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休干部

2024-07-18

离休干部(精选10篇)

离休干部 篇1

1 加强理论学习, 增强做好离休干部工作的服务意识

广大离休干部在党的长期教育培养下, 无比忠诚于党的事业, 政治坚定, 经验丰富, 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柱和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职时无私奉献, 艰苦创业, 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他们从岗位上退下来, 仍然满怀为党和国家以及下一代茁壮成长继续贡献力量的真诚愿望。在新形势下, 充分认识调动离休干部积极性使他们发挥作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进一步发展党的先进性, 增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我单位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重要任务的需要, 从当前离休干部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 认真落实好党和国家对离休干部的各项政治、生活待遇, 政治上尊重他们, 思想上关心老他们, 经常向离休干部通报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定期组织他们开展政治理论学习, 建立完善老干部工作制度。如:定期研究干部工作;党政领导干部亲自解决老干部工作中的问题;重大问题征求老干部意见;坚持定期走访慰问老干部;让离休干部参加一些重大活动;对老干部及时通报本系统、本单位的工作、发展情况;对工作中的重大决策, 诚恳地征求老干部的意见等等, 并在工作中认真听取离休人员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 也可以及时使领导和单位了解离休同志的思想动态。

2 引导老干部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充分发挥老干部的作用

离休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件大事, 是一个角色的急剧转折点。我们必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离休是新老交替, 新陈代谢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让他们知道国家实行离休制度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是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需要, 也是祖国建设后继有人的需要。

为了能正确发挥离休干部的积极作用, 我们必须对离休干部的身体状况、志趣爱好、专业特长等情况进行收集和整理, 主动与有关单位联系和推荐, 为离休干部发挥特长提供舞台, 设立专门的服务热线, 方便有关方面查阅老干的情况, 提供联系协调服务。真正让离休老干部在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进一步实现人生价值, 享受到晚年生活的成就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

广大老干部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想政治优势和领导经验优势, 是一个可以从中吸取智慧和力量的宝库。离休干部有着很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 我们必须让他们主动承担起关心下一代的工作, 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实现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作贡献, 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一步焕发出夕阳的光和热。

老干部离休前是政权的建设者, 所以我们要及时向老干部传达中央、省市的有关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 组织他们参加市委召开的情况通报会和各种报告会。引导他们以自己的影响力带动社会力量, 理解和支持在职同志的工作。

3 关心离休老干部的生活, 培养信任感

要健全完善落实离休干部政治待遇制度、生活待遇制度, 进一步加强离休干部离休保障机制、医药费保障机制和财政支持机制建设, 努力让他们过一个幸福、安宁的晚年。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掌握了解离休干部的情况, 知道他们想什么、要求什么、希望什么。例如有些身边无人照料的离休干部, 需定期上门走访, 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对于患病住院的离休干部, 要经常到医院慰问, 即使工作繁忙, 也应尽量利用班后或休息时间去了解他们的病情, 如果需要各种特殊检查项目, 必须及时为他们办好手续、抓紧治疗;如若需要报销药费, 应按公医规定, 准时为他们办理;有些离休干部突发病后不能自理的, 须尽力协助家属到医院开具证明, 为他们到社保中心办理提高护理费的手续。而在平时为了随时掌握老干部的身体情况, 必须坚持定期带他们到医院体检。总而言之, 要给予离休干部关心照顾, 主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4 带着真心, 融入感情为离休干部工作

调查发现, 离休干部在60~65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最需要尊重, 65~70岁时他们不但需要尊重还迫切需要在生活上的关心, 到了70岁以上他们就更需要大家的关爱, 需要大家的尊重, 需要安安乐乐, 需要生活上得到保障。离休干部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 与他们在职时相比较, 更为突出、强烈。习近平指出:“爱护老干部就是爱护党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对离休干部的生活、身体健康给予多些关心, 给离休干部解答问题时要做到耐心, 帮助离休干部解决困难时要做到诚心, 还要主动跟他们谈心, 随时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和想法, 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离休干部的建设和意见;多些向离休干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这样才有利于疏通离休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渠道。同时当有离休干部或者其家属病故, 必须到场悼念;对去世的离休干部困难家属表示关心。总之, 带着感情、倾注真情、满腔热情, 把离休干部工作当做份内事来做, 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做到老有所需, 我有所应;老有所难, 我有所助。真正把党和企业的关怀送到离休干部的心坎上, 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晚年过得幸福、安宁、有尊严。

5 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活动

为了增进离休干部的身心健康、增强生活情趣、使老干部调整心态, 树立正确的老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

开辟专门的阅览室, 组织离休干部读书、看报, 了解国家大事和有关政策。参加各类政治学习活动, 让他们及时了解企业的重大决策和有关政策。

对足不出户的离休干部, 采取电话或上门探望、谈心。使每一位老干部感受到组织上对他们的关怀。

购买生日礼物, 组织离休干部为70岁以上的长者庆贺生日。

组织各类座谈会, 让离休干部多些聚会, 多些交流, 多些沟通。

根据离休干部的需要和爱好, 针对不同年龄段, 积极搭建平台, 组织开展有吸引力的丰富多彩活动。例如书画展、棋牌比赛、太极拳表演赛、乒乓球比赛、桌球比赛等, 让他们老有所乐, 开开心心过好晚年生活。

组织离休干部旅游。通过旅游观光, 在走进自然、融入生活的同时, 陶冶自己的情操, 增强自身的体质, 加深同志间的团结和友谊;通过游览祖国的大好山河, 亲身体验党领导下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离休干部队伍蕴藏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只要因势利导,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这笔宝贵的资源, 就能够使广大离休干部在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同时, 做到老有所为, 发挥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总之, 搞好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把握好离休工作的规律和特点,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离休管理工作的指示精神。坚持“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原则, 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 把工作做到老干部心里, 把温暖送到老干部身边, 让党和政府放心, 让老干部满意。

摘要: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是在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一代又一代老干部接续奋斗的伟大基业上不断前进的。没有包括广大老干部在内的前辈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浴血奋战、艰苦创业, 就没有今天中国的大好局面。离休干部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为了体现国家对离休干部所做贡献的充分肯定, 体现中华民族敬老尊贤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我们必须要全面做好离休干部工作。本文分析了离休干部管理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离休干部,管理工作,待遇

参考文献

[1]朱建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J].科技与企业, 2013 (17) .

离休干部易地安置政策问答 篇2

1983年5月,劳动人事部印发《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规定中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的问题解答》的通知(劳人老[1983]20号)规定:

易地安置是指干部离休后跨省、地、县安置,在本县范围内安置的不属“易地”。

二、离休干部易地安置可到哪些地区?

198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公布〈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发[1980]253号)规定:

离休干部一般可就地分散安置,也可在本人原籍或配偶所在地安置。国家鼓励离休干部到农村或中小城镇安家落户。

198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人事部、公安部、商业部、国家计委、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关于离休干部跨省安置的补充规定〉的通知》(国办发[1983]96号)规定:就地安置有困难,要求回原籍的离休干部,副省长级以上的或原籍是省会的,可到原籍省会安置。离休干部夫妇身边无子女的,可到子女工作的中小城镇安置。

三、对离休干部到北京、天津、上海安置有哪些规定?

198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公布〈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发[1980]253号)规定:对要求到北京、天津、上海安置的,要从严控制。

198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人事部、公安部、商业部、国家计委、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关于离休干部跨省安置的补充规定〉的通知》(国办发[1983]96号)规定:离休干部的爱人子女都在北京,本人在外地的,可到北京安置。到天津、上海安置的离休干部,可参照办理。

119例离休老干部的死因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全部病例均来自于我院老干部科所管理的全市离休老干部, 平时对所有离休老干部建立了健康档案, 所有病例均能追踪观察。在诊断上因为老年人存在多系统疾病, 所以以引起致死的主要病因为主要诊断[1]。

1.2 方法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进行分类统计, 并利用Excel软件将所需要的数据进行归类整理。

2 结果

2.1 全市离休老干部原有448例, 其中死亡119例, 现有329例。

死亡病例中, 男107例, 女12例, 年龄79~96岁, 平均85.2岁。男女之比为9∶1。死于医院中96例, 死于家中18例, 死于意外事故5例。

2.2 导致离休老干部死亡的前几类疾病依次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

恶性肿瘤41例, 其中肺癌12例, 原发性肝癌10例, 其他尚有食管癌4例, 胰腺癌1例, 结肠癌3例, 直肠癌3例, 胃癌1例, 肾癌1例, 膀胱癌2例, 前列腺癌1例, 乳腺癌1例, 舌癌1例, 白血病1例。心脑血管疾病共死亡36例, 其中脑梗死21例, 冠心病12例, 脑出血3例。糖尿病死亡11例。呼吸系统疾病死亡11例, 其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8例, 老年性肺炎3例。其他原因死亡共20例, 包括意外事故、尿毒症、胆囊手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3 讨论

进入老年, 人体各器官逐渐老化, 在形态和功能两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对各种致病因素的抵抗力逐渐减弱, 易患各种疾病。老年患者由于下列因素而使疾病的判断较年轻人复杂。①多病性, 使疾病的表现复杂, 容易误诊误治。因此不能满足于一种疾病的诊断, 应尽力寻找可能并存的疾病;②症状不典型, 这与老年人各系统功能反应下降, 衰老变化使老年人对疾病的反应迟钝有关;③衰老变化与疾病相混杂, 易将疾病的表现误认为是衰老的自然进程[1];④起病隐匿不易早期诊断, 老年病多属于慢性过程, 起病隐匿, 发展缓慢,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症状, 尤其是恶性肿瘤, 一旦出现症状已属晚期。所以诊断过程中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根据全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回报的资料, 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死亡中, 恶性肿瘤已超过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 占第1位[1]。这同我市离休老干部死亡原因中恶性肿瘤占死因的首位相符, 占34.5%。肿瘤患者的增加与人口老龄化, 环境污染, 饮水卫生, 病毒和霉菌感染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 恶性肿瘤的确诊率提高等因素密切相关[2]。鉴于目前对晚期肿瘤缺少较有效的治愈手段, 所以必须在平时的诊疗过程中要注意定期对离休老干部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 以便及时发现各种恶性肿瘤, 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以降低病死率, 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命。本研究中导致退休老干部死亡的原因中恶性肿瘤死亡例数排在首位, 其中肺癌人数达到12例, 其次为肝癌, 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资料中大部分患者为男性, 年轻时参与战争, 居住条件及相关医疗条件较差, 患者有长期吸烟、饮酒等, 多数患者患有慢性肺部疾病;而肝癌及胃肠道癌症又是是消化系统主要致死的恶性肿瘤。对于已经患有恶性肿瘤的老年患者, 除给予合理治疗方案外, 实施门诊规范化管理等措施也是提高老年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脑血管疾病占本组病例死亡的第2位, 占30.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老年人饮食水平明显改善, 但由于缺乏医学常识, 膳食结构搭配不合理, 而且随着年龄增长, 运动量逐渐减少, 还存在嗜酒吸烟等不良习惯, 在社会交往中存在心理上的自卑感, 情绪变化较大, 这些均使得离休老干部易患高血压, 高脂血症, 糖尿病, 肥胖症等疾病, 这些疾病成为心脑血管疾病不易控制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研究资料中, 该原因位于恶性肿瘤之下, 这主要归功于现代急救技术的快速进步, 临床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及冠心病等疾病的早期诊断技术及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以及日常生活中对脑卒中等疾病的危害性的广泛健康教育, 因而加强了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预防及早期的科学干预息息相关。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本研究中的老年干部患者医疗保健得到较高度的重视[3], 患者个人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 医护人员疾病防护措施有效实施, 因而加强了对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防范有关。

呼吸系统疾病也是导致老年干部死亡的原因之一, 其中以肺部感染为主。相关文献[4]报道称, 老年患者大多数不是死于原发疾病, 而是死于肺部感染。随着老年患者年龄的增长, 其机体自身的生理防御以及免疫功能均有所降低, 同时老年患者对伴发有多种基础疾病, 一旦并发肺部感染后极容易引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甚至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 进一步加重病情, 增高致死率。老年患者感染初期其反应较为迟缓, 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 加之反复感染使机体对所用抗生素产生一定的耐药性, 使得感染不能及时得到控制, 最终导致患者死亡。因此, 对于老年患者, 尤其是病情较重卧床修养的患者, 医护人员应积极预防肺部感染, 一旦发现感染症状应立即给予适当措施进行疾病控制。

还有死于家中及意外事故共23例占19.3%, 死于家中者多数是由于长期久病家属缺乏责任心, 未及时送医院诊治。还有2例是去公共浴池时不慎死于澡堂中。说明这些患者年岁已高, 还是存在原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如果我们老年工作者事先反复强调医学常识, 加强老年人自我保护意识, 避免老年人去公共浴池等场所, 上述意外有可能不会发生。

综上所述, 提示我们在离休老干部保健工作中, 要重点做好高龄患者疾病的防护工作, 尤其是要加大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力度, 积极开展老年心理咨询及健康教育, 使老干部们能保持良好的思想情绪, 并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为老干部们营造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要加强老年病防治知识的科普教育, 宣传医学预防知识, 增强健康意识, 充分发挥本人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主动的结合季节气候变化进行有效的预防。定期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 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能力, 引导老年人平时就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健康体检, 以早期发现各种疾病, 做到及时诊断及治疗, 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延长寿命。

摘要:目的 为了解我市离休老干部死亡状况及原因, 为我市离休老干部的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19例死亡的离休老干部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死因中恶性肿瘤占首位, 占34.5%, 心脑血管疾病其次, 占30.3%, 其他依次是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死亡者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结论 离休老干部中对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早期发现、及早治疗尤为重要, 进一步做好离休老干部的预防保健及健康教育工作, 对避免疾病的发生、延缓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离休老干部,死因,首位,恶性肿瘤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92-224.

[2]姚树坤.肿瘤治疗与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42-43.

[3]王丽娟, 宋永红.41名军队离休老干部健康体检情况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 2013, 6 (20) :234-235.

离休干部 篇4

称心保姆要走,“离休干部”欲娶其为妻

2005年3月,许淑华所在的家政公司来了一位40多岁、名叫汪文静的女人,说要给69岁的父亲汪家喜请个保姆。听说汪家喜是离休干部,自己住一套两居室,儿子和女儿都结婚单过了,许淑华立即自告奋勇。汪文静对许淑华也挺满意的,便将她带回了家。

两人一路上聊着天。许淑华得知,汪家喜的儿子汪建新45岁,汪文静43岁,他们的母亲两年前因病去世了。汪文静对许淑华说:“我父亲是个特别善良、有情义的人,谁有困难都帮助。我母亲病了5年,他一直无微不至地照料。可惜他年岁大了,身体不太好,我和哥哥工作忙,又得管自己的家庭,实在无力照顾父亲。你要是把我父亲照顾好了,我们绝不会亏待你的。”

许淑华干保姆10多年了,什么样的雇主都见过,最怕碰到难缠、不讲理的。听说汪家喜人这么好,她暗自庆幸自己找了个好人家。她对汪文静说:“我比你大3岁,做保姆很有经验,你就放心吧。”汪文静说:“那我就叫你许姐吧。”

到了汪家喜的家,汪文静把许淑华带到了大屋,对一个半靠在床头的老人说:“爸,我给您请来了一个保姆。许姐可有经验了,人也好,肯定能照顾好您。”许淑华急忙跟汪家喜打招呼:“汪叔叔,您好。”汪家喜向许淑华笑着点了点头说:“欢迎你。”又对许淑华说:“你来得正好,快帮我倒杯水,我该吃药了。”

许淑华这才发现,汪家喜的左胳膊好像不太对劲。她问汪文静:“老爷子得了什么病?”汪文静把许淑华拉到另外一个屋子,对她说:“许姐,实话跟你说吧,我父亲是中风后遗症,左半边身子不太灵活,生活不能自理。”许淑华一听就急了:“你让我给一个男的擦澡换衣服的,这不太方便吧。你要早说清楚,我就不来了。”

汪文静搂住许淑华说:“许姐,我在家政公司一眼就看上了你,我怕说了实话你就不来了。我知道委屈你了,可我实在是没办法啊。这样吧,我每月工资给你提高两百元。如果干得好,以后我还会加。”

许淑华留了下来,精心地照顾着汪家喜。接触中,她觉得汪家喜虽然有些固执,但人确实不错,对她也很尊重。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会分给她吃。汪家喜随时在抽屉里放几百块钱,许淑华买东西时就从里面拿,汪家喜从不让她报账。所以,尽管照顾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很辛苦,但许淑华心里还是很舒服的。除了在生活起居上照顾汪家喜,她还会给他按摩,扶着他走路锻炼。

在许淑华的护理下,汪家喜的身体恢复得越来越好,后来竟然可以不用人扶自己走路了,生活上的一些事也能自己料理了。汪家喜逢人便说:“我幸运地找了个好保姆啊。”汪文静和哥哥来看父亲时,也对许淑华千恩万谢,还经常送她些小礼物以及一些衣物等让她寄回老家。

2007年春节前,许淑华在深圳打工的大儿子打来电话,说要结婚了,女方让他必须买房子才肯嫁给他。许淑华明白,儿子是在跟她要钱。买房子可不是小钱,这让她犯了难。

许淑华出生在四川省荣县农村,20岁那年嫁给了同村的王顺,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几年前,王顺因病去世了,家里的开销全靠她来支撑。大儿子看母亲不容易,高中没毕业就到深圳打工了,每月往家寄钱,给父亲看病,供弟弟妹妹上学。以他的条件,能有女孩嫁给他太难得了。所以,许淑华觉得女方提出买房的要求并不过分。可她这些年辛辛苦苦攒的钱全给了大儿子,也刚刚够他交首付款。二儿子大学毕业留在了北京,将来也要买房结婚,到时怎么办?

想来想去,许淑华决定从汪家喜家辞职,去做挣钱更多的月嫂。雖然月嫂很累,责任也大,但只要能挣钱,她别无选择。

许淑华要走,汪家喜很是不舍。他把女儿找来说:“小许把我照顾得这么好,我真的已经离不开她了。如果再找个保姆,很难找到像她这么好的了。”汪文静说:“是啊,可怎么才能留住她呢?咱们也不可能给她开太高的工资啊。”

汪家喜想了想,对女儿说:“我倒有个主意,干脆我和她结婚,我把房子许诺给她,这样就能把她留住了。”

“离休干部”去世,惊悉竟是“山寨”

父亲要和保姆结婚,汪文静觉得很是荒唐。居然还要把房子给许淑华,汪文静急了:“您要把房子给她?那我和我哥怎么办?”汪家喜说:“你和你哥都有房子,就别惦记我的房子了。你们管不了我,我只能靠她了。”汪文静还想劝父亲,可父亲态度坚决。她了解父亲的脾气,只好不作声了。

当天晚上,汪家喜对许淑华说:“你干脆和我结婚吧,我知道你觉得挺荒唐的,可我真的离不开你。你要是和我结婚,将来我百年后,这房子就留给你了,我已经和儿子、女儿说好了。”许淑华感到十分震惊,心里乱极了,汪家喜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身体又不好,自己要是嫁给他,将来怎么抬起头来做人呢?可如果和他结婚,就能得到他的房子,那二儿子结婚就不用发愁没房子了。

考虑再三,许淑华决定答应汪家喜。但她怕汪家喜反悔,或者将来他的儿女来争房子,便提出要汪家喜先写份遗嘱,然后再登记结婚。汪家喜爽快地答应了,马上写了一份遗嘱,写明现居住的房子和自己的存款在自己百年后由许淑华继承,条件是许淑华和他结婚。

2007年3月,许淑华与汪家喜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许淑华觉得,自己已经是汪家喜的妻子了,将来房子、存款也都是自己的,再要保姆费就有些不合适了。于是,她主动提出不再要保姆费了,汪家喜每月拿出2000元做为生活费。

一般离休干部的退休金都比较高。但许淑华发现,汪家喜很是节俭。平时她去买东西,他总是嘱咐她不要买太贵的,还让她下午晚点去菜市场,去买处理的菜。他的秋衣秋裤都穿了快10年了仍然舍不得扔。许淑华要给他买新的,他坚决不同意。许淑华想让他多吃些水果,可他说水果太贵,不让她买。许淑华觉得他太抠门了,挣那么多钱却舍不得花。不过,她也有些欣慰。汪家喜已经立了遗嘱,他这样节俭,省下的钱将来全是自己的。

nlc202309021153

汪家喜从没主动向许淑华说过自己挣多少钱,许淑华几次想问,可都不好意思张口。她怕汪家喜误会她惦记他的钱,或者有其他的企图。汪家喜对她很疼爱,让她感到这个家的温暖。

唯一令许淑华有些不舒服的是,自从她与汪家喜登记结婚后,汪文静对她不像过去那么亲热了。她每次来,总是把许淑华支出去买东西。有幾次许淑华回来,看到汪文静和汪家喜小声地嘀嘀咕咕,好像有什么事瞒着自己,但又一想,也许人家说些自己家里的事,而自己毕竟是外人。所以,她也没太往心里去。

2014年6月10日晚,正看电视的汪家喜突然觉得心脏非常难受。许淑华赶紧拨打120,但汪家喜还是没有被抢救过来。医生说,他是突发大面积心肌梗塞。汪家喜的突然离世令许淑华很难过。毕竟他们一起生活了那么多年,还是有感情的。和汪家喜的儿女一起料理完他的后事,她开始在家里整理他的东西。汪家喜有一个上锁的抽屉,存折之类的都放在里面,钥匙则自己揣着。许淑华觉得自己是汪家喜所有财产的继承人,有权打开他的抽屉,便用螺丝刀撬开了抽屉。

抽屉里有一本存折。许淑华打开一看,吃惊地发现里面竟然只有不到3000元钱。她觉得汪家喜肯定不止这些存款,便又翻遍了家里所有的地方,但什么也没找到。许淑华怎么也不相信,一个离休干部只有这点可怜的存款。她想起曾听一起做保姆的老乡说过,她曾给一个离休干部做保姆,离休干部去世后,家属领了20多万元的抚恤金。许淑华想:“我是汪家喜的妻子,那他的抚恤金应该有我一份啊。”

许淑华只知道汪家喜在一家企业工作,但从没去过。她打听到那家单位的地址,前去找有关部门,要求领取汪家喜的抚恤金。对方告诉她说:“汪家喜不是离休干部,他也不是我们单位的正式在编职工,按我们单位的规定是没有抚恤金的,只有5000元丧葬费。”

“什么?汪家喜不是离休干部?”许淑华顿时蒙了,随后她才明白,原来自己被骗了。她气愤地去找汪文静,质问她为什么骗自己。汪文静说:“对不起,我是骗了你。可如果我不说我父亲是离休干部,你会愿意留下照顾瘫痪在床的他吗?跟你说实话吧,我父亲每月退休金只有2300多元,那几年给你的保姆费,还是我和我哥贴补的。他每月退休金除了生活、看病,根本存不下钱。”

得知真相,许淑华气得浑身发抖。

打官司讨说法,妻子讨要“保姆费”

虽然得知自己被骗了,但许淑华还是自我安慰着,不管怎样汪家喜还留给了自己这套房子。可谁知,几天后汪文静和汪建新一起来找许淑华,对她说:“我父亲留下的3000元存款和5000元丧葬费全归你了,你收拾一下,尽快从这里搬走吧,我们准备把房子卖了。”

许淑华一听他们竟然要轰自己走,赶紧拿出汪家喜写给自己的遗嘱。汪文静接过遗嘱看了看,说:“这房子是我父母的夫妻共同财产,他无权处理。再说了,就算房子都是他的,你也得不到,因为他后来给我们写了份遗嘱,把房子给了我和我哥。”说着,汪文静从包里掏出一张纸,许淑华一看,果真是有汪家喜签名的遗嘱,写明房子归汪文静和汪建新。

虽然看到了遗嘱,但许淑华觉得汪文静当初能骗自己,现在一定也在骗自己,弄不好是个假遗嘱。许淑华决定不理睬汪文静和汪建新,可一个星期后的一天,她出去买菜回来,竟然发现她的东西被打了包扔到了门外,大门的锁也被换了。汪家喜尸骨未寒,自己就被继子女轰出了家门,许淑华又气又恨,她只得去找小儿子。

在小儿子王平宇的支持下,2014年7月,许淑华一纸诉状将汪文静和汪建新告到了法院,要求按照汪家喜的遗嘱继承房产,让他们把房子归还给自己。开庭时,许淑华出示了汪家喜写给自己的遗嘱,并讲述了写遗嘱的过程,和自己从保姆到妻子角色转换的原因。而汪文静和汪建新也出示了一份父亲的遗嘱,而且立遗嘱的时间是2010年5月9日,比许淑华手上的遗嘱晚了3年。

原来,自从父亲与许淑华结婚,并且给许淑华写了遗嘱要把房子留给她后,汪文静和汪建新心里就没有舒服过。他们俩的经济条件都不太好,父亲的这处房子价值近300万元,他们怎么甘心白白送给许淑华呢?于是,汪文静没事去就父亲家软磨硬泡,让父亲又给他们写了一份遗嘱。

许淑华对汪建新兄妹手上遗嘱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法庭经过鉴定,认定这份遗嘱是真实的。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被继承人同时立有多份遗嘱的,以最后一份为准。由于汪家喜名下的房子属于婚前财产,2014年10月,法院判决该房由汪文静和汪建新继承。

输了官司,许淑华愤愤不平,可又无可奈何。她觉得自己太冤了,当初被汪文静骗来伺候“山寨”离休干部汪家喜,后来又被汪家喜骗,偷偷给儿子女儿又写了遗嘱。而自己却碍于面子,主动不要保姆费。她原以为自己这么委屈、受累,最终能换来一套房子。没想到,她什么也没得到。

2014年11月,许淑华再次将汪文静和汪建新告到法院,要求他们支付自己与汪家喜结婚7年零3个月的保姆费,按市场价每月2500元计算,一共217500元,并且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10万元。

2015年5月,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法官首先对双方进行了调解,汪文静和汪建新开始坚决不同意给许淑华保姆费,许淑华表示,如果他们是这个态度,她的儿子将通过媒体和网络曝光此事,让所有人来谴责他们。在法官的劝说下,汪文静和汪建新最终和许淑华达成协议,愿意一次性给她25万元补偿。

终于维护了自己的权益,许淑华的心情平复了很多。她希望通过自己的遭遇告诉更多的人,应该学会自我保护,不要轻信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财产。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勇敢捍卫。

(未经作者同意,严禁上网及任何形式的转载、网摘等,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毕春晖

E-mail: bchaa@163.com

微博网址: http://weibo.com/bchaa

离休干部 篇5

1 离休老干部存在的主要不良心理

1.1 恐惧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5岁以上的人群, 我部干休所老干部平均年龄86岁。随着年老, 其身体机能进一步衰退。衰老主要表现在感觉、身体机能、认知与智力、健康等四个方面。大多数人能平静地对待此变化, 但是少数人会发生恐慌心理, 对自身疾病过分地敏感、关注, 担心会突发心梗、脑梗, 甚至猝死。有的老干部血压平稳, 却每天数次测量血压, 有的老干部隔几天就要求复查一次心电图。若最近所里有老干部病故, 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 有集群性到卫生所检查身体的现象。

1.2 自私自利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社会中的各种角色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 调整自己以适应变动的社会, 这一过程即角色适应。老干部中有一部分人在对待个人和集体利益问题, 由于脱离了单位的约束, 集体荣誉感变淡, 发生矛盾时, 不顾大局, 只从自身利益出发, 固执己见, 自以为是。

1.3 自卑

伴随全球性的新技术革命的发展, 社会文化变迁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生事物不断地涌现、挑战与冲击着旧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部分老干部生活态度积极, 能较快地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但有的老干部思想保守, 对新生事物有抵触心理, 接受比较慢, 而且随着身体机能、认知与智力的衰老, 老年人学起来要比年轻人费力, 不容易掌握, 这一部分人就易出现落寞自卑心理。

1.4 偏激、攀比

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许多制度还不太健全, 社会上还存在着诸如部门之间收入、待遇相差比较大, 有些权力部门滥用职权, 营私舞弊, 有些领导贪污受贿, 腐败堕落等不公平、丑恶现象。许多老干部除了对此现象感到愤怒生气、心理不平衡感, 认为其辛劳一生所享受的待遇与贡献不相称。

1.5 抑郁

很多老干部离休前, 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离休以后, 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 社会联系骤然减少, 这使其感到不适应。尤其是离休以前担任一定职位的老年人, 此时感到的反差更大, 常常会睹物思旧, 多愁善感。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或遭受冷落, 经受压力后, 更易产生一种沉重的抑郁感觉。若得不到家属及时的关心、开导和有效的药物治疗, 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轻生厌世的想法。

1.6 空巢

随着儿女长大后各自立业成家, 离开老人单过, 其会倍感孤独, 特别是老伴先离开人世, 对另一方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应使其具有非常丰富的情感活动, 给予陪伴和安慰。长期的孤独、寂寞, 会使老人的心理发生变异, 久之可导致情感冷漠和自闭症。

2 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建议

作为一名老干部工作者, 如何帮助其克服这些不良心理呢?从笔者十几年的工作经验中, 体会到针对“两高期”老干部的心理生理特点,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1 首先要尊重老干部, 多沟通, 加深与其间的感情

这些老干部年轻时在战场上都是属于英雄式的人物, 其大部分令人钦佩。首先要尊敬老干部, 经常与其沟通, 当成父母一样对待, 赢得信任, 才能做好老干部的工作。

2.2 加强思想教育, 正确看待社会上的一些个别的不公平、丑恶的现象

不能因为其退休了就放松了其政治思想教育, 要常抓不懈, 组织老干部们经常学习党的现行的方针政策, 紧跟时代的步伐。引导其正确对待个人得失, 保持革命晚节;能够正视现实, 正确看待一些问题, 考虑事情能从大局出发, 不“一叶障目, 不见森林”;对周围的人和事要有一个豁达的态度。做到随遇而安, 知足常乐。

2.3 老有所学, 培养老干部的业余爱好, 使消极心态得以及时疏导

琴棋书画、养鸟赏花、散步打球、阅读书报……各种爱好能够减少其的孤独感, 消除无聊苦闷的不良情绪, 优化心态。干休所就积极和老年大学联系, 在本所建立了老年大学分校, 设立了音乐、舞蹈、摄影、书法绘画等四个班, 使其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另外鼓励其帮助子女教育下一代, 也可让其获得价值感、成就感。

2.4 卫生所要加强对老干部的身体保健, 并引导其正确对待疾病

人到老年, 机体逐渐老化, 易生各种疾病。每位老人对疾病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患有疾病就配合医护人员积极治疗, 及时排除各种消极心理情绪。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 绝大多数疾病能够得到治疗或使病情减轻, 即使癌症, 只要早发现早治疗, 也能得到有效地控制或根治。老人对治病应抱有信心, 不急躁, 不消沉, 不畏惧。医护人员应对其热心、耐心、细心。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 尤其老人心理较敏感, 医护人员的态度、言行往往对其影响很大。

2.5 关心、帮助解决老干部的婚姻、家庭问题

老干部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应主动帮助具备再婚条件的老干部选准合适对象, 帮助牵线搭桥;老干部的子女和亲属要孝敬和尊重、体谅老人, 不仅要在物质上, 更重要的还要在精神上多给老人以照顾和关心, 使老人们在精神上得到快慰和幸福。

老干部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历来对老干部都很重视, 多次出台政策大规模提高老干部的待遇, 增加了老干部的基本工资、药费、护理费等等, 其心理问题应该得到全社会的重视、理解和帮助。其作为老干部工作者, 尤其应为老人创造一个安全、康乐、舒适的生活环境, 使每一位老干部都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身心健康, 安享晚年。

关键词:两高期,心理健康,疏导

参考文献

[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394-397.

离休干部 篇6

1 影响因素

1.1 环境因素

病房环境直接影响离休干部情绪和疾病治疗。离休干部住院后其原有生活规律发生改变, 需要重新面对一个陌生而特殊的环境, 急切需要了解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 同时更需要自己被认识。离休干部住院期间人际交往减少, 活动范围缩小, 饮食、起居条件发生变化, 生活、治疗需要他人帮助和照顾, 容易使他们产生无助感和焦虑心理。

1.2 社会因素

社会交往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获取信息、增进感情的重要途径。离休干部以前大多曾担任领导职位, 在单位、家庭中扮演重要角色。离休后社会责任减轻, 社会地位明显下降, 原有人见人尊的场面消失。住院后由于社会交往、亲朋探视相对减少, 加之子女远离或忙于工作未能及时照顾, 会使其产生被社会抛弃及被亲人冷落的孤独、失落感。如果与在职干部同处一室, 还会出现一定的心理落差, 使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出现困扰。

1.3 疾病因素

随着离休干部普遍进入高龄期, 身体器官功能逐渐减退、抗病能力显著减弱、各种疾病逐渐增多, 而患病住院往往被视为生活中的负性生活事件和不幸。在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的同时, 他们也知道自己所患疾病对自身生理、心理的危害, 从而产生对疾病症状及预后的恐惧, 预感到自己生命将受到威胁, 表现出情绪不稳定、食欲差、易激惹、睡眠障碍等, 这些都会成为困扰他们的主要应激源, 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和精神压力。疾病带来的痛苦和折磨又常使他们处于焦虑、苦闷之中, 甚至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这些不良心理反应会加剧离休干部对疾病症状的感受, 躯体痛苦更加重了精神痛苦, 从而产生烦躁、悲观情绪。

1.4 精神压力

由于缺乏对自身疾病的全面认识, 离休干部住院后大多背负着一定程度的思想压力。过分担心自己的病情, 希望尽早明确诊断, 希望得到良好的治疗, 担心拖累家庭及子女, 担心疾病预后, 怕发生意外甚至危及生命等。这些担心和顾虑会使他们对疾病症状更加敏感, 甚至放大不适感, 自认为病情加重, 从而更加重精神压力, 形成恶性循环。特别是患有重症疾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的病人, 如果短时期内治疗效果不明显, 极易失去治疗信心, 变得异常焦虑, 当知晓熟悉的同辈人因病去世时会产生恐惧、抑郁和悲观情绪, 这些负性心理反应会使病人的病情加重或病期延长。

1.5 人员的言行、态度

离休干部自尊心极强, 希望能与在职时一样受到尊重和重视。患病后他们往往变得情感脆弱、敏感性增强、依赖性增强, 对有损于他们自尊心的言语和行为特别敏感。尤其在意医护人员的言行和态度, 希望医护人员能关心、照料和医治自己。微弱的刺激就会引起强烈的心理和情绪反应, 当他们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尊重和重视时, 就会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否则, 会产生怀疑和猜疑心理, 对医护人员缺少信任感, 从而内心感到苦闷。

2 护理对策

2.1 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医疗环境可以直接影响病人的情绪和治疗效果。噪声会使人产生烦躁的感觉, 脏乱的环境可以导致病人情绪不佳[2]。因此, 要为离休干部提供干净、整洁的病区环境和安全、舒适的治疗条件。病人入住病区后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 主动、详细介绍病区环境、病房设施、住院须知等, 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和适应新环境, 让他们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主治医生和责任护士, 并加以信任。积极主动与病人交流, 通过交流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 了解并尽量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 用热情的态度去感染病人, 以消除对医院环境的不适感, 树立“既来之, 则安之”的思想, 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进行护患交流与沟通的关键, 也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基础。一定要掌握好与离休干部沟通的技巧, 交流时要举止大方, 态度诚恳, 用礼貌得体的语言进行交谈, 不直呼病人的姓名, 而是以“某老师”或他们离休前的职务相称, 以长辈相待, 使他们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和重视。交流过程中做一名忠实的聆听者, 耐心倾听他们的倾诉, 倾诉是老年人释放心理压力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反应和影响因素, 有的放矢地实施心理护理, 消除其不良因素的影响, 使病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增强其机体抗病的能力。

2.3 全面评估病情

多方面、多渠道收集离休干部的有关资料, 对离休干部的基本情况、健康资料、家庭状况、疾病状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社会支持系统等进行全面评估, 了解其对疾病的认识和感受及对治疗和预后的希望和诉求, 重视他们的意见、建议和需要, 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个性, 以维护离休干部最佳的心理状态。

2.4 争取社会情感系统的支持

对具有失落感和孤独感的离休干部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积极主动与他们沟通, 鼓励他们说出自身感受, 宣泄内心的压抑情绪, 引导和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身价值。同时, 争取社会、家庭的情感支持, 家庭关爱是离休干部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 家庭成员是离休干部接触最多、最亲近和最信赖的人。家属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个情绪变化都直接影响着病人[3]。因此, 与病人家属保持联系, 鼓励家属多陪伴, 使病人精神有所寄托、生活有人照料, 鼓励子女经常探望、交流, 使病人心理困扰有诉说的对象和机会, 用亲情和友爱化解病人的忧虑, 增强其治愈疾病的信心。

2.5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尽早治愈原发疾病是消除躯体疾病所致心理问题的基础, 护理人员不但要耐心细致地做好离休干部的心理护理, 更重要的是积极协助诊治原发疾病, 从根本上解除离休干部的心理反应源, 以促进疾病早日恢复。

2.6 重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离休干部面对健康问题都有学习的要求, 因此, 有针对性地宣传有关疾病的防治知识, 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结合起来, 使他们理解随着进入老龄期机体衰老和疾病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要正视疾病和心理变异, 学会调节紧张、焦虑情绪, 消除抑郁、恐惧心理。加强沟通, 主动关心并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 鼓励他们把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表达出来, 有的放矢地解除他们的心理困惑, 减轻其心理压力。重视健康教育, 做好相关知识的宣传, 让离休干部对自身疾病和治疗过程以及预后等有正确的认识, 并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准确的期待, 增强其对疾病治疗的信心。

3 小结

伴随着社会发展,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 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都起重要的影响。离休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的老年群体, 他们的生理、心理健康备受关注和重视, 与众不同的社会经历使他们具有特殊的心理特点。观察离休干部住院期间的心理反应, 分析影响心理反应的相关因素, 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理护理措施, 有的放矢地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 消除不良因素对离休干部住院心理的影响, 帮助离休干部及时调整心理状态, 稳定情绪, 增强自身适应能力, 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 以达到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加速身体康复、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贤.离休干部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心理反应及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17) :4056.

[2]周智娟.住院离休干部心理护理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 2012, 24 (19) :2398.

离休干部 篇7

高校的离休干部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知识水平, 在精神层面有着特殊的追求, 因此对他们的管理与服务又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高等院校的离退休老干部结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退休干部在增多, 离休干部在减少且整体进入高年龄期和高发病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离休干部工作遇到了新情况和问题, 虽然离休干部的数量只减不增, 但管理与服务的难度却与日俱增。在新形势下, 如何进一步提高管理与服务质量, 亟待老干部工作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一、高校离休干部的现状及特点

(一) 健康状况堪忧, 精神压力大

离休干部进入高龄, 身体器官功能日渐衰退, 身患多种疾病的人员增多。离休干部均患有不同类型的疾病, 有些进入高发病期, 有的疾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因长期遭受病痛的折磨, 一些离休干部已经不能参加社会活动, 有的人已经长期卧床, 基本与外界隔绝。人到老年, 许多事情都力不从心, 心理状况、思维功能也出现了明显变化, 他们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都在衰退。常常表现为:一是情绪压抑, 表现为喜静、孤僻、喜怒无常、固执、敏感、悲观, 少数人性格极度异常;二是孤独感, 因为人际交往减少, 小辈又无法长时间陪在身边, 因此老人常常会出现孤单、失落的情绪, 经常感叹晚景凄凉;三是心情焦虑, 这是离休老干部在精神和心理上所表现出的一个较为突出问题, 尤其是体弱多病的离休老干部, 担心生病时无人照顾、生活不能自理、遇到突发事件无人救援, 甚至惧怕死亡等原因产生了焦虑情绪[1]。研究表明, “空巢”、丧偶、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相较于夫妻同住、子女同住的老人要更差一些[2]。

(二) 文化层次较高, 有较高的精神追求

高等学校是人才济济、知识密集的地方。高校的离休干部, 在教学、科研或管理岗位上奋斗了数十年, 有相当一部分是教授、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离休后, 在党中央的关怀下, 他们基本上都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也有较好的医疗保障, 生活已经超越温饱, 近于小康。因此, 高校离休干部基本上不再满足于富足的物质生活, 而是希望追求高雅的文化生活, 进入精神生活的较高层次。离休后, 他们培养了良好的兴趣, 例如看书读报、书法绘画、养鱼养花、保健健身、参加文娱活动等。

(三) 关心时政, 政策水平较高

离休干部经历革命战争的洗礼, 受党培养教育多年, 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他们离休后仍保持坚定的党性观念, 主动了解党的方针政策, 关注国家大事, 在许多问题上具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无论国际形势怎样风云变幻, 他们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敢于与恶势力斗争, 是我们党的最坚定的拥护者、重要的政治骨干。他们非常关心学校的建设发展, 乐于建言献策, 对学校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较为准确的认识, 提出的意见针对性强, 有较高的敏锐性和责任感。

(四) 对组织有一定的依赖心理, 群体归属意识较强

离休干部的政治觉悟高, 组织性纪律性极强。他们多年来听从组织的安排, 学习、就业、甚至是结婚都服从组织安排。与年龄相对小一些的退休教职工相比, 离休干部明显更习惯于依靠组织。有事愿意找组织谈, 有困难也愿意找组织解决, 个别老同志遇到事情即使可以靠自己或靠儿女解决还是习惯于找组织。离休干部从领导干部的岗位上退下来, 工作和权力一下子都不再拥有, 很多人都不同程度出现了失落感。由于高校人事上的交流更替, 很多离休干部再回到原来的部门, 年轻同志都不认识或不熟悉, 难免会让他们觉得受到了“冷遇”, 感叹人走茶凉。他们的内心很渴望得到原单位的关心与尊重。因此离休干部渴望融入组织, 期盼参加一些单位组织的集体性活动。

(五) 参与意识强, 渴望实现自我价值

离休干部是高校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功臣, 是培养人才、振兴科技的中坚力量, 学校的发展可以说倾注了他们毕生的心血。离岗后, 他们仍然关心着学校的各项事业, 积极建言献策。虽然说离开了岗位, 但他们依然希望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只要有精力、有能力、有时间的老同志都愿意充分发挥他们的政治、经验和威望优势尽最大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例如:在学校的关心下一代委员会里做学生思想的导师, 指导青年教师授课;在社区里担任政治宣讲师、邻里关系调解师;参加文艺社团, 参与演出、比赛;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甚至做好事帮助他人等, 都体现了高校离休干部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特点。他们在参与这些事情当中, 感受了快乐, 体现了价值, 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二、加强离休干部管理与服务的思路和对策

(一) 统一思想, 深化对离休干部工作的认识

离休干部为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尊重和爱护他们就是尊重我们党的历史, 爱护国家的宝贵财富。高校离休干部工作是高校党委的组织工作、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重视是做好离休干部工作的根本保证。学校各部门都应该高度重视离休工作, 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 强化服务意识, 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认真执行党中央制定的离休干部的一系列政策, 落实好离休人员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 重视离休人员对共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的诉求, 努力化解各种矛盾, 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二) 改进工作方法, 提高服务与管理水平

虽然离休干部的人数只增不减, 但不容忽视的是, 健在的老同志的身体和思维一年不如一年, 越来越多的事情觉得力不能及。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老同志的需要。面对高龄老人, 工作的重心应由管理向服务倾斜。在条件不允许增加工作人员的情况下, 要想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就必须在方法和手段上创新。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 截至2011年年底, 学校共有离休干部177位, 绝大多数都不会上网或使用手机短信。学校一旦有事情发布通知, 主要靠两种方式:一是在校园以及家属区的宣传栏张贴通知;二是由工作人员打电话逐一通知。以上两种方式会出现覆盖性差、时效性差等问题。如一些居住分散的老同志以及常年不出门活动的老同志靠自己无法获知消息;打电话时需要放慢语速, 逐字逐句, 经常需要重复数次。因此, 紧急通知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传达出去。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制定了离休干部联络网, 根据离休干部的居住地址、党支部分编、原单位、平时交往等情况, 将他们分为十几个联络小组, 选择三十多位相对年轻、身体好、思维清晰, 热心肠的老同志担任组长和副组长负责通知事情。这样以来, 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 老同志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加强了许多, 彼此更加关心, 消除了晚年的孤寂感。

(三) 增加管理与服务途径, 拓宽工作渠道

中组部2008年10号文件中提到“拓宽服务渠道, 创新养老方式。要在保持原管理关系、服务关系不变的基础上, 加强协调沟通, 充分利用部门系统、街道、社区资源, 组织和引导离退休干部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 就近发挥作用。”在高校保持原有服务关系、管理关系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 逐步建立和完善家庭、单位、社区、党委和政府工作部门相结合的服务管理体系, 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创造更好的条件。高校内部也应当充分利用青年学生资源, 鼓励有爱心的大学成立助老志愿者服务队, 登门为学校的“空巢”、独居、长期卧床、失能等有特殊困难的离休干部进行家政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 并且形成长效机制, 定期交流, 并在校内外媒体上进行宣传, 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老同志所在二级单位平时要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 多走访、多亲近、多交流, 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尊重理解和精神慰藉。学校可与社区居委会建立协作联系制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例如, 采取无偿或低偿相结的方式进行集中服务、上门服务。与医院或敬老院建立联系制度, 共同做好老干部的救治、安抚工作, 解决老人看病难的实际问题。例如, 开设老年人看病买药窗口、家庭病房等业务。

(四) 创新活动方式, 提高活动质量

高校的离休干部中, 绝大部分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丰富充实的精神生活也就成了当前老干部最大、最迫切的需求。据了解, 目前高校离休干部的活动主要有三大块:一是定期开会通报信息, 二是党支部活动, 三是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老同志们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 不但可以走出户外, 还可以和老朋友、老同事见面交流。带领八九十岁的老人活动, 安全性是最让工作人员担心的事情, 尤其是春游、徒步走这样的户外活动。策划他们的活动, 一是强度不能大, 二是时间不能长。为了降低活动的风险, 可以适当地将户外活动变为室内的活动。比如举办“聊天会”, 为他们提供场地、茶水、小食品, 大家以座谈的形式, 随便聊聊天。也可以举办主题活动, 例如, 诗歌朗诵会、红歌会、看电影、看养生保健讲座、看重大会议讲话等。这样做既满足了老同志们参加活动的迫切需求, 又为他们提供了畅所欲言、排解内心孤独的机会, 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思想, 而且活动的安全性也有保障。

(五) 搭建平台, 发挥离休干部作用

充分发挥离休干部的作用是党的号召和政策要求。适时、适度地组织离休干部发挥余热是做好高校老干部工作的有效途径。高校的离休干部有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 专业基础扎实、科研能力较强、政治水平较高。高校可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 在老同志健康状况允许的情况下, 结合他们的志趣爱好, 为他们创造发挥余热的机会。例如, 参加教学督导, 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 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也可发挥他们威望高、经验丰富的优势, 鼓励他们在社区建设、社区党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做出贡献。对老有所为方面表现突出的老同志, 还要给予表彰和宣传。总之, 高校的离休干部是宝贵的智力资源, 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作用, 对学校、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对离休干部自身都有积极的作用。

(六) 加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新时期, 建立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具备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的老干部工作队伍是做好工作的关键和保障。首先, 应增强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深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优良传统教育, 激发他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工作人员牢固树立真抓实干、用心服务、乐于奉献的思想作风;其次, 应提高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服务技能。充分发挥党政领导班子的模范带头作用, 经常性地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参观, 通过考试、竞赛、座谈会等多种方式促进工作人员全面提升政策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努力朝着“一专多能”的方向迈进;最后, 应提高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老干部工作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能干活、会干活、巧干活应是工作人员追求的目标。新形势下工作人员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 也要勤于思考, 创新服务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真正做到让党放心, 让老同志满意, 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三、结语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 也是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30年, 还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在新形势下, 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新的历史环境, 我们必须胸怀大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 以老干部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高服务意识, 使离休干部管理与服务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孙颖欣, 常俐.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D].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 2006.

离休干部 篇8

一、现今企业离休干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离休干部隶属关系不清

虽然现在大多数企业都对离休干部这方面的管理有了足够的重视, 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问题总是不可避免的, 其中离休干部的隶属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企业改革给离休干部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难处, 许多企业在经过改革后, 一些离休干部被各个部门之间推来推去到最后也没有明确说明具体划归哪个部门管理的现象。此外, 隶属关系的不清楚也容易让离休干部产生无助感。由于不知道自己到底隶属于哪个部门, 许多离休干部在遇到困难或者问题时常会出现不好找谁来解决的情况。问题慢慢的累积, 不仅给离休干部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也加大了离休干部工作的难度。

2. 对于离退休干部在生活待遇管理方面还有待加强

企业离退休干部在生活方面主要享有离休费、生活补贴、住房、用车、医疗保健护理费等待遇, 落实不到位是其最大的问题。现今绝大多数或者说基本上每一个企业都会对本企业的离退休干部制定相应的待遇制度, 首先在离休费发放方面, 给本企业的离休干部发放一定数额的离休费;其次在住房方面, 企业会根据具体情况统一安排离退休干部的住房;再次在医疗保健护理费等方面, 根据国家政策的规定给予离退休干部相应的医疗保障。随着年龄的增长离退休干部更需要人们的尊重、理解和关心, 再加上从工作上退出一线心里难免有一些失落感, 这时候就需要企业领导在生活上给予足够的关心。认真贯彻好企业离退休干部生活上的待遇是使他们能安享晚年的基本。

3. 离休干部的政治待遇保障不够

我们知道离休干部是在工作满一定年限以后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或是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从一线工作岗位退居下来的, 对于这一群体来说基本上都属于老年人的行列, 其中不少人有着几十年党龄, 对企业来说落实离休干部的政治待遇是必须做好的一件大事。虽然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的工作使得离休干部在政治方面的待遇有了一定的保障, 但是并不能排除少数企业还没有开始这方面的工作或者说工作不到位的现象。在企业中, 离休干部党员支部活动无人组织、缴纳党费等事宜没人管理、个别企业甚至对于离休干部们的政治待遇不闻不问、既没有组织政治学习也没有订阅政治文件。这样的做法造成了有党员无组织有组织无活动的局面, 也使得离休干部对时事政治的认识了解产生了严重的滞后, 不能把握最新的时事资讯、了解最新的政策方针, 而这些不足对离休干部思想的先进性必然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对于离休干部工作的思考

1. 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 关键在于企业领导的重视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进行, 我国企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挑战, 生产经营与企业发展成为企业的核心工作, 对企业领导的全局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企业领导不仅要重视对企业在职工作人员的管理, 而且应该重视离退休干部的管理工作。首先要深刻认识到离退休干部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要深入学习党对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政策方针, 认真贯彻落实相关规定和政策是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必要条件;最后, 企业领导应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将离退休干部工作做好。从做大做强企业的发展大局来说, 如何切实解决好企业改革过程中, 离退休干部工作存在的问题, 关键在于企业领导的重视。

2. 加强对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者的规范, 完善管理机制

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者对离退休干部工作的落实, 直接反映企业对其工作的落实, 加强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者的规范和监督力度是保障离退休干部利益的根本。在每一项政策的实行后, 派专门的人员走访离退休干部确认政策落实的情况, 对于没有认真落实政策的管理工作者作出相应的惩罚措施, 而对认真贯彻落实政策的工作者给予相应的奖励。鉴于离休干部隶属关系不清的问题, 企业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善待离休人员是企业于情于法都必须做到的, 离休干部的管理也是必须认真对待的事情。对于企业而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在建立离休干部管理工作制度时将离休干部划归同一部门统一管理, 同时要安排足够的工作人员管理离休干部的各种事宜, 明确各人员的管理责任, 以解决离休干部遇到难处时无人可寻的问题。其次, 对于离休干部的管理方面必须坚持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个人的原则, 决不能有半点马虎。

3. 保障离休干部的政治待遇

对于离休干部中的党员同志来说政治生活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他们几十年的党龄及在此期间养成的党性都决定着政治生活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企业应该注重离休党员干部的政治生活, 建立企业离休干部党支部统一管理离休干部中的党员同志以及收缴党费等支部大小事宜、定期开展支部活动、注重他们的政治学习、开展政治知识讲座在支部中宣传新政策讲解时事, 让当代政治理念先进思想渗透到生活中来。此外还应为他们订阅政治文件, 让老干部们在思想上紧跟时代的潮流, 把握最新的发展方向保持思想的与时俱进。

4. 完善企业离退休干部社会化管理

社会化管理依托社区力量, 创新工作理念, 大力培育单位管理与利用社会优势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新机制, 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建立“四位一体”家庭、单位、社区、老干部部门和“四个就近”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的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工作人员对待离退休干部应有儿女之心、晚辈之情, 根据离退休干部的具体需要, 开展照顾陪护、精神慰藉、应急救助、家政服务、保健服务、志愿者工艺服务等服务内容, 切实做好离退休干部的服务工作。在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需要加大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 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和素质, 为离退休干部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管理体系, 为其解除后顾之忧。

5. 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工作, 充分调动其发挥作用的积极性

要想做好离退休干部的工作, 思想工作是根本。离退休干部都具有优良的党性, 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 只要企业领导能重视该工作, 把离退休干部工作真正摆上日程, 切实解决该工作的问题, 那么离退休干部也会从思想得到转变, 配合企业领导做好该项工作。在工作中, 严格按照相关政策的指导, 坚持高标准落实离退休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 使他们保持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 让他们始终保持优良的党性认识, 做到离休不离党、退休不退志, 从思想上引导他们发挥余热, 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事业中, 为社会的进步, 国家的强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6. 开展文体活动, 丰富离退休干部生活

对离退休干部而言, 精神文化丰富才是生活所必须的, 针对这一现状, 离退休干部的管理人员应利用所具有的条件组织相应的文体活动来丰富离退休干部的生活。如组织秧歌舞、门球、象棋比赛、京剧表演等文体活动, 将离退休干部文体娱乐活动组织起来, 要多创新, 这样才能激发离退休干部的热情使其积极参与进来。

离休干部的工作内容广泛, 要做好做足离休干部工作还存在许多的难点, 新时期赋予了离休干部工作更多的内容。本文结合现今企业离休干部工作开展的现实情况, 对离休干部工作中还有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做了分析与研究, 主要包括管理、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几个方面, 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但是个人水平总是有限的, 本文中的不当之处望各位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1]周美群.做好离退休老干部工作的几点思考[J].企业家天地, 2010 (03) .

[2]胡龙合.新时期如何做好离退休老干部管理工作[J].现代企业文化 (理论版) , 2012 (7) .

[3]曲昌珍.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企业离退休人员思想政治工作[J].河北企业, 2012 (06) .

离休干部 篇9

问:离休干部护理费标准有何变化?

答:依据文件精神,离休干部护理费的标准,在黔人通[1998]140号文件规定的基础上,由每人每月100元调整为:

1、省级(含享受待遇的)及老红军每人每月300元;地厅级(含享受待遇的)每人每月200元;县处级(含享受待遇的)以及以下第2条中提及类型每人每月150元。

2、因病瘫痪、生活长期完全不能自理的,经有关部门指定的县级以上定点医院诊断出具证明,由所在单位提出意见送主管部门审核,并报经同级人事、劳动部门审批同意后(机关、事业单位的报人事部门审批,企业单位的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批),其护理费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100元。

问:经费领取还以原来的方式进行吗?

答:所需经费由各级按原渠道解决。

问:离休干部无工作遗孀医药费困难补助标准是多少?

答:省级(含享受待遇的)及老红军的遗孀每人每年3000元;地厅级(含享受待遇的)的遗孀每人每年2000元;县处级(含享受待遇的)以下的遗孀每人每年1500元。

问:经费由哪个部门负责并发放?

答:所需经费,机关、事业单位的由同级财政解决并由离休干部原所在单位负责发放;企业单位的由企业解决(经同级经贸、国资、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审核认定的特别困难企业由同级财政帮助解决),由离休干部原所在单位负责发放。

问:补助费发放时间?

答:2005年起,离休干部无工作遗孀医药困难补助费按年度发放,此后每年的元月一次性发给。

离休干部 篇10

随着医疗科技和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均寿命逐渐延长,老年患者人数不断的增加。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离退休老干部总共295例。由于离退休老干部具有特殊的心理活动,作为医院的护理护士必须根据其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现将离退休老干部的心理问题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总共295例,其中男性246例,女性49例,男女比例为5.02:1。年龄62-95岁,平均年龄为76.8岁。均为处级以上干部。以上老干部不仅存在一定的疾病,还伴有一定的心理问题。

1.2 研究方法

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交谈、临床表现、心理测验等方法,对患者入院和出院时进行心理评估,然后进行比较与综合。评估依据为患者的心理状态、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的改变、患者临床的外在表现以及患者的自身体验等。

1.3 结果

通过对本组患者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心理护理,结果如下:

2 离退休老干部心理问题分析

2.1 离休综合征

离休综合征是指在职领导在离休后,由于生活内容、生活节奏、社会地位、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从而出现的适应性障碍。据统计,1/4的离退休人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离退休综合症。离休后离开了繁忙的行政工作,生活不再是规律的职业生活,社交范围不断缩小,离开了权力中心,事物、环境、工作、生活发生的突然性的改变,会产生短暂的情绪反应,这种应激因素对身心方面的干扰,使一些老干部在一个时期内难以适应现实生活,而出现情绪上的消沉和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引起疾病,严重地影响了健康。

2.2 空巢综合征

“空巢”原指鸟儿长大脱离了父母,父母鸟儿孤独空守窝。法国作家维克多·布拉斯引申到人类社会,现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离开家庭,形成中老年人独守家的情况,特别是老人单身家庭。离休老干部的子女大多工作较忙,不少居住在异地,几乎不能与父母住在一起,仅是休息日或节假日来看看父母。离退休后同社会接触变少,同子女交流较少,会加速他们精神上的衰老、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的衰退,甚至会诱发老年性痴呆、老年性抑郁症和其他老年性精神、心理疾病。

2.3 角色转变综合症

角色转变综合症同样是困扰大多数离退休老干部的心理问题。大多数离休后的老干部在职时是权威型任务,走到哪里,别人都是尊敬或者崇拜的眼神看着自己。养成了周围的人都尊敬他,恭敬他,依从他的性感。离退休之后,没有了那么多人的尊敬与崇拜,尤其现在病了,也没有原先那多无微不至的关心,导致他们常有一些失落感,总担心别人会轻视他,不重视他,导致心理异常,器质性疾病加重。这都是由于角色没有完成彻底转变造成的。

2.4 孤独、失落心理

离退休老干部原先在行政职务上都是比较权威型的人物,养成了很少闲谈的习惯。离退休之后离开了工作岗位,没有了鞍前马后的下属,闲居家中,子女也不在身边,生活中出现了许多空白点,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心理的不平衡,同他人来往少了,常有孤独、失落、寂寞心理。特别是生病后更为明显,没有那么多人围绕在周围嘘寒问暖,容易出现郁郁不乐,沉默寡言,难以配合治疗。

2.5 多疑、多虑心理

一般来说人进入老年后对周围人有不信任感,特别是离退休老干部原先从事勾心斗角的复杂行政事务,常计较别人的举止言谈。护理人员的一句话,或许引起老干部的不满意,甚至认为居心叵测,常为之猜疑。特别是个别老干部疾病治愈时间较长,或者慢性疾病难以治愈,有的用1~2个疗程药,但是收到疗效也不大明显,便开始怀疑误诊、误治,不再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

3 心理护理对策

3.1 还原生活情境,尊重老干部

离退休的老干部,尤其是我们调查的都是处级以上干部。工作中都是领导,习惯了下属的尊重,这包括生活中各个方面。因此我们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就要尽量还原到老干部的上班环境中。因此我们要搞清楚离休老干部他们原有的职务。我们称呼他们的职务,能够给他们一种成就感和被尊重感。对于首次来就诊的老干部,护理人员很有可能不知原有职务,那么我们就称呼“首长”。知道以往职务时,最好以职务称呼。护理人员要通过真诚亲切的问候,与离退休老干部建立了互相信任的第一印象。

3.2 创造舒适的就医环境

心理学表明,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护理人员要注意消除不良环境因素对老干部治疗的影响。环境不仅包括硬环境,还包括软环境。病房应安静舒适,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无噪音、无污染的温馨环境,对于恢复老干部的心身健康,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软环境主要是指护理人员的语言、语气、行为、动作等,护理人员要给离退休老干部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让老干部觉得像在家一样,这样就可以避免孤单、寂寞、失落、多疑等心理的产生,使其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为早日康复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和心理环境。

3.3 重建生活模式

老干部从有规律的工作环境中走到了悠闲的退休生活,一下了生活没有了规律。因此,护理人员要帮助老干部建立新生活作息表帮助老干部建立自己新的规律生活。

老干部离开了原先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也变化了,因此我们要根据老干部的个人爱好,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例如老年跳舞、棋类活动,书法团体等,从而建立新的群体关系,并从这种新的人群关系上寻找新的乐趣,丰富生活、焕发精神、陶冶情操。

缺少子女的亲情和精神慰藉是引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护理人员要跟老干部的配偶、子女沟通,空闲时多回家看看,回家后多陪陪老人,多与老人聊聊,尽量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对那种性格偏激、固执、从医行为较差的老干部,我们采取团体咨询的方法,与患者、家属一起讨论解决由于上述原因引起的康复问题。

3.4 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症下药,才能解决老干部的心理问题。因此不同的心理问题要采取不同的方法。(1)对于“病人角色”不适应的离退休老干部护理措施主要是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要做到“五要”:服务要周到、热情、耐心,服务态度要温和,语言要亲切,称呼要恰当,话速度要适中,必要时需重复,使他们感到温暖并被尊重。(2)对孤独、失落心理的老年干部,要细心询问病情,作为其一个倾听者和理解者,从而挖掘患者的内心秘密。从接触患者开始,护理人员生活上多给予照顾,无陪护人员的时候可以适当陪伴病人散散步,谈谈心,注意要用探询商谈的口气与其交谈。护理人员要主动接近离退休老干部,注重与老干部的感情沟通,查房时细致入微的询问,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具体情况和客观条件,鼓励同病房的老干部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活动,护理人员也可以前头组织一些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娱乐活动,例如棋类活动,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消除孤独感和忧虑,达到心理康复和躯体康复相统一。对于无陪护或者很少陪护的老干部,要找患者家属谈心,让其子女多来探视,多给患者关怀及安慰,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有利于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3.5 提高自身素质

我们病房主要是服务于离退休老干部,他们是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特殊群体。由于他们都是患有一种或多种器质性疾病,同时伴有一种或者多少心理问题。因此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一定的心理学,从而做到“对症下药”。在护理工作中我们要做到心细眼快,举止稳健,动作轻揉,从而让老干部患者在心理产生对我们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同时,要耐心的对待老干部的发问,做到有问必答,耐心细致的解答老干部的各种问题,尽量提供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从而消除老干部的各种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要做好离退休老干部的心理护理工作,必须分析离退休老干部的心理生理特点,了解对疾病产生的影响,掌握科学的心理护理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做好心理护理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尊敬之心,理解之心,通过用礼貌、安慰性的语言,使患者感到温暖和欣慰,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使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之下配合治疗,减少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刘雪琴,任晓琳.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2,11(16).

上一篇:显性化管理下一篇:化肥与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