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干部张宇同志先进事迹(精选2篇)
援藏干部张宇同志先进事迹 篇1
援藏干部张宇同志先进事迹
张宇同志是我省岐山县人,生于1968年7月,199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参加工作,在职硕士研究生。历任共青团宝鸡市金台区委副书记、书记,宝鸡市金台区区长助理、副区长、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宝鸡市委副秘书长等职务。2010年4月,他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奔赴西藏,作为我省选派的第六批援藏干部,担任阿里地区噶尔县县委书记。2012年8月22日,因心脑血管意外引发急性心梗,经抢救无效,不幸因公牺牲,年仅44岁。
通过挖掘总结,张宇同志先进事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信念坚定、党性坚强,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张宇同志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20多年的工作经历中,他始终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010年4月,他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组织召唤,毅然放弃内地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奔赴平均海拔4500米、含氧量不到内地一半、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阿里地区工作。在藏工作期间,他自觉坚持“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反对分裂、维护统一、巩固团结、确保稳定等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回顾他的一生,无论是担任团委书记、副区长,还是作为组织部长、县委书记,他始终对党忠诚、恪尽职守,始终严格要求、追求卓越,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
张宇同志是一名优秀的县委书记。作为“班长”,他始终把富民强县作为第一要务,带领县上四大班子一心扑在发展上,立志彻底改变噶尔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常说:“我们来援藏,不是来当过客,更不是来‘镀金’的。三年太短,一定要只争朝夕,切实让这里发生看
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农牧业发展、群众生产生活和边境防控等情况,提出以发展城镇经济和牧区经济为两翼,建设“藏西中心城市、阿里经济强县、边境模范县”的战略目标。他立足县情,多方协调,积极推进狮泉河生态产业园建设,引进毛皮革加工、藏式地毯卡垫生产等环保项目,建设芝达布日寺、那木如温泉等旅游景区,筑牢了噶尔科学发展的产业基础。他带领干部群众大力发展以人工种草、奶牛养殖为主的特色农业,把从陕北引进的紫花苜蓿种植面积由原来的千余亩扩大到7000多亩,改变了当地农牧民“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他借鉴内地经验,多方争取资金,大力整治城市环境,实施“大水大绿”工程,打造“西藏最干净城市”,塑造“象雄文明故地、世界屋脊明珠、喜马拉雅一城、藏西中心城市”狮泉河城市新形象。他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面对民族、宗教、边境矛盾相互交织的实际,探索创新长效维稳机制,深入边境一线、重点寺庙、交通沿线排查矛盾隐患,在建党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3•14”等重大节庆和敏感时期,始终站在维护稳定最前沿,为促进阿里地区和谐稳定做出重要贡献。在他和县委一班人带领下,2011年底,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43亿元,同比增长18%;县级财政收入达到2158万元,同比增长6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同比增长23%;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同比增长50%。
三是一心为民、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张宇同志是一名优秀的人民公仆。他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始终把爱民为民、利民惠民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下大力气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金台区工作期间,他负责北坡公园建设工作,坚持吃住在工地,鏖战在一线,先后建成金台森林公园和摩天院回民小区,使1100多户居民彻底摆脱滑坡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在宝鸡“8•23”北崖崩塌、“8•30”渭河洪灾和“5•12”地震灾害中,他与干部群众一起装沙袋、堵决口、排洪涝、救伤员,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担任噶尔县委书记
后,为了拉近和藏族同胞的感情,他学说藏语,学唱藏歌,迅速和藏族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噶尔的老百姓说:“张书记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是援藏干部,他和我们是真正的一家人。”他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控辍保学”、医疗救助、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亲自部署、亲自督办,噶尔县“两基”创建高标准通过国检验收,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合作医疗、计划免疫覆盖率达到100%,全县85%以上农牧民住上宽敞明亮的安居房,藏区就学、医疗、社保及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他主导建设的10座高效温室大棚,有效解决了狮泉河镇干部群众吃菜难问题。他主持实施的典角边境示范村项目,让生活条件艰苦的边境群众告别了土坯房,住进了生活设施完备、活动场所一应俱全的别墅式新村,成为边境线上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道靓丽风景。他去世后,全县干部群众哀声一片,许多人泣不成声。典角村一位村民伤心地说:“张书记来之前,我想也没想过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现在眼看着就要住上新房,张书记却走了”。在张宇同志遗体离开噶尔当天,他的灵车上搭满了藏民自发敬献的哈达,当地花圈一时脱销,许多干部群众流着泪动手做花圈、编花篮,出租车司机纷纷自发聚集,鸣笛致哀,一些晚到的藏民对着殡仪馆方向深深地鞠躬,最后送别他们敬爱的张书记。四是扎根高原、献身边疆,继承发扬了孔繁森精神
张宇同志是一名优秀的援藏干部。他牢记党中央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殷切期望,提出并坚持“科学援藏、真情援藏、奉献援藏”理念,以孔繁森为榜样,把阿里作为第二故乡,视噶尔人民为亲人,全身心投入援藏工作,千方百计促进噶尔发展。噶尔地广人稀,乡村之间动辄上百里,他到任后不顾强烈的高原反应,在短短两个月内跑遍了全县所有村组,常常一天跑三四个地方。为了项目建设,他不辞辛劳地往返于阿里与拉萨、陕西之间,请专家、跑项目、要资金,一趟下来辗转几千公里,直到项目谈妥。无论酷暑严寒,他都坚持深入项目一线督促检查,仅昆沙乡人工种草基地一年就去了数十趟,当地群众说:“这里每棵草都凝结着张宇书记的心血。”在实施大水大绿工
程、推进城镇园林化建设中,他一连熬了四个通宵修订工程方案,在工地上搭起帐篷坐镇指挥,40天下来瘦了10多斤,有天晚上11点多了,他还跑到现场抽查,拨开树坑看土层够不够、水浇到没有。过去噶尔栽树很难成活,现在县城景观大道近30万株树木成活率达90%以上。他高度重视巩固边防工作,每年提前一周带领民兵驻守在边境线上,与官兵一起吃干肉、住帐篷,共守边疆。2011年噶尔发生雪灾后,他主动放弃休假,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深入一线查灾救灾,灾民生命财产得到保全,而他却患了重感冒,输液三天才恢复过来。他经常对大家说:“援藏干部要甘于吃苦、甘于寂寞、甘于奉献。”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对每项工作都定时限、抓督查,要求当天事当天完,经常凌晨两三点还在听取汇报或是加班工作。在他带领下,全县党员干部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发生了巨大变化,求精细、抓落实、讲质量蔚然成风,一位干部说:“看到书记和大家一样加班,我们心里就踏实了,也不会有任何怨言了。”就在他生命的最后10天内,他还坚持不离岗位,拖着病体继续超负荷工作。8月12日,他不顾感冒多日的病体,连续几天奔波协调,在拉萨谈妥一个项目后,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大家劝他留在拉萨治疗,他说:“县里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不回去不行!”回到阿里后,他集中精力筹备人工种草现场大会、部署“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等工作。21日,在参加阿里地区党建工作会议时,他感觉自己背疼得厉害,只打了两瓶吊针,又与同事商讨工作直到凌晨1时。第二天上午九点,县上同志找他时,发现他倒在宿舍地上,永远离开了他深深热爱的噶尔人民。两年多来,他用足迹丈量了这片广阔神奇的土地,用真情走进了群众心里,用出色的工作业绩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他去世后,许多同志泣不成声,一位干部说:“他走得太匆忙了,完全是累死的。他说他热爱这里,这下连命都献给了这里。”
五是淡泊名利、克己奉公,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永恒追求张宇同志是一名优秀的党员领导干部。他始终忠诚于党的事业,无私奉献、不懈追求,心里时刻装着工作,把自己的事想得少之又少。
今年7月底,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给陕西省委组织部来函,提出计划对他提拔使用的意见,8月初,在省委组织部领导赴阿里看望援藏干部时,他表示希望期满后继续援藏。他为了藏族同胞的福祉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援藏以来,从来没有休过完整的假期。今年1月,他的父亲因病去世,当得知噶尔发生风雪灾害时,便匆忙撇下家中事务赶赴灾区指挥救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得到保全,他却留下了永远的遗憾。他坚持公道正派、清正廉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干事,噶尔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说:“张书记经常给我们强调,干部工作是我们党最后的防线,最后的良心,做不好,就会在群众心中失去信誉。我们必须把自己管好,不该吃的不能吃,不该拿的不能拿。”在他带领下,噶尔县连续获得阿里地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基层党建责任制先进单位。他不仅严于律人,更严于律己,常说:“权力有限,责任无限;时间有限,目标无限”,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工作全力投入,时时处处以自己实际行动兑现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不悔誓言。张宇同志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在人民群众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千千万万个优秀党员领导干部的杰出代表。他出生和成长在诞生了“延安精神”的陕西热土,牺牲在孕育了“老西藏精神”和“孔繁森精神”的雪域高原,他是3700万三秦父老的好儿子,也是所有藏族同胞的好儿子,是汉藏人民血浓于水的友谊见证,也是“爱国守信、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新陕西精神的传承者。他是我省援藏工作中涌现的新时期孔繁森式的重大先进典型。
援藏干部先进事迹 篇2
巍峨的群山、洁白的云朵、漫山的羊群、黝黑而淳朴的笑脸,这是我们心中藏区的模样。然而,这一切对于援藏干部们来说,却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高寒、缺氧、莫名的孤独、无尽的思念、刺眼的阳光、艰难的翻越……在这里,走同样的路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在这里,做同样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准备;在这里,生同样的病也许面临的就是死亡。
记者在马尔康采访,每每被援藏队员的壮举感动,他们克服了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把马尔康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在雪域高原上书写着无悔青春。
曾建国是一名“替补”进藏的援藏队员。在他之前,一位援藏队员因无法适应缺氧、高寒的环境,诱发心脏病,被紧急返送回广安。由于马尔康县电视台急需一位懂技术的电视人才,有着20多年电视新闻工作经验的曾建国成为不二人选,他二话没说,背着行李来到了马尔康。
曾建国的母亲刚刚因癌症去世,在他刚进藏区不久,便又接到另一个不幸的消息,父亲被查出患有直肠癌,被送往重庆大坪医院救治,趁着春节假期,曾建国陪伴在父亲身旁悉心照料一个月。但是,藏区的工作需要他,他把照顾父亲的重担交给兄弟和妻子,头也不敢回地回到了马尔康。
在海拔3千多米的高原上,他扛着重达20多斤的摄像机翻山越岭、爬坡上坎,进行新闻采访报道,常常累得头晕目眩,喘不过气,但他从不叫苦,从不喊累,他拍摄的100多条新闻稿件,其中大部分被省市电视台采用,对宣传马尔康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不能陪伴在父亲身边尽孝,但我要让他看到我的工作、我的付出是值得的!”说到这里,这个七尺男儿顿时就红了眼眶。
和曾建国一样,许多援藏队员都有着类似的经历。为了援藏事业,他们常年在外,家庭不能兼顾,忠孝不能两全,但他们无怨无悔,把对家人的愧疚化为了工作动力。
初见援藏队员刘建华,清瘦的身材,矮矮的个子,看似弱不禁风。然而,他却是援藏工作队中职务最多的一个人,除了任马尔康县卫生局副局长外,还兼任援藏工作队宣传部长,马尔康县创省级文明城市办公室总研判。马尔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谢晓林曾不止一次地向记者推荐,“别看我们刘总调个子小,但是他的工作劲头却很旺盛,你们真的应该好好宣传一下他。”“总调”一职,是马尔康县当地的干部私下给刘建华“封”的职务,意思是虽然刘建华职责多、工作多,但藏区干部群众有事找到他,不管分内分外,他从不推脱,总是尽心尽力完成每件事情。
在赢得当地干部群众交口称赞的背后,却是刘建华在马尔康一年多的时间内,不仅白天奔波忙碌,还有70%的晚上都在加班熬夜,因身体不适、睡眠不足、压力过大,原本就很单薄的身体整整瘦了十斤。他告诉记者,每次给家人打电话,从来都说自己很好,生怕他们有一丝一毫的担心。
远离家乡,孤独寂寞在所难免。忙还好,可以暂时忘掉烦恼。一旦下班后,对家乡、对家人的思念如影随形。上网和家人视频聊天,成为不少援藏队员的“必修课”;家里有升学的孩子的援藏队员,每天晚上至少打半个小时的长途电话,给孩子进行“远程教育”;更多的时候,援藏队员们聚在一起,吃一顿饭、聊一会天,就成为最好的慰藉……
援藏队员高建平和吴川,之前他们生活并没有交集。来到马尔康后,他们成了室友,共同住在一栋废弃的办公楼内。这栋被他们称之为“别墅”的房子,除了只有他们两人居住,单门独户之外,没有一丝“别墅”的样子:没有厨房,就在走廊上做饭;没有洗衣台,就在厕所地板上洗衣;房子只有一间寝室,要是有一方的妻子来探亲,另一个就要到隔壁打地铺……
孤独的生活,做饭也成为一种乐趣。每天下班后,高建平负责买菜,吴川主厨,在一阵锅碗瓢盆的“交响曲”后,一顿香喷喷的晚餐就上桌了。吴川的妻子来探亲时,见到老吴像模像样的弄上一桌子菜,打趣地说,“在家连碗都不洗的人,现在竟然成大厨了。”
【援藏干部张宇同志先进事迹】推荐阅读:
援藏干部10-08
援藏干部工作总结08-16
援藏工作报告06-12
援藏志愿书10-27
团地委组织干部认真学习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07-06
关于组织全县广大党员干部通过远程教育网络收看学习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10-20
基层干部考察材料该同志08-22
肖玉文同志在全县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06-29
姜明芳同志在王坡乡干部会议上的讲话05-17
致工商局干部职工及离退休同志的春节慰问信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