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课题开题报告暨实施方案(精选4篇)
教研课题开题报告暨实施方案 篇1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研究》
课 题 实 施 方 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国际化市场竞争的需要,现代和谐社会急需创新型、合作型人才。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从小就应该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中学阶段是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关键时期,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从当前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存在的问题来看,《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现实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
上述现状,是我们开展此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现实背景。通过本课题研究,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适应时代挑战的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互补性。在学生自主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实现由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的转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组织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打破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助于造就学生,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通过合作学习研究,促进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的深入开展,将过分追求课堂表面上的热闹,实际意义上仅仅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由浅层面引向深入,在实施语文合作学习策略中寻求可供操作的方法,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帮助。让教师真正走进新课程,构建新课
程,真正理解合作的真谛,对合作的内容、时机、小组构建、引导参与、教学评价等要素能够有效把握,在合作中建立生生间、师生间的真诚友谊,创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促进合作学习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的形成。做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创设合作氛围,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合作学习方式,使之在农村中学教育这块亟待开发的黑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合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受各国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广大中学教师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的研究、实践中来,并有效地将其运用到学科教学之中。
目前,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各地各校在深入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和研究。注重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探究性品质,让学生的思维更具独立性、深刻性和灵活性。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互助,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扩大学生课堂学习参与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教师课堂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定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平等中的首席”。充分发挥了合作学习的群体功能,促进了个体学习,使合作学习与个性化自主学习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很多专家、教师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其成功的经验给了我们如下启示:合作学习应该是严密而有序的;合作学习应该是多方位的交流与互动,即交互式的;合作学习应该是有效的,即要求做到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度探究。当然,在探索和实践中,也有一些所谓的“合作学习”,学生犹如天马行空,表面热烈,实际收效甚微;有时课堂上的合作学习过于格式化,合作学习效果不佳。
三、课题关键词界定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开展合作学习,要给学生群体一个共同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能协商解决,能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中的冲突,对个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转变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探索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寻求农村中学语文合作性学习的有效策略。
2、通过研究,帮助农村中学学生改变学丠方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弚合作学习意识,培养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团结合作的精神뀂
研究内容:
1、农村中学语文合作性学习障碍的成因的研究,即了解农村中学学生合作性学习障碍的成因,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协作意识,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2、从合作形式研究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即从组建小组、人员分工等方面研究合作学习有效形式。
3、从合作内容研究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即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在课外学习中,选择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
4、从合作时机的把握研究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即研究合作学习安排在什么教学时段最有效;合作学习安排多少时间最有效;语文课堂是否都要安排合作学习才有效。
5、从教师角色定位研究合作性学习的有效策略。即从合作学习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探求合作学习有效指导策略。
6、从过程评价中研究合作性学习的有效策略。即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实施教学评价,探求合作学习有效评价策略。
五、课题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在研究中应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自主性原则:在研究中应着眼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提高,着力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3、实践性原则: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在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得以提高。
4、合作性原则:就是要学生之间构成一个学习整体,为完成共同的任务开展互助性合作学习。
六、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对全校中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拟订改进计划,引导一线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使教育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2、文献研究法。通过电脑,借助有关书籍,查阅国内外有关中学语文合作学习的论文、著作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和优秀经验,这样有助于课题组成员丰富研究知识,开阔研究视野,启迪研究成员的思维。
3、经验总结法。总结我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经验,为课题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
4、访谈问卷法。召集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或座谈讨论,听取他们的 一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把课题研究引向深入。
5、案例研究法:深入课堂,对案例中的小组合作活动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作考察,特别是学生学习的参与面及教师参与调控的力度作定量与定性的分析。
七、课题研究的阶段划分及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
1、组织全体成员及实验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做好课题研究准备工作。
2、申报立项。
3、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讨论落实课题研究方案并确定职责分工。
4、课题开题。做好课题研究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2月至2011年11月)
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明确思想,根据研究方案,全面展开工作。通过公开课、观摩课等形式交流、推广经验,开展课题研讨活动,撰
写实验研究报告,注意相关资料的收集、积累、存档。除此之外,加强课题组成员培训学习,邀请专家到学校进行现场指导,积累多方面研究素材,并做好实验归档工作。
4、及时进行阶段性材料积累,撰写阶段性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归类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迎接专家鉴定验收。
八、课题组人员分工
胡彦军: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统领工作,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思路。负责课题的申请报告、实施方案的撰写,并参与具体研究。
白清江:负责课题的阶段简报、阶段小结的撰写与结题报告的撰写,并参与具体研究。
胡新民、孟召军:负责课题论文的整理和收集,并参与具体研究。孟召军:负责课题教学案例的整理和收集,并参与具体研究。胡彦利:负责定时召集课题组研讨并做好会议记录,并参与具体的研究。
九、课题研究的措施及保障
1、校领导奉行“科研兴校”的理念,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课题研究,在人力、物力和经费等方面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2、学校有团结合作的良好科研氛围。既有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学科骨干,又有热心教改、勇于创新的后起之秀。
十、预期成果及形式
阶段研究成果:教学案例,教学论文,阶段总结等。
最终成果形式:研究论文集,案例集,结题报告等。
课题开题报告、实验方案的撰写 篇2
课题开题报告的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类别略有不同。但一般地说,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首先,要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的。其次,要阐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三,要认真、仔细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所做的研究及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写成诸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这个课题要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要比研究目标写得更具体、明确。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以及要“做什么”、“怎么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课题研究的步骤,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性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
(七)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课题研究成果预测即研究过程可能出现哪些情况、问题?研究会带来什么成果?有什么对策?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研究报告、教育论文、专著、软件、课件等多种形式。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课题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要确定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
(九)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需要
研究方案的书写格式
研究方案指在正式开展研究之前制订的研究整体规划,重点在于规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步骤,方案的设计应体现创新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是课题质量高低的反映。
研究方案的基本格式
1、课题名称:要求准确、规范、简洁。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碰到的问题、现状分析。(1)研究的背景:阐述国内外政治、经济和教育形势。(2)碰到的问题:根据现实的需要发现存在的问题。
(3)现状分析:简要分析该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及相关课题研究的状况。2)目的和意义:解决什么问题?价值是什么(讲述解决此问题有什么实际价值和理论学术价值。)
3、研究范围:对研究的总体范围、研究对象、关键概念(变量)和相关模糊概念进行界定。
4、课题研究假设和理论依据
1)研究假设:提出课题的假设和研究假设的基本方法。
2)根据教育学、心理学、政府方针政策,结合本课题分析研究假设可成立的依据。
5、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因变量)指课题研究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实现研究的成果。2)研究内容(自变量)指实现研究目标的各种策略。
6、研究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革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法:找出自变量、因变量及其因果关系,可按照均等性原则实验、控制实验条件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实验。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2)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2)实施阶段
(3)总结阶段:搜集整理资料,撰写课题总结和课题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申报结题鉴定和评审。
7、课题成果形式: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结题报告、论文、专著、软件、教案、课件、网站或产品等多种形式,其中必需有结题研究报告。
8、课题研究的组织和管理 1)课题小组成员分工
2)建立相关制度,确保课题研究成效。
教研课题开题报告暨实施方案 篇3
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与实践研究》课题,是合肥市“十一五”归还课题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HJG09035)。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选题的背景:
1、信息时代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
信息时代悄然到来,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变革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信息化进程不断冲击和改变着教育的行走路线,信息技术给教育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成为人们学习交往的重要技能。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学生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具备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及能力。许多专家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让学生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轻易的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一些问题,同时,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如何着眼于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选择能力,成为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信息素养策略的研究也成为教育实践工作者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如何从整体的角度,有效地整合教学过程,如何从有限的课堂走向广阔的课外,形成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形成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寻找创新信息活动的的途径,培养学生对信息活动的积极情感,有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是当前应该思考的重要内容。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本课题。
2、学生对信息活动热情高涨。
我区每年都举办信息技术竞赛活动和电脑制作活动,学生从竞赛学习中获得丰富的信息素养,学习兴趣浓厚,我们在3-6年开设信息课的学生中组织了一次抽样调查活动,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和网络课堂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信息活动,特别是网络信息活动有特别的兴趣,但在活动过程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却不感兴趣,他们更多地希望开展丰富多彩的的信息活动,有效提高信息素养。学生的兴趣和要求引起了我们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有效性思考。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概念的界定
信息素养:总而言之,信息素养指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和伦理,包括有效地收集、分析、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人们面对信息的主动积极的态度,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掌握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技能,有效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
策略: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能力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的能使学生获得发展和进步的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
2、理论的思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此理论基础上,我们的课堂教学策略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一定的信息环境,提供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合作来实现学生意义的建构。因此,充分利用网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创设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实现人机对话和生生合作交流,才以完成“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意义建构。我们认为,在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的策略,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代表了未来教学发展的方向。
我们的课题着力于在建构主义为指导,探索出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如何在课堂教学渗透信息素养,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综合运用和创新的能力。我们在调查、研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探索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策略。我们认为,教师选择、运用教学策略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是不断优化教学,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探索教学策略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2、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保持学生的对学习活动的持久的兴趣,从信息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探索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
3、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应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捕捉信息的敏锐性、筛选信息的果断性、评估信息的准确性、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应用信息的独创性。使信息技术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育,提升学生获取与
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
4、培养健康的信息社会公民。培养学生正确地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帮助学生真正成为既具有丰富知识和综合的能力,健康的思想,完善的人格,又具有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终生学习能力的信息社会公民。
5、研究新型课程模式下的评价机制。当前课堂教学目标和模式都有了很大的转变,相应的评价机制也应当是全面的,不仅要有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还要有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等因素的评价;既要进行终端评价,更要重视过程评价。总之,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要多元,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6、通过探索培养信息素养的策略促进创新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面对教育教学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要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高位”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整合学校的各种资源、寻求最佳的新的通道、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培养、锻炼和提升,师生互促互进,成为“共同发展体”,促进创新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课堂教学中培养信息素养的策略。
信息技术是学生走向未来社会的钥匙,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组织教学,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从“接受式学习”走向“创新型学习”,培养主动精神、合作精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动机,是形成课堂教学策略的基础。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索:
(1)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信息素养:某种意义上讲,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所以,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个有效的策略。可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得以体现和发展。
(2)在目标递进过程中培养信息素养:学习目标是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目标分解、目标分层是保证全体学生获得发展的策略。学习目标的多层次包括学习水准的多层次和学习方向的多层次。学习水准的多层次是指由于学生在学习起点、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设计课程学习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状况,制定程度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向的多层次是指由于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设计课程目标时要考虑不同学生的需求,制定方向不同的学习目标。
(3)在电脑制作活动过程中培养信息素养:结合电脑制作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电脑制作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作品设计,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火花,形成探索精神和主动态度,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提高。
2、探索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在信息下的课堂教学中,努力促进学
生态度、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激发学生对网络教学的兴趣,是课题研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我们关注学生在开放的网络信息中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健正确地网络伦理观。
3、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过程中信息素养的培养。在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使信息教学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在与学科整全的过程中,提供了广阔地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基础。
4、探索学生的信息创造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在创新意识的驱动、创新思维的支配下,通过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潜在能力,是内化了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信息,让学生品味创造性活动的乐趣,更多的积极、活跃而少拘束地参与信息活动的探索过程,发掘学生创新潜力,感受信息活动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施展才华的机会,是培养学生信息精神的重要途径。
5、探索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信息伦理道德是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指导学生初步认识信息对社会的重要性;了解信息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遵守网络指南,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培养信息的责任感。
五、研究的主要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确立研究制度。落实研究职责,分工到位,保证日常研究工作正常开展。
2、加强课题组的理论学习。课题组建立固定的学习机制。经常性组织专家讲座,学习理论文章,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信息,加强课题组的理论学习。
3、利用课堂对话、随机询问、问卷调查的获得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比如低年级小朋友喜欢卡通人物、小动画等,高年级小朋友的兴趣,为教学设计提供题材。
4、研究适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教学设计
课题组成员及时将自己平常的教学灵感反馈给课题组,课题组成员一起探究形成教学设计,并对这个教学设计进行实施、反思、总结、再形成。
5、将以上研究的教学设计在学校中进行教学研究,对每次教学实践,课题组成员都要进行讨论、反思、小结,以整理和提炼出比较系统的、富有成效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操作策略。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手段:
1、文献法。搜集有关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策略与实践研究方面的书籍、论文及网络资料,通过分析整理比较,对信息技术素养的定义、培养策略、工作方法等做一个全面的界定,为本课题研究建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针对新课程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要求,设计调查问卷,对中小学生
进行调查,全面了解中小学生目前信息技术素养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行动研究法。具体情况如下:(1)自我积累提升
鼓励教师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以及丰富的专业学科资源库,自学更多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并开展《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策略与实践研究》专题讲座,为教师们的自学指引方向,通过课题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实践
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理念更新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的整体优化。同时不忽略传统教学技能有效性的挖掘和利用。
(3)实行“四个一”工程:要求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每学期根据自己的研究进展提供以下材料:一篇本学期研究反思、一个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课件、一份多媒体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篇信息技术研究论文。使教师在竞争、研究中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新课程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设计开发《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达标标准》。探索新课程下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策略和实践研究方法,制定“新课程下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方案”。
建立和完善新课程下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评价体系。
七、课题实施计划:
1、课题启动和初步研究阶段(2009.4-2009.12)
此阶段是收集信息、资料、制定课题计划,落实课题组成员,对课题方案进行论证,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着手开展研究,创建课题研究专题网站。
2课题研究全面深入开展阶段(2009.12-2011.12)。
此阶段是课题研究的关键阶段,课题的各项研究目标深入开展,依据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原则,中小学同步启动,分阶段全面实施,全面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尽快让科研成果转化为教研工作实践。
3、课题结题阶段(2011.12-2012.6)。
此阶段汇编论文集、案例集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结题
八、课题的组织及队伍:
课题组组长:左 广
课题组成员:马俊、阮继军、万敏
课题分工:
左 广:统筹课题全部实施过程,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制作并维护课题网站。
马 俊:组织实施初中阶段课题内容研究,协助课题组做好其他各项工作。阮继军、万敏:组织实施小学阶段课题内容研究,协助课题组做好其他项工作。
1、课题专家组:
方 惠(合肥教育局课题规划办主任 教研员)陈略韬(合肥市教育局信息技术教研员)田 钰(合肥市教育局信息技术教研员)王兴桥(瑶海区教育局副局长、教研室主任)傅 京(瑶海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英语教研员)
2、课题主持人:左广(合肥市瑶海区教研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
3、参加人员:本课题分两大组,中学组与小学组。以下又分为若干个子课题,具体由各校英语教研组长和兼职教研员承担。
九、预期课题成果
1.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论文集、案例集
3.《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达标标准》
4.新课改背景下《新课程下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方案》 5.课题专题网站
6.课例、学生信息作品汇编库(光盘)
十、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专业保障:教研室提供及时的专业保障支持,同时争取上级教科研专家的指导;
2、经费保障:教育局提供研究经费。
3、理论学习:定期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及国内外成功的研究经验。
4、实践对象:瑶海区多所学校参与研究,提供研究场所,并且给与大力支持。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
教研课题开题报告暨实施方案 篇4
我校课题——《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是我市教科所批准的区级立项课题,经过有关领导专家的悉心指导和课题组的精心筹备,今天正式开题。我代表本课题研究组向大家宣读本课题的开题报告暨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即本研究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传授知识建立在对学生片面认识的基础上,而学生只作为接受的主体,没有形成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的培养,达到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因此,从教师方面,培养健全学生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使学生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实现,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与幸福,从而变信心不足为充满信心,从而想学、乐学,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虽然我校今年生源质量不高,但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小班额,每班平均30人。小班额教学能有效地把握全体学生整个教学矛盾发展过程或教学交往过程,不仅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完善和发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品德、情感、意志、审美和能力等个性人格的不断养成。一句话,在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实践生活
能力和生命价值意义得以确立和生成。而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全是七年级老师,所以我们就想,从现在开始,每个人都认真学习自主学习理论,并能密切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应用到实际中去。三年以后,是我们的课题结题的时候,也是这些孩子们毕业的时候,我们期盼着双丰收!
另外,在省、市、区以及学校全面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探索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很有实在意义的一件事,但这需要一个系统全面的研究,可以说开展此项课题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我校学情的需要。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本课题着力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评价”的能力培养策略,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变封闭、被动、接受式的教育方式为开放、主动、探究式的教育方式,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平等的育人氛围和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评价的过程中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本课题研究所达到的目标
1、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实现高效教学。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针对数学学科特点,独立选择学习的步骤和方式,有较强的选择、评价、研究信息和问题的能力,促使学
生的个性化健康发展,使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3、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成为主动发展的人
4、探索并形成“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的操作摸式和
实施策略。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进行的是以规律性知识为主要载体的归纳式方式的策略进行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归纳方式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就一节课而言的,主要由两个教学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研究,指围绕本
节课的基本结论的研究。第二个层次是拓展研究,指围绕上述第一层次
获得的基本结论作纵向或横向扩展性的研究。
(1)提出问题:①教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创设
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情境进行观察、思考、交流,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②直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进行导入。这样的导入有利于
激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进入真实的自主探究。
(2)发现和猜想:避免让学生凭空瞎想。有三种合理猜想的依据:凭
直觉的猜想、凭经验的猜想、凭类比的猜想等练习提前到新授前直接
作为课堂引入的问题。还可以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直接让学生类比猜
想提出问题。
(3)自主探究、验证猜想:①采用归纳推理的方式获得结论。在归纳方式的探究性学习中,一般以不完全归纳的方式,通过举例来验证猜想。②通过举反例的方式否定结论。
(4)归纳概括结论。这是从一个特殊问题出发,归纳和抽象出一个
普遍存在的一般规律的概括提升过程。教师不要过分要求学生的结论和
教材中的完全相同,而是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研究获得的结论。教师要灵活运用和驾驭“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
五、研究步骤和方法
1、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12.1—2012.3)
⑴学习相关理论,明确研究意义。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把握自己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学习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了解与自主学习相关的语言学习观以及实现自主学习所需要的条件,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引导者、组织者、解难者的作用,也有利于教师积极地介入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过程,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最佳学习效果.⑵成立实验班级,明确实验对象。①、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意见达成一致,形成教育合力。
②、做学生的思想动员。动员书的主要关于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的内容、要求、意义几个方面,师生达成认识一致。
③、建立学生档案袋,深入了解班级每个学生的情况,做详细记录。(越详细越好),这个档案袋的内容将会在每天的晚上不断丰富。目的是通过档案袋管理加强了解学生,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④、充分了解新的班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水平状态,以开展针对性的措施。这里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谈话、家访、调查以前的任课老师等等方式进行全面了解,做到有的放矢。
⑤、对学生的管理和要求:
科学分配四人异质小组;科学落实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体系;科学制定教育惩罚措施;科学民主地制定班规班纪。
⑶撰写实验方案,培训实验人员,制定实施计划,做好前期一切准备工作。
实施阶段(2012.4—2014.6)
在课题实验阶段,实验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总结、调整、修订方案过程;课题组成员按计划实施研究,整理和分析资料,建立学生发展个案,实验教师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有价值的论文、经验总结或案例分析。
总结阶段(2014.7—2014.12)
对研究所获取的材料、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整理有关成果,召开课题鉴定会、申请结题。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
坤梅,中教一级教师,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组织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及时推出研究成果负责撰写,实验的终结性研究报告及成果汇总。
课题组成员:
刘梅,中教一级教师,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负责组织课题组成员拟定实验计划 组织实施课堂活动的安排
祥云,中教二级教师,课堂实验教学的材料收集及整理。
六、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
2、教学案例集
【教研课题开题报告暨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设立校级教研课题方案07-10
课题式教研07-17
校本教研课题06-16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09-12
屈原镇中心学校《校本教研与学校发展关系研究》课题结题报告09-29
英语组教研课题计划06-26
初中思想品德课题教研08-13
教研课题阶段性总结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