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却的记忆初中作文

2024-05-20

忘却的记忆初中作文(通用13篇)

忘却的记忆初中作文 篇1

忘却的记忆初中作文

“你还记得六年级那时候……”看着身边小学同学满脸的回忆之色,我笑着摇摇头。

“你记不记得上一次的事……”初中同学在回想之际兴奋地对我说道,换我安静地听她的叙述,然后艰难又模糊地记起。

“你还是没有想起是什么吗?”又是谁的疑问,我却依旧没能回答出来,在迷惘了不知多久,才知道这是自己脑海中的言语。

有时候,这些被别人始终清楚记得的东西,早已被其他人忘得一干二净。当初我也是如此将某些事一笔一画刻进了骨里,只可惜,又或者说是不出意料,最后记得的,只有我一人。如今,我开始更多地饰演着其他人这个角色,甚至,连自己的许多事,都已从心上清扫到某个遗忘的角落,或许以后会重新被翻开,但这种可能也只会随着时间被无限缩小。

是因为不值得自己去记忆吧,是因为不重要所以根本不在乎吧,可为何我会觉得有些残忍,又有些惋惜。我怎么就忘了这么这么多的东西,而这又何谈回首。难道这是在告诉我不要停留在过去,只能一直走下去,不回头吗?也许,我突然就明悟了某些东西。

没有什么是过之不去的,沉浸在曾经只是一种自我的欺骗。是了,有些东西弄丢了就弄丢了,有些事失败了就失败了,眼前若有机会就要紧握着,如果仅因懊悔而对其不予以理会,那么就真的过去了。而且,很多东西是没有多一次机会的.,哪怕一次的忽略,就注定了某天的失去,包括当初,自己说过要记住的某段时光。

只是,我要清理的某些东西,是必要的丢弃,因为它终究会对我的思想造成滞塞。有些笑过哭过的平凡日子,真的没什么值得去纪念的,平淡是幸福,但隐约记得就好了,因为每一次的回想,都会变成对目前生活的无谓埋怨,而我们总会忍不住回首幸福,却不懂得争取眼前的东西。

毕竟一辈子太长,我还有很多路要走下去。

忘却的记忆初中作文 篇2

我们隆重纪念这个节日,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外交部副部长程国平针对记者提问时表示, 中国政府今年将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我们希望通过举办纪念活动, 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 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共同维护二战胜利成果, 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 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始, 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东北人民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 点燃了抗日救国的烽火, 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东北义勇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 他们英勇战斗, 以血肉之躯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用无所畏惧的气概谱写了争取民族独立的壮丽诗篇。作为东方主战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 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为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大的历史贡献。这一伟大胜利, 将永载中华民族史册, 永载人类和平画卷。

战争的硝烟虽早已散尽, 但人们仍需要记住, 我们能有今天安定幸福的生活, 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们应永远怀念那些为反抗日本侵略者而英勇抗战、血洒疆场的先烈们!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上, 有一长串闪耀着光辉的名字:左权、张自忠、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连”、东北抗联8位女战士等等……更有无数无名英雄, 他们同样给中国的历史增添光辉, 也将会永远被人们所牢记。今天, 我们纪念这场伟大的胜利, 就是要让中国人民永远怀念和记住那些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先烈, 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必将传颂千古, 他们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 必将永垂不朽!

有句名言说得好:宽恕, 但不要忘记。因为“忘记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要看到, 70多年前的战争离我们并不远, 今天, 导致战争和灾难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我们仍需提高警惕。时至今日, 所谓“钓鱼岛国有化”、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强行解禁集体自卫权等闹剧还不断在日本上演, 日本右翼势力仍企图否认侵略历史、掩盖侵略罪行。惨烈的战争虽然远去, 但军国主义的阴魂并没有远离, 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 一定要警钟长鸣。

不能忘却的记忆 篇3

这是一段值得珍藏的回忆。

照片中散发着亲切、祥和,

照片中透着浓浓的情,深深的意。

年轮,在这一刻刻下重重的一笔,

历史,在这一刻留下美好而难忘的记忆。

让我们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重温这段美好的时光,真情感悟人生,与伟人"亲密接触"。

李宗仁,这位中国现代史上有名的人物,曾以指挥台儿庄战役大捷而闻名中外,他曾当过国民党的副总统,而后又成为国民党政府代总统。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后,李宗仁先是逃往广西,后来又流亡到美国。1965年7月18日,李宗仁与夫人郭德洁在"爱国一家"的号召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和安排下,几经周折,几经风险,搭乘一架波音707客机,经雅典、贝鲁特、卡拉奇飞回祖国,一踏上祖国的土地,就受到共产党和人民热烈而隆重的欢迎。周恩来、贺龙、陈毅、罗瑞卿、郭沫若、陈叔通等到机场迎接。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人士、国民党起义将领也纷纷在机场与李先生会面。周恩来总理介绍溥仪先生同李宗仁先生见面。溥仪说:"欢迎你回到我们伟大祖国的怀抱里来。"末代皇帝与末代总统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7月26日上午,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李宗仁夫妇。旧中国的末代总统和新中国的缔造者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历史留下了这一美好的瞬间。1966年国庆节,毛泽东和周恩来邀请李宗仁先生到天安门城楼上观礼。

1968年8月,李宗仁被确诊患直肠癌,住院治疗。1969年1月30日逝世。在生命垂危之际,他对护理人员说:"我的日子不会有多久了,我能够回来死在自己的祖国,这了却了我一件最大的心愿。回来以后,本想在台湾问题上做些工作,......现在来不及了,台湾总是要统一的,可惜我是看不见了,这是我没有了却的一桩心事。"他还口述了一封给毛泽东、周恩来的信,信中对党和国家在他回到祖国怀抱以后给予他的关怀和照顾表示感激。信上说:"我在1965年毅然从海外回到祖国所走的这一条路是走对了。""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深深地感到能成为中国人民的一分子是一个无比的光荣。""在我快要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刻,我还深以留在台湾和海外的国民党人和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的前途为念。他们目前只有一条路,就是同我一样回到祖国怀抱。......"

这是李宗仁先生的肺腑之言,也是海峡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故乡的云在飘,故乡的亲人在呼唤,我们期盼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2002年11月26日

不能忘却的记忆作文 篇4

此时的天空,透过一丝青葱葳蕤,碧绿的醉梦蛰伏了早冬那段寂寥。乘坐在16路汽车上,我无心瞟瞄这路上的车水马龙和路边的灯红酒绿。漫无目的地打开车窗,风便携带着一瓣桃花进入车中,桃花轻轻落在手上。我半捧着那雪白中染有几滴血色的花瓣,轻嗅着丝丝怡人的芳香。悄然透过车窗向外探望,隐隐约约中,平西湖面氤氲着一片烟霭,仿佛一幅水墨画。缕缕春光轻轻洒下,粼粼水波荡漾在湖面,层层芦苇,展示着轻盈的舞姿。惊奇回首,告诉身边的好友。好友却说,这不是芦苇青绿的季节,哪会有什么芦苇。等我再次回眸,我却依稀看见了故乡的青青芦苇和青青池塘。

一株株青青草,葱葱茏茏,繁茂着无眠的盛夏,大地在微风掠过后泛起层层翠绿。屹立一旁岿然不动的老树,弯曲的粗干,干裂的外皮,诉说着无尽的岁月沧桑。萌芽在枝头枝干的零星的翠叶,已然落下层层斑辉,排成一字的蚂蚁,就在这酷暑斑辉中忙碌着,搬运下一节季的丰盛珍肴。柳梢指头莺燕声声,醉了沉甸甸馨梦的知了。也有片刻的宁静,让我深悟余音绕梁的它们早已熟稔这夏的.情愫。当我仔细聆听,会然间发觉,远处杨柳早早奏响了悠扬风铃,没过脚跟的杂草丛中少有的几朵野花分外注目。落落的点红点粉点黄,傲视着姹紫嫣红,娇媚多姿。用不流于世俗的心细视生命的不屈、果敢,无忧无念,幽散着丝丝芬芳,委实沁心。那一刻,孤芳自赏,却思接千载。草丛中,明察秋毫的深色水蛇一动不动,仿佛为躲过夏日盛炎而偷偷地乘凉。层层芦苇便在附近展开笑靥,摇曳在风中。夏风漫卷着的芦苇参差而曼妙,苇高,苇青,苇歌,苇舞,仿若仙境。在芦苇荡边兀自招摇了一夏的依依杨柳,此时此刻,也会为芦苇的缱绻而心乱。不需花红柳绿的衬托,不必碎片梧桐的点缀,风姑娘每次飘过都会在碧波绿浪中写满音符,那包含着盛夏激情而动人心扉的旋律,实乃天籁。阳光游落在池塘片片,你细心拨开一些芦苇,把手伸入那一池静水,水中成群结队的小鱼顿时惊慌失措地散开。田田莲叶,正酝酿纯真的夏日之恋,叶上的水滴映射着朵朵光环,我凝视着那如珍珠一般的晶莹,它似乎镌刻下了我童年的记忆。倏而,不知从那里泛来迭迭波纹,兴许是在潜在水中的鱼儿想跳出来透透气吧。匍匐在芦苇叶上的蜗牛微眯双眸,纵然你将苇叶摇荡,它只消触角轻转,吟说道“莫扰……莫扰……”密密层层的芦苇在微茫紫光中弥散着绵绵夏日的酣梦,拂去一池炙热。凝神间,眼前闪动着故乡韵致悠然的苇荡、清池……

难以忘却的记忆作文 篇5

救援人员的脚步声刚停留在废墟前,10多个孩子的声音就传了出来:“叔叔,救我……”紧接着,哭声传出一片。北川县中学、幼儿园,曲山小学的废墟中,总会传出这样的叫声和哭声,一直揪扯着人们的心。救援人员徒步22公里进入绵阳市北川县,一直因自己的力量单薄而自责,为孩子们那一阵阵稚嫩的揪心呼救声而落泪……曲山小学那两幢3层高的教学楼,紧靠背后的大山,地震发生后,滚落的山石将楼房压成了两层,一楼直接沉入地底。其中,还有一幢楼房的顶被揭开,斜斜地靠在楼前。废墟中,有孩子幼小的遗体,压在变形的水泥钢筋之中;废墟下,微弱地传来孩子的呼救声……钻入变形的楼房中,循着声音从一些缝隙看去,有孩子因腿被压着直着上身坐在废墟中,有孩子斜靠在死去了的同学身旁……5年级1班的张礼正在地震袭来的时候,身旁几名同学全被垮下的钢筋和水泥块砸中。等他清醒过来时,发现自己的右大腿被牢牢地卡住,身旁躺着的3名同学已经没有了呼吸,而一名同学的遗体就一直趴在他的大腿上。距张礼正仅3米远的一处废墟中,一个孩子下半身被牢牢卡住,一听见地面有人说话,他就伸出一只小手,大叫:“叔叔,救救我……”

5年级3班的李月,同样因右腿被卡住,只得坐在右侧那幢楼的废墟中,身旁躺着3个同学的遗体,人们前去送水或想办法营救她的时候,这个小姑娘说:“别管我,先救下面的同学!”废墟下不足50厘米的空间中,传出10多个孩子的呼救声和索要水的声音。200名特警于13日下午6点赶到现场救援,已经成功营救出余名被困人员。然而,却因为手上的施救工具只有铁锹和钢钎而无能为力。

特警们对压在废墟中求救的孩子束手无策,他们不敢乱撬楼板,担心整幢楼垮塌下来;也不敢采取粗鲁方式实施救援。特警们无能为力,他们在安慰孩子的时候落泪了,在走出操场的时候放声大哭。余运先、何家兴、朱运能等9人,皆是县城附近村子的幸存者,从第一天得知地震的消息,就在县城里到处乱窜,除了寻找自己的孩子和亲人,也积极地展开自救。潍柴动力加工线上工人师傅们把饭吃在了机器旁;采购部、质量部、技术中心的人腿都跑细了;几十位青工推迟了婚期;车间里女工连给孩子喂奶都不喂了,改成了喂奶粉;大伙累了、困了,就在机器旁歇一歇,5月17日280台柴油机发电机组全部到位,他们创造了奇迹。

不可忘却的记忆作文 篇6

上二年级的时候,小区里的孩子们都起一种横梁的童车,我也喜欢,向父母要,爸爸承诺我,只要期末考试得一个奖状,就给我买。在那之前,我一个奖状也没得过,虽然努力,但总失败。因为有父母的承诺,这次期末,我答题格外认真,还破天荒检查了两遍,卷子交了,我满心欢喜,就等着发奖状了。

可事实往往与人的意愿相违,返校的时候,老师告诉我,我考了三十一名,就差了0.5分,我的脑袋嗡的一声,眼泪一下子就涌到了眼眶中,我都忘记了自己是怎么走出校门,怎么和妈妈说的了,只记得当时妈妈不停的安慰我,而爸爸只是沉默,奖状没得,我也不指望爸爸给我买车子了,可回家的路上,爸爸却把我带到了中心商场,要给我买童车,我很惊喜,爸爸只对我说了一句话:“在没得奖状的学生中你是第一名。”啊?这就是给我买车子的理由?我的眼泪又夺眶而出。

也许是父母的鼓励激发了我好好学习的决心,以后的每次期末,我都会手捧奖状回到家。我常常想,如果当时,爸爸没有心平气和的对待这件事,以后的考试,我会如何?

不能忘却的记忆 篇7

1853年

珠峰被勘测为世界最高峰,海拔8840米。

1921年

英国探险队第一次到达珠峰北侧,宣布这是一次考察性的远征。

1922年

英国探险队由Brigadier General C.G. Bruce率领,重返珠峰北侧。在到达8225米时,因七人死亡而宣告失败;

George Finch首次使用氧气进行攀登,到达8320米的高度,此次攀登也开启了使用氧气是否违背“体育道德”的争论。

1924年

英国第三支珠峰登山队仍由北坡攀登,乔治·马洛里和安德鲁·欧文于6月8日从8160米的六号营地出发冲顶一去未返。

1935年

第五支由七人组成的英国珠峰登山队,考察了珠峰东北面,在北坳上进行了拍照,并对珠峰的西山脊进行了观察。年轻的丹增·诺尔盖(Tenzing Norgay)作为背夫第一次加入了登山队。

1950年

尼泊尔政府对外国人开放了边境;新中国政府禁止外国登山队在西藏的登山活动。从此,外国登山队便改由尼泊尔境内的南坡攀登珠峰。

1953年

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Edmund Hillary)和丹增·诺尔盖(Tenzing Norgay),于当地时间5月29日上午11:30,沿东南山脊路线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登顶的消息于6月2日传到伦敦。几天后,在加德满都,队长汉特和希拉里被授予英帝国的爵位。作为印度公民的丹增被授予了乔治勋章。

1954年

珠峰高度修正为29028 英尺(8848米)

1960年

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总指挥韩复东,队长史占春)在突击组长王富洲的率领下,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登上顶峰的三名队员是王富洲、贡布(藏族)和屈银华。在这次登山中,中国登山队共有29人登上了珠峰8100米以上的高度。

1970年

日本人三浦雄一郎(Yuichiro Miura)从南坳8000米处滑雪下山。并拍摄纪录片“The Man Who Skied Down Everest”。

1975年

日本人田部井淳子(Junko Tabei)成为世界上首位从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

中国登山队第二次攀登珠峰,九名队员登顶,藏族队员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成功的女性;

英国登山队的两名队员从西南壁登顶珠峰。这是迄今为止取得成功的第四条路线,也是四条路线中最短的一条。

该年春、秋两季,三支登山队从三条不同的路线攀登珠峰成功,这是珠峰攀登史上的第一次。

1978年

奥地利人Peter Habeler和意大利人Reinhold Messner首次未带氧气瓶登顶成功。创造了人类登山史上第一次的8000米山峰无氧登顶纪录。

1980年

5月,波兰人Andrzej Czok和Jerzy Kukuczka从南壁开创新路线;

8月,Reinhold Messner单人无氧从北壁登顶珠峰。这是珠峰攀登史上第一次纯粹意义的单人无氧攀登。

1986年

瑞士人Erhard Loretan和Jean Troille从北壁无氧攀登,没有使用绳索和帐篷,以单次冲击(single push)的方式快速登顶。攀登42小时,下撤五小时。这次成功,证明了阿尔卑斯攀登方式在世界最高峰也能应用。

1988年

中国、日本、尼泊尔三国联合登山队首次从南北两侧双跨珠峰成功。登山队12人全部成功登顶,其中六人进行了南北大跨越。全程进行电视直播。

1995年

英国人Alison Hargreaves成为第一位无氧登顶珠峰的女性;

由日本队开创东北山脊全程新路线。

1996年

春季珠峰山难,15人死亡。其中包括著名向导罗伯·霍尔;

夏尔巴Ang Rita第十次登顶珠峰。全部无氧;

俄罗斯队开创北-北东山谷路线;

意大利人Hans Kammerlander从北坡前进营地(6400米)出发,沿常规路线,单人无氧,16小时45分钟登顶。下撤时从7800米滑雪下降;

瑞典人G?ran Kropp 从瑞典骑自行车到达珠峰,无氧登顶后,又骑车返回。

1998年

失去一条腿的美国人Tom Whittaker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登顶的残疾人。

1999年

Cathy O'Dowd成为第一位同时南北两侧路线登顶的女性;

尼泊尔著名登山家巴布·奇里第九次登上珠峰并创下只身在峰顶逗留21小时的最高纪录;

美国队找到了乔治·马洛里的遗体。

2000年

10月7日,斯洛文尼亚人Davo Karni?ar 5小时从顶峰全程滑雪回到大本营;

尼泊尔著名登山家巴布·奇里从大本营出发由北坡攀登,耗时16小时56分登顶成功,创造了登顶的最快纪录。

2004年

5月21日,夏尔巴Pemba Dorjie 8小时10分钟登顶。

5月29日,俄罗斯队开创北壁新路线。

2008年

人类第一次在珠峰燃起奥运圣火。

2011年

阿帕夏尔巴(Apa Sherpa)第21次登顶珠峰;

5月印度女性10人次登顶,成为该年登顶珠峰女性最多的国家;

全年共五百余次登顶纪录。

2012年

5月19日当天共有234人登顶珠峰,成为单日顶登人数之最。珠峰商业化及环保的问题再次受到关注。

2013年

无法忘却的记忆作文600字 篇8

亲情是母亲灼灼的泪水,柔情的呼唤,和温暖舒适的怀抱;亲情是父亲扬起的手掌,颤动的双唇和恨铁不成钢的.怒容;亲情就在眉眼顾盼间,浅浅的微笑里,流动着无法忘却的记忆……

母亲,对我而言,是一位既陌生又熟悉的人,她,每天工作到很晚,没有时间陪我,只留我一人独自在家,我对她没有一点的爱,但,自从经历了那件事后——

我家门前的茶花不知怎么的,突然间,一点一点地凋零,我却浑然不知。妈妈却注意到了它,每天都悉心地照料它。她现在正在为每一株茶花剪去茶叶,并时不时用纤长的双手抚摸着那盆茶花。细碎的阳光从窗前透过,沾染了她的发尖,暖阳缭绕在她身上,伴着茶花,指间花间,融为一体。

这时,她敲了敲我的房门,走了进来。我望着她面前的那盆朝气蓬勃的茶花,不由得惊呆了,结巴地问:“这……这真的是那……那盆茶花吗?”母亲用那温柔的眸子望着我,温柔地说道:“是的。”再看看母亲那憔悴的面庞,心里很不是滋味。“孩子,你知道茶花怒放的意义吗?其实,青春不可挥霍,在漫长的青春道路上有太多太多的挫折在等着你,有的会直接将你打入漆黑的深渊,只有努力奋斗,才能解决问题;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战胜挫折;只有顽强拼搏,才能在这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力前进!”“母亲,我明白了,谢谢您!”我巧笑倩兮,这句话,令我难以忘却。“没事,孩子,加油!你一定会成功!”

原来,母亲一直都在默默关注我,给我力量,给我鼓励,浓浓母爱,殷殷深情……

初二优秀作文:不可忘却的记忆 篇9

那一年是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那时的我们正在教室里安静的上自习,突然我们感到头晕目眩,在浑浑噩噩中忽然听到有一个声音“地震了,同学们快跑!”此刻,人们才慢慢的意识过来,哭声,尖叫声,呼喊声……乱成一团。此时的我们在灾难来临时显得如此的无助,如此的脆弱,同学们疯了一样的向楼下狂奔。

幸运的是,我们受到的只是余震,并没有遭受到多大的破坏,但是有人却在网上发布当天晚上10:00还可能发生地震,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同学们拼命的往家里打电话,糟糕的是怎么打也打不出去。等到校长向地震局咨询完情况,告诉我们真实的消息,我们很安全,我们受到的只是汶川地区的余波。同学们欢呼起来,他们欢呼的背后却深藏着一丝同情,悲伤。

当我们从电视画面中看到中央温家宝亲赴灾区,中央胡锦涛不到一小时就下达命令时,我们感到了政府的温暖;当我们看到人民子弟兵们奋不顾身解救灾民时,我们感到了人性的关爱;当我们看到各行各界的人士,无论是明星、商人,还是学生,农民,当他们把手中的钱放入捐款箱,把物资放在捐赠台时,我们体会到了大爱无边;当我们看到灾区的人民在被解救后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向往时,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坚强。

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忆 篇10

徐艺乙所著《身边的艺术》既使我感到十分亲切,又让我感到阵阵伤感。他向我们介绍了苏州桃花坞的年画。敬神的纸马。剪纸。皮影。扎染。风筝。泥人。金银饰品等等民间艺术的由来,那是以往的乡村。城市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那不是我们今天摆在多宝格上或者展览柜里的东西,而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作者越是谈古论今。娓娓道来,我就越觉得怅然若失,仿佛是在听白头宫女说天宝旧事,因为这些生活中的艺术已经离我们有了相当的距离。小的时候在少年宫里学做过的捏泥人。泥鸡。泥狗,再画上彩色的图案,涂上清漆的手工玩具,现在已经被铺天盖地的现代卡通和电子游戏所取代,传统的民俗节日被圣诞节的火爆冲淡,今天和历史之间的那根连线已经若有若无。

对身边的东西我们最容易熟视无睹,最容易从记忆库中删除,因为我们总觉得那是些司空见惯的东西,是永远会存在的东西,因此我们最不会着意珍惜。《身边的艺术》先让我们想起了年画。年画在过去是年节时的必需品,最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河南朱仙镇等都是产年画的圣地。过年时节,家家户户换年画,不仅构成了年节文化。岁时民俗的重要内容,而且让我们感觉--也会让外国人感觉--啊,这是中国的节日一景。现在,据说那些盛产年画的地方颇为凋零,除了在农村以外,城市里几乎见不到贴年画的了。就是贴了,又贴给谁看呢。家家户户相互隔绝,门窗紧闭,连邻里。亲戚的拜年都日益少见了。最司空见惯的东西突然间就消失了。

紧接着,《身边的艺术》又让我们想起了剪纸。现在的中学生忙于中考和高考,大概不会想到他们的父母辈曾在某个反文化的时代集体迷恋于剪纸。尽管按作者的说法,剪纸已有约2000年的历史,而且现在在民间也还不绝如缕(似乎民间剪纸还与邮票的发行有过什么纠纷),但那可能是这项民间美术在城市青年中最为流行的一个时期。无论其内容是革命样板戏还是少数民族像,但到处搜集五颜六色的"电光纸"(我至今不知道这种纸的学名是什么),借来成套的剪纸,用铅笔把它拓下来,然后再用竖刀小心翼翼地刻,生怕把某个连接处刻断,那种情形也颇可玩味。那当然谈不上技法,也不是像民间大嫂那样自己想个图案就用剪刀铰出来,但那的确是"身边的艺术",或者与其说是艺术,还不如说那正是当时的生活。

《身边的艺术》还让我们想到了身边的许多事。譬如皮影,很多地方已经没有人看了,可我还是忘不了在陕西看的那场皮影戏。表演者那略带苍凉的秦腔我虽听不太懂,但他们连唱带演带拉琴。一身数任。几根竿子拉块布的演出,总使我难以忘怀。还有风筝,小的时候放过,自己也糊过,不过三十年光景,也似乎成了稀罕物儿。也许这种"新桃换旧符"的现象本来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又有作者的这本书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为我们保留下对往昔温馨的记忆,大约也该知足了吧。

把话说回到学术。一般认为文化研究的对象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或者也可以把制度文化归入精神文化),研究物质文化的人往往在文物界。博物馆界,因为他们接触的都是实物,青铜器。陶瓷。家具。字画。古书等等,但是相对集中于注意鉴定。收藏。保护(包括修补技术)。陈列等属于物本身的方面;而研究文化史的人则侧重注意精神文化,如哲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等,因而与思想史没有什么区别。但从本质上来说,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研究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因为物本身就是人的精神的产物,它不仅必然透射出人的精神,而且它自身就是人的精神的凝聚。在历史上,人们的思想除了通过语言表述出来和通过文字记述在纸上(包括记述在铜器。石头。简帛上)以外,就是通过器物默默无言地发散出来。由于记载在纸上而被留存下来的思想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的思想,包括那些不为当时主流所容的思想和不掌握传承知识权力的普通人的思想,则往往借物而传,物几乎是让后人了解这些前人思想观念的唯一渠道。

法国年鉴学派的史学实践在欧美各国风行已有数十年,中国人对之也已颇不陌生,只是具体实践尚少。它关于历史研究究竟应该关注以往哪些方面的设想与以前非常不同,由此则提出新的问题,寻求着新的或以往被忽视的资料来源,发展出新的方法论,利用新的解释工具来发现问题的答案。有的国外学者说得好,"电脑并不是使这种史学与别的史学不同的东西,思想才使它与众不同。这便是为什么在这一发展中,物质文化的研究者应该发现极其激动人心的机会。他们第一次在史学主流中有了自己的精神立足之地"。他还说,"那些真正的。活生生的。有学位。有头衔的专业史学家对物大感兴趣,这不只是把它们当作说明性的插图,不只是当作教具,......不只是让史学家别忘记进行抽象的备忘录。这些都是把物置于界外的做法。我感到令人兴奋的是这样的迹象,某些史学家在论及所有现在正盛行的主题时,终于开始把物视为思想材料(sources of ideas)"(Cary Carson "Doing History with Material Culture" Material Culture and the Study of American Life 1978 p.43.)。

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他珍视自己的历史,在于他努力把自己创造的优秀文化尽可能地传承到后世。因为人类经历了太多经验教训,又总有一些人拼命地要把这些经验教训忘却。于是我们看到了太多太多的悲剧重演,看到人们如何只顾眼前的辉煌而不顾身后恶果地"发明创造",看到人类数千年积累起来的人文精神的缺失。

最后再把话题拉到现实。近读《光明日报》,上载李国文先生重谈四合院的文章(9月5日及12日),对北京城市改造过程中四合院是否应该保护提出反对意见,其观点大体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四合院是"典型的体现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建筑物",如果还要提倡保护的话,便是"不能超越那种四合院心态",要想腾飞则必"步履艰难"。读到此我真是感慨万分,感叹竟有文人如此不懂历史。且不说等级观念是否一定是"封建社会"的,即唐代实行坊市之制,居民住的坊四周有坊墙,夜闭晨启,要说封闭,比四合院更甚,但人们大多认为唐代具有开放的。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又作何解释。按李先生的说法,紫禁城是座"巨无霸四合院",难道也应因它代表了"封闭"心态而加以拆除。我迫切希望认为四合院象征封闭。作茧自缚,甚至把它与清朝如何愚昧自大联系起来的先生们拿出一点实证证据来,而不只是想当然耳。

李先生的观点之二是说现在的四合院条件恶劣,早已不是理想的人居环境,那些倡导保护的人都住在新建的楼房里,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对要求保留胡同。四合院。会馆。戏楼颇不以为然。诚然,现在包括四合院在内的许多古建筑的确破败不堪,居民的住房条件亟需改善,但这并不是这些文物的过错,而是以往(包括今天)我们的某些管理者的过错。我到过欧洲的一些城市,那里保留了许多十八。十九世纪的建筑,住在那老房子里的人们生活条件比我们要好,现代化的设备应有尽有。他们的市政管理部门要求室内设施的变化绝不能破坏建筑的原貌,人们在里面的生活完全不落后时代的发展。牛津大学的院系。图书馆建筑还是几百年前的样子,但一点也不妨碍那里的教授使用最先进的计算机。这自然需要投入,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这个观念。

关于这个话题似乎还可以讲很多。我们现在还能在身边感受到古朴的艺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我们还能从中获取灵感,把民族的精华创新光大,但如果我们熟悉的雕花窗棂。石狮子门墩。砖雕影壁......都随着铲除"封建心态"的推土机的轰鸣土崩瓦解了,徐艺乙要么只好封笔,要么只好找点卡拉OK。迪厅或者街头的行为艺术来写写吧。

忘却的记忆诗歌 篇11

无意间翻开了箱底珍藏许久的秘密

那泛黄的信签记下了曾经的点点滴滴

往事一幕幕又回荡在眼前

久远的记忆

在心的海洋

又一次掀起了一阵微微波澜

记得我们曾经真诚的许下诺言

无论我们今生是否能为彼此守候

都要为对方送去最美丽的祝福

深深的祝福

诚心的祈祷

你是否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淡淡的牵挂

屏幕的相逢阻断了曾经的相依相偎

彼此的问候虽能感受那份深深的情意

但曾经的伤口永远也无法愈合

时光的流水

能否冲淡一切

心灵深处的那份记忆是否能够不再想起

那些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

总有一些往事令人回味,

忘却的记忆初中作文 篇12

王 火

作家王火,他是一名抗日战争的亲历者。他曾以荣获茅盾文学奖的《战争和人》书写抗战历史,今天,他再次为我们追述抗战全面爆发后随家人辗转南中国的图景。他见证,他记录,因为那是一个人和一个民族都无法忘却的记忆。

空 袭

1937年“八·一三”之后,日本动用了优势的海陆空军,叫嚣“三个月内灭亡中国”。据资料记载,当时日寇有2700余架飞机,中国仅有300余架旧式飞机。所以日机除在上海战地狂轰滥炸外,8月15日又开始狂炸南京。

我家在南京,这天中午,忽然听到汽笛“呜——”地长鸣,这是预备警报;不一会儿,就转成“一长三短”的“呜——呜—呜—呜”紧急警报了,在飞机轰鸣声中听到远处有炸弹爆炸声传来,“轰——轰——”天上发生了动人心魄的空战,飞在前面的是四架草绿色太阳徽的敌机,一大三小。大的是轰炸机,小的是保护轰炸机的战斗机,紧跟追击的是三架中国战斗机,勇敢地用机枪“哒哒哒”追击敌机。敌机也用机枪还击。双方机枪吐着火舌,因为飞得低,双方战斗机上戴皮头盔和风镜的驾驶员我看得清清楚楚,飞机掀起的声浪和气浪很大,使人战栗。这时,远处高射炮声“嗵!嗵!”响了,炸弹声也断续传来,飞机轰鸣声逐渐远去,再一会儿响起了和缓轻松的“呜——”声,解除警报。我们第一次遇到的空袭结束,家人和我才松了一口气。但第二天,日机又分四次空袭南京,来袭的大多是轰炸机,属于日本有名的木更津部队,死伤不少人,报载先后有9架飞机被击落。这以后,日机有时日间来,有时还夜袭,除轰炸上海、南京外,杭州、沪宁线,甚至河南周家口(有我方机场)等地都遭轰炸。中国空军也总是迎战,以弱敌强,以少击多。

抗战中,中国空军那种勇敢的精神令人敬重振奋,例如空军第四大队队长高志航,在杭州曾与日寇18架重型轰炸机激战,先后共击落日机13架,后来作战牺牲被追赠为空军少将。又如乐以琴,8月14日与高志航击毁日军木更津轰炸机6架,翌日在笕桥击毁日机两架,在曹娥江击毁日机两架,8月21日在上海击毁日军九六式攻击 机两架,不久移防南京,南京人都熟悉他的名字,不幸10月间日机袭击南京,他奋起应战,击毁日机一架后中弹阵亡。再如刘粹刚,是空军第五大队二十四队队长,移驻南京后,负责空防任务,多次参加空战,曾先后击落敌机11架,但1937年10月26日因飞机失事牺牲。萧乾先生在1938年写过一篇有名的散文《刘粹刚之死》,发表在同年6月出版的《文艺阵地》上,里面引用了刘粹刚生前写给他25岁的妻子许希麟信中的一段话:

“假如我要是为国牺牲杀身成仁的话,那我就是尽了我的天职,因为我们是生在现代的中国,是不容我们偷生片刻的。你应当创造新的生命,改造环境。我只希望你永远记住在人生旅途上遇着过我这么个人,我们为公理而战争,我们为生存而奋斗,我们是会胜利的……”

也有许希麟回信中的一段话:

“……在家里有我照料,万不要惦念。现在你已交给了国家,我不应再以私事来紊乱你为国御侮的心。粹刚,现在不是我们缠绵的时候。诚如你所说,我们的时候在杀退了倭奴,恢复我河山,我中华民族永存于世界的那一天。那时候我们再娓娓清谈,我们的小家庭再充满了融洽之气。我希望那天早日来到……”

烈士的家书也是遗书,浩然的爱国正气,使人读了心潮澎湃、心弦铿锵,禁不住要感动得流泪。

抗战期间,我遇到空袭的次数很多很多。后来为避空袭从南京到了安徽,在南陵县住了一些日子,仍常有空袭警报骚扰。后来,从南陵到安庆,由安庆到了武汉。

那是1937年的冬天了。武汉在当时是政治中心。日寇1938年2月猛炸武汉,但2月18日那天有苏联空军志愿队和中国空军联合作战,一下子击落了日机11架;4月29日,日寇大批轰炸机由战斗机保护来武汉袭击时,一下子被击落21架。武汉本来有英租界、法租界和日租界,抗战发生后,日租界当然就收回了,日侨也基本撤退回日本了,但英、法租界日机轰炸时是不投弹的。我随家人先住法租界璇宫饭店,后来嫌房价高,又租住到英租界特三区扬子街大陆坊。放空袭警报后,我常随父亲在楼顶洋台上看空战,空战是很激烈的。有时能看到日机被击毁坠落下来,但民众在日寇飞机轰炸中也遭到劫难,有很多死伤,也有许多房屋等设施被毁。

在这前后,山东正面战场失利,济宁、兖州、青岛等地均失守,徐州会战将要开始,八路军在晋东南地区却连战连捷,台儿庄保卫战爆发,日寇飞机主要忙于在前线助战,但仍不时骚扰我们后方主要城市和交通线。这时,家里决定由武昌坐粤汉铁路火车到广州,然后由广州坐火车去九龙转赴香港。我们在武昌徐家棚站上了火车,上火车前就来了空袭警报,但一批日机被我们的空军阻击,又被高射炮射击 后,很快就逃走了。火车在解除警报后向南驶行,从湖北经湖南到广州。一遇空袭,火车就鸣笛停下来,让乘客纷纷下车寻找地方躲避轰炸。火车开得本来就慢,停停开开,成了“老牛破车”。更想不到的是我竟随家人遇到了一次八年抗战中最危险的大轰炸,险些送了性命!

一路上大约遇到四五次空袭,赶快在火车停下后就跳下来去找地方远远躲开火车藏身,但有时敌机在远处飞,并不来光顾,有时只是一架侦察机来火车上空打个转就飞走了,有时敌机在头上飞过不知去执行什么任务了,火车完好无恙,大家也变得麻痹了,有人干脆听到警报也不下火车了。第三天的早晨,火车已入广东省境,中午就可抵达广州了。8点钟,火车到了砰石车站,想不到突然停了,火车头放着警报“呜——呜——呜——”丢下车厢跑掉了!

有人说:“鬼子飞机常炸广州,这里离广州近,警报可要小心!”车厢里大乱了,车上的人像沸腾的一锅开水涌动奔突着,纷纷下车逃散,有提着小箱子的,也有提着皮包或包袱的。一霎时,车上的人大部分下车了。外边阳光很好,广州比武汉暖和,附近有两片翠绿的大竹林:一个离火车一百多米,一个离火车四五百米,家人和我都往远处那片竹林跑,这时隐隐已听到飞机声了!

真没想到,飞来的至少有十几架巨大的水上轰炸机,这种飞机巨大肥胖像鸭子似的,我们马上匍匐在竹林里的一条已干涸了的沟渠里,从竹林的缝隙中,只见飞机来到头顶突然俯冲下来,发出呼啸,倒垃圾似的投下许多炸弹来,阳光下,炸弹在高空就像热水瓶那么大小,越降越大,一束有十几个炸弹斜着飞下来,发出可怕的“嚓!嚓!嚓!”的声音,我把脸贴着泥土,炸弹“轰——轰——”的爆炸声,地面剧震,我泪水都震出来了!斜眼一看,见头上的飞机仍在俯冲投弹,机枪也“突突”扫射下来,然后,飞机飞走了!我看看身边的家人,同我一样,身上都是泥土竹叶,所幸我们未炸死,但附近的人差不多全炸死炸伤了!红色的鲜血在炸死的人身上和地上溅淌着!到处是哭喊声、呻吟声。我看到身边有好些碎弹片,大的有鞋子大,小的只有拇指大,我下意识地拾起一块小弹片放进口袋(一直留作纪念,直到“文革”后才遗失)。我和家人一起走出竹林,朝火车一看,只见火车后面两节车厢中了炸弹,铁轨旁,弥漫着黄黑色烟雾,还有火舌,四周有很多尸体,离火车近的竹林扔的炸弹多,那里躲警报的人多,死伤的也多,有女人和孩子在哭,哭得凄惨,鲜红的血触眼就能看到……

我的“家人”指的就是我的后母和侍候她的一个女孩。我们的箱子和大提包都在火车上未带下来,但我们坐的就是车尾的那节车厢,日军投的是燃烧弹,车厢已烧毁了!幸亏后母带着她装钱的手提包。火车没法坐了,我们由砰石站坐公共汽车到达广州,住进了爱群酒店,但广州不断有警报,我们很快就由广九路去了香港。

经过了这一次险些被炸死的空袭,我对日寇的仇恨更深,但说来也怪,对空袭我却能淡然对待了,就好像自己是死过一次的人了,不怕了!以后,在四川重庆,每当空袭时,我能进防空洞就进,人多或没有机会就不进。由于恨日本帝国主义者,我爱看空战,希望看到日寇的飞机被击落。

1941年8月,陈纳德指挥下的美国志愿空军正式组成中国武装部队(即飞虎队),1942年飞虎队又改编为美国驻华第十四航空队,日寇虽然仍倾全力作垂死挣扎,不断对四川、重庆、万县、成都等地狂轰滥炸搞所谓“疲劳轰炸”,1942年出动轰炸四川的日机将近200批,每批从数十架到百余架不等,屠杀了许多中国百姓,但日寇已到强驽之末。而我仍旧对空战感兴趣,爱用一本剪报本将每天有关空袭和空战的材料收集剪贴。高志航、乐以琴、刘粹刚三位飞将军的英勇事迹始终镌刻在心上。1943年6月5日,报上刊登了一条新闻使我喜出望外,新闻内容是:“我空军第四大队中队长周志开单机起飞,驱退入侵梁山机场敌机,击落敌轰炸机三架,击伤多架,造成空战光荣纪录。”我当时是非常敬佩这位像《三国演义》中的赵子龙一样的英雄的。以后,报上又刊登了周志开得到勋章的消息,并且看到了记者亲访他的文章,巧的是就在这以后不久,我在重庆国泰电影院附近,看到了周志开,一位非常帅的飞行员,许多人围着他,那天他穿着空军那丝光卡叽军服,胸前戴着勋章,围着的人纷纷笑着看他,热热地向他鼓掌。他也笑着向大家致意,但购物后迅即开着一辆吉普车走了。他留给我的印象确实是位非常阳光、非常英俊的抗日英雄。但后来不久,有一天他奉命驾单机去长江下游进行侦察任务,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怅然久之。

武 汉

这是1937年初冬,父亲和我由安徽省会安庆坐日本商轮“大贞丸”沿长江驶往武汉。这时,上海的激战犹在进行,我们怎么会坐日本船到武汉呢?原来这只船是作为敌产被扣押的。抗战爆发,江阴要塞布设了大量水雷并且凿沉了一批破旧船舰堵塞了航道,“大贞丸”本是到长江上接走撤退日侨的,但它与另一艘名叫“长阳丸”的日本商船在我方封江时被截俘,被我们用来在长江中运载伤兵、难民和旅客。坐着日本船到武汉是一种趣事和怪事,当时船超载,除了大菜间外,所有的官舱、房舱和统舱都像沙丁鱼一样满满挤着人。我们的船 4 逆流而上,经过江西九江、湖北黄石抵达武汉。一路虽有空袭警报,有敌机远远飞过,但未遇轰炸扫射。

武汉三镇指的是汉口、武昌和汉阳,贯通南北的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与横贯东西的长江在此交叉。无论冀、赣、苏、皖、豫、湘、粤,哪里有事,人们都会跑到这里来。我们到武汉不久,上海、苏州已经沦陷,日寇正要包抄南京。政府要迁到重庆,武汉自然成了政治中心,一下子增加了几十万人口,城市面貌起了极大的变化,抗战的气氛十分浓烈。报上也常出现“大武汉”的称谓了。这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武汉的抗战局面令人兴奋。看到街上有巨大的抗日漫画,心中是激奋的。那漫画是彩色的,有二三十米长,一丈多高,画的是一个狰狞凶恶的日本军人手拿沾满鲜血的军刀,但两足狼狈地陷在中国的泥潭中……在江海关附近的街路口,也竖立着一幅巨型漫画,画的是“工农商学兵齐心来抗日”。五个代表工农商学兵的巨人挽臂怒指双手染满鲜血的矮小日寇,那种气势完全压倒了卑鄙凶恶的敌人。张贴在街头的报纸上的漫画更多,有的画着日寇肆意屠杀中国妇女和婴儿;有的画着中国空军击落日寇滥肆轰炸的飞机,有的画着八路军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毁伤日机24架,那“24”两个数字用红色写得极显眼;有的画着上海八百壮士在苏州河畔坚守四行仓库……

当时,街头有文艺界的演员们在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也有大学生在演出抗日街头小话剧“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围观的人很多。文艺界的救亡宣传队,各种战地服务团,各种慰问团、抗敌协会都在街上作抗日宣传。游行的队伍也多,男男女女有的手执红色、绿色的小纸旗,有的高呼抗日口号,有的高声唱着歌。那种抗日的气氛,使人愤激,使人澎湃。穿棉军衣的女军人特别引人注目,她们有些是烫着头发的,但没有擦胭脂涂口红的,有些穿着灰蓝色有红十字符号棉大衣的伤兵,还有海外华侨归国服务团也扯起写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白布横幅慷慨激昂地呼着口号走在游行队伍里,那种气氛就像沸水翻滚着似的,使人热血沸腾。

排山倒海似的歌声特别感染人,差不多人人都会唱《义勇军进行曲》,人人都会唱《松花江上》,人人都会唱《大刀进行曲》。上海沦陷了,但很快《八百壮士》的歌声在武汉大街上响亮地唱起来:“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听到游行队伍中那许许多多热血的中华儿女泪流满面地唱着这些爱国抗日歌曲,我曾不止一次地淌着泪水也高声唱起来。当时前方将士有一句流行的壮语:“同鬼子拼命,打死一个够本,打死两个赚一个!”这种拼命精神深深感染着我。

街上更有一道风景线:有时可以看到两三个苏联飞行员走过,他们是空军志愿队的成员,他们个子高大,穿着土黄色的空军皮夹克,衣背上有一面小小的中国旗和一面小小的苏联的红色镰刀斧头旗,旗 下有16个中文字:“国际友人,来华助战,凡我军民,一体保护”。有人在嚷嚷:“苏联的飞机师!苏联人!……”记得有时能看到很大的轰炸机和比较新式的战斗机在天上飞过。我们在武汉逗留期间,日寇飞机的空袭还不算太多,估计同有苏联战机帮助防守有关。

武汉抗日气氛那么浓烈有力,肯定同国共合作有关,电影院里正放映着《平型关大捷》的纪录影片。纪录片不可能很长,所以又配上一部别的影片一同售票放映。我随父亲一同看了《平型关大捷》,配演的是美国滑稽片《从军乐》。平型关大捷是红军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进入华北前线后对日军作战中取得的第一次胜利。片中将八路军在平型关东北之公路右侧山地设伏、日寇部队和辎重部队向平型关前进,车行缓慢,队形拥挤的过程全拍了下来。日寇完全进入伏击区时,我军突然开火,大批干部、战士从高处往下飞快地冲到公路上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人数众多,日寇受到意外打击,在我军火力扫射和白刃肉搏下汽车、马车充塞道路,死尸横陈。日军被消灭一千多人,汽车被击毁许多。缴获的战利品有日寇的太阳旗,有炮,有许多机枪及步枪,还有许多炮弹和军用品。看到电影里我军冲锋、肉搏和缴获战利品的场面时,电影院里掌声响起,片子不长,但鼓舞人心。看完《平型关大捷》后,父亲感慨地说:中国人真要团结起来打鬼子同鬼子拼命,鬼子就是一条毒蛇,他也吞不下大象的!他不想再看后面的滑稽片了,我也就跟着他出了电影院。但从那时到今天,已经过去78年,看《平型关大捷》的印象居然未忘,仍清晰新鲜。当时传说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代表德国提出要调停中日战争。父亲同友人谈起这事时认为日本不可信任,德国也不可信任,中国的出路只有抗战,坚强地打下去,积小胜为大胜!“积小胜为大胜”是当时很流行的一句话。

在武汉三镇那水波粼粼的宽阔江面上,或停泊或行驶着许多木帆船和火轮,也有许多来往穿梭的舢板和驳船。汉口江边的标志物是江海关和江海关前长长的仓库、堆栈、高楼,码头上,有许多装运货物的穿短袄的苦力在装卸货物。这时,往往听到江海关上的大钟慢悠悠地“当——当——”敲响。清晨,江面有淡淡的雾气,晨光慢慢地不断扩大,逐渐向长江两边延伸。天穹越来越开阔,可以看到瑰丽的天空下灰蒙蒙的武昌黄鹤楼、蛇山及汉阳的龟山。这一切,都镌烙在我记忆的深处了。

后来,在武昌上火车时遇到一次日机的空袭,时间不长,有过空战,但只是掠过汉口市区,有太阳徽的日机被保卫武汉的战斗机驱赶得乱了队形,分散地逃窜,然后向武昌和汉阳投弹,听得到炸弹“轰轰”的爆炸声,更多的是听到蛇山和龟山一带高射炮的射击声,使蓝色的天幕上出现了一团又一团的黑色云絮,敌机飞窜逃跑了,黑色的 云絮也慢慢淡化消失了。解除警报,街上行人和黄包车、汽车又多了起来,恢复了原来的状态。街头有流浪乞讨的难民,舞厅里有人跳舞,旅馆里有人打麻将,街上又有了激奋的游行队伍和口号声,又有了动人的抗日救亡的歌声……

为了忘却的记忆—梦回徽州 篇13

徽州的前世今生

古徽州由歙州改名而来。历史上曾下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治所在歙县。元朝升为“徽州路”,明清为“徽州府”。1987年徽州地区改名为地级黄山市,徽州行署同时改为黄山市政府。继民国38年婺源县改隶江西省后,重要属县绩溪县改隶宣城地区。古徽州虽然于地图上不复存在,但因其特殊历史原因和六县之间的高度认同感,现在“徽州”一词除了指“徽州区”外,更多指的是具有共同历史、文化和语言、历史上长期由徽州(徽州路、徽州府)所辖的歙县、绩溪、休宁、祁门、黟县和婺源六县区域。

当我们的车辆驶进徽州大地时,正值细雨绵绵,近处的粉墙瓦黛,古色古香;远处的山雾缭绕,宛如翰墨歙砚旁的宣纸描画上饱蘸诗意的从容一笔,散发出令人惊叹的娴静雅韵。徽州的古镇众多,开发的和未被开发的,其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徽州的民居建筑,自古便是独成一体,自成一脉,而且历经时代变迁,传承至今。古徽州许许多多的村落都是散落在交通极其不便的山岭深处,但这没有丝毫影响徽州人认真构建、精心雕琢自己的栖身居所。当我们看见那些山岭深处精美的徽州民居时,真是难以相信徽州前人为何在那么简陋、不便的条件下,还要如此精心构建自己的爱巢,不得不对徽州人的勤劳、创造力刮目相看。

住宿推荐:

西递“流水人家”客栈位于西递景区胡氏宗祠斜对面。沿河而建,河水穿村而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这里是西递唯一的农家四合小院,院中石桌、石凳样样俱全,家中还有西递最高的观景点,在这你能一览西递全景。

若想要更加舒适的体验,可以选择西递“桃源人家度假酒店”,坐落于西递村村口,有“西递村口第一家”之誉。酒店同时位于西递新天地商业街之首,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交相辉映的结合点,酒店环境幽雅,闹中取静。

寻味画中故事——西递

古韵徽州的第一站,我们便来到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村。穿过皖南层层叠叠的群山,远远的看到一大片池塘,小雨淅淅沥沥的打在荷叶和水面上泠泠作响,云雾烟蒙就那样悠闲地缠绕在河边的小山之腰、绿树之间。池塘对面小桥连接,便是一层层的白墙黛瓦。原以为西递村这处“世界文化遗产”必定是拥挤异常,但站在村口的古牌坊下,儒家文化气质和古镇悠然生活气息依然扑面而来,果然是心境决定意境。

现今的西递,流水所至的间间民居,开出了许多咖啡吧、书吧、创意小店,充满小资情调。但徽州古村人文精神却是一脉相传的,村口那座高大显赫的“荆藩首相”石牌坊属于功德坊,全是由本地产的黑色“黟县青”建成,近距离观看,比那周遭的山势还雄伟还壮观。虽数百年风雨已过,却时刻昭示着其主人那曾经显赫的遗世旧梦。牌坊的主人叫胡文光,当年官至胶州刺史,这是西递人以商从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绝好写照。据说,以前西递的牌坊有很多,就是沿着脚下的这条石板路一座接一座一直延伸到村口。

“追源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在明清时期古徽州,这两句民谚流传甚广,可见宗祠的重要性。在徽州现存的大大小小几十座宗祠中,西递的胡氏宗祠无疑最具代表性。徽州人的创意在梁上,粗壮且木质优良的横梁,成为微州工匠尽情施展自己才华、倾诉自己人生追求的所在。虽然横梁上的雕刻不外乎什么福禄寿喜、琴棋书画、春夏秋冬等等,但其场景之精细,人物之栩栩如生,保存之良好,还是令人禁不住的赞叹。而这样的精雕横梁,由于木材取之不易,在苏杭一带则是很少看到的。据村里的胡晖生老人介绍,西递胡氏原是唐昭宗李晔之后,本该是帝国之君的一粒种子,落在徽州便长成西递的平常人家了。胡氏一族从婺源迁到了西递。现在居住在西递的人家,一半以上都姓胡,他们耕读传家,那份帝皇之后的高贵渐行渐远。

信息加油站:

深渡镇的街边有许多卖油煎毛豆腐的小摊,1元4块,非常好吃,不妨一试。

深渡镇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业,新开了一条马路直通深渡港,马路两旁都是私人开的旅店,一般普通间每床10元,大都比较干净,有公共卫生及淋浴。镇上也有一家宾馆棗中粮宾馆,240元的标房打对折应没问题。

深渡港的码头旁有许多蚱蜢船停靠,坐船游江一般每人10元左右,最多可坐4人。船家会说绕凤凰岛一周,其实不可能,凤凰岛很大,几乎无法绕行。蚱蜢船游江没有特别的时间限制,当地船工都比较淳朴。置身于青山绿水间,绝对是一种享受。

浮光掠影新安江——深渡镇

歙县,古称徽州,自隋以后的1300多年间一直是郡州府治。尤其是宋以后徽商的发展更带来文化繁荣。徽派艺术技艺精湛,在古建艺苑中占重要一席,文房四宝中有“两宝”:徽墨和歙砚出自歙县。步入歙县,即被那古朴的风情所获,古徽州城的风貌,恰因这里并不发达的经济而被保留。古塔、古街、古巷、古楼、古坊随处可见。

游走歙县的深渡镇,清晨可从歙县搭车进桃花坝,绕经义呈村、朱家村后,可直接过渡至南源口。从这里开始至深渡镇,即是被当地人称作山水画廊的所在。沿江而行,古老的徽派建筑与秀丽山水交融化合,宋画的神韵便跃然于眼前了。南源口渡口,直接可以坐船到王家集。王家集至坑口一段,已修好柏油路,所以没有再徒步的必要。可在村口静候中巴至坑口,然后此处开始即可包船至深渡镇了。新安江畔的深渡,是黄山——千岛湖黄金旅游线上安徽境内重要的中转站,但位于歙县东部,属于歙县管辖。深渡一直是古徽州通往浙江的水上咽喉,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当年的徽商就是从这里下江南,开始他们的经商旅程的。

从坑口坐上了开往深渡镇的乌篷船,轰隆的柴油马达声代替了手划浆,心中虽然少了几分浆声欸乃的悠然和诗意,却增添了乘风破浪间的几许豪迈。小编很喜欢小镇的那个码头,夏夜里,夜幕初降、星空渐澜,游轮已拴上缆绳,有序地排列停泊在港口。码头的石椅上已坐满了前来纳凉的人,三三两两,步履悠闲。江面上几点渔火和星空辉映,勾勒着极为静寂的虚空。刚在高声喧哗的男士们刹那间都禁了声,享受这份夜的低叹,柔美、沉寂而分明。

最让人难忘的是深渡镇的阳产土楼。阳产村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山寨,房子以土楼为主,土楼群是阳产村最大的特色,一座座密密麻麻,均以青石砌磅为地基,再建土楼。土楼与土楼之间有石板或石板台阶或青石铺地。无论是每一座单体土楼,还是整个村落的土楼群,都有一种乡间的美感。其实,最美的不是土楼,而是土楼里的人家,这里姓氏以郑居多,我们便拜访了其中两家,一位年长的村民用初春采来的茶叶招待我们,拉着我们说家常,展示着自己的才艺——拳术。他建议我们云雾快从山脚涌上来的时候,去看土楼雾景,那是最美不过。另外一位就是土楼颇有名望的书画名人——郑小河老先生,他家土楼廊前养鸟栽花,室内悬字挂画,一幅幅获奖作品,一方方强劲的“龙”字,让人遐想,阳产确是藏龙宝地。当下,土楼用它四百年的历史,建树出深山人的智慧、酝酿成浓浓的深山文化韵味。

千年古八卦村——呈坎

古徽州的村落,处处都是讲究,间间都有说法。饶是如此,当你来到呈坎村,听听当地人讲村落的布局和道理,绝对绕得云里雾里。

呈坎原名龙溪,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整个村落“负阴抱阳”,依《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宛如迷宫。在村落建设上,诠释了水火相克生万物、天地容万物的先哲理论。同时古老的龙溪河宛如玉带,呈“S”形穿村而过,形成阴阳鱼的分界线;村落周边大环境矗立着八座大山,自然形成了八卦的八个方位,共同构成了天然八卦布局。人文八卦与天然八卦融合的巧妙布局,使呈坎八卦村成为中国古村落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漫步街巷之中,各种民居、祠堂或者其他建筑目不暇给,偶尔一声犬吠、几曲鸡鸣,或者数只鸭子跺着方步穿街而走,更是为古老的呈坎注入新的活力。

呈坎的整体布局和街巷水系为明朝遗留,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村落,拥有元、明、清的古宅、祠堂、民居、亭、桥、更楼等三百余处。在西递和宏村,以徽商住宅居多,而呈坎则以官家宅见长,尚存罕见的明代三层楼八幢,最值得一提的规模宏大的“罗东舒祠”。“罗氏东舒公祠”是罗氏家族的祠堂,被誉为民间故宫,作为徽派建筑的典范,罗东舒祠又被誉为“国之瑰宝”、“江南第一祠”。罗东舒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明万历三十五年续建,到万历三十九年完工,前后耗时八十七年、花费白银逾四万五千两。罗东舒是宋末元初隐士,罗氏子孙为祭祀他在此兴建家庙。祠堂按孔庙格局建造,整个建筑包括照壁、棂星门、左右碑亭、仪门两庑、拜台、享堂、后寝等,共四进四院,且一进比一进高。第一进院宽敞如北方的庭院,享堂前一株长达400余年的桂花树依然枝繁叶茂,默默地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特别喜欢呈坎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呈坎景色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更喜欢呈坎没有被过度商业开发,还保留了古村淳朴的感觉。

上一篇:最新纪检组廉政准则工作报告-精品下一篇:微信一句话晚安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