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典型名词解释(通用8篇)
文学典型名词解释 篇1
文学专业考研外国文学史重要名词解释
1.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两部分,各有24卷,均以特洛依战争为背景。《伊利亚特》写战争本身,描写阿喀琉斯的愤怒及战争最后51天内发生的事件;《奥德塞》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回返家乡的经历。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荷马史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荷马史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喻丰富。它不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2. 《工作与时日》
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首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作者是赫希俄德,较详细地记载了古希腊时期的种种宗教祭日赫从事不同工作时的黄道吉日。诗人最后总结说,在不朽的众神面前,聪明人的工作是无可指责的,因为他懂得吉兆,所以能够避免犯罪。该作具有史诗的体裁,但实际上可以说一部道德格言集和农业历书。风格清新自然,平易简洁。
3. 《伊索寓言》
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古希腊的被释奴隶伊索所作。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成为下层平民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作者谴责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负的人团结起来与恶人进行斗争。
4. 《俄狄浦斯王》
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取材于英雄传说,写忒拜王子俄狄浦斯反抗杀父娶母的神示,然而又逃不出命运支配的故事。悲剧从传说故事将近结尾的地方写起,当时俄狄浦斯已是忒拜国王,时值瘟疫流行,按照神示,只有追查出杀死先王的凶手,才能免除瘟疫,挽救忒拜城。全剧以此为起点,在追查凶手的过程中展示了悲剧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当 俄狄浦斯查明凶手就是自己时,他刺瞎双眼,自愿放逐。通过俄狄浦斯的遭遇,作者颂扬了悲剧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和人民对国家的负责精神。这样一个英雄却受着命运的捉弄,这样,索福克勒斯对命运的合理性提出了怀疑,表现了雅典自由民在社会灾难面前的斗争精神和悲愤情绪。以此作品为代表的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标志者希腊悲剧的成熟。索福克勒斯把人物放在尖锐的冲突中并通过人物对比方法来塑造,因而人物的动作性强,性格比较突出。
5.骑士文学
盛行于11―12世纪的西欧,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最早的骑士来自中小领主,它们替大封建主打仗,获得了土地和其他报酬,成为小封建主。因此,他们在思想上是支持封建等级制的。骑士逐渐形成一个阶级,。在接触了东方生活和文化之后,骑士精神逐渐形成。在骑士精神中,爱情占主要地位,表现为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为她们服务,为爱情冒险,以此作为骑士的最高荣誉。不少骑士表现出锄强扶弱的一面,有时也为宗教信仰去冒险。但他们往往不顾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要求文化和生活享受,并把东方文明带回到当时仍处在相对落后状态的西欧各国。法国是骑士文学最兴盛的地方。主要体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诗体传奇)。骑士抒情诗的中心地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作者主要是封建主和骑士,也有少数是社会下层出身的人。法国北方骑士文学的主要成就是骑士叙事诗。骑士文学也表现出一定的反封建精神。
6.城市文学
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出现于10―11世纪的欧洲。它与教会文学不同,在内容上现实性极强,在风格上也生动活泼,主要使用讽刺手法。城市文学的出现,对于中世纪文化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在文学样式上,城市文学也有新的创造,产生了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等新型体裁。作者主要是城市里的街头说唱者。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表现市民阶级的机智和狡猾,讽刺专横的贵族、贪婪的教士和凶暴的骑士。代表作品有《列那狐传奇》等。
7.文艺复兴
是14―16世纪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发生的文化思想上的深刻变革。复兴并非指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简单复兴,而是人们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得到启发,重新发现了人的`崇高价值,认识到人有无限的潜力和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这一觉醒使人摆脱了中世纪封建主义和教会的精神桎梗使文学、意识、宗教、哲学、科学、政治等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宣告了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诞生。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使人文主义。这个运动具有明显的思想解放性质。其“解放”的意义,在于它开始否定和反对中世纪的“以上帝为中心”的神学政治文化和宗教政治制度,这种文化以经院神学与哲学为理论核心,以对上帝的膜拜和对教会权力的绝对服从为根本的伦理和政治信条。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人们力图从古代文化中寻找反对教会专制和腐败的思想武器,而开始强调,人作为个人应该具有自己独立的“世俗生活”的自由。表现在对待宗教的问题上,就是人们开始把宗教信仰问题和对教会的服从问题加以区分。
8.人文主义
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人文主义”一词在古代世界或文艺复兴时期都没有出现,到了18一个德国教育家F. J. 尼特哈麦在一次关于古代经典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的论辩中,最初用德文humanismus杜撰出来,后来有乔治・伏伊格特于1859年出版的一部著作中首先用于文艺复兴,书名是《古代经典的复活》,又名《人文主义的第一个世纪》。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的中心思想。它的斗争锋芒是针对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教会以神为宇宙的中心,而人文主义则提出人是宇宙的中心来对抗它。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用人性反对神性;第二,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第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第四,用户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9.七星诗社
指16世纪中期在法国由7个出身贵族的人文主义作家组成的一个文学团体。彼埃尔・德・龙沙和杜贝莱是其中的领袖人物,由杜贝莱执笔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1549年)是七星诗社的宣言书。七星诗社在两方面对法国文学作出了贡献:第一,为法兰西语言的丰富和纯洁作出了贡献;第二,在诗歌理论方面,提出要创造法兰西自己的大型史诗和能语希腊罗马文学比美的民族文学,在诗歌风格上,提倡自然朴实,反对矫揉造作,要求韵律和谐响亮而富有变化。大力提倡亚历山大诗体,认为它最能代表法国诗歌的特色。
10.流浪汉小说
最初出现在16世纪中期的西班牙。反摩尔人的斗争结束后,西班牙逐渐趋于统一,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王权的鼓励下繁荣起来,城市开始发达,一种描写城市下层人民生活的新文学体裁――流浪汉小说便应运而生。流浪汉小说的主人公一般都是社会的不幸儿、失业者。作品常以他们的流朗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的经历,把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广阔的社会环境交织在一起,用下层人物的眼光去观察、评价和嘲讽各种社会现象。每一部流浪汉小说都是一幅生动幽默的社会风俗画。
11.大学才子派
在伊丽莎白时期戏剧的发展过程中,一群以“大学才子”闻名于世的剧作家颇多建树。这些剧作家大都在牛津或剑桥受过教育,然后从事在当时被视为并不十分光彩的戏剧行业。他们将各种影响融为一体,其中包括古罗马戏剧以及模仿古罗马戏剧的学院剧、中世纪的道德剧、当代的意大利与法国戏剧,从而创作出结构严谨、情节生动、诗意盎然的据作、他们对于戏剧形式的发展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创造出复仇悲剧、浪漫喜剧和历史剧等多种戏剧形式。这些剧作家包括托马斯・洛奇、约翰・黎里、乔治・皮尔、克利斯托弗?马洛、托马斯?基德等。
12.莎士比亚化
这是马克思在《致斐迪南・拉萨尔》(1859年4月19日于伦敦)的一封信中所提出来的概念,这个概念是针对拉萨尔(他于1858年初写成五幕历史悲剧《弗;安茨?冯?济金根》,剧本以济金根为主人公,描写了他叛乱的经过。拉萨尔否定了马恩的唯物历史观,把骑士叛乱说成是代表全民利益的革命运动,把济金根说成是全民的领袖,目的就是要肯定反动的王朝兼并战争,肯定普鲁士王朝对统一运动的领导,反对独立的工农运动。此作品在艺术上属于唯心主义美学的范畴。)艺术创作上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提出来的,马克思要拉萨尔莎士比亚化,借鉴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经验,是为了帮助他克服错误,并不是说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没有局限性,更不是把它当作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借鉴莎士比亚的创作经验,包括:第一,真实地揭示现实的某些本质方面。第二,较广泛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和思想。恩格斯在1859年5月18日写给拉萨尔的信中,批评拉萨尔的描写局限于官方小圈子时,肯定了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希望他也能像莎士比亚一样,“介绍那时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第三,在人物塑造上,坚持个性化,反对类型化。第四,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这四个部分概括起来就是恩格斯为了批评拉萨尔为了席勒、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的那个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所以,所谓莎士比亚化,也可以理解为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
13.“福斯塔夫式的人物”和“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亨利四世》中的主要人物福斯塔夫是封建关系崩溃时期无衣无食的雇佣兵和冒险家的典型。他是个道德败坏的酒色之徒,专靠偷盗和招摇撞骗为生,却又能随口胡诌出各种道理来为自己的丑恶行为辩解,以锋利的言辞对世事加以讽刺和讥诮。他出生封建阶级,却蔑视封建的荣誉观念;身上沾满了没落阶级的坏习气,却又时而流露出平民社会底层人物的乐观精神和粗犷风趣。福斯塔夫是历史过渡时期中过渡性小人物的真实写照,莎士比亚通过这类典型人物的行动和冲突,展示出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反映了封建关系崩溃时期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恩格斯很重视《亨利四世》中描绘广泛社会生活来突出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法。他在1859年5月18日致拉萨尔的信中指出:“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
文学典型名词解释 篇2
原型是物体范畴最好、最典型的成员,而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我们说语用、语境、语体等是影响这一结构中名词的典型性的重要因素。符合语用、语境、语体的要求的程度越高,我们说这个名词词组的典型性越强;符合语用、语境、语体的要求的程度越低,我们说这个名词词组的典型性越弱。
1“很+NP”结构中NP的主要类别
名词是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按照指称对象的不同可以把名词分为若干种类如地域名词、时间名词、抽象名词等。在祝莉(2004)的分类基础上,我们从指称对象、语义属性的角度,将NP分成五大类:
第一类:地域名词
如:很中国、很波西米亚、很广州、很西藏、很西方等
第二类:时间名词
如:很中世纪、很上古时期、很21世纪、很现代等
第三类:人名、性别名词及人类属性名词
如:很林黛玉、很阿Q、很陈世美、很淑女、很绅士、很贵族、很女人、很男人等
第四类:具体名词
如:很牛、很牲口、很阳光、很奶油、很木头等
第五类:抽象名词
如:很唯心主义、很小儿科、很柔情、很低调、很感情等
这里可以看出“很+NP”格式中名词有相当大的分布面。
从“很+NP”的语义特征上看,从表层上看,是程度副词“很”直接修饰名词词组,但从深层次上来说,“很”修饰的是这个名词所指代的那个事物内在的性质状态,也就是这个名词所含有的若干语义特征中说话人想突显的一个或几个特征。因此实质上,“很+NP”是一种语言结构表象,NP已经临时获得形容词的意义,转换成“很+AP”了,即其中的名词已经形容词化了。
由于名词词组所表达的语义特征要比单纯一个形容词更为丰富,因此听话人要想了解此结构的含义,必须先了解此名词词组的性质特征义,再进行分析选择。因此此结构表达的语义较为含蓄,要求听话人花费更多的心力。理论上,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性质特征,那么一切名词都可以进入“很+NP”结构。但事实上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是有限的。人们对名词事物性质特征认识的把握的程度的差异造成了“很+NP”格式中名词的典型性与非典型性的程度差异。接下来我们就从语用、语境、语体等方面分析它们对这一结构中名词的典型性的影响。
2“很+NP”格式中名词的典型性的语用限定
一切名词如果它所指代的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特征在人们的头脑中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而且这些性质特征的程度差异是显著的,是人们,特别是表达者能够清晰地把握的,那么这样的名词就有可能进入“很+NP”的格式中。
例如人们之所以说“很女人、很男人”,就是由于男人和女人的性质特征及其程度差异是很容易感知把握的。而“很墙壁,很门,很面条”这样的话之所以至今还没有出现,首先就在于“墙壁,门,面条”的性质特征虽然不难把握,但其中的程度差异是人们不很注意,因而也就不很容易把握的。但不能就此断定一定不可以说“很墙壁,很门,很面条”这样的话。因为在特定条件和环境下,由于交际的需要和互动,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比如说,当墙壁具体化为“城墙”,“门”具体化为“铁门”的时候,我们可以说“那人的脸皮很城墙”,“我一进屋就看见他那很铁门的脸”。这是因为“城墙”具有厚的特征,而“铁门”让人想到冷冰冰、死板的形象。
在构建“很+NP”结构时,NP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其必须具有显著的性质特征,并能为说话交流的双方达成共识,以达到交际的顺畅。这种结构有着别具一格的语用效果。语言中有一条重要原则即经济性原则,简化了语言数量还能表达丰富的语义信息。它具有言简意赅、精练经济的效果。因此能为大众所接受并逐渐形成潮流。
也许表达者想要传达的用意比较复杂,也许他要表达的本身就是一种较为模糊的感觉,他运用这种组合,目的就是要给读者更多的思维想象的空间,让听读者自己去丰富话语的含义,获得一种参与创造的快乐。
3“很+NP”格式中名词的典型性的语境限定
“很+NP”格式中的典型性名词要受到特定语境的限定。这主要指的是特定的上下文、话题、交际的场合、说话者双方的认知能力、百科知识、文化背景、心理因素、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环境的影响。
如“几年不见,她已经变得很现代了”。这里的“现代”指什么?究竟是指现代人的世故冷漠自私的一面,还是指时髦喜欢追求物质享受的一面?是指有眼光有品位有情调举止优雅的一面,还是指生活节奏快、办事效率高的一面?单纯根据字面,我们很难一下明白,只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表达者的真正用意才可能比较清晰。比如上文是“她以前在上学的时候很老土,什么也不懂。现在参加工作了,几年不见,她已经变得很现代了”。在这样的上下文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很现代”应该是指有眼光有品位有情调举止优雅的一面。
语言作为一种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全民性民族性等特征,同时她又是文化的载体,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很+NP”这种言语现象也具有全民性、民族性,并受制于各种因素。
比如我们说“她今天的打扮很波西米亚。”如果我们是对去过波西米亚,感受过那里的人文民俗或通过杂志报刊,对那里的风情有一定了解的人说,那么是非常得体的,彼此能够把握交际信息。但如果是对波西米亚没有任何了解,一无所知的人就不可能理解,更谈不上达到什么语用效果。
又如“十字街上还有一个饭铺。一般是挂一个或两个红幌,(挂蓝幌的是回民馆子)……挂四个的是省城的大饭店,挂八个幌的是当代宰客最豺狼的地方”(阿成《凡世风景》)和“哥,按你的说法,好像我们特别不懂事,特别牲口”(刘恒《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这两例中的“最豺狼”、“特别牲口”都带有鲜明民族烙印,同时又包含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在汉族语言中“豺狼”一词从词的感情色彩来说是贬词,具有贪婪凶狠等鲜明的特征;“牲口”是一个中词,泛指用来帮助人干活、听人役使的家畜如牛、驴等,不具有人类的一般感情。这两个语例中的“最豺狼”、“特别牲口”分别指大饭店的饭价高得犹如豺狼一样贪婪凶狠,让人望而止步;“我们”不通情达理,不具有人类的普通感情。
说话双方的教育背景也影响和制约着这一格式的使用。如一个对文学作品没有多大了解的人很难说出“你这个人很林黛玉呀。”或者“他呀,是个很阿Q的人。”之类的话来。而一个对《红楼梦》和《阿Q正传》不了解,对林黛玉和阿Q各自的性格特征、处事方式不了解的人也是无法真正理解的。
因此语境因素是影响“很+NP”格式中名词的典型性的又一重要因素。
4“很+NP”格式中名词的典型性的语体限定
“很+NP”格式中名词还要受到语体因素的限制和影响。根据调查,“很+NP”格式主要出现在文艺语体(如小说、散文等)、新闻语体(如通讯、特写等)。这是因为“很+NP”格式的语用效果能实现文艺语体和新闻语体追求语言生动活泼、新奇别致的目的。“很+NP”格式可以使文学语言、新闻语言产生“陌生化”、“新奇感”、“生动性”等多方面的语用效应。而在强调规范、精确、严密、平实的政论语体、科技语体、公共语体中很难发现“很+NP”格式的身影。因为语用原则中还有一条是“需要”。
如(1)脸色不好时,就化一点淡妆,让人看上去很阳光。(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2002、3、12)
(2)脸上留下一块很男性的伤疤。(赵瑰《流星》)
(3)立刻有一种很母亲的感觉笼罩了全身。(丁楠《小镇》)
(4)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均非官僚机构所倡议,本身带有很民间的色彩。(孙郁《学在民间》)
(5)“殷法能兴高采烈地拿起了杜晚青的手很绅士风度地吻了下去。”(梁凤仪《花帜》)
(6)“慕天,这儿的清晨,烟雾弥漫,很诗情画意。”(梁凤仪《醉江尖》)
这些例子都是出自于新闻报道或文学作品如一些小说及散文中。由于语体的限定和影响,这些名词的使用更具有典型性。
5 结束语
总之,“很+NP”类言语形式以一种超常规组合结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语言运用之中。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过研究。本文旨从认知语言学中典型性理论入手,对影响“”格式中的名词的典型性的几个因素,即语用、语境和语体三方面进行阐释。我们认为,出现在这一结构中频率越高的名词越具有典型性,与之相对应的是这些名词或名词词组更加符合这三个主要因素的要求,也就是说这三个因素对其约束影响力更强。
参考文献
[1]Rosch E.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s Categori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75.
[2]沈家煊.类型学中的标记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
[3]王军健.“很N”的语用学思考[J].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1).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祝莉.“很+NP”类结构及其语用价值[J].广州大学学报,2004(4).
名词典型题例 篇3
A. ideasB. photosC. newsD. stories
解析:much 是用来修饰不可数名词的, A、B、D三个选项均是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C项为不可数名词,因此选C。
2. I have two ____ and three bottles of ____ here.
A. orange; orangeB. oranges; orangesC. oranges; orangeD. orange; oranges
解析:orange 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可数名词意为“橘子”,另一种是不可数名词意为“橘汁”,此题第一空应填可数名词,第二空应填不可数名词,因此选 C。
3. Every evening Mr. King takes a ____ to his home.
A. 25 minutes’ walkB. 25 minute’s walkC. 25 minute walkD. 25 minutes walk
解析:句中的 minute应该用其复数的所有格形式,因此选A。
4. An old ____ wants to see you.
A. peopleB. person C. the peopleD. the person
解析:person与people 都有“人”的意思,但用法不同。“一个人”用 “a person”,“两个人”用“two persons”; people 泛指“人们”,是集合名词,表示复数;the people 指“人民”;a people 指“一个民族”。因此选B。
5. Help yourself to ____.
A. chicken and appleB. chickens and appleC. chickens and applesD. chicken and apples
解析:chicken 可用作可数名词意为“小鸡”,用作不可数名词意为“鸡肉”,根据题意应理解为鸡肉;apple为可数名词,故应用复数形式,因此选D。
6. Oh, dear. I forgot the two ____.
A. room’s number B. rooms’ number C. room numbersD. rooms’ numbers
解析:room number 房间号码。room可直接用作定语修饰后面的名词。类似的还有my physics teacher,two bus drivers等,因此选C。
7. She has been in Tianjin for ten years. Tianjin has become her second ____.
A. familyB. houseC. home D. room
解析:family指家庭或是家庭成员; house指房子(住所); room指房间;而home 指家,因此选C。
8. ____ mothers couldn’t go to the meeting, because they have gone to Shanghai.
A. Mary and Peter’sB. Mary and PeterC. Mary’s and PeterD. Mary’s and Peter’s
解析:此句中“mothers”是复数,表示的应是两个人各自的母亲,因此选D。
9. Li Lei has been to ____ many times this month.
A. her uncleB. her uncle’sC. her unclesD. aunt’s
解析:此句意为 “李蕾这个月去过她舅舅家多次。”表示具体场所时,可省去所有格后面的名词,因此选B。
10. He is a success as a leader but he hasn’t ____ in teaching.
A. an experienceB. much experienceC. many experiencesD. a lot of experience
解析:experience 作 “经验”讲时是不可数名词,作“经历”讲时是可数名词。本句中应理解为“经验”,因此是不可数名词,排除 A、C两项。又因 a lot of , lots of, plenty of 只用于肯定句,不用于否定句,因此选B。
11. A classmate of ____ was here ten minutes ago.
A. youB. yourC. your sisterD. your sister’s
解析:此题考查名词的双重所有格。应选D。
12. A group of ____ are talking with two ____.
A. Frenchmen; GermansB. Germans; Frenchmans
C. Frenchmans; GermenD. Germen; Frenchmen
解析:Frenchman 是复合词,其复数形式为 Frenchmen; German 的复数构成为直接在词尾加-s,因此选A。
13. The team ____ having a meeting.
A. isB. are C. amD. be
解析:team 是一个集合名词,既可表示单数意义(指整个小组),也可表示复数意义(指小组中的成员),根据题意应为后者,因此选B。
14. “Would you like ____?”“____, please.”
A. drink; Three coffeesB. a cup of drink; Coffees
C. a drink; A coffee D. a drink; Three cups of coffees
解析:drink 和coffee都是不可数名词,可以用…of来表示数量, 如three cups of coffee, 当前面加a 时,则表示“一杯”,因此选C。
15. The Great Wall was made not only by ____, but also the flesh and blood of ____ men.
A. earth and stone; millions ofB. earths and stones; millions
C. the earth and stone; million ofD. the earths and stones; millions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篇4
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隐含叙述者:隐含叙述者是指读者在侮述文本中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陷在侮述者并不是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不存在侮述者,陷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人物背后,黥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侮述动作中艺术真实性:简括地说,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抒情作品:抒情作品是专门用来抒情达意的,它体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是与叙事作品相对而言的另一类文学作品;具体的部分。地说,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悖论: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本存在方式。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文学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表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噗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现性及个性。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语言层面:语言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两种形态。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属于文学风格节奏:节奏是文学语言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的主观方面,也是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
语言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型,高韵味:指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具低和轻重型。有含蓄美。
音律: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民族风格: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言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定民族的特征,是文该民族的精神特点,审美要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文法层面: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面之艺术灵感:艺术灵感是指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主体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级强的思维状态。的构面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法。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词法:又称字法,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造艺术篇法: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思维过程。
辞格层面:辞格层面是文学语方组织的基本层面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定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程式的运用状况。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手法。
文学形象: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具有艺文学消费: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审美与娱乐等方现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的美感的人生图画。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协。
典型:是指定实型作品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必理结构: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典型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人物或典型性格。必理图式。
典型环境: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 境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
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虚实相生: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境指由实境
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
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
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象征意象:文学象征象是指表意作品中呈现的以
表达现念或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表现手段的,具有茺庭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它是
表意型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象征意象化:营构文学象征意象的原则和方法叫
象征意象化。它是象征意象创造的必经之途,即
在抽象思维的指导下追求意象应合,不惜以茺庭的象求得意念的真实。
茺诞性: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特征,指艺术家有意
创造出不合常理,不合常形象以达到揭示某种哲
理或观念的目的。
叙事:叙事就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
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故事时间: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
序,也就是故事中所虚构的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
间过程;这个时间的顺序和长短是由所讲述的故
事内容给出的。
文本时间:文本时间是叙述文本叙述语言排列的前后顺序,或者说是读者阅读文本所依照的顺序;
这个时间实际上是叙述语言本身的前后顺序和
长短。
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
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
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主要是四种;第三人称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述和人称或视角变换叙
述。
叙述标记:叙述标记是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
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故事: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份。组成故事的要素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由这些事件组织成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发生这些事件的具体场景
这个三个主要方面。
结构:结构是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
态。叙事作品中的结构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表
层结构,即叙事文本自身的结构;另一层是深层
结构,即超出叙事文本的文化结构。
叙述功能:叙述功能是根据俄在情节过程中特定
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对叙述功能的研究
问题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普洛普在民间故事
文学评论名词解释 篇5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 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韩愈,柳宗元
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表象:保留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映象。
全景小说:多层次,多线索,多主题,跨时空,竭力描写社会生活全景,百科全书。
移情说:感情外射,原本我的感情外射或融入到物的身上,使之亦有,我就是物,物就是我。距离说:拉开功利距离的体验。对已有的经验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与对共同生命着,为入;体验又要反刍,进行自审,为出;两者辨证统一。
文本: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根据一定的语言规律和语义规则组成整体语句,未经读者阅读只是语言产品(如书)。
文学文本: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
桐城派:方苞开创,刘大木魁,姚鼐发展,学《左传》、《史记》先秦西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讲究义法,水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分文章风格。文之精粗:粗是形色声名,可见可听的外界景象;精是指道。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
语言:声音与意义结合的符号表意系统,是人类交际最重的工具。文学语言: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语言结构:语言集团的总模式,代代相传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名法、词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代码。
言语:在特定语境下人的说话活动,是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传达个人说话的一种信息。
语言革命:胡适提出,1.言之有物,2.不模仿古人,3.讲求文法,4.不无病呻吟,5.不滥调套语,6.不用典,7.不讲对仗,8.不避俗字俗语。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是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语音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包括节奏和音律。文法层面:文学语言组织基本层面之一,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调、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包括词法、句法和篇法
辞格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本色化。
文学形象: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可感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高级形象形态: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
审美理想: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艺术形态美:构成艺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形式美。类型说:主张表现人物最突出的特点,重视共性,忽视个性。个性典型说:从重视典型共性到重视典型个性。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中介—特殊说:包含个别因素又不是个别,包含普遍因素又不是普遍;以个别而言是本质,以本质而言是现象。
文学典型:作品中呈现的、显示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扁平人物:具有类型性和漫画性,表现一种单一的特性或意念。
圆形人物:具有人性的深度,具有多重性格侧面,随作品发展而变化。
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点明典型形象的现实基础,陌生指出典型形象的独创性。
自然主义:着描写现实生活的非本质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外在真实,反对典型化。不能反映生活本质。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 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典型环境: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现实关系的真实性;时代脉博和动向。
诗有三境:物境(诗由物生)、情境(诗由情生)、意境(揭示思想与事理)。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象:心理意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内心意象是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文学象征意象: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寓言式象征意象:通过故事情节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
符号式象征意象:通过无情节的整个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观念与哲理。现代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
中国叙事学:综合西方传统叙事学和现代叙事学,具有创新性和个性的叙事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
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叙事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观察、分析叙事活动。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记。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时距、次序、频率。时距: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的接续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排列顺序对照形成的关系。频率: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重复的关系。
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
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以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叙述标记: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叙述内容: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人物、结构、行动。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涉及事件、情节、情景。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
情节: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景: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人物:推动故事的进展和具体生动的形象。扁形、圆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个类型。表意性人物:不具有性格内涵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性格人物:具有一定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人物。
结构: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按照叙述顺序组成的各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深层结构:故事各要素按故事的文化背景某种内在结构关系排列组织起来的超出叙述顺序的整体。
行动:是人物有目的的行为。叙述功能、叙述逻辑、符号矩阵。
叙述功能: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叙述逻辑:根据人物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符号矩阵:由四个符号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叙述动作: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叙述者、接受者。作者:创作作品的人。
隐含的作者:进入作品的叙述活动后的作者。
叙述者: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
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日常个性: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它是创作个性形成的基础。功利性。
文体:文学风格的载体,是一些持久性的体制、样式、类型,都是广义的语言秩序。作品的体裁、体制;文学的语体; 文学的风格。
文学语体:与一定的体裁相匹配而显示其特征的文学语言,表现为特定的语言体式。抒情语体;叙事语体;对话语体。规范语体:具有规范性的语体。
抒情语体:一种表现对情感的体验、特别钟爱声音功能、擅长偏离语言常规且频繁运用修辞手法的语言体式。
叙述语体:用于叙述事件,在叙事性文体中广泛使用的语言体式。
对话语体:富于动作性,要求性格化和口语化的语体,多在戏剧文学创作中使用。动作性、性格化、口语化。
自由语体: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为创作个性的自由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是作家创作个性发展为风格的唯一途径。
文采:文学作品中的言语色彩,是语言的特殊组合,是文学风格的外衣。情调:作品中的情感格调。
气势:文学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
氛围:弥漫于作品的特定气氛,往往与景物、环境结合构成意境和情境。韵味: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
时代风格: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是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品中的表现。
民族风格: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渗透于作品中所形成的特定民族文学的总体特征。地域风格:是某一地域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地方特点。
流派风格:一些思想观念、审美理想、创作主张和语言格调等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共同特点。群体文化的表现。
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
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给人压迫感、紧张感。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
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艺术想象的一种。
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艺术理解: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创作动机: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艺术构思: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激起的创作冲动驱使下,对创作对象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
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艺术概括: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选定的材料进行提炼加工的过程。艺术综合、艺术简化。
艺术综合: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对各种材料进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艺术简化:创作中对所写的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勾勒特征,对无关细节完全省略。艺术变形: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艺术传达:从艺术构思到语言的显现这一由内向外的活动和过程。
审美理想:在创作过程中自觉遵守的各种创作标准与价值追求。追求艺术真实性、社会价值、形式完美。
艺术真实性:在文学作品中客观地反映生活实际,充分表情达意,从而给人合情、合理、合意之感的审美追求。包括
历史真实、情感真实、细节真实。
文学创作主体:已经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作家个体。离开创作过程则不是。
文学消费:为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
文学生产: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创作与出版家赋予其物质形态的复制出版。
文学传播: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
文学接受:指审美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接受心境: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
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前理解”的心理状态。
预备情绪: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跃进的中间环节,受作品基本特质激发而产生的特殊情绪。“前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结构: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同化: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相致,并得到强化与巩固。
顺应: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严重不一致,而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
召唤结构:作品中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文学作品本身。合理误读:在一定的限度内,接受者对作品含义的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
审美效果:接受者在审美体验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心灵共鸣:读者与作品之间实现了活跃的情感交流及对应关系的阅读心理现象。
文学的社会交往:通过文学接受而形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
文学批评:以文学接受为基础,以一定理论与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印象性批评:感想式的鉴赏式的批评。
注释式批评:解释词句、阐释原意为主的批评。
评点式批评:在原作上加以批注、点评并与原作一起印行的批评。
英美新批评派批评:主张作品中心论,注重形式与文本的研究与批评。倡导“细读法”。精神分析批评:强调泛性欲论,用俄底浦斯情结来解释创作动机,认为艺术是人的潜意识欲望的达成。
神话原型批评:主张将作品放到某个文学原型中去研究,提倡远古神话与现代作品相联系,不同民族文学相比较。
结构主义批评:探求主宰具体作品的抽象结构。认为作品是一个符号系统,是按语言规则组织起来的语言产物。
接受美学批评:以读者为中心,读者决定一切。女性主义批评:反对男性中心主义文化,某种程度上颠覆和质疑传统价值观和文学批评传统。后结构主义批评:否定任何内在结构或中心,认为文学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是闪烁变化的语言符号的游戏。
原始艺术:人类在史前社会创造的最初的形成中的艺术。
劳动说:艺术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的。
文学思潮:在一定的时空范围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的潮流。
浪漫主义:有两种含义。一是浪漫主义思潮,二是浪漫主义创作所遵循的原则。现实主义:有两种含义。一是现实主义潮,二是现实主义创作所遵循的原则。古典主义:拥护王权;崇尚理性;语言典雅;恪守“三一律”。
自然主义: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与情感因素,片面发展现实主义再现生活的原则,追求纯粹客观。
后现代主义:现代西方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意识流、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黑色幽默。
象征主义:主张通过象征、暗示、对比和联想表现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与哲理。未来主义:否定传统,赞美运动与力,打破语言规律,任从直觉。
表现主义:反对再现,主张纯粹反映世界形象,强调主观受的绝对性。
超现实主义:反传统,反现性,主张遵从潜意识创作,进行所谓的“自动写作”。存在主义:关注荒谬、虚无的世界中的人生苦难,意识荒谬的存在性,强调自我选择。新小说:反对虚构,力求客观化描写,反倾向,构造新的小说结构。
文学流派:在一定有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摹仿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现实的模仿。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摹仿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他的合理之处在于:首先,它揭示了史前人类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特点,即人有一种摹仿的天性。其次,摹仿可能是人类最早采用的艺术创作方法。局限性:一是他虽然承认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它将摹仿归结为人的本能和天性,却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和天性从何而来,为什么摹仿此物而不摹仿彼物,其间显然忽略了人的社会实践因素和情感因素。二是,摹仿说只强调机械的描摹自然生活,却将艺术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表现性因素置之一边,这当然就很难全面把握艺术的起源和人们从事艺术活动的基本动机。
游戏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代表人物:席勒、康德、斯宾塞、谷鲁斯。游戏说试图从心理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揭示艺术发生的奥秘,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它将精神上的“自由”看作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于人们艺术的本质和艺术创造的基本动因,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游戏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社会原因,把艺术活动仅仅归结为“本能冲动”或者“天性”,并且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冲动”或“天性”来自何处,这样就难以从根本上揭示艺术起源的真正原因。另外,“游戏说”过分强调艺术与劳动的对立,艺术与功利的对立,也有一定的片面性。表现说
认为艺术起源与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代表人物:雪莱、列夫托尔斯泰、维隆、乔治科林伍德、苏珊朗格。合理之处:表现说无疑是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情感在推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动力作用,它从本质的角度体现出艺术一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因此,今天仍然有许多学者坚持从情感表现的意义上来分析和认识艺术。不足指出:首先,仅仅局限于“表现说”,很难将再现性艺术、创造性艺术的起源解释得十分清楚。其次,人类表现情感的方式是多样的,艺术之外的许多语言动作和表情都可以表现情感,仅仅强调感情的冲动和宣泄还不能完全说明艺术产生的真谛。巫术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活动。代表人物:爱德华泰勒、雷纳克、萨罗蒙赖纳许、吉德逊。巫术活动所创造的艺术具有双重的意义,它既能够增加巫术效果的气氛、情绪与形象的逼真,又能够使这种摹仿的外观创造及情绪宣染将人们带入一种幻觉真实,从而导引出一种愉快的感觉,最终又使之转化为审美愉快,这是,这种愿与武术活动的形象与情绪就脱离了实用的、功利性的目的,获得了独立的意义,不再是巫术,而是艺术了。但是,如果将巫术作为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是不妥的,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原始艺术都与巫术有关。
劳动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代表人物:毕歇尔、希尔恩、马克思德索、普列汉诺夫。正确性:首先,劳动是原始艺术最主要的表现对象。其次,史前艺术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留下了大量的劳动生产活动的印记。但是,过分注意劳动与艺术发生的直接关系,也不免有些简单化。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却不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劳动以外的其他社会生活的内容,也与艺术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艺术的生产是以人的手由于劳动而达到的高度完善为前提的,但艺术起源主要的是指社会学意义和心理学意义上的推动力,也就是说指原始人最初的创作动机究竟是什么,从这一意义上来探讨劳动与艺术的关系,还很难判定它在艺术起源方面的作用究竟如何。
艺术家
艺术家是人类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丰富情感的人,并且主要运用独特的思维和技能去表现人类丰富的感情。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艺术家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能力。艺术构思
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指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生成的思维过程
艺术意象
是艺术家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规律作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观念中的艺术形象。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蕴追求的体现,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风格
艺术创作的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的特点,是由艺术家的主观方面的特点和作品的客观特性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貌 艺术流派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篇6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来源: 徐木的日志
一、名词解释
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6、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7、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8、七绝圣手:指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大力用七绝写作,留存下来有七十馀首绝句,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
9.李杜:特指李白和杜甫,二人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成就最高,且生当同时,交谊深笃,故唐人习惯将其并称。
1、“诗史”:“诗史”是后人对杜甫诗的评价。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所提供的史实,甚至可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具有史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他的诗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2、“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所
10、大历十才子:指活跃于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不同史籍所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主要有钱起、卢纶、李端、司空曙、韩翃等。所作诗歌多应景献酬,流连光景,粉饰现实。部分诗作抒写沉沦下僚,怀才不遇之感。诗歌艺术造诣较高,多为近体,五律成就尤高。
11、“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近体,尤工五律,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炼,自称为“五言长城”。
12,韩孟诗派: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合称,孟郊诗颇得韩愈赏识,当时即有“孟诗韩笔”的称誉。同时二人作诗皆好奇思硬语,诗风相近,故称。13以文为诗:是韩愈的一种创作倾向和自觉的美学追求。主要特点是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不受韵律、节奏、对称的约束,打破诗歌圆转流利、和谐对称的特点,融叙述、议论为一体。“以文为诗”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影响极为深远。
14郊岛:指中唐诗人孟郊、贾岛,二人并称。二人诗多愁苦凄清之境,且诗风孤郁悲凉,凄寒局促。苏轼《祭柳子玉文》用“郊寒岛瘦”概括二人的风格。
15长吉体:长吉是李贺的字,此指李贺诗所独具的风格。其诗色彩浓丽、想象奇诡、情调幽冷、构思独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于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16、新乐府: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
17、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李绅首先创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写了和诗十二首,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五十首,正式标举“新乐府”之名。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新乐府诗,由此形成影响较大的新乐府运动。
18、张王乐府:中唐诗人张籍、王建的合称,二人借长于乐府诗,内容多反映民生疾苦,诗风浅近,故齐名。
19韦柳:中唐诗人韦应物、柳宗元的合称,二人皆长于山水田园诗,且诗风淡远,后人往往并称之。20、小李杜: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的合称,二人皆晚唐杰出诗人,又生于李白、杜甫之后,故称。
21、无题诗:是李商隐的创造。或以“无题”名篇,或借诗的首二字为题,内容或写爱情,或借男女之情而别有寄托。这类诗词旨隐约,意蕴丰厚,往往难以确解。
22古文:古文之名,始见于司马迁,指汉时先秦文字。古文作为文体,始于韩愈,指上继先秦两汉、奇句单行的文字,是相对于盛行于六朝、在唐代仍占据主导地位的骈体文而言的。
23、骈体文:骈文:指讲究对偶、声韵、辞藻华丽、多用典故的文体,又称之为骈俪文或四六文。它的出现,突破了早期散文过于古朴简单的格局而向形式美方向发展,但到后来,弊端也随之而生,华美的形式往往成了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障碍。
24、古文运动:中唐时期由韩愈领导、得到柳宗元大力支持、有“韩门弟子”参加的,以“文以载道”相号召,以古文反对骈文的一场运动。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它带来了散文创作的大繁荣,造成了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古文运动扭转了六朝至唐初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在散文的思想与艺术发展上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25、词: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唐五代时期通常称“曲子”或“曲子词”。词又名诗余、乐府、长短句。
26、敦煌曲子词: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因是在敦煌发的,故称。敦煌曲子词保存了词的初始形态与内容特征。内容丰富庞杂,风格自然朴实,感情直率,生活气息很浓。
27、花间词: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编十八家词人的词五百首为《花间集》,这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选集。十八名作者,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外,均为西蜀词人。他们的词风大体一致,后世因称他们为“花间词人”和“花间派”。花间派尊温庭筠为鼻祖,多写闺阁情事,情致缠绵,辞藻富丽。代表作家除温庭筠、韦庄外,还有欧阳炯、李珣、鹿虔扆、牛希济等。
28、南唐词人:五代稍晚于西蜀词在南唐地区出现的一个词人群体。重视以词言志,偏重抒写情怀,拓宽了词的内容和意境。词风清丽淡雅、擅长白描。代表词人有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
29、易安体: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种词风,因她号易安而得名。其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感真实动人。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大胆而又真切。第二,语言浅显自然,却又韵味无穷。第三,情感表现形象具体而富有美感。
30.辛派词人: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宋初三体: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此为西昆体。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31、苏梅:苏舜钦在诗歌上创作上与梅尧臣齐名,人称苏梅。
32、半山体:王安石退居江宁后,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后人将他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
33、苏黄:在宋代,黄庭坚被认为是与苏轼并驾齐驱的诗人,称之为“苏黄”。
34、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这是黄庭坚的创作方法,就是对前人的作品加工改造,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一是袭用前人的语言,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
35、江西诗派: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
36、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家”,指的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这四大家虽然早期曾受江西诗派影响,但除尤袤外,其他三人均能跳出江西诗派的樊篱,自创面目。
37、永嘉四灵:永嘉四灵。指的是浙江永嘉(今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字灵芝)、翁卷(字灵舒)。他们的诗以贾岛、姚合为宗,多为近体,喜用白描,不用典,主要描写山水自然和自我感受,境界狭窄,讲究苦吟,诗风单一。
38、江湖诗派:江湖派是稍晚于四灵,并受四灵影响的一个诗派,因作品多收入《江湖集》而得名。他们多为落第文人、江湖清客。诗风不一,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幽静清苦,有的新奇,有的旷达。代表人物主要有刘克庄、戴复古、方岳等。
39、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宋时期的八位著名散文家,他们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40、三苏:指的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论述
1、为什么诗歌在唐代取得了高度的成就?
参考答案:第一,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第四,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第五,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大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
2、初唐诗歌革新经历了几个阶段?
参考答案:初唐诗歌革新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唐太宗君臣为代表,鉴于南朝历代统治者败亡的教训,从巩固基业的需要出发,重视思想文化的统治作用,提倡中和雅正的文学主张,在诗风转变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第二阶段以“初唐四杰”为代表,他们力图改变齐梁余风,扩大诗歌题材,不仅推动了律诗的发展,并对唐代文风的转变起到重要作用。第三阶段以陈子昂为代表,标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开拓了唐诗正确发展的道路。
3、《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春江花月夜》是著名的七言歌行,被闻一多赞美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有如下特点:第一,诗采用的是乐府旧题,诗中表现的也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赋予了全新的内容。第二,全诗以浩瀚幽远、静谧瑰丽的春江花月之夜为背景,将传统诗歌中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升华为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第三,表现了对年华、青春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全篇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第四,韵律和谐婉转,富有音乐美。
4、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陈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表达了他的诗歌革新主张。首先,他用“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概括了前代文学的弊病和不足;其次,他明确标举“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第三,他提出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之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这就指出了文学发展的新方向。
1、如何理解“盛唐气象”?
参考答案:盛唐诗歌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体制大备,艺术精湛,思想和艺术都超越前代而臻于唐五代诗的顶峰。欣欣向荣的时代造就了一代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热情开朗、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也激起了他们入世与出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在内容方面形成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在艺术上则表现出清新自然、雄健高华、兴象超妙、声律圆融的鲜明特色。
2、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参考答案:
一、善于发掘与自己主观情感相契合的客观景物,抓住其特征,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微妙的心理感受,使诗情与画意达到高度的统一;
二、对自然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恰当的构图在诗里表现出来;
三、以禅入诗,即以独特的禅宗的审美眼光观照自然,从而特别善于发现和捕捉大自然中极细微的声响和动态,生动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和内在的律动,进入常人不能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创造出独特的优美静谧的意境。正是在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中,王维的诗创造出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
3、高适与岑参在边塞诗写作方面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高适、岑参同以边塞诗擅名,同长于七言歌行,诗风同样豪放。但也有不同:“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高适诗超过岑参;在题材丰富新奇方面,岑参超过高适。高适诗将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苦难与崇高相对照,表现出慷慨悲壮的美;岑参诗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奇伟壮丽之美。艺术上高适诗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殷璠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岑参诗意奇、语奇、调奇,殷璠评其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4、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李白集入世、隐逸、求仙、任侠于一身,世界观比较复杂,但诗歌创作的主要倾向是积极入世,他是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既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国力,也反映了盛唐气象背后的危机及危机爆发后的悲剧。主要内容为:(1)强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歌唱理想,同时也反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将进酒》、《行路难》。(2)反权贵、反传统的傲岸精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3)描写并赞美祖国山川,大略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的壮美意境中抒发豪情壮志,另一类则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天真的情怀。
5、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参考答案:李白的诗歌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主要特点有:(1)强烈的主观色彩。诗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诗歌的跳跃性也极强,因为他往往不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而是按照情感的踪迹来结构全诗,通过诗歌的开阖跌宕表现感情的变幻无常。(2)充沛的气势。李白诗的抒情往往是喷发式的,奔涌而出,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而且意象雄奇壮美。(3)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李白诗歌的想象天马行空,变幻莫测,奇之又奇。(4)语言清新俊逸。如他自己所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5)与风格相适应,在诗体的选择上,较少用律诗,而多用便于纵横驰骋、随意抒写的以乐府体为主的古诗,尤其是七言歌行。
6、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参考答案:(1)叙事诗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从一个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同时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大力写作新题乐府,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驱。(2)抒情诗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对自己丰富复杂、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解剖。(3)十分重视锤炼诗歌语言,语言苍劲凝练,往往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自称:“语不惊人死不休。”把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4)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并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尤其是律诗,在他手中日臻于纯熟,极大地扩大了表现范围。其中最为成功的是七律,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而且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表现力。代表了他对中国诗史的贡献。
7、杜甫对诗歌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1)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直接开启了中唐的新乐府诗创作。(2)用律诗反映时事政治,为律诗尤其是七律注入丰富深刻的政治内涵。开辟了全新的题材领域,对晚唐李商隐,尤其是宋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用诗歌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琐细内容,扩大了诗歌的功能和题材。(4)将议论引入诗歌,影响到韩愈的“以文为诗”,宋诗的散文化。
8、韩孟诗派的新奇险怪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韩孟诗派追求诗风的雄奇怪异,他们有意打破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在艺术上创新求异,探索诗歌的新形式、新风格。主要表现为:(1)采用过去不常用的内容甚至是世俗、丑陋之事入诗,逞奇矜博,出奇制胜;(2)想象奇崛,意象怪奇,构思奇特,标新立异;(3)注重造语炼字,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将散文、骈赋的句法引进诗歌,使诗句可长可短、变化多端。
韩孟诗派成员除共性之外,还有自己的个性,如韩愈以气势雄大和意象怪奇见长;孟郊多用僻字险韵与生冷意象,使怪奇向幽僻冷涩一路发展;贾岛的诗表现出尖新奇巧的特点;姚合诗追求字句精警清丽;卢仝、马异等人想象离奇、语言生僻等。韩孟诗派努力变旧求新,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但由于过分地刻意求新,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诗歌的节奏美、形象美,也存在明显的弊病。
9、李贺诗奇崛冷艳、虚荒诞幻的风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1)异于常人的艺术思维;(2)奇异荒诞的想象、夸张;(3)大量虚幻意象和古怪生新诗境的营造;(4)奇异峭拔、幽奇冷艳的遣词造句;(5)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创造性运用。
10、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要点和得失
参考答案:白居易在总结前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其观点主要体现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中。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强调诗歌与政治与现实生活、民生疾苦的密切关系,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和“唯歌生民病”等口号;二是提出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形式应服务于内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进步意义表现在:强调了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呼吁诗人正视社会现实,从而拓展了诗歌的题材。并且使不少诗歌揭露社会弊病,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局限性表现在:完全从对于政治与教化的作用来看待诗歌的功能,把“风雅比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影响了对前代作家的正确评价。此外,在强调政治内容时,忽视了诗歌的抒情意义,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影响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11、如何理解《长恨歌》的主题? 参考答案:《长恨歌》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白居易的本意是要“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所以,诗的前一部分对君主的耽色误国和贵妃的专宠有所讽刺。但是,一方面由于作者对明皇的看法存在着矛盾,毕竟这个历史人物既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又是“五十年太平天子”和悲剧的承担者,所以在描述杨、李爱情悲剧本身时,又抱着同情态度,用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和语言把这场悲剧写得缠绵悱恻,使得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这就出现了双重主题彼此纠缠的现象。既有讽刺,又有同情。诗的客观效果是同情远远地超过了讽刺。因而《长恨歌》留给读者的,主要不是对唐明皇和杨贵妃荒淫误国的批判,而是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深深感动。
12、白居易叙事诗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白居易叙事诗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贯穿于叙事全过程的强烈的抒情性,使得全诗风情摇曳,生动流转,极富艺术感染力。《琵琶行》与《长恨歌》是杰出的代表。强化抒情因素的方法是:(1)叙述、描写事件,运笔极为简约,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务求尽情,抒情叙事结合得天衣无缝,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2)在叙事抒情中,往往采用精致生动、声色和谐的意象来营造氛围、烘托出浓重的情绪氛围。(3)大量运用生动的想象、虚构,及新颖精妙的比喻。(4)语言明白晓畅而又精纯确当。
13、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有何相同与不同?
参考答案:刘禹锡、柳宗元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的,所以抒写内心的苦闷、哀怨,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着精神,便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但二人风格又有不同:(1)刘禹锡性格倔强刚毅,善化低回哀婉之音为慷慨激越之韵,因而诗中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和豪健雄奇的风格。擅长近体,大都简捷明快,风调俊爽,哲理与诗情渗透其中;柳宗元性格激切、执着,面对沉重的人生忧患,很难解脱出来,诗作大都染上浓郁的幽清悲凉色彩。作品于淡泊中呈现出幽怨冷峭的风格。(2)刘禹锡最有代表性的是咏史怀古诗,表现了他对历史、人生沉思后的感悟,有一种隽永的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不仅有相当的深度和力度,而且耐人涵泳。柳宗元成就最高的是山水诗,构思精巧,意境清新,情致深婉,处处流露出孤寂凄婉的情绪,显示出其清峻高洁的人格,苏轼概括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总的说来,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气雄,柳诗骨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
14、杜牧咏史怀古诗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杜牧的怀古咏史诗数量比较多,而且大多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寓有盛衰兴亡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按内容和艺术特点可分两类,一类借古喻今,讽刺帝王的荒淫,议论朝政得失,如《过华清宫》在史实的基础上,驰骋丰富的艺术想象,既引人人胜,又耐人寻味。全诗不着一句议论而题旨自见。另一部分以诗论史,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具有史论色彩。如《赤壁》,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这一写法尤为后代许多诗人所仿效。对现实政治的关切,在杜牧诗中形成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即使是流连山水、描摹自然之作,也常常融合了他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15、李商隐无题诗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1)善于捕捉并精心选择富有情感表现力的意象。这些意象一方面呈现出色彩秾丽或神秘谲诡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大都蕴含哀愁、彷徨、伤感等感情色彩。(2)意境朦胧迷离。这是因为李商隐诗着重表达的是对某些人生经历的内心深层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丰富复杂,难于捕捉,更不易明白传达的,因而只能用比兴象征手法加以表现。,由此造成意境的朦胧。(3)结构迂回曲折、回环往复。李商隐诗着重吟咏的是情绪,往往从不同角度叠加重复,表达上又采取幽微隐约的方式。(4)多用典故。
16、“古文运动”有哪些基本主张? 参考答案:(1)主张“文道合一”,即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为道服务。一方面“文以明道”,强调文章要贯穿儒道的精神,具有阐发儒道的作用。(2)主张文体革新。既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博采前人遗产,又强调创新。指出学习古文辞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反对模仿因袭,主张“词必己出”。(3)提出不平则鸣的思想。
17、韩愈散文创作取得哪些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韩愈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家。感情充沛、风格豪迈、笔锋犀利、气盛言宜,形成特有的雄奇恣肆、浩大奔放的气势和充沛的逻辑力量,是韩愈散文的基本风格。而不同类型的散文又有不同的风格。(1)论说文气势磅礴、纵横开合,论证雄辩有力,善于通过对比、排比、比喻、反讽等手法增强文章的论辩力量。(2)杂文嘲讽现实,揭露矛盾,犀利精悍。或长或短,或庄或谐,嬉笑怒骂,怪怪奇奇,具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如《杂说》《进学解》等。(3)记叙文继承和发展了《史记》、《汉书》记事写人的传统,善于选择典型的真实事件和细节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在客观的叙述中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如《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4)抒情文主要见于祭文、书信。这些作品融抒情、叙事和议论于一体,感情强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祭十二郎文》。
18、柳宗元散文创作取得哪些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⑴政论文:表现了对各类哲学、政治、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逻辑谨严,文笔犀利流畅。如《封建论》、《天说》等。⑵寓言:共20多篇,大多以虚构的动物故事,讽刺社会的病态现象,揭露和批判当权的旧官僚。想象丰富奇特,细节刻画生动,语言犀利幽默,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使寓言由先秦散文中说理的工具,变为独立的文学样式。代表作有《三戒》等。⑶杂文: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被贬被弃的一怀幽愤,深刻透露出作者对混浊世事的强烈不满;二是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语言辛辣,笔无藏锋,嘻笑怒骂,痛快淋漓。⑷传记文与抒情文:通过人物本身的活动与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⑸山水游记:是他散文中成就最高、最有特色的。奠定了我国游记文学的基础,对宋以后的散文家有较大影响。总的说来,柳宗元思维缜密,笔锋锐利,行文周密,语言“峻洁”,风格雄深雅健。体现出与孤高脱俗的人格相统一的散文风格。
19、为什么鲁迅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
参考答案:晚唐小品文是韩、柳杂说、寓言小品等类文体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晚唐日趋尖锐的各种社会矛盾下的产物,取得了以下成就:(1)它继承和发扬了古文运动批判现实,文以载道的传统,而在讽刺尖锐,见解深刻方面,较韩柳有过之。⑵形式上发展了韩柳文中幽默的一面,打破了唐代古文过于一本正经的沉闷局面,使散文题材开拓到日常生活中的琐闻、杂感等各个方面,风格趋向于轻松活泼。(3)对赋、铭、箴、赞等文体进行了由骈转散的革新,填补了中唐古文运动留下的空白,丰富了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代表作家作品有皮日休《皮子文薮》、陆龟蒙《笠泽丛书》、罗隐《谗书》。20、李煜词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他对词的发展有何贡献?
参考答案:李煜词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⑴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传达人物的情态和心理,于平淡中见新奇。⑵善于借助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段将抽象的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⑶语言朴素生动,而耐人寻味,达到直白通俗与形象精练统一的完美境界。
他对词的贡献在于: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使词由花前月下娱宾遣兴的应歌之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独立抒情文体,开文人抒情词的先河。正如王国维所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21、宋词繁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22、宋词发展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宋词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北宋初中期的词沿袭了唐五代词的特点,在形式上以小令为主,内容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艺术上多用白描手法。代表词人主要有柳永、张先、欧阳修、晏殊、晏几道等,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柳永。北宋后期的词,最大的特色是词的诗化,主要词人有苏轼、秦观、周邦彦、贺铸等。南宋前期的词强烈地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词人有李清照、张孝祥、张元干等。南宋后期的词分为两派:一派以辛弃疾及其追随者为代表,多表现爱国精神;一派以姜夔、吴文英等为代表,主要在艺术上精雕细刻。
23、柳永词在内容上主要有哪几类?其主要的代表作是什么?
参考答案: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主要表现男女爱情、离愁别恨。代表作是《雨霖铃》。第二类着重表现羁旅行役之苦。这一类可以《八声甘州》为代表。第三类是描写城市风光。《望海潮》(东南形胜)是这一类的代表作。
24、柳永词从风格上分为哪几类?其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从风格来说,柳永的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雅词,一类为俗词。近代著名学者夏敬观说:“耆卿词当分雅俚二类。雅词用六朝小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交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俚词袭五代淫波之风,开金元曲子之先声,比于里巷歌谣,亦复自成一格。”(《手评乐章集》)指出了柳永词两种不同风格的词的特点。所谓雅词,主要是内容多写男女恋情,但语言比较典雅,表现含蓄,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所谓俗词,主要是语言通俗,内容多写男女恋情,但为了迎合下层市民的审美趣味,往往写得大胆直露,体现了下层市民的审美要求。
25、柳永词在艺术上有何贡献?
参考答案:一是大量使用长调慢词,改变了以小令为主的传统,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使铺叙手法进入词中;二是大量吸收俗语入词,使词更接近下层人民,从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三是采用了许多新曲调,使词与当时的流行音乐结合得更紧密。
26、张先的词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参考答案:第一,善于炼字。这方面他最经典的故事便是他得名“张三影”的传说。第二是长调的运用。沿袭期的词人大多用小令,而张先的词则较多地采用了长调,在这一点上,他与柳永有相似之处。第三是序的运用。他的词往往有一个小序,交代写作的背景或缘由,这是以前的词中很少出现的。
27、欧阳的词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欧阳修的词也同当时的大多数词一样,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但是,与其他词人的作品相比,欧阳修的词有两个方面是比较独特的:第一,欧词在内容上已不再完全局限于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而把山水自然、身世感慨引入词中,这就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第二,欧词在表现手法上虽然以白描为主,但写得更为细腻生动。
28、晏几道的词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晏几道的词内容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男女爱情题材。但是,多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多表现人生变化的梦幻感。在艺术上往往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融情入景,并巧妙地融化前人的诗句,将情感表现得既真实动人,又耐人寻味。
29、苏轼的词在宋词发展史上有何地位?
参考答案:苏轼对词最大的创造,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诗为词。具体表现在: 第一,内容上,打破了过去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的传统,举凡怀古、悼亡、山水、田园、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奥秘等,无不可以入词。第二,风格上,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既有婉约,又有豪放、清旷、幽美等。第三,在词与音乐的关系上,打破了以词附属于音乐的传统,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工具。第四,艺术手法上,变化多样。传统词往往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情从景出,情景交融,苏词打
文学典型名词解释 篇7
关键词:接受美学,儿童文学,期待视野,视域融合,文本的未定性
引言
接受美学是由传统的, 以文本和作者为考量, 转向以读者受众为轴心的文学批评理论。
上世纪, 接受美学发端于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教授尧斯 (Jauss) 在1967年的讲座《何为文学史?研究文学史的意图是什么?》, 讲座发表时更名为《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 (“Literary History as A challenge to LiteraryTheory”) , 引起文学批评界剧烈震动, 其影响深远。尧斯将读者的作用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颠覆性地指出读者在实现文本意义, 连接原文作者与文本文学功能上的历史地位。
接受美学认为, 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主要有读者决定。其理论实质是以研究读者反应为核心, 探析文学文本是如何能动地被读者接受和再阐释。因此, 接受美学也被认为是一门读者学, 读者的存在使文本得以实现其文学价值, 从而在确立其在文学历史中地位。 (Zhang, 2002)
1. 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
儿童文学是文学的独特一脉。它的作者、编者、出版方和评论者却是成人, 只有消费者是儿童。瑞典儿童文学作家Lennart Hellsing从社会学的角度把儿童文学描述成, “任何儿童读到或听到的材料, 从书籍到报刊、电视、广播。” (Riitta, 2000) 《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Vol 3., 15th edition, 1985) 将儿童文学定义为 :“为了娱乐或引导下一代而制作的文学或插图书”。Oittinen在其书《为儿童而翻译》中写道 :“从更广的角度体察, 儿童文学可以是任何让儿童感知兴趣的事物。” (Riitta, 2000) 因此, 儿童文学的涵义可以延展为 :只要能将儿童的美学需求与阅读兴趣撮合到一起, 能给他们带来知识和娱乐的都是儿童文学作品。
同时, 多让孩子们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有利于接受全球文化, 开阔视野, 帮他们做好成人前文化知识的积淀准备。从这个层面, 儿童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儿童文学作品与一般文学相较凸显以下特点 :从儿童角度触发的体验, 儿童或类儿童的主角, 简单直白的情节, 现实与虚构相融, 乐观与天真的主旋律题材。 (《儿童文学概论》编写组, 1990)
2. 接受美学给儿童文学翻译的启示
2.1 特殊读者的地位和作用
一部文学翻译作品的读者, 不仅指目标语的受众, 还包括最先阅读并译出原作的译者。译者对于原作的创造性翻译实践不是被动复现原作文字意义, 是积极地用自己全部文学造诣和语言功底来书写一部“新”作品。除了将自己浸润于原作, 他还要站到与原作语言完全两个世界的目标语空间里, 为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架起一座交流的桥梁。译者是原作的开启者, 是续写并创造原文新价值的特殊读者。
儿童文学译作的目标受众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爱好者, 是身心都在迅速成长的少年儿童, 不仅把属于他们的读物看做是阅读习惯的启蒙, 译作中的故事和语言将成为他们一生受用并源源输送精神能量的心灵给养。
一部儿童文学作品, 其价值无法定性衡量, 只有被读者会心理解和接受才能实现文学美感。在儿童文学翻译的巨轮上, 译者是“舵手”, 他是特殊的读者, 和儿童小读者一起书写翻译文学史。
2.2 期待视野和视域融合
“期待视野”指的是读者基于以往阅读中的经验、兴趣、潜在素养, 在后来的文学鉴赏活动中秉持的预期阅读需求和标准。 (Bressler, 1998) 在翻译活动中, 译者和读者的“期待视野”时而交汇时而分道, 因为译者对原文的先在理解往往高于读者。译者的翻译实践更多受制于原文的语言而不能随性。
儿童文学的译者, 应预测目标读者的“期待视野”, 充分考虑他们的审美兴趣与接受水平, 尽量使儿童读者与自己的视域由分道趋近融合。
2.3 文本未定性与空白的填补
文本的“未定性”与文本意义的“空白”也是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文本的“未定性”是指当文学文本中描述的现象与现实世界中的实物缺乏实在关联时而造成的文本意义待定。 (Jauss, 1982:145) 未定性的存在帮助读者能动地发挥文学想象力, 将文本信息的“空白”填补, 实现文学意义。金元浦曾这样评价 :“一部文学作品意义的未定性不是缺陷, 而是各种文学效应的源泉 ;没有表达出的远比已经表达的重要得多 (金元浦, 1998) 。”
文本意义不是与生俱来的。虽然文字与句子无法改变, 但随着时代变迁, 文本意义会更新, 这不仅仅靠读者埋头于字里行间品咂而来, 恰恰是文本与读者互动的必然结果。而儿童文学译者殊于儿童读者的身份, 赋予他重新诠释文本“未定性”与填补意义空白的使命。
3. 结论
接受美学在儿童文学翻译领域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其理论观照在于 :儿童文学译者在当原文与译文无法实现意义对接时, 须兼顾作者意图和儿童读者的教育水平、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身心特点 ;将原文“未定性”进行具体化加工, 填补意义“空白”;用儿童欢喜的方式使原文作者、译者自身以及儿童文学读者 (可能包括成人) 的阅读“期待视野”趋近融合, 让原作再次重生。
参考文献
[1]Bressler E.Charles.Literary Criticism: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M].New Jersey:Prentice Hall, 1998.
[2]Jauss, Hans Robert.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2.
[3]Oittinen, R.Translation for Children[M].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 Inc., 2000.
[4]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M].Volume 3.15th edition.Chicago: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 1985.
[5]Zhang Jie.Reception Theor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M].Wuhan:Wuhan University, 2002.
[6]《儿童文学概论》编写组.《儿童文学概论》[Z].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
第十批天文学新名词 篇8
B
暴涨期 inflation era
冰火山 cryovolcano
冰态小行星 icy asteroid
冰态行星 icy planet
布朗-特威斯干涉仪 Brown睺wiss interferometer
C
测光红移 photometric redshift
超大视场行星搜索 Super Wide Angle Search for Planets, SuperWASP
超密态 superdense state
存活概率 survivability
D
大天区γ射线空间望远镜 Gamma瞨ay Large Area Space Telescope, GLAST
氘时期 deuterium era
低频射电阵 Low Frequency Array,LOFAR
电磁提取 electromagnetic extraction
电离介质 ionized medium
多波段滤波 poly瞤hase filtering
多波段滤波器 poly瞤hase filter
F
分层效应 segregation effect
“凤凰”号火星探测器 Phoenix
富铁彗尾 iron tail
G
概率密度函数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共轨 co瞣rbit
共轨卫星 co瞣rbital moon
谷歌天空 Google Sky
光学成像γ射线天文探测器 Light Imaging ┆〨amma瞨ay Astronomical Detector,AGILE
国际天文年2009 International Year of Astronomy 2009,IYA 2009
H
哈勃遗产档案 Hubble Legacy Archive ,HLA
氦时期 helium era
核频谱望远镜阵 Nuclea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 Array, NuSTAR
黑洞吸积 black hole accretion
恒星专名 proper name of stars
惠更斯环缝 Huygens gap
J
激波终端 shock termination
伽利略望远镜 Galileoscope
加纳利巨镜 Gran Telescopio Canarias, GTC
近场宇宙学 near瞗ield cosmology
近地天体监测卫星 Near Earth Object Surveillance
Satellite, NEOSSat
近域宇宙 local universe
巨弧 giant arc
巨麦镜 Giant Magellan Telescope, GMT
巨米波射电望远镜 Giant Meterwave Radio ┆㏕elescope,〨MRT
K
坑际平原 intercreater plain
孔径阵列 aperture array
孔径阵列片 aperture array tile
L
拉贝利干涉仪 Labeyrie interferometer
类猎户四边形天体 Trapezium瞝ike object
类特洛伊型伴星 Trojan瞝ike companion
类特洛伊型卫星 Trojan瞝ike moon,Trojan瞝ike ┆﹕atellite
类特洛伊型小行星 Trojan瞝ike asteroid
类月陨击坑 lunarlike crater
21厘米波射电阵 21 Centimeter Array,21CMA
“黎明”小行星带探测器 “Dawn” spacecraft
猎户四边形天体 Trapezium object
M
弥散盘 scattered瞕isk
30米望远镜 Thirty Meter Telescope,TMT
默其森广角射电阵 Murchison Wide瞗ield Array, MWA
N
年龄-金属丰度关系 age瞞etallicity relationship,AMR
P
平方千米射电阵 Square Kilometer Array, SKA
铺表 surfacing
Q
气体阻尼 aerobraking
氢时期 hydrogen era
R
热平衡期 thermal equilibrium era
妊神星 Haumea
日鞘 heliosheath
S
射电变星 radio variable
射电宁静 radio quiet
射电强 radio loud
X射线变星 X瞨ay variable
双向定时 two瞱ay time determination
斯托克斯反演 Stokes inversion
T
太阳系外巨行星 extrasolar giant planet
太阳系外类地行星 extrasolar earthlike planet
太阳系外类木星 extrasolar Jupiter
太阳系外类木行星 extrasolar Jovian planet
太阳型活动 solar type activity
特洛伊型伴星 Trojan companion
特洛伊型卫星 Trojan moon, Trojan satellite
特洛伊型小行星 Trojan asteroid
土卫四十九 Anthe
土卫五十 Jamsaxa
土卫五十一 Dreip
土卫五十二 Tarqeq
W
外星巨行星 exotic giant planet
外星类地行星 exotic earthlike planet
外星类木星 exotic Jupiter
外星类木行星 exotic Jovian planet
X
小祝融星 vulcanoid
星团专名 proper name of star clusters
星系核级黑洞 galaxy瞔ore black hole
星系专名 proper name of galaxies
星云专名 proper name of nebulae
Y
岩态彗星 rocky comet
岩态小行星 rocky asteroid
岩态行星 rocky planet
引力俘获区 feeding zone
“月船”月球探测器 Chandrayaan
“月亮女神”月球探测器 Selenological and ┆〦ngineering Explorer, Selene
Z
再铺表 resurfacing
终端激波 termination shock
【文学典型名词解释】推荐阅读:
名词解释(古代文学)01-23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08-15
文学解释论文05-21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06-01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试题10-18
宋元文学史名词解释12-04
暴露文学的意思, 暴露文学的解释05-30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总结07-02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08-14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诗史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