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语录

2024-07-16

圣严法师语录(共9篇)

圣严法师语录 篇1

担心,是多余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动力。

财富如流水,布施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布施的愈多,财富则愈大。

面对生活,要有“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

只要还有一口呼吸在,就有无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财富。

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则:活得快乐、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

超越死亡三原则:不要寻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

能不乱丢垃圾,随时清捡垃圾,都是做的功德。

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身体的病痛不一定是苦。

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拥有再多也无法满足,就等于是穷人。

每人每天多说一句好语,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会成为一个大大的好。

拥有的多,不一定让人满足;拥有的少,不一定让人贫乏。

现在所得的,是过去所造的,未来所得的,是现在所做的。

若希望人际关系相处得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多接纳人,多包容人。

只要自己的心态改变,环境也会跟着改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谅解大的。

要做无底的垃圾桶,要学无尘的反射镜。

包容别人时,双方的问题就解决了。

用惭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境随心灭,心随境无。两处不生,寂静虚明。

后念不生,前念自绝。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心里放不过自己,是没有智慧;心里放不过别人,是没有慈悲。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拥有再多也无法满足,就等于是穷人。

美丽本来就不是一种罪恶,问题出在于对自己没有自信心,所以才会成为别人的附属品,别人只是把她当成一种追求享受的对象。由于缺乏真正的自信,觉得自己没有办法掌控自己,要靠其他人来服侍、提拔或是保护,这才是害得她们无法建立人生价值观的原因。

识人识已识进退,时时身心平安;知福惜福多培福,处处广结善缘。

每一个孩子,都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

压力通常来自对身外事物过于在意,同时也过于在意他人的评断。

别人的成功,一定也是辛苦努力来的,即使不是这一生的辛苦,也是过去生累积而来的。

能够得到的不叫贪,得不到却想要,这才是贪。

少批评,多赞美,是避免造口业的好方法。

人品等于财富,奉献等于积蓄。

凡是“想要”的超过“需要”时,就是贪。 若能生活简朴、减少欲望,心便不会随着物欲而起伏不定。

你聋我聋,才能你侬我侬。

身心常放松,逢人面带笑,放松能使我们身心健康,带笑容易增进彼此友谊。

不要用压抑来控制情绪,最好用观想,用佛号,用祈祷,来化解情绪。

至于名位,最重要的是实至名归,否则会为了保有浪得的虚名而痛苦不堪。

每人每天多说一句好语,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会成为一个大大的好。

明知心不平安是苦事,就赶快以持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来安心吧。

圣严法师西归 篇2

早在台海局势紧张的本世纪初,圣严法师就曾表示“我们早就统一了,统一在中国佛教”

“起,恭送法鼓山开山,上圣下严老和尚,起驾!”

在阿弥陀佛的诵念声中,2009年2月8日上午9时58分,圣严法师入殓盖棺。

当日,台湾苗栗下起小雨,超过2公里的法鼓山道路两旁,约3万人在雨中夹道相送。法师灵车开过,信众俯身叩首,再抬头时,不少人面上泪水雨水早已汇成一片。

虽然8日在黄历上不宜火化安葬,但圣严法师没有忌讳,“日日都好日”。2月15日一代高僧的法体将在法鼓山环保生命园区,分装进5只环保纸袋,进行植葬,融进沃土。

在生命最后的清醒中,弟子问:师父,您会再来人间吗?

“会,我会乘愿再来。”

风雪中的行脚僧

圣严法师精通禅修、重视戒律,是“四百年来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

2008年12月31日,圣严被发现罹患泌尿道癌症不治,住院3天后在返回法鼓山途中往生,享年80岁。生前,圣严拒绝换肾,认为为来日无多的自己“用一肾等于浪费一个,非常不慈悲,还不如给需要用的人”。

他原本主张“臭皮囊”烧了干净,连棺材都不需要,更不需让人瞻仰, “开放两天悼念”是对凡人世俗之心的“通融”。圣严交代弟子将自己的往生办成法事,一切极简。

可他的突然圆寂,还是震动了台湾全岛,以及整个中华佛教界。今年1月4日凌晨起,法鼓山大殿开放各界瞻仰法相。台湾首富郭台铭、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天主教台湾区总主教洪山川等都前往来见圣严最后一面。全球各地信众都纷纷做出表示,如华人巨星李连杰、林青霞便当即飞往台湾。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王毅也发去唁电,致以深切哀悼。

圣严法师俗名张保康,江苏南通人,在故居的狼山广教禅寺出家,十三岁,圣严上山做了小沙弥,只为了神话故事而去“筑梦”。出家后的圣严历经广教寺、上海大圣寺、上海静安寺佛学院,英文、数学、国文、佛学打下一定基础。

当时大陆动荡,圣严认为选择从军是最容易到台湾的路,参军后他被派往通信连负责后勤。1949年5月19日圣严从上海外滩码头随军前往台湾,2天后在高雄上岸。1953年报名参加李辰冬博士主办的中国文艺函授学校小说班,老师有谢冰莹、沈樱等著名作家。由于文笔好被调到国防部,后开始接触太虚大师“人成即佛成”以及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1960年结束十年军旅生涯,他于东初老人座下再度剃度,法派字号为“慧空圣严”。

之后近40岁的圣严获赞助到日本东京立正大学进修,虽只有小学四年级学历却以苦读6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1989年开创法鼓山道场。

他自喻为“风雪中的行脚僧”,通过演讲、参与国际性会议、举办各项国际禅修,还不拘一格地携手林青霞、张小燕、蔡依林、李连杰等明星拍摄伦理广告,担任“你可以不自杀”网站的代言人。

早在台海局势紧张的本世纪初,圣严就曾表示“我们早就统一了,统一在中国佛教”。2002年,圣严亲程护送已流失多年的济南四门塔阿佛石雕佛首归还大陆。

2008年四川大地震发生后,圣严法师说,“我们中国人讲多难兴邦、居安思危、临危不乱”。他立即组织为灾区募捐、捐物、派遣医疗队,并亲自给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打电话了解灾情,法鼓山派出的救灾队伍直到去年8月还活跃在灾后重建的现场。

蓝绿同悼

圣严法师关心时局,时常对前来拜访的政治人物进行开示,政坛上蓝绿政治人物当中不少人都自称是圣严法师的信徒。

他曾赠言萧万长:“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当政时的陈水扁也曾公开说自己把圣严法师赠与的“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法语奉为从政哲学,只是现在看来陈水扁全没理解法师的苦心。

2008年2月6日,国民党与民进党的“总统”候选人马英九、谢长廷同时参加法鼓山“除夕撞钟祈福典礼”撞钟,圣严法师笑指两人今天不是来交锋,期待他们能做君子之争。

事实上,台湾岛内的政治派系争斗频繁,实力不时消长,每到选战关头,佛教信众都会成为政治人物拼命拉拢的对象,得到知名宗教组织或者明星宗教人物的支持,无疑拿到铁票。

目前台湾佛教的信徒约有548万,占台湾人口的23.9%。就佛教团体来看,则以中台山的惟觉,法鼓山的圣严,佛光山的星云,灵鸠山的心道,以及慈济基金会的证严影响力最大,被视作台湾佛教五座山。

不过,台湾佛教不少团体组织过于庞大,行事风格过于入世,或多或少引起一些议论。其中慈济法师的宣传被不少人视为过度。而星云法师早期与国民党的密切关系及现在在政治上的发言有时也被视为不当。惟觉法师除了于选举期间公开支持国民党候选人外,其主持的中台禅寺因过于铺张浪费及募捐手段等原因而遭到了批评。相比之下,圣严一生清谨自持,比较少主动介入政治事务,跟蓝绿政治人物保持等距。

闻听圣严法师圆寂,岛内政治人物反应迅速,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第一时间前往吊唁,向法师颁发“总统”褒扬令。台湾副领导人萧万长、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内政部长”廖了以、“陆委会”主委赖幸媛、“行政院长”刘兆玄、苏贞昌和前副领导人吕秀莲等蓝绿政要都前往捻香悼念。

站在圣严遗体前的马英九,说出第一句话“我是英九”之后便哽咽,遗憾没有更多的机会向师父学习、请教,盛赞圣严给台湾和世界带来正面力量,“生与死都是世人的榜样”。

圣严法师经典禅语精选 篇3

2. 如果一个人总是把他的优越感摆在别人面前,那是一种无礼.无智.以势压人的愚蠢行为,最终只会遭到他人的攻击和唾弃。

3. 行善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

4. 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5. 话到口边想一想,讲话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说,而是要惜言慎语。

6. 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标更辛苦人。

7. 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著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

8. 面对生活,要有“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

9. 人生在世,必须把覆盖在真我之上的虚伪面具撕下来,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

10. 从因果来讲,每一个人从过去很多世以来,在人与人之间都是有恩也有怨的,没有恩.没有怨的话,不容易在一起结成夫妻,只有恩而没有怨的夫妻并不多。

11. 佛法中,将一切烦恼通称为“毒”,分为贪.嗔.痴.慢.疑,共五毒。为人心做检查时,是不是能以各种指数检测中毒的程度?例如,以对所好之物染着的黏度,量测贪毒;以头上光火的上升高度,量测嗔毒;以看待世事的颠倒角度,量测愚痴;以放大自我的倍数,量测骄慢……若超过标准指数,就得就医了。

12. 谦恭不是一种表面姿态,而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度表现。

13. 佛家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在很多时候,放弃是一种解脱,放弃是一种量力而行,明知得不到的东西,何必苦苦相求,明知做不到的事,何必硬撑着去做呢?

14. 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

15. 一个人只有常常拭去心灵上的尘埃,方能露出其纯真.快乐的本性来。

16.习惯了“拿起”的人,让他“放下”谈何容易?况且,他能放下手上.肩上的重负,能放得下心里的牵绊吗?“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欲求心灵解脱的人,须知“有舍有得,舍而后得”的人生道理。

17. 成功是我们一生追求的目标,可是在人生的路上,衡量成功还是失败绝非只有结果这个唯一的标准,而且我们还应该考虑一下,我们盯着这个“成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

18. 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物欲。

19.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具体实践自助助人的修行呢?可从“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来着手。

20. 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谅解大的。

21. 人生要留一份从容给自己,这样就可以对不顺心的事,处之泰然;对名利得失,顺其自然。要知道世上所有的机遇并不都是为你而设的,人生总是有得有失,有成有败,生命之舟本来就是在得失之间浮沉!

净空法师经典语录 篇4

一定要晓得,清净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我们心不清净,你再聪明、再有智慧,都叫世智辩聪,不是般若智慧。

我们多读一点佛经,多听、多记一些,以为自己智慧开了,错了,那是记问之学。智慧开了,你烦恼、无明没断,要晓得那不是智慧,那叫“世智辩聪”。

每天不一样,这个我们现在还做不到,我们现在充其量只能做到每个星期都有进步,进步的幅度有高有低,最低的限度也有一点小进步。心愈来愈清净,业障愈来愈少,智慧愈来愈增长,这样修学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离苦得乐、法喜充满。

什么是业障?业障是起心动念。业障消除了是什么现象?心是平静的,我们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外头六尘境界,不会分别,不会执着,不会起心动念。

我们自己得到了,知恩报恩,我们要怎样报佛恩?我们要帮助佛弘法,推广佛陀的教学,让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这就是报佛恩。

佛用什么方法教人离苦得乐?佛用的是教学。佛首先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个善法是什么?十善业道。

悭贪是我们六道凡夫的大病、病根。悭是吝啬,贪是贪求,贪得,对世出世间一切法,自己有的舍不得给人,自己没有的希望得到,这叫悭贪烦恼。所有一切烦恼的根,就在此地。

为人子女的,你以你的财力、劳力,很细心地照顾父母的生活,这是财布施;你以你的智慧,帮父母改掉不良的习气嗜好,这是法布施;你能够使父母安心、使他快乐,离开一切忧恼,这是无畏布施。所以布施从哪里做起?从对你父母做起。

布施,这里头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财里面有内财,有外财。什么是外财?身外之物是外财。用我自己的身体劳力、智慧,为大家服务,这属于内财。外财要布施,内财也要布施。

布施不是贪图果报的,贪图果报,这个心不善,不能说没有果报,果报很小,微不足道;欢喜布施,不求果报,果报才殊胜。

你在佛门修福,将来福报在哪里?佛在经上跟我们说,你修上品十善,你将来得天身,到天上去享天福;你有五戒、有中品十善,你来生到人间来享福,你不失人身。

念佛的时候,不见能念之我相,也不见所念的佛相,中间也不见所执持的名号,这叫“三轮体空”。

我们修布施的时候,不要想到“有能布施的我”,不要想到“有接受我布施的人”,不要想到“我布施的这些物”,这叫“三轮体空”。

要积功累德,不但要抓住机会,还要有高度的智慧。佛法里面常讲要种福田,你是不是真的种在福田上?你要认识哪些是真正的福田,哪些是假的福田,你自己要用智慧去辨别。

释迦牟尼佛讲得好,不是他一个人,他后头还有一句话,叫“是诸佛教”。诸佛就是所有一切佛,他们教化众生也就教这三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世间第一桩事业,真正有价值的事业,真正有意义的事业,莫过于教育。你看这些从事于教育工作的人,为国家、为社会,奠定和平、安定、繁荣、兴旺、幸福的根基,他们在播种、在造福,让大家享福,所以这是无比殊胜伟大的事业。

佛菩萨没有自己,真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是没有空间,无寿者相是没有时间,佛菩萨彻底放下,心里头不执着这些相,所以他见性。

所以学佛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放下。布施就是教我们放下,放下才是最完美的。人与人之间往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把自己的利益能够真正放下,那你跟人相处最完美;如果不肯放下,就会跟别人发生冲突,利益冲突!

我们用一个心待人,人人都是佛菩萨,人人都是好人!佛经里面跟我们讲的“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我学佛五十年,在这两句话当中续了两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要懂得这个意思,你才能入佛门,才能进入佛菩萨的俱乐部。

世出世间最大的好事、最大的善行,无过于帮助众生觉悟。所以诸佛菩萨给我们示现的最大善行,就是教化众生。

佛教初学,意业教给我们不贪、不嗔、不痴;语业教我们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身体造作教导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这是善业,还不是净业。

身为佛弟子,自己真正确确实实明了、觉悟,一定要随顺佛陀教诲,一定要去做,诸佛菩萨是教我一个人的,不是教别人的;别人做不做,与我不相干,我自己一定要做!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没有一切建筑,石窟里头、大树之下、草原之上,佛在那里一坐,大众围绕,就讲经说法,那就是道场。所以要懂得“道场”两个字真正的意义。

佛法的修学,同学们特别要注意,佛法叫“内学”。内是什么意思?内是观察自己。观察自己,你才能成就。

六祖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有没有过?过太多了,什么叫不见?不是你眼睛没看见,不是耳朵没听见;眼也见,耳也听,眼见耳听为何不见?心清净,没有放在心上。

我们念佛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一切大众互助合作,事情做得圆圆满满,心里面清清净净。我们与人无争、于世无求,二六时中,心里就一句佛号,除这一句佛号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样就好。

上善是根本善,我们身口善是下善,不是上善;上善是指心里头没有一个恶念,对人、对事、对物一片慈悲,全心全力照顾别人、帮助别人。

延参法师语录 篇5

不要过分渲染学习当中的负面情绪,成为生活当中的负担,甚至徘徊其中。一定要记住,所有的困惑,它存在的意义,就是等待青春去突破它。

生活总在出现不同的历练,就像我,普通话是我的难点,别人随身带一个翻译,我要带俩,首先把我的方言翻译成普通话,再把我的普通话翻译成外语。

净空法师佛语语录经典 篇6

2) 叫你看得淡,不是叫你不负责任。不负责任,那又错了,世间人会说“不能学佛,你看学佛了,连家都不要了,儿女都不要了,父母也不养了,不仁不义,不忠不孝”,这把佛教形象破坏了,这是不可以的。

3) 布施不是贪图果报的,贪图果报,这个心不善,不能说没有果报,果报很小,微不足道;欢喜布施,不求果报,果报才殊胜。

4) 往生要靠福报!经论里常说,“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这就是大福报。我们所修的一切善法,绝对不求现在的善果,不求这个福,修福不愿意享福,愿意在什么时候享?留到临命终时享。

5) 诸位一定要记住,庙跟祠都是供养鬼神的,佛教的寺院是学校,是教化众生的场所,我们学佛,一定要认识佛教的本来面目。佛教的本来面目,给你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谛,决定没有迷信!

6) 心常念佛,心就变成佛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言其心力平等,外道念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就来,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境界均是自己心中变现出来的。念佛佛现前也不要欢喜,见如不见,你作得了主宰就行,禅家说魔来也斩,佛来也斩,就是这个道理。

7) 他(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把王位舍掉?这什么力量?没有别的,智慧。佛真正了解事实真相,知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佛把王位舍掉。快乐是从放下得来的,佛是彻底放下,这是真实智慧,佛的快乐没有人能够比。

8) 我们念佛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一切大众互助合作,事情做得圆圆满满,心里面清清净净。我们与人无争、于世无求,二六时中,心里就一句佛号,除这一句佛号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样就好。

9) 现代的社会,一般人烦恼习气很重,迷失自性很深,所以心不能住在道上。什么是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就是道。这十二个字是性德,是自性里头本有的。

10) 诸位要晓得,障道是自己障碍自己,如果你有这个能力反省、有这个能力观察,什么样的妖魔鬼怪对你都无可奈何。

11) 学养,“学”是学问,样样都知道;“养”是修养,知道运用什么方式,待人处世最恰当。所以不管在乱世或者治世,佛弟子与世间圣人君子都会随机应变,运用善巧方便处世待人接物,但是“真诚心”、“恭敬心”的大原则,绝对不改变。由此可知,无论在何时何地,修行都是成就我们的戒、定、慧。

12) 众生这一生能不能成就,关键在于你知不知道自己的根性,换句话说,你知不知道你自己的毛病在哪里?知道自己毛病,这个人就觉悟了,我们一般讲开悟,开悟是这个意思。

13) 一个真正修行人,以苦为师,他苦里头有乐——他乐在自在,心里头没有妄想、没有执着、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这多快乐!

14) 度众生,只要使其闻一声佛号,即已令其种下一个种子,将来因缘成熟会进入佛门。

15) 佛家的修学纲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位要晓得,恶念、恶行,果报在三恶道,你能够把恶念、恶行断掉,虽然你造的有三恶道的业因,你也不会堕三恶道,为什么?缘断掉了。

16) 佛门的戒律虽然多,它的精神只有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贪嗔痴慢是恶,我们把它断掉,这就叫“诸恶莫作”;爱护众生、帮助众生、成就众生,这是“众善奉行”。

17) 佛在经上给我们说,财富是过去生中修财布施得来的。你命里头有的,你用真诚心,你今天做生意赚这么多钱;你用尽欺骗手段,你今天还是赚这么多,不增不减,那又何苦去骗人?没有这个必要。

18) 净业三福末后一条教导我们,“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发大心、修大行。

19) 《地藏经》上讲堕地狱,地狱有三重:身造的罪业少,堕的是小地狱;口业是堕十八层地狱,这是堕大地狱;念头那就更重,所谓意业,堕无间地狱。

20) 大乘经里面,佛告诉我们:无佛亦无魔。佛跟魔是从什么地方区别?着相就是魔,离相就是佛。如果你一切都不执着,魔也是佛;你若执着,佛也是魔。

21) 改过是修福的基础。修福先要改过,就是先要消灾。先不求福,先消灾,修的福才能真正得到受用,诸佛菩萨、天地鬼神赐福,我们才能接受。积习不消除,去修福,福来了往往造更大的罪业。

22) 释迦牟尼佛要是放下工作,他就不讲经、不说法了;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到处奔波,热心教诲,可见事没有放下。所以佛教我们放下,不是放下工作,是放下烦恼、放下欲望,回归到自性——这是佛的意思,我们要懂。

23) 我们要想这一生当中真正得到佛法殊胜功德利益,就要认真地去修行。修行从哪里修?古来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念头、妄念。怎么样把妄念打掉,这叫从根本修。

24) 拜佛,这也是修恭敬心,修一切恭敬——我们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像对佛这样的恭敬。我们以诚敬心处事待人接物,无论顺境逆境都用真心,这就是拜佛。

25) 随缘就自在,随缘就不起烦恼,攀缘就烦恼,攀缘是什么?我一定要这样,我一定要那样。你这个“一定”,就是分别,就是执着,就是造业。

26) 身为佛弟子,自己真正确确实实明了、觉悟,一定要随顺佛陀教诲,一定要去做,诸佛菩萨是教我一个人的,不是教别人的;别人做不做,与我不相干,我自己一定要做!

27) 佛家的修学纲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位要晓得,恶念、恶行,果报在三恶道,你能够把恶念、恶行断掉,虽然你造的有三恶道的业因,你也不会堕三恶道,为什么?缘断掉了。

28) “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这十六个字,是六道众生的烦恼习气,是无始劫来生死的根本,你只要沾染上一、两个,无论你怎样精进努力地修学,你都不能成就。

29) 诸佛菩萨千经万论,无量劫的教导,无非是告诉我们这么一桩事情,无非是劝导我们看破、放下而已。看破什么?万法皆空。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一切都看破放下,你就会大彻大悟,你就会得大自在!

30) 大家都晓得脑最重要,用什么补品来养都没有用处,都起不了作用!脑的营养就是休息,把一切妄想统统放下,什么都不想,这是对它最好的营养。

31) 我们一天到晚待人接物,这个心常常保持平静,这是念佛的秘诀。你要不懂这个道理,纵然一天到晚佛号不间断,你心里面还有喜怒哀乐,这个佛号念得再多,伏不住烦恼,你不能往生。

32) 众生接触外面境界,往往先入为主,如果他一开始就接受一些邪法,他把这邪法当做真的,以后遇到正法,他认为正法跟他以前所接触的不一样,他就会排斥。

33) 我们中国人常讲人格,做人的资格是什么?那就是这五个字——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我们要是做到,来生不失人身,你还是到人间来。为什么?你具足人道的条件,这条件具足,你不会到其他道里去。

34) 释迦牟尼佛托钵,遇到乞丐,向乞丐托钵,佛对于乞丐的态度,跟对待国王态度没有两样——平等的礼敬。绝对不是看到地位高的富贵人谄媚巴结,看到贫穷的瞧不起他,没有!佛对于九法界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看待,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35) 这一想我要怎样怎样,这叫造业。你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不是造业,那是功德。功德是什么?与法性相应。什么是法性?我总结修行的二十个字,那就是法性。

36) 佛虽然不在世,佛的心、佛的愿、佛的行持都记录在经典上,我们细心去读、细心去体会,依照这个标准,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这叫做学佛。

37) 佛在《楞严经》给我们说过,境界现前,无论是佛境还是魔境,都不要去理会;也就是说,不要把它放在心上,这叫好境界。如果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这就着魔了,佛来也是着魔。

38) 尽量在物质生活降低自己的水平,把自己的福报布施供养一切苦难众生,这是菩萨行,我们要学。

39) 学佛的人必须修到了一切法空,才能得大自在。破执著要从身外之物舍弃,进一步连内财都能舍,以自己的精神体力布施供养一切众生,常如此才能入无住的境界,分身遍十方法界得大自在。佛法了解得再透彻,若放不下也是表面文章,一点掺不了假。

40) 佛用什么方法教人离苦得乐?佛用的是教学。佛首先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个善法是什么?十善业道。

41) 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们能够帮忙的,是教学、是指导。有智慧的人、有福德的人遇到了,他能够依教奉行,能信能解能行,命运就转过来了。

42) 诸位同修要记住,无论在世法、在出世法,你学东西一定要专,你才会有成就;你学的东西太多、太杂了,你就分心了,你要想成就,当然就困难,所以必须把心力精神集中在一处。

43) 你要度家人,要做出来给他看。他看你愈来愈慈悲,愈来愈有智慧,身体愈来愈健康,他感动了,他觉得你跟一般人确实不一样,这时候低头向你请教,你再告诉他;不向你请教,绝对不能说。

44) 佛法说随缘而不攀缘,我们要募化去做一桩事情,已经是攀缘了,心就不清净了。所以我们做事情,应该是有缘就做,没有缘,我们有心,只要有心,没有这个机缘,我们还是念念功德圆满。

45) 造业,业因遇到缘,果报必定现前。特别是毁谤圣教,叫别人闻不到正法,叫人家没有机会转迷为悟,你这个罪怎么得了!如果受害的人多,受害的时间长,所有一切受害人的罪业,你一个人承当,那个麻烦就大了!

46) 法布施里面最殊胜的是“依教修行布施”,我们能够真正依教修行,不但福田具足,功德也具足了,所以这是最殊胜的福田。

47) 尽量在物质生活降低自己的水平,把自己的福报布施供养一切苦难众生,这是菩萨行,我们要学。

48) 我们学佛人,要积植德行,无论对什么人、无论对什么物,乃至于毒蛇猛兽,我们都以真诚慈悲心来看待,绝不伤害。从什么地方做起?你家里面常常有些苍蝇、蚊虫、蚂蚁,从这里做起,绝对不伤害它。

49) 这一想我要怎样怎样,这叫造业。你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不是造业,那是功德。功德是什么?与法性相应。什么是法性?我总结修行的二十个字,那就是法性。

慧律法师佛语语录 篇7

2、平凡乃是最不平凡的伟大。

3、贪色不顾病,斗气不顾命。

4、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自己。

5、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

6、一般人是看的破,却忍不过。

7、再大的境界抵不过一个观照。

8、最高超的修养就是随顺众生。

9、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觉醒的方法。

10、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11、“身”为苦本,“我”为罪孽。

12、心垢由反省而知,由忏悔而除。

13、修行之本就是平凡、平淡、平实。

14、因果感应,如响应声,如影随行。

15、难忍能忍,难舍能舍,佛道近矣。

16、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17、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时都为别人忙。

18、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19、有幽默感的人就能享受人类的矛盾。

20、罪从心起向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21、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

22、人命呼吸间。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23、认识你自己的弱点,而且力求改进。

24、但能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25、记忆是意识的残影,切莫造成包袱。

26、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假为真。

27、将恩惠刻在石上,将仇视写在沙上。

28、不见一法即如来,是则名为观自在。

29、千供养,万供养,脸上无嗔真供养。

30、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

31、面对恶言恶语,当观这也是逆增上缘。

32、人由憎恨产生报复,但事后却很后悔。

33、默默的关怀与祝福,也是无相的布施。

34、万事得成于忍,与其能辩,不如能忍。

35、对别人最好的教育,是你的一切言行。

36、一切事得成于忍,能忍方名为大丈夫。

37、嗔怒经常由愚行开始,而由悔恨结束。

38、克服自己确实比战胜别人要来得高尚!

39、修行要有耐心,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40、佛法主张“因果论”,不主张“宿命论。

41、语言是外在的思想,思想是内在的语言。

42、不分别、不颠倒、不执著即是本性作用。

43、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44、人要拓展心胸包容一切,不与一切对立。

45、语言及文字只是一种表达思想的符号而已。

46、学佛就是要你认识自己,找到永恒的生命。

47、遇到困难时不害怕,心中无事,是名真修。

48、宗门以何法治妄心?曰:以无心法治妄心。

49、心既清净,语默皆如,遇缘即施,缘散即寂。

50、心如虚空,包容一切,方能远离对立的观念。

51、说话前你是话的主人,说话后你是话的仆人。

52、世界上最可悲的事,就是背叛你自己的良知。

53、世间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54、你硬要把单纯的事看得很严重,日子就会不好过。

55、无我就是凡是所有的事情皆以全体性的利益为主。

56、体生死即涅槃,名为定。达烦恼即菩提,名为慧。

57、一个人,不了解生命,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58、有人能抵抗百万大军,却无人能抵抗死神的来临。

59、其实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复杂的是我们自己而已。

60、菩萨并无脱离社会独善其身而菩萨是要兼善天下。

61、道德是提升自己的明灯,不该是呵斥别人的鞭子。

62、佛法不是纯理论,而是要切切实实的去做才会相应。

63、凡事,忍一口气,风平浪静;退一步想,海阔天空。

64、我们要认知,生是责任的开始,而死是任务的解除。

延参法师经典幽默语录 篇8

2) 生命需要去体会,体会其真实意义。用微笑的态度处世,用快乐的心情生活。多看些阳光、健康、快乐、温暖,不是世界温暖了,而是自己的心温暖了。活出一份生活的简约。生活就是看看岁月,看看书本。

3) 小徒弟问我,师父啊你平时讲课不怎么磕巴啊,你怎么还有忘词的时候啊?我告诉他,平时是不忘词,可是一看见摄像机就紧张,还有啊,眼前飞来飞去,几百只野猴子,只不定哪只爪子就给你挠个满脸花,不紧张才怪呢,再说,那些围观的,关键时刻他不关心你的安全,他们只奇怪,哎哟喂,猴怎么不挠人呢?

4) 小徒弟问我,清明节里你烧纸,送给谁呢?我告诉他,我烧给我自己,我要亲眼看见,所有的妄想到头不过一把灰。

5) 生活的旅途,其实就是对自己认识生活的一种检验,客观的面对生活里的那些空白,那是命运的另一种善待,因为命运相信你能充实、能改善、能创造,要不然命运给你那么多的折磨做什么,所以说,磨砺里经过本身就是觉醒的开始。

6) 生活里多一些担待,脾气大小不要紧,不要太小气,开心的事情乐一乐,不开心的事情快忘掉,心头的平和才是生活的真谛。拉拉扯扯多尴尬,惹得一群猴来围观,多难看,快向大家道歉。

7) 往事越千年,人生弹指间。有些人也许辛勤的奋斗一生,也没能达到想象中的完美,但是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得到多少。人生本就是空手而来,净身而去,曾经所拥有的一切最终也都是拱手送人,不外乎孤独、寂寞。如果有一天,我们像流星一样坠落,也不必抱怨生活,因为我们活过;纵然人生叶落花飞,无悔。

8) 一个好的心地氛围,是对人生的一种客观,也是生活能够幸福的一种能力,人海总往来,故事成古今,踏改过的桥,走该走的路,莫嫌世上知音希,当思烦恼假作真。

9) 最糟糕的生活,不是和幸福有多远的距离,而是忽略了人生应该幸福的基本意义。莫让烦恼空障碍,活些岁月成蹉跎,生活就是一种责任,一寸寸光阴都在心头掠过,不必要问什么是结局,只要还能够感动,就是命运在经过。

达摩难陀法师佛语经典语录 篇9

当中接受寺院的训练直到29岁受具足比丘戒。为了更了解佛法,所以就进入哥伦维也华丹那佛学院及其他著名佛学府深造,随后7年,他专心研修梵文、佛教哲理、巴利文合经典。26岁考获学院语言、哲学合巴利文经典研究文凭。曾获得印度兴都大学奖学金,到该大学深造,主修梵文、兴都文和印度哲学,经过4年的专精研读,获得大学颁发印度哲学硕士学位。后来,回返锡兰建佛学院,实现说法度众的心愿,还出版佛教月刊给予村民阅读。

33岁那年,长老获得维戴加拉学院院长选派,前来马来西亚十五碑锡兰佛寺服务。1962年。长老就在十五碑佛寺成立佛教弘法会,其目标是研究佛法和推扩佛教文化,鼓励、促进和发展佛教真理和慈悲观以及培育宗教和平及认识。1970年,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成立,长老鼓励佛教弘法会青年组,大马锡兰佛教会青年组也加入马佛青总会。同时马佛青总会也邀请长老为宗教导师,为佛青和佛教徒提供宗教资讯服务。长老到过东西方国家弘法。他拥有东方研究大学,那兰陀大学、兴都大学所颁发的名誉博士学位。60年代,长老是马来西亚宗教联系机构的活跃成员。长老也是筹组各宗教谘询理事会的创办人之一。

上一篇:快餐连锁研发部、生产配送部岗位目标下一篇:稀世沉香如何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