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辽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4-06-24

2022年辽阳市政府工作报告(精选6篇)

2022年辽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1

市政府金融办2022年上半年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市政府金融办认真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紧扣“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风险”工作任务,以“三拼三促”抓落实活动年为动力,着力营造一流金融营商环境,全力做好“六保、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金融发展,积极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全市金融运行保持良好态势。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金融运行较为平稳,服务实体经济水平逐渐提升。

截止*月末,我市银行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亿元,较年初新增*亿元,增速*%;各项贷款余额*亿元,较年初新增*亿元,完成年初省局下达*亿元目标的*%,增速*%;列入GDP考核的存贷款加权同比增速*%。新增存贷比*%。保险机构完成原保费收入*亿元,完成年初我市下达*亿元目标的*%,同比增速*%。

(二)金融改革深入实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稳步推进。

将绿色金融纳入我市十四五金融规划内容,推动建立绿色金融工作专项小组。借鉴赣*区经验做法,先后出台了《*市绿色企业认定评价办法》、《*市绿色项目认定评价办法》、《*市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市绿色企业、绿色项目发展奖励政策实施细则(试行)》,针对绿色企业贷款给予*个BP贴息奖励,给予绿色债券*个BP资金奖励。各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产品不断丰富,例如,赣州银行的绿业贷、农业银行的油茶贷、九江银行的排污贷、邮储银行的水电抵押贷、新能源客车按揭贷款等系列专属信贷产品相继落地。截止*月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亿元,较年初新增*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亿元的*%,比年初增速为*%,同比增长*%。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特色农业保险为补充的绿色保险体系,持续推进绿色保险

“扩面、提标、增品”。全市保险机构共开办中药材价格指数、水稻收入、茶树种植低温冻害气象指数等*多个农业保险产品。截至*月末,农业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万,完成全年目标的*%,同比增长*%;赔付支出*万元,同比增长*%,增速均位居一类市第*位。积极推进央行碳减排专项支持工具落地见效,截至2022年*月末,*市碳减排工具设立以来发放金额为*亿元,排名全省第*(含南昌),较*月末排名前进*位。

(三)金融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在获得信贷方面,制定出台了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营商环境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要求政府性融资担保费率不高于*%,全市平均担保费率*%,同比下降*个BP,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个BP。2022年*-*月,累计为企业减免担保费*万元,惠及企业*家。截至*月末,全市人民币一般性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同比下降*个BP,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为实体经济节约利息支出*亿元。普惠小微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下降*个,比全省低*个BP。在保护中小投资者方面,建立与*证监局、对标城市长沙市金融办、*市中级人民法院良好沟通对接机制,协调联系中证中小投资者保护中心*调解中心作为*中小投资者保护调解机构,助力我市中小投资者保护工作。推动省证监局已与*市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将在省证监局指导下于本月与市法院签订关于加强保护中小投资者工作协调配合协议。今年以来,组织开展线上宣传*次、线下宣传*次。

(四)“映山红行动”稳步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基础夯实。

深入实施“映山红”行动,截至目前全市在审企业共计*家,*市格林循环已完成第三轮问询反馈,目标板块深交所创业板;本新增申报上市企业*家,*区百神药业、*县九岭锂业、上高县金利隆于*月分别向深交所主板、上交所主板、深交所创业板提交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截至目前全市在辅企业*家,本新增

*县宁新新材在*证监局辅导,并计划近期申请辅导验收,力争*月向北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经开区盛富莱于*月申请新三板挂牌,目前已获同意挂牌,预计*月将完成挂牌工作;另有*经开区中天智装、樟树市隆源化工计划下半申请挂牌新三板;新增创新层企业*家,樟树市双飞人、*区海尔思、*市春光股份成功由新三板基础层调入创新层,截至目前全市新三板创新层企业*家,为我市打造北交所“*板块”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直接融资规模加大,企业融资渠道日益拓宽。

用好交易所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等融资工具,同时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募资范围广、资金利率低、执行效率高等优势,引导平台公司通过发行企业债、境外债发行等方式积极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提升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截至2022年*月底,全市直接融资规模为*亿元,同比增长*%,全省排名第*,完成全年任务*%。

(六)金融生态日益优化,金融稳定态势巩固提升。

印发制定了《关于印发<虚拟货币交易炒作及“挖矿”活动整治工作机制>的通知》、《*市养老领域非法集资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等系列专项整治文件,对全市*家涉及字样企业(公司)开展了全面排查整治。开展了“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市防范非法集资集中宣传日活动,对全市小贷、融担、典当行等“*+*”地方类金融机构开展了是否涉嫌非法集资和金融风险安全隐患的专项排查,未发现突出的涉稳矛盾风险。加强陈案处置,截止2022年*月末,已完成2020年至2022年立案的存量案件处置*件,完成省局下达全年目标*%。不良贷款余额*亿元,较年初增加*亿元,不良贷款率*%,较年初增加*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列入GDP考核存贷款加权同比增速、保费同比增速增长乏力。

截止*月末,列入GDP考核存贷款加权同比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数*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位,一类市第*。保费同比增速*%,全省排名第*,一类市第*,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个百分点。

二是企业上市挂牌还有差距。

今年以来我市未新增上市公司、新增申报企业*家、新增辅导企业*家。上市公司数量与南昌、赣州等地差距较大,在实现全年新增上市企业*家的目标值上还需持续发力。

三是融资担保作用发挥还不够。

截至*月末,我市融资性直保余额*亿元,融资性担保放大倍数*倍,比全省平均低*倍。*省景鸿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省济民可信担保有限公司、樟树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万载县锦融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尚未开展业务,担保放大倍数为*,未能充分发挥好融资担保增信作用。

四是存量案件年底“清零”进展缓慢。

因案件处置涉及部门多,债权、债务关系复杂,刑民交叉问题突出,资产变现难度大等因素制约,部分案件资产处置甚至涉及跨省、跨区域,案件处置推进缓慢,实现2022年以前立案的案件处置完结*件(2022前“清零”)差距较大。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及主要举措

(一)着力做大金融总量,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稳住存量、拓宽增量,推动完善地方金融配套机制。存贷款方面,抢抓有利因素,尽早促成平安银行、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宜设立分支机构,协调两家银行机构存贷款统计回流。聚焦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和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重点企业融资需求,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保费收入方面,严厉打击“退保黑产中介”“车辆安全统筹”等违法违规业务行为,防止保费流失加剧。积极拓展绿色保险、农业保险和普惠型保险业务,探索创新贷款保证保险产品,拓宽保费收入来源。

(二)持续开展企业帮扶,高位推进企业上市。

引导各地各部门提高重视程度,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将上市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进一步提高上市服务意识,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全面梳理上市和拟上市企业情况,随时掌握生产经营状况,主动了解企业需求、定制服务政策,为企业上市提供“一站式”保姆服务,破解企业上市各项难题。继续保持政策的推行和兑现力度,强化扶持政策公信力,并持续跟踪掌握相关政策推行效果,切实为企业上市提供政策红利,减少上市综合成本。加强筛选摸排及上市意愿调研,将潜力企业及时纳入后备资源库,形成企业上市的良性循环。

(三)全力以赴防范风险,全面促进维护地方金融稳定。

坚决贯彻落实《*省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问责办法》和《2022年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行动方案》等文件要求,严格落实属地维稳处置责任、金融监管责任、行业主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精准有序化解风险;严格按照《*省非法集资刑事案件涉案财务追缴处置工作的指导意见》,大力追捕在逃人员、追缴涉案资产,多措并举提升资产处置质效,最大程度挽回群众损失,确保实现2022年前未结案件处置“清零”目标。

2022年辽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辽阳县2008年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08年辽阳县共报告法定报告传染病15种1701例,报告发病率为288.08/十万,比2007年上升11.41%。死亡11例,死亡率为1.86/十万,比2007年下降21.98%。病死率为0.65%,比2007年下降29.97%。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共报告9种1185例,报告发病率为200.69/十万,比2007年上升5.62%。死亡11例,死亡率为1.86/万。其中肺结核死亡10例,病死率为1.82%;梅毒死亡1例,病死率为1.59%。丙类传染病共报告6种516例,报告发病率为87.39/十万,比2007年上升27.45%。

2.2 流行特征

2.2.1 地区分布

与2007年相比,辽阳县17个乡镇中传染病发病数下降的是小北河镇、黄泥洼镇、甜水乡、河栏镇、吉洞乡,其它乡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2.2.2 人群分布

报告男性1123例,女性578例,分别占总发病数的66.02%(1123/1701),33.98%(578/1701)。男女性别比为1.94。年龄上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其中0~10岁占报告总数的24.16%。10岁以上年龄组相对集中在15~25岁和35~60岁,占报告总数的48.91%。职业上以农民居多,其次为散居儿童、学生,分别占报告总数的14.05%、9.23%、8.99%。

2.2.3 时间分布

乙类传染病全年均有发病,无明显高峰,4月、9月、12月报告病例数较少。丙类传染病2月无病例报告,6、7月有一明显发病高峰,是因为手足口病在此两月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多的缘故(图1)。

2.3 疾病顺位

2008年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中发病率居前五位的是肺结核、病毒性肝炎(以乙肝为主,占76.02%)、梅毒、痢疾和猩红热;报告的丙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的是手足口病,其次为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2.4 乙类传染病分类构成

在乙类传染病中呼吸道传染病所占比重最大,占48.52%(575/1185),主要病种为肺结核、麻疹和猩红热。其次为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占43.29%(513/1185),主要种为乙肝、丙肝、淋病和梅毒。肠道传染病占7.59%(90/1185),主要病种为甲肝、戊肝、未分型肝炎和细菌性痢疾。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占0.59%(7/1185),主要病种为出血热和布病。

2.5 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

2.5.1 肺结核

共报告548例,发病率为92.81/10万,与去年相比上升了2.66%,在所有传染病中位居第1位,占传染病总数的32.22%。死亡10例,病死率为1.82%,占传染病死亡总数的90.91%。男女性别比为3.61;年龄主要分布于35~70岁,占66.24%;农民最多占84.31%。季节分布:不明显,各月均有发病,12月较少。

2.5.2 病毒性肝炎

全县共报告513例,发病率为86.88/10万,在所有传染病中位居第2位,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3.29%。男女性别比为1.87;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20~65岁,占86.35%;农民最多,占59.45%。季节分布不明显。在513例中甲、乙、丙、戊和未分型肝炎分别占7.80%、76.02%、10.72%、9.75%和11.50%。

2.5.3 梅毒

全县共报告63例,发病率为10.67/10万,在所有传染病中位于第5位,在乙类传染病中位于第3位,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5.32%。死亡1例,病死率1.59%。男女性别比为0.75,男女发病均以I期梅毒为主,分别为15例和22例;年龄最小的0岁,主要集中于20~45岁,占71.43%;职业以不详、农民、家务待业居多,占68.94%。季节分布不明显,全年均有报告,7月较多。

2.5.4 手足口病

全县共报告343例,发病率为58.09/10万,在所有传染病中位于第3位,占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66.47%。男女性别比为1.30;年龄上集中分布在2~4岁,共报告222例,占64.72%;职业上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占96.21%。5月之前无病例报告,发病高峰在6月和7月,占全年报告总数的63.85%,此后数月均有病例报告。

2.5.5 流行性腮腺炎

全县共报告70例,发病率为11.86/10万,在所有传染病中位于第四位,占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13.57%。男女性别比为3.12;年龄主要分布15~20岁,占70.00%;职业以学生为主,占72.86%。除2月和12月,其他月份均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在3月和4月,共报告41例,占全年报告总数的58.57%。

3 讨论

2008年辽阳县乙类传染病仍以呼吸道和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为主。其中呼吸道传染病以肺结核为主。目前结核病的防治核心是直接面视下的短程化学疗法(DOTS)。要降低肺结核的发病率应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防痨网络,使每个患者都能坚持规范、全程治疗,防止耐药性产生,减少复治患者的产生[1]。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中,以病毒性肝炎为主,而又以乙肝最多。乙肝的防制应采取以接种乙肝疫苗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目前,乙肝已纳入儿童基础免疫,但成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所以在抓好新生儿疫苗接种的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在成人中推广乙肝的主动免疫,提高整个人群的免疫水平[2]。

另外,丙类传染病中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的发病率较高,且易漏报[3]。此3种传染病又是造成辽阳县近几年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暴发的主要病种,提示在加强乙类传染病防制工作的同时,丙类传染病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李卫林,张向东,林淑芳,等.福建省复治肺结核患者发现与治疗管理效果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7,13(6):32~33.

[2]刘军涛,孙灵英,王俊,等.宁波市江东区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7,13(6):42~43.

2014年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3

苏州市市长 周乃翔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苏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市政府在中共苏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突出创新引领、聚焦转型、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等重点,团结依靠全市人民,真抓实干,克难奋进,推动“三区三城”建设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取得了新的进展。

1.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万亿元(预计数,下同),比上年增长9.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31亿元,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02亿元,增长14%。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总产值达到3.6万亿元,增长3.4%;实现制造业领域新兴产业产值1.4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提高到45.2%和43%。实施万企升级行动计划,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580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65%。苏州高新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增省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区1个、示范试点企业114家。注重培育骨干企业,新增地标型企业4家。服务业提档升级,增加值增长10.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7%。苏州工业园区、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获批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金融业规模持续扩大,新增全社会融资4000亿元,金融总资产达到3万亿元,增长12%。商贸业稳步发展,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0亿元,增长13%。旅游业优化发展,实现总收入1569亿元,增长14%。吴中太湖旅游区、常熟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区获评国家5A级景区。国家城市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开展。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0亿元,增长19.2%。软件产业产值达到1262亿元,增长25.1%。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新增现代农业园区面积7千公顷、高效设施农业面积4.1千公顷,高标准农田比重、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5%和87%。张家港市常阴沙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专业大户和合作经济组织成为重要经营主体。地方粮食储备总量继续增加,新建域外粮食生产基地6.7千公顷。

2.开放创新取得成效。推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对外贸易保持增长,完成进出口总额3093亿美元。实现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85.8亿美元、离岸执行额46.1亿美元,分别增长53.2%和51.1%。苏州被列为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提升择商选资质量,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到39.3%,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项目实际利用外资占到38.9%。第十五次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顺利举行,合作领域向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和社会管理拓展。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和太仓港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浒墅关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港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封关运作。中方境外协议投资额达到16.2亿美元,增长32.5%,总量实现全省“十连冠”。南北挂钩合作积极开展,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在全省共建园区考核中保持第一。对口扶持贵州铜仁、援建西藏林周、合作共建新疆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等工作扎实推进。国际友好交往更加频繁,成功承办第四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和落实中国—东盟《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第六次高官会、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高官会。对台合作交流取得新成果,我市成为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新增2个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海外人才中国创业示范基地。

持续深化各项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常熟市、太仓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认真开展。国有经济优化提升,全市国有资产总量突破1万亿元。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持续深化,共计减轻纳税人负担33.5亿元。金融创新成效明显,我市获准开展商业保理试点和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全国股转系统首个路演分中心落户苏州高新区;新增金融机构38家、上市公司3家。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由年初的8716亿元增加到9954亿元。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大中型内资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所启动建设。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列入国家首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苏州自主创新广场建成启用。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科贷通”共计为中小科技企业发放贷款80.9亿元;苏州高新区成为全国首个保险与科技结合综合创新试点单位。我市连续七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实施以质取胜、品牌发展和技术标准战略,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进展顺利,国家城市综合服务标准化试点一期项目基本完成。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保持全国城市第一位,苏州市和昆山市成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常熟市和昆山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太仓新区国家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创新园获得科技部认定。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6人,累计达到141人,其中创业类人才96人,位居全国城市首位;新增省“双创计划”人才102人,累计达到403人,连续七年保持全省第一。国际精英创业周系列活动取得新成效,首届技能英才周顺利举办,全国地级市中首个一园多区的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落户苏州。

3.城乡一体步伐加快。新一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工作有序开展,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高铁新城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东部综合商务城、西部生态科技城、南部太湖新城、北部高铁新城建设进程加快,姑苏区资源优化整合初见成效,吴江区对接融入主城明显加速,“苏州湾”成为城市建设新亮点。苏州火车站综合改造全面竣工。太仓港疏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张家港疏港高速公路、常嘉高速公路昆山至吴江段、312国道苏州段分流线加紧建设。中环快速路及东环、南环、西环快速路延伸线工程抓紧实施。相城大道扩建基本完工,一批城市道路综合整治工程顺利完成。轨道交通2号线投入试运营,4号线及支线、2号线延伸线和苏州高新区有轨电车1号线建设积极推进,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昆山花桥延伸线建成运营。苏南运河苏州段和杨林塘、申张线航道整治完成任务。《苏州港总体规划(2013~2030)》获得交通运输部、省政府联合批复。苏州港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6个,完成货物吞吐量4.5亿吨,增长9.3%。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运行效益显著,智能电网加快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市和吴中太湖新城被列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新增人防设施100万平方米。垃圾焚烧发电三期和餐厨垃圾收集处置二期工程投入使用。城市环境整治提升和环境卫生全民大行动取得实效,交通秩序、运管服务、人居环境、市容市貌得到改善。健全数字城管体系,网格化、精细化管理不断强化。

完善政策制度框架,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争创国家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成果。城乡布局和形态继续优化,土地规模经营比重、工业企业集中度、农民集中居住率分别达到91%、92%和52.2%。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总资产突破1350亿元,村均收入超过650万元,分别增长12.5%和11.7%。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168家,持股农户比例超过96%,收益分配机制逐步完善。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持续增加,强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实,农业保险承担风险保障32.3亿元,农业担保金额达到262.9亿元。农村水利建设高标准推进,轮浚河道1788条,加固圩堤137公里。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并达到省级标准。积极开展美丽镇村建设,示范点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吴江区同里镇入选全国首批美丽宜居小镇。

4.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市同城第二水源地建设和自来水厂深度处理工艺改造基本完成。东太湖综合整治、阳澄湖生态优化实现目标。整治农村黑臭河道201条,古城区河道“自流活水”工程投入运行。新建和改建污水处理厂21座,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52万吨。建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信息发布系统,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工程110项。治理噪声污染,声环境功能区噪声达标率保持100%。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新增试点237个。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下降。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我市被评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张家港市再制造产业基地成为首批国家示范基地,新增国家再制造试点企业2家。积极盘活存量用地,优化配置建设用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吴中区成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认真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四个百万亩”全部落地上图。划定了生态红线区域。完善生态补偿政策,补偿标准总体提高50%。环古城河、大运河、胥江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灵岩山、天平山及吴中区木渎镇周边地区环境整治生态提升工程有力推进。上方山石湖生态园、虎丘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常熟市沙家浜湿地公园、吴中区太湖三山岛湿地公园升格为国家湿地公园。市区新增绿地505万平方米,农村新增林地绿地4.4千公顷,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8.67%。我市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并被确定为国家水生态文明试点市。

5.社会建设不断加强。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我市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101所、中小学64所,市属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如期建成,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迁建工程开工建设。昆山杜克大学、苏州—牛津大学研究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和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相继成立。落实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得到提升。优化文化设施布局,提高文化服务质量,我市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虎丘地区综合改造和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天赐庄片区、渔家村越城遗址、同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整治等工程全面推进,古城墙保护修缮二期工程如期竣工,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取得进展。成功主办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忆江南”苏州园在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上获得展园综合大奖等多个奖项。大运河苏州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通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考察评估。新一轮《苏州市志》基本完成编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普及率达到100%,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实现优化升级。市立医院本部门诊急诊楼、市社区卫生临床检验集中检测中心和苏州高新区明基医院建成启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园区总院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市公共医疗中心开工建设。我市被赋予国家药品进口口岸功能。人口基础信息库一期工程基本建成。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帮扶力度加大,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进一步拓展。落实体育惠民措施,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在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上,我市运动员获得金牌数名列全省第一。成功承办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重大赛事。市网球中心、儿童业余体校全面建成。民族宗教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支持驻苏部队建设,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新型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巩固。

强化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新增一批省级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我市在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中继续排名靠前。提炼确定的“苏州精神”更加深入人心。科普提升行动取得成效,公民科学素质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再创优秀成果。抓好基层法治创建工作,张家港市和吴江区被评为创建全国法治县(市、区)先进单位。“六五”普法深入开展,法治文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太仓市“政社互动”经验在全省推广。依法组织第五届社区居委会和第十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加强“平安苏州”建设,我市获得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六连冠”,第三次荣获“长安杯”,太仓市成为全省首个捧得“长安杯”的县(市)。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苏州经验得到推广。完善应急处置机制,科学应对和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健全医患纠纷、劳资纠纷、环境保护纠纷调处机制。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更加畅通。完善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市政府挂牌督办的整改项目全部完成。

6.民生质量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6万元,分别增长9.5%和11.2%。新增就业17.5万人,组织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14.7万个,免费培训城乡劳动者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2%,“零就业”和“零转移”贫困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均保持在99%以上,城乡老年居民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超过6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由每人每月570元提高至630元。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9.7亿元,惠及困难群众21万人次。建立起实行商业保险运作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并覆盖到城乡各类参保人员。开通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促进社会救助制度公开公平公正。市社会福利总院建成使用。加快发展养老事业,新增养老机构床位5617张、日间照料中心75个、助餐点126个,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启动。提高残疾人生活保障水平,实施“一对一”就业帮扶计划。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29893套。南环新村危旧房解危改造工程顺利交房,梅巷片区、解放新村片区危旧房改造积极推进。市区完成111万平方米老住宅小区、19万平方米零星居民楼综合整治和小区环境专项整治任务,5.3万户家庭实现天然气置换。政府确定的城区居民家庭“改厕”三年任务如期完成。城中村(无地队)改造加快实施。城镇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覆盖面达到80.5%,职工使用住房公积金215亿元。整合公交资源,成立新的苏州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市区新购公交车501辆,新辟公交线路14条,新增公共自行车网点702个,苏州入选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城市。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集中整治,张家港市成为首批国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开展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市区实施12个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新增农产品配送中心8个、农产品平价商店73个、放心粮油店(柜)82个。强化价格调控和监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2.1%。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改进政府工作。开展法治政府建设五年规划中期评估,着力解决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议案3件,颁布政府规章5件,制定规范性文件10件,对一批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开展了立法后评估。修订完善苏州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和市政府工作规则,坚持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行行政执法事项网上办理和公开查询。抓好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试点工作,不断完善行政复议体制机制。严格执行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认真做好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深入实施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访三促”活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机关作风效能建设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便民服务水平继续提高。严格控制行政支出,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财政拨款支出下降20%。加强对资金使用和权力运行重点领域的审计,跟踪监督重大措施落实情况,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明显提高。严肃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市政府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市政协通报,注重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参政议政作用。组织实施人大议案2件,办复人大代表建议245件、政协提案399件。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凝聚着全市人民的辛劳和智慧,得益于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奉献。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向驻苏解放军、武警和消防官兵,向国家和省驻苏单位,向参与、支持、关心苏州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也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与不足,主要是:稳中求进难度加大,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仍显不足,做大新兴产业规模与化解部分行业过剩产能压力并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外贸形势依然严峻,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资源环境人口制约没有完全破解,节能减排任务相当艰巨;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民生改善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加强社会治理、维护和谐稳定方面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政府职能需要加快转变,作风建设、效能建设、廉政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今后,我们一定加倍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实更好更具成效。

二、2014年主要任务

根据中共苏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的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共江苏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的部署,紧紧围绕主题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突出深化改革创新、坚持稳增快转、提升生态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统筹推进扩大开放、产业升级、科技支撑、城乡一体、环境优化、文化繁荣、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增长13%左右,进出口总额保持增长,实际利用外资与上年基本持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完成省下达任务。

新的一年里,我们将重点在以下八个方面下功夫、抓落实。

1.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添发展动力活力。全面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努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围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坚持先行先试,勇于探索创新。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简政放权为核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凡是应该取消的都坚决予以取消,凡是可以下放给县级市、区和经济发达镇的都彻底放到位。在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涉及的相关领域,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制度,并向社会公开。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研究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完成卫生、计生部门机构整合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建工作。深入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完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进一步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继续推动有条件的开发区和行政区实行“区政合一”管理体制。赋予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更多的管理权限,创新和完善更加有利于古城保护与发展的体制机制。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推进政府和部门预算决算公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减少、合并一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深入开展“营改增”试点。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去行政化,努力在登记管理、人事管理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实现制度创新。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规则统一、权责明确、分类分层的监管体系,增强监管的系统性、规范性、有效性。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完善分类考核制度,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鼓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完善政策,加强引导,改进服务,全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健康发展。加快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学习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投资管理、贸易管理、金融创新和综合监管经验,努力在有条件的区域加以借鉴和复制,争取在苏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争创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加快建设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推进金融创新,优化金融生态,防范金融风险,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深化与新加坡、台湾地区的金融合作,积极争取跨境人民币业务和其他新兴金融业务的先行先试政策。鼓励和支持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争取东吴企业发展银行早日获筹。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工具,创新服务模式,发展普惠金融。探索设立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支持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发展技术市场,完善风险投资和技术转移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开展综合性科技金融工具创新,深化保险与科技结合综合创新试点工作。

贯彻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和产业链深化工程,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建设,力争加工贸易增值率超过85%。积极支持一般贸易,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组织好境内外重点展会参展组展工作,帮助企业争取总部订单,扩大外贸出口。落实进口促进政策,完善张家港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和苏州工业园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功能。办好中国(昆山)品牌产品进口交易会和中国(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深入开展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和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吸引跨国公司在苏设立区域性、功能性总部,打造外资总部集聚区。推进苏州工业园区—相城区合作经济开发区建设,创新区域联动发展模式。加大沿江港口开发建设力度,发挥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和“港区联动”的综合功能,探索太仓港享受上海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相关政策的实施路径。推动企业更大步伐“走出去”,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投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发挥外事、侨务、对台工作的重要作用,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办好首届世界语言大会等国际活动。抓住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机遇,加强与长江中上游、中西部地区的合作。加快南北共建园区建设,做好对口援建帮扶工作。

2.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努力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增加有效投入,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重点推进210项重大项目建设,年内完成投资超过2000亿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金融服务、社会服务等领域。超前谋划、储备一批战略性项目,增强投资后劲。鼓励发展社区商业、农村商业,加快传统商圈提档升级,建设新型商贸中心和特色商业街区。认真落实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扩大信息消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品牌营销、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商贸业态。建设国家城市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乡村旅游综合发展试验区和旅游度假区,推动旅游与文化、会展等相关产业融合并进。发展智慧旅游,实施旅行社行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增强服务功能,扩大旅游消费。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相结合,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带动文化消费。

推动产业转型,提升产业素质,打造苏州经济升级版。引导新兴产业优化发展,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节能环保等产业量质齐升。帮助企业实施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计划,加快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为重点,制定落实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下大力气化解过剩产能。提高并严格执行能耗、环保和安全等行业准入标准,采取差别化资源价格政策,依法关停转改一批电镀、小化工等落后产能。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建设总投资超过600亿元的重点项目,全年服务业投资增长15%。支持服务业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做好苏州工业园区、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工作,创建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争创中国软件名城。坚持高标准规划、多业态发展,构建具有苏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进一步保护和优化“四个百万亩”,凸显多重功能、综合效益。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新增农业园区面积6.67千公顷、“菜篮子”保供基地333公顷、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保护和开发农业种质资源,培育地方特色优质农产品。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增强粮食保供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建设苏南自主创新先导区,发挥自主创新在转型升级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培育中小科技企业,加快形成创新型企业集群。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苏州国际教育园科技创业园,推动校企合作和协同创新。增强苏州自主创新广场功能,建立一批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科技咨询服务平台,构建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推进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股权投资中心、苏州高新区财富广场等创业投资集聚区建设,扩大“科贷通”资金规模和覆盖范围。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认真开展技术标准化工作,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实施各项人才计划,重点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建好中国苏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继续办好国际精英创业周和“赢在苏州”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大赛,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注重培养高技能人才,全年新增各类人才16万人。

3.强化统筹协调,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坚持工业企业向镇级及以上工业园区集中为主、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为主、承包地流转以转给集体经济组织为主、经营主体以本地农民为主,努力提升城乡规划、现代农业、节约集约、强村富民、美丽镇村、工农互惠水平。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加快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注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各项制度,坚决遏制违法用地行为。争取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置换制度,进一步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以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保障发展,以优化农用地结构布局保护耕地,以优化镇村居住用地布局保护权益。巩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成果,探索农村宅基地腾退流转机制。积极稳妥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重点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加快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安置房,农民集中居住率提高到56%以上。支持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发展、异地发展、转型发展,积极参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集体总资产增长12%,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10%以上。加强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管理,建立农村集体资产信息监管平台,探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交易。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深化股份合作经济股权固化改革,鼓励农民增资扩股,提高农民财产投资性收入比重,巩固农民长效增收机制。做大城乡一体化建设基金,发展农村金融组织,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农业担保规模。统筹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优化镇村布局,推动公共财力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公共管理向农村覆盖。完成保留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有计划地进行村庄改造。持续抓好“美丽镇村”建设,促进古镇、古村落保护和发展,充分彰显江南水乡风貌。

4.坚持建管并举,全面优化城市功能品质。着手编制新一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科学制定各类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按照中心城市“一核四城”的定位,优化空间布局、功能布局和产业布局,更好发挥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功能,提升东部综合商务城发展水平,推进西部生态科技城、南部太湖新城和北部高铁新城建设。启动建设沪通铁路苏州段。续建常嘉高速公路昆山至吴江段、张家港疏港高速公路和312国道苏州段分流线。基本建成中环快速路及市区内环快速路延伸线,新建和改造一批城市道路。加快建设轨道交通4号线及支线、2号线延伸线和苏州高新区有轨电车1号线,开工建设轨道交通3号线。增强苏州港集散功能,扩大货物吞吐量。基本完成苏南运河苏州段航道整治工程,加大杨林塘、申张线航道整治力度。推进虎丘地区综合改造和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天赐庄片区、渔家村越城遗址保护整治利用工程,修缮保护古建老宅。推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建设,加快为苏州接入大功率清洁能源。认真开展全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工作。深入实施信息化发展规划,落实“宽带中国”苏州实施方案,推进“智慧苏州”重点项目,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4G网络覆盖面,提升应用服务水平。科学制定设防标准,调整优化圩区布局,增强城市防洪能力。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增设应急避难场所。抓好人防工程建设,新增人防设施90万平方米。建成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开展全市地理国情普查。综合整治城郊结合部、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市河道、低洼易淹易涝片区、建设工地、农贸市场,改造美化市区人民路沿线街景容貌,规范管理占道经营、车辆停放、户外广告,提升城市长效管理水平,打造最干净、最整洁城市。

5.建设生态文明,大力营造优美宜居环境。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形成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方式,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进一步优化建设内容。加快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阳澄湖生态优化和七浦塘综合整治、古城河道水质提升等工程,落实长效管理措施。严格保护水源地,确保饮用水安全。建设和改造城乡污水处理系统,全面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实施“蓝天工程”,加强煤炭消耗总量控制,全面整治各类燃煤锅炉,严格落实重点行业特别排放限值,加速淘汰老旧车船,着力提高城乡保洁和建筑施工防尘水平,继续强化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措施,推进区域性、复合型、项目化大气污染治理。严肃查处噪声污染,营造安静舒适的人居环境。综合防治重金属污染,确保工业危险废物全部得到安全处置。加强能源消耗源头控制,组织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和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示范项目,开展能效对标行动,降低单位产出能源消耗。深化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推动新能源汽车、燃气发电和低碳技术应用,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平台,支持开发区争创低碳工业园区。实施开发区整体循环化改造,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扩大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范围,建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终端处置项目,提高餐厨垃圾和绿化垃圾规范处置率,做好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完善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两河一江”、“两山一镇”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上方山石湖生态园、吴中区临湖园博园,筹备江苏省第九届园艺博览会。持续开展“绿色苏州”建设,提高绿化质量,更好发挥生态功能。兴建一批郊野公园,为苏州永久性地留下绿色空间。市区新增绿地500万平方米,农村新增林地绿地3.33千公顷,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9.35%。全面加强湿地保护,继续建设虎丘湿地公园、太湖湿地公园,做好重要湿地勘界执法和湿地公园创建升级工作。开展土壤污染调查与修复,提高山体整治复绿水平。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坚守生态保护红线。贯彻落实生态补偿和政策激励制度,强化谁保护谁受益、谁损害谁补偿的利益导向。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6.繁荣各项事业,切实增强社会治理能力。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更好满足人民需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设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做好新一轮教育规划布局调整工作,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和改造中小学、幼儿园,实施新三年校舍安全工程和外来工子弟学校提档升级工程。注重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完善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广泛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坚持立德树人,深化素质教育。加大校长和教师培训、交流力度,构建教育人才高地。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建成中国昆曲剧院和苏州档案馆新馆,推进苏州图书馆二期工程、现代传媒广场、苏州新闻大厦和苏州文博中心、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建设,改造苏州丝绸博物馆,筹建中国丝绸档案馆。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开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注重文化传承,延续历史文脉。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四级名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创意城市网络—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出版发行《苏州市志》。倡导全民阅读,创建全国“书香城市”。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落实各类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建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体迁建一期工程、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园区总院,建设市公共医疗中心和独墅湖医院、苏州科技城医院、姑苏医院,筹建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实施婴幼儿健康促进工程,做好医疗自助服务进家庭工作。健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逐步推行分级诊疗。强化疾病防控,提高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开展生育关怀、服务到家惠民活动。建成市民健身中心体育场、体育馆,建设苏州工业园区体育中心,积极筹备第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落实妇女儿童“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设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迁建工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水平。拓展军队保障社会化领域,建设国防动员训练基地,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有序。深入开展城乡文明一体化创建工作,争创全国首个文明城市群。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深化“政社互动”,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鼓励和支持志愿服务。建设法治城市,争创法治建设先导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治意识。完善法律顾问制度、法律援助制度和社区矫正制度。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公共安全、权益保障、公平正义等问题。畅通信访渠道,及时就地回应群众合理诉求,提高信访事项办理效能。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成“诚信苏州”网和政府、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实施“平安苏州”建设信息化提升工程,完善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打造“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加强互联网管理,维护网络和信息安全。保持安全生产监管高压态势,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应急救援专家库和公共应急信息发布系统,确保及时有效处理各类突发事件。

7.突出民生优先,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办好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认真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落实城乡低收入家庭增收措施。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做好“零就业”、“零转移”贫困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开发公益性岗位8000个。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苏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继续开展城乡劳动者免费培训。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深化国家创业型城市建设。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确保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巩固在99%以上,城乡老年居民社会化管理服务实现全覆盖。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支出型”贫困家庭的救助力度,扩大低保边缘重病困难对象救助范围。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推动红十字事业健康发展。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新增养老机构床位3800张,建成市老年活动中心和市怡养老年公寓,发展居家养老和老年服务产业。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推进梅巷片区、解放新村片区危旧房改造。建设保障性住房,年内新开工29491套。做好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力争城镇职工缴存覆盖面超过85%。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全球环境基金缓解大城市拥堵、减少碳排放项目,市区新购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600辆,新增出租车500辆。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下大力气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引导健康文明消费。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加强监管,抓好集中治理整顿。加快现代农产品物流园建设和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新增一批农产品配送中心、直供网点和放心粮油店(柜)。健全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全面完成地方粮食储备任务。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保持物价总体稳定。

8.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认真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抓好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等重点环节,确保在党员干部深受教育、突出问题得到解决、作风形象明显改进、人民群众真正满意等方面取得实效。不折不扣贯彻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持之以恒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高质量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组织开展立法后评估,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推行政府及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健全政务服务体系,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访三促”等制度,扎实做好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的各项工作。坚决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大力压减各类会议,从严控制会议规格,精简文件简报资料,切实改进文风会风,严控创建达标检查评比和节庆论坛等活动,继续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建设节约型机关。加强公务员管理,抓好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全面提升服务意识和作风效能。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强化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审计,更加注重对民生资金、实事项目和“三公”经费的跟踪监督,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加大审计结果公开力度。依法规范招投标活动。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严格举债程序,防控债务风险。高质量完成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司法机关的监督,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认真实施人大议案,办理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

2011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4

2011年2月22日在青岛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青岛市市长 夏耕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连同《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青岛发展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在中共青岛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五年来,我们积极抢抓历史性机遇,努力克服各种严峻挑战,全面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可喜成就。

——与2005年相比,全市生产总值连续迈上3000亿、4000亿和5000亿元的台阶,2010年达到 5666亿元,年均增长13.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相继突破200亿、300亿和400亿元,2010年达到452亿元,年均增长2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920元提高到24998元,年均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806元提高到10550元,年均增长12.7%,分别高于“十一五”规划目标4.1个和2.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4%,提高4.8个百分点。“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

——五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21亿元,年均增长2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迈上万亿元台阶,2010年达到11450亿元,年均增长21.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55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7%。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2324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148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3%和13.5%。

——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66%,比2005年提高7.5个百分点;市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62%,提高32个百分点;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提高23个百分点。居民储蓄存款2963亿元,实现翻番。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95%、100%和94%;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5%;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回顾五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着力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重点产业从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服务业呈现跨越发展新态势,增加值达到2630亿元,年均增长15.6%。引进金融机构64家,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5%。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3.6亿吨、1200万标箱,空港旅客吞吐量突破11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和接待国内外游客分别超过580亿元、4500万人次,崂山景区进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行列。大型商业设施面积达到380万平方米,是2005年的1.5倍。成为国家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制造业呈现“7+5”发展新格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6000家,制定了高端产业发展意见,培育了家电电子、石化化工等六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船舶海洋工程等七大重点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超过85%。成为国家首批“两化融合”试验区和“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现代农业呈现规模化发展新特色,“四个百万亩示范区”全面实施,粮食总产由315万吨提高到351万吨。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根据国家和省的部署,迅速实施了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措施,安排总投资5000亿元的重点项目500个。城市地铁、董家口港区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建立了市级机关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帮助解决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突出问题。降低中小企业准入门槛,在融资担保、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员工培训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帮助企业融资1730亿元、完成出口退税314亿元、减免各种税费100亿元,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

(二)强化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实施“四个十”科技创新工程。与中科院全面加强战略合作,引进所属4家科研机构,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开工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新增19个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创新型企业总数居计划单列市之首。新增中国驰名商标66件,取得高速动车、液晶模组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主导或参与制订、修订国际标准9项。成为全国首个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五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48项,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实施“222引才工程”和“300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各类人才16万人。

推进“十大节能工程”和“碧海蓝天工程”。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2%,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削减26.9%、18%。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出台《青岛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定》,启动环湾流域治理工程,市区河道截污主干管网基本贯通,李村河、海泊河等整治效果明显,胶州湾生态湿地保护得到加强,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7.5%,提高14.5个百分点。新建民用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30天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提高5.2个、4.8个百分点,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成功申办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各项筹备工作全面展开。

(三)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不断提高科学规划、集约建设、精细管理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五年累计投资超过2000亿元,年均增长34%。海底隧道、海湾大桥主体贯通,青兰、青新高速等竣工通车,铁路青岛客运北站和青荣、海青铁路等项目进展顺利,市域“一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制订出台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成功举办首届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高新区实现扩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获得批准,胶州湾北部园区基础设施初具规模,通过ISO14001环境质量体系认证,45个过亿元项目开工建设。董家口港区开发全面启动,华能通用码头等项目实现简易投产。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市区铁路沿线区域整治和城市亮化初见成效。

新农村建设和县域工业化步伐加快。市级财政“三农”投入102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2.4倍。发放农业“四项补贴”17亿元,年均增长39%。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0%。投资43.6亿元,完成农村供水、防洪排涝等五大水利工程。村庄“五化”完成90%。新建、改造农村住房14.5万套,修建农村残疾人住房5600套。规划建设了6个县域工业功能区,54户城区企业实施搬迁改造,17户竣工投产。县域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提高6.1个百分点。

(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行业分布由76个减少到48个。整合组建国信、华通、城建、交通、港口五个投资公司,规范了政府投融资管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完成,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改革、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迈出实质步伐,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开发区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实施。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建成运营。个体私营企业达到42万户,注册资本超过2300亿元,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8.4%。

全方位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强化定向招商,引进过亿美元项目20个、世界500强企业12家。各类经济园区利用外资占全市比重由42%提高到48%。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比“十五”时期增加1.9倍、2.4倍,新兴市场出口比重提高5.4个百分点。引进内资和企业境外投资分别增加1.7倍、4.1倍。青岛保税港区一期封关运营,西海岸出口加工区投入使用。口岸开放步伐加快,“大通关”成效显著。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到56个。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迅速扩大,取得积极成果。对台工作全面开展,侨务工作取得新成效。

对口帮扶合作进一步加强。与西藏日喀则,贵州铜仁、安顺,湖北宜昌三峡库区和我省菏泽曹县等地开展了形式多样、成效显著的帮扶合作。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力投入援川救灾各项工作,组织捐赠款物超过6亿元,帮助灾区人民恢复生产生活;先后派出3000多人的援建队伍,投资5.8亿元,建成23个援建项目,提前一年圆满完成对口支援北川灾后重建任务,充分展现了我们这座城市的爱心情怀!

(五)着力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

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大。五年来,市级财政用于社会民生投入达到366亿元,占同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50%。投入138亿元,在城乡建设和改善群众生活方面安排实事50件。安排促进就业资金16.4亿元,新增就业创业181万人。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资金,大学生就业创业率达到92.6%。五年来,两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三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五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建立了物价上涨与城乡低保居民补贴联动机制。出台养老服务、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机构养老床位增加1.7倍,社区老年活动场所覆盖率达到96.8%。市政公用事业惠民力度不断加大。投资80亿元,建成500座换热站、3000公里供热管网,新增供热面积4160万平方米,占市区集中供热总量的60%。自来水一户一表、管道燃气气化率分别达到86%和75%。市级财力投入7.8亿元,新增更新公交车2774辆。

“两改”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空前。2008—2010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全面完成,财政直接投入、土地收益让渡和配套费减免超过100亿元,基本建立起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建成6.2万套保障性住房,改造旧城区和城中村77个、实现回迁44个,整治旧住宅区16片,3.5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物配租配售率达到88%,市区10万户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教育均衡发展步伐加快。五年来,财政性教育支出年均增长18.6%。率先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统一了县域教师工资水平,理顺了市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了中小学取暖、饮水设施更新和薄弱学校改造等工程。解决了12.3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建成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和22个市级校内实训基地。高等院校全日制在校生超过30万人。各类学校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健全。

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投资42.7亿元,建成国医堂、妇女儿童医院、北部中心医院、西海岸医院等大型医疗设施,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率分别达到100%、79.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惠及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农合为1200万人次报销医药费超过15亿元。疾病防控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

文化强市战略加快实施。深入推进“人文奥运”工程,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效果明显,涌现出一批全国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和道德楷模。荣获5项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志愿者队伍达到44.5万人。奥帆中心、青岛大剧院、体育中心等大型设施建成,图书馆、博物馆等44处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设立1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7%。我市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和全国运动会上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人口、双拥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步伐加快,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第六次人口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双拥”工作扎实开展,军地之间互办实事互解难题,优抚标准不断提高,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成效显著,第六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妇女儿童、档案、仲裁和红十字、慈善事业稳步推进民族宗教工作健康发展。

平安青岛建设不断加强。注重源头治理,健全社会治安动态防控体系,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加强了城乡和谐社区建设和管理服务。出台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形成“大调解”工作格局,一批多年积累的信访疑难问题得到解决。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全面推行,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6.5%、46.7%。全国食品药品最安全城市创建工作稳步开展。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七)推进依法行政政务公开,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加快

坚持办事讲程序、工作讲规则、决策讲民主,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加强和规范政府行政决策、执行、监督程序,注重政务公开和阳光操作,恢复建立了城市管理规划委员会制度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依法对城乡规划、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性质变更、项目容积率调整、财政专项资金安排、重大活动举办等实行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切实维护其严肃性和权威性。修订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不断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对口联系。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24件,制定政府规章18件。组织开展第四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和网上审批系统建成启用,审批效率平均提速70%。“五五”普法规划顺利完成。

及时回应社会热点问题,自觉接受公众监督。创新开展市政府部门“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活动,建立健全政府网站、行风在线、政务服务热线、民生在线、纠风网、网络在线问政等互动平台,构建了公众评价政府的新机制。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新闻发布制度,电子政务和网上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廉政建设得到加强。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成23项重要行政权力网络运行和电子监察系统,公共资源交易大厅和综合电子监察平台投入使用。建立专项资金预算公开和绩效管理制度,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更加规范。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全面实施。扎实开展“小金库”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整治、中央扩大内需项目监督检查等专项工作。严肃查处了一批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案件。

各位代表!2010年,我们努力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8%、14.1%,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是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消费结构和出口结构。年初确定的总投资2828亿元的240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120个现代服务业项目进展顺利,南车高速列车产业化基地等79个项目竣工投产,环湾大道全线通车。总投资1138亿元的361个工业振兴项目,赛轮1000万条子午胎等120个项目竣工投产。城乡商业零售网点达到33万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900亿元,增长18.7%。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全面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到账外资分别增长32%、52.8%。成功举办青岛国际帆船周、东亚经济交流推进机构第四次大会等重要活动。二是围绕提高城市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科技、教育和人力资源协调发展。全面实施《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规划》,组建14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青岛工业技术研究院挂牌运营,国家大学科技园通过认定,青岛国家质检中心基地一期建成启用。市、区(市)两级机关全面实现软件正版化。提高并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率先建立高中段公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财政预算内拨款制度,中小学生均经费居计划单列市首位。投资1.2亿元,建成2.5万平方米的引进高层次人才公寓。

三是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医疗和住房保障水平。市级财政用于社会民生投入超过110亿元,比上年增长26%。年初确定为城乡居民重点办好的9件实事全部完成。去年1月,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达到1561元,增长12.6%;5月,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七区和五市分别达到920元、760元,增长21%、22%;12月,新增财政资金4.76亿元,将全市企业退休人员的取暖补贴由人均80元提高到1100元。下半年,针对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较快上涨,出台了保证市场供应、保持物价稳定、保障群众生活的20条措施,四次启动物价上涨与城乡低保居民补贴联动机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额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开展了创建“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机构”活动。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加快,竣工和配租配售住房1.7万套,20个“两改”项目开工建设,河马石2285套公共租赁住房小区建成使用。文化青岛建设成效显著,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会议在我市隆重举行。

四是围绕促进社会稳定,着力抓好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生产安全。积极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严厉打击了一批黑恶势力和违法犯罪活动。组建了校园专职保安队伍。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年”活动,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投入5000万元,提高了消防设施和装备水平,突出了高层建筑和建筑工地等重点领域的消防监管,加强了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综合演练。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在跌宕起伏的发展环境中,我们经受住稳定政局凝聚人心、抗击浒苔自然灾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考验,成功承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帆船比赛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以转变观念推动创新发展,以调整思路促进结构优化,以改革开放增创竞争优势;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注重产业转型升级,注重城乡统筹协调,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真心实意关心群众疾苦,尽心竭力办好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城乡所有居民;始终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高公信力、执行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始终坚持奥运带动,完善基础设施,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帆船之都”新品牌,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的巨大变化,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坚强领导下不断开创的,是在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坚定信心、团结拼搏的实践中共同造就的,是在历届市领导班子工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持续形成的。在这里,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市民和外地来青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各位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各人民团体,向人民解放军驻青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中央、省驻青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青岛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政府工作存在诸多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不强,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依然存在,工作作风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政府部门的战略视野、工作标准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亟待改革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培育;县域经济发展不快,非公经济比重不高,国有经济布局过宽,一些领域的改革进展缓慢;支柱性产业大项目偏少,学科带头人和拔尖人才缺乏,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的能力较为薄弱;城乡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持续增收渠道不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城市文明程度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正气需要进一步弘扬;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维护和谐稳定压力增大。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以高度负责、攻坚克难的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克服和认真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市情都会发生新的变化。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必须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认识面临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切实增强前瞻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我们清醒地看到,当前,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深度变革调整,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育重大突破;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进,市场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将形成新的格局。我们清醒地看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紧迫,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到了只有加快转型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清醒地看到,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改革的重点已经从经济领域向其他领域拓展,触及的矛盾更深,涉及的利益更复杂,推进的难度更大,加快创新体制机制已进入攻坚阶段。我们清醒地看到,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群体诉求日趋多样,对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积极作为,科学务实,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断提高民生保障能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深入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向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迈进,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城镇化率提高到75%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均达到40%;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突出把握好六个重点:

(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实现高端引领、内需驱动的率先发展。坚持高端化、集约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扩大内需为重点,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突出发展高端服务业,着力培育特色聚集区、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为重点,尽快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支柱性产业。深入实施质量兴市、品牌和标准化战略,积极运用新兴网络和信息技术,推进“两化融合”和“三网融合”,企业和社会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提高。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二)加快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努力实现七区协调、城乡互动的统筹发展。坚持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建设五市城区和重点中心镇,实现七区公共服务一体化,构筑现代化城市发展新格局。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全力建设蓝色经济区,优化调整陆海空间布局,重点突破一批海洋核心技术,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聚集区。加快海港、空港、信息港、综合路网及市政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高新区生态科技城、董家口现代化港城初具规模,世园会主题园区及周边区域成为绿色休闲城市的标志区。

(三)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实现富民惠民、公平正义的和谐发展。坚持不断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困难群众生活更有保障,老年群体生活得到更多关怀,全体居民生活普遍改善。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优化扩大就业创业、增加劳动收入的政策条件和环境,建成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养老救助等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整合衔接,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和制度统一方面实现突破。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多渠道筹措公共租赁住房,全面完成城中村改造。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规模、结构、素质协调发展。始终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构建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体系,营造社会安定、百姓安宁的良好局面。

(四)加快推进城市软实力建设,努力实现科教先进、文明进步的创新发展。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全面落实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城市创新体系建设,实施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构筑更加科学合理、自由宽松的人才制度环境,建设区域性人才高地。围绕文化青岛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哲学和社会科学,做好科普工作。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新的文化业态,把文化产业培育成重要的支柱产业。

(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坚持环保优先、可持续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强化节能减排,完善有利于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低碳技术,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强城市管理,形成安全、整洁、有序、法治的管理格局。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六)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步伐,努力实现充满活力、互利共赢的开放发展。坚持不懈地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加强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扩大全方位开放,促进区域合作互利共赢,积极拓展国内外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我们将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主线,善于在变化的形势中把握机遇,勇于在激烈的竞争中增创优势,努力完成本次会议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更具活力,城乡居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三、2011年的主要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我们将全面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努力实现良好开局,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城乡居民收入均增长12%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9‰以内。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节能减排各项目标。

重点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促进消费快速增长。继续落实好便民惠民各项消费政策,着力扩大商品消费。创新传统流通模式,发展新型消费业态,规范和扶持品牌连锁店等新型零售、餐饮业发展,推动商业、旅游、文化等多业联动,打造“青岛之夏”购物品牌。加强商业中心建设,提升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功能,完善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特色的市场流通体系。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5%。

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安排总投资3588亿元的重点项目260个,其中社会民生、服务业、技术创新项目占80%以上,年内确保80个项目竣工投产。完善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最大限度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领域和条件。争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民间投资比重达到70%左右。

努力遏制物价过快上涨。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抓好“菜园子”工程建设。做好粮、油、肉、菜等大宗商品储备,提高市场应急保障能力。强化价格异常波动监测预警,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行为。将物价上涨与城乡低保居民补贴联动机制扩大到五市。

切实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全面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供给,严格实行住房限购政策,严格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措施,严格管理住房用地供应,严格规范房屋交易秩序,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出台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和扶持政策。有重点地引进金融机构,培育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大力度推动企业上市,提高经营性国有资产证券化率,争取高新区纳入新三板扩大试点范围。做大做强软件产业、服务外包产业。港中旅海泉湾度假城等重点旅游项目建成开业。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和会展经济,办好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啤酒节等品牌节会。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振兴、技术改造,实施300个产业振兴项目和1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励政策,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集中引进一批大型骨干项目,实施一批重大应用示范工程,规划建设一批产业聚集区。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县域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

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各项补贴奖励政策,抓好抗旱保苗,确保人畜饮水安全,力争粮食稳定增产。实施蔬菜、畜牧等五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快花生、果茶两个百万亩示范区和平度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培育一批设施农业、规模农业、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从今年起,把水利摆在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加大政府投入,加强骨干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形成城乡“大水网”。

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优化县域产业布局,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向产业园区集中,新启动15户老城区企业向县域工业功能区搬迁集聚,配套引进发展上下游关联企业。着力提高平度、莱西工业化水平,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促进县域中小企业发展。

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围绕新农村建设,完成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提高五市驻地规划建设水平,优先安排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强郊区路域综合治理,做好道路、供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等基础设施配套。推进国家级和市级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在城镇化建设中,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

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和土地股份合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做好产权确权发证、森林资源评估等工作。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完善集体经营性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推进“乡财县管”改革试点。

(四)加快重点区域规划建设

高起点做好城乡规划。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董家口港城的总体规划,开展温泉新城总体规划编制,深化环胶州湾东岸老工业区、四方欢乐滨海城、李沧交通商务区、红岛片区等区域的修建性详规及生态规划。完善市域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完成轨道交通规划线网修编,做好地铁沿线、重庆路、世园会周边等区域的规划控制。合理调整盐田规划,科学有序开发利用盐田资源。

高水平建设蓝色经济区。认真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蓝色经济发展试点方案。开工建设国家深海基地,加快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科考船等创新载体建设,建立蓝色经济重点项目库,加强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开发,规划一批海洋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和海岛保护区。办好2011年蓝色经济国际高峰论坛。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青岛海洋科研教育优势,加强与半岛城市密切合作,在海洋科研创新、优势产业培育、陆海生态保护、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实现突破,率先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高质量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海底隧道、海湾大桥及接线工程主线通车,快速路三期、双高路等项目完工。加快建设青荣、青连、海青铁路和地铁一期、铁路客运北站、新疆路快速路等工程。开工建设青龙高速、重庆路快速路、福州路打通、世园大道等项目。做好新机场项目规划选址工作。

高标准打造重点功能区。积极推动七区市政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着力提升北部城区功能。统筹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规划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主园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中德生态园,实施“3+1”主导产业行动计划,尽快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加快董家口港区开发,完成西防波堤、进港航道等基础工程,做好国家一类口岸开放工作。推进青岛保税港区二期封关运营和功能区建设,深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支持黄岛生态智慧城、城阳航空城、崂山科技城、胶州服务外包科技城、市北啤酒文化休闲商务区等建设。

各位代表!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在青岛举行,这是继2008年奥帆赛、残奥帆赛之后我市承办的又一国际盛会。我们将以“世界一流、中国时尚、山东特色、青岛品牌”为目标,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科学规划设计主题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带动提升北部城区功能和人居环境,努力举办一届世界水平、国际标准的园艺盛会!

(五)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做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着力引进大院大所,培育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建设市工业技术研究院。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抓好1000项技术创新项目,开展物联网、节能减排、海洋防腐等技术应用示范。制定《青岛市科技进步条例》。支持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积极培育科技中介机构。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抓好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100万平方米校舍抗震加固工程,开工建设10所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提高公办幼儿园比重,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免除特殊教育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费用。做好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筹建青岛远程教育中心。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共建,积极稳妥地推进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的规划建设。各级各类学校要更加注重素质教育,保障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全社会要更加关心支持教育发展,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努力打造人才高地。深化“300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急需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实施“443引才工程”,在现代产业、蓝色经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和团队。重视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特别要扶持创业人才和培养使用青年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完善居住证制度,促进人才柔性流动。

(六)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完善合同能源管理,广泛开展建筑工程、交通运输、公共机构和居民生活等领域节能示范创建活动。建设李村河上游污水处理厂,加大胶州湾流域污染点源治理力度。做好机动车尾气、扬尘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健全污染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17个重点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对标达标活动,对100家重点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创建石化产业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鼓励支持废旧汽车、家电、容器包装回收利用等静脉产业发展,扩大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新能源技术开发应用。重视开展低碳项目国际合作。倡导和鼓励绿色消费。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十绿”工程,加快太平山中央公园、浮山果艺生态园规划建设。提高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开展“视觉污染”整治集中行动,做好汽车尾气、铁路两侧、山头景观等综合整治,继续实施过城河道、违法建筑、门头广告等专项治理,做好环湾大道、海湾大桥接线两侧环境绿化。深化环卫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改革。保护好胶州湾、大沽河和莱西姜山等湿地生态系统。探索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七)着力保障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将顺应全市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把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加均衡地惠及城乡居民!

重点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引导企业完善职工工资收入正常增长机制,探索建立企业效益与职工工资增长比例挂钩制度,继续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实施农民创业致富工程,建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突出以创业带动就业,新增城乡就业30万人,扶持自主创业1万人。三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13.2%,月平均达到1767元。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为88万60岁以上居民发放基础养老金。实施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四项保险市级统筹,推进城镇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试点。完善城乡一体的医疗救助制度,适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落实优抚对象、孤残儿童等群体的补贴政策。四是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启动2011—2013年住房保障发展规划。全年开工1万套保障性住房、1万套限价商品房。开工“两改”项目46个,惠及居民2.5万户。新建、改造农村住房6万套。五是加快医疗卫生改革发展。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0%左右。健全基本药物制度,抓好即墨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市第三人民医院等重点医疗项目。加快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完善医患沟通和纠纷调解机制。六是提高养老救助服务能力。新增社区养老互助点400个、机构养老床位2600张。实施社会福利院、优抚医院、儿童福利院整体改造,新增残疾人托养床位1000张。建设市老年活动中心。七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市区实现天然气双气源供应,新增供热面积900万平方米。改造居民二次供水设施178处,新建改建垃圾收集站40座,更新垃圾收集车400辆。新增、更新环保公交车1200辆。加强市区主要道路设施配套和调控,做好重点区域公用停车场规划建设,缓解日趋紧张的堵车和停车压力。确保完成向城乡居民承诺的12件实事。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化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管理,推进技术服务机构建设。继续做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全力为部队办实事解难题,争取第七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深入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重视发展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做好地方志编纂,推动档案、气象、地震、人防、仲裁、红十字等事业协调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参与的基础作用,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努力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新局面。建立完善适应不同群体、多元化的新型社会管理和服务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重视各类社会组织和队伍建设,促进基层管理服务力量整合联动,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社会矛盾多元调解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形成源头防范、受理疏导、帮助解决的信访工作新格局。支持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加强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深入推进平安青岛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刑事犯罪。重视应急知识普及,做好应急预案演练,建立防灾减灾预警系统,加强海上溢油应急联动和物资储备,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完善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机制,落实各级政府、行业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突出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市政管网等领域的安全监管。建设国家质检中心基地二期工程。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建设,完善监督制度和管理机制。开展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工作,年底前市区100%的蔬菜批发市场、70%的零售市场建成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八)加快文化青岛建设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精神家园,实施“四心、四德”工程,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增强社会诚信,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深入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做好未成年人社会课堂和乡村少年宫等场所的建设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不断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全面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年”活动,争取以优异成绩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筹备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契机,实施文化创作精品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事业,鼓励创作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具有青岛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启动市科技馆、文化中心等重点设施建设。办好第三届国际小提琴比赛、青岛音乐节、全民读书月等活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推进中国电影交易中心、国际影视演艺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新媒体、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原则,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利用,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提高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水平。完善城乡居民健身设施网络,提高足球、帆船等运动项目在青少年中的普及率。加快足球训练中心等工程建设,健全体育中心设施功能。办好第12届苏迪曼杯国际羽毛球锦标赛,争取在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九)深化改革攻坚,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营造富有效率、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国有经济分布缩减到45个行业。实行国有企业财务风险动态监控和预警分析,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调整完善国有投资公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投融资行为,增强发展能力。抓好中小企业三级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咨询、信贷融资、法律援助、技能技术培训等服务,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扶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形成统一规范的财政体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突出公共财政保障重点,把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三农”、环保、民生和社会事业。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外贸出口结构,扩大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出口,争创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完善定向招商工作机制,大力引进世界500强项目、地区总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项目,更加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高端人才。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指导和服务。把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施的机遇,深化青台经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继续发挥外事工作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做好侨务工作。全面加强对口帮扶交流,不断拓展区域合作领域,健全支持内资企业发展的服务网络,积极引进中央企业和知名企业来青发展。

(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各位代表!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必须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做好今年和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加快建立职责法定、程序规范、高效廉洁的法治政府,建立服务市民、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的服务型政府。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加强行政程序制度建设,强化行政问责,把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必经程序加以规范,使行政权力在有效监督下运行。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坚持重大事项、依法行政情况报告制度,加强与市政协的民主协商。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强化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的监督管理,适时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落实执法人员资格管理等监督机制。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做好法治城市创建工作。

创新政府服务和政务公开。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做好政府机构改革后续工作,完善政府服务体系,增强政府服务功能,扩大公共卫生、大众教育、养老服务等领域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提升电子政务水平,健全政府网上服务体系。深化政府信息公开,高度重视和及时回应社会热点问题,进一步畅通行风在线、政务服务热线、民生在线、纠风网、网络在线问政等沟通渠道,不断完善“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活动,健全公众评价机制。

切实加强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各项规定,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推进科技防腐工作,健全行政处罚权、政府投资项目、财政专项资金等网络化监管系统。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倡导短、实、新的文风会风。厉行勤俭节约,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功能,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财政资金使用、经济责任履行的监督,严厉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2015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5

关键词:重庆发展 张为臻 四个关键节点 城乡区域发展 基础设施 资源环境

一、2014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执行市委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在新常态中奋发有为,在转型发展中提质增效,全市呈现出经济稳中向好、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初步统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8%。突出特点是“四个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96亿元、增长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2万亿元、增长18%,实现进出口总额955亿美元、增长39%,动力结构更趋协调。二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电子信息和汽车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增长快于一般工业,金融和服务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增长快于一般服务业,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三是工业投资占比提高到31.5%,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占比均保持在25%左右,投资结构更趋合理,为长远发展积蓄了后劲。四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突破1000亿元、增长3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22亿元、增长13.9%,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5133元和9470元、增长9%和11.5%,效益结构持续向好。城镇新增就业6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处于3.5%的较低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以内。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重庆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长远看,重庆仍处于“双欠”阶段和“四个关键节点”,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不完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矛盾还需付出长期艰苦努力。近期看,经济社会发展也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实体经济面临不少困难,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投入不够、人才缺乏等问题较为突出,财政收入

增速趋缓和民生刚需增加的矛盾较为突出,政府职能转变和政风建设长效机制有待巩固完善。

二、2015年工作总体部署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总额均增长16%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碳排放均下降1%,主要污染物减排达到国家约束性要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实现上述目标,要按照市委提出的“有定力、善作为,转方式、提质量,重统筹、促公平,防风险、补短板,打基础、可持续”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把握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三、2015年的重点工作

(一)推动五大功能区域协调发展。围绕各功能区域发展定位,坚持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产业和人口走,完善和实施配套政策措施,夯实全市一体化发展基础。

进一步落实各区域发展导向。引导都市功能核心区聚焦金融服务、国际商务、高端商贸、文化创意、都市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和商贸中心。做大做强都市功能拓展区,着力打造全市科教中心、创新中心、物流中心、综合枢纽和对外开放门户。抓好城市发展新区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布局,努力发挥全市工业化、城镇化主战场作用,成为成渝城市群的重要支撑。完善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扶持政策,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提升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屏障功能。

认真落实功能分区配套措施。针对各功能区域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薄弱环节,充实重大投资项目库,带动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加快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各区域互联互通。建立基于功能分区的转移支付制度,落实财税分类扶持政策。加强技能培训、配套服务和统筹调度,有效保障企业用工需求。

(二)提质发展工业集群。把创新驱动作为结构调整的主引擎,巩固支柱产业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巩固提升“6+1”产业集群。推动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持续放量,稳定工业经济基本面。推动传统制造业与信息技术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装备工业和国防工业发展,建设通用航空、轨道车辆等产业集群。顺应大宗生产资料价格走低的趋势,巩固装备、建材、轻纺等行业企稳回升势头。加快钢铁、电解铝、化工等行业调整,努力实现转型增效。

做大做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务实抓好集成电路、液晶面板、物联网、机器人、石墨烯和纳米新材料、新能源及智能汽车、页岩气、MDI一体化、生物医药、环保装备等项目引进、生产配套和销售物流,加快推动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加快国家页岩气勘探开采示范基地建设,促进资源产业化利用。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着力提升产业能级。谋划布局一批物联网、机器人、新能源及智能汽车、纳米新材料、节能环保重大项目,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坚持市场导向,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创新平台。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集中力量攻克技术难题。推行基于绩效评估的后补助方式,用好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更多企业通过创新增强竞争力。落实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建立与贡献相匹配的创新收益机制。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长江上游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目标,坚持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业、传统和现代服务业并重,完善市场体系、增强集聚功能,推动服务业跨界发展、创新发展。

大力发展新型服务贸易。依托“渝新欧”和铁路口岸,发展平行贸易,扩大对欧进出口贸易。充分利用保税商品展示交易平台,创新交易机制,做大交易规模。推进保税区贸易方式创新,发展融资租赁、进境入区维修、委内加工、离岸贸易等新型业务。优化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综合服务和流程监管,吸引更多线下交易转线上、商贸企业上平台。形成基于数据服务的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加快中央商务区转型升级,推进智慧商圈建设。培育会展品牌,壮大会展经济。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经济。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促进电子商务向农村延伸。完善现代物流基地、区域性物流节点和城乡配送体系,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多式联运。加强旅游整体规划和布局,打造精品线路和景区。

推动金融业健康发展。培育和引进总部型、区域性金融机构,做强银行、证券、保险业,发展金融租赁、金融保理、信用保证保险、责任保险等新型业态。积极争取国家各类金融试点,设立民营银行,发展银行卡清算、再担保、跨境金融服务和互联网信用服务等业务。深化跨国公司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发展人民币跨境支付和离岸金融结算业务。鼓励各类企业上市。开展巨灾保险试点。加强对小贷、担保等机构的监管,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和投融资咨询机构。

(四)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规划引领,强化基础支撑,推进产城融合,加强城市管理,不断提升城市集群的发展质量。

完善市域城镇体系。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和“多规合一”。突出城市特色,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完成渝东北、渝东南城镇群总体规划。提升区县城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打造一批特色中心镇。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铁路、高速公路、空港、水港、信息港等对外通道,强化都市区中心枢纽功能。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开通成渝客运专线,建成兰渝铁路重庆段,开工郑万高速铁路。启动都市区铁路环线及其枢纽建设,推进货运铁路进园区。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25公里,实施第四个千公里建设计划。基本建成江北国际机场第三跑道及东航站区,启动巫山机场建设,布局一

批通用航空机场。投用果园港,加快新田、龙头山等枢纽型港口建设。启动建设长江小南海水电站,基本完成天然气“县县通”。提速实施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内外环之间骨干连接道。

提高城市配套建设和管理水平。推进人口聚居区建设,合理布建公共设施。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加强公租房配套建设和运营管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建成一批公共停车站场、人行过街设施,推进城市交通智能化示范,治理易堵路段,加强交通疏导,提高通勤效率。深化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地下管网信息系统。

(五)继续抓好“三农”和三峡后续工作。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加强三峡后续工作,努力让广大农民和库区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由“生产导向”转向“消费导向”,加快形成因地制宜、规模生产和专业配套格局。紧盯市场需求,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强化农产品全程监管和责任追溯,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培育农村现代流通主体。推动农业农村与休闲旅游深度融合,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加快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1万公里。推进农村电网升级和危旧房改造。建设渝东北、渝东南扶贫开发示范区。扎实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强化扶贫资金使用监管和绩效考核。

完成三峡后续工作任务。抓好项目申报和二期项目库建设,滚动实施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态环保等后续项目。强化库区水污染防治,确保三峡水库水质安全。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重点区域治理。

(六)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扎实抓好中央部署的改革事项,接续推进25项重点改革,谋划推出一批新的重大改革,不断激发经济内生动力和社会发展活力。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市属国有集团层面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国有企业股权化步伐。坚持以管资本为主,以整合资源为重点,加强国有资产分类监管。推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试点。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探索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三证合一”和“多证联办”。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科技型、民生型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

推进财税、投融资和价格改革。认真贯彻《预算法》,扩大预决算公开范围,将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有序推进“营改增”、消费税、资源税等税制改革,清理规范各类优惠政策。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推出一批PPP合作项目。壮大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规模,鼓励非公资本参与基金运营。稳步实施公共产品和服务价格改革。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量化确权改革试点,探索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效实现形式。完善地票交易制度。建设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机制,探索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创新农业保险品种,建立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

(七)努力扩大内陆开放新优势。顺应国家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和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主动向东向西向南开放,高效组织国内外资源要素,不断拓展内陆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完善面向欧亚的大通道、大通关体系。大力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口岸经济,着力构建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积极组织周边地区货物搭载“渝新欧”班列,推动国际邮政专列正式运行,增加“渝新欧”开行班次和集装箱运量。加快临空经济区建设,增辟国际客货运航线。依托果园港等内河港区,促进重庆产品和转口货物通江达海。争取新设一批特种商品进口指定口岸。在城市发展新区和渝东北、渝东南有条件的区县设立海关、检验检疫机构或保税仓库。

增强开放平台承载能力。强力推进两江新区开发开放,展现国家级新区的带动力、辐射力和影响力。提速建设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贸易功能区和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加快万州、南岸保税物流中心(A型)建设,争取设立南彭保税物流中心。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开放平台。

推动引进来走出去同步发展。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措施,实行外资准入备案制,推动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引导外资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合资经营与本土企业广泛合作。争取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友城和港、澳、台经贸往来,促进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协作,务实推进成渝经济区一体化,深化渝黔、渝鄂、渝湘等区域合作。

(八)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大社会事业和民生投入,办好利民惠民实事,促进民生不断改善。

构建更完善的就业社保体系。优化就业政策和环境,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和困难群众就业。依托楼宇产业园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促进社保由制度全覆盖转向人员全覆盖。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动社会救助精准化、养老服务社会化、法律援助便利化,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重庆文化整体实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推出更多文艺精品。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城乡均衡配置。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工作。加强文物遗产保护和利用,传承历史文脉。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

让人民享有更公平的教育。按人口分布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区域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试行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入学考试。搭建中职、高职专科与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立交桥”。抓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构建多元化办学格局。加大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入学。

提供更好的卫生计生服务。扩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推进分级诊疗改革试点,构建县乡一体化医疗联合体。扶持和引导社会办医,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加强药交所建设,完善药品交易制度。做好中医药工作。落实“单独两孩”生育政策。

今年,拟投入277亿元,重点办好25件民生实事。

(九)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顺应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促进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网络化、网格化管理,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安全事故防控体系建设,有效防控重特大事故。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综合管理体制,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处置和保障能力。

加快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推动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探索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引导和规范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推行居住证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

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律师等第三方参与调处机制。实施“阳光信访”,规范信访秩序,将信访导入法治轨道。加强民族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空气、喝上干净水、生活在宜居环境中。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完善各功能区域环保标准,落实产业投资负面清单和规划环评制度,推进能效评价前期介入。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构建低碳能源体系。推广合同能效管理,探索废气、污水和垃圾等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试点。

深入实施环保五大行动。以PM2.5污染防治为重点,抓好扬尘控制、机动车减排、高污染行业及重点企业治理,都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240天以上。推进次级河流综合治理,完成都市区重点湖库整治。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划定生态红线,完善生态保护、排污许可、环境信息公开等制度体系。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加快制定和修订防治大气污染、规范畜禽养殖、保护饮用水源、林地和湿地资源等行政规章。依法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形势新常态,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法治政府建设目标,加快建设管理规范、运行高效、服务勤勉、施政廉洁的人民政府,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治理水平。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厘清行政权力边界。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合理划分市和区县政府职责权限。稳步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权项。依法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完善新闻发布制度。

(二)推进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积极配合人大立法工作,统筹推进政府规章立改废释。认真履行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地方智库建设。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

(三)强化权力监督,抓好廉洁自律。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真诚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充分尊重司法监督,主动接受公众和舆论监督。对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防止权力滥用。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

北京市政府审计主要工作研究 篇6

按审计的业务类型分可分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近年来, 随着国家经济快速推进, 预算执行审计呈现出新形势下的新特点。总结新的预算执行审计发展趋势, 准确定位并迅速适应, 能够进一步发挥预算执行审计高层次的作用。

1.1 将预算执行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开展

结合项目是适应日益庞大的经责审计任务需要, 也是整合资源、统筹计划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结合, 可以扩大审计范围、扩充审计思路、实现成果共享, 达到一次审计满足多种需要的目的。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审三年的时间优势, 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苗头性的问题予以挖掘, 同时将财务问题的产生原因追根溯源, 从预算执行问题的表象上归纳出管理层面的症结所在, 力求深层次披露问题。

1.2 预算执行审计中绩效审计比重增大

强化绩效审计, 是国家审计的长期努力方向。在审计预算编制到决算编制的整个过程中引入绩效审计, 对预算编制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对预算执行的效果性进行评价, 能够推动财政体制完善。在预算执行审计中选择绩效审计项目时, 紧密结合部门职能特点, 关注社会发展热点, 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避免广泛无序的盲目开展绩效审计。

1.3 推进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开制度

及时公告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切实实现审计事务公开, 能够不断提高审计结果的公信力, 打造“阳光审计”工程。北京市审计局于2011年11月11日首次对外公布了31个市级部门、单位2010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单项审计结果, 并将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也一并进行了公布。今年北京市审计局将继续贯彻并扩大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将审计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 是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创新举措, 并且也对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提出了更快、更准、更精的新要求。

1.4 紧抓履职情况突出经济责任审计重点

为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分析的合理性、提升评价的高度、加强建议的可行性, 以被审人员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基本情况为主线设立关键考核点。一是紧密联系履职情况和行业特点通过学习行业法规、研读各部门总结报告、观察重要新闻动态等方式, 选取能够体现领导决策动向、管理水平、体现部门特点的内容为对其法定职责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判断提供方便。二是关注发展趋势和分析资金流向, 利用AO审计软件和数据库辅助系统将各年项目进行比对、排序、筛选圈定重点项目范围, 提高审计结果的权威性和代表性。三是充分结合当年预算执行审计重点, 通过对国库授权支付收款对象进行分类汇总,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会议培训内容、人员、频率进行分析, 判断财政资金的使用恰当性和效率性。

1.5 积极推动行政机关内部审计工作

目前市级行政机关内部审计工作存在下列问题:一是部分单位未设单独的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内部审计工作由财务人员兼职承担, 其独立性、客观性受到影响;二是部分单位未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工作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权限得不到保障;三是受到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人员数量的限制, 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不能适应单位发展的要求。审计机关在逐渐敦促各市级行政机关加强内部审计基础工作, 明确内部审计的目标、权限和职责, 按照单位实际情况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审计人员, 制定内部审计章程、内部审计工作手册, 重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最终达到提升内部控制水平的目的。

2 优化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审计效能

在近年的工作中, 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审计管理体系, 也践行了一些新的管理模式。力求使管理体系与现行审计的客观需求相适应, 将审计效能最大化。

2.1 做好审计计划督导工作

一是统筹分配审计资源, 全盘考虑可调用一线审计人员的数量、年龄结构和业务能力, 结合审计项目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搭构审计小组, 保证审计资源合理分配, 为审计计划的有效落实提供保障。二是细化现场进度管理, 编制《审计组工作进度内部控制表》, 按日安排每位组员的具体工作, 严格控制现场工作进度。三是引入过程监督机制, 将各审计组计划内容列表张贴, 两周一汇报并考核公示, 提高计划进度意识, 为提高审计质量提供保障。

2.2 确立审计小组内部三层管理体系

一是深化组员分工与职责, 审计成果及责任落实到个人, 并要求延伸单位出户时审计问题描述、取证资料、现场实施系统同时完成上交。二是提高组长实施阶段控制力, 把握审计节奏及重点, 合理规划审计时间, 细化分配审计任务, 督促、指导组员工作, 随时校正审计方向。三是规范工作流程, 确保纵向、横向沟通, 审计小组间统一思路, 并行推进, 统一规范审计报告模式。把报告阶段往前推进, 随时与其它审计小组进行沟通, 加强与综合和审理部门的协调工作, 使本小组的审计工作高效可行。

2.3 营造先进审计文化

一是审计机关积极举办专业培训, 深入推进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 不断提高审计能力, 增强审计文化辐射力, 谋求业务水平新高度, 用头脑风暴打破惯性束缚, 用集体智慧冲出审计创新。二是坚持不懈搞思想建设, 教育党员干部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廉洁审计, 审计工作上新台阶, 树立干部新形象, 增强审计文化渗透力, 形成审计干部主观约束力。三是审计机关内部推行提升审计成果的各项评比、表彰, 增强审计文化转化力, 从表象中深挖内在规律, 从项目中总结经验方法。

3 多样化审计手段吸收中央审计的先进方法

积极推广现代审计手段, 集中攻关审计工作创新方法, 才能适应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和新任务。审计署正在实行的很多工作方法具有领先性, 值得我们根据切身实际情况仔细研究, 从中吸取经验, 我们也从自身的工作中总结出许多可供借鉴、讨论的做法, 在每一次工作中不断的修订, 逐步完善。

3.1 做足准备阶段工作多管齐下挖掘审计深度

一是充分分析被审单位现有统计数据, 确定延伸审计突破口。如通过国库授权支付凭证汇总支付各单位资金总额, 重点关注与下属二、三级单位、协会、培训中心等单位的往来关系, 同时摸清惯用承包商和会议地点寻找需要关注的疑点;二是积极调用被审单位业务数据核实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真实性、完整性。通过审核业务流程、服务受理书、合同、结果报告等确定被审计单位实际执行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名称、标准和征收范围判断有无随意调整征收范围和标准的问题, 辨别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收入的划分是否符合规定;三是善于利用网络资源理清被审单位工作动态及所属行业发展趋势。通过查看该单位网站、政府公务员网、内部电子平台等留意该单位重大工作事项及举措、组织的培训及考试、对行业内企业的通知通告等与账面财务数字结合考虑寻找隐蔽关键点。

3.2 预算执行审计与决算草案审签相结合, 能够全面反映部门预算执行总体情况

《审计法》规定, 按照法定程序对部分决算草案进行审签, 是对部门预算执行结果的真实、正当、效益进行的审计监视, 是一种法定的行政执法行为。审计署自2008年度预算执行审计开始试行对25个部门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和决算草案审签相结合, 2009年度之后将这种工作方式推进到对开展预算执行审计的部门全部进行决算审签。部门决算 (草案) 审签制度有利于深化本级预算执行审计, 有利于人大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 有利于促进审计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审签制度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审计结果都在审计署的实施中得到了实践探索。

3.3 预算执行审计与联网审计相结合, 对预算执行情况开展实时监督

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联网审计成为一个崭新的审计模式。审计署从2005年对8个中央部门开展联网审计试点到现在, 已在51个中央部门部署了前置采集系统, 实现了审计管理系统与这些部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互联。通过联网审计, 可以实现适时审计、远程审计、更高效率地数据采集和分析, 在扩大审计覆盖面、实现审计关口前移、促进部门自我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4 每年选取部分预算资金绩效评价指标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进行试用

绩效审计的标准很多并不是在法律、法规中事先确定, 要求审计人员从实际情况出发, 与被审单位不断沟通协商, 设计和选择一系列能够评价整体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的指标和标准。审计署自2008年度预算执行审计以来, 每年选取和修订10个预算资金绩效评价指标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进行试用。对政府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绩效审计势必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逐步摸索、不断修正才能够早日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3.5 借阅审计档案对实施审计工作的帮助

通过借阅审计档案, 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以前年度审计成果, 在较短的时间内摸清被审单位脉络、构建审计思路, 对审计人员规划审计范围、发现审计线索、确定审计重点都能起到重要作用最终达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从审计档案中需要着重了解的内容包括:一是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组织结构、职能特点、人员情况等。二是熟悉相关法规和政策、被审单位所属行业的相关行业指标。三是分析以前年度审计重点和审计现问题避免重复审计加强审计针对性。四是了解以前年度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这既是审计报告固定组成内容提出的要求, 也是检查审计工作成效的必要方式。

3.6 沿资金支出线索进行外部单位调查, 对揭露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起到了显著作用

一是合理选择外调单位针对目标有的放矢。进行外部调查不宜随机选择对象, 应充分发挥审计经验寻找隐藏在财务账簿中的蛛丝马迹。将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等支出内容作为重点对象, 对无明细的大额支出、年底非常规支出、旅行社发票等进行合理怀疑。二是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外调之前充分沟通。到达外调单位时应首先出示介绍信及审计人员个人证件, 通过沟通使对方消除抵触情绪。前往外调单位之前应与该单位进行电话联系, 阐明进行外调的目的及需要, 保证相关人员能够出席、相关资料可查、单位公章可用等, 使审计人员能够在外调时及时取得审计证据。三是保持敏感观察细节发现可疑一查到底。在外调单位要追查到原始资料, 不可取得复印件便掉以轻心, 同时决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发现疑点后更要追根溯源, 可再通过对银行、工商部门等单位的外部调查, 核实收款账户真实开立单位及发票开具公司是否真实存在等, 将问题查深查透。四是综合考虑审计成本提高效率灵活应变。外部调查耗用时间较多、成本较大所以在进行外部调查前应充分考虑审计方法节约成本, 对于可信任的金融机构及行政机关可运用函证的方法取得证据, 对于远在郊区或外地的企业可根据重要性原则对于一些辅助性资料要求对方送达审计地点。运用外部调查可以充分证明在被审计单位账簿中无法确认的问题, 是发现重大问题的可行方法。

4 把握着力点深化审计质量

扎实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工作, 努力提升审计效果, 从审计工作的发展和实践经验入手, 我认为还可以在审计调查、审计思路、分析产生问题原因等方面进一步推敲, 提高审计质量, 促进国家治理水平。

4.1 认真开展审计调查, 提高审计实施方案可执行性

一是将被审单位处室职能与项目资金结合分析, 确定重点审计项目。从处室的工作职能、年度计划及本年工作完成情况着手开展座谈。二是选取部门职能涵盖率高、固有风险较低、资金量居中的二级预算单位进行试审, 摸清被审单位业务流程、财务核算规律。三是对关键流程进行穿行测试, 对部分社会热点项目进行全面程序审核, 选取部分业务数据寻根溯源, 追查到流程最末端, 确定控制关键点。

4.2 科学构建审计思路, 多管齐下挖掘预算执行审计深度

一是科学选取延伸单位, 结合预算资金量、业务特点、与一级单位往来关系、重大变化、本年审计重点等方面综合考虑。二是积极挖掘多年被审计部门的新突破口, 合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审计内容, 明确当年审计侧重点, 对于屡禁不止问题深入分析形成原因。三是利用外部网络资源, 了解被审计单位工作动态, 获取相关辅助信息, 与账面财务数字结合考虑, 寻找审计疑点。

4.3 深入分析产生预算执行问题的内部因素, 为提高被审单位财务收支核算水平出谋划策

一是部分被审单位财务部门组织架构尚未理顺。存在未单独设立财务科室、财务人员身兼多职的现象, 造成了财务人员无法满足日益精细化的预算执行核算要求。可以通过审计建议帮助被审单位改善财务部门组织结构, 提升核算水平。二是内审机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部分内部审计部门在单位中不受重视, 存在工作走过场的现象, 达不到监督目的。审计人员可通过借鉴内审结果、借用内部审计部门的力量促进审计建议整改等方式促进其工作开展。三是业务部门对预算执行精神尚未完全理解。部分项目执行人员对预算执行监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对财务部门存在抵触情绪。审计小组应与业务部门进行充分沟通, 讲解刚性预算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消除误解, 提升项目执行人员对预算执行的配合度。

4.4 拓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角度

围绕履职用具体数字进行业绩评价。通过预算部门开展的业务项目数量;为市委、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提供信息支撑的报告数量;通过专业杂志、报纸、网络、电视节目等方式发布的信息数量;境外学习、专业培训的人员数字及单位人员结构等基础资料评价履职情况。从体制着手探讨机构设置层次缺陷。以近年的基层工作实际需求数据作为支撑进行了分析建议加强基础工作力量。结合预算执行审计成果分析内部资源配置水平。利用预算执行审计中关于预算年度全部会议费、培训费支出的详查工作, 进行具有经济责任审计特色的效率分析, 统计在部门内部培训中心尚有承接能力的情况下在外部会议场所召开的会议和培训, 评价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审计法第一条规定, 为了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促进廉政建设, 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根据《审计法》的要求, 做好政府审计才能够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职能作用, 全面监督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 为推动完善国家治理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审计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 进一步深化政府审计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完善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才能够肩负起国家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神圣职责。正如刘家义审计长所讲, 国家审计监督是一种专职和专业行为, 是独立的、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法进行的监督, 由于其自身都有的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 审计又是国家治理中监督控制子系统的“免疫系统”, 对维护、完善和促进国家治理有重要意义。作为北京市的审计机关, 要按照国家审计的总体要求和指引, 立足北京实际, 着眼地方特色, 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切实发挥审计功能, 对地方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方面加以关注、揭露和反映, 为促进北京经济和和谐稳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摘要:《审计法》第一条规定为了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文章从北京市政府审计发展趋势、管理体系、审计手段和审计重点几方面分析北京市政府审计现阶段的主要工作。

关键词:北京,政府审计,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S].2006.

上一篇:做好毕业生党员材料归档工作下一篇:为产品质量筑起安全防护墙,尽享安全烹饪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