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说课稿

2024-06-30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说课稿(共12篇)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本框的使用

2.学习幻灯片元素的复制和粘贴操作

教学重点、难点:文本框的使用是学习的重点,复制和粘贴操作是学习的难点

教具:Wps演示软件、多媒体电脑、一些有关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电子报)大家看,这张图文并茂,知识丰富的幻灯片,你们喜欢吗?让我们一起动手做一做!

二.资源幻灯片页面

1.建立新幻灯片页面,单击目录页,选择插入位置,单击“插入”菜单,选择“新幻灯片”命令,选择“空白”版式

2.使用文本框编辑页面

方法:插入文本框,拖动到合适的位置,在文本框中输入文字,设置字体和段落。

3.使用“插入”菜单中的“图片”命令,插入“全国水系图”,调整好位置。

4.给文本框添加边框,在文本框边缘上单击鼠标右键,单击“对象格式”弹出“设置对象格式”对话框,同时设置边框颜色,样式等。

一、制作中华母亲河幻灯片页面

同学们注意:这部分总共包含四个页面,前两幅和后两幅采用了相同的版式,因此只要做出其中的两幅页面,使用文本框的复制与粘贴操作,另外的两幅就很容易得到了。

1.制作长江幻灯片

用上面的方法先建立一张新幻灯片,插入文本框,输入文字,字体字号好大小

2.制作黄河幻灯片

使用文本框复制和粘贴的方法,得到“黄河”幻灯片的版式。

复制的方法:

1.手指按住”shift”键(不要松开),用鼠标左键分别单击三个文本框,同事选中三个文本框。

2.松开shift,单击“复制”按钮,文本框被复制到剪贴板中。

3.新建空白页面,然后单击“粘贴”按钮,就得到了和“长江”页完全相同的页面。

4.把“长江”改为“黄河”,大文本框里的内容改为黄河的说明文字。

四.用同样的方法制作“三峡”和雄伟的壶口瀑布”幻灯片

五.练一练:

1、自己设计制作以上幻灯片

六、作品欣赏

七、小结、质疑: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操作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还需要解决?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2

1. 教材简析

《去年的树》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第11课, 讲述的是:一只鸟儿和树是一对好朋友, 它们相约第二年相见, 可是第二年的春天, 鸟儿飞回来找它的好朋友树时, 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 最后只找到了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 于是, 鸟儿在灯火前唱起去年的歌。课文通过小鸟和树、树根、大门以及小女孩这四组对话, 告诉我们要信守诺言, 珍惜朋友之间的情谊。

2. 学情分析

进入第二学段,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对童话的阅读也有一定的基础。但在阅读这篇课文时, 很容易联想到环保的主题, 而对于课文展示的小鸟的执著追寻、对诺言的尊重、对友情的珍爱往往不容易把握。尤其是从小鸟的四次对话中, 感悟“信守诺言, 珍爱友情”需要深入启发引导, 帮助他们在平淡的语言中体会深挚的美。

3.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 教学本课将要达成如下的预设目标: (1) 学会本课1个生字, 会写4个字, 理解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角色对话, 读出不同语气。 (3) 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童话的特点, 展开合理想象, 体会鸟儿的内心活动。 (4) 领悟小鸟与大树之间的真挚情谊, 明白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

4. 教学重点

(1) 借助语言文字, 展开丰富想象, 体会鸟儿的内心世界。

(2) 领略鸟儿与大树之间的珍贵友情, 学会信守诺言, 珍惜朋友之间的情谊。

5. 教学难点

感悟小鸟对诺言的尊重与对友情的执著追寻。

6. 教学安排

教学本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共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 练习书写;梳理课文脉络, 了解主要内容。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 进行朗读训练, 读出角色语气;展开合理想象, 体会内心活动, 领悟真挚情谊。

二、教法学法

教学本课我将采用引导发现与主体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 借助于多媒体课件,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适时地点拨引导, 理解文本的内涵;巧妙地拓展延伸, 深化情感体验。学习时, 采用课前自学尝试、课上自读感悟、小组角色体验、全班合作交流等学习策略, 注重学生与文本、读者与作者、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及生成, 共享愉悦的教学过程, 努力营造和谐的对话环境, 激发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深刻理解。

三、教学过程

1. 前置学习, 汇报对话

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课时,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布置他们前置学习。课文是通过“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读读课文, 说说文中一共写了几次对话, 分别是哪几次?以汇报对话来奠定第二课时教学的基点, 从而使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唤醒学生的知识储备。

2. 演读课文, 角色体验

(1) 抓住词句, 指导第一次对话。在学生交流汇报课文中的四处对话后, 课件出示第一组对话, 进行朗读品味, 从“好朋友”等重点词语入手, 让学生找出能体现树和鸟儿是好朋友的语句, 抓住“我明年一定回来”体会鸟儿和大树的相依相惜、分手的伤感无奈以及鸟儿的庄重承诺, 而后有感情地朗读, 体会树的期盼、鸟的坚决。

(2) 由扶到放, 学习后三次对话。学生围绕鸟儿与树根、大门、女孩的三次对话, 自读思考, 仔细揣摩鸟儿的心理活动, 感悟它对朋友的牵挂、担心, 履行自己的承诺, 其实这也是鸟儿奉献给大树的最最珍贵的友情。

(3) 演读课文, 走进鸟儿内心深处。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 演读课文, 边读边揣摩体会角色的心情, 并加上自己的动作、神态, 部分语言可以有增改, 然后安排小组在全班汇报表演。

3. 展开想象, 升华情感

学生刚刚表演完, 焦急的心情还没有回落, 我趁热打铁, 引导学生进行最后一段的学习。对表演鸟儿的学生抛出两个问题 (课件) 。与此同时, 继续追问其他的“小鸟们”这两个问题, 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说出鸟儿心中想说的话。

4. 拓展延伸, 深化理解

代大树写一张友情卡, 送给重情重义、信守诺言的鸟儿。这样, 情感的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就完美地结合起来了。友情卡之后是说话、写话练习, 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5. 师生总结, 升华情感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3

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找拱形》。这一课是在前面一课研究了拱形的特点之后,进一步发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认识圆顶形和球形等具有拱形相似特点的弧形结构。2、认识生活用品中的拱形。3、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本课就紧紧围绕这三个活动,扩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提高学生过程与方法的能力。

◆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其科学探究的意识已经较为清晰,探究过程已基本掌握,探究方法更为实用灵活,这已经为其在方法论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在前面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拱形承重的特点已基本掌握。学生具备一定的迁移能力,这是其认知上的储备,为今天的探究成功奠定了知识上的基础。六年级学生,在实验室学习常规的不断熏陶和影响下,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实验操作规范和品行,能充分调动小组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团队的力量,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行为上的储备。

◆ 说目标:

正是对于上述教材的理解和学生实际的分析,特制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所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1)、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2)、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2)、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的影响

◆ 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圆顶形、球形以及各种弧形结构的受力特点。

2、教学难点:能用已有的知识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合理的解释。

◆说用具:

1、分组准备:(1)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2)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每组一个圆环(主要在实验时能更好地起到抵住拱足的作用。)

2、教师准备: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实物、课件等。

◆ 说教法、学法:

根据这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索”法。

刘默耕先生的“引导——探索”教学方法,有利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同于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的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说理念:

《小学教育学》告诉我们:直观形象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直观生动的语言,图片,实物,课件等,把静态的课本教材转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一次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讨方法——实验证明——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完整的探究过程。组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大胆讨论,积极交流,探索研究,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演绎科学概念构建的完整思维过程,从而有效构建科学概念,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 说设计: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教后学”,主要依靠老师在课堂上大量的教,甚至是满堂的灌,来使学生获取知识,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因而课堂学习效率不高,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件很难的事。

近几年来,我试行了一套符合小学科学课堂的“五自”教学模式,来实施“先学后教”,并做了课题研究。现在我就《找拱形》这课是如何实施“五自”教学模式的,谈谈我的设计。

(一)激趣设疑,自主学习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课堂教学也是这样。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欣赏课件中的圆弧形、圆顶形等建筑物和周围熟悉的物品(如安全帽等)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中自主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都有类似拱形的结构。在此,我引导学生回顾拱形结构承重的特点,并让学生找找身边的拱形结构。同时板书课题来揭示新课的学习。

这个导入,我用知识铺垫,以旧引新,设置悬念,学生则回忆知识,引起期待,思考质疑,提出“它们与拱形有相似的特点吗?”这个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活动。

(二)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之后,接下来是讨论研究方法。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中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虽然,探究方法有很多,但是有的方法还受现场材料的限制,针对材料的特点和實验效果,选用更合理的方法和材料进行实验,是学生有效实验能力的培养,更是学生探究品质的一种培养。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让学生选择一种他们认为合理的方法去实验,能锻炼学生的选择能力,也同时蕴含问题。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对于其探究的质量无疑是一种考验。

讨论之后,我们最终选用了前几课中用过的材料:硬纸条。我在这时向学生出示这样的“探究活动记录表”。

探究活动记录表

许多同样的拱条可以组合成一个圆顶形。测试不同数量的拱条组合在一起时能承受垫圈的数量。

实验方法

预测能承受的垫圈数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能承受的垫圈数

一个拱形

二个拱形

三个拱形

更多拱形的组合

我们的发现:

先让学生作出假设:随着拱形数量的增多,承受的垫圈数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预测这样的问题。一是源于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要求,让学生经历一次完成的探究过程。二是从中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为学生后续的重难点解决做好认知上的铺垫。三是,与上节课《拱形的力量》的场景再现,以求建立起心理和思维的对接,有利于学生探究思维的构建。

(三)归纳提炼,自觉巩固

有了方案,又做好了预测,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一下。在尝试的过程中,有的小组会成功,有的小组则不会成功,这就有方法上或材料把握上的问题,是对前面小组确定实验方法、材料数量使用的反思。从某种角度上将,需要部分小组不成功,只有这样,才能吃一堑长一智,在今后的探究中,方案规划和考虑的更加周密。个人认为,实践中构建思维和构建思维之后再实践,在学生的思维培养中同等重要。关键在于,在什么样的环境和什么样的需要。

合作探究之后,自觉地去整理数据,分析现象,汇报交流,最终获得这样的结论:拱形越多的组合,承重力越大。就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解决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反馈矫正,自行提高

有了前面的理论作支撑,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半个乒乓球有多大的承重力?以及对塑料瓶形状的分析,那就轻而易举了。学生通过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放上重物试一试等方法,当堂检测了“圆顶形有拱形承载压力大地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的事实。接着就顺理成章地学习“球形”的受力特点。

紧接着,让学生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分析,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更有意思的是有的学生想到:眼皮、鼻子是拱形的,指甲是拱形的,屁股是拱形的,鸟类等动物的蛋也是拱形的,甚至有孩子会说“我们在妈妈的肚子里也是由球形的子宫保护着”。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此环节的设计,还能提高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教育就应该让儿童结合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来学习科学,通过观察、试验、综合及运用,在掌握科学概念原理的同时,获得对社会、自然的真切了解,增加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积累社会生活经验。

(五)课后延伸,自由发展

前面的“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学生兴致非常高,不由自主地滔滔不绝地交流着、讨论着。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因此,我就顺势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延伸“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品、建筑物、生物体上有拱形结构?请课后继续收集资料,下节课在一块分享。”

作为探究的延伸,学生绝对有这样的兴致去进行探究。这就是,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素养提升,串成一个整体,一个过程,努力营造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的有机结合。

◆ 说特色: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里一次较为完整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尤其是对实验有效性的探索,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学生思维构建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在本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生成,尊重学生的选择,是本课一个显著的特点,如何做到既尊重又不放羊,主要体现在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帮助,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提供策略支持。

我力求从上课到下课都在真正地全面放手——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在这种充分期待与信任之中,学生就能够取得较大的进步。但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同时做到“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互动而不浮动”,也就是我们教师要切实做个问题的发现者、指导者、引领者。

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说课稿格式 篇4

1、知识目标

掌握对文档进行修改的一般方法。

2、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打开文件,选中文字,插入文字,删除文字和换行的方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养成做事严谨科学态度,掌握“先选定,后操作”的操作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选定文字,删除文字。

2、认识操作前要选定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复习导入

展示上节课的作品,找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并加以分析,从而导入本课知识点。

第二阶段,教师讲解,演示

一、添加内容-输入内容

1、运行Word软件。

2、文件-打开-文件我的倡议书。

3、将鼠标指针移到要插入内容的地方并“单击”。

4、输入需要插入的内容。

5、保存文档。

二、修改文字-删除错误文字-输入正确文字

1、使用Backspace或Delete键,删除错误文字。

2、输入正确文字。

3、保存文档。

4、关闭Word软件。

第三阶段,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修改自己的倡议内容。

2、修改古诗,教师下发相应的素材。

第四阶段、小结点评

1、添加或修改文字,可遵循以下顺序。

2、选定位置。

添加内容-输入内容。

修改文字-删除错误文字-输入正确文字。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收发电子邮件》的内容。下面我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收发电子邮件》一课选自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在整个网络知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基础,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电子邮件是网上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电子邮件的概念和格式,掌握利用电子邮件与人交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实践、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索的学习习惯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自学探究的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增强他们学好知识、掌握技能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掌握利用电子邮件与他人沟通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收发电子邮件的方法及附件的添加。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网络知识和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接受新知识的速度较快,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也较强;并且他们对网络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说教法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打算本节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与引探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在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我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如何申请邮箱,来激发学生收发邮件的兴趣。让学生完成设定的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了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说学法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教师指引下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自主探究、实际操作、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逐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通过观看生动形象的flash动画导入新课。(电脑广播flash动画,展示了四个动态的画面:第一幅是古代通过马匹传递信件、第二幅是邮递员骑自行车传递信件、第三幅是通过汽车火车或飞机传递信件、第四幅是通过网络利用电子邮件传递信件)

学生观看flash动画后,教师提问,通过比较四幅画面所表达的传递方式,说出哪种传递方式更方便,更快捷呢?

2、讲授新课

《收发电子邮件》(通过几幅画面中信息传递方式的对比,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从前传递一封信件需要好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现在通过电子邮件几秒钟之内就可以到达大洋的彼岸,学生立刻会被电子邮件无穷的魅力所打动,这样一开课就深深抓住了学生的心,使学生充满了学习电子邮件的强烈愿望。)

2.展示本节学习目标

①了解电子邮件的格式

②申请电子邮件

③发送电子邮件

④接收电子邮件

⑤附件的添加

展示教学目标和任务,可以使学生有目的地去自学,提高自学的效率。例如在进行申请电子邮件的任务时,教师为学生提供申请电子邮件的网址,并做适当的提示,避免了学生在无限的网络世界里漫无边际的游走,节省了时间。

3.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在学生明确了教学任务后,就大胆的让学生尝试练习。在操作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三种渠道获得帮助:

1、阅读教材寻求帮助;

2、与同学合作探究;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教师在这过程中巡回指导(以启发为主),发现出现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采用请优秀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广播教学的方法,帮助困难同学解决问题。同学之间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团体合作力量,先完成任务的同学主动帮助学习慢的同学。

4.现场实践,进一步掌握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在学生完成发送或接收邮件操作后,奖励学生一颗小红星,在学生完成各项任务后,统计获得小红星最多的同学,表扬鼓励。这样既让学生真正融入到了网络海洋中,感受到了网络的无限魅力,同时也感受到了成功的愉悦。

5、评价与小结

教师对学生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进行自评,谈下体会与感受,教师归纳小结本课。

六、说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不是一味的“讲知识”,而是利用启发式的原则,给学生指明学习目标和方向,让学生去研究、探索,注重了知识的及时巩固,也侧重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这样设计,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信息的交流和处理能力,这也正在我们信息技术所力求的目标。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同时打开电脑,网速不好,有些同学注册过但忘了密码,所有同学给老师发送电子邮件因为网络原因没有收到。在以后的教学中,为了保持网速流畅分组让同学们上网,忘了密码的同学让他们把密码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中。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6

1、知识铺垫:“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根据本班总人数为30人,女生占三分之一,男生占三分之二,求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并把得数用比的知识或分数的知识说一句话。

2、问题引入: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按比分配

男生8人,女生16人,将48个卡片平均分成两份,分给男生组和女生组,这样分合理吗?那怎样分才合理?

这样安排,目的是把握新旧知识和连接点,通过平均分引出按比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二)、交流探索,掌握方法

1、提出关于配制稀释液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稀释液”的意思。

2、出示例2,在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

首先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收集数学信息,然后利用课件演示稀释液配制过程,帮助理解题意及掌握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数量关系:这道题配制的是什么?按照什么来配制?重点理解“按1:4配制”。再接下来鼓励小组合作尝试多种方法解答,教师进行指导,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最后提示学生进行检验,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3、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一般学生总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地依据提出的方法调换教学顺序,并引导学生掌握两种不同的结题方法。安排学生的小组讨论方式能使学生一开始就畅所欲言,把几种不同思路比较和联系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掌握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检验能力。

(三)、多层训练,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设计的练习题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合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基础练习

解决课前分卡片时产生的问题。

这个练习用来分散难点,促使知识结构的内化。

2、对应性练习。

出示练习第1题:与例题比较,得出各部分数量之间没用比而是用实际数量表示。

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后即时得到巩固。

3、对比性练习。

出示练习第2题:比较分析题中出现三个数量,不同于其他练习。

这道练习旨在加强对比,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并介绍“黄金比”,鼓励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自己去收集有关的资料。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全课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年级上册知识树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我叫** 今天,我研说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教材内容解析,内容是“心灵之歌”。我准备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学三方面进行研说。接下来我便就逐一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首先,我们来了解教材,研读教材。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说: 1.单元编排体例及目的2.单元内容结构及分析3.跨单元知识立体整合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单元编排体例及目的。

本组教材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与习作、回顾与拓展四部分组成。各部分都是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的,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导语点明了专题(出示:人间真情),同时也导出了学习方法,(出示单元导语图片:导出单元专题、学习方法)课例共有四篇,(出示课文图片,精读和略读课文各2篇),精读课文的课后题和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注意突出单元学习重点,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阅读训练过程。(出示精读课文的课后题及略读课文图片)。课例后面安排了词语盘点(课件出示),帮助学生巩固、复习所学字词。而口语交际也围绕这个专题安排了“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讲诚信,但有时有需要善意的谎言。本组的习作要求学生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引导学生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体会人间处处有真情。那么回顾与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又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总结归纳和拓展提升的平台,“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了与专题相关的作品,让学生从课外阅读发现真情,受到情感的熏陶。

接下来,我将对本单元内容结构及分析进行阐述:

本组教材以“心灵之歌”(出示:心灵之歌)为专题来编排,通过四篇课文(课件出示:《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用心灵去倾听》 让我们感受到了(出示: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学习这组课文,我们被感动的同时也树立起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别人的风尚。(出示:树立起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

以上,我们了解了本组教材的内容结构,下面我就对本单元的知识做一下立体式整合。

首先,请看横向整合: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设八个专题,分为八组,依次是(第一单元:感受自然,第二单元:祖国在我心中、第三单元:心灵之歌、第四单元:

珍爱我们的家园、第五单元:初识鲁迅、第六单元:轻叩诗歌的大门、第七单元:人与动物、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我把这8个单元进行了这样的归纳:感受自然、珍爱我们的家园、人与动物可归纳为同一专题——我与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归纳为——我与社会。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艺术的魅力归纳为——自我修养。不难看出,这样的编排,体现了专题的延续与发展,由低到高,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身心发展规律。

因为本组教材专题是人间真情,下面,我就对这一专题做一下纵向整合。关于这一专题,在二、四、五、八年级年级均有安排,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三年级上册是在第八组:献出我们的爱,四年级上册是在第五组:人间真情。五年级下册是在第四组:他们让我们感动。而在八年级下册安排在第一组:感受人间真情与真爱。不难发现,同一个专题在各册教材中均有合理的编排和设计,而且是在渐进中整体推进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仍以美好心灵这个专题为例,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去感受美好的情感带来的快乐和幸福,而到了第二学段,就要让学表达人间真情带来的快乐和幸福。而到了第三学段,又提高了要求,还要注意运用各类描写方法、修辞等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就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专题中,我们的教学是呈螺旋上升的,并最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说目标

以上,我们研读了教材,了解了教材。接下来,我们对目标进行解读。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在总目标之下,对四个学段又分别提出了阶段目标,而阶段目标又从识字字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基于我研说的内容是六年级教材,属第三学段,我就详细介绍一下第三学段的基本目标。

识字写字方面: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累计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要求会写。提高写字速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在阅读方面: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口语交际:乐于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学会倾听与转述,而且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的不同作简单的发言,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关于习作方面:要求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还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还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综合性学习方面:为解决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体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修报告,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

在学段目标的引领下,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识字与写方面:1认识并会写18个生字。书写规范、美观。

阅读方面: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感情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品质的方法,书法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口语交际方面:积极参加辩论会,确定自己的观点并表达清楚,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提高听与说的能力。

习作:

1、写身边的真人真事,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本单元已学过的描写方法,突出人物的美好品质,表达真实情感。

3、细节描写要真实,有代表性。

综合性学习:搜集整理(辩论会相关)信息的能力。

通过解读课标,我们不难发现,学段目标和单元目标都是围绕着课程总目标进行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最终达成总目标。

三、说教学

我们全面地了解了教材,解读了课标,那么在教学的实际当中,教师应该怎样具体实施呢?下面,对教学进行解说。我准备从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这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来看单元教学设计(出示大树图:“心灵之歌”)的,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出示每篇课文的课时)。

接下来,我准备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来阐述这一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思路。(出示:整体教学设计思路图)识字与写字:识字方面,学生自主探究识字,组内交流识字方法。在写字方面,每天在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及时纠正写字时出现的问题。

关于阅读:创设情境,运用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反复读文中的重点部分,以读促讲,在读中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诵读,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

写作:

1、课堂小练笔。出桑娜抱回孩子前、后的心理活动。

2、运用学过的描写方法解写作方法写身边的真人真事,体现真情的美好

口语交际:每天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以讲美好心灵的故事为内容,讲完进行评价。

综合性学习:搜集整理与辩论会相关的信息资料。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教学设想,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建议教师还应该努力把自己的教学方法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方法,就像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所谓是:授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用。

下面,我就详细地阐述一下本单元每一篇课例的教学目标及达成策略:

第9课《穷人》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课件出示)

2、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课件出示)

3、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的心灵,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课件出示:感受桑人物的美好的心灵,学习作者描写方法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达成策略1:在识字教学方面,我采用的是自主预习-----组内交流----组间交流---教师点拨的方法。在写字方面,巩固听写,正楷书写,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爱好。我每节课都会拿出3分钟左右的时间安排听写,我认为听写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生字、生词上,而应该应更加灵活宽泛。可以是课文重点语句,古诗词,课后题,拓展题,做过的练习册习题等等。例如:学习完第三组“人间真情”专题后,我就设置这样的听写内容:请回忆我们本组4篇课文,写出每一篇课文所描述的主要人物,并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这样既考察了学生学文的情况,又训练了学生书写、概括能力。课件:自学生字词、巩固听写、正楷书写。巩固听写,正楷书写,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爱好 达成策略2和3:读文、抓重点语句。怎么读:

1、扎扎实实触摸语言,反复诵读。

2、调动学生生活经验有感情的朗读。

3、注意读的梯度、深度。抓就是:

1、抓课后题找切入口。

2、抓关键词句,(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并在心理描写处设计小练笔,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3、抓标点(六处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第10课《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自读课文。(课件出示)

2、体会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课件出示)达成策略1:,初读课文,感知大意。重点训练默读和浏览。(课件:初读课文,了解内容,再读课文)

达成策略2:方法上尽量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交流,教师只对一些重点的问题进行引导与点拨。(如:课文中三次提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11课《唯一的听众》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课件出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课件出示)

3、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课件:体会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

4、了解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课件)

达成策略1:精心设计课前的预习内容,巩固听写(课件:自学生字词

写巩固)

达成策略2:文本较长,引导学生速读抓住时间的词语整体感知文本。

达成策略3:抓要点悟真情。○1可以抓住“我”练琴过程中的心理、行动上的变化这条线索体会“我”产生变化的原因。○2还可以抓住老教授的言行变化这条线索,找出老教授对“我”讲的几句话,弄清她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她为什么这么说。(做好批注、组内交流)

达成策略

4、:反复读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的句子,在组内交流其作用。)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方法是读书,以读促思,已读促悟,已读促感。

(课件:反复读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的句子,在组内交流其作用。)

第12课《用心灵去倾听》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件

2、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课件

3、能够运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课件

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课件 达成策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达成策略

2、默读课文,说说苏珊给了小时的我哪些帮助。

达成策略3:浏览课文,把感动自己的语句画下来,(提示: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并进行简单的批注(运用常用的几种批注方式:感受式、质疑式、联想式、评价式、补充式)

达成策略4:小组内交流身边的美好真情,说一说自己的收获。(课件:交流真情,谈收获)

《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目标: 1. 了解和认识辩论,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2. 明白写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并注意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的刻画。

达成策略1:

1、组织学生观看辩论会录像,并结合课文,讲解辩论方法和注意事项。(用事实说话,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运用反问,选好事例)

2、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观点。

3、自由练说或小组交流。

4、全班分正方、反方两组(临时调换座位),进行辩论。并进行最佳辩论选手评选活动。

5、师生达成共识。

达成策略2:

1、回顾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选择一件最让自自己感动的与同桌说一说。

2、认真读习作要求,自主完成习作(配乐,3段音乐来调控,前两段音乐舒缓,轻柔,最后一段是万马奔腾,告诉学生习作时间快结束了。)

3、组内交流习作,修改。并推荐优秀习作投影出示,教师用修改符号作示范性批注。

《回顾与拓展三》中有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3个栏目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悟。

2、引导学生积累谚语

3、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

达成策略:

1、指名朗读精彩片段,分析精彩片段,最后说明分享理由。达成策略:

2、引导学生读谚语、理解谚语,积累谚语,也可以拓展积累。达成策略:

3、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读物,推荐读物。

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教学策略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途径。那我们如何进行教学评价呢?

2、单元教学评价

我们可以通过知识与技能及考察方法、学科素养培养这两方面进行评价。

1、知识技能及考察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听写、填空题、阅读题来评价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走出

2、学科素养培养。○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2回归到学生阅读背诵上。

○3回归到学生自悟探究上

○依据课程标中的三维目标来确定评价方法,全面考察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进阐述第三单元的评价方法。

知识与能力: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链接图片)无论是在预习、朗读还是测验等多方面,除了及时的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语言和动作以外呢,还可以扣小印章、颁发奖状、写信、送礼物等方式。我们还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班级的特点,采用适合我们自己的评价方式。例如:我采用了奖励学生轮流当小组长,奖励学生一本图书,奖励学生在班内现微心愿的方式等,我想在评价上,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要及时、适当、并且要坚持使用,这样才能促进我们的学生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过程与方法:组内互评,(链接图片)促使组内成员共同进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师评、自评(链接图片)

3、课程资源开发(配图)

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首先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内资源,其次合理开发与利用课外资源。课内资源包括很多方面:教师资源、教材资源和学生资源等,而教师资源也包括很多面,例如:教师的知识积累、教学技能、情感育人等多方面。而教材资源也包括很多,如:本组教材的导语,课例、插图,课后题、词语盘点等。而学生资源也包括很多方面:像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生成和积累运用等。同时呢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外资源,像社会资源,家长监督学生结合课外书屋进行课外阅读、网络、影视资源、根据本组教材的特点呢,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发现身边美好的心灵,人间的真情。

相信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一定能促进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又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深感责任重大。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将在这点点滴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继续摸索、继续前行。

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说课稿 篇8

依据《教师教学用书》中呈现的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教参要求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掌握”包含了两个层次:一个是叙述,二是能解决相关习题。“理解”包含了举例、转换、比较。

二、说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学生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以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和圆锥的基础,在整个几何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材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圆的特征并理解各部分名称,学会画圆并掌握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虽然六年级的学生从一年级起便开始认识圆,但还未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加上本节教材也并没有给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主要是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并了解圆。

三、说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但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学生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理解这圆的许多概念,掌握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就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说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掌握画圆的方法,能够根据条件画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在探索中发现圆的特征以及画圆。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五、说教法、学法。

《课标》强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发现和掌握圆的特征。让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说一说”,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说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让学生在猜谜语中引出质疑,调节了学生学习的激情,为下面的学习开了个好头。

在第二环节中首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不同工具寻找画圆的方法,体会画法的优缺点,从而找出正确的画圆方法,在老师示范的引领下,学会画圆达成学习目标。其次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探究出什么是圆心。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开放的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比一比、画一画、议一议中得出半径、直径的定义和特征,达成目标。利用数学研讨会的形式,为学生创设个性发展的平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汇报、倾听、思考和不断的争论中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认识得以完善、升华,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给予及时点拨,这样在研讨活动结束时,学生便明确了圆的特征。除此之外,学生还发现直径与半径之间也有联系,自然而然达成了目标。

第三环节和第四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分析、比较,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辅助以上目标的达成。

七、说评价检测

最后设计了3道评价样题,来综合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同时也落实了目标的达成度,从而做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做到及时反馈。

八、道德课堂的体现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9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牛郎织女》是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带有神话色彩,编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内容符合小学毕业生的认知水平,便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衔接。本文语言朴素、简洁、清新自然,读来琅琅上口。从表达方式看,这篇课文与其他几篇都以记叙为主;在学习方法上与前一课没有割裂,可以继续学习记叙文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本文是民间故事,所以将目标定位在掌握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从而在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体会文章主旨,具体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民间故事的知识及产生的历史背景;积累词语;掌握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培养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解决生字词;感受人物形象;情境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培养学生善良的品性和对恶势力憎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人物和情节是故事的主要组成部分,故事总是用来讲的,因此确定教学重点为:掌握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情境表达。

三、说教法

这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但通俗易懂。如何把这样的文章教好呢?“浅文”需要“深教”,我们如果就文本进行教学显然是不行的,应该让民间故事散发出它应有的魅力。因此,经过广泛的搜集与整合,通过听、说、读、写,让学生理解和感悟文本,浸染于浓浓的文化氛围中。

四、说学法

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自主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熏陶法,让学生获取快乐学习的体验。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课题,师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

2、故事中的主人公是牛郎和织女。(相机板书)

3、“现在有哪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讲讲牛郎和织女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学生讲)从此,牛郎织女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在他们生活十分幸福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让人难过的事。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1、一天,牛郎去喂牛,发生了什么事?老牛又讲了什么话?老牛讲话时的神情怎样?(课件出示)提出自读要求: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七自然段,并勾画出有关内容。

2、交流反馈。

(1)学生答:老牛死了。

(2)老牛在临死之前又说了什么?(指名读)

(3)老牛说这话的神情是怎样的?(指名答)

(4)借老牛的神情体会老牛的心情。(从老牛的神情中我们体会到老牛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难过,不舍…)

(5)有感情的朗读老牛说的话。(那你能不能带着这种难过的心情读一读老牛说的话)学生评价。

(6)全班齐读。

(7)过渡:这时,王母娘娘醒来了,她得知织女下嫁人间之后会怎样呢?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

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学习8-10自然段。

<一>划出描写王母娘娘神态、动作的词语或句子。

<二>集体交流。

1、王母娘娘更是气得暴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

王母娘娘来到人间,是因为知道织女已经是牛郎的.妻子,气得暴跳如雷,然后(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

过渡:王母娘娘来到人间,她是怎样把织女带回天宫的?

2、一天,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便带领天兵天将闯进牛郎家里,来抓织女。

(闯进)从这个词可以看出王母娘娘当时…(很气愤)

过渡:王母娘娘闯入牛郎家中之后怎样了?

3、王母娘娘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王母娘娘拽着织女,一起飞向天空。

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孙女,她的两个孩子不也是王母娘娘的亲人吗?为什么王母娘娘要“狠狠一推”?(不讲骨肉亲情、狠心)

4、王母娘娘是怎样把织女带回天宫的呢?(拽着) 说明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凶狠、残暴)

5、那织女愿意回天庭吗?(不愿意),你是怎么知道的?

织女一边挣扎一边望着两个孩子大声喊:“快去找爸爸!”。

6、当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后,文中用了哪个词来表示牛郎的心情?(心急如焚)

(1)从哪些地方体现了他“心急如焚”?(赶紧、挑起来就往外跑)

(2)牛郎怎样上天搭救织女的?(披上牛皮飞起来)

7、王母娘娘娘看见牛郎快要追上了,她是怎样做的?(引读)

“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霎时间,牛郎的面前出现一条天河。”

8、分角色表演。(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那我们来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好吗?)

这些同学演得怎么样?让我们用掌声鼓励一下吧!

9、这条天河很宽,波涛汹涌,牛郎飞不过去了。从此以后,(指名读)

(1)是啊,他们只能隔河相望,让我们想象牛郎和织女对着天河相望,他们会想些什么呢?(牛郎想:织女还好吗?她有没有受到惩罚?织女想:牛郎和孩子们过的怎么样了?)

(2)七月初七在鹊桥相会时又会说些什么呢?

(3)让我们带着感情,把这优美的意境读出来吧。从此以后,(全班齐读)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

1、小练笔:学完了这个故事,你们对故事的结局有些什么看法呢?你能为这个故事设计一个完美的结局吗?试着对故事进行改写或续写,请把你认为最完美的结局写下来。

2、扩展阅读: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六、说板书设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 勤劳善良勇敢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夜莺之歌》是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战争”,依次安排了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的有关战争的文章,从而让学生对战争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这篇文章记叙的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故事,一个被称作“小夜莺”的孩子,把一支德国军队引进游击队的包围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寇,表现了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夜莺”是作者倾注感情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夜莺的歌声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二、说学情:

能通过阅读拥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学会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学段学生的要求。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借助阅读,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能力。本文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因此,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引导学生通过读,悟,加深理解,升华感情。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主题、教材选编的意图和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特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的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完成人物对话,深入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小夜莺美好的形象。

(2)、通过读划相关语句,把握人物性格,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其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则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现代教育理论也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采用“以读促知、以读促解、以读促悟”法和讨论法之外,还有意识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做到“授人以渔,让其终身受益无穷。”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及制定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复习导入(二)明确任务(三)交流研讨、读中感悟(四)升华情感、读写结合(五)总结全文、思想教育。

(一) 复习导入环节

根据新课标中让学生整体感知的原则,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这样,学生在回顾的过程中,对文章就有了一个整体把握,同时把此文中作者倾注感情刻画的这个主要人物“夜莺”自然引出,为下文做好铺垫。

(二) 明确任务

默读课文,用不同的线段符号分别划出描写夜莺外貌、语言、动作的有关语句,读一读,悟一悟,作上批注。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心有目标,学有方向,动笔有方。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三) 交流研讨,读中感悟

高年级学生,已经能够预习,在前一天的晚上,我就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读课文,找句子、作批注。

课上,明确任务后,先让学生结合预习情况作以快速、简单地整理,接着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补充、完善。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让每个学生学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学困生;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取长补短,整理完善自己的见解;还有一方面,就是在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倾听能力。

在全体交流时,我遵循“读句子——谈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步骤进行,以读贯穿始终,仍然重视对学生朗读、学法的指导。

例如:学生找出描写语言的句子—— “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喊着‘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这时,我先让学生谈自己的初步感悟,学生在谈时,一般都会很笼统地说,“我体会到夜莺的机智勇敢”这时,我就自然引导:“能否具体谈谈?”这样学生就能抓住对“野兽”的理解谈小夜莺对敌人巧妙的怒骂。这一句追问,听似平常自然,但却在无形中渗透了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和体会句子的内涵的学法指导,然后,我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如果你是小夜莺的话,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回答敌人呢?”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有感情地读好这段话。这样引导,既使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技巧,读书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这一环节中,还注意训练让学生品字析词,做到由字、词悟句意。如:教学“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跟在身边的敌人完全忘了。”这一句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甩、拾、踢”这几个动作词感悟到小夜莺是刻意装出来,有意麻痹敌人,目的让敌人毫无顾虑得跟他走,体会夜莺的聪明、机智。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充分利用课件,再现夜莺坐在河岸边、战前和战后村落的对比及小夜莺带领德国兵穿越小树林的情境,使学生随情入境。

我还适时插入拓展型的小练习,如:小夜莺用他的歌声巧妙的传递了情报,当小夜莺顺利地把敌人带进游击队的埋伏圈时,想象此时小夜莺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样,既让语文课堂充满趣味性,又让课后作业当堂完成。

在学生对文章已有了一个整体把握之后,我又抛出这个问题“课文为什么以‘夜莺之歌’为题?”让学生对全文再有一个纵向的深入了解。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没有教师繁琐的分析讲解,只有学生探究性的阅读、个性化的阅读、创造性的阅读。

(四)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读进来,想开去”是阅读教学的又一个要求,因而在这一环节的小练笔设计中,我就遵循这一点。当学生走入文本,对小夜莺在战斗中不可估量的作用及他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之情敬佩不已之时,我自然引出小练笔,让学生想开去。

“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少年英雄的故事也是层出不穷,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想起了哪些小英雄?请挑选你喜欢的一名小英雄,简要地写出他的事迹,向大家介绍一下。”

(五)总结全文,思想教育。

小夜莺用歌声引诱敌人,用歌声传递情报,夜莺的歌声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这篇文章歌颂的就是像小夜莺一样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作出贡献的英雄们。

我想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浓浓爱国之情一定深深地感染了在座的每位同学,那么处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又该怎样表达我们的爱国之情呢?这样自然就渗透爱国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方面,我力求简单明了,只把体现夜莺的精神品质的词语板书出来

整个板书的寓意是:正是热爱祖国的信念让活泼可爱的小夜莺能够机智、勇敢地和敌人周旋,从而巧送情报、全歼敌人。

附板书:

活泼、可爱

小夜莺 机智、勇敢

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说课稿 篇11

1. 语言目标:

1) 学会使用May I use …? 句型向别人借东西。

2) 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向别人 表示感谢的句型Thank you。 以及表示“ 不客气” 的句型。

2.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礼貌的行为习惯,并且能学会尊重老人,尊敬老师。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会说会用表示打电话的常用语:

May I use your telephone? Who will you ring up? I want to …

2. 会说会用会写这些单词 may, use, want to, card, IP card,birthday.

3. 理解并且会用情态动词 may.

4.会说并且会用常见单词 certainly, really, must, forget.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a telephone,an ID card,use a telephone等图片。

学生准备贺卡。

教学过程:

1. 热身(Warming up)

教师利用手偶来进行对话。

A:Li Dong,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B : I can’t find my colour pencils. So I can’t do my Art homework.

A: You can borrow one from Li Shan.

B : That’s a good idea. May I use your colour pencils?

C: Here you are.

B: Thank you.

C: Wow! What a beautiful picture! May I take a look at your picture?

B: Of course. Here you are.

C: Thank you.

B: You’re welcome.

2 . 新课展示(New Presentation)

(1) 听课文录音两遍,要求学生听完后,就所听内容回答问题:What does Li Dong want

to do ? Whose birthday is today ? Is Li Dong a nice boy ?

(2) 课文的第一部分;

--May I come in ?

--Yes , please .

--Morning ,Miss Wu . May I use the telephone here ? I have an IP card .

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通过跟读录音掌握这些句子,老师可提问学生这几句话的`汉语意思 。

(3) 课文的第二部分

--Certainly , But who will you ring up ?

--My grandfather . He is in Shanghai now . Today is his birthday .

需向学生强调 ring up 的读音及用法。Birthday 一词可使用开火车方式巩固其读音。

3 .巩固练习

(1).操练 May I come in ? 一句。先请一位学生到门外敲门,问:May I come in ? 此时,

全班学生回答:Yes , please .也可全班学生没人两组拒绝:Sorry , please don’t .

(2)操练 May I use the telephone here ?一句。让学生用手边的学习用具等物,进行会话练习。例如:May I use the ruler/pencil/eraser/…?

(3).操练Bus who will you ring up ?一句。老师和学生用玩具电话演示,重点让学生掌握 ring up 的正确使用。I will ring up my mother/a friend /Tom…

(4).操练 He is in Shanghai now . Today is his birthday .两句。可让学生做扩展练习,注意学生在口语表达中的人称等容易出错的地方。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12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分数的乘法》是二期课改教材中六年级第一学期《分数的运算》一节的内容之一,是在学习分数的加减法之后,分数的除法之前的一节内容,它既与整数的乘法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期进一步学习分式的乘法的基础。但在学习这节内容前,教材中没有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一内容作过详细介绍,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内容,以便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再通过学生自我探索、观察、归纳得出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公办中学的一个普通班级,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能力也还有待加强;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喜欢动手操作,但思想不易长时间集中;有30%的同学基础相对薄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确定及其依据

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是新课标提出的三位一体的`目标,结合这样的要求,我对本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和探究,探寻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并利用法则进行分数乘法的运算,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

教学难点:对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的理解。

虽然教无定法,但我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关键是要得法,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层层设疑、讲练结合的教法和让学生自主操作和探究的学法进行本节的教学。

三、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归纳总结双基落实知识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探索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出示图片),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首次载人航天发射,即神舟五号飞上了太空,今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又实现了两人多天的飞行梦想。这是让我们感到非常自豪的事情。(此时提出问题)神五当时在太空飞行的时间是21小时,而神六在太空飞行的时间是神五飞行时间的倍,你能计算出神六在太空飞行的时间吗?

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够很快列出算式,那么如何进行计算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课题——《分数的乘法》

(说明这里只是提出问题,而不解决问题。)

为了探索分数的意义和法则,让我们先探索的意义,并观察它的结果。

教学准备:给每个同学准备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片3张,表格一张,颜料笔,直尺

教学流程:

引导

操作填表

观察

归纳

“数→形→数”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1.引导学生探究的意义

(1)先画出,

如图,取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将一边5等分,

取其中4份,涂上黄色。

(2)黄色部分是原正方形的,将“”看成一个总体,再在正方形的另一边3等分,取其中的2份,涂上绿色,显然黄绿色部分就表示

(3)为了求出紫色部分占整个正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故考虑延长横向的分割线(启发学生回答)。再从整体观察,正方形被分成了15等份,黄绿色部分占了其中8份,所以结果应是

2.操作填表

采用上述方法,让学生通过绘图计算、,并口述求解过程,(让每一位同学动手操作,在自主探究中寻找最后的结果),并填好表格。

3.观察

列式

结果

4.归纳:的分析过程和结论,探索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法则,这里,我主要是先让学生表述它的意义和法则,接着老师归纳总结,然后让学生看课本。特别强调用字母表示时分母不能为零,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看书的习惯。

(二)以知识为载体,落实双基。

例题1计算:

(1)(2)

解(1)(2)

说明:选这样的例题主要是给学生讲清通解和优解的问题。即直接应用法则,分子相乘的积作积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积的分母,然后再把积进行约分,这是通解,对于(2)若先约分再计算则是优解。接着布置4道练习题,有目的的请对于同一道题而采用通解和优解的同学到黑板板演,进而强调先约分的优越性。

练习1:计算: (3)(4)

接着进行变式训练,即把例1中第1小题改成,和问学生该如何计算?

设计说明:这样提出问题,使环节与环节的联系比较自然,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由学生猜测,讨论并验证从而总结得出整数乘以分数的法则。即把整数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从而化为分数乘以分数,针对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所以本节课这个地方我主要还是面向全体学生,即要求学生做题时把整数写成分母是 1的分数,等学生熟练后,再不做这样的统一要求,对于出现带分数的乘法,则应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然后安排一组小练习,练习的内容就是上面的三个例题的类型,先出口算题,即让学生把每题的答案直接写在本上,对于个别学生则放宽要求,可以打草稿,然后根据学生做题的具体情况,如果还有学生有困难,则把口算题中的数据改动一下,作为抢答题,再次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2题是笔算分必做和选做。选做题主要是照顾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我只报答案,如果学生有困难,课下在单独解决。目的是产生脚印,起到巩固的作用。最后进行统计,归纳有目的的进行个别题的讲解。

练习:

计算:

选做:

口算:

(2)然后把开头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

上一篇:2010“华电杯”网络营销实践大赛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初中化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