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

2024-10-20

钟南山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精选9篇)

钟南山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 篇1

钟南山心中的“大家”有两层意思:一是国家、社会;二是他所在的战斗集体。

他懂得, 要取得抗击非典型肺炎战役的胜利, 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医务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技术过得硬, 更要思想过得硬。为此, 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凝聚这支队伍。

早期危重的非典型肺炎病人, 病情重、传染性强。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初始阶段, 由于医护人员与病人“密切接触”, 往往是抢救一个人, 放倒两三个医务人员。广医附一院有20多位医务人员感染得病, 同时该院还收治了许多兄弟医院的医务人员。钟南山那颗心哪, 时常揪得疼。“这个时候不能再让医务人员倒下。倒下的要让他们尽快康复。”每天, 不管多忙、多累、多晚, 他必定要到病房走几趟, 除了看病人外, 还要了解每一位同事的身体状况, 检查每个医护人员的隔离措施是否到位。

ICU的护士们说:“没有谁比钟院士更细心周到了。看见我们口罩戴得不规范, 他马上走上前‘纠正错误’。”对患病医务人员, 他每天都要送上问候, 即使出差在外, 也不忘打电话问候患病医生的病情。ICU病房医生郑则广感染得病, 情绪不太稳定, 钟南山在外开会得知后, 立即用手机发来信息:“感觉怎么样?不要灰心, 我们都在支持你!”医生何为群因抢救病人感染住院, 时常处于晕眩状态。那天, 钟南山在巡视病房后, 突然走到病床边向她祝贺:生日快乐!原来, 钟院士记得今天是她的生日。一时间, 小何感动得热泪盈眶……

作为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 钟南山还要经常到兄弟医院指导救治工作。面对病人, 他总是亲切地询问病情并亲自检查。“钟院士查房时极富人情味。天冷时, 他总要用手把听诊器搓热, 并从语言上给病人极大的鼓励和安慰……”当时社会上谈虎色变, 许多病人情绪低落。钟院士是想通过细致入微的诊疗为病人树立信心。无论钟南山出现在哪家医院, 病人都觉得快乐和放心。他一出差, 病人就会着急地问:钟院士什么时候回来?

钟南山实在太忙了。他参加会诊, 出席讲座及各种指导活动, 曾经一连38小时没合过眼!由于过度劳累, 他病倒了。2003年2月18日下午6时, 钟南山检查完病房, 看望了一位住院的同事之后, 突然感到头晕、眼花, 身上发烫。

钟南山知道, 此时此刻自己绝不能倒下。坚守在岗位上, 就是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希望。钟南山在医院住了一晚之后, 偷偷跑回家, 以家为病房, 进行自我治疗。在相濡以沫的夫人的悉心照料下, 钟南山两天后就退了烧;稍微休息两天, 他又活跃在病房。即使在休息的日子里, 他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研究和工作。ICU护士长谭婉媚说, “那天, 我敲开钟院士的家门, 看到屋子里坐满了院领导。钟院士正和他们讨论救治非典工作。他把办公室搬到了家里!”

这就是钟南山——广医附一院这个团结战斗集体的灵魂, 病人心目中的精神支柱。

病人心中的精神支柱

哲人说:“谣言止于智者。”

节后, 疫情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夸大或无中生有后, 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 钟南山深知社会安定的重要性。而要保证社会的稳定, 就要用事实说话, 让病人尽快康复。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是收治非典型肺炎危重病人的重点医院, ICU病房的病人几乎均合并有细菌感染, 多数已出现多器官衰竭。据文献报道:人体有四五个以上的器官衰竭, 死亡率将在90%以上。通过死亡病例的尸检发现, 非典型肺炎病人的病理机理主要是“肺硬”, 即肺组织纤维化。要治疗好非典型肺炎患者, 必须解决肺的纤维化问题。

钟南山知难而上。他成立了以肖正伦、陈荣昌、黎毅敏为骨干的老中青呼吸病专家组成的攻关小组, 配合广东省“非典”医疗救治小组夜以继日地查阅文献, 严密观察病人的变化, 细致记录各种可供研究的资料。试行了多少方案?谁也记不清了。终于, 他们找到了突破口:当病人肺部阴影不断增多, 血氧监测有下降时, 及时采用无创通气, 病人的氧气吸入量就会增多, 能较好地改善病人症状;当病人出现高热和肺部炎症加剧时, 适当给予皮质激素, 从每日80毫克至500毫克不等, 能有效地减轻肺泡的非特异性炎症, 阻止肺部的纤维化病变;而当病人继发细菌感染时, 必须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

实践证明, 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 大大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成功抢救率, 降低了死亡率, 且明显缩短了病人的治疗时间。两位双肺渗出病灶弥漫、生命垂危的非典型肺炎患者, 经以上方法抢救, 奇迹康复。喜讯立刻上报卫生厅, 卫生厅马上组织专家讨论, 修改完善以后, 以《广东省医院收治非典型肺炎病人工作指引》下发各地市与省直、部属医疗单位。

2月11日,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新闻发布会, 钟南山以医学专家的渊博学识, 沉稳地告诉大家, 非典型肺炎并不可怕, 可防、可治、可控。他通过新闻界告诫社会不要惊慌, 而要在政府和卫生部门的指导下, 共同抗击病魔的挑衅。同时, 卫生厅还通报了广东卫生防疫部门已排除了禽流感、鼠疫、炭疽等病的可能性。很快, 社会情绪开始趋稳。

以事实为依据探索中国经验

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关键时刻, 钟南山临危不乱, 显示出科学家的严谨治学态度与高度责任感。

抚今追昔, 他忘不了一生追求医学科学的父亲的临终告诫, 忘不了在广州华师附中读书时接受的人生观教育, 忘不了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皇家医院和伦敦大学摘取6项科研成果、为国争光的那份自豪, 更忘不了他立志行医时发出的为全人类健康而奋斗的誓言。

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 一位严谨认真的学者, 他救死扶伤的仁厚品性, 也体现在追求科学真理时的执拗不屈上。

2月18日, 北京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来消息, 在广东送去的两例死亡病例肺组织标本切片中, 发现了典型的衣原体。当天下午,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紧急会议, 对这一报告进行讨论。轮到钟南山发言了, 他沉默良久, 摇摇头。大量的事实表明, 临床症候与治疗用药均不支持这个结论。他不同意典型衣原体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观点, 认为典型的衣原体可能是致死的原因之一, 但不是致病原因。在他有理有据的论证下, 会议最后采纳了钟南山的意见。

会后, 有朋友悄悄问他:“你就不怕判断失误吗?有一点点不妥, 都会影响院士的声誉。”钟南山平静地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 不能明哲保身, 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王智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广东抗击非典型肺炎能取得阶段性成果,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钟南山在医疗技术方面的独到见解的正确。他的医疗观点为广东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制定救治方案提供了决策依据。

2003年4月3日,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小组一行7人在广州迎宾馆听取广东专家的情况汇报。刚从日本参加完学术会议并在香港作关于非典型肺炎治疗讲座的钟南山, 代表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进行了40分钟的汇报。钟南山侃侃而谈, 旁征博引, 有理有据, 实事求是。这位中国院士的发言, 令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连连称道!他们认为, 世界卫生组织希望得到的治疗非典型肺炎的经验在广东找到了。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统计资料显示:当时广东非典型肺炎的治愈出院人数已占总报告病例数的86.3%, 死亡率仅3.5%, 是世界范围内对非典型肺炎治疗成绩最好的地区之一。钟南山说, 广东防治非典型肺炎主要有三点经验:一是重视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医学的信息交流, 最早提出了非典型肺炎的传染性与家庭、医院聚集性两大特征;二是总结出四项有效的临床治疗经验:中西医结合治疗、按需适当的大剂量皮质激素、无创通气与重视继发感染;三是及时将危重非典型肺炎患者集中到专科医院, 从而减少传染机会, 并增强了抢救成功率。

这些经验, 是钟南山领导的治疗小组全体专家的智慧结晶, 是广东医务工作者努力探索的结果, 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科学需要博大胸怀呼吁国际大力协作

钟南山的人生字典里似乎没有“停顿”二字。非典型肺炎疫病使这么多同胞倒下, 他痛心疾首;而科学家对于未知领域的求索精神又让他激情满怀。长期养成的执拗性格促使他勇往直前, 不断取得的研究成果坚定了他必胜的信心。钟南山并不满足于临床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他还要进一步探寻非典型肺炎的病因。

2月中旬, 在钟南山的倡议下, 广州市科技局、广州市呼吸研究所、广医附一院、广州胸科医院、广州儿童医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共同协作的“广州市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病原学及临床诊治课题”联合攻关项目正式启动。4月12日, 好消息传出:从广东非典型肺炎病人气管分泌物分离出2株新型冠状病毒, 显示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极可能是非典型肺炎的主要病因。4月16日, 这一结果得到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认。

此时此刻, 钟南山显得非常冷静。他指出, 非典型肺炎是一种非常新的疾病, 人类要完全攻克它尚需时日。下一步, 除了要进一步确认全球发生的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是否全属于冠状病毒的同一亚型外, 还要找到能杀灭病原体的药品, 研究出预防的疫苗, 探寻出其感染源等等。这就需要更多地区、更大范围的合作。科学需要博大的胸怀。他说, 科学无国界, 国际大协作不可缺少。他也真诚表示, 由于非典型肺炎首先在广东发现, 而且中国病例最多, 有研究的充足资料和基础, 他特别希望解决方案最后能由华人提出。

钟南山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 篇2

1月18日,这张照片刷屏网络。照片里,钟南山靠着餐车座椅,面容疲倦。少有人知道的是,这天他刚抢救完病人从深圳回到广州,接到通知后,又立即想方设法赶往武汉。

接下来的四天,他开始了几乎昼夜不停的工作。1月19日,武汉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晚上飞往北京。1月20日,列席国务院常务会,就如何遏制疫情扩散等提出具体建议,晚上媒体连线,向公众传播专业观点,受命出任新冠病肺炎科研攻关专家组组长;1月21日,在发布会上解读最新情况,为公众答疑。

很多人都已忘记,此时的钟南山已经84岁高龄。

钟南山公开发言,强调疫情存在“人传人”现象,这个关键性判断改变了中国的抗疫进程。

有了早期的准确研判,一场史无前例的全民战“疫”,从武汉到全国,全面打响。

“敢医敢言”,这四个字常年挂在钟南山办公室的墙上,这也是他从医生涯的真实写照。

前,在与非典的“遭遇战”中,钟南山和同事们提出并证实“非典”的病因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并告诉大家“非典并不可怕,它可防、可治、可控。”之后,他还主动请缨:“把最危重的病人都送到我这里。”

以来,无论面对“非典”还是H1N1、H7N9、莫斯(MERS),钟南山总是在一线孜孜探求、及时发声。

致钟南山院士的颁奖词 篇3

他两鬓斑白,满脸皱纹,虽年近耄耋,但依然不忘被病痛折磨的人们。他像是一柱火炬,哪怕在生命的尽头,也不忘散发余热。在抗击“非典”和新型冠状病毒期间,他挺身而出,勇敢地逆行,奔赴疫情灾区,带领医护人员,与病毒做抗争,与死神争分夺秒,毫不客气地在他的镰刀下抢走一个个生命,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拯救重危病人。在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时他说:“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有全国,有大家的支持,武汉肯定能过关!”他的话犹如定海神针,让中国成千上万的人民看到了战胜病毒的希望。他就是钟南山院士,他是为中国请命之人,是载入中国史册之人,他所做的一切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钟南山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 篇4

一“战”成名

SARS疫情爆发,当时有的专家认为是肺炎,要打抗生素。但钟南山却质疑专家的肺炎说,他认为这是一种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在当时,他只不过是一位普通医生,但他却敢于质疑权威。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他的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态度,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他高尚的医德,坚定信心,沉着冷静,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鞠躬尽瘁

今年,病毒疫情再度爆发。疫情防控工作与治疗工作迫在眉睫,钟南山他又站了出来,奔赴疫情最严重的武汉重灾区,年已耄耋的他始终奋斗在疫情第一线,为控制疫情而忘我工作着。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他没有慌乱,而是沉着地分析这次疫情的病毒毒株,进而提出了一项又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并提醒全国人民正确防范疫情,有效地控制了病毒的传播与蔓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方案与保障,为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牢固的后盾。

钟南山,他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奋斗,为了人民的安康而努力,他无私奉献,没有以年老为由推诿退却。他为国家民族,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又一次做出了巨大贡献。

钟南山,他以民族大义为先,以国家利益为重。当国家需要时,他挺身而出,义无反顾,义不容辞,为战胜疫情而忘我奋斗,为国家人民而鞠躬尽瘁!

阳光明媚的春天已悄然来临,大地又将生机勃勃。武汉的天空,中国的天空,必将又是一片湛蓝。到那时,疫情已退去,中国这个巨大的机器又会重新正常运作起来。到那时,中国将自豪地向全世界郑重宣告:我们胜利了!新冠病毒被我们打败了!

致敬钟南山院士作文500字 篇5

每逢国家有难,必有英雄挺身而出,许国不复为身谋。

有位八十四岁的老人,十七年前是抗击”非典”的第一功臣。他有院士的专业,他研究的治疗方法,让广东成为世界范围内对SARS治疗成绩最好的地区之一,他最早制定出《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他带领课题组,在全世界率先探索出了一套富有明显疗效的防治经验,使中国人摆脱了死亡阴影;他有战士的勇猛,敢于直面疫情,主动请缨“把最危重的病人转到我们呼研所来”这淡淡的一声无异于平地惊雷般,在中国的土地上炸响,在抗击非典最严峻时刻,更是连续工作30几个小时;他更有国士的担当,敢于直言,向世界披露了”非典”的真实情况。

而在十七年后,当病毒再次来势汹汹,84岁的他重新披甲上阵,一如当年,在呼吁人们“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后,却在耄耋之年毅然逆着人流、投身疫情战场的第一线。他是无双国士,更是遭受疫情国难之时的定海神针。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天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冯志如是说。

其实钟南山也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1月19日,一张钟南山在列车上闭目小憩的照片在网上流传,我的眼眶不禁湿了,暖黄色的灯光下我们看得出他的疲意,他不是神,更不是百邪不侵的,时光在他的脸上留下了足迹,但他依然挺身而出,其实这世间哪有什么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其实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逆着万千车流,在凛然严冬中、在危机四伏的疫区,如钟南山一般的负重者毅然选择奔赴最前线,在那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不惧险难,以血肉之躯为你我撑起生命的屏障。

钟南山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 篇6

您好!

在疫情期间,无法与您联系的情况,故只能通过书信的方式来与您交流,希望您能身体健康,也期待您的回信。

一个寒假一个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给毫无准备的中国来了一个下马威,他们一个个“灵活顽皮”,向中国的武汉发起了突击,他们在武汉肆意发挥,所到之处无一净土,人民更是因为他一个个都躲在家中,有的甚至四处逃亡。

短短几天武汉从热热闹闹就变成了空无一人,街边的商店全被贴上了一个鲜红的“封”字。

武汉被正式封城!

一时间网上的恶评一条条蜂涌而来,无一例外的都是对武汉人民的抨击,这样的消息不论给医护政府、国家人民都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压力。

这些一群群医护人员报名参与了抗议前线,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您做榜样。

您在第一时间便坐上了前往武汉的列车,那个被人民避之不及的城市。因为春运的原因,您并没有因为身份高、年龄大的条件而受到优待,仅仅被安排在了餐车的一角,可您不但没有埋怨,还在这样的环境中就开始了工作,列车上您疲劳的身影让我着实心疼。

就这样,那个在非典来临时,不顾自己的安危,坚持把最危险的病人留给自己的老人,时隔数年再度出征。我相信有了您的带领,还有各行各业人民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把病毒这个大坏蛋赶出去。

面对疫情,我更是体会到中国人来自骨子里的团结。我们可以做到在三天之内14亿同胞齐刷刷的戴上口罩,我们可以用十天建造出规模宏大、环境优美的雷神山医院与火神山医院,同样我们也可以因为医生例假而足不出户几个月,这些都是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

在病毒严重的日子里,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为抗击疫情而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医护人员在抗疫前线奔波,工厂的工人在厂里日夜加工,建筑工人也在为了病人的治疗环境而努力着,人民警察搭起了一条条为人民安全的警戒线,人民教师在线上为学生传授知识,外卖小哥也在为了人民的生活而四处奔跑。

一切的一切都在为抗疫而努力,努力再努力,他们用自己的劳动为保卫中国的保护罩加了一层又一层,你们劳累的身影也一次又一次刻在了人们的脑海里。

直到目前,经过你们的努力,中国的确诊人数日渐减少,死亡人数逐渐清零。中国各个省会又慢慢的变成了一片净土,这样的数据无疑给中国人一个最大的惊喜。

谢谢您,钟老!感谢您这么大年纪人为中国做奋斗,感谢你们医护人员。感谢你们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因为你们亚洲东部的雄鸡又恢复了生机,祖国也一直在你们身后,中国必胜。

钟南山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 篇7

钟南山院士抗疫先进事迹2020学习心得优秀范文1

被汗水浸得发白起皱的双手,是男护士王涛一天忙碌的见证;雨中站得笔挺的身姿,是火神山医院执勤警察燕占飞的坚守;照片中依旧阳光灿烂的笑容,是药剂师宋英杰给世界留下的最后一瞥。王涛、燕占飞、宋英杰……这些身影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90后”。

在很多人眼里,“90后”是一个常常与“自我”“个性”相联系的代际群体。然而,面对严峻的疫情,这群被视为个性的人,却义无反顾将自己作为最平凡的个体,汇入抗疫的大军之中。披上白衣,他们就是捍卫群众生命健康的白衣天使;穿上警服,他们就是守护城市安全防线的钢铁战士;戴上袖章,他们就是维系社区运行的基层干部……因为,他们的基因里本就刻写着责任担当,血管里本就涌动着家国情怀。

抗疫战场上,无论是身在前线,还是守护家乡,无论是防控疫情,还是复工复产,“90后”奋战的身影无处不在。当国家需要他们时,这群青年没有临阵退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他们知道,正是国家的发展给个性发展以机会,正是社会安定给青春绽放以舞台。所有的个性释放,所有的个人成长,都与国家的稳定、安全、发展紧密联系。战“疫”,是保家卫国的战斗,也是守护自己生活舞台的战斗。

举国战“疫”之时,“90后”镌刻下属于他们的时代印记。“此时此刻,我们只是想为这个城市做点什么。”一对“90后”年轻情侣在日记中写下的这样一句话,道出了这个群体朴素的信念: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请组织考验我!”深圳6名抗疫一线的“90后”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更多的“90后”加入志愿者队伍,书写着抗击疫情战斗中的青春力量……将来人们回望这段时光,“90后”守护与担当的故事,一定会成为令人感佩的历史书写;而这一代“90后”在和后辈追忆青春岁月时,今天的选择也必将是他们珍藏心底的青春记忆。

钟南山院士抗疫先进事迹2020学习心得优秀范文2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我们相信,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最终会取得胜利。这种自信,来源于当代中国最伟大的力量——同心合力。

这种力量,来自于心怀天下、力挽狂澜的国士。84岁的老院士钟南山,在发出病毒“人传人”的警示,提出“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的建议后,义无反顾地逆行赶往武汉最前线。前不久,国家中医医疗队队长张忠德接受采访,视频中的他,率领100人的中医医疗队伍在武汉奋战了半个多月后,已然瘦脱了相。

这种力量,发自于勇往直前、舍身忘我的医疗工作者。疫情告急,武汉不是孤岛,湖北并非孤立无援,全国各地组成的医疗队以作战“兵团”的形式从四面八方奔赴武汉,19省区市驰援湖北16市,打响了疫情歼灭战。最难的时候我们并肩作战,等到口罩摘下的那一天,让我看见你的微笑,让我们分享胜利的喜悦。

这种力量,源自于自告奋勇、义无反顾的青春担当。“非典时,大家保护我们‘90后’;17年后,我们‘90后’要保护大家。”一位奋战在一线的“90后”护士的这番话情真意切,收获无数点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第四批赴武汉医疗队的136位队员中,“90后”将近一半。哪有天生的英雄,他们只不过是一群孩子,穿上了一身战衣,便像前辈那样勇敢。

钟南山院士抗疫先进事迹2020学习心得优秀范文3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英雄,此时此刻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迎难而上的医护工作者就是伟大的英雄。她们的脸颊被口罩勒得过敏红肿,她们的双手终日被消毒液、洗手液、滑石粉浸泡侵蚀着,在我们眼中却仍是最美的白衣天使。即使感染病毒,他们也温柔地告诉世界,“我们ok,加油,一定可以的”“我们只是穿上白大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一张按满红色手印的请战书,一条告知朋友取消假期的朋友圈,一句“打怪兽”和孩子惜别,一年家务被丈夫许下承诺,答应他们最爱的人平安回家,背上行囊,抹着眼泪前往前线。

当他们累的时候,两个椅子一拼,趴在桌子上,甚至地上挤着睡都可以。他们也是爸爸妈妈,也是为人子女,也想要打扮的美美的,但当他们披上白色的大褂,就会奋不顾身地奋战在一线,与病魔作斗争。向白衣天使致敬!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1月31日10点53分,山东日照的一位头戴环卫帽子的大爷,来到派出所,放下装有1万2千元钱纸包和一张写着:“急转武汉,为白衣天使加油,我的一点心意,东港环卫”的纸条就转身离开。为前线做贡献的不仅仅只是他,还有更多的人都在贡献自己的力量,明星粉丝捐款,志愿者奔赴前线,出租车司机送医护人员回家,工人在昼夜建设武汉雷神山医院,把15天的工期缩短到三天完成,各个心理专线等等,都在与病毒斗争。

而远在小城的我们,也要为了我们最爱的人和我们爱的人,做好安全防护,出门戴好口罩,勤洗手,减少集会活动,在家陪自己最爱的人,安全地度过这个假期。

钟南山院士抗疫先进事迹2020学习心得优秀范文4

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幸运并非没有恐惧与烦恼,而厄运也决非没安慰与希望。”这次疫情中的温情与希望足以使我们铭记一生。

为与病魔较量,我国“四大天王”齐聚武汉。“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医疗救助队伍的“白衣天使”们,不眠不休地修建雷、火神山医院的“工人战士”们,以及默默战“疫”在一线的“逆行者”们,太多太多的温情来不及细数,太多要多的感动令人潸然泪下。我们党员干部在这次“厄运”里,一定要做到“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不断强化责任担当,不忘初心使命。“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者干不成宏图伟业。”囿于庭院之一隅,终难练就千里之行,千里马的征途不在庭院围栏。而党员干部实干天地也绝不是一寸见方的办公桌。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要具备经风历雨的勇气。此次疫情来势汹汹,但是我们国家危机处理与应对能力强这个事实也是不可置否。每位党员干部随时做好了应对风雨的准备,练就了“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从容气魄。说实话没人不惧怕疫情,但是一句“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让我们在这次疫情中看到了党员干部始终走在前列经风历雨、担当作为、争当表率的事实。他们的勇气来自于人民、来自于党。援“汉”医护、交警联防、走街串巷的基层干部……他们人人都争做“实干家”,对照自己的职能职责,为打赢此次疫情阻击战默默地战斗着,让一颗初心在新冠疫情风雨的洗礼中愈加通透。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要保持一往无前的姿态。“破格提拔”“火线提拔”一度上微博热搜,国家从不会忘记真正为社会作出贡献与牺牲的英雄和烈士,这为“懂专业、敢战斗、善作为”的一线年轻干部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众志成城抗疫情需要的就是要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不断发扬艰苦奋斗的斗争精神,拿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一往无前的英雄气魄,敢于向疫情亮剑,敢于同病魔叫板,让初心在不断的变革中愈加坚定;要深入靠前指挥的责任意识,切莫把不担当不作为当做行事准则,不做“甩手掌柜”“佛系干部”。党员干部应当炼就敢战斗、善作为的奋斗精神,以一往无前的姿态投入到疫情攻坚战中。

钟南山院士抗疫先进事迹2020学习心得优秀范文5

经火速建设,2月2日,备受瞩目的武汉火神山医院顺利完工并交付使用。1400名医护人员于2月3日起承担这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科医院的救治任务。

这座被赋予神圣使命的医院拔地而起、投入使用,让世界惊奇、让中国振奋,彰显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

“中国力量”凸显制度优势。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等诸多难题,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国企还是民企、社会还是个人都置身于国家的大格局中,共克时艰,风雨同舟,同心合力,不到10天就建成一座医院。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一奇迹的创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力支撑,是我们的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生动体现,是“四个自信”中制度优势的有力诠释。

“中国力量”背后有科技支撑。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一座医院的建设,仅靠“刀耕火种”不可能,这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一大批高精尖、实用的科技成果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过程中,各种科技手段迅速集结,于各个领域大显身手,大大提升速度,稳稳保证质量,成为医院“火速”上马,“神速”完工背后一支强大的“奇兵”,也是火神山医院今后快速运行的“骑兵”。

“中国力量”坚定了信心和决心。目前疫情正处于胶着状态,既有好消息,也有些隐忧。关键时刻,信心和决心异常重要。医院建成使用,1400名医护人员,1000张床位,为患者带去了希望,更振奋了人心。

对内,起到了进一步稳定民心的作用,让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同舟共济,拧成一股绳应对疫情。对外,让国际社会看到我国遏制疫情的坚定与坚决。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近日在日内瓦举行的发布会上所言:“也许你正在关注的是中国将在10天之内建成的一家大医院,但这不是他们正在采取措施的目标,我相信这些措施将扭转(疫情)趋势。”

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走向伟大复兴过程中,所有的泪水与欢喜,逆境与坦途、苦难与辉煌都将凝聚成暖流,不断为“中国力量”增添新的耐力与定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

钟南山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 篇8

有困难党员先上!一边是风和日丽,一边是肺炎肆虐,我看见这样一群人,他们的身上散发着醒目的红色光影,他们在街道、小区门口严防死守,为抵御病魔而无私的奉献;一边是沉着希望,一边是惴惴不安,我看见这样一群人,他们排查病人的体温,为防控疫情而挺起坚硬的腰杆,仿佛听见他们说着“其实,生命也需要害怕来滋养,正是因为有了害怕,我们才知道了面对危险,需要坚强,隐忍和大度,这样才能给群众们带来安全感”,“是啊,等疫情阴霾全部散去,我定要将祖国的大好河山看遍!”

有困难党员先上!一边是休闲在家,一边是奋战一线,我看见这样一群人,他们带着红色先锋志愿者的袖标,不顾自身安危为隔离人员送上米面油蔬菜等生活用品。疫情无情,他们血肉之躯,又怎能不害怕?只因为那一句“随时准备为的党和人民牺牲一切!”雨雪纷飞,寒气扑鼻,他们却满不在乎,一个个党员的身影,就像一颗颗小小的火球,千万颗红色光影凝聚成了希望的中国红!有了这一颗颗火球,再寒冷的冬天也能被暖化,再凶恶的魔鬼也能将其封印,不见天日!疫情,总会有过去的一天。

中共党员,他们是人民的先锋,他们也许是一名医生、也许是一名警察、也许只是一名社区工作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这一颗颗小小火球的存在,就像太阳一样散发着灼热的光,红红的光是关切、是热忱、是奉献、是一切瘟疫困难的克星。这一颗颗小火球,是希望的代名词,把每一寸笼罩着阴霾的土地照亮;这一颗颗小火球,正在用生命的名义,死死的捍卫着中国红,捍卫着这个久盛不衰的中国红!春天,终将会到来!

钟南山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 篇9

国故事。对于这些有着真实原型人物的故事,在影视化、综艺化的过程中如何做到艺术与真实的平衡,亦是节目组在创作中面对的一大挑战。

两季以来,《故事里的中国》一直坚持从创作者、亲历者与演绎者出发,多视角叙事,在真实与艺术的相互糅合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才得以呈现。

在最新播出的《钟南山》中,节目通过传记作者叶依,钟院士的秘书苏越明、学生张挪富、长子钟惟德等多重视角,具象刻画了钟南山在不同角色身份下的人物形象。话剧舞台刚好借由苏越明秘书的视角,通过演绎他跟随钟院士赶赴武汉的所见所感,讲述钟院士两次逆行出征的英雄壮举和热血人生。当颇有年代感的照片报纸、密密麻麻的行程表,以及从未面世过的视频相继出现在荧幕上,加上创新舞台的逼真演绎,观众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钟南山院士。

而在《英雄儿女》中,节目组则是邀请了电影编剧之一毛烽先生的女儿毛白鸽女士,亲历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四位长者,以及“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有烈士的孙子赵新民先生一起讲述“英雄女儿”的故事。

“把在朝鲜战场上这些经历融入到剧本里,这就是最好的创作经验。”《英雄儿女》编剧之一毛烽先生的女儿毛白鸽女士告诉大家,正是武兆堤的这句话使得她父亲决定参与《英雄儿女》的剧本创作。在节目中,毛白鸽以创作者后代的身份,分享了这一作品幕后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包括王成这一人物的塑造过程、《英雄儿女》这一片名的来源等等,让观众对于《英雄儿女》这部影片有更多的背景认知。

上一篇:电大本科物流管理形考册题目加答案下一篇:音乐教师三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