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方能致远(通用6篇)
宁静方能致远 篇1
柔和的阳光静静撒播在蓝色的天幕里, 不张扬, 不喧嚣, 却足以给人持久的温暖;
涓涓的流水汩汩地前进在山间的小路中, 不顽皮, 不吵闹, 只是一路上全身心地与大地亲吻、相拥———
唯有宁静, 方能致远。
这是最美好的年代, 也是因改革而难免泥沙俱下的时代。当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将我们包围, 当纸醉金迷的生活洪流滚滚而来时
———每个人的心中, 需要栖息一方宁静!这样, 才能紧握心中的梦想, 不怅惘、不迷失!
莫言, 一个如此安静的名字, 在2012年却奏出了鼓舞中国、乃至鼓舞世界的轰隆巨响!
———这一季的诺贝尔文学奖属于他!
主角是莫言, 但他周身弥散的, 却不是那个理应最为激动与快乐的人———
低调的他用平静的语调回应记者:
“怎样庆祝?我想我会回家和家人一起包顿饺子吃。”
他又说:“不要过于关注我, 希望大家能关注文学作品的本身。”
两句话, 正如那柔和的阳光、涓涓的溪流, 斯斯然然平平淡淡。
但正是这两句话, 折射出一位伟大作家淡泊明志、不慕名利的质朴本质。让人如清风沃面, 也不由得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这种安静, 这种心静如水、宠辱不惊的态度, 不仅表现在他的为人, 还来源于他的创作经历。
山东高密是他的故乡, 也是他写作的源泉。
在最广阔的金黄色的高粱地里、在最静谧的寥远的星空下, 他俯仰天地间, 纵观人生百态, 孑孑穷年, 笔耕不辍。书写出世上的大书!
若是心浮气躁, 若是急功近利, 又怎能让他持节云端, 趟出自己的风格, 结出沉甸甸的硕果?!
现时下, 人心好像浮在水面上的油, 怎样也不能沉入水底;又像是标准气压下99℃的水, 只要遇一个摄氏度, 就狂欢起来、沸腾起来。有几人能像那天幕里柔和的阳光, 山间潺潺的小溪?有几人能安静、执着如莫言?
我们总是不自主的去追求表面的繁华、感观的刺激, 而难于拥有一颗宁静而强大的内核。
是的, 现在, 这个时代, 是一个洪流滚滚、泥沙俱下的时代。时间的飞速流动, 世事的沧桑变迁, 有时让我们的心灵疲惫了, 听不见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但时下却又是一个最为美好的年代, 物质、精神生活都日新月异, 空前丰富;自由, 民主, 和谐, 也如那柔和的阳光、涓涓的溪流, 沉淀、浸透于我们周围......
我们所要做到的是, 能在这纷繁的的世界中静下心来, 再静下心来, 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学习, 思考, 行动!
朝着自己的理想, 义无返顾地追寻, 终能致远, 终能抵达自己理想的天空!
宁静方能致远 篇2
儒家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的学者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寒窗十载,为一朝入仕,满怀着匡时济世的热情,为民请命。然而在封建王权至上的笼罩下,他们的想法是如此的天真,他们的谏言是如此的苍白无力,他们的才气是如此的令人妒嫉。所以诽谤、诬陷接踵而至,等待他们的是贬官。
作为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文人,走到这一步,只能忍气吞声,收拾包袱走人,他们的心被数之不尽的结充斥着:为何朝上还受皇上嘉许,眨眼功夫就成了获罪之人?为何我忠君爱国,换来的却是欺君之罪?他们心中充满愤懑和委屈,一种颓然的潜意识侵蚀着他们的心灵,以至他们的心态变得冷漠、孤僻,甚至乎扭曲。于是他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黑白的世界,并把自己的灵魂禁锢在里边。这确实是一种“静”,静得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但这是“死静”,而真正为中国文化撑起一片天空的,叫作“宁静”,譬如说,苏轼。
乌台诗案,把处在官场得意、引领文坛风骚的苏轼推下万劫不复的深渊。和历史上那些被贬的文人一样,在屈打成招之后,贬到黄州。那种落魄,那种猛然从高空重重坠下的失落,只有他明白,在历经两重截然不同的际遇之后,他没有被击垮,而是与“死静”分道扬镳。尽管他郁郁寡欢,对家人的安全和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但他的报国之心未死,他的豪情壮志未泯。在黄州,这块宁静的土地上,他脱下世俗的外衣,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对自己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审视,从里到外窥探了自己的所为。这是他人生的逆转,当他以宁静的心态净化所有杂念时,《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应运而生――苏轼被称为大文豪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创作的精神原动力就是他的宁静的心态――宁静而致远――为自己描绘了一个超然的世界。
宁静方能致远 篇3
【关键词】德育 干净 宁静 致远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国际通行的概念为“德育”,是指通过点燃人的精神世界,赋予人生尊严与诗意,让人摆脱动物世界的束缚,从而走向人的自由神圣的世界。2015年7月13日至8月3日,我有幸参加了我校组织的赴美国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福克纳大学的语言学习和文化体验团队,并担任团长。20天的美国之行,行程3万余公里,对于我个人的人生经历来说,是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的,因为它创造了我人生的无数个第一,感触颇多,但真正让我能够深入思考的依然是我的专业——德育。
一、因为干净而宁静
早在出国前就听人说:美国是好山好水好寂寞,中国是好脏好乱好热闹。本来对此我心存疑虑,对于美国的干净虽有一定的认知,但是美国南部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干净却超出了我的想象。
首先是生活环境的干净。蓝天、白云、绿地、大树、碧水、鲜花,处处皆景;校园、教室、博物馆、教堂、超市、餐厅、厕所,一尘不染。通过询问、交流、讨论、观察和思考,总结干净的原因有:一是当地的空气质量太好了,纯净无污染;二是当地气候类似中国广州的气候,时而会下一场对流雨,把一切冲洗得干干净净;三是当地的人口少;四是有非常专业的清洁工。
其次是人际关系的干净。无论是在学校、教堂、家庭,还是在棒球场、超市、餐厅、旅店,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让我感受到的是简单、真诚、热情、善良,让我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感觉,像个孩子一样玩得很嗨。
当我们到老师家里做客时,他们的穿着舒适休闲,很多时候是穿拖鞋,甚至光脚席地而坐,宽松的环境让我非常放松。莱特博士和我同岁,比我小月份,他偶尔在我不注意时用手指在我的腰部点一下,我的惊吓会让他哈哈大笑;他12岁的女儿安妮健康阳光,非常喜欢游泳,喜欢和我一起潜水,一起拍照,一起做鬼脸。
再次,他们的生活是宁静的。我们访问了5个老师的家庭,他们房子是单独的、分开的,一家一户,很像中国的农村,他们有自己的草坪和花园,房子的外观简单别致,屋顶多为人字形的瓦盖结构,显得传统和保守;他们的房子或藏在绿树之中,或依偎碧水湖畔,和自然界融为一体,人的世界在大自然面前表现出一份谦虚和不张扬。
二、因为宁静而致远
让我感受至深的是美国文化的精髓——基督教文明育人的强大功能。
我们5次参加了莱特博士所属的基督教地标教堂的活动,他们有四个分教堂,有1300多名信徒。蒙哥马利的教堂完全没有欧洲传统教堂的高大空灵,仅仅保留了尖尖的直指天空的屋顶设计外,主体是仓库式的平房设计。进入到室内,也少了我想象的庄严和肃穆,有点像我校的学术报告厅,或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城市里的大礼堂,有座位和舞台,有现代的声光技术设备。到这里来的人们,男女老少都有,衣着休闲随意,我分不出谁是神父,谁是牧师,但是教堂里很安静,没有孩子们的哭闹,也没有大人们的喧哗。我看见一对年轻夫妇手里提着一个篮子进入教堂,我以为篮子里是吃的东西,没想到里面是一个刚满月的婴儿,安静地睡着。这里的活动除孩子们的夏令营外,更多的是唱歌,是多声部的合唱,非常好听,虽然我听不懂歌词的完整内容,但一些关键词如上帝(god)、灵魂(soul)、生活(life)、爱(love)等我认识。我知道歌词都是形而上的东西,俗称高大上的东西,尽管如此,但歌声的温暖阳光让我的心变得宁静,情不自禁地一起跟唱。我把我的感受告诉了博士,他很高兴,当我告诉他我的观点“人人都有欲望,但不是人人都有信仰”时,博士非常认同,他认为房子和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在博士家告别时,博士再次表达对我的观点的认同,他怕我听不懂,专门让李老师翻译给我听。
基督教首先为大多数美国人提供了一种信仰,这种信仰为他们提供了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基督教的无可替代性就在于它的育人功能。
干净的教堂、宁静的教堂、和美的歌声,在这里,人们的心灵变得潜沉、酣畅与自由,逐渐摆脱了房子、金钱和肉体等物质的束缚,变得形而上、高大上起来,飞到那致远的地方,开始与上帝(真理)沟通起来,于是获得了人性,即神性,从而超越了动物性。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了诸葛孔明先生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百年前,英国剑桥大学的天才牛顿在苹果树下发呆,坠落的苹果砸中了他的头,让他致远而开窍,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密码,1687年他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多少帝王将相、权贵豪富早已灰飞烟灭,但是人类会永远记住牛顿,对他充满了敬畏。
三、思考借鉴
宁静而致远作文 篇4
过去常吟诸葛亮《戒子篇》中的诗句。“静以修身,敛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所以,一直仰慕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人生观。
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崇高的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心静则无欲,无欲则平和,平和则顺达。清静宜自省,自省宜慎独,慎独才能自爱、自重、自励、自强。静即自然,自然形成世间循环,循环可万物如愿。在静的状态中,世间一切人和事都各安其位,各循其由。
我喜欢静,这是我的性格。
远离喧嚣的时候,我常沏上一杯茗茶,手捧一本古色天香的书。人间忧乐,千姿百态的社会风貌,金戈铁马的历史风情,文人墨客的风骚,一幕幕的在脑际闪现。品一口茗茶,怀抱书香。静心、静气,静静地考虑我的人生、事业,思想过去、未来,思绪万千,思源悠远,其乐无穷,其趣也无穷。
身处这喧嚣浮躁的现实社会里,我多么希望将自己智于一个幽静的小院。在挤满花蕾的树下,品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抒几句深情的感悟,倾听花开的声音。月明星稀的夜晚,卷起窗帘,在黄灯下练习书法,观摩书帖,揣其神韵,品艺术而静心养性。东方破晓时分,在圃园给自己的文竹、兰花、菊花浇水。潜移默化地陶冶性情,这些对于身处浮华的我来说或许是一种奢望。
在当今物欲涛天,全民逐富的时代。面对滚滚红尘,面前摆着太多的诱惑,人容易在喧嚣中迷失自己,人作为感情动物,心难免为物欲所引。身难免为世俗所牵,这是我们需要一份宁静。
宁静需要一颗虔诚的心,平静的看待周遭的一切,不因喧嚣而浮躁焦灼不定。境由心生,寻求宁静还需要一种“任凭风浪起。”的心境。凝神静气,寻找自己的所好、所思、所向所行。
享受宁静,需要文化的介入。记得有这样的一幅对联:柴米油盐酱醋茶,不要不可;琴棋书画诗酒花,非要不可。横批:活得像人。人只有在具有文化氛围的宁静中才能抵御孤独独享宁静,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决然独存,从而触摸到深藏的灵魂。
宁静是一种领悟生命的境界。宁静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远离喧嚣;是“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恬淡从容;甚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豁达超然。
躬耕南阳,心忧天下的孔明,在清风明月中读史,在竹林泉石旁对弈,日观风云变幻,夜察心转斗移。不问名利,不求闻达。胸中的傲世之志和济世之才,已经在卧龙岗的青山绿水间浑然成就。出山之后,助刘玄德成就帝业;辅刘禅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难看出诸葛亮一生在宁静对“致远”的执着。
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看重精神修养。“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淡泊世事以洞明尘世,内敛以高瞻远瞩。人生在世,必然要奋进。在酒绿灯红的现实社会里,若能把握住心灵的天平,对如烟名利泰然处之,浮华中给自己的心灵找一剂镇静剂。
宁静方可致远 篇5
这些日子以来,“裁员”几乎成了我生活的主旋律。“血雨腥风”确实让我有些崩溃。这让我想起了猎头行业的一些往事:2006年时某著名手机生产商S的某国研发部被同行O收购前进行了调整。我朋友Susan刚好在S的手机客户端研发部当Leader。当时,S公司首先砍掉了收购之后不会保留的部门,留下的员工则计划到O公司上班,S公司给留下的人两种选择方案,其一拿上N+1的赔偿走人,其二是与团队到O公司上班,如果能在O公司干满一年,第12个月时则多发一个月工资。
方案摆在面前的时候,Susan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她说:“又不是找不到工作,现拿到赔偿更可能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Susan离开S公司的第二周就在另一家国际手机软件客户端开发商上班了,薪水上涨10%,试用期薪水不打折。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Susan在S公司的前同事Amy和Tom。在S与O合并之前4个月,Amy因为感觉工作可能不保,主动接触猎头后。换工作到了O公司,条件是薪水涨10%,试用期工资打8折;另一位同事Tom接受了S公司的条件继续去O公司上班。我们来算个账吧:假设Susan、Tom、Amy之前都是月薪1万,到S公司都是2年,(按劳动法规定,裁员时可拿到相当于3个月薪水的赔偿金)——
Susan在之后一年里的所得如下:
3万赔偿金+1.1万/月×12个月=16.2万
Tom在之后O公司一年里的所得如下:
1万/月×12个月+1万=13万
Amy在之后O公司一年里的所得如下:
0.88万元×3个月(试用)+1.1万/月×9个月=12.54万
三人可能都经历工作转换的阵痛期和试应期,从现金收益上讲Amy是最差的。主动联系猎头难道有什么错吗?还是其他地方出了问题?
看到公司或者行业形势不好的时候与猎头联系看看有没会新机会绝对是正确的方法,但真正要动身的时候要多考虑一下,多想一想。手里有几个机会任自己自由选择是一回事,真正换了工作到一家新公司上班是另一回事。象棋里有句话叫“有时候威胁比打击更有力”这个道理也能用到工作转换中。下棋时,没走下一步之前打击对手的方法有很多种,一旦落子威胁就变成了真正的打击,有时候落子错误会让对方扭转局势让自己尽失先机。工作选择和机会再多,最终我们也只能选择一家去上班。这个选择如果最终被证明有瑕疵,小则影响我们的收入,大则影响我们事业的上升曲线。
Tom稳健、Amy主动、Susan成熟,他们也都得到了不错的结果,相较之下Susan选择之后的结果最好。不可否认Susan平时积累了一些猎头的资源,也请注意Amy也积累了相关资源,这次还帮自己换了工作,但是从结果看并非最优。Susan看到机会并没有急于离开目前的公司,而是等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机会才离开,继而奔向属于自己的未来。能做到如此沉着的人在平时的职场之中并不多见,能有如此良好表现,我认为Susan一是缘自于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和自信,二是对行业的时局把握得比较准确,这些都是需要长期积累的。
在一个如此喧嚣的世界里,机会来的时候能做到“请等一等”的人,多半都有比较好的结果。最优秀的候选人都具备两个基本素质:不拒绝机会、不轻易承诺。前者意味着有开放的心态,而后者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宁静致远的文明 篇6
1976年,在河南殷墟妇好墓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商代墓葬品,其中一只象牙雕夔纹嵌松石杯更是轰动了世界。这只公元前14世纪的象牙雕刻品上不仅刻有4层饕餮纹和夔纹组成的纹饰,而且在布满纹饰的象牙表面以复杂的技术镶嵌了绿松石作为点缀。世人莫不惊异于中国在如此之早的时候,就懂得了使用如此珍贵的原料、出现了如此精美的雕刻工艺……
其实,无论是对如象牙等珍贵雕刻原料的应用,还是中国古代雕刻工匠掌握艺术表现手法和独到技法的时间都要早于此。
牙雕、角雕
——一段将永远成为过去的辉煌历史
考古发现和科学研究证实:至少在殷商时代,黄河流域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气候远比现在温和湿润,南方就更不必说了。那时,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覆盖有郁郁葱葱的植被,如今人们只能在部分热带地区看到的大象和犀牛都是这里的“常住居民”。这种获取原材料的便利,为牙、角雕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象牙材质坚实细密、色泽柔润光滑,被视为“白色的金子”,其细腻和韧度可以表现难度系数极高的工艺。因此在当时,人们总是毕恭毕敬地将不易得到的象牙,利用当时简单的工具,采用圆雕、浮雕等较稚嫩的手法,精益求精地或雕琢成奢侈的饰品和高级的日用品,或直接将象牙作为珍贵的礼物敬献给自己的首领或国王。在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发现了一枚象牙刻品,在这枚4000年前的象牙作品上,太阳与鸟的图案清晰可见。虽只是简略的刻画,但构图匀称、甚至跳跃着轻松的笔意;在四川成都西部的金沙村,考古学者发现了埋藏在建筑工地底下的数量惊人的古代象牙,这些象牙摆放整齐,有的还被锯成节。显然,这些象牙是等待加工的原料和半成品,它们至少在泥土中沉睡了3000年(图1)……
与大象和牙雕作品相比,犀牛与角雕的命运似乎较为不济。据甲骨文中记载:当年殷王一次出猎就捕获犀牛71头。可见,当时在中国犀牛的分布是十分广泛的。而今天犀牛在我国早已绝迹,人们只能在动物园里看到犀牛了。更令人惋惜的是,由于犀角相对易于腐朽,虽然文献中记载距今相对近一些的汉代有一些犀角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但主要为医药与辟邪之用。因此在中国悠久的犀角艺术品历史长河中,只有明清两代的作品在向人们展示着尊贵的身姿,人们至今还无缘见到明代以前的犀角制品,也就只能从文献的只言片语中去领略当年犀角艺术珍品的辉煌了。
但即便如此,人们也仿佛能够看到商代的奴隶们大肆捕杀丛林巨兽,贵族们则奢侈地享用牙、角雕制品的一幕幕场景……殷商时代无疑是中国牙、角雕工艺的一个辉煌时期。可自此之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直到2000多年之后的明清时代,牙、角雕工艺又迎来了它的再度辉煌,而所使用的原料却都是舶来品了。
明代牙、角雕工艺的繁荣,一是因航海技术的进步和一段时间内国家较宽松的海洋政策,制作牙、角雕的原料得以不断输入;再就是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中意于此,许多文人骚客甚至直接参予到牙、角雕作品的设计创作中来。从而形成了明代牙雕作品个性鲜明、情趣盎然的艺术风格,但多以小巧摆件为主,缺乏“大手笔”。明代中期以后,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上层社会追求享乐的风气日盛,使用犀角制品成为一种时尚,其作品也日渐增多。艺术风格逐渐向细腻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刀工快力,布局繁缛(图2)。
清代,由于马背上的民族对新奇富丽趣味的特殊喜好、追求,促成了牙、角雕工艺的一度兴盛,不仅雕刻的手法起了变化,而且还诞生了广东、北京宫廷等几大各有千秋的艺术、技术流派。
康熙年间海禁解除,广州成为主要贸易窗口,大量进口象牙及来自南洋的犀角使得“广派”的发展有了“近水楼台”之便。在牙雕上,以往象牙含蓄的淡黄莹润已不复存在,牙料不仅要漂至自得耀眼,作品还要镶嵌宝石或描红着绿。在精镂细刻上更是下足了功夫:薄似篾片、细若竹丝的编织象牙席、象牙丝编织的纨扇以及镂空雕象牙花篮、象牙灯笼、象牙香囊等都是“广派”的代表作品。尤以受石雕中狮子嘴里含球造型和工艺的影响而制作的“鬼工球”(牙雕行内术语),宋代时最多也就能雕2层,而到清乾隆时期已经能刻12层了。
清宫中为满足帝、后、妃、嫔等对牙雕器物使用的需求,设有专门的造办处,出品称“造办处牙雕”(图3)。这些牙雕作品无不精益求精,但最重要的一点还要“投‘用者’所好”。如乾隆皇帝专喜工巧,因此为取悦其特点和嗜好,作品除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同时还要显现出富丽华贵的皇家气派。再如晚清时一些为慈禧太后庆寿而制作的牙雕工艺品,无不结构复杂、图案繁缛,综合了镂雕、圆雕、拼镶、染色等多种技法,穷极工巧,透着喜庆热闹。
清代的角雕虽沿袭了明代雕制酒杯的传统,但更进一步利用犀角浑厚苍深的色质制作出仿古铜器的造型和花纹,精巧别致,古色古香(图4)。
清后,国势的衰微、数十年的战乱动荡,使牙、角雕工艺与众多民间工艺一样走向低谷。虽然新中国成立后牙、角雕工艺作为一项国粹被保护、被挽救,但随着中国成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成员国,停止了牙、角雕原料的进口,牙、角雕这门古老的工艺刻品已经成为一段永远过去的辉煌历史。
木雕
——从“以小见大”到“以大见巧”
木头,其价值虽与象牙、犀角无法相提并论,但其作用却是象牙、犀角所望尘莫及的。在我们先人对世界万物最早的认识中,木,位列“五行”之一。据考证:中国木雕艺术有着7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木雕工匠们就已经掌握了较复杂的圆雕和平面通雕技法,在其后的发展中更是形成了众多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了明、清时期,木雕工艺又有长足发展,在宫殿、寺庙、宅邸、园林、店面等建筑中,广泛施用雕刻装饰,有大量珍贵文物存今。
提到木雕,就不能不提到素有“木雕之乡”之称的浙江东阳。东阳木雕以产地东阳而得名,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被称为东方雕刻艺术珍品。据说,历史上东阳民间经常举行木雕比赛,技艺精湛的,就给予“木雕皇帝”、“木雕宰相”、“木雕状元”的称号。小巧的饰品、摆件只是东阳木雕的一个构成部分,而如今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遗产”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规模宽宏,构件雕饰华丽,融东阳木雕与彩绘艺术于一炉,集砖雕、石刻艺术于一体著称的,为国内民居之最的东阳卢宅,则是集东阳木雕精粹之大成的传世之作:
卢宅,为明清时代当地望族雅溪卢氏的府宅,至今
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了。据传,卢宅最繁盛时占地500余亩,房屋数千,院落连片,精美绝伦的木雕在这些建筑上随处可见。卢宅的第一道门被称为捷报门,建于明景泰年间。捷报门木雕具有典型的明代木雕风格,线条简洁古朴,以黑色调装饰为主,大多为一些简单的纹样图案,十分素雅。在这里,中国传统木雕技法与中国画构图方式被巧妙融合,在一个平面上展现出多种层次,装饰性极强,给人以琳琅满目、丰富驳杂的审美享受。卢宅中的淳叙堂建于清代,建筑的上楞、斗拱、梁织等处都饰有深雕,门窗堂板饰以浅雕,窗格栏杆饰以镂空雕,其中难度最大的是俗称“牛腿”(学名叫“撑拱”、“斜撑”、“托座”,是檐柱上方外伸的斜木杆,上加横木,以支撑挑檐的檩)上的多层雕刻,人物神态自然,花鸟活泼动人,神将形象威严,栩栩如生。在肃雍堂一片不起眼的隔扇裙板上,有着多种浮雕透雕,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鸟,无不雕工精细,形态传神。
……(图5)
竹雕
——以“凸透为尚”到“俭约之美”
竹,在我们先人的心目中与松、梅一起具有很高的地位,一并被称为“岁寒三友”,历来受到古代文人的喜爱。由于竹质柔韧,比木头更便于造型,因此成为中国人特别是南方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器物材质,并在工匠们的琢磨下同样具有了艺术气质。
考古发掘发现,中国早在夏就有了使用竹材制作的用具,后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漆龙纹竹勺,是发现的比较早的带纹饰的竹器。竹雕艺术发展至明代形成了以嘉定和金陵(南京旧称)为代表的两大流派,涌现出了各自的代表人物和形成了“看家绝活”的创作特色:嘉定的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人号称“朱氏三杰”,提出了“竹刻如果不进行深刻透雕那不叫雕刻”的创作理念,从而奠定了嘉定派“深刻和透雕”为主的竹雕创作风格(图6);金陵濮仲谦始创的雕刻风格被称为金陵派。和厚重稳健的嘉定派不同,濮仲谦的竹木雕刻作品别具一股超脱的灵气,通常以浅浮雕为主,最喜欢用盘根错节的竹根,根据自然的形状和特征,用简洁的刀法,略施雕凿,浑然成器(图7)。
及至清代,竹雕的特点发生变化,追求细腻高雅的俗尚成为文人文化的审美趣味。尤在闻达名士、“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推波助澜”下,竹雕风格日新、精品辈出,传世甚广。
清雍、乾时期,嘉定刻竹名家周颢在朱氏刻竹的基础上一变前法,以浅浮雕和平刻为主,研创出了不借画稿,以刀代笔直接在竹筒和竹片上刻山水、树石、丛竹的凸凹皴法。自此,竹雕风格从繁绮多姿变为平浅单一。以往盛行的镂空雕法与圆雕技法不再普遍使用,代之以浅浮雕和阳文平刻图案和题材大部分直接取自名家的画稿,使名画与名刻相得益彰。
到了晚清时节,一些曾经不入主流的竹雕手法却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喜爱。如一种叫作“留青”的竹刻方法,是利用竹子坚硬的表皮和竹肌不同的色差,以中国画的笔墨意趣为基础,在竹皮上采用多留、少留和不留的技巧,刻画出笔墨的干湿浓淡,表现出很强的立体感。更为奇妙的是,留青作品会随着年代的变化而变化,年代越久远竹皮和竹肌的色差就越大,层次也越丰富。“留青”法在唐代就已出现,但一直未入流,但在清末民初被发扬光大了,成为中国传统竹雕技艺的最后亮点(图8)。
【宁静方能致远】推荐阅读:
语文教学当宁静方能致远07-04
宁静以致远06-17
宁静致远雪花韵散文10-01
非宁静无以致远作文750字07-11
坚持不懈,方能成功演讲稿10-24
精心雕琢课堂细节 方能成就精彩课堂05-17
坚持方能成功(网络课程作业)06-09
你需成锦方能添花励志文章11-03
高考作文题预测放下方能涅??重生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