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信息公示系统

2024-10-03

全国信息公示系统(精选7篇)

全国信息公示系统 篇1

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

直接登录入口: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www.gsxt.gov.cn/

拓展阅读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于3月10日15时,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邀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就“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澎湃新闻记者:刚才,我注意到张局长在谈到第一个问题时,提到假冒伪劣产品,这个问题也与打假有关。

我的问题是,这么多年民众的感受是假货源源不绝,有一些地区造假甚至是公开化、规模化,您认为应该建立怎样的长效机制才能彻底遏制假货?还有舆论呼吁像治理酒驾一样打假,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谢谢。

张茅:假冒伪劣问题可能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比较长期困扰的问题。

每一次新闻会上大家都会提到这个问题,而且每一个消费者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都对这个问题感到很头疼、很烦恼,恨不得明天一天就天下无假,我也非常理解。

工商总局作为市场监管的主要部门,我们感到这个问题确实值得高度重视。

因为我国13亿消费者,假冒伪劣商品对市场经济的环境、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程度确实很多、很深。

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仅假冒商标侵权商标案件去年就查处了2.8万件,包括各个企业、各个互联网的平台,也对打假工作做了很多工作。

但是问题仍然存在。

比如互联网网购的投诉五分之一是假冒伪劣产品。

针对这个问题,要继续做好一下工作。

张茅:第一,落实好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这方面已经制定了不少法律法规,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在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即将出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包括商标法、广告法,实际上都对假货如何处理作出了规定。

这些法律法规要真正落实好,企业要自律,政府要加强监管。

第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刚才讲到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把造假的企业、受到处罚的企业公示在这个系统上,使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刚才说到,很多企业在公示系统有不良记录,他在很多方面就受到限制。

最近我看到一些例子,比如出国签证,有一些使馆很重视这个系统,出国签证拒签,企业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使馆告诉他,你这个企业有不良记录,所以企业赶紧跑到工商局问怎么把这个不良记录移出来。

张茅:第三,加大惩戒力度。

最近我也注意到,一些企业家像马云提出来要加大惩戒力度,像打击酒驾一样打击造假行为,我是赞成的。

我认为,一个是需要严格监管,再一个是需要依法进行。

马云也举了例子,觉得造假线索比较多,真正处理的比较少、比较轻。

总的看,在市场环境中,不仅是造假,其他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违法成本也是比较低的。

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现在由于建立了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有一些企业反映,说你罚我钱,罚我100万、200万,我不在乎,但是要给我公示出去,对我的杀伤力更强。

我觉得,加大惩戒力度,最终是建立信用系统,如果这个企业没有信用了,就不是100万、200万的问题。

最终要建立起企业自律、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系统。

张茅:有两个根本的理念,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现在还不完善,有的法律法规还没有落实。

二是建立信用体系。

到什么时候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了,法制健全了,假货问题才能够大幅度地减少。

我还不敢说哪天“天下无假”,现在不管是哪个国家也不敢说天下无假,这也是大家的一个愿望。

只能是不断地减少,“天下少假”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我注意到一些企业是非常欢迎企业信用信心公示系统的。

企业要自律,要比谁的效益好、质量好,要比谁不生产假货、不销售假货。

这个工作不能是纸上谈兵,我们要抓好落实。

我们也要建立这样的评价体系。

一个市场上假冒伪劣是在逐渐增加还是逐渐减少,作为衡量工作的目标。

将来工商总局包括市场监管部门每年总结自己工作,向社会发布的时候,看看和大家的感受是不是一致。

谢谢。

全国信息公示系统 篇2

煤矿是个特殊行业, 目前尚没有关于煤矿综合自动化和信息化方面的雷电防护技术规范。

2012年5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监局下达煤炭行业标准化修订计划 (安监总煤装【2012】35号文) , 由郑州煤炭工业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负责起草, 已于2015年4月11日通过煤炭行业煤矿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

目前已完成报批稿公示版, 等待颁布。

1 标准编制目的、适用范围和原则

雷电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受到重视。该规范编制目的是为防止或减少雷电对煤矿信息系统造成的危害, 保护人员生命和安全生产。在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下, 对煤矿信息系统防雷总体性能和安全要求进行规范管理, 体现行业标准为行业安全高效、健康发展服务的宗旨。

该标准适用于煤矿信息系统所属井上地面设备的防雷设计、施工、验收、维护及管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治理、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将外部和内部防雷措施协调统一, 综合防护。力求既科学又切合国内各区域煤矿自身实际情况。体现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对标准化提出的新需求, 标准间互相协调、互为补充, 确保煤矿信息系统防雷从设计、施工到最后日常维护有章可循。

2 关键内容及解读

2.1 目录编排

该规范共13个章节。第1章范围, 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 第3章术语定义。第4章和第5章引入雷电防护基本概念、雷电防护分区、雷电防护等级及防护措施;从第6章到第11章, 针对集控中心、入井口通信线缆、计量电子衡器系统、移动通信等具有煤矿特色的防护部位 (信息系统) 进行技术规定;第12章节“施工及验收”和第13章节“管理与维护”, 针对本行业特点作了具体规定。

2.2 定义“煤矿信息系统”

该规范三易其名。在工程实践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借鉴《煤矿安全规程》现版、最新公示版[1]、最新版[2]和专家论文[3]中的流行称法, 综合研讨其标准系统而得出。

煤矿信息系统 (Coal Mine Information System)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直接为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信息化服务的人机系统。主要包括:煤矿监控系统、煤矿监视系统、煤矿通信系统、煤矿生产与经营管理信息系统。

2.3 确定煤矿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分类

依据GB50343—2012[4]和《煤矿安全规程》现版、新版公示版、最新版的规定, 根据煤矿信息系统的安全特性, 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 将煤矿信息系统雷电防护A/B/C等级分类进行确定划分 (表1) , 分类中体现了强制使用系统、推荐辅助系统、一般应用系统。

2.4 选定防护区域 (信息系统) 及对应防护措施

针对煤矿信息系统布局和应用特性选定防护区域 (信息系统) 及对应防护措施。

(1) 从安全角度、雷击后造成影响等方面对煤矿调度和集控中心所在建筑物、提升井架、瓦斯抽放泵房、主要通风机房进行分析论证, 直击雷防护, 根据GB50057—2010其他防雷措施[5]、QX/T 150—2011[6], 按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进行设计和施工。

(2) 依据《中国电信电源、空调维护规程》和GB 50343—2012, 确定交流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与防雷接地等组成共用接地系统, 按接入设备中要求的最小值确定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值;共用接地系统电阻宜不大于1Ω, 煤矿信息系统接地电阻宜不大于3Ω。

(3) 参照SH/T 3164—2012[7]等规范, 煤矿集控中心所在建筑物、提升井架的直击雷防护, 系统设备的安装位置距建筑物外墙内壁或建筑物基础柱距离宜大于1.5 m;对抗爆抗震结构建筑物, 系统设备的安装位置距建筑物外墙内壁或建筑物基础柱距离宜大于1 m的要求。

(4) 依据GB 50343—2012、GB 50174—2008[8], 当集控中心设置未选择在建筑物底层中心部位时, 集控中心建筑物基础梁柱内自然金属部件构成的大房间屏蔽未满足设备运行电磁环境要求时, 应设置金属屏蔽网或屏蔽室更完善的室内法拉第笼屏蔽。

2.5 法拉第笼式电磁屏蔽装置

在集控中心建筑物内部建造一个金属六面体, 将各种微电子设备置于其中;屏蔽装置分为四面墙体、天花板、地板以及门窗等区域。

(1) 屏蔽材料, 选用导磁率高的小密度金属网格或金属板等电磁屏蔽材料;四面墙体选用金属板厚度宜不小于0.6 mm, 如金属面夹芯板;天花板选用金属网格或金属铝板材料, 如600 mm×600 mm的微孔铝天花板;地面屏蔽层, 在防静电地板下用0.2 mm×20 mm或0.1 mm×40 mm的铜箔带, 铺设600 mm×600 mm网格模式, 且与地板支架互联连接;门窗屏蔽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3 mm2、网孔小于80 mm×80 mm的金属网格, 用不小于16 mm2的软铜线与地面铜箔网格屏蔽层可靠连接。

(2) 各区域屏蔽层金属板每间隔500 mm应焊接或用不小于2.5 mm2的软铜线可靠连接, 集控中心大屏幕支撑支架, 选用不大于600 mm×600 mm的金属网格并与各部分屏蔽层连接, 构成电气贯通接入等电位接地系统。

(3) 电磁屏蔽装置应选用截面不小于25 mm2软铜线与室外接地系统可靠连接 (可多处连接) 。

(4) 采用防静电地板, 其金属支架间应互相可靠连接, 或在金属支架底部采用0.1 mm×20 mm铜箔带构成与支架一致的网格, 铜箔带交叉处用锡焊接。互相连接的金属支架或网格铜箔带应采用10mm2的铜带 (扁平铜网编织带) 与地网或屏蔽层连接 (不少于4处) , 铜带一端加线鼻后与地网或屏蔽层连接, 另一端用锡焊接。

2.6 外部防护措施

依据GB 50057—2010、GB 50343—2012、GB50689—2011[9]等规范, 煤矿信息系统集控中心建筑物接闪杆、接闪带、架空接闪线、接闪网格形式、提升井架采用接闪杆方式, 对其常用材料使用圆钢或扁钢所选用金属材料的材质和规格进行明确、详细规定。

对使用引下线和接地体所选用金属常用材料的材质和规格, 圆钢或扁钢、多股绝缘铜芯线缆或热镀锌扁钢、圆钢等材料的采用、选择规格进行了科学规定和技术要求, 提高直击雷的防护能力。

禁止利用提升井架自身作为接闪杆的接地线;避免雷击时雷电流通过井架形成电磁场, 对井架附近的弱电设备造成干扰和破坏;避免在进入井下的电缆上产生感应过电压过电流, 提高井下设备的安全等级。

提倡利用框架式建筑物基础柱的柱内主筋作为暗式引下线使用;同时禁止集控中心范围内的基础柱主筋作为引下线使用。

提倡建设共地系统: (1) 是直击雷设备接地和室内电子设备接地形成共地系统; (2) 人工接地体和建筑物自然接地体形成共地系统; (3) 各区域的接地形成共地系统; (4) 建设整个煤矿场区的共地接地系统。

2.7 内部防护措施

依据国标GB 50057—2010、GB 50343—2012、GB 50689—2011等, 首先对煤矿信息系统集控中心所采取接地等电位设计作了科学论证。当集控中心中信息系统信号频率达兆赫兹等级, 采用Μ型网格形等电位模式, 通过多个等电位连接点接入共用接地系统中。集控中心中信息系统规模相对较小、低频率 (千赫兹等级) 、易受干扰的控制室等局部设备, 采用S星形等电位连接模式。信息设备金属外壳、线缆屏蔽层应与接地系统各部件之间有大于10k V、1.2/50μs的绝缘。对于信息系统规模比较大, 设备类型复杂且抗干扰能力低下, 集控中心可采用接地等电位混合模式, 将M和S型模式优点组合设计在一起, 消除杂频等干扰。

在煤矿信息系统集控中心雷电防护中, 根据建筑物集控中心实际情况、具体位置、建筑面积, 对采取何种汇流排连接工艺作了技术要求, 设备仪器有了更可靠防护保证。

根据防护目的、信号类型、安装地点、安装方式, 正确选择电源线路浪涌保护器和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在不影响和改变应用系统的特性和可靠性上加以区分。煤矿信息系统要求信号浪涌保护器的箝位电压应满足网络系统接口的需要, 工作电压及电流应满足系统的要求, 对雷电响应时间应在纳秒级;信号浪涌保护器还应满足信号传输速率及带宽的需要, 其接口应与被保护设备兼容、信号浪涌保护器的插入损耗应满足通信系统, 作了进一步要求。对煤矿信息系统集控中心线缆引入方式、线缆连接工艺、电缆屏蔽接地、集控中心屏蔽等技术规格和标准作了详细规定和要求。

2.8 规定了“入井口信号电缆浪涌保护器”要求

入井口线缆防雷措施有2种: (1) 通信线缆从调度机房通过全程地下敷设方式布线, 从入井口引入井下; (2) 通信电缆不能全程地下敷设时, 应在入井口部位安装“入井口信号电缆浪涌保护器”装置进行防护。

提升井架宜采用接闪杆进行防护, 设置单独引下线及接地系统, 距离其他系统接地不得小于5 m, 接地电阻阻值不大于10Ω。

“入井口信号电缆浪涌保护器”采用装配式浪涌保护器, 也可以采用内置集成式浪涌保护器或通用式浪涌保护器, 禁止使用安全栅 (其他部位不限制) 。入井口信号电缆浪涌保护器防护, 应根据线路的工作频率、传输速率、传输带宽、工作电压、接口形式和特性阻抗等参数, 选择插入损耗小、分布电容小、近端串扰指标适配的浪涌保护器;最大持续运行电压 (Uc) 应大于线路上的最大工作电压1.2倍, 电压保护水平 (Up) 应低于被保护设备的耐冲击电压额定值。

2.8.1 主副井入井口安装防雷保护装置的必要性

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煤矿安全规程》[2]的第489条规定“矿用有线调度通信电缆必须专用。严禁安全监控系统与图像监视系统共用同一芯光纤。设备应满足电磁兼容要求。系统必须具有防雷电保护, 入井线缆的入井口处必须具有防雷措施。”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要求及检查验收暂行办法》要求“机房及入井通信电缆的入井口处应具有防雷接地装置及设施”。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煤矿井下通信联络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 (试行) 》规定“调度机房及入井通信电缆的入井口处应具有防雷接地装置及设施”。

入井口部位将从井口进入井下的通信线缆分为2个分区, 地面为LPZ0B区, 井下为LPZ1区, 入井口区域刚好是2个分区的界面;在防护界面上根据GB50057—2010, 必须安装雷电防护装置。

2.8.2 安全栅和浪涌保护器的区别

安全栅是利用控制回路的能量来达到防爆要求的。本安防爆回路和防雷是2个不同的概念。安全栅有限制电流的作用, 会起到一定的防雷效果, 也可能是带浪涌保护型的安全栅。浪 (电) 涌保护器SPD, 浪涌保护器主要应用在防雷上, 用于保护电子设备工作电压瞬间升高 (幅度可能达到额定工作电压的几倍至几百倍) 时, 不会造成电子设备损坏。真正的直接雷击, 其放电电流可达3 200 k A;在附近通过地电位变化或电磁耦合引起的间接雷击也可能高达几千伏;一个距离电缆或建筑物100 m的雷击放电, 可能在电缆上感应6 k V/3 k A的电压浪涌。若真正的雷电耦合在安全栅上, 那就不是数字信号的高低电平不准, 而是安全栅早被烧坏了。

2.8.3 关于部分浪涌保护器采用本安型的说明

《贵州大西南矿业有限公司煤矿防雷电若干管理规定》:“入井信号线必须在入井处装设熔断器和避雷器, 建议使用有煤安标志的矿用本安型通信线路避雷器。”

MT401—1995《煤矿生产调度通信系统通用技术条件》[10]:“煤矿生产调度通信系统的防爆型式为地面普通型兼矿用本质安全型。系统中从总机引出的用户线应采取避雷措施。系统及系统中所有本质安全型设备及本质安全电路均应符合GB 3836.1及GB 3836.4的规定, 并通过国家法定防爆检验单位审查检验合格。”

为了提高调度通信线路的安全等级, 避免对通信线路本安特性的破坏, 要求在入井口部位使用的浪涌保护器必须为本安型认证产品。

2.8.4 对入井口信号电缆浪涌保护器的研究

入井口信号电缆浪涌保护器结构由机柜、安装板、线槽、屏蔽措施、浪涌保护器、分线端子、告警监测系统、接地端子等组成[11]。

综合GB50343—2012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参数表5.4.4和GB 50689—2011中“表9.5.8计算机网络及各类信号线防雷器设置和选择”, 结合施工常用信号防雷器的类型和参数, 确定入井口信号线缆浪涌保护器雷电防护区为LPZ1/2, 浪涌保护器导通流量宜大于3 k A。

2.8.5 入井口防护装置自身的安全要求

按照MT/T1032—2007[12] (与后面参考文献不对应, 需作者核实) 规定, 在入井口处LPZ0B/LPZ1防护界面应设置本安型信号浪涌保护器集成箱 (柜) 装置, 外壳防护等级IP54。

2.8.6 不宜含压敏电阻型浪涌保护器的理由

最常见的压敏电阻是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 (MOV) , 电流—电压特性曲线具有高度的非线性。压敏电阻或突波吸收器所能承受的能量或功率有限, 不能提供持续性的过电压保护。持续的过电压会破坏保护装置, 并对设备造成损害, 并可能有着火的危险。

根据生产本安型浪涌保护器厂商网站资料:压敏电阻具有中等的放电能力, 在信号线路保护中采用的压敏电阻放电能力为5 k A以下, 响应时间中等, 约25 ns;残压比气体放电管小许多, 没有续流问题。但它容易老化和电容较大 (1 000~10 000PF) ;老化是漏电流造成的。泄漏电流会引起测量数据误差, 电容较大会使信号极大衰减。因此, 压敏电阻不适合用在较高灵敏度的测量电路和较高频率 (100 k Hz以上) 的通信电路中, 特别是在本安防爆型SPD中不宜采用。

2.9 规定了安装浪涌保护器规格及通信设备

“监视监控系统防护”方面, 传输线路采用光缆连接时, 进入集控中心交接箱处做等电位连接接地;监视监控线缆应避免使用架空线路, 尽量远离铁塔, 并采用屏蔽电缆或穿金属管埋地敷设, 电缆屏蔽层和外部防护屏蔽体两端应接地。传输光缆两端端口处不必设置浪涌保护器作了技术要求。

对同轴电缆传输使用浪涌保护器选择作了技术规定;保证插入损耗应不大于0.2 d B、驻波比不大于1.2, 工作电压及电流应满足系统要求, 同轴浪涌保护器最大输入功率能满足发射机最大输出功率需要, 同轴浪涌保护器标称放电电流应不小于5 k A, 同轴浪涌保护器与同轴电缆接口应具备防水功能。

对监视监控系统的前端设备摄像机、探测器、传感器供电的使用和雷电防护作了技术规定, 应根据设备性能参数选择适配浪涌保护器防护;无有效防直击雷的监视摄像头, 应在固定摄像头云台位置附近设置接闪器, 引下线与接地系统连接材料规格配置应按技术规定选择。

“计量电子衡器防护”方面, 其控制室低压供电电缆应埋地引入, 金属护管长度不得小于15 m埋地敷设;采用金属铠装屏蔽层的电缆屏蔽层两端应接地, 各种信号电缆使用的金属线管两端须与接地等电位系统连接。室外秤体平台传感器信号电缆屏蔽层应连接接地等电位系统;计量电子衡器控制室内敷设接地汇流排, 将室内设备就近与接地等电位系统可靠连接;计量电子衡器整个秤台用截面积不小于16 mm2的绝缘多股铜芯导线一根或多根与共用接地系统连接, 并对接地阻值作了技术规定。

计量电子衡器控制室的进出信号传输线上被保护设备端口处应适配安装信号浪涌保护器。对网络交换机、集线器、光电端机、监控设备的供配电箱内加装适配的两端口电源浪涌保护器规格参数作了具体规定。采用ADSL网络连接专线时, 应接入信号浪涌保护器或ADSL分离器传输数据方式, 雷电防护作了细致论述。

“现场总线系统雷电防护”方面, 煤矿信息系统现场总线系统主控制器端为重要防护部位, 在总线接口卡端安装信号类浪涌保护器, 其交流电源安装电源类浪涌保护器和系统辅助设备浪涌保护器, 防护选择配置规格参数作了具体规定。

“煤矿移动通信系统”的防护, 将地面天线和天馈线作为防护对象。地面天线主要是针对直击雷的防护, 采取措施使其处于LPZOB内, 对其接地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说明;天馈线针对感应雷进行防护, 对其加装浪涌保护器的形式、要求、安装方式、接地等方面进行规定。特别指出, 煤矿移动系统处于集控中心内部或附近时, 其接地应和集控中心的接地系统等电位连接, 形成共用接地系统。

2.1 0 针对煤矿信息系统特殊性规定的具体要求

对新建、改建、扩建煤矿信息系统项目, 其配套防雷装置, 应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用。设计施工检测单位及人员应具有相关资质资格。所选防雷产品应取得国家认可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检验合格证。并应同时遵守国家气象主管机构相关防雷设施设计审核与验收规定。建设单位或委托监理单位负责施工监督。

雷电防护项目完工后, 由工程监理单位或由建设单位组织对施工安装质量作出评价。应按照施工计划进度及时跟踪检测验收, 单项工程合格时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

施工单位提交竣工申请后, 由建设单位组织使用、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的代表进行验收。应由施工单位提供竣工图及电子文档。待验收项目除应符合本标准外, 还应符合GB 50601—2010[12]的相关规定。检验不合格的项目不得交付使用。

煤矿信息系统防雷工作, 各单位应指定归口部门进行管理。防雷装置应定期进行外观检查和全面检查。宜在每年春季进行检测, 强雷电活动地区和重要建筑物宜增加检测和维护次数。防雷装置投入使用后, 归口部门应建立管理制度。对防雷装置的设计、安装、隐蔽工程图纸资料、测试记录、雷害损失、改进措施等均应及时归档, 妥善保管。

设计施工验收管理方面的要求应与国务院简政放权改革一致。根据气办发〔2015〕22号文, 在开展防雷装置设计审核行政审批时, 不要求申请人提供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开展防雷装置竣工验收行政审批时, 不要求申请单位提供防雷产品测试报告。新建、改建、扩建建 (构) 筑物防雷装置检测[13], 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新建、改建、扩建建 (构) 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报告, 改由审批部门委托有关机构开展新建、改建、扩建建 (构) 筑物防雷装置检测。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13], 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报告, 改由审批部门委托有关机构开展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

3 结语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5〕13号) 》, 政府主导制订的标准由6类整合精简为4类, 分别是强制性国家标准和推荐性国家标准、推荐性行业标准、推荐性地方标准;市场自主制订的标准分为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

建立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篇3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一个主要措施就是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监管制度,而企业信用监管制度的关键是建立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近两年,为推动简政放权,国家工商总局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转变政府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其中广为社会关注的是由工商部门牵头建设的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也就是俗称的“全国一张网”。

就此问题,《中国新闻周刊》近日专访了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马正其。

中国新闻周刊:“全国一张网”建设的背景是什么?当前进展如何?

马正其:2014年3月1日,国家工商总局在全国全面推行商事制度改革。这项改革大大减少了审批环节,方便了企业的注册登记,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比如,2015年新登记注册企业444万户,比2014年同期增长了21%。每天全国新增企业1.2万户。根据我们抽样调查,登记注册半年之内,70%的企业都已开始正常经营,也就是活跃度有70%。在去年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全国新增1320多万就业人员,促进了就业问题的解决,商事制度改革起了很大作用。

商事制度改革是简政放权的重要举措,这项改革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方便群众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就业。

商事制度改革主要体现在“宽进”+“严管”上。“宽进”就是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市场门槛,目前来看已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后面大家最关心的是怎样“严管”,怎样创新监管方式。为了强化以企业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方式,我们推出了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建立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简称“全国一张网”,它是商事制度改革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商事制度改革中,新的市场主体大量涌现,如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不仅是政府关心的问题,也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一个主要措施就是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信用制度,而建立企业信用制度的关键是建立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从2014年开始公示系统的建设,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把所有企业依法应对外公示的信息归集到企业的名下。它把企业登记的一些基本情况,比如法人代表、出资规模等信息,还有企业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归集到每一个企业的名下,使社会各方面都能够随时查询。只要查询这个企业,就能了解到它的基本情况。

另外,工商总局还和其他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联合惩戒机制,比如司法机关、金融部门、税务机关等,对企业的处罚也列到企业的名下。

中国新闻周刊:建立“全国一张网”的意义是什么?

马正其:我认为其意义有四个方面:第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需要。过去政府往往在事前审批上,审得很严,事后监管比较松。现在我们叫事前准入放宽,事后监管从严。如果不加强事后监管,整个市场秩序就会混乱。

第二是促进企业诚信的需要。这张网实质上是个诚信榜。有些企业并不惧怕政府部门的处罚,它最怕处罚信息公开,特别是大企业更怕。我们要充分利用企业信息的公示公开,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形成倒逼机制,使违法失信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第三是推进依法行政,实现部门联合监管的需要。这张网建成以后,所有政府部门的处罚信息都归集到这张网上来,关于企业方方面面的信息都要实现共享共用。

第四是推进社会共治,强化社会监督的需要。这个平台建立起来以后,既可以发挥政府的监督作用,又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任何部门、任何市场主体、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查到对方信用状况。

中国新闻周刊: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企业信用信息统一归集、依法公示、联合惩戒、社会监督”。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马正其:总理这句话实质上把一张网的方向、目标、重点和任务简单明了地说清楚了。

此外,我认为一张网还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企业数量的全覆盖,现在全国近2200万家企业,这些企业的基本登记注册信息在这张网上都有。

其次是数据归集大容量。主要归集了四方面的信息:企业注册登记的信息;企业年报公示信息;各个部门处罚信息;有诚信的社会组织对企业评价信息,如消协、行业组织、大数据公司等。

第三是这些信息记入每一个企业名下。只要企业受到了政府部门的处罚,都要及时、不漏、不重地记入企业的名下。

第四是依法公示。该向社会公布的信息必须按照法律向社会公布。前面所说的四个方面的信息全部在网上公布。这张网是公开的,政府部门和社会都可以查询网上信息。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企业使用“一张网”的情况如何?

马正其:可以说,企业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从这两年的情况看,企业信息公示率都达到了85%以上,超过了过去83%左右的年检率。

从2015年抽查的结果看,有275万户企业被纳入了经营异常名录,多半是由于没有公示年报信息,或者公示信息存在弄虚作假,占到了整个企业总数的12.8%。也有一些企业,在主动改正自己的违法行为,改正后就可以从经营异常名录中移出。企业纳入经营异常名录之后,如果在三年内不改正,就会被纳入严重违法企业的名单,就是所谓的“黑名单”。

目前,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访问量一天已经将近1600万。有一些企业因为纳入异常经营名录,从而失去了招标采购、银行贷款的机会,信用监管的威力日益显现出来。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要工商部门牵头做这件事情呢?

马正其:这是因为工商部门掌握了所有市场主体的登记注册信息,各类市场主体从“生”到“死”都必须经过工商部门登记备案,数据的权威性、全面性很强。

另外,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不应只看做是工商部门的系统,而是各级政府的,只是由工商部门来主要牵头建设而已。

中国新闻周刊:在推行全国“一张网”建设过程中,是否遇到过什么阻力或困难?

马正其:当然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部门之间认识不太统一,开始不愿将信息归集上来。对于新形势下的改革举措,大家的认识总有一个过程,我们也很理解。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还是国家各个部委,大家积极性越来越高,都很支持很重视。我们想的是在今年底把“一张网”的框架建立起来,明年部分投入使用,两年时间,全面完成。我跟很多省交换过意见,大家都赞成这件事。

中国新闻周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中级职称评定公示-全国通用 篇4

中、初级、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目前均为社会化评审,实施个人自主在网上申报,存档单位和用人单位审核盖章,评审服务机构组织评审的方式,为便于申报人和单位对申报程序和申报材料的了解,现将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1、在申报之前,首先应认真阅读市人事局转发的本职称评审工作的文件,认真阅读与本人所申报的技术资格有关的政策性文件。

2、按照文件要求,参加外语、计算机、专业课的考试。

3、对照申报人员的条件要求,确信本人符合申报条件;

4、按照“申报材料要求”进行准备,根据本人申报的专业,按时在网上申报,并将申报材料按时报送到相应的评审委员会,同时交纳评审费。

5、如不符合申报条件的申报人员,均属于破格申报范畴。应首先查阅京人发[2001]66号文件中的附件一,如符合简化破格条件的,可直接申报,不符合的应填报“破格审批表”,经市人事局批准后方可申报。

教育论文.经济.管理.医学.计算机.建筑.施工技术论文,工程技术,社科类,企业管理,经济管理论文,农业论文,金融论文)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大学学报征稿,教师职称,医生职称,护理职称,经济职称,经济师职称,计算机工程职称,政工职称,会计职称论文写作指导,职称****代发表服务快速发表!

联系老师:帅老师

联系电话:***、***

全国信息公示系统 篇5

2014年重庆市全国军转表彰对象公示

重庆市第六次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军转安置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军转工作者

拟推荐对象公示 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主动接受监督,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现将全国“模范军转干部”拟推荐对象殷地明、魏春红,全国“军转安置工作先进单位”拟推荐对象九龙坡区委组织部、江津区人力社保局、市军转培训中心,全国“先进军转工作者”拟推荐对象罗金权、李勋予以公示。按有关保密规定,涉密岗位人员不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从2014年4月21至25日。如有不同意见,可以书面、电话、来访等形式向市人力社保局反映。个人反映问题的,要求署真实姓名。联 系 人: 市人力社保局 向俊梅、谢黎

联系电话: 86868618、86867195、86868622(传真)联系地址: 渝北区新牌坊1路1号 邮政编码: 401147

先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4年4月21日

重庆市第六次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 军转安置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军转工作者

拟推荐对象名单

一、模范军队转业干部(3人,其中1人为涉密人员,不公示)

殷地明,男,汉族,1964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重庆索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党支部副书记。

魏春红,男,汉族,1970年2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市工商局南岸区分局南坪所所长。

二、军转安置工作先进单位(3个)九龙坡区委组织部

下载文档点击http://bj.offcn.com/html/junzhuangan/?wt.mc_id=bk2436 查看更多军转干考试信息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江津区人力社保局 市军转培训中心

三、先进军转工作者(2人)

罗金权,男,汉族,1963年3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市人力社保局军转处调研员。

李勋,男,汉族,1963年6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沙坪坝区人力社保局军转科科长。

军转考试网

公考社区军转论坛

军转干部安置考试交流群汇总

全国信息公示系统 篇6

中小河流治理是当前我国水利投资建设的重点之一, 按照国家有关规划, “十二五”期间全国共将实施5 000余条中小河流9 243个治理项目, 投资总额近2 000亿元。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实行分级管理, 其中水利部和财政部负责对全国中小河流项目的前期工作、建设进展、资金使用实施监管, 省级部门对辖区内中小河流项目的组织实施负责, 县市级部门负责组织项目法人, 项目法人组织开展项目实施的具体工作 [1]。基于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特点, 水利部、财政部在监管工作中面临以下困难:

1) 监管的范围广。9 243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点多量大面广, 分布于全国31个省及新疆建设兵团的2 500余个县级行政区。

2) 监管的层级多。治理工作涉及中央、省、市、县和项目法人5个层面, 因此监管指令下达、项目信息上传需要通过较长的管理链。

3) 监管的指标多。前期工作方面包括立项审批的合规性、前期工作进度、质量等;资金方面包括资金分解进度、地方资金的配套情况、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奖励资金的分配使用等;工程管理方面包括工程进度、质量、投资完成率、工程管理的规范性等。这些指标收集汇总和分析整理工作量较大。

4) 监管的手段少。中小河流治理等点多面广的中小型项目, 目前的监管手段较为单一, 采集信息通常是通过临时下发通知, 层层发放表格, 然后逐级向上汇总的方式, 采集和分析需较长时间;督导问题的过程, 常常是逐级下发通知, 时间长效果差, 缺少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撑, 而且很难有针对性的督导落实到项目和负责人。此外, 大量工程资料也难以进行系统化的全面收集整理。

针对开展监管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 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监管, 研制开发全国中小河流治理管理信息系统 (以下简称信息系统) ,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完善监管措施, 提高项目和资金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1 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1.1 用户分析

信息系统是基于水利部对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全局监管, 以及各级水利部门分级管理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实际工作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开发的, 用户分为水利部、流域机构、省、市、县等5级。部级用户管理系统规划项目库, 分省下达中央投资, 掌握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进展情况;省级用户管理本省项目初步设计指标, 分解中央、省级项目到具体项目, 掌握全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进展情况;市级用户掌握本市中小河流项目和资金安排情况;县级用户统一管理和填报本县中小河流相关信息, 包括县级资金安排、项目投资完成、工程进展等情况;流域机构用户可以查看本流域相关项目情况。

1.2 业务分析

信息系统侧重于水利部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全局监管, 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级用户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的要求, 具体如下:

1) 满足项目全过程管理的需求。以全国规划内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为管理的基本元素, 以项目生命周期为线索, 满足规划信息管理、初步设计审批、工程实施、监督检查、绩效评价等业务信息管理的需要。

2) 满足专项资金管理的需求。满足中央资金下达、分解、拨付、使用等相关流程信息的记录及统计和分析的要求, 对资金的流向及时间进度进行跟踪和管理;满足地方资金下达、拨付、使用等信息汇总统计管理的要求;满足投资来源分析的要求。

3) 满足中小河流治理相关资料管理的需求。满足项目和资金管理各环节审批及部分技术文档登录、存储、整理、筛选、调取等工作需要。

2 信息系统设计

信息系统设计遵循“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的设计理念, 根据系统需求分析确定系统的功能模块, 力求功能全面、实用。同时, 注重“以技术激发需求、以创新促进应用”, 合理确定技术路线 [2], 丰富界面展示方式, 提高人机友好程度, 促进用户更好地使用系统。

2.1 总体架构

根据信息系统功能划分和用户需求, 采用B/S的架构, 部署于水利政务网, 遵循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框架结构, 共分为用户层、表现层、业务层、数据层及硬件层。信息系统以业务逻辑为核心, 表现层与业务层相分离以降低系统层次间的耦合度, 从而灵活地使用多种技术实现表现层的业务操作与信息展示 [3]。信息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业务应用层以业务功能为核心, 包括水利项目投资管理和统计2大子系统业务功能模块。

业务支撑层充分利用水利部政务网已有的基础 (包括政务网门户及后台管理软件) 进行构建, 并采用软件权限控制与政务网安全认证机制相结合的手段保证系统应用的安全。

信息资源服务层, 依据数据类型的特点选用关系型数据库, 实现对关系型数据的存储及管理。同时选用分布式文件服务实现对各种文件类型数据 (图片、文档等) 的存储, 能有效提高数据访问的便捷性与安全性。

信息系统硬件及网络依托水利部现有政务内网和外网机房及网络资源, 严格按照保密要求, 保证安全性。

信息系统各层遵循水利政务网相关标准和管理要求, 同时依托水利部信息中心安全认证体系, 保障系统安全运行。

2.2 功能设计

2.2.1 数据交互与共享

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确定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为基础建立项目库, 列入项目库的项目包含项目前期工作、资金下达、投资完成和工程形象进度等数据信息, 以及各业务阶段相关的文件档案、工程影像资料等。各级水利部门按照水利部有关要求, 根据业务权限和项目实时情况定期更新数据及文档资料, 基于网络平台进行业务交互和数据交换。投资下达和完成信息, 自部、省级到市县级, 逐级分解填报, 全过程追踪;项目进展信息, 由市县填报, 经省级审核汇总后报送水利部。各级用户依照行政管辖范围共享业务数据和相关文件资料。各级用户填报信息如表1所示。

2.2.2 数据统计分析

对项目初步设计批复情况、投资下达和完成情况、工程形象进展等进行汇总分析, 为投资和建设管理提供支撑。统计方式包括实时统计、历史数据汇总、各行政区汇总统计等, 能够分指标进行排序和筛选。按照全国和省两级, 根据上级管理部门预先设定的数量、进度考核目标及区域平均水平, 自动分析统计结果中存在问题的省份, 并在报表中进行标注。

2.2.3 查询展示

项目所处河段在1∶250 000的电子地图上进行标识, 因此用户可以按照模糊查询、行政区划、地图浏览等多种方式查找项目位置;项目的地图标识内容包含显示工程效果及项目概况的热点信息, 用户点击后能够查询项目的详细信息。此外, 信息系统采用地图渲染的方式, 按照行政区划, 逐级体现省、县两级行政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相关指标的完成情况。

2.2.4 专题展示及提醒

按全国各省、省内各县等不同的范围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以直方图、饼图形式直观展示, 并与地图展示相结合。根据各省投资完成情况, 设立“红黑榜”, 在系统首页高亮显示投资完成率相对较高和较低的省份;对未能按期开工的项目, 在系统首页进行滚动提醒, 点击后显示全部未按时开工的项目。

2.2.5 简报自动生成

信息系统首页包含全国中小河流治理总体情况, 根据统计结果自动更新规划完成情况。能够自动生成月、年报表及文字简报。其中, 文字简报按照水利部工作简报格式排版, 并以文字、直方图、表格多种形式, 对中小河流治理进展情况进行展示, 业务人员对自动生成的简报只需进行适当修改, 即能满足水利部对简报的要求。

2.2.6 督办、公告及查询发送

信息系统提供短消息功能, 水利部业务人员能够通过短信平台向特定人员进行公告或催办;信息系统可根据统计结果, 定期自动向相关人员发送督导短信;相关用户可向信息系统发送查询代码, 系统根据查询请求, 以手机短消息形式将查询结果进行反馈。

2.3 技术路线

按照中小河流系统功能的设计, 为实现部、省、县三级交互业务和共享数据的目标, 根据当前B/S系统开发的主流技术, 运用J2EE技术平台, MVC模型, Struts + spring + hibernate的开发框架组合。结合河流水系关系、治理河段地图查询展示等需要, 应用Web GIS完成地图发布等服务。

2.3.1 J2EE 技术平台

考虑到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长期性, 信息系统选用的技术平台应综合考虑通用性和可维护性, 为此选用开放性、稳定性、通用性较强的J2EE技术平台。J2EE使用多层的分布式应用模型, 提供的中间层框架集成技术, 可以满足高可用性、高可靠性及可扩展性的应用需求, 同时提供对现有应用程序集成强有力的支持, 完全支持Enterprise Java Beans, 有良好的向导支持打包和部署应用。J2EE平台具备“编写一次、随处运行”, 方便存取数据库的JDBCAPI, 以及能够在Internet应用中保护数据的安全模式等特性, 同时还提供对Java Servlets API, JSP, 以及Web Service技术的全面支持。通过提供统一的开发平台, J2EE降低了开发多层应用的复杂性, 增强了安全机制, 提高了性能, 为搭建具有可伸缩性、灵活性、易维护性的信息系统提供良好的平台开发机制。

2.3.2 MVC 模型

信息系统采用MVC模型处理用户的实际业务交互应用, 把用户的业务交互应用按照功能特性分为模型、视图与控制器, 3部分的开发和部署相互独立, 其中1个模型可以有多个视图, 如果用户通过某个视图的控制器改变了模型的数据, 所有依赖于这些数据的视图都联动反映出这些变化。因此, 无论何时发生了何种数据变化, 控制器都会将该信息通知所有的视图, 更新显示内容。

模型是信息系统业务处理的核心, 用来完成信息系统主要的业务功能, 接收视图发来的请求, 并将处理请求的结果返回给视图, 虽然请求是由视图发出的, 但该请求是由控制器转发的, 所以模型所进行的操作相对于视图来说是黑箱操作。这样可以用来封装部分数据, 以满足面向对象的需求。

视图用来显示模型内容, 是显示在用户面前用来与用户进行交互的平台, 信息系统采用JSP+Servlets的方式实现页面的展示。该部分只用来收集数据、显示模型, 以及将用户的请求转发给控制对象。同一个业务流程可能由于处理结果的不同而对应不同的视图。

控制器在Web服务器端对用户的请求做出反应, 创建、配置模型, 并协调模型与视图共同完成用户请求。这里可以将控制对象理解为一个分发器, 它会根据不同用户请求选择不同模型和视图, 并且控制对象不参与业务流程的创建。

2.3.3 Struts Spring Hibernate 技术框架应用

信息系统采用Struts + spring + hibernate的开发框架组合。Struts实现展现层和控制层, spring实现业务逻辑层, hibernate实现数据层的持久化和序列化。

Struts实现用户请求管理, 并做出相应的响应;提供流程控制器, 委派调用业务逻辑和其他上层处理进程;处理页面异常;为显示效果提供一个数据模型;对用户界面进行验证。

Hibernate是一个非常成熟的ORM开源框架, 为Java提供了完善的持久化机制和查询服务, 它的持久对象是基于POJO (Plain Old Java Object) 和Java的集合。Hibernate框架主要实现:数据库链接管理、业务对象存储到数据库、业务对象的查询、非数据库特性处理。

2.3.4 地理信息技术 GIS

在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中使用Web GIS实现河流和治理工程的展示, 以及统计结果渲染等高级应用。Web GIS基于Internet平台进行信息发布、数据共享、交流协作, 客户端应用软件采用WWW协议, 实现GIS信息的在线查询和业务处理等功能。Web GIS核心是在GIS中嵌入HTTP和TCP/IP标准的应用体系, 实现Internet环境下的空间信息管理 [4]。Web GIS由多主机、多数据库与多终端, 通过Internet和Intranet连接组成, 构成客户端/服务器端的C/S结构, 服务器端向客户端提供信息和服务, 客户端具有获得各种空间信息和应用的功能。

在信息系统中, 采用B/S架构通过Arc GISSERVER 9.3及基于Arc GIS Engine开发的图形维护工具实现Web GIS应用, 完成地图发布服务 [5], 实现数据整合、数据存储、信息交换、监测数据采集处理、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业务系统的无缝连接, 相关业务数据可在GIS图上形象、直观地表现。

3 信息系统的部署与运行维护

根据安全、负荷、容灾等要求, 信息系统部署于水利部信息中心, 充分利用信息中心数据库、网络安全、软硬件环境等资源。鉴于信息系统所用的1∶250 000电子地图尚未脱密, 同时考虑到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主管司局使用政务内网的习惯, 信息系统分别部署于水利部业务外网和政务内网。业务外网系统包含除Web GIS以外的全部功能模块, 部、省、市、县各级用户共同应用, 用于动态数据的录入、查询、统计和简报生成。信息系统管理员定期将政务外网系统数据更新至政务内网。政务内网系统除了外网的统计分析、简报生成等功能, 还包含Web GIS相关功能, 为水利部业务人员提供项目地理位置查询、地图渲染等功能。

为保障信息系统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水利部组织专门的维护小组, 负责动态信息的管理维护, 督导和审核地方填报信息, 利用信息系统完成数据汇总统计、简报生成, 并根据系统优化要求, 持续进行系统升级。

4 结语

全国中小河流治理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5 000余条重点中小河流、9 000余个治理项目和近2 000亿元治理投资的动态管理, 在水利项目信息管理模式、基于GIS的统计渲染、图文表关联查询、工程形象进度跟踪、短消息督导查询、项目信息告警、简报自动生成等方面实现了诸多创新。信息系统自2012年初投入使用以来, 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监管效力, 为水利部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全国中小河流治理管理信息系统的成功建设和应用, 在项目组织方面总结出以下3点经验:

1) 业务部门领导的重视与参与。水利部规划计划司领导把信息系统建设作为提高中小河流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多次参与信息系统建设的讨论, 确定了信息系统总体建设目标和基本功能模块划分, 并通过行政措施推进了信息系统应用。

2) 水利部中小河流治理业务管理人员全程参与信息系统各项功能及界面的设计, 提出了许多提高用户体验的技术需求。

3) 建立了专门的运行维护团队, 落实了信息和功能维护的人员, 使得信息系统能够持续推广使用, 并不断进行升级改造[6]。

鉴于全国中小河流治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使用的基础水系图未经脱密, 信息系统GIS相关功能只能在水利部内网使用, 暂不供地方应用。随着近期水利普查电子地图的发布推广, 下一步可将基础地图替换为水利普查电子地图, 并将GIS相关功能部署于外网, 增强系统的实用性。此外, 随着政府监管职能的加强和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工作的启动, 系统将根据实际应用需求不断进行完善。

摘要:介绍全国中小河流治理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工作, 针对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过程中的难点, 对用户需求、软件架构、数据交换、系统部署等方面进行研究, 结合地理信息等技术, 实现部、省、市、县各级用户共同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 为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中小河流,信息系统,监督管理,软件设计,运行维护

参考文献

[1]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R].北京: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09:1-10.

[2]艾萍.水利信息工程引论[M].武汉:长江出版社, 2010:30-32.

[3]张永进, 解建仓, 蔡阳, 等.对水利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议[J].水利信息化, 2011 (1) :10-13.

[4]陆建平, 徐淑芳, 陈军冰, 等.基于GIS组件开发的水利工程管理系统研究[J].水利水文自动化, 2009 (1) :1-4.

[5]卢廷玉, 张艳华.基于Arc GIS Server富户联网地图的客户端开发[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2, 35 (3) :83-84.

全国信息公示系统 篇7

四年来,特别是2012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部署准备工作通知》印发,以及2013年初在贵阳召开的电子学籍系统建设启动现场会召开以来,在教育部领导高度重视、悉心指导下,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会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统筹部署、大力推进,指导各地全面动员、不懈努力、攻坚克难,建成了电子学籍系统,并全国联网运行。各地做了大量工作,付出很多努力。这是“金教工程”的核心项目,是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标志工程,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奠基之作,受到国务院和教育部领导高度肯定,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一是电子学籍系统全面建成。按照小金教工程“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体系架构,电子学籍系统已在32个省份进行了部署,8个对接省份已完成联调接入中央系统。从教育部到学校的五级应用系统已经全国联网并稳定运行。截至2014年8月20日,已有近1.6亿学生信息入库。从6月起,学籍系统迎来第一个应用高峰期,在各地共同努力下,学籍系统初步经受住考验,各省已完成中小学生的升级和毕业工作,近期正在开展学生升学、跨省就学等工作。

二是学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电子学籍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需要上位制度保障。2013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确定了省级统筹、属地管理的基本原则,要求各地具体制定各学段各类学籍变动的条件和要求。截至目前,已有23个省份印发了实施细则或工作通知。在建设应用过程中,针对具体需求,我们不断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为规范数据导出、使用和管理,研究制定了《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导出使用管理规则》,从制度层面保障系统数据安全。另外,还针对办理跨省转学、管理无学籍流动学生、做好升级毕业升学、自建系统对接等工作印发专门文件,逐项建立具体工作制度。

三是各项工作机制逐步健全。为提高系统应用管理工作水平,我们建立了月报和通报制度,从2013年5月份开始,已经发出15期通报,在交流工作情况,督促、指导地方工作,及时解决各类问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应对系统运行和应用问题,我们建立了问题解决制度。通过建立专门的全国教育技术服务平台,为学籍管理员提供在线实时咨询服务。在学籍系统建设过程中,我们还在司内成功建立了调研、例会、培训、全司通报等制度,力争做到人人遵守、常年坚持,为学籍系统科学设计、顺利实施提供了切实保障,有效避免了“拍着脑袋办事、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

四是应用队伍建立并不断壮大。各地普遍建立了应用队伍,形成了覆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学籍管理员与技术支持人员网络。为提高这支队伍的业务能力,我们建立了培训与考核制度,并加大培训力度。培训既解读政策,又安排上机操作,还进行严格考试,以确保培训质量。同时,督促各地全面开展区县和学校管理员培训,将培训情况纳入月度通报。截至2014年7月底,全国多数省份已经完成区县和学校级管理员培训工作。

五是转学等核心业务成效突出。学生毕业升级、招生注册、转学是系统的核心业务,也是推动系统应用的抓手。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时间点,各地顺利完成了毕业结业操作,电子学籍系统已于2014年8月11日顺利完成全国非毕业年级学生统一升级。电子学籍系统高速便捷的特点,极大方便了人民群众,广东至河南的一例跨省转学仅用12小时便全部完成。截至8月20日,系统共完成省内转学206万例,完成跨省转学22万例。同时,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核准,逐渐加快推进了与统计数据有效衔接的步伐。

六是潜在综合效益不断涌现。电子学籍系统采集学生50多个字段个体信息,能够实时更新、为决策提供动态支持,有效解决了原有的数据管理模式层级多、耗时长、信息滞后等问题。2014年7月,国务院领导要了解分年级随迁子女数据,我们依靠电子学籍系统及时提供了详细数据,这在以往很难实现。各地对运用电子学籍系统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贵州应用系统监测学生考勤,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北京利用系统分配生源,控制义务教育学生跨区无序流动;福建依据系统提供的名单配发免费教科书,节约了办学经费。

二、电子学籍系统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

要充分认识电子学籍系统建设应用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突出矛盾,以应用为导向,不断深化建设应用。

一是数据质量亟待提高。电子学籍系统采集的数据不仅量大,而且涉及环节多,各地都下了很大功夫,绝大部分数据都已入库。但仍然存在少数学校漏填漏报、个别字段不全不准、问题学籍还未处理等情况。对接省份普遍存在数据项不完整、对接数据前后不一致的问题,影响了数据质量,限制了学籍系统功能。

二是运行维护不够顺畅。电子学籍系统采用两级部署,各省的运行保障能力直接影响全国系统的运行状态。当前,部分省份数据中心建设进度缓慢,缺乏必备硬件及管理人员。部分省份电子学籍系统出现系统运行较慢、向中央传输数据困难等情况,导致电子学籍系统运行不稳定。少数技术支持人员对相关政策和操作流程不熟悉,难以支持电子学籍系统顺利运转。

三是学籍管理仍待规范。截至2014年8月,还有近10个省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处在研究制定或征求意见阶段,本省学籍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一些地方在学籍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规范、不及时、处置随意等问题。个别地方不落实学籍管理政策,甚至不为学生建立学籍或把学籍作为转学条件,导致个别学生无学籍或学籍转接不顺利,引发家长到教育行政部门上访事件。

四是功能应用不够全面。建设电子学籍系统,核心是为了总体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就现有功能来讲,各地应用并不充分。控制班额、校额,控辍保学等重要功能还没有被普遍应用。就实施综合评价、服务就近入学等特色功能来讲,只有少数地方开始了探索。从总体上看,电子学籍系统还没有实现广泛应用、深入应用和全面应用,还不能成为教育决策的基本依据和主要依据。

因此,部署和推进全面建设应用工作是巩固当前建设成果的当务之急,是解决电子学籍系统建设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是提升电子学籍系统应用水平的根本措施,是深化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改革的关键载体,不容退步,不容懈怠,不容错过。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推进全面应用工作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紧迫感,牢牢抓住当前1 ~2年建设关键期,有针对性解决各地不同问题,明确工作方向和任务,明确机制和责任,锐意突破,狠抓落实,尽快赢得电子学籍系统建设的决定性胜利。

三、电子学籍系统建设须抓住关键环节

一是抓紧提高数据质量。拥有高质量的数据是电子学籍系统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数据质量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各省份要对以学生身份基本信息为核心的数据进行核查,确保数据质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对本省份学籍进行查重、查错,向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问题学籍清单,督促其尽快核查处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按照要求和提示,认真对问题学籍进行逐一核查处理。要优先完成毕业年级问题学籍处理工作。同时,教育部将利用公安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或国家基础人口信息库,对各省上传的学生数据进行核查,并向各省份反馈问题学籍清单。目前,我们要求各省份省内问题学籍处理工作,原则上应于2014年秋季开学前完成。全部问题学籍处理工作结束后,教育部将为每位学生核发全国唯一的学籍号。此前,贵州省和广东省已经率先获得全国学籍号。为支持各地做好核查工作,教育部正在制定科学算法,设计有效模块,核查数据字段缺失情况,为各地查遗补漏提供参考。

二是充分用好电子学籍系统功能。为贯彻《义务教育法》确定的分级管理、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将制定各学段各类学籍变动的具体条件和要求的权限赋予了地方,各地要加快制定完善实施细则,明确办事的规矩和程序,利用电子学籍系统做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籍建立和学籍正常变动、学籍异动的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全面掌握和用好电子学籍系统的延伸功能,服务决策和管理。要应用电子学籍系统监测学生上学考勤情况,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完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管理工作,提高项目实施效果。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监测随迁子女流动情况,提高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水平。在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同时,加快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公平。加强留守儿童管理,建立动态登记监测制度,提高关爱和服务水平。为招生入学提供支撑,控制义务教育学生无序流动,遏制超大规模高中学校,规范招生入学秩序和办学行为。认真将全国学籍系统有关数据与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积极推进电子学籍系统与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的衔接;逐步在教育经费管理中运用电子学籍系统有关数据;逐步在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各项建设中运用电子学籍系统有关数据,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三是开发完善特色功能。各地采集的数据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都应该属于各地。教育部将逐步开放全国学籍系统有关数据,并初步建立数据导出使用管理制度,支持各省份以全国电子学籍系统为基础开发满足地方管理需求的特色功能。各地要根据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及早着手,结合以往应用基础,拟定业务需求,做好顶层设计,进行开发应用,尽早发挥效益。自建系统对接的8个省份要尽快过渡到以全国电子学籍系统为基础开发完善特色功能的模式上来。教育部将对各地特色需求功能开发工作及时跟进,总结肯定探索力度较大、功能成熟完善、应用效果明显省份的经验,并进行全国推广;还将对工作积极、有需求但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省份给予技术支持。

四、电子学籍系统建设应提高保障水平

一是继续提高应用管理水平。应用好电子学籍系统的关键是行政管理和技术队伍建设,要不断提高各级学籍管理员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各地要按照要求尽快完成区县和学校相关人员的系统应用培训,做到不漏一县、不漏一校、不漏一人。还要逐步建立动态培训机制,对于新增功能、新进人员都要培训到位,不留死角。要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实现先培训、后上岗。要对现有学籍管理员定期培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学籍系统不断发展的需求。要健全考评制度,构建分级负责、全面覆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学籍管理员和技术支持人员网络,明确岗位职责,将系统应用和技术支持纳入学校教师职称评聘和工作考核,提高学籍管理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电子学籍系统是管理平台,是服务平台,是我们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窗口,服务做不好,学籍系统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要实现学籍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既需要完善的政策体系支撑,又需要各项政策切实有效执行。建设电子学籍系统是为了更好服务,不能增加关卡和麻烦。各级学籍管理部门和学籍管理人员要深刻理解政策,厘清学籍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关系,避免因政策把握不准做出错误处理,损害群众利益。

二是继续健全各项工作机制。电子学籍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需要不同业务部门的配合,各省要由厅(委)领导牵头,“一盘棋”统筹考虑,指导基础教育、发展规划、财务、教育信息化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应用电子学籍系统是行政工作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教育部门是应用主体,信息中心是技术服务主体,只有两个部门相互配合,加强沟通,才能用最好技术实现最佳应用。现在基础教育一司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就形成了很好的工作机制,坚持每月召开例会,坚持重要问题及时沟通,坚持各项任务共同部署,坚持突发情况共同应对,这种各司其职、各用其长、互通有无、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对学籍系统的顺利建成和广泛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省可以参照教育部的模式,或者结合实际形成本省的工作模式,让电子学籍系统真正服务于教育管理,让信息技术成为助推基础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是继续提高运维保障能力。系统运行维护和技术支持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地要建立保障电子学籍系统正常运行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尽快落实电子学籍系统应用培训、运行维护和技术支持所需经费和人员,并满足持续发展需要,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建立系统运行、维护、应急响应、数据保密等制度,细化要求,责任到人,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建立运行监测机制,及时准确掌握电子学籍系统运行情况。教育部将完善全国教育技术服务平台,健全系统运行问题研判机制,畅通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快速反映和解决电子学籍系统问题的渠道,确保系统运行稳定。

四是继续争取各方广泛支持。电子学籍系统的建成和应用带来了基础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给群众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但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一些群众不理解系统建立初衷,甚至有负面声音。各地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籍政策宣传,详细解读核心政策,让家长了解关键业务。学校要做好服务,在政策范围内尽量满足家长需求,帮助家长解决问题。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正在建设呼叫中心,初期在部里设20个坐席,在各省设2个坐席,接受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电话咨询,一起为群众答疑解惑。要加强系统建设宣传,让社会各界了解学籍系统的建设历程、发展脉络、应用情况,为电子学籍系统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教育部网站基础教育一司的栏目上已经开辟了“学籍系统建设”专栏,作为宣传学籍系统的长期阵地,介绍学籍管理制度和各地工作情况,推广优秀典型。各地要积极发现基层学籍管理、系统应用的先进做法,及时上报,以在教育部网站上进行宣传。各地也要结合实际,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做好宣传工作。

上一篇:李学明--xiug -浅谈石油钻井工程成本控制分析2013092下一篇:《财富无形》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