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干部

2024-10-08

援藏干部(精选9篇)

援藏干部 篇1

援藏干部事迹材料 二 篇

本文仅供参考

援藏干部事迹材料【篇一】

经市委组织部批准,我院办公室副主任 xx 同志成为 xx市第五批援藏干部,现已奔赴西藏日喀则地区中级法院工作。

xx 加入援藏队伍并非一帆风顺,是他积极要求和努力争取的结果。当院里发出关于选拔第五批援藏干部的号召时,他就积极响应,主动向政治部报名。xx 同志的父母年近八旬,xx 是他们唯一的儿子;xx 的儿子只有十一岁。xx 数次向组织表明了自己援藏的决心。他的家属也很支持,表示:支持法院援藏工作,支持亲人在藏建功立业。在援藏干部统一体检中,xx 被查出血压偏高,可他之前并没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为了核实病情,xx 特意自费去别的医院作了进一步的检查。检查结果表明,他的血压完全正常。医生说人的血压会受测量当时情绪、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偶尔一次出现偏高或偏低也是很正常的。听了医生的话,xx 悬着的心才稍稍趋于平静。事后的体检结果也证实了医生的说法,xx 的身体状况完全符合进藏条件。进藏之梦得以实现,xx 难抑心中的喜悦,他坚定地表示:一定不辜负院党组和全院干警的期望,不辱使命、克服困难、勤奋工作,为推动西藏司法建设,促进和谐的汉藏民关系做出积极贡献,为 xx 法院争光。

xx 同志援藏的行动充分体现了他胸怀大局、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不仅政治素质高,近年来在审判工作中也取得令人称道的业绩。针对审监复查案件涉及面广,矛盾易激化的特点,xx 迎难而上,注重把自己的智慧和知识融于对案件事实的剖析、审理、调解之中,耐心细致以案释法、以情动人不厌其烦,化解了诸多矛盾和纷争。

xx与xx县xx镇卫生院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申请再审一案的成功化解就是一例。xx 年,xx 诉至 xx 法院,要求卫生院对因医疗不当,造成其双眼视功能障碍的损害后果,承担共计 69 万余元的赔偿责任及今后继续治疗费用。因医疗事故鉴定结论为卫生院的治疗不构成医疗事故,xx 法院综合考虑 xx 的实际情况判决卫生院承担 35%的赔偿责任共计 15万元,继续治疗费可待损失发生后再行主张。xx 不服,提出上诉,我院二审维持原判。二审判决后,xx 于 xx 年 1 月向我院申请再审,坚持要求卫生院承担全部责任。由于 xx 及其家属情绪十分激动,在一审中曾闹访并发生过将 xx 留置法院的过激行为,申请再审期间又频频上访,故我院将本案作为院领导包案化解上访户对象,由卢方副院长负责,xx 同志承办。复查期间,xx 热情接待了 xx 一家,了解到 xx 因双

目基本失明,只能由母亲照顾在家休养,全家仅靠 xx 父亲在 xx 市区开出租车的收入维持生活,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困难。xx 十分同情 xx 的处境,经常关心她的生活、学习和治疗情况,还买了水果、营养品等去 xx 看望 xx 一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经过 xx 同志的多方奔波和不懈努力,卫生院应支付的 15 万余元赔偿款全部执行到位,xx 县卫生局等单位也同意共筹集 10 万元对 xx 予以补助。xx 年 3 月 12 日,xx 将 10 万元补助款送到 xx 手中。xx 一家一再感谢法院的工作并写下承诺书,保证在收到该款后服判息诉,不再向法院和其他政府部门提出任何要求。在 xx 不计辛劳的牵头协调下,xx 县政法委、督解办、卫生局等相关部门表示将继续关心和帮助 xx 一家,尽最大可能就 xx 今后的工作、社会保障及就医等问题给予帮助和提供方便。就医问题得到解决,生活困难得到救助,xx 一家怀着感激之情,给我院送来了“人民的好法官,真理的守护神“的锦旗。至此,一起历时两年多易引起矛盾激化的案件得以圆满审结。

“法官要有良知,对老百姓要怀揣深厚的感情”,xx 如是说。源于这样的理念,他办案释法、化解纠纷,无不蕴涵着对人民群众的挚爱。办案中,他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缩短了当事人与法官间的距离,赢得了当事人的信赖。

当事人 xx 因与 xx 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一案,不服我院二审判决,情绪激动、行为过激。

为做好稳定工作,我院曾于去年春节期间分批派出工作人员奔赴余姚,做释法工作。经耐心引导,苦心劝解,xx 父母停止过激行为,于 xx 年 10 月向我院提出再审申请。审理这一棘手案件的重任落到了 xx 同志肩上。今年春节前后,xx 父母又屡次电话闹访,扬言要在春节及两会期间到 xx 找法院拼命。为安抚当事人的激动情绪,xx 与 xx 父母进行了初步接触,耐心的劝导使他们对法官产生了一定的信任。xx 年 3月 29 日,xx 主持了本案的听证。听证中,xx 父母几度情绪失控,xx 在充分听取其申请再审的要求和理由的同时,对其进行安慰和劝导,使听证得以顺利进行。听证结束后的数月,每逢 xx 父母来电或来访,xx 都耐心倾听,热情接待。虽然本案在 xx 进藏前未能审结,但他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工作态度还是感染了 xx 一家,使他们的情绪一直处于比较平静的状态。

xx 严格要求自己,清正廉洁、勤奋工作。在奔赴西藏的前几天他还牵记着手头的几个案子,天天坚持上班,不厌其烦地接待当事人。xx 在担任审监庭第二合议庭审判长期间,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自觉接收难案、烦案,勇挑重担;又热情关心、悉心指导新进同志,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审监工作,提高了整个合议庭的工作效率。

勤者终有成,浩然正气心。xx 同志深知肩负的责任,不忘人民的期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展现了新时期青年法官和优秀党员的风采,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日前,我院政治部获 xx 法院系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征文比赛优秀组织奖。

日前,民三庭副庭长潘云波撰写的《论社会主义司法理念在民商与金融审判领域中的体现与践行》获高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优秀征文。

援藏干部事 迹材料【篇二】

xx,xx 大学法学院 xx 级法律硕士、xx 届毕业生,毕业后在 xx 市党校办公室工作。工作几年后,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抱着“去看看,想为村民做点什么”的初心,xx 坚定、主动地选择到 xx 县 xx 乡 xx 村驻村、援助村民,成为一名驻村队员。

到今年 10 月,xx 在 xxxx 县 xx 乡 xx 村驻村 11 个月了。援藏以来,她只回家过 3 次。和她刚来时带了满满当当 3 口袋行李一样,面对驻村工作,xx 做足了准备。哪怕看到宿舍里只有一张办公桌、单人床,没有厕所、没有水,就着折了折的衣服当枕头,就睡了第一晚,xx 的心里也从来没有过“退缩”二字。

xx 村的村民凭借采摘村前村后的一种名为 xx 的野生中药材为生。冬季时,靠天吃饭的村民就会没了生计。为了建

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xx 市对接沿海城市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xx 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政策,为村民的切身利益着想积极地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动员她们去对口帮扶的沿海城市打工赚钱、实现脱贫。

驻村工作琐碎,进村入户宣讲政策、了解群众困难和诉求,发展集体经济,基本是每天的必修课。xx 乡 xx 村有 2个村组,面积约 51平方公里,72 户共 238 人,是真正的“地广人稀”。就拿走访来说,如果要把 2 个组走遍需要多久?xx 说,这说不准,如果一户村民反映的问题比较多,或者村民有情绪要倾诉,说几个小时都有可能。“走过最久的一次,是从早上一直走到了晚上 10 点。”由于村民分布的比较散,走访时遇到积极反映问题、倾诉情绪的村民,xx 都会耐心地倾听村民们的诉求。月 13 日,村里的五保户 xx 去世了,当时,村上的干部都外出开会了,年轻人上山采药,赶回村里的 xx 二话没说,帮老人穿寿衣、穿鞋子,送葬的时候,xx 没有子孙“捧食品罐”,又是 xx 接了过来。“我当时没想那么多,奶奶人很好,对我也好,我就想好好地送她一程。” 很快,xx 村的山上又要下雪了,没办法采中药材了。xx 在给村里的妇女做思想工作,xx 市对接沿海城市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她们可以去沿海打工。天气又要冷了,那就多穿点嘛,结冰路上难走,小心点就是。xx 总是这么乐呵呵的。性格直爽的 xx 凭借着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很快和村民们打成了一片,村里的老年人总能被她逗得哈哈大笑。

xx 用行动实现着价值、用热情书写着精彩,为我们当代大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

援藏干部 篇2

1立志从农为农, 四进农门, 苦学专业知识圆农技推广梦

上初中时, 杨汝才对文化课不是很感兴趣, 可对苟启权老师的农业基础知识课程却特别感兴趣, 听课也特别认真。

1983年7月, 杨汝才初中毕业便报考了泸州市先市职业高级学校农技专业。临近开学了, 他都还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 正准备找人学手艺的杨汝才在九月十一日的晚饭后接到了社长杨进全送来的录取通知书。当晚, 杨汝才整夜没有入眠。

在先市职高学习期间, 他还报考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学专业并顺利毕业。他还利用节约的生活费去书店购买农技书刊学习专业知识。

“杨汝才农技专业知识学习扎实, 专业课程科科优秀, 值得同学们学习。”这是班主任康华老师经常对同学们说的一句话。

1986年6月, 杨汝才从先市职高毕业, 便参加合江县招聘农技员考试, 并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 当上了望龙乡的农技员, 实现了他从事农技推广的梦想。

1987年, 杨汝才报名参加了中国农民大学农学大专函授学习。

1995年, 杨汝才又参加了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习, 成为合江县唯一通过大自考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的人。

2心系农技推广, 任劳任怨, 为农民铺致富路

“晴天一身汗, 雨天一身泥”这是对农技人员的真实写照。农技人员工资低, 待遇差, 是很多人不想从事的职业。可杨汝才却对农技推广事业有执着的追求。他曾有多次跳出农技推广部门的高薪机会, 却都被他拒绝了。

1988年10月, 杨汝才经县科委审批创办了合江县第一家民办农业科技机构-合江县望龙良种科技信息服务站, 主要从事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等, 并与全国50多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业务联系, 编辑《良种科技信息》专刊48期10 000多份免费发给科技示范户和农民朋友, 为农民朋友提供蔬菜瓜果良种14个, 产量超过2 000kg, 帮助一部分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1990年2月, 杨汝才因工作需要从平坝区调到福宝山区任农技员, 他首先从良种推广入手, 认真搞好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 技术培训和服务等工作。1992年遇天旱, 中稻收后再生稻无收, 全镇干田比较多, 杨汝才亲自到重庆农科所购回22.5kg杂交大白菜种子在全镇推广, 使6个村148个社中90%以上的农户种上了大白菜, 从而改变了甘雨镇有史以来冬季缺菜的状况, 大白菜不仅市场充足, 还销往附近场镇。

杨汝才经过认真调查, 发现甘雨镇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很适合种西瓜, 他便向县农业局申请了西瓜品比试验和西瓜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两个项目, 又专程到省种子公司购回郑杂五号、新红宝等12个西瓜新品种, 仅1993年便在全镇推广500亩, 使种植户亩平均收入从800元上升到1 500元, 增加了近1倍。

杨汝才还从省农科院和富顺县杂交辣椒研究会调进牧马山地瓜种、豇豆、四季豆、番茄和苦瓜等良种以及杂交辣椒苗6.5万株向本镇、福宝镇和天堂坝乡推广, 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由于他用优良的蔬菜瓜果良种和技术给农民铺出了致富路, 农民都亲切地称他为“杨科技”。

杨汝才从事农技推广的事迹曾在《四川科技报》、《四川党的建设》、《泸州日报》、《泸州科技报》、《合江报》以热心农技推广的“杨科技”, 心系农家的“杨科技”, 甘雨有个“杨科技”, 田园好把式, 甘愿撒播绿色的人为题先后作了报道。

“能为农民朋友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并帮助农民朋友走上发家致富之路, 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杨汝才高兴地对笔者说。

杨汝才撰写的“向农民推广科学技术我最幸福”发在《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上, 社会反响很大。

他撰写的《科教兴农是农村奔小康的必由之路》、《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小麦死苗的综合防治》等论文发表在《农村信息通讯》、《农村经济》等国家省级杂志上, 并被收入《现代农业学术研讨文集》、《中国现代农业文库》、《中国科学技术文库》等书出版发行。

杨汝才还利用农技推广业余时间, 曾先后在国家、省、市报刊上发表科普文章和论文上千篇, 获奖100多次, 证书100多个。

杨汝才承担研究的“水稻旱育秧配套增产技术”;“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高产技术”;“磁混肥在全县粮食作物上的应用”项目分别获泸州市农牧技术进步一等奖、三等奖。

“深入基层调研、采访、写文章、发表科普论文和新闻稿件, 是我最大的快乐”, 这是杨汝才经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

杨汝才承担组织参加“四川省植保科普征文大奖赛”和农业部主办的“中种杯”《种子法》知识竞赛, 分别获组织优胜奖和三等奖, 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乡镇农技站中唯一获奖单位。他还参加农业部《中国农技推广》杂志社主办的“农技推广有奖知识竞赛”获优秀奖, 参加《当代农村百事通丛书》有奖征文获一等奖。

杨汝才常年被泸州市土壤肥料学会评为先进个人, 多次在科技之光行动中成绩显著, 被合江县委办、县府办发文表彰为先进个人, 曾在科协工作中成绩突出, 多次被县科协评为先进个人。

“我一定要向村民宣传推广玉米新品种迪丰198, 让农民增产增收”这是合江县汇丰粮食种植专合社在县人大、政协会议期间向人大、政协代表免费送种子时, 县人大代表福宝高村主任王本联对现场采访记者说的一句话。

合江县汇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是杨汝才亲自筹办的, 现有成员168人, 主要从事粮食种植、销售;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信息咨询服务。

杨汝才利用节假日深入重点乡镇、村社开展技术培训, 印发宣传资料5 000份, 搞图片展示32次, 制作宣传光碟100张, 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进村入户, 做到家喻户晓, 让农民增产增收。

杨汝才还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由专合社与合江县农业局、甘雨镇人民政府、泸州金土地农业有限公司强强合作, 采取政府+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全面普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仅当年便完成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63万亩 (次) , 免费为2 000户农户提供测土配方肥施肥指导服务, 项目区配方施肥建议卡和施肥技术指导入户率达到90%以上。建测土配方施肥村4个, 并完成耕地地力评价工作。

甘雨镇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 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增收8%~12%, 亩节本增效50%以上, 经济作物亩节本增效100元以上, 并得到泸州市农业局的认可。同时, 通过发放简报在全市推广。《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中国农业推广网》、《四川新闻网》《四川在线》等多家媒体也进行宣传报道。专合社还被中共合江县委、合江县人民政府评为先进专合组织三等奖。

杨汝才在派驻甘雨镇的多项重点工作中表现优秀, 作出了突出的成绩, 特别在粮油高产创建、旅游快速通道征地、荔枝产业发展工作中都是积极认真, 尽职尽责、表现突出。为此, 中共甘雨镇党委、政府以甘委[2012]28号文件关于杨汝才同志在近期多项工作中表现优秀的情况报告递给了合江县农业局。

3奉献高原藏区, 埋头苦干, 执着追求圆爱洒高原援藏工作梦

2010年4月, 四川省委作出实施“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重大决定。

杨汝才看到省委的重大决定后, 奉献藏区, 投身援藏事业, 把爱洒向高原就成为他人生的第二梦想。

2014年5月20日中午, 杨汝才正要下班回家吃饭, 裤兜里的手机响了, 原来是县农业局管人事的刘学群主任打来电话说局里有一个援藏干部人才指标。局领导叫她通知杨汝才。

杨汝才接到电话知道情况后, 赶紧对刘主任说:“我要去, 我要去, 请刘主任转告领导, 我一定去”。

2014年6月3日, 合江县委组织部通知杨汝才填报第三批援藏干部人才登记表。

8月12日上午8时, 泸州援助甘孜州乡城县和稻城县的74名干部人才从泸州市委大院整装出发。杨汝才也开始了他为期两年的援藏之路, 以圆他爱洒高原的援藏工作梦。

经过三天的劳累奔波, 杨汝才和其他36位援藏干部人才一起来到了千里之遥的雪域高原———香巴拉乡城。

到达乡城的第二天上午, 杨汝才便到挂职局长助理的乡城县农牧和科技局报道, 接受挂职单位领导的安排。

“在藏区工作, 考验的不仅是过硬的身体素质, 更是心理承受力, 心智的丰富度”。邓珠局长对杨汝才说。

“我来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援藏工作梦, 我不是来耍的, 是来干工作的”“我一定珍惜和把握好挂职锻炼的宝贵经历和难得机遇, 增强主人翁意识, 摒弃镀金、做客思想, 做乡城人, 说乡城话, 办乡城事, 做建设乡城的学习者、服务者和参与者”。这是杨汝才对乡城县农牧和科技局领导的承诺。

“工作条件的艰苦, 环境的恶劣, 工作难度与强度, 没有亲身体验过, 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 让世人了解知道更是何其不易。”这是泸州市第二批援藏干部人才对杨汝才的忠告。

“艰苦不怕吃苦, 缺氧不缺精神”这是杨汝才常说的一句话。他深信它的力量源泉来自对党的忠诚, 对事业、对责任、对人生的坚定信念。

2014年8月26日, 杨汝才深入青麦、青德、洞松葡萄基地开展葡萄技术指导工作。

……

短短四个月, 杨汝才便深入全县十二个乡镇开展走基层搞调研、农技推广、结对认亲39次。

2015年6月20日, 端午节期间, 杨汝才率农牧局技术人员深入正斗乡亚扎村、青麦乡巴吾村、然乌乡米龙村、东尔村开展小麦锈病防治、葡萄管理和玛咖栽植工作。《四川新闻网》、《四川经济网》、《四川三农新闻网》以“农技人员的端午节”为题进行宣传报道。

“泸州援藏干部人才杨汝才和农牧科技局的农技人员真棒, 他们放弃端午节休息的时间来为我家栽玛咖!他们顶着烈日, 从早上八点四十五分忙到下午五点三十分, 真的很辛苦, 我很感谢他们, 扎西德勒!”然乌乡东尔村村民中木高兴地对笔者说。

杨汝才利用周末休息时间, 完成了三个科普示范基地和一个科普先进个人的申报工作, 并成功获奖。他还通过走基层, 开展调研, 完成了《乡城县2014年民族地区增粮增收酿酒葡萄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完成了甘孜州《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乡、示范村》的申报工作, 完成了甘孜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部门资料收集、整理和上报工作。

他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县委、县府分管领导和局领导的好评。2014年杨汝才经乡城县农牧和科技局机关民主测评和中共乡城县委研究考评定为优秀。

杨汝才利用工作业余时间撰写四十八篇科普文章和新闻稿件分别在《甘孜日报》、《中国农业推广网》、《四川新闻网》、《四川农业与农机》等十多家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上发表。

杨汝才的工作实绩也在《中国农业推广网》、《中国农民网》、《中国三农资讯网》《四川三农新闻网》、《四川经济网》上以“情系高原, 奉献藏区”, “种子推广科普宣传楷模”为题进行宣传报道。

杨汝才撰写的《践行“三严三实”做优秀援藏干部人才》一文也发表在《求是理论网》、《人民论坛网》等10多家网络媒体上。

援藏干部驻村日记 篇3

“13点半到达那曲地区所在地那曲县。接下来2个小时的路程很艰难,身体感觉是进藏以来最难受的,一度昏昏欲睡,心脏和大脑仿佛有东西堵着,几次被憋醒,似乎不愿意醒来。”

2013年11月29日,李晓南开始写驻村日记。

这一天,他以西藏自治区国资委第三批驻村干部的身份,来到那曲地区比如县茶曲乡达勒村。

4个月前,他作为央企第七批援藏干部抵达西藏,履新西藏自治区国资委副主任。此前,他是国务院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副巡视员。

10万元为民经费

进入达勒村的第一个夜晚,李晓南严重失眠。

“窗缝漏风严重,夜里被冻醒几次,炉子早已熄灭,玻璃全面结冰。”他在日记里写道。

按自治区统一部署,每个驻村队4名成员。李晓南的队友是来自西藏金珠集团的边巴次仁、达娃次仁和丹增古桑。住在改造的农家书屋里,清晨被怒江上的日出唤醒,透过漏风处,能看见院内国旗飘扬。

比如县是怒江源头所在地,达勒村则是顺江而下的第五个村,坐落在怒江北岸沿江长约千米的一块坡地上,全村118户690人。

作为第三批驻村工作队,他们的任务是“5+2”。即建强基层组织、维护社会稳定、拓宽致富门路、开展感党恩教育、办好实事好事这五项重点任务,加上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参加指导基层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项。

西藏自治区常委、组织部部长曾万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为帮助驻村点解决困难,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约10亿元专项资金,其中每个驻村工作队有10万元的为民办实事经费。”

几乎每个村民都知道这项政策,很快就有人找上门来。

右眼全盲的加旦西尼左眼染病,要求到内地救治。李晓南立即联系了上海瑞金医院和西藏中医医院,最终把加旦西尼送往上海进行手术。

住在村口的桑布说车翻到山沟里了,要求驻村队给钱修车,却被拒绝。

“修私家车要驻村工作队资助,开了口子,后患无穷。买车不买商业保险,是村民还不太适应现代生活,缺乏必要的相关生活知识。”李晓南将此事记入日记,然后请保险公司来村里讲保险知识。

“文明的冲突”

“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基层干部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能随意,更不能忽左忽右,否则会影响政策效果。”西藏自治区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副主任刘逢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他曾与李晓南同期下派,在日喀则市甲措雄乡琼孜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

“以低保政策为例,很多地方采取轮流吃低保、抽签确定低保户,甚至有些地方因为低保争议太大,无法确定人选,最终全村放弃。”刘逢春说。

在琼孜村,刘逢春主导定下规矩:低保户由群众公推,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第一书记联合考察确定。

同时,村里道路清洁、村委会办公室打扫由低保户负责。低保户如存在宣称不干活政府也会养着、从事高消费活动等问题,一经查实,马上取消低保,并且3年内不得享受任何帮扶。

“大部分群众认为这样比较公平公正,也符合政府设立低保的初衷。”刘逢春说。

那么,10万元为民办实事资金如何花?

达勒村的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起研究,达成共识的有“20%用于全村慰问”,以及“开展驾驶员技能培训”。

李晓南告诉本刊记者:“达勒村虫草收入是主要经济来源,占比达97%。部分家庭已拥有私家车,因此驾驶员培训很受欢迎。”

但驻村队提出的“自来水入户”项目,却遭遇“文明的冲突”。

即使在村委会免费做了试点样本,仍有村民担心放牧或挖虫草不在家时,跑水把房子淹了。或者认为孩子会玩弄阀门开关,嫌麻烦。他们宁愿背水回家。

“什么是好日子,取决于对生活的理解,对文明的感受。”李晓南在日记里感慨。

进京的“红色之旅”

达勒的未来在哪儿?

2014年4月,李晓南接受西藏电视台采访称:“我整天光说,没用!只有他们自己想改变了,村子才会好。”

为此,他策划了一趟让村干部们大开眼界的“红色之旅”。

在比如县委书记陈刚的支持下,“红色之旅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赴京、津考察团”的成员,包括达勒村、多托村和茶曲乡的十来名村干部。

为这一趟,李晓南调动各方资源,找地陪导游,还调动自治区国资委在京挂职干部参与活动。

“为参加升旗仪式4点多起床,全体队员无一迟到……瞻仰毛主席遗容,排队近2小时,外地人在不停地向前拥,我们的村干部谦虚有礼,按顺序跟进。”李晓南在日记里写道。

不仅参观了故宫和长城,村干部们还参观了北京韩村河村,体验自来水入户的便利,到蔬菜大棚和农户家中参观,在山庄宾馆就餐,亲身感受北京的新农村。

回来以后,他们主动给村民讲在北京的见闻和感受。“自来水入户”项目最终通过,花了6万元。

对此,李晓南称:“水龙头是打开达勒村文明之窗的钥匙,而非虫草换来的轿车!”

nlc202309020214

虫草收入在村民总收入中是绝对支柱。“这说明经济结构过于单一。”李晓南又开始和嘎布、贡布次仁商量新计划——蔬菜大棚、温泉休闲中心以及野生动物摄影。

一边是酥油,一边是茶

拉萨市当雄县宁中乡堆灵村的村支书普布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们和驻村干部,一边是酥油,一边是茶,只有在一起,才是酥油茶。”

普布在村里很有威信,村里需要集体筹资时,只要他出面,村民们都愿掏钱。在他看来,“驻村干部最大的优势是懂政策、有资源。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好项目。”

在达墩村,李晓南就带来了“新型垃圾厂”。

“从雾霾的内地进藏时感觉西藏很纯净。援藏半年多,特别是驻村3个月,却发现西藏处处是美景,但道路条条藏垃圾。”李晓南认为,“对西藏来说,保护好环境,维护好自然,是最重要的投资。”

2014年3月14日,他委婉地给茶曲乡党委书记旦达提意见,说茶曲乡门口的垃圾场太影响环境。

旦达却建议他去看看比如县的垃圾山。“就在老电厂旁,临怒江。相比之下茶曲乡只是千分之一还不及。”

当时,西藏全区120多个垃圾填埋项目,只有3个县没有推进。比如就是其一——垃圾未经处理,直接倾倒怒江边,堆积如山,泛出阵阵臭味。

茶曲乡当时已确定要建填埋式垃圾堆场。但李晓南认为,“这是在照搬拉萨以及内地大城市的做法,并不适合藏北高原。”

他去找比如县环保局长古桑。“我问为什么一定要填埋,有没有想过其他办法?她愣了一下说:‘一直是这么说的嘛’。”

“内地推行的‘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在西藏行不通。一般转运半径控制在30公里以内,可有的村乡之间距离二三十公里。加之高原缺氧,微生物少,污染物自分解能力很差,填埋会造成永久污染。”他建议就地高温焚烧处理生活垃圾,并写出《西藏的垃圾问题及处理建议》,报给比如县委书记陈刚。

在国资委的工作中,李晓南知道澳大利亚Entech公司生产的高温焚烧炉,在陕西省汉中地区煎茶岭金矿所在村使用了近10年,效果不错。

他迅速前往陕西调研,向澳大利亚Entech公司发邮件咨询;到北京中科通用能源环保有限责任公司和安徽盛运的控股子公司考察,又调研了十来处垃圾处理厂;并陆续拜会了自治区住建厅、发改委和环保厅。

住建厅城建处副处长孙铁恰好是来自住建部的“援友”。在孙铁的帮助下,李晓南又跑到了住建部争取支持。

不到两个月,他关于《西藏的垃圾问题及处理建议》就获得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吴英杰的批示:“比如县垃圾问题你们看得准,抓得实,希望深入推进,为全区类似县走出一条路子。”

留下什么

驻村工作,总有一天要撤走。干部们能为当地留下什么?

更长远的产业、更健康的生活,还有更美好的未来——在达勒村,李晓南有个自选动作,给孩子们上课。

他给学龄前的孩子放电影,从动画片《猫和老鼠》《冰川时代》到科教片《轮回》;给孩子们拍照片、录视频,刻下光盘送给他们;教放假回村的孩子念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还让他们读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为了教育孩子们孝顺,他用毛笔和水写纸作为礼物引导,只要孩子们交回“给妈妈洗了脚”的回执条。有几个家长不识字,在家长签字处画上五角星作记号。

这些并不在驻村干部的“五项任务”清单上,但李晓南乐在其中。

“刚到村里的时候,走在路上,村民都当看不到你。”他向本刊记者回忆,但慢慢地,村民们会把孩子送来看书;起大风的时候,会来帐篷教室帮忙;碰面时会用力握手,用汉语招呼“你好”。

如何走进群众心里?那曲地区聂荣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次仁美朵,先是走到白嘎乡达庆村。

“说实话,一开始我们对驻村干部没抱多少希望。”村民索朗次仁说,“工作队的队长是个女人,又是城里来的干部,觉得驻村就是走个形式,对村子不会有太多帮助。”

但很快,次仁美朵为达庆村争取到了80万元的村道维修项目资金。修路的那些日子,她带领驻村队员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扛水泥、拌砂浆。

“次仁美朵干起活来,丝毫不比男人差。”最后,连达庆村村支部书记朗扎都夸她。

驻村期满,达庆村全村群众联名写信挽留次仁美朵。

而在怒江的源头,李晓南离开达勒那天,65岁的老村长嘎玛起了个大早,捧着满袋“人参果”在路边等他。更年轻的多托村村长贡乔次旺也有了新计划:“如果虫草挖得好,就带老婆孩子再去北京。”

援青援藏干部发言 篇4

各位领导、同志们:

市委、市政府选派xxx同志到xxx任职,是市委、市政府对xxx县的充分信任,也是xxx县广大干部的光荣与自豪。xxx同志在工作中,作风硬朗,思路开阔,敢想敢干,勇于担当作为,各项工作成绩突出。并且,长期在条件艰苦复杂的基层一线工作,敢于吃苦,乐于奉献,深受党员群众以及领导的好评。在此次援青干部选派工作中,xxx同志表现出了很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及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的奉献精神,主动报名参加援青工作,为全县各级党员干部作出了很好的表率。

援藏干部座谈会讲话 篇5

尊敬的 书记,各位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 市党政代表团一行受到了贵县的热情欢迎,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到访主要有几个目的,一是感谢 县委县政府对我市援藏干部的关心和厚爱;二是借此机会多向兄弟单位学习请教,进一步加强 与 的交流合作,促进两地共赢发展;三是代表全市人民慰问我市援藏干部,并通过你们向广大战斗在援藏工作一线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刚才,部长向我们介绍了 市援藏干部的工作安排和管理情况,派出单位和接收单位代表作了发言,我市援藏干部代表也作了表态性发言。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感受颇深,启示颇多。借此机会,我想再谈几层意思。

一、衷心感谢

(一)感谢 对援藏干部的关心。对口援助藏区工作,既是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藏区发展精神的重要部署,也是培养干部、锤炼干部的大火炉。援藏三个多月以来,县委县政府已为援藏干部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安排了县委办副主任、政府办副主任、组织部副部长等一大批重要岗位供援藏干部挂职锻炼,特别注重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培养

2产资源品种为 市提供了合作与发展的基础,矿产业的“保护性开发”也为 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蓝本。

(二)希望在农业交流上再谱新篇。市积极培育优质水果产业,初步形成了 山沿山万亩梨产业带,梨基地、蜜柑基地同时利用山地优势发展山羊草食牲畜,着力打造畜牧强县。畜牧养殖历史悠久、经验丰富,马铃薯、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发展势头强劲,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壮大,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为此,衷心希望两地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三)希望在旅游交流上再谱新篇。市已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优秀城市,并被纳入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旅游资源富集,拥有极具特色的四大旅游资源,绿色旅游文化、红色旅游文化、佛教文化等方面与 有共通之处,在特色旅游文化精品打造、文化潜力挖掘、旅游产业包装推广上,特色魅力乡镇、精品旅游村寨、幸福美丽家园等乡村旅游开发和新镇村建设上,诸多地方值得学习,愿与 一道,共同开辟新的旅游线路,共同打造新的旅游精品。

(四)希望在人才交流上再谱新篇。在矿产资源开发、特色农业种植、特色畜牧养殖、旅游开发、宗教人士等方面,希望能够得到 人才智力、技术的支持。

四、建设美好和谐藏区,我们责无旁贷。

(一)牢记使命,坚决做援藏政策的拥护者。中央多次召开援藏工作座谈会,对做好对口支援藏区工作提出并制订了一系列的重要方针政策。作为 的第一批援藏干部,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初到藏区,希望大家始终牢记神圣职责,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坚强的决心、饱满的热情、扎实的作风投入到援藏工作中去,既要为 的发展、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又要为 市乃至 市今后对口援藏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情系藏区,坚决做汉藏友谊的推进者。作为一名党的干部,来到 开展援助工作,必须从思想感情上与 的干部群众融为一体,以发展、造福 人民为己任,与 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希望大家把工作重心放在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政策上,把思想精力集中到加快发展、促进稳定上,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农牧民生活上,忠实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多为 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与全县人民一道,努力实现 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和长治久安。

援藏干部进藏工作培训交流提纲 篇6

各位援友,大家好。

又到两年援藏时,看到大家意气风发,充满斗志。我为你们点赞。4年前,我和大家一样也准备赴藏区了,今天,我依然激动,说真的,对藏区,我也充满了感情。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今天,我依然关注藏区的发展,关注我们引进的企业,关注那里的朋友。在两新企业中,我们也将继续组织我们的企业到藏区去感受那里的生活,去接受党性教育,去开展支部结对,去献爱心。

不久这后,你们也将到千里之外的藏区去,在此,也借今天这个机会,分享自己在藏区工作的一些体会。我国有一部很有名的著作,叫《易经》,号群经之首。易者,移也。通篇都传达了一切事业都在不断的“变化,但全书归纳起来,就三个方面简易、变易和不易。因此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来描述,那就是改变、定位和支撑。

关键词一:改变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也告诉我们,事物变化是必然的,是主导的,我们也一样,不管我们是为了改变藏区的发展现状,还是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也或是准备改变下我们自己。总之,我们是为改变而去。而现实也要求我们作改变,这是个积极的、向上的。树立阳光心态是这样说的:我们不能改变

别人,就改变自己;我们不能改变环境,那我们就适应环境;我们不能改变事情,我们就改变对待事情的态度。心态决定状态,影响行为。下面还要讲,这里先说下改变些什么。

尽快适应环境的调整。气候、高原反应、生活。加快实现角色的转变。工作岗位的转变,站高了平台,主导了项目,要求我们理清工作思路,确定工作方式方法。不管你以前在那个岗位,请深入一线,深入基层,真实掌握情况。这一点,第三批的援友们做出了榜样

始终贯穿学用的转换。相对于工作的流程和推进效率,我区的大量工作实践走在了藏区的前面,我们在内地看到了,见证了、学习了很多推进的具体思路、理念,方法,在可能的和可行上的范围上,各位援友一定要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所学和所获,从而实现提升素能的同时,推动自己手中的工作,全面完成各项援藏任务。在我们离开时,说的应不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藏区的云彩。”而应是展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的狠劲和韧劲,让藏区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关键词二:定位

定位就是不变,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到,不忘初心,说明还是有很多东西是我们要坚持的,坚守的。

坚定维护国家的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立场

和政治意识不变

坚守纪律红线,道德底线的规矩意识不变 坚持工作充满工作激情、勤奋工作看齐意识不变 所以我们要定位,那在那几个方面定呢?

摆低位置,端正学习的态度。两年来,我深刻的认识到,藏区各县的大部分领导同志,他们有抓大项目,用大资金,处理大矛盾的方法和手段,未必不如我们在座的干部,三人行必有我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请各援友,虚心请教学习。

降低期望,注重能力提升。对个人而言,援藏不一定是成功之路,但一定是成长之路。从多方面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毕竟有平台,有载体,有挑战

看高难度,工作要落细落小。在藏区推进工作难度还是不少,我不知道现在的情况,但我们当时情况就这样,因此我们要有啃硬骨头的劲头,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从而全面思考,学会借力,学会整合,从小处着手,千方百计完成手中的工作。

关键词三:支撑

就是变与不变之间找个平衡点。我把一个老领导的话送给大家分享。

心态支撑:马斯洛说:“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

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对我们而言就是要以藏区为第二故乡的心态,保持平常心,把推动藏区的发展,逐步帮忙理顺工作流程当着自己的事来做,来推动。耐得住寂寞,守得信清平,经得起考验。

身体支撑:条件还是相对艰苦,实事上,在宾林书记的争取下,有了更大的改善,但还是建议大家,创造条件开展活动,锻炼身体,同时注意饮食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把身体

家庭支撑:包括三个方面。工作队是一大家庭,大家要团结互助,共同完成工作,一起贡献智慧。原单位是你的大后方,要经常给领导汇报下思想和工作,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你的小家是你永远宁静的港湾,有空或常常打个电话,问候下父母,关心下爱人,指导下小孩,他们一切安好,是你安心工作的保障。

何建军:援藏的日子 篇7

10年前,何建军离开陕西前往西藏,成为陕西第三批援藏干部中的一员。

“雪山使人冷静,草原让人开怀,风沙教人刚毅。援藏3年,受益终生。”回首援藏经历,何建军这样总結说。

时值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本刊记者参与西藏阿里地区宣传部对陕西援藏干部的回访,在泾阳县见到了何建军。何建军现任泾阳县县长。

初识阿里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10年,但何建军对当初进藏时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

进藏前,干部们能做的准备都做了。何建军举了一个小小的例子:在内地,男人根本不用润唇膏,认为那是女性的专属用品,进藏前了解到西藏的空气干燥,何建军便在携带的行李里特别备了一支无色润唇膏。“原计划用半年的,没想到在半路上就用完了。”

由于高原上空气太干燥,刚去的人不适应,嘴唇裂口子,鼻子毛细血管出血,牙龈出血,是很正常的反应。“也不是说对生命不在意,但过于细发了肯定不行。胸闷、气短等现象都有,但你总想身体上的这些症状就不行。有的人总是不时地量血压,测脉搏,过分关注,在这种心理暗示下身体还真会出问题。”这是何建军对付西藏高原反应的逻辑。

有天早上起来,何建军发现鼻子被堵得严严实实,没办法呼吸,而且很疼。他找到随队医生,医生并没有给他开药,而是转身进到藏族人家的厨房,用指头挖了点酥油,往何建军鼻子里一抹。几分钟后,一大块凝固的血块从鼻子里掉出来了,呼吸又通畅了。

从拉萨到阿里,坐汽车要走3天。路上大家住店休息,一个小小的房子,中间一个烧牛粪的炉子,靠墙边一张床,床上有卡垫,放着两床被子。晚上临睡之前,来了一个藏族老大娘,左手一笼干牛粪,右手提一壶水——这就是旅店所能提供的所有服务。大娘离开时,跟每人收了20元。

看到这种情景,当天晚上就有人躺在床上抱着头哭了。

“路上吃饭时,几个人围一张桌子坐着。3只狗在桌子下面转悠,狗不怕人,撵也撵不走。”何建军回忆说。

2001年,从拉萨到阿里的路况还不怎么好,窄窄的公路,紧挨着悬崖峭壁,山上不时地往下掉石头,司机开车还飞快。

“一路的景色只能用慑人心魄来形容。基调是苍凉,用陕西话说就是恓惶。山是光秃秃的,发红,发紫,发黑。走一天连一棵树都看不到。只有在河边,山上雪水能流到的地方,会有一点儿草。那里的草也很顽强,即使是夏天,草也很零散,非常小。有时候小到几乎肉眼看不见,但分明羊又在吃。最妙的是,常常能看到大朵大朵的白云在眼前飘过来飘过去……”何建军的述说,像是在朗读着一篇散文诗。

在何建军眼里,看过阿里的风光之后,就觉得内地风光不再是风光。阿里随便一条河,一座山,搬到内地都非常漂亮。“只有去过西藏,去过阿里,你才会真切地体会到人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生命在那儿非常脆弱。有一个陕西老板,身价几千万,感冒了,赶紧往医院送,没走出20公里,人就不行了。”

“在那个地方,条件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那是一种经历。”何建军说。

下乡记忆

2001年6月18日下午7点,何建军一行人到达阿里狮泉河。

狮泉河是一个镇,但这个小镇既是阿里地区的所在地,也是噶尔县政府的所在地。

一条四、五百米长的水泥路,是县上(也可以说是区上)惟一一条街道。街道两边就是戈壁滩。房子就建在戈壁滩上,仅有的两座楼房,是政府的办公楼。

何建军到了噶尔,第二天就安排下乡做调研。按内地的工作方法,到一个地方都要先深入基层了解情况的。但县上的当地干部劝他先休息,怕他身体不适应。

“在那儿下乡太艰难了。”何建军回忆说。

噶尔的乡镇,最远的距离有200公里,要翻过海拔6000米的大阪。“那里的一个村与一个村离得很远,用车程计算需要两个小时。基本上没有路,需要司机自己找。汽车无法走的地方,就只有靠步行。”

由于路途遥远,干部们下乡时要带够吃的喝的,办公室会准备很多烧饼。为确保能返回,还要带足汽油。

“不像在内地,下去时打个电话,乡上、村上都给安排好了。”何建军笑着说。

在左左乡左左村牧民巴尔巴家看到的情景,让何建军感到自己肩头责任的分量。巴尔巴家的房子是土坯墙,屋顶是抹着泥巴的木板条,中间一个铁炉子。铺有卡垫的地方,白天供人坐,晚上就是睡觉的床。家里除了半袋青稞和政府救济送的半袋米,别无他物。巴尔巴的妻子腿有病,行走不便。

就这样,何建军他们用20天的时间,跑了几千里路,去了4乡1镇、12个村、36个作业组,还走访了20多户农牧民家庭。

经过深入调查和广泛讨论,噶尔县最后形成了“加强农业抓调整,巩固牧业抓转化,发展非公抓民营,开放开发抓城建,发挥优势抓旅游,突出重点抓项目,活跃市场抓三产,开源节流抓财税,提高效率抓领导,确保稳定抓基层”的工作思路。

2003年,非典肆虐全国。噶尔县有6所小学发生了流感,680多名学生患病。何建军亲自率领医疗队,一边安慰患病学生,一边指挥治疗工作,使患病学生很快康复上课。

不过,2003年留给何建军最深的印象并非非典,而是蝗灾。

这一年的8月,噶尔草场发生了极其严重的蝗灾。何建军动员组织全县100多名干部下乡灭蝗。“一开始用手抓,但蝗虫多得根本抓不过来。从别的地方运了很多鸡,鸡也吃不过来。没办法,只好用喷雾器打药。没有防护装备,就把一个肥料袋套在头上,在眼睛处剪两个洞。”

8天8夜,100多名干部以及1000多名驻地官兵都住在帐篷里。帐篷搭在山下,晚上风一刮,帐篷就会倾斜,几乎盖在人身上。震耳欲聋的风声,听上去像是世界末日就要到了,当地的藏族干部却对何建军说,“那是男山神去会女山神了”。

何建军说他最难忘的中秋节,就是灭蝗期间在帐篷里度过的那一次。

留点东西

“藏族人朴实真诚,也喜欢实在的人。”何建军说。

用藏族人的话说,他们“喜欢说脖子以下的话,不喜欢说脖子以上的话”。脖子以上的话即客气话,脖子以下的话是实在话。“比如你只是客气地说要去人家家里做客,主人就会真的等你上门,一天、两天不见你去,就会生气。因为人家不知道你是在客气。”

在何建军的印象中,藏族干部很能吃苦,从不找借口推脱工作。不管是组织老百姓修路,还是下乡救灾,只要是安排的事儿,他们都会说:书记你不管了,我直接下去了。

有一次,县上搞劳务创收,修路埋电缆。有一个藏民来了,说他也要创收挣钱。藏民没带任何工具,县上一位具体负

责工程的政协副主席就给他找来了铁锹。藏民也没带帐篷,家又在几十公里之外,晚上回不去,这位政协副主席又让他和自己挤在一个帐篷里。

“两个人一直住在一起,直到一个多月后,这位藏民拿了劳务费,高高兴兴回家了。”每当想起这件事,何建军心中都会有一种暖暖的感动。

“当初听说我要去援藏,有人不解地说,你当组织部长多红火,跑去西藏……”何建军很反感别人用一种世俗的眼光看待援藏干部,以为他们要么是为了升迁,要么是为了拿高工资。

何建军的体会是,只有>中动,就不要去西藏。“援藏干部要有更充分的准备,不光是自愿报名,还要热爱西藏,对西藏有一种向往。”

在何建军看来,既然选择了援藏,去了之后就要能待得住。有的人去了,就以跑项目、要资金等名义往内地跑。“不需要,中央派援藏干部主要是为了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团结,不是缺那点项目或资金。”他认为,援藏干部还是应该在3年时间里踏踏实实做点事情,给自己工作过的那个地方留下点东西。

2003年,何建军派出5名县级干部深入基层,组建农牧民创收队,全县农牧民当年创收473万余元,仅此一项就为全县农牧民人均增收808元。

还是这一年,门士、昆莎、扎西岗三个水电站动工上马。

在何建军的提议下,援藏干部每人确定“十个一”联系点(每人联系一个乡、一个村、一个党建工作点、一个老党员、一个入党积极分子、一个贫困学生、一个贫困户、一个贫困职工、一个建设项目、一家个体户)。这一做法很快在县委常委中实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作为县委书记,何建军还给噶尔县留下了一套制度。他起草修改了《中共噶尔县委全委会议工作制度》、《党委会议议事规则》、《联席会议工作制度》、《书记办公会议工作制度》等,并在日常工作中坚决执行,从而实现了以制度管人管事,使县委工作步入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轨道。

何建军说,他在噶尔县的3年,县上的财政收入连年增长,由2000年的200多万元达到2003年的585万元,2004年底已达到781万元。

雖然离开西藏已经六、七年了,但那戴在头顶的晴空、披在肩上的云彩、缀在胸膛的海子,还有那些朴实的人们,一直令何建军难以忘怀。

援藏干部 篇8

四川省委组织部致全体援藏干部及家属慰问信 全体援藏干部人才及家属同志们: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我们倍加惦记奋战在雪域高原、支援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同志们,倍加惦记坚守在后方家园、独自承担生活重任的援藏干部人才家属,谨向你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关键时刻、临危受命。半年前,广大援藏干部人才告别家乡、亲人和同事,肩负着组织的使命和重托,满怀对藏区的深情厚谊,奔赴广袤的雪域高原,把藏区作为第二故乡,把藏族同胞当作至爱亲人,主动融入当地、联系群众,服务发展、维护稳定,不畏艰险,敢担重任,用实际行动赢得了藏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赞誉,充分展示了先锋风采和良好形象!

雄关漫道、众志成城。为了支持援藏工作,广大援藏干部人才家属以大局为重,勇挑家庭重担,毫无怨言、不求回报,不加拖累、无私奉献,默默照顾着家中老幼,不懈支持着亲人工作,用亲情支撑起援藏干部人才的精神家园,用付出构筑起对口援藏的坚强后盾,为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增添了一抹绚丽的彩虹!

莽原扬翠、山河铺锦,千帆竞发、百舸争流。2013年是四川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深入推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新形势新任务对援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广大援藏干部人才提供了更新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和创造空间。

希望全体援藏干部人才始终牢记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伏下身子、扎根基层,发挥才能、服务群众;希望全体援藏干部人才家属更加甘于奉献、顾全大局,共同为藏区繁荣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贡献力量!用大爱情深书写援藏工作精彩华章,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祝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扎西德勒!

援藏干部 篇9

本报记者 张 帆 贾立政 孙海涛《 人民日报 》(2010年07月17日01 版)

火热的7月,正是雪域高原繁花似锦的季节,也是告别的季节。第五批援藏干部带上各自的“成绩单”和别样的苦乐酸甜,满怀眷念的深情,告别西藏。

3年前的今天,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以及17个对口支援省市的850多名援藏干部从繁华的都市奔赴雪域高原,用满腔的热血与激情,开始了他们人生中一段不平凡的援藏之旅。

众所周知,过去的3年,是西藏大事多、喜事多,难事也多的3年。迅速平息拉萨“3·14”事件、确保奥运圣火顺利登顶珠峰、迎战特大暴风雪和干旱以及强震的袭扰、隆重庆祝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和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精神„„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西藏这样条件艰苦和情况复杂的特殊环境中,在已树立了无数丰碑的前辈们面前,第五批援藏干部用智慧与才干、奉献和汗水在援藏事业中打下了属于他们的烙印。

下移下探:读懂西藏,叩问民生,援藏向基层和农牧民倾斜

熟悉援藏的人都知道,对口援藏启动初期,大部分资金用于西藏城镇和城镇向农牧区辐射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上,而西藏80%以上的人口在农牧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牧区、难点也在农牧区。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央及时作出调整,提出援藏的项目和资金要向基层和农牧民倾斜,把突出改善农牧区生产条件,改善农牧民生活作为援藏工作的重点。

要领会中央这一决策调整对西藏全局的重大意义,唯一之途就是要读懂西藏。诚如自治区农科院副院长尼玛扎西说,懂民心者,得民心,读懂西藏老百姓的心,弄明白他们的需求和意愿是发展西藏、稳定边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举措之一。

于是,援藏伊始,学习、充电就成为第五批援藏干部们的重要“功课”。

援藏干部们钻研西藏地方史和藏语口语,有关部门举办系列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就西藏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讲授。

但毕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上海市援藏干部成立了9个调研组,深入日喀则地区61个乡镇和100多个地、县单位,一口气拿出40多份调研报告。

海拔4770米的仲巴县,吃的米面也是夹生的。财政部援藏干部、自治区财政厅副厅长文秋良忍着强烈高原反应,到乡、进村进行调研。

“喝了察隅水,就是察隅人。”广东省援藏干部、察隅县委书记彭聪恩的这番话,在边

陲小县察隅广为流传。

„„

对民生的疾苦有了真切的体验,对中央的要求有了深入的领悟,援藏工作才有可靠的基础。

不久之后,在乃东,人们就听到,“乃东向东”的发展口号被武汉援藏干部们叫响。

在札达,河北援藏干部们倡导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发展旅游,富民强县”发展思路成为古格儿女共同的愿景。

在日喀则,青岛援藏干部们提出的“一产稳市、二产强市、三产兴市”三大战略在全市上下广泛讨论中形成了共识。

在芒康,重庆援藏干部们打出“特色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旅游开发建设、重点工程建设、为民办实事”为主要内容的“五张牌”。

„„

不难看出,这些思路和规划的共同之处就是把新农村建设和改善民生放在援藏工作的首位,从突出重视城镇建设转向重视农牧区建设。

在援藏重点不断下沉的过程中,基层农牧民成为最大的受惠者。

朗县实施安居工程,福建的援藏干部们组织资金1000万元攻坚,使困难户每户直接补助达2.5万元以上,并动员所在村的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彻底解决了全县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

古城昌都县的一些乡镇小学设施很差。天津援藏干部们筹集资金120万元,建立了寄宿制俄洛镇约美村完小和沙贡乡温达教学点。

2009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589元,同比增长13%,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一串令人心动的数字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援藏重点的有效转移。

科学援藏:破解周期性难题,立足长远,“输血”更要“造血”

众所周知,援藏有周期。怎么能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办成几件群众急需而条件又允许的事,是每名援藏干部面对的现实问题。

在与难题如影相伴的日子里,忙着将援藏思路和蓝图逐一落实的援藏干部们,嘴边经常挂着这样几句“经典”的援藏语录,令人印象深刻。

“只有民生工程,没有形象工程”。已是第三次援藏的自治区发改委主任金世洵深有感

触地说,援藏工作特别忌讳搞“形象工程”,不顾实际盲目求大、求快,“轰动”一时,但给农牧民群众造成的损害却是长久的。

“有所为有所不为”。援藏干部、乃东县委书记苏霓斌说,经济发展一定要适合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宁可少上一些工业项目,发展慢一点,也要搞好生态环境保护。为此,乃东谢绝的工业项目不在少数。

“用先进理念做援藏”。援藏干部、米林县书记刘金柱说,要用更为灵活的方式来把内地、沿海的观念优势、经济优势引到西藏来。米林县倡导跳出米林看米林,推行项目带动战略,深化全民创业理念,用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米林的大发展。

“尊重历史着眼未来”。援藏干部、加查县委书记石显银说,制订规划、谋划思路,不能搞简单否定和一味标新立异的“创新”。加查县在制订援藏工作规划时,就主动将规划年限延伸到5年,并且还制订了全县中长期发展目标任务。

“输血更要造血”。广东省援藏干部领队刘毅说,援藏是手段,不是目的。援藏干部最重要的“造血工作”是和西藏干部一起找准适合当地发展的路子,并带起一支适应当地发展要求的干部队伍,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这几条是援藏干部们3年的经验之谈,点出了我们称之为‘科学援藏’理念的基本内涵,这也正是破解援藏周期性难题的法宝。”援藏干部总领队许鹏说。

在号称“武汉市最远县”的乃东,苏霓斌和当地干部一道看准了适合乃东发展的路子——农牧结合的循环生态农业,把乃东的有机蔬菜、优质奶源输向全国。

乃东县机关服务中心司机旺堆现在还记得,3年前他开车迎接武汉市第五批援藏干部时,只见每人拎着一个超大的行李箱。以为行李箱里塞满衣服的旺堆后来才知道,里头装的是良种奶牛冷冻精子!2008年,乃东县试行奶牛改良并获得成功。

现代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多年援藏经验表明,援藏不仅要让百姓们住上好房子,过上较高品质的生活,还要在实施项目建设的同时,挖掘和保护藏文化。

2009年3月,《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获得国务院的批准,这个广受外界好评的城市规划凝聚着江苏省援藏干部们的心血。援藏干部、拉萨市副市长李侃桢介绍,规划确立了建立市域、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4个层次的保护体系,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范畴。

今年5月,福建投资500万元援建的“尼洋阁”开馆,这是首座藏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米林县专门投入援藏资金,实施全国人口较少民族珞巴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援藏队员们组织编撰的藏文版县志也已通过评审,同时还完成了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

福建援藏干部领队陈秋雄说,通过保护、弘扬民族文化,不仅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党和国家的援藏态度,以铁的事实回击**集团“西藏文化灭绝”的谬论,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西藏

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意义十分深远。

严于律己: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清贫,没有官架子勇于扛担子

援藏面临的另一难题来自干部自身,地方援藏干部来自17个对口支援省市,一个省的援藏干部来自不同的地区。这就容易造成干部管理中的三个“不太”现象,即派出单位不太方便管,受援单位不太好管,个别干部不太服管,同时中央机关援藏人数多,职级高,工作单位分散,管理的难度也较大。

“命严方可以肃兵威,令重始足于整纲纪”。第五批援藏工作队自觉通过完善制度加强自我管理,他们协助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修改完善了《对口支援西藏干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援藏干部请销假制度、重大事项汇报制度、谈话制度等;同时修改和完善援藏干部考核制度,要求援藏干部与在藏干部同等考核,不搞特殊化。

中央国家机关援藏工作队成立了自我管理领导小组,把中央援藏干部分成了11个活动小组,挑选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威信的同志担任各组的组长,负责分组联系和管理。同时还设立了综合宣传、卫生保健、纪律安全等7个工作小组,负责从不同的方面开展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17个支援省区的领队,则被赋予了很多组织管理的权限。与中央国家机关援藏工作队相似,各援藏工作队也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人事、项目、资金等管理细则,对援藏干部从严要求。

湖南省援藏干部、隆子县委书记华学健在藏工作6年,从未进过娱乐场所,从不插手招投标业务,项目一律由分管领导严格把关,并坚持专项资金专户管理,严格监督。6年来,他曾多次拒收包工头的红包和礼金,严词拒绝了跑官要官的干部职工,“铁面书记”闻名遐迩。

黑龙江省援藏干部、日喀则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卢波,担任仁布县姆乡水利工程总指挥时,管理着近1500万元的项目。其间,不少人跟他套近乎,更有人深夜敲开哈尔滨卢波的家,留下一张豹皮就走。这些都没有撼动卢波的信念。“赢得一个从容自在的身心,胜过贪官污吏的胆战心惊。”个人节操背后也彰显出管理的力量。

3年来,第五批援藏干部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清贫,没有官架子勇于扛担子,赢得了西藏广大干部群众的充分信任和肯定。

牢记使命: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一串又一串援藏干部的足迹丰富着西藏团结奋斗的历史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这就是闻名四海的“老西藏精神”。

人没有一点精神是不行的。第五批援藏干部从踏上雪域高原的第一刻起,就自觉把传承“老西藏精神”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有援藏干部用“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朴

朴实实做儿女,认认真真干工作”这4句话来概括新时期的援藏精神。

“20万元买一颗援藏县委书记的人头!10万元买一颗其他援藏干部的人头!”这是拉萨“3·14”暴力犯罪事件之后,“藏独”分子发出的叫嚣。这种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发生在入藏工作不到半年的第五批援藏干部身上。

拉萨市曲水县的周广智等3名江苏省援藏干部立即取消了休假,提前回到工作岗位。他们亲临维稳第一线,调整工作方针,逐步由被动防守向主动出击转变,连续几天几夜没合眼。西藏日报副总编辑、人民日报社援藏干部崔士鑫返回拉萨后,顾不上高原反应,当晚就开始值夜班,在短短十天内,连续撰写了4篇评论员文章,向外界揭露**分裂势力煽动拉萨“3·14”事件的险恶用心。

大风呼啸,严寒彻骨,通讯中断,公路阻断„„2008年10月26日,突如其来的山南雪灾,把5县3000多牧民置于冰天雪地的困境。安徽、湖南、湖北的援藏干部第一时间赶赴抗灾第一线,冒着生命危险,用推土机开道。援藏干部、浪卡子县委书记李跃云带领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周密部署抗雪救灾工作。由于反应迅速、应对得当,雪灾的损失被降到最低。

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标准更高。浙江援藏干部领队吴雪华和辽宁援藏干部领队刘自康一个高血压、一个低血压,在海拔最高,最艰苦的那曲地区,他们用榜样的力量带出了一支过硬的援藏团队。河北援藏干部领队张振县曾援藏担任过日土县县委书记,10年后再次入藏,担任阿里地委副书记,继续为阿里的稳定发展默默地奉献。

援藏干部吴光政用“六个变化”概括了他们的身体状况:头发白了、血压高了、心率快了、视力降了、记忆力减退了、药吃多了。

除了生理上的痛苦,更为艰难的是来自心理、情感上的煎熬。

第五批援藏干部共有26名女同志,其中在阿里的就有7名。“作为母亲,对孩子的愧疚常常让我从梦中醒来。”这是援藏干部、自治区外宣办副主任刘萱的心声。

3年援藏,终生援藏!援藏干部已自觉把自己的人生和西藏的发展、稳定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开。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曾多次动情地说,援藏干部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为西藏发展进步付出了许多辛劳和牺牲,赢得了受援地区干部群众的拥戴和认可。多年来,一个又一个标志性工程支撑着西藏的发展,一批又一批援藏项目改造着西藏的河山,一串又一串援藏干部的足迹丰富着西藏团结奋斗的历史,一座又一座不朽丰碑矗立在各族人民心中!

上一篇:客运企业安全生产监督和检查(年度计划)下一篇:人力资源专员面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