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拣儿童多处行》课文内容详解(精选9篇)
《只拣儿童多处行》课文内容详解 篇1
《只拣儿童多处行》课文教案
一、导入课题
1、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处,只拣游人多处行”。冰心奶奶把这两句诗作了这样的改动:“游人不解春何去,只拣儿童多处行”,并以此为题写了一篇散文。
2、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冰心的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来感悟冰心、走近冰心。齐读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
二、初读课文
1、自由默读课文
2、讨论研究:冰心奶奶是怎样拣儿童多的地方走的呢?
3、找出相关语句练读
4、学会提问:冰心奶奶为什么要走儿童多的地方行走呢?
三、再读课文
1、讨论研究:自读自批
2、四人小组交流
四、学习写春光一段
过渡:下面我们比赛正式开始。冰心奶奶为什么选儿童多的地方走,不选儿童少的地方走呢?
1、学习第5自然段(出示文字)
1)指名读
2)“喷泉”看到过吗?喷花的飞泉你仿佛看到怎样的景象?
3)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海棠花开得旺盛?
4)怎样把这特点读出来呢?练读、指读。
2、学习第6段(出示文字)
1)看到这样美好的春光,作者发出怎样的感叹?你能读出作者当时的感情吗?
2)比赛读好这一段
3)齐背这一段
五、学习第4自然段
1、找人朗读第四自然段
2、找出关键词体会“喷发”体会儿童是朝气蓬勃的
3、齐读
六、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朗读
2、小天使比喻什么?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
3、小结:儿童诗春天的天使,是春天的使者,冰心奶奶喜爱儿童。
七、比较儿童和花的特点
过渡:冰心奶奶把儿童和春光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1、出示第8段文字。
2、读后体会,花儿和儿童都有怎样的特点?
(欢唱活泼、生命力旺盛、新鲜美丽)――在屏幕上加着重号。
过渡:如果说海棠花是自然界的春光,那么儿童是人间最美的春光。
板书:儿童是最美的春光。
3、齐读第9段,讨论: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光?
(a、因为儿童多处有自然春光;b、因为儿童本身就是最美好的人间春光。)
4、指导引读:冰心奶奶为什么要选儿童多的地方行呢?因为是――
5、你从这篇文章对冰心奶奶有了哪些新的了解?(爱儿童、有童心、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八、拓展训练。
冰心奶奶曾经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今天我终于知道了这句话的意思
1、电脑显示:走近冰心――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2、音乐响起,出示文字,伴有教师配音――“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冰心老人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已永远镌刻在她的墓碑上!她曾说:“我们生命的道路,如同一道小溪,从浅浅的山谷中,缓缓地、曲折地流入‘不择细流’的大海”。冰心老人爱海,冰心老人就是大海!她辽阔、深邃、温馨、博大……
3、正如冰心老人所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是冰心奶奶作品的.灵魂。我们来看看冰心的其它作品:
4、作品一:《雨后》――体现爱儿童
这首诗是冰心奶奶59岁的时候写的冰心奶奶有一颗童心在跳跃,哥哥看到妹妹摔了一跤就提醒妹妹,可妹妹也想摔一跤
5、作品二:《纸船》――体现爱母亲
这首诗冰心32岁时到美国留学行驶了几个月在船上写的
6、结束语(配乐)
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附板书设计:只拣儿童多处行
春光美
――儿童是最美的春光
恰当处理好作品和作家的关系
执教《只拣儿童多处行》,我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从作品走近作家。既如此,那恰当处理好作品和作家之间的关系就成了十分重要的问题。
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改用古语“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而来的。一位62岁的老人,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光,为什么不走清静的地方,享受清闲,享受幽静,而只拣儿童多处凑热闹呢?这就值得我们读者推敲了!因此,我以为备课紧扣文题,深入思考,这是解读作品十分有效的方法。
我用两个问题解读作品,试图在学生心中建立起冰心的初步形象。第一个问题是:文中哪些句子直接写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的?通过学生自读自划、同桌讨论,学生找到了相关句子:“①――②――③――④――,”然后通过有感情地读来感悟语言,熟悉课文,加深印象。从具体语言中感受到冰心的确是朝着儿童多处行,为解释第二个问题打下基础。第二个问题:“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呢?”教学方法是自读自悟自注,然后4人小组讨论,1人负责记录别人发言的重点词,然后归纳几点理由。在学习与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发表小组讨论意见。有的小组认为,因为儿童多处可以找到春光,他们从文章写海棠花的有关段落中体会出来的。教师顺势引导,学习写海棠花的有关段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抓重点词语,尝试背诵精彩片段。让学生体会到儿童多处春光美。有的小组认为,儿童本身充满活力,是春光的使者。他们从描写儿童“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中喷发这太阳的香气息”中感悟到。教师随即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写儿童的语句,在反复朗读中反复感悟,问学生你读出了什么?还读出了什么?学生在一读再读中突然顿悟:“老师,我们认为儿童本身就是最美的春光!他们活泼可爱,他们新鲜美丽,他朝气蓬勃,他充满旺盛的活力。他们就是美好的春光。”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光!这是学生们在读作品中感悟到的,这多么难能可贵呀!有的小组认为,因为冰心爱儿童,所以才会“只拣儿童多处行”。学生们从冰心把儿童比作天使,把儿童比作鲜花,儿童一群一群和她撞个满怀,她不但高兴,而且还十分快乐等处体会冰心是以为充满童心、充满爱心的一位可敬可亲的老人。这三条不正是冰心老人“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最好解释吗?
有了以上的基础,下一个环节“走近冰心”,就有了立足的基础。我打开多媒体,动人的音乐响起,屏幕上几个大字“走近冰心――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格外醒目。音乐太好了,它在最佳的情感点:最佳时机渲染了最好的氛围。我伴着抒情的音乐,朗诵开了――“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冰心老人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已永远镌刻在她的墓碑上。……动人的音乐,再加上抒情的朗读,一下子营造了感人的情境和氛围,把所有人的心全抓住了。
在这样美好的氛围中学习冰心的《雨后》,学习冰心的《纸船》,配乐朗读,把教学推向了高潮。
在巴金老人对冰心的评价语中:“一代代的青年……”教学嘎然而止,真可谓是课已尽而意无穷,语音袅袅,绕梁不绝……
《只拣儿童多处行》课文内容详解 篇2
【课前研讨】
一、文本解读
郭学萍:前不久在加拿大学习, 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开放”:课堂的开放、问题的开放、答案的开放。我想我们在教学研讨时, 也要以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 畅所欲言。
经宏艳:我从编者的角度解读一下文本。《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一篇散文, 写于1962 年, 后被收录在冰心《拾穗小札》中。作者写出了游颐和园的所见所闻, 描绘了一群像春天一般充满活力的儿童和开得正旺的花儿, 表现了儿童活泼可爱、天真烂漫、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特点。题目“只拣儿童多处行”不仅表达了作者喜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也是文章的表达线索。作者关注儿童, 对儿童进行了多角度的观察, 用大量笔墨对儿童的语言、动作、表情、外貌等进行了描绘, 展现了儿童的特点, 也表现出了不同儿童的不同个性。
陈洁:我从教者的角度解读一下文本。文题“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对古诗句的反用。原句出自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儿童不解春何在, 只拣游人多处行。作者改为“游人不解春何在, 只拣儿童多处行”, 不仅蕴含着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暗示了文章的表达线索, 还能激起读者阅读的欲望, 别出心裁、耐人寻味。什么叫“拣”?谁“只拣儿童多处行”?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儿童多处”是指哪些地方?一系列问题从我的脑海中蹦出来。带着问题读书思考, 很快就能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初步领会到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也能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按地点变化的顺序, 先写颐和园门口, 再写知春亭畔, 接着是在去玉澜堂的路上, 最后来到玉澜堂的院落里。这是作者的观察顺序, 也可以成为教师教学的思路和线索。
熊梅:我从读者的角度解读一下文本。读冰心的文字, 内心总涌动着一些东西, 但又不能很清晰地表达出来。这就让读者必须多次走进作者的文字, 进行细细咀嚼, 才能品出其中的真味。比如第1 自然段中的几个词引起了我的注意:“成千盈百”“闹嚷嚷”“挤”“大魔术匣子”“飞涌”“小天使”。孩子多, 说“成百上千”不就可以了么, 为什么还要说“盈”?字典里“, 盈”解释为“满、往外溢”, 作者在这里用“盈”想强调什么呢?与下面的“闹嚷嚷”“飞涌”联系在一起, 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动感十足的画面, 联系文中具体的文字, 我想, 这是在为表达“春天的欢畅、生命力旺盛”做铺垫吧!或者想说明:这个时候, 作者已经被孩子们的热情深深打动了, 不是吗?
李燕:熊老师站在读者的角度细品描写儿童动态的词语, 我却从第2 自然段中的“笑”“迎“”挤”等词语中, 不仅感受到游人的动态, 还感受到作者对儿童的喜欢, 并且希望融入他们中间。接下来, 在第5 自然段和第6 自然段, 作者开始写花。“从树枝到树梢, 不留一点空隙”, 可见花开得旺盛。这里, 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前面写了一个“喷发”, 这里用了一个“喷花的飞泉”, 花朵像是“喷”出来的, 可见其生命力的旺盛和强劲“, 飞泉”则说明了这花是在不断地像飞泉一样开放着, 开放着, 没有间歇。作者用这样的“喷“”飞”, 是和下文“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 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 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联系着的。蕴藏了一冬天, 积蓄了多少力量和精神呢?春天来了, 就好像魔术匣子打开了, 这种精神和力量早就想“飞出去”, 怎么能不“喷”, 不“飞”呢?读到这里, 我想到熊老师前面所说的内心涌动着的却又说不清楚的东西, 那就是文本的主旨:春天、花朵, 像花朵一样的儿童是快乐的, 充满活力的, 作者看到这样的情景, 内心产生了极大的欢愉。
郭学萍:以上几位老师分别从编者、教者、读者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了解读。我想补充两点:一是本文写于上个世纪60年代。那时的儿童, 就像山坡上的野菊花一样, 自由生长、自由开放, 处于一种自然放养状态。而今天读这篇文章的却是被社会、学校、家庭过度“呵护”着的儿童。为此, 冰心的这篇散文不仅带给儿童, 也带给成人一种内心解放、舒展的快乐。二是这篇文章发表于1962 年5 月6 日的《北京晚报》, 当时, 我国三年自然灾害刚刚结束, 祖国迎来了经济复苏的春天。在祖国的春天里, 儿童快乐地成长, 祖国充满了希望, 作者为此而感到欣慰、骄傲。
二、文体特点
熊梅:冰心的散文以独特的“冰心体”传达出“爱的哲学”。温柔的抒情、委婉有致的叙述语气, 展示了冰心散文的独特格调。冰心的散文, 多用生活化的意象, 表现出朴实、自然的生活气息, 文字飘逸, 有清新隽永的诗意特征。其中, 背景描写多不加修饰, 轻描淡写, 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生动、鲜活的画面。
经宏艳:我最近一直在读王荣生的《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王教授强调:要关注散文的文体特征, 形成与“散文”文体相匹配的解读方式或散文解读的基本取向。作为散文阅读教学的“这一篇”课文, 不仅是学习材料, 而且是学习对象。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 其实是散文阅读教学的通则。因此, 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所面临的学习任务, 是理解、感受“这一篇”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 是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独特认知情感融于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
三、学情分析
郭学萍: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及良好的语感。对于《只拣儿童多处行》这样的散文, 学生自己就可以轻松读懂, 也能明白“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为什么花儿和儿童一样”, 对于第3 自然段和第5 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经过点拨也能轻松理解。
熊梅:我连续带了两届高年段学生, 很赞同郭老师的分析。本课的重点, 不在于“得意”, 而在于如何在“得意”的过程中, 让学生“得言“”得法”。
陈洁:2011 年版课标中对高年段阅读提出了相关的要求:1.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2.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 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3.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课标中提到的这几点, 就是从“得言”和“得法”的角度对阅读叙事性散文提出的要求。依据此标准, 我觉得应该将此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教给学生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 感受‘冰心体’散文的语言特色”。
四、对比借鉴
李燕:我们在网上搜索到孙双金和孙建锋两位特级教师执教本课的课堂实录后, 认真阅读并进行了研讨。尽管两位特级老师的教学风格迥异, 但是从《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同课异构”的教学实践中, 依然能找到一些有关课堂构成的普适性的规律, 那就是———主问题引领下进入文本, 多维度审视中解构文本。两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和细节处理, 给了我们不少启发。
熊梅:是的。比如, 孙双金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之后, 以“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文本较长, 学生在分小节展示读书情况时, 边读边感悟文章的写法, 学生因此才读得入情。孙建锋老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并带着问题读课文, 关注字音和朗读方法的指导,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建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三维空间。
陈洁: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孙双金老师的课堂上, 学生经历“智”的思辨之后, 自然转入“情”的感动。将《雨后》《纸船》作为本课的拓展文本, 与教材互为补充, 帮助学生“走近冰心, 感悟冰心”, 诠释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孙建锋老师自始至终都在引导学生对文字进行思考、辨析, 在多角度对话中完成语文教学的长、短线目标。
五、重点把握
经宏艳:《只拣儿童多处行》重点教什么?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体式。这也是我们确定教学重、难点的依据。教散文, 不是教学生认识散文所写的东西, 而是教学生去理解和体验“写”这个行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者是以何种方式来“写”的?作者以这种方式来“写”有什么效果呢?
熊梅:是的, 散文的审美价值在于“语言所营造的世界”。散文不尚虚构, 但散文的写实, 也不是“客观”的写实, 它是经“这一位”作者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散文对现象的阐释和问题的谈论, 也不是“客观”的言说, 而是“这一位”作者依其独特的境遇所生发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感触、思量。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和言说方式, 是“文学性散文”的重要特点。我们阅读散文, 就是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 体认作者的所感所思。
六、备课构思
郭学萍:通过刚才的深度研讨, 我的备课思路愈发清晰起来。我想凭借《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个例子, 采用“比较”的阅读方法, 让学生不仅“得意”, 而且“得言”。更重要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 了解叙事性散文的一般阅读方法, 从而实现“得法”这一目标。围绕这三大目标, 我想重点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比较”阅读。
第一个环节:从单元整体入手, 对照目录, 比较阅读《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暖流》《只拣儿童多处行》《早》《古诗两首》 (《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 几篇课文, 不仅从整体上感知“春光无限”这个主题, 还在比较中感受到“春光”的丰富内涵:美丽的景色是春光, 涌动的暖流是春光, 活泼的儿童是春光, 高尚的人格是春光。同时也认识到同一主题, 可以用现代诗、散文、古诗等不同的文体样式来表现。
第二个环节:走进文本, 通过对“儿童”和“花”的比较, 感受儿童“多“”生命力旺盛“”充满明媚的朝气”等特点。作者写道:“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 不留一点空隙, 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这样的描写, 海棠树不仅动起来了, 而且活力四射。借花喻人是本文的一个写作特色, 而在文学作品里, 比喻的喻体是关键, 要通过喻体去想象本体的情景。作者刻意要用修辞的地方, 恰恰是作者刻意要表达的地方, 因为作者绝对不是为了比喻而比喻, 一定是她不能直接把事物的本质特点说出来, 而是产生了很多联想, 所以用联想到的事物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三个环节:把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第6 自然段与冰心奶奶的原文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编者改得好不好?例如:“华侈”不利于理解, 是否可以删去?“散戏”离学生生活较远, 删去是否合适?而“关不住“”泼辣”这些词语则更加生动地写出了孩童的特点, 是否可以留下?通过比较阅读, 让学生学习书本而不迷信书本, 崇拜作家而不盲从作家。
第四个环节:把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和萧红的《小城三月》、季羡林的《二月兰》、郭风的《雏菊和蒲公英》进行比较阅读, 感受不同的散文风格。冰心笔下是春天里的儿童, 萧红笔下是春天里的景, 季羡林笔下是春天里的物, 郭风笔下是春天里的童话。都是散文大家, 冰心自己的语言特点又有什么不一样, 这些都需要学生打开阅读的“视界”, 用心体悟。
【课例呈现】
第一课时
一、阅读目录, 比较整组课文
师:昨天布置同学们预习第一组单元的课文, 比较阅读发现它们的异同, 现在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成果。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翻到目录, 说说你的预习发现。
生:我发现第一单元的课文都与春天有关。《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讲的是植树造林, 绿化环境;《暖流》讲的是江爷爷对青年人的关怀, 让人心中温暖;《只拣儿童多处行》讲的是冰心奶奶在春游时看到朝气蓬勃的儿童, 感受到明媚的春光;《早》写了鲁迅先生严于律己, “时时早、事事早”的高尚品质;古诗两首《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都是对自然春光的直接描写。
师:我很欣赏这位同学的回答, 条理清晰, 表达完整。
生:我发现第一单元的课文虽然都是描写春光的, 但文体各不相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现代诗, 《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是古诗, 《暖流》《只拣儿童多处行》《早》从广义上来说, 都是散文。
师:这位同学能从另一个角度———文体特点来回答问题, 这也是我所欣赏的。
生:《只拣儿童多处行》的作者是冰心, 《早》的作者是吴伯箫。冰心出生于1900 年, 吴伯箫生于1906 年, 我发现这两位作家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都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我还发现, 这两篇文章表面上都在写春光无限, 而实际上作者笔下的春光又有着不同的深意。前者是对春光的感慨, 后者是对春光的珍惜。
师:你的回答让我感动, 说明你在预习时关注到了细枝末节。这是一个真正阅读者所需要的。在学习任何一篇课文之前, 我们都要学会把这篇文章放在整个单元中进行比较阅读, 也就是说我们的阅读不仅要“见到树木”, 更要“见到森林”。这样才能对一篇文章有一个最初的俯瞰和整体的印象。
二、比较“儿童”和“花”, 感受春光无限
师:一篇文章常常会有一个揭示中心的句子, 快速默读全文, 找出中心句。
(生默读)
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出示)
朋友, 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 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 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师:自由地读读这段话, 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是一个设问句, 自问自答。
生:答句是一个双重否定句, 可以改成陈述句“:当你春游的时候, 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 是会找到春天的!”
师:阅读要善于比较, 请你们比较一下双重否定句和陈述句, 又发现了什么?
生:双重否定句表达的语气更强烈, 这就更能突出冰心对儿童强烈的喜爱之情。
师:真会比较, 真会读书。请男同学读问句, 女同学读答句。然后交换一下角色, 再读一遍。注意, 要读出双重否定句饱满、强烈的情绪。
(男女生合作读)
师:冰心在儿童多处找到春天了吗? (出示第5 自然段)
生:我从“密密层层”“不留一点空隙”这两个词中找到了春天。“密密层层”说明海棠花开得很旺, 一层叠着一层, 阳光甚至都找不到缝隙穿过来, 可见花开得很多, 很旺, 这也正是春意最浓的时候。
生:我从“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感受到海棠花开之多。不过我更欣赏冰心奶奶无与伦比的想象力, 她居然把一树一树的海棠花比喻成喷花的飞泉, 不仅突出了海棠花树的形态之美, 还描绘出海棠花树的动态之美。而这一切, 都烘托出春天之美。
师:这么美好的文字, 这么美好的春天, 你能通过美美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一生朗读)
师:我注意到刚才这位同学在读到“眼睛突然一亮”时, 语气中表现出一份意外和惊喜。谁再来读一读, 读出对春光的无限欢喜和惊奇?
(生反复练习朗读第5 自然段)
师:冰心奶奶说, 花儿和儿童一样。真是这样吗?比较阅读第3 自然段和课文的其他段落, 看看能找出多少相似的地方。虽然我们鼓励畅所欲言, 但是我个人认为, 在进行比较阅读时, 如果我们能够尊重作者的写作顺序, 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系进行比较阅读, 无论是讲的人, 还是听的人, 都会轻松一些。
(生比较阅读)
生:通过比较阅读, 我发现海棠花很多, 春天到颐和园游玩的孩子也很多。课文第1 自然段, 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 把“成千盈百的孩子”比喻成从“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的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可以看出儿童和花儿一样, 非常多。
生:我想给这位同学补充一下, 从这个比喻句不仅能够感受到儿童多, 还能感受到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在冰心奶奶眼里, 儿童就是最惹人怜爱的小天使。另外, 既然是大魔术匣子, 它里面飞涌出的小天使一定无穷无尽。
师:我一直强调要会倾听, 要能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 这位同学很会倾听, 值得大家学习。
生:在第1 自然段中, 有一个词叫“成千盈百”“, 盈”的意思是“满“”溢出来”, 说明到颐和园游玩的孩子很多很多。
师:请男生读第1 自然段, 女生读第5 自然段, 感受儿童和花的多。 (男女生读) 按照这样, 我们接着往下读, 边读边比较, 在比较中发现。
生:课文第2 自然段中“我们笑着下了车, 迎着儿童的涌流, 挤进颐和园”, 这里用了一个“挤”字, 我能想象到当时游玩的孩子非常多, 冰心奶奶要用力才能挤进去。
生:我从这个“挤”字, 还能感受到冰心奶奶童心未泯, 居然和小孩子一样, 哪里热闹往哪里赶。
师:请男同学读第2 自然段, 女同学读第5 自然段, 再次感受儿童和花的多。 (男女生读) 就这样循着游览路线, 也是循着作者的写作思路, 继续往下读, 边读边比较, 在比较中发现。
生:我从第3 自然段“座无隙地”“东一堆, 西一堆”“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感受到儿童的多。另外, 我从“叽叽呱呱”“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感受到儿童不仅多, 而且充满朝气, 就像喷花的飞泉, 有一种旺盛的生命力。
师:非常好, 不仅感受到儿童数量多, 还感受到儿童旺盛的生命力, 说明你们的理解越来越走向深刻了。请男生读第3自然段, 女生读第5 自然段, 这一次, 不仅感受儿童和花的多, 还要在读的过程中, 体会出儿童和花的旺盛生命力。 (男女生读) 好, 继续往下, 比较阅读, 说出你的发现。
生:我从第4 自然段“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知道孩子很多, 并且都是成群结队的, 这也正符合儿童的特点, 他们喜欢热闹, 不喜欢孤单。就像春天的花一样, 总是花团锦簇, 才让人感觉春天的蓬勃旺盛。
师:我不说你们也知道, 接下来我会让你们干什么?
生:让我们男女生分别朗读课文的第4 自然段和第5 自然段。
师:这就叫会学习了, 就这样, 要善于发现学习的规律。
生:我发现在第8 自然段中, 作者又一次把儿童和花进行比较。花需要有人管理, 需要有人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儿童就像花一样, 也需要有老师或者家长管理他们, 教育他们, 给他们浇灌各种知识营养, 让他们在春天的感召下, 健康、快乐地成长。
师:这位同学在比较阅读时, 不仅能“瞻前”———把课文第1、2、3、4 自然段和第5 自然段进行对比阅读, 还能“顾后”———把课文第8 自然段和第5 自然段进行比较阅读, 这是一种很不错的前后联系的读书方法。
生:我从第8 自然段的比较阅读中发现, 花儿开放, 能够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到来;儿童的健康成长, 也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到来。
师:是啊, 前者是自然的春天, 后者是心中的春天。无论是自然的春天还是心中的春天, 都让人充满快乐和希望。请男生读第8 自然段, 女生读第5自然段, 在比较中进一步感受儿童和春天带给人们的快乐和希望。
(男女生读)
第二课时
三、比较“课文”和“原文”, 感受“冰心体”散文语言特点
师:上节课通过比较阅读, 我们了解到儿童和花的相似之处, 从而感受到儿童和花一样, 只要适时地浇水施肥, 就能茁壮成长, 带给人们无限的喜悦和憧憬。这节课, 我们继续进行比较阅读, 这次, 我们是把“课文”和“原文”进行比较, 谈谈你的想法。 (给每位学生发一份课文原文, 学生将原文和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师: (巡视指导) 在比较阅读时, 尽量尊重作者的叙述顺序, 逐段阅读对照。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适时地在文本上进行圈画批注。
生:我发现第1 自然段的课文和原文出入较大。 (师出示第1 自然段课文和原文, 有出入的地方用横线标出。)
课文:从香山归来, 路过颐和园, 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 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 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 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原文:从香山归来, 路过颐和园, 看见颐和园门口, 就像散戏似的, 成千盈百的孩子, 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这几扇大红门, 就像一只大魔术匣子, 盖子敞开着, 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关不住的小天使。
生:我觉得课文的叙述顺口, 原文有些拗口。
生:我不同意你的看法, 我觉得原文说“颐和园门口, 就像散戏似的”写出了一种热闹的场面。“这几扇大红门”很有画面感, 并且给人一种喜气洋洋的感觉, 衬托出快乐的心情。“盖子敞开着“”关不住”, 更加突出儿童的顽皮可爱, 天真烂漫。
师:善于运用比喻, 是冰心散文的一大特点。她以“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关不住的小天使”来对这群充满童趣的孩子们进行比喻, 不仅突出了儿童的可爱和天真, 还表现出儿童的活力和童趣。 (板书:善于运用比喻)
生:第3 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原文是“在骀荡 (dài dàng) 的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课文中删掉了“骀荡的”三个字。我觉得删得比较好, 因为“骀荡的”这个词语现在不怎么用, 会让人看不懂。
生:第4 自然段中, 原文多了“站了一会”。我觉得原文表达更加准确。“站了一会”可以间接地表现出作者对春天美景以及儿童的喜爱, 因为喜爱才会流连, 才会“站了一会”。另外, 原文是“在转折的地方”, 课文变成了“在转弯的地方”。“转折”和“转弯”也不同。“转折”是弯度突然, “转弯”说明有些弧度。
师:我也比较赞同这位同学的意见, 正因为弯度突然, 才会导致“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 这就是冰心散文语言的又一特色, 那就是“用词极为精练传神”。 (板书:用词精练传神)
生:我发现第6 自然段的原文和课文出入比较大。 (师出示第6 自然段课文和原文, 有出入的地方用横线标出。)
课文:春光, 竟会这样地饱满, 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 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
原文:春光, 竟会这样地饱满, 这样地烂漫, 这样地泼辣, 这样地华侈 (huá chǐ) , 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 都尽情地挥霍出来了!
生:我喜欢原文“泼辣”这个词, 写出了春光的性格, 就像儿童一样, 活泼、大胆。
生:我不喜欢“华侈”, 首先难读, 其次难懂。我也不喜欢“挥霍”这个词, 感觉像贬义词, 没有“释放”一词好。
师:很高兴你们有自己的判断, 并能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更高兴的是, 我们学习文本, 但不迷信文本;崇拜作家, 但不盲从作家。
生:我发现在第7 自然段中, 课文把“女孩子”和“男孩子”的顺序颠倒了, 不知道为什么。 (师出示第7 自然段课文和原文, 有出入的地方用横线标出。)
课文:我们在花下大声赞叹, 引得一群刚要出门的孩子又围聚过来了。他们抬头看看花, 又看看我们。我拉住一个额前披着短发的女孩子, 笑问“:你说这海棠花好看不好看?”她忸怩地笑着说“:好看。”我又笑问“:怎么好法?”当她说不出来低头玩着纽扣的时候, 一个在她后面的男孩子笑着说:“就是开得旺嘛!”于是他们就像过了一关似的, 笑着推着跑出门外去了。
原文:我们在花下大声赞叹, 引得一群刚要出门的孩子, 又围聚过来了, 他们抬头看看花, 又看看我们。我拉住一个额前披着短发的男孩子。笑问:“你说这海棠花好看不好看?”他忸怩地笑着说:“好看。”我又笑问:“怎么好法?”当他说不出来低头玩着纽扣的时候, 一个在他后面的女孩子笑着说:“就是开得旺嘛!”于是他们就像过了一关似的, 笑着推着跑出门外去了。
师:这个细节很难有人发现, 但这位同学发现了, 很了不起!可能编者认为女孩子忸怩一些, 害羞一些, 男孩子大胆一些。而在作者冰心奶奶心中, 男孩子也会忸怩、害羞, 女孩子有时反倒大方一些。读着这段文字, 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冰心的一首小诗《可爱的》: (出示)
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和他说话不必思索/态度不必矜持/抬起头来说笑/低下头去弄水/任你深思也好/微讴也好/驴背山, 山门下/偶一回头望时/总是活泼泼地/笑嘻嘻地
师:请把这首小诗和课文第7 自然段对比阅读, 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发现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 都表现出儿童那种随性的天真, 体现了作者对儿童那份纯真的热爱。
师:比较之后, 再来读读课文, 我们就会发现冰心散文的又一特点, 那就是充满童真童趣。 (板书:充满童真童趣)
四、比较阅读四位作家的散文, 打开散文阅读的“视界”
师:阅读需要比较, 不仅在文本内自我比较, 还需要超越文本之外, 和其他作家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 你的发现一定会越来越多。 (发给每位学生四位作家的散文片段, 让学生进行主题拓展比较阅读。因篇幅有限, 以下片段有省略。)
(一)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 眼睛突然一亮……
春光, 竟会这样地饱满, 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 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
———摘自冰心 《只拣儿童多处行》
(二)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 像地衣那样绿, 透出在这里, 那里。郊原上的草, 是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 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 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 欣幸地钻出了土皮。放牛的孩子, 在掀起了墙脚片下面的瓦片时, 找到了一片草芽了, 孩子们到家里告诉妈妈, 说“:今天草芽出土了!”妈妈惊喜地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抢根菜的白色的圆石似的籽儿在地上滚着, 野孩子一升一斗地在拾。蒲公英发芽了, 羊咩咩地叫, 乌鸦绕着杨树林子飞, 天气一天暖似一天, 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杨花满天照地地飞, 像棉花似的。人们出门都是用手捉着, 杨花挂着他了。
……
小城里被杨花给装满了, 在榆树还没变黄之前, 大街小巷到处飞着, 像纷纷落下的雪块……
———摘自萧红《小城三月》
(三)
转眼, 不知怎样一来, 整个燕园竟成了二月兰的天下。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 紫白相间。花形和颜色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如果只有一两棵, 在百花丛中, 决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是它却以多制胜, 每到春天, 和风一吹拂, 便绽开了小花;最初只有一朵, 两朵, 几朵。但是一转眼, 在一夜间, 就能变成百朵, 千朵, 万朵。大有凌驾百花之上的势头了。
我在燕园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种小花。直到前年, 也许正是二月兰开花的大年, 我蓦地发现, 从我住的楼旁小土山开始, 走遍了全园, 眼光所到之处, 无不有二月兰在。宅旁, 篱下, 林中, 山头, 土坡, 湖边, 只要有空隙的地方, 都是一团紫气, 间以白雾, 小花开得淋漓尽致, 气势非凡, 紫气直冲云霄, 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摘自季羡林《二月兰》
(四)
我看见雏菊挥着淡蓝色的手帕,
她说:
你现在就动身吗?
你要飞行到很远的地方去吗?
飞行到林间?
飞行到崖边?
飞行到有一座古老水磨的山涧边,
———那里, 真的已开始在建筑一座水电站了?
飞行到一座山塘边?一座陌生的池沼边?
飞行到一座石桥边?
飞行到长着乌桕树的山坡上?
———那里有白色的雏菊, 请代我向姐妹们问好。
飞行到一片空旷的草地上?愿你
和三色堇,
和白苜蓿花, 和红色的酢浆草、白色的酢浆草以及紫罗兰,
和草莓以及野生的山楂树, 和铺地锦以及从树上垂下的青藤,
一起开花;
一起装饰我们的土地。使我们的土地上, 到处五色缤纷, 到处有丰富的色彩;
到处能够看到
堇紫、海绿、海蓝、雪白、天青;
到处能够看到
胭脂红、麦黄;
使我们的土地, 使我们的溪岸, 使所有的水边和草径,
村庄的篱笆周围, 水电站的高墙四近,
散发香味……
我看见雏菊站在溪边的草丛间,
目送飞行的蒲公英,
挥着淡蓝色的手帕。
———这时, 蒲公英带着雪白的绒毛的种子, 好像雪花, 好像雪花, 好像雪花,
在风中飞, 在风中飞。
———摘自郭风 《雏菊和蒲公英》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 把你喜欢的文字多读几遍, 再把各自的感受以画关键词的方式在文本上进行批注。
(生自由阅读, 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师:请以四人一组为单位, 把各自的比较阅读结果在组内交流一下。再请每组推选一位代表, 在全班交流。
(生小组交流)
生:冰心的散文除了前面说的“喜欢运用比喻“”用词精练传神”“充满童趣童真”之外, 还给人一种自然清新的感受。
师:除此之外, 我为什么把课文第5、第6 自然段单独挑出来, 让你们再次阅读, 其实就是想告诉你们, 冰心散文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 那就是充满哲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6 自然段:“春光, 竟会这样地饱满, 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 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这是自然的春光, 这是儿童的春光, 这是心灵的春光。
生:萧红的文字有形态, 有颜色, 有味道, 有声音, “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 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抢根菜的白色的圆石似的籽儿在地上滚着“”草和牛粪都横在道上, 放散着强烈的气味”“远远的有用石子打船的声音, 空空……的大响传来”。
师:我也非常喜欢萧红, 她的文字不仅有你说的特点, 我更喜欢的是那份没有修饰的自然, 那种天才式的想象和叙述。
生:季羡林的文字好像很朴素, 有一种安静的力量。
师:我太惊叹于“安静的力量”这样的表达了, 你就是我心目中的小哲人!是啊, 《二月兰》其实是一篇极富深意的散文, 在平静的叙述背后, 是作者在经历世事沧桑之后的一种平静泰然。你们现在也许还读不太懂, 没有关系, 长大就懂了。
生:我最喜欢郭风的散文, 像一篇童话。
师:你说到点子上了, 郭风也是冰心非常欣赏和推荐的一位散文作家。他的童话散文, 就像一首清新的散文诗, 别有一种味道。同学们,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 对散文阅读有一些模糊的印象, 希望你们能够从“某一篇”“某一位”这个“小局限”中跳脱开去, 打开阅读的“大视界”, 感受“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欣喜和盼望。
【课后反思】
我喜欢冰心“, 母爱、童心、大自然”是她笔下永恒的主题, 也是我最常歌颂的主题。所以, 学习冰心的散文是我喜欢的, 也是我擅长的, 我自以为对冰心有一份懂得。当然, 作为一名读者的我, 并不能和作者、编者的想法、意图完全谋合, 就是作为读者的我和作为教者的我, 在文本解读以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时, 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 我对冰心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知道的, 对三年自然灾害也是有些了解的, 这就让作为读者的我, 约略揣测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用意。联系到她在同时期写过的大量讴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人和事, 这种感触就会更多一些。但是, 作为教者的我必须冷静地看到, 这个文本是给五年级的孩子学的, 以他们的阅历和经历, 有些写作背景并不一定要全部告诉他们, 所谓“作者未必然, 读者未必不然”。阅读是一项很主观的活动, 作为孩子, 他们更感兴趣的可能就是文中那些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们的自由和舒展, 以及让他们每个人的心中孕育出的那种美好和希望。如果这个年龄的儿童能从文字中感受到这一点, 就实现了我所期望的“得意”的目标。如果在比较阅读过程中, 孩子们对冰心散文语言特色有所感悟, 对不同作家、不同语言风格形成一种模糊认识, 也就是我这两节课中所期待实现的“得言”的目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借某一类文体的阅读教学, 我想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掌握学习该类文体的方法和规律,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阅读策略”。这种策略不能像知识一样灌输给学生, 必须让学生在文字涵泳的过程中自得自悟。就如这两节课的教学, 出现的一个高频词就是“比较阅读”, 这便是我对《只拣儿童多处行》这样一个经典文本教学的最大突破之处。
【百字精评】
袁浩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指导专家, 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
郭学萍老师的阅读教学就像萧红、张爱玲、冰心笔下的那些天才式比喻, 总是出人意料, 却又在情理之中, 让听课者忍不住在心中说一句:“亏她想得出!”
郭老师阅读课堂教学的独特视角和令你想不到的巧妙构思, 源自她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写作者。她写童话, 写诗歌, 写散文, 这就让她对这样的文学样式拿捏自然, 游刃有余。
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教学中, 郭老师把“比较阅读”引入课堂, 从单元整组课文的比较阅读, 到文本中“花”与“儿童”的比较阅读, 再到“课文”和“原文”的比较阅读, 直到最后不同散文大家作品的比较阅读, 既有一种大气磅礴的俯瞰和超然, 又有一种涓涓如细流的婉约与欢歌, 一切皆在文字中潜行。
有人说, 郭老师的课堂不像课堂, 却又是真正契合儿童精神特质的课堂。她的阅读课堂, 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最新鲜的视角。
【答疑解惑】
1.郝艳华、王广建 (山东定陶县马集镇四合村小学) :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儿童的活泼?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感觉不是很好引导, 请问郭老师, 您是如何处理的?
郭学萍:儿童是冰心这篇散文的描述重点。为了表现他们的特点, 作者抓住了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 用饱含情感的笔触着力刻画孩子们的形象。在教学的时候, 我们可以抓住这些细节, 抓住描写这些细节的关键词语, 通过恰到好处的点拨, 在文字的涵泳中使学生的思维如水墨画般慢慢散开。比如抓“叽叽呱呱”, 在“吵闹”中感受儿童的朝气蓬勃。“叽叽呱呱”一词, 本义是很吵闹, 让人讨厌。而在文中, 作者贬义反用, 借“叽叽呱呱”一词, 让读者感受到儿童的活泼天真、朝气蓬勃。又如抓“撞个满怀”, 在“冒失”中体会儿童的活泼可爱。“撞”是很用力的, 也许把冰心奶奶撞了个踉跄, 可是作者并没有责怪的意思, 反而带着某种欣喜, 可见她对孩子们是多么的喜爱。正是由于孩子们的冒失, 恰恰体现了儿童的活泼可爱。这样的用词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满面慈祥, 对儿童充满无限热情的老奶奶。再如抓“挤了出来”, 在“调皮”中舒展儿童的率真无邪。“成千盈百的孩子, 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 从这个“挤”字, 我们感受到一种活泼泼的力量、一种无法抑止的欢喜、一种令人心动的希望……“我们笑着下了车, 迎着儿童的涌流, 挤进颐和园去。”这一“挤”又挤出了什么?是对儿童的喜爱, 对春光的向往。孩子的活泼体现在哪里?就散落在字里行间, 只有一颗敏锐、细腻的心, 才能捕捉得到。
2.吴立恒 (吉林松原市扶余市长春岭镇第二中心小学) :如何凭借《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个“例子”, 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作文教学怎样才能做到实质高效?
《只拣儿童多处行》的『眼睛』 篇3
儿童“旺”
我们首先可以感知的就是儿童的“人数众多”——“成千盈百”“挤”“涌”“一群接着一群”“儿童的涌流”“挤进”“座无隙地”……这些词语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儿童海洋中,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
其次是“情态欢快”。课文第三自然段从不同的视角,分别展现了儿童们欢快的情态——草地上,“女孩子、男孩子……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山坡上,“大概是跑累了”的孩子,“聚精会神地看小人书”;湖面上,荡漾着儿童的欢歌笑语,因为“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最后是“精力旺盛”。“闹嚷嚷”“挤了出来”“飞涌出”等,都显示出儿童们充满朝气,充满活力!
花儿“旺”
作家将镜头对准了“玉澜堂的院落里”“那几棵大海棠树”,从三个方面逼真地再现了其旺盛的生命力。
其一,数量多。“开满”“密密层层”“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等,都可以看出海棠花的不计其数。
其二,颜色美。花儿是“淡红的”,“密密层层”的“繁花”必然形成“淡红”的世界。可以想象一下,这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
其三,姿态奇。“这繁花”“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让人感觉到海棠花正在争奇斗艳,竞相开放。那数不胜数的花骨朵儿,饱胀得鼓鼓的!怪不得作家会发自肺腑地赞叹:“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
感情“旺”
作家按照颐和园→知春亭→玉澜堂的游览顺序,尽情欣赏了三幅动人的图画——“儿童游玩图”“海棠盛开图”“一起谈话图”,亲身体会到儿童的充满活力,真切感受到花儿的活力四射,更深刻地领悟到“儿童与春天同在”!于是,她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感叹:“对,就是开得旺!”这句话既承接了上文中的“就是开得旺嘛”,对所见所闻进行了最准确、最简练、最肯定的概括,又水到渠成地引出了所感所悟:“……花儿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作家抒发的对花儿、儿童的热爱与赞美之情,真挚浓烈,具有不可抗拒的感染力量,很容易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
读到这里,你想告诉同学什么呢?请交流交流吧!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案 篇4
语文教学的创新,完全体现在如何充分激化原本凝固化的的语言,使语文教学充分体现由文字教学到语言运用的转变,让学生在情景交融的情境中感悟语言的奇妙,学习语言的本领,体会语言的优美。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激活学生的语文潜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自主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二、设计意图:
力求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得以参与、感悟并得到发展。
三、教材分析:
这是冰心在20世纪60年代写的一篇散文,通过春游颐和园见到的活泼可爱的儿童,赞美了美丽的春光,赞美了充满活力的儿童。
课文按地点的转换,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1-2自然段),写路过颐和园,看到成千盈百的孩子,不由地进了颐和园去看看。第二段(3-4自然段),写知春亭畔,到处都是春游的孩子。第三段(5-8),写在玉澜堂看花,感悟到春的力量,也感悟到儿童就像明媚的春光,生机勃勃。第四段(第9自然段),作者抒发自己的感情:和儿童一起就像春光常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6个生字,理解成千盈百、坐无隙地等17个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分辨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3:情感目标: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珍惜美好春光,珍惜少年时代,努力学习,锻炼身体。
五、教学准备:课件、录音带。
六、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像出示,图文引入。
(出示春天图片,音乐<<春天在哪里>>)
师: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春姑娘唤醒了大地,唤醒了小草,唤醒了百花,一切都欣欣然张开了双眼,春天带给了人间无限的生机和希望。让我们和着轻风流水,一起去大自然中寻找春天的足迹吧。小朋友们,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你最想到哪里去找春天?
(学生自由表述)
师:太美了,你们都很快找到了明媚的春光。古代有一位诗人他是这样描写儿童找春天的情景的: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
(出示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
师: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1:指生读,齐读。
2:指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指导读好这两句诗(读出儿童的可爱、天真、迷茫)
二:揭示课题。
1:导入:
师:不过在我的眼中,你们可要比诗中的儿童聪明多了,活泼多了。刚才你们就找到了春天的足迹,(引读:她在--他在--他在--)很好。
师:那么春天还会在哪里呢?冰心奶奶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出示: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2:指生读,说说这两句诗的诗意。齐读这两句诗。
3:教师板书课题:12 只拣儿童多处行(注意拣字的写法)
4: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冰心奶奶说春游时如果不知道春光在那里的话,就挑儿童多的地方去,哪里一定会有明媚的春光的。理解的真好啊,谁再来读一读课题。
1:指学生读课题。
(指导学生分别读好体现作者心情、想法、行动的三个词语只拣、多处、行。)
2:质疑课题。
师:同一课题,有不同的读法,也一定会有不同的疑问,学贵有疑,谁能就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
3:学生质疑。
4:梳理疑难,引导读文
师:这些问题问的很好,答案就在文章之中。请同学们打开书,带着这些疑问自由朗读,努力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争取读后人人都能有话可说。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了解情况。
(2)读后,教师肯定,表扬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品读课文,深刻感悟
师:本文篇幅较长,共有9个自然段,请你看看在这9个自然段中,你最想读哪一段,然后再美美地把它读上几遍,呆会儿我请你们来读一读。
(学生再读课文,教师个别指导)
2:展示个性,读出体会
师:真好,你们都能津津有味地去品读课文,并且做到字字入目,句句入心,真是了不起啊,现在谁愿意把自己读书的情况向大家展示一下,让我们能和你一起共同分享明媚的春光。
(1)指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2)教师随文点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儿童比作小天使、太阳、花朵、春天的象征。
(3)指导朗读。
五:学法迁移,语段训练。
1:小结学法,理清文脉。
师:刚才你们都读了自己喜欢的地方,并讲了自己喜欢的原因,非常好,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冰心奶奶的心中春天最美丽的景色就是天真,可爱,充满朝气的儿童啊,在她心里:(出示,引读:儿童就是小天使,就是太阳,就是花朵,就是春天,儿童就是最美好的人间春光。)
2 :课外延伸,语段训练。
(1)再现音像图文:
走近冰心--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师:(深情诵读)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播种,随时收获。是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便是冰心奶奶一生的写照。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就是我们的冰心奶奶,她曾说过:儿童是世界上最美的,除了宇宙之外,就是儿童。冰心奶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她将她毕生的爱用一篇篇优美的文字展现给了小读者,《雨后》、《纸船》、《繁星》、《再寄小读者》等等都是冰心奶奶的代表作,希望同学们有更多的时间多读一读冰心的书,学会冰心奶奶的人格,学会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今天读了这篇课文,我想:你现在一定有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人说了?请敞开你的心扉,大胆地向老人表白吧,你可以告诉她很多很多……
(2)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总结全课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针对学习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发现文中的精彩之处,借助课文回答问题。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特色,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了冰心奶奶在颐和园所碰到的春游的儿童,表现了儿童的生机勃勃、活泼欢快的情态,表达了冰心奶奶对我们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至9自然段。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体会比喻句的含义以及好处。
4、感悟课文的语言,感受冰心奶奶对充满活力的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第一课时)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书后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1—4小节,感受到儿童的勃勃生机。
教学重点:读通课文,感受儿童的生机勃勃。
教学准备:音乐《春天在哪里》《让我们荡起双桨》、幻灯投影
教学过程:
一、背古诗,设悬念
1、播放《春天在哪里》(生跟唱)
2、同学们,花红柳绿、草长莺飞,鸟唱蝶舞的春天已经来了,大家能不能想一想,古往今来,有哪些诗句热情赞美了生机盎然的春天?
3、学生背古诗交流。
4、如果来到一个地方春游,你会到哪些地方去找春天 ?
5、、古代一位诗人写道:“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幻灯片)
指名读。
交流:谁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师指点“解”是明白、知道的意思。“拣”指挑选
6、有一位有名的作家把这句诗反过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幻灯),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说意思。“拣”是挑选的意思。
读题质疑(幻灯):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是谁“只拣儿童多处行”?“只拣儿童多处行”干什么?什么地方儿童多?儿童怎么个多法?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天呢?)
师过渡: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天呢?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学习第17课:只拣儿童多处行,相信大家学完后,一定能找到答案。
二、读课文,解疑问,理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划出生字,做到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读文思考提出的问题,划出有关的句子。
三、交流自学,梳理线索
1、读词语(幻灯片)
2、读读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3、是谁只拣儿童多处行?简介冰心。(幻灯)
4、文中写了哪些地方的儿童很多? 课文可以分成几大块?
(颐和园门口 知春亭畔 玉澜堂)(板书)
5、课文哪些地方写出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
读句子:“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挤进„„”;“我们站了一会儿,沿着湖边的栏杆向玉兰堂走,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在玉澜堂跟孩子们对话”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随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三、抓主线,划句子,读中悟
1、自由朗读1—4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儿童多的语句。
2、指名交流,朗读感悟:
(1)重点指导 “„„成千盈百的孩子,„„小天使。”
A、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儿童多:“散戏似的”、“成千盈百”、“挤”、“一群接着一群”
B、除了写出儿童多,还表现出孩子的什么特点?儿童活泼:“飞涌”、“小天使”
C、带着自己的感悟美美地读。交流感悟哪里写得妙。(联想合理,比喻恰当。课文的文字是活的,它有声音(“闹嚷嚷”)、有色彩(“大红门”)、有动作(“飞涌”),更重要的是它有感情,儿童就是“小天使”。
“小天使”在你们的想象中是什么?(有着洁白的翅膀、天真、活泼、圣洁、可爱„„)是呀!偌大的颐和园就像一个充满神奇魅力的魔术匣子,从中飞涌出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小天使。多么美丽的图画,多么美妙的场景,多么可爱的孩子„„再来读一读这一节。
(2)其他句子:
①“我们本想„„座无隙地。„„东一堆,西一堆,„„”
指名读,说出感悟。(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里好像成了儿童的乐园,他们自由快乐,尽情说笑,兴奋在阳光下东奔西跑,不知疲倦,欢畅活泼。)
②“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
(领学生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辅助学生体会)
③“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
“撞个满怀”是怎样的?指导学生进行表演,体会孩子们的有礼貌。
(在学生谈完体会后就让学生读一读)
3、师小结:
(1)春天的颐和园成了儿童的海洋,儿童的乐园。他们尽情说笑,在阳光下东奔西跑,是那么欢畅活泼,不知疲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下面就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这些句子,把你体会最深的一段话好好读一读。
(2)自由朗读后指名读
四、感受真情,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随冰心奶奶一道去颐和园寻找春天,我们看到了许多充满活力的儿童,冰心奶奶找到春天了吗?
2、你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了什么?
3、配乐阅读冰心的文章《小橘灯》,感受冰心对少年儿童真挚的爱。板书:
17、只拣儿童多处行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 篇6
本文是一篇散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春游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机和快乐。
冰心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文学功底深厚。她春游归来,偶遇一群接一群的小天使,不禁联想起两句古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而且反其意而用之,变成了“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同时以其中后一句作为标题,然后以“寻春”为线索,紧扣题意,集中到“儿童多处”去写,目光不离儿童,从颐和园门口“飞涌”而出的儿童,写到知春亭畔有说有笑的儿童,背倚树根看小人书的儿童和湖面上乘船荡漾的儿童,再写到玉澜堂院落里“围聚”过来的儿童……儿童多的地方,春天就在那里。文章1—4自然段正是描写了以上闹嚷嚷的场面,无论读到哪儿,儿童就多到哪儿。真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如何让学生与充满生机的儿童融合在一起呢?那就是读!课堂上,我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句子,突出关键词语,把儿童热闹的场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在本文中,作者以浓墨重彩描写海棠花,把开得密密层层的海棠花比喻成阳光下“几座喷花的飞泉”,非常“饱满”,非常“烂漫”,甚至情不自禁地“在花下大声赞叹”。这样用墨,其意何在?作者是在借花喻人,海棠花欢畅活泼地开放,令人舒怀、快乐,实际上是暗喻儿童,他们生气勃勃,活力无限,不正是春天的所在吗?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春天!这正是文章的精妙所在,也是冰心文学功底深厚的最大体现,她善于发现、热爱儿童的情感真实感人!为了让学生也能感受到这一点,我在让学生感受花儿繁多、烂漫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儿童与春天的花儿一样多,一样生机勃勃!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篇7
1、前天,***老师给大家上了《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近冰心,走进冰心的精神世界,跟随冰心奶奶的脚步“只拣儿童多处行”,去探寻颐和园的明媚春光。
还记得课题是从哪儿来的吗?
回忆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处,只拣游人多处行。”(出示②)
“游人不解春何处,只拣儿童多处行。”
生答,说说含义。
2、好,再读课文之前,我们先看看这些词语,(生看)会读的请举手,不会读的请再看看课文后面的生字表。现在都会读了?好,我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读一读。
复习生字词。(出示③)
3、大家读得真好。现在请你回忆一下冰心奶奶到颐和园的旅行线路,谁来说说?作者行踪(出示④)
4、现在再请你读读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出示课题图⑤)
生自由说,教师引导、梳理。
你会问,问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 你会思考,这个问题有价值。 你真爱动脑筋。
怎样“只拣儿童多处行”? 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学贵有疑。”我们阅读要学会思考,思考的问题越有价值,就越容易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就越能深入地体会文章的内涵。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下面我们一起读课文,请大家默默的读,思考第一个问题:
二、精读感悟。
(一)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只拣儿童多处行”?(出示 ⑥提醒学生扣住‘拣’字)
1、自读思考,并说明理由。
友情提示:自学方法
我刚才看了一下,有同学找了一处,有同学找了两处,有同学找了三处,要找到恰当的句子,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也就是书要读得仔细,而且要开动脑筋想。现在同桌可以交流一下,找到同一处,说明你们英雄所见略同,找的不同要互相请教,是找错了,还是找漏了。
相信大家现在一定弄明白了,好哪位先来说说。
2、交流汇报,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以下根据学生课堂的生成,机动安排顺序)
(1)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出示⒁)
重点词:迎 、挤
你真有一双慧眼,能把这句读读吗?谁能读得更好一些,同桌来帮忙。重读“迎着、挤进”。这是刚才找到的一处,还有吗?(生举手)真好,你们都有发现的眼睛。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案设计 篇8
1、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有感情地朗诵有关语段。
2、感受孩子的多、活泼、快乐、可爱、生机勃勃,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冰心对孩子的爱、对春天的爱、对美好景物的爱。
3、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体悟有关比喻句的内涵及精妙。
教学流程:
一、音乐激趣,引入情境。
1、听歌:《嘀哩嘀哩》。想“春天在哪里?”
2、语言训练:春天在。
3、导课揭题:只拣儿童多处行
(1)“拣”什么意思?
(2)作者“行”了哪些地方?
二、听课文录音,随手画出作者的“行踪”。
1、学生听、画。
2、交流:
行踪: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
挤进颐和园:知春亭玉澜堂
3、解读“路过”:从“路过”一词你读出了什么?
4、生疑:既然“路过”,为何又“挤进”?
三、引出重点句段,引导多层面、多角度解读,并辐射全篇。
1、“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师:你从哪儿看出了孩子多?
师:读出孩子的多。
师:读下面的文章,也画出写孩子多的词句。
2、交流学生画的写孩子多的词句。
3、在交流中引导深入解读、多角度解读。教师依学定教,扣关键词句顺学而导:
4、师生对话
如: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师:除了读出了孩子的快乐,还能读出什么?想像一下孩子当时的样子。
师:“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你读出了什么?讨论讨论。
师:太阳是温暧的、光明的、给人以希望的,人们把自己最喜爱的人说成“心中的太阳。”再读读,换个角度,看看从这句你还体会了作者冰心奶奶当时怎样的感情?
师:这句以太阳作比写得多好啊!请再读读第一段的这一句:
“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看看从这句你读出了什么?你觉得哪儿写得特别好就评点一下,可以动笔在文章空白处写写批注。
四、补充拓展,丰富积累
教师补充一些课外的有关佳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打开学生的视窗,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
师:在冰心的眼里、心里,孩子就是春天,孩子就是她心中的太阳。请看这些句子:
大门敞开着,里面坐着一圈穿着红红绿绿衣服的小朋友,远远望去,好像是一串美丽的花环!
季候上的春天,像一个困倦的孩子,在冬天温暖的轻软的绒被下,安稳地合目睡眠。
五、自由选读自已想读的句段,配乐赏读。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篇9
1、正确认读本课八个生字,学会书写十二个生字。
2、自读导语和课文,了解在这篇散文中冰心写了哪些内容,表露了怎样的心声。
3、体会课文题目的意思。想像文中所描绘的几个场面,并自主积累精美的词句。
4、以课文为依托进行口语交际及写话的练习,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的生成,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模式 :
自主探究型阅读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置身于学生中间,真诚地微笑着)小朋友们好!向你们打听几个人,好吗?
师:那你们可要实话实说,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知不知道周杰伦?
师:知不知道张蕙妹?
师:知不知道月亮姐姐?
师:(语气陡然一转,神秘兮兮地)知不知道郝h?
师:“有缘”对面不相识。站在你们面前的就是郝h。我的名字好听吧!认识你们我很高兴。和我热情地打招呼吧:一起喊“郝h姐姐”。
师:知不知道冰心?
师:不知道的请起立。你们很诚实!
师:(指名一位说知道的同学问)谢婉莹是谁?
师:好!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冰心,走进她的精神世界,共同学习她的优美散文。
一、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上课之前,给同学们听一支歌。课件播放《春天在哪里》。
师:春天来了,我们都想去找春天,你想到哪去找春天?
2、板书课题,读中审题。
师:春天到了,我们都想找到明媚的春天。中国也有一位古代的诗人李商隐写找春天的诗。
课件出示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
师:谁来猜一猜,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师:你们比古代的人聪明,不仅儿童喜欢去找春天,大家都想去找春天。我们的冰心奶奶在她62岁那一年的春天也出去找春天,把这两句诗改了一下,读――课件出示诗句“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师板书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学生读课题,并说说题目的意思。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师:同一课题,有不同的读法;同一课题,也有不同的疑问。
二、初读感知
师:冰心奶奶为什么不到其他地方去找春天,为什么不到游人多的地方去找春天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请打开课文,端正书本,自由朗读。要求;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努力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自读课文。
师:谁愿意把自己读书的情况给大家展示一下。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喜欢读这一段。
(老师最喜欢举手的同学,举手的同学是最自信的同学。)
三、品读感悟
【《只拣儿童多处行》课文内容详解】推荐阅读: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案09-27
《种子》课文内容详解07-14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文05-12
课文内容梳理08-27
小帆船课文内容06-15
电脑住宅课文内容07-24
鲸课文主要内容09-08
小学课文松鼠内容09-26
苏武牧羊课文内容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