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线防护设计方案(精选7篇)
射线防护设计方案 篇1
环保型射线防护板
环保型射线防护板是由湖南康宁达公司独家研制的新型环保防护材料,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申请国家专利一项。该防护板具有强度高、防护性能好、美观、耐用等优点。特别是因不含铅而可有效避免铅对医生身体的伤害,因其含铝、铁、铜、锰、钨等多种金属成分,可有效吸收散射线,大幅降低室散射线量,是放射科特别是介入治疗最理想的墙面、地面及天花板防护材料。同时也是高档的防护门及防护墙隔断材料,其铅当量可达1-5mmpb当量,裁剪容易,施工方便。
环保型射线防护板四大突出特点:
*绿色环保:
本材料不含铅,可回收再生,对环境也不会构成污染,特别是可有效地降低X光检查室及介入检查室内的铅离子浓度、保障工作人员及患者的身体健康。*防辐射效果好:
本材料含铝、铁、铜、锰、钨等多种金属元素,不仅能阻碍辐射射线穿透,并可吸收散射线。
*施工方便:
因本产品强度大,可据、粘、钉、贴及拼装,可用于生产防护门、防护窗、防护墙及防护地板,施工十公便捷,并且在机房改建时可拆卸安装,多次使用。*功能多样化:
除具有射线防护功能外,还能达到空间隔断的目的,表面易于处理,美化环境,同时具备多个功能。
射线防护设计方案 篇2
探伤室竣工验收主要是采取实际测量的方式, 即根据相关标准进行环境辐射水平的巡测与控制点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来判断探伤室设计是否满足防护要求, 其测量值并非全年累计值。而探伤室在防护计算时主要针对防护对象采用全年累计剂量当量值, 因此, 单纯采用实测数据进行复核未必能准确反映防护设计的合理性。本文依据辐射防护相关标准, 针对探伤室防护设计值与实测值进行实例分析, 对工业射线探伤室的设计与安全防护有重要意义。
2 辐射防护标准限制值
针对工业射线探伤室辐射防护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类, 分别对照射限值进行了详细规定。
2.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1887 1-2002)
针对不同防护对象的辐射剂量限值本标准有详细规定, 简言之, 公众年总限值为1 m Sv, 职业照射年总限值为20m Sv, 这个指标是最基础的防护控制条件[1]。
2.2 工业γ射线探伤防护标准
1) 国标《γ辐照装置设计建造和使用规范》 (GB17568—2008) 第4.2.4条规定:在探伤室防护设计时, 职业人员防护设计限制γ辐射当量值为5m Sv/a, 公众人员防护限制值为0.1m Sv/a[2]。
2) 卫生部颁布的《工业γ射线探伤放射防护标准》 (GBZ132—2008) 第6.1条中规定:射线探伤室进行屏蔽墙设计时剂量约束值可取0.1~0.3m Sv/a, 并要求探伤室墙外30cm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不大于2.5μGy/h[3]。
2.3 工业X射线探伤防护标准
1) 卫生部颁布的《工业X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 (GBZ117—2002) 第5.2.2条和第5.2.3条中分别规定:空气比释动能率在40μGy/h以上范围内划分为控制区, 比释动能率在4μGy/h以上范围内划分为管理区。该标准适用于500k V以下的工业X射线探伤装置[4]。
该标准的配套技术规范《工业X射线探伤卫生防护监测规范》 (GBZ/T150—2002) 第5.1.4条规定:探伤室周围非放射工作人员居留侧辐射水平应不大于2.5μGy/h, 放射工作人员居留侧辐射水平应不大于25μGy/h, 其监测点为探伤室墙外5cm[5]。
2) 国家标准《粒子加速器辐射防护规定》 (GB 5172—85) 第2.1条规定:职业放射工作人员全身收到均匀照射的剂量当量或全身受到不均匀照射的有效剂量当量均不得超过50m Sv/a;公众中的个人均不得超过5m Sv/a[6]。
2.4 防护设计限制值对比
综合上述, 辐射防护标准限制值, 工业X射线、工业γ射线探伤防护标准极限限制值可按表1取值。
3 防护设计与实测对比
以某重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大型压力容器制造基地项目联合厂房探伤室为例, 其最大产品壁厚约200mm, 探伤室内配置4Me V直线加速器1台, 60Co射线源 (200Ci) 1只。首先按4Me V直线加速器进行主照墙厚度的设计, 其主照墙外为厂内工人走道, 防护对象属于对公众的防护, 考虑探伤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按照近年来国内主要重型机械工厂探伤室的的工作情况, 其加速器的年实际出束时间一般不超过400h[7], 因此取居留因子为0.25, 设备有效年时基数为400h, 剂量限制值按4倍的安全系数取0.25m Sv/a, 其设计参数如表2所示。
经设计计算得屏蔽透射率Bx为4.69×10-7, 主照墙厚度 (混凝土) 为1850mm。
而检测值为墙外50 cm处空气比释动能率需满足小于2.5μGy/h, 按照此限制条件主照墙厚度 (混凝土) 为1 675mm, 因此, 主照墙防护设计能满足控制点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的检测要求。
再按60Co射线源 (200Ci) 进行次墙厚度的设计, 次墙外为控制区, 防护对象为职业照射人员, 工人的实际居留时间决定了控制点处的限制值, 按照机械工厂年时基数标准, 工人的年时基数为1 330h。取居留因子为1进行, 剂量限制值按4倍的安全系数取1.25m Sv/a, 其设计参数如表3所示。
注:1Ci=3.7×104Bq
经设计计算得屏蔽透射率Bx为3.99×10-6, 次墙厚度 (混凝土) 为1166mm。
而检测值为墙外30 cm处空气比释动能率需满足<2.5μGy/h, 按照此限制条件主照墙厚度 (混凝土) 为1077mm, 因此, 次墙防护设计能满足控制点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的检测要求。
但探伤室周边环境各异, 对于不同的周边环境要分别进行对应的分析。如探伤室附近有居民区, 或者周边存在固定工位的工人, 有全天居留的可能。对于此类情况, 要针对其进行单独分析, 并采用年剂量当量限制值与控制点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指标分别进行核算检验。
4 辐射防护薄弱区域分析
根据第3节防护设计与实测对比分析可得, 按标准进行的防护设计一般能满足控制点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的检测要求, 但探伤室外仍存在一些防护薄弱区域。最具代表性的为照射室大门门缝外侧, 探伤室迷宫处以及照射室与控制室之间的线缆穿墙处。其中照射室大门门缝外侧经常由于大门垂直度等不能满足要求导致门缝过大以致辐射超标, 在设计与施工时需重点考虑。而探伤室迷宫设计需根据射线的散射规律进行多次散射计算出迷道的长度以及墙厚, 直至迷宫外控制点处空气比释动能率的限制值满足标准要求。照射室与控制室之间的线缆穿墙处需沉入地下一定距离, 并且施工完成后防护墙体禁止再开凿。
5 结论
本文对工业射线探伤室防护设计与实测进行了详细分析与对比, 但是, 单纯的采用实测控制值或年有效剂量当量限制值均未必能准确反映防护设计的合理性[8]。因此, 在竣工验收时, 最好采用两者指标分别进行核算检验。对于辐射防护薄弱区域, 在设计时应重点考虑, 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设计要求执行。
摘要:为更好地进行工业射线探伤室的设计与安全防护, 论文对辐射防护标准限制值进行了比较探讨, 结合实例对工业射线探伤室防护设计与实测进行了分析与对比, 并对辐射防护设计参数与防护薄弱区域进行了深入分析, 旨在对工业射线探伤室设计、环境评价与竣工验收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探伤室防护设计,辐射防护标准,剂量限制值
参考文献
[1]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2]GB17568—2008γ辐照装置设计建造和使用规范[S].
[3]GBZ132—2008工业γ射线探伤放射防护标准[S].
[4]GBZ117—2002工业X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S].
[5]GBZ/T150—2002工业X射线探伤卫生防护监测规范[S].
[6]GB5172—85粒子加速器辐射防护规定[S].
[7]李绍海, 叶建阳, 卢杰.工业射线探伤室防护设计特点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 2010, 19 (3) :340-341.
X射线受检者防护管理制度 篇3
一、重视受检者的防护工作,减少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可以预防或减少由X射线检查给予患者及后代带来的潜在性危害,对于降低来自X射线诊断的公众剂量负担,提高X射线诊断的效应有着重大意义。
二、受检者的医疗照射,必须遵循实践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的最优化,原则上科室工作人员有权退回不符合正当化判断的申请单。
三、必须根据受检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工作条件。在不影响获得诊断信息的前提下,一般应采取“高电压、低电流、厚过滤”的原则。
四、照射面积不应超过胶片面积的10%。
五、根据投照方向选择恰当的体位,尽量避免非检查部位受到有用射线的照射。
六、必须注意对受检者的非投照部位进行屏蔽防护,特别应注意保护性腺、甲状腺、晶状体、活性骨髓、女性乳腺、胎儿及儿童骨髓等辐射敏感器官。
七、进行透视检查,必须十分注意缩短曝光时间。
八、科室配备的为受检者使用的屏蔽防护用品,如铅防护帽、铅防护衣、铅防护巾等,工作中要合理使用。
九、要做好陪护者、携扶者、侯检者的防护,机房内不得停留无关人员。
十、对受检者(特别是育龄妇女、孕妇、儿童)在受照射检查之前应告知其本人或监护人放射诊断的适应症,电离辐射的危害性及配合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必要性。
射线防护设计方案 篇4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的监督管理,促进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应用,保障人体健康,保护环境,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以及转让、进出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放射性同位素包括放射源和非密封放射性物质。
第三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国务院公安、卫生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本条例的规定,对有关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本条例的规定,对本行政区域内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
国家对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实行分类管理。根据放射源、射线装置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具体分类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将射线装置分为Ⅰ类、Ⅱ类、Ⅲ类,具体分类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商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章 许可和备案
第五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依照本章规定取得许可证。
第六条
除医疗使用±喾派湓础⒅票刚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用放射性药物自用的单位外,生产放射性同位素、销售和使用±喾派湓础⑾售和使用±嗌湎咦爸玫牡ノ坏男砜芍ぃ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颁发。
除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颁发的许可证外,其他单位的许可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颁发。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向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颁发许可证前,应当将申请材料印送其行业主管部门征求意见。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将审批颁发许可证的情况通报同级公安部门、卫生主管部门。
第七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申请领取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所从事的生产、销售、使用活动规模相适应的,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防护知识及健康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有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职业卫生标准和安全防护要求的场所、设施和设备;
(三)有专门的安全和防护管理机构或者专职、兼职安全和防护管理人员,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
(四)有健全的安全和防护管理规章制度、辐射事故应急措施;
(五)产生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的,具有确保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达标排放的处理能力或者可行的处理方案。
第八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事先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许可申请,并提交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进行放射诊疗的医疗卫生机构,还应当获得放射源诊疗技术和医用辐射机构许可。
第九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符合条件的,颁发许可证,并予以公告;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条
许可证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单位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
(二)所从事活动的种类和范围;
(三)有效期限;
(四)发证日期和证书编号。
第十一条
持证单位变更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应当自变更登记之日起20日内,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许可证变更手续。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持证单位应当按照原申请程序,重新申请领取许可证:
(一)改变所从事活动的种类或者范围的;
(二)新建或者改建、扩建生产、销售、使用设施或者场所的。
第十三条
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持证单位应当于许可证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原发证机关提出延续申请。原发证机关应当自受理延续申请之日起,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完成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延续;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
持证单位部分终止或者全部终止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活动的,应当向原发证机关提出部分变更或者注销许可证申请,由原发证机关核查合格后,予以变更或者注销许可证。
第十五条
禁止无许可证或者不按照许可证规定的种类和范围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生产、销售、使用活动。
禁止伪造、变造、转让许可证。
第十六条
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海关总署、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和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的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限制进出口放射性同位素目录和禁止进出口放射性同位素目录。
进口列入限制进出口目录的放射性同位素,应当在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由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依据国家对外贸易的有关规定签发进口许可证。进口限制进出口目录和禁止进出口目录之外的放射性同位素,依据国家对外贸易的有关规定办理进口手续。
第十七条
申请进口列入限制进出口目录的放射性同位素,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进口单位已经取得与所从事活动相符的许可证;
(二)进口单位具有进口放射性同位素使用期满后的处理方案,其中,进口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的,应当具有原出口方负责回收的承诺文件;
(三)进口的放射源应当有明确标号和必要说明文件,其中,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的标号应当刻制在放射源本体或者密封包壳体上,Ⅳ类、Ⅴ类放射源的标号应当记录在相应说明文件中;
(四)将进口的放射性同位素销售给其他单位使用的,还应当具有与使用单位签订的书面协议以及使用单位取得的许可证复印件。
第十八条
进口列入限制进出口目录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应当向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进口申请,并提交符合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要求的证明材料。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海关验凭放射性同位素进口许可证办理有关进口手续。进口放射性同位素的包装材料依法需要实施检疫的,依照国家有关检疫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对进口的放射源,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还应当同时确定与其标号相对应的放射源编码。
第十九条
申请转让放射性同位素,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转出、转入单位持有与所从事活动相符的许可证;
(二)转入单位具有放射性同位素使用期满后的处理方案;
(三)转让双方已经签订书面转让协议。
第二十条
转让放射性同位素,由转入单位向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符合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要求的证明材料。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一条
放射性同位素的转出、转入单位应当在转让活动完成之日起20日内,分别向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
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应当建立放射性同位素产品台账,并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的编码规则,对生产的放射源统一编码。放射性同位素产品台账和放射源编码清单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生产的放射源应当有明确标号和必要说明文件。其中,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的标号应当刻制在放射源本体或者密封包壳体上,Ⅳ类、Ⅴ类放射源的标号应当记录在相应说明文件中。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建立放射性同位素备案信息管理系统,与有关部门实行信息共享。
未列入产品台账的放射性同位素和未编码的放射源,不得出厂和销售。
第二十三条
持有放射源的单位将废旧放射源交回生产单位、返回原出口方或者送交放射性废物集中贮存单位贮存的,应当在该活动完成之日起20日内向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本条例施行前生产和进口的放射性同位素,由放射性同位素持有单位在本条例施行之日起6个月内,到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手续,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放射源进行统一编码。
第二十五条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需要将放射性同位素转移到外省、自治区、直辖市使用的,应当持许可证复印件向使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并接受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出口列入限制进出口目录的放射性同位素,应当提供进口方可以合法持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证明材料,并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和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出口放射性同位素应当遵守国家对外贸易的有关规定。
第三章 安全和防护
第二十七条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负责,并依法对其造成的放射性危害承担责任。
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的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生产单位安全和防护工作的管理,并定期对其执行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对直接从事生产、销售、使用活动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和防护知识教育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上岗。
辐射安全关键岗位应当由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担任。辐射安全关键岗位名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二十九条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关于个人剂量监测和健康管理的规定,对直接从事生产、销售、使用活动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第三十条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年度评估。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进行整改。
第三十一条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需要终止的,应当事先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废物进行清理登记,作出妥善处理,不得留有安全隐患。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发生变更的,由变更后的单位承担处理责任。变更前当事人对此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是,约定中不得免除当事人的处理义务。
在本条例施行前已经终止的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其未安全处理的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由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方案,及时进行处理。所需经费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承担。
第三十二条生产、进口放射源的单位销售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给其他单位使用的,应当与使用放射源的单位签订废旧放射源返回协议;使用放射源的单位应当按照废旧放射源返回协议规定将废旧放射源交回生产单位或者返回原出口方。确实无法交回生产单位或者返回原出口方的,送交有相应资质的放射性废物集中贮存单位贮存。
使用放射源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将Ⅳ类、Ⅴ类废旧放射源进行包装整备后送交有相应资质的放射性废物集中贮存单位贮存。
第三十三条使用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的场所和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场所,以及终结运行后产生放射性污染的射线装置,应当依法实施退役。
第三十四条生产、销售、使用、贮存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场所,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其入口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安全和防护标准的要求,设置安全和防护设施以及必要的防护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射线装置的生产调试和使用场所,应当具有防止误操作、防止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意外照射的安全措施。
放射性同位素的包装容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设备和射线装置,应当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放射源上能够设置放射性标识的,应当一并设置。运输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放射源的射线装置的工具,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或者显示危险信号。
第三十五条放射性同位素应当单独存放,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等一起存放,并指定专人负责保管。贮存、领取、使用、归还放射性同位素时,应当进行登记、检查,做到账物相符。对放射性同位素贮存场所应当采取防火、防水、防盗、防丢失、防破坏、防射线泄漏的安全措施。
对放射源还应当根据其潜在危害的大小,建立相应的多层防护和安全措施,并对可移动的放射源定期进行盘存,确保其处于指定位置,具有可靠的安全保障。
第三十六条在室外、野外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应当按照国家安全和防护标准的要求划出安全防护区域,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必要时设专人警戒。
在野外进行放射性同位素示踪试验的,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商同级有关部门批准方可进行。
第三十七条辐射防护器材、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设备和射线装置,以及含有放射性物质的产品和伴有产生X射线的电器产品,应当符合辐射防护要求。不合格的产品不得出厂和销售,
第三十八条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进行放射诊疗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依据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和国家标准,制定与本单位从事的诊疗项目相适应的质量保证方案,遵守质量保证监测规范,按照医疗照射正当化和辐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并事先告知患者和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潜在影响。
第三十九条金属冶炼厂回收冶炼废旧金属时,应当采取必要的监测措施,防止放射性物质熔入产品中。监测中发现问题的,应当及时通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第四章 辐射事故应急处理
第四十条根据辐射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从重到轻将辐射事故分为特别重大辐射事故、重大辐射事故、较大辐射事故和一般辐射事故四个等级。
特别重大辐射事故,是指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上(含3人)急性死亡。
重大辐射事故,是指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2人以下(含2人)急性死亡或者10人以上(含10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
较大辐射事故,是指Ⅲ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9人以下(含9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
一般辐射事故,是指Ⅳ类、Ⅴ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
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公安、卫生、财政等部门编制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应急机构和职责分工;
(二)应急人员的组织、培训以及应急和救助的装备、资金、物资准备;
(三)辐射事故分级与应急响应措施;
(四)辐射事故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根据可能发生的辐射事故的风险,制定本单位的应急方案,做好应急准备。
第四十二条发生辐射事故时,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立即启动本单位的应急方案,采取应急措施,并立即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卫生主管部门接到辐射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并消除事故影响,同时将辐射事故信息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卫生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接到辐射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事故分级报告的规定及时将辐射事故信息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发生特别重大辐射事故和重大辐射事故后,事故发生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在4小时内报告国务院;特殊情况下,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直接向国务院报告,并同时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禁止缓报、瞒报、谎报或者漏报辐射事故。
第四十三条在发生辐射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辐射事故可能发生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有权采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
(一)责令停止导致或者可能导致辐射事故的作业;
(二)组织控制事故现场。
第四十四条辐射事故发生后,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辐射事故的等级,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预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卫生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应的辐射事故应急工作:
(一)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辐射事故的应急响应、调查处理和定性定级工作,协助公安部门监控追缴丢失、被盗的放射源;
(二)公安部门负责丢失、被盗放射源的立案侦查和追缴;
(三)卫生主管部门负责辐射事故的医疗应急。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相互通报辐射事故应急响应、调查处理、定性定级、立案侦查和医疗应急情况。国务院指定的部门根据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定的辐射事故的性质和级别,负责有关国际信息通报工作。
第四十五条发生辐射事故的单位应当立即将可能受到辐射伤害的人员送至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医院或者有条件救治辐射损伤病人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或者请求医院立即派人赶赴事故现场,采取救治措施。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对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
被检查单位应当予以配合,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不得拒绝和阻碍。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配备辐射防护安全监督员。辐射防护安全监督员由从事辐射防护工作,具有辐射防护安全知识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认可的专业人员担任。辐射防护安全监督员应当定期接受专业知识培训和考核。
第四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有不符合原发证条件的情形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
监督检查人员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证件,并为被检查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四十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检举;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未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行为,有权向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检举。接到举报的有关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对有关举报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向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单位颁发许可证或者批准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单位进口、转让放射性同位素的;
(二)发现未依法取得许可证的单位擅自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依法处理的;
(三)发现未经依法批准擅自进口、转让放射性同位素,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依法处理的;
(四)对依法取得许可证的单位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者发现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不予查处的;
(五)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监督管理工作中有其他渎职行为的。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缓报、瞒报、谎报或者漏报辐射事故的;
(二)未按照规定编制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或者不依法履行辐射事故应急职责的。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或者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0万元的,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无许可证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生产、销售、使用活动的;
(二)未按照许可证的规定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生产、销售、使用活动的;
(三)改变所从事活动的种类或者范围以及新建、改建或者扩建生产、销售、使用设施或者场所,未按照规定重新申请领取许可证的;
(四)许可证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而未按照规定办理延续手续的;
(五)未经批准,擅自进口或者转让放射性同位素的。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变更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未依法办理许可证变更手续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由原发证机关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部分终止或者全部终止生产、销售、使用活动,未按照规定办理许可证变更或者注销手续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辐射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伪造、变造、转让许可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收缴伪造、变造的许可证或者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伪造、变造、转让放射性同位素进口和转让批准文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收缴伪造、变造的批准文件或者由原批准机关撤销批准文件,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由原发证机关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
(一)转入、转出放射性同位素未按照规定备案的;
(二)将放射性同位素转移到外省、自治区、直辖市使用,未按照规定备案的;
(三)将废旧放射源交回生产单位、返回原出口方或者送交放射性废物集中贮存单位贮存,未按照规定备案的。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在室外、野外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未按照国家有关安全和防护标准的`要求划出安全防护区域和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的;
(二)未经批准擅自在野外进行放射性同位素示踪试验的。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依法收缴其未备案的放射性同位素和未编码的放射源,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由原发证机关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
(一)未建立放射性同位素产品台账的;
(二)未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的编码规则,对生产的放射源进行统一编码的;
(三)未将放射性同位素产品台账和放射源编码清单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的;
(四)出厂或者销售未列入产品台账的放射性同位素和未编码的放射源的。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原发证机关指定有处理能力的单位代为处理或者实施退役,费用由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承担,并处1万元以上l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对废旧放射源进行处理的;
(二)未按照规定对使用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的场所和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场所,以及终结运行后产生放射性污染的射线装置实施退役的。
第六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评估或者发现安全隐患不及时整改的;
(二)生产、销售、使用、贮存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场所未按照规定设置安全和防护设施以及放射性标志的。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辐射事故的,由原发证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因辐射事故造成他人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六十二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被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或者经整改仍不符合原发证条件的,由原发证机关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被依法吊销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伪造、变造许可证的单位,5年内不得申请领取许可证。
第六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权限的划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七章 附则
第六十五条
军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的监督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六十条的规定执行。
第六十六条
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造成的职业病的防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七条
放射性同位素的运输,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生产、销售、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的处置,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八条
本条例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放射性同位素,是指某种发生放射性衰变的元素中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不同的核素。
放射源,是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
射线装置,是指X线机、加速器、中子发生器以及含放射源的装置。
非密封放射性物质,是指非永久密封在包壳里或者紧密地固结在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
转让,是指除进出口、回收活动之外,放射性同位素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在不同持有者之间的转移。
伴有产生X射线的电器产品,是指不以产生X射线为目的,但在生产或者使用过程中产生X射线的电器产品。
辐射事故,是指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意外的异常照射。
第六十九条
射线防护设计方案 篇5
山西省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管理办法山西省人民政府 山西省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管理办法 山西省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管理办法 山西省政府 第51号
第一条 为加强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管理,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境内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含制品)与射线装置的生产、订购、销售、安装、运输、使用、贮存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 卫生行政、环境保护部门和公安机关按照各自的职责和《条例》的有关规定,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一)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放射防护监督:
(1)负责对放射工作监督监测;(2)组织实施放射防护法规、规章;(3)会同有关部门调查处理放射事故;
(4)组织放射防护知识的宣传、培训和法规教育;(5)处理放射防护监督中的纠纷。
(二)省环境保护部门对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有放射源的射线装置在应用中排放放射性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实施监督:(1)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
(2)对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处理进行审查和验收;(3)对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实施监督监测;(4)会同有关部门处理放射性环境污染事故。
(三)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对放射性同位素应用中的安全保卫实施监督:(1)登记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源;
(2)检查放射性同位素及放射源贮存、保管的安全性;(3)参与放射事故处理。第四条 省技术监督主管部门负责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产品质量实施监督。省科学技术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放射性同位素的订购管理和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五条 新建、改建、扩建放射工作场所应分别报省卫生行政、环境保护部门和公安机关根据各自的职责审查同意后,方可施工。
放射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设施、安全设施、放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
建设项目竣工后,须经省卫生行政、环境保护部门和公安机关验收合格后,方可按本办法规定申领放射性同位素工作许可登记证(以下简称许可登记证)或射线装置工作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
第六条 凡在本省境内从事生产、订购、销售、安装、使用、贮存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和个人,事先必须办理许可登记证或许可证,其程序是:
(一)申领许可登记证,应向省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涉及放射性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的,应向省卫生行政部门递交经省环境保护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二)卫生行政部门、公安机关根据各自的职责按《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对申请单位进行审查和现场监测、检查。
(三)经审查合格后,由省卫生行政部门签发许可登记证,经省公安机关登记后,报省环境保护部门备案。
(四)申领许可证应向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监测合格后,由地、市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签发许可证。
(五)许可登记证和许可证每年核查一次,每五年换发一次。
(六)变更、终止许可登记证或许可证许可内容的,须提前30日向原发证机关申请。申请办理注销许可登记的,应持环境保护部门出具的废源入库证明或原放射源供应单位出具的回收证明,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办理注销手续,并收回许可登记证或许可证。停止使用,仍存放放射性同
位素或更换放射性同位素的,应办理变更手续。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涂改、转让、借用,倒卖、伪造许可登记证和许可证。遗失许可登记证和许可证的,必须在一个月以内向原发证机关挂失、注销并申请补发。第八条 订购放射性同位素及制品的单位须持有效的许可登记证,经省科学技术主管部门审核后统一办理。省科学技术主管部门应每年向省卫生行政、环境保护部门和公安机关通报订购放射性同位素及制品的单位名称、数量和活度。
第九条 进口设备进口前未知有放射源,进口后发现有放射源的,必须在发现后立即向省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并申请补办许可登记证。
第十条 进口含有超过放射性豁免水平的矿品、成品、消费品和其它物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向省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放射性监测检查。
第十一条 托运、承运和自行运输放射性同位素,必须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核查和剂量监测,并经公安机关审查后方可运输。
第十二条 生产、订购、安装、使用、销售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一)持有有效的许可登记证或许可证,不得超越许可工作范围,不得向无许可登记证的单位订购、安装、销售、转让放射性同位素及含有放射源的射线装置。
(二)应有专职、兼职放射防护管理机构或者人员,以及必要的防护用品,监测仪器。
(三)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必须按规定进行就业前的体检、就业后的定期体检和个人剂量监测。建立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及个人剂量档案。
(四)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必须经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后方可上岗。
(五)保管放射源应作到帐物相符,严防丢失和泄漏。
(六)建立严格的放射防护安全管理制度。
第十三条 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必须持有省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放射工作人员证。禁止无证人员从事放射工作。
第十四条 凡生产、销售放射防护器材、用品,必须经省卫生行政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
第十五条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诊断和治疗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一)确定诊疗检查的适应范围,减少不必要的照射;
(二)制定照射方案,确定照射部位。控制照射剂量;
(三)放射工作场所必须具有必要的放射防护设施。
第十六条 凡生产、销售、使用、贮存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放射源的射线装置,必须设置和使用专用源库。
第十七条 放射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设施、放射性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治理与排放设施以及放射性同位素保管贮存设施,不得擅自拆除。确需拆除的,须经原审批部门批准第十八条 从事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和建有贮源水井的含放射源辐照装置的,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放射性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治理与排放。
第十九条 发生放射性同位素放射事故,应立即向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和同级公安机关报告,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公安机关的监督及指导下,及时采取妥善措施,尽量减少和消除事故的危害和影响。
发生射线事故的单位,应及时向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对因放射性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治理或排放不当,以及在地面水、地下水中放射性同位素试验不当,造成环境污染的放射事故,应向省环境保护和省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第二十条 违反《条例》和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警告、限期改进、责令停止放射工作、没收其非法所得,或者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省卫生行政部门吊销其许可证,或会同省公安机关吊销其许可登记? ぃ?
(一)没有有效许可登记证或许可证,或者超出许可范围从事放射工作的;
(二)涂改、转让、借用、倒卖、伪造许可登记证或许可证的;
(三)末经批准购进、销售或为无许可登记证、许可证的单位、个人转让、购买放射性同位素及制品或射线装置的;
(四)变更或停止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不办理变更或注销手续的;
(五)进口放射性同位素及制品,未经卫生行政部门许可、检测的;
(六)使用无证人员从事放射工作的。
(七)放射工作人员未按规定体检、培训或未做个人剂量监测的;
(八)新建、改建、扩建放射工作场所或放射防护设施,未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或未经验收投入运行的;
(九)发生放射性同位素事故或射线事故,不按规定报告或未建立放射事故档案的;
(十)擅自拆除、改装放射工作场所放射防护设拖的。
第二十一条 违反《条例》和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一)从事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和有贮源水井的含密封源辐照装置的,不按规定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的;
(二)擅自拆除放射性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治理与排污设施的;
(三)擅自排放放射性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
第二十二条 违反《条例》和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生产、销售、使用、贮存放射性同位素及制品和含放射源的射线装置不按规定登记的;
(二)托运、承运和自行运输放射性同位素及制品未办理审批手续的;
(三)发生放射源被盗事故不及时报告的。
发生放射事故尚未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生产、销售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产品,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省技术监督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X射线探伤室的辐射防护 篇6
关键词:X射线,探伤室,辐射防护,剂量,措施,影响
概述
随着X射线的使用越来越频繁, 人们经过对X射线的研究分析得知, X射线在穿透某种物质时, 由于这种物质对X射线的吸收, 使得X射线的穿透能力强弱不一。例如X射线穿透的物质有气孔、夹渣、裂纹的部分和无这些缺陷的部分时, 由于它们的密度存在着差异, 对于X射线的吸收能力也存在着不同, X射线穿透物质的射线强度也存在着差异, 透过感光胶片所行成的曝光程度也存在着差别。当X射线透过的照射物质的密度越大, X射线穿透该照射物质的强度就越弱。根据这个现象。人类就能快速、精确地检测出探伤物质的多种缺陷, 例如气孔、裂缝、裂纹、夹渣等。这种功能主要使用于冶金、化工、航空以及造船等行业的较多。
1对X射线在探伤室的辐射如何防护进行分析
1.1 X射线探伤机在探伤过程中所形成的工作原理。X射线探伤机主要是运用X射线在穿透物质时通过透射进行拍片而进行检测的一种装置。X射线探伤机主要是有X射线管以及高压电源所组成。而X射线管主要是由阴极和阳极在真空玻璃壳中安装组成的, 阴极主要是指安装中的钨灯丝, 阳极靶则可根据应用的不同需要而选择不同材料所制作成各种形状, 大多数都是有高原子序数的钨、铂、金等难融金属制作而成。聚焦杯把灯丝通电加热所蒸发出来的电子聚集成束, 而X射线管就是通过阴极和阳极之间的高压使聚焦杯所聚成的电子束向阳极靶进行射击从而产生X射线。
X射线探伤机的探伤过程就是根据X射线在穿透物质时射线的强弱来检测该物质的内部缺陷的一种探伤过程。当X射线穿透某种物质时, 这种物质的密度越大, 射线的穿透能力就越弱, 也就是X射线能穿透该物质的强度就越弱, 反之, 当X射线穿透该物质的密度越小, 射线的穿透能力就越强, 也就是X射线能穿透该物质的强度就越大。
X射线探伤室在探伤过程中对工作人员的辐射和周围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必须小于年有效辐射剂量的约束值, 必须满足《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18871-2002) 中剂量限值的要求。并且X射线探伤室的屏蔽墙的设置必须符合《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Z117-2006) 的有关剂量的要求。
2 X射线探伤室的辐射防护的能力在满足国家标准要求的同时, 在日常操作的时候一些细微之处也必须要注意:
2.1对于探伤机的调试、检修必须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 不允许随意拆卸X射线探伤机上的屏蔽材料, 不能随意扩大探伤照射面积, 如若操作人员在无意中将X射线探伤机的屏蔽快或屏蔽物移走, 改变照射方向, 从而导致探伤机屏蔽作用丧失, 就会使X射线辐射剂量增高, 导致操作人员受到辐射危害, 损坏自身的身体健康。X射线探伤室的混凝土屏蔽墙和四周的填土层都不能擅自改动或破坏。例如打孔洞、取土和挖沟等。
2.2工作人员在离开X射线探伤室时应当及时清查人员, 按照搜查路线进行寻找, 以防止有关人员滞留某个不易觉察的地方从而在探伤室场所遭受大剂量的照射, 若有意外的滞留人员应在室内就近按下紧急开关。
2.3 X射线探伤室的操作人员应按时检查探伤室的门机联锁装置和探伤室的灯光警示装置的有效性, 如若发现故障应及时加以清除, 不能违法操作。对于探伤室所涉及到的安全措施机构和电控系统, 应当制定维护和检查制度, 以确保安全系统处在工作状态之中。以防探伤室联锁联锁装置失效, 造成X射线辐射污染, 对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失。若探伤室因故损坏, 应立即停止使用进行修复, 修复完善以后才能正常使用。
2.4对于操作X射线探伤室的工作人员应当加强防护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 以免触犯常规性的知识错误, 提高从业人员的责任心, 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进行操作, 应对管理人员进行强化管理, 加强自我监测。以防发生从业人员不了解探伤机的性能和基本结构, 缺乏X射线辐射防护安全知识和操作经验、违反有关管理规定和违反操作规程的现象发生。
2.5 X射线探伤机应当安装故障报警系统, 以便发现故障及时进行清理, 安装过压、过流报警装置, 对于X射线辐射监测器和辐射报警系统出现的比预定值更强的束流值时, 可针对这种现象对从业人员进行防护和制定更强的防御措施。
2.6探伤室的铅门制作安装应该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操作完成, 并且屏蔽门的墙体与门体的重叠尺寸应不小于墙与屏蔽门间隙的10倍。探伤室的通风装置与x射线主射线想避开, 不能对探伤室的屏蔽效果有影响, 每天都要定时通风排气。以防止X射线产生的辐射过高对人体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穿过屏蔽墙的导管、导线等都不能影响探伤室的辐射屏蔽效果。
2.7 X射线探伤室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应进行专业辐射防护知识的安全培训, 并且取得合格证以后才能上岗, 于此同时还应该办理个人健康体检档案, 精细化管理。
结语
本文对X射线探伤室的辐射和防护能力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相关行业在建造X射线探伤室的时候一定要进行系统的X射线辐射对周围影响的评价, 并取得相应资质单位的验收才能使用, 加强辐射防护安全。
参考文献
[1]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2]李星洪, 等.辐射防护基础[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82.
射线防护设计方案 篇7
1 材料和方法
1.1 检测对象
辖区内使用射线装置的112个单位的医用诊断X射线机、医用诊断CT机、CR, DR等。
1.2 检测项目
医用诊断射线装置。检测放射工作人员防护区空气照射量率、机房外环境照射量率。
1.3 检测方法
1.3.1 检测仪器
Inspector X、γ射线巡测仪、FD.71A闪烁辐射仪和FJ-427A微机热释光剂量仪。检测前均经国家有关技术部门比对校正。
1.3.2 照射量率检测
透视机按常用条件分别测量操作处之头、胸、腹及左右手位的照射量率, 隔室透视对操作室进行测量, 并分别测量周邻;照片用X射线机按胸片和腰椎片最大工作条件分别测量其操作室、周邻 (包括冲片室、楼上、楼下、候诊处、机房门窗等) 照射量率。
1.4 检测评价标准
《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 (GBZ138-2002) 、《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 (GBZ130-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18871-2002) 、《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Z165-2005) 、《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 (GBZ/T180-2006) 。每台射线装置若有某项监测项目超过标准值或规定, 即视为这台射线装置不合格。
2 结果
2.1 射线超标情况
全市162台医用射线机, 经检测, 合格145台, 合格率89.5%;超标17台, 见表1。
2.2 机房面积和防护措施
机房面积以市级为最高, 合格率为95.5%。防护措施以市级和县级明显好于乡镇卫生院 (卫生服务中心) 和民营医院。见表2。
2.3 射线机各种类型分布
全市400 mA以下射线机共70台, 500 m A以上射线机92台, 其中CT 9台, CR和DR 6台。500 m A以上射线机以市级比例最高, 共21台, 占市级射线机的95.5%, 县级医院27台, 乡镇卫生院37台, 分别占县级射线机的73.0%和乡镇级射线机的48.7%, 民营医院7台, 仅占民营射线机的25.9%。见表3。
2.4 射线装置放射防护合格率
500 mA以上组合格率明显高于400 mA以下组。从检测结果分析, 医用诊断射线装置不合格的原因, 主要是机房门、窗和操作室门、窗环境剂量超标。见表4。
3 讨论
检测结果显示, 全市162台射线装置防护合格率为89.3%。其中400 mA以下医用诊断X射线机操作室和机房外防护合格率分别为87.1%和88.6%, 500 mA以上医用诊断X射线机操作室和机房防护合格率分别为93.5%和92.4%。与我市1993年对76台射线检测合格率29.0%~30.9%[1]相比, 合格率有了大幅提高。同时高于南宁市2000~2001年80.0%和83.3%的合格率[2]。
从检测结果分析, 射线装置防护不合格率为10.7%, 其原因主要是: (1) 部分基层医疗单位和民营医院对《放射诊疗许可管理办法》缺乏了解, 领导不够重视, 对放射防护投入较少; (2) 医用诊断X射线机设备陈旧, 民营医院中有相当部分采用二手射线机; (3) 放射防护设备保养不当, 以及防护设施年久欠修, 造成射线泄漏现象; (4) 个别放射工作人员对自身的防护意识提高了, 但对周邻环境的泄漏未有充分认识, 忽视了射线对公众的影响。上述情况表明, 目前我市射线装置防护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射线装置以高毫安配备为主, 500 mA以上医用射线机占全市射线机56.8%。但拥有500 mA以上医用射线机的乡镇卫生院和民营医院中仍有5台射线机机房门窗超标。而绝大多数超标的医用射线机未安装警示标志、警示灯、排风设施及未配备个人卫生防护用品等都集中在乡镇卫生院和民营医院, 需要进一步加强放射防护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加大放射防护的投入。
参考文献
[1]贾智敏, 王开彦。泉州市医用诊断X射线防护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 1995, 4 (1) :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