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翠鸟说课稿

2024-07-19

5翠鸟说课稿(共9篇)

5翠鸟说课稿 篇1

《翠鸟》说课稿

田玉婧

这一课,我主要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 学流程,以及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阐述本课的设计思 路。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翠鸟》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组 的一篇精读课文。该组以“爱护周围环境”为专题,从不同 角度描写了人类与动植物之间的故事。

《翠鸟》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翠鸟,在描写它的外型特点和活动特点的同时,呼吁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为了领会编者的意图,达到应有的效果,根据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及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对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感 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立足于“教材”特点以及新课标对该阶段学生的实际要 求,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了解翠鸟外型和动作上的特点。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教学准备:生词卡片、希沃课件。

【作为教师除了备好教材外,当然还要了解和研究我们的 教学对象学生。】

二、以人为本,说学情: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聪明活泼,思想活跃,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向书本挑战,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因 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张扬个性的平台,让学生在自 主、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面对这样的教材,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该怎么教,学 生又该怎么学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学法】

三、灵活多样,说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本文是一篇优美的精读散文,优美的语句比较多,因 此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多媒体 展示法”、“导读法”等教学方法。(其次,说说学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品读感悟法、自主合作法”等方法进行学习,通过读读、划划、找找、写写等,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

四、多元解读,说流程:

(如何应用这些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流程呢?)我打算将本 课的教学分为两个课时,下面就第一课时做详细的介绍,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来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并重点品读翠鸟外型美这个部分,同时让学生尝试模仿课文的表达手法来写一写身边的小动物。第一环节,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儿童的心灵深 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 者,研究者,探索者。”

课堂伊始,我点击播放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 件,引导学生看视频并思考:在生活中你见过这种鸟吗?你觉 得这只鸟漂亮吗?你们谁家里有养鸟的?养的是什么鸟? 揭示课题《翠鸟》。

【这样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都想成为一个真 正的研究者、探索者去深入文本,于是拉近了生本之间的距 离。】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 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可以多读几遍。随 后,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课件出示生字词,请学生以开火 车的方式认读生字并组词,我适时给予纠正读音,引导他们 理解词语的意思。

2、接着,我让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课文写了翠鸟 的哪些特点?带着问题,引导学生共同来感知课文内容。在这里,我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他们读文情况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写的是翠鸟的外形和动作美。

【本环节我让学生通读课文,这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情境,为感情朗读打下基础,为理解评议做好铺垫。也遵循了阅读教学从“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

第三环节,品读欣赏,体会感悟。

阅读教学,“读”占鳌头。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为了让这一对话更加深入,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我将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想像,把学生带进文本。所以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我让学生再读课文第一个自然段,想想这段中从哪几部分描写翠鸟的外型,写出了翠鸟的哪些特点?请同学们在相关的词句旁边写下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展开讨论,并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我适时引导他们抓住重点句:“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并通过观察图画、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着重从:“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等表示颜色的关键词中去体会翠鸟颜色鲜艳的特点。同时也引导学生来重点学习:“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抓住关键词语:“小巧玲珑”、“透 亮灵活”、“又尖又长”等,引导学生体会翠鸟的形状特点。从而来品味作者笔下翠鸟的美。【这个环节我通过引导学生大胆地读,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轻松、和谐的环境 中获得最大的收获。这个环节我采用朗读感悟、角色体会的方法,以读促学,以 读代讲,在熟读、品读中体会翠鸟的可爱、写法的精妙文字的优美,并培养爱鸟、爱自然万物、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意识和感情。】

第四环节,回归整体,进行总结。

总结课文时,我让学生先说说学习本节课后的感受?待学生交流完我适时总结学法,并让学生模仿本文的表达手法写一写身边的小动物。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代表学习的终结,而是要引导学生将学习引向课外,并向下一节课延伸。】

五、说板书设计:

5、翠鸟

外形和活动特点

板书是微型教案,从这简简单单的词语中简洁明了地将课文重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翠鸟全程说课稿 篇2

封丘县实新学校 袁利娟

本次我全程说课的主题是围绕《翠鸟》这篇课文展开的,《翠鸟》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的课文,本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翠鸟。它颜色艳丽、小巧玲珑,十分惹人喜爱。

这篇课文在展示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同时,也呼吁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本文文字优美,写法特点鲜明,是培养学生语感,指导学生写作文的好范文。

下面我将从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和课后反思三个维度进行全程说课。

第一部分:课前准备

课前我是从阅读、思考、导学案的编订及修改等方面来进行备课的。第一,看课本看课标

我先翻看了课本,清楚的了解到这是一篇阅读课,随后就阅读了小学中年级段新课标关于阅读的要求,课标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看教参

了解到新课标要求后,我又翻看了教参,《翠鸟》是第六单元的精选课文,第六单元是以“鸟儿”为主题,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可激发爱鸟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并热爱鸟类。

单元目标明确提出:

(1)要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

(2)学习抓住特点观察,懂得如何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并且背诵《翠鸟》一课描写翠鸟外形的段落。

(3)学句子,读句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以鸟作题材习作,学习用学过的词语描写记叙的故事,并用学过的方法把事物描绘的更生动。

本课教学目标也提出:

(1)要了解翠鸟美丽的外形和行动十分敏捷的特点,培养喜爱鸟类、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翠鸟外形的段落。第三,看本单元知识结构的编排体系

《翠鸟》是本单元的精选课文,除要求认字识字,完成课后练习题外,还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为自学选读课文做准备。

第四,看学情

我们班的孩子纯真而富有爱心、求知欲强且喜欢读书,热爱生活,并多居住在农村,对于小动物他们并不陌生,特别是鸟。在平时中,孩子们时常会看到麻雀及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小鸟,偶尔也会学几声鸟叫,但对于翠鸟却很少见,或者说从未见过。但我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孩子们一定会喜欢上漂亮的翠鸟。

综合以上四点,并在第一课时进行整体感知课文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我定的原学习目标一是:我能联系上下文体会翠鸟的外形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并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后来集体教研时,介于本课文字优美,写法特点鲜明,是指导学生写作文的好范文,于是大家商议,将本课的侧重点放在课文是怎样写的。再者翠鸟的外形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它倾向于生物课所教内容,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只要了解一下就行了,于是根据本课重点段落,我又将学习目标改为我能从多个方面来理解翠鸟捕鱼时动作很敏捷。这一改变实现了语文从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到这篇文章是怎样写的转变,并且符合目标制定的四要素。第二个学习目标不变,还是我能用我的话把翠鸟捕鱼的过程完整的说出来。这样学习目标就做到了恰当、具体、分层、可测。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

由于本课教学用两课时,第一课时学生让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第二课时深入探究,体会翠鸟的外形美丽和动作敏捷。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原来准备用复习词语导入,让学生读词语,用重点词语造句,为的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此外,这些词语都是按一定的顺序归类的,或表示颜色,或表示动作,为以后学习归纳做铺垫。但是后来议课后发现,这与我制定的第一个目标不符合,本着导入与学习目标相照应的原则,将原导入调整为配乐让学生集体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孩子们开始讨价还价,为了提升孩子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挑战自我,勇于超越自我,于是,我就和孩子们约定,下一节课如果会背的站起来背诵,老师将授予这些孩子“记忆小博士”的称号,并加两分,那些努力背诵但还没有背熟练的孩子只要打开书能认真读,就为他们认真的学习态度,老师也给个鼓励给他们加一分,最后本着我校“三三一”高效课堂模式展示三层次的要求,(一是让学生照着书读;二是让学生不看书背读;三是不看书但根据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较完整的表达出来。)找学生按照电子白板的提示按照一定顺序用自己的话完整的来复述翠鸟的外形,对于这些孩子,老师将授予他们“记忆小天才”的称号,并奖给他们三分!以此来激励孩子学习。

二、自学环节

导入后紧接着就是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然后进入自学环节:首先让学生按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小声读,站着读,坐着读,也可以同桌互读,遇到不会的或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这样设计是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快乐的读书。

其次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可以看出翠鸟很机灵,动作很敏捷?通过在其他班试课,我发现学生不能完整的把这些词语都找出来,要么是多找,要么是少找或找错,后来在议课时,我们发现不是我们的孩子不聪明,而是老师没有说清要求,随后我就又把问题修改了一下,变为默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在默读的过程中,从文中哪些动词可以直接看出翠鸟捕鱼时的动作很敏捷?变自由朗读为默读,将问题具体化,在上课就好多了。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只有在教学中生成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在这个环节中,“只有苇秆还能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句话是从侧面描写翠鸟捕鱼的动作很敏捷,这本来是作为教师点拨的,没想到一个聪明的孩子脱口而出,这时,我就表扬她说,咱们班珊珊,真聪明,老师还没讲,她就明白了,接着我就追问她并鼓励她说说自己的思路,并邀请她来为大家讲解一下,我想如果孩子说不到的,我在点拨,但事实证明,我的孩子要比我讲的精彩!

美国教育家曾说过:光是听,我会忘记;光是听和看,我会记得一点点;我听看并用、提问或与别人讨论,我开始理解;通过听、看、讨论、实践,我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只有亲自教别人的时候,自己才真正用有学问。

爱德加戴尔也说,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这种教学模式,多给孩子提供这样的平台。

三、合作环节

初稿中的合作环节是翠鸟的外形和它的捕鱼本领有什么关系?针对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去对比感受,但学生做起来有一定难度,且占时较多,后来经过议课,我明白自己没有抓住重点,翠鸟的外形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一下就行了,没有必要花费过多时间让学生去深究生物学知识,于是我就降低了难度,把翠鸟的外形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列出来,改成了选择题,但问题又出现了,这毕竟是合作环节,连线又显得过于简单,本着合作六要素中合作内容要有讨论的必要性,于是最终决定将原来点拨部分(学习了翠鸟这篇文章,你认为该怎样写好小动物的文章呢?)放入合作中来,学生合作,教师点拨,在合作中点拨。

在进行这个环节时,教师提问要是描写动物时,你会描写什么,学生回答的什么都有,这是老师就很好的引导:孩子说写小兔时他写了小兔长着长长的耳朵,我就说这你在描写它的外貌,学生说在写小鱼时,写了小鱼睡觉时眼睛是睁着的,因为它没有眼皮,于是我就赶快引导你描写小鱼睡觉的姿势其实就是在写它的生活习性,从而再次引导到本课的主题上。

四、反馈检测

这个环节是出示本节课的必做题和选做题,原来设计的选做题是仿写句子,实际考察的是修辞中比喻句的用法,没有对应第一个学习目标,后来改为了填翠鸟捕鱼的动词,与第一个学习目标相对照;而选做题设计的是一组连续的动作图片,只是初稿设计的是关于人的动作图片,经过同行点拨觉得既然本课教学与动物相关,因此我把选做题题换成了关于动物类的捕食图片,这样就更贴切学习目标,符合了检测与学习目标相对应的原则。

一节课下来,教给学生很多的知识,课后通过学生做练习我发现,本课内的阅读题做的很好,基本无失分,但是关于一些近义词处理不到位,个别孩子总是出错,那么在上学科记忆操时,我找了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做近反义词训练,让学生先读,并换种说法使句意不变或相反。

第三部分: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正是由于反复研读我校“三三二一”高效课堂模式,在熟练掌握理论的基础上,以理论为支撑,才能成功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最大的贡献是把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理念变成了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呈现出了和谐、民主的气氛;学生敢问,敢说,敢讨论,形成了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的气氛;读、说、议、评、写有效学习手段贯穿始终;拓展、挖掘、提高,重视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活动人次多,密度大,人人参与;既有知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碰撞。

导学案在制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导学功能,体现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和学习探究话的三个层次,学习目标做到了恰当、合理、清晰、可测并体现了“三对照”。此外,本节课打破常规教学模式,以读写结合的形式,教授新课,根据第二课时教学反馈情况,及单元习作要求,在下节课我设计了一节修改描写小动物习作的作文讲评课,作为本节课的延伸。

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小组点评没有做到位,学生在点评中,外在形式及内容点评的较好,但第三层次的点评——质疑和反问,几乎没有学生能达到,可见学生还没有养成质疑的好习惯,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一点。

《翠鸟》的优秀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片主体课文《翠鸟》。我准备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本课的教学。

一、文本解读:

《翠鸟》一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翠鸟。它毛色鲜艳、叫声清脆、动作敏捷,令孩子们十分喜爱,以至于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但在老渔翁的开导下,孩子们打消了这个念头,把翠鸟当作朋友。这篇课文在展示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同时,呼吁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文本文采飞扬,写法特点鲜明,是培养学生语感、指导学生写作的好范文。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纯真而富有爱心,特别喜欢小动物,可以预见对学习本文将会有较浓厚的兴趣。但他们活泼好动,精神不易集中,对单纯的解读文本有一定困难,故教学设计一定要注意直观与趣味性。

三、教学重难点:

鉴于以上的文本及学情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读课文上,在读通读好课文后,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写的,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而体会写法则是学习上的难点。

四、教法学法:

在教学本文时我将摒弃生硬的讲授写作特点的做法,采用朗读感悟、角色体会的方法,以读促学,以读代讲,在熟读、品读中体会翠鸟的可爱、写法的精妙,文字的优美,并培养爱鸟、爱自然万物、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意识和感情。

五、教学目标:

1、自学11个生字,能自主选择重点或难学字与同学交流。

2、读通读透课文,感受翠鸟美、文字美,培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感情。

3、品读研讨,领会本文写作方法。

六、教学过程预设:

(一)、赏图激趣,引出课题,探究“翠”之所在。

教学伊始,展示一组翠鸟的图片,那斑斓的色彩,那俏丽的体态,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吸住了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接着我以这一“翠”字做探究点,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翠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弄懂这个字的意思的?”学生可能会回答是通过看图弄懂的,也可能是通过读课文弄懂的,或者是通过问别人弄懂的,无论作何回答,我都会加以肯定,让学生懂得这些就是获取知识的好途径、好办法。

(二)、熟读文本,感受鸟美、文美。

1、录音范读:

本班学生朗读水平比较薄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阅读课文有困难,故我决定利用录音范读,降低学生自主阅读的难度,同时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并让学生先从听觉上感受文章的美。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已有一定的自学生字的能力,对自读课文这个学习任务,自主学习是可行的,教师起的是帮导的作用。

3、细读课文,感悟鸟美、文美。

自学生字后,我进一步鼓励学生自学课文:把课文读上两三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并在有深刻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心智在灵动的文字与美丽的情感中恣意徜徉。然后,我安排四人小组进行学后交流,让学生学会从他人处获取知识与经验,同时也起到帮助学困生读懂课文的作用。

在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时,我引导学生寻找支持自己意见的依据,并引入到相应的段落或句子,进行品词品句的训练,引导学生谈个人对文句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个环节,我准备了可灵活切换的课件,以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句,深入感受鸟之美、文之美。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评价学生的阅读时,我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理解,不居高临下的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

(三)、竞读、展示读。

我组织学生开展竞读或展示读活动,在进一步品读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敢于展示自我、乐于与他人分享成功快乐的品质。

(四)、角色体会,培养爱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感情。

学生扮演翠鸟,教师以记者的身份对翠鸟们进行采访。我设计了下面的采访问题:

(1)、翠鸟们,你们长得真漂亮啊,能否自我介绍啊?

(2)、你们叼鱼的本领很高,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叼鱼的?

(3)、你们还想向我介绍些什么呢?

(4)你们对我们人类还有什么要求吗?

前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回顾文本,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并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改述课文的能力。

第三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说说课本中没讲到的,自己懂得的有关翠鸟的知识,让学生感受课外学习与积累带来的好处。

第四个问题通过学生与鸟换位的思考,让学生以翠鸟的视角审视现状中人和动物的关系,内化地衍生出爱鸟、爱自然万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感情。

(五)、换位研讨,领会写法。

本文的写作特点十分鲜明,但对初学写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写作方法是十分抽象的概念。因此,我采取与学生换位的办法,把学生推到自主研究的地位。

我设计了这样的请求:我要写一篇介绍鹦鹉的文章投到报社发表,我的文章该怎么写才写得生动吸引人呢?请大家一翠鸟为例帮帮我好吗?

(六)、拓展探究,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

课内的学习是有限的,而课外的知识却是无限的,生活处处皆语文。所以,在学完本课后,我引导学生的思维从文本中走出去,到更广袤的课外领域。设计下面的作业。

网上及我们学校图书馆里有不少介绍翠鸟和其它动物的文章或书籍,你们可以去看看,一定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识字5》说课稿 篇4

《识字5》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韵文。本课将与大海有关的词语串起来组成韵语(第一、二、四行最后一个字押韵),让学生诵读。第一行三个词表现海滩上的情景,第二行表现海上的景色,第三行体现了海产的丰富,第四行表现了傍晚海港景色。一共12个词,恰如一篇描绘大海景色的诗歌,意境优美,读来琅琅上口。本课训练的重点是识字、写字。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学时,通过音乐、图画、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展开想象,把图上所描绘事物同课文中的词语联系起来。

2、朗读体会法: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词语描绘的情景和蕴涵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语感。

3、游戏巩固法:通过游戏“欢乐大转盘”中的转一转、读一读,“找朋友”中的贴一贴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4、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在动脑想一想,动手拼一拼中,再次与生字接触,强化对生字的记忆。

三、说学法:

让学生运用在读中学,在玩中学的方法掌握、理解词语,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四、说教学思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的确,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新课标对识字、写字教学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想,学生也只有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才会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本课的教学中,我时时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处处催化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玩得不亦乐乎,学得不亦乐乎。

一、感受涛声入情境

小朋友们,轻轻地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地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呢?(播放一段大海的声音)谁能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呢?或者想象一下这是什么地方呢?

对啊,小朋友们可真聪明。那么,你们想象中的大海或者海边是什么样子的呢?(畅谈)

二、欣赏优美小韵文

1、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就让我们一起来到海边,看看它是否和小朋友想象中的一样呢?(课件展示)

2、提问:小朋友,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呢?谁来说说?(指名说)

(1)根据学生说的师随机贴卡片并领读。

(2)谁来做做小老师,领着大家读。(随机奖励)

(3)老师把这些词语分成了四组,你最喜欢哪组呢?请你读给大家听。(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读)

(4)读得真好!老师能问问你为什么喜欢读吗?

3、师随机点拨

(1)沙滩是什么样子的啊?(指名说)

如果我们把鞋子脱了,赤着脚丫走在上面会是什么感觉呢?快让我们把舒服的感觉读出来吧。(领读“沙滩”)、

哎,大家见过贝壳吗?老师这儿有许多的贝壳,你们想看看吗?(想)好的,那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一边看课件一边问)

谁能用“有的……有的……”说句话呢?(指名从颜色、形状等方面说)

小结:光着脚丫走在沙滩上,还能看到这么多的贝壳,真实一件幸福的事啊!能把第一组词语读好吗?

(2)海风吹来了,听!它把谁也带来了呢?

(欣赏课件)问:浪花怎样啊?一群海鸥飞过来了,它们好象在说什么呢?

师小结:海风吹过,浪花在跳舞,海鸥在唱歌,多快乐啊!让我们美美地把第二组词语读一读吧!(齐读)

(3)读得真好!大海可真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示课件)问:那个绿色的是什么呀?吃过吗?珍珠见过吗?(实物出示)

师小结:美丽的珍珠,调皮的鱼虾,长长的海带,谁来读的美一点呢?(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那你想不想去看看呢?(想)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示课件)

大海里除了珍珠、鱼虾、海带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的宝贝,你们想不想见识一下。(示课件)指名说

(4)师问:什么是港湾啊?

师小结:晚霞落下去的时候,港湾静悄悄,静悄悄,出海的渔船都回来了。谁能把第四组读好呢?(分组读)

(5)让我们带着感情齐读这些词语。(齐读)

三、乐做“沙滩小导游”

现在老师可要给小朋友出一个难题了,这回啊,老师想请大家来当一回“沙滩小导游”,用上学到的词语,说一句话或者几句话,你们行不行啊?(行)好的,现在你们就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听,开始吧!(师巡视,生走下去介绍,过一会交流,师加以点评)

听了这么美的介绍啊!老师也想写首诗了,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吧!(伴着音乐诵读,巩固词语)

海风吹,浪花涌,海鸥飞,

让我们漫步沙滩。

光脚丫,拾贝壳,

让我们尽情欢笑。

晚霞落,港湾静,渔船归,

珍珠、鱼虾、海带满舱。

五、带情入境读韵文

今天这节课,老师跟小朋友们一起去海边走了走,看到了大海迷人的风光。最后,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识字5(配着音乐,齐读课文)

六、感悟大海,写生字

1、激发写字兴趣。同学们喜欢大海吗?大海妈妈也喜欢小朋友,瞧!她送给小朋友们带来了礼物,想要吗?(想!)那得把有记号的生字写漂亮,有信心写好吗?(沙、浪、渔)

2、大家先把这几个字读一读,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左右结构,偏旁都是三点水)

3、孩子们真聪明,谁再能告诉老师,为什么是三点水旁呀?(因为这几个字都和水有关)

4、师指导:先来看看"沙",右边是一个"少"字,这说明水"少"了"沙"子就露出来了.

5、谁想说说:你觉得哪个字你学会写了想教教大家?(师根据生回答书写,相机拓展,并提醒学生注意看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6、还有一个字我们大家都学过了:渔.请大家抬起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师生交流)

7、你能不能给刚刚这几个字找个伙伴呀?什么叫渔船?(指名回答)

8、学生描红,教师巡视。

板书设计

识字5

沙滩 贝壳 脚丫

海风 海鸥 浪花

珍珠 鱼虾 海带

5 中彩那天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中彩那天》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以诚待人”中的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课文,主要记叙了“我”的父亲经受了道德考验,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辆奔驰牌汽车还给了库伯先生,来反映父亲诚实、正直的品质,从而体会“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蕴涵的哲理。

2、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发展”的教学,培养自学能力的习惯。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生字词

②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讨论: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他是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个难题的?

③联系实际交流一下:对“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体会。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⑵过程与方法

①自主学习了解内容。

②抓住重点词、句、段,联系上下文进行讨论交流。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 诚实为人。

4、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

难点:对“道德难题”这一意思的理解。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启发式讲读法抓住几句重点句,引导学生读读、圈圈、想想、议议,体会父亲为什么会有这样令人不可思议的举动出现,从而为体会父亲的思想品质埋下伏笔,便于学生把握全局,化难为易。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注意运用以读代讲法。本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多:或乞求、或疑惑、或生气、或激动、或高兴、或明白。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朗读,以读促思,读中体会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入情入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实践法来学习,即引导学生通过“读、划、想、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眼口手耳并用,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1、以题生疑

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求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加强情感体验,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课题导入后,同学生交流一下:“中彩是什么意思?你见过的中彩者什么样?”(生活)“文中谁中彩啦?他是什么样?”(课文)通过课前这样的联系,明显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地进入议疑、解疑的学习氛围之中。

2、以文议疑

将生活里中彩者的“欢天喜地”与书中父亲的“神情严肃”相对比,很快就能发现中奖后的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那这个难题到底是什么?读读文章,找找原因。

3、小组合作解疑

1.读一读。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2.想一想,画一画。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想一想,文中前后哪些对比体现了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并用不同的符号把有关语句标出来。

通过文章的前后对比,学生们不难发现父亲面临着许多矛盾:生活的拮据与意外的中奖对比;梦寐以求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与中奖后拥有奔驰车对比;帮同事买到了中奖的彩票与同事已忘记相对比;自己家里的贫穷与库伯家里的有钱相对比;归还彩票得到的精神财富与这一生拥有物质财富而心理上的惴惴不安相对比。就是这些矛盾使父亲在中彩后无法喜悦,面临道德上的难题。

3.读一读。学生在文章当中找到有关的语句后,通过交流、讨论,自然就会明白父亲的道德难题是什么。然后全班讨论、交流,并进一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评价,联系上下文体会父亲的美好品质。

4、课外延伸,深化主旨

本课第一自然段中的“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文眼。在理解此处时,不仅要结合本课父亲的表现,还要通过向课外、社会的延伸,扩展思路,力图通过课本中的人物,通过生活中的实事,来帮助学生理解诚实、有信用是可贵的精神品质,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

5、作业

《1-5各数认识》说课稿 篇6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1-5各数认识》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5各数认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

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电脑出示“野生动物园”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观察法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1,图片引入,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头大象,那么,除了大象,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数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

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习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力,充分体现新课程的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一理念、

(五)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新课讲授完以后,出示练习题、如:“想想做做”中找朋友,看数画圈,看图写数等使学生进一步建立数与形的联系,更好的理解和认识1——5各数、

2,最后设计了一些用1表示1个整体的题目,如:1盘香蕉,1串葡萄,1双袜子等,渗透单位“1”的概念、

五,总结全课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表达,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课堂上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参与面广,学得愉快,学习效果好、

《1-5各数认识》说课稿2

《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是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教学“认识1----5”这节课中,依据课标精神,我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进行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尝试。通过培养学生建立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到数字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本节课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开课伊始,师生交谈:“今天的课堂老师为大家请来了许多好朋友,看看有谁?”学生们听后情绪高涨,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这个儿童喜欢的情景串,既激发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又在操作过程中巩固了“用圆片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这一知识点,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数字的意义。

新授“认识1—5”各数,注重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自主实践和合作交流。主要通过下面四个环节来进行:

1、摆一摆

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让学生根据所摆图片的个数从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二是根据数字卡片摆出相应的圆片个数。通过两部分的操作练习把数物体的个数与认数联系起来,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摆一摆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由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的是否正确。

2、拔一拔

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器的基础上,尝试着自己在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到5,每拨一次,珠子的个数就增加1个,实际也就渗透了1-5各数是由几个一组成的。利用算珠直观表示出1添上1是2,2添上1是3……在原来的数上添一得到一个新的数,可以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最后在小组内开展拔珠的活动,由学生独立的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数字卡片上的数,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加强对“1-5”各数的认识。

3、写一写

写数字是学生初次接触,先由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教师重点指导写5,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写数的习惯。

4、说一说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字,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师生共同研究、探讨的重点。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学生找找周围生活中1-5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以一个数字为代表的实例。开始学生的思维并不活跃,局限于仅有的几个例子,于是我以“从今天起我们就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为例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时间,想一想说什么,怎样说。在充分想的基础上,学生的兴致高涨,思维活跃,有了许多精彩发言:我们小组有4个人。我是一年级2班的学生。我家在XX路5号。……看到学生们积极参与的样子;听到学生们富有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我都不忍心打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他们感受到了数学不像想像中那样只是解答应用题,而是有趣得多,生动得多了。让大家深深体会到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在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或练习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积极反馈。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评价。如学生观察画面时,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课堂评价:“你观察到的这么多,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只要认真观察就会有多的收获!你在观察时还做到了按一定的顺序!”。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依据学生情况,进行课堂评价:“你的动手能力真强!把你想到的动手摆了出来,真了不起!”。通过及时、个性鲜明、特点突出的评价语,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本节课重视了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主动参与学习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数学活动中,感受了数的意义,初步建立了数感,同时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但是从课堂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来看,学生在“说一说”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感觉此部分课学教学中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计不足。因此,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的放失的进行课堂教学。

《1-5各数认识》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

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电脑出示“野生动物园”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1、图片引入,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头大象,那么,除了大象,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数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5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篇7

一、设计理念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同学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同学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同学获取知识的过程,让教学过程建立在同学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特别在编制5的乘法口诀过程中,让同学的个体探索与同桌合作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同学学习积极性。促进同学的发明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同学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自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同学自身的活动来提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同学能力的目的。

二、说教材:

本课时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乘法口诀局部的5的乘法口诀。这局部内容是在同学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编写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尤为重要;较老教材中在2、3、4口决的基础上来编制口诀,显然这样布置增加了难度。但通过让同学从生活实际动身,数一数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两只、三只、四只、五只各是多少手指,再联系乘法的意义,从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最后编写乘法口诀;编写乘法口诀的教学,属于学习法则的课型,同学运用学习法则的思维模式,归纳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同学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掌握乘法5的乘法口诀,提高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目的能力。

5翠鸟说课稿 篇8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主题是——动物,我们的朋友。下面我将从“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活动反思”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活动背景:

动物对小学生来说有较大的吸引力,我们能从他们汇制的小报、平时写的习作、玩的玩具、买的贴画等方面可以看出他们对动物很感兴趣。因此,我设想把“动物,我们的朋友”作为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

二、说三维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走进动物世界,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调查动物的生存状况,寻找保护动物的途径。

2、能力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和应变反思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关注,提高保护动物意识,构建和谐大自然思想。

三、说活动过程

1、准备阶段(两课时)任务:确定课题,归纳子课题

2、实施阶段(六课时)任务:不同形式的调查研究活动

3、总结阶段(两课时)任务:活动成果交流与展示

4、扩展延伸(两课时)

任务:对于新问题的思考研究及活动的拓展延伸。如(写倡议书,利用学校校园网站,红领巾广播站、电视等进行宣传,走进社区向身边的人宣传。)整个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1、准备阶段(两课时)A、课题产生

同学们,充满未知,洋溢快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又和大家见面了,本节课我们将乘着激情和梦想,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老师知道同学们感兴趣的有很多,奇思妙想也非常丰富,也有了一定的实践能力,那大家讨论一下,你们最想选择什么内容来开展研究活动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下面列举了三种意见:(录音)

过渡: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班级采取举手投票表决的方式,经投票表决:得票最多的是“动物,我们的朋友”。从而确定课题。

B围绕主题,开展讨论,提出问题,形成子课题:

通过讨论,综合同学们的意见,确定了四个研究方向:

1、走进动物世界

2、了解动物与人类之间关系

3、动物现状调查

4、保护动物小组

C学生根据个人爱好,自由组合,选择研究课题,并自行命名,成立实践活动小组,制定实践活动方案:(实物投影展示)

这是第一小组动物百科组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分为:小组名称、组长、组员;研究主题:活动准备:活动内容: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几个大块。这是其他三个小组的活动记载方案。

2、实践阶段

学生根据课题方案和活动要求,进行社会实践。老师跟踪指导,各活动小组在活动中,根据分工,认真填写活动记载表。(实物投影)动物百科组的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始你调查我搜集资料,井然有序的分工合作着(视频)老师也亲自参与,课上告知相关事宜,课下指导学生填写活动记载表,课余时间还带领智慧组的组员采访宠物店。(视频)

3、成果展示:

师过渡:四个课题小组,经过了32天的活动考察,现在进入汇报、展示、交流阶段。A、动物百科组展示:(视频)

动物百科组的组长借用课件将搜集好的图片生情并茂地介绍了种类繁多的动物世界,组员们还将自己事先制作好的头饰、名片用肢体语言生动活泼地交流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还有的以课件形式交流了自己了解的动物(如:我最爱的动物、孔雀电子名片等),下面就展示一下其中一位组员的成果。评价: 评议组点评:

1:资料很丰富,让我们感受到了动物世界的有趣。2:我觉得还不够全面,森林里不光有鸟类,还有其他动物!B、动物之友组展示:(图片、视频)

组长用大量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动物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感人故事,而组员们将自己的照片,视频多方位的展示自己与动物亲近的感受,如:“多多”的快乐生活、我和动物的亲密接触等、整个活动组员们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和实践活动的深度化。

C、温馨之家组展示:()

温馨之家组先解读自己小组名称,原因是因为他们通过搜集资料深刻的体会到许多的动物因为我们人类的关系受到伤害甚至濒临灭绝,所以他们觉得动物应该像我们人一样有一个“温馨的家”。他们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编写了诗歌《动物的家》,习作《濒临灭绝的动物》,以这种形式告诉我们动物的生存状况很是岌岌可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D、绿色行动组汇报:

绿色行动小组则看到那么多的动物因为我们人为的原因受到伤害,走向灭绝,心里特别难受。他们在网上搜集保护动物视频(姚明大哥有办法),在课外走出校园采访的宠物店老板,采访后跟同学们交流感触,自己还找寻保护动物办法(课件)。评价:

自我评价:这次实践,我们小组的感受是:善待动物,善待环境,就是善待我们自己,说到不如做到,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老师及家长评价:

活动中我借动物的名义出示一个评价表,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努力思考、主动与同学讨论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采用自评、小组互评、老师评价的方式进行全班汇报,最终评出活动之星。家长也对孩子参与活动的表现写了建设性意见。(见表)

四、活动延伸

活动尾声我问:同学们,你们还有没有新的想法和建议?学生建议:

1、小报制作宣传

2、办一期综合实践活动宣传栏

3、做动物保护宣传员,并做出相应行动(图片)

五、活动反思:

2、5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篇9

2、5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高巧珍

一、说教材

《2和5的倍数特征》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好找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还有利于学习约分、通分知识。因此,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以学生感兴趣的报数游戏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过程。倡导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探索空间。在交流汇报中,掌握知识。

3、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更为庞大的认知结构,充分让学生学会知识的正迁移。利用学生已有的找倍数的方法和对2、5倍数的特征的初步认识来概括出2、5的倍数的特征。

4、重点环节,把“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教学放到了练习的环节,使得练习不在单纯的是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也能不断的学习新知,避免了将一节课很程式化地分成几大板块,呈现出练中学,学中练的的融合模式。

三、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2和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2、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奇妙。

4、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掌握2、5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2、5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进行综合判断。【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2、5的倍数的特征学起来易懂,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游戏引入,引导探究

以学生感兴趣的报数游戏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求知的欲望。上课的时候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加以引导,探究2的倍数的特征。在教学5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已有了研究特征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5的倍数的特征,让学生的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加强练习,强化反馈

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后,呈现了一系列的先关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2、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景引入

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引入,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揭示课题:2和5倍数的特征。

二、问题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5的倍数

因为学生已有如何找一个数倍数的经验,先在课本中的百数表中找出5的倍数。

第一步,观察、思考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时。组织学生交流,小组讨论,对学生的语言不要作统一的规定,学生只要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第二步,扩大研究范围:教师提问刚才总结的规律是否适用于所有自然数。学生的回答会各不相同。接着教师做引导:适不适用只是我们的猜测,要证明猜测对不对,我们要进行验证。要如何验证呢?就是找那些末位是0或5的数,如果我们验证的这些数都满足这个规律,就证明我们得出的结论适用于所有自然数。然后,根据这样的思路进行小组自由讨论,并作小组汇报,在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验证规律。并利用这一特征对一些数进行判断。做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探究2的倍数

类比探究5的倍数特征来学习2的倍数特征。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验证规律。并利用这一特征对一些数进行判断。做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3、教学偶数与奇数的含义

在发现2的倍数的特征时,有同学发现了2的倍数是双数,顺水推舟,在这里我让学生自学课本,引出偶数与奇数的含义。紧接着让学生判断哪些数是偶数,哪些数是奇数。

4、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5、总结回顾2和5倍数的特征、奇数、偶数的定义。

三、应用拓展,巩固练习

练习是数学教学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熟练运用规律,我设计了相关的练习题,难度层层递进。让学生运用特征对一些数进行排序,组合,按要求把满足条件的数能够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的写完,这也是教学的难点。在练习中突破本课的难点灵活运用2、5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进行综合判断。

四、全课总结

该环节的任务是说一说你收获了什么?以学生回顾为主,教师补充为辅的方式进行。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把知识、方法再现的同时,亦体现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进一步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本节课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从数学研究方法这个方面着手,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数学研究的过程。一堂课的知识目标是很容易达成的,但是如果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或科学的研究方法,往往会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很多困难。在这节课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结论”三个流程进行研究,最后得到正确的数学结果,并进行应用。

1、渗透“范围”意识。

当我们说要研究2、5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想当然地会认为只要一个数一个数地研究就可以了。如果让他们实际操作,他们很可能会写了几个数后,就下结论,当然这时候他们下的结论也很可能是正确的。大部分老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肯定学生的结论,然后进行练习巩固。

但是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仅仅几个数就能得出结论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项结论的得出不是这样草率的。如果教师如此这般教学,一次两次不要紧,长久以来,学生也会形成草率的态度,以偏概全,缺乏一种科学的严谨,这是很可怕的。

所以我们看到,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确定了“小范围”的意识,在数据比较多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确定一个范围,在有限的时间里研究这个范围中的数的特征,得到在1-100这个范围内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这时候教师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结论仅仅适用于1-100这个小范围,是不是在所有不等于0的自然数中都使用呢?还需要研究。所以接下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认识到还要继续拓展范围,研究大于100的自然数中所有5的倍数是不是也是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只有进行了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最后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应用。

2、感受“猜想”与“结论”的不同。

在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之前,教师找了几个学生访谈,想了解学生学习的前在状态,当然所找的学生是各种层次都有的。对于2、5的倍数的特征,应该说比较简单,所以中等学生和优等生都已经知道了它们的特征——2的倍数肯定是双数,5的倍数末尾是5或0,只有个别学困生一无所知。同时有个奇怪的现象,所有知道这个结论的同学都认为这个结论非常正确,以后就能用这个结论来进行判断,不需要进行验证,当然他们的结论获得也仅仅是“知道”的过程,没有经历“探究”过程。如果长此以往,学生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不是知识的探究者,以后将只习惯于被动接受,而不会主动发现。

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找到1-100内2和5的倍数特征时,教师追问学生,“是不是比100大的自然数中,也有这个特征呢?”学生异口同声地都认为是。这里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我们看到,教师告诉学生是不是有这个特征,我们没有研究过,所以只是我们的猜想。当教师一点拨后,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认可的。确实,没有经过研究,怎么能知道是呢?

有了这样的猜想,最后通过举例的方法验证后,学生没有找到反例,这时教师才告诉学生,一开始的猜想现在变成了结论。虽然同样是一句话,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界定,没有经过验证前,只是猜想;只有研究后,猜想才可能变成结论。

相信学生不断经历这种过程后,他们才会具备科学的态度,才会学会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才不会贸然下结论,当然我们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用适当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要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能力目标,只有从小培养,从小渗透,那么我们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才会更深刻,也才会在数学上有更大的造诣。

上一篇:北青萝李商隐赏析下一篇:明察暗访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