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代表作品

2024-07-03

马致远代表作品(精选9篇)

马致远代表作品 篇1

[越调]《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寿阳曲・ 潇湘夜雨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双调]寿阳曲・ 烟寺晚钟

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

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禅定?

[双调]寿阳曲・ 山市晴岚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

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双调]寿阳曲・ 远浦帆归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双调]寿阳曲 ・渔村夕照

鸣榔罢,闪暮光。

绿杨堤数声渔唱,挂柴门几家闲晒网,都撮在捕鱼图上。

[南吕]四块玉・叹世三首

带野花,携村酒,烦恼如何到心头。

谁能跃马常食肉?

二顷田,一具牛,饱后休。

佐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刚求。

随时过遣休生受。几叶绵,一片绸,暖后休。

带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

妻儿胖了咱消瘦。

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

[南吕]四块玉 ・天台路

采药童,乘鸾客,怨感刘郎下天台。

春风再到人何在?

桃花又不见开,命薄的穷秀才,谁叫你回去来。

[南吕]四块玉 ・浔阳江

送客时,秋江令,商女琵琶断肠声。

可知道司马和愁听。

月又明,酒又醒。

客乍醒。

[南吕]四块玉・ 马嵬坡

睡海棠,春交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

霓裳便是中原乱。

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南吕]四块玉 ・巫山庙

暮雨迎,朝云送,暮雨朝云去无踪。

襄王谩说阳台梦。

云来也是空,雨来也是空怎捱十二峰。

[越调]清江引 ・野兴

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

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

是搭儿快活闲住处。

[越调]夜行船・ 秋思

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

今日春来,明朝花谢。

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

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衷草牛羊野。

不恁么渔樵没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辩龙蛇。

[庆宣和]

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

鼎足虽坚半腰折。魏耶晋耶?

[落梅风]

天教你富,莫太奢。

没多时好天良夜。

富家儿更做道你心似铁,争辜负了锦堂风月。

[风入松]

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

不争镜里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

莫笑巢鸠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

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

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拨不断]

酒杯深,故人心,相逢且莫推辞饮。

君若歌时我慢斟,屈原清死由他恁。醉和醒争甚?

[离亭宴煞]

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

何年是彻?

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

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

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分紫蟹,煮酒烧红叶。

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

人问我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马致远代表作品 篇2

早在公元前7世纪初, 希腊被称作为几何时代绘画的花瓶和高脚杯上已经有了骏马奔腾的场面。几何图形分割还是当时的一种艺术标准, 被广泛应用于古希腊各种绘画等造型艺术之中。到了古罗马时代, 马的踪迹更是在艺术作品随处可见。古罗马时代的代表作是时利广场上竖立的马克奥里尔的骑士雕像。马克奥里尔皇帝凯旋而归, 气定神闲地骑在马上, 步履安详。这个形象是对希腊艺术的继承, 因为在希腊艺术作品中, 常有皇亲贵族、悍将猛士凯旋的场面, 他们或者是在马上幽闲行进、或者降伏烈马。马在罗马时代逐渐赢得了特殊地位。在卢浮宫收藏的杜米修斯爱罗巴尔布斯浮雕上, 马, 甚至还被列入军队的钦点名册中, 受到了与人一样的待遇。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展示了生活在真实世界中的马, 绘画作品中因为有了马, 圣像和神也就没有让人感到那么敬而远之, 马成了现实世界的偶像。同时, 透视法和几何学深化了马的形体结构, 使画面上的马更具有世俗感和真实感。保罗乌切罗的作品《圣罗马战役》最引人注目的技法是透视法。事实上, 最初透视法用在纪念碑和建筑物上, 而乌切罗却有意用透视法来处理活的物体:马, 而且在透视上应用立方体、锥体、圆柱体等几何形状, 赋予马以非常独特的造型。从此, 马在罗马艺术中成一种新的, 可以描摹、修饰的具有生命力的形象, 出现在各种大型作品中。

比桑内罗的一幅关于马的绘画几乎成全了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这幅作品里有对“马”的解剖学构想。在文艺复兴时期, 人们对解剖学产生了极大兴趣。而同时,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研究马的解剖和研究人体解剖几乎是同时开始的。卡瓦罗与达芬奇同一时代, 那些伟大的解剖学论文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卡洛努尼的作品, 使人们对马的解剖产生了极大兴趣, 同时也对人类解剖的发展和解剖观点的发展给予了充分关注。

在法国, 昔日的卢浮宫是一座骏马之宫。在没有汽车的时代, 马既是负重的动物, 又是人类的宠物;马可用以出行, 可传递信函, 还可以组成精良的轻骑部队, 保卫王宫的安全。生活在卢浮宫的君主, 热衷于掌握骑术这门艺术, 以此炫耀自己。1662年卢浮宫举行了三个月的史无前例大规模骑士竞技表演。讲究排场的路易十四, 希望通过这场豪华的仪式, 表明他已经真正掌握了首都核心权力。位于凡尔赛宫门前的路易十四的青铜骑士雕像, 既是他权力的象征, 也是马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的象征。在17世纪, 欧洲的马术几乎是法国强大的象征, 法国树立了昂首挺立的骏马形象, 同时也反映了某种归顺、驯服的形象。在此后的百年间, 法国的宫廷时尚风靡欧洲, 马也随着法国的时尚之风出现在欧洲各国的艺术中, 扮演着一种最佳配角的基础角色。拿破仑一世搬进卢浮宫后, 大肆修建房屋, 扩建了宫殿两翼。在竞技场修建了拱门, 并以当时最时髦的艺术作品———雕塑骏马群图, 装饰美化拱门。拿破仑发动的皇室战争将马带向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激情之中, 拿破仑打碎了旧王朝的制度, 将荣誉授予骑士阶层, 马也随即赋予了更多的作战用意。

与此同时, 马的艺术越来越受到欢迎, 从皇宫走向民间, 从军事走向生活, 在建筑、雕塑、绘画中, 被大肆美化。《格泰梅拉达骑马像》是意大利艺术家唐纳太罗雕塑作品。格泰梅拉达是帕多瓦的城防首领, 因为保卫城池有功而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称赞。唐纳太罗塑造的这尊军人骑马像, 就是为了表彰他的城防功勋。从这尊英雄形象上看到了艺术家所要体现的理想:塑造一个保卫意大利祖国的英雄典型。骑在马上的格泰梅拉达与高大威猛马塑造得活灵活现。马尾巴扎了个花结, 很得意地载着主人在城中漫步走, 表现了主人与众不同的潇洒个性以及主人与爱马配合默契的和谐关系。这是艺术家从技巧上和艺术构思上进入了高度成熟时期的杰作, 歌颂了人民的力量。

19世纪中叶, 画家太尔多尔吉尼克的officier de chasseursàcheval de la garde impériale chargeant和安东尼·让·可斯的Joachim Murat, 1er roi de Naples两副作品是最有意思的表现马的作品了。这两副作品创作于同一年, 同一个沙龙, 同一间画室, 但他们却截然不同。后者表现的是政治家谬拉, 也是伟大的军人, 曾经是个优秀的战士, 勇敢善战。他在这副画里, 被描绘得十分传统, 昂首的战马象征着权力。而在吉尼克的画里, 却看不到权力的描绘。它呈现的是一种极度惊恐的时刻, 也是需要勇敢面对的时刻:画面上马的样子似乎被战争吓坏了, 想逃跑。而骑士却没有, 他仍以某种方式保持着镇静。正是马, 成全了这两者迥然不同意境。前者是骑士在安抚他的战马, 而后者是战马衬托出荣誉和辉煌。吉尼克是画马的大画家, 他热爱马也了解马, 他无数次描绘了各种情景之中的马。就他本人的命运而言, 他也是与骑士艺术联系最为密切的画家之一。

游马致远故居 篇3

一次,在小孩家翻看《北京旅游图》,当看到北京门头沟区王平镇韭园村,有个《马致远故居》的旅游景点,顿感新奇,激起了前去拜访的浓厚兴致。当即驱车前往,闪电飞驰,赶到时,故居门上已经落了锁,只好伴着黄昏的暗淡,深秋的萧瑟,悻悻而归。

今年初春,又到北京,我急不可待地又踏上去故居的旅程。一路疑问在牵引着我,故居里是怎样的,故居曾住过怎样的人,怎么能写出这样简约而优美的诗篇。思绪间,辞章里那铿锵的节奏,优美的声韵,苍劲的画面,古朴的情怀,一并萦绕上心头,与现代牌轿车窗外跳动的燕山,流淌的永定河水,萧条的京西古道,瞬间相融,成为我心中特有的今古奇观。

来到故居,一位自称是马致远后人的中年妇女,做了热情的讲解。马致远,河北沧州人,中年中进士,是元散曲四大名家之一,作品有《汉宫秋》《昭君出塞》等名篇。马致远仕途坎坷,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经过“二十年漂泊生涯”,及至晚年看透人间丑恶,不满时政,遂远离喧嚣,退隐林泉,以衔杯击缶自娱。选定的就是这个离京西古道不远的小山村,建宅而居,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

故居建在山坡上,坐北朝南,门前建有一座石拱桥,桥面宽约一米、长约三米多,小巧玲珑。桥下小溪潺潺,清澈可饮,四季不绝。泉水从故居上坡不远处喷涌而出,有城里人还专程驱车到那里汲水。小桥对面是影壁,影壁后面就是故居正门,门和门框都已经腐朽不堪,据说还是当时的原物。院内正屋三间为家人居住之处,两侧各三间厢房为会客读书之所。

远眺故居四周,均在群山包围之中,屋后老树矗立,与群山遥相辉映。想当年,那里一定是枯藤缠绕,乌鸦凄叫的地方。门前不远处就是那条京西古道,是通往京、山、陕、内蒙古,以致塞外的必经之路,不知有过多少断肠的游子,曾经在那条天涯路上,不舍昼夜地走过。马的嘶鸣,驼铃的叮当,游子的叹息,似乎犹在耳旁廻响。

面对此地、此景、此情,我猛然感到,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住着那样的“断肠人”,才能写出《天净沙·秋思》这样浑然天成的作品。你看!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词中连用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十个词汇,竟然写的全是作者自家房前屋后的真实景色。如此美妙的诗篇,取材竟是那样的朴素自然,没有一句是虚指,没有一句是编造,更没有一句是无病呻吟、冥思苦想的堆砌,百分之百是真实生活的写照。

当然,诗人并不是简单描摹、堆砌生活,而是给自然景物注入了生命和感情。以“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点石,便使十余景物成金,既是自己心境的写照,又与天下游子共鸣,传神之笔令人心动!看似信手拈来,轻轻点到,实则匠心独具,大笔如椽,非心胸寥廓的大手笔,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佳作。这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领生活,又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赞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明、清之后也有许多人,喜欢模仿此曲写作,终因无如此自然而放弃,故曰:“余以为不可及者此也。”

此外,故居还有一处不得不提及的地方,那就是在一进大门右侧的角落里,有一个马厩。马致远曾经在那里喂养过一匹瘦马,用以代步之用。词中的“瘦马”可能就有它的影子。那匹马羸弱不堪,不禁使唤,便不辞辛苦,日夜操劳,精心喂养,使它逐渐肥壮起来,因此他非常爱惜,视如珍宝。偏巧有个不识趣的朋友,找他借马,借,舍不得,不借,又怕伤了感情。内心矛盾纠结难以解脱,无可奈何之下,便写了一篇借马的注意事项:《般涉调·耍孩儿·借马》[1]。希望朋友看后能有所醒悟,回心转意不再借马。

如今,这篇大作的全文,就在故居马厩旁矗立,工整有力的文字,是元曲作家关汉卿亲笔抄录原文的仿制,足见其艺术价值不凡。文中作者把对马的爱惜与难舍之情,写得淋漓尽致,委婉感人,是极值得一读的佳作。现抄录给你。读后,你如果能产生那种文如其人的感觉,也算是对“瘦马”和瘦马的主人,言之不足的最好补充吧!

近来时买得匹蒲梢骑[2],气命儿般看承爱惜[3]。逐霄上草料数十番[4],喂饲得膘息胖肥。但有些污秽却早忙刷洗,微有些辛勤便下骑。有那等无知辈,出言要借,对面难推。

懒设设牵下槽[5],意迟迟背后随,气忿忿懒把鞍来备。我沉吟了半晌语不语,不晓事颓人知不知[6]。他又不是不精细,道不得“他人弓莫挽,他人马休骑。”

不骑啊,西棚下凉处栓。骑时节拣地皮平处骑。将青青嫩草频频的喂。歇时节肚带松松放,怕坐的困尻包儿款款移[7],勤觑着鞍和辔,牢踏着宝镫,前口儿休提。

饥时节喂些草,渴时节饮些水,着皮肤休使粗毡屈[8]。三山骨休使鞭来打[9],砖瓦上休教稳着蹄。有口话你明明记:饱时休走,饮时休驰。

抛麦时教乾处抛,尿绰时教净处尿,栓时节拣个牢固桩橛上系。路途上休要踏砖块,过水处不要践起泥。这马知人义,似云长赤兔,如翼德乌骓[10]。

有汗时休去檐下栓,渲时节休教浸着颓[11],软煮料草铡底细。上坡时款把身来耸,下坡时休教走得疾。休道人忒寒碎[12],休教鞭颩着马眼[13],休教鞭擦损毛衣。

不借时恶了弟兄,不借时反了面皮。马儿行嘱咐叮咛记:鞍心马户将伊打,刷子去刀莫作疑[14]。则叹的一声长吁气。衰衰怨怨,切切悲悲。

早晨间借与他,日平西盼望你,倚门专等来家内,柔肠寸寸因他断,侧耳频频听你嘶。道一声好去[15],早两泪双垂。

没道理,没道理;忒下的,忒下的[16]。恰才说的话君专记:一口气不违借与了你。

元曲般涉调耍孩儿借马作者马致远。

壬午年冬月 汉卿

[1]般涉调:元曲中常用的十二宫调之一。耍孩儿是它的曲牌。

[2]蒲梢骑:古代的良马名。《史记·乐书》:“后伐大宛,得千里马,马名蒲梢。”

[3]气命儿般:性命儿似的。

[4]逐宵:每夜,夜夜。

[5]设设:形容懒洋洋的样子。

[6]颓人:骂人语,犹言“鸟人”“鸟汉”。

[7]尻(kao)包儿:指骑马人的屁股。款款:慢慢地。

[8]休使粗毡屈:不要让粗毡儿折迭起来。

[9]三山骨:指马股上的骨髂。

[10]云长赤兔,翼德乌骓:三国时,关羽(字云长)所乘之马叫赤兔追风马。张飞(字翼德)的坐骑叫乌骓。

[11]“渲时”句:替马洗刷时不要让冷木浸着它的生殖器。渲,洗刷:颓,雄性生殖器。

[12]忒(tui)寒碎:过分地寒酸和琐碎。忒,方言,太,过于。

[13] 颩(diao)著:戳击着。

[14]“鞍心”二句:“马户”乃“驴”的拆字,“刷子去刀”乃“吊”字。“驴吊”是骂人的话。

[15]好去:犹今言“好走”。句意:“说一声好走你去吧!”

[16]元杂剧里常见。此处作“下作”解。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赏析 篇4

赏析: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第一幅画,形象的描绘出深秋时节的景象: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瑟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

诗言志,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

马致远潇湘夜雨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学习散曲,了解马致远对自然的热爱和叹世情怀。2体会马致远散曲咏史讽今的写作特点。学习重、难点:

学习马致远散曲咏史讽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作者介绍

马致远(约1250—1321),名不详,字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宪宗、元世祖时期,有建功立业的抱负,曾奔走求仕。成宗时期参加“元贞书会”,与艺人为伍进行戏剧活动。曾任江浙省务提举,后退隐。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马致远,曾朴,)之一,贾仲明[凌波仙]吊曲说:“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马致远作杂剧15种,今存7种。散曲有小令115,套数16,残套7。在整个元代,他是个多产作家,其散曲声誉极高。朱权《太和正音谱》说其曲“不可与凡鸟共语,宜列群英之上”,被推为元曲家第一。二 朗读《寿阳曲〃潇湘夜雨》 三《寿阳曲〃潇湘夜雨》解读:

《寿阳曲〃潇湘夜雨》是元曲作家马致远的散曲作品。这是马致远写的一支表达身处天涯,心系故园的“断肠人”羁旅乡愁的小令,与《天净沙〃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支曲子将诗词中常有的意境和手法引入曲中,然又自出机杼地描写了特有景色中的特定氛围:雨夜、孤舟、渔灯中离家万里的旅人在点点滴滴的雨声里情不自禁流下“几行清泪”,这使读者也不由得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景交融,语简意深,堪称马致远散曲小令中的佳作。白话译文

江中的渔火若明若暗,我从梦中醒来,是声声夜雨滴得人心碎难眠。深夜,在这孤零零的小舟中离家万里,仿佛那不是雨滴,是远离故乡的人思乡的清泪涟涟。[1-2] 创作背景

潇湘,指湘江中游与潇水汇合的一段。或作为湘江的别称,因湘水情深而得名。据《寄园寄所寄》、《梦溪笔谈》等书记载,宋代宋迪,以潇湘风景写平远山水八幅,时人称为潇湘八景,或称八景。这八景是: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马致远所描写的八首《寿阳曲》的名称与之完全相同,由此可知,他描写的八曲也是潇湘八景。此曲乃其中之一。据孙楷第考证,马致远“至大、至治间宦江浙,至治末始改江西”(《元曲家考略》)。又,马致远八景小令之一的《寿阳曲〃洞庭秋月》有“豫章城故人来也”之句,由此可知,这首小令写于作者由江西至湖南之时。作品鉴赏编辑 这支小令写的是作者由江西至湖南的亲身感受,写羁旅思乡之愁。这是马致远写的又一支表达身处天涯,心系故园的“断肠人”羁旅乡愁的小令,与《天净沙〃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曲中也描写了特有景色中的特定氛围:雨夜、孤舟、渔灯中离家万里的旅人在点点滴滴的雨声里情不自禁流下“几行清泪”,这使读者也不由得产生强烈的共鸣。

此曲的大意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在孤舟之中被雨声惊醒,知道自己已离家千里,陪伴自己的只有那盏昏暗的灯。夜雨灯光之中,游子难以入眠,想到了自己坎坷的命运,故乡的亲人,不禁落泪如雨,泪水和船外连绵不断的雨水连在了一起。因此,曲子取名“潇湘夜雨”是对主客观情景的统一。

此曲开篇“渔灯暗,客梦回”两句写在水上过夜的情景。潇湘自古为鱼米之乡,故以“渔灯”二字开头,巧妙地抓住了“潇湘夜”的特点。同时,一个“暗”字奠定了全曲暗淡感伤的气氛。“客梦回”的“客”系作者自指,此字为下文的思家作了铺垫。“梦到什么,作者未写。梦回人醒,却是孤舟夜雨,故下面紧接”一声声滴人心碎“。这句写对深夜雨声的感受。

“孤舟五更家万里”写了离家之远,孤身之苦。“孤舟”照应“鱼灯”,“五更”照应“梦回”,“家万里”照应 “客”。这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出了远离家人的旅客在深夜的孤独寂寞之感,是为“心碎”之第一层烘托和具体内容的揭示。“是离人几行情泪”,再写出思家的痛苦,它是“心碎”的第二层烘托。闻雨伤心,离情顿生,乃是古代诗词常用的手法。马致远将这种诗词中常有的意境和手法引入此曲,然后有自出机杼,将雨、泪、情、景融为一体。语简意深,堪称马致远散曲小令中的佳作之一。四 归纳马致远写景散曲的特色

马氏的散曲写得清俊,写得尖新,颇像苏轼评陶渊明所说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作风;又像以淡墨秃笔作小幅山水,虽寥寥数笔,而意境无穷。五 拓展延伸

[南吕〃四块玉]

紫芝路① 马致远

雁北飞,人北望②,抛闪煞明妃也汉君王③。小单于把盏呀剌剌唱④。

青草畔有收酪牛⑤,黑河边有扇尾羊⑥,他只是思故乡⑦

[赏析]

该曲前四句对比着来描绘汉君王和小单于的不同心情。汉君王思念昭君而北望,表现出无限的痛苦与懊悔;小单于则面对昭君举杯畅饮得意欢唱。作者此种描写,对前者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对后者则带有民族意识的憎恶。曲的最后三句是写昭君身处异域时对家乡的思念。正如杜甫《咏怀古迹》所写的那样:“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元帝只能在画图中约略地看识昭君青春的面容,魂灵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教学设计 篇6

《天净沙.秋思》教案

镇中 郭凤丽

教学目标:

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启发、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定向诱导:古代诗文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瑰宝,唐诗宋词我们已经学了很多,那么,写秋的诗词又有哪些呢??? 由此来引入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

二.自学探究: 初步感悟诗歌的意境(找一找课件)

3.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并思考《秋思》这首小令押什么韵?哪些字押韵?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和谐动听,但曲调低沉,往往一首曲调低沉的词曲易引发人的思绪。4.悲凉、哀伤、伤感的秋思,你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是哪些文字传递给你的?让你联想起来怎样的画面?

2)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昏鸦:昏鸦即傍晚的乌鸦,给人苍凉的感受。黄昏时候,一只乌鸦或几只乌鸦在――稀稀落落地飞过,或停在树上,给人清冷的感觉。倦鸟归巢,这个断肠人呀还在天涯飘零着。饥晫空篱雀,寒栖满树鸦。

5)古道:古道迢迢人迹稀,和他描绘的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就是崎岖、蜿蜒的古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人迹罕至,倍感荒凉。这时候的断肠人真的会因此而感到更加悲痛和凄凉了。6)西风:西风即秋风,它吹落了树叶,吹黄了小草,吹在人的身上是凉飕飕的,是萧瑟的。

5.刚才我们体会到的都是那悲悲切切的秋境,有一句却描写了一个惬意、温暖的场景,是哪一句?起到什么作用?

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看到的充满生机的美好温馨的地方,但人有我无,人家有家可以归而我无家可回,真是可怜!细水涓涓似泪流,也许这流水就是他思乡的泪呀。日夕惆怅小桥头,让人伤感;人间岁月如流水,让人感叹。当断肠人看到这样的场景,心头必是更加惆怅难受。6.哪句话是画龙点睛之笔?

“断肠人在天涯”。

三.讨论释疑: 7.我们已经感受到这瑟瑟秋意,秋是荒凉的,人更感凄凉的,这秋意也别有味道,可是马致远仅仅是表达这一层游子之情吗?这马致远是否就是这断肠人呢?马致远在这秋思里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意义呢?我们也来认识马致远。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四.反馈总结: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这里,作者创造性地将孤立的自然景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富有流动感、生命感。

作业

板书:

天净沙秋思

六中景物 小桥流水人家

荒凉 凄凉 安宁 幽静

陪衬断肠人在天涯 反衬

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绪

马致远

篇二: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清水中学 李燕荣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四、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五、拓展延伸: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七、布置作业:

篇三:《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图片导入。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

二.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

三.诵读感知

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预设:秋天里的想法。

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老师先来读一遍。(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 5.分析景物:

(多媒体)藤 树 鸦

(多媒体)枯藤 老树 昏鸦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

②还有哪些词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

(多媒体)古道 西风 瘦马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醒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

③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

④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

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

我们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

(板书)景

乡 愁

四.自主分析

我们看到课本为这首《天净沙·秋思》配了一幅插图。现在,根据我们对这首曲的理解,说一说,这幅插图有哪些地方画得好,那里地方可以改进。1.没有画出枯藤。

2.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太灵动了,不符合“昏鸦”。

4.西风没有体现出来。可以画一些炊烟,或者让画中人不戴帽子,乱发飘飞;或者让人物的衣衫随风翻卷。

五.改写元曲

经过这番改动,相信同学们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全新的画面,马致远见秋景而叹思乡的感情也已真正走入了大家的心。请大家顺着这种断肠之情,把心中的画面,用文字表现出来。

生写短文。

马致远代表作品 篇7

关键词:神仙道化剧 全真教 宗教精神 马致远

戏曲起源于宗教,元杂剧与宗教之间有着深广的渊源。神仙道化剧是元杂剧的重要部分,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为杂剧“十二科”之首。神仙道化剧与宗教的关系尤为密切,其代表性人物马致远既是开山之祖,又是成就最高的作家,被贾仲明称之为“马神仙”。在马致远现存的七个剧本中,有四个是神仙道化剧,它们分别是《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鲁迅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是一种重视个体生命感受、追求生命永恒的宗教。正是看重生命本身的价值,道教特别注重长生和享受生命过程。由此,道教设法通过一定的仪式、方法修炼,实现生命永恒、成为神仙。神仙信仰和济度是道教的基本教义,此两种思想相结合,其诱人之处便在于经过修炼达到永生,从而产生对美妙“仙境”的无限憧憬。这种思想被马致远所用,在其创作的神仙道化剧作品中处处体现出道教长生乐道的宗教精神,生动地折射出当时社会真实的宗教现象和宗教观念。

一、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的基本概况

以道教神仙传说为创作素材是中国戏曲的传统。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主要宣传道教的宗教精神。它以道教神仙人物为中心,将道教情节和神仙人物的宗教行迹与民间传说杂糅而成,既有民间传说色彩,又有一定的社会教化意义。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主人公是著名道士吕洞宾,和剧中出现的钟离权、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张果老、徐神翁七人构成民间流传的“八仙”。吕洞宾历史上确有其人,正经传记、野史笔录和道教徒编撰的书中对吕洞宾的事迹颇有记载,特别是吕洞宾与柳树精的传说在元代流传甚广。顾嗣立辑的《元诗选》中,就有萨都刺作的《升龙观夜烧香印上有吕洞宾老树精》一诗:

兰风吹动吕仙影,老树槎牙吐莫秋。

夜静药炉丹火现,月明神剑夜光浮。

已知浩气无穷尽,不到心灰未肯休。

铁笛一声吹雪散,碧云飞过岳阳楼。

至于《岳阳楼》中的柳树精郭马儿,为马致远附会郭上灶而衍成。赵道一《历世真体道通鉴》卷二十九“吕岩”条云:

吴得年五十道始成,第一度郭上灶,第二度赵仙姑法名何。

在《岳阳楼》杂剧题目正名曰:“郭上灶双赴灵虚殿,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二者之间决非偶然相同。在《历世真体道通鉴》卷三十“郭上灶”上,详细记载了吕洞宾脱度他的情况。这些传说为马致远《岳阳楼》创作提供了素材来源。

《黄粱梦》讲述的是神仙钟离权度脱吕洞宾的故事。钟离权、吕洞宾皆是全真教主。《黄粱梦》的蓝本可追溯到唐传奇《枕中记》,但马致远创作的直接依据却是道教内部有关神仙吕洞宾的诸多传说。早在宋代,吕洞宾赶考赴京遇钟离权,受点化而成仙的传说就已经存在,在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已有记载。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满庭芳》有“吕祖悟黄粱”之说,成为记录吕洞宾成仙过程的道行录。全真七子之一的马丹阳使之具体化,“吕公大悟黄粱梦,舍弃华轩,返本还源,出自钟离大仙。”(收入《道藏》的《纯阳帝君神化妙通记》中的《黄粱梦觉第二化》)所述钟离权以黄粱梦点化吕洞宾的故事,与后来马致远《黄粱梦》的情节极为相似。从中看出,马致远戏剧创作最直接的来源当为道教内部的仙真传说。

《陈抟高卧》讲的是陈抟算卦预知赵匡胤统一天下之事。历史上的陈抟“能逆知人意”“好读易”,是位在易学相术思想方面颇有造诣的道教学者。《陈抟高卧》剧情内容如陈抟入汴梁朝圣,谢绝入仕邀请,立志还山修炼的故事,在道教传说中可寻,宋代史料亦有记载。《宋史·陈抟传》云:“正君臣协心同德,兴化致昭之秋,勤行修炼,无出于此。……上益重之,下昭赐号希夷先生,仍赐紫衣,袭流传闽下,令有司增葺所止云召观。上屡与属和诗赋,数月放回山。”

剧中的“陈抟大睡”更富有传奇色彩。在民间,陈抟是以“睡仙”名世的,全真教王重阳对此举推崇备至,在《金关玉镇诀》中把“陈希夷大睡之法”视为长生途径之一。关于其事迹,在《东轩笔录》《闻见前录》等书中有记载,如先有志图王后归隐华山,辞人主贵臣以下不知神仙黄白之事,辞钦赐美女等,这些情节在剧中都有所运用。马致远就在有关史料、传说的基础上创作而成《陈抟高卧》,剧中陈抟的性格和“专心修真”的意趣与道教如出一辙。

《马丹阳三度任风子》中的马丹阳是全真七子之一,而在剧中出现的王重阳、东华帝君等也与全真教关系密切。关于此剧的题材,《任风子·曲海总目提要》认为该剧来源于佛教故事《径山书》,而《任风子》杂剧之本事很有可能是根据马丹阳度脱屠者刘清事经加工改造而成。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三《丹阳马真人》有详细记载,此剧发生的地点乃甘河镇,是全真教发祥之圣地,后世人李道谦在撰写全真教教史时,名之曰《甘水仙源录》,可知马致远选择甘河镇是受全真教的影响。

二、马致远神仙道化剧创作中的全真教特色

马致远在题材选取上受到道教的显著影响,且在某些特定方面反映出元代道教的独有特征,那就是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受全真教的影响。全真教是在宋、金之际出现,并盛行于元代的一个新道派。该道派以宣扬道教思想为主旨,追求道教丹鼎派超然世外,隐逸成仙的清修方式。作为元代著名剧作家,马致远在其作品创作中不可避免地刻下全真教思想的烙印。

(一)宣传“仙隐合一”的人生终极思想

全真教在道教理论上主张“性命双修”。所谓“修性”,即精神上的自我完善,根本指向则在超越世俗;其“修命”即在长生之道,“命”即人的生命本身。全真教的根本要旨便是以体道悟玄、复归清净无染的自然本性为最高目标。神仙思想由庄子发端,早在《逍遥游》中便生动地展示了超然物外的神仙世界,追求长生不老的神仙思想一直都是道教精神的所在。全真教发展这一思想,把道教清修成仙的思想与文人隐逸的高雅情趣结合起来,形成了仙隐合一的人生终极思想。

这种仙隐合一的思想表现在神仙道化剧中,神仙世界不再是琼楼玉宇的缥缈,而是恬淡悠闲的隐逸生活。《陈抟高卧》的陈抟所描述的神仙生活为:“身安静宇蝉初蜕,梦饶南华蝶正飞。卧一榻清风,看一轮明月,盖一片白云,枕一块顽石。”《黄粱梦》的钟离权在介绍仙景时亦是相同意境,“独对青山酒一尊,闲将那朱顶仙鹤引,醉归去松荫满身,泠然风韵,铁笛声吹断云根。”这里的仙家景致不再是羽化登仙,显然就是文人雅士隐居山间的生活写照,与传统的道教观点是不同的,但亦是符合道教重视生命、享受人生的宗教精神。

(二)倡导“禁欲主义”的厌世情绪

全真教的首创者王重阳在其教成立之初,提出了教义:“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在全真教眼里,人世间充满了苦难和邪恶,大力倡导禁欲主义的厌世情绪,规定凡人修道必须“断酒色财气、攀援爱念、忧愁思虑”。受此观念影响,马致远神仙道化剧大都安排有神仙助凡人去尽诸欲的情节。《任风子》一剧中马丹阳对任屠所指的十戒从各方面体现了全真教的禁欲主义思想。为了强化“去欲”,马致远还将道教仙传故事中神仙考验修道者的模式引入剧中。《任风子》就有以象征“大欲”的六个妖魔来考验任屠,《陈抟高卧》亦有以女色来诱惑考验陈抟。

值得注意的是,对家庭、夫妻关系的严厉态度是全真教极端化禁欲主义的显著特征,这种极端的宗教观念在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中有明确反映。《岳阳楼》里的吕洞宾将那媳妇的头砍断这一情节,便是全真教极端“禁欲”观念的形象说明。《任风子》中“儿孙自有儿孙福”“儿女是金枷玉锁,欢喜冤家”的说法,都是全真经典中的常见语言。任风子离家修道,休妻摔子斩断亲情的情节正是全真教极端禁欲主义宗教观念的体现。

(三)“人生如梦、功名皆空”的虚无观念

道教从酝酿到正式创立及其以后的发展过程,始终与梦有着密切的关系。自从道教祖师庄子在《齐物论》中喟叹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道家“人生如梦”的虚无观念便积淀到中国人的血液中。这种视人生如幻化的思想,也成了全真教教徒出家修道的主要思想基础。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中弥漫着道家浓郁的“人生如梦”的虚幻思想。梦本身具有虚幻性,但却是现实的反映,梦幻的运用为戏剧增添了神秘色彩和隐喻寓意。正如奚海先生所说:“神仙道化剧中的‘镜头或‘梦境,实际上就是通过剧中人物幻境中的奇遇,睡梦中的经历,巧妙地把人物隐秘的灵魂悸动和情绪脉冲具象地再现出来的一种艺术手法,从而使舞台表现更向着人物的心理深层(潜意识)掘进了一步。”(奚海《元杂剧论》)梦的运用成了神仙道化剧的重要表现手段。《黄粱梦》中的吕洞宾一梦十八年,梦醒方悟世人孜孜以求的功名利禄和贪恋的酒色财气都是空幻的,正是“黄粱未熟荣华尽,世事才谋鬓发皤,早则人事蹉跎”。在《任风子》中,任屠户的两度梦幻,第一度迫使他断了杀生之念,跟随马丹阳出家修道,第二度让他戒绝了酒色财气、人我是非,最后功成行满,名入仙班。这梦幻的喻义就是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否定。而《陈抟高卧》一剧虽没有关于梦幻的直接描写,但高卧是主人公的嗜好,“醒时炼药,醉时高眠”是道教仙真超越尘世、隐居修真的情趣。陈抟把睡梦作为炼内丹的一种特殊方法,这就是肯定了梦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在剧中,陈抟表达了对功名权利的鄙视,“虽然道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哎,这便是死无葬身之地。敢向那云阳市血染朝衣。”把人间的功名富贵都看为过眼云烟,达到不知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的虚无境地。这种对人生功名貌似超然的态度,正是道教对人生无常、功名富贵虚无思想的体现。

三、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的现实意义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以全真教传说为题材,人物、情节多与全真教相关联,表现出“人生如梦”的虚无主义人生观。无疑,这是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的消极方面,但作为当时社会现实矛盾的产物,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也从不同的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人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是对元代黑暗现实的映射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高度概括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深刻揭露了官场的腐败。《陈抟高卧》的陈抟登场便云:“因见五代间世路干戈,生民涂炭,朝梁暮晋,天下纷纷,隐居太华山中,以观时变。”这里所言的“世路干戈”“天下纷纷”“生民涂炭”,正是元初动荡不安现实的写照。《岳阳楼》的郭马儿因妻被杀而状告官府,吕洞宾动用法术使之复活,官府不调查核实,反而判郭马儿诬告罪,定为死刑。这真实地反映了官府玩忽职守,制造冤假错案的现状。《黄粱梦》更是通过黄粱之梦对统治阶级贪官污吏的罪恶行径无情的抨击。兵马大元帅吕洞宾贪图富贵而诈败离阵,最后被发配沙门岛,遭强盗猛烈痛斥。强盗杀人放火,受害的只有少数,而贪官自恃高位,卖国求荣,延误军情,危害的却是整个国家。

(二)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是对元代文人命运的映射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中神仙大多数是失意文人,他们怀才不遇,对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岳阳楼》剧中的吕洞宾虽是神仙,但并不像宗教传说中那样超然物外,淡泊无求,而是有着强烈的愤世情绪。岳阳楼自古为迁客墨人题咏述怀之地,吕洞宾三登岳阳楼,抒发了国家更迭的兴衰、异族统治下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悲哀,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陈抟高卧》的陈抟隐居西华山是因为“天下纷争”,自己空怀大志而无从实现。在占卜出真龙天子后,亦不愿出山,坚拒朝廷中的高官厚禄和金钱美色的诱惑。表面上看是因为陈抟“物外之人,无心名利”,实际上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憎恶,看清了君臣关系的本质;《黄粱梦》里的钟离权对功名富贵有着清醒的了解,“功名二字,如同那百尺竿上调把戏一般,性命不保。”短短几句话便道出官场中争名夺利的丑恶形态;《任风子》中的任风子虽不是文人,但几度点化,看破红尘,休妻摔子,看似残酷丧伦的行为,实则掩盖着对黑暗社会现实的鄙弃,表现誓不回头的顽强意志。

总之,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借宗教题材、仙道传说,曲折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生活图景和熔铸纷繁的世情事态,体现着浓厚的宗教精神,但也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从这点讲,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可以说是一种以宗教为题材的社会剧。

参考文献:

[1]臧晋叔主编.元曲选[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王学奇主编.元曲选校注[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3]顾嗣立主编.元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许地山.道教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6]徐兆仁.道教与超越[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

[7]道藏[M].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

[8]奚海.元杂剧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9]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释义[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马致远代表作品 篇8

【南吕】四块玉·马嵬坡   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1.“南吕”是宫调,“四块玉”是_______,“马嵬坡”是_____。(2分)

2.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睡海棠,春将晚”,这是以花喻人,说杨贵妃就像晚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柔妩媚。

B.“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是说杨贵妃恨不得让唐明皇把她像海棠一样放在手掌上把玩观赏,表现了她恃宠娇恣的心态。

C.此曲前半部分(以“不因”为界)主要是描写,着重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作乐的生活,简明精炼,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D.此曲化用了李白“蜀道难”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唐明皇因红颜误国而仓皇西逃,前路莫测。

3.有人说此曲后半部分把安史之乱的主要责任归咎于杨贵妃,是沿袭了“女色误国”的传统论见,体现了作者的偏见,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简要谈谈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曲牌;题目 (2分)

2.A(B错,此句的主语是唐明皇,系“明皇恨不得掌中看”的倒文,此项误作主语为杨贵妃;C错,此曲前半部分主要是叙事,用了“睡海棠”、“掌中看”两个生动的比喻,而非主要是描写;D错,用了“蜀道难”的典故,主要用来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仓皇西逃的结局,与“前路莫测”无关) (2分)

3.同意:后半部分的议论是把安史之乱的主要责任归咎于杨贵妃,是体现了“红颜祸水”的传统偏见,这一点体现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是封建意识,是不足取的。(2分)

不同意:后半部分固然是把安史之乱的主要责任归咎于杨贵妃,但不能把此部分和前半部分割裂来看,前半部分的“恨不得”三字已经把矛头直接指向唐明皇,“霓裳”的荒淫误国既有杨贵妃的.责任,也有唐明皇的责任。再说,怀古咏史的诗,其根本意图还是为了讽谏当朝统治者,为当朝统治者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而不是为女人提供某种训诫,只是囿于忠君之道,不便揭破罢了。

[注释]

①睡海棠:比喻杨贵妃。

②明皇:指唐玄宗。

③霓裳:即《霓裳羽衣曲》,相传杨贵妃善舞此曲。

④玉环:杨贵妃字玉环。

⑤禄山:即安禄山。

⑥蜀道难:指安禄山攻入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之事。

[译文]

杨贵妃就如暮春时节的睡海棠那般娇媚美艳,使得唐明皇恨不得将她时时放在掌上赏玩。《霓裳》曲便是中原的祸患。不是因为有了这个杨玉环引起了那个安禄山的起兵造反,唐明皇又怎会向四川逃难,怎会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赏析:

马嵬坡又名马嵬驿,在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北。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荒淫误国,酿成“安史之乱”。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唐明皇仓皇向四川逃难,路过马嵬驿时,扈从的禁卫军哗变,求诛杨氏以谢天下。玄宗为了稳定军心,被迫缢死杨贵妃。这首小令以曲写史,意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淘气包马小跳作品》全字读后感 篇9

《淘气包马小跳作品精选》(全字)读后感

《淘气包马小跳作品精选》(全字)读后感 今天上午,我看了杨红樱写的《淘气包马小跳作品精选》。就是把其他的淘气包马小跳的`精彩部分集在一起的,后面还有点评呢! 里面几个比较好笑的地方有:第一章,淘气包马小跳作业巨多,他老爸马天笑说,他们上学只用写二十分钟的作业,马小跳羡慕得很,他写到十点,然后睡着了。他老爸马天笑就帮他写。结果他写糊涂了,把真字里面写成了两横。第二天,秦老师发现了马小跳的作业上“真”字少了一横,就叫马小跳上讲台。老师问:“你怎么把‘真’字里面写成两横了?我多次强调,‘真’字里面是三横,不是两横。你怎么上课不听讲啊!”结果马小跳说:“这不是我写的。”秦老师说:“那是谁写的。”马小跳说:“可能是我爸。”于是秦老师就打电话让马小跳的爸爸过来。结果还真是他写的,秦老师说:“这里有个字,你写错了。‘真’字里面是三横,不是两横。写错字,罚写一百遍!”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淘气包马小跳》了,我就不讲了。反正本人是VERY喜欢这本书。

上一篇:2022—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房地产项目的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