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语文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10-17

《春江花月夜》语文课教学设计与反思(共14篇)

《春江花月夜》语文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一、一改:设主线,明思路

张若虚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因为《春江花月夜》“孤绝横篇,竟为大家”。这首诗也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围“春、江、花、月、夜”铺开,月是诗人震动的脉搏,月光洒辉处,江水、沙滩、桃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镜台、詀石、鸿雁、鱼龙、思妇、游子组成了一副幽美恬静、充满人生哲理的画卷。

落月摇情,情韵悠悠。既然如此令人心神荡漾,既然是千古美文,何不美教、美学呢?

别林斯基有句话说得好:“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此,赏析这种情韵幽雅的美文,应该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心灵之旅。学生是读景、赏景的主角,教师是导游。“美在哪里?”这条学习主线,应“念”而生。

围绕这条主线,设计了这样的课堂流程:美听一美读一美品。其中,美品是关键,它可以设计以下两个思考题:

1、你在诗歌中看到了什么?请以月亮的推移为顺序找出描写对象:

(1)找景物;(2)找人物(注意体现人物情感的词)。

2、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你的理由。结合你最欣赏的佳句,用散文化的语言品一品网。

再次上课,我们明显感到,课堂是教师的课堂,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互动,仅有的一次讨论也只是流于形式。学生似乎是游离于课堂外的陌生人,课堂冷冷清清,局面尴尬。

传统教育确实存在忽视学生个性,忽视学生自主意识的弊端,强调集体意识和绝对服从,用一种僵化、教条的思想禁锢施教者和受教者。其结果是学生个性品质缺失,自主意识缺失,批判精神缺失,人文情怀缺失,公民意识缺失。高中新课程的实践者应充分意识到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点,培养高中学生自觉的社会责任与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价值判断力、初步的全球意识与国际视野、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敬业精神以及健全的身体心理素质是我们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个体,尊重生命,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我们真切地感到,课堂不能静若止水,需要波澜起伏,需要激荡人心,需要创造一个美的艺术境界,否则便会枯燥无味、苍白无力。那么怎样为教学创造一个艺术的境界呢?

二、二改:创设艺术氛围,营造审美情境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需要创设迷人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深入诗文的深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创设:

1、美导。

一位同行的导语设计值得借鉴: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学生打开了记忆仓库之后,教师再深情地说:“是啊,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恬淡;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梦幻神奇。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张若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他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沉浸于超常的审美情境、倾心于审美的情境和把审美的心理集中指向阅读对象的审美注意。

2.美听。

教师范读,学生倾听潺潺连绵的流水、流利婉转的鸟鸣,他们情不自禁地沉醉于这迷茫朦胧的月色中,沉浸于浓浓的思念、深深的愁绪里,浸入美读酿成的美境中。有了这种倾听,那种跃跃欲试的萌动之心,怎能不呼之欲出?

3.美读。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需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3)诵读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有自由体验读、个人表演读、小组竞赛读、集体体悟读”。诵读这首诗要读出轻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激情。各种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于自己的体验之中,选择、感悟、深思,产生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参与欲,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经过反复朗读,学生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诗中表现出的月照花林之美,人生沧桑之叹,天涯相隔之苦,有了一定的体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了。更重要的是:美读,不但了解作者说了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有了沟通,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学生进入了“其言若出己之口,其意若出舌之心”的最佳状态,在吟诵过程中,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通过第三次上课,我们认为,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整堂课的主题。匆忙的和不深入的解读,教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春江花月夜》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不在课外延伸了多少,而应该在美品课文。

三、三改:美品美文,突出课堂主旋律

1.品景色。

(1)月出一一壮观而有活力

(2)月升一一月光朗照,花伴月,月伴花,月光无处不在,江天一色,清纯空灵

(3)月落——落花摇情,江水流春,落月藏海雾,迷茫无尽

(4)景: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白云、青枫、扁舟、高楼、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等,春江潮动,花草遍地,明月朗照,月伴花,花伴月,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淡淡的感伤美,优雅空灵的纯净美,交织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江月夜图。

2、品哲理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感慨宇宙的神秘,人生的无奈。“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又顿悟,人生是短暂的,而人类则是绵延永久的。一曲《春江花月夜》,让人读出了人生短暂的悲剧之美、宇宙无穷的永恒之美。

3.品情感。

月共潮生,荡涤万物,充满生命活力的壮观美,跃然纸上;江水流春,江树迷蒙,凄凉感伤之情油然而生。诗中的情感美还指落月藏海雾,月落妆台,长夜不眠的思妇的依恋惆怅之情;春光将老,人隔天涯,漂泊天涯的游子的凄苦寂寞之情。品读“落月摇青满江树”,那月光之情,思念之情,诗人之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学生心中。

4.品佳句。

最后探讨问题,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选择的自由,不受约束,大胆想象、联想,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并阐述自己的理由,在互相交流中碰撞思维、分享阅读成果。

诗歌欣赏没有标准答案,因此,要给学生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一定充分,但他们己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这样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是对学生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探讨的活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设计,更是从课堂教学的完全预设转向动态生成,赋予了课堂活力,使课堂异彩纷呈,活力四射。

总之,《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设计是以课文为载体,从课文出发,通过听、读、品,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春江花月夜》语文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 学习必须使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因为只有在形成认知结构的基础上, 知识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从建构主义观点看对话教学, 可将对话教学理解为体现现代对话精神、以对话为原则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这意味着教学将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地交流、真诚地沟通, 互相借鉴, 取长补短, 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构建自己的知识与认识。

二、语文对话教学中出现的偏差

后现代对话教学理念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新风, 但由于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 教师培训未及时跟上等原因, 产生了对对话教学的误读, 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偏差。

1. 独白式“对话”

教师虽然从形式上给予学生自由言说的机会, 但是对话之初, 教师就预设好了提问的模式和答案, 抛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 一步步“引导”学生向标准答案靠拢。教师不是“主导”, 而是“主宰”。虽然课堂有问有答, 但是在话语霸权之下, 不过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一步一步地接近预先设计好的答案, 教学完全封闭在教师的诱导之中, 成为掩人耳目的“对话圈套”。属于语文教学本性的心灵对话严重缺失, 学生在这样严密控制的对话中, 失去主体的个性、情感和思想, 陷于精神上的单一与苍白。这样的课堂对话所表现出来的不是学生学习、感悟和建构知识的过程, 而是被教师强势牵引着的模式化的表演罢了, 是语文课堂的虚假饰物和华丽包装, 是装腔作势的“假对话”。

2. 浅层问答式“对话”

教师预设的问题缺乏梯度和深度, 教师仅仅是将一些常识或者文本的内容转换成问题提出, 徒具对话的形式, 学生的思维却未能有效激活, 实际上未能达成教学目标。

一位语文教师在教《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 与学生进行了一段问答。

师:“这篇文章是写谁的?”

生答:“是写刘和珍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答:“题目就是。”

师问:“这个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

生答:“1926年3月18日。”

师问:“你怎么知道的?”

生答:“课文第一句就介绍了。”

教师最后作总结:“反正鲁迅是作为死者的微薄的祭品, 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设计的问题与教学的目标不甚相关, 问题缺乏探索性, 过于浅显、偏颇。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根本谈不上学会对话。

3. 表演式“对话”

对话中, 教师和学生都在忙于“演”, 而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掩盖起来。缺乏真实作基础的对话是不能达到“立人”效果的。“一个学生有一个问题, 但是, 这是满足教师所布置的特殊要求的问题。他的问题变成了发现教师喜欢什么, 在课堂问答和考试以及外表行为方面什么东西可以使教师感到满意的问题。”像这种讨好教师的提问和回答是导致对话歪曲的重要原因。另一种情况则是学生不敢、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教师有时也会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 特别是在某些公开课上。学生和教师真实意图的缺席, 从教学传播的角度看, 势必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三、实现有效的语文对话教学

1. 与文本对话———探究性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 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 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不但会面, 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 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阅读实际上就是一个读者和作者“会面”的过程。读者通过朗读思考, 沿着语言文字的“桥梁”披文入境, 走进文本世界, 和作者亲切地“会面”、对话, 与文本亲密地接触和交融, 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积累课文规范的语言材料。

其二, 想象性对话, 领悟“言外之意”。所谓“言外之意”, 就是作品的“弦外之音”, 是寻找生成意义的有效切入点。因为作品的意义不是凝固不变的。它包含着许多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 它们构成了作品的结构, 召唤着读者去发挥想象力, 具体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要进一步领会作品的“言外之意”, 就必须“驱遗我们的想象, 才能接触到作品的意境”。

2. 与他人对话———合作性学习

(1) 生生对话, 互动中唤醒。

生生对话的最有效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始终处于互动交流的状态之中, 他们同是对话的主体, 又是对话的主人, 在伙伴群体中, 畅所欲言, 尽情表达,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相互借鉴, 相互完善, 思维在碰撞中绽放光芒, 观点在争论中流动生成, 精神在相遇中唤醒激活。

(2) 师生对话, 唤醒中升华。

在生生对话的过程中, 教师不能淡出, 而要巧妙地介入, 热情地参与, 把对话不断引向深入。在倦怠时给予激励, 在困惑时给予点拨, 在偏差处给予纠正, 在精彩处给予赞赏, 使学生感到顺利地表达自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是一件让自己的内心多么舒展的事。教师应是一个高明的“导游”, 引导“游客”不断发现精彩;教师又是一个睿智的“首席”, 把对话一步步地引入佳境, 推向高潮。教师视学生为真诚的朋友, 亲密的学习伙伴, 学生则把教师看作心中的亲人, 心扉敞开, 言如泉涌, 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这时候, 对话便在相互唤醒中走向深刻和厚重, 在意境升华中变得精彩和富有灵性。

3. 与自我对话———反思性学习

语文学习是不断地思考、反省、探索、寻觅着的过程, 而这一切的进行, 都离不开自我对话。自我对话的实质是自我反思。反思性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 意味着学习者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检测、自我反馈等活动, 使学生对知识内容及产生过程、思维的方法及推理的过程进行反思, 以便及时了解学习效果, 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 采取补救措施。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多感悟, 多思考, 这在对话理论的观照下, 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积极地去开展自我对话。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经常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课前预测:我想怎样学?我应该怎样学?我能怎样学?课中反思:我学得怎么样?我需要怎样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课后总结:我收获了多少?掌握了什么?我又有哪些新的发现?有哪些好的学习经验值得借鉴?还有哪些失误和教训值得总结?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学习, 和自己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省思维能力, 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 完善“自我”, 提升人文品格。

4. 与生活对话———实践性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新课程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堂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反思

可纵观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

这样的教学效果,带来的最大表现之一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普遍消沉。学生对语文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听不听课无所谓,有无作业无所谓。而一些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成长为“啃老本族”,平时将语文打入了“冷宫”,到考试才“临阵磨枪”。

第二种表现是应付老师,平衡自己。这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威力”,对语文课的态度要比冷漠型积极些,但却是停留在应付阶段。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第三种是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型。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

第四是投机取巧型。这一类型的学生,充分了解语文课的重要性,但是却凭着自己的小聪明,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中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常常期待“神明降临”,等待“考场超常发挥”。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设计

(一)以情入境,诗意无限。初中每一篇语文课,都是作者潜心创作,作者“胸有境,入境如至亲”,所以要求,我们教师在授课时,要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情入境,联通无限”。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也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导读时或简介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摄取作品最感人的情境加以描述,从而把学生引入情境。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情境教学”——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教材不像影视文学作品,无论作者笔下如何缤纷多彩,感情如何丰富多姿,如果教师不去点拨、渲染,学生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也只是一些语言字符的整合。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充分运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受到艺术感染,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有很多对话描写。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情境教学常常利用角色效应,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或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这样可以从教材语言出发,落实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结合,以切实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同时,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加深了对情境本质的认识。

(二)交流探讨,联通无限。但凡所有教学,能让学生动起来,是最佳的学习方式,这也能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在学习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正反方之间的交流,要不拘形式,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但必须诚心诚意。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必须要“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不仅符合学生心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拓展延伸,精彩无限。 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人文教育,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语文人文教育追求对学生的人生关怀、人性关怀。语文学科肩负着丰富人与社会知识,启迪人们的智慧,间接地影响人们对于人与社会的态度及行为方式的重任。担负此重任的基本途径就是将语文学科教育与人文实践活动相结合。语文人文教育不能等同于语文学科知识教学。人文教育离不开学科知识的教学,但绝不等同于人文学科知识教学。语文学科虽然反映了人文精神的精华,能够给学生人文素养的成长提供各种有益的影响,但它们不等同于实际生活。回到现实当中,现实生活给予学生的影响,对学生人文素养成长作用更为有力、更为实际。

《春江花月夜》中学教学反思 篇4

在上课前,我对学生做了一些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是很喜欢这首诗的,甚至还有学生因为喜欢,所以早早的背下了它。问他们为什么喜欢,他们都很有自己的看法。要在短时间读透一篇经典,确实不易,所以,课前我布置他们预习,做好准备练习。而我要在45分钟的时间,把它讲解好,更不容易。在备课过程中,我思索了很久,反复研究课本,发现可讲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月的意象、全诗的意境、主旨、情感等,无论选哪个点,都可以讲上一节课。最后,我还是决定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尝试欣赏这首诗,发现它的美。

从教学效果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初次尝试练习、再次尝试练习,读出了音韵美,感受到了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感美。学生的表现也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大胆活跃,有主见,对诗歌的有自己的见解。课后的作业当中也有所体现,事实证明,我们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当然,学生课前的准备练习非常的重要,只有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我们的课堂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但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是学生读的时间太少了,诗歌的音韵美体现得不够充分,自主学习没有完全展开。如果加多一个分组读或请朗读能力最好的同学演示一下,或许更能带动同学置身诗境。其次是在讲到作者关于宇宙人生的思考时,教师讲解处理得不够好。前面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意境宁静旷远,但作者在美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面前却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永恒,人生渺小的感伤。

这段感慨来得突然,学生讨论起来较为困难,如果我能结合诗人创作的时代讲解可能会好一点。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不难发现,古代男儿志在四方,只身一人出门远游那是常有的事情,比如杜甫,在入长安前,大概二十岁时,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再如李白也是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将近十年的遍游天下的`旅行生涯。他们大凡有感,随手成文,所以我们在今天可以看到很多优美的关于的游记散文或诗词,而这些作品,有不少是作者只身一人,也可以说是是孤独时,审视自己,与自己或与天地自然间对话的成果。例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到的苏子与客,其实是苏子与自己的对话。现在的学生也许是被保护得太好了,也许是太忙了,难得出门,即使出门,或是家长老师护送,或是三五结伴成群,到到游人如织的所谓旅游圣地溜达一圈,很难有与自然直接对话的机会,就算有机会,也未必能静心与自然对话。所以很难有作者的情感体验。

《春江花月夜》语文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体验音乐与诗的意境,学习在音乐的伴奏声中有节奏的吟诵诗。

2.探索用动作表现音乐内容,愿意与同伴一起参与音乐活动进行表演。

活动准备:

1.《静夜思》动画视频2.《静夜思》音频3.《静夜思》钢琴伴奏带4.《静夜思》舞蹈动作示意图5.《静夜思》舞蹈视频

活动过程:

1.《静夜思》视频导入,激发幼儿对古诗的兴趣。

--教师播放古诗动画视频,引导幼儿讨论视频内容。

师:说一说动画里你看到了什么?他在做什么?他在想什么?

--引导幼儿说出视频主要内容:看着明月想念家人。

2.欣赏《静夜思》音频,感受音乐与古诗结合的美。

师:古时候有一位叫李白的诗人,他看着圆圆的明月,也很想念家人,于是写成这首诗叫《静夜思》,我们一起再来听一听。

3.播放伴奏带,请幼儿一起唱《静夜思》。

--老师做示范演唱。

--老师逐句教唱,数遍。

--老师教唱,请幼儿轻声跟唱。

--老师请幼儿完整并大声演唱一遍。

4.请幼儿一起跳《静夜思》

--播放《静夜思》舞蹈视频(教师可根据喜好选择用视频或是示意图),请幼儿看看视频中在做什么动作。

--请幼儿唱《静夜思》,教师配合幼儿的演唱用动作表演《静夜思》。

--边听音乐,请幼儿一起表演《静夜思》。

师:小朋友们都做得很好,大家想想,还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演这首古诗呢?

活动延伸:

1.表演区投放相关的音乐,引导幼儿改编各种动作来表演《静夜思》。

2.家园共育家长可下载《宝宝巴士儿歌》早教APP,播放《唐诗联唱》,引导幼儿给爸爸妈妈演唱和表演《静夜思》,也可邀请爸爸妈妈一起表演。

活动资料:

1.唐诗静 夜 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学反思:

1、大班是幼儿身心发展的最主要时期,自我评价能力已经的到了发展。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这些表明大班的幼儿更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引导。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

(1)对幼儿发展的反思,在教学活动中,班上的幼儿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甚至还几个个别的幼儿会对其它幼儿做出评价,并能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情感外部表现,能大胆的表现自己,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2)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班上好多小朋友是我从小班就一直带上来的,所以对班上幼儿的情况比较了解,对他们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都比较掌握,之所以才能把教育内容的核心价值及其发展线索,能给与小小的支持,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

(3)师友互动的反思,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有个别的幼儿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很清楚的理解时,我都会亲自到幼儿的身边去,抚摸着幼儿的小脑袋对幼儿进行解释和示范。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如果有个别不能带到教学要求,就要对他降低对其的要求。班上大部分幼儿都能根据老师的指令配合进行教学活动,所以每次都很顺利的进行。

3、对活动效果的评析,整个活动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这个活动我主要还是让幼儿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读书古诗、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这个活动不仅增强了幼儿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幼儿的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思念家乡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更加细致的考虑到各个环节,在古诗意境中和卡农表演上多下工夫,认真钻研,让幼儿更多的掌握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并能灵活的运用。

语文与生活教学反思 篇6

在教学本课时,教师注重情境的创设和游戏相结合,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在学习中作为主体,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而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点拨和引导的作用。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在生活中应用,是为了使自己变成社会生活中的合格的“人”。 让学生走进语文生活,语文的丰富多彩可以擦亮学生的慧眼,生活的美好滋味浸润学生如梦的心灵。让学生学会怎样把句子补写具体的教学也同样如此。生活是小学生取材的源头活水,它不仅是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还包括学生头脑中所想象的广阔世界。生活中满是七彩阳光,唯有放开视野,方能在平淡无奇中挖掘出烁烁意蕴,在波澜不惊处感受到切切真意。学生把自己眼睛看到的、自己心灵感悟到的、自己头脑思考到的东西写下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显现自己生活的情趣,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生活处处有语文”的感受,才能把句子写生动,把一段话写具体,用真挚敏锐的心去感受与创造生活。

遵循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引领学生走进大干世界,鼓励学生在生活的`涓涓溪流中捕捉情感的浪花,找寻语文的身影,激发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这才是“语文与生活”的深刻含义以及我们的追求。因此,本设计意在搭建一个活动平台,老师和和学生一起走进《边疆小夜曲》,贴着诗人的心来想,走进诗歌的境界,读出诗人的味儿来,学生带着想象,配上音乐的旋律,一起融入到诗歌中,陶醉了,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反思与探讨 篇7

(一) 对话缺失的几种现象及其反思

1. 自由式对话。

文本是师生教与学的重要凭借和载体。有些老师或由于教学智慧欠缺、或对文章解读肤浅, 话题任由学生天马行空、漫无边际, 严重偏离了文本自身的价值取向, 教师也在这一施教过程中迷失了自我的话语权和价值追求。如一位教师教学《丰碑》一课, 在总结课文时问学生:“你认为军需处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回答:“我认为他不是一个称职的军需处长, 因为他也是连队的一员, 却没有棉衣可穿。”“是的, 他连自己的棉衣都不能保证, 怎么能管理好整个队伍的后勤呢?”“我认为军需处长和战友们相互调剂衣服完全可以活下来, 他用消极等死的方式并不明智, 因为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 是最宝贵的。可以看出, 他办事缺乏灵活性, 过于任性。”学生的分析表面上看起来深刻、辩证, 但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 教师为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体验, 既没有做肯定评价, 也没有矫正, 使对话远离文本目标和价值内涵, 使自主演变为自流, 失去对话的意义。这种对文本的浮躁解读、追求所谓的创意会影响学生形成客观、严谨的学习心理品质。

2. 霸权式对话。

学生虽然有言说的自由, 但教师将对话封闭在固定的框架之内, 教师问、学生答, 教学流程看似环环相扣、滴水不漏, 但学生只有选择表达方式的权利, 无选择言说内容、思维发散的自由。在教师的话语霸权之下, 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 (即思维) 走, 一步一步接受预设答案和目标, 师生、生生缺乏心灵的融通;学生丧失了理解文本的机会和自主思考的时间, 成为文本的奴隶。

3. 浅表式对话。

对话缺乏观点的交锋、思维的碰撞, 没有内心真情的流露、自我价值观的智慧灵光;缺乏相互唤醒和自我反思、内省, 学生没有亲历一个在彼此观点交锋中逐步把思维步步引向深入、获得自省自悟的“高峰体验”, 由于缺乏这一过程, 使得知识、情感和价值观难以无形生成。其原因是教师对文本解读飘浮, 对话停留在就文本解读文本的浅层次上。如《小马过河》一文的教学, 如果把对话仅仅定位在“凡事要动脑筋”这一层面上, 则失之肤浅, 也不能体现编者的真正意图。我们应该从“同样的一条河, 老牛形体高大, 所以说水很浅;松鼠形体矮小, 所以说水很深”这一角度让学生从小学会用辩证的思想看待同一事物的两面性。另外, 由于教师受固有的思想观念束缚, 忽视当下的社会现实和学生个性心理特点, 用教条的观点框学生。读《小珊迪》时, 我们固然为小主人公可怜凄惨的命运而痛心, 但他诚信的品质在今天尤为闪光;《小猫钓鱼》的教学当然应教育学生“做事不要三心二意”, “但看一眼蝴蝶、捉一会儿蜻蜓”却符合小猫的天性, 小猫是儿童的化身, 过于批判小猫贪玩的天性无疑扼杀了孩子的童心。

4. 表演式对话。

对话应建立在面向全体、平等的基础上,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他人交流的机会, 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上“跳一跳”, 获得发展。但是不少课堂上, 少数能说会道的尖子生几乎垄断了话语权和表达权, 他们揣测教师意图、迎合其心理, 他们参与对话的“精彩表演”虽有利于教学进程的推进, 带来所谓的高效率, 但却使其他学生则很少有自由表达的机会, 少数“差生”更是与对话无缘。

(二) 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对话的策略

1. 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环境。

师生平等、民主是对话顺利开展的前提。因为对话意味着平等的交流, 教师是作为参与者与学生交流对文本的理解、感悟、鉴赏和评价, 是“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无须控制和操纵, 学生也无须视教师为权威。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的那样:“在这个教程中, 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实现教学相长。”

2. 预设对话内容。

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之前, 要先静下心来与文本对话, 把握文本的内涵, 教师与文本的契合程度越深, 对话就会越有效。教师和文本之间充分的对话, 是学生展开个性化解读的支点。对话不等于遍地创坑, 必须点上打井, 不断深入。这个点或从认知角度、或从思想角度、或从情感角度来确定;然后由点拉线, 线即学生可能表达的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再由线画面, 面即师生共同生成、研究的相关问题;最后由面及点, 点即师生从多层面的角度进行总结和提升后的文本内涵。当然, 教学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 教师不可能对点、线、面都能进行全方位的预设, 但必须预设好“点”, 梳理出最可能生成的“线”和“面”, 教师应在头脑中搭建起立体交叉的教学框架, 从而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

3. 拓展对话话题。

对话不能局限在话题或文本之内, 那样会限制学生在理解、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发展。话题的拓展有横向和纵向两种策略。

(1) 横向延伸指把话题延伸到文本之外, 多角度解读文本, 使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更为丰厚。如《赤壁之战》一文的教学, 课尾让学生探讨“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学生结合已有知识, 有的从“东吴扬长避短, 周密计划”这一角度进行探讨;有学生从地利的优势加以说明;有学生从曹操的“骄傲轻敌”寻找依据;还有学生综合多种意见, 认为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 见解更为全面。

(2) 纵向深入指引发学生对话题的实质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对文本的思想内涵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如对《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进行总结时, 有学生质疑:“董存瑞能不能既能炸毁暗堡, 又能活着回来呢?”这一质疑极具深度解读文本的价值, 教师立即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学生怀着挽救英雄的愿望想了很多办法, 但都被一一否决, 有的学生通过找描写形势紧迫的语句加以证明, 有的揣摩董存瑞当时“一心只想快些炸掉暗堡, 根本顾不得自己的安危”的急切心情, 发现两全其美的办法在当时不可能成立, 英雄的逝去有其必然性。这种深层次的探究性阅读能够促使学生思维趋于深刻和严谨。

4. 捕捉对话时机。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与反思 篇8

一、早下手,抓反复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靠短期强化往往收效不大,况且从高一到高三,学生的各科学业难度逐渐加深,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年级越高就越难在语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学生要在刚入学时就抓紧对语文的学习。如:刚开学,我就分发了一套文学、文化常识和古诗词名句、名篇摘录的材料,让学生在空余时间背诵。为了克服遗忘,我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每学期开学摸底测验的必考内容,让学生在反复复习中加强记忆。在文言文语法知识上,我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学策略。即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彻底弄清楚文言文语法规则。第一篇文言文的学习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文中的各种语法现象,这样做虽然在一开始占用了较多课时,但几篇课文下来老师就不必再专门进行语法方面的教学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便有了较快的发展,为后来的大量阅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加强教学基本训练,搞好常规教学

抓好常规课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教师特别注重抓好常规课教学。

1.教师应在刻苦钻研深挖教材的基础上,每周按学校要求每个年组按固定的时间集备一次课,备课时统一目标、重点、难点、关键。教师在备知识的同时,还要备人,因为备人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各位教师要掌握所教班级的整体水平,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对症下药,量体裁衣,不断增强备课力度。

2.课堂教学。努力贯彻“三主”原则,尤其重视训练为主这一环节,在这一过程中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授课,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树立大语文观,全面进行大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的精练、实用、高效,教师的聪明、才能、努力,教育环境的舒适等外因,最终只有通过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活动才能起作用。因此,这一学年我通过各种比赛、评选活动来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学习诗歌单元我在班里就开展了诗歌朗诵比赛,学习唐诗、宋词就开展了“唐诗大战”、“决战宋词之巅”两个活动,学习古文单元就举行了“联合对抗”活动。这些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养成了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基本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了。

四、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对于高中学生更为重要。高中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若某科成绩连续出现“滑坡”现象就容易自暴自弃,这时,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时,我们教师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是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因此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进行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学生的阅读量有限,鉴赏水平较低,必须让他们多做练习,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有了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就会增加。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高中的学生也有不按时完成作业或者抄袭作业的现象,针对这种问题,教师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另外,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要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小学语文《咏鹅》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9

《咏鹅》是一首深受学生喜爱的唐诗,诗中的小白鹅形象生动,情境的描述虽然廖廖几笔,但富有情趣,想像的空间很大;歌曲的旋律天真活泼、简单易学。词曲结合在一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事先在班上了解到:不少学生已经会背这首诗了,所以本课教学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领略诗的意境,认识生字和会写四会字。读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接着同桌互读(会读的教不会读的/都会读的比比谁读得最有感情)、指名读、听音乐读……在多种方式的读中感悟诗意,而没有作过多的讲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让学生加入自己喜欢的动作读,形象地再现了诗情诗景,在读中可以深深感受到学生对大白鹅的喜爱之情,并渗透了人与动物关系密不可分、亲切自然的教育。

语文教学成绩分析与反思 篇10

北市区蔡庄小学

一、试题评价

本次语文试题以教材为载体,立足基础、适当增加难度,体现出灵活性、综合性。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侧重考查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经过必要的字、词、句、段的理解和体会,去理解、去感受、去运用。

二、答题情况分析

从整个卷面来看,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较好,学生在拓展阅读的能力这方面知识有所欠缺。下面是针对各题的具体分析。

第一题:读拼音,写词语。本题的正确率为95%,大部分学生拼写准确,书写工整。部分学生对“童话”“举重”拼写不正确。今后还应加强拼读方面的连习,使学生会写,会灵活记忆。

第二题:连一连,并按要求填空。

连线正确率为98%。有极个别学生出现错误。

1、找出其中的多音字,拼音并组词,正确率为95%,有个别学生写的是其他的字。

2、“冰”字的部首是(),除去部首有几画,再写两个带有这个部首的字,正确率为96%,个别学生数错笔画,如5画、3画,教师还要加强规范书写的指导。

第三题:比一比,再组词。正确率为98%,学生基础知识较为扎实。

第四题:照样子,写一写。

1、例:蹦蹦跳跳

()()学生通过率为99%.2、例:(喜)上(眉)梢 此题学生正确率为95%,不辞()()部分学生感觉困难。

第五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此题的正确率为98%以上,()的亮光 有的学生完成不够好。

第六题:根据标点或词语把句子补充完整。正确率为96%。

第七题:按课文内容填一填。正确率在98%以上,个别学生有丢字现象。

第八题:语文生活 考查学生对课文人物品质的理解,学生完成很好正确率为99%以上。

第九题:认真读短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数出短文的自然段数,完成很好。

2、从文中找出反义词。其中“缩”的反义词学生找的正确,应为“伸”,此题正确率为20%,“安全”的反义词完成的很好,正确率为99%以上。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第二个空乌龟的脖子很()完成的不理想,大部分学生填不出“灵活”。好多学生填写“短”。

4、选择真确的理解,正确率为90%以上,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第十题:看图写话。学生能抓住图画内容,展开想象,进行描写。内容较具体,但标点的使用、好词、好句的运用还有所欠缺。

三、反思

1、注重学生规范书写的培养。通过这次阅卷,发现部分卷面书写潦草,还有的错字较多,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视书写的规范与美观,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对中国汉字的审美能力。

2、增加学生对基础知识积累的广度。教师要深入钻研、开发、使用教材;要有灵性、耐性,成独特的教学特色。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3、重视阅读与理解能力的培养。语文阅读重在过程,学生阅读态度不认真,文章浏览一遍即开始作答,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就文解文,教师重“教”不重“导”学生所学知识不整合,缺乏促进继续学习的能力。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注意引学生“悟”、教学生“法”、导学生“理解”、重学生“运用”、求学生“发展”。

4、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篇11

关键词:能力培养 自主学习 提高能力

多数语文教师对于高中语文教学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尽管自身很努力,备课和上课也很认真,可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始终提不高。这就好比是拳手的一记重拳却击打在了棉絮上。那种无奈让很多教师想起来都心烦。产生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虽可说做到“知己”,却很难说做到“知彼”,也就是说,这些教师也许是做了深入的钻研的,但却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备好学生这方面。所以,作为我们教师来说,认真领会大纲,深入钻研教材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要把握住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使自己的上课既能合乎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人在教学方法上作了一点尝试,也取得一定的成绩。在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现代文教学中注重语文能力培养

现代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三十七个单元中占了整整二十四个,而且文体多样,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它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的“重头戏”。以前,我在上现代文时,是以我讲析为主。先把每个单元的知识点分解到每篇课文中,然后在分析课文的时候,尽量把知识点讲深、讲透、讲全。像这样上课,考试时,成绩也马马虎虎带得过,但要考出好成绩,却是非常困难的事,因为这种教法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忽视了学生能力培养。而“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扎扎实实地教好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又要切实有效地提高读、写、听、说等基本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此,我对原先的教法作了較大的改进,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现代文教学模式,从实施情况来看,效果比较理想。其基本步骤如下:

1、三分钟演讲

三分钟演讲的方式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广泛关注社会生活,促使学生多读、多看、多思,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

具体做法是每节课上课后,由一名学生到讲台当众讲话,一天一人,按学号依次转换。一名同学讲完后,其它同学评议,并给予相应的得分。这种训练形式的话题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采用自我命题演讲。高二时,我要求每一位同学出一道题目,然后把它集中放在办公室,轮到演讲的同学上一堂课一下课就来抽题,这样就可以有课间十分钟时间作准备。高三时则统一要求采用临时抽签即兴演讲方式。

2、教师设计问题

在引入新课之后,由教师设计问题,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设计的问题不仅要与教学目标相符,而且要符合课文文体特点。

②题量要少而精,便于学生记忆,一般为三道题左右。

③要求学生用“心”记忆,不能动笔。

这种现代文教学模式,不仅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双边活动,同时也全面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能力。

二、古文的小小组讨论法

我刚进入高中教学的时候,对古文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个角度来看,这种方法比原先有进步,但由于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积极性不高,再加上高中学生“爱面子”的心理,有了问题也不举手,所以,最终的考试结果与前一种方法相差无几。正当我对古文教学感到痛苦、失望的时候,一件偶然的事启发了我。那是我班在一学期期末以小小组为单位进行品德考核时,我发现讨论的气氛非常活跃,讨论的声音几乎要影响到周围班级的上课。我当时灵机一动:在古文的教学中我不是也可以发挥小小组的作用吗?经过自己的精心设计、尝试,一段时间后,终于形成了一套小小组参与的古文教学法。具体步骤是:

①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古文来说,读是理解的前提、基础,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这个步骤仍然保留。

②读完后,以小小组为单位,由小小组长指定一位同学翻译,其它同学补充、修改来疏通课文,有问题随时提出。

③由学生翻译,其它同学进行补充、修改。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大约分成二到三个部分,分别由二到三位同学进行翻译。翻译的同学,补充、修改的同学,教师不指定,而是用分数来刺激。

④小练习,教师将每一节课的学习重点出成一张小练习,题量要少而精,学生做的时间控制在8分以内。在前面几个步骤完成以后,要求学生当堂独立完成小练习。练习做好以后,以小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换批改,且要在课上以小小组为单位按平均分或小小组总分为标准进行评比。评比前三名的小小组集体分别给予加分,最后三名则相应扣分。

古文的小小组讨论法从实施情况来看至少起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

①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为只有小小组共同努力,团结协作,才能得到好分数。

②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

三、作文的前提介入法

从和学生平时的交流以及学生周记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书面作文普通感到头痛,见到做作文就怕。即使作文做上来了,相当一部分同学也是马虎了事、任务观点,所以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一大难题。为了能从思想上消除学生作文的恐惧心理,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在作文教学中采用了提前介入法。所谓提前介入,就是在书面作文之前,用和书面作文相似的要求先做一篇作文,不过,这篇作文与后面的书面作文有两个方面的明显区别:其一,它是口头作文;其二,它必须以小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其基本步骤是:

①教师命题或提供材料

以小小组为单位,用十分钟左右时间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包括题材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语言的组织等,当然更要包括小小组内每位同学“说”的内容的分工。

②三分钟时间“自言自语”。

以小小组为单位,上讲台“亮相”,说得好,其它同学掌声鼓励,并给予相应的加分。从这一届学生一年多时间实施结果来看,作文的提前介入不仅消除了大部分同学作文的恐惧心理,提高了学生书面作文的能力,而且作文课气氛特别活泼。究其原因,主要是口头作文和小小组完成这两种形式所带来的积极效应。

首先,是口头作文。大家都知道,读、写、听、说这几种能力有着相互的促进作用,学生主动说,经常说,思维不断得到锻炼,以说促写,长期训练,必将使学生书面作文的能力得到提高。

其次,是小小组完成的形式。以前学生做作文都是一个人完成,没有交际的机会,更谈不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而现在四个人在一起作文,形式比较新颖,而且四个人在一起可以及时进行交流,扬长避短。

中职语文分层次教学反思与总结 篇12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发展现状,总结,反思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社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起来。对于中职学校来说, 其主要是培养专业技术性人才的院校, 语文教学是其教学的重要内容, 分层次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 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一、分层次教学的定义

所谓的分层次教学就是指在中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兴趣以及接受能力、个性等方面有着许许多不同, 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一概而论, 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法, 最终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很好地接受知识, 促进其健康成长。中职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 长期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也已经成为当下中职院校的主要教学潮流, 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整体发展。

二、我国现阶段中职语文分层次教学的具体操作

(一) 对中职语文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制定

以现阶段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 教育目标制定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最终成果。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 应该对班级内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兴趣等进行考量, 为学生量身定制专属的教学目标。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文化知识基础普遍薄弱, 学习能力与同龄初中和高中的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中职语文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作为其他课程的基础, 如果语文教学目标制定得过于简单, 则不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必要的帮助;相反, 如果教师制定的语文教学目标过高, 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有效吸收知识, 长此以往, 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果会得不偿失。因此,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和特点进行分层次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

(二) 对中职语文教学过程进行分层制定

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分层制定之后, 教师接下来也应该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层。通过对某一中职院校同一班级的学生的语文基础进行综合测试, 我发现其差异很大,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 语文教师用相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则会对学生的整体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长此以往, 会让综合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让那些综合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失去学习信心, 这不利于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通过一系列的考察分析, 本文将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过程分层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同一目标、不同参与

在中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相同的教学目标, 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到学习讨论中来, 将自己的想法勇敢地表达出来, 在相互启发和影响的环境中共同学习, 互相督促, 共同进步。例如,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应用文写作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 就可以利用这一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提出一种应用文的形式, 让学习成绩相对一般的学生上台进行写作, 然后展开小组讨论, 再由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上台进行补充修改, 最后, 教师可以邀请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进行最终总结, 突出强调在这一应用文的写作中应该注意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让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同时还能很好地激励学习成绩一般和学习成绩较差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而言, 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尊心和自信心。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行为对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不同目标, 不同参与

对于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的同学来说, 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非常必要且符合实际情况的, 这样做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促进他们的学习进步。因此, 教师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注意到这一点, 一般来说, 教师都把班级里的学生分为学习成绩好、一般和学习成绩较差这三大类别。教师在课堂进行提问和互动的时候, 就需要根据这三类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设定不同的问题, 找不同类别的学生来进行回答。这样既能集中同学的注意力,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又能很好地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 在课后练习方面进行分层

中职院校在进行语文分层教学的过程中, 将课后练习进行很好的分层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应该根据他们的特点, 布置与他们能力相符的课后作业, 既不能让学生觉得作业是一种负担, 又能让学生在课后对所学习到的内容进行有效练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

(四) 在课后辅导方面进行分层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后辅导也是中职院校语文教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课后辅导方面, 教师也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实际情况采用有序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形式,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差、学习成绩较低的学生, 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个别辅导, 尽快地将他们的学习成绩提起来, 促进学生成绩的整体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使得素质教育在我国得以全面推进。中职院校作为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技术性人才的重要场所, 长期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当下中职院校语文分层教学提出了若干建议, 希望能为其未来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关颖.中职语文课程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 (35) .

《春江花月夜》语文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3

影》 [1000字]

请从文中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④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的话平淡中饱含真挚的感情,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

难点分

通过各种形式的

○1句:父亲惟恐深情朗读这首

儿子路上有什么闪诗。父亲小诗 失,所以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②句:父亲坚持费力去买橘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怕儿子

包含的深情 生: 请同学们满怀

荐荐二2014下

(3000

字)二语文教案下册(500字)荐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荐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案)的常规格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 篇14

综观当今小学语文教坛,课改无疑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指出了方向,同时使课改更具可操作性。我们在为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一、无节制地合作学习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珍贵的纪念》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合作学习。

第一次: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亭子是谁建的?小动物们留下了什么纪念?小刺猬为什么站着不动?

第二次:请同学们齐读课文3-4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亭子周围的景色怎样?花是谁种的?为什么“这才是珍贵的纪念”?

课堂上学生四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合作学习的场面可谓“热闹”,可之后的交流却颇令人失望,学生照本宣科,答案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们怎么了,难道不愿意展示自己?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习还应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笔者还看到有些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拆开来让两个学生合作读,如:读《看花灯》一文时,“(一生)元宵节,(一生)看花灯,(一生)大街小巷(一生)人欢腾。(一生)纸糊的金鱼(一生)吐泡泡,(一生)纱做的猴子(一生)眨眼睛。(一生)„„”这是何等地残忍,优美的诗句被拦腰截断,语感怎么培养?

二、无限度地收集资料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元宵节》一课前,请学生回家搜集元宵节的相关资料,上课时,她请学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发现学生手捧着一张张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却说不出几句话来,课堂上顿时沉寂了,教师只好信手拿来几张资料开始讲解,效果可想而知。反思:“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许多教师拿到《语文课程标准》看到这段话时,只注意了“运用现代

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忽视了“公民”这个极为重要的词语。“公民”并不是“儿童”的同义语!要一个六七岁的学生就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确有些为难。可想而知,学生手中大段陌生的文字资料并非他们亲自动手所得,经历学习过程的并不是学生,而是他们的家长,难道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家长?收集检索大量的信息固然重要,但能否以批判性思维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不容忽视。当然,这些能力都是需要培养的,是逐步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就写道:(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该)“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是第三学段(5-6年级)才要求具备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低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图片资料对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也更具吸引力。我们不如明确要求:去搜集相关图片,再请教一下家人,听他们讲一讲相关的信息,这样会更具实效性。谨记:搜集资料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成为“资料展示厅”。

三、无目的地整合学科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老树的故事》时是这样进行学科整合的:

(1)“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当一次音乐家,用你喜欢的曲子唱一唱《老树的故事》。”

(2)“小朋友们,‘这些身穿礼服的音乐家’会是什么样子呢?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画一画他们的样子。”

可以想象《老树的故事》这么抒情的诗歌配上学生所熟悉的欢快的乐曲会何等滑稽!诗人柯岩如果能够听到,不知会做何感想?还不如配上法国著名作曲家圣桑的《天鹅》,让学生多读一读,背一背,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

上一篇:六年级上册教案英语下一篇:微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高鸿业-人大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