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

2025-02-01

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精选4篇)

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 篇1

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掌握文中刻划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一、班固与《汉书》简介(略)

二、苏武出使的背景简介

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基本知识

(一)句式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

2、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

3、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

4、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判断)

5、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

6、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

7、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

8、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宾语前置)

9、为降虏于蛮夷。(介宾后置)

10、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宾语前置)

11、引佩刀自刺。(宾语前置)

(二)词类活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

其一人夜亡(名作状)

宜皆降之(使动)

惠等哭,舆归营(名作状)

单于壮其节(意动)

欲因此时降武(使动)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

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被动)

空以身膏草野(名作动)

(三)文言实词积累

数:

1、名词。

(1)数目,数量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2)六艺之一。算术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规律

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

(4)定数、命运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数词。几、几个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曹皆冒行之。

3、动词

(1)shu计算

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2)shu列举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4、形容词。Cu密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5、副词。Shuo屡次

1、动词。

(1)相当于,与—————相称。

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2)挡住,阻挡。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3)占有,把着。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4)掌握,主持,执掌。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5)判处(某种刑、罪),处以相当的刑罚。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

(6)抵抗,抵挡。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7)担任,充当。

臣闻圣贤之君,不以禄私其亲,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

(8)承受,承担。

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

(9)当做,代替。

安步以当车。

(10)抵,顶。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11)适当,符合。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2、介词

(1)表处所。对着,面对。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慌。

(2)表时间。值,在,正当。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副词

(1)表助动。应当,应该。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2)表必然。必定,一定。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3)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

今当原理,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连词。相当于“倘”,如果,假若。

官职的任免升降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译为“授……官职”。如:于是辞相印不拜。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臣相兼枢密使。

(举、辟、授)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升级:迁生、迁授、迁叙

(调、徙、转、改、放、出)

降级:迁削、迁谪、左迁。

平级转调:转迁、迁官、迁调。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黜。与“罢、免、夺”就是免去官职。

7、去。解除职务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必修四《苏武传》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班固及《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字、词、句常识。

2、分析文章中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能力。

3、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尚品格。【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板书《苏武传》)

关于气节的名句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7、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题画•竹石》)

二、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1、了解作者

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家庭----父亲:班彪

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作品----史书:《汉书》 辞赋:《两都赋》

2、《汉书》

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对比《史记》和《汉书》: 《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史记》:本纪 世家 列传 表 书 纪传体 《汉书》:本纪 列传 表 志

三、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鉴于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较弱,课堂自读或教读非常必要。朗读中重点注意把握:

1、通过朗读课文,看看谁能够概括地讲述课文的故事来。

2、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A、学生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B、同桌间讨论,概括层次意。『板书』

↗㈠(1-2)苏武身世,出使背景

苏 ︳ 1.(3-4)扣留自杀——义不受辱

武 ︳㈡备受艰辛 2.(5)恐吓——威武不屈 利诱——富贵不淫 传 ︳ 坚守气节 3.(6)逼迫——贫贱不移 ︳ 4.(7-8)劝降——私情不动 ↘㈢(9-10)匈汉和亲,苏武得返

3、给每段拟出最佳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四、分段讲解每段内容、重点字、词、句式。

(学生质疑,师释疑)师总结重点字、词、句。第一段重点词句: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介词,表原因,因为).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对男子长辈的尊称)(行:辈份)..

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用法,使„„归).

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介词,以„„身份,表示动作进行.时的身份 定语后置)

5、置币遗单于(用作礼物的玉、马、皮、帛等)(赠送).第二段重点词句:

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刚好,正,副词)省略句,“谋反”后省“于” 状语后置句

2、以货物与常 .(把)(财物)古今异义 第三段重点词句:

1、其一人夜亡(在夜里,名词作状语)(逃跑).

2、虞常生得(被活捉)..

3、恐前语发,以状语武(话)(告诉).

4、事如此,此必及我。(连累).

5、见犯乃死,重负国。(才)(更加)(对不起)..

6、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假使)(使动用法,使„„投降)..第四段重点词句:

1、舆归营(用车子送,名词作动词).

2、单于壮其节(以„„为壮,意动用法).第五段重点词句:

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逐渐痊愈)(告知)...

2、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会:共同)(定罪)(趁)...

3、本无谋(没有参加谋划)..

4、拥众数万,马畜弥山(满)定语后置 .

5、空以身膏草野(名词作动词,滋润).

6、君因

7、女.我降

8、畔.为人臣子 语后置).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通“叛)

.....

9、反欲斗两主

10、头县. 北阙

11、若知我不降明. 第六段重点词句:.

1、白单于

2、天雨.雪

3、匈奴以为.神

4、羝乳乃..得归

5、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6、掘野鼠去.草实 .

7、杖汉节牧羊.

8、檠.弓弩

9、武复穷厄. 第七段重点词句:..

1、武使匈奴明年

2、不敢求武..

3、故使陵来说. 足下

4、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

5、扶辇下除..?

6、子卿尚复. 谁为乎?

7、皆为陛下所成就.

8、兄弟亲近.. 第八段重点词句:..

1、子卿壹

2、自分.听陵言

3、因泣下沾衿.已死久矣 第九段重点词句:.,与武决去

1、汉求武等

2、得夜见汉使.

3、如惠语以让.单于

4、谢汉使曰:.“武等实在。”第十段重点词句:.

1、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宾语前置,以何见女)(状)

(才)(别的),收藏。)

,)(“现”)宾语前置

宾主前置

,“袂”)

(确实活着)(通“已”)(共)(顺着)(通“汝”(使动用法,使„„争斗)(通“悬”(你)(告诉)(名词作动词,下)(把„„当作)(名词作动词,生育)(隔离)(去:通“弆(jǔ)(名词作动词,手中拿着)(名词作动词,校正)(困苦)(第二年)(访问)(劝说)(通“无”(台阶)(还)(提拔)(成为皇帝亲近之臣)(副词,一定,务必)(料定)(通“襟”(寻求)(名词作状语,在夜里)(责备)(道歉)

2、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在).

3、始以强壮出,及还(当初).官职的任免升降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译为“授„„官职”。如:于是辞相印不拜。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臣相兼枢密使。(举、辟、授)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升级:迁生、迁授、迁叙(调、徙、转、改、放、出)降级:迁削、迁谪、左迁。

平级转调:转迁、迁官、迁调。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黜。与“罢、免、夺”就是免去官职。

7、去。解除职务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五、读课文作赏析

(一)由故事导入文本

今天的通讯非常方便快捷,那在汉唐的时候,人们是如何联系呢? ――捎信(《柳毅传书》唐传奇);自己去;

有没有特别的方式?――飞鸽、鸿雁传书。(我们想象与爱情有关,本文是什么意思)

请大家说说“鸿雁传书”的故事

――(请两位同学说)大雁脚上系着书信,说苏武等人在北海,希望汉王解救他们。师:“鸿雁传书”是真的吗? ――不,“教”(教使者说)。问1:单于这么容易上当?

――匈奴诡(欺骗)在先,现在受到让(责),只有承认(惊:吃惊;谢:道歉)问2:齐读最后一句。十九年,须发尽白,“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说明匈奴是有意扣留苏武,他们在匈奴遇上什么事了?

――缑(gōu)王等人谋反,祸及汉使,招降苏武。

(二)面临人生重大变故时的选择 师:苏武为何不留在匈奴?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负:对不起)”。(齐读)问1:为何认为是“负”? ――①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

②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 ③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 师:怎样做才会不负国? ――自杀

(板书:杀)

问1:在这场意外变故中,请找出与“杀”意思相近的字?

――杀、自刺(杀)、欲击(砍)、拟人(砍)(读“欲自杀„武不动”)师:这“杀、砍”,我们可以理解为面临的死亡,不同的人是如何看待这个死亡的? ①自杀――共止之(危难时刻不能没有主心骨:精神力量)②自刺――卫律惊(出乎意料、叛徒的不解:应降)

③欲击――胜请降(贪生怕死)④拟人――武不动(视死如归)

问2:卫律并不要真的杀死苏武,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威逼利诱。不投降就杀死你,投降就有富贵,总之,不能归汉。苏武在危难之时,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不投降也不怕死。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板书:降)

问3:那“贫贱不能移”做到了吗?找出相应的动词: ①幽(禁闭):啮雪咽旃

②徙(流放、迁移):掘野鼠去草实、杖(执)节牧羊,卧起操持(板书:牧)(读“乃出„尽落”)这些动词(也是细节描写):写出孤独、贫困、寂寞,更写出苏武不屈的气节。

问4:旄节:竹制,长8尺,竿头用牦牛尾做装饰,一串有3个。为何“卧起操持”这个掉了毛的“汉节”呢?

――冰天雪地中的苏武持汉节、伴冷月、听笳声、念故土、思亲人。生与死的选择,仅是短暂的一瞬间,而独处北海,备受摧残,那才是遥遥无期的消磨意志的酷刑。所以,汉节:是信念、意志、气节的象征。在遭受艰苦环境折磨时,它是精神上的寄托。

(三)执著的信念

师:苏武之所以不愿投降,又能在艰苦的环境中“杖节牧羊”,就因为他心里想着祖国,希望有朝一日能归汉,试问他回去能过得幸福吗? ――不一定,从昔日好友李陵之口可知: 首先,看家里的情况: ①兄弟惨死 ②亲人已失

史料记载,除男孩未亡外,李陵说的都是实情,苏武付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牺牲掉的是整个家族。现在他就没了牵挂,那么投降又有富贵,不也是一种人生选择吗?历史上降将做出成就的例子也不少,如管仲、魏征、杨业等。

再看,李陵劝降的理由:

①信义安所见乎?(偏远之地,信义没人知道)②人生如朝露(人生短暂)

③法令亡常(假定归汉,可能难免一死)

(齐读这三句)所以李陵的话对苏武是个严峻的考验,苏武是如何回答的:常愿肝脑涂地。

一、作为个体“本无谋”,我是清白的。

二、作为汉使,代表国家,维护的是国家的荣誉和利益。虽然个人有委屈,君王有过失,都不是我背叛祖国的理由。苏武就用一个字来称呼昔日好友而表明自己的立场――“王”。所以你是王、是叛徒――可耻;我是汉使、是义士――壮(钦佩)。这下了不得,李陵本来是劝降,结果被苏武劝哭,一个“泣”字表明负疚感动。因此,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族气节为重,矢志不渝,苏武得到了天下人对他的敬仰,不光是同胞也赢得了匈奴人的尊敬。

师:假定“鸿雁传书”是真的,是什么让我们世代感动呢? ――节(完成板书)

六、总结全文

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 篇3

4-1.4.1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1)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作出ysinx,xR的图象,明确图象的形状;

(2)根据关系cosxsin(x),作出ycosx,xR的图象;

2(3)用“五点法”作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并利用图象解决一些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1)理解并掌握用单位圆作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用“五点法”作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的方法;

德育目标:通过作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图象,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和工作精神;

教学重点:用单位圆中的正弦线作正弦函数的图象;

教学难点:作余弦函数的图象,周期性;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模式:启发、诱导发现教学.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弧度定义: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称为1弧度的角。

2.正、余弦函数定义:设是一个任意角,在的终边上任取(异于原点的)一点P(x,y)

P与原点的距离r(r则比值

xyx2y20)

r22P(x,y)yy叫做的正弦 记作: sin

rrxx 比值叫做的余弦 记作: cos

rr3.正弦线、余弦线:设任意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点P(x,y),过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M,则有

sinyxMP,cosOM rr向线段MP叫做角α的正弦线,有向线段OM叫做角α的余弦线.

二、讲解新课:

1、用单位圆中的正弦线、余弦线作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几何法):为了作三角函数的图象,三角函数的自变量要用弧度制来度量,使自变量与函数值都为实数.在一般情况下,两个坐标轴上所取的单位长度应该相同,否则所作曲线的形状各不相同,从而影响初学者对曲线形状的正确认识.

(1)函数y=sinx的图象

第一步:在直角坐标系的x轴上任取一点O1,以O1为圆心作单位圆,从这个圆与x轴的交点A起把圆分成n(这里n=12)等份.把x轴上从0到2π这一段分成n(这里n=12)等份.(预备:取自变量x值—弧度制下角与实数的对应).第二步:在单位圆中画出对应于角0,,,„,2π的正弦线正弦线(等价于“列632表”).把角x的正弦线向右平行移动,使得正弦线的起点与x轴上相应的点x重合,则正弦线的终点就是正弦函数图象上的点(等价于“描点”).第三步:连线.用光滑曲线把这些正弦线的终点连结起来,就得到正弦函数y=sinx,x∈[0,2π]的图象.

根据终边相同的同名三角函数值相等,把上述图象沿着x轴向右和向左连续地平行移动,每次移动的距离为2π,就得到y=sinx,x∈R的图象.把角x(xR)的正弦线平行移动,使得正弦线的起点与x轴上相应的点x重合,则正弦线的终点的轨迹就是正弦函数y=sinx的图象.(2)余弦函数y=cosx的图象

用几何法作余弦函数的图象,可以用“反射法”将角x的余弦线“竖立”[把坐标轴向下平移,过O1作与x轴的正半轴成角的直线,又过余弦线O1A的终点A作x轴的垂线,4它与前面所作的直线交于A′,那么O1A与AA′长度相等且方向同时为正,我们就把余弦线O1A“竖立”起来成为AA′,用同样的方法,将其它的余弦线也都“竖立”起来.再将它们平移,使起点与x轴上相应的点x重合,则终点就是余弦函数图象上的点.]

也可以用“旋转法”把角 的余弦线“竖立”(把角x 的余弦线O1M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O1M1位置,则O1M1与O1M长度相等,方向相同.)根据诱导公式cosxsin(x把正弦函数x=sinx的图象向左平移

22),还可以

单位即得余弦函数y=cosx的图象.(课件第三页“平2移曲线”)

yy=sinx 1o-4-3 3-6-5-45-22-1

y y=cosx1

--5-3345-42-6-2-1

正弦函数y=sinx的图象和余弦函数y=cosx的图象分别叫做正弦曲线和余弦曲线. 2.用五点法作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简图(描点法):

正弦函数y=sinx,x∈[0,2π]的图象中,五个关键点是:

6x6x3,1)(,0)(,-1)(2,0)22余弦函数y=cosx x[0,2]的五个点关键是(0,0)(3,0)(,-1)(,0)(2,1)22只要这五个点描出后,图象的形状就基本确定了.因此在精确度不太高时,常采用五点法作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简图,要求熟练掌握.

优点是方便,缺点是精确度不高,熟练后尚可以

3、讲解范例:

例1 作下列函数的简图

(1)y=1+sinx,x∈[0,2π],(2)y=|sinx|,(3)y=sin|x|(0,1)(例2 用五点法作函数y2cos(x3),x[0,2]的简图.例3 分别利用函数的图象和三角函数线两种方法,求满足下列条件的x的集合:

115(1)sinx;(2)cosx,(0x).22

三、巩固与练习

四、小 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正弦、余弦曲线

几何画法和五点法

2.注意与诱导公式,三角函数线的知识的联系

五、课后作业:作业:

补充:1.分别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和五点法作出y=sinx的图象 2.分别在[-4,4]内作出y=sinx和y=cosx的图象

3.用五点法作出y=cosx,x[0,2]的图象

《苏武传》教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二、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他的父亲班彪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曾专心史籍,编写西汉史料,撰写《后传》百余篇(一说六十五篇),为班固写作《汉书》奠定了基础。班固十六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他熟悉西汉史实,在他父亲的直接影响下,逐渐转向汉史研究。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十年(54),班彪去世,班固从洛阳奔丧还归故乡。班固在家居丧期间,着手整理他父亲的《后传》,他认为“所续前史未详”,就于汉明帝永平元年(58)开始撰写《汉书》,时年二十七岁。永平五年,有人上书明帝,告发班固私改国史,班固被捕入狱。班固之弟誓超赶到洛阳上书,替兄申辩,地方官吏也把班固的书稿送到京师洛阳。汉明帝看过班固的书稿,很赞赏班固的才学,就召他到京师为官。他被任为兰台令史。兰台是汉代皇家藏书之地,令史负责掌管图籍,校定文书。班固在兰台坚持撰写《汉书》,直到汉章帝建初七年(82)才基本完成,前后历时二十多年。汉和帝永元元年(89),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后在窦氏幕府任职。永元四年(92),班固因窦宪谋反的事牵连,被捕入狱而死。终年61岁。这时,《汉书》中的“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写成,汉和帝命班固之妹班昭补写,也未能竣工。后又命同郡的马续补写,《汉书》才得以全部完成。

2、《汉书》介绍。

《汉书》之名,是由班固自定的。后来因为有南朝宋代范晔的《后汉书》,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前汉书》。《汉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上起西汉高祖元年(前206),下终王莽地皇四年(23),共记述了230年的史事。它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其中,汉武帝以前的纪传,多沿用司马迁《史记》的原文,但也有所取舍。汉武帝以后的史事,多是新纂。《史记》与《汉书》,有可以互相补充和互相印证的地方。

《汉书》的体例是继承了《史记》的,所不同的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人“列传”,全书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内容分工明确,而又互相联系,构成统一的整体。汉代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官修史书,基本上都沿用班固奠定的这种体例。《汉书》的十二帝纪,叙述汉高祖至汉平帝的史事,这是编年大事记,重要的事件在帝纪里都有简明扼要的记载。八表,其中前七表把西汉以来有关诸侯王、功臣、外戚、百官公卿等繁琐的史事,用表的形式加以分别排列,以便检查;另外一个《古今人表》,则是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列为一表。十志,是记载典章制度的文化史。七十列传,是《汉书》的主要部分。其中《匈奴传》、《西南夷》、《朝鲜传》、《西域传》等是记载秦、汉以来边境上民族的历史,其余是叙述西汉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类型人物活动的事迹。

《汉书》是一部历史和文学的名著,它与《史记》齐名,合称为“史汉”。班固是继司马迁之后的一位传记文学的杰出作家。他写《汉书》文采虽不及《史记》,但文字整饬,文章结构严密,人物的描绘也很细腻,对后代的史学和传记文学具有一定的影响。

历来为《汉书》作注的人很多,东汉末年就有服虔、应劭的《汉书音义》。现在通行的,有唐代颜师古的集注本、清末学者王先谦的《汉书补注》等。

3、相关评论

(其冬,丁令盗武牛羊)卫律为丁令王使人盗之,以困武。冀其终降,以分谤也。(王必欲降武)时陵为右校王,故因其称。(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十七)

如以后世史法论,图画麒麟阁功臣事,必当属之《霍光传》后矣。此知班氏犹得《春秋》“微而显”“志而晦”之旨也。苏武唯此一事,足以伸眉身后,故班氏特以此事系之传后,以慰千载读史者之心。良史用心之苦,非晋、宋以后史家所知。李慈铭《汉书札记》)

三、知识重点

1、注意下面的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l(jǔ)”,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疆:通“强”,强壮。

(2)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位列将古义:位;官位。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3)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b、使动用法

a)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b)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c)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d)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e)何久自苦如此若:使动用法,使……受苦。

f)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c、名词活用

a)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雨

b)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c)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d)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名词做动词,祭祀

e)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f)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4)特殊句式

a、倒装句

a)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b)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c)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d)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e)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b、判断句

a)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b)非汉所望也

c)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a)见犯乃死,重负国

b)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c)皆为陛下所成就

2、课文情节的标题化概括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四、课文译文

学生口述

五、文本点拨

1、背景介绍

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前1。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内容解读

(1)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解读】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L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解读]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3)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文章的重头戏,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解读]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3、特色点评

(1)结合课文讨论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作用。

[解读]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2)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起到了对比映衬的作用,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解读]①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②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③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上一篇:立夏健康祝福短信下一篇:《末路狂花》影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