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结构思维训练法

2024-10-17

金字塔结构思维训练法(精选6篇)

金字塔结构思维训练法 篇1

附录:以“两周的工作总结”为案例,对比使用金字塔结构前后的差别

两周工作总结

我们都知道,排版成本是所有新版书籍的成本中最重要的部分,约占精装本成本的40%和简装本的50%~55%,排版成本主要包括:机器排版:30-50%;校对:17-25%;初校样及校订:10-16%;编排:10-20%;整版及布版:10-15%。

将TTW与平均标准进行对比可以发现,TTW 在排版工艺上的生产力相对较低。目前,排版评估员正在对我向他们提供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研究。该企业对每一项排版工作基本都要重复相同的步骤,以保证较高的质量。这也是其在简单业务的排版上不具竞争力的原因之一。爱斯勃雷(Aylesbury)公司对TTW公司的排版成本较高的原因非常感兴趣。我已经同罗伊·沃尔特、布赖恩·汤普森的乔治·肯尼迪谈过此事。肯尼迪愿意进行一项实验,以找出:(1)该企业的排版工序中是否有可以简化的步骤,尤其是针对某些排版任务而言;(2)其较低生产力的原因即为什么低于平均标准。

TTW公司目前的排版任务已经超负荷了。排版部门的大部分工作都无法按时完成。目前这种生产能力低下的现象在手工排版工序上尤为空出。TTW 公司支付的工资比该地区其他印刷厂都低,因而越来越难以吸纳和保留排版工作。

现在,TTW公司正面临工会提出的一项新的要求。有两名排版工已经离开。该企业排版部门的员工目前少于编制,而员工的加班工作量超过了 50%。

结论:

1、降低排版成本似可采取如下方法:

A、简化价格较低的排版项目的工序;B、改变工作方法、提高生产效率。

2、为了简化某些项目的工序,必须针对某些项目进行一些实验,对其整个工序进行全程跟踪,控制因改变校对次数和时机而对排版质量造成的边际效应,并观察客户对此的反应。此举节约的费用可能达到排版总成本的10%。

我认为,第二种降低排版成本的方法需要进行细致的方法研究。TTW 目前在排字和手工排版上的效率低于平均标准 20%~50%。该企业应当能够有所改善。

3、如果我们将 TTW同贝尔德公司、波奈尔公司或沃特路公司进行比较,也许可以有所发现。乔治·肯尼迪和罗伊·沃尔特似乎有兴趣进行这项对比研究。但是,我已经告诉过他们,也许他们不会有很大的发现。

4、爱斯勃雷对TTW公司的排版成本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格里·卡尔弗特认为TTW公司的排版成本肯定过高,乔治·肯尼迪则认为尚无确凿证据显示其排版成本过高,而罗伊·沃尔特则认为他还无法对此下结论。他们似乎都非常愿意对此进行调查。

使用金字塔结构修改后:

两周工作总结

我过去两周在爱斯勃雷公司研究排版部门的成本。我们都知道,排版成本占精装本成本的 40%,占简装本成本的 50%~55%。TTW 公司并不知道其排版成本是否过高,但是人们认为该公司在简单排版任务上缺乏竞争力。

经过初步调查,我们认为该公司可能能够通过省略步骤和增加工资两种方法大幅降低其排版成本: 1)省略排版过程中不必要的步骤

TTW公司在排字和手工排版方面的工作效率比平均标准低 20%~50%。观察其排版方法可以发现,该公司对每一项排版任务,不管是圣经还是恐怖小说,基本都采取相同的步骤以保证质量,这是该公司缺乏竞争力的原因。

我就这一发现同罗伊·沃尔特、布赖恩·汤普森的乔治·肯尼迪讨论过,肯尼迪愿意进行一项实验,以找出:(1)该企业的排版工序中是否有可以简化的步骤,尤其是针对某些排版任务而言;(2)其较低生产力低于平均标准的原因;下周我们将全程跟踪几项简单的排版任务,控制因改变校对次数和时机而对排版质量造成的边际效应,并观察客户的反应。此举节约的费用可能达到排版总成本的 10%。我们还将进行一项细致的方法研究,以尽量缩短该公司与平均标准的差距。

2)将工人工资提高到具有竞争力的水平TTW 公司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比该地区其他印刷厂的低,因此难以吸纳和保留排版工人。有两名排版工已经离开,使该企业排版部门的员工目前少于编制。因此,大多数排版任务都无法按时完 成,而员工的加班工作量超过了50%。

金字塔结构思维训练法 篇2

一、创设宽松氛围, 激发创造思维

无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课外, 我总是努力营造着这种友好的氛围, 并且根据语言点设计一些孩子们所喜欢的游戏。比如在牛津小学英语中, 有一个知识点是:Is this your…? (这是你的…?) , 一般的教学可能会用卡片来做代替操练游戏。在这里, 我遵照主动思维训练法设计了一个做动作猜物体的竞赛游戏。请一部分学生看卡片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做出动作, 再请另外一部分学生看动作, 分析、判断并抢答。在猜的过程中, 一位学生一旦猜对, 旁边的同学就会像拥抱冠军一样的拥抱他, 这位同学也是兴奋不已。这时教师如果板着脸, 要求学生安静, 不能大声喧哗, 保持课堂安静等等条例, 课堂气氛马上会降温, 导致胆小的同学就不敢举手发言。而我在这里早已没有了师长们所惯有的威严, 宛如他们的伙伴一样, 为猜对的人高呼呐喊, 为稍为落后的一队大声打气, 随着他们的喜悲呼吸, 融入这一个群体。看到教师如此的仗义, 无形当中, 学生便不用担心训斥、指责、挨骂, 心理、生理都得到安全和自由, 开开心心地进行着语言游戏, 大声地用英语说出他们心中所想的, 一个个高举着手, 惟恐轮不到自己。在这样一个氛围里, 学生所感受到的是一个自由安全的空间, 在这里能够得到大伙的肯定和鼓励, 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力, 观察, 分析以及分析判断能力都得到了综合的培养和发挥。

二、突出学生主体, 引导创造思维

主动思维训练法, 它提倡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承认学生潜伏着极大的由已知转化为未知的原动力, 千方百计鼓励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 主动探索能力, 从而养成大胆探索习惯。教学中, 我就注意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游戏、竞赛、问题, 发展学生横向, 类比联想等思维, 使学生不仅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而且还能利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 结合英语去创造, 去探索, 培养创造思维, 增强创新能力。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A第一单元时, 刚好是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后, 学生在课后还是很兴奋地谈论这个热点, 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 (What's his/her/the boy's/the girl's name?他/她/这个男孩/这个女孩叫什么名字?) , 设置问题, 将小小课堂变成了生活大舞台。当学生看到我从网上下载下来的一张张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奥运冠军的图片时, 整个课堂都沸腾了, 每个同学主动地, 热切地使用新语言, 以往一个单元需要6节课时, 在这里我却只用了1节课时就解决了新语言点, 而且没有花一分钟, 一份力气, 连我自己都很难想象。学生的自学热情洋溢到了极点。原本我设计出的问题只是间简单单的看图片说姓名, 可是学生到最后已经不满足于此。他们纷纷向我讨教教练、射击、跳水、金牌、羽毛球等等的英语单词, 然后给出谜语请同学们来猜, 连平时缩在角落里不肯发言的同学也变得勇往直前。中间遇上同学语言点出错, 旁边同学还会急不可待的做出纠正。普普通通的一堂提问人名课, 转眼间成了奥运专线竞猜分会场。如果说这堂课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那就是我这个教师时常被一些同学的提问问得傻眼, 时常被一些同学的突出表现弄得惊喜不已。

三、积极评价学生, 鼓励创造思维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评价还要依人而异。对于优秀生, 平时教师肯定是宠爱有加, 所以给他们的评价教师应该给予更高的要求, 让他们觉得我是最好的同时, 还要看到天外有天, 创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对于差生, 教师要给予同样的关注和热忱, 甚至是一些夸张的表扬, 让他们觉得我每天都是进步的, 我能跟得上大伙的步伐, 一步步的消除自卑感。对于教师经常忽略的中等生,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得到的表扬和批评总是中等的, 得到的关注也总是最少的, 教师的评价则要让他们觉得我也能成为最好的, 只是我还没有发挥我的潜力而已。在一次课堂教学中, 我就语言点 (Where is….?….在哪里?) 设计了一个风景名胜提问的游戏。其中一个学生提问:Where is the Great Wall? (长城在哪里?) 我习惯性地回答:In Beijing. (在北京) 学生立刻指出:You're wrong.It's not only in Beijing. (你错了, 并不完全在北京。) 这是一个非常机灵爱捣蛋的学生, 他在设计这个问题时, 就已经想好了人们的惯用回答, 并做好了一个圈子。当时一看到他那气焰高昂的气势, 我心里有点火, 但转而一想, 这位学生已经能够用英语给我设置难题了, 我又一喜。转身肯定了他的答案, 并且表扬了他。这位学生高兴极了, 认为把老师都给难倒了一回。高兴之余, 拿出自己去长城游玩时拍的照片, 我放到实物投影仪下大家共享。经这个学生一带动, 班里的学生开始翻书开抽屉找图片看地球仪, 都力图在下个问题难道我, 我虽站在讲台上, 心里感到一阵紧张, 但是看到他们的那一副积极探索样, 心里便也感到欣慰, 有一种老谋深算的感觉不期然的冒了上来, 呵呵, 其实是你们被我算计了还不知道。那一堂英语课, 我们到世界各地免费旅游了一圈, 而那位学生的英语名字也被改成了The Great Wall (长城) 。

考试的技术——解题思维训练法 篇3

对于我上面这个回答,很多同学还会问:“那该怎么学习知识点?为什么我每天学到夜里12点成绩还是一点起色都没有?在做题的时候,如果不看解析,研究题是怎么解出来的,那还能从做题中学到什么?”显然,同学们对于课本的学习还存在误区,对知识点的学习也缺乏基本的方法。其实,课本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让同学们掌握相应的学科常识,目的是为在实践中借助这些常识来解决问题。如果同学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时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么在实践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这就如同我们在做题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反映:“只会做老师讲过的题,没讲过的题就不会做了。”如果我们不带着思考来理解这些知识,而只是从字面记住它们,在做题的时候,是没思路的。同样,如果大家一味地搞题海战术,在做题的过程中记住每个题型的解法,来应对未来的考试。也不是一种科学的备考方式。

我给一名提问的同学打过一个比喻:“通过记忆类型题的答法来应对考试就如同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从一砖一瓦来记住这个城市的每条街道一样,没有标准、规范。只是从量和形式上记住了它,但并没有从质的角度来认识它。”我常常对同学们讲,要学好数学和理综,就要学会将“量”转化为“性质”,这样你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也能更好地理解题目。

接下来我给同学们讲一道经典的趣味题,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启发。原题如下:

在一个笼子里,装着鸡和兔子。它们的头加在一起共15个,它们的脚加在一起共40只。问,兔子和鸡各多少只?

大多数的同学在解这道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列方程组,然后求解。这也是一种解题的方法,只是比较繁琐。我们看看高手是怎么解这道题的?

第一。高手见到这道题首先来明确“这道题问的是—一鸡和兔子各多少只”。

第二,读题,看题目给出了什么条件——鸡头+兔头=15个:鸡脚+兔脚=40只。

第三,从自己了解的知识理解该题一鸡有一个头,兔有一个头;鸡有两只脚,兔有四只脚。从原题所给信息找到思维的起点:先从鸡和兔的脚开始算起,这道题可直达目的。(这道题也是一道典型的客观性思维题目。若想知道鸡和兔有几只,首先知道他们的头和脚有多少。)

第四,开始计算,假设有一个人指挥。

吹一声口哨:鸡和兔抬起一只脚。地上一数。还剩25只脚(一共15个头,意味着有15只动物,都抬一只脚,意味着有15只脚抬起来了,还有25只脚没抬起来。这个是一个考虑的细节,也是题目给我们的暗示)。

再吹一声口哨:鸡和兔子再抬起一只脚。剩下的25只脚里再减15只脚,剩10只脚,这时剩下的都是兔子的了。因为兔子有4只脚,已经抬起了两只,还剩两只。我们用10÷2=5,得出一共有5只兔子。

此题给我们的启发是:从考生的角度出发,我们考虑的首先是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研究这道题考我们是兔子、鸡或是笼子。如果你关注的是题目的这些信息,那你的专注度就会被这些信息给减弱,直接干扰到你的思考。一位考生首先要关注题目问我们的是什么问题,然后关注题目给我们的条件是什么,暗示点在哪里,利用客观必要性思维如何找前提条件,这就是我们平时做题的时候应该养成的“考生思维”。那上面的这道题知识点是什么?在这里只是兔子和鸡,在大家平时的课本中就是函数、排列、组合、数列、极限……在这道题中知识点是如何体现的?是通过它们的特征体现的:每个动物都有一个头,但是鸡有两只脚,兔子有四只脚,也就相当于知识点的定义定理。我们利用知识点的特征就能解出结果。

考试思维训练有方

大家来看,这道题的整个思考过程恰好是:先找到思维起点(动物们的脚)。再利用题目给我们暗示信息、利用客观必要性思维进行推导,找前提条件。最后,通过精算求出结果。这就是我们在解题的时候所运用到的“解题思维”,从上面解题的过程中,我们要得到的启发是:

1.任何题目都不要被题目所给的信息给吓到,更不要在仓促之下利用经验和某种规则开始计算。不要给自己设定计算的框框。比如一见到某类题就一定要用什么法,这样去做题,就算做了10万道,也不会锻炼到你的解题思维。

2.在面对任何题目的时候。读题。客观理解题。在题目里找到暗示信息最关键。那么什么是关键信息?关键信息就是本质信息。什么是本质信息。也就是恒成立、不会发生变化的信息。比如上面的例题,一共就给出两个数字。这两个数一定要合在一起用才能互相帮助,不变的是头,可以发生变化的是脚。

3.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形成一种规范的思考方式。这样才能加强理解、提升能力。解答数学试题一般思维过程分为以下步骤:

A.审题。审题的关键是,首先弄清要求(证)的是什么,已知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条件的表达方式是否能转换(数形转换,符号与图形的转换,文字表达转为数学表达等),所给图形和式子有什么特点。能否用一个图形(几何的、函数的或示意的)或数学式子(对文字题)将问题表达出来,有什么隐含条件,由已知条件能推得哪些可知事项和条件,要求未知结论,必须做什么。需要知道哪些条件(需知)。

B.明确解题目标。关注已知与所求的差距,进行数学式子变形(转化),在需知与可知间架桥(缺什么补什么)。

能否将题中复杂的式子化简?

能否对条件进行划分,将大问题化为几个小问题?

能否进行变量替换(换元)、恒等变换,将问题的形式变得较为明显一些?

能否代数式子几何变换(数形结合)?利用几何方法来解代数问题?或利用代数(解析)方法来解几何问题?数学语言能否转换(向量表达转为解几表达等)?

最终目的:将未知转化为已知。

C.求解。要求解答清楚、简洁、正确,推理严密,运算准确,不跳步骤:表达规范,步骤完整。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句我经常引用的爱因斯坦讲过的话“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想象远比知识更重要”。在这道题中,你的想象就是如何通过所给信息,把鸡和兔的脚分开。所以,那位高人想到了让鸡和兔抬脚的办法。大家在平时做数学题的时候。也是发挥想象力的时候。不要认为学习很枯燥,其实它充满了发现和兴趣,其乐无穷。

逐步逼近思维训练法的介绍 篇4

所谓逐步逼近法就是我们最初认识的仅仅是问题的表层(面),因此也是很肤浅的东西,然后层层地分析,向问题的核心(实质)一步一步地“逼近”。

讲得具体一点便是,我们先是对事物有一个一般的认识,产生某种印象及其对该问题的大致方向,并且领悟到解决问题可能的方向(这大多是在直觉的干预下产生的);然后,深入一“层”,进一步认识到对象所具有的各种功能,把认识活动集中在功能的确定上;最后,再进一步将功能特殊化,也就是将对象所具有的各种功能“特殊化”成某一个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它触及到问题的本质。这种“逐步逼近法”对我们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来说,是相当有用的一种方法。

德国心理学家卡尔·邓克尔曾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该研究基本上可以用来描述我们提出的“层层逼近法”。参加实验的是柏林大学的学生,邓克尔提出一个问题,“假定一个人的胃里生长了一个不能做手术的肿瘤。如果我们应用某种放射线,只要有足够的强度,肿瘤是可以破坏的。问题在于:这样强烈的放射线怎么能够应用到肿瘤上,同时又不会破坏围绕这个肿瘤四周的健康组织呢?”其中一个大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该学生的思路基本上是采用“逐步逼近法”,只用一个透镜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逐步逼近思维法又可分为分解累进式、完善渐进式、分层递进式、分段推进式等。

下面我们就分段推进式为例讲解逐步逼近思维法。

训练1:分段推进式

我国学者王国维在其传世佳作《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哪三种境界?他荟萃三句古代诗词佳句来加以描述: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述的第一句即第一境界,意为“悬想”;第二句为第二境界,对应“苦索”;第三句乃“顿悟”境界之意。

从王国维的形象描绘中,我们好像看到一位执著书生,夜以继日地埋首于浩繁书卷之后,独上高楼,放眼远望,脑海里逐渐形成自己理想中的恋人;于是在茫茫人海中苦苦追寻,如痴如狂,思念得身体消瘦、面容憔悴也不后悔;忽然一天,一瞬闪亮,原来朝思暮想的心上人就在那稀落灯影下蓦然出现。

其实,这种描述也是王国维本人创作过程中的忘我体验。尽管他说的是诗词创作中的“三种境界”,但是对发明创造活动的展开也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即是说,沿着“悬想——苦索——顿悟”的思维境界一步步推进,是发明创造的一种方法模式。

通过发明创造实例,我们能更直接理解这种分段推进法的内涵。

70年代初期,周林在上海上学。每年冬天,他和许多同学一样手脚长满了冻疮,痒痛难忍,四处求医用药都治标不治本。冻疮的痛苦折磨着他,也引发他的思考:“难道世上就没有更好的办法对付冻疮吗?”带着这个问题,周林四处打听和查阅资料,结果都令人失望。在这种情况下,周林“独上高楼”,产生了求解冻疮治疗难题的“悬想”。

彻底治愈冻疮的新办法在哪里呢?周林进入“苦索”境界。他利用各种机会,收集民间偏方试验,分析打针、吃药、针灸方法,也无进展。在反复琢磨中,他逐渐感到再现前人的研究是没有出路的,只有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才有新的希望。但是,这条新路又在何方?几年过去了,周林仍举目茫茫。毕业后,他在工作岗位上仍念念不忘治疗冻疮的课题,苦苦寻找新的治疗方案。在那些日子里,他走路想,吃饭想,连做梦也都在思索。体重减轻了,面庞憔悴了,但顽强的周林对治疗冻疮的新方案“苦恋”不止。

终于有一天,周林步入“顿悟”境界,找到了攻克难关的新思路。那天,他在一台大型砂轮旁打磨铸件,沉重的铸件在砂轮的磨削下产生巨大的冲击振动。瞬间,一股强大的振荡冲击波从双手传遍全身,周林感到热血沸腾,此时,一个灿烂的创造火花在脑海突闪:“谐振?谐振?发热?治冻疮?”这一串顿悟,使周林中断了的思维变得通畅,他想到了用电谐振刺激人体血液循环的原理治冻疮。

从此以后,周林便潜心于从生物医学工程和现代频谱技术的结合方面进行研究,终于发明创造出一种治疗冻疮的仪器。这种仪器的核心部件是电热频谱管,它能产生特殊的谐振波。将长有冻疮的手脚放在管下,便开始治疗。实践证明,效果明显。1985年10月,周林以其发明荣获首届世界青年发明家科技成果展览会金牌奖。

训练2:三阶段发明法

发明创造,各人有各人的经历,不可能是沿着同一条“思维运河”前进的。但从大量的发明创造案例分析当中,我们又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发明创造只是一种过程,它不可能一步登堂入室。因此,将发明创造全过程划分出若干阶段,认识各阶段的特点和应采取的对策,对渴望加入发明创造俱乐部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入门技法。

如果将发明创造划分为上述的“三种境界”,则称为“三阶段发明法”。

所谓“悬想”阶段,也就是提出创意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要“独上高楼”,提出匠心独具的发明创造课题。由于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和社会需要的提示,我们开始可能产生较多的创意或设想,只有通过选择才能形成进入苦索阶段的课题。

“苦索”,实际上是分析问题和寻找解答问题的过程。由于发明创造追求的是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技术方案,仅仅依靠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逻辑推理是难以如愿的。这个阶段被称做“苦索”。

“苦索”意味着常常会出现苦思冥想仍无所获的痛苦阶段,思路中止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但是,有作为的发明创造者,这时应树立信心,学会灵感思维、发散思维、想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把各种思维方法综合运用、任意组合,就会在思考中促使思维突变,迎来“顿悟”时刻。

进入到“顿悟”阶段,也就是找到了问题求解的突破点。这种“蓦然回首”不仅接通中断了的逻辑思维,而且将创造过程转入具体的技术设计阶段。这时,发明创造者就可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用新的技术方案去固化自己由顿悟引发的创造性思维成果。

在这种“三阶段”模式基础上,有人认为还应当增加“验证”过程,即验证顿悟所获的创新方案是否可行,于是又有了发明创造的“四阶段”横式。

如果再精细一点,免不了出现“五阶段”或更多阶段的进程模式。但不管怎样划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总是发明创造活动的逻辑思路。

应用:逐步逼近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运用该法应注意:

(1)接触问题初始,应从观察和实验着手,尽量收集有关资料,对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以求得初步的结论。走好这第一步,为以后的逐步逼近创造良好的条件。

(2)抓事物联系的关键环节为突破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逼近,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3)在逼近过程中,当条件成熟时,应迅速抓住问题或某种适当的概念,实现思维的跳跃,以减少逼近次数。实现“跳跃”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如果不顾条件硬性“跳跃”,很可能弄巧成拙、事与愿违。

国王举行家庭智力比赛,决赛前一共要进行四项比赛,每项比赛各家出一名成员参赛。

第一项参赛的是吴、孙、赵、李、王;

第二项参赛的是郑、孙、吴、李、周;

第三项参赛的是赵、张、吴、钱、郑;

第四项参赛的是周、吴、孙、张、王。

另外,刘某因故四项均未参加。

请问,谁和谁是同一个家庭?

金字塔学习法心得 篇5

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说:“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满堂灌”的课可是最糟糕的课。”的确如此。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最早它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

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前四种学习方式,叫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叫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从“学习金字塔”模型中可以看出,学习方法的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学生的学习以能够教别人的效果为最好。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对他人进行教学,不仅要对内容相当熟悉,同时也要通过语言的呈现进行沟通。学生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经过独立思考,将内容转化为让他人能懂的表达方式,在这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潜在智能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改变学习方法,学生要由被动的听转到主动地学,要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要互相讨论,同学们就会在参与中掌握知识,生成能力,从而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变。而我们的课堂,照本宣科、单向灌输是主流。我们印象中的上课,基本等同于听课。老师带张嘴,学生带双耳朵就可以了,一堂课就这

么混下来了。实际上这种上课效率是很低的,基本记不住什么东西,当然,如果老师思路清楚,语言感染力强,可能还好些,就怕有些讲课如念经的老师,让人昏昏欲睡,纯属浪费学生的时间。我们看到许多小学生的预习作业,非常莫名其妙。这些知识应该在课堂上由老师帮助孩子记住,学会,如果孩子们预先学会了,还要老师干什么?真正的预习作业应该是让孩子自己读书,第二天在课堂上应用。而不是像我们一样,仅仅是把课本的内容反复地抄写,这种做法大多时候是在浪费孩子们的时间。

用听说结构训练法进行英语教学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听说训练;结构教法

应试教育下,教师用知识讲授方法向学生灌输语法,用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是高分低能的学生,虽然学了那么多年的英语,却不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际。当前外语教学还需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哑巴英语”。

听说结构训练法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创造出来的新型教学法。

一、听说结构训练法的涵义

听说结构训练法是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听说的方法,对具有典型意义的英语结构进行操练,达到提高学生英语社会交际能力的教法。“听说”是以一定的语言材料和活动方式为载体,训练学生听和说的语言实践能力。“结构”是指根据英语教学要求,对教材中的一系列重要的结构运用适当的形式,让学生从模仿、简单操练,有助于把握英语规律性的东西,便于语言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效率。

二、听说结构训练法出台的理论基础

1.语言学的理论认识

语言的基本功能是社会交际,语言是一种工具。我们了解结构,掌握其基础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它来进行社会交际。语言的结构,是从语言中归纳出来的。在初学语言时,通过模仿掌握一些结构,而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又会不断接触新结构,通过不断的同化和顺应,其语言逐步趋于完善。

有声语言的学习,总是以听声(听话)和学声(学话)开始的, 学习外语也如此。学生在接触英语时,往往会通过大脑的翻译过程突出听说训练,在大脑中尽快建立起英语与事物的直接联系,并通过训练缩短这个过程,改变以前以知识为纲的教学模式,这是为师者一个必要的根本转变。

2.心理学的认识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交流的过程。听说结构训练法不同于传统教学过程的知识传授的单向交流,而是一种双向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运用语言的听说方法,必然会打上具体个人的特点。在教师方面,体现在对听说内容的把握上、形式的运用和动机的选择上,要灵活把握听说方法,既有围绕着英语教学内容的认识心理(感知、记忆、理解、迁移),也有围绕着教学(需要、动机、兴趣、注意),还有个性心理特征(习惯、情感、性格等)。只有师生双方在认识、意向、个性特征等方面趋于基本一致,教学才能达到和谐的最佳境界。

三、听说结构训练法的特点

1.适应性。在使用教材时,要使学生受到听说读写的英语训练,掌握最基础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及培养初步运用交际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总目标,必须抓住听说训练和结构训练,以达到基本功能的培养。

2.合理性。听说结构训练法的实质是英语的教学离不开语言的交际活动。舍费尔认为,交际离不开两种相互作用的文,一种是对称的,另一种是补充的,对称的相互作用形式与交往的参与者具有平等说话权力,不能压制别人。而补充的作用的形式表示在交际者中,有的起主导作用,有的起补充别人不足的作用,听说结构训练法具有两种交际相互作用的形式,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听说活动,使学生的听说活动,在经验、知识、理解等方面得到补充,同时要注意在教学中注意交往的对称性。另一方面,学生与学生交际是对称的相互作用形式,他们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互相要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但也需要重视补充性,即学生间的取长补短。

3.实践性。听说结构训练法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语言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听说。二是听说也是教学的目标,即语言的运用能力。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语言反复操练,但也不能无序地操练。

四、听说结构训练法实践探索实例

如《A Letter to Jane》一课中,确定了以not(lucky)enough to do something和not until的句型知识以后,在准备听说内容时,必须运用这些句型。根据听讲内容包涵语言的基本知识,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Did it snow on Christmas

结构not (lucky) enough to do something和not…… il的句型都是非常有实用价值,而且有一定的难度。这样的语言点就必须通过听说的训练,使之转化为语言能力,在每个语法项目中务必寻找出最重要的内容使之句型化,反复操练,让学生熟练掌握该项语法的一般模式,这样就能突破重点及难点,基础扎实才能灵活应用。

在学完了《A Letter to Jane》后,我们也可以出道题为 “Getting Ready For a Christmas Evening”的练习,要求学生准备包括问日期、发邀请信、买东西且准备节目等等方面内容的对话训练,这实际上是一次要求很高的交际训练。

听说结构训练使教学成为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把单纯的听 授课的被动局面变成语言活动参与者的主动行为,使枯燥乏味 的结构变成生动有趣的言语,能把英语课上得更生动活泼。在各 方面都十分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英语教学更要重视学生的素 质培养,使学生能在英语情景下,具有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上一篇:dying to be thin 教案教学设计(译林牛津版英语高一)下一篇:求解序区间偏好信息群决策问题的理想点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