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管理制度(精选11篇)
隔离管理制度 篇1
消 毒 隔 离 管 理 制 度
1、医务人员上班时应衣帽整齐,下班就餐应脱去工作服。
2、无菌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治疗操作时戴口罩。
3、检查每位患者后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检查传染病患者后用0.2%的过氧乙酸泡手1-2分钟。
4、各种抢救包、治疗包、检查包等需经高压灭菌后备用,两周未用者应重新消毒后使用。各种无菌物品应标志清楚,按要求存放(存放容器清洁无尘,按先后顺序摆放)。无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超过24小时。
5、消毒液定期更换,无菌容器定期更换消毒。
6、一般诊疗器械及物品(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保持清洁,无污染血渍,用后清洗消毒。
7、用于传染、感染、被病人体液污染的一般诊疗器械要先消毒后清洗。
8、候诊厅、各诊疗区及病区的门、窗、桌、椅、柜及平车、轮椅、诊断治疗床等每日定时用0.1%有效氯洗消毒液擦拭,若被污染应及时处理。地面应湿式清扫,定时消毒。以上各区均须定时进行空气消毒。
9、办公室、治疗室、配餐室、观察室、厕所等分别设置专用拖把,标记分明,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10、使用后的一次性用品须消毒毁形处理后,交有关部门统一回收。
11、医院污水须经处理达标后排入下水道。
12、垃圾置塑料袋内,密闭运送。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应分开装运;感染性垃圾置黄色和有明显标志的塑料袋内,必须无害化处理。
13、治疗室、观察室、供应室、门诊各诊室等到均应定期消毒。
隔离管理制度 篇2
1 强化控制医院感染意识
控制医院感染首先要认识到其重要性, 要对医院全员分类、分层次、多方式地进行全面系统的消毒隔离基础知识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尤其是加强微生物学、感染性疾病和管理规范基础知识教育, 将其作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内容, 并将卫生保洁员作为重点培训对象, 进行岗前培训, 开展预防医院感染教育, 使保洁员了解消毒隔离的基本常识, 掌握常规消毒液的配制和使用方法。认识到保洁工作的质量与医院环境、医院感染、疾病康复有密切的关系, 促使保洁工作程序符合卫生学要求。
2 加强病房消毒隔离
隔离旨在将污染局限在最小范围内, 是预防院感的重要措施之一。遵守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传染病不同病种分别放置, 疑似传染病和特殊感染者单独安置、隔离。有条件者同一致病菌感染者集中一室, 避免交叉感染。呼吸系病房重点做好空气与痰液的消毒与处置;消化系病房重点做好餐具、排泄物及便器的消毒。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用过的物品要经过消毒后再处理。同时, 陪护者也应作相应的卫生处理, 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 要规定探视时间, 严格控制探视者, 加强流动人员的管理, 保证病区良好环境。
做好病房消毒工作, 病区要布局合理, 健全日常清洁消毒制度, 保持室内清洁, 每日定时开窗通风及紫外线照射消毒, 通风应选在晨间护理之后。要设有流动洗手措施, 坚持湿扫, 每周固定卫生日, 在空气微生物高峰时应尽量减少护理操作, 必须护理操作时要轻稳, 实施湿式扫床, 一床一巾, 减少空气污染, 每天定时用消毒液擦拭地面及物体表面, 当病人转科、出院或死亡后, 病室所有物品都要进行严格终末消毒处理。感染病人的物品采取先消毒再清洁消毒的“双消”处理, 房间使用化学消毒剂熏蒸消毒。
在诊疗护理活动中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控制交叉感染。医护人员工作时应衣帽整洁, 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 要重视和坚持做到手的清洁与消毒, 使用国家卫生许可证的消毒剂、消毒器械和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 凡接触皮肤黏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灭菌, 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灭菌、清洁、污染物品要分放清楚, 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存放, 过期重新灭菌, 提倡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使用后必须进行消毒毁形等无害化处理, 不得重复使用。非一次性医疗护理器械如血压计听诊器应每日消毒, 止血带一人一用一消毒, 体温计一人专用。正确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使用消毒剂的浓度应符合要求, 消毒剂按时更换, 消毒设备定期保养检测, 以保证消毒效果。定期作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的细菌培养, 加强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充分合理使用监测资料, 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各种隐患, 防患于未然。保洁员与配膳员应分设, 配膳员要衣帽整洁, 工作前要洗手, 以免污染造成交叉感染, 保洁员对医用垃圾应用双层黄色有明显标志的污物袋三分之二满分装, 密闭运送, 按特种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3 加强督查医院感染效果监测管理
消毒、隔离管理, 控制医院感染是一项长期工作, 科室应成立监控小组, 设立病房监控护士, 在医院管理科的指导下, 掌握院感相应指标, 及时报送院感情况, 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1], 通过以制度为目标, 以管理为手段, 以监测为依据, 不断完成各项措施, 保证消毒、隔离的环节质量, 达到控制院感的目的。
参考文献
种族隔离制度绝无前途 篇3
朋友们,同志们,南非同胞们!
我以和平、民主和全人类自由的名义,向你们大家致敬。我不是作为一名预言家,而是作为你们的谦卑的公仆,作为人民的公仆,站在这里和你们面前。
你们经过不懈的奋斗和英勇牺牲,使我有可能在今天站在这里,因此,我要把余生献给你们。
在我获得释放的今天,我要向千百万同胞,向全球各地为我的获释而做出过不懈斗争的同胞,致以亲切的和最热烈的感谢。
今天,大多数南非人,无论黑人还是白人,都已认识到种族隔离制度绝无前途。为了确保和平与安全,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声势浩大的决定性行动,来结束这种制度。我国各个团体和我国人民的大规模反抗运动和其他行动,终将导致、也只能导致民主制度的确立。
我们的信念是,我国的未来只能由一个在不分肤色的基础上通过民主选举而产生的机构来决定
种族隔离制度给我们这片大陆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破坏。成千上万户家庭的生活基础遭到了摧毁。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无法就业。我们的经济濒临崩溃,我们的人民卷入了政治冲突。我们在 1960 年采取了武装斗争方式,建立了非洲人国民大会的战斗组织——“民族之矛”,这纯属为反抗种族隔离制度和暴力而采取的自卫行动。
今天,必须进行武装斗争的种种原因依然存在。我们别无选择,只有继续进行武装斗争。我们希望,不久将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气氛,以便不再有必要开展武装斗争。我是非洲人国民大会的忠诚的遵守纪律的一员。因此,我完全赞同它所提出的目标、战略和策略。
现在需要把我国人民团结起来,这是一项一如既往的重要任务。任何领导人,都无法独自承担起所有这些重任。作为领袖,我们的任务是向我们的组织阐明观点,并允许民主机制来决定前方的道路。
今天,我希望能向大家通报:我同政府进行的一系列会谈,其目的一直是使我国的政治局势正常化。我们还没有开始讨论斗争的基本要求。
我希望强调一下,除了坚持要求在非洲人国民大会和政府之间进行会晤以外,我本人从未就我国的未来问题同政府进行过谈判。谈判还不能开始——谈判不能凌驾于我国人民之上,不能背着人民进行。我们的信念是,我国的未来只能由一个在不分肤色的基础上通过民主选举而产生的机构来决定。
由统一的、民主的和不分肤色的南非实行普选,是通向和平与种族和谐的唯一大道
要谈判消灭种族隔离制度问题,就必须正视我国人民的压倒一切的要求,即建立一个民主的、不分肤色的和统一的南非。白人垄断政权的状况必须结束。还必须从根本上改造我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以便使种族隔离制度造成的不平等问题得到解决,并保证我们的社会彻底实现民主化。我们的斗争已经到了决定性时刻。我们呼吁人民要抓住这个时机,以便使民主进程迅速地、不间断地得到发展。我们等待自由等得太久了。我们不能再等了。现在是在各条战线上加强斗争的时候了。
现在放松努力将铸成大错,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不会原谅这个错误。地平线上萌现的自由奇观,应该能激励我们付出加倍的努力。只有通过有纪律的群众运动,胜利才有保障。
我们呼吁白人同胞加入我们的行列,来共同创造一个新南非。自由运动也是你们的政治归宿。我们呼吁国际社会继续采取行动,来孤立这个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的政府。
如果在目前取消对这个政府的制裁,彻底消灭种族隔离制度的进程就会有夭折的危险。我们向自由的迈进不可逆转。我们不应让畏惧挡住我们的道路。
由统一的、民主的和不分肤色的南非实行普选,是通向和平与种族和谐的唯一大道。
最后,我想回顾一下我在1964年受审时说过的话。这些话在当时和现在都一样千真万确。我说过:“我为反对白人统治而斗争,也为反对黑人统治而斗争,我珍视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理想,在这个社会中,人人和睦相处,机会均等。我希望为这个理想而生,并希望实现这个理想。但是如果需要,我也准备为这个理想而死。”
谢谢大家!
(摘编自百度文库)
隔离病区管理制度 篇4
1、各班级应指定卫生委员1人,协助班主任做好本班级学生的健康管理工作。
2、各系应指定专人负责本系部学生的健康管理工作,指导学生通过APP每天填报体温、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情况。
3、各系部应继续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每日两次健康“零报告”。
4、实施晨检和午检报告制度。各班级应按照要求进行操作,班主任及时上报晨午检情况,异常情况应报告系部书记/副书记、校医,由校医进行复检。无异常情况也应上报晨午检完成情况,缺席晨午检的应当天补检。
5、实施个人防护检查制度。疫情防控期间,全体学生应适当自备个人使用的医用外科口罩,并建议自带体温计和其他医护用品等(学校提供宿舍公用的体温计和常规消毒用具)。
6、实施公共场所体温检测制度。学校在校门口、宿舍区人口等人员密集场所出入口进行体温检测。通过检测的学生,方能入内。体温异常的,应详细登记学生的基本情况,联系班主任,报告校医,学生留在原地,进行复检。
7、实施学生因病缺勤登记、病因追踪制度。因病缺课的学生,应按照《因病缺课缺勤登记追踪制度》的要求进行管理。
8、严格考勤、查寝制度。各班级应安排专人对全体学生上课和就寝情况进行检查。对于缺勤、早退、请假等学生,做好登记和追访,第一时间上报班主任。
9、实行卫生检查制度。后勤服务助、学生发展处、校团委、校系两级学生会组织学生干部协助有关部门对教学区、实训区、公共场所、各班包干区、宿舍进行卫生检查和评比,确保环境卫生。
10、强化卫生知识宣传与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形式,利用好新媒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鼓励同学们自备餐具、自觉隔一米排队、不乱扔垃圾、减少人群聚集等,使公共卫生和个人防护的观念深入人心。
11、加强学生食品卫生的管理。教育学生合理营养,平衡膳食。掌握预防疾病的基本知识,了解平衡膳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12、引导学生健康作息。坚持宿舍定时供电、定时熄灯制度,引导广大学生注意用脑卫生,合理安排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身免疫力。
13、强化体育锻炼。对没有身体健康方面问题的学生,每天可保持适量运动,增强身体素质。
医院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篇5
一、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隔离制度,进入人体组织或人的医用品必须高压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后,再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二、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械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气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如环氧乙烷灭菌等,内窥镜可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灭菌。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可选化学方法。
三、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要求进行监测。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四、消毒隔离措施
1、医务人员在做无菌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洗手,戴好帽子、口罩。治疗车上的无菌器械、敷料罐、缸,使用后应及时盖严,定时更换和灭菌,并注明灭菌日期和开启日期及时间。
2、治疗室每日定时通风换气,用消毒液擦地,每周大扫除1次,治疗室用的擦布及拖布等应有标记且专物专用。
3、病室各房间每日定时通风两次,每日晨间护理时用湿部套扫床,一床一套;每日擦小桌,一桌一布,浸泡消毒后清洗晾干。
4、每周更换被服一次,并根据情况随时更换。
5、注射器使用后放入指定容器内,利器放入利器盒内。
6、治疗室、产房、手术室、换药室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并每月做空气培养。
7、体温表一人一支,每次使用后浸泡于250mg/L含氯消毒液内消毒—冲洗—晾干—备用。
8、门诊采取血标本,实行一人、一针、一巾、一止血带。
9、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病人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1)隔离患者有条件时住单间或单隔内,病室内或病室门口要备隔离衣,悬挂方法正确。
(2)患者专用体温表、便器,应用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餐具,使用后回收集中处理。
(3)隔离患者用过的医疗器械应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血压表、听诊器等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液擦拭,血压计袖带若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先使用含有效氯的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再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10、凡患者有气性坏疽、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伤口,应严格隔离。所用的器械、被服菌要进行“双消”处理,所用敷料放入专用塑料袋烧毁。
11、病人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螺旋管、呼吸气囊、气管套管、管路、牙垫、舌钳、开口器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于消毒物品柜内。湿化瓶内为蒸馏水,每日更换和消毒。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接头、活瓣通气筏等可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
12、换药、注射、处置工作前后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消毒手。
13、转科、出院、死亡患者单位要进行终末消毒。
14、一次性医疗护理物品使用及用后的处理一定严格废物按医疗废物处理要求执行。
(1)注射器、输液(血)器:用后直接放入治疗室规定的容器内,每天由院总务科统一纠集处理。
(2)病房内的废弃医用垃圾:如敷料、绷带、棉球、纱条、压舌板、一次性引流袋、尿袋、胸腔引流袋、引流管、手套、肛袋、窥具等塑料类废弃物;用后放入医疗垃圾容器内,每天由医院医疗垃圾专职回收人员回收并处理。
(3)特殊感染性物品:如:气性坏疽、绿脓杆菌感染者、破伤风、艾滋病等病人用过的废弃物,就地消毒处理后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内,并标识病原体、处置时间和责任人,交医院医疗垃圾专职人员,在监控下焚烧。
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通(2009)10号《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执行,加强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落实手卫生标准。逐步贯彻执行卫生部《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标准》等六个卫生行业标准。
隔离管理制度 篇6
1.凡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更换手术室的衣、帽、口罩、裤、鞋子必须盖住头发,方准入内。
2.除参加手术的有关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入内。参观手术需经医教科、护理部批准,其人数不能超过手术间规定之数字。
环境要求
1.手术间应保持清洁,每次术后一切用物均应用消毒液湿式擦抹,地面、墙角需清洁干交,并以消毒液拖净。
2.每日各手术间彻底打扫一次。
3.吸引瓶、污物桶每次用后,洗刷干净,并以消毒液浸泡后方可使用。
4.洗涤间须保持清洁和下水道通畅,洗手护士勿将刀、针、线圈丢入水池,以防堵塞。
5.洗手间每晚与次晨须各拖地一次,洗手完毕再清洁打扫,及时冲洗水池积垢每周擦拭以保持水池洁白通畅。
6.更衣室清洁工作,地面,便池要求洁白无臭味,每日拖地二次,每周总打扫一次。
7.保持洗澡间整洁,防止毛发等物堵塞下水道,非本室人员及非当日手术人员,不得在该洗澡间洗澡。
8.办公室每日须擦拭桌面并清扫拖地,使用后随时保持清洁整齐,每月大扫除一次。
9.手术室在严格划分无菌,有菌区域后,手术按无菌与感染分室,因诊断不明或其它原因在无菌手术间施行有菌手术后,应进行严格严密的清洁和消毒。
消毒隔离制度
1.无菌手术和污染手术应分室进行,如必须在同一手术间进行,应先做无菌手术,后做污染手术。
2.手术前后以0.1%有效氧消毒液或0.5 %过氧乙酸擦拭手术床、桌、台、凳、用具、门窗等,并用思康消毒液拖擦地面,室内经常保持医疗器械、物品清洁整齐,每周大搞一次卫生。术前30-60分钟之前启动导流,做污染手术后按常规要求及时消毒处理。
3.无菌罐、无菌镊(钳)、无菌盒采用灭菌后干保存一用一灭菌。各种治疗包、手术包、敷料包经高压蒸汽灭菌后,有效期为两周。
4.用过的手术器械、手套清洗后分别置于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然后将器械放入烤箱烤干,涂油备用,手套晾干备用。用过的布类、敷料送洗衣房清洗煮沸消毒 30分钟。乙型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和绿脓杆菌感染患者用过的器械,置于500mg/L含氯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取出清洗烤干,一次性敷料用后送大地维康公司焚烧。对用过的手术间,以0.5%过氧乙酸擦试手术床、麻醉桌、凳、器械台、门、窗、用具、地面以思康消毒液拖擦消毒。
5.破伤风、气性坏疽等特异性感染手术患者用过的器械、浸泡、冲洗后经高压蒸汽灭菌再洗净、烘干、涂油备用。用过的布类送高压灭菌后再送洗衣房清洗煮沸消毒30分钟。用过的敷料送大地维康公司焚烧。不能耐高温的精密仪器,用低温灭菌密闭。
6.手术包用化学指示剂检测灭菌效果,包内放置二张指示卡,每月做一次生物指示剂检测(即用嗜热脂肪杆菌芽胞检测)。
7.手术间每月做空气细菌培养一次,按规定和手术室等级放置平皿。
8.手术室应设置消毒物品贮藏间,各种无菌包经高压灭菌有效期为7天,霉季为3天。
9.无菌包内必须放有化学指示卡和3M胶带。
10.已打开的无菌包,必须用无菌单严密遮盖,不得超过4小时。
11.高压灭菌物品、手术间空气、手术者手、医用器材(熏蒸、浸泡),消毒液、净化水、操作台,每月细菌检测培养一次。
12.各手术间周期清洁消毒规定。
13.手术者戴好手套后,不得任意行走及离开手术室。
14.任何人发现或被指出违反无菌操作时,必须立即纠正,术者脐平面以下区域均视为有菌区,如器械等无菌物品掉至平面以下,必须重新灭菌后才能使用。
15.器械护士不可从术者身后传递器械,需要时可在术者臂下传递,但不能低于台面。
16.已取出的无菌物品,虽然未污染,但也不能放回原容器中,必须重新灭菌后再用。
17.手套破损,立即更换,凡疑有物品污染,必须重新灭菌后再用。
18.术中被污染的器械,如切开消化道的剪、刀,均须另放于弯盆内,不能重新使用。
感染手术后处理原则
感染手术后必须消毒处理,其目的以防止因空气的传播或感染器械的再使用以致交叉感染,污染手术处理,根据感染程度,细菌种类不同而分四类方法处理。
1.一般感染手术(如脓肿切除)
(1)术中所用一次性器械及敷料,以医用污染垃圾作焚烧处理,非一次性物品另行消毒灭菌处理。
(2)更换手术台及推车上的床单、被套等另行消毒处理。
(3)手术间按常规清扫并消毒。
2.感染范围广泛手术(如急性脓疡、大面积烧伤等)
(1)护士在术前根据手术的需要尽可能将的品准备齐全,以免外出而以引起交叉感染。
(2)术中所用一次性器械及敷料,以医用污染垃圾作焚烧处理,非一次性物品另行消毒灭菌处理。
(3)消毒液擦拭物品表面,消毒液拖地,空气净化处置。
3.烈性感染手术(如气性坏疽、破伤风)
此类手术尽量在就地病区作,若送手术室,则须放在简易而小的手术间内进行,以利隔离。
(1)术前准备用物,力求简单并选较差的器械为宜,尽量少用布类(用以一次性为佳),含有脓血的物品则尽量控制在手术台上,勿随意放置。
(2)术前尽量将不需用的物品放到室外,配备2名护士,室内、外各一个。
(3)术中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全部焚烧,非一次性物品必须另行消毒灭菌处理。
(4)凡手术中未用过的物品集中打包,外面加清洁包布,注明标鉴后,行高压灭菌后再按常规处理,推车用消毒液擦拭。
4.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术后处理
(1)手术通知单上注明阳性,即做好术前准备。
(2)术中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全部焚烧,非一次性物品必须另行消毒灭菌处理。
(3)凡术中未用过的物品集中打包,外面加清洁包布,注明标准后,行高压灭菌后再按常规处理。
高压隔离开关故障处理与检修管理 篇7
1高压隔离开关检修管理对策
(1) 加强基础管理:要开展隔离开关技术档案管理工作, 管理内容应包含出厂评估报告、设计图纸、安装方案、施工图纸、出厂产品说明书、各类合格证件、备品备件清单、试验过程记录、安装过程记录、交接验收记录等文件;设备检修及故障异常资料应包含试验过程报告、各类修理记录、技术改造记录等;运行资料应包含缺陷资料、运行日志、异常状态记录、操作过程记录等。
(2) 做好运行监测及故障诊断: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隔离开关的过程中可实际把握设备工作的灵活性, 若操作中发现存在分合困难及感到阻力较大的要进行重点登记;依据工作中的负荷、隔离开关的动热稳定电流及工作位置的污秽等状态指标可掌握隔离开关的实际运行环境。
2高压隔离开关故障类型及处理措施
2.1自动落下合闸故障
故障现象及诊断:部分垂直开合的隔离开关, 在分闸部位振动条件过大时会造成开关自行掉落合闸。此种故障问题危险性极高, 特别是当维修人员在停电设备上进行施工时, 很容易导致严重的人身伤害、设备毁坏和带地线合闸事故。经诊断其故障原因可能有:机械闭锁损坏, 如弹簧销子振动滑脱;当隔离开关处于分闸部位时未能对操作机构进行加锁处理。
故障处理:为避免以上现象发生, 需重点提高操作机构的可靠性, 确保隔离开关拉开后做好加锁处理。如果隔离开关在合闸时无法合到位, 先检查隔离开关是否向后弯曲, 如果朝后面弯曲的话, 就表示合闸的行程偏小, 这样会造成合闸开关升温或者合闸不牢固的现象。如果这样依旧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 检修人员就要反复地多进行几次这样的实验, 如果发现隔离开关向后弯曲的状况, 就采取手动合闸的方式, 在手动进行合闸监察室, 一定要带上橡胶手套。总体来说, 这类的检测方法大致如下:首先, 检查隔离开关是否垂直, 具体方法是用手朝顺时针的方向摇晃隔离开关, 如果隔离开关没有任何的反应, 依旧保持原样, 那就说明隔离开关已经不工作了, 就没必要再继续摇晃它了;如果隔离开关会慢慢地恢复挺直状态, 这就说明隔离开关可以继续工作, 这时就不要再继续摇晃了, 要不然会导致隔离开关脱落。当然, 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办法进行检查:首先, 观察隔离开关的弯曲程度, 如果隔离开关的弯曲程度比较小的话, 就把摇把按着逆时针的方向缓慢地摇晃, 同事要仔细观察隔离开关的动静触头, 然后迅速地合闸。 还可以将摇把朝着顺时针方向摇晃, 在这过程中如果听见有放电的声音, 就接着快速地摇晃几圈。还有一种方法, 就是当绝缘棒不能顶到开关, 并需要采取停电的方式进行检测, 这时候的问题有可能是隔离开关出现了开裂系的问题, 这就需要检修人员穿好绝缘鞋, 戴好绝缘手套, 并拿好绝缘棒将隔离开关顶住, 已确认是否此类的问题。
2.2机构故障
故障现象及诊断:传动或机构系统导致的拒分拒合;可能故障原因:闸头触头架支撑件、传动与连杆连接部位等强度较低引发断裂, 进而导致分合闸失灵;因机构箱湿度较大或进水, 造成拐臂、轴销、底座轴承、底架、连杆等部位锈蚀严重, 由此导致拒分拒合或分合不到位。
故障处理:对于因传动或机构系统引发的开关失灵, 应先针对故障部位实施解体检修, 对失效或损坏元件进行更换。
2.3导电系统过热故障
故障现象及诊断:出线座转动处调节不合理或锈蚀严重;触头材料及加工工艺不恰当, 如主触头未进行镀银或搪锡处理, 完成镀银加工的触头因镀层厚度不足磨损漏铜, 及因锈蚀严重导致接触不良而升温过快, 进而引发触指烧损;螺栓、接线夹及导电带等连接不稳导致接触不良而引发引线端子板及出线座发热。故障处理:若监测到开关主导流接触位置存在发热问题, 应及时汇报调度, 尽可能降低转移负荷, 做好运行监控。
如GW5开关在工作过程中常发生隔离开关触指与触指座间过热打火故障, 其直接影响着电力网络运行的安全性。通常此种隔离开关使用拉簧式中间触头, 其闸刀主要依靠弹簧拉力使触指与触座间相互接触。导致接触面升温过快的可能原因为:负荷电流超出正常值, 若同时处在事故状态下, 高电流的冲击会导致接触面发热打火, 而其又会引发弹簧退火, 拉力降低, 接触面间的电阻升高加重发热过程, 由此产生恶性循环, 最终将造成触指完全损坏;因负荷条件限制使得无法开展停电保养, 由此造成维护周期超长;因室外恶劣工作环境的侵蚀造成接触面氧化。其可采用的处理措施为:利用增设分流带的应对策略, 也就是在各触指座与触指相应位置, 分别钻一个深度在6 mm左右的螺孔, 随后使用螺丝在两者之间固定一层铜质软连接片, 通过连接片的分流功能以降低触指与触指座间的电流。
2.4瓷柱机械和电气性能故障
(1) 瓷柱断裂:该故障危险性较高, 常会导致母线短路而引起母线停电或电厂停电事故;故障原因主要为应力影响, 如温差应力; 水泥胶装剂膨胀应力等。
故障处理:提高瓷柱强度, 增设补强柱, 即在开关支柱旁另设一支补强柱, 以避免一支断裂而发生单相短路故障;涂抹高性能防护胶, 在故障诊断基础上, 在瓷柱水泥结合部位涂抹绝缘子专用防护胶, 因其具备温度适应范围广、粘结力强、常温固话、寿命长、憎水性强等优势, 可确保瓷柱水泥结合部位防护良好。
(2) 外绝缘闪络:此种故障问题通常出现在棒式绝缘子上;外绝缘闪络事故影响范围较大, 其常会引发大面积的停电事故;对地绝缘距离较短及瓷柱爬电距离较短是引发外绝缘闪络的主要原因。故障处理:研发新型瓷柱, 以改善瓷柱高度和爬电距离, 进而提升开关的整体绝缘水平。
3结语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 经济的迅速发展, 同样,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大得到了提高, 相应的, 人们对使用电力的要求也不断增高。在影响变电站能否正常供电的过程中, 隔离开关无疑起着重要作用, 变电站供电问题有很多是因为隔离开关这个问题造成的, 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针对这个问题要对变电站隔离开关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孙晓敏.变电站倒闸操作过程中隔离开关故障处理方法[J].广东电力, 2011, 24 (7) :84-89.
[2]吴松林.隔离开关的常见故障处理[J].湖北电力, 2009, 33 (4) :26-27.
[3]张煦.变电站隔离开关常见故障及预防措施[J].内蒙古电力技术, 2009, 27 (1) :54-55.
[4]彭春勇.隔离开关常见故障及其处理办法[J].农村电工, 2009, 17 (7) :35.
[5]黄启通.关于供电配网工程项目管理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4) :69.
[6]程华.配网工程的施工技术问题和处理策略[J].广东科技, 2013 (22) :85-86.
[7]吴亮.配网工程施工技术及安全问题的控制措施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3 (24) :139.
隔离管理制度 篇8
中图分类号:R826.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46-01
手术室是医院的高危科室,手术室的感染控制也是手术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术室的感染时有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阻碍了医疗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做好人员培训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控制措施,是手术室感染控制的重要措施。
1 消毒隔离制度
1.1 无菌手术和污染手术应分室进行,如必须在同一手术间进行,应先做无菌手术,后做污染手术。
1.2 手术室应有定期清洁卫生制度,每日、每周、每月定人、定点、定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定期做空气培养,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m3。手术前后以0.1%有效氧消毒液或0.5 %过氧乙酸擦拭手术床、桌、台、凳、用具、门窗等,并用思康消毒液拖擦地面,室内经常保持医疗器械、物品清洁整齐,每周大搞一次卫生。术前30-60分钟之前启动导流,做污染手术后按常规要求及时消毒处理。
1.3 无菌罐、无菌镊(钳)、无菌盒采用灭菌后干保存一用一灭菌。各种治疗包、手术包、敷料包经高压蒸汽灭菌后,有效期为两周。
1.4 用过的手术器械、手套清洗后分别置于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然后将器械放入烤箱烤干,涂油备用,手套晾干备用。用过的布类、敷料送洗衣房清洗煮沸消毒30分钟。乙型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和绿脓杆菌感染患者用过的器械,置于500mg/L含氯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取出清洗烤干,一次性敷料用后送大地维康公司焚烧。对用过的手术间,以0.5%过氧乙酸擦试手术床、麻醉桌、凳、器械台、门、窗、用具、地面以思康消毒液拖擦消毒。
1.5 破伤风、气性坏疽等特异性感染手术患者用过的器械、浸泡、冲洗后经高压蒸汽灭菌再洗净、烘干、涂油备用。用过的布类送高压灭菌后再送洗衣房清洗煮沸消毒30分钟。用过的敷料送大地维康公司焚烧。不能耐高温的精密仪器,用低温灭菌密闭。
1.6 手术包用化学指示剂检测灭菌效果,包内放置二张指示卡,每月做一次生物指示剂检测(即用嗜热脂肪杆菌芽胞检测)。
1.7 手术间每月做空气细菌培养一次,按规定和手术室等级放置平皿。
1.8 手术室应设置消毒物品贮藏间,各种无菌包经高压灭菌有效期为7天,霉季为3天。
1.9 无菌包内必须放有化学指示卡和3M胶带。
1.10 已打开的无菌包,必须用无菌单严密遮盖,不得超过4小时。
1.11 高压灭菌物品、手术间空气、手术者手、医用器材(熏蒸、浸泡),消毒液、净化水、操作台,每月细菌检测培养一次。
1.12 各手术间周期清洁消毒规定。
1.13 手术者戴好手套后,不得任意行走及离开手术室。
1.14 任何人发现或被指出违反无菌操作时,必须立即纠正,术者脐平面以下区域均视为有菌区,如器械等无菌物品掉至平面以下,必须重新灭菌后才能使用。
1.15 器械护士不可从术者身后传递器械,需要时可在术者臂下传递,但不能低于台面。
1.16 已取出的无菌物品,虽然未污染,但也不能放回原容器中,必须重新灭菌后再用。
1.17 手套破损,立即更换,凡疑有物品污染,必须重新灭菌后再用。
1.18 术中被污染的器械,如切开消化道的剪、刀,均须另放于弯盆内,不能重新使用。
2 感染手术后处理原则
感染手术后必须消毒处理,其目的以防止因空气的传播或感染器械的再使用以致交叉感染,污染手术处理,根据感染程度,细菌种类不同而分四类方法处理。
2.1 一般感染手术(如脓肿切除)(1)术中所用一次性器械及敷料,以医用污染垃圾作焚烧处理,非一次性物品另行消毒灭菌处理。(2)更换手术台及推车上的床单、被套等另行消毒处理。(3)手术间按常规清扫并消毒。
2.2 感染范围广泛手术(如急性脓疡、大面积烧伤等)(1)护士在术前根据手术的需要尽可能将的品准备齐全,以免外出而以引起交叉感染。(2)术中所用一次性器械及敷料,以医用污染垃圾作焚烧处理,非一次性物品另行消毒灭菌处理。(3)消毒液擦拭物品表面,消毒液拖地,空气净化处置。
2.3 烈性感染手术(如气性坏疽、破伤风)此类手术尽量在就地病区作,若送手术室,则须放在简易而小的手术间内进行,以利隔离。(1)术前准备用物,力求简单并选较差的器械为宜,尽量少用布类(用以一次性为佳),含有脓血的物品则尽量控制在手术台上,勿随意放置。(2)术前尽量将不需用的物品放到室外,配备2名护士,室内、外各一个。(3)术中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全部焚烧,非一次性物品必须另行消毒灭菌处理。(4)凡手术中未用过的物品集中打包,外面加清洁包布,注明标鉴后,行高压灭菌后再按常规处理,推车用消毒液擦拭。
2.4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术后处理(1)手术通知单上注明阳性,即做好术前准备。(2)术中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全部焚烧,非一次性物品必须另行消毒灭菌处理。(3)凡术中未用过的物品集中打包,外面加清洁包布,注明标准后,行高压灭菌后再按常规处理。(4)手术间按常规消毒处理。
3 讨论
3.1 凡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更换手术室的衣、帽、口罩、裤、鞋子必须盖住头发,方准入内。
3.2 除参加手术的有关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入内。参观手术需经医教科、护理部批准,其人数不能超过手术间规定之数字。
3.3环境要求(1)手术间应保持清洁,每次术后一切用物均应用消毒液湿式擦抹,地面、墙角需清洁干交,并以消毒液拖净。(2)每日各手术间彻底打扫一次。(3)吸引瓶、污物桶每次用后,洗刷干净,并以消毒液浸泡后方可使用。(4)洗涤间须保持清洁和下水道通畅,洗手护士勿将刀、针、线圈丢入水池,以防堵塞。(5)洗手间每晚与次晨须各拖地一次,洗手完毕再清洁打扫,及时冲洗水池积垢每周擦拭以保持水池洁白通畅。(6)更衣室清洁工作,地面,便池要求洁白无臭味,每日拖地二次,每周总打扫一次。(7)保持洗澡间整洁,防止毛发等物堵塞下水道,非本室人员及非当日手术人员,不得在该洗澡间洗澡。(8)办公室每日须擦拭桌面并清扫拖地,使用后随时保持清洁整齐,每月大扫除一次。(9)手术室在严格划分无菌,有菌区域后,手术按无菌与感染分室,因诊断不明或其它原因在无菌手术间施行有菌手术后,应进行严格严密的清洁和消毒。
参考文献:
[1]李爱萍.手术室消毒隔离与院内感染[J].实用医技杂志,2010,(2):99.
隔离病区闭环的管理制度 篇9
一、总体要求
医疗机构承担着发热患者诊断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者(包括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下同)救治、核酸检测以及日常诊疗等多重任务,在为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的同时,也面临较高的交叉感染和疫情传播风险。各地要高度重视医疗机构内新冠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按照本技术指南要求,加强政策资金支持保障,组织有关部门做好协同配合,协调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强化感控底线思维,坚守感控底线要求,按照要求配备培训专业性强的感控人员队伍,组织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参与、主动落实各项感控措施。
二、防控策略
(一)内外同防。实施以“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为基础的感染防控措施,把好医疗机构的人员、车辆和物资“入口关”,对进入医疗机构人员要检测体温,出示健康(行程)码,检查口罩佩戴情况。做好住院患者和陪护人员的健康监测,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疑似症状要及时发现并处置。
(二)医患同防。医疗机构全体工作人员、患者及其陪同人员均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在严格落实标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根据疾病传播途径做好额外预防措施,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三)人物同防。要做好医患双方人员防护和感染风险预警,对医疗机构内的环境、物品、外来物资等,也要加强风险防控。落实好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措施,加强重点部门环境及重点人群接触后环境的清洁消毒。加强对外来人员和物品的管理,需要时开展环境检测。
(四)“三防”融合。“三防”,即规范工作人员行为、强化行为管控的“人防”;提升感控技能、优化诊疗流程的“技防”;科学使用消毒灭菌剂、相关设施设备的“器防”。将“三防”理念融入到诊疗活动中,降低医疗机构内感染风险。
三、基本要求
(一)完善防控制度、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
各地要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0〕26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定点医院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1〕78号)等要求,根据新冠病毒病原学特点,结合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完善感染防控制度和预警机制,优化工作流程,制订不同情形下的应急预案并实施演练,确保各部门各环节步调协同、衔接顺畅。
各地要建立既熟悉政策要求又具备较强业务能力的感控专业队伍,承担感染聚集事件处置和检查、协助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指导疫情防控和医疗机构内感染防控工作。
(二)聚焦源头管控,严防感染风险输入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应当优化体温检测、核验健康(行程)码和流行病学调查等预检分诊内容和流程,提升预检分诊能力。落实首诊负责制,加强流行病学问诊,早期识别新冠病毒感染临床症状。对具有可疑症状不能排除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应当规范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
严格执行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应检尽检”要求。根据当地疫情流行态势和防控需要,确定上述人员核酸检测频次,必要时可选择开展血常规、胸部CT、抗体检测。
医疗机构发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应当及时报告当地疾控部门,由疾控等部门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迅速确定医疗机构内密切接触者,明确需实施封控管理和消毒处置的范围,指导医疗机构尽快落实,控制可能的感染源,有效阻断感染传播。
(三)开展全员培训,全面提高感染防控意识和水平。
医疗机构要制订细化本机构的感染防控全员培训方案,进一步强化“人人都是感控实践者”的意识,将感染防控要求落实到临床诊疗活动各环节。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办医疗机构、专科医院及中医医院等,要进一步重视感染防控工作,梳理本机构存在的薄弱环节,持续开展全员培训。在全员培训基础上,对发热门诊、急诊、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口腔科、耳鼻喉科、重症医学科、内镜室、血液透析中心(室)、CT检查室、核酸检测实验室、手术部(室)等高风险科室和部门制订针对性培训内容,使相关人员熟练掌握新冠病毒感染的防控知识、方法与技能。
(四)加强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建立行为屏障。
标准预防是保护医患双方安全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手卫生、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诊疗设备及环境清洁消毒、患者安置、安全注射、医用织物洗涤和医疗废物管理等。落实标准预防的关键措施是医务人员的行为要规范,建立起行为屏障;同时,与建筑布局、诊疗流程(见附件1)、物资保障、人员培训等因素密切相关。
额外预防是在标准预防基础上,针对感染性疾病病原学特点和传播途径,以阻断接触传播、飞沫传播或空气传播途径为目的,而采取的针对性综合防控措施。
1.严格执行手卫生。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19),医务人员应当在接触患者前、清洁或无菌操作前、暴露患者血液体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5个时刻采取手卫生措施。手卫生措施包括流动水洗手和卫生手消毒等,如有可见污物,应当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清洗双手;如无可见污物,宜使用对新冠病毒有效的含乙醇等成分的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2.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人员防护管理,储备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的防护物资。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暴露风险和开展的诊疗操作,正确合理使用医用外科或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手套、隔离衣或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品(见附件2),确保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到位。在隔离病区、发热门诊及核酸采样点、核酸检测实验室等重点场所工作,接触到新冠病毒可能性较大的医务人员,要加强防护,严格落实佩戴医用防护口罩等要求。从事发热门诊、定点医院隔离病区工作的人员要做医用防护口罩适合性测试和密合性测试,合格者方可上岗;每次进入发热门诊、定点医院隔离病区工作前,要做医用防护口罩密合性测试。同时,应当指导、监督患者及其陪同人员,以及其他进入医疗机构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3.正确实施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所有进入医疗机构的人员均应当佩戴合格的医用口罩,不应佩戴有呼气阀的口罩,患者接受诊疗时非必要不摘除口罩。在不影响正常诊疗工作前提下,应当保持至少1米的社交距离。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手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即刻实施手卫生。
4.加强清洁消毒管理。严格落实《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368-2012),做好诊疗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等)、医疗器械、患者用物等的清洁消毒。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应当即用即弃;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当在每次使用后进行规范清洁消毒,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专人专用。诊疗环境优先选择自然通风,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应当选择机械通风或空气消毒措施,合理配置新风系统、回风系统和排风系统,建立上送风下回风的气流组织形式。使用清水和清洁剂彻底清洁环境表面,并使用有效消毒剂对环境物体表面,尤其是高频接触部位进行规范消毒。对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进行规范处理。患者出院后规范实施终末消毒(见附件3),消毒后按《疫源地消毒总则》(GB19193-2015)进行消毒效果评价。
5.合理安置患者。根据感染性疾病病原学特点、传播方式和特定人员感染风险评估结果,对不同类型感染者、疑似感染者、易感者采取合理的分区分类安置措施,降低不同风险人员因暴露导致交叉感染的机会。
6.规范医用织物和医疗废物管理。新冠病毒感染者救治过程中使用的医用织物,洗涤处置执行《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WS/T508—2016);救治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的医用织物洗涤处置和医疗废物管理,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五)加强人员管控,减少人群聚集。
医疗机构门急诊应当合理设置就诊及等候区域,优化就诊流程,避免人群聚集。鼓励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远程医疗等技术,提供网上预约和远程医疗服务。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时,对其本人及密切接触者及时采取规范的隔离控制措施。
加强病区人员管控,对新入院患者落实“应检尽检”要求,设置并合理使用过渡病室,通过采取核酸检测筛查和隔离安置等措施降低交叉感染风险。严格陪护及探视管理,定点医院不安排探视和陪护;非定点医院不探视、非必须不陪护,确需陪护的,要固定陪护人员,不得随意进出病区,严格限制行进路线和活动范围。陪护人员在进入病区前应当持有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合理确定病床使用比例,病床间距不小于0.8米,禁止加床。住院患者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应当佩戴口罩,陪护人员全程佩戴口罩。
(六)关爱医务人员,实施健康监测。
医疗机构应当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和安排班次,优先保障隔离病区、发热门诊及核酸检测等重点部门的诊疗需求,医务人员相对固定,缩短可能暴露的时间,避免医务人员过度疲劳。提供营养膳食,保障医务人员充分休息。做好医务人员疫苗接种工作,落实“应接尽接”要求。根据岗位特点和风险评估结果,合理确定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频次,开展体温和呼吸道症状等主动健康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对参与相关诊疗工作人员要加强管理,必要时,可集中封闭管理,并根据疫情流行情况和防控要求进行核酸检测,需要时可合理开展胸部CT、血常规、抗体检测等检验检查。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的隔离病区工作人员实行闭环管理。
(七)开展风险评估,实施综合感控。
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开展医疗机构感染监测工作。有针对性地持续改进感染风险监测评估机制,完善本区域、本机构感染信息化监测网络,建立完善基于临床症状或症候群的感染病例、感染聚集事件的预警报告机制。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时,应当按要求及时报告、做好相应处置。加强医疗机构内感染暴发的监测预警,发现疑似感染暴发时应当依据相关标准和流程,启动应急预案,及时规范报告处置。
规范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严格掌握各类抗微生物药物使用指征。提高抗微生物药物使用前和调整用药前病原学检测标本送检率。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对接诊的发热或/和具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在明确病原学诊断前,慎用抗微生物药物、退热药物等,防止不合理用药掩盖症状。
(八)加强患者教育,开展健康宣教。
医疗机构应当对患者及陪同人员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普及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知识,指导正确实施手卫生、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保持安全社交距离,避免人群聚集等。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治疗期或康复期的患者早期运动、合理运动,但应避免剧烈或动作幅度过大的运动。
四、重点科室、部门技术要求
(一)发热门诊。
1.发热门诊建筑布局和工作流程应当符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1-2009)、《应对秋冬季新冠疫情医疗救治工作方案》(联防联控机制医疗发〔2020〕276号)等有关要求。
2.发热门诊诊区应当按照“三区两通道”设置,即污染区、潜在污染区、清洁区和清洁通道(医务人员和清洁物品)、污染通道(患者和污染物品)(见附件1)。各分区之间应当有物理隔断,各区域和通道出入口设有醒目标识。
3.发热门诊及留观病室应当首选自然通风,如使用机械通风,应当控制气流方向,由清洁侧流向污染侧。发热门诊空调通风系统应当独立运行。规范设置管理通风口。
4.医务人员进出发热门诊和留观病室,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手套、靴套或鞋套(防护服如已有靴套则不需另行加穿),穿隔离衣或防护服(留观病室应当穿防护服),根据诊疗操作选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并严格按照穿脱防护用品规范流程,正确穿脱防护用品(见附件2)。发热门诊医务人员要指导患者及其陪同人员在健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规范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接诊入境、国内中高风险地区以及集中隔离点发热患者等高风险人群的发热门诊,所有工作人员要严格闭环管理。
5.医疗机构应当将有发热或/和呼吸道症状且无法明确排除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分诊或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对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均应当进行核酸、血常规检测,必要时进行抗体检测、胸部CT检查,以排除新冠病毒感染。核酸检测结果反馈前,应当将患者安置在发热门诊进行留观。接诊儿童患者的医疗机构应当在发热门诊设置单独的儿科诊室或儿科诊区,满足发热患儿就诊需求。发热门诊接诊医务人员应当掌握新冠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与临床表现,按照诊疗规范进行诊疗,对新冠病毒感染者要立即转往定点医院,并及时报告。
(二)急诊。
1.落实预检分诊制度,按规定路线引导发热或/和有呼吸道症状且无法排除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至发热门诊就诊。制定完善重症患者转诊、救治应急预案并严格执行。
2.合理设置符合隔离救治要求,可为新冠病毒感染者提供就地急救服务的诊疗区域或急救室。
3.加强人员管控,规范设置等候区域并加强管理,避免人群聚集。
(三)接受诊疗措施时需患者摘除口罩的科室/部门(如鼻/咽拭子采集、口腔诊疗、支气管镜或上消化道内镜诊疗等)。
1.所在地区发生多点散发或聚集性疫情时,应当严格实行一室一医一患,必要时可安排一名医务人员辅助开展工作,避免交叉感染。
2.诊室通风良好,必要时采取机械通风或动态空气消毒措施。
3.实施易产生气溶胶的诊疗操作时,相关医务人员应当做好个人防护,诊疗不同患者应当合理更换个人防护用品。
4.进行支气管镜或上消化道内镜诊疗时,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和患者实际情况,可先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四)血液透析中心(室)。
1.对血液透析患者及其陪护人员,应当根据当地疫情形势定期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进入诊疗区需测温、查验健康(行程)码和流行病学问询。患者接受透析治疗时应当规范佩戴口罩。陪护人员应相对固定。
2.加强预检、候诊、接诊等区域的管理,采取加强通风、增加候诊面积、合理安排功能空间以及减少人员聚集等感染防控措施。
(五)普通病区(房)。
1.规范设置过渡病室,用于收治暂无核酸检测结果的急诊患者或者隔离排查可疑的住院患者。过渡病室不需按“三区两通道”设置。
2.过渡病室宜设置独立卫生间,通风良好,标识明确,应有防护用品穿脱空间。应单人单间安置患者。
3.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及流程,病区(房)内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时,即刻启动相关应急预案,按规范要求实施及时有效的隔离、救治和转诊。
(六)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定点医院及病区。
1.各地应当合理确定定点医院,优先选择综合实力好、技术水平高、感控基础好的医疗机构作为定点医院,同步确定备用定点医院,制定完善的定点医院启用和综合保障预案。定点医院和备用定点医院应当制定本机构启用及管理方案。
2.定点医院及隔离病区的建筑布局、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应当符合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标准和规范,配备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的个人防护用品,原则上储备量应当满足定点医院满负荷运转30天需求。
3.定点医院隔离病区工作人员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屏,穿防护服、靴套或鞋套(防护服如已有靴套则不需另加穿),并严格按照穿脱防护用品规范流程,正确穿脱防护用品(见附件2)。
4.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应当单人单间隔离安置,无症状感染者、确诊患者可分别同室安置。鼓励有条件的定点医院对新冠病毒感染者进行单人单间隔离安置(带独立卫生间),进一步减少不同病例间相互交叉感染的机会。
5.污染区内应当配有独立包装的个人防护用品和职业暴露应急处置箱,呼吸道职业暴露后的处置流程(见附件4)应当在明显处张贴,以供应急情况下使用。
6.进入定点医院工作的人员,上岗前应当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所在地区发生多点散发或聚集性疫情时,根据疫情发展形势和防控需要,可选择增加血常规、抗体检测和胸部CT检查。
定点医院隔离病区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医务、管理、安保、保洁、餐饮、医疗废物收集转运等人员)及其他直接或间接接触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工作人员(包括专门为新冠病毒感染者提供服务的影像学检查等医务人员、闭环管理人员的通勤车司机等)应当严格实行闭环管理,工作期间安排单人单间集中居住,所有人员在驻地与定点医院间两点一线出行,固定通勤车辆,不得在定点医院内安排驻地。
(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
严格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规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相关操作,实验室工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规范处置医疗废物。
★ 疫情防控病区管理制度
★ 病区工作人员守则
★ 病区护士工作制度
★ 隔离酒店工作总结
★ 消毒隔离制度
★ 病区护士长工作职责
★ 隔离点医务人员心得
★ 心身医学病区的应用初探论文
★ 病区火灾应急预案演练
消毒和隔离制度 篇10
1.在流行病流行季节,要做好每日晨检工作并做好记录,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
2.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出勤情况掌握,由其学生的身体状况要了解;
3.对身体不适的学生要及时报告医务室,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及时就诊,同时跟踪;
4.消毒:a.体温表:用消毒片——1片+500ml水消毒30分钟;
b.教室:1㎡/30mml水进行喷洒及擦课桌椅或用紫外线
灯消毒。
5.隔离:a.时间以医学观察日为准,病愈后要有医院证明才可进教
室上课;
b.如有特殊情况,学校备有临时隔离室。
隔离霜,并不都能隔离紫外线 篇11
其实,隔离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润肤霜,其基本成分多数是“水”与“油”。如果其中没有添加剂,不加入保湿、美白、润色以及防晒等成分,隔离霜充其量只能帮助你柔软肌肤、隔离脏空气,与防晒品和其他功能化妆品是不同的。
隔离霜依其性质可分为两种:物理性隔离霜和化学性隔离霜。物理性隔离霜的质地较浓稠,有防晒功能的成分中含有物理性矿质光线过滤剂(如二氧化钛、氧化锌)或其他分子较大的粉末颗粒,抹开后形成的油水薄膜,如同镜子一样,可将入射的阳光反射出去,故可隔离紫外线,使之不致直接伤害皮肤。
物理性隔离霜的SPF值越高,质地就越油腻,但一般不会致敏,不必担心皮肤过敏问题。只是因为太过浓稠,紫外线虽然被挡住了,皮脂分泌物也被包住了,用后可能感觉皮肤发闷,皮肤表面温度易升高,易出油,故不适合油性皮肤的人使用。
化学性隔离霜质地较清爽,有防晒功能的成分中主要添加了能吸收紫外线的化学成分,可与紫外线交互作用,使原本对肌肤有害的紫外线转变为无害的能量。这些隔离霜用后感觉较透气,但是化学物质很可能引起肌肤过敏,因而敏感性皮肤者不宜用。
【隔离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病房消毒隔离制度管理12-06
学校居家隔离管理制度06-26
隔离室管理制度11-14
传染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08-29
设备检修安全隔离加锁管理制度11-19
配奶间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07-01
种猪隔离检疫过渡期的饲养管理09-07
消毒隔离制度09-03
妇科,消毒隔离制度12-09
抽血室消毒隔离制度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