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2六年级英语上册说课稿

2024-09-29

Unit2六年级英语上册说课稿(共11篇)

Unit2六年级英语上册说课稿 篇1

Unit2六年级英语上册说课稿

1.Teaching aims

(1)Words: students must understand new word , and remember always, never.

(2) Sentences: students can use do you often---? To talk about others’ habits. Students can use I always often sometimes never---. And She always often sometimes never ---.

(3) Grammar: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always often sometimes never and the General tense.

(4)Abilities : students can use always often sometimes never. Talk about own and other people’s habits.

(5)Emotion: know own and other people’s habits, to get on well with together.

2.Teaching important tents

(1)Words: always, often, sometimes, never

(2)Sentences: Do you always often sometimes never---?

I always often sometimes never---.

He She always often sometimes never---.

(3)Grammar: the general continue tense

3. Teaching difficult tents

How to read always , never, how to use always, often, sometimes, never.

4.Teaching tools

CAI, recorder, stickers, exercise books

5. Teaching methods

(1)Say the chant together.

(2)Have a brain storm.

(3)Practice in pair.

(4) Have a press conference.

(5)Talk about own activities.

(6)Listen to the tape.

(7)Make a survey.

6.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 Warming up

Say the chant and do actions.

Step 2. Presentation

(1)Show some pictures and say,which group can say most phrases.

(2)T: I have lots of hobbies. Reading English books is my hobby. Look at this picture. What’s he doing?

Unit2六年级英语上册说课稿 篇2

1.Teaching aims

A.Aim in knowledge:Enlarge the Ss'knowledge and vocabulary in traveling and know how to read travel leaflets and how to write a travel plan.

B.Aim in ability:Develop the Ss'listening, speaking and team working abilities.

C.Aim in emotion:Broaden the Ss'minds and help them know the importance of team work.

2.Teaching Emphasis and Difficult Points

Teaching Emphasis:

A.Help the Ss master the way of planning a holiday for their family.

B.Finish the task of listening to improve the students'listening ability.

C.Finish the task of reading and writing a travel plan.

Difficult Points:Develop the Ss'ability of team work.

3.Teaching Methods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Encouragement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lead in

1.Greet the Ss我通过一些简单而学生又感兴趣的问题和一些漂亮的旅游景点图片从兴趣、情感和视觉上来拉近和陌生学生的距离, 同时激发学生课堂兴趣, 导入课堂。

1) Do you think school life is interesting?

2) Do you want to have a holiday now?

3) Do you like traveling?

4) What do you often do in your holidays?

5) Which places have you ever been to?

Step2 Reading travel leaflets

对本环节的处理我的变动较大。教材要求学生划出地名, 但学生对地名概念和景点名字容易混淆。我把要求改为四个问答题, 既体现了教材要求同时便于学生掌握大意, 理清旅游路线。同时我在学生读之前也强调阅读技能, 要学生带着问题读, 体现现行教材任务型教学的要求。过后我通过展示景点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并对地名做进一步熟悉。

1) What`s the route of the first travel leaflet?

2) What activities can you have in Queenstown?

3) How many scenic spots can you find in Ji’nanand Tai’an?And what are they?

4) What is Qufu famous for?

1.Here are two wonderful places for you to choose on page33.There are two leaflets.I'll give you some time to read them with the four questions.

1) What's the route of the first travel leaflet?

2) What activities can you have in Queenstown?

3) How many scenic spots can you find in Ji'nanand Tai'an?And what are they?

4) What is Qufu famous for?

2.Pay attention to the reading skills.

Scanning for certain information that you need.

Discuss in fours3 Have you got the answers?Let's check the answers together.

Answers:

1.The route is:Christchurch-Greymouth—Queenstown-Chirstchurc

2.Take a river cruise and have a traditional Maori dinner.

3.Six scenic spots.

They are:Baotu Spring, Damming Lake, Mount Taishan, South heaven Gate and Dai Temple.

4.It's famous for the birthplace of Confucius

Step 3:Practice:pair work

这部分我想通过学生自编对话和操练来达到进一步掌握信息和运用语言。希望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利用材料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样把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Create a dialogue with your partner according to one of the two leaflets.One of you acts as a tourist and another acts as a guide.

Then I'll ask some pairs to act your dialogue out.

Step 4:Listening practice

1.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ish the rest details.

2.I'll stop the tape where it is difficult.

3.Check the answers.

4.Draw a conclusion about what is travel plan and what it often includes.

Step5:Make a one-day tour plan to your hometown.

本环节我要求学生自编旅游计划, 力求达到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标。而以家乡一日游做问内容是为了让学生感兴趣的同时培养他们热爱家乡, 渗透情感目标。

总结本节课内容,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网络。

Step 7 Homework

Unit2六年级英语上册说课稿 篇3

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找拱形》。这一课是在前面一课研究了拱形的特点之后,进一步发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认识圆顶形和球形等具有拱形相似特点的弧形结构。2、认识生活用品中的拱形。3、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本课就紧紧围绕这三个活动,扩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提高学生过程与方法的能力。

◆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其科学探究的意识已经较为清晰,探究过程已基本掌握,探究方法更为实用灵活,这已经为其在方法论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在前面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拱形承重的特点已基本掌握。学生具备一定的迁移能力,这是其认知上的储备,为今天的探究成功奠定了知识上的基础。六年级学生,在实验室学习常规的不断熏陶和影响下,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实验操作规范和品行,能充分调动小组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团队的力量,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行为上的储备。

◆ 说目标:

正是对于上述教材的理解和学生实际的分析,特制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所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1)、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2)、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2)、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的影响

◆ 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圆顶形、球形以及各种弧形结构的受力特点。

2、教学难点:能用已有的知识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合理的解释。

◆说用具:

1、分组准备:(1)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2)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每组一个圆环(主要在实验时能更好地起到抵住拱足的作用。)

2、教师准备: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实物、课件等。

◆ 说教法、学法:

根据这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索”法。

刘默耕先生的“引导——探索”教学方法,有利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同于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的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说理念:

《小学教育学》告诉我们:直观形象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直观生动的语言,图片,实物,课件等,把静态的课本教材转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一次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讨方法——实验证明——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完整的探究过程。组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大胆讨论,积极交流,探索研究,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演绎科学概念构建的完整思维过程,从而有效构建科学概念,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 说设计: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教后学”,主要依靠老师在课堂上大量的教,甚至是满堂的灌,来使学生获取知识,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因而课堂学习效率不高,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件很难的事。

近几年来,我试行了一套符合小学科学课堂的“五自”教学模式,来实施“先学后教”,并做了课题研究。现在我就《找拱形》这课是如何实施“五自”教学模式的,谈谈我的设计。

(一)激趣设疑,自主学习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课堂教学也是这样。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欣赏课件中的圆弧形、圆顶形等建筑物和周围熟悉的物品(如安全帽等)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中自主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都有类似拱形的结构。在此,我引导学生回顾拱形结构承重的特点,并让学生找找身边的拱形结构。同时板书课题来揭示新课的学习。

这个导入,我用知识铺垫,以旧引新,设置悬念,学生则回忆知识,引起期待,思考质疑,提出“它们与拱形有相似的特点吗?”这个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活动。

(二)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之后,接下来是讨论研究方法。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中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虽然,探究方法有很多,但是有的方法还受现场材料的限制,针对材料的特点和實验效果,选用更合理的方法和材料进行实验,是学生有效实验能力的培养,更是学生探究品质的一种培养。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让学生选择一种他们认为合理的方法去实验,能锻炼学生的选择能力,也同时蕴含问题。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对于其探究的质量无疑是一种考验。

讨论之后,我们最终选用了前几课中用过的材料:硬纸条。我在这时向学生出示这样的“探究活动记录表”。

探究活动记录表

许多同样的拱条可以组合成一个圆顶形。测试不同数量的拱条组合在一起时能承受垫圈的数量。

实验方法

预测能承受的垫圈数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能承受的垫圈数

一个拱形

二个拱形

三个拱形

更多拱形的组合

我们的发现:

先让学生作出假设:随着拱形数量的增多,承受的垫圈数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预测这样的问题。一是源于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要求,让学生经历一次完成的探究过程。二是从中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为学生后续的重难点解决做好认知上的铺垫。三是,与上节课《拱形的力量》的场景再现,以求建立起心理和思维的对接,有利于学生探究思维的构建。

(三)归纳提炼,自觉巩固

有了方案,又做好了预测,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一下。在尝试的过程中,有的小组会成功,有的小组则不会成功,这就有方法上或材料把握上的问题,是对前面小组确定实验方法、材料数量使用的反思。从某种角度上将,需要部分小组不成功,只有这样,才能吃一堑长一智,在今后的探究中,方案规划和考虑的更加周密。个人认为,实践中构建思维和构建思维之后再实践,在学生的思维培养中同等重要。关键在于,在什么样的环境和什么样的需要。

合作探究之后,自觉地去整理数据,分析现象,汇报交流,最终获得这样的结论:拱形越多的组合,承重力越大。就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解决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反馈矫正,自行提高

有了前面的理论作支撑,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半个乒乓球有多大的承重力?以及对塑料瓶形状的分析,那就轻而易举了。学生通过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放上重物试一试等方法,当堂检测了“圆顶形有拱形承载压力大地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的事实。接着就顺理成章地学习“球形”的受力特点。

紧接着,让学生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分析,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更有意思的是有的学生想到:眼皮、鼻子是拱形的,指甲是拱形的,屁股是拱形的,鸟类等动物的蛋也是拱形的,甚至有孩子会说“我们在妈妈的肚子里也是由球形的子宫保护着”。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此环节的设计,还能提高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教育就应该让儿童结合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来学习科学,通过观察、试验、综合及运用,在掌握科学概念原理的同时,获得对社会、自然的真切了解,增加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积累社会生活经验。

(五)课后延伸,自由发展

前面的“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学生兴致非常高,不由自主地滔滔不绝地交流着、讨论着。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因此,我就顺势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延伸“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品、建筑物、生物体上有拱形结构?请课后继续收集资料,下节课在一块分享。”

作为探究的延伸,学生绝对有这样的兴致去进行探究。这就是,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素养提升,串成一个整体,一个过程,努力营造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的有机结合。

◆ 说特色: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里一次较为完整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尤其是对实验有效性的探索,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学生思维构建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在本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生成,尊重学生的选择,是本课一个显著的特点,如何做到既尊重又不放羊,主要体现在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帮助,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提供策略支持。

我力求从上课到下课都在真正地全面放手——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在这种充分期待与信任之中,学生就能够取得较大的进步。但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同时做到“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互动而不浮动”,也就是我们教师要切实做个问题的发现者、指导者、引领者。

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位置:本课在本册教材中处于偏后的位置,在内容上是较独立的和实际的,但却具有承上启下,以旧引新的作用,因为本单元后面的课程还要以本课的内容作为借鉴,所以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增加学生对环保这一概念的理解。

2.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a.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记住新单词,词组和句型。

b.能力目标:通过练习,掌握本课的练习。

c.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告诉学生自觉保护环境。

教学重、难点:

a.本课的单词和句型。

b.本课的词组及相关练习。

学生情况: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有了相当的知识储备,一部分能力较强,其他同学的学习和口语表达能力较之前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他们愿意表达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因此,我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比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对他们的进一步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相信他们在本课的学习后会有收获和提高。

二,说教法。

1.谈话法。在复习环节我将采用这个方法,学生看图片互相交流,之中也有师生的交流,促进师生、生生情感,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是比较新颖的学习方法,经常使用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发展学生自主能力,使不同能力的学生得到提高。互动并得出结论是任务型教学的典型特点。

各种方法的交互使用,可以使课堂富有生气,不单调和枯燥;同时这些方法具有科学性,灵活性,积极性,也是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的,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心理状态。

我们常常说,没有教学个性的教师不会成为出色的教师。教法应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相适应,所以,合理的教法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三,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在编、讲故事的环节中,将运用此方法。这个环节的设置将促使生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同时,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2.调查法。在调查身边同学的浪费情况将采用此方法。学生们将在互动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得出结论。

3.交际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是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一部分,因此,此学法的设置可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

教和学的方法不能孤立看待,它们是相互制约的,相辅相成的。教师要明确学生的特点,做到“教者有法,学者得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看图复习之前所学的内容,然后给学生一定的评价。此环节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所学,为新课做好铺垫。

2.新授:

(1)以复习环节的最后一张图片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人们不应该做一些破坏环境的事情。于是推出本课的图片让学生学习本课的单词、词组和句型,以使学生学会使用这些句子,为本课后面设置的本课的调查和编故事活动做好铺垫。

(2)引导学生了解本单元的fun story,让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两节课的内容,这一活动的设置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变得大容量,可操作性强,使课堂变得生动、和谐、快速和高效。

3.操练:在此环节使用任务型教学,调查学生学习文具的使用及浪费情况。不但练习了too much和too many,也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次活动,发现问题,补充相关内容,并作出总结。

巩固:

(1)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出示一幅图画及关键词,先让学生看图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出示关键词,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之后再小组编对话,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2)教师继续在大屏幕上出示一幅图画,我为学生补充了一个关于“环保公益日”的宣传图,旨在在学生的知识操练和语言运用后,将本课的主题深化。学生将对这个主题更好的理解。

(3)提供本课相关的翻译练习,目的是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吸收。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中要掌握一定量的词组和句子的书写,为初中乃至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此环节的坚持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使其听、说、读、写能力共同提高。

4.课上小结: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将为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明确本课的知识和需要掌握的知识,达到知识梳理的目的。

五.说作业:

1.必做作业:掌握本课的单词、词组和句型。使学生明白本课的重点,同时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目的。

2.选做作业:

A.在小组中合作完成环保招贴,旨在使学生理解本课内容,并深化环保需要从我做起的主题。

B.为父母讲述我们学过的fun story。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和知道,让学生在家中完成此任务,可以提高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关注,也可以使学生更重视学习,提高自觉性,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在学习中学会成长,学到责任,学会关注社会。

六.说板书:

Unit2六年级英语上册说课稿 篇5

大兴小学

宋晓红

说教材:

这节课的内容是PEP小学英语Book7

Unit 1

How Do You Go There?Part B Let’ s read(The Traffic Rules)。本单元重点学习如何询问和回答人们日常出行的方式,这个话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而本节课的内容是通过阅读短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了解部分国家交通文化的典型差异。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懂短文,能认读same, every country, right side, left side等新词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并能运用阅读的方法。

3、情感目标:帮助学生建立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观念,了解不同国家交通规则的异同。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句型In China, drivers drive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road.In the US, drivers drive on the right side, too.In England and Australia, however, drivers drive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road.难点:学生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在中国和美国等国家车辆靠右行驶,但在有些国家车辆靠左行驶,比如英国、澳大利亚等地。

四、说教法、学法:

(一)TPR活动法:用TPR活动法生动愉快地让学生适应上课,开始进入状态,同时是一个对以前的学习内容的复习,为下面的学习内容做铺垫,为学生展开新内容提供知识基础,也为课堂气氛增色不少。

(二)词不离句(语境):每一个陌生的单词或词组,都放在句子和短文中让学生去理解,培养学生在语境中猜词的能力。

(三)小组学习法:每四个人一组,在互动中互相启发产生思维的碰撞,同时注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而培养学生和伙伴合作的意识和策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学生也在独立与合作的交织中调控了自身的学习,变得自信、自强。

(四)练习法:最后设置一个读短文的练习,使学生将学习到的阅读方法得到实际的运用。

(五)借助多媒体辅助法、实物教学法来呈现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说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五步教学法:

(一)Preparation准备活动。

由课前精彩一分钟引出教师的Chant(自我介绍,交通方式)学生按交通方式分为四组,此时拍手连环Chant Group bike: I go to school by bike.How do you go to school? Group bus: I go to school by bus.How do you go to school?„„

这一过程既是学生复习旧的语言知识,为下一步学习作好铺垫,也是通过TPR活动让学生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为英语学习创造了一种良好的

氛围。

(二)Pre-reading阅读前活动。

T 仍用Chant节奏引出主题The traffic rules,板书课题并教授。此过程为适应未学习过the traffic lights& rules的学生设计,既引入主题又渗透了新词组。

(三)In-reading 阅读中活动。

这一过程是为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并培养其在语境中猜词的能力。

1、T以课件出示主题句Do you know the traffic rules? If you go by car, by bike or on foot, you must know the traffic rules.,领读渗透。

请学生默读短文第一部分并圈出生词。

处理生词。采用同学说、一起猜和老师讲解三种方式。

最后一个生词预设为the traffic lights, 猜过词义后,引入三种交通信号灯及各自含义。然后通过chant 和TPR活动巩固。

2、由交通信号灯引出第二段主题句“不一样的交通规则”The traffic lights are the same in every country.Bu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traffic rules.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找出两幅图的不同,由此教授新词组right side,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road,on the left side of the road。

利用身体部位引导学生更多地练说,并用节奏来练习巩固。请学生去文中寻找两幅图不同的原因,并圈出生词。处理生词。

Ss 试回答两图不同的原因,T 帮助总结:Different country has different traffic rules.引导学生再次阅读原文并完成任务活动,将文中几个国家的国旗分别贴到相应的交通规则下。

3、Let’ s know more.出示课件,请学生了解不同方向行驶的更多知识。

(四)Post-reading阅读后活动。听录音,跟读文章。

出示本文的两个概括性句子,根据教师的手势提示,分别以个人、小组或集体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

根据板书集体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根据阅读内容做判断练习。

这一过程是阅读后的扩展活动,要求学生全体参与,通过朗读、复述课文、做练习等活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五)Progress 检测提高

1、阅读拓展性文章,粗体显示本课短文中曾出现过的生词。

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遵守交规将有怎样后果?

3、请Ss根据之前所读所看,完成选词填空。

4、最后,通过问答来呈现Chant We are good boys and girls.We know the traffic rules.We obey the traffic rules.So, we are great!

这一过程是总结并运用本课所学内容、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并内化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观念。

六、说板书设计

根据the traffic rules的主题,这节课的板书我设计为以交通信号灯为框架,将一些主题词如stop, go, wait, on the left/ right side of the road等随教学步骤板书在框架内,并伴以几个国家的国旗。这些内容是有多种作用的,有呈现,有操练,最后还是复述课文及总结的参照。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6

我讲授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9页例2《比的应用》,在本册教材中主要就是按比分配问题。

按比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教材是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学生前面已学过的分数的知识来解答。这样安排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生情况

六年级的学生在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本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学习新知识,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使学生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轰轰烈烈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因此,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我制定了这堂课的以上三个教学目标。

四、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难点: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具有典型的特征,理解并掌握了这种特征,就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而把什么数量按什么比进行分配,则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其作为难点。主要将采用“演示――分析――讨论”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教法和学法

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把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关键在于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针对这种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我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应该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其次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第三,这一节课我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我认真用powerpoint制作了课件,把抽象的数学以动态、简单的动画出示在学生的面前,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在分析例题时,我用动画演示了稀释液的配制过程,并对浓缩液和水及稀释液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直观分析,加深学生对按比分配问题的理解。

第四就是指导观察分析,培养思考能力。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习,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第五就是重视应用,正所谓“学以致用”,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巩固学生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六年级上册《草虫的村落》说课稿 篇7

打开第一组课文,一股素雅温馨的自然风裹挟着鸟语花香,虫鸣犬吠,月光鱼影扑面而来,清山秀水的诗情画意,草虫世界的奇妙和谐刹那间把我吸引了。

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领略着大自然的丰姿,在李汉荣、赵丽宏、郭枫、曹敬庄四位作家的引领下,我们突然打开了一扇奇异独特的大门,一直通向我们和大自然的心灵深处——

这组课文的呈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人类,终于学会了把自己放得卑微渺小些,以大自然普通一员的身份,以欣赏、敬畏的心态看待我们周围的一切。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山中的一切都是我们的朋友,亲密无间;原来山雨是一曲无字的歌谣,韵味无穷;原来草虫的村落是一片快乐的天地,奇异无比;原来索溪峪的野性天成,魅力无限。作家们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思绪,细腻的笔触感受着自然万物,在大胆奇特的想象和丰富多彩的联想中,揭示出人与自然相处的简单道理:赋予万物以人性,实现心灵的交融,就能创造出美好和谐的境界。

感受着作者们的奇思妙想,揣摩着编者们的匠心独运,我由读者转化为教者的目标定位越来越清晰,那就是我要引领孩子们依据《草虫的村落》这篇语言材料感悟文本,培养情感;迁移写法,形成能力。在这两个目标的处理上,我曾经试图以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丰富想象和如何表达独特感受为切入点统领全文,但是很残酷地失败了。我还尝试在40分钟的课上既让学生感悟文本又要总结写法,同样也失败了。深入地思考后我深深地感受到如果不能带领学生进入到作者所给我们展现的草虫的奇妙世界,如果不能先对作者的写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所吸引,能力的迁移是无法提及的。因此,我的目标就单一简明了,前四十分钟仅以感悟文本培养情感为主;通过整合,有详有略,简约教学内容;先扶后放简化教学环节;紧扣语言文字,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简便教学方法,追求实效。刚才展现的就是基于此种考虑上的设计。在这里,有两个值得一说的设计花絮。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的环节,原本是有一段和我的文字描述绝配的音乐,那堪称是我的滴血之作。但在试教时发现学生更多的是注意了那段音乐,描述的也是音乐反映的内容,而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和再创造却大打折扣。于是,我忍痛割爱,放弃了那段音乐。毕竟这是语文课,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而并非对音乐的感悟力。课堂上,我对预设的板书进行了改变。原本在省略号的位置我要书写“和谐的世界”五个字,之所以有如此的更改,不仅仅是告诉孩子们对草虫村落的理解没有结束,对草虫村落村民生活状态的向往没有终结,更希望追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一个让学生带着收获更重要是带着深层次思考离去的润物无声。第二课时,我将依据“草虫的世界如此和谐,作者是怎么把它写出来的?”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依据“在草虫的村落里你还看到了谁在干什么?从他们的活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想法?”来引导学生想象、表达,以虫眼看世界,书写他们心中有情有意的虫子天地。

小学六年级上册浮力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天然课和生存履历中已经熟习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联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底子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均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睁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要害,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使用奠基了底子。浮力知识对人们的一样寻常生存,生产技能和科学研究有着遍及的实际意义。

3、讲授目的

(1)知识目的

凭据讲授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讲授,要使门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偏向,明白浮力孕育发生的缘故原由,明白物体的浮沉条件。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工具

1、学生器材:

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实验器材:一个烧杯、一个弹簧称、一块石头、一根细线、适量水。

2、演示器材:

一个小铁钉、一个木块、一个乒乓球、一个空心金属球

五、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点击浏览更多说课稿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麋鹿》说课稿 篇9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麋鹿》说课稿篇1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麋鹿》的拓展阅读主题学习。所谓拓展阅读是指: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围绕自己判定的研究主题,进行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并不断反思的阅读过程。在我国有许多珍稀动物,如大熊猫、扬子鳄、中华鲟、藏羚羊等,需要我们珍惜和保护。麋鹿也是一种,只是相比较前面几种动物,它甚至有点神秘,命运也更为坎坷。这篇课文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内容,层次清晰地介绍了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叙述了它们历经磨难终于回到祖国的坎坷命运,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视。本文在朴素的说明中注入浓浓的情趣和坎坷的史识:“晨雾如清纱般漂浮”“四不像”“当做姜子牙的坐骑”“失而复得的经历”,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使学习者兴趣倍增地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

鉴于学生对动物的爱好与对世上万物的好奇,学生学完《麋鹿》后,浓郁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我们教师尽可能地猎取这些问题,充分利用、开发这些问题,让学生围绕自己制定的有关麋鹿的研究主题,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拓展与延伸。对所需要的阅读素材进行加工整理,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各种形式加以表述,对培养学生众多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他承担着学习资源的提供者、课程的开发者。为此,我们有责任在学生强烈的兴趣与求知欲望中来开发课程。本教学就根据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强烈的探究欲望,就学生在留言薄上留下的问题展开研究性学习而设计。鉴于以上的认识,根据语文新课程要求,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结合课文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说明

认知目标:

1、在网络环境下研究解决学生在学习时发现的新问题,凭借各类图片、音频、视频等网络信息进行语文教学的拓展,增强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个教学目标,实际上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延伸,使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这里得到运用巩固。

2、通过多种作品的展示,培养学生比较概括的、清楚地把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评价别人的作品的能力。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搜集、筛选、整理、加工的能力,包括会使用搜索引擎等查询工具,提高学生信息的综合素养。

2、学会研究的.方法,渗透大语文观教学思想,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地拓展学生的信息源。

情感目标:

1、通过上网浏览,激发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以及网络信息资源,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进行人文教育,艺术教育,文化教育等诸多教育。

2、通过小组协作和主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初步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3、让学生在自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培养成就感。

重点或难点:

凭借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完成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麋鹿的相关问题的研究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进行人文教育,艺术教育,文化教育等诸多教育,真正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教与学的策略与研究 :

本课采用如下教学模式:

教学对象及学习需要分析

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利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开放式个性化学习方式,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辅助于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则更促进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了研究学习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基于我实验班学生思维活跃,问题意识强,有着独特的事物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强,并已初步具备了信息的检索、加工、处理的能力。同时,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他们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利用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热情高涨,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学与教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建构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由于当今学生对新事物兴趣浓郁,探究欲望强烈,因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具有人文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问题导向下,积极主动地摄取各类信息,构建新知,对学生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麋鹿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珍稀动物,学生对此兴趣浓郁,好奇心强,鉴于学生对动物的爱好与对世上万物的好奇,学生学完该课后产生了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为学生拓展知识带来资源与动力。因此,充分利用、开发这些问题,对培养学生众多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二)教师情况分析

设计者兼执教者是市现代教育技术骨干教师,多年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上有着一定的研究,并且具有主题页设计与制作的独特优势和网络互 动平台的操作与调控能力,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保障。

(一)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学生确立了自己喜欢的研究主题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而主题研究学习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弹性的、余暇的学习环境。教师由教坛的表演者退居为后台的导演者,承担着准备、设计、参与等的支援者,通过为学生创设和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间接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角色是多维一体的。

(二)教师辅导策略

1、信息资源的导航者,2、协作学习的协调者,3、主题学习的引导者,4、研讨交流的组织者

当然,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常要求学习者自己决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和知识,作出适当的决策。同时要加强“异步”指导。通过Internet上的在线交谈方式适时实现。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也可以得到教师的即时讲解。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麋鹿》说课稿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23个生词,其中16个只识不写,学习多音字悄,理解回归自然、绝迹、漂泊等词语的意思。

3、抓住课文内容的要点,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

4、让学生在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三段为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麋鹿的资料。

2、相关图片和文字投影。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23个生词,其中16个只识不写,学习多音字悄,理解回归自然、绝迹、漂泊等词语的意思。

3、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交流自己了解的麋鹿。

板书11 麋鹿

二: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

2、读懂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想想作者介绍了麋鹿的哪几个方面。

3、用一句话或一段话介绍麋鹿。

4、交流。(1)生字词的音形。(2)交流读书情况,纠音。(3)回答上面的问题。

5、可根据问题分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读这一小节,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结合看图,了解这里是麋鹿生活的理想场所。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继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内容的要点,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

3、让学生在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从哪几方面介绍麋鹿的。板书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的经历

二:学习课文的重点段。

1、自读二、三自然段,说说麋鹿的外形。

2、出示图,生介绍麋鹿的外形。

3、读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从而知道了什么。

4、小组合作学习麋鹿的传奇经历。

5、汇报。

三:作业。

1、加偏旁组新字,组词。

参()()()()()()旁、列、肖。

2、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广阔、茁壮成长。这五个词语中任选三个词语写一段话。

3、收集国家级保护动物的资料并开展活动。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麋鹿》说课稿】相关文章:

1.《麋鹿》说课稿

2.麋鹿说课稿

3.关于 《麋鹿》的说课稿

4.关于麋鹿说课稿

5.麋鹿说课稿设计

6.《麋鹿》最新说课稿

7.麋鹿的说课稿

8.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麋鹿》优质教学设计

Unit2六年级英语上册说课稿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谈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教案时我充分考虑了教学重难点,利用学生的已知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的读书感受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并捕捉学生情感思想上的变化,使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析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且我班的学生也比较活跃,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

【讲过程】

在分析了教材和学生情况以后,为了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我始终以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贯穿全课。主要教学过程设计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首先出示课件:我们学过了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等课文,能说说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吗?看着伴随自己成长的故事插图,孩子们纷纷说出了自己对狐狸的印象。可我却话锋一转:一直以来老师和大家的想法都一样,可读了一篇文章后,我反而非常佩服狐狸,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开始聚精会神地读课文,看得出他们已被课文里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学生初读后,我顺势问道:“有什么想说的吗?”孩子们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两只老狐狸为救出小狐狸,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这种生死与共的亲情,挺让人感动的。“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蛮有人情味的。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和讨论课文内容。而且告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思维观点。这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我把它们归结为三大类:

1、老狐狸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狐狸?

2、正太郎为什么能和狐狸建立亲密关系,并能得到狐狸的救助?

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接下来让学生自主探究,比一比看谁能自己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此举再次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主动积极投入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感受、体验、理解文本。

在交流过程中,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合作。可说来说去,我发现孩子们始终围绕前两个问题在说,而无一人提及第三个问题。经询问才知他们或者是不理解,或者是明白一些但想法不成熟不敢说。在那一刻我感觉到每个孩子都产生了合作的欲望,于是抓住这一契机,让孩子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交流后的汇报证明了我的选择是对的。当时的课堂是这样的:(播放录像)

这一环节通过自主探究,突出了教学的重点;通过合作交流,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学生也逐步感悟到: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睦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更重要的`是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的这种感人至深的亲情,冲击着孩子们的心灵,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悄悄地在孩子的心田生根发芽。

四、表达心声,升华主题

孩子们沉浸在狐狸一家的亲情中,我趁机放上一段略带伤感的音乐,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心中涌动的情感:自己读一读你感动的句子,句子里包含狐狸的多少心声啊,老狐狸不能言,小狐狸也不能言,但我们能言,请替它们说一句心中的话吧。前面情感铺垫,音乐的渲染,教师语言的感染,让孩子们深深沉醉其中,孩子们的情感被点燃了,激发了,教室里出现了动人的场面:空灵的音乐流淌着,孩子们动情地朗读着,真诚地述说着,时间在这一刻仿佛静止不动了,一种美妙的情感在教室里传递着。听听孩子们替狐狸表达的心声: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保护你的;我的儿子,无论有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会放弃的;人们啊!如果你们都能像正太郎一样爱护我们该多好啊!……孩子们真正走进课文了,融进课文了,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一个。

面对孩子们的如痴如醉,我被深深感染了,可内心总觉得还缺少些什么,这时刚好班上侯文丽同学发言说:“老狐狸为救小狐狸、想尽了办法,甚至不顾生命危险,它们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使我非常感动,这让我想起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他的话一下子使我豁然开朗,原来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的升华、情感的碰撞和来自内心深处的东西。于是我顺势说“侯文丽同学的体会感人至深,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对待孩子的爱是那么伟大,无私,而我们作为孩子有没有象父母爱孩子一样的心爱父母呢?”没想到同学们齐刷刷地回答:“没有!”随即又马上改口,齐声道:“有!”这个自相矛盾、在几秒钟之内改变主意的说法,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立即抓住这个问题,让孩子们说说为什么同样一个问题,在短短几秒钟内,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呢?课堂顿时沸腾了,同学们为了表明自己的心迹,几乎每个人都举起了小手,有的人激动地回忆起自己生病时妈妈无微不至照顾的事,有的后悔地回忆起自己顶撞父母的事,有的尽情地回忆自己孝敬父母所做的事……大家一至认为,在对待父母的爱上,自己做得不够,以后应该象父母爱自己一样去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然后我又充满激情地说“你们有父母的爱是快乐的,父母有你们的敬是幸福的,返回大森林的狐狸一家又怎样呢?(出示课文插图)你能续写这个故事吗?课上到这里,孩子们心潮澎湃,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续写故事的提出,正好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一篇篇充满爱心,承载祝福的文章便应运而生了。

【想成功】

整堂课我被文中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感动了,被文中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感染了,用自己的情,文中的情激发了学生的情,使课堂始终被一种浓浓的情感包围着,这份情感随着读书的深入,对话的深入弥漫开来,散发到教室里每一个角落,渗进每一个人的心田。

【思失败】

一节课有成功的亮点,也必有失败的遗憾,反思整堂课,我对于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爱惜、保护动物的意识一处做得不够到位,其实孩子们这一思维的火花在表达心声,升华主题一节中,替狐狸表达心声时就曾闪现过:人们啊!如果你们都能像正太郎一样爱护我们该多好啊!如果这时我引向深处:学了这篇课文,你打算以后怎么做?感动于正太郎所作所为,感动于狐狸一家亲情的孩子们必能从内心深处,发出保护动物的呼吁。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却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保护动物的意识便深深印在学生心中。

【结束语】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篇11

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上册第三课《郑成功》。这是一个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内容凸现人物性格,歌颂了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英雄”的气节。我觉得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参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根据课文的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制订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

3、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说重难点 :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对“收复台湾、建设台湾”这件事很感兴趣,对故事情节充满好奇。可以以此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但郑成功这个人物形象及这件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毕竟离我们的学生生活已相当久远,尤其是我们农村的学生,对郑成功了解得甚少。因此,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结合网上搜集到的图片资料,来了解郑成功的历史功绩,体会他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同时又是难点。

说教学过程:

综合以上情况,为较好地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两课时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我准备通过三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

一、激趣导入:多媒体出示郑成功图像,引导学生交流课外搜集到的有关郑成功的资料,教师适时补充介绍郑成功。然后质疑“郑成功为什么称为民族英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文,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如:“残酷、慷慨激昂、融洽”等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朗读形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然后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三、再读课文:学生在读通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从而理清课文的思路,初步了解各段大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郑成功也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接下来,我着重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本课时我准备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郑成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样的导入,旨在勾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回忆,引领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环境,再次走进文本,开展自主学习。

二、自主研读,合作探究。

学生在交流各自的印象时,我估计学生会说郑成功是一个爱国的民族英雄。我顺时质疑:为什么称郑成功是一个民族英雄呢?课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位伟人的呢?引导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研读,画出研读部分中感受深的句子,用三言两语在句子边上写出自己的感受。自读过后,把自己学习的成果与同桌交流。

三、抓重点句段,精读感悟。

学生自主阅读,同桌交流过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我将以学定教。如我班男生较多,他们对收复台湾这一部分内容比较感兴趣。因此学生可能会读第五自然段,当学生读到这一自然段时,我顺时出示这一段内容,建议学生认真读一读,画一画郑军官兵

和荷兰军在战斗中各自的表现的句子。然后组织讨论,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后,进一步感受军队的威武雄壮,体会郑成功智勇双全、卓越出色的军事才能。随后我追问:为什么郑军官兵会如此英勇善战呢?学生自然会读第四自然段的内容,此时我抓住“郑成功看到自己亲手训练的海军纪律严明,军容整肃,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引导学生理解“纪律严明”、“军容整肃”,从而感受郑军必胜的信心。最后指导学生再读收复台湾这一部分,把这种感受、体会予以内化。

当学生交流“决心收台湾,建设台湾这两部分内容时,我也将采用以上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郑成功的丰功伟绩,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对“决心收台”这部分内容中郑成功说的一段话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我将结合地图让学生明白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后引导学生朗读前面一段内容,读后交流此时郑成功看到台湾同胞饱受疾苦的心情如何?在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慷慨激昂地读郑成功说的话,体会郑成功对台湾同胞的关心和收复台湾的坚定信心,从而进一步感受民族英雄的气节、品格。

四、升华主题,产生共鸣。

在学生凭借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齐读最后自然段,再次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相信此时学生对课始提出的“为什么称郑成功为民族英雄?”这一问题的感悟已水到渠成,因为学生已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为这位民族英雄感到自豪。然后我再次出示郑成功画像,引导学生把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写下来,并组织交流。这样设计不仅激起学生说的欲望,同时做到了读写结合。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收集其他民族英雄的事迹读一读。

3、学习第五自然段的写法,描绘一个你在电视(或电影)中看到的战斗场面。

六、板书设计

收复台湾

郑成功 民族英雄

上一篇:不许你老优秀作文下一篇:先进作业班组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