看见了是怎样说的?
出示:“赶快把羊圈修好吧!” 读一读,说说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抓住 “赶快”一词、句尾的“!”体会邻居关心他,为他担心,为他着急,想让养羊人赶紧修羊圈。
②角色体验:你们一下子就听懂了邻居的话,他是在让养羊人修羊圈,而且还要及时修!那你们现在就是这个邻居,我是那个养羊人,快来劝劝我吧!
③教师根据学生相劝的话,适时说出“着什么急呀,过两天再说吧!”
你觉得养羊人是什么态度?(满不在乎、不听劝告)
为什么会满不在乎呢?你们猜一猜我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引读: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我才会满不在乎的说:(“着什么急呀,过两天再说吧!”
谁能把养羊人满不在乎地样子读出来?
④同桌分角色朗读,体会对话双方的不同的心情。
⑤正是因为养羊人满不在乎不听劝、不补羊圈,结果第二天羊又丢了,这就是亡羊(板书亡羊)。这个“亡”就是丢失的意思。
过渡:那个人又丢了一只羊,他是什么态度?
★第二次丢羊后——————后悔极了。
①“都怪我呀,我不该不听邻居的话。”
“都怪我呀,我应该听邻居话。”
读读两句话,比较哪一句更能表现他后悔的心情。
②想象养羊人当时的表情、动作、语气、语言体会养羊人特别后悔的样子。
读一读、评一评。
③你就是那个养羊人,请你把当时的情景说一说。
2、改正错误,补好羊圈
养羊人不仅知道自己错了,是怎么做的?读一读、说一说。
3、梳理归纳,比较不同
(1)回想两次丢羊后,养羊人的态度、行动、结果一样吗?你从中明白什么道理?态度 行动 结果
第一次亡羊后 满不在乎 没补羊圈 又丢一只羊
第二次亡羊后 后悔极了 立刻补好 再也没丢过
【设计意图:在这里老师和学生一起梳理归纳,进一步比较两次丢羊后态度、行动及结果的不同,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2)这个养羊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自己说一说。
★再读读第三自然段。
★结合生活实际,自己或他人的实例谈谈理解。
预设:1、如果学生说不出来老师就引导“亡羊补牢”与“知错就改”意思相近。
2、老师举一个实例引导。
三、指导评价,讲好故事
1、我们学得这么好,不仅了解了内容,还明白了道理。
指导:
(1)用自己的话把故事的内容讲清楚:讲出养羊人两次丢羊后的不同态度、不同做法、不同结果。
(2)在讲的过程中加上自己的想象、人物的对话、表情、动作等。
今天评选出“讲故事小能手”。那就来练练这个故事吧。练讲故事,互相练,指名讲
2、评价讲故事情况:故事的内容讲清楚
讲的是否生动(人物的对话、表情、动作、心理)
四、识写“应该”,正确书写
养羊人终于明白了: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我们来学习“应该”二字
(一)记字形: 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该”字利用“刻”“孩”换偏旁来学习)
(二)书写:
1、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想一想要把“应”写漂亮,该注意什么?
(1)整体看:帮包围结构。 广字旁里面的笔画容易写散。
重点笔画:
(2)教师范写(强调重点笔画的位置)
(3)学生描红,独立写。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书写情况。
(4)投影反馈带有普遍性问题的字。
(5)学生修改自己写的字,再对照范字独立写,争取比前一个写得更漂亮。
2、“该”的言字旁应该写得窄一些,右半部分的两个撇一大一小,最后一笔是点。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五、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归纳总结:看来“亡羊补牢”还真是个好办法啊。看来有的事情出了差错及时补救还来得及,不会再造成损失。这就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们不仅学会了故事,懂了个道理,还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呢!
2、布置作业:必做: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小伙伴听。
选做:把自己知道的一个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满不在乎
15 亡羊补牢
后悔极了 修好羊圈
为时不晚
《亡羊补牢》说课稿4
《亡羊补牢》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本课的教学目标,以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所以,我把本次说课的主题确立为了:强化自主合作学习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强化自主合作学习
纵观本堂课,自主学习的环节有一处,如下:
1、“通读故事,会讲故事”这一环节,我出示了自主学习提示: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把预习时勾画出的难读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故事读熟;不知道意思的词语借助注释和图画理解一下。并设计了自主学习检测的三个环节:(1)开火车认读生词。(2)抽读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红色的轻声字、生字、多音字。(3)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理解“街坊”“窟窿”“结结实实”的意思。这一自主学习的环节帮助学生扫清了字词障碍,为后面的顺利学习做好了铺垫。
合作学习的环节有二处,如下:
1、合作问答
师:讲故事是有一定顺序的。看着题目,大家先来提提问题。我们就知道故事的顺序了。
生:怎么会丢羊的?
生:丢了几次羊?
生:怎么补牢的?
生:后来怎么样?
师:(随机板书学生的问题)按照这样的思路把故事整理一下,默读课文后同桌两人合作问答。
学生读课文后互问互答。这一合作交流,为的是人人都能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为顺利讲好故事做铺垫。
2、合作讲故事
师提示:有了思路,可以自己练习讲故事了。同学们可以一个人根据板书讲这个故事给小组成员听,也可以小组合作讲,讲故事时可以配上动作。学生练习讲故事后,小组汇报讲故事。当然,展示时有的小组选择了个人汇报,有的选择了合作汇报。不管方式如何,孩子们合作得都很好!
二、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3个:
1、认记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3、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2、难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关于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我采取了根据板书提问,同桌互问互答,理清故事顺序,然后小组合作讲故事的方式轻松突破。
而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又采用了逐层提问,顺势引导的方法,如:
一问:养羊人的心情变化。一开始她一点也听不进别人的劝告,无所谓的样子,后来赶快补羊圈的时候,心里很不平静。可能怎么想呢?
二导:一个“赶快”,说明他想马上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可以表扬表扬他吧!
三延伸:这个故事流传到现在一千多年了。养羊的人不在我们身边,但是我们读了这个故事自然会想到自己,想到身边的人,是不是也有“亡羊补牢”的事情呢?和同桌相互交流,想一想,说一说。
在孩子们交流后,课件出示: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的道理。并揭示了这个故事的出处,学习了相关的八字成语。
反思这堂课,还有诸多不成熟的地方,所以恳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让我更加进步,谢谢!
《亡羊补牢》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亡羊补牢》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第六册《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为: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我的教学思路就清晰了,教学与学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下面我来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本课,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点词语,品读赏析,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3、理念指导,精心设计
抓住语文本色,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学习寓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本课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意义深远。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在赏析语言中让学生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在理解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的过程中习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体验感悟。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位目标。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质疑,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样做,为学生学习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孩子都具有表现欲,在课堂上分角色朗读,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因此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在这环节中,学生既是表演者,又是观众。既能锻炼了胆量,又能训练观察力。】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七、拓展补充
1、“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原来出自于一个八字成语,后面还有四个字,你们知道吗?
出示: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他还有另外两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
出示: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读读记记)
2、这句成语出自哪里你知道吗?
(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历史资料的整理,书中所记载的时代,上至战国初期,下至秦朝统一六国,反映了当时政治、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面貌。
3、你想知道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吗?(出示故事)
4、积累抄写
《亡羊补牢》说课稿6
《亡羊补牢》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第七册第三组课文的《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根据本文的特点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设计理念
这节课我主要的在探究中段的阅读教学。三年级是个特殊时期,由低段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阅读阶段的过渡时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殊性,我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字词的学习虽说字词的教学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必要进行个别难写、难认的字进行辅导。这样可以防范于未然,避免范相同的错误。
2、这节课中我认为体现最多的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怎样学习寓言的方法,让学生以后在自学中也可以有方法可循。在理解字词中,理解“亡”和“牢”中学生是通过查字典理解的,但对于这亡是死的意思却是错的。我就让学生也可以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最终得出这里的亡是丢的意思。还有一点是抓住课文的重点句进行理解课文,抓住课文养羊人的心理变化过程来得出寓意。
3、在《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点,我在设计中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说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体验。在精读课文中,设计了一个问题“这个养羊人是个聪明的人还是愚蠢的人,并在文中找出理由”进行个性化体验。
在本次课中我还设计了一些习题,进行对传统文化的熏陶。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因为匆忙估错了时间就没有进行练习,我认为这是个不小的损失。这节课中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大家多批评指教文章来
《亡羊补牢》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亡羊补牢》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寓言故事的第一课。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二、说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
2、通过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为: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四、说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体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本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通过学生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使学生形成能力。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维目标。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设计
1、为了孩子们在谈话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拉近距离,我采用了谈话激趣法揭示课题。
2、然后初读解题。
3、精读课文,理解内容。孩子都具有表现欲,在课堂上分角色朗读,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因此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在这环节中,学生既是表演者,又是观众。既能锻炼了胆量,又能训练观察力。
4、明理,通过学生以物生情,学到的知识得到升华,突破重难点。
5、拓展补充,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
六、说教学效果。
这篇文章故事性强,道理浅显,通俗易懂。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故事情节,让同学们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感悟道理。同时,我还注意生字词的识记。教学效果良好。
《亡羊补牢》说课稿8
在说自己的教学设计前,我先简单谈谈自己对寓言的一些认识。我们都知道寓言是寄托着深刻思想意义的一种简短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作者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有益的教训,通过虚构的简短故事加以譬喻,让人们从故事中领会这些道理,获得教训。人们常将自己在生活和斗争中积累的某些经验和教训编成生动的故事,让别人从中受到启发,以便吸取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少吃苦头。它是人们规劝和自我教育的生动形式,也是抨击坏人坏事的有效手段。
从上述寓言的特点中,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寓言的教学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正确把握它的寓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而我在研究这节课时,着重点就是引导学生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领会课文的寓意,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突破:
一、学习寓言,感悟寓意。
拉封丹说得好:“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灵魂。”寓言教学的重点放在哪里,这决定于寓言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教训性和讽刺性,其深刻的寓意隐含在简单而生动的故事情节之中。所以,在组织寓言教学时,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寓言故事本身的分析去揭示和“消化”寓言的真正寓意。教师要把寓言里的艺术形象当作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来教,不应过早涉及寓言的寓意。因为感知、分析寓言的主人公形象是教学生领悟寓意的前提条件。《亡羊补牢》故事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容。故事的教学着重是引导学生感悟体会养羊人错在哪里?认识不补牢的后果,其次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要补牢,补牢带来什么好处?教学时我主要这样安排:
学生初读课文,理解亡羊补牢的字面意思后让学生找自认为与这个故事关系最密切的一个词语,并说明其中的理由,这一步的安排让学生初步理解了故事的内容,然后抓住“劝告”一词让学生认识养羊人犯下得错误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后果,抓住“后悔”一词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补牢,补牢带来什么好处?在这中间,我又设计了相应的语言训练:一是让学生想像养羊人后悔时的心理活动即是怎么想得,引导学生体会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上次听街坊的劝告就不会丢第二只羊了;反之,如果养羊人再不补牢的话,将会有更多的羊被狼吃掉。二是让学生体会“赶快”一词在文中的作用,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补牢的重要性,三是让同桌合作对话,养羊人修补羊圈时那个街坊又刚巧路过,想像两人又会怎样对话?学生在上述感悟活动中充分认识了补牢的重要性。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后学生对寓意的理解也就凸现出来了。此时教师进行顺水推舟,揭示寓意。
二、在学生感知形象的基础上揭示寓言的寓意,启发学生认识其现实意义。
寓言的基本思想是某种道德教训。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了寓言的艺术形象之后,就要引导学生把寓言中的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不同性格加以比较,从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找出类似的事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寓言的深刻寓意。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实际,说说类似课文中的例子,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以及知错就改带来的好处或还处于糊涂之中的学生不改错误带来的不良后果。因而在引导中,我既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发生的事,又要联系学习中发生的事,既要说亡羊补牢的事,又要说亡羊还未补牢的事。让学生在现实中认识其重要性。
三、应用寓言,教育他人。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应用亡羊补牢的寓意。设计时联系前面教过的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让学生劝劝那里的居民,如果他们懂得亡羊补牢,那么最终也不会被洪水冲走了,同时让学生劝劝经常不完成作业、有小偷小摸的同学,让他们改正错误。既起到了教育的作用,又能保护有这些行为的学生的自尊心。
春说课稿PPT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之一,散文教学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本课是讲读课文,其突出特点是文章的结构和生动的写景语言。因此本课对学生欣赏散文有很大帮助。2.本文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根据散文欣赏的能力目标及学生写作写景类记叙文时景物描写模式化的现状,确定本文的教学目的为:
(1)感受春景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写景训练。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难点:培养细致描写景物的写作能力
二、说教法
写景散文教学往往以教师的串讲分析为主,学生也只是机械地生吞活剥教师传授的知识点。所以,在教法上,我们应该力求精于引导,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确实走入作品之中。为此,我设计如下教学方法: 1..诵读感染法——配乐让学生朗诵,感受作品艺术魅力 2.引导深入法——逐步引导,层层深入 3.讨论延伸法——自由发言,延伸提高
三、说学法
“学而不思则罔。”我想教师经常强调学生学时要思,而往往忽略还应让学生会思,有门路可思。学习本文时,在上述教法指导下,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1.课前整体感知熟读课文
2.课堂牢牢抓住作者写景思路和方法 3.课后延伸迁移,学以致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发现春天的美,学会懂得从景物的特征中发现春天美的与众不同。为本文教学指明具体的方向,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写景的具体化。
(二)本文教学目标的实现。积极引导,启发思维,讨论延伸,突破重点难点。1.为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提高能力,我设计如下教学内容。
(1)配乐诵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兴趣,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2)朱自清如何绘春?在绘春之前还写了什么?之后又写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
文意,理清思路,理清结构。)
(3)“春雨图”写得好,想想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春雨的?(教师点拨引导,引导
学生赏析散文景美的同时,也教会了他们写作写景散文家的一般技巧。)(4)让学生依据教师分析“春雨图”的方法,试着分析理解“春风图”的写法。(进 一步提升学生分析散文学习散文的能力。)2.为体现课改理念,真正把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特设计课后知识延伸题。认真揣摩“春雨图”,试着写一则“夏日图”。
(三)小结(帮助学生把整堂课的内容串成一棵系统的知识树,以便他们掌握。)
(四)板书设计
春雨图 特点:多、细
描写
语言:恼、斜、逼
氛围:安静、和平
(五)作业
1.练习七(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2.仿写“夏日图”(提高学生写景文的写作能力,突破教学难点。)《春》的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朱自清的《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前两个单元,比如《在山的那边》,《紫罗兰瀑布》《理想》等,主要是抒写人生感悟,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本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春》《济南的冬天》等,构思精巧、语言精湛、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着不同的特征,每个人对于四季都有自己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特征,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油然而现。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天的赞歌。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春》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进一步得写景时要抓住景物特征,语言要准确生动,以及节奏的把握。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思想】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体会本文修辞手法,比如拟人等,以及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体验生活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全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体味文章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一切景物描写都是为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故本文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文章自然美之中所蕴含的生活的美。
五、教学理念
1、以读促学,增强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加大学生的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提倡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
2、联系现实生活。
新课程的“大语文观”,提倡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并学习语文。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来阅读本文,引导同学们说出自己心目中的春天,并思考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
3、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
六、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七、学法指导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并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八、教学流程
(一)课文导入
首先,我将“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春天的样子,以及对春天的感受。”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根据学生的答案,适当地鼓励学生对生活观察仔细、以及语言的表现力。同时展示课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乐,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由景入情,进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
(二)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朗读和多媒体课件的配合,在学生头脑中描绘出春天的景象,而课件文字的背景画面又暗示了该段文字的主题,情景交融,把学生带入朱自清先生《春》的世界。
第二,基础知识的疏通,包括作者简介、文中的生字词等,扫除学生阅读理解的障碍。第三,通过范读、齐读、自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激励学生发挥想像对文章进行初步分析和感悟,使自己对春的感受和作者对春的感受进行碰撞,同时让学生掌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景物特征词语感悟春的美丽。如“春草图”,通过“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等词语来表现出春草嫩绿的特征;通过人的动作“坐”、“躺”、“踢”、“滚”、“跑”、“捉”等词语,以及人的感受“轻悄悄”、“软绵绵”等词语来体现对春草的喜爱。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变句分析,如比较“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和“小草从土里长出来”,以此体会“偷偷地”表现出小草不经意破土而出,而带给人们的喜悦;“钻”表现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自主探究
1、分小组进行问题探讨,比如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或者最喜欢哪些词句?为什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2、写作训练
通过《春》的学习,结合散文的特点,让学生以四季为主题,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自主创作。
九、板书(略)篇二:《春》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 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二、学情分析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五、教学理念
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2、联系现实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并思考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3、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六、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七、学法指导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主评价老师范读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在分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八、教学流程
(一)课文引入
“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春天的样子,以及对春天所寄寓的感情。”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同时展示课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乐,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由景入情,进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
(二)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朗读和多媒体课件的配合,在学生头脑中描绘出春天的景象,而课件文字的背景画面又暗示了该段文字的主题,情景交融,把学生带入朱自清先生《春》的世界。
第二,通过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进行评价以及自读,激励学生发挥想像对文章进行初步分析和感悟,使自己对春的感受和作者对春的感受进行碰撞,同时让学生掌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分小组讨论六幅春天的画面,并且给出“研讨提示”,但学生的研讨并不限于提示,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尊重体验的个体差异,不求结论统一和唯一,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验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景物特征词语感悟春的美丽。如“春草图”,通过“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等词语来表现出春草嫩绿的特征;通过人的动作“坐”、“躺”、“踢”、“滚”、“跑”、“捉”等词语,以及人的感受“轻悄悄”、“软绵绵”等词语来体现对春草的喜爱。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变句分析,如比较“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和“小草从土里长出来”,以此体会“偷偷地”表.....
现出小草不经意破土而出,而带给人们的喜悦;“钻”表现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二,全班共同研讨开头和结尾。让学生了解简洁有力的开头结尾对点题、揭示主旨、升华主题的作用;了解拟人、排比、比喻等手法在传情达意、增加文章感染力方面的作用。
第三,带着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进行朗读,并勾画出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并仿写一个。让学生和文章产生共鸣,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侧重从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方面加以引导。有如下要点:
1、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
2、要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3、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并通过直接抒情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4、要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五)作业设计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春天。这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习、欣赏、借鉴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九、板书设计
用精炼、概括的文字勾勒出文章的结构,脉络清晰,形象直观,使美丽、温馨的春天永驻学生心中。篇三:《春》说课稿
《春》说课稿
班级:文新学院10级8班
说课人:王待越 学号:20100304133 《春》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春》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1、课程内容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朱自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2、学情分析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
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学习全篇都是抒情散文的还是第一次,他们对于鉴赏美文的能力不是很强。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在学习、积累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赏美能力。
1、知识与能力
对于初一的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品味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技巧至关重要。具体如下: a、掌握生字词。
b、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d、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有发现“美”,赏析“美”的能力。a、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培养朗诵能力。b、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c、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
3、情感价值目标
新课程目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有一双发现 “美”的眼睛、欣赏“美”感受“美”。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脉络。
教学难点:
(1)、体味本文语言中蕴含的感情。
(2)、结合实例,把握特征,多角度描写。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四、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用多媒体再现情境,唤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如临其境,能联系生活,入情入境,尽情发挥想像,释放自己的情感。
2、探究讨论教学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处。
因为初一的学生还不善于通过细致地阅读课文,理解体会散文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学习高超的写作技巧,教师可选取
一、两个重点段落作详细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细致描绘的地方,如本文的“春风图”和“春草图”,其他段落则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分析。这样,教师的讲解就起到了示范作用,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3、颂读法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在教学中应用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的情感。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要进行合理的肯定的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五、说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法
俗话说“好记心不如烂笔头”,动手、动脑、动口结合起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能避免学生走神,使学生专心于课堂。
2、合作、探讨法
对于某些问题,分小组讨论,能让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即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等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六、课时安排:三个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首先我会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春天的样子,以及对春天所寄寓的感情。”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同时展示课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乐,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由景入情,进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2让同学联想所学的或知道的关于春的诗句,起来回答。老师用课件补充展示一些诗句。这一步骤让同学们回忆了以前的知识同时也积累新的诗句。初中是
掌握诗句和字词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个步骤是必不可少的。
(二)介绍作者、作品简介、文章体裁(此步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己查找资料完成对朱自清的认识,老师进行补充)[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
朱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背影》、《匆匆》等。这篇作品选自《朱自清全集》。他的散文语言清丽凝练,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春》是一篇抒情散文。大致写于1928—1937年,他此时的创作以没有当初的那种淡淡的哀怨,而是表现出了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春》反应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出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生字词
预习反馈,掌握新字词。分析:检查学生的预先情况,让学生在黑板上注音,学生和老师一起纠正错误的字词。[说明]特地设计这一步骤扩大识字量,为下面的朗读扫除障碍。酝酿(yùn niàng)黄晕(yǜn)迷藏(cáng)...
抖(dǒu)擞(sǒu)应(yìng)和 卖弄 烘托
欣欣然 繁花嫩叶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四)、听录音朗读,然后学生齐读。(说明:本文宜读少讲,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作者的语言。)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而听读,不仅让课堂更加有诗意,而且能够激起课堂教学的层层涟漪,从而使课堂书声朗朗,更有活力。
(五)全班齐读然后分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几幅春天的画面,并给出提示,但学生的讨论并不限于提示,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并给与相应的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尊重他们的想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抓住表现景物特征的词语感悟春天的美丽。如:“春草图”,通过“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等词语来表现春草的特征。通过人的动作“坐”、“躺”、“踢”、、“滚”、“跑”等词语,以及人的感受“轻悄悄”、“软绵绵”等词语来表现对春草的喜爱。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句子分析。如:比较“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和“小草从土里长出来”以此体会“偷偷地”表现出小草不经意破土而出,而带给人们的喜悦;了解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在传情达意、增加文章感染力方面的作用。
(六)、精心潜读:学生们默读文章,找出认为语言精彩美之处。提示:①抓关键词 ②抓主旨句 ③抓修辞 ④抓感情或含义深刻的句子
方法:圈点勾画。【说明: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的学习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去精神,这一步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思考能力。】
(七)、课后作业、抄写生字词、背诵全文。进一步巩固本课堂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
(一)、全班朗读一次,再背诵一次。复习上节课所讲的内容。
(二)、师生共同探讨 1):为什么把春天比喻成娃娃、小姑娘、青年?文章哪些说明春天是新的、是美的、是力量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围绕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全文,仔细品读。2):让学生找出描写的景物,来分析如何写的。比如:①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②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③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蝴蝶,繁花嫩叶中的鸟人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非常舒畅,给人以愉悦的美。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扬悠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3):注意描写景物的动词。如①“张”,不仅指出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指出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②“钻”,更是春天活力的表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尽情的在上面玩耍,诱得人们充满活力。③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竞相开发,蝶蜂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
(三)找出课文中多次运用修辞手法,排比、拟人、比喻。运用这几种修辞手法来对事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四)、阅读了本课文,你的感受是什么?面对这大好的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说明: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一环节的设计突出了文章主题,使学生领悟文章主旨,培养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寻找美。
同学们读完《春》,从中感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一点能够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说明:此题的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
(六)、课后作业
抄写同学们喜欢的句子,写在笔记本上
第三课时
一师生悟读,探究写法
这篇散文在写法上有很多值得同学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同学结合你最喜欢的句子和片段,谈谈其写法的妙处。
通过这一环节,使同学们在自主学习中,深刻学习到作者的写作特点,在以后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二、课内练笔
从下列问题中任选一项,仿写《春》写作手法写一篇写景散文。1 写夏 2写秋3写冬 这一步旨在使同学们在回忆中更能掌握前两个课时所学的内容篇四:《春》说课稿
《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二、学情分析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理念
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2、联系现实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并思考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3、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六、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七、学法指导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主评价老师范读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在分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八、教学流程
(一)课文引入
“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春天的样子,以及对春天所寄寓的感情。”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同时展示课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乐,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由景入情,进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
(二)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朗读和多媒体课件的配合,在学生头脑中描绘出春天的景象,而课件文字的背景画面又暗示了该段文字的主题,情景交融,把学生带入朱自清先生《春》的世界。
第二,通过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进行评价以及自读,激励学生发挥想像对文章进行初步分析和感悟,使自己对春的感受和作者对春的感受进行碰撞,同时让学生掌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分小组讨论六幅春天的画面,并且给出“研讨提示”,但学生的研讨并不限于提示,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尊重体验的个体差异,不求结论统一和唯一,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验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景物特征词语感悟春的美丽。如“春草图”,通过“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等词语来表现出春草嫩绿的特征;通过人的动作“坐”、“躺”、“踢”、“滚”、“跑”、“捉”等词语,以及人的感受“轻悄悄”、“软绵绵”等词语来体现对春草的喜爱。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变句分析,如比较“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和“小草从土里长出来”,以此体会“偷偷地”表现出小草不经意破土..
而出,而带给人们的喜悦;“钻”表现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二,全班共同研讨开头和结尾。让学生了解简洁有力的开头结尾对点题、揭示主旨、升华主题的作用;了解拟人、排比、比喻等手法在传情达意、增加文章感染力方面的作用。
第三,带着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进行朗读,并勾画出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并仿写一个。让学生和文章产生共鸣,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侧重从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方面加以引导。有如下要点:
1、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
2、要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3、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并通过直接抒情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4、要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五)作业设计
1、必做题:积累本科生字词。
2、选做题:试背诵课文。
3、选做题: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春天。这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习、欣赏、借鉴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九、板书设计
用精炼、概括的文字勾勒出文章的结构,脉络清晰,形象直观,使美丽、温馨的春天永驻学生心中。
板书: 《春》
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总括轮廓山(郎润)水(涨)
(二)绘春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新
(三)颂春 三个比喻句 美
力
太阳(红)
(一)盼春篇五:《春》说课稿
《春》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板书题目,作
者),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位的第一篇阅读课文,下面我将从课标要求、教材理解,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这五个方面来逐一阐述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首先要谈谈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理解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体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前两个单元都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惜生命,而这个单元
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这里有美的世界、美的语言。。
这个单元以《春》 为开篇,正如俗话所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接下来的《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本节课我将用两课时完成。
3、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春天
是学生熟悉和喜欢的季节,对于春天他们都有自己深切的体验和感受,可以自己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把握大部分信息。
基于以上的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朗诵抒情性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
句段和语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和热爱的自然的情感。
重点与难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二、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将各种形式的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分析课文,感受语言。
三、学法指导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自主评价教师朗读的过程
中,掌握朗读抒情散文的技巧,体会春的优美意境;在分小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四、教学流程
(一)课文引入
让学生谈谈自己体验过或心目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同时展示课件,配以春天的景象和音乐,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由景入情,进入到春天的想象和回味之中。
(二)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教师配乐朗读。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朗读和对媒体课件的配合,在学生头脑中描绘出春天的景象,把学生带入朱自清的《春》的世界。
第二,通过学生对教师朗读进行评价和自读,激励学生对文章进 行初步的分析,使自己对春的感受和作者对春的感受进行碰撞,同时学会朗读抒情散文的技巧。
(三)深入理解课文
第一,分小组讨论六副春天的图画,并且给出“研讨提示”,但
学生的研讨并不限于提示,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尊重学生体验的差异性,重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验阅读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要抓住表现景物特征的词语来感悟春天的美丽。如“春草图”,通过“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等词语来表现出春草的嫩绿,通过人的动作“坐”、“躺”。以及人的感受“轻悄悄”、“软绵绵”等词语来表现人对春草的喜爱。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变句分析,如比较“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和“小草从土里长出来”,从而体会“偷偷地”表现出小草不经意破土而出,而带给人们的喜悦,“钻”表现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用这种方法突破重难点。
第二,全班共同研讨开头和结尾。让学生了解简洁有力的开头和
结尾对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的作用。
第三,带着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进行朗读,勾画出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并仿写。让学生对文章产生共鸣,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感受,教师重点从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方面进行
引导。
(五)作业设计
《亡羊补牢》的评课稿 篇3
黄老师上的《亡羊补牢》,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寓言的寓意。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亮点一:黄老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与课文的体裁《寓言故事》相符,让学生学起来倍感兴趣。
亮点二:黄老师着重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懂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分别设计了以下问题:“那个养羊人丢失了第一只羊后,听了街坊的劝告是怎样想的?结果怎样?”“养羊人丢失了第一只羊后,为什么还会丢失第二只呢?”“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等等。这样,学生通过一层一层深入的.思考,对课文的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
亮点三:黄老师还重视朗读的训练。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她采用形式多样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范读、表演读、男女生读和引读等。多层次让学生领会当事人的情绪变化,读出不同的语感。如:让学生读出着急、后悔、满不在乎等。
亮点四:学习寓言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当中的道理。教者通过反复分析课文中的养羊人的言行,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发现了错误,就要及时改正,这样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还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联系实际生活的事例,让学生说说:“你会怎样说?”其中一例:张叔叔有两个儿子,一个勤奋好学,刻苦学习,另一个却迷上了游戏机。“你会怎样劝说张叔叔呢?”通过训练,让学生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历史说课课件ppt 篇4
回味听的每一节课,都不乏亮点。亮点来自教学设计的精妙,亮点来自精心预设的美妙,亮点来自教材讲解的声情并茂等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历史说课课件ppt,欢迎阅读参考。
历史说课课件ppt
一、更新理念,与时俱进
新课程已全面展开,与时俱进,接受、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是衡量一堂课的重要标准。如果仍一味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必然会被淘汰。课改潮流,浩浩荡荡。此次活动,无论是说课还是上课,老师们都较好的贯彻了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很强的课改意识,目中有人(学生),手中有法,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江苏宜兴中学的何平老师在讲授《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时,精心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搭建一个舞台”,一部分同学模拟原告中国,一部分同学扮演被告日本,其他同学作为陪审法官,采用模拟国际审判法庭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
二、精妙设计,创造亮点
参加比赛的都是学校有经验有想法的骨干教师,每一节课都凝聚了他们的智慧和心血。
回味听的每一节课,都不乏亮点。亮点来自教学设计的精妙,亮点来自精心预设的美妙,亮点来自教材讲解的声情并茂等等。例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他们创造性的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有的老师从导入到各知识点的讲解,一环扣一环可以说衔接得非常自然,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和跟进,思维没有断点。比如:福建林晶老师所讲授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一课,就通过“忆文化——说文化——赏文化——论文化”四个环节,先对整节课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再通过展馆的三个展区,1、交流之条件——兼收并蓄铸盛唐;
2、交流之途径——陆海二路传文明;
3、交流之典型——争做使者创辉煌;层层展开使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读懂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思路新颖,内容清晰,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随后,她又连续问了3个问题:
1、今天我们使用了哪些方式和手段来学习历史?得出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史料探究、讨论法……
2、你还知道哪些学习历史的方式和手段?
3、当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料来开展学习时,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取?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非常巧妙的将学习历史的方法融入到了本课的教学当中,给我很大的启发。如借助材料展示,及时指导学生怎样提炼材料中的信息。例如辽宁白灵老师讲授的《难忘九一八》一课中,对抗日战争的巨大贡献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她就精心选择了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不但培养了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而且还使学生的历史素养得以不断升华。
三、整合教材,深挖资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参赛老师大多对教材进行了大胆整合,力求疏通教学过程,巧设教学环节,而且表现的自然到位,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程内容。
另外,乡土史作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看得到和容易接受的知识,利用乡土教材进行教学,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此次观摩课当中,江西南昌、湖南长沙、福建泉州、新疆石河子、青海等等,许多地方的乡土史资源都走进了课堂,使人身临其境,倍感亲切自然。
四、精制课件,现代教学
本次大赛我们看到了参赛老师们精心准备的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料,既有文字材料、图片材料、音频视频材料,也有发给学生的导学案等等,充分利用现代手段进行教学。而选手们制作的课件,更是巧妙,给在座的每一位学生和老师以视觉上的冲击。
六、语言精练,情绪饱满
学生在这样的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思维开阔活跃,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比如:“请举起你的手,让我看到你的智慧与勇气”、你真聪明、你太有才了、你和我想的一模一样等课堂语言随处可见。有的老师过渡语说得非常到位,使环节之间的衔接显得很流畅,比如“实力对比,图表说话”“口说无凭,材料为证”。还有提问形式新颖多样,如看服饰、认乐器、识英雄,情景再现,PK抢答等。
当然,通过这次学习,我也看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优质课表演的成分较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够突出,我个人认为有很多地方是在展示教师的个人风采。
二是师生互动还仅仅限于师问生答,包括学生的讨论,都是教师提问,学生不能自主提出问题,教师也没有给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机会。
三是对课件的依赖性比较强,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在课件里,个别教师根本没有板书,自始至终都是在操纵课件。
小小的一次校内优质课比赛,使我开阔了眼界,深切地感受到了历史教法的美丽。我时时回想着参赛老师的课堂风采。他们新颖的教学方法、大方得体的教态、对教材的透彻理解等许多方面都是我学习的榜样,鞭策着我不断努力向前。教学需要艺术,而教学艺术则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基本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学习他们对细微之处独具匠心的处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真正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打造出自己的教学特色,力求让学生学的更轻松、更愉快、家长和学校更满意。
【亡羊补牢说课稿ppt】推荐阅读:
亡羊补牢09-12
亡羊补牢成语08-31
亡羊补牢造句意思05-15
中班亡羊补牢教案06-15
《亡羊补牢》续写作文10-01
亡羊补牢故事简介07-21
读《亡羊补牢》有感作文07-26
亡羊补牢歇后语09-11
读亡羊补牢有感200字10-19
读亡羊补牢有感400字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