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测量(精选15篇)
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测量 篇1
活动目标:
1、 理解长度测量的意义,体验测量的乐趣。
2、 尝试探索及学习不同的长度测量方法,并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3、 知道不同的测量工具会带来不同的测量结果,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
1、一寸虫图片1张,集体记录图表1张,投影仪。
2、幼儿测量用图(知更鸟、苍鹭、老鹰、巨嘴鸟、大雁操作纸)、1寸和2寸吸管若干,黑色记号笔若干支。
活动过程:
一、引出测量我明白了,你们是看出来的,准确地说,你们使用目光测量出来的。二、故事引导,理解测量1、导入情景,初步测量。2、提出测量要求:一寸虫会做的事情你会做吗?那么,听清楚我的要求:不搬小凳子到桌子上,用小碗里的一寸虫去测量一下知更鸟的尾巴,看看你用了几条一寸虫长?3、简单测量,操作后引导孩子表述操作结果,提问:谁能告诉我,你的测量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们测量的?追问:3条一寸虫的长度就是——3寸。(强调一条紧挨着一条测量,用投影仪展示测量方法,首尾相接。)三、探究方法,表达见解。 1、引导孩子交流操作情况。逐个统计测量结果,并提问:你测量的是什么鸟?测出来的长度是多少?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出示各种鸟的测量结果,并将幼儿用到的方法用图标列出来。) 2、引导幼儿探究最准确的一种测量方法。请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辅助提问:用什么方法测量最准确。四、运用方法,再次测量。 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结果。辅助提问:你测出来的结果是用到了几次?大雁的身体是一样长的,为什么有些孩子测出来是6?有些孩子测出来是3?——哦,测量工具长短不同,测出来的次数也会不同,如果我有一条“三寸虫”呢?教师小结:的确,测量工具的不同,会造成测量次数的不同,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就越少。
活动分析:
一、《纲要》强调幼儿科学是科学启蒙教育,旨在培养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幼儿尝试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因此,我重构增设了一下环节,旨在引领幼儿将经验迁移,升华本次数学活动:【第五环节、认知冲突,激发欲望。】 1、抛出问题,形成冲突:如果请你来测量一下我们的教室有多长,你会选择一寸虫吗?为什么?你觉得用什么工具则两比较合适?(活动目标:将经验成功迁移,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根据进行测量) 2、幼儿自由讨论,留下尾巴,引发欲望。(保证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二、记录表使用得较为成功,较好地呈现了本次活动的主要重难点的内容,在知识点的展现、归纳上比较清晰的。作为科学活动的常规模式来说,列表归纳的方法应该推广使用,用着十分便捷的作用。
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测量 篇2
一、 课前引趣,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 但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投人学习。
如“有趣的测量”的引入部分, 教师先拿出一盒牛奶和一个魔方, 要求学生说说它们的形状以及怎样求它们的体积, 同学们很轻松地回答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教师在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些规则物体通过公式求体积进行小结后, 又将魔方拧成一个不规则的形状, 接着让同学们思考这时候怎样求它的体积, 聪明的孩子想出把魔方再拧回去, 转变成原来正方体的方法。伴着对孩子们的回答进行肯定的同时, 教师又在学生思考的波涛中投入一块大石头, 进一步推波助澜:“怎样求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难道我们把它也拧成一个个的长方体、正方体来求体积?”同学们边摇头边哈哈大笑, 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渴望地注视着教师:“可以通过测量吗?”“可以借助别的物体吗, 比如水”……这样,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新的学习中来。
二、课中升趣, 探究数学的奥秘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经过课前引趣, 将学生求知的欲望点燃之后, 接下来的兴趣提升还需要教师在新授部分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为了使实验更有趣, 同学们的感受更深刻, 在“有趣的测量”一课中,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增设了选择工具环节:教师从门外推着装满各式工具的车子重新进入教室, 这时学生们都震惊了, 感叹的同时, 高亢的情绪激发了他们的思考, 一些本没预设到会使用的测量工具也被他们充分利用了, 可见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测量工具的合理性。随后让孩子们经历一次次失败的操作, 通过这些失误总结出的经验, 让学生更加记忆犹新。最后再次进行实验操作及汇报, 孩子们深刻地理解“上升 (下降) 、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这样精巧的设计, 让学习水到渠成地取得了高效益。矫正点拨环节中, 教师本想用升水法、溢水法这些传统名字为实验方法命名, 可是却被孩子们的“水位升降法”“阿基米德法”等创意击败了。也许, 在不远的将来, 就会有数学家从我们的课堂中走出, 而他们的名字已经被灌注在某个实验的前面。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新课改倡导探究式教学, 也立足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教师要学生学习为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作为教师首先应当找到自己的主体感觉, 变“要我去激发”为“我要去激发”。这就要求教师对所谓的学习兴趣首先进行一番自主式的探究, 对其产生主体性认识之后,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即可获得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练中提趣, 巩固形成新技能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新技能的必要途径, 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一些呆板的练习形式、乏味的练习内容, 会把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淹没了, 使学生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抑制。因此对于课堂练习, 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 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 让学生体验练习的精彩、有趣, 从而巩固旧知, 形成新技能。
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数字 篇3
1.能够按规则游戏,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2.会综合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游戏中的数学问题。
3.初步尝试推理游戏,发展思维结构。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已掌握“8”以内数的实际意义及其字形,单双数、相邻数,“6”以内的加减。
2.材料准备:课件,幼儿用数卡,幼儿、教师用车牌照插袋。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营造数字游戏氛围
Flash动画“舞动的数字”,伴随歌曲《铃儿响叮当》,律动入场,做数字手指操,营造数字游戏氛围。
二、数字游戏,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情境一:“请上来”,根据数字的部分字形猜数字。
1.根据已有数字字形经验,比对相像部分,快速判断,猜数字。
2.通过交流,感受“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到处都用到数字”。
情境二:“设计车牌号”,运用单双数、数序等经验设计车牌号码。
1.认识车牌号的含义。
出示当地车牌(皖C21753),集体读一读,认识车牌号结构。
2.第一轮设计车牌号。
用5个数(2、1、7、5、3)自由设计车牌号(120种),感受数字的神奇。
3.第二轮设计车牌号。
用4个双数设计车牌号,要求从数字8开始,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然后,插入一个单数(7、5、3、1),确定其位置(从大到小),感受数的相邻关系,发展思维结构。
4.第三轮设计车牌号。
自选数字设计车牌号(可以选单数或双数;可以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感受数的序列和相邻关系。
情境三:“我说你猜”,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获得礼物。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看商品,猜价格。如:
(1)是个单数,比8小、比6大。(7元)(单双数、比大小)
(2)“5”和“7”的相邻数。(6元)(相邻数)
(3)2+3的和。(5元)(加减法)
三、总结提升,感受数字的有趣和有用
师:数字游戏真是太好玩了!刚才我们猜中的这些东西,它们的价格都是用数字表示的。其实,生活中还藏着许多的数字,它们能千变万化、各显神通,为我们带来了方便和快乐。小朋友们,让我们开车去外面找找它们吧!
【活动延伸】
区角活动:
1.数学角——投放数卡,玩猜数、比大小、翻数牌、排列组合等。
2.科学区——提供电话、遥控器、日历等带有数字的物品,供幼儿观察,进一步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3.设置小超市、小银行等角色表演区域,模拟购物和存款,练习加减计算。
生活活动:
1.寻找生活中不同地方的数字,了解其作用。
2.运用已有数学经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附:设计思路
在数学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思维品质
皮亚杰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和掌握抽象复杂概念能力的人。思维品质的培养对幼儿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独立性。
1.扩展思维方向,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打破陈规,按不同的条件,不断调整思维的方法,灵活运用一般的原则和原理。要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主要是锻炼幼儿根据不同的条件灵活改变策略。大班幼儿原本只有等量递增的正排序经验, 情境二“设计车牌号”,幼儿先做5个数字的正、逆排序,再将双数“2、4、6、8”进行逆排序,最后在数差为2的数列中任意插入一个单数(不同数差逆排序)。这些操作过程都需要幼儿用逆向思维来思考,根据教师的不同要求幼儿及时灵活改变策略,变通思维,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扩展了思维方向,提高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2.注重归纳推理,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
对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培养,主要是在活动中不断引导幼儿通过推理、归纳、判断解决问题。情境一“请出来”中,幼儿通过观察部分字形,猜想数字,并通过推理进一步寻求证据,准确猜出数字;在三轮“设计车牌号”的数序排列活动中,从认识车牌号→用5个数自由设计→从数字8开始,用4个双数设计,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幼儿发现、归纳车牌号的排列方法;在“我说你猜”的环节中,幼儿根据生活经验,不断运用单双数、比大小等数学经验,判断出商品的价格,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创造思考空间,培养幼儿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活动的创新程度,主要表现在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首先应当使幼儿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多以开放式提问为主,如:“为什么你觉得这个数字是8呢?你为什么要把6排在这儿呢?”都是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多思善问。
“设计车牌号”需要从“1、3、5、7”里选一个单数插入到“8、6、4、2”的数字序列中,还要保持数字按照从大到小排列。幼儿要独立思考:“选几?”“它该放在哪儿?”“比几大、比几小?”幼儿只有在真正理解数的概念,而不是记住这个概念后才能独立做出正确的判断。
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测量 篇4
活动目标:
1、巩固幼儿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的基本特征的掌握。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利用各种图形组合成各种物体的情趣和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
掌握图形的要领,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 难点:
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卡片若干、双面胶、白纸、课件
2、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了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图片引入,请小朋友看图片,指出这是魔术师。
2、教师出示魔术盒。今天老师从魔术师那里借了一个魔术箱,要给小朋友表演一个魔术。
(二)基本部分
1、复习巩固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的特征。师:变!你们看老师变出什么图形了? 幼:幼儿说出名称 师:它有几条边,几个角? 依次变出不同的图形进行辨别。
2、图形变换,体会图形之间的关系
(1)发礼物(师:小朋友们实在是太厉害了!魔术师刚刚悄悄传话给老师,他说要奖励小朋友们一套学具,让小朋友们自己来当魔术师。)
(2)操作:动手动脑,感知图形变换。①请幼儿动手变一变(折纸),教师指导。②请幼儿说说变化的结果:
正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长方形。圆形――变成了半圆形。
长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正方形。梯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三角形——三角形、梯形
师:小朋友真棒,每个人都是厉害的魔术师!
3、拼一拼
师:小朋友们,咱们今天变出了这么多的图形娃娃,我们就用这些图形拼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来送给你们的好朋友或者爸爸妈妈吧!(1)幼儿动手拼贴(教师师指导)
(2)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拼的是什么,用了那些图形。(三)结束部分:
请小朋友课后将自己的作品送给同学或者父母亲,并同爸爸妈妈找一找家里有那些你认识的图形,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1、请小朋友回家后同爸爸妈妈找一找,你家里哪些东西是你认识的图形。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测量 篇5
新《纲要》中指出数学教育的新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我从小朋友的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孩子常见的东西为工具,以孩子身边的实物为对象,设计了《学测量》这个活动,让幼儿用各种测量工具来学习测量身边的事物,引导幼儿在操作中体会到数学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的尝试用各种工具学习测量。
2、认识标准与非标准的测量工具,选择适合的工具去测量不同的事物。
活动准备:
尺、回形针、牙签、毛线等人手一份,测量作业单人手一张。
重点领域:
计算
设想和意图
活动过程:
一、通过故事引出课题。
1、教师讲故事一遍,提问:我们可以想个什么办法来帮助这三兄弟呢?
二、认识测量工具,学习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1、请幼儿说说可以用哪些东西来测量?
2、教师介绍标准与非标准的测量工具、讲解测量的方法以及相对应的记录方法。
3、教师分配任务,幼儿自由操作。
4、小结。请小朋友说说你是测量什么的?用什么工具测量的?
三、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请幼儿讨论:测量到最后,不能正好量完,有的多出一点,有的不到了一点,这样该怎么来记录。
2、回到三兄弟分土地这一点。问:他们的土地是圆形的,我们应该用什么什么工具来测量?
四、活动延伸。
表扬鼓励幼儿的表现,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第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故事来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第二环节是让幼儿认识各种测量工具,通过自己身边所熟悉的事物进行测量,每个幼儿都能大胆的运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
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测量 篇6
因为我班是个全新的组合,从四面八方来的孩子汇聚到我们这个新环境,所以在第一个主题活动“你变我变大家变”中,我确立的一个探究重点就是让孩子感受自身的变化,感受环境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不断自我提升。由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参观幼儿园、画自画像、统计班级物品、测量身高等,在测量身高这个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用自然物测量的兴致很高,而且还会自主地探究出一些测量的方法。因此我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孩子的探究范围,扩展孩子的思路,也希望孩子们能在合作中来尝试解决一些问题和困难,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活动。
二、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教室的大小。
2、通过探索,知道测量结果与测量工具之间的关系。
3、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相互协商、共同解决困难。
三、准备:
1、孩子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一些测量工具;笔、记录纸
四、过程:
1、问题引出主题
——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认识我们的幼儿园、班级和新朋友,还学会了统计教室里的东西,而且还量出了自己和同伴的身高。那你们知道我们的这个新班级到底有多大呢?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教室有多大?
2、讨论:怎样测量教室的大小
——用什么工具来测量?
——我们的教室是什么形状的?怎样测量?(起点——终点)
3、探究:分组测量教室并记录
——幼儿自由结伴,分组讨论、协商选择什么物品作为测量工具,怎样测量?怎样记录?
——幼儿分组测量。教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适时地引导幼儿解决小组间出现的矛盾。
——幼儿分享交流测量和记录结果。
4、探究:测量工具与结果的关系。
——再次测量,引导幼儿选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再次测量,并记录在记录纸的下方。
——交流总结:不同测量工具测出的结果是不同的。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喷泉 篇7
1.通过看看、玩玩、比比等活动,初步了解喷泉形成的简单原理。
2.能细心观察,大胆操作,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现象。
3.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水盆、水、可乐瓶(顶部钻孔)、每人两根吸管(一根直,一根弯)、毛巾。
活动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出课题
师:瞧!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瓶子里装着水,除了水,上面还有什么?有了洞洞,瓶子里的水会怎么样呢?
师:老师有个本领,能让这个瓶子变成一个喷泉,你能吗?想不想试试?
(评析:活动一开始,开门见山、设疑激趣,既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又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自主探索,领悟新知
1.徒手制作喷泉。
师:孩子们成功了吗?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把瓶子里的水喷出来的?
请幼儿讲述自己的想法,并演示玩法。
师小结:小朋友们真棒!都想出了好办法,用力挤瓶子、砸瓶子做出了喷泉。
师:除了这样做,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制作喷泉呢?
2.借助材料制作喷泉。
师:老师这儿有两根吸管,你能用它帮忙做出喷泉来吗?动手试试看。
师:孩子们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请个别幼儿演示操作自己的方法。
师:同样用了两根吸管,为什么有的孩子成功,而有的却不成功呢?问题在哪里呢?请小朋友们两两合作,玩一玩,找一找,成功的秘诀在哪儿呢?
师:谁来说一说,你发现了吗?
师小结:原来,要想把喷泉做成功,是有秘诀的,首先把直的吸管放在水里,弯的吸管呢?插入瓶内,但是不能碰到水,然后对着弯的吸管吹气,就能做出喷泉来啦。
师:小朋友们真棒!很快就找到了制作喷泉的方法和技巧了,想不想再来试一试?
幼儿再次操作。
3.开展喷泉比赛。
师:这次喷泉都成功了吧,为什么水能从吸管里喷出来,变成喷泉呢?
师小结:是的,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但是它会占地方,而且它很有力气,我们对着吸管吹气,空气就跑到了瓶子里,把水挤了出来!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喷泉。
师:我们会做喷泉了,想不想来个比赛?比一比,看谁的喷泉喷得高,喷得远?
请幼儿自由组合,两人一组进行喷泉比赛。
师: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比赛结果及喷泉喷高的原因。
结论:对着吸管用力地吹气,就能让喷泉喷得高、喷得远。
(评析:从徒手制作喷泉、借助材料制作喷泉到开展喷泉比赛,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相辅相成。自主操作贯穿始终,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去发现、去分析、去思考,从而找到答案。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希望尝试的欲望,又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正确的科学态度、方法和技巧。)
三、活动延伸,拓展提高
师:刚才我们对着吸管吹气,就做成了喷泉,那如果我们对这吸管吸气呢?又会有什么奇妙的事情发生呢?
师:如果两根吸管都伸进水里,能不能做出喷泉来呢?请小朋友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玩、试一试,下次我们一起讨论,好吗?
大班数学:有趣的车牌 篇8
1.学习将3个数字、4个数字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感知数字在车牌上的运用。
2.在比较、观察中发现简单的规律,并能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展示板、车牌若干、黑色水笔。 活动过程:
一.车牌的身上有什么
*观察讨论车牌上有些什么。
&(出示小汽车)开来一辆小汽车,可是它不能开到马路上,这是为什么?
&(出示车牌)这是什么?
&车牌上写着些什么?
二.有趣的车牌
*尝试用3个数字编写车牌。
&车行老板给你三个数字,请你来设计一块车牌。尽量和别的小朋友设计的不一样哦~
*总结3个数字的排列组合方法。
&介绍下你设计的车牌是怎样的?
*尝试用刚才新学的方法用4个数字排列组合来设计车牌。
&新一批的小汽车需要用4个数字来编写车牌号码,想想可以编出多少种车牌呢?
*1.在已有开头数字的车牌上编写号码;2.部分车牌的开头数字已标明;3.自行用4个数字编写车牌号。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蛋》 篇9
1、学习用计量的方法进行实验纪录.2、感知(大小不同的)蛋在水中能否浮起来与水中盐的多少有关。方法:学习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实验纪录。能力:观察、比较教学准备:a)教学实验材料:以组为单位,每组实验材料有:鹌鹑蛋、鸡蛋、鸭蛋各两个,装有水的水槽三个,盐若干,勺子一个,漏勺一个,搅棒一根,擦手布一块,纪录笔每人一支。b)科学术语及词汇:计量。c)可能的难点:为什么有的蛋是躺着的,有的蛋是立着的。d)学生的课前准备:知道在水中放盐能让蛋浮起来。e)实验纪录:每人一张猜想的表格,每组一份实验纪录的表格,全班一份实验结果总表。有趣的蛋(1)猜想表蛋的名称放几勺盐鹌鹑蛋 鸡蛋 鸭蛋
有趣的蛋(2)实验结果表蛋的名称放几勺盐(1)放几勺盐(2)鹌鹑蛋
鸡蛋鸭蛋
有趣的蛋(3)全班实验结果表第几组蛋的名称放几勺盐(第一次实验)放几勺盐(第二次实验)1鸡蛋
鸭蛋
鹌鹑蛋2鸡蛋
鸭蛋
鹌鹑蛋
3鸡蛋
鸭蛋
鹌鹑蛋4鸡蛋
鸭蛋
鹌鹑蛋
f)时间安排:40分钟左右。教学过程:a)情景引入:“把鹌鹑蛋、鸡蛋、鸭蛋放在水中,怎样才能让它浮起来?”b)预测猜想:小朋友猜一猜,把这些蛋(鹌鹑蛋、鸡蛋、鸭蛋)放入水中要用几勺盐才能浮起来呢?并把猜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c)问题探讨:探讨在水中放几勺盐这些蛋才能浮起来。(有的孩子说:“我觉得鸡蛋放8勺盐可以浮起来,我觉得鸭蛋放3勺盐可以浮起来。”还有的孩子说:“咱俩猜的有点一样,鸡蛋和鸭蛋猜的一样,鸡蛋放8勺盐可以浮上来,鸭蛋放9勺盐可以浮上来。”)d)分组实验:
1、分组实验与猜想比较(1)出示实验结果表,幼儿观察。(2)幼儿分工合作,逐次进行实验并纪录结果。(*一名幼儿观察纪录,一名幼儿放盐,一名幼儿搅拌并取放蛋,其中一组幼儿讨论结果。*实验表现:有的放盐时放了一大满勺盐,有的放了大半勺盐;有的组是纪录总数,有的组是放一勺盐就画一个勺子。)(3)小组内部个人将猜想纪录与小组实验纪录进行比较。
2、小组内将三中蛋的结果进行比较。(教师:“你们看一下纪录表,你发现什么了?”幼儿:“鹌鹑蛋有的盐最少,鸡蛋比鹌鹑蛋用的盐多一勺,鸭蛋比鹌鹑蛋多3勺,鸭蛋比鸡蛋多2勺。”教师:“为什么?”幼儿:“鹌鹑蛋最小,鸡蛋有点大,鸭蛋最大”)
3、小组之间将实验结果进行比较。(1)小组推选一人讲述自己组的实验结果,教师在总表中进行纪录。(2)幼儿观察总表,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比较,并讲述自己组的实验方法,证明自己的实验结果最准确。*比较各组实验总表。(教师:“为什么你们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呢?”第一组的孩子说:“我们组的筷子搅的时间长。”请负责放盐的孩子示范乘盐的多少不一样:有的一满勺,有的大半勺。)*比较各族实验材料,发现问题。(通过比较,幼儿发现有的蛋是站着的,有的是躺着的。)(有的孩子说:“我们组的鸡蛋是躺着的,你们组的蛋是站着的。”另一个小朋友指着躺在水里的蛋说:“躺着的水婚,里面还有盐,站着的水很清。”还有的小朋友说:“有的蛋露出来的多,有的露出来的少。”)e)实验纪录:幼儿在表格中进行实验纪录f)集体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发现小的蛋放的盐少,就会浮起来,大典的蛋放的盐多才可以浮起来。发现有的蛋是躺着的,有的蛋是立着的,有的里面还有盐。活动评析:
1、教师有的导语指示不太明确。如:小朋友先商量,然后来分工。
2、表格设计不太规范,不利于幼儿横向比较,表格如下:
有趣的数学活动课 篇10
一、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准备若干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
二、教学过程
(课上每4~6位学生分为一个学习小组)
活动一:把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棱二等分,然后沿二等分线把正方体切开(如图1)
(通过操作,进行方法引领)
问题1:观察其中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学生1:8个。
问题2:其中二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学生2:0个。
问题3:其中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学生3:0个。
问题4:其中各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学生4:0个。
活动二:把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棱三等分,然后沿三等分线把正方体切开,(如图2)
(通过操作,继续让学生回答)
问题5:观察其中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学生5:8个
问题6:其中二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学生6:12个。
问题7:其中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学生7:6个。
问题8:其中各个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学生8:1 个。
三、得出规律
同样地,如果把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棱分别进行四等分、五等分、……n等分呢?所得小正方体表面的涂色情况如何?
(小组合作操作,交流探索)
学生9:因为一个正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所以将正方体的棱进行等分后切开,所切得的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只能是8个顶点处的小正方体,所以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是8个,而将正方体的棱n等分后,每条棱上就有(n-2)个小正方体二面涂色,共12条棱就有12(n-2)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每个面上有(n-2)2个,共6个面,共有6(n-2)2个,各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n-2)3个。各种情况的小正方体个数可列表为:
教师:很好!结合正方体顶点数、棱数和面数,得出各面涂色不同的小正方体的个数。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正是我们研究数学常用的归纳法。
四、问题拓展
如图,若干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按一定规律在地面上摆成一个大正方体,若将露出的表面都涂上颜色(底面不涂色),则第n个正方体中,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二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各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通过学习小组操作、合作交流,可用类比的方法去研究分析)
学生10:第一个图形可以看成是将一个大的正方体的棱长二等分;第二个图形可以看成是将一个大的正方体的棱长三等分。类推,第n个图形可以看成是将一个正方体的棱长(n+1)等分。因为底面不涂色,所以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只剩下4个,而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为每条棱上的(n+1-2)个共8条棱,再加上底面上四个顶点处的4个小正方体共[8(n+1-2)+4=8n-4]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是每个面上有(n+1-2)2个,共5个面,有5(n-1)2个,再加上底面四条棱上的4(n+1-2)个,共5(n-1)2+4(n-1)个。各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每层有(n+1-22个。共有(n+1-2)层,再加上底面上有(n+1-2)2个,所以共有(n-1)3+(n-1)2个。
可列表为:
教师:太捧了!用类比的方法得出了解这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有趣的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1
1.对声音感兴趣,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2.能分辨乐音和噪音,知道噪音的危害。
活动准备:
1.录有鸡鸣声、流水声、汽车声,乐音和噪音的录音。
2.各种能敲击的物品:鼓、黄豆、饼干盒、碗、瓶子、筷子、杯子等。
活动过程:
一、感知声音,引发兴趣 。
教师播放声音(鸡鸣声、流水声、汽车声)
师:小朋友们,你们听是什么声音呀?
二、探索不同的声音。
1.寻找生活中的声音,探索生活中的物品怎样才能发出声音,找出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了解“振动”。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能发出声音呢? 瞧,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些,你们能让它发出声音吗?待会儿请你们试一试、玩一玩,玩好之后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让它发出声音的?
(2)幼儿探索游戏
(3)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2.了解声音强弱与用力大小和振动幅度的关系
提问:刚才啊,你们每个人都敲了一样东西,敲出来的声音一样吗?
怎样敲可以使它的声音大一些呢?(用力敲)
怎样敲可以使它的声音小一些呢? (轻轻敲)
三、小实验《黄豆宝宝跳舞》,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
1.将黄豆放在鼓面上,敲击鼓面,观察发生的现象。
2.讨论黄豆宝宝会跳舞的原因。
3.再次进行实验,把一只手放在鼓面上,敲击鼓面,感受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
小结:各种声音,都是由于物体振动所引起的,敲鼓时听到鼓声,同时能摸到鼓面的振动;人能讲话时由于喉咙声带的振动。
四、认识乐音和噪音。
1.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哪种声音好听?
小结:优美好听,听起来很舒服的声音被人们称为乐音;刺耳、难听、杂乱的声音让人听了心烦,称为噪音。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乐音,哪些是噪音。
3.说说噪音对我们身体的危害?听到难听的噪音时我们应该怎样做?
4.幼儿结合自身生活说说怎样才能避免发出噪音?
5.教师总结:
小朋友知道了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不同物体发出声音不同。好听的声音是乐音,难听的声音是噪音,今后我们要多听乐音,保护自己的耳朵,不要听噪音,自己更不能发出噪音。
五、听音表演,结束活动。
大班健康活动:有趣的布袋 篇12
1.学习双脚并拢拉住布袋的提手往前跳。
2.乐意参与玩布袋游戏,体验闯关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布袋。
3.三段轻松愉快的音乐。
活动出处:
原创
活动过程:
一、热身入场,激发兴趣
1.四列纵队踏步入场: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跟布袋做游戏,好吗?
2.律动热身。
二、游戏:我是小袋鼠
1.自主练习,练习双脚站在布袋里学小袋鼠跳。
2.交流经验:两脚并拢,拉住袋子的两个提手用力向前跳。
3.再次练习
三、小袋鼠闯关
1.小袋鼠跳过小树林。
2.小袋鼠跳过高高低低的小路。
3.小袋鼠跳过有宽度的篱笆。
4.小袋鼠依次跳过小树林、高高低低的小路、有宽度的篱笆。
四、放松游戏:舞龙
1.幼儿合作把布袋连接起来变成一条龙
大班数学活动:简单规律 篇13
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事物间的简单规律(自然现象及特定的规律)。
2、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3、体验思维训练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三种排列规律的范例条各一(○□○□○□;○□□○□□○□□;○□△○□△○□△);“奇妙的书”课件(封面是彩虹,从第一页到第七页依次是一颗红色的草莓、两只橙色的橘子、三根黄色的香蕉、四只绿色的西瓜、五只青色的苹果、六颗蓝色的梅子、七串紫色的葡萄:图片几组(从儿童到少年到成人再到老年人;从树芽到小树再到大树;从鸡蛋到小鸡再到母鸡,等等)。
2、学具准备:操作纸、记号笔、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各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人: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今天我们座位排列的顺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有一组图形宝宝排列的顺序和我们很相似,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
二、基本部分
1、依次出示三种排列规律的范例条,请幼儿读一读每张范例条上的图形是什么,发现了什么规律。
(1)出示范例条○□○□○□,提问:有哪些图形宝宝在排队呀?它们的队伍是怎么排列的?它们的队伍后面还可以怎么排呢?它们的队伍排列得很整齐,我们用字母来表示可以看得更清楚,用A表示圆形,用B表示正方形,它们的排列规律是怎样的呢?(引导幼儿AB AB AB分组,教师在范例条的下方记录,帮助幼儿小结规律。)
(2)出示范例条○□□○□□○□□,提问:看看它们是谁?都是怎么排的?它们的队伍后面应该怎么排列呢?它们的排列规律是怎样的呢?(引导幼儿ABB ABB ABB分组,教师在范例条下方记录,帮助幼儿小结规律。)
(3)同样,出示范例条○□△○□△○□△,引导幼儿小结ABC ABC ABC排列的规律。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奇妙的书”,找出书中的规律。
(1)引导幼儿观察“奇妙的书”从封面到第三页。
封面是彩虹,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第一页上是一颗红草莓;第二页上是两只橙色的橘子;第三页上是三根黄香蕉。请幼儿依次猜猜后面几页上有什么,是怎么猜的。(按照页码猜水果的个数,按照彩虹的颜色来猜水果的颜色。)教师肯定幼儿的猜测,再引导幼儿完整地阅读大书,发现书中的规律。(水果的个数跟书页数一样都是从少到多;水果的颜色跟彩虹颜色排列的规律一样,都是从红色到紫色。)
(2)引导幼儿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有规律的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现象和事情,比如说人的生长规律(出示图片)都是从小慢慢长大,最后变老。植物也是这样(出示图片),树从树芽到小树苗慢慢长大,最后变成大树……鼓励幼儿将自己知道的事物的规律和现象与同伴进行交流。
3、幼儿操作活动(自由选择操作材料)。
(1)看图形找规律,用字母表示出来。
(2)按照排列规律粘贴图形。
(3)按照动物生长的规律,排列图片。
(4)按照植物生长的规律,排列图片。
幼儿展示操作结果,教师进行评价。
三、结束部分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鸡蛋 篇14
1、体验探索鸡蛋的快乐。
2、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分辨生、熟鸡蛋的几种方法。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准备:
1、人手一托盘,盘内有一小筐(筐内有两个鸡蛋),一只小碗,一条小毛巾。
2、活动室:清水、软垫、手电筒、暗箱,电火锅。
过程:
1、教师出示两个鸡蛋(一个生,一个熟),请幼儿说说鸡蛋的特征,请幼儿猜
哪一个是生鸡蛋,那一个是熟鸡蛋。小朋友能用什么方法在不敲破蛋壳的情况下分辨出生鸡蛋和熟鸡蛋?
2、请幼儿动手操作。
幼儿端着混在一起的小筐鸡蛋,利用手电筒、软垫、清水等材料,自由探索分辨生、熟鸡蛋的不同方法。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进行个别指导。
3、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操作后得出的结论。
教师请幼儿介绍哪一个是生的,哪一个是熟的,是用什么方法分辨出来的。并当场敲破鸡蛋检验生、熟鸡蛋,帮助幼儿归纳出生熟鸡蛋。
4、共享鸡蛋。
一个老师带一半幼儿把自己分辨出来的熟鸡蛋剥壳,一个老师带一半幼儿把分辨出来的生鸡蛋煎炒,与大家共同品尝。
反思:
这个活动来自幼儿的生活,鸡蛋是幼儿在活动中最常见的东西,活动开始让孩子们分辨熟鸡蛋和生鸡蛋,他们露出茫然和好奇的表情。请幼儿说说能用什么方法在不敲破蛋壳的情况下分辨出生鸡蛋和熟鸡蛋?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测:有的说根据颜色的深浅来分辨;有的说用摇的办法来分辨;有的说在地上滚来分辨;有的说根据轻重来分辨;有的说用转的方法来分辨。。。。(幼儿积极主动参与,表现出浓厚的探索兴趣。)孩子们开始操作尝试。(在这操作过程中,我发现幼儿不知道怎样来拿鸡蛋玩,生鸡蛋破了好几个。)我请幼儿回到座位,对他们说:鸡蛋宝宝还有话要对你们说。我模仿鸡蛋宝宝孩子们提出要求玩鸡蛋时要轻拿轻放,并示范。有了这个要求,在操作时幼儿都小心翼翼地玩。在孩子们探索中,我重点观察、引导孩子用手电筒来分辨。(在操作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手电筒很感兴趣,在桌子上玩起手电筒。可能在生活中孩子们没有用光来分辨东西的经验,我自己就拿着手电筒在暗箱里操作,嘴巴轻轻地说:分出来了,我知道熟鸡蛋和生鸡蛋。拿着手电筒玩的孩子被我吸引过来,我趁机引导他们怎样用手电筒来分辨生鸡蛋和熟鸡蛋。孩子们津津乐道的玩起来。)孩子们在交流共享经验时,对自己手里的两个鸡蛋又混淆不清。(引导孩子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商量讨论,一致通过在熟鸡蛋上做标记。)再次操作并提出尝试用别的方法来分辨,我不断提醒幼儿分辨好了贴上标记。(能力强的孩子很快就就分辨好了,我就请他帮助能力弱的孩子或者再去尝试其他方法,或让他们找个朋友先交流。)请幼儿介绍哪一个是生的,哪一个是熟的,是用什么方法分辨出来的。并当场敲破鸡蛋检验生、熟鸡蛋,我帮助幼儿及时归纳出生熟鸡蛋的分辨方法。同时和孩子一起来动手剥鸡蛋,煎鸡蛋,共同品尝鸡蛋。这里是这个活动的高潮,让孩子体验享受劳动的成果和快乐。
大班户外活动《有趣的椅子》 篇15
活动目标:
1、探索椅子的各种玩法,充分练习近平衡、跳等动作。
2、喜欢与同伴合作,体验运动的挑战与快乐。
3、懂得遵守游戏规则,有保护自己身体的意识。活动准备:
1、小椅子若干、大椅子四把、小旗八面(4红4黄)。
2、磁带:《兔子舞》、《运动员进行曲》、《我是人民小骑兵》。
3、布置场地。(2个跨栏,4个平衡木,1个大椅子山洞,最后一个小椅子,上面各放上两面不同颜色的小旗)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师:小朋友们,首先请你们来和老师做一下准备运动,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带领幼儿跑一圈,听音乐《兔子舞》,师生自由做椅子操。提椅子,举椅子,按音乐跳跃,转圈,做完运动,“请你跟我这样做”,老师坐到椅子上,音乐停止。
2、教师引发幼儿探索椅子玩法的兴趣:小朋友们,椅子除了可以做操,还可以怎么玩,请大家开动你的小脑筋,来想一想,看谁想得玩法多,小朋友们,你们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和同伴一块玩。但是,老师要提一个小小的要求,你们在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二、活动展开:
3、幼儿每人一只小椅子,自主地进行探索,走、跑、跳等动作,可以合作将椅子拼起来成跨栏、平衡木等。教师注意观察幼儿,发现创新的加以表扬,加强安全保护。
4、展示自己的玩法:幼儿个别展示自己玩椅子的方法,教师和其他幼儿给予肯定和表扬。
5、小朋友们,你们真棒,你们探索了这么多种玩法,老师为你们感到自豪,下面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椅子的玩法,好么?幼儿分成2组,(以备2位老师照看),集体练习椅子玩法:跨栏、走平衡木、跳跃、举杠铃。
6、小朋友们,你们练习地非常好,下面我们就玩一个游戏,叫做运动员大比拼。你们肯定都见过电视上播放的体育节目吧,电视上的运动员勇敢么?他们勇于拼搏,你们愿意向他们学习,争夺冠军么?下面我们来分组进行比赛(放音乐:《运动员进行曲》)。幼儿分成4组,分别取名字,红队,黄队,绿队,蓝队教师交代玩法,提出要求,幼儿游戏:跨栏——平衡木——钻洞,然后拿上小旗,回来接力,将小旗交到另一个小朋友手上,另一个小朋友跑跑到目的地,换另一个颜色的小旗返回,依次类推,最早到达目的地者为胜,游戏结束后,教师针对情况,及时表扬鼓励。
7、最后我们来玩一个小朋友非常喜欢的游戏:抢椅子(个别孩子可以休息)最后胜出的小朋友发奖。
三、结束阶段:
1、教师小结:表扬大胆勇敢、不怕困难、遵守规则的幼儿,肯定所有幼儿。
2、教师喊拍子,与幼儿一起做放松运动。
3、幼儿听音乐《我是人民小骑兵》,并做骑马动作,将椅子带出场地,结束活动。
四、活动延伸:
1、让幼儿以“玩椅子”为主题绘画,并展出,与家长一起共赏。
【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测量】推荐阅读:
大班数学有趣的房子05-14
大班数学有趣的格子11-23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有趣的房子06-18
有趣的一寸虫大班数学教案09-01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10-18
大班上学期数学教案《钓鱼真有趣》11-18
大班数学活动《神奇的图形》09-23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自然测量》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