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灾害防范措施

2024-11-04

煤矿地质灾害防范措施(共8篇)

煤矿地质灾害防范措施 篇1

珙县坳田煤矿

关于地质灾害预防措施复查报告

珙县国土局:

根据县„2008‟45号文件精神和历年来我矿对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需要,并结合坳田煤矿的实际情况,经矿认真研究决定,成立2008地质水患防治安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公布如下:

组 长:刘增强(负责全面指挥工作)副组长:刘进军(负责行政和材料供应)

成 员:秦泽强 刘光应 李昌贵 田秀兵 胡树兴

一、矿区自然环境概况

(一)气象水文及水文地质

珙县坳田煤矿位于芙蓉矿务局杉木树煤矿井田的北西部,矿区气候温和偏寒,潮湿多雾,雨量充沛,年降雨量799.5──1515.9mm,历年平均降雨量1142mm,多集中在每年的4──9月,以大雨或阵雨降落,雨量约事全年降雨量的50──60%,历年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2.2℃,平均气温17.5℃。矿区位于山前斜坡及缓坡地带,区内无常年地表水体,大气降水大都沿节理裂隙,孔隙渗入地下,部分沿斜坡或季节性冲沟流出区外汇入巡场河。

—1— 矿区附近地表水体多为季节性溪沟,排泄条件很好,存水条件很差,缺乏水源,由于浅部过去多家煤矿经多年开采,浅部煤层破坏、采空,地下水多被疏干,地表水及地下水对矿山浅部开采影响几乎为零,但深部开采则影响较大。

矿井充水的直接,间接含水层是顶板飞仙关组一段和二段,该含水层岩性为砂岩,粉沙岩、砂质泥岩夹薄层细粒砂岩,其间节理裂隙发育,是矿井水的裂隙型含水层,由于全区疏干强烈,故漏水较水,一般为滴水。矿井煤层底板为粘土岩等泥质岩类,属隔水层,对矿井充水影响不大。

除此之,经调查,矿井有相邻煤矿(西柏杨坡煤矿)生产过的采空区,均分布在560m以下,我矿现开采均在520m以上,老窑积水对我矿开采中影响不大,在区内无常年,地表积水水体,仅发育季节性冲沟,洪水期有山水从井口下方排出区外。

(二)排水系统

我矿一水平(+520m)采用自流排水一水平(+520m)。自流至井外,矿井最小涌水量10m/吨,最大涌水量30m/吨。

地面上有工业广场,有排洪沟、防洪堤、办公楼及住宿,不会造成洪水、泥石流、崩塌的危险。

二、矿区防治水应急预案及措施

1、填堵通道:对矿区的天然裂隙、废弃的小窑井硐和钻孔等不能成为水流渗入井下通道,采用粘土或水泥将其堵实,对较

3—2— 大的塌陷坑,凹地在下部填碎石,上部填上夯实,并使之其出地表。

2、挖沟排(截)洪:

矿井开拓为平硐暗副斜井开拓,井口背靠山坡,洪水季节有雨水流经矿井,淹没或流入井下的可能性,采用修建一条沿井口附近的排水,排洪沟拦截洪水和浅部地下水,并将其引出矿外。

3、我矿开采范围内未发现大的滑坡地段,没有受到大的地质构造影响,现将上部无煤厂开采,地面影响较小。

4、留设防水煤柱:由于矿区开采历史悠久,老窑密布,老采空区的分布较为复杂,因多数垮塌,其位置与积水情况无法准确查明。因此,存在老窑、废巷和局部采空区积水的可能性、必须对矿井防治水患采取下列安全技术措施。

①当接近探水区域或情况不明的井巷、老窑时,根据积水区的位置、范围、水文地质条件以及采空区,巷道受矿山压力的破坏情况等因素,确定探水线的位置,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水原则,制定相应的“探、放、堵、截、排”五种综合防水措施,掌握采空区和断层含水情况。

②当巷道接近含水层,构造带边界不小于20m时,必须探放水;对接受有穿水可能的上山掘进,要分段预留供作业人员撤退合作的躲身硐室和避灾通道上;发现可疑透水征兆时,必须先撤人,再白骨精控放水方案,接受老窑,邻近矿采空区边界线时,—3— 必须探水。

③疏通排水沟,确保排水系统畅通。

④封闭采空区的密闭墙下设反水池或安设排水管道。⑤加强对排水系统设备的管理维护,保证能正常运转。⑥对采掘头面不能自然排水的必须实行机械排水。⑦贯通积水巷应先排水,后贯通并有防水措施方案。⑧雷雨季节,加强“三防”值班,加强防洪检查。⑨加强水仓淤泥清理,保足储水容积。

⑩成立矿井防治水灾安全领导小组,落实人员负责;做到层层到位,工作明确,定期开会,专题研讨,责任明确。

三、发生透水事故的处理措施

井下各处(工作点)突然发生透水事故时,现场工作人员除立即向矿领导汇报外,应迅速组织救援有受水威胁人员,尽可能就地取材,加固工作面,设法堵住出水点,以防止事故继续扩大。如水势过猛,无法抢救,应组织人员迅速按避灾路线撤至上一水平或地面。万一来不及撤至安全地点被堵在上山独头巷道内,此时遇险人员应保持镇静,避免体力过度消耗,等待救援。

矿安全救灾小组接到透水报告后,应立即通过矿山救护队,同时根据事故地点和可能涉及的区域,通过所有人员撤出危险区,尽快关闭巷道防水闸门,待人员撤至井底车场后,再关闭井底车场的防水闸门,以保护水泵房,同时组织恢复排水工作。如

—4— 果老空区突然涌水,往往带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硫化氢、甲烷等)威胁被水淹的区域,因此必须保证矿井通风正常,迅速排除有毒有害气体,积极抢救井下遇险人员,正确判断井下遇险人员所在位置,切不可凭水位标高来分析井下被淹范围,做到仔细认真分析,矿保救灾抢险工作顺利进行。

珙县坳田煤矿

二00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5—

煤矿地质灾害防范措施 篇2

煤矿地质灾害作为回采作业中伴生的具有较大破坏性的灾害, 不仅会给煤矿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更会对井下乃至井上生产作业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威胁[1]。鉴于此, 针对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展开分析研究, 总结致灾机理, 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这对保障煤矿生产安全持续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是实现煤矿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必要举措。

1 矿井概述

小沟矿地处大同市东北, 整个井田处于开平向斜转折处, 自西向北再向东, 呈现典型的弧线弯曲。矿区地表地势呈现南低北高的特点, 南部为波状平原, 北部为丘陵。矿区位于燕山台褶带马兰峪复背斜开滦台凹东部, 受燕山运动影响, 区域内褶曲构造多为开平向斜;断裂构造多为大同断裂、徐家楼断裂及域山断层。矿区内含水层包括奥陶系岩溶水与第四系孔隙水, 二者分别分布于山前倾斜台地平原区与北部基岩裸露浅埋区[2]。

小沟矿自1910年正式投产以来至今已逾百年, 属于典型的老矿区。目前矿井主采水平为13水平, 采深1 100 m, 其中东翼为7#煤生产区域, 西翼为9#煤、12#煤生产区域。矿井开拓水平为14水平, 正进行井底车场与运输大巷施工, 现已经完成3 000 m。

2 矿区地质灾害分析

小沟矿采空区地表沉陷、裂缝等地质灾害发育, 矿区北部丘陵因石料开采等活动导致山体损毁, 存在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

2.1 采空区分布概述

小沟矿东西两翼采区在2002年以前以实现10水平以上的全部开采, 2001年至今主要集中开采12水平~13水平, 目前全矿区内采空区总面积达10 km2以上, 其中东翼采区5.22 km2, 西翼采区4.83 km2, 采空区深度介于120 m~1 200 m之间。

2.2 沉陷区域地质灾害特征

小沟回采作业形成的采空区所引发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底边沉陷、地裂缝等, 对地表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造成的影响包括:住宅开裂、坍塌, 村庄搬迁, 耕地塌陷破坏, 供水管道破裂、损坏, 道路变形损毁等[3]。

借助对全矿区地质环境的调查统计分析, 目前因采空区导致的地表沉陷影响范围约为23 km2 (如下图1所示) , 在该范围内各地段均在不同时期发生过强度不一的地表沉陷、开裂现象。通过对1976年大同地震后至今矿区内各地质观测站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小沟矿区范围内地表下沉位移规律为:东南部地表整体下沉量介于60 mm~235 mm, 平均205 mm, 水平位移均值108 mm, 移动方向为SE方向。

依据上文综合分析可知, 小沟沉陷区范围内存在显著的地表沉陷、地表开裂等地质灾害。其中地表沉陷多出现在矿井西翼采区, 包括小沟西大坑、白道子塌陷坑和小煤窑采空区塌陷坑;地表开裂和山体开裂多集中于沉陷区边缘地带, 地表开裂集中于沉陷区东南边界, 山体开裂多集中于沉陷区西北长山一带。图2所示即为沉陷区地质灾害分布统计图。

3 沉陷区地质灾害致灾机理分析

随着地下煤层的开采, 岩层初始应力状态遭到破坏, 回采面上部覆岩产生移动变形乃至断裂破坏, 所有覆岩自下而上渐次出现跨落、断裂、裂隙、离层、弯曲等各异的移动变形现象, 而随着时间延长, 采空区上部覆岩的变形破坏范围不断扩大, 这反馈至地表就呈现出地表沉陷变形及地表开裂 (山体开裂) , 且沉陷与开裂会伴随岩体的破坏而逐渐向外延伸直至岩体进入新的应力平衡状态。采空区上部覆岩重新进入应力稳定后, 其岩体大致可划分为垮落带、裂隙发育带与弯曲下沉带三种形态[4]。

这种变形移动影响扩展延伸至地表后便会导致地表沉降, 并逐渐在采空区上部构成一个面积大于采空区的椭圆形沉陷区域, 即所谓的地表沉陷区。而在地表沉陷区边界的岩层拉伸变形区内便会导致地表开裂, 这种开裂形成的裂隙多同回采面边界平行发展, 但在工作面前部也有出现垂直裂隙的概率。同时, 形成的裂隙无论深度还是宽度均相对有限, 会在工作面推进过后自行闭合。只有在采深很小而采厚很大时, 覆岩破坏采可能直接到达地表并在地表形成漏斗状陷坑。

矿区西翼采空区上部地表沉陷沿煤层回采走向呈现显著的条带状分布, 塌陷带沿岩层倾向有显著偏移, 岩层倾角越大, 其偏移量越大, 地表变形与地表开裂程度越大。现场实测调查显示自大笪庄至白道子一带煤层露头受小煤窑回采影响, 沿线存在多处沉陷并在沿线南侧存在明显的地裂缝, 北侧存在明显的山体开裂。

小沟矿区西南部至白带子西侧一线, 第四系岩层厚度平均22 m, 地表呈现形态为椭圆形或圆形陷坑, 范围广但变形量较低且变形均匀、缓慢。现场实际调查显示, 该区域内存在两处地表塌陷, 小沟西大坑与白道子东大坑均因此而产生;沉陷区南部地裂缝发育健全, 导致小古庄等多处村庄出现民居开裂、倒塌现象。

4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4.1 地表沉陷与地表开裂的防范措施

小沟矿区内, 地表沉陷、地表开裂等地质灾害多集中于矿区西侧的山前倾斜台地区, 多发育于耕地中, 春耕季节尤为显著。其中对于地表沉陷进行治理时, 应当先梳理矿区地表沉陷的诱因、规律及彼此间的相互关系, 并以此为依据展开针对性强的防范治理工作。一般而言, 较为常见的治理方法有充填复垦法, 这种防范是指充分利用矸石、尾矿、煤灰等开采时产生的废弃物对作业采空区实施充填以恢复地表耕地状态;对于地表开裂的治理, 则应先对开裂出现的原理及裂隙几何特征等进行分析, 随后采取固体回填、灌浆封堵等措施加以治理, 同时矿方还应完善对开裂区域的监测工作, 布设监测站以便及时了解地表开裂发展趋势。

4.2 山体坍塌滑坡防范措施

山体坍塌滑坡类地质灾害多集中于矿区北部丘陵地区, 多是因为石料开采所致, 对此矿方应同采石场相互联合对山体状态实施动态监测, 以便及时预防和规避可能发生的灾害。其中对于坍塌的防治可通过构建拦挡建筑物、注浆加固山体、锚固山体、开展坡面的防护与支撑、消除陡坡、加固软基等多种手段开展综合防治;对于滑坡的治理则可通过支挡、边坡加固、滑体形态更改、地下水疏排等手段加以防范[5]。

5 结语

中国作为传统的多煤、少油、少气国家, 煤矿产区在国内各地广泛分布, 不仅数量多且规模大小不一, 加之矿井技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导致由于煤炭资源开采而引发的地质灾害十分普遍, 这不仅严重制约矿井经济效益的提升, 同时对矿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 矿井企业必须完善地质灾害检测体系, 加强对潜在地质灾害的防范措施, 并开展因地制宜的综合化治理, 从而为矿区长久稳定发展提供必要基础和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尹正伟.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及防治工作探讨[J].科技资讯, 2015 (17) :139-140.

[2]杨俊瑞.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J].技术与市场, 2014 (5) :154.

[3]常建彪.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4 (8) :79-80.

[4]谭宁.纳雍县鬃岭镇煤矿开采诱发地质灾害特征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3 (3) :41.

煤矿地质灾害防范措施 篇3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万年矿 河北省 056302

摘要: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的类型是比较多的,其危害也是比较大的,必须加强对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并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同时加强监测与信息化管理,防止矿山地质灾害,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探讨了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煤矿;地质灾害;特征;防治措施

我国煤矿资源丰富,但是由于采掘的技术还不够先进,以及开矿当中的一些管理力度不够,对安全的重视度也不够导致煤矿采掘存在很多安全隐患,这些安全隐患不仅会造成人身安全问题,还会影响社会经济效益。不同煤矿的地质条件都是有区别的,导致煤矿地质灾害因素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是很多因素共同导致的,因此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持生态平衡。

一、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1、滑坡

煤矿企业地质灾害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多元性,就滑坡而言,主要是由于煤矿企业在进行开采的过程中,对部分废弃资料存放不合理,使得废弃物对山体或者陡坡造成影响,造成滑坡现象的出现。与自然的山体滑坡不同,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山体滑坡绝大多数都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例如破坏山体植被、过度损坏山体等。此外,大多数煤矿企业山体滑坡事故的产生都与随便堆砌废弃物有关。煤矿企业在进行开采过程中的废气物包括缺乏利用价值的煤矸石、报废机器、建设废料等。这些废弃物胡乱堆砌在矿区周边的山坡上很容易增加山体的重力,为山体滑坡创造条件。

2、塌陷

塌陷现象在我国大部分的矿区都有发生,甚至在一些煤矿集中地区还会出现塌陷区,造成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塌陷现象的出现主要与煤矿过度开采有关,煤矿企业在进行开采的过程中,盲目追求經济效益,进行密集式的开采,使得煤矿所在区域的地下被挖空,在缺乏支撑的情况下地表开始塌陷。煤矿开采一般都会对地下进行挖空,这种挖空应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以保障地应力的平衡,确保地表事物的安全。但是在我国部分煤矿中,为了节约开采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进行煤矿开采的过程中采取了穷尽式的开采,并在开采结束后没有进行及时的回填,造成矿井所处区域地下被挖空,地应力失衡进而出现塌陷现象。在进行矿井开采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大量的地下水,如果有关煤矿企业没有对地下水进行及时的处理,大量的地下水集聚在矿井中造成矿井内部地下水过分充盈,就会引起地表产生反应,进而引发地表塌陷。

3、瓦斯

瓦斯是井下开采过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少量的瓦斯对于井下开采工作并不会带来影响。但是过度积聚的瓦斯,或者瞬间的瓦斯喷涌将会引起工作人员的窒息或者瓦斯爆炸的产生。瓦斯一般都存在于地质结构之中,并且在部分煤层中都含有大量的瓦斯。瓦斯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缓发性与瞬发性并存。瓦斯的化学属性相对安全,合理范围内的瓦斯不会引起爆炸,也不会对人的呼吸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在进行矿井开采的过程中瓦斯随处可见,随着煤层不断地被破坏,瓦斯的外流量也不断地加大,积聚到一定程度后瓦斯就会对矿井开采以及施工人员带来威胁,显示出一定的缓发性。有时瓦斯也会在瞬间爆发,这多半是由于挖掘过程中出现了瓦斯喷涌状况,或是在进行煤矿开采的过程中有人违规操作使用明火造成瓦斯瞬间爆炸。

(2)不可避免性。大部分的瓦斯都密封在煤层之中,因此只要进行煤层的挖掘就不可能避免瓦斯的产生。

二、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1、做好测量工作,明确地质情况

煤矿企业的测量工作可以对煤矿所在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为煤矿的开采工作进行有效的引导。因此煤矿企业应积极地促进煤矿测量工作的应用,对煤矿测量工作进行进一步的提升,让其可以更好地为煤矿开采进行服务。测量工作主要就是对煤矿所处区域进行测绘与勘探,因此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有关人员应侧重对煤矿企业地质情况进行细化与明确,对一些可能出现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反复的测量,并在测量图纸中予以标注,让矿井工作人员在开采的过程中予以注意。同时,有关煤矿企业应积极听取煤矿测量部门的意见,对煤矿开采工作进行不断的修正。

2、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煤矿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但是也存在着一些规律。对于煤矿开采者而言,要利用规范的方式来对煤矿开采的范围进行规划,以避免乱挖乱采现象的发生。同时还要在煤矿开采的基础上了解煤矿矿区的实际情况,并对煤矿的地质条件进行勘察,找出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种种因素。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及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有利于煤矿的安全生产,以减少不必要的灾害发生。

3、积极构建通风系统,降低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

目前,无论是国有、集体煤矿企业,还是私人企业,都必须要执行遵守《煤矿安全规程》的相关规定,实行机械通风、上行通风、分区通风,同时逐步健全瓦斯检查的相关制度,完善安全监控系统,及时对超限的、积存的瓦斯矿井进行处理,绝对禁止携带香烟、打火工具下井,在瓦斯矿井中必须要选择安全性强、防爆性强以及矿用安全火花型的仪器设备,在放炮之前,必须要对矿井的瓦斯含量进行检测。

4、做好采空区的调研工作和应急预案

一些煤矿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是地质结构的移动,所以在开采工作进行之前,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做好周围地质工作的调研。企业在开采煤矿之前应该组成专家调研小组利用他们对于地质工作的研究进行当地地质的分析从而决断出开采工作的流程。一些有足够经验的开采人员也要加入到地质分析的工作中从而使企业能够掌握目标区域的地质结构的特点、活动现象。专家组要根据地质分析结果做出应急预案,以防在开采进行中发生意外情况。这样可以未雨绸缪大大地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

5、合理开采煤矿资源,保护地质环境

在我国颁布的《矿产资源法》和《环境保护法》中,对地质的保护和环境的保护予以了明确的规定,人们在开采矿产时,应该对地质环境进行保护,并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力度,减少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煤矿在开采之前,应该对开采地区进行合理的分析,尽可能避开人口密集地区、建立有生命线工程设施的地区、建筑群较密接的地区、山体稳定性较差的地区,此外,还要在开采地区进行保安煤柱的设置。就矿业部门而言,应该对煤矿的开采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保证煤矿的合理的开采。

6、煤矿环境生态恢复

我国的生态环境因矿山废弃地而受到了巨大的破坏,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研究了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止的措施,虽然能起到一些作用,但是仅仅是对矿山工程的安全运营进行了保障,对于受破坏的土地和生态环境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为了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我国探讨出了一些措施,将生态系统的功能技能型恢复,建立微生物群落和动作群落,对受到破坏的植物进行恢复。如今,我们我国矿山废弃地的复垦工作仅仅处于初级阶段,能发挥出来的作用较少,所以,我国要加大对复垦工作的研究与实施,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进行保证。

综上所述,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由于一些技术、管理等原因,常常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地质灾害发生,给矿区及周围的人民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煤矿行业的发展,就要求相关部门采取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保证煤矿安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大为. 煤矿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2(12)

[2]沈德仁. 关于煤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迫在眉睫[J].科技与企业.2012(22)

[3]张立民;浅谈加强煤矿地质工作预防安全事故[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8)

工程营地防范地质灾害工作方案 篇4

天气炎热,针对省近期强降雨较多,为了做好我项目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职工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损失,根据《关于开展全省在建电力工程营地防范地质灾害专项演练的通知[1]》精神,现结合我项目部地质灾害现状,特制定本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方案。

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施工项目部驻地地质灾害以降雨诱发突发性的滑坡、泥石流为主。从灾害发生原因上分析,灾害的诱发因素均与降雨密切相关,特别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直接与降雨有关。项目部滑坡、泥石流预防地段为工人驻地处,驻地位于一处边坡。

二、地质灾害重点预防期

项目所处区域的降水主要集中在8—10月份,是地质灾害主要防范汛期,如短期出现强降雨,极易引发突发性灾害发生。施工项目部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及时进入重点预防状态,加强对各隐患点的巡查,实时监测预防,认真执行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制度,确保安全渡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汛期地质灾害防范重点

施工项目部的滑坡、泥石流预防地段为工人驻地营区。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项目部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做好群测群防工作,加强对地质灾害发生前兆特征的巡回检查,对可能发生险情的,及时组织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同时向上级报告。

驻地地质灾害救援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

火警:119

匪警:110

急救中心:110

(二)完善制度,切实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是坚持地质灾害巡查制度。项目部组织管理人员对项目驻地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筑房屋、排洪沟进行一次全面的地质灾害检查,查清地质灾害隐患的分布、稳定性与危害程度。并对其现状及发展趋势作出分析,提出具体防范意见,落实可靠的防灾减灾措施。

二是认真落实人员应急演练,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监控防范。根据项目实际进行人员的应急演练,做到灾害到来时人员疏散有序,防灾自救抢险工作组织及时。

三是强化灾害报告制度,密切注视天气形势,跟踪灾害性天气,及时查询收集实时灾情,争取第一时间掌握报告实时灾情。

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员防灾减灾意识。

项目部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科学知识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每天的班前班后会加强宣传;广泛宣传地质灾害知识,增强施工人员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能力。

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国土资源部防范地质灾害工作情况 篇5

一、今年灾情及我部防范工作情况

今年,我国气候极端异常,部分地区前旱后雨,瞬时暴雨,持续强降雨,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群发。1至6月,全国发生19522起,造成464人死亡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8.61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932.3%、177.8%和190%。

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今年上半年作出60多次重要批示,为我们工作指明了方向。我部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年初开始早研判、早部署、早检查、早落实,采取多种手段严防严控。一是精心部署,先后8次召开全国和重要地区的汛期防范工作会议,多次发文和联合相关部门发文,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二是检查督促,近百次派出由部领导和司局领导带队、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组检查指导。三是强化应急,派出88名专家长期驻守18个重点省(区、市),指导排查、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等。多次启动应急响应,在玉树地震和关岭滑坡等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组织开展隐患排查,协助和指导防范次生灾害。四是重点防范,把地震灾区和三峡库区作为重中之重,派出150名专家协助四川、青海、重庆、湖北四省(市)开展排查和巡查,并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人口密集地区、交通干道和重要工程周边灾害点再排查。五是联控联防,加强与气象、水利、铁路、交通运输、教育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发挥部门优势,落实防灾责任,提升防控能力。通过以上工作,今年上半年地质灾害防范取得了显著成效。转移受威胁群众20多万,成功避让477起,避免人员伤亡14839人。仅6月一个月,全国共成功预报320起,避免人员伤亡11014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38亿元,为历年来单月最多。与2009年1至6月相比,今年同期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增长了近10倍,而造成的人员死亡失踪人数同比大幅减少。

重点地区防范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成功预报和避免多起重大地质灾害。三峡库区已连续7年未因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汶川地震灾区2年多来,虽然地质灾害多发频发,但灾民安置点未因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实现了主汛期地质灾害无重大群死群伤的目标。玉树地震灾区隐患排查迅速完成,重要隐患均被严密监控或应急排危除险。

二、以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成效和存在问题

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地质环境队伍(工程地质队、水文地质队)作为地勘队伍的组成部分连同地勘费一并下放地方。地质灾害作为地质环境工作的一部分,是在机构改革之后的10年来逐步成为一项重要职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三定规定我部的职能是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近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历了调查、普查、工程治理从无到有的过程,初步形成了以地质灾害调查为基础,以三峡库区、地震灾区为重点的,少数隐患点实施专业队伍监测,绝大多数采取群测群防监测,逐步开始重大隐患点工程治理的格局。

1、在山区县地质灾害调查基础上形成了群测群防体系

从2003年至2008年,在地质灾害易发区部署完成了1640个县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基于此项成果初步建立了以群测群防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体系。现在全国24万处隐患点均已纳入群测群防体系,有10万群测群防员。实践证明群测群防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大创举,是在现行条件下最为有效的监测体系,创造了无数的奇迹,挽救了大量生命,取得了巨大成功。

1640个县的调查评价程度很低,每个县只安排20万元经费,只能做一些地表肉眼观察工作,基本查清了房前屋后小开小裂小缝,但对较远距离的、具有隐蔽性的、比较复杂的地质灾害隐患还没有查清楚。群测群防体系不健全,主要依靠兼职,缺少必要的经济待遇和设施配备。原因是地质灾害多数分布在山区,大多数都是贫困县,县乡政府在财政上都比较困难。

2、组建了部级和省级及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机构

目前全国已形成了由1个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院、32个省级监测总站、233个市级监测分站和166个县级监测站组成的全国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初步建立了三峡库区滑坡崩塌专业监测网。在典型地区开展了突发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示范工作。问题是全国地质灾害行政管理人员太少,越到基层越少,绝大多数县一个专职人员也没有。香港的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土力工程处有700多人从事地质灾害管理,我们全国都算上专职管理人员也不到他们的一半。市、县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监测机构建立的还很不普遍,绝大多数市、县没有地质灾害监测机构,现有的机构也还存在着人员少,技术人员更少的问题。经费普遍没有保障,少数机构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多数是自收自支,与其公益性服务机构性质很不相宜。

3、法规规章逐步完善,管理工作逐步加强

国务院于2003年颁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颁

布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国务院先后发布《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各省(区、市)和大部分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市、县均发布实施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年我部印发了《国土资源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建立了部省两级应急专家队伍。2009年,在全国开展以县(区、市)为对象的群测群防 “十有县”(有组织、有规划、有经费、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建设,已建成321个。在全国推进地质灾害防治行政管理、事业支撑、应急处置、专家咨询、中介服务“五条线”建设,努力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2007年以来,在全国先后开展“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和“县、乡、村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培训基层干部、监测人员和群众、学生300多万人。2010年,正在在全国开展针对基层国土所和群测群防员的地质灾害防治评估、巡查、宣传、预案和人员“五到位”宣传培训活动,培训10万人。

4、各相关部门的工作配合逐步加强

从2003年起,我部与气象局合作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截至2009年,国家、30个省(区、市)、223个市、1035个县开展了这项工作。今年我部与气象局又共同研究进一步提高预警预报的精度,联合发文要求所有市、县都要开展这项工作。我部与建设、交通、铁道等部门联控联防,相关部门对建设工程区、交通干道等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逐步加强。今年我部与交通部、铁道部联合发文,就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共同部署,2次邀请10多个部委联合召开视频会议,共同开展汛期检查,取得较好效果。

三、今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加强的工作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地质灾害防治已经是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人民群众充满期盼的大事。我们一方面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指示精神,加强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一方面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完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

1、进一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普查、排查等基础工作

为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必须加大基础工作力度。全国应开展全面的地质灾害调查,重点地区(300万平方公里)详查工作应加快进度,地震灾区、三峡库区等应做到普查,排查工作应纳入基础工作由专业队伍承担,并每隔一年排查一次,人员集中区附近2000米范围要提高工作程度,部署一批必要的工程勘查。

2、建立市、县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监测机构

建立市、县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是必要的,地下水、地面沉降、地面

塌陷、矿山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等都需要监测,各地的监测机构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特点有所侧重。监测机构承接地质灾害调查、普查、排查等基础工作成果,可以根据成果、根据群测群防员分布,划定每个群测群防员的监测区域、监测隐患点、巡查路线等,使地调成果发挥作用。

3、以村支部书记、村长、村民小组长为主加强群测群防员队伍

实践证明村支部书记、村长和村民小组长担当群测群防员是最合适人选,他们了解当地情况、熟悉村民、富有责任心。他们当群测群防员遇有灾情险情最方便报告乡镇政府,立即就能使基层政府直接组织抢险救灾。应该给这支群测群防员队伍统一的经济待遇,应由中央财政承担他们的补助经费,这样就能把群测群防的水平提高到现阶段最高水平。

4、国家级和市、县级地灾防治指挥协调能力建设是当前应该加强的两个重要环节地质灾害现在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自然灾害,今年暴雨导致人员伤亡90%属于地质灾害。建议在国家层面成立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我部作为办公室单位,组建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中心。

地质灾害防治关键在基层,而我们基层最为薄弱。要加强市、县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形成中央出资由专业的地勘单位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由市、县两级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承接,群测群防员使用,发现灾情险情报告市县、乡政府应急处置的防灾体系。

5、进一步加大重大地质灾害治理资金投入

煤矿地质灾害防范措施 篇6

一、(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矿长

副组长:安全矿长、机电矿长、技术负责人。成员:

地测副总、安全副总、掘进副总、机电副总、技术科长 地质灾害防治办公室设在生产技术科,技术科科长任办公室主任,技术科地质副科长任副主任。联系电话: 抢险指挥部设在调度室,联系电话: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安排

(一)地面工作:

1、矿属各单位要组织人员经常对本单位辖区内的楼房、设施、防洪排水沟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及时向矿调度室汇报。

2、生产技术科要经常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矿区范围内的塌陷裂隙、滑坡进行监测工作;定期对矿区范围内的小煤窑情况进行调查和监测;经常对矸石山进行观测。

3、综合办公室要对全矿职工的宿舍、办公室进行全面的调查,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安全生产和职工家属的生命安全。

4、机运科要做好主要供水管道和供电线路的巡查,保证设备完好,供电、供水正常运行。

5、增建矸石山大坝,对矿山排矸做到安全牢固堆放,不产生地

质灾害,不产生环境污染。该大坝钢筋水泥结构,坝底宽14m,坝顶宽5.5m,坝长120m,坝高15m,同时暗设排洪地沟。

6、滑坡治理:

采用削坡、抗滑桩、顶部卸载、截排水沟、滑坡前沿砌毛石混泥土防滑挡墙等方式治理,实施滑坡治理3500m2。

7、采空区塌陷治理:

(1)采空区塌陷夯填,矿井开采区向深部转移,新采空区塌陷对地表影响甚微,老塌陷区已处于稳定,具备治理的基本条件。

(2)在采空区居住的居民已经搬迁完毕。

8、排洪涵沟治理,矿组织人员在雨季到来之前,对矿内的涵洞进行清理工作,确保畅通无阻。

9、矸石山防洪抢险措施:

(1)成立矸石山防洪抢险队,分三班24小时不间断对矸石山巡查监护。

(2)根据坝堤现场变化情况,提出合理加固方案或安全防护措施,并具体组织实施;负责对大坝的加固、加高、加宽等工作;若推土机对大坝不便加固的安全隐患死角,要在保证队员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立即组织队员进行人工加固。

(3)不断地对矸石大坝及其周边的矸石山的稳固情况进行检查,立即汇报调度室,组织人员对隐患进行行之有效的整改。

(4)负责对矸石大坝及其周边矸石山安全警示牌的看守,防止其丢失;负责制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大坝及其周边矸石山的危险地

段。

(5)负责对矸石山片区泄洪设施的维护与疏通工作,确保其随时畅通。

(6)下雨前负责用雨布将大坝重点防护地段(坝堤狭窄、易于塌方地段)盖严,并将对大坝的监护工作安排情况和人员组织情况汇报调度室,下雨时要及时将坝堤上的积水排出。

(7)大于或暴雨时,负责大坝的泄洪工作。

(8)每班向调度室汇报大坝加固进展情况,水位上涨、坝堤状况等要求不得少于三次。遇下雨时,随时与调度室保持联系,做好详细记录,特殊情况随时汇报。

(9)负责大坝防洪材料 的计划和准备工作。

(10)若出现重大隐患排查或险情时,用高音喇叭通知险情,敲锣、吹口哨报警;同时按照《应急预案程序图》汇报相关单位和个人。按照《应急救援预案》组织人员安全撤离。

10、矸石山防洪抢险应急预案

矸石山尾矿坝若出现决堤征兆(坝体下沉、大面积塌陷),先决堤或尾矿坝外侧出现大面积塌陷时,严格按照应急预案程序图组织实施,并按撤人路线组织受威胁人员迅速撤离险区。

1)通知撤人方式,用高音喇叭通知附近居民和职工按照撤人路线迅速撤离险区。

2)撤人路线

(1)抢险人员往后山高处撤;

(2)往矿大楼方向撤。

上述预案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犯,否则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二)、井下工作

1、各生产单位必须认真加强井下防排水工作,对排水沟、排水管道、抽排水泵、供电线路要派专人检查和巡视,确保能随时投入使用。采掘工作面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对有可能积水、涌水的地点提前做好可靠地防排水工作。

2、技术科要做好矿井涌水量观测和洪水观测工作,每天下午17点前向调度室汇报,直至雨季结束。

3、各生产单位要加强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增强支护强度,杜绝空顶作业。

(三)各单位根据第(二)条的规定对本单位的管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巡视,发现隐患必须立即汇报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及时采取可靠措施进行处理,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企业的正常安全生产。

三、经费保障及物资储备:

矿地质灾害领导小组根据各单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及物资储备,且所储备的物质必须专项专用、妥善保管。

四、重点灾害防治

1、矸石山的管理要求煤场派专人经常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向矿调度室汇报,以便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2、***村居民大部分已经搬迁,目前尚有少数居民未搬迁,矿正在积极和地方政府协商拆迁工作,以便尽快搬迁至安全地点。3、2706采煤面、2705采煤面受2704采空区、2703采空区积水威胁,在掘进中坚持先探后掘的原则,确保掘进安全。技术科、钻探队组织探放水工作。

以上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段要求有关单位定期和不定期巡视和检查,并向矿调度室及时汇报。

五、抢险措施

1、发生地质灾害时,灾害所在地的单位负责人必须尽快将灾害具体地点、性质、规模、伤亡情况汇报矿地质灾害领导小组,并组织人力、物力采取力所能及的抢险措施,减少灾害损失程度。

2、矿地质灾害领导小组接到地质灾害汇报后,必须迅速研究,拿出可靠合理的抢险救灾方案,由至少一名副组长以上领导带领救护、消防、公安、技术部门的人员到达灾害地点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3、在抢救工作中,现场负责人必须时刻注意现场的安全隐患,防止再次发生灾害。

4、发生地质灾害后,矿调度必须立即将灾害情况汇报公司调度。

5、抢险过程中,必须有一名副组长以上领导在矿调度室进行指挥。

六、调度值班安排

1、地质灾害值班电话:

2、值班人员按下列顺序循环值班,如有人员外出,则有后续人员依次值班。

A矿长

B安全矿长

C生产矿长

D总工程师

E机电矿长

F掘进副总

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 篇7

1 常见的煤矿地质灾害

一个地区的地质灾害可以反映出此区域人类工程活动的特点, 而煤矿地质灾害种类主要以地面塌陷、山体滑坡以及泥石流为主。

1.1 地面沉降塌陷

一般在煤矿开采后, 很可能会发生地面沉降以及塌陷的情况。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因素是在开采阶段, 采空区域的围岩被人为地破坏, 而导致采空区域岩石碎裂。在此基础上由于地下水的动力作用, 岩溶区域的可溶性岩层与岩层中的裂隙持续向外延伸, 对溶洞顶端的侵蚀性增加, 洞穴慢慢向地表延展, 顶端逐渐变薄, 而且洞穴悬空跨度随之增加, 其支撑上方土层、岩层及顶端自重等载荷的作用力减弱, 尤其是降水导致洞穴中的水位提高, 由于高空降水的振荡作用与一些细粒物质的流失, 导致洞穴支撑顶端的强度减弱造成洞顶塌陷。在降水完全渗入到地表时, 其土体中的间隙运动产生了相应的渗透力, 将土岩体的力学完全改变。在渗透的压力超过一定强度时, 那么土岩体的结构就会被改变, 伴随水流进而形成土洞, 这就是煤矿地面塌陷及变形的主要因素。

1.2 山体滑坡

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基本都发生在采煤区地形相对复杂的区域。因为斜坡上土体所受的作用力一般都会随土体的含水量以及水位的差异而改变, 正是因为此改变才会造成滑坡与崩塌。土体中的含水量与水位的改变在雨季尤为显著, 因此滑坡以及崩塌现象在雨季较为多见。诱发滑坡的因素是多样化的, 其中包括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下述几方面: (1) 改变坡体的强度, 比如水对岩土的渗透作用; (2) 改变斜坡的外形, 比如煤矿开挖。 (3) 改变斜坡内应力基本状态, 比如地下采矿。这些负面因素都会增强下滑力, 从而减少抗滑力, 最终导致滑坡。

1.3 泥石流

很多矿区分布在河流两侧, 一些废弃矸石在没有进行处理的情况下堆积在河流两侧, 从而形成潜在泥石流物源, 如遇洪水, 河流的侵蚀作用会逐渐提升, 导致山体失稳进而坍塌, 最终阻滞河流。而且因为雨水对山体的寑泡, 使其重量提升, 抗剪强度减弱, 最终发生山滑坡。河流在被堰塞后, 一些松散的物质会被浸润到河流之中, 最终泥化形成河流堰塞泥石流。通常堰塞泥石流来势迅猛且突然, 有非常强的冲击力, 对下游的一些建筑物会造成非常大的破坏。

2 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对于煤矿的采、选、设计以及生产, 要放眼于可持续发展, 将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一般在煤矿开采环节, 造成事故的因素有很多, 但是大部分因素都是因为开采或生产缺乏科学性, 没有按照相关制度进行, 滥采乱挖, 吃富弃贫以及过量开采等情况屡见不鲜。还有一些是因为采矿机电设施陈旧所致。

在煤矿采、选环节的三废治理, 要侧重于窑炉生产工艺的改进, 在回收以及污染处理上加大力度;对废水处理, 要革新工艺, 引进一些进口设备, 降低废水与污染物的排放量, 提升水的重复使用性。尤其值的提出的是, 要学习国外先进的废水处理技术。在此方面, 欧美地区用人造湿地处理废水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对废渣处理, 要放眼于综合利用, 尽可能做到变废为宝。比如, 煤矸石可开发成建筑耗材, 同时还可用于筑路以及回填采空区域等。

透水与矿井突水是煤矿生产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煤矿矿井预防水害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对井田附近的老窑与采空区要细致的调查、走访, 将开采范围、积水量等参数精准的标注在图纸上;细致的掌握矿井含水层、冲积层的厚度与含水、透水的基本状态, 主要结构是不是和地表水源相通, 地表水体分布与补给状态, 这样可以直接了解矿井水患水源;煤矿工人在长时间的生产中积累了一定的防水经验, 只要发现煤层发暗发潮, 工作面温度下降, 巷道里有雾气, 煤壁松散、淋头水量增加, 煤壁现红、水味异常、煤壁出现异常响动, 这些都可判断出水征兆, 要予以相应的措施, 第一时间转移作业人员;井筒位置要尽可能远离河床与受洪水影响的区域, 防止河流与洪水灌入井下, 要在工业广场构建防水机制, 在雨季, 一些被阻塞的防洪沟要予以疏通, 时刻确保水流顺畅。

总的来说矿区水资源的破坏是煤炭生产环节必须面对的事实, 目前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将矿井排放水处理后和供水系统进行有机结合, 让矿区的水资源得以反复使用。

摘要:本文研究了因煤矿开采导致的一些常见地质灾害, 通过分析煤矿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给出相关防治措施。

关键词:煤矿,地质灾害,特征,防治措施,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星明, 等.山西屯留矿区水文地质特征及勘查效果[A].高产高效煤矿建设的地质保障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2]赵连涛, 等.兴隆庄矿下组煤主要充水含水层特征及首采区开采涌水量预计[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12.

[3]孙娟, 等.河北唐山开滦赵各庄煤矿采空区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1, 13 (07) :531-533.

[4]马鹏里, 等.甘肃长江流域大 (暴) 雨引发泥石流危险程度评价[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12.

煤矿地质灾害防范措施 篇8

关键词:娄底;开采沉降;滑坡;瓦斯爆炸;矿井突水

娄底市煤炭资源分布广泛,享有“江南煤海”之美誉,约占湖南省煤炭总储量的三分之一,2011年全市煤矿开采企业全年产原煤1375.3 万吨,首次突破原煤销售产值百亿元大关,采煤业的持续发展,为娄底市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娄底市保留矿井248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对煤炭资源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娄底市多年来的粗放性、高强度开采、生态保护却未同步进行,导致生态破坏严重,打破了地质环境的原有平衡, 使地质环境所受影响和压力日渐明显, 环境保护和灾害的防治等有关问题愈加突出,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其它环境问题[1]。煤矿地质环境灾害的多发性是制约娄底市经济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何能有效地反映娄底市煤矿地质灾害特征、灾害的诱发因素及如何防治娄底市煤矿地质灾害, 是目前地质工作者较为突出的一个研究课题。

1 娄底市煤矿地质灾害类型

娄底煤矿地质条件复杂, 因此煤矿遭受的自然灾害种类也很多, 主要有开采沉陷地质灾害、滑坡、瓦斯爆炸、瓦斯突出、矿井突水、采矿废弃物污染和水土流失等, 严重的危及到矿山正常生产和人民生活。

1.1 开采沉陷地质灾害

开采沉陷是指地下有用矿物采出后,开采区域周围岩体的原始应力状态受到破坏,应力重新分布,以达到新的平衡,在此过程中,岩层和地表产生连续的移动、变形和非连续的开裂、冒落等破坏现象。

在娄底丘陵山区,开采沉陷导致地表塌陷和裂缝,将诱发山体滑坡。而在村庄下方采煤,由于地面不均匀沉降,致使民房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倾斜,甚至倒塌,从而危及村庄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开采沉陷会破坏地下水源,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為了防止矿坑涌水而进行的顶、底板疏水,使顶、底板承压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二是开采后采空区塌落,使上覆地层产生位移,产生导水裂隙,破坏各隔水层。据有关资料统计,娄底市因地下开采诱发的地面变形极为严重,截至2011 年底,全市共产生塌洞(坑)约15000 处(个),全市采煤塌陷地面积累计达到5200余亩,地裂缝22 条,地面沉降现象极为普遍。煤矿地面变形以冷水江、涟源及娄星地段最为集中,双峰、新化局部发育。据统计,冷水江市共有采空区17500 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采空区地面塌陷有4000 多处,受损面积2900 公顷,造成1500 多栋房屋开裂,受灾人口达7000 余人[2-3]。

1.2 滑坡

煤矿的开采、矸石的堆放破坏了斜坡的原始平衡,是产生大量的滑坡、崩塌灾害的重要诱导因素。据不完全统计,娄底市每年此类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以数百万元计。如冷水江市城西南约1.5km 处的浪石滩滑坡,1987年以来,浪石滩之上的侯家岭山体向南东(资水河床) 缓慢运动。同时,伴生地陷裂形变滑坡后缘形成一条长约2000m,宽5~100m,可见深度5~12m的大规模地陷裂带;严重危及冷水江市的安全,并对数家大中型厂矿和湘黔铁路构成威胁。

地面的塌陷不仅破坏了城镇和乡村建筑物、交通和水利工程设施等,而且改变了土地条件及其资源价值,使得大面积的土地丧失使用性。如新化县温塘崩岩山1942 年由于采煤活动淘空坡脚,使斜坡失稳,悬崖崩落造成12 人死亡和20 间民房全毁;煤矿排放的废渣常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内,这些松散物质在暴雨诱发下,极易发生水土流失。煤矿开采引起的塌陷区改变了区域的地表水系格局,破坏地表覆盖和山体,加剧水土流失,大量破坏了地表植被和坡面山体,裸露和松动的土壤、岩屑极易遭受侵蚀,因此造成的土地破坏、农田被压、河流淤塞和交通受阻等问题突出。全市各类煤矿造成水土流失面积约10667 公顷,水土流失总量约64 万m3,其中农地流失占28%,林草荒地占72%。

1.3 瓦斯爆炸与瓦斯突出

煤矿瓦斯是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从煤层或围岩中涌出的各种有害气体的总称,其主要成分是沼气。瓦斯爆炸是一定浓度的沼气在引火源的作用下产生的激烈氧化反应,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井巷、设备的严重破坏,并会扬起煤尘,形成连续爆炸,随之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引发人员的继续伤亡,是煤矿事故中破坏性很强的重大灾害事故,如娄底市1993年晏家煤矿发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死亡22人,巷道摧毁严重,现场惨不忍睹。

另外娄底市保留248对矿井中,突出矿井128对,占矿井总数51.6%,灾害非常严重,可以说瓦斯突出事故娄底市煤矿“第一杀手”,如2005年资江煤矿发生一起特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死亡40多人,突出煤量达1000多吨。随着娄底市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采掘强度的加大,突出灾害程度越来越大。无论是从经济上看,还是从人民的人身安全来看,瓦斯灾害的防治都是刻不容缓的[4]。

1.4 矿井突水

煤矿突水事件在煤矿生产中也是常见的, 并且直接影响煤矿的生产、效益和安全,具有来势迅猛、瞬时涌水量大、损失巨大的特点,目前已经成为影响娄底市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关键问题之一。如2008年冷水江市金胜煤矿突发涌水,死亡6人,事故非常惨重;另外娄底市晏家铺矿区一些煤矿井下存在大量溶洞水,且矿井大都是带压开采,严重制约煤矿安全发展。

1.5 其他灾害

煤矿生产中的大量废弃物,如煤矸石、矿井废水的排放等也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还有抽放瓦斯、燃烟煤气和烟尘污染等对井筒破裂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容忽视的。由于煤矿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各不相同, 有些是开采过程中难以避免的, 如开采深度的增加, 使得地应力相应增大引起冒顶、片帮、底鼓; 有的是开采中忽视预防或开采不规范、管理不科学导致的, 如采空区不及时充填、废渣废水随意排放、水文地质及构造不了解、巷道偏离、盲目指挥、违章作业、乱挖乱采等, 非稳定因素积聚到一定限度引发各种灾害; 有的煤矿片面追求利润或为摆脱一时的经营危机, 摈弃常规, 如开采保安煤柱、求近避远, 结果会为后期发展埋下灾害隐患。

nlc202309010801

2 预防对策

2.1 高度认识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要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当前与长远关系,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和关爱职工生命的理念,真正把安全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和改进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逐步建立起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2.2 加强查明矿区地质状况预防

地质状况是产生各种地质灾害的地质背景,人类采掘活动使致灾速度加快,致灾程度更为严重。因此,应查明煤矿区内新构造运动性质、特点及活动程度,寻找出活動构造或不稳定的复活断裂,分析、认识各种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分布规律,合理规划煤矿区工程活动。认真开展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按地质灾害类型谋划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故,并做好灾害预测,制定防治方案,切实做好减灾防灾工作。

2.3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防

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地质灾害时空域演变信息、诱发因素等,最大程度地获取连续的空间变形数据,应用于地质灾害的稳定性评价、预测预报和防治工程效果评估。地质灾害监测是集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监测仪器、时空技术和预测预报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监测技术日趋成熟,设备精度、设备性能都具有很高的水平,而地质灾害的位移监测方法均可进行毫米级监测,高精度位移监测方法可以实现0.1mm精度。监测的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三维立体化。由于采用了多种有效方法结合对比检核,以及从空中、地面到灾害体深部的立体化监测网络,使得综合判别能力加强,对促进煤矿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5]。

2.4 加强开采沉陷地质灾害预防

矿区开采沉陷地质灾害是相当严重的, 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使开采沉陷地质灾害减小到最低程度,达到预防减灾的目的。矿区开采沉陷分布规律与许多地质采矿因素有关, 如煤层倾角、开采厚度、开采深度、采区尺寸、采煤方法、松散层厚度等。不同矿区的地质采矿条件往往差异较大, 开采沉陷分布规律亦有区别。因此, 各矿区应积极进行开采沉陷预测预报,在已开采区域科学布设地表移动观测站, 定期、重复地测定观测路线在不同时期内空间位置的变化,并对观测数据及时整理和分析,总结出所在矿区开采沉陷导致地表移动和变形的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和水平变形的规律, 从而有效地预计、预报开采区域的地面塌陷状况及设施的破坏程度。根据待采区域开采沉陷预计数据及其破坏程度,可综合采用减缓地表沉降技术来减轻地表下沉和破坏。减轻地表下沉的有效开采技术主要有大条带协调式全采法、冒落条带法、充填条带法、水砂充填法等, 同时地表有建筑物的可辅以地面建筑物维修加固。

随着矿区煤炭开采范围的不断扩大,塌陷、破坏的土地日益增多,矿区土地的大面积塌陷,不但给矿区带来严重的环境灾害,而且使农田荒芜,农民少地或无地,因此必须对采煤塌陷区域进行全面治理。治理时应根据现场的塌陷状况及当地的自然生产条件对塌陷区域进行全面规划,因地制宜,采用科学的治理措施。

2.5 加强瓦斯爆炸与瓦斯突出预防

为了防止瓦斯聚集引起的爆炸,首先要加强通风管理,增加有效风量,“以风定产”,降低瓦斯浓度,避免其达到某一浓度时引起的爆炸,各采区和各工作面都应该有独立的进回风系统;其次应该建立健全瓦斯检查制度,树立瓦斯超限就是事故;对于井下使用的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等还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

对于瓦斯突出的预防,矿井要严格执行“煤与瓦斯防治突出管理规定”,加强两个“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优先开采保护层,强化“预测预报、抽采达标、管理有效”的瓦斯防治体系。

2.6 加强矿井水害预防

矿井水害主要指的是矿井涌水和老空透水,是煤矿重要的灾害之一,不容忽视。因此对其预防要做到详细调查、充分准备、细心观察、坚决处理。首先要对井田周围的老窑及采空区进行详细的调查,将获得的开采范围、积水量、警戒线等数据准确地标注在图纸上;其次要注意出水的征兆,当发现煤层发暗发潮、工作面温度降低、巷道出现雾气等出水征兆时,要及时采取措施转移工作人员;第三在对井筒的位置选择上要避开河床及受洪水影响的地段,为了防止河流及洪水灌入井下,要在工业广场设置挡水墙、构筑防洪沟等设施。

3 结束语

煤炭作为娄底市的主要能源,随着娄底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需要,资源需求越来越大,煤炭资源的开采向深一步发展,由此带来的地质灾害也将越来越严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煤矿地质灾害的危害性,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预防和防治,保证娄底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梅,曾勇. 矿区开采沉陷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研究[J].江苏环境科技,2005,18(3):29-32.

[2] 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Z]. 2000.2.24.

[3] 殷国华.娄底市煤矿开采生态环境影响与恢复治理研究[J].北方环境,2011,23(5):149-154.

[4] 郑颖平,赵志根.浅析煤矿地质灾害的经济评价[J].西部探矿工程,2005(8):243- 244.

[5] 韩子夜,薛星桥.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16(3):138- 141.

上一篇:秋雨作文1200字下一篇:我的航天梦作文400字 我的航天梦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