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论文比(共3篇)
院士论文比 篇1
“低幼化”几乎成了学生议论文的最大问题。于是,教师想方设法去引导学生写出深刻来。其方法不少,真正能起到效果的不多。因为学生总是能以低幼化的方式来应用教师提供的方法。教师强调“不妨设想一下(假设论证)”,就有学生写道:假如司马迁没有被处以腐刑,他怎么能写出史学巨著《史记》呢?教师强调“换个角度看问题”,就有学生写道:其实司马迁受刑也不一定是坏事,至少帮助他写出了《史记》这本巨著。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即使在立意时,那些所谓的深刻立意也有不少是套出来的,是典型的伪深刻。通过研究一些高考满分或优秀作文,教师和学生都明白,什么样的立意讨巧,什么样的立意显得深刻。因此,学生的作文立意总会往人生、文化、精神等方面去靠,其实,不少情况下都显得很牵强,属于贴标签。这样的所谓深刻并没经过学生的大脑,而只是投机取巧。正如有人所言,有些学生“脸上稚气尚未消失,却满口‘命运’‘人生’,努力将自己装扮成一位历经风雨的哲人……”
我想,先不要一味指望学生写的议论文有多深刻。大家都知道,议论文是表达自己观点的文章。应先看看文中有多少是他们心里说出来的话。我平常看到的不少同学的议论文,去掉几个事例,去掉几个固定句式(如反之……、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怎么样……等等),去掉几句装点门面的引用,真正自己说的话有多少?真是干瘪极了!因此,抛开作文的分数,抛开阅卷老师的印象,我们在训练学生写议论文时,还是先鼓励、引导他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说自己的话
要让学生说自己的话,教师提供的议论文训练题目(包括话题等)一定要接地气,一定要来自生活,贴近生活。这方面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卷的微作文起了非常好的导向作用。我们来回顾一下这道题。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做答,不超过150字。
①毕业前,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与下一届同学分享,要求所写的体会具体,切实,易记忆。
②今天早晨是家长送你来考场的吗?请对“家长送考”现象予以评论,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③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显然,第二小题是侧重议论的。我把这道题展示给学生时,不少同学都有点发懵,因为自己习惯于用素材说话,而现在忽然觉得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那些素材用不上了。关于评价“送考”现象,学生搜肠刮肚,翻遍“素材积累本”也没找到称心的、合适的素材。这种“素材依赖症”使学生失去了最起码的思考能力。
接下来,我给学生出示了一则高分的微写作:
我认为,“家长送考”现象并无不妥,反而十分合适。在高考这个重要的日子,考生心中大都有些担忧与紧张,有家长在旁,反而可以缓解压力,给考生以支持,让考生知道父母就在身边。同时,让阅历明显多于我们的家长送考,可防止赶考途中发生意外,使考生安心备考。况且,考生高考,家长难道毫不担忧?前来送考也给他们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他们放心。所以,我的父母今日也来送考。
看后,学生觉得这些理由自己也能想得到,并没有多深奥。让他们简单点评一下这段文字,几乎人人都能说出一些优点:
①文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②注意运用一些副词或连词,如“反而”“同时”“况且”“所以”等,使结构更清晰,语义更明确。
③注意句式的多样,如穿插否定句、反问句等。
④多角度说明理由,如从考生角度,从家长角度等。
......
接下来我请同学试着写一段文字,观点是不赞同家长送考。写完后,出示了例文,让他们和自己的文字进行比较。
今天父母并未送我来考场。我认为“家长送考”会平添考生的紧张心情。首先,送我们到考场的家长,哪个不是白发满头?我们看着家长的白发,心中便会想自己考不好怎么办,加大我们的紧张情绪。考场外面人员复杂,车流量大,人多,再加上家长来临会增加考场外人员,使得人群过大,不便考生出场。所以说,我认为“家长送考”是不对的。
有不少同学表示自己的家长(父母)还很年轻,不到40岁,并没如文段所说“白发满头”,我便引导他们从别的角度找理由,想办法说服人。结果学生大多能写出一段有理有据的文字。我又将第一题简单改了一下:请向学弟学妹推荐一条你认为最有效的语文学习经验,并说明理由,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尽管写作质量不是很高,学生也基本能完成。我想,学生写议论文都没说自己的话,没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只会反复要求他们写得深刻,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确实,平时学生一听到“深刻”,就顿生畏意,觉得离自己太过遥远。久而久之,形成了机械化的思维方式,“写”议论文变成了“填”议论文:根据作文材料,填一个好看的标题,填一个精彩的开头,填几个具体的分论点,填几个平时积累的素材,填一句“高大上”的名言,填一个简短的结尾……结果一篇文章只有局部,没有整体;只有骨架,没有生命。
要想让学生喜欢议论文写作,就要激发他们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而不是将写议论文变成找素材,背素材,填素材。这样既消磨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也收不到预想的效果。不少同学有这样的感受,平时的一些考试,自己的素材好像还能用得上,一到高考,发现大多都失效了。于是乎,凭着感觉往下写,自己都不知道写了些什么。这就是我们平常的作文训练带来的恶果。题目陈旧迂腐,远离学生生活,不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常见问题并有理有据地说话(有少数高考作文题也有这个问题)。常看到有些老师高三的议论文训练,纯粹是以题目带动训练,写完后教师围绕这个题目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素材,然后要同学去背,去默写,确保“熟悉”,以期直接使用,方便快捷。老师一方面要求学生不要只靠几个古人、死人说事,一方面又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训练的平台,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只有老师提供的题目贴近生活,学生的写作才可能贴近生活。不然,一些“高大上”的作文题逼得学生写不出来却不得不硬写,只好东拼西凑,素材“一锅烩”,这势必会让学生越来越怕思考,越来越不思考,至于深刻,就更谈不上了。
贴近生活,当然也包括贴近学生的“阅读生活”。读和写本就是一体的,读是输入,写是输出;读时多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写时多想想自己该怎么写,读过的哪些文章可以给自己以借鉴。而语文课堂上(语文课大多是阅读文本的课)就是要围绕文本,贴近生活,扎扎实实地进行写作训练。比如有老师教某一篇课文,拓展时设计了这样的课外练习:
以下内容是从某学生“成长记录”中节选的,请为该学生写一段评价性文字。要求:评价要客观,语气要委婉,要有利于该学生的发展,不超过60字。
①某月某日,在值日时与同学发生争执,并辱骂该同学。
②某月某日,上课迟到20分钟,扰乱了课堂秩序。
③某月某日,在校外遇到一不法分子抢劫同学财物,我挺身而出,将其制止。
④某月某日,在“校园文化节”上一曲萨克斯精彩绝伦,为班级争得荣誉。
⑤某月某日,上课迟到5分钟。
这样的写作训练,源自于课文,又直接针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考查学生怎么想问题,怎么看待问题,怎么把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这样的训练,学生怎么还会冥思苦想是该用司马迁还是苏东坡呢?再比如我在教《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有一位男同学开玩笑:“李白胆子挺大啊,敢直接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顺势鼓励他查阅一些资料,比较苏轼的“乌台诗案”,写一篇探究式的议论性文章。字数不限,注意用资料佐证自己的观点就行。他对此很有兴趣,也果然写出了一篇还不错的文章。我还把王栋生老师的一段话给他看:
我们都讴歌唐诗的伟大,“唐朝的诗,诗的唐朝”……中国有文字狱的时代,都不是文学艺术的盛世,也不会出杰出的思想家。在唐代,我们没有听说有“反动诗人”,也没有听谁说过“利用诗歌谋反是一大发明”,所以唐诗的辉煌不是偶然的。经典的出现也和自由思想有关。
有时我想,教师看惯了学生作文中的假话套话空话,对此只会责备,毫无作为,却老想着学生能写出真正深刻的文章来,是不是有点“南辕北辙”的感觉呢?当然,除了通过设置生活化的题目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欲望,鼓励他们大胆说自己的话,还要训练学生如何表达。
二、把话尽可能说准确一点
先看一个故事。复旦大学哲学系俞吾金教授有一次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张三是李四的粉丝”然后问学生:这句话对不对?大家面面相觑,没人看出这句话有什么问题。俞教授解释道:在英语中有个单词fan,解释“迷”,它的复数是fans,而汉语中的“粉丝”正是fans的谐音,而张三在人称上却是单数。因此,不能说“张三是李四的粉丝”,而应该说“张三是李四的‘粉’(fan)”,或者“张三是李四的粉丝之一(one of fans)”。在细致地分析了这个案例后,俞老师从哲学上发挥道,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熟知非真知。也就是说,你熟悉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你真正知道的东西。所以,真正的哲学思维应该从我们想当然的,即从不怀疑的东西开始。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话说得不正确或不准确,有时是因为对所说词语的含义不够清楚。比如上文中的“粉丝”,《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解释为:
指迷恋、崇拜某个名人的人。(英fans)
例句:这位歌星拥有大批粉丝。
通过查词典,细心的同学都可看出它是复数的形式。但他们又常常说错:我是周杰伦的粉丝。学生的表达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成语“曾几何时”,学生用错的时候就太多了。议论文是讲究逻辑的文体,能否先引导学生把常见的句子说准确一些呢?
再看著名特级教师张悦群老师的一个课堂教学片段。导入。
师:请大家齐背《蜀道难》。
生:(齐背诵。)
师:这篇文章是谁写的?
生:李白。
师:能这么称呼吗?这么称呼准确吗?
生:(迟疑,不知错在哪里。)
师:我们是文化人,我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对于李白这样受我们尊敬仰慕的古代先贤,能直呼其名吗?就像我们在家里能直呼我们父母的名字吗?
生:不能。
师:我们可以怎么称呼?
生:“李太白”“青莲居士”“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
师:我们平时讲话一定要注意我们用语的准确性,要知道该怎么表达更为合理,其实写作也一样,怎样表达尤为重要。
这个并不花哨的导入,却给学生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向:把话说准确(从用语得体的角度)。事实上,学生说话、写作时很不注意准确性。我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经常发现有的段落竟然没有一句话经得起推敲。这样,你再怎么喊要深刻想必也是徒劳。
既然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教学生提高说话和写文章的水平,那么,教师就是要时时地去引导、去要求学生把话说得尽可能准确一点。不管是课堂上的口头回答,课下的师生聊天,还是日常的写作训练……慢慢地,学生说话越来越准确,越来越严谨,那些绝对化的、片面化的句子越来越少,我相信在向着深刻的道路上也必定前进了。至于学生说话、写作不够准确的表现、原因以及改进策略,本文限于篇幅就不再多谈了。
参考文献
[1].漆永祥《微写作漫议——以2014年北京语文高考试题为例》,《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11期。
[2].童庄莉《语文味,魂兮归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4年第11期。
[3].王栋生《没有自由的思想就不会有创造精神》,《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0期。
院士论文比 篇2
①学校本科毕业论文查重用的是知网的pmlc检测系统;
②学校研究生毕业论文用的是知网VIP或者tmlc检测系统;
③因为学校用知网数据库做对比库来查重你的毕业论文,尽量不要参考知网上的;
④可以多看看课本书上的,因为知网一般检测不到书上的;
⑤千万不要以为本科论文或者本校绝密论文不入库就可以直接拿学长论文用!
⑥知网pmlc可以检查到大学生论文联合对比库,也就是本科学长论文库。
⑦知网VIP或者tmlc可以检查到学术论文联合对比库,也就是学长毕业论文。
⑧同届之间不查重,如果你同学写的好你可以直接参考!
当我们写毕业论文时会想到知网论文查重,当我们拿到不达标的检测结果时我们会苦于不了解知网论文查重的规则及检测原理而无从下手。
降低重复率就好比一场战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降低重复率需要对症下药!因此我们必须了解知网论文查重的规则原理:
1、知网论文查重由于是采用了最先进的模糊算法,如果整体结构和大纲被打乱,可能会引起同一处的文章检测第一次和第二次标红不一致或者第一次检测没有标红的部分第二次检测被标红。
因此在修改重复内容的时候尽量变换句式,不要打乱论文原来的整体大纲和结构。
2、整篇论文上传后,系统会自动根据文章生成的目录检测该论文的章节信息,然后系统会将论文分章节检测,可以获得每一单章节的复制比同时目录显灰色不参与正文检测;
否则会自动分段按照1万字符左右检测,同时目录有可能当成正文检测,重复就会标红。
3、中国知网对该套查重系统的灵敏度设置了一个阀值,该阀值为5%,以段落计,低于5%的抄袭或引用是检测不出来的,这种情况常见于大段落中的小句或者小概念。
举个例子:假如检测段落1有10000字,那么引用单篇文献500字以下,是不会被检测出来的。
实际上这里也告诉同学们一个修改的方法,就是对段落抄袭千万不要选一篇文章来引用,尽可能多的选择多篇文献,一篇截取几句,这样是不会被检测出来的。
4、一篇论文的抄袭怎么才会被检测出来?知网论文检测的条件是连续13个字相似或抄袭都会被红字标注,但是必须满足3里面的前提条件:即你所引用或抄袭的A文献文总字数和在你的各个检测段落中要达到5%以上才能被检测出来标红。
5、知网检测系统会自动识别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不参与正文检测。
并且进行剔除,在知网检测报告中参考文献显示灰色字体,说明并没有参与检测。
当然这是在参考文献格式完全正确规范的情况下才会自动排除不会标红。
否则参考文献会当成正文来进行检测导致参考文献全部标红。
结果增高!
6、知网论文查重为整篇上传,PDF或者Word格式对检测结果可能会造成影响。
因为上传PDF检测,PDF会比Word多一个文本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可能会将你原本正确的的目录和参考文献格式打乱,目录和参考文献等格式错乱,就会导致系统识别不正确而被标红。
特别对于那些有英文目录和大部分英文参考文献的论文,其英文占字符数很高。
英文被标红就会导致总结果大大增高。
7、关于引用尽量引用整段话,如果引用单独一句两句,知网系统是根本识别不到具体你引用的是哪篇文章里面的句子。
所以引用尽量大段引用。
并且引用的内容必须完全一致。
技巧一:外文文献翻译法查阅研究领域外文文献,特别是高水平期刊的文献,比如Science,Nature,WaterRes等,将其中的理论讲解翻译成中文,放在自己的论文中。
优点:1、每个人语言习惯不同,翻译成的汉语必然不同。
因此即使是同一段文字,不同人翻译了之后,也不会出现抄袭的情况。
2、外文文献的阅读,可以提升自身英语水平,拓展专业领域视野。
缺点:英文不好特别是专业英文不好的同学实施起来比较费劲。
院士论文比 篇3
为尽量保证科技期刊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一般评价体系会涵盖多个评价指标, 如影响力较大的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 2008年版、 2011年版) 的定量评价中采用9个评价指标: 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 被收录 ( 获奖) 、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等,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 2010年版) 采用9个主要计量指标: 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基金论文比、海外论文比、他引率、平均作者数、参考文献量、平均引文数等。在这些评价指标中, 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平均引文数和基金论文比能直接反映科技期刊的质量及其影响力, 因此为主要文献评价指标[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 2008年版) 较2004年版又增加了2个新的评价指标——— 基金论文比和Web下载量[2]。在上述基础之上, 本文把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作为科技期刊主要文献计量指标。对于影响因子和基金论文比这两个评价指标, 董建军[3]论述了人为因素对科技期刊影响因子评价指标的影响, 陈留院[4]主要研究了人为因素对科技期刊基金论文比评价指标的影响, 这两篇文献的研究视角都是基于人为因素的负面影响, 没有涉及人为因素的积极影响; 此外, 有文献从宏观上对基金论文比、影响因子等指标进行分析[5]。而对于Web下载量, 还没有文献对其人为因素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将在上述有关文献 ( 文献[3]、 [4]) 的基础之上, 进一步扩大人为因素影响的外延, 重点从积极影响的角度去探讨人为因素对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以及Web下载量等评价指标的影响, 从而更好地促进科技期刊健康发展。
编辑、读者和作者是构成科技期刊的重要人力资源, 编辑在如何充分整合这些资源的过程中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编辑如果过份突出自身在科技期刊发展中的作用, 用功利的、主观的、违反期刊办刊规律的工作思路去影响期刊的发展, 其期刊数据可能会出现短期的上升态势, 但从长远发展来看, 这种影响是负面的, 这种短期的发展效应实质是以牺牲期刊的持续发展、损伤其美誉度、弱化其影响力为代价的。正如上述有关文献所探讨的那样, 这种影响也必将被科技期刊的正确发展潮流所淘汰。 当今社会讲究的是和谐, 倡导的是正气, 突出的是公平, 对于科技期刊同样如此。和谐相处是实现编辑、读者、作者三者共同利益的前提[6], 如何在科技期刊的发展过程中, 能够使编辑、读者、作者之间和谐相处, 通过激发编辑的工作潜能, 突出编辑在期刊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期刊评价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这是一个有着积极意义的现实课题。
2人为因素对影响因子评价指标的积极影响
为了研究人为因素对影响因子的积极影响, 这里就必须先来了解影响因子的定义: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从其定义来看, 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及其学术质量 ( 被引频次) 将成为统计当年该期刊影响因子的决定因素。尽管目前对于如何正确使用影响因子的争议有许多, 但不可否认, 刊物的影响因子在用于宏观上判断科学技术产出的总体情况是有意义的[7], 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有文献就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的载文量与学术影响力进行了研究[8], 本文借鉴其研究成果, 对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不再单独研究, 而主要就论文的学术质量以及论文的被引频次问题进行论述。
2. 1以期刊作者库为抓手, 约请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作者是期刊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期刊作者库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其学术质量的高低。可以说, 一个好的作者库是期刊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 编辑在日常的工作中, 必须始终把建立作者库、用好作者库当作一项重要工作去做。 作者库的相关工作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 如果把建立作者库理解为静态的补充作者信息过程, 那么如何使用作者库则是一个动态的信息反馈过程, 在此过程中, 编辑和作者应该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 定期走访和交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建立信息披露机制等[9]。构建期刊作者库, 其初衷是对刊载作者的论文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 动态获取论文出版后的被引用、被关注情况, 从而对作者进行归类, 进而有针对性地约请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正如有关研究文献所述, 内容质量决定论文的被引频次, 论文也是以期刊作者库为抓手, 通过约请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来增加期刊的被引频次, 最终来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10]。
2. 2以读者需求为出发点, 全面提升期刊的服务质量
读者之于期刊犹如水之于舟。读者的需求是推动期刊扬帆前行的源泉动力, 读者的关注是体现期刊核心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而读者的口碑则是衡量期刊声誉度的重要标尺, 因此, 读者在科技期刊的前行道路上注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科技期刊首先应明晰自己的读者群, 也就是期刊的受众面, 只有清楚地界定期刊的读者群, 才能对期刊的读者群有一个详细的分类, 这样编辑才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策划。其次应了解读者的需求是什么。 一般而言, 他们最想关注的是某一专业方向的前沿问题、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该研究领域的难点和热点。因此, 这就要求期刊要多刊登读者感兴趣的学术论文, 编辑在约稿、组稿时更要把读者的需求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这样才能真正想读者所想、 做读者所需。最后, 期刊还要做好读者的信息反馈工作, 一个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能保证期刊工作的事半功倍。编辑的工作性质注定了其在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天然桥梁作用, 因此, 编辑在工作中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桥梁作用, 才能帮助期刊提升其关注度。例如, 一些读者可能会对某些论文存有疑问或持不同意见, 这时编辑就应该把读者意见及时地反馈给作者, 然后把作者的解释尽快告知读者, 这样二者在编辑的沟通下能够各取所需、共同提高; 还有一些读者可能会期刊发展过程中提出一些批评和建议, 这时, 编辑更应该把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期刊负责人, 并针对读者所提问题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 虚心接受读者的监督和批评, 这样期刊的质量才能稳步提高。
综合上面所述, 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读者工作之于科技期刊工作犹如一双 “隐形的翅膀”, 期刊若能把读者工作做足、做细, 那么这双 “隐形的翅膀”就能发挥真正翅膀的作用, 助推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逐渐扩大。
2. 3以多种传播渠道为载体, 扩大期刊的网络传播效率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 信息获取渠道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着信息传播效率的高低。当前, 科研工作者已基本告别靠查阅纸质印刷版来获取文献信息的时代, 更多的是依靠互联网来获取所需信息。目前, 依靠互联网检索文献信息的渠道一是各大数据库, 二是期刊编辑部网站 ( 开放存取) 。对于数据库这个传播渠道, 由于数据库不只是对某一种期刊服务, 数据库每天可能要处理、上传上万篇稿件, 因此如果仅仅依靠数据库的批量处理来优化期刊的传播渠道很显然不太现实, 因此期刊在把数据发送给数据库之前, 必须把论文检索的相关工作做细。具体来讲, 一是尽量要提前出版 ( 如当前的优先数字出版) , 从而获取检索时间上的保证; 二是标题、摘要、关键词的标注要尽量体现论文的核心内容, 这样从检索准确度上得到保证。对于期刊编辑部网站, 目前尽管有一些科技期刊已经逐渐认识到其重要性, 但对于大部分期刊来讲, 其期刊编辑部网站的论文检索功能几乎形同摆设, 或者限于人力、技术等方面的因素, 一些科技期刊编辑部的网站要么更新速度太慢, 要么检索内容太有限 ( 仅有目录或摘要) , 基本堵塞了读者依靠期刊编辑部网站获取期刊文献信息的渠道, 使得期刊的网络传播效率大打折扣。
只有做好了上述两个方面的传播渠道工作, 才能保证期刊的网络传播效率, 增加期刊论文的被关注度和下载频次, 进而才能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学术影响力。
3人为因素对基金论文比评价指标的积极影响
基金论文比是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 ( 2008年版) 定量评价中增加的2个新的评价指标之一, 由于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影响力较大, 其新增设的指标更是备受关注。尽管对基金论文有不同的声音, 如有文献曾提出 “基金论文质量不是天然的高”、 “非基金资助论文质量不一定低” 等观点[11], 但就基金论文比这个评价指标本身而言, 本文认为有一定的增设必要。有文献曾对基金论文比中人为因素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探讨[4]。正是由于人为因素对基金论文比的横加干预, 刊载的论文或是虚假基金论文、或是论文内容与基金项目内容不相干, 使得部分基金论文带上了伪装的面纱, 进而使人们对基金论文产生了质疑, 但这不足以掩盖增设基金论文比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一般而言, 各学科领域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普遍具有方法先进、学术水平高、研究深入等特点, 组织刊发基金论文已成为提高期刊学术水平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12]。因此, 如何深挖真正的基金论文, 在提高期刊基金论文比 ( 数量) 的基础之上, 重点关注基金论文的学术价值 ( 质量) , 才是编辑应该去做的。
( 1) 正确处理基金论文比例与基金论文质量的关系。如果单从期刊基金论文比例的高低来比较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大小, 这不足以解释说明其可行性, 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最终决定因素还是论文的学术质量, 因此, 在关注期刊基金论文比的同时, 更要注重基金论文的学术质量。在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之后, 编辑在选稿时就不会因为论文标注了基金项目资助而忽略或降低对论文学术质量的要求。
( 2) 客观评价基金论文内容与基金项目内容之间的关系。要客观评价基金论文内容与基金项目内容之间的关系, 加强对基金项目内容的了解是编辑必须要做的工作。有文献曾对检索基金项目的具体途径进行了分类[4], 通过一些检索途径尽可能了解基金项目的研究内容, 进而比较基金论文内容与其相关度, 这是其一; 另外, 还要对基金论文的研究内容作出客观的评价, 因为, 尽管有些基金论文所研究的内容本身就是基金项目要解决的问题, 但并不是每一个基金项目都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若基金项目本身选题价值一般, 与此相对应的基金论文也就不可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3) 动态、公正看待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的学术质量。有文献曾提出 “非基金资助论文质量不一定低”的论断[11], 的确有这种可能。一些科研工作者由于受主观 ( 是否愿意去申请) 、客观 ( 职称、 年龄) 等因素的影响, 尽管所从事的研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但并没有基金项目资助, 那么, 这样的非基金论文其学术质量未必低于基金论文的学术质量; 另外, 一些基金项目可能在申报当年其研究方法和研究选题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与之相对应有可能会出现新的研究方法和科研成果, 那么这样的基金论文则未必有非基金论文的学术质量高。因此, 编辑在选稿时要动态、公正地看待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的学术价值。
总之, 作为期刊编辑, 只有认清增设基金论文比评价指标的初衷———是以基金论文比例来反映刊载基金论文的多少进而体现期刊在报道最新科研成果所发挥的作用, 提高甄别基金论文学术质量优劣的鉴别力———是体现基金论文真正学术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编辑对基金论文比评价指标的积极影响。
4人为因素对Web下载量评价指标的积极影响
4. 1依托科研资源优势, 约请理论原创性和实际应用性强的稿件
若想真正从源头上提高期刊的Web下载量, 刊载的稿件必须对科研学者能在理论上提供借鉴、在实际中提供应用, 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学者关注期刊刊载的论文, 而关注者越多, 自然Web下载量就会提高, 因此组织好稿、刊载优稿是最根本和最有效的做法。例如大学学报类期刊, 由于学报编辑部作为大学众多单位中的一分子, 在与高校师生交流、 沟通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他们对每个学科、每个科研团队、每个科研人员的详细情况可谓知根知底, 因此在策划选题方面存在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是与校外那些专业期刊相比, 由于专业期刊的科研交流平台更宽广、更具有针对性, 而大学学报则没有这些平台的优势, 因此对那些理论原创性和实际应用性强的稿件, 编辑必须把约稿工作做细、做足, 才能真正约到好稿, 也才能真正对期刊的Web即年下载量有所帮助。
4. 2按时出版是基础, 优先出版是关键
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 中国知网) 了解到, 一般而言, 期刊出版1 ~ 2月后论文才可能全文上网, 由于Web下载量统计的时间段是统计当年, 因此在统计当年这一有限的时间段里, 如何给科研学者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检索、去下载才是提高Web下载量的关键所在。在正常情况下, 即使期刊按时出版, Web下载的滞后期也为1 ~ 2个月, 更不用说是延期出版了。据有关统计数据, 出版严重滞后可使文献被引频次降低3 ~ 5倍[13]。因此, 必须首先保证按时出版, 其次尽可能提前出版, 才能为检索留出更多的时间。正如有关研究所述, 目前中国知网的优先数字出版便是一个解决出版时滞的很好途径[14]。另外, 建议季刊的出版时间定为季前月上旬, 双月刊的出版时间定为单月上旬, 月刊的出版时间定为每月的上旬, 这样才能为Web下载量提供更多的时间保证。
4. 3注重关键词、标题、摘要等检索项的规范著录
由于在网络资源环境下, 文献检索打破了先前以刊查文的旧模式, 取而代之的是从主题、关键词、 标题等检索项中去检索的新模式, 因此为提高Web下载量, 还应从检索入口处下功夫, 这样, 如何选取最恰当的关键词来标明论文的核心所在、如何优化标题设置以对整篇论文起点睛之笔、如何著录摘要以突出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帮助科研学者检索到他们最需要下载的内容, 同时也是提高期刊Web下载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