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我们的错误》内容(共8篇)
课文《我们的错误》内容 篇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2、联系课文,知道“相思鸟、金孔雀、橄榄树、曼陀铃”和“风、雨、雷鸣电闪”各比喻什么。
【学习重难点】
了解诗歌抒发的朝气蓬勃、坚定不移、勇往直前、迎接新生活考验的`情怀。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孩子们,多彩的童年值得我们珍惜,美好的明天更令人憧憬,让我们齐读课题——“我们上路了”
2、质疑课题:默读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我们”是谁?“上路”是什么意思?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上路了?上路时我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上路后会遇到什么?我们怎样面对路上发生的事?
引导解决部分问题:
我们——刚刚度过童年时代的少年。
上路——比喻告别童年,踏上成人之路。
二、“预习检测”
第1题:每组4号学生说序号,其余学生判断。
第2题:3号学生在小黑板上展示,其他学生在
第3题:指名小组读,达到正确、通顺、有个性化理解。
三、“学习目标” (幻灯3)
四、自学探究
(幻灯4)学习话题:“我们上路了”,但可能会发生哪些“美丽和残酷的故事”?静心读课文,再完成填空:
1、“美丽”的故事指的是路上有 ,有 ,有 ,有 ,它们分别比喻 。(幻灯5)
2、“残酷的故事” 指的是路上有 ,有 ,有 ,会有 ,会有 ,会有 。它们比喻 。à
三、小组交流,展示个人学习成果。
3号同学交流填空,其他同学及时补充、纠正或完善
四、全班交流,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引导一: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你还能找出诗歌中的比喻句吗?指名说,齐读第一节诗歌。
引导二:告别快乐、充实的童年,将要面对“石块、骤起的风暴、虚幻的风景以及狂风暴雨、雷鸣电闪”,我们能退回去吗?齐读——
(幻灯6)“假如因为这些我们就退回去……观赏的狗熊!”
(幻灯7)“哦,既然注定了得迈出双脚……真正姓名。”
引导三:“真正姓名”比喻什么——人生的价值,没有价值,姓名只是一个空壳。
(幻灯8)填空:这是一代的朝气蓬勃 勇往直前 坚定不移 不怕挫折,敢于迎接新生活的少年。
五、积累背诵
选择喜欢的两个小节背诵,做到正确,流利。
六、课堂检测:
出示填空,指名3个4号学生背诵。(陈琦琦,许聪慧,王展昭)
七、配乐集体朗诵,抒发情怀。
课文《我们的错误》内容 篇2
一、文章题目扩展法
课文的题目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们往往就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中,从课文题目入手,抓住课题的特点进行研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概括课文内容。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的题目清楚明白地交代了文中的人物、事件。在教学中,教师只需要针对课题提出几个问题,如“公仪休是谁”“他拒收了谁的礼物”“他拒收了什么礼物”,引导学生将课题内容加以扩展,并稍作整理,便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以人和事为题的文章都可以用此种方法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重点词语连词成句法
1.文中生词串联法。文中的生字都是要求学生会认或会写的,而带有生字的词语则要求学生能理解运用。用生词串联法指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生字、生词的掌握。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文中一类生字有“亚、旷、滴、掀、娇、纤”,二类生字有“薇”;文中相应的生词分别为“托利亚(人名)、旷地、几滴雨点、娇嫩纤弱、蔷薇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语,来概括课文内容。篇幅短小、生字不多的文章适宜用生词串联法概括主要内容。当然,生字较多时也可以选择与课文主要内容关系密切的生词进行这样的训练。
2.文中四字词语串联法。有些课文中四字词语颇多,且每个词语都有丰厚的内涵。读着这些词语,就仿佛看到了一幕幕场景。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中就有很多四字词语,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些词语,如“家境贫寒、博览群书、翔实可信、鸿篇巨制、下落不明;一袭破衫、四处寻访、奋笔疾书、明史巨著、名垂青史”,指导学生说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我们在选择词语时,要尽量根据课文段落将词语进行分类,做到全面而不累赘,简洁而不疏漏,便于学生梳理文章脉络,从而降低概括课文内容的难度。
三、关键句子合并法
对于课文中的总领句、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教师要引领学生很好地认识、掌握并使用它们,这样学生不仅能轻而易举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而且对把握文章结构、写作也大有裨益。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莫高窟》一课的第一自然段有总领全文的句子———“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最后一自然段有总结全文的句子———“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第二、三、四自然段又分别有中心句———“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只要将这些句子巧妙地加以整合,就可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四、主要问题串联法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读一篇文章,我们可以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整合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嫦娥奔月》一课,我们可设问:“嫦娥是谁?”“她为什么奔月?”“她是怎么奔月的?”“结果怎样?”将这几个问题的答案串联整合,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五、要素概括法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基本策略 篇3
教师不妨让学生抓住文中特有的表时间的词语,练习概括每部分内容,然后连缀成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教《灰雀》一文,我展开了这样的教学:(1)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把表时间的三个词语画下来。思考这部分内容讲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此时,学生依次找出了文中的三个词语并说出了这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有一年冬天,列宁养病时,在公园里发现了三只可爱的灰雀。”“一天,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第二天,列宁发现灰雀又飞回来了。”
二、提炼关键词语,梳理故事情节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以此有效地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脉络。如教《渔夫的故事》一课,首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指名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这部分故事讲了什么?能不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学生迅速找到了关键句子:“打开网一看,发现网里有一个黄铜胆瓶,瓶口用锡封着,锡上盖着所罗门的印。”我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后,鼓励学生用四个字概括,学生随即说出“捞到胆瓶”;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了第5自然段,学生顺势概括了“跳出魔鬼”。
三、抓住主要人物,串联故事情节
如教《草船借箭》中,师: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生: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师:这些人物中,你觉得哪几个是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请你用1~2句话概括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生:我觉得周瑜是这篇文章的关键人物。生:主要人物当然有诸葛亮了。师:有谁愿意将刚才两个同学说的话连起来说说呢?生:周瑜借口要打仗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完十万支箭,并且与他立下了军令状。让人意料不到的是,诸葛亮没有着急造箭,而是让鲁肃为他准备了二十多条船只、每条船只上配备了二十个士兵,船只的两边插满草把子。三天后,诸葛亮和鲁肃带着这些船只直奔曹营,拼命擂鼓,由于雾大,曹操只好放箭,最后诸葛亮终于完成了十万支箭的任务。
课文《我们的错误》内容 篇4
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要分析一下课题。因为课文的题目,一般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了分析课题,也就理解了课题所概括的内容。有的课题,提示了主要人物,如《刷子李》;有的提示了主要事件,如《打电话》;有的提示了主要对象,如《半截蜡烛》。不管哪一种课题,都从某个角度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只要再稍加充实,便可得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抓中心句、过渡句
有的文章,是按照“总分总”的叙述顺序来结构文章的。这样的文章,在开头或结尾一般有表示主要内容或揭示文章写作目的的句子,我们往往把这样的句子称为中心句、总起句。如果读到这样结构的文章,只要找到这些句子,也就能快而准地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过渡句的主要作用就是承上启下,因此对于串联文义的作用自不待说,同时过渡句也是上下文的中心句,概括了上文,也统领了下文。因此,概括的时候绝对不能忽视。过渡句也有助于我们快而准地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因为过渡句一般是对上文的总结和对下文的总领,而这样的总结和总领,正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抓人(事)物,梳理关系
有些文章,涉及多个人(事)物,他们之间联系密切,引导学生理清人物间的关系,主要内容也就随之而出了。如《草船借箭》中的人物有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让他造箭为难他;诸葛亮请鲁肃帮忙,秘密用草船向曹操借箭;完成任务,周瑜自叹不如。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归纳要素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例如:《金色的鱼钩》,我们分析这篇文章的记叙要素具体是:时间(1935年秋红军长征);地点(草地);人物(老班长和三个病号);事件(老班长照顾三个病号走出草地);结果(老班长牺牲了)。抓住这些记叙要素,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概括为:文章记叙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为照顾三个病号赶上队伍走出草地,而英勇献身的故事。
五、合并段意
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共有五个结构段,第一段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况,第二段讲五壮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段讲五壮士准备转移,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段讲五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杀敌,第五段讲五壮士英勇跳下悬崖。这样全文主要内容就可概括为: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把敌人引上了绝路,英勇歼敌,最后跳下悬崖。
六、取主舍次
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要分清事件的主次。如《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几件事。从文章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写得简略,是次要的;“尝花生”写得详细,是主要的。根据课文主次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
七、问题回答
浅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篇5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是我们课标中课程目标与内容中高年段阅读教学中的重点要求。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经常感到困惑,课堂上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生总是说不好,总是离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相差很远。究其原因,总结起来有三点:1.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的。2.该不该删。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3.抓不住重点。课文内容那么多,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一、文题扩展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如《草船借箭》,读课文后,请学生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借箭的起因及周瑜最后的态度,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学会从课题入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这种方法适用于多种体裁的文章。
二、段意综合法
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综合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共写了五方面内容:(1)从地球在整个宇宙的位置看,地球是美丽又十分渺小的;(2)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3)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又遭到无节制的开采和随意的毁坏,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4)人类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居住;(5)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把各段段意综合起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地球是美丽又渺小的,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目前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说明文常用这种方法。
三、概括要素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把这六个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现在经常把它简化为四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连起来说就是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来加以概括,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时间是每天早晨,地点是树林里,人物是我和老教授,事件是我拉小提琴给老教授听,经过老教授的指点和鼓励,我的拉琴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将这六要素连起来就是:我每天到树林里拉小提琴给老教授听,经过她的指点和鼓励,我的拉琴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分析比较法
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一定一次就能抓住,这就需要反复地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内容的主次,准确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文章还需要分析文中的关键词句和段落,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主要内容也就容易归纳了。如《落花生》一文,第一段讲的是种花生和收花生。第二段讲的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花生,谈论花生。显然第二段是重点段,其中,先谈到花生的特点和好处,后以花生喻人,讲应该怎样做人。所以归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要抓住第二段,特别是爸爸的话。可归纳为:一家人谈论花生的好处,爸爸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五、问题串联法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尊严》这篇文章时,依据文章的顺序,提出相应的问题,或者带着课后问题去仔细阅读课文,回答这些问题,然后加以概括,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六、抓中心句、段法
有些文章结构上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或内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句话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抓住这句话,再利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概括出来。
Units 1—2课文内容详解 篇6
1. Do you ever practice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你曾和朋友一起练习过会话吗?
(1)ever的用法
①ever用于疑问句表示“曾经”,用于否定句表示“在任何时候,从来”。如:
——Have you ever been to Mount Huang? 你曾去过黄山吗?
——We hardly ever go shopping there. 我们几乎未曾去那里买过东西。
注意
ever用于疑问句时,其答语中不再用ever,若为否定回答则常用never。如:
Have you ever heard the song? 你曾经听到过那首歌吗?
Yes, I have. (No, never.)是的,听到过。(不,从没听到过。)
②ever用于条件句,意为“曾经,有机会”。如:
If you ever come to Beijing, please tell me. 如果你有机会来北京,就请告诉我。
If you ever have any questions, please call me. 如果你有什么问题的话,请给我打电话。
③ever与比较级连用,意为“以前,以往,任何时候”。如:
It is raining harder than ever. 雨下的比以前更大了。
The girl is more beautiful than ever. 那女孩比以前更漂亮了。
④ever与疑问词连用,用以加强语气,表示“到底,究竟”的意思。如:
When ever did you see the panda? 你到底什么时候看到大熊猫的?
Who ever disagreed with you? 究竟是谁不同意你?
⑤ever since意为“自……以来,一直”。如:
It has been raining ever since yesterday. 自昨天以来天一直在下雨。
(2)practice既可用作动词,也可用作名词,意思都是“练习,实习”。作动词时,多用于美国英语,其后通常跟名词、代词或动名词,不接动词不定式。如:
You should practice it twice a week. 你应当每周练习两次。
They practice speaking English every morning. 他们每天早上练习说英语。
注意
在英国英语中常用practise表示“练习”,但practise只用作动词,不用作名词,在表示名词的用法时仍然用practice。如:
They need a lot of practice. 他们需要大量的练习。
The man is practising driving a car. 那人在练习开车。
2. I’ve learned a lot that way. 我用那种方法学到了很多。
(1)a lot的用法
①a lot意为“很多地,非常”,作状语,可修饰动词,也可以修饰比较级,多用在肯定句中。如:
I worked a lot yesterday, so I felt a little tired, but now I feel much better.
我昨天做了很多工作,因此感到有点儿累了,但是现在我感觉好多了。
②a lot除在句子中作状语外,还可作主语,表语或宾语。如:
A lot has been done about it. 关于这个问题已采取了很多措施。(主语)
It’s a lot to me. 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表语)
I have learned a lot from him. 我从他那儿学到了许多东西。(宾语)
③a lot表示“经常”,在句子中作状语,相当于often。如:
Have you used the recorder a lot in class? 你经常在课堂上使用录音机吗?
(2)that way在这里相当于介词短语,作状语,有“用那种方式(方法)”的意思,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如:
Finally I found my uncle I had never met before that way.
用那种方式,最后终于找到了我以前从未见过面的叔叔。
3. I do that sometimes. 我有时那样做。
(1)sometimes“有时”,是表示频率的副词。
辨析:some time, some times, sometime与sometimes
这四个词或短语结构非常相似,但意思和用法却不同,要特别注意。
①some time表示“一些时间”,此处time为不可数名词。如:
Don’t worry. We have some time. 别着急,我们还有些时间。
②some times表示“几次,几倍”,此处的time为可数名词,意为“次,倍”。如:
I have been to Hong Kong some times. 我去过香港好几次了。
③sometime表示“某个时候”,常用于将来时,表示“将来某个时候”。如:
We are going to the Great Wall sometime this year. 今年某个时间我们将去长城。
④sometimes表示“有时,不时”,意思与at times相近,多指现在的情况。如:
My family sometimes go to Hong Kong for vacation. 我们全家有时去香港度假。
(2)do that用来表示前面已提到过的动作,有时也可用do so或do it来代替。如:
——Bob kicked the door several times. 鲍勃将门踢了好几下。
——He always does that/so/it when he wants to attract attention.
当他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时总是这样做。
注意
如果被替代的部分是不定式或现在分词等非谓语动词时,则用do so或doing so来替代。而描述不同场合的某种具体的动作时,用do it会更好些。如:
He had promised to pay, but he failed to do so. 他答应过付款,但没付。
John is playing ping-pong. He always does it in the morning.
约翰正在打乒乓球,他总是在早上打。
4. We get excited about something and then end up speaking in Chinese. 我们会因某件事而变得高兴起来,最后以说汉语而告终。
(1)get在该句中是连系动词,意为“变化,变得”,后通常跟形容词作表语。如:
It is getting warmer and warmer now. 现在天气变得越来越暖和了。
(2)get excited about也可用be excited about,意思都是“对……感到兴奋”。about是介词,后通常跟名词或动名词形式。如:
She is very excited about winning the first prize. 因获得了一等奖她激动不已。
(3)excited和exciting都是形容词,均可作表语或定语。excited意为“激动的,兴奋的”,作表语或定语时,其主语或所修饰的名词通常是人;exciting意为“令人兴奋的,使人激动的”,作表语或定语时,其主语或所修饰的名词通常是物。如:
He is very excited at the news. 听到这个消息他很兴奋。
There’s some exciting news in today’s newspaper. 今天的报纸上有一些令人振奋的消息。
(4)end up意为“结束”,其后跟动词时要用动名词形式。如:
We ended up sleeping around the floor after drinking.
我们喝完酒,最后都在地板上东倒西歪地睡了。
5. I read very slowly. 我读的非常慢。
slowly副词,“慢地,缓慢地”,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动词或句子。如:
She opened the door slowly. 她慢慢地把门打开。
注意
slow和slowly都可用作副词;有时可以通用。slow可以与副词how连用,而slowly不能;slow大都用在动词go, run, speak, walk, read等的后面,slowly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可以放在动词之前,也可以放在动词之后,还可以放在句子前或句子后。如:
How slow he drives!他开车多慢啊!
Please read slower. 请读慢些。
He slowly opened his eyes. 他慢慢地睁开了眼睛。
特别提示:
①slow的比较级是slower, slowly的比较级是moreslowly。
②go slowly意思是“慢慢地走”,go是动词,slowly是副词作状语。go slow意思是“变慢”,go是系动词,slow是形容词作表语。
6. Why don’t you Join an English language club to practice speaking English? 你为何不加入一个英语俱乐部来练习说英语呢?
(1)Why don’t you…?句型常用来表示惊诧、责难和建议,也可用why not+动词原形的结构来表示,意为“为什么不……”。该句型在形式上是否定的,但实际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建议对方去做某事,常用于口语中。如:
Why don’t you join us in the game?=Why not join us in the game?
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玩游戏呢?
(2)join, join in与take part in三者都表示“参加”,但用法有区别:
①join指“加入某党派或团体等组织,是其中的成员之一”。如:
He joined the army last year. 去年他参军了。
②join in+名词或动名词,表示“参加正在进行的活动,如谈话、比赛、娱乐等”。如:
I hope you join in the discussion. 我希望你参加这个讨论。
③take part in指参加某项运动、比赛、活动或事件,并在活动中负有责任。如:
Did you take part in the sports meeting yesterday? 你昨天参加运动会了吗?
7.…She had trouble making complete sentences. 造完整的句子对她来说很难。
(1)have trouble/difficulty (in) doing sth.表示“在做某事方面有困难”,其中trouble/difficulty通常用作不可数名词,前面可用no, much, some, a little, little等词修饰,表示做一件事情的费劲程度。介词的后面通常接v-ing形式,介词in可用可不用。如:
I have a lot of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English. 我学习英语有许多困难。
(2)have trouble/difficulty with表示“在某方面有困难/麻烦”,with后面常接名词。这一结构中的difficulty有时也可用作复数。如:
I don’t have any trouble/difficulty with spelling. I have trouble/difficulty with pronunciation.
我拼写不困难,发音有困难。
Mary have some difficulties with her writing. 玛丽在写作方面有些困难。
Unit 2
1. People sure change. 大家都会改变的。
(1)句中的sure是副词,在句中作状语,相当于surely,表示“确实”、“固然”。常放在被修饰的动词之前。如:
No one sure confirms the price by now. 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明确地确认那个价格。
You sure are cute. 你的确讨人喜欢。
(2)sure作副词,表示“当然”、“没问题(用于回答问题)”时,常单独使用,构成省略句。如:
“May I take this seat?”“Sure.”“我可以坐这个座位吗?”“当然可以。”
“Could you help me with this bag?”“Sure.”“你能帮忙提一提这个包吗?”“没问题!”
(3)sure作形容词,表示“确信的,一定的,确定的”。可以组成下列常用结构:
be sure of sth. 确信某事be sure to do sth. 必会做……be sure+that 从句 确信某事如:
He is sure of success.He is sure that he will succeed. 他确信自己会成功。
He is sure to succeed.I’m sure that he will succeed. 他一定会成功。
2. I’m terrified of the dark. 我很怕黑。
(1)be terrified of的意思是“恐惧……”、“害怕……”,相当于be afraid of,在恐惧的程度上要比be afraid of强。如:
Children are terrified of the caged tiger as well. 孩子们看到关在笼子里的老虎也害怕。
If you are afraid of difficulty, you might be even terrified of failure.
假如你害怕困难,你甚至可能对失败产生恐惧。
(2)terrified常指人的恐惧心理,而terrifying表示“可怕的”、“令人恐惧的”,描述事物或情况。如:
That was the most terrifying sight I had ever seen. 那是我所见过的最恐怖的一幕。
Walking on such a lonely mountain path in such a dark night was really terrifying. Some man-like stones and trees made us so terrified. 在这么黑的夜晚走在这么偏僻的山道上确实令人感到恐惧,有些像人一样的石头和树木真使我们感到害怕。
(3)terrify是及物动词,表示“令……害怕”。如:
The father terrified his children with ghost stories. 父亲讲的鬼故事把他的孩子们吓坏了。
3. I go to sleep with my bedroom light on. 我开着卧室的灯睡觉。
(1)go to sleep指“睡着,入睡”,强调“入睡”这个动作,即begin to sleep。
辨析:get to sleep, fall asleep与go to bed
①get to sleep强调进入睡眠状态,多用于否定句、疑问句或条件句。如:
I’m waiting for my mother and I can’t get to sleep. 我正在等我母亲,我睡不着。
②fall asleep也是“入睡”之意,可与go to sleep或get to sleep互相换用,但fall asleep侧重“无意识地入睡”的含义。be asleep表示“睡着”的状态,是系表结构,其中asleep不能用very修饰,只能用sound, fast等词修饰。如:
The boy is fast asleep. 这男孩睡得很香。
③go to bed着重强调上床准备睡觉的动作。一般来说,是go to bed在前,然后才go/get to sleep或fall asleep。
(2)介词短语with my bedroom light on在这一句中作状语,表示伴随情况。这种“with+名词+副词(形容词、介词短语、现在分词、过去分词或不定式)“的结构在句中通常作状语,表示伴随谓语动词动作发生或进行的另一情况或状态。这一结构在语法上叫作独立主格结构,这种结构在句中常用作状语,表示伴随动作或伴随情况。分词的形式取决于该动词与前面名词之间的关系,是主动关系,用现在分词;是被动关系,用过去分词;如表示一个被动的正在进行的动作,则用现在分词的被动形式(being done)。如:
In parts of Asia you must not sit with your feet pointing at another person.
在亚洲的某些地方,你不可以坐着把脚跷起来对着别人。
The outside sight looks beautiful with everything covered with snow.
白雪覆盖大地,景色宜人。
The woman came downstairs, with her daughter in her arms.
那个女人下了楼,怀里抱着她的女儿。
这种结构还可以用作定语,限定修饰前面的名词。如:
China is an old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国家。
(2)此句中的on,表示电器设备还“工作着”、“接通着”。如:
No one is in the room, but the radio is on. 屋里无人,但收音机却开着。
on作为副词还可以表示另外一些意思。如:
What’s on at the cinema this week? 本周电影院在放什么电影?
The baby looks lovely with nothing on. 那婴儿一丝不挂,看起来真可爱。
Why doesn’t she have her glasses on? 她为何不戴眼镜呢?
After a short moment of silence, he talked on. 短暂的沉默之后,他又接着谈了下去。
4. It seems that Yu Mei has changed a lot. 看起来于梅改变了很多。
(1)seem作连系动词用,表示“好像”、“似乎”,用it作形式主语,后接从句。如:
It seems that our teacher is very happy. 我们的老师似乎很高兴。
It seemed that she didn’t like the film. 她好像不喜欢那部电影。
(2)seem用作连系动词时如果主语是“人”,后面常常接形容词或名词。如:
He seems very satisfied with the end. 他好像对于那样的结局十分满意。
She seems very sad. 她好像很悲伤。
Your brother seems the man they are looking for. 你哥哥好像是他们正在寻找的人。
5. Before I started high school, I used to spend a lot of time playing games with my friends, but I just don’t have the time any more. 在我上中学之前,我常常花很多时间和朋友们玩游戏,但现在我再也没有这样的时间了。
not…any more意为“不再,再也不”,和它同义的短语有no more, not…any longer, no longer。
辨析:not…any more, no more, not…any longer与no longer
①not…any more=no more, 作状语时修饰非延续性的动词,用来说明在程度和数量上的“不再”,多用于将来时态。
②not…any longer=no longer, 修饰延续性的动词,表示时间、状态、距离不再延续,着重于现在和过去情况的对比。
③no longer位于句中,no more常出现在句末,not…any longer与not…any more的位置是not位于句中,any longer, any more通常在句尾。
④no more除作状语外,还可以作定语、宾语,而no longer只能作状语。如:
John no longer comes to school late.=John doesn’t come to school late any longer.
约翰不再上学迟到了。
Maria is no more ill.=Maria isn’t ill any more. 玛丽娅病好了。
I have no more to say. 我没有什么要说的了。(宾语)
口算错误,让我们和学生一起面对 篇7
在低年级时, 教师往往认为学生还小, 等他到高年级时计算自然就会了, 正是这个错误的思想使得有些学生的口算能力一直没有得到好的锻炼。在低年级, 学生的口算能力就相当于建房的基石, 只有打好这个基础, 到了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才不会出现崩塌的现象。所以对于学生的口算训练, 我们要一抓到底。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呢?
一、多加操作, 找到算理
在低年级时学生对于十以内加减法的计算结果都能脱口而出, 并且都能把算理熟练地说出来, 这时老师往往认为学生的计算能力都不错。接下去, 当学生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 两位数加两位数时, 在练习题中学生有小棒的帮助, 往往能很快得到计算结果。然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又能很快地说出算理。老师感觉很好, 学生感觉很轻松。但是他们真的会了吗?对于算理真的懂了吗?答案是不一定。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通过摆小棒这种操作方法得到计算结果是非常常用的方法。比如计算26+4, 学生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很快能发现一捆小棒是10根, 而把6根和4根和起来正好是10根, 可以捆成一捆, 所以计算结果能很清楚地看出来。变相地提醒了学生十个一是十, 满十进一的思路。
自我探索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课堂教学中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我探索的时间, 那样他们的数学思维才能得到训练。而现在很多时候, 我们为了省力, 为了课堂精彩过多地使用课件、多媒体等手段, 利用电脑演示代替学生自主探索, 最终的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对于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 课件的演示就如同放了一场较精彩的动画, 看过了就烟消云散了。因为对于他们来说, 只有自己动手操作, 才能获得一定的知识。所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
二、多加训练, 掌握算理
通过低年级的自主探索训练,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那么对于稍复杂的计算也能把算理说清楚, 更难的是学习运算律后的简便计算。简便计算的出现让高年级的学生知道同一道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但是算理不同, 结果相同。所以在算法交流中一定要让学生说清楚说到位, 若有困难, 则老师一定要仔细引导, 为学生找到方法, 表达清楚。比如让学生说清楚题目中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最后算什么。理由是什么。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的表达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学生掌握算理需要一定的时间, 所以老师要有耐心, 坚持每天让学生自主探索交流算法。让学生学会计算的方法, 不把数学计算变成死记硬背,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提高口算的正确率。
三、多加练习, 内化算理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练习, 讲到数学学习, 很多时候脑海中浮现的就是埋头苦干地做题, 也就是所谓的题海战术。但是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 练习应实而有效, 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模式得到真正的训练。例如在教材中经常有这种类型的题目:
比一比, 算一算
36+4 45+15
36-4 45-15
这种类型的题目, 对于学生计算的训练非常有帮助, 因此教师要认真做好学生在计算前和计算后的比较, 比较完后要总结, 并且梳理好知识结构, 内化算理。经过这样的练习,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计算正确率也会随之得到提高。
我班有些同学计算速度很慢, 但是正确率挺高。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能帮他提高计算速度呢?我想到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进行口算练习, 提高口算速度, 比如分小组比赛, 小动物找回家的路等游戏。既提高了他们的计算速度, 又提高了正确率。正是一举两得。
总而言之, 口算是整个数学学习的核心之一, 每个老师都应对口算训练给予充分的重视。让我们共同重视口算问题, 不断提高学生的口算正确率。
参考文献
课文《我们的错误》内容 篇8
小学语文课程与实际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为此教师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关键词】
实践 小学语文 领悟课堂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亲自动手实践的环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此教师应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动手做模型,与课文内容亲密接触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可以实际动手的文章,这些文章内容是学生可以通过实践亲自做出一些实物的,为此教师可以在讲授这样的课文内容时将它适当的变成一堂劳动课,让学生在实际动手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体会亲自动手的过程,从而与课文内容之间实现完美的结合,让学生在做中体会课文精神。
比如在讲授课文《姥姥的剪纸》一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一个简单的剪纸艺术竟然能够表达出那么多的内容,不仅仅能表达出基本的动物和人物形象,还能将作者自身的思想渗透到其中,从而给整个剪纸增添更多的艺术特色,那么剪纸难不难啊,在剪纸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内容,这些都需要大家在亲自动手过程中加以体会,因此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堂剪纸课。”教师一听上剪纸课,纷纷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大家一起进行剪纸,刚开始大家剪得非常随意,后来慢慢找到一点感觉,剪出很多形象,但同时也意识到剪纸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教师随即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二、亲自画图片,与课文情节紧密联系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小说故事,这些故事本身都是一些非常有趣的,然而故事尽管有趣,毕竟属于一些抽象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将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情节绘制出一篇文章来,将故事情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点是不一样的,因此绘制出来的图片也就不一样,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比如在讲授课文《三打白骨精》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这样引导:“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情节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但是大家有没有看过课文中的内容呢?请大家快速的阅读一下课文内容,然后选择一个你认为有趣的故事环节,尝试将其用画笔将故事场景绘制出来,特别要注意课文中主要人物的动作用词,如何将其用画面表现出来。”学生纷纷根据课文进行卡通图片的绘制,有学生喜欢打村姑的那一段,他抓住了几个重要的动词“扯”“劈”两个词,画出一幅非常切合课文内容的动态卡通形象,通过绘画学生更好的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具体含义。随后学生画出了一幅孙悟空棒打白骨精的动作,同时唐僧在旁边用力撤孙悟空,尽管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不强,但表达的也非常深入和细致,很好地将画面特点表现出来。
三、创新创情景,与课文素材完美融合
在学习小学语文课文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创设一些教学情景,根据课文内容将教学情景创设好以后,教师带着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进行教学,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中进行学习会感到更加自然,从而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与课文素材实现完美的融合。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创设出不同的情景,以实现课文素材与情景的完美融合。
比如在讲授课文《九寨沟》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同时这样引导学生:“九寨沟大家谁去过,没有去过的话大家上网收集一些相关的图片,明天我们布置一下自己的教室吧。”第二天大家收集了各种关于九寨沟的素材图片,将教室的地面和墙壁都贴满了很多图片内容,随后教师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教学,当教师讲到“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的时候,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这句画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在为我们的场景中找到对应的湖面内容。学生们纷纷环视室内情景,并纷纷进行探讨:“课文内容是湖泊,因此我们应该在湖泊中寻找。”于是大家纷纷走到了湖泊附近,学生们互相探讨着:“为什么湖泊像宝石啊?”“我觉得是因为湖面的颜色吧,你们看那边湖泊的颜色,蓝色中透着一些光泽,确实很像宝石啊。”也有同学说:“沟谷为什么像彩带啊?”“一层层的非常轻柔,你们看那边的山谷它们的转折很柔和,确实像彩带一般。”通过这种情景的创设,由于学生可以更加直接地观察实际景象,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九寨沟的美,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容易。
总之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学习的同时边参与一些实际动手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感受课文的主题事物,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基本情感和内容倾向。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做实物模型、绘制卡通图片、创设新颖情景,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林升.加强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多朗读、多动手”的视角【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
【课文《我们的错误》内容】推荐阅读:
课文《让我们当起双桨》教案06-05
《草虫的村落》课文内容05-27
《白鹅》课文的主要内容06-03
山雨课文的主要内容07-21
母鸡的课文的主要内容05-25
《蓝色的树叶》的课文内容09-06
课文少年闰土的节选内容08-03
《诗词曲》课文说明的内容08-14
玲玲的画课文内容09-07
姥姥的剪纸课文的主要内容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