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述职报告

2024-10-05

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述职报告(通用7篇)

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述职报告 篇1

文章标题: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述职报告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于1996年4月任省计划与经济委员会主任,1998年换届连任,2000年机构改革原计经委分设后,任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至今。7年来,在这个宏观经济的重要岗位上,我身感责任重大,主要是工作范围广、任务重、要求高,事关全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

为此,我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勤勤恳恳,尽责尽力,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遵照省人大常委会的要求,现将****年以来本届任期内的工作和思想情况作述职报告,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帮助。

一、关于履行职责的情况

(一)抓好发展第一要务。

****年以来,我作为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负责人,认真履行职责,在总体安排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当好省委、省政府参谋的同时,集中力量抓好发展第一要务,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1)精心编制“十五”规划。“十五”规划是江苏发展全局的大事。从1999年开始,由我负责组织专门班子进行“十五”规划的编制工作,首先开展43个专题的系统调研,为规划提供了详实资料和决策建议。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历时二年多,我们提出了《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于2001年初经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正式通过。同时配套编制了十个专题规划。

在规划过程中,我们对重大决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关于发展目标,提出了“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把富民放到强省之前,这是首次提出的要求。关于发展战略,在原定四大战略(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新增加城市化战略,形成了“十五”发展五大战略。关于“十五”总体思路,提出了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主动力,以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的发展总要求。所有这些构成了“十五”规划的核心思想,体现了“十五”发展的时代精神。我省“十五”规划的创新,得到了国家计委的重视和肯定。

(2)制定计划提高发展稳定性。制定计划是计委的主要职能,每年9月起,我就开始部署下一发展计划的制定工作,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经济发展形势,综合平衡计划预期目标,重点研究新的决策措施,为省委、省政府提供计划安排意见,向每年的省人代会作出报告。

为实施计划预期目标,我们加强了经济监测工作,每月每季搞好经济分析,每半年提出系统的经济预测和对策措施,向省委、省政府报告。近几年,我委的建议报告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以省委文件转发全省。1998年以来,国民经济面临亚洲金融危机和通货紧缩等挑战,通过强化经济监测,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状况。全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明显提高,年经济增长率在10%-11%左右,均达到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高于全国增长水平2-3个百分点,保持了经济总量全国第二的地位,实现了国民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

(3)抓住机遇调整经济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发展迅速,经过系统分析,我认为主要是抓住了两次机遇,即八十年代发展乡镇企业的机遇和九十年代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机遇。1998年后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时期,针对买方市场和通货紧缩的出现,我提出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江苏发展的第三次机遇,这一建议得到省领导的肯定,并在全省形成了共识,这几年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对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央在“十五”发展建议中提出要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工作的主线,对此江苏是最早提出的省份。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核心,作为计委抓结构调整重点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高新技术关键是产业化,我从江苏的实际出发,发展自身特色,提出五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主要是软件、移动通信、光电子、纳米材料和中药现代化。我们组织五个产业化专项,从项目和政策上给予支持,先后有50多个项目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专项。随着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我提出建设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带,即沿沪宁高速公路的IT产业带、沿长江南线的新材料产业带、沿长江两边的新医药产业带,正在完成规划,总产值达到全省工业的24%,并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成为提升江苏产业结构的主导力量。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这几年我全力推进江苏信息化建设,由我牵头组织“企业上网工程”和“家庭上网工程”,现已推进25万户企业上网和230万户家庭上网。经过艰苦努力,我将江苏软件园列入国家软件产业化十大基地,帮助南大苏富特软件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获得了国家的重点支持。

大力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点,根据国家计委要求,要提高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和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此我委把着力点放在发展新兴服务业上。近年来,我一手抓现代物流业,制定了全省物流业发展规划,确定了重点物流建设工程;一手抓社区服务,开拓新的就业领域,近几年

全省新增就业岗位70%以上由服务业提供。为应对WTO,最近我们及时出台了江苏省服务业对外开放规划,以利发挥服务业开放的先发效应。

(4)大力扩大投资需求。1998年以来,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作出了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重要决策。省计委作为省级宏观调控部门在扩大投资需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几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都在10%

以上,投资总量始终保持全国第二,今年总量达到3700亿元以上,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50%左右。

为扩大投资,我着重抓好两个方面:第一,争取国债项目,由于江苏项目前期准备比较充分,1998年至今我省共争取国债项目306个,总投资9374亿元,其中国债资金15559亿元,这批项目事关江苏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工业、高新技术、城市和社会事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第二,组织重大建设项目,1998年以来我们全力推进高速公路、铁路、长江大桥、机场、港口、核电、城乡电网、通信网络、天然气、重大工业基建和社会事业等数百个大型项目的建设。在此同时,编制“十五”重大建设计划,有110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列入滚动计划,总投资7000亿元。通过向银行推介,签订金融合作协议,第一批落实资金1600亿元,这批大项目的建设将对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5)积极推进苏北地区发展。根据江苏区域发展的现状,我委在制定“十五”规划中,提出了“三大区域分类指导”的决策意见,主要是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迅速崛起,培育苏北后发优势。为此,去年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了苏北、苏中、苏南区域发展座谈会,提出分类指导三个区域的决策。为加快苏北发展,省里成立了苏北发展办公室,由计委扎口负责,这是实施“十五”规划的重要举措。苏北办通过调查,提出了加快苏北发展“四个转移”的工作建议,即财政转移支付、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和科技成果转移,得到了省领导的肯定。去年我先后两次带领计委处室负责人到苏北现场办公,帮助苏北五市解决一批实际问题,将重大建设项目和资金尽可能地向苏北倾斜。今年初我又带领南京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到苏北洽谈科技项目,促进成果转化,有270多个项目得到了落实,较好地满足了苏北发展对科技成果的需求。在我的倡导下,省计委扶贫点丰县建立了“中华果都网”,通过电子商务远销海外,成效显著,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二)切实推进依法行政。

我委一直重视依法行政,为规范行政行为,委党组制定了《江苏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依法行政规定》,使依法行政

有了具体的要求和标准。

(1)加强法制宣传。我委建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全省计委系统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普法五年规划和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教育活动。经过多年的学习宣传,计委系统依法行政意识不断增强,依法行政能力逐步提高,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知法、用法,形成了依法行政的良好氛围。

(2)认真立法执法。近几年,我委积极参与立法工作,认真起草了多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包括《江苏省企业技术进步条例》、《江苏省机电设备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江苏省节约能源条例》等,目前正在起草的《江苏省重大项目稽察办法》拟在今年出台。为严格执行招标法规,我委制定了《江苏省依法必招项目招投标活动中违法违规问题举报办法》,实施以来调查处理了多起涉嫌违法的案件,依法对经核实的违法招标单位或个人进行了处罚。同时,我委先后稽察了一批重大项目,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行为提出整改意见,并对建设环境稽察中发现的乱收费现象进行了处理。

(3)积极清理不符合WTO规则的规范性文件。我委精心组织计委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纳入清理范围的规范性文件共172件,经过清理,决定废止60件,占35%,修改1件,占06%,保留8件,占460%,移交其他部门处理54件,占313%,暂时保留49件,占285%,已将清理情况在《江苏经济报》及我委网站等媒体上予以公告。

(三)认真执行人大决议和办理代表建议。

(1)实施目标管理。每年全省人代会上,我受省政府委托向省人民代表报告上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同时对新一提出计划安排的意见,经省人代会讨论通过后执行。对人代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我们都是认真贯彻执行,为确保计划预期目标的实施,从1996年起,我在全省计委系统组织开展目标管理,把人代会通过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全省计委系统,对总体目标和重点工作进行跟踪考核,以促进目标的完成,从实践来看,目标管理的效果是好的。

(2)全力办好代表建议。多年来,我委一直是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大户。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至五次会议由我委承办的代表建议总数达178件,其中主办109件,经过努力,所有建议都按时办结,办理质量不断提高,从代表们的反馈意见看,满意率达到99%。省人大领导及省人大人事代表联络委员会对我委的建议办理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在2002年召开的专题会议上,我委作为先进单位进行了交流发言,其主要特点是领导高度重视,一把手亲自抓;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一套规范程序;强化开门办理,注重实际成效。如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代表们对如何加快苏北发展给予高度关注,我委收到的相关建议达8件。为做好这些重点建议的办理,我们邀请20多位代表来宁,专门召开建议办理座谈会,认真听取代表们的意见,与代表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会后我带领有关人员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代表们对我委办理建议的认真作风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1)开展“双创双争”活动。为了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我委以“三优三满意”为主要内容开展“双创双争”活动(创文明处室、创优秀党支部、争当优秀公务员、争当优秀共产党员),这是成功促进机关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活动由主要领导挂帅,把两个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分解到各个处室,每年年终进行考核、评定和表彰。几年来,“双创双争”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充分调动了各处室和机关干部的积极性,对全委作风建设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2)坚持改革创新。在机关改革中,近年来我们重点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至今我委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二次清理,第一批清理减少审批事项15项,第二批清理(已报省行政审批政策办)拟取消审批事项22项,占第二批清理数的468%。对确需保留的审批事项也采取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等措施,全心全意为经济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我委对干部人事制度也进行改革。自机构改革以来,对所有处级干部全部实行竞争上岗,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增强干部任用的透明度和民主化。现在全委处级干部中大学以上学历占816%,研究生学历占367%,平均年龄431岁,使干部队伍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3)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委党组对贯彻党风廉政责任制坚持做到思想认识到位,责任明确到位,检查督促到位,与经济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根据计委的工作特点,我委十分注重从源头反腐败,制定了《江苏省计委党组关于反腐败抓源头工作实施办法》,抓好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建立项目审批会办制度,二是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三是实行主要处室干部定期轮岗制度,四是狠杀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请客送礼,五是建立干部管理和监督制度。每年年初,我委纪检组都要深入13

个市计委,对委机关干部廉政情况进行座谈调查,发放调查表,广泛听取意见,基层对我委党风廉政建设和工作作风的评价一年好于一年,满意率从2000年的956%上升到2002年的987%。对违法乱纪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使广大干部从中吸取教训,接受教育。最近省纪委对我委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进行全面检查,从检查结果看,群众对党组的测评,好的和比较好的占9127%,省纪委对我委的党风廉政责任制落实情况综合评价较好。

(五)搞好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搞好领导班子自身建设至关重要,这是提高机关战斗力的根本所在。多年来,我委领导班子频繁变动,但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主要是坚持做到三条:第一,坚持自觉学习。委党组学习中心组每月集中学习一次,我带头学习从不间断。主要是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同时学习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指示和文件,学习经济和科技等业务知识。通过学习,大家提高了觉悟,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第二,坚持加强团结。我十分重视班子的团结,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领导成员的作用,大家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形成一个具有合力的工作整体。第三,坚持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干部做到的,先从领导做起,起好表率作用,以勤政廉政的良好形象带动机关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多年来,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我本人在工作实践中也有了新的提高,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但与时代发展的形势相比,与领导和同志们的要求相比尚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主要的问题是:

第一,对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系统研究不够深入。在制定“十五”规划时,我们虽然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但仍不够深入,特别是仅注重于专项研究,忽视了系统研究,以致对一些宏观指标的发展趋势把握不清,预测不准。如对电力供求的预测,“十五”规划时,延续了“九五”后期用电量的状况进行测算,每年增长6%。但2000年后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2000-2002年的三年中全省用电量增长加快,平均都在10%以上,主要是经济发展快,生活用电量增长大,对此没有足够的估计。在今年夏天用电高峰时苏南已出现限闸拉电现象,而苏北的电由于过江通道未解决,无法平衡苏南用电缺口,这是由于我们对电力供求预测和地区平衡缺乏系统研究而造成的。现在“十五”后期尚缺300万瓦的电力,我们正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这个事例说明,我们对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问题系统研究不够,对此应该深刻反思,认真对待,切实改进。

第二,宏观经济发展中注重经济增长质量不够。我省经济发展迅速,许多总量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外贸进出口额等在全国均名列第二,但经济增长质量仍有待提高,一些人均指标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净收入等在全国位次都较后,远低于上海、浙江、广东、福建等地。特别是企业综合经济效益不高,两项资金居高不下,亏损比重大,这些指标都差于上海、浙江、山东等地。这主要是经济增长方式落后,习惯于粗放型发展,这个多年形成的顽症,我们虽然每年都提出要求,但办法不多,力度不够,改变不快。

第三,抓行政职能转变力度不够。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束缚,我们计划系统思想不够解放,职能转变不快,与广东、浙江先进地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一些同志还满足于批项目、发文件,没有把足够的精力放在宏观经济的发展研究和经济监测上。特别是投融资体制改革,我们思想解放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存在着等待国家出台政策文件的思想,没有主动进行改革。面对投资的快速增长,最近我委形成了一个改革意见,在地方责权内改革投融资体制,以推动形成投资增长的内在机制。

第四,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进展速度不够。江苏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许多人均经济指标,苏南最好的县与苏北最差的县相差十倍以上,有些苏北的市还低于西部省区的平均水平。为此,我们在“十五”规划中提出了三个地区分类指导的决策,但在实际工作中办法不多,力度不大,特别是苏北如何发挥后发优势,苏中如何融入苏南板块等问题尚未拿出系统的有效措施。区域协调发展进展不快,南北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对此我们将作深入调研,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努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第五,机关内部建设尚有薄弱环节。这几年,省计委机关内部建设虽做了一定工作,但尚有许多薄弱环节,主要是对机关干部队伍管理不够严格,少数干部服务意识不强;一些规章制度流于形式,落实到位不力,以致违纪问题仍有发生;对直属单位的改革和发展抓得不紧;整个机关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存在上述问题,我作为一把手要负主要责任,主要原因:一是思想解放不够,长期受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习惯于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缺乏大胆创新的精神。二是深入调查研究不够,在机关忙于事务,参加会议多,活动多,没有用足够的精力对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影响了决策和工作的深度。三是党性修养不够,对干部教育和管理失之于宽,特别是对身边的人员监督管理不严,违纪现象仍有发生。所有这些都必须认真对待,切实改进。

为此,我提出新的努力方向:(1)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2)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加快计委系统的职能转变;(3)深入实际,强化系统研究,在宏观上更好地把握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4)加大力度,推进重大决策和重点项目的实施,在落实上多花功夫;(5)严格管理,进一步搞好机关和干部队伍的建设。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回顾五年来的工作,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对我和省计委工作的大力指导和支持,我由衷表示真诚感谢!我将进一步认真反思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诚恳听取评议意见,增强履行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将与时俱进,恪尽职守,竭尽全力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的光荣任务!

《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述职报告》来源于,欢迎阅读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述职报告。

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述职报告 篇2

2010年,是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启动之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商务战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创新、砥砺奋进,继续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注重提高发展质量,着力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市场品牌丰富度、特色企业集中度、总部经济聚集度、商务服务完善度和国际排名美誉度,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商务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取得新进展,商业服务惠民生

民生商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商业连锁企业新增门店143个,累计突破9000个,连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6%。发展规范化菜市场36家,累计达298家。发布《北京市早餐经营示范店规范(试行)》,首批评定早餐示范店999个。扶持发展清真食品网点140个。建设开通“家政服务网”,推出18家星级家政服务组织。开通再生资源回收信息管理系统,规范回收站点社区覆盖率达70%。郊区流通网络联合采购金额达10亿元,采购品牌商品近3000种。完成36家农村集贸市场改造,“一乡一集市”覆盖率达80%,门头沟、密云等7个远郊区县有64个山区乡镇完成集贸市场改造。房山、丰台等区积极参与、组织实施“知名零售企业区县行”系列活动,引导大型品牌商业到新城和郊区发展,10个郊区县共引进18家大型商贸企业。

惠民措施成效明显。大兴、延庆等区县积极组织“农超对接”。北京市6家大型连锁超市企业与全国110多家农业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采购额占比45%,降低果蔬流通成本10—15%。探索“农餐对接”,采购价低于市场价15—20%。启动“场店对接”,东城、石景山等10个区积极推进,建立社区菜市场自营“保本菜摊”100个,大白菜等5种蔬菜平均进价降低约20%。

商业无障碍水平持续提升。2010年,完成61家商业设施无障碍改造,全市大中型商场无障碍设施改造率达81%。新改造23家大型商业设施停车场,二环路以内具备改造条件的商场改造率达93%,购物消费停车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发展银行卡特约商户1.8万户,累计达18万户,刷卡消费额464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5%以上,刷卡消费更加便利。

商业流通安全进一步强化。完善储备制度,实现对政府储备商品的实时监控,灵活调整蔬菜储备品种和时限,确保北京市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安全可靠。圆满完成武搏会、全国“两会”等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的供应保障工作。牵头制定蔬菜保供稳价措施,2010年12月,蔬菜日均上市量达2615万公斤,同比增加240万公斤,为稳定蔬菜市场做出贡献。深入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工作,稳步推进“放心肉”服务体系试点建设;新增酒类流通备案登记1万户,新增随附单使用112万份;全年推广销售低钠盐7000吨,完成为民办实事任务。建立完善市区、多部门联动监管工作机制,规范和加强典当行业管理。全面落实零售、餐饮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和促销活动管理规定,市、区商务部门全年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1.7万人次,检查经营单位7684家次,发现并整改安全问题和隐患3526个,实现规模以上商业零售和餐饮经营单位检查全覆盖,问题整改率达100%。

(二)推出新举措,多点带动促升级

培育本地品牌,带动产业升级。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和展会资源等向“双自主”企业倾斜,2010年支持118家企业海外注册商标227项。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增幅高于全市39个百分点,中关村自主创新型企业出口增幅高于全市60个百分点。参加广交会的“双自主”企业超过200家,占比超过70%。组织消费电子、医疗器械、动漫软件等北京自主品牌企业216家次参加境外专业展20场,参展企业出口增幅高于全市69个百分点。成功举办首届中华“老字号”博览会,举办“老字号”非遗进校园活动,支持企业参与分享世博商机,组织“老字号”企业“走出去”。16家连锁经营“老字号”企业新开店铺170个,累计达2364个。

吸引国内外品牌,丰富首都市场。为国内知名品牌进入北京市场搭建桥梁,仅“各地商品大集”活动就吸引了289个国内“名、特、优”品牌落户北京。全年新批各类外资零售店铺480家,增长40.4%,累计达3245家。东城、西城、朝阳等区积极推动品牌引进,美国盖璞、日本山田电机、瑞士历峰等品牌企业首次进入北京,法国卡地亚等国际品牌也加快在京开店步伐。全球知名品牌中已有90%进入北京;在国际知名的294家零售商中有41%已入驻北京,位列世界第六。

强化商贸特色,推动集聚发展。启动石景山区北京台湾街、东城区鲜鱼口民俗餐饮街等6条特色商业街改造升级,全市共建设改造20条市级重点特色商业街,怀柔、密“北京市电子商务聚集区”,吸引23家电子商务企业入驻,促进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建立量化考评机制,推进海淀、昌平等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服务外包全国领军城市地位继续巩固。2010年,全市离岸外包执行额15.4亿美元,增长46.7%。文思创新、软通动力两家企业规模在国内率先跨过万人门槛,并在纽交所挂牌交易。

落实总部政策,推动高端发展。推进服务方式机制化、服务内容全程化、服务部门集成化,强化政策效应,总部经济聚集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年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4家,历年累计达82家,其中62家为世界500强企业地区总部。新设立投资性公司9家,累计达183家。新设立以研发功能为主的外商投资企业28家,累计353家。新引进16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32个,其中5家首次来京投资。已有25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北京市投资累计598个项目。

多方联动,促进外向发展。一是对中小企业初次投保的保费支持比例,从50%提高到70%。出口信用保险投保企业新增64家,累计384家。二是保单融资缓解企业“融资难”。利用保单融资额达到71.3亿美元,同比增长42%。三是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3 3 8家企业全年完成经常项目结算1000亿元,居四个直辖市首位;资本项目结算取得重大进展,结算86.2亿元;4681家北京企业获得出口可收入人民币资格,有效降低汇率风险和成本。四是发挥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支持240家次企业参加文化创意、高新技术、新能源等七个领域的21个国际展会,开拓国际市场。

(三)搭建新平台,统筹内外促增长

搭建促消费活动平台,营造消费氛围。落实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政策,增加下乡家电品种。全年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4.4万台,5.6亿元,分别是2009年的1.4倍和1.6倍;通过“以旧换新”政策销售新家电176.1万台,销售金额69.6亿元。组织开展购物季、特色街消夏节、国际美食盛典等全市性主题促销活动。成功举办18期“各地商品大集”,1169家企业参展,现场销售1.2亿元;5300家次企业进行洽谈,签约金额16.3亿元。举办“2010北京拍买季”,参与企业数、拍卖场次、成交金额三项指标创下新高。

搭建政策功能区平台,增创发展优势。天竺综合保税区与机场口岸实现港区联动无缝对接,2010年完成进出口9.5亿美元,增长3.3倍;同时拓展了国际租赁、分拨、分销等新功能。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得批准,为我市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创造了更好条件。平谷马坊国际陆港投入运营,集装箱月通过量超过1000个,月增长20%以上,为外向型企业增加了一条新的入海通道。

搭建区域合作平台,促进互利共赢。组织北京市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赴新疆和田、内蒙赤峰、四川什邡等地开展市场对接工作,签署商务合作协议,实现市场渠道和产品资源的优势互补,互利发展。

(四)拓展新领域,构建商务新格局

协调促进商务服务业发展。发布实施《北京市商务服务业振兴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朝阳、顺义等区也出台专项政策促进会展业发展。2010年新引进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商务服务企业11家。全年举办国际展览154个,增长18.5%;21个展览通过国际展览联盟认证,占全国26.6%,北京是国内唯一跻身国际会议目的地前10名的城市。

加快发展物流业。牵头实施《北京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增强物流基地集聚效应,2010年,新入驻企业达114家。组织实施食品冷链物流科技示范项目,支持新建、改扩建冷库10万立方米。专业化物流进一步发展,新增11家A级物流企业,总数达34家。北京市被商务部评为国家“现代物流示范城市”。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研究制定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引导传统商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全市电子商务销售额增长1.2倍。组织近50家北京市网络零售企业,开展“点击消费”促销活动,累计销售17.4亿元,增长110%。为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培训,组织推荐24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北京市荣获中国电子商务最具创新活力城市奖。

推动绿色流通体系建设。2010年完成15家商场超市30个门店的节能改造,年节电量1271万度,节电率达26.5%。加强商场温控监管,继续开展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和超市商场“限塑令”工作,商场超市塑料购物袋销售量递减75—85%。新建成2个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和339个回收站点。2010年再生资源回收量超过467万吨,回收拆解报废汽车3.5万辆,487家服装干洗店完成开启式干洗机更新改造。

科学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强对首都商务发展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组织开展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商业服务业、外经贸、物流等市级专项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关于加快北京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进一步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全市商务发展的战略方向。

(五)树立新风貌,作风建设提效能

2010年,全市商务部门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积极推动“创先争优”和“三进两促”活动,全面构建“一岗三责”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体系。加强廉洁自律工作,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年初把投向中关村核心区的1亿美元以下非限制类外资项目审批权下放到海淀区,11月份又进一步推广到全市各区县;市商务委行政审批事项从91项压缩到79项。认真落实领导班子“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加强干部选拔任用民主公开,积极推进政风行风和机关作风建设。全年共受理行政办事事项16.06万项,均已全部办结,保障了全市商务高效、安全运行。

(六)做出新贡献,服务大局促发展

优化首都经济的资源配置。北京市实际利用外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多年领先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的比重,2010年达88.5%,高出13.5个百分点,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境外投资对开拓国际市场、开发国际资源、转移过剩产能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拓展首都经济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全市一、二产业增加值对北京市货源出口的依存度高达56.2%,超过一半的增加值要靠国际市场实现;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对服务贸易输出收入的依存度达23.6%,约四分之一的增加值要靠国际市场实现。

增强全市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北京市最终消费率逐年攀升,自2006年起连续四年超过投资率,2009年达到55.6%,超过投资率12.4个百分点,在全国率先形成消费拉动型经济。

服务全国的枢纽型格局日益凸显。2010年,在社会购销总额中,从市外购进占76.4%,向市外销售占66.9%。在全市进、出口额中,为全国配置资源的进口占69.2%,带动全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出口占47.3%,直接服务外省市的进出口额高达1964亿美元,居全国第一。

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贡献更突出。涵盖批发零售、餐饮、居民服务、商务服务、物流等行业的商贸领域增加值、纳税额、从业人员分别占全市的27.9%、23.8%、36.4%,均居全市第一。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均较大幅度低于全市产业平均值。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过去5年,是全市商务发展极不平凡的5年。商务领域经受住一系列严峻考验,圆满完成多项重大任务,市场规模、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对外经济合作、口岸流量等方面大都成倍增长,充分说明过去5年是商务领域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品质提升最显著、市民得到实惠最多、对全市经济贡献程度最高的时期之一,5年的发展成果铸就了首都商务的历史性新跨越。

——2010年全市社会商品购销总额近7.4万亿元,是“十五”末年的2.9倍,商贸流通能力大幅提升,稳居国内城市前列。

——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6229.3亿元,是“十五”末年的2.1倍;五年中接连跨过3000、4000、5000、6000亿元台阶;连续三年成为国内最大城市消费市场。

——2010年货物进出口达3014.1亿美元,是“十五”末年的2.4倍,再创历史新高。

——2010年服务贸易收支752.8亿美元,同比增长41.2%,是“十五”末年的2.5倍,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63.6亿美元,是“十五”末年的1.8倍,五年实际利用外资共281.8亿美元,占改革开放以来累计额的一半以上。

——2010年核准境外投资企业(机构)266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7.7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26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末年的5.2倍、8.9倍、3.6倍。

——2010年北京口岸进出境旅客1711.9万人次,海关监管货物137.8万吨,征收关税及代征税402.4亿元,分别是“十五”末年的1.6倍、1.5倍和2.0倍,口岸流量持续扩大。首都机场客运吞吐量达7394.8万人次,位列全球第二。

尽管首都商务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商贸中心的要求相比,我们在加快消费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满足居民在新形势下对商业服务的新需求、新期待;在加快外经贸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助力企业创新、促进发展;在壮大首都商贸流通产业,在更高水准上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和优化。

二、2011年商务工作思路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商务工作要更加主动地适应国际形势新变化,更加全面地体现首都发展新要求,创新工作方式,在内外两大需求中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在内外两种资源中集成新的发展优势,在内外两个市场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商务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便民利民、促进发展,服务全国、辐射世界”为商务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继续扩大内需,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商贸流通“规范化、现代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以完善商贸交易市场、提升商贸品牌特色、壮大商贸交易主体、拓展商贸交易领域和优化商贸发展环境等“五项工程”为抓手,推进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拉动作用,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发挥更大作用。到“十二五”末,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实现商品流通规模翻番,市场聚集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强化国内全球采购中心的地位;

——货物、服务贸易占全球比重均突破1%,提升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枢纽地位;

——国际时尚消费功能更加完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1万亿元,达到世界城市消费规模;

——高能级商贸主体加速聚集,总部经济聚集程度在世界城市中名列前茅;

——商贸配套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商务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会展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国际会展之都。

做好“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各项工作,必须深刻认识当前面临的形势。既要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坚持扩大内需,深化对外开放,加快创新发展;同时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然艰难曲折,外向型经济发展还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特别是我市治理交通拥堵政策的出台对汽车消费带来的变化,对持续扩大消费市场规模造成较大压力。加快消费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新兴消费支撑点变得尤为迫切。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勇于担当,创新工作,推动全市商务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2011年,全市商务领域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全国商务工作会、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围绕国际商贸中心建设,推动首都商务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综合考虑国内外多种因素和首都消费市场出现的新变化,2011年商务工作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左右,保持对外贸易规模平稳发展,努力实现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力争增长10%。

为实现上述目标,2011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升品质,便民利民

便民利民,服务百姓,始终是商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居民创造更加便利的消费环境,是打造国际商贸中心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大力推进便民商业体系建设

完善提高社区商业。按照打造“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社区商业中心,更好地满足和激发居民日常消费需求。推动社区便利店、早餐、家政服务等配套商业终端建设,提供宅送、订购、商务、刷卡支付等连带服务,增加代收代缴服务功能。以网上销售与实体网点结合的形式,发展社区电子商务网络销售。围绕600家示范社区,推动区县商务部门与街道联合开展社区商业改造,加快低端业态提升。促进洗染、美容美发等居民服务业规范发展,推动连锁经营;继续组织评定早餐经营示范店。培育家政服务龙头企业,首批扶持4家企业连锁化、品牌化发展。研究制订“十二五”时期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发展规划,重点培育2家龙头企业,增加社区回收站点,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进一步完善郊区现代流通网络,方便农村消费。引导“万村千乡”主体企业向郊区偏远村发展,完善郊区流通网络的综合服务功能,做到“一网多用”。提高主要商品的联合配送率,规范企业进货渠道,保障食品安全。增加连锁店铺信息管理功能,形成店铺网络和电子网络的“双覆盖”。在较大的乡镇,继续改造提升集贸市场。继续开展“知名零售企业区县行”系列活动,郊区新开业的知名零售企业要达10家以上。加大与北京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超对接”、“农餐对接”的力度,扩大超市直采果蔬农产品规模和生鲜经营面积,促进“农超对接”基地建设,让京郊农民获得更多收益。新增抽油烟机等作为家电下乡品种,组织开展“大篷车”下乡等促销活动,做好家电下乡销售网点管理,方便农民购买和兑付补贴。

——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和升级

创新机制,按照“市抓批发、区抓零售”的原则,加快推动全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通过入股、参股等形式,加大政府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投入。鼓励北京市批发市场与周边地区生产基地建立合作机制,增强首都市场的货源保障。培育发展农产品配送企业,支持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提高统一配送率。支持建设农产品冷藏冷冻、加工配送等设施,加快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大型批发市场和农产品配送企业与社区共建便民菜店,鼓励发展生鲜连锁超市。各区县要进一步完善蔬菜零售网络,新建改造20家规范化社区菜市场,提高社区菜市场组织化程度。

——继续提升商业服务品质

提高商业设施无障碍水平。继续推动大中型商业和餐饮企业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大中型商场无障碍设施改造率达到83%。二环路内具备条件的大型商业设施基本完成停车引导系统改造,其他区域也要加大升级改造力度。

强化流通环节消费安全。加强生猪屠宰监管,完成“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加强食盐市场管理,倡导科学用盐。推广使用酒类流通机打随附单,尝试电子技术手段开展酒类流通溯源。加强药品流通行业情况调研,发展医药物流企业,促进药品零售连锁经营。开展“诚信经营”示范创建活动,完善促销活动监管信息平台,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市场环境。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组织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推进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的落实。

提升商业服务水平。开展商业企业服务、设施、景观等方面的服务品质提升测试活动,举办商业街橱窗和餐饮企业店堂、专业店和专卖店店堂大赛,培育先进典型,带动服务品质提升;组织一线员工培训、技艺能手选拔等活动,加强梯次型人才队伍建设。2011年新认定中华传统技艺高技能大师20名。

——强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保障能力

继续完善生活必需品的市场监测,扩大监测范围,增加样本企业,全面、及时地掌握市场运行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加强政府储备、应急投放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储备工作机制,优化储备结构,灵活调整政府储备商品品种、数量、时限,做好政府储备蔬菜轮储和投放管理工作,全力保障市场供应。加大储备商品检查、检测力度,确保储备商品安全可靠。建立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风险管理体系,制定风险评估标准,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做好全国“两会”等重要会议、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工作。

(二)谋划升级,促进发展

创新工作思路,促进商务领域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商务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

——继续加大消费促进工作力度

发展新型消费,培育消费热点。针对保障性住房规模扩大带来的消费需求,促进家电、家居等住房关联商品消费。针对新兴消费群体,促进网络消费、刷卡消费、绿色消费等现代消费。针对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保健养老、体育健身、美容美发等服务消费发展,带动相关商品消费。针对北京市消费结构中的薄弱环节,促进食品饮料、日用品、化妆品、五金电料等商品消费。积极促进汽车装饰、用品、配件等汽车售后消费;促进自驾出行消费、外卖消费、媒体定购消费等新型消费;促进开展家庭消费主题团购。

加强对内对外合作,联动促消费。加强商旅互动,推出旅游美食线路、“老字号”旅游线路,鼓励企业拓展北京周边市场,扩大外来消费。加大汽车外销力度。继续举办“各地商品大集”,组织山东、四川、内蒙古、新疆等地名特优商品进入北京市场。充分利用会展资源,推动相关消费联动发展。加强与首都国际机场合作,促进免税商品消费。

优化消费环境。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与工商部门合作,强化消费权益“直通车”作用,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加强与金融部门合作,推进信贷消费,发展信用销售和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抓住村庄社区化机遇,逐步建设集商业、服务、休闲、娱乐、文化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村商贸服务中心。完善促消费工作长效机制。要加强任务分解和考核,落实责任制,充分发挥区县在促消费工作中的能动性,形成全市共同促进消费增长的合力。

开展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整合资源,举办以“2011消费在北京”为主题的5大系列12项促消费活动,开展“2011年购物季”、“特色商业消夏节”等全市性大型主题促销活动;举办菜品展、食材和餐饮供应商博览会等餐饮系列促消费活动,促进餐饮消费;围绕各种节庆,举办“幸福家庭消费季”等活动;围绕电子产品消费,举办“数字娱乐消费季”;继续做好家电“以旧换新”工作,开展第四批家电“以旧换新”参与企业招标,扩大家电回收和销售网点。

——推动国际商贸中心新型载体发展

推进现代商业设施建设。促进王府井国际品牌中心、金融街西单广场等商业设施建设,带动市级商业中心区整体水平升级,打造国际购物消费核心区。引导中关村、大红门、马连道、菜市口等现有商业的转型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系列主题商务区。对现有特色商业街进行二次升级,深化商旅结合,打造什刹海、宣南等文化休闲体验消费街区;支持利用城区四合院等资源,引进国际品牌,打造精品特色街区;加强与轨道交通衔接,发展地铁、城铁商业。促进北京商务中心区、金融街等功能区商业配套设施建设。推动朝阳东坝国际商务区、通州国际新城等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现代商业设施建设,提升区域商业品质。

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培育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促进实体商业企业开拓线上市场,巩固北京市电子商务产业的国内领先地位。加快推进通州电子商务园等电子商务聚集区发展和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办好第一届“电子商务人”大会。引导电子商务企业规范经营。

——加快商贸主体高端化发展

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聚集发展。充分发挥总部政策效应,吸引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跨国公司、投资性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营运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做实做强总部实体经济。推动一批央企和民企返程投资设立地区总部。联合相关部门,促进总部企业认定,服务总部企业发展。2011年新增3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各区县也要发挥区域优势,吸引各类总部型企业集聚发展。

推动在京内资企业总部快速发展。加强为中央企业服务,依托国家部委和在京中央企业,设立、发展各类大宗商品市场企业总部和进出口企业地区总部。促进国内百强商贸企业与北京市商业地产商对接,吸引国内有实力的民营商贸企业来京投资和设立地区总部。鼓励本地大型商贸集团兼并重组,探索与金融部门合作,加快推动我市大型零售连锁企业与金融资本进一步结合,上市融资,实现扩张发展;支持有实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推动北京市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在餐饮、商场超市、沐浴、洗染等行业实施节能改造;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强商场超市节能降耗监测,推动流通企业绿色运营。选择10家以上沐浴企业开展节能试点工作。引导企业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增加绿色节能产品的销售。

——加快培育引进知名品牌

加大北京品牌培育和推广力度。发挥商贸流通的先导带动作用,深化与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等关联产业的融合互动,创新推出商贸企业品牌。助力“北京创造”的价值实现,支持本地商贸企业加大对电子消费、医疗器械、动漫软件等优势产业“双自主”产品的营销力度。充分利用广交会等境内外展会资源,优先向“双自主”产品倾斜。组织北京侨商洽谈会,推动北京品牌企业与世界各地侨商合作。制定鼓励“双自主”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海外推介自主品牌,重点开拓新兴市场,力争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比重提高到5%以上。举办“北京老字号—文化国门”展示、开展“老字号”创新成果大比武等系列活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老字号”发展,引导“老字号”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加快国内外品牌引进步伐。加强与国内品牌企业对接,让“各地商品大集”的更多品牌商品落地北京市场。举办“台湾名品博览会”,推进“台湾名品城”建设。依托中心商业区和多功能购物中心,举办国外品牌引进活动。以在京举办的国际展会为依托,打造“进口商品展览季”。培育专业化品牌代理商,带动国际知名品牌引进。鼓励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来京设立代理总部和地区总部。

(三)服务全国,辐射世界

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塑造“北京服务”品牌,在服务全国中不断壮大和发展首都商贸产业,进一步提高辐射力和影响力。

——强化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优势地位

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保持棉花、化工、钢铁、木材等市场在国内优势地位,规范、发展千亿元规模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增强大宗商品定价权和交易规则制定话语权。推进拍卖市场的国际化发展,培育2—3家国际知名的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强化拍卖季服务平台,进一步确立北京作为全球中国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地位。

——增强首都对外经贸的辐射功能

进一步强化北京中枢型贸易的优势地位。加快推进天竺综合保税区航空维修、医疗器械配送等业务的开展,打造以跨国公司国际分拨中心为特征的贸易型基地。支持电子产品加工贸易、汽车、新能源、乐器等出口基地建设,推动石景山动漫产业区、广播电视设备产业等出口基地认定。落实国家鼓励建设外贸公共服务平台相关政策,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相关工作,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力度,新增100家企业列入支持范围。利用国际性专业展会平台,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重点推介北京“双自主”品牌出口百强企业和出口潜力百强企业。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努力为企业争取公平贸易环境。落实国家进口促进政策,引导企业积极进口高新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新能源材料。2011年机电产品进出口增长15%左右, 进出口总额接近1200亿美元。加强口岸建设,推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和平谷国际陆港发展,加快朝阳口岸平移至马驹桥物流基地进程,推进北京西客站口岸正式开放,继续提升通关便利水平。

巩固服务贸易在国内的领先优势。完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利用北京产业发展优势,吸引国外高端客户在北京落户、交付;重点促进设计产业、电影产业、演艺产业和动漫游戏产业等增长潜力较大的行业出口,保持技术贸易稳步增长。做好2011年度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推荐工作,办好第三届中国服务贸易大会,充分利用大连软交会、生物技术大会、软件高峰会等各类展会平台,加强服务贸易领域的国际国内合作。推动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按照“规模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思路,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重点推进业务流程服务外包的开展,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规模力争增长2 5%,培训服务外包人才5000人。

加快外资增量结构调整和存量质量提升。继续采取小规模、专业化、定向海外招商、利用中介和国际展会招商等方式,优化引资结构,重点围绕国际知名品牌、商务服务业、物流业、电子商务等开展引资工作,扩大文化创意、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战略产业利用外资,推进医疗卫生、教育、体育及服务业领域利用外资;继续鼓励外资更多投向非绿地、附加值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带动北京市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利用科博会、京港洽谈会、京台科技论坛等国内知名展会平台,做好投资促进工作。落实与澳门的经贸合作备忘录,积极开展对澳门经贸合作。引进创新平台和高端人才,为外资内涵式发展创造基础条件。

支持优势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合作,鼓励企业通过新设、并购等多种方式增加境外投资。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市场范围,加大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业务拓展力度;利用巴西筹办2014年世界杯和2016年奥运会的机会,积极开拓巴西建筑市场,并向南美其他地区拓展。组织开展境外工程承包市场巡查和境外投资促进,推动北京市“走出去”工作平稳较快增长。力促境外投资企业数量增长5%,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达到27亿美元。

——推动商务领域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协调促进商务服务业发展。加强商务服务业行业发展运行监测;支持组建商务服务业产业联盟;市区联动,打造主题商务楼宇,引导商务服务业企业集聚发展,推动建立北京商务指数体系,发挥引领行业发展“风向标”作用。

促进会展业发展。建立会展业发展协调促进机制,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支持申办国内外高端大型会议和知名品牌展览,培育一批体现北京人文特色的品牌展会,鼓励在京举办的展览申请“国际展览联盟”认证,吸引国际知名会展公司及会展服务类企业在京办展办会,实施会展业发展的“国际推广行动”,推动北京市会展业品牌化、国际化发展。

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推进通州马驹桥、顺义空港等物流基地建设, 完善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和电子商务物流, 推动开展共同配送, 提高城市运行的物流保障能力。选择电子、医药等行业, 继续实施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联动工程, 促进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结成供应链合作伙伴。支持大型物流企业在京开展资金结算、营运控制、信息管理等高端物流业务, 积极发展物流总部经济。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物流金融、物流咨询等服务模式。

——深化与兄弟省市的区域商务合作

落实区域商务合作机制, 巩固、扩大与四川什邡合作成果, 深化与新疆和田、内蒙古赤峰、乌兰察布的对接, 推动两地企业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不断拓宽区域间商务合作领域, 在推动外省市农产品进京的基础上, 鼓励北京市商贸企业向兄弟省市发展, 在全方位合作中实现共赢。

打造国际商贸中心, 要求我们以更高的标准、严谨的作风加强自身建设。商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改进工作作风, 提高工作效率, 推进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 增加工作透明度,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总投资3亿美元以下的非限制类外资项目和17类服务业领域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其变更事项审批权的下放;启动外资审批和许可事项的格式化和电子化工作。继续推进“三进两促”活动, 不断优化商务发展环境。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深化“一岗三责”风险防范管理工作, 切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充分发挥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 弘扬诚信经营的行风。加强商务领域共青团的建设, 发挥青年志愿者队伍活力;商务领域广大干部职工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在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中锐意进取, 奋发有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 篇3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有变化,但是仍然运行在合理区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结构优化取得积极成效;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加快,新的增长动能正在积聚;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内在支撑、弹性空间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条件、有能力巩固向好势头、态势和形势。

北京大學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

中国经济在2010年后持续减速,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巨大。在经济放缓之际,中国还有许多好的投资机会,这一点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主要区别。如果发达国家的工业存在过剩产能,要找到好的新投资机会将非常困难。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建没环境整体上是好的,城镇化已经完成。因此,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不能简单地拿发达国家的经验来判断中国的增长潜力。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货币从来都是伴随着技术进步、经济活动发展而演化的。作为上一代的货币,纸币技术含量低,从安全、成本等角度看,被新技术、新产品取代是大势所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范围内支付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的建立,对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都是十分必要的。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

外资撤离潮现象并不存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引资规模比“十一五”增长了30%。不过目前“在中国赚钱不容易”,无论是中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面临转型升级和创新的问题。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到新常态的情况下,不可能再给外商超国民待遇,同时中国的本土企业、各类所有制企业也在发展,应该承认现在在中国赚钱并不容易了。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

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述职报告 篇4

关于加强聘用人员管理的规定

为规范机关管理,充分发挥聘用人员工作积极性,保障聘用双方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结合我委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招聘岗位及条件

(一)招聘岗位:文印员和驾驶员。

(二)招聘条件:

1、男不超过35周岁,女不超过30周岁。

2、应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

3、应具备所从事岗位的资格条件。文印员必须熟悉办公自动化操作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编排格式;驾驶员须5年以上驾龄,无重大交通安全事故记录。

4、身体健康,品行端正,无犯罪和不良社会记录。

二、招聘程序

(一)文印员:由办公室根据全委工作需要聘用,其它处室不得聘用。

(二)驾驶员:

1、委领导和办公室公用车辆驾驶员由办公室直接聘用。

2、其它处室聘用驾驶员,由聘用处室会同办公室提出-1-

拟聘意见,报处室分管领导和办公室分管领导批准同意后聘用。

(三)应聘人员须提供:个人简历,身份证、学历证原件及复印件,我委指定医院出具的体检报告,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无犯罪记录证明,驾驶员还需提供驾驶证原件及复印件。

三、聘用

聘用人员试用期3个月。试用期满后,由用人处室提出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意见,委办公室统一负责与聘用人员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建立个人临时档案,享受合同约定的劳动报酬、社会保险与福利待遇。

四、解聘

聘用期间,聘用人员不能履行劳动合同规定义务或聘用人员与用人处室(单位)协商一致时均可解除劳动合同。解除劳动合同时,由用人处室提出解聘意见,经处室分管领导同意后由办公室办理解聘手续。聘用人员离职前应将个人保管的文件、资料等进行移交,结清财务手续。

五、薪酬

聘用人员的薪酬由办公室根据岗位统一标准,统一发放,并按相关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聘用人员在试用期只享受基本工资。

驾驶员和文印员的薪酬标准如下:

(一)驾驶员:

1、基本工资:1200元/月

2、委龄工资:委龄×10元/月

3、补贴:650元/月(含公里补贴、停车费等)

(二)文印员:

1、基本工资:1500元/月

2、委龄工资:委龄×10元/月

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述职报告 篇5

一年来,我本人能够始终坚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国发(2007)32号文件及温家宝总理在新疆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今年5月参加了市委党校举办的中青年科级干部理论研讨班,系统学习了江泽民文选,结合工作实际学习了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兴塔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

进工业化进程及外向型经济和畜牧业发展情况。11月参加了市委党校举办的公务员公共管理核心课程培训。积极参加机关党支部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通过学习,认真书写心得体会,记笔记,专题讨论,在思想上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进一步坚定了信念,增强了党性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了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转变了创新发展思路和工作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人大工作的需求。

二、工作作风及业绩

一年来,本人严格要求自己,注重“监督法”的学习和应用,并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差距,理思路,定目标,爱岗。敬业,勤奋踏实,热心工作,积极完成常委会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1、一年来,本人能经常性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到有关部门听取汇报,并及时向上反映问题,2007年根据奇巴拉尕什村群众反映的改制问题,我于调查组深入二工镇、奇巴拉尕什村。通过查阅有关文件,走访农户,实地察看,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二工镇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意见。就二工镇齐巴拉尕什村改制前后的基本情况,齐巴拉尕什村存在的问题,建议市委,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依据相关政策予以尽快解决,此问题得到市委的重视,组织畜牧局、水利局、草原纠风办,信访办、人事局等有关部门研究解决的方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到农村,城区开展调研。对于人民群众来信来访需要转交,及时转交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尽快解决。注重发现和研究信访中反映的敏感问题,并督促有关方面及时调查核实。

2、就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对市人民政府发展现代畜牧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检查。为了搞好这次检查,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分别到阿西尔乡、喀拉哈巴克乡、也门勒乡、恰夏乡、窝依加依劳牧场,畜牧局进行调研,为进一步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整体推进畜牧业基础设施和畜牧业结构调整,加速畜产品市场体系建立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3、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在工作监督方面听取了2006年财政收支审计情况,审议批准了2006年财政决算情况,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2007年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对通过的每项决议本人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报市人大常委会,督促市政府限期整改。对财政预算的变更调整及时报人大常委会审议和提交主任会议审查后,批转到市审计、财政执行。

4、协助地区人大工委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执法情况进行了检查。

5、积极参于市工商局组织的3·15消费权益日宣传咨询服务活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活动,同时加强与这些部门的联系和沟通,进一步了解这些部门的性质,工作职能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调研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化建议。

6、市人大换届选举工作中,本人积极参于到工作中,按照**市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方案分阶段到也门勒乡、博孜达克农场指导工作,使所指导的选区工作按换届工作流程依法有序进行。

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本人参于大会服务,主要协助后勤食宿安排,基本上做到了代表满意。

7、我积极参加人大机关组织的各项义务活动及齐巴尔基迭牧民定居和义务植树劳动。

三、廉洁自律方面

我本人坚持从平时工作、学习、生活做起。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要求严以律已。虽然在这个岗位上不与权,钱打交道。但作为公务人员要严格教育,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严守党廉纪律,加强党性修养锻炼,认真遵守党章,始终提高认识,保持清正廉洁,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

四、存在的问题:

学习抓的不紧,思想认识不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五、今后打算

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述职报告 篇6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陕政办发 〔2009〕127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陕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省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二○○九年八月十四日

陕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陕西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厅字〔2008〕23号),设立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为省政府组成部门。

一、职责调整

(一)取消已由省政府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

(二)取消促进生殖健康产业发展的职责。

(三)增加参与全省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的职责。

(四)加强对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

二、主要职责

(一)拟订全省人口发展规划和政策;起草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并组织实施;负责协调推动有关部门、群众团体履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相关职责;会同有关部门提出促进出生人口性别平衡的政策措施;建立全省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救助机制和保障制度。

(二)负责实施全省人口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计划和事业发展规划,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稳定低生育水平。

(三)监测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动态;负责人口和计划生育的信息综合及信息化建设;参与全省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

(四)负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研究提出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的政策建议,制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规划,负责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共享和公共服务工作机制。

(五)组织实施全省计划生育科学研究的总体规划,依法管理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依法公布有关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重要信息,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药具发放进行指导和监督。

(六)制定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规划,组织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

(七)推动实施计划生育的生殖健康促进计划,提高人口素质,协同有关部门降低出生缺陷人口数量。

(八)制定并组织实施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干部队伍教育培训规划,指导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指导省计划生育协会、省人口学会、省人口文化促进会的业务工作。

(九)负责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负责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国际援助项目的实施。

(十)承办省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设8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承办机关政务工作,督促检查机关工作制度、重大决策、会议决定事项的贯彻落实;组织协调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负责机关文电、会务、机要、信息、安全保密、档案、信访和接待等工作;负责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承担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二)政策法规处。

起草人口和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负责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和行政复议工作;拟订全省奖励扶助制度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综合治理;承担干部提拔中省管干部的计划生育情况鉴定;承担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专家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三)发展规划与信息处。

拟订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中长期规划和人口计划,承担相关规划、计划及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执行情况的监督、评估工作;承担信息化建设与计划生育人口统计工作,分析研究全省人口发展动态;参与全省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工作;发布人口和计划生育相关信息。

(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处。

研究提出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的政策建议;拟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和服务网络建设规划;协调解决省内跨区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问题;承担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组织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工作机制。

(五)宣传教育处。

拟订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规划;组织协调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规范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品的管理;组织新闻发布;承担协调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

(六)科学技术服务处。

组织实施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研究规划;承担全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综合管理工作;拟订全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药具使用的规章制度;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药具发放进行指导、监督;拟订全省生殖保健服务的规划及规范。

(七)财务处。

编制省级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基本建设经费的预决算和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拟订并组织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规划及标准;贯彻落实国家及我省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并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全省奖励扶助工作的日常管理;指导、监督直属单位财务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承担机关和直属单位财务审计监督工作。

(八)人事处。

承担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及人才开发工作;负责机关和所属单位机构编制、人事管理工作。

机关党委负责机关和所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处负责机关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工作,指导所属单位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工作。

纪检组、监察室按有关规定设置。

四、人员编制

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机关行政编制65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4名,处级领导职数20名(含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1名)。

五、附则

本规定由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其调整由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按规定程序办理。

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述职报告 篇7

刘长江:回顾“十一五”, 可以说这五年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硕果累累, 成绩显著。

一是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新突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2008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 达到372亿斤。设施农业后三年连续实现跨越式发展, 年均增长116万亩, 实现了历史性新突破。蔬菜、水果等“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 产量比“十五”末增长10%以上。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农业生产效益稳步提升, “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品生产格局正在形成。

二是农民收入水平迈上新台阶。先后跨过4000元、5000元、6000元整数关, 2010年达到6908元, 年均实际增长9.2%, 增速超过“七五”以来各个时期, 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

三是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进入新阶段。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科技贡献率均提高了3个百分点, 分别达到38%和56%。耕播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 达到62%, 科技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业生产方式进入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

四是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东港、开原成功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 全国百强县我省已占7席, 排列位次大幅前移。

五是农村改革和农业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彻底取消农业税, 对农民实行“四补贴”, 农村各项改革扎实推进, 农业法律制度不断健全,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农业进出口和对外交流合作效果显著, 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可以说, 过去的五年, 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 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 农业基础地位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得到显著加强;过去的五年, 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 国家和省、市、县农业投入大幅增加,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粮食市场调控与监管明显加强;过去的五年, 农业科技进步明显加快, 农机装备跨越发展, 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过去的五年,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 市场体系日趋完善, 农村扶贫扎实推进, 农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是辽宁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的五年, 不仅创造了我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 而且也为“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十二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我省对“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有哪些新的思路和目标?

刘长江:从发展的机遇来看, 首先, “十一五”时期辽宁省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 现代农业取得长足进展, 农业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为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十二五”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其次, 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全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万亿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2000亿元, 这样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奠定了坚实基础。再次, 辽宁省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加速推进期, 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县域经济持续保持较高增长水平, 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必将对我省农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同时, 随着辽宁省对外开放力度的持续加大, 影响力、吸引力的不断提升, 农业也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发展的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 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基础地位将会更加突出。

当然, 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挑战, 所以, 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牢牢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 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不断加大政策落实力度, 创新思路, 凝聚力量, 努力夺取今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胜利。

因此, “十二五”期间, 我们制定的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促进一个转变、抓好两个载体, 实现两个推进”。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方式转变;以重点项目为载体, 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以县域经济为载体, 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全面提升县域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主要目标是:“一个提升、两个倍增, 一个赶超”。“一个提升”, 即通过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装备水平、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和品质, 全面提升种植业生产效益;“两个倍增”, 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优质水果、特色产业等高效产业, 5年实现产值倍增;强力推进县域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 3年实现县域财政收入倍增、5年实现百强县数量倍增;“一个赶超”, 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 赶超东南沿海省份平均水平。

记者:我们知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十二五”时期农业工作的重点, 在未来五年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中, 您谈到“以重点项目为载体, 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请您对此加以解读?

刘长江:“以重点项目为载体, 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新提高”是完成“十二五”目标要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之一。主要指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设, 重点抓“一河、两带、三区、四大产业、五大工程、六大体系”, 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围绕“一河、两带、三区”, 重点建设“四大”主导产业。“一河”———辽河平原现代农业优势区。“两带”———沈大高速现代农业示范带和滨海大道高效农业展示带。“三区”———着力抓好中部粮油主产区、东部特色农业产区和西部设施农业产区。“四大产业”———种植业重点抓优质粮油、设施蔬菜、优质水果、名优特产四大产业。

二是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 全力推进“五大工程”。首先, 高产粮油创建工程。围绕新增45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这一目标, 突出抓好1000万亩水稻产量提升、10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和1000万亩保护性耕作工程, 积极推进500万亩间套复种高产粮田和1000万亩以花生为主的油料基地建设。其次, 设施农业推进工程。到2015年, 全省设施农业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 产量达到4000万吨, 产值达到900亿元。再次, 名优水果开发工程。到2015年, 全省果树栽培面积1000万亩, 总产量850万吨, 鲜果出口量80万吨, 总产值270亿元。同时, 特色农业建设工程。2015年, 全省特色产业面积达到500万亩, 产值达到250亿元。此外, 现代农业示范工程。根据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布局, 采取“整体规划、点面结合、梯次推进、突出效益”的办法, 在全省重点建设10个大型、跨区域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建蔬菜标准园和水果标准园各100个。

三是强化“六大体系”建设,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即技术支撑体系、防灾减灾体系、农机服务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市场信息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建设。

记者:“十一五”时期, 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在“十二五”时期, 我省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哪些部署呢?

刘长江:“十二五”时期, 我省将以县域经济为载体, 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新跨越。具体分两步走:“十二五”头三年 (2011—2013年) , 全面实现县域经济第二个倍增计划,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比2010年底翻一番。到2013年, 力争全省有5个县 (市) 进入全国百强县 (市) , 总数达到12个, 努力实现每年有1-2家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十二五”后两年 (2014—2015年) , 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 到2015年, 力争全省有2-3个县 (市) 进入全国百强县 (市) , 总数达到14-15个, 努力实现上市融资的农事龙头企业达到10家以上。

一是打造产业集群, 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到2013年底, 力争实现每个县 (市) 有一个超百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 每个市培育一个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二是强化招商引资,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到2015年, 全省力争每个县 (市) 至少有1个投资规模超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农产品综合加工率由48%提高到60%;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8000个, 销售收入完成15000亿元。

三是科学规划布局, 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积极创造条件, 搞好县城规划, 采取由易到难, 形成一大批30-50万人口中等城市。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完善城镇功能。深化户籍、医疗、养老等配套改革, 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四是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新农村建设“十百千万”工程。“十”———在现有基础上, 重点扶持培育10个县 (市) 争创全国百强县;“百”———在全省开展百强乡镇创建活动;“千”———在全省开展100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活动;“万”———在全省培育1万个规模生产示范户。通过深化改革, 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等方面实现新提高。

记者:2011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对于做好农业农村工作, 实现经济发展良好开局意义重大。那么我省对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做了哪些部署?

刘长江:2011年我省农业工作的主要目标是:粮食产量保持在350亿斤以上, 设施农业新增100万亩, 农业增加值增长6%,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 启动实施好第二个县域经济发展倍增计划, 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实现“两个不低于”。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 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是我们前面说到的通过实施农业“五大工程”,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二是启动第二个三年倍增计划,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44个县 (市) 地区生产总值确保增长25%左右,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确保增长35%以上, 力争再有2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

三是保障“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 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认真实施1000万亩设施农业和1000万亩水果建设工程, 制定和落实相关扶持政策。

四是加快农业技术推广, 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继续实施良种示范工程, 推进品种结构调整, 扩大优良品种推广应用面积。

五是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认真落实农机补贴政策, 大力推广农机化技术, 提高重要农事机械化作业水平, 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65%。

六是加强粮食调控监管, 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认真做好粮食购销, 确保粮食市场和价格稳定。完善粮食应急体系建设, 提高应急保障的有效性。

七是落实农村各项政策, 扎实推进农村民生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全面落实土地承包政策,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健全流转市场;积极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拓展休闲农业, 做大做强观光农业;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拓国际市场, 加强全省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建设农村能源综合示范村10个;强化农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财政奖补普及, 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

上一篇:四字成语犬牙交错的解释下一篇:艾滋病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