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隔离室工作制度

2024-10-28

幼儿园隔离室工作制度(精选11篇)

幼儿园隔离室工作制度 篇1

1、幼儿园设立保健药箱,儿童及工作人员患传染病,应立即隔离治疗,所在班要彻底消毒。患者待隔离期病痊愈后经医生证明方可回班。

2、对患者专人护理。仔细观察,按时服药。

3、对患传染病幼儿所在班以及与传染病患者有接触的幼儿都要进行检疫、隔离、观察。检疫期间,不收新儿童,园内儿童不混班不串班,检疫期满无症状方可解除隔离。

4、幼儿离园一个月以上,或外出返园时,应向家长询问有无传染病接触史。并要经医务人员重新检查,方可回班。未接触传染病的要观察两周、有传染病接触史的待检疫期满后方可回班。

5、工作人员家中及幼儿家中,发现传染病时应报告园领导,采取必要措施。

6、若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中毒事故,应立即将中毒人员送往医院,并采取现场控制,通风并疏散人员。

7、实行严格使用

(1)严格按照消毒剂配置程序进行配置、稀释,在使用过程中做好必要的身体防护。

(2)不得将消毒剂随意携带、私自使用。

(3)不得在有人情况下使用消毒剂,更不得对着人进行喷洒。

(4)不得在食堂操作间、食品储藏室使用过氧乙酸,更不得对着食品、贵重物品、金属表面进行喷洒。

(5)严格按照消毒剂操作程序进行密封喷洒,作用30分钟后开窗通风。

幼儿园隔离室工作制度 篇2

1 强化控制医院感染意识

控制医院感染首先要认识到其重要性, 要对医院全员分类、分层次、多方式地进行全面系统的消毒隔离基础知识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尤其是加强微生物学、感染性疾病和管理规范基础知识教育, 将其作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内容, 并将卫生保洁员作为重点培训对象, 进行岗前培训, 开展预防医院感染教育, 使保洁员了解消毒隔离的基本常识, 掌握常规消毒液的配制和使用方法。认识到保洁工作的质量与医院环境、医院感染、疾病康复有密切的关系, 促使保洁工作程序符合卫生学要求。

2 加强病房消毒隔离

隔离旨在将污染局限在最小范围内, 是预防院感的重要措施之一。遵守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传染病不同病种分别放置, 疑似传染病和特殊感染者单独安置、隔离。有条件者同一致病菌感染者集中一室, 避免交叉感染。呼吸系病房重点做好空气与痰液的消毒与处置;消化系病房重点做好餐具、排泄物及便器的消毒。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用过的物品要经过消毒后再处理。同时, 陪护者也应作相应的卫生处理, 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 要规定探视时间, 严格控制探视者, 加强流动人员的管理, 保证病区良好环境。

做好病房消毒工作, 病区要布局合理, 健全日常清洁消毒制度, 保持室内清洁, 每日定时开窗通风及紫外线照射消毒, 通风应选在晨间护理之后。要设有流动洗手措施, 坚持湿扫, 每周固定卫生日, 在空气微生物高峰时应尽量减少护理操作, 必须护理操作时要轻稳, 实施湿式扫床, 一床一巾, 减少空气污染, 每天定时用消毒液擦拭地面及物体表面, 当病人转科、出院或死亡后, 病室所有物品都要进行严格终末消毒处理。感染病人的物品采取先消毒再清洁消毒的“双消”处理, 房间使用化学消毒剂熏蒸消毒。

在诊疗护理活动中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控制交叉感染。医护人员工作时应衣帽整洁, 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 要重视和坚持做到手的清洁与消毒, 使用国家卫生许可证的消毒剂、消毒器械和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 凡接触皮肤黏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灭菌, 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灭菌、清洁、污染物品要分放清楚, 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存放, 过期重新灭菌, 提倡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使用后必须进行消毒毁形等无害化处理, 不得重复使用。非一次性医疗护理器械如血压计听诊器应每日消毒, 止血带一人一用一消毒, 体温计一人专用。正确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使用消毒剂的浓度应符合要求, 消毒剂按时更换, 消毒设备定期保养检测, 以保证消毒效果。定期作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的细菌培养, 加强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充分合理使用监测资料, 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各种隐患, 防患于未然。保洁员与配膳员应分设, 配膳员要衣帽整洁, 工作前要洗手, 以免污染造成交叉感染, 保洁员对医用垃圾应用双层黄色有明显标志的污物袋三分之二满分装, 密闭运送, 按特种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3 加强督查医院感染效果监测管理

消毒、隔离管理, 控制医院感染是一项长期工作, 科室应成立监控小组, 设立病房监控护士, 在医院管理科的指导下, 掌握院感相应指标, 及时报送院感情况, 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1], 通过以制度为目标, 以管理为手段, 以监测为依据, 不断完成各项措施, 保证消毒、隔离的环节质量, 达到控制院感的目的。

参考文献

幼儿隔离中的安全问题 篇3

关键词:幼儿;隔离;安全;校车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61-01

一、不当隔离酿成的惨剧和副作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步伐,幼儿教育在近些年得到了大面积普及,普及范围甚至覆盖到了乡村。从教育普及的角度讲这是一件好事,但是普及并不能保证优质,一些地区以盈利为目的,在没有获得政府许可,设施不达标的情况下大办幼儿教育,尤其是其师资水平低下。这些因素成为幼儿教育中的安全隐患,其中由于滥用隔离措施而导致的悲剧尤其多。隔离方法用于儿童表现某种不良行为时,及时撤除其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以阻止或削弱其此种不良行为的再现,或把个体转移到正强化物较少的环境中去,以降低不良行为出现率。隔离是行为矫正的重要方法之一,强调通过暂时的分隔,使个体行为得以冷处理,减少冲突和防止问题的进一步恶化。但是隔离方法使用不当就会酿成惨剧,我们先看以下三个案例:

案例1:2011年9月13日,荆州市两名年龄不到4岁的幼儿,被幼儿园校车接到幼儿园门口后,竟被司机和接车老师遗忘在校车上。当日,荆州市的气温高达31℃。在校车内闷了8个小时后,两名幼儿的遗体才被发现。

案例2:2007年8月8日早,一名儿童吴某被家长送上山东某幼儿园接送孩子的校车。校车到了幼儿园后,因车上嬉戏被老师训斥的吴某没敢下车,老师下车站队后也没有清点人数。下午5点多钟,才发现吴某已倒在校车内的地板上。

案例3:2007年9月17日,2岁半的邱某被闷死在东莞大朗镇某中英文幼儿园的校车内,怀疑跟车教师为惩罚孩子而关其在车内致死。经查实发现该幼儿园是属于无证办学。

这三个案例的程度虽然不同,但是都是不当使用隔离酿成了幼儿死亡的惨剧。最共同特点都是教师及工作人员有意或无意中将校车作为隔离幼儿的场所。在隔离过程中忽略了隔离的条件,在行为管理中没有明确目标,而是盲目进行,同时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这一做法在多个层面上违背了隔离的基本要求,如没有明确的目的性、隔离地点选择的错误、隔离时间的失控、隔离时无监管人员等,从而导致了这样严重的后果。在第一个案例中因为教师的疏忽将孩子遗忘在车上致其死亡,属无意隔离;第二个案例是由于教师的训斥导致孩子没有下车,教师也没有清点人数,属于无意和惩罚间接导致的结果;第三个案例属于隔离直接或间接造成的死亡。

事实上,不当隔离即便不会导致死亡惨剧惨剧也具有很多副作用,因为幼儿很难区分惩罚和不当隔离。首先超负荷的隔离可引起幼儿不良的情绪反应,超负荷的隔离使教师和幼儿都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波动,引起他们的情绪反应,例如相互感觉自尊受到侮辱,因此产生仇恨,会对身心带来很大的影响。其次,隔离的实施者、实施隔离的环境等因素往往被纳入到隔离的刺激情境中去,被隔离的有人有可能产生对环境中一些中性刺激的厌恶,变得性格孤僻。再次,隔离容易导致使用者上瘾,隔离是幼教老师解决问题最直接的手段,见效快,但实际上维持效果不佳,通常被隔离者是惮于隔离本身,往往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而管理者往往只看到隔离的即时效果,因而倾向于无条件的使用隔离。最后,隔离只能抑制旧行为,并不建立新行为,从行为矫正的目标上看,形成良好行为与矫正问题行为同等重要,但隔离则只能抑制旧行为,并不能帮助个体建立新行为。因此惩罚总体上是消极的管理方法,在使用时应谨慎。

二、隔离中必须遵守的原则

隔离是行为矫正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目的是降低不良行为出现率,但是隔离是有条件的。如果忽视了这些条件,隔离会变为惩罚,其结果甚至会更加严重。我们认为实施隔离所满足的条件有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在实施隔离时明确要求不得将危险的场所作为隔离地点,例如有高中坠物危险的地方不得用来隔离;空气质量差,有污浊气味的地方,诸如垃圾处理地和厕所都不可以用来隔离;高温、暴晒地不能作为隔离地点,案例中的校车就属于空气不畅通并且是高温地点。娃娃车本身的空间是密闭式设计,利用空调设备来调节车内空气和温度,然而对静止密闭的车子而言,不但没有大量的空气流经车体带走热量,加上阳光直接射入车内的辐射热,在车内急速积聚,造成高温可达室外温度的两倍以上。[1]总之所有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都不能最为隔离地点,而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高温地方和空气不畅通的地方。

第二,隔离的时间应该在几分钟,最长不超过半小时。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幼儿身心才开始发育,我们决不能用青少年的体格标准来要求他们,特别是幼儿的忍耐力是十分低的,因此隔离时间十分重要,专家建议隔离只要几分钟达到目的就可以,隔离是件最长不能超过半小时。在前文的案例中我们看到隔离时间基本上长达8个小时,8小时不要说在炎热的校车,即便是在家中也早已过了用餐的时间间隔,身体弱小的幼儿根本无法承受这么长时间不食不饮。

第三,隔离时应当有成人的监护。即便是在符合条件的地方进行隔离,即便是短暂时间的隔离,幼儿的整个隔离过程还是要有成人对被隔离孩子进行监护,防止意外发生,因为幼儿年纪太小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成人监护的另一个作用是进行观察,当儿童行为符合要求时,应当立即取消隔离。

三、小结

隔离是有效的行为矫正方法之一,但是经过以上论述我们发现,将校车作为隔离场所是违反行为矫正原则的。第一,校车被当做隔离场所的时候其窗户和空调往往是关闭的,空气不畅通,温度极高,因此是危险场所;第二,事故中最致命的因素是幼儿被隔离以后,教师或负责人由于疏忽竟然忘记了时间,可见在校车隔离很容易导致被遗忘,其隔离时间远远超过半小时。第三,一般情况下教师只是将孩子关到校车内,并没有成人监护。不论是因为惩罚幼儿还是因为疏忽导致将幼儿关在车内,客观上导致了对幼儿的隔离,应当加强对幼儿园教职员工的教育,使其掌握行为矫正中隔离法,正确、规范地对幼儿及教师自身行为进行控制。[1]

参考文献:

[1]兰继军,焦武萍,许渭生,“隔离”现象与幼儿园校车安全事故,《公共安全》,2010.3.

幼儿园隔离场所管理制度 篇4

1、选择离教学区、宿舍区较远的5栋为隔离区。

2、设立明显隔离标志,拉出禁界线,有隔离患者时应由保安员把守。

3、设制隔离区办公室,完善消毒及诊治措施。

4、隔离人员实行单人单间隔离居住。

5、隔离室为临时隔离传染病的专用房间,外人不得擅自进入。

6、工作人员进病房或诊室前,必须衣帽整洁。工作前后均应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7、落实保洁制度及监控措施,每天地面、门把扶手、空气消毒两次,每月做细菌培养--次,细菌含量应符合卫生学标准。

8、隔离病房、污物间、厕所及其他清洁场所的清洁工具需严格区分,拖把用后洗净悬挂。

9、用过的器械、被服及病室用后应严格消毒处理。

疫情隔离室规章制度 篇5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大家逐渐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制度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那么什么样的制度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疫情隔离室规章制度(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疫情隔离室规章制度1

1、首次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在保安室门口接受体温测量,并建立台帐。

2、凡是体温测量在37.1℃以下的人员即可进入现场观察区,严禁直接进入生活区,不合格人员执行政府管控措施。

3、被测量体温的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合格的医用口罩,测温人员必须穿防护服,佩戴防护眼罩、防护手套等。

4、接受测量体温的人员必须自觉排队,间隔二米,严禁扎堆,扰乱秩序。

5、体温测量人员必须通过扫二维码查询14天活动轨迹,截屏交给值班人员,做好登记。

6、首次体温测量合格的人员进入现场后,需按照每日至少两次的标准在观察区进行体温测量,为期14天,并建立体温检测台帐。

7、进入观察区未做核酸检测的人员不得进入生活区。

疫情隔离室规章制度2

一、实行封闭式管理,工地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

二、工地门口保证全天有人值班,做好个人防护。外来人员做到“进门必拦、体温必测、信息必登、外人必劝”。

三、加强卫生管理。公共区域每日消毒,特别是公共卫生间、活动中心等场所提高消毒频率。加强生活垃圾清运消杀,其中废弃口罩要专门处理、垃圾收集站(点)、单位快递柜等公共区域消杀工作每天不少于两次。

四、防疫物资:消毒液、口罩、洗手液等储备充足,保证三个月用量。

五、人员管理:

1、佩戴口罩,每日测体温,指定专人负责统计记录。

2、如有人出现发热、咳嗽等异常症状,按照县疫情防控要求做核酸检测并隔离。

3、外出人员返回后严格执行防疫规定:风险地区返回的一律到集中隔离点做核酸检测并隔离。

六、在工作、生活场所设置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配备洗手液或肥皂等卫生用品。

七、宿舍要尽量降低人员住宿密度,宿舍、食堂、厂房、办公场所、厕所等场所加强卫生管理,保持清洁,按要求开窗通风和消毒,每天通风2—3次,每次至少30分钟。

八、避免集体同时用餐,推行分餐制、盒饭制,或可采取分时段进餐(就餐时人员相隔1米以上)等方式减少人员聚集。

疫情隔离室规章制度3

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关要求,切实员工安全。在疫情防控期间,加强门卫管理,对疫情期间到岗上班的员工以及外来人员实行严格的出入登记制度。

一、门卫自身管理

门卫是守好疫情的第一道屏障,市公司所有门卫人员首先应加强自身的安全防护。

(一)应按要求佩戴口罩,每日更换一次性口罩。

可重复使用口罩,应每日做好消毒。

(二)首先做好自身健康检测,出现咳嗽、低温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办公室/安全监管部。

每日做好自身体温监测和登记工作。

(三)做好工作场所消毒工作。

工作区域要勤开窗通风,定期喷洒消毒药水,工作场所禁止吸烟、饮酒。

(四)工作期间,尽量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来访人员、公司员工不握手。

保持自身清洁,勤洗手。

二、公司员工管理

X月X日-X日上班的员工采取名单制,办公室将每日上班员工清单发给门卫,公司员工需按照门卫的要求进入办公场所,员工出入需在门卫登记,有车辆的,请停好车辆后,到门卫登记,登记后的员工应在门卫体温检测后进入办公场所。

三、外来人员管理

(一)门卫要加强外来人员管控,未佩戴口罩的外来人员不准进入。

(二)对外来办事人员进行体温检测,体温正常(低于37.2度)并与被访人员沟通后方可进入。

体温非正常禁止进行办公区域。做好来访人员登记,详细登记来访人员姓名、手机号码、体温、被访人员姓名、来访时间等。

(三)公司员工接待外来人员需要到指定的接待室进行接待,不得到除指定接待室外的办公室接待。

疫情隔离室规章制度4

1、分包商做好返程人员的“实名制”管控。针对开工务工人员大规模进场务工的情况,要坚决按照工地实名制管理的.要求,认真做好进场人员的信息登记。

2、进入施工现场的车辆必须登记且对车辆消毒,进场司机戴好口罩,须填写身份证信息、留存电话,包括14天活动轨迹,对不符合要求人员予以劝退。

3、招录外地新来打工人员的,未在工人实名制花名册建档的、未测温、自查不正常的工人,不得进入现场。杜绝外来闲杂人员进入施工现场。

4、对现场人员的健康状况、住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返岗时乘坐的交通工具等进行登记造册,要求信息详实。

5、施工单位进场工人需劳资员处办理实名制联网登记,做好记录。

疫情隔离室规章制度5

1、施工单位要对现场全封闭管理,仅留主大门唯一通道,人车分流,防止工人随意外出将病毒带回项目部。

2、施工现场实行全封闭式管理,招录外地新来打工人员必须在未到之前提前两天填报行程轨迹、健康状况上报复核合格后方可调入,杜绝外来闲杂人员进入施工现场。

3、在疫情期间不允许风险中等区域的车辆进入现场。

4、白天及夜间安保人员必须2小时巡查一次围墙,杜绝工人翻墙外出或进入工地。

5、所有人员在疫情未解除期间不得擅自离开工地,确需离开必须在EPC项目部开具的出门证,详细说明出门事由。

6、疫情期间所有工人不得将亲戚、朋友留宿项目部。

7、隔离区、生活区、观察区均需封闭围档,严禁区内人员互相流动。

8、施工单位宿舍在附近村内的严格执行防疫管理。

9、外出人员做好签字审批后方可外出。

10、对中风险来往人员进行隔离、测温、观察等措施。

11、疫情严重或反弹期间严禁聚众饮酒、打牌等现象。

保健室、隔离室管理制度 篇6

一、负责全园幼儿及职工的保健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

二、负责每天晨检,做到一看、二摸、三问、四检查。对患病幼儿及时做好妥善处理,指导体弱幼儿的护理工作。

三、认真做好各种传染病的预防管理工作,一旦发现传染病一定要立即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并严格进行消毒及检疫工作。应指导保育员做好消毒工作并及时报告防疫部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蔓延

四、指导各班做好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暖工作,定时检查各班体育锻炼及户外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五、负责保管医务室一切物品、用具、药物,做好卫生知识宣传、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灭蚊蝇工作。协助后勤园长检查、评比、落实各项卫生保健工作。

六、配合防疫部门,做好计划免疫工作。做好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预防、消毒、隔离、检疫工作。

七、按照卫生保健要求配备药柜、观察床、桌椅、消毒灯、体重秤、消毒液、视力灯等物品,并由保健老师负责管理。

八、隔离室内备有专用的床、被褥、玩具、食具、盥洗用具和便具、诊察用具等,还必须与各班级严格分开使用并经常消毒。

九、非保健人员、健康幼儿和保教人员不得随便进入保健室。上班时不得在保健室内会客、干私活,中午休息时不得睡在幼儿保健床上,下班前检查门窗、水电是否关好。

幼儿园隔离室工作制度 篇7

职业性别隔离是女性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瓶颈之一, 该词最早由Edward Gross提出, 指男女由于性别不同而在职位、声望和薪金段聚集程度失调的社会现象, 表现为横向隔离、垂直隔离和性别工资差异。1949年以来, 中国经历了从再分配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意识形态、行政力量以及资本和市场都在不同程度的发挥作用, 这为考察劳动性别分工与职业性别隔离提供了宏观的制度性背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在于:制度变迁是如何影响劳动的性别分工, 并由这种分工所维持?职业性别隔离如何作为制度和劳动性别分工互动的产物而随社会大环境变迁的?

二、再分配时代:“铁姑娘”的劳动体验

1949年以来, 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度显著提高, 妇女就业经历了从计划就业机制向市场就业机制转换阶段。总体上看, 20世纪下半叶的前30年是一个“去性别化”的过程, 即女性不断扩大其职业领域, 与男性劳动相互融汇混合。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割使得城市和农村经历着不同的劳动性别分工:农村是妇女由村一级行政组织安排集体劳动的模式, 她们既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 还从事着集体生产劳动。城市妇女则由国家和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安排, 在“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和“高就业、低工资、低效益、低素质”的就业局势下, 城镇妇女就业一直也没有成为经济问题。

这种劳动性别分工模式首先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性别平等理论的贯彻。马克思和恩格斯150年前就指出:“……妇女的解放, 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 而家务劳动只占有她们极少工夫的时候, 才有可能”。此外, 中国传统家庭结构也是促成“低工资、高就业”的必然条件。从家庭或个体的角度看, “解放妇女的政治”和“低工资”, 使夫妻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参加有酬劳动。调查表明, 构成妇女就业的强制性因素是家庭经济因素、医疗生育养老保障因素和工作成本因素, 其次才是政治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即主体意识、自我实现的成分。

需要指出的是, 无论两性分工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其等级化的实质并没有改变, 职业性别隔离依然存在, 行业上的“去性别化”和职业性别分层并行。一方面, 女性职业结构的低层化是一以贯之的, 女性参加劳动的起点就是辅助性的、边缘化的, 如女性在重工业部门多从事后勤服务和辅助性工作, 被视为技术性强的工作基本上仍然由男性执掌。“银赛花”运动折射出女性的参与不过是“性别化职业”选择的结果, 女性“适合”棉田管理的特质使其在劳动分配中处于劣势。另一方面, 无论“男人生活”和“女人生活”怎样变换都是受某种利益原则支配的, 即比较利益驱动着男人与女人调整他们之间的分工。这种比较利益最明显的表现是性别工资差异, 以农村集体劳动为例, 原则上是男性一天10个工分, 而妇女是6-8个工分, 而农业劳动主要建立在体力劳动基础上, 妇女体力上的弱势决定了其收入普遍低于男性, 这反过来又促使女性在经济上更加依附男性。

从这个角度看, 尽管计划经济时期的劳动性别分工模式广泛促进了妇女的劳动参与, 性别总体差异缩小, 职业性别隔离也不同程度被打破, 但是传统的“男主女从”的性别分工模式和分配逻辑并未改变, 职业的纵向隔离以及性别工资差异依然在声势浩大的妇女解放运动的旗帜下普遍存在。而面对这些不利因素, 拥有一定的自主性与能动性的女性劳动者, 会进行积极的调整与适应, 如“铁姑娘”们利用现存矛盾的缓冲带 (意识形态对女性家庭角色的贬抑) 和自我激励 (要劳动、要进步) 来缓解潜在的冲突, 或者通过痛楚的身体来表达自身的反抗, 但这种自我调适未必有显著效果。女性劳动者微弱的声音湮没在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和妇女解放运动之中。

三、市场经济时代:市场主导下的“性别分化”

再分配时代行政力量的推动使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同时也压抑了社会成员的多样性选择和创造性。而市场条件下, 由于行政力量的减弱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 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分化”。在农村,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男性劳动力的外出转移, 农业呈现出女性化特征。这种分工模式给女性带来了更重的劳动负担, 且弱化了女性的家庭地位, 因为她们只是替代性的行使土地管理权且农业收益很低, 而男性外出却为家庭带来更多的资源与机会。在城市, 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 下岗最多的通常是女性, 她们要为维持家庭而从事各种风险极大的生存劳动;外资的引进使大量女性聚集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作为廉价劳动力被使用。该时期的城乡性别分工模式使男女两性在发展机会、待遇上拉开了差距, 职业性别隔离趋势上升, 对女性的不平等在加深。

总体上来看, 这一时期的职业性别隔离广泛存在于不同产业、职业乃至单位体制中。从产业上看, 第一产业总体职业隔离状况相对稳定且水平较低, 二、三产业分别呈现上升和下降趋势。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产业间的隔离程度会增大, 但总体可能会保持稳定, 因而性别职业隔离主要体现在不同产业内部。从职业类型来看, 女性在白领职业领域隔离指数下降, 蓝领和半蓝领职业却在持续。从单位类型看, 既有研究存在一定分歧。一方认为, 体制内组织由于会遭遇国家政策制约和男女平等意识形态的抵抗, 性别隔离并不显著, 而体制外组织则在市场作用下将这种隔离深化, 表现在性别的收入差异上, 国有部门小于非国有部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市场化部门和再分配部门中的职位升迁都存在性别差异, 女性升迁机会总小于男性, 且在再分配部门中的差异要大于市场化部门中的差异, 随着就业部门市场化程度的加大, 职位升迁的性别差异先增大后减小, 呈倒U模式。

与计划经济时期行政力量占主导地位不同, 市场经济时期的职业性别隔离主要靠市场来发挥调节作用。理性选择理论认为, 职业性别隔离是雇主和女性各自理性选择的结果, 雇主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 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人力资本积累 (如教育、工作经验等) 较多的雇员, 通常为男性, 而女性因为要兼顾家庭, 也会“主动”去选择那些人力资本投资较小的职业, 二者的“理性选择”共同造成了职业性别隔离的产生。再比如, 雇主的“统计歧视”理论就认为雇主难以在短时间内判断求职者的能力, 往往依赖于统计资料, 而统计数据则显示女性劳动者由于婚姻、生育和家庭责任, 较男性更容易离职从而增加雇佣成本,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职业性别隔离的原因。

当然,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文化和制度层面的变迁将使得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从而大大削弱父权观念和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观念。教育投资的均等化也将明显缩小性别的不平等。以及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效应, 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参与就业等等, 都有望使得劳动性别分化缩小、职业性别隔离程度降低。

四、从再分配经济到市场经济:父权制、资本与国家的互动

从以上分析我们能够看出, 再分配时代由于国家行政力量的参与, 劳动性别分工总体上呈“去性别化”特征, 但职业性别隔离依然存在, 表现为女性就业的低层化、边缘化以及报酬的不对等。市场经济时代则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分化”, 职业性别隔离状况显著。这充分体现出不同经济制度下的劳动性别分工模式的差异, 以及二者互动之下的职业性别隔离状况的复杂性。笔者认为, 从再分配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劳动性别分工模式和职业性别隔离状况, 并不是制度调整之下自然而然的结果, 而是有着更深层的解释框架。

首先, 资本与父权制进行了充分互动。一方面, 资本利用父权制, 使女性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劣势地位。她们的工作领域被局限于日常性劳动而无法进入较高层次, 这不仅带来了低工资的劳动报酬进而导致对男性的经济依赖;而且女性在劳动分工中的低层位置, 直接保证了男性劳动者很少会向下流动, 反而促成了男性劳动者与资本之间的选择性亲和。工作和家务劳动的双重负担更使得女性劳动者身心俱疲, 强化了男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主导地位, 等级制的家庭劳动分工就这样被劳动力市场永久化, 使妇女的从属地位成为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 父权制为资本塑造出了“合适”的劳动力。“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观念, 造就了妇女灵巧的双手、敏锐的视觉、快捷的反应等适宜于从事流水线操作的身体条件和吃苦耐劳、安于寂寞的气质以及温顺驯服、鲜有反抗的性格, 更符合投资者的需要。不仅这种性别化气质, 女性的情感也被资本所利用, 通过“情感性劳动”来获利。情感劳动是一种需要人们设法调动自己的情绪、创造一种大家能够察觉并被接受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的劳动。它通常也是父权文化所塑造出来的女性特质, 表现为女性被要求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微笑、热情、美好的姿态礼仪等。这种职业要求忽略了女性的主观感受和情境化反应, 充分反映出资本的获利本质。

其次, 国家的角色也不容忽视。制度和法律对妇女保护的缺失为投资者利用, 以将女工收入减到最低从而获益更多。典型的是资本为压低工资成本而采用的宿舍劳动体制, 它使得工人处于工厂的全面控制下, 其劳动时间被任意支配和延长, 劳动力剩余价值被榨取、劳动生涯被浓缩。而雇佣于这些资本的廉价劳动力, 通常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打工妹, 这些女工完全没有“政治经济发言权”, 工作性质决定了她们工作群体的同质性, 造成其在资源和机会上相对于男工的匮乏。她们在男性主导的职场中, 根本无力抵抗, 生存境遇日益恶化。而国家为了吸引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也为了逃避劳动力再生产的责任, 往往对此采取默许的态度, 成为职业性别隔离的无形助力。

总之, 从再分配时代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 职业性别隔离在各种力量互动之下, 呈多样化态势发展。职业性别隔离作为性别歧视的一种表现形式, 投射到主体身上, 很容易产生性别的不平等意识, 如私下或半公开的抱怨、责备、怨恨等情绪反应。它直接关系到女性的收入和职业发展、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能力的实现乃至自我定位, 进而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而需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解决。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经济时期的劳动性别分工和职业性别隔离现象, 认为再分配时代由于国家行政力量的参与, 劳动性别分工总体上呈现“去性别化”的特征, 但职业性别隔离依然存在, 表现为女性就业的低层化、边缘化以及报酬的不对等。市场经济时代则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分化”, 职业性别隔离状况显著, 这是转型期资本与父权制及国家互动的结果。

幼儿园隔离室工作制度 篇8

【关键词】门诊;妇产科;消毒隔离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64-01

1 做好妇科门诊卫生宣传工作

我院是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妇产科平均日门诊量达260~300人次,其病情有轻、重,停留时间有长有短,均需在较短时间内做出诊断,并予以处理,人员流动快、工作量大,又是易感染人群,造成交叉感染的机会多。为此,几年来,我院一直把门诊作为一个卫生宣传教育的窗口,注重加强门诊卫生宣传工作。

2 健全岗位职责和各项制度

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是医院感染的核心工作,而临床医生认真、及时地填写感染报告又是对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的关键。我院建立了感染监控小组并设办公室,由专人负责。监控人员的职责是定期考核、不定期抽查、严格要求,使我院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3 妇科门诊环境的管理

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消毒区,并有明显标志,控制人员进出,保持气对流以防空气污染,定人、定时做好卫生消毒工作。每日紫外线照射1 次,每次为1 h,并定期清洁灯管和测定强度,照射强度不得<70 μV/mm2;每日用1∶1 000 的“84”消毒液湿拖地面1 次,门诊手术室除按消毒隔离常规要求,每位患者入室须换一次性鞋套。妇科门诊的桌面、地面及检查床、手术床每天用0.5%“84”消毒液擦拭,并用紫外线照射1~2 h。如疑有传染性患者应按传染病消毒隔离措施处理。

4 妇科门诊消毒物品的管理

妇产科器械的消毒消毒流程为消毒、清洗、干燥、消毒或灭菌,并注明消毒日期。消毒物品应专人管理,每日检查有效消毒日期,如人工流产包、放环包、通液包、无菌锦球等,固定放在无菌柜内,无菌持物钳及容器每4 h 更换1 次。

5 严格洗手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制度。医护人员在操作时,衣帽整齐,戴口罩,不能用手直接接触消毒物品,做到操作前后用肥皂洗手、流动水冲洗2 min;在接触严重污染时,时间应加倍,并用消毒剂泡手1~3 min,洗手后用一次性无菌纸巾擦干。戴手套 手套能防止血液、粘液及残留物的直接接触,要求常规接触时一位患者一副手套,更套时避免接触其他部位。

6 正确使用抗生素

现在药品的品种正在日以千计的速度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护士不但是药物的领取者和管理者,而且是药物治疗的直接实施者,应了解药物的药理常识、用法用量、给药途径及配伍禁忌等。避免盲目滥用,尤其是预防性用药,对慢性妇科炎症患者,特别注意以药敏试驗指导用药,既能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又能避免菌群失调和耐药菌的产生。

7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树立全面预防的观念,并重点做好安全防护,在使用锐利器械时,一定采用有利于保护自己的方法。并将器械固定放置,以免刺伤,一旦刺伤做好应急处理,各种操作均按规章制度去做;要懂得护患双方利益,特别是患者利益、患者知情权和隐私权等;学会自我疏导、自我调节、宽容他人的心理和保健方法,面对任何问题时,都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节。

隔离观察室工作制度 篇9

篇一

1、观察室留观病员由门诊医师,护理负责。轮流值班,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出理,需要住院治疗者及时办理入院手续。

2、观察室设一定数量床位,按床编号,挂床头牌,病员离院时应更换卫生被服,并进行消毒。

3、建立观察记录,及时记录病情变化,检查治疗,护理情况留观病员入院后,其观察记录,随住院病案保管,入院的观察记录在门诊保管,一般保管一年。

4、留观察病员的管理同住院病员,生活不能自理或病情需要陪护者,可留陪护。

卫生室工作制度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进入处置室、治疗室必须

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及口罩,器械要定期消毒和更换。保证消毒

液的有效浓度。

2、经常保持室内清洁,每做完一项处置,要随时清理,每天室内消毒一次,除工作人员及治疗患者外,不许在室内逗留。

3、凡各种注射应按处方和医嘱执行,对过敏的药物,必须

按规定做好注射的过敏试验。注射时做到一人一钍一管。

4、认真做好三查七对一注意工作。三查:摆药后查,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服药、注射、处置后查;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时间、用法;一注意:注意用药后

反应。

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无菌物品须注明灭菌日期,超

过一周者重新灭菌。要相对划分无菌区、清洁区、器械和药品要

分开放置。

6、各种药品及消毒剂分类放置,标签明显,字迹清楚。

消毒隔离制度

一、乡村医生工作时间要着装整洁,治疗前后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浸泡。无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制度。

二、治疗室要严格消毒,门诊及其他科室每周消毒一次。

三、无菌器械、容器、器械盘、敷料缸、持物钳等要定期消毒,消毒液要定期更换,体温表用后用消毒液浸泡。压舌板实行一人一板,用后高压消毒。

四、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急性肝炎病人使用的针具等器械要用消毒液浸泡后高压消毒。

五、用过的敷料等医疗垃圾要焚烧处理。

六、工作人员进行门诊、治疗、妇幼保健等工作时,必须穿工作服。

药房管理制度

一、认真贯彻执行《药品管理法》,切实加强药品管理。

二、卫生室要固定专人负责,认真做好药品的保管、领发工作。

三、统一进药渠道,卫生室所需药品由卫生院统一采购供应,严禁从其他单位或个人手中购药。

四、卫生室领取药品时,首先提交进药计划,然后按规定办理药品领取手续。

五、对贵重、毒麻药品实行专柜、专人、专销管理,并建立逐日消耗账目。

六、严格执行药品调整价格,公开药品价格,不得随意抬高或压低药品价格。

七、建立药品管理账目,做到购药有账目,取药有处方。

八、药品管理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疫情报告制度

一、急性传染病报告种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可分为甲、乙、丙三类,共三十五种。

二、法定报告人和报告方法:

凡是诊治病人的中西医务人员、检验、检疫人员、乡村医生、工作医生等均为法定报告人。对确诊为传染病,首先由报告人详细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和“传染病登记本”,做到卡薄相符,然后由报告人所在卫生医疗单位负责审核上报,对特殊疫情,如脊灰、麻疹做好“零”病例报告。

三、报告时限:

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炎疽的病人、病源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的病人时,城镇于六小时内,农村于十二小时内,发现乙类传染病人、病源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人时,城镇于十二小时内,农村二十四小时内,监测区内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四、对不负责任,不报疫情、迟报、漏报而造成传染病蔓延等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处方制度

一、卫生室一律用处方笺开写处方。

二、处方必须按规定格式用钢笔书写,要求项目齐全,字迹清楚,内容完整,书写准确,计价正确,涂改后签名,签书全名。

三、处方内容包括:卫生室全称、门诊号、处方编号、年、月、日,病员姓名、性别、年龄、药品名称、剂型、规格及数量,用存放法、医生签字,配方人签字、药价等。

四、处方上药品数量用阿拉伯数字书写。药品用量单位以克、毫克、毫升国际单位计算。中药片、丸、胶囊以付、片、丸粒为书写单位。

五、处方剂量一天为宜三天为限,慢性病或特殊情况不超过一周。

六、药剂人员不得擅自修改处方。对错误处方,通知处方者更改后配发。配发处方药剂人员需签字。

七、一般处方保存三年,到期经卫生院批准后销毁。

八、毒、限、剧药按有关管理制度执行。

篇二

一、工作人员要着装整齐,热情接待病员,消除其紧张、恐惧情绪,注射时注意保暖。

二、各种注射应按注射单和医嘱执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容易引起过敏的药物,注射时必须按规定作过敏试验。

三、注射时及注射后应密切观察病员情况,一旦发生过敏或其他注射反应和意外,应立即采取措施并报告医生。

四、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器械要定期消毒和更换,保证消毒液的有效浓度,注射时必须一人一针一管。

五、备齐抢救药品、器械并置于固定位置,定期检查及时补充和更换。

六、室内要勤开窗户,定期消毒。

七、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篇三

一、隔离室应备有单人房间,以便收容需要观察的幼儿。

二、遇有急性传染病,应暂为隔离并尽快转送传染病医院。

三、幼儿不能随意离开隔离室,得到保健医许可者,可在指定范围内活动。

四、隔离的墙面和地面应注意消毒,用过的餐具、器皿、被服、玩具等,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后再用。

五、传染幼儿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必须经过消毒净化再排入下水道。

六、保健人员进隔离室必须穿上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口罩,接触患病幼儿后,应及时洗手。

xx镇中心幼儿园

消毒隔离制度 篇10

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1.医护人员工作时要着装整齐、清洁。

2.病人在指定区域候诊、检查和治疗,不得随处走动。

3.医护人员进入处置室、治疗室应戴帽子和口罩。

4.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通风换气,湿擦桌椅,用消毒液拖洗地面,紫外线照射或用消毒液喷雾消毒,痰盂内放1:200的“84”消毒溶液。

5.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隔离伤口用物应立即消毒处理。

6.诊疗换药处置等工作前后均应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洗。

7.每天检查无菌物品是否过期,用过的物品与未用过的物品分开放置,并有明显标志。所有无菌物品有效期不超过一周,过期应重新消毒灭菌。

8.无菌器械容器、器械盘、塑料罐、持物钳等定期消毒。消毒液定期更换,并贴有更换标签。

8.体温计用后,应用消毒液浸泡。

9.污物箱应带盖,并经常消毒。

10.病人使用的床单被服等要定期更换和消毒,换下污衣被服,放于指定处,不得随意乱丢。被脓、血、排泄物所污染的敷料和布类等采用可靠的方法进行浸泡消毒后洗涤,必要时再行煮沸消毒,小件敷料可焚烧处理。

11.室内要经常进行消毒,如有污染,随即清除和消毒,对不明高热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在病人离开后要进行沏底消毒。

12.厕所必须保持洁净,每天由卫生员进行两次消毒,厕所地面及便池内外,不得有污染痕迹,如有病人排泄物等,应即消除和消毒。打扫厕所的清洁工具,与打扫其他场所的工具应严格分开。

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

1、严格划分洁净区、清洁区、非洁净区或限制区、半限制区、非

限制区。入口处的消毒脚垫应每日更换。手术室拖鞋与私人鞋、外出鞋分别存放。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不得佩戴饰物,涂亮甲或戴假指甲,必须按规定穿戴手术室专用衣、裤、鞋帽,贴身内衣不得外露。进入半限制区需戴好口罩。手术室衣、裤不得穿出室外,外出时应更换外出衣和鞋。手术患者入手术室前应更换清洁的衣、裤、戴好圆帽。

2、坚持一间一台制,清洁切口与非清洁切口手术分开进行。在手

术间不足的情况下,应先做清洁切口手术,再做非清洁切口手术;先做急症手术再做择期手术。

3、手术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操作规程,认真

检查种种无菌物品,实施标准预防。

4、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配置外科手消毒设施,每月定期进行手

卫生质量检测。

5、严格控制手术室人员密度和流量。有严格的参观制度,见习、参观人员必须护士长同意,3人以上需报请医务科批准。一般参观人数控制在2人/台以下,参观者必须在指定范围内走动,非当班人员不得擅自进入手术室。

6、工作人员每年体检一次,传染病活动期人员不得在手术室工

作,咽拭子培养阳性及皮肤化脓感染者不得进入手术间。

7、感染手术应在感染手术间进行,术后及时进行清洁消毒。遇有

特殊菌种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绿脓杆菌等感染手术时,应尽量缩小污染范围,术后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8、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定及清洁卫生制度。一切清洁工作均

应湿式打扫。各手术间物体表面及地面明显污染时清水擦拭;血液体液污染时,还应用消毒液擦拭,术后及时进行手术间清洁消毒。手术室的工作区域每日清洁、消毒一次,每周彻底清扫、消毒一次,并每月做细菌培养一次,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和灭菌后的物品等。清净手术间按规定要求更换过滤网装置。实施连台手术时,手术完毕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后才能再次使用。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区域要及时清洁、消毒;洁净手术室须达到要求的洁净度后方可连台手术。

9、手术用物按清洗---消毒----灭菌的程序处理;特殊感染患者

手术用过的物品则按消毒---清洁---灭菌程序处理。

10.所有灭菌物品必须每日检查一次,按日期先后排序依次使用,确保灭菌物品在有效期内使用。

11、每月进行手术切口感染病例检查、统计与分析,查找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制订整改措施,逐项落实。各项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完整、真实、连续、准确,便于追溯,资料保存≥3年,均有记录可查。

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1、病房内收住患者应按感染与非感染性疾病分别收治。

2、医护人员应掌握标准防护要求,进入无菌区或执行无菌操作时,按规定着装;医务人员进入感染患者房间,应严格执行相应疾病的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必要时穿隔离衣、戴手套等。

3、病区设感染监测员,职责明确,负责对病区医务人员进行感染控制相关知识培训,督导检查相关措施的落实。

4、严格执行手卫生相关规定。

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抽血、输液操作时,应保证一人一巾一带,患者的床头柜用消毒液擦拭,做到一桌一巾,每日1-2次。病床湿式清扫,做到一床一巾,每日1-2次。

6、无菌物品应专柜储存,与待消毒物品分区放置,标识明确;灭菌物品须注明消毒日期和有效期;打开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4小时,过期、失效物品应及时取出并重新消毒或更换,一次性物品一次性使用。

7、患有肝炎、活动期结核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护理人员不宜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待恢复正常后方可重新工作。

8、需保护性隔离的患者,应优先做治疗护理工作;对实行床旁隔离的患者,后做治疗护理工作。

9、患者的衣服、被单每周更换一次。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在规定地点清点更换下的衣物及床单元用品。

10、病区垃圾分类管理规范,不得混放;各种医疗垃圾桶标识明确;医疗锐器处理规范,各种医疗废物按规定收集、包装、专人回收。

11、各种诊疗护理用品用后按医院感染管理要求进行处理,特殊感染的患者采用一次性用品,用后装入黄色塑料袋内并粘贴标识,专人负责回收。

12、患者的餐具、便器固定使用,特殊感染患者的排泄物及剩余饭菜,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13、病房及卫生间的拖把等卫生清洁用具,要分开使用,且标记清楚。用后消毒液浸泡,并清洗后晾挂备用。

幼儿园隔离室工作制度 篇11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2例, 男5例, 女17例, 年龄15岁~46岁, 有发热症状的20例, 有咽痛症状的16例, 有腹泻症状的3例, 其余均为接触发热者。18例为学生, 经咽拭子甲型H 1N 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阴性, 故解除医学观察。对疑似和确诊患者就地隔离治疗, 强调早期治疗。目前主要是综合对症支持治疗, 注意休息, 多饮水, 注意营养,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发病初48 h是最佳治疗期, 对高热症状明显者摄胸部X线片、查血气分析, 症状严重者可采用抗病毒、抗生素、中医辨证治疗。

2 护理

2.1 人员安排及组织管理

在疫情发生前, 我院已对护理人员进行了消毒隔离个人防护的技能培训及考核, 做好了人员的储备。疫情发生后医院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成立以院长为总指挥的领导小组、医疗救治小组、特别护理小组、感染管理小组, 及时制订、完善医疗护理措施, 保证信息有效沟通, 使整个医疗管理井然有序, 护理部同时启动护理应急预案, 成立特别护理梯队。从各科抽调临床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能力强、身体素质好的护士进入隔离病区, 共安排护士10名, 护士长由感染疾病科护士长兼任, 1名总务护士负责病区物资的供应。在护理过程中采取分组护理, 每组3名护士, 1名进入隔离病房进行相应的护理操作, 时间不超过4 h;第2名护士在病区走廊 (即潜在污染区) 巡回, 以传递物品, 进行消毒隔离;第3名护士在清洁区进行物资准备及处理医嘱等各项处置工作。同时, 为确保每个人防护措施到位, 须对进入隔离病区的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进行监督, 并做好相应的登记。

2.2 隔离病房的配置

病房通风设备良好, 房门随时保持关闭。每个病房均设有专用的卫生间、洗手池, 配备有专用的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压舌板、手消毒液等相关的配套物品, 实行专人专用[2], 用于其他患者前应彻底清洁和消毒。病房内放置脚踏式医疗废物容器及利器盒, 每个病房门外放置有手消毒液及非手触式洗手设备, 在隔离病房外放置个人防护用品, 另外放有盖容器, 内放15%的过氧乙酸溶液, 对需要熏蒸的物品进行消毒。

2.3 严格消毒隔离, 防止院内感染

隔离病区的消毒隔离严格按照《医院甲型H 1N 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的各项规定进行消毒隔离, 病区各标识醒目, 多处贴有消毒隔离原则及穿脱防护用品流程图, 医护人员进入隔离病区前按规定穿戴防护服、护目镜、N 95口罩及双层一次性乳胶手套。设立专用通道用于转运、收治甲型H 1N 1流感患者, 与工作人员通道、其他患者通道严格分开, 无交叉。做好患者排泄物、病区空气、物表及患者用品、病区使用过的器械、采集的标本容器表面、病区产生的垃圾污物等的消毒处理[3]。保证空气流通是控制和预防甲型H 1N 1流感的主要措施, 可开窗通风和安装通风设备加强通风效果。一次性用品采用双层医疗垃圾袋密封专人收集后焚烧;患者使用后的痰杯按照1∶1的比例向杯中注入1 000 m g/L含氯消毒剂处理痰液60 m in后倒入厕所, 痰杯浸泡于1 000 m g/L含氯消毒剂中作用30 m in后倾倒, 如为一次性痰杯用后严格按医疗废物做相应处理。被服先于紫外线消毒1 h~2 h后用双层布袋封扎, 煮沸消毒10 m in或使用250 m g/L的“84”消毒液浸泡15 m in后单独洗涤;采集的标本密封, 容器表面用消毒液擦拭, 再置于清洁塑料盒内送检。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及用后的医疗器械、污染用品、物表、地面等的清洁消毒均按照《医院消毒技术规范》采取适宜的消毒技术, 出院后严格终末消毒。进入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须严格执行二级防护, 医院实行个人防护三级监督, 分别为院级、科级、小组监督, 并进行登记, 确保隔离病区的每个护理人员防护到位。

2.4 对患者的护理措施

甲型H 1N 1流感是一种新发疾病, 其特点仍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和总结, 因此, 须严密加强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尿量等的观察, 及时记录汇报, 病室定时开窗通风, 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2.4.1 心理护理

甲型H 1N 1流感初期, 由于外界媒体报道每天不断上升的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 再加上多数人对该病认识不足, 故患者及家属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 如焦虑和恐惧。此时护士应态度亲切, 热情和蔼, 以自己的言行取得患者的信任, 告知此病的相关情况, 使他们提高认识, 明白所患疾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加强甲型流感健康宣教以及治愈病例的介绍, 让他们了解医护人员的诊疗方案、用药目的, 确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消除恐惧心理,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4.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加强基础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必要时给予心电监护并做好记录。体温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措施, 降温过程中严密监测病情变化, 避免降温过快引起虚脱, 保证液体入量,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退热时出汗较多, 指导患者多饮水, 每天饮水2 000 m L以上, 为患者安排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并在两餐之间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在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克服急躁情绪, 力争做到轻、稳、准, 避免损伤。操作时须特别留意高风险动作, 如留鼻咽拭子标本、吸痰、面罩吸氧等, 尽量将暴露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4]。在快速进行各项治疗处置的同时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 告知病情, 病情的及时告知有利于患者树立信心, 调动人体内在康复能力, 增强机体免疫力[5]。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心理状态稳定, 积极配合治疗。经过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与医学观察, 本组患者均康复出院, 且全体医护人员无1例继发感染。

3 体会

3.1 甲型H 1N 1流感是一种新发传染病且具有高传染性

甲型H 1N 1流感对医护人员来说是一种崭新的疾病, 目前尚缺乏成熟的护理经验, 积极探索、总结成功案例可对以后的医疗救治工提供有益的参考。通过对应急人员的系统培训及演练, 可以增加医护人员对新发传染病的知识, 为防治传染病和开展护理工作创造条件。甲型H 1N 1流感的高传染性, 造成了一定的社会恐慌, 我院的管理体系迅速作出反应, 构建安全有效的医学观察隔离病区, 为及早发现疫情, 及早病情诊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医学观察病区的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 因此健康教育作为逆转这种心理应激状态的有效手段在这类患者的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6]。

3.2 加强新发传染病的管理

由于人类对甲型H 1N 1流感普遍易感, 因此, 目前均采取隔离救护措施。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同时, 要重点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稳定其情绪, 使患者树立信心, 以更好地顺应护理计划。及时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首要任务;制度、流程的完备和可执行性是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组织管理、培训、调配是成功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7]。

摘要: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A型流感病毒, 携带有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毒株, 包含有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核糖核酸基因片段, 同时拥有亚洲猪流感和非洲猪流感病毒的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2009年7月将甲型H1N1流感规定为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消毒隔离,个人防护体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甲型H 1N1流感诊疗方案 (2009年试行版) [S].2009-05-09.

[2]胡祎.发热隔离病房的护理管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 (9) :37-38.

[3]李彩, 张皎平.蚌埠市首例人禽流感患者的护理对策[J].实用全科医学, 2008, 6 (6) :654-655.

[4]周淑新, 宣爱萍, 王宁.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相关护理问题[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2) :64.

[5]王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29) :7010-7011.

[6]贾琴, 刘迎春, 李红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隔离病区工作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 (10) :33-34.

上一篇:做一名知恩感恩的中学生下一篇:实物期权在R&D中的应用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