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管理制度

2024-07-20

发展规划管理制度(精选9篇)

发展规划管理制度 篇1

XXXXXXXXXXXX公司发展规划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公司发展规划的制定、决策和实施程序,提升发展规划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及时性,实现公司资源的有效配臵,规范公司发展规划管理流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公司的各项管理规定,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发展规划”,指在经过宏观环境、产业结构、内部资源状况和经营能力等分析后,结合公司未来愿景和发展规划定位,制定的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及核心业务、战略业务、新兴业务的发展方向与整合策略。公司发展规划周期包括远景规划、五年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三年中期滚动发展规划,编制重点为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第三条 公司发展规划的管理包括确定公司的使命、愿景,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实施管理及评估与调整等环节。

第四条 公司制定与实施发展规划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1)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发展战略偏于保守或发展战略实施严重不到位,可能导致盲目发展,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丧失发展机遇和动力;

(2)发展规划过于激进,脱离企业实际能力或偏离主业,可能导致过度扩张,甚至经营失败。(3)发展规划因主观原因频繁变动,可能导致资源浪费,甚至危及公司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第五条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公司各部门发展规划管理可参照本制度执行。公司各部门在公司整体战略指导下,根据公司分解目标,结合自身资源和经营能力、竞争状况制定发展规划和工作方向。第二章 公司发展规划制定

第六条 公司各部门年初制定各部门年度发展规划,公司董事长负责审议公司发展规划。

第七条 集团公司在综合分析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的变化、行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变化和竞争状况、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现状等因素,充分调查研究和系统思考的基础上制定本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第八条 公司董事会负责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审定,对重大战略性投资进行可行性研究,监控战略规划的执行,适时提出战略规划调整计划,为董事长在战略发展方面的决策提供建议支持,并协助董事长完成相关工作。

第九条 公司董事长应重点关注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的全局性、长期性和可行性。

第十条 公司根据战略目标制定公司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未来一定时期内达成战略目标的具体策略和路径。公司发展战略规划以五年规划为主,原则上每五年重新制定一次。五年规划应能适应公司总体战略阶段性实施的需要。发展战略规划的范围包括公司的主业、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与销售、运营改善、市场开发、财务、品牌、企业文化、风险控制等内容。

第十一条 公司发展战略规划具体编制流程:

(1)董事会提出战略规划编制要求,公司组织编制战略规划草案,公司各相关部门为公司进行宏观环境、政策环境、行业环境、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的初步研究,为董事会提交相关调研资料。

(2)董事会指定公司一位副总负责公司发展战略的编制。(2)负责的副总根据收到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确定公司未来发展思路、中长期发展目标等要素,组织编制公司发展战略规划初稿方案提交公司董事会。

(3)董事会讨论通过后把方案提交给董事长审批。(4)董事长对公司发展战略规划审议批准后,发布实施。第三章 公司发展规划的实施

第十二条 公司根据公司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年度经营计划,编制全面预算,对年度经营目标进行系统分解,建立公司各层面的关键业绩指标体系,确保公司发展战略规划在运营各层面的具体落实,保障发展战略规划的有效实施。

第十三条 公司年度工作计划包括各部门工作发展计划和年度预算两部分,其编制依据是战略规划目标、上年计划执行情况、内外环境变化趋势和各部门的业务发展设想。年度工作计划应注重可操作性,其内容是公司发展战略的体现和业绩评价的具体标准。

第十四条 公司应当重视公司发展规划的宣传工作,通过内部各层级会议、绩效反馈、教育培训和内部网站、报刊等方式,将公司发展规划战略实施的具体要求传递到内部各管理层级和全体员工。

第十五条 公司综合办负责对发展规划战略实施情况的监控。第十六条 公司各部门应适时收集和分析与本部门有关信息,对于明显偏离公司发展战略的情况,应当及时予以纠正。第四章 发展规划的评估和调整

第十七条 公司指定一位副总负责带领综合办对公司整体运营状况、战略完成情况等内部条件,经济形势、产业政策、技术进步、行业状况及不可抗力等外部条件进行评估,分析讨论是否需要对公司总体战略做出调整,形成评估报告提交董事长。

第十八条 由于经济形势、产业政策、技术进步、行业状况以及不可抗力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公司战略执行结果与战略目标出现了重大偏差、公司主营业务发生重大变化等情况时,确需对发展战略做出调整的,公司董事会按照规定程序调整发展战略。第五章 战略规划文档管理

第十九条 公司发展战略规划文档包括公司发展战略规划文件、战略规划调整文件等。

第二十条 公司发展战略规划文档统一由综合办进行保管,并报送集团公司办公室备案。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制度未尽事宜,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本公司章程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本制度由公司综合办负责解释。第二十三条 本制度自公司董事长审议通过之日起实施

XXXXXXXXXXXXXXXXXXXXX公司 2012年6月12日

发展规划管理制度 篇2

关键词:民用建筑,节能发展,规划管理

一、引言

在我国北方, 不少建筑用能效率并不高, 如何提高建筑用能效率, 促进民用建筑减排节能是十分重要的。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日益加快, 城镇建设仍将保持跨越式发展, 城乡人民生活标准持续提升, 结合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 在未来中国社会商品总能耗中, 建筑能耗的比例将不断攀升, 预计35%左右。当前, 能源利用效率低是我国建筑用能中十分突出的问题。中国住宅的单位采暖建筑面积与同等气候条件的西欧或者北美国家相比, 消耗的能量多处一至两倍, 而且舒适性较差。同时应当意识到, 我国在保持建筑物单位能耗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的同时, 相对比的却是建筑物的舒适度远低于发达国家。由此可知, 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起步较晚, 从全国来看, 建筑节能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加强建筑节能的规划与管理, 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建筑能耗的逐年提高, 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 促进我国一系列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节能建筑的规划设计

为了使民用建筑实现节能, 不能仅在材料和结构方面进行努力, 节能工作应该贯穿从规划设计到竣工使用全过程, 并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当地的地理、气候等条件, 使建筑物的外型合理, 确定窗墙面积比和体型系数, 避免那些浪费能源的所谓“大洞口, 多飘窗, 大固定, 小开启”模式, 前面这几种模式经实践证明, 大幅度提高了建筑物能耗。由此可知, 规划设计是建设节能建筑的首要任务。

1、节能建筑的选址要求

对建筑进行选址时, 地形地貌、风势、日照等因素首先应考虑到。在建筑设计之前, 应先进行现场考察, 将相关地区的周边环境、地形地貌、日照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同时结合北方的冬季、夏季风向等条件来进行规划。

(1) 避免选择凹地

从节能的角度出发, 建筑不宜选择等凹地, 如山谷、洼地、沟底等。原因在于, 夏季自然风在凹地不利于流通, 而且在低凹处, 建筑物因冬季冷风流易形成“霜洞”效应, 这均会导致建筑物耗能的增加。此外, 在对建筑进行选址时, 要考虑到建筑物“窝风”效应, 这会导致建筑物外表面热量散失加大。

(2) 避风向阳

风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首先, 风能够通过门窗进入建筑物, 这种现象叫做冷风渗透。其主要动力来自于风力作用和室内外温差导致的热力效应。此外, 风能够使对流传热系数升高, 从而使外表面的散热量增加。北方冬季建筑设计的通风道必然会带来热损失。所以, 建筑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位置、形态、北方的风环境选择合适的位置设置通风道, 同时尽可能为争取日照创造条件。

2、节能建筑的布局要求

(1) 日照条件的改善

人的生存、卫生、工作效率都与日照关系密切。由于在北方冬季寒冷, 人们需要更多的日照。太阳辐射到玻璃窗上能供给室内热量;屋顶的太阳辐射则升高围护温度, 降低了建筑物内的热损失。围护结构储存的能量可以减缓夜晚温度下降。因此, 建筑基地为改善日照条件, 应选择向阳、背风的地段, 加大建筑物与空气的热交换。

(2) 风环境的改善

(1) 避开不利风向

冬季, 受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 建筑规划应封闭西北向。比较合理的选择为南偏东150左右。

(2) 降低风速, 阻隔冷风

建筑群的布局在满足日照的前提下要注意紧凑, 建筑间距与建筑高度之比应遵循相关规定, 保持在1:2左右, 避免寒风低层建筑的影响。

(3) 避免局地疾风

防止下冲气流、风洞效应创造适宜的微气候。

3、节能的形体要求

(1) 体形系数要求

所谓物体形系数指的是表面与其包围体积的比值, 高层公寓最小, 多层次之, 独立式别墅最大。体形系数与其建筑使用能耗成正比, 设计节能建筑时, 不应选择凹凸过多的建筑物外立面, 并尽力将体形系数应控制在0.30-0.35。

(2) 窗墙面积比要求

在《公共节能建筑设计标准》中, 窗墙面积的含义是:“建筑物每个朝向的窗户 (包括透明幕墙) 与外墙体的总面积之比”。建筑的三大围护部件分别包括外窗、墙体、屋面, 其中热工性最差的是窗, 窗影响建筑能耗和室内热环境质量。与外墙相比, 普通窗的保温隔热性能比较差, 比外墙低许多, 可见, 窗墙面积越大, 采暖和空调能耗也就越高。因此, 必须限制窗墙面积比, 来降低建筑能耗。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来确定窗墙面积比, 最主要的是北方地区冬、夏季日照情况、室外空气的温度、室内采光要求等因素。

4、节能建筑的密度要求

我国的城市用地是十分紧张的, 从客观条件上讲, 建造大规模低密度的城市建筑群是不符合实际的。根据“保证节能、提高建筑密度”要求, 应该使建筑间距与建筑高度之比保持在1:2内。建筑群中公建设施所占比重和设置问题同样能够造成提高建筑密度的提升。公建设施面积在一般北方的居住小区中的只占总面积的10%-15%。而其占地的面积却达到了25%-30%, 这对于节能减排是十分不合理的。公建设施多以低层, 分散的方式布置造成了这种状况。所以, 本文建议改成利用临街低层的方式布置或以集中、多层、多功能来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因此, 应适当加大建筑间距并尽量保持原建筑密度不变, 从而更好的节能。

5、节能建筑的环境要求

建筑物绿化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建筑物外立面, 二是屋面。建筑物绿化对建筑节能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在夏季, 叶片遮阳, 减少辐射, 达到节能目的;冬季, 减小风压, 起到屏蔽作用, 实现节能。环境绿化包括草坪、花坛、树木等, 是指建筑物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地表绿化。环境绿化应能形成室外场地的立体绿化景观, 以大面积的草坪间以灌木为主, 道路两侧及广场周边以乔木为主。以上这种绿化模式的优点在于:道路两边的乔灌木可以有效的降低车辆行驶噪音对建筑的影响, 草坪满足了人们在林立的楼群之间需要开阔场地的心理需求。考虑到风向的影响, 应在东北方向以常绿树木为主种植防风带, 以提高冬季防风效果, 西侧种植以落叶乔木为主的树可遮阳。

三、结束语

民用建筑的节能有利于减少建筑能耗, 从而减轻大气污染的负担, 使坏境质量得到好转, 对于传统建筑业而言, 是核心竞争力的改造和提升, 进而能够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我国的北方地区具有气候环境的审计局情况, 广泛开展建筑物的节能理论研究和实践, 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都是很明显的。本文结合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要求, 通过节能建筑的规划设计, 按实际的气候条件进行建筑的选址, 确定体形系数, 并同时考虑到建筑密度和建筑环境绿化, 以满足人居的舒适度, 减轻能耗消耗。

参考文献

[1]王连广、陈维杰、王德选:《节能新型墙体材料的现状与展望》,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3.58-72。

[2]李湘州:《我国墙材改革的战略目标与分阶段的任务》, 《建材工业信息》, 2005 (03) 5-15。

[3]谢尧生:《固体废弃物在新型墙材中的应用》,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2004 (02) 20-31。

[4]方来福:《论粉煤灰综合利用与贵州墙材革新途径》, 《粉煤灰综合利用》, 2006 (03) 16-28。

[5]戎培康、张福来、赵军:《国外建筑节能与节能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动向》,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2008 (03) 39-48。

学校发展规划的管理价值的开发 篇3

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实施中存在的误区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以往中小学校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部分学校在制定和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四个不到位”,即诊断不到位、表述不到位、执行不到位和承诺不到位。

1.诊断不到位

发展规划没有清楚展现或分析本校基本情况、主要优势、发展机遇以及所在社区的背景状况;没有对涉及学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学生及家长需求的分析;难以明确学校未来几年发展的方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能构筑学校未来发展的基点。

2.表述不到位

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表述没有个性和特点;规划目标、年度目标没有数量指标,缺乏递进性;内容缺少重点,措施不具体,或以目标代替措施;叙述繁琐,难以操作。

3.执行不到位

规划与年度计划、学期计划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与学校实际工作差距更大;规划仅仅“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教职工很少有人知晓,更谈不上在自己的岗位上践行规划,难以推动学校的发展。

4.承诺不到位

有的学校的规划虽然有一些量的规定。但由于规划中缺少必要的保障措施和有关评价方面的内容,没有具体衡量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程度的相关指标,再加上对影响规划实施的因素估计不足,难以兑现规划目标。

这些误区的存在降低了学校发展规划的权威性、信度和价值,使规划变成了“空话”“套话”甚至“鬼话”,直接导致了校长的工作质量一般,师生的态度冷淡、学校的发展平淡。

究其原因,既与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对学校发展规划的价值认识不足、制定规划的能力不足、参与制定者的力量不足以及实施规划的用力不足等有关,也与教育行政和干部培训部门对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培训不力、指导不力、管理不力、评价不力等有关。从根本上讲,是对学校发展规划内在管理价值开发不足所致。

提高校长对学校发展规划管理价值的认识水平

为了改变学校发展规划面临的这种尴尬局面,发挥规划对学校发展应有的功能,中小学校长要把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变成提炼校长教育思想、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升学校办学品质、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系统工程。

1.—份好期划是校长办学思想的呈现

制定和组织实施学校发展规划是校长的本职工作。《北京市中小学校长工作意见》第三章“校长的主要职责”第十三条明确规定:校长要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从本校实际出发,负责组织制定学校章程和发展规划,提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阶段目标和措施。因此,校长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是承上启下的系统工程,是其综合工作能力的体现。既要有正确领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领悟能力,还要有把握本校实际的调研能力、预测学校发展前景的预见能力,更要有提出学校改革和发展阶段目标与措施的谋划能力与组织实施能力。

在思考和制定规划的过程中,校长要通过对“我为什么要当校长?”“我要把学校办成什么样子?”“当前我最想做的是什么事情?”和“我要通过什么方式办好学校?”等问题的深入思考,认真梳理自己的工作思路,提炼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办学思路,使自己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触及灵魂,激活思维,领悟“学校发展始于规划”的深刻涵义,思考制定规划给自己带来的管理价值,按要求和程序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2.一份好规划是学校发展的路标

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硬指标——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指标和校长依据本校实际提出的未来几年学校发展的各项指标。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上一个规划年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对未来学校发展的状况进行科学预测,提出相关的发展指标,在与校长进行交流和磋商的基础上,确定未来学校发展的目标,将校长的任期目标、学校的评价目标和教育行政部门业务科室的服务目标整合进各校的规划中,使规划在制定的起点、实施的过程和目标的达成等阶段都能发挥作用,丰富规划的管理价值。

3.一份好期划是干部教师行动的指南

中小学校长要善于借助学校发展规划统一学校教职员工的思想和意志,把学校发展规划目标和要求进行自上而下的层级分解,使得全校教职员工在充分理解规划的基础上,做到知晓学校的发展愿景,明晰自己的岗位目标,理解本职的工作价值,创造优质的工作成绩。

开发学校发展规划的管理价值,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1.诊断

诊断的目的在于找准学校发展的基点,将优势转化为特色,以特色促内涵发展。学校发展诊断是校长摸清家底、理清思路、认清方向、把握特色的有效方法。校长通过问卷调查、随机听课、座谈与访谈等方式对学校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对学校管理者的素质、管理风格及水平、组织管理运行状况、学校文化特点、师生素质水平、家长基本情况、设备和环境状况等作出科学分析,依据诊断结果才能找准学校发展的基点。同时,结合学校发展需求的分析,找出学校发展的优势与机会,构建学校发展目标,明确学校发展特色,形成发展策略,并在教职工、家长与社区中广泛征求意见,群策群力,这样才能使学校发展目标真正成为大家认可的目标。可以说,学校发展现状诊断的过程,也是全校人员自知、自省的过程。

2.提炼

提炼的目的在于形成学校的发展思路,将思路表现为目标,以目标引领内涵发展。毛泽东主席曾经说:“领导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正是校长在做“出主意”这门功课。校长要通过规划表达自己的教育理想、教育思想和办学思路,要通过组织实施规划实现学校的发展。因此,能否有效地制定、实施规划是校长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校长负责制中校长要负的首要之责。校长的“主意”是否有价值、有思想,决定了学校是否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中小学校长要注意归纳、整理、提炼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形成办学理念,即由观点、观念或思想及其价值追求构成的学校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立足于本校的功能定位、办学特点和需求提出适宜的培养目标;围绕学校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提出递进性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发展目标明确了,办学思路也就明晰了。

3.凝聚

凝聚的目的在于形成广泛的共识,在共识中达到和谐,以和谐促内涵发

展。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决不是校长一个人或少数干部的事情,是通过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系统地分析学校原有的工作基础,确定学校的发展目标,优选重点发展项目,促使学校挖掘自身潜在资源,提高管理效能和教育质量的过程。它的前提条件是学校的全体成员认同学校的办学思想、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否则,学校就没有发展的灵魂,教师也没有教育思想的观念基础。如果教职员工各怀心事、各行其是,学校必定成为一盘散沙。规划的价值就在于凝聚教职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引导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自觉地在规划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自上而下层层分解规划目标,明确自己的职、责、权、利,通过扎扎实实、行之有效的工作自下而上层层保证规划的实施,确保学校在规划的指引下有提升、有发展,自己也在学校发展中有收获、有提高。

4.参与

参与的目的在于培育民主精神,将民主融入学校文化,以文化丰富内涵发展。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必须引领全体教职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既是制度的规定,也是规划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全体教职员工只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献计献策,形成共识,才会使规划具有生命力。同时,大家在参与中也强化了目标意识、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评价意识。学校领导要动员和引导全体教职员工自觉承担起学校发展的使命,将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校的发展规划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构建共同的愿景,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共同创造发展条件,制定发展措施,拟订行动方案,从而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只有这样,才会提高规划的知晓度和实施规划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承诺

承诺的目的在于兑现规划指标,将指标转化为质量,以质量实现内涵发展。学校在基于科学诊断和预测的基础上制定的发展规划中能否提出递进的、量化的发展目标,既反映了学校尤其是校长是否具有胆识和魄力,也反映了其是否敢于担当和承诺。不对指标进行量化,规划自然就具有一定的“弹性”,压力小了,动力小了,发展的水平可想而知;提出明确的量化指标,规划就有相当的“刚性”,压力大了,但动力足了,达成度至少比现在高了。当然,在实施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是允许依据具体条件的变化对规划目标进行适当调整的。

企业管理与发展规划 篇4

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全面实现集团公司提出的“主业巩固安全、辅业壮大规模、管理力求创新、企业稳步发展”四大奋斗目标,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又好又快的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一、企业管理的目标任务

1、企业文化建设

20**年,企业文化建设要逐步引向深入,要将**集团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等文化理念变成全体员工的具体行为,自觉执行力;培育企业文化建设自下而上的沟通渠道,确保企业文化建设持续、深入地全员参与,使员工对企业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

同时,要将准军事化管理全面铺开,引向深入,每一个专业、每一个岗点,都要有行为规范和标准,并将准军事化管理纳入各分公司工作标准考核。严防准军事化管理走形式、走过场,只做表面文章。各公司要进一步巩固成果,发扬成绩,泉兴分公司20**年二季度要实行准军事化管理,集团机关要参照执行。

2、精细化管理

今后一个时期内,**集团要逐步实现由粗放管理型向精细化管理过渡。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用正确的人、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即在生产过程中消除任何无用的动作、避免无用的努力、消灭不能给产品或服务带来好处的所有活动。将精细化管理全面辐射到回采作业、巷道开拓、工作面安撤、后路施工、定期检修等每一道工艺、每一个环节,严格执行工种质量验收挂牌制度,努力实现生产流程全面动态达标。

要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强化班组建设。对人人、事事、处处量化标准、强化考核,制定班组管理细则和考核办法,完善班组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规范班组长选拔任用程序,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班组长队伍;广泛开展各种以安全为主题的活动,促进班组安全建设。要彻底转变各级领导的工作作风,力戒浮躁。要深入现场,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实行工作安排信息循环卡制度,使工作预案—布置—落实—检查—反馈形成闭合,提高办事效率。像安全信息卡一样,一式多联,形成闭环,分管领导负责监督考核。

3、安全管理

两矿井要继续巩固、提高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成果,不断创新安全管理,大力开展“安全高效型、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活动,努力做到“基础管理精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人

员培训制度化”,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1)实施煤矿技术改造,提升矿井现代化装备水平。大兴煤矿积极发展高档普采和综掘,提高采掘机械化水平,降低劳动强度;泉兴分公司结合煤层赋存条件,推广应用机械化。

(2)实施煤矿工作准入工程,提升煤矿从业人员素质。严格按任职和岗位基本条件选拔任用企业管理者及员工,至20**年,所有人员必须达到任职和上岗条件;通过培训,使从事煤矿生产的51个工种的从业人员具备煤矿基本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获得安全生产资格证,依法持证上岗;抬高入矿门槛,新招矿工必须参加72个学时的安全培训。

(3)20**年拟将所有安全管理人员的工资收入与产量、效益脱钩,只与集团、本单位安全控制指标挂钩,强化安全专职人员的职能和责任心。对出现事故的单位和个人既要进行经济处罚,也要采取行政手段。

4、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重要因素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资金等所有其他资源。为此,我们要坚持人才“自己培养、适当引进、全力留住”的原则,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吸引优秀的、急需的人才加盟;投入部分资金,加快已有人才的培养和知识的更新与提高;营造宽松的坏境,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台,释放他们的潜能。通过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对外富有激励性、对内体现公平性的薪酬政策,科学而合理的机构设置,精干高效地人员配备,使人力资本的价值得到体现;通过定编、定员、定岗,使每一个员工回归到最能发挥自己特长和才能的岗位上去;逐步建立技术和行政同等待遇,两条腿走路的用人机制。让他们随着公司的发展而发展,让他们的发展促进公司的发展,由此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要坚持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对于一些至关重要的人才,要“舍得”使其部分持股,提供员工持股计划;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搭建企业经营平台,建立内部控制系统;正确理解“信任”、“授权”与“管理”、“控制”的关系。“带走我的员工,把我的工厂留下,不久后工厂就会长满杂草;拿走我的工厂,把我的员工留下,不久后我们还会有个更好的工厂。”安德鲁·卡内基的这段话,道出了留住人才对企业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战略,明确人事管理权限,充分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加强智力引进,每季邀请相关专家到集团举办一期企业文化、公司治理、财务、审计、法律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此项工作由政工处统一组织。

实施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人才工程,提升煤矿专业技术支撑力。通过自主培训和选拔优秀员工到大专院校学习的方式,加大对有一定实践经验、又有初步理论知识员工的培训力度。

5、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加强控股公司和分公司的管理,逐步推行分(子)公司模拟法人运行模式,以资产为纽带,充分发挥控股作用。集团公司统一运用投资决策权、对外筹资权、资金调度权、收益分

配权、副总工程师及其以上干部管理权、工资奖金分配权。同时下放安全生产、现场管理、分配方案制定等各项权利。对分(子)公司进行严格管理,对无法完成集团公司下达承包指标的公司领导层,既要进行经济上的处罚,又要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确保股东利益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6、加强参股公司的管理,支持民营公司的发展

为加强对参股公司的管理,集团公司决定向所有参股公司派驻兼职或专职的董事或监事,派出人员每季要向集团公司进行一次参股公司生产经营情况的工作汇报,同时由集团公司分管领导组织企管、审计、财务等单位每半年对参股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一次审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确保股东利益。民营公司要独立经营,自负盈亏,集团公司进行相关指导和提供有关政策扶持。

7、加强管理处室的职能建设

各职能处室要认识到位、管理到位,充分发挥管理监督职能,不断创新管理,当好领导参谋。加强财务管理,成本核算要真实准确,考核成本要严格按照年初测定的项目和固定费用进入成本。把好资金收支关,提高资金使用效能,提高资金周转率;搞好内部资本运作;严格控制各类费用开支,不断完善各类承包,职务消费在降低一定比例的前提下,推行货币化管理,真正走向市场化运作;进一步完善比价采购和比价销售办法,不断降低费用,比价采购要努力提高厂家直供比例,确保供货质量。

8、加强企业法制建设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法制管理制度,定期举办法律讲座,增强全体员工的法律意识,实现依法治企。集团公司设立法治办公室,外聘内招法律顾问,保证日常办公;对合同签订、贷款担保、工程承包、重大投资决策等必须经法治办审核并在合同审核表上签字后方能加盖合同章。

二、企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1、集团组织机构建设

***

2、安全奋斗目标:

安全生产要在三年内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煤矿安全生产要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落实、高效能管理、高质量推进;在采掘设备现代化、辅助设施自动化、监测监控数字化、生产组织集约化上向全国先进行列迈进。

3、煤炭、熟料、水泥及收入、利润等奋斗目标

(1)20**年:集团计划生产原煤81万吨;熟料16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利润

1亿元。

***水泥20**年计划申请利用CDM国际减免政策,完成余热发电项目的环评和立项,争取在20**年建成余热发电,实现能源综合利用,同时,第三条生产线开工建设,年底前具备设备安装条件。

集团近期将成立专门班子,立足省外,面向全国,积极寻找第三对矿井。重点加快贵州煤田的调研、考察和论证,力争20**年开始第三对矿井的立项、筹建工作,发挥集团人才和技术优势,以****公司为依托,向周围辐射。

20**年生物能源公司建成并投产,力争产量5万吨,并实现全市封闭运行。

利用天津***工程研究所“溶解、解溶法”和“并合骤法”两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建设一座年产1000吨的塑料合金项目,20**年上半年完成塑料合金项目的立项、注册等工作,下半年开工建设,公司将建成完全按照《公司法》运作的股份有限公司。

(2)2008年:原煤生产100万吨,熟料500万吨,醇组合燃料5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润1.5亿元。

贵州煤田开发初具规模,并确保实现全年原煤产量60万吨。

日产6000吨熟料的第四条生产线开工建设,使***水泥年产熟料规模达到500万吨以上。生物能源完成规模扩张,2008年全年实现产量50万吨,市场向全省、全国辐射。

(3)2009年:集团计划生产原煤140万吨;熟料600万吨;水泥1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润2亿元。

3、房地产及***生态园开发

***公司要积极筹措资金,20**年**临山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并以此项目为契机,完成资金积累,实现跨越式发展,向大公司迈进,并向周边地区辐射。

20**年要完成***生态园项目的立项审批、规划设计、征地和租用土地的手续;20**年开始土建施工。

4、企业上市:

目前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将逐渐趋于一致,我们将积极寻求合资方,吸收战略投资伙伴投资入股,将***水泥有限公司建成规模较大的内资企业,培养企业早日上市。生物能源公司、塑料合金公司也要积极准备,创造条件成为上市公司。

20**年完成***公司股份制的改造,20**年二季度确定公司各中介机构,完成对公司的调查工作;20**年三季度:保荐机构完成改制方案,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评估师出具资产评估报告,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20**年四季度:申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并获得批准,股份公司设立完成。

20**年:公司根据情况择机对外进行私募。

20**年一季度:保荐机构在其他中介机构协助下完成对公司的辅导工作;公司召开董事会及股东大会,通过发行上市决议。保荐机构向中国证监会上报全套申报材料;2009年二季度:中国证监会审核贵公司发行申报材料,通过发审委审核;2009年三季度:取得中国证监会发行核准批文。保荐机构与公司完成发行工作,并向证券交易所申请上市,公司股票正式在交易所挂牌交易。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和统筹管理

集团公司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董事长任组长,总经理任常务副组长,副总经理任副组长,集团其他班子成员、企管处、生产处、财务处、供应处负责人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企管处,***同志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要每季召开一次会议,对规划尤其是发展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调度和协调,保证规划能够平稳有序地进行。

2、任务分解,强化监督

根据规划的工作目标和任务,集团将有关人员和处室划分成相关专业小组,明确小组和项目负责人,制定详细工作计划,每季度向领导小组进行一次工作汇报;集团领导小组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相关人员收入挂钩。

3、创新机制,确保安全

坚持以质量保安全,以质量促安全的原则,在两矿成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从源头上抓住安全,确保工程质量,杜绝一切不安全因素,保证集团安全目标的实现。

2012本质安全管理发展规划 篇5

本质安全管理在中队运行已有一年时间了,在过去的一年中,中队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不过可喜的是无论如何2011年xx中队在无轻伤以上伤亡事故下平安度过了。在即将到来的2012年,在本质安全管理运行日益成熟、生产和安全形势日益复杂的背景下,xx中队如何才能将安全管理做的更好,将中队本质安全管理提高一个档次呢,下面就2012年xx中队如何做好本质安全管理做出规划。

一、2012年安全管理总体目标:

1、在训练和救援中杜绝轻伤以上人身事故,实现全年救援工作零死亡。

2、本质安全管理动态和定期考核双达标。

3、中队本质安全管理达到一级水平。

二、安全工作重点

1、进一步端正指战员安全理念,提升中队人员安全素养。

1)学习公司工伤管理制度、及安全相关管理制度,首先从思想统一概念:公司对于安全生产管理的态度、决心和办法,使大家明白当前企业管理中“安全”是放在第一位的,认识到“安全”在我们人生职业规划中是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的。

2)有计划的组织本质安全管理知识培训,并且邀请战训科、本安办的同志来中队传经送宝,以提高中队人员本安理论水平,为更好的进行本质安全管理扎实基础。

3)加大日常理论学习中安全知识的学习比重,让大家不仅想要安全,还要会安全。这一块我们除了学习本安体系文件外,还可以通过学习事故案例以吸取事故经验教训的方式来反衬安全管理;甚至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学习材料供指战员学习,总之我们的目的就是提高大家事故防范、处理及保证安全生产的能力。2012年中队计划理论学习中关于安全的内容平均每月不少于2次。

2、加强业务技能训练,提升指战员个人专业水平。我们救护队是处理矿井各类事故的专业化队伍,在处理事故中要想保证自身的安全,精湛的个人业务素质是首要的条件,因此业务技能训练仍是我们搞好安全工作的根本,2012年中队会继续按照规划认真组织训练,扎实业务基础,继而再加深专业,从而使我们指战员练就一身硬功夫,从自身强硬自己,保全自己、他人和遇险人员的安全。

3、加强现场监控,积极进行隐患排查和危险源辨识工作。

1)加强现场安全监督管理,坚持有任务即排查,从人、机、环、管的角度分析到位,坚决杜绝由于个人主观故意造成的不安全行为的事故发生。

2)紧跟现场,重视小队现场管理。在中队日常事务中,小队是亲临第一现场的,因此小队级的管理是关系中队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2012年一方面中队要严格定期和不定期的现场抽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另一方面小队要自行进行作业前危险源辨识和隐患排查工作,并要求记录到工作日志中去,如果小队办公条件具备考虑是否要求小队也进行隐患和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录入工作。

3)2012年,战训科关于本安管理的制式表格、记录下发后,中队一定严格按照考核标准做好各项安全检查,并记录在案。

三、保障措施:

1、以救护规程、质量标准化、煤矿安全规程和国家其他安全法律法规及上级的要求和规定为纲,以大队制定的本安管理系统为执行标准,再修订符合中队实际的本质安全管理办法和制度,保证本质安全工作正常运行。

2、强化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素质。做好危险源辨识和现场隐患的评估和排查,遵照本质安全管理的要求,把作业风险降到最低。对新入队员工由小队具体落实负责,签订“一带一”师徒合同,小队长应经常检查、督导师徒合同的履行情况。

5、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和员工不安全行为,全部输入本安系统,要求限期整改的,务必在整个期限内整改,并在本安体系信息系统整改上报。检查人对所检查出的问题要及时跟踪监督整改、复查和验收。在复查中如果发现没有按整改要求进行整改或者弄虚作假不进行整改的,按中队奖惩制度对责任人进行处罚。

6、执行奖罚管理手段,进一步细化安全管理惩罚细则,将不安全行为及“三违”行为与绩效工资挂钩,以强化全体指战员自我安全意识。

发展规划管理制度 篇6

深圳市大梅沙海滨公园管理处 深圳市大梅沙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一九九九年十月

目录

第一章组织管理系统

MSA01组织机构设置模式

MSA02下属组织机构设置模式(行政部)MSA03下属组织机构设置模式(市场部)MSA04下属组织机构设置模式(服务部)MSA05下属组织机构设置模式(保安部)MSA06下属组织机构设置模式(质管办)MSA07公司管理机构职责分工规定

第二章行政管理系统

MSB01会议工作细节

MSB02文秘管理制度

MSB03印章管理制度

MSB04档案管理制度

MSB05保密制度

MSB06电脑管理制度

MSB07电话管理制度

MSB08钥匙管理规定

MSB09财产管理规定

MSB10办公用品购买及发放办法 MSB11车辆使用和管理制度

MSB12对讲机使用管理制度

MSB13安全、防火管理制度

MSB14员工打卡管理规定

MSB15员工工作牌管理规定

MSB16办公楼清洁管理规定

MSB17宿舍管理制度

第三章人事管理系统

MSC01员工聘用管理制度

MSC02员工试用及报到管理规定 MSC03员工调迁管理规定

MSC04员工工作原则管理规定 MSC05员工交割管理规定

MSC06员工考核管理规定

MSC07员工奖惩管理规定

MSC08保安员奖惩细则

第四章财务管理系统

MSD01财务管理制度

MSD02会计、出纳岗位责任制

MSD03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城市规划“三分规划、七分管理” 篇7

我国城市规划界都知道的一句话是:“三分规划、七分管理”。我们认为, 管理的概念可以做如下表述:管理是社会组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 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决策、指挥、协调、组织、控制和监督等活动的过程。

在城市规划管理活动中首先要有管理的主体, 即由谁来进行管理;其次要有管理的客体, 即管理的对象或管什么管理主体是管理活动中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要素。一切管理活动都要通过管理主体去发挥作用。管理主体可以是单个的管理者, 也可以是由管理者群体组成的管理机构。就城市规划管理讲, 作为管理主体的城市规划管理者的素质如何, 城市规划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是否科学, 管理职能的确定和运用是否合理, 直接关系到城市规划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一个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管理者的职能是:要保证管理决策的实施;要广泛收集并整理各种管理信息, 为城市规划管理领导者完善决策提供服务;要为上级领导和管理部门出主意、当参谋, 城市规划管理者对实际的情况了解比较清楚, 并依靠众多城市规划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 为完善决策出谋划策。

城市规划管理者有什么样的思想, 就会有什么样的规划行为与之相匹配。所以领导者一定要高瞻远瞩, 要学习兄弟城市的经验来规划城市, 而不应夜郎自大。如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纲领,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所以生态城市规划必将是符合时代的要求的设计, 也将是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如果我们留心一下就会发现, 城市的发生和发展多倾向分布于依山傍水之地。阳光充足, 绿树成荫, 水道环绕之地必然是人们偏爱的定居之处。这是我们人类择居所共有的生存文化心理倾向。所谓“生态城市”, 是一种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的人类住区。因此“生态城市”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思想渊源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二、城市规划管理的客体

城市规划管理的对象是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的使用和各项建设活动。在城市规划管理中所审核的城市规划图纸和建设工程图纸, 都是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活动在图纸上的反映。再进一步分析, 这些用地或者建设工程是整个城市的一部分, 它们对城市的发展都产生一定影响。在对管理客体进行研究时, 必须对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作特殊的研究。在城市规划管理中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主要是建设单位的代表者。

三、科学发展的城市规划原则

所谓“以人为本”, 就是以人为根本。管理的人本原理, 是指管理活动一切从人出发, 以人为根本。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无论是城市规划的编制还是实施, 其核心是满足人的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单位的代表是首要的管理客体。城市规划管理措施和手段, 首先是作用于建设单位代表, 再通过建设单位代表发挥能动作用, 协调和控制好其他管理对象中的物质要素;城市规划管理者是城市规划管理活动的中心, 他代表城市规划管理机构行使管理职能。其自身素质的完善、认识能力的提高和价值取向的合理化, 对城市规划管理活动的成败, 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行为, 都是受一定动机或目的支配的。而引起动机或目的的客观条件是人的各种需要。需要产生动机, 动机决定行为, 行为取得成果, 通过行为结果又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人的需要按照马斯洛需求无层次来说可以分为: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可以根据人的需要来进行适宜的奖励, 这样才能激发管理主题与客体的积极性, 满足其心里需求。

服务于人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根本目的。城市规划管理为社会公众服务, 就要维护公共利益, 保护相关方面的合法权益。因此, 服务并不意味着没有制约。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物质要素的综合部署。在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 无论是土地的使用, 还县各项建设工程的安排, 都有若干规定性的要求, 这就是制约。因为做为每一个客体, 都只是站在各自的立场局部的眼光来评价规划, 而城市规划部门必须站在全局来考虑方案的留存。所以城市规划管理主体必需以服务为根本目的, 在服务的基础上引导城市规划管理的客体。

城市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部分或局部的改变都会给城市的整体结构带来影响。城市的整体利益总是高于城市的局部利益;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活的一致性是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环境应该真实地表达城市生活的需要;城市规划工作的目标是保持城市的整体协调, 只有这样人性的、服务的、高瞻远瞩的规划才会给我们一个有记忆、有灵魂、有方向的城市。

摘要:人类社会已进入了城市世纪, 城市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而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巨大浪潮推动下, 尤其是现在房地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 必将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速度, 也就意味着城市规划工作的工作量空前增大, 在这个时候城市规划一定要理性而有序的进行。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成哲, 张弛.城市规划与社区规划的异同和互融[J].城市问题, 2010 (02)

[2]赵民, 雷诚.论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导向与依法行政[J].城市规划, 2007 (06)

自主管理灌区的发展与规划探索 篇8

关键词:自主管理灌区;发展;规划探索

涉县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位于河北省西南隅,国土面积1489km2,全境属深山区,平均海拨700m,素有“九沟十八峪,八山半水分半田,举足尽见奇峰峙,着足无有尺土平”之说。本县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1℃,年均降雨量583.5mm,且多集中在七、八两月,水资源非常有限,干旱已成为涉县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把兴修水利当作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山区人畜饮水困难,治穷致富的头等大事。

1 自主管理灌区的提出

涉县四大万亩灌区运行至今,对我县的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有管理模式使农民对工程的管护处于被动地位,虽然几次提高水价,但受国家价格政策和农民承受能力、管理水平及观念的影响,农业水价始终低于成本,管理单位经费严重不足,无力进行工程的维修与改造,田间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了进一步加强灌区建设和管理,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充分調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使灌区走向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县政府和水务局出台了一系列水利改革措施,旨在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寻求实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新机制,减轻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对政府的依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建立自主管理区的形式目标

自主管理灌区是强调灌区农民参与灌溉管理的组织,它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建立的具有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经济上自我维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非盈利的经济实体。逐步减少对于政府投资的依赖程度,促使灌溉管理机构自我维持的能力逐步增强,最终达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用水户增产增收的目的。其具体目标是:1、提高灌区自主经营能力,确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和水费征收标准,减少和最终消除政府对水费的补贴。2、确保吸收广大用户参与灌区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增强透明度,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保证水资源使用和管理的统一性和持续性。3、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经济收入水平,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3 建立自主管理灌区的现实意义

3.1 明确责权利,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灌区灌溉设施责权不明晰,农民对田间水利工程的管理漠不关心,只用不管,造成田间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输水效率低下,效益锐减,水费逐年增加,农民负担逐年加重,严重降低了农民灌溉的积极性。自主管理灌区首先明确了供水管理组织和用水者协会的责权利,按照分级管理的办法,将协会管理范围内灌溉设施的使用权和管理权转让给协会,协会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及协会的章程开发、维修、养护和运行管理本灌区的田间工程,这样既增强了灌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参与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3.2 确保水利工程的保值、增值 通过水利工程的产权改革,用水者协会负责支渠以下田间工程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工程运行的好坏,效益的高低,直接反映在用水者协会每一位成员的水费上,他们必然会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维护和管理,以保证工程最优效益的发挥,改变了过去只用不管,坏了国家拿钱修的被动局面。

3.3 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4 自主管理灌区建设中的几点建议

4.1 加强宣传力度 自主管理灌区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农民对它的认识不够深刻,还不能充分认识这种新型灌溉管理制度为其带来的好处,让他们对建立自主管理灌区的重要意义及组织形式、运行管理办法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提高他们加入协会的积极性。

4.2 加大投资规模,完善灌区硬件建设 在目前情况下,灌区的运行管理体制是制约灌区发展的一个因素,但灌区长期老化失修,设备陈旧,渗漏严重,灌溉效率低下,是制约灌区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单单进行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按方收费,按成本收费并不能彻底改变灌区现在的被动局面,现在灌区的干支渠渠道水利用系数只有0.4—0.5左右,大量的水资源被浪费掉了,而且无形中加大了灌区管理的难度,提高了运行成本。各灌区由于近年来效益衰减,只能维持简单的维护与修理,根本无力进行大规模的更新与改造,因此还需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投资力度,完成灌区的更新改造工作,提高灌溉效率,为灌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推进灌区改革 灌区的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既然是改革,就会有成功与失败,所以不能一窝蜂而上,要先建立改革的试点,积累各种原始的数据,搞好监测与评价工作,定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待试点区取得成功经验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各个灌区普及推广,切不可急于求成,盲目发展。

5 结论

灌区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是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在改革的过程中既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又要因势利导,稳步推进。自主管理灌区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目标和方向,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最终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管理灌区而探索奋斗。

参考文献

十二五公路管理养护发展规划 篇9

一、“十一五”发展总体情况..............................1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与要求..........................6

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基本原则.......................7

四、主要任务............................................9

五、保障措施...........................................17 2

一、“十一五”发展总体情况

(一)公路养护管理成绩斐然 “十一五”期间,公路交通行业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组织实施部印发的《十一五公路养护管理事业发展纲要》,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着眼于“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立足“养护转型、管理升级、改革加速、服务提高”,全面完成了十五提出的目标与任务。同时,战胜了百年一遇的南方低温冰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4.14玉树强烈地震等自然灾害,圆满完成了奥运会期间公路运输保畅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安全便捷出行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十二五”公路养护管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路基础设施网络更趋完善 ——路网规模进一步扩大。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全国干线公路网络已初步形成,农村公路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通行和通达能力大幅提高。到2008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373万公里。其中,高速总里程已达6.03万公里,与“十五”末相比新增1.93万里;全国等级公路里程达到277.85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74.5%,比“十五”末净增118.67万公里;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里程达到39.97万公里,占总公里总里程的10.72%,比“十五”末净增7.36万公里;81.6%的国道及58.5%的省道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9.24%,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92.86%。——公路养护改造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各地组织加大了危桥改造、安保工程等路网结构改造工程的实施力度,积极推进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作,组织开展了公路桥隧工程安全评估试点工作,实施了桥梁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已安排危桥改造项目8799座/67.4万延米,整治安全隐患路段30万处/10.1万公里,处治公路灾害路段8227公里,总投资达264.1亿元。“十一五”前四年,全国用于公路养护工程的资金投入累计552.48亿元。其中,完成路网改造工程 4.6万公里,共投入3563.1亿元;完成1 公路大修11.7万公里,共投入784.7亿元;完成公路中修26.7万公里,共投入456.7亿元。通过公路养护与改造工程,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状况明显提升。——通行效率大幅提高。燃油税政策实施后,目前已有17个省份一次性全部取消了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共撤销收费站1723个,道路畅通率明显提高;持续5年的全国集中治超和提供气象预报、路况等公众信息服务,也大大提高了现有公路的通行能力。据统计,2008年底,全国国道网每日交通量平均为10317辆,比“十五”末增长6.7%,一般国道网拥挤度由“十五”末的0.44下降为0.39,降幅达12.8%,普通国道平均行车时速从“十五”未的53公里/小时提高到57公里/小时,在交通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公路通行能力大幅提升。2.养护质量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养护质量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国公路优良路率平均每年增长1%。截止到2008年底,按照新的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高速公路的优良路率已达到98.9%,国道的优良路率达到68%,省道的优良路率达到67%(MQI)。农村公路养护质量有了历史性的提升,——养护技术及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引进开发了科学养护决策技术;大力倡导预防性养护理念,积极探索和尝试预防性养护技术;新型、环保、节能材料与工艺在公路养护领域得到大力推广;桥梁维修加固成套技术取得突破。公路养护正逐步向公路检测自动化、养护决策科学化、养护工程机械化、运营管理信息化方向发展,创建了一大批的文明样板路和科技、环保示范公路。3.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部进一步完善“中国公路信息服务网”网站建设;建立并完善了覆盖全国40万公里的公路路况报送体系,及时向公众发布路况信息;加强中国气象局合作,每天向社会发布公路气象预报;在多个省份实施了2 交通信息化示范工程项目,进一步提高公路信息化水平;部分省市两级交通主管部门建立了公路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取得了良好的运营效果,公路出行服务水平得到初步提高。——联网与电子不停车收费得到推广应用。“十一五”期间,部《收费公路联网收费技术要求》、《电子收费专用短程通信》、《高速公路区域联网不停车收费示范工程暂行技术要求》等标准规范,建立了我国自有的电子不停车标准和检测体系,制定了其中关键技术标准和检测规范,构建了全国统一的密钥管理体系,并在全国大力推广联网与电子不停车收费。目前,全国共27个省(区、市)实施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联网收费公路总里程接近6万公里;10多个省份采用统一密钥体系建设和开通了ETC系统;开展了京津冀和长三角等区域ETC系统的应用示范工程,实现了ETC跨省互联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目前,全国已经开通了600多条不停车收费车道,用户发展到60多万,不停车收费系统产业已经初步形成。4.路网管理与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 ——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体系初步建立。部初步建成了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中心平台,并实现了15个省市的视频数据接入。印发了《全国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并组织部分省市初步完成省级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建设。同时,还对路网运行状态监测和协调体系运行管理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应急保障能力逐步提高。修订并发布了《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初步建立了应急管理机构和工作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了信息报送等应急管理规章制度,初步建立了部省应急会商机制,并对高速公路跨区联动协调等应急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探索;经国务院同意,武警水电交通部队纳入国家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初步建立了专兼结合的应急抢险保通队伍,加强国家公路公路交通应急物资储备布局建设及规划研究,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应急运力、公路抢险救灾机械和物资,并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速公路网编号工作基本完成。部先后印发了《国家高速公路相关标志更换技术指南》、《国家高速公路路线命名和编号实施方案》、《国家高速公路网里程桩传递方案》等3 政策文件,修订《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国标5768)和《公路交通标志和标志标线设置规范》,组织完成了G2京津塘试点实施工作。在此基础上,组织完成了国家高速公路网命名编号与标志标牌等的更换工作。——“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计划”启动。科技部、公安部与部联合启动了“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计划”,以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能力,实现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逐年下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进一步减少、万车死亡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等目标,围绕“人、车、路”等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领域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并组织实施示范工程。5.依法治路工作得到加强 ——有关法律规章进一步完善。在“十一五”期间部陆续起草、修订了一系列适合公路养护管理和应急保障的部门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初步构建了公路养护及应急管理的法律框架,营造了良好法律环境。完成了《公路保护条例》的起草制定工作;《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公路路网结构改造管理办法》(试行)等标准规范则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提高了公路养护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收费公路权益转让办法》、《经营性公路建设项目投资人招标投标管理规定》和的颁布进一步细化了收费公路权益转让和经营招投标的有关规定,明确了部门管理责任,严格了权益转让和招投标的条件和程序。——执法行为逐步规范。在“十一五”期间,加大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了执法人员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规范执法文书使用,提高了执法规范化程度。创新执法手段,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了执法效率;完善落实了执法评议考核制度、执法责任制度和执法公示监督制度,提高了执法监督力度。——治超工作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期间,部继续联合公安部、国家发改委等九个部委在全国开展车辆超限超载运输治理工作,成立了由政府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各部门齐抓共管,治超力度前所未有,加强了治超检测站点建设和管理,逐步推广了不停车检测4 系统和治超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治超检测站点联网互通,重点整治车货总重超过55吨的违法超限超载车辆,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国干线公路超限超载率控制在6.7%左右,严重超载超限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二)制约公路行业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 与快速发展公路建设和日益高涨的公众出行需求相比,我国的公路养护管理和应急保障事业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公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 ——路网畅通水平有待提高。路网结构仍需优化,高速公路断头路依然存在,部分早期高速公路和省际间、重要城市间高速公路通道能力不足;国道干线公路技术等级低、容量不足、通达深度不够,主干路网可替代路线少、网络化程度低。——公路养护资金缺口加剧。随着我国公路里程的不断增长和存量资产快速增加,公路养护管理资金需求随之快速增加。预计到2010年,除高速公路外,全国普通公路通车总里程377万公里,2015年将达425万公里,相应的养护管理资金需求年均增长约为17%,而随着燃油税费改革的实施,替代公路养路费的公路养护经费来源的收入存在不确定性,全国公路养护资金的缺口势必日益扩大。导致干线公路大中修工程难以及时安排,大量农村公路失养失修,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基本没有落实。目前全国普通公路能够实现经常性养护的比重不足50%。——公路养护技术与科学决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加快公路建设的过程中,公路养护技术人员进一步流失,公路养护施工作业技术水平提升缓慢,特别是高速公路施工艺难以快速、安全的要求。公路养护决策缺乏科学支撑体系,预防性养护难以普及,不少地方普遍存在以建代养现象。——公路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普通公路特别是农村公路的安全设施不完善,部分安全设施标准偏低,危桥仍然呈现边治边增的态势,其中农村公路危桥多、比重高的现象较为普遍,桥梁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公路基础设施的耐久性和抗灾能力不强,在自然灾害和恶劣天气条件下,容易受损毁,进而影响交通。5 ——科技支撑作用有待提升。养护自主创新技术不多,养护技术的集成性不高,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水平仍需提高,预防性养护综合技术体系和科学决策体系仍未建立。联网收费和不停车收费技术的局限性依然存在,路政管理技术落后,公路网运行监测与应急处置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部分道路安全技术难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公共服务能力亟待提高。公共出行服务信息服务难以满足公众出行服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尚未建立有效的信息采集和发布机制,信息量少且更新不及时,信息服务手段单一。服务区、加油站以及其它相关附属设施的服务品质尚待提高,服务区作为应急保障的基础保障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公路公共服务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高速公路行政主体多元化,路网分割管理的状况依然存在,收费公路养护缺乏有效监管,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亟待加强。公路跨区联动协调机制以及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统筹发展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公路养护机制改革仍需深化。——路网运行监测与应急保障能力亟待提高。路网监控设施仍不完善,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准确性还不足,部、省、市三级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体系尚未形成,应急管理工作尚未常态化,应急运行机制和征用补偿机制仍不健全,应急能力建设依显不足。——成品油价格与税费改革的后续影响还将持续。取消公路养路费等交通规费后,特别是随着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的逐步取消,各地公路养护资金难以按照预期保障,特别是资金的分配流程与格局发生变化,进而对现行公路管理体制产生影响。在国家新的投融资政策尚未出台的条件下,普通公路建设、养护资金面临较大的压力。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与要求 “十二五”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公路交通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公路养护管理事业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市场活力的不断增强,人员和物资6 流动的不断加快,私人汽车消费的快速增加,必然使公路交通需求保持旺盛增长势头。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对公路交通系统应急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高效集中、协调有力的公路安全监管与应急保障体系,加强覆盖全路网重要路段、桥梁、隧道、省级交界处的重点实时监控、提高各类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十二五”期,我国将迎来公路养护的高峰期,巨大的养护需求带来的是大量的资金需求,燃油税改革、资金拨付方式的改变和取消二级路收费使普通公路建养资金压力进一步增大,预计每年资金缺口将会在1000亿以上,此外,按照初步估算,“十二五”期间公路安全工程、危桥改造、灾害防治工程以及公路水毁抢修等路网结构改造工程的资金需求量约在2270亿元左右。总体看,公路养护资金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伴随着国家各项改革的稳步推进,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将进入攻坚阶段,迫切需要适应财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事权与财权相一致的公路管理体制,加快决策、执行相分离,强化公路管理职能。“以人为本”是发展交通事业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为满足人民群众安全、便捷、畅通、舒适的个性化出行服务需求,公路养护管理事业必须适应新变化,满足新需求,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创新投融资方式,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强化科技创新,提高公路管理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凸现“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理念,继续坚持“建设是发展,管理养护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转变公路养护管理发展方式,以“提升管理水平、推进科学养护、强化应急保障、提供优质服务”为重点,全面提高公路基础设施网络使用效率,提升公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公路交通“更安全、更畅通、更高效、更和谐、更经济、更便捷”。

(二)总体目标 力争到2015年,基本形成“一个网络”,培育“一个市场”,建立“五个体系”,努力7 打造通过养护管理延长现有公路基础设施使用寿命、通过养护管理提高现有公路设施使用效率、通过养护管理推动公路交通行业更好可持续发展的格局,从而真正促进公路交通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便捷出行的需要。“一个网络”:就是努力打造一个能力充分、安全畅通、和谐高效的公路基础设施网络;“一个市场”:就是培育一个公平竞争、规范有序、决策科学的公路养护工程市场;“五个体系”:就是着力建立一个技术先进、节能环保、绿色高效的预防性养护技术体系,一个经济效能、科学创新、能够适应财税改革要求的公路养护决策支撑体系,一个以人为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共出行服务体系,一个有法可依、运行高效、文明执法的公路路政管理体系,一个统一指挥、协调高效、保障有力的公路网管理与应急保障体系。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以公众出行需求为导向,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把“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作为管理养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拓展服务内涵、丰富服务形式、提升服务品质。——坚持建养并重、养护优先。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管理养护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化公路养护管理的基础性地位,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养护投入,加强公路管理,充分发挥现有公路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坚持深化改革、体制理顺。遵循“集中统一、事权清晰、权责一致、运转高效”的原则,深化公路管理体制改革,理顺事权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科技引领、和谐发展。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完善技术体系,实现科学决策,推进公路养护管理的技术进步。强化环保意识,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发展预防性养护和再生利用技术,促进人、车、路、自然和谐发展。——坚持依法治路、管理高效。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推进依法行8 政,加大公路保护力度。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增强管理透明度。——坚持安全可靠、保障有力。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健全标准体系,强化安全监管,消除安全隐患。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强化运行机制,加快队伍建设,提高公路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

四、主要任务

(一)以路网升级改造和开展养护示范工程创建活动为龙头,全面提高路网技术状况 1.开展公路养护示范工程创建工作 “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开展公路养护示范工程创建活动。2010年,完成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北京五省市的试点工作;从2011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示范工程的推广活动;至2015年,建成一批路况质量好、养护技术水平高、综合服务水平高的公路养护示范工程;形成一套公路养护科学决策机制、规范化管理标准及技术指南,保持“十二五”期间公路养护管理的持续健康发展。2.继续加大干线公路改造与养护力度 “十二五”期间,针对干线公路养护的薄弱环节,加大普通干线公路改造与整治力度。一是实施“普通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工程”,每年安排里程不少于3.5万公里普通国省干线改造工程,全面改善普通干线公路的通行条件;二是实施“危桥改造工程”,力争在“十二五”前三年基本消除国省干线上的现有危桥,同时确保农村公路危桥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争取实现危桥改造不跨年,每年国省干线一、二类桥梁比例保持在95%以上,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三是继续实施“安保工程”,至2015年,基本完成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的隐患路段处置,同时将公路安保工程逐步向农村公路延伸,改善农村公路安全技术状况;四是实施“灾害防治工程”,重点整治干线公路地质灾害及水毁路段,提高干线公路的抗灾能力,“十二9 五”期间,同一路段灾害损毁重复发生率控制在5%以内。3.全面提升养护技术水平——全面构建公路养护科学决策体系。大力推行路网技术状况自动化检测技术;依托公路数据库和路面、桥梁等管理系统,进行干线公路路况评价及养护决策分析,科学制定养护计划,提高养护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健全公路养护科学决策机制,明确养护决策的工作流程和相关工作制度,修订完善养护定额标准。到2015年,干线公路科学养护决策体系基本建立,主要路况检测指标基本实现自动化,路况评价及养护决策实现信息化和制度化。——全面推行预防性养护。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预防性养护指导政策、技术标准;引进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理念,积极探索适合公路自身特点的大中修设计方案,准确把握预防性养护时机,科学选择预防性养护措施;大力开展预防性养护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究工作,形成成套技术。力争到“十二五”末,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比例达到8%,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预防性养护比例达到5%。——积极探索绿色养护。切实转变公路养护方式,积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及冷再生、热再生等废旧路面材料的循环利用技术和施工工艺,逐步实现公路养护中废旧路面材料的100%循环利用的目标。——加强养护新技术的研发应用。重点推广公路结构状况和桥梁隐蔽工程检测技术、基于使用性能和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的养护设计技术,以及经济、环保、节能、高效的养护技术和公路灾害防治技术、旧桥维修加固技术等。着力提高全国公路养护整体技术水平,初步实现养护技术升级转型,力争到2015年,形成一套基本完善的公路养护技术规程、指南,全国公路养护技术保障能力明显提升。4.切实加强桥隧养护工作 继续贯彻执行《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全面落实桥隧养护的技术政策和管理制10 度;制订长大桥隧安全运营管理办法,逐步建立部、省两级桥梁安全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桥隧检查、评定和养护管理的考评体系,实行危桥改造时限责任制,建立桥隧养护管理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相关单位责任和义务;制定桥梁养护、检测、加固设计、施工的从业人员和单位的资格条件,严格桥梁加固市场准入条件,尽快在全国建立起完善的桥梁养护与管理从业资格制度。5.全面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切实落实农村公路养护责任主体,开辟稳定可靠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渠道。到2015年,农村公路做到“有路必养”,优良路率达到40%以上,着力解决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不足、危病桥数量多、抗灾能力弱等突出问题,隐患路段处置达到40%以上,一二类桥梁比例不低于40%。

(二)以路网运行监测网络建设为重点,提升路网管理水平1.积极积极推动公路网运行监测网络建设 编制印发《公路网运行监测和服务暂行技术要求》,加强公路网运行监测与协调管理。推动各级交通主管部门重点加强高速公路和重要干线公路网日常监控设施建设,力争“十二五”实现全国高速公路和重要干线公路网的全面监测,形成完善的公路网运行信息采集和监测网络。2.建立公路及桥隧技术状况监测机制 切实加大桥梁安全监管和事故预防力度,结合财政部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增量资金分配工作,在强化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公路管理机构、管养单位工作职责的同时,建立覆盖全国主要干线公路和主要桥梁、隧洞的公路技术状况动态监测工作机制。“十二五”期间,部将抽检、复核各地报送的高速公路及普通干线公路的路况评定结果,抽检比例不低于10%。11 同时选择部分跨越大江大河及跨海通道等对区域交通经济有显著影响的特大型桥梁、隧道,组织开展结构状况检测和养护运营工作定期检查,每年抽检桥隧总座数不少于600座。3.加快全国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体系建设 积极筹组国家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中心,开展省级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中心示范工程以及部省中心平台联网建设,进一步完善公路交通应急体系。根据《全国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加快推进地方公路网管理和应急处置平台体系建设,建立较完善的信息互通、协同高效的部省两级公路网管理和应急处置平台体系,实现对国家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网重要路段和收费站、服务区、治超检测站等重要节点的路网运行状态监测数据和现场图像接入、路网服务水平分析、信息发布、异地会商、路网协调和调度等功能,为路网协调、公众出行服务和应急处置提供支撑。4.逐步建立完善路网跨区联动协调协调机制 在全国公路网管理平台体系建设和完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完善路网跨区联动协调机制,实现对跨省高速公路和重要干线公路协调指挥调度。借助课题研究,选择条件成熟的路网区域作为示范建设,研究探索跨区域路网仿真决策支持平台,初步实现以省域高速公路为主的跨区域协调调度辅助支持系统。同时,对路网运行中的易堵路段和事故多发路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对其中的重点路段特别是省际通道路段,要加强动态监测和协调管理,采取有针对性进行综合治理,避免大范围的严重堵车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以调整完善收费公路政策为手段,促进收费公路持续健康发展 1.继续推进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改革 根据《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实施方案》要求,逐步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严格控制一级收费公路的项目审批,削减一级公路收费规模。力争到2015年,除西部地区部分省区外,实现取消所有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的目标。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完成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涉及的人员安置工作。12 2.积极推进两个体系建设,加强收费公路监管 研究并逐步构建设以高速公路为主体的高效率、低标准的收费公路体系和以普通公路为主休的提供政府普遍服务的非收费公路体系。按照国务院出台的政策,加快建立能够满足需求的普通公路投融资体制,逐步研究提出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普通公路发展政策和管理体制。同时,积极研究探索高速公路多元化投资建设、一元化管理的发展模式。同时按照实行“总量规划控制、国家严格准许、公开透明、动态监控”的总体思路,建立严格的收费公路监管机制。3.调整完善收费公路政策,建立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统筹发展机制 进一步调整完善收费公路政策,建立新的收费公路收费年限和收费标准调整机制。争取政策支持,允许现有高速公路在收费到期后,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本着“低标准、长年限、高效率”的原则,继续收费用于维持公路养护与运营管理,减轻财政负担,调节路网交通流量。同时,积极探索建立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统筹发展的新机制,研究实施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统贷统还”制度,实现路网资源的统筹利用和滚动发展。4.推进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和不停车收费 继续推进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组织实施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示范工程建设,研究制定鼓励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联网收费,在更多区域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全面扩大ETC车道的网络覆盖,力争到2015年,基本实现省内联网收费,东中部地区电子收费服务覆盖率至少要达到20%,力争实现中心城市附近交通繁忙的高速公路收费站均建有ETC车道的目标。

(四)以强化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路网安全和应急处置水平1.进一步完善公路交通预案体系 各地交通主管部门应根据修编后的《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要求,完善地方公13 路交通应急预案,并结合地方实际,制定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专项处置预案,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到2015年,初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部、省、市、县四级公路交通应急预案体系。2.强化应急运行机制建设 加强高速公路应急管理的多部门协作能力,推动部门间沟通与交流,建立预警信息快速通报与联动响应机制。以《交通部公路交通阻断信息报送制度(试行)》为基础,建立并完善公路应急信息报送机制,规范公路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建立突发事件下跨区域路网协调与指挥机制,提高公路应急保障和区域路网协调能力。建立省际公路会商与应急联动机制,实现区域路网预警信息快速通报和协调联动。建立公路应急管理培训与演练制度,提高队伍应急处置能力。3.强化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建立公路应急抢险保通队伍。在积极培育公路养护市场的同时,组建以地方公路养护管理部门、路政管理部门及日常养护机构为主体的地方区域性公路应急抢险保通队伍。同时通过委托方式,将部分公路养护企业作为公路应急抢通补充力量。特别是发挥武警交通部队作为国家级公路应急抢险保通专业力量的优势,按照国家规定承担部分具有重要意义的国(边)防公路的养护保通,重要公路桥梁和隧道的守卫管护,以及重大应急突发事件的应急抢险保通工作。——推进公路交通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根据全国干线公路的分布情况,按照辐射范围500-800公里的要求,同时结合我国武警交通部队的基本部署和兵力分布情况,确保应急物资调运的时效性和覆盖区域的合理性,本着“均衡分布、分工负责、有效衔接”的原则,建立6个武警交通部队、17个区域公路交通应急物资储备中心。

(五)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全面加强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水平1.规范和强化公路数据库建设和管理 14 切实加强对公路数据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逐步建立奖优罚劣的公路数据管理工作考评机制、与绩效挂钩的公路数据库使用管理工作机制,以现有公路养护统计年报、收费公路统计年报、公路数据库工作为基础,从公路管理实际需求出发,进一步完善公路数据库指标体系与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完善部省两级公路数据库,为相关业务管理系统的融合与共享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推进统一管理的业务工作平台建设,为全面提升行业管理与服务水平奠定坚实基础。2.建立健全路网运行信息报送与发布机制 进一步完善公路路况信息报送和发布机制,及时报送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公路通行不畅和阻断、恶劣天气下的交通组织、水毁断道的及时修复、公路养护施工等各类动态和静态信息。对于采集报送的路况信息,建立完善统一管理的工作机制,及时通过网站、广播等媒体,以及路侧可变情报板等手段多渠道发布,并逐步实现在收费站、服务区、客货站场等场所增设信息发布设施,即时提供出行信息服务。探索研究路网运行信息分析系统,定期开展路网运行分析汇总工作。逐步在行业建立全国公路出行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中国公路信息服务网站,不断提高公路出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服务要求。3.全面开展公路气象预报服务工作 进一步加强与气象部门合作与会商,及时做好公路气象预报与恶劣气候预警工作。通过完善交通与气象部门间的合作运行机制,构建交通与气象部门间的共享工作平台,实现交通、气象观测站点和采集信息的集成共享,逐步形成基本覆盖全国国、省干线公路的公路气象监测网络,基本具备24-72小时预报,3-6小时预警的公路交通气象精细化预报预警能力,形成准确、及时、和谐、高效的部省公路交通气象服务体系。4.进一步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继续落实免收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通行费的政策措施,在确保国家“五15 纵二横”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畅通的基础上,基本建成由国家和区域性“绿色通道”构成的、覆盖全国范围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同时,加大对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的检查力度,落实相关的补偿措施,提高运输车辆的通行效率,真正体现“绿色通道”服务民生的作用。

(六)以贯彻落实《公路保护条例》为基础,强化路政管理 1.健全公路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围绕《公路保护条例》,尽快出台《涉路行为行政许可安全评价实施办法》、《公路养护作业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公路养护市场管理办法》等配套部门规章和技术标准。推进《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启动《高速公路条例》的立法工作。以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地方标准为补充,形成中央和地方、部门和行业相配套的公路管理法律法规体系。2.建立和完善治超长效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落实治超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加强部门联动和区域联动,坚持路面执法与源头监管并重,全面落实运政巡查派驻制度,进一步加强源头监管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治超长效工作机制。继续巩固和扩大治超成果,力争“十二五”末将超载超限率控制在5%以内。完善全国治超路面监控网络,逐步推广不停车检测系统和治超信息管理系统,力争在2012年前实现部、省、站三级联网管理。坚持以检测站为依托、以固定检测和流动稽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超限车辆避站绕行、短途驳载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3.建立健全公路路政管理体系 ——建立政府领导、部门联合、全民参与的公路保护工作模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公路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不断加大公路保护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公众的爱路护路意识,逐步营造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变部门行为为政府行为,变行业行为为社会行为。16 ——提升路政管理服务理念。规范基层办公环境和窗口建设标准,寓服务于管理之中,促使路政管理从公路设施财产保护向公共服务转型,逐步推行网上办理行政许可、跨省大件运输联合审批、首问负责制、高速公路救援、公路养护作业现场秩序维持和疏导等便民服务措施。——提高路政装备、设施水平。逐步提高路政管理设施与装备水平,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创新路政管理手段,加快路政管理信息化进程,力争“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建成起基本完善的公路管理信息化体系,切实提高路政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以推进路政管理工作全面发展。——积极探索和改革路政管理体制。全面推行经营性公路路政工作由地方公路管理机构实施派驻管理模式,探索和试点高速公路和公路超限检测站路政工作由公路管理机构实施省以下垂直管理模式,研究解决公路多元化、分割式管理带来的弊端。4.强化公路路政队伍规范化建设 依法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行为,加强对执法行为的监督检查,建立公路执法考核监督机制。利用科技手段推行非现场执法,并实现罚缴分离。推进文明执法、规范执法,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路政案件查处率达到90%以上,杜绝公路“三乱”现象。制定《公路路政文明执法工作规范》,不断提高规范执法和文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统一规范执法人员外观形象和基层站所标志标识,优化服务环境,提升公众对路政管理的认知度和对社会服务的影响力。争取用五年时间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现代化路政执法队伍。

五、保障措施

(一)体制保障 ——理顺公路管理体制。按照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结合燃油税费改革后事权与财17 权的新变化,进一步理顺公路管理体制。剥离国资委和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的公路行政管理职能,实现交通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要求,探索实行“三个层次二级管理”的公路管理体制模式,即实行省与市(地)垂直管理、以省为主,农村公路实行省指导县、以县为主的体制模式。完善“权责清晰、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明确与其他行业部门的职责关系,解决行业内部不同机构间职责交叉和关系不顺的问题,确保权责一致、责任明确。——稳步推进养护运行机制改革。结合各地事业单位改革进程,按照“管理与生产分离、事企分开、公开透明”的原则,推进和深化养护运行机制改革,稳步妥善解决人员身份转换和安置问题,剥离和处置相关资产,实现养护管理和生产作业的彻底分离。其中公路日常小修保养采用专业化和定额管理方式,建立内部激励机制;大中修和改扩建工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用招投标和合同管理,实现养护市场的社会化、专业化。

(二)资金保障 在继续保证日常养护和危桥改造、安保工程、灾害防治工程等路网改造工程专项资金的基础上,适当加大中央车购税向公路养护、改造领域的投资力度,确保成品油价格与税费改革新增税收收入基数和增量资金中替代公路养路费支出部分全部用于公路养护,争取中央每年用于政府还贷二级收费公路撤站还贷专项资金,在债务还清后,全额用于公路建设和养护。充分利用“统贷统还”政策,逐步建立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的统筹发展机制,大力支持普通干线公路建设养护,实现公路网的良性循环与滚动发展。建立并落实专项资金,保障公路养护示范工程创建活动和公路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的顺利实施。与此同时,通过采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鼓励社会投资等多种方式,拓宽公路建设和养护融资渠道。

(三)科技保障 ——推进公路管理和服务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完善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编制公路管理与服务系统的技术要求和接口规范标准,积极推进公路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地图及其18 信息导航标准的制(修)订和推广应用。基于既有的联网收费系统软件,跟踪高可信网络软件平台及大型应用支撑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等关键技术,研究设计公路收费与联网收费软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ETC产品生产工艺水平。大力推广和应用GPS调度指挥、路政巡查全程实时监控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公路服务和管理技术水平。——加大公路养护技术研发力度。根据我国公路养护维修的实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通过开发、引进和消化吸收先进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逐步提高科技进步对公路发展的贡献率。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结合现有的路面、桥梁管理评价信息平台,科学分析公路及桥梁技术状况的衰减规律,分轻重缓急,科学制定预防性养护计划,逐步构建快速可靠的公路基础设施养护技术体系,为促进我国公路养护技术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增强公路基础设施的可靠性,便捷人民群众安全出行创造基础条件。

上一篇: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对策选择下一篇:罗阳小学2010学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