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2024-10-19

智慧教育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2篇)

智慧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1

今天我参加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第一期国家级培训学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学习:

1.平台建设与应用工作概况;

2.平台区域管理功能解读;

3.平台学校管理功能解读。

1、平台功能,互动能力:分享、收藏、关注、提问评价能力:点赞、评分、举报(建议) 交流能力:好友、师性、家校、教研室、工作坊、自由组合。工具能力:备课、授课(线下、线上)、公告、通知、共享、接龙、打卡、课程表、作业活动、课后服务、教研活动等。协同运营:国家、省、市、县、校、班六级组织管理。开放生态:开放资源建设(地方频道)、开放工具建设(地方系统)。保障能力:大数据仓库、内熔安全防范、法律事务。

2、九大应用场景:教师备课、自主学习、教师研修、家校灰流、双师课堂、答疑辅导、作业活动、区域管理、课后服务

3、主要内容:学校管理员权限、学校管理功能、具体操作

4、平台功能:注册登录 、平台资源、交流工具、个人中心

通过今天的培训我对“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有了更多的认识,平台线上教学资源丰富,学科覆盖全面、内容资源优化、全部免费开放。今后我将继续学习的平台提供的优质资源,提升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水平。

智慧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2

本次培训分为“三阶段”“五模块”, 共计480个学时。“三段五块”课程体系中纵向设计为语言与跨文化意识提升、教学技能发展、培训技能发展三个阶段;横向设计为聚焦重庆、英语语言教学理论、学校参观和课堂教学观摩、教师教育和个人专业发展、教师培训技能五个模块。这是重庆市中外合作培训中最具课程特色的培训。在培训课堂内外全英文交流、全英文教学、全外籍培训师和全英文环境的“四全”模式助推了参训教师英语语言能力的全面提升, 受训教师学成归来后担负起重庆市各区县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培训任务, 为重庆市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受训成员由大学教师、英语教研员和一线英语教师组成, 这样安排是为了发挥教研员和高校教师的团队核心作用。

这次赴英学习, 英方超乎常规的“非常培训”, 令人印象深刻, 其特色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团队协作

这次培训是在前期英方和中方专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根据培训者和重庆市教委需求制定的培训计划。培训课程是在整体框架下设计安排的, 担任培训任务的共有6位培训师, 他们授课的侧重点不同, 但彼此又有联系, 常常是1位老师授课的内容在另1节课上得到印证。例如, 在教学方法、教师培训、教材分析课上立即运用到教学理论课上讲到的社会建构主义、多元智能、人文主义、学习共同体、图式理论等教学理论。又如, “任务型教学法”在教学方法课上出现后, 又在对教材分析中得以运用和加深。培训团队定期开会磨课, 对彼此的授课内容相互熟知并彼此支持, 构成了一个互助协作的培训共同体, 各个培训师既有各自特色和风格, 又形成了目标取向一致的合力。培训团队根据培训主题和受训者需求来开设课程, 按需施训, 而不是按照培训师的讲座特长来安排课程, 这样一来就克服了培训中零散拼凑的情况, 使培训内容非常贴近受训者需求, 凸显了教师培训的严谨、精细和有效性。

二、践行我讲

培训师中, 理查德是国际学院的院长和博士生导师, 他讲的多是理念问题, 其中一些观点值得我们深思。如他谈到优秀培训者需要3个必备条件:精湛的专业知识、充分的活动技能和坚定的信仰。他特别强调信仰、态度、社会责任, 他认为“是什么样的人, 就会教出什么书来, 是什么人就会做出什么样的培训来”, 教师的人品很重要。这一观点在教师培训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培训者要亲自实践, 而不只是要求别人去做;二是要想让教师改变, 培训者必须让改变看起来有吸引力。

这次培训最具特色的是英方导师的培训方法, 是真正的言行一致, 而不是说一套, 做一套。例如, 主讲教学方法的尼克讲授“真实的语言活动” (authentic activity) 时, 为证明通过创设真实情景, 运用有效的教学活动, 学生就能理解和运用外语, 尼克特地为参训教师上了一节丹麦语课 (全用丹麦语, 没有一句英语) 。一节课下来, 毫无丹麦语基础的参训教师都掌握了该堂课的句型结构和词汇, 而且学得兴趣盎然。培训师用其实际教学行为让参训者感受到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是什么。在教学中, 中国教师总认为学生不可能完成某项目标, 其实不是学生不行, 最主要还是教师的观念没更新, 方法不恰当所致。

再如, 主讲教学理论的罗森为了让参训教师感受如何挖掘学生潜能, 通过有效的搭梯子 (scaffolding) , 提升人的最近发展区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她通过教授五行打油诗 (Limericks) 来阐释这一操作模式。五行诗是一种谐趣诗的体裁, 全首诗由5行组成, 第一、二、五行为相同韵步, 每句7—8个音节, 有3拍, 押尾韵;第三、四行为相同韵步, 音节数较少且没有严格限制, 有2拍, 押尾韵, 韵式为aabba, 即第一、二、五行同韵, 第三、四行同韵。

在罗森老师的有效引导下, 参训学员还真写出了五行打油诗的“处女作”:

There once was a lady called Sherry.

Who hoped to go home in a hurry.

She missed and cried.

She cheered and laughed.

The returning day made her not so worry.

按照五行打油诗的要求, 这首打油诗基本符合规范, 且还有意境。中文诗几乎都没有写过的中国学员居然还诌出了英文诗?!可见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得当, 人的潜能是能够被有效挖掘的。

三、智慧分享

英国培训强调“卷入式”培训, 其培训方式是:集体授课 (plenary) 占三分之一的时间;工作坊 (workshop) 三分之二的时间。工作坊以成员参与为主, 基本上是讨论、交流、辩论、做海报、展示;培训方案讲解 (walk through) 类似于说课;培训教学实践 (demo) 类似于上课。每一项活动都要求参训者全身心参与, 哪怕是教授的讲座, 都非常鼓励参训者提问, 强调成为一个独立学习者 (independent learner) 的重要性, 学习者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观点和辨别力。如果没有问题, 授课教师会感觉沮丧。学员只有亲身参与了、践行了, 才能真正理解课程的要旨。

在这种培训氛围中, 来自中国的参训学员积极思考, 分享智慧。这也使得培训团队改变了对中国学生的看法 (他们原来一直以为中国人善于倾听, 但是缺少思辨的能力) , 在评价考核中如此写道:是一群有思想、有自信、好争辩的中国人。

四、宽严相宜

英方的培训比较人性化, 时间不会安排太满, 如上午9点才开始上课, 10:30喝上午茶, 下午2点上课, 3:30结束全天课程, 而且周三下午自由安排, 周末文化考察, 会让学员在比较放松的状态中学习, 往往效率特别高。

但是在学业方面要求却相当严格, 如完成作业的时间、作业质量, 上课提问的次数和有效性、在小组交流中发挥的作用, 在作品展示和说课上课环节的表现等英方老师都有记录, 在考核评价上是有记载的, 通过了考核才能发放结业证书。反观国内的有些培训项目恰恰相反, 重培训的外显结果, 形式上的东西要求偏多一些, 忽视培训过程表现以及从观念到行为的质性变化, 真正的培训效益难于保障。

五、培训启示

启示一:培训团队要和而不同

在举办一个培训项目之前要进行认真调研, 形成初步培训计划, 再组织各方专家教师进行论证、修改。组建培训团队, 在准备阶段组建者要召集培训团队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磨课交流, 课程内容要相互知晓, 培训课程尽量做到有个人特色, 同时又是相互支持和印证的, 即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启示二:工作坊形式助推培训内化

英方教师的培训风格一般是采取“讲座开头, 讨论跟进, 小组合作, 完成作品, 解释演绎”的模式。而讨论跟进、小组合作、完成作品、解释演绎等活动都是在工作坊里完成的, 它集讲座与反思、讨论与实作、展示与点评为一体, 让参训者在做中学习、学中使用, 有利于将所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和实践智慧。

启示三:培训需求引领不可或缺

培训要充分调研, 根据参训者的需求来制定培训目标、计划和方案, 但是有时候教师其实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培训, 什么主题和形式适切自己, 加上人的惰性使然, 往往倾向于被动接受型培训。这时, 对于教师的培训需求引领非常重要。目前, 我国教师培训中非常缺乏教学理论与教学活动相互印证的培训, 要么是纯讲理论, 要么只是就事论事地分析教学现象。鲜有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既有可操作性又能挖掘其理论原理的深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智慧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3

从成人成己的生活特性上考察,道德教育需要为人师者具有人生智慧。成人成己,意味着一个人能够从完整的人的完整生活出发,令自己的各种本能和潜质、潜能演进成为德性、德行,做到既能正视和理智地对待欲望和自私,又能丰富自身的社会本性,激活内在需要,通过发现、发明、创造和关爱、协作、互助,探索和解决个体、群体乃至人类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从而实现人生的理想,追寻生活的意义。此乃人生智慧。

从教育活动的专业特性上考察,道德教育需要为人师者具有教育智慧。道德教育直接指向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理相融,知行合一,化规范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是道德学习的根本特性。为人师者能够基于教育理念,理解教育对象,细化教育目标,关注教育情境,把握教育时机,做到因人、因时、因境施教,便是教育智慧。在道德教育意义上,这种智慧的核心便是道德教育专业能力,包括:掌握价值(道德)教学的专门技巧,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微型课程,组织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培养学习者的道德实践能力,保持与各种教育力量的沟通和分享,等等。

人生智慧和教育智慧的交融,孕育和浇灌着道德教育的生命之树。正因为如此,学校道德教育的专业特性日益受到关注,德育工作者的专业身份得到充分肯定,以至于在学校设置品格与公民教育导师,正在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政策。在我国,教学上的德育教师之名,管理上的德育工作者之称,职务晋升上的德育系列之说,更是由来已久,但要真正做到名实相符,尚需相当历程。

为人师者,无论教师,还是管理者,抑或其他,当我们自称或将自己定位于德育教师或德育工作者时,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作为专业人员,如何才能做到人生智慧和教育智慧的交融?

(郑航,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510631)

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培训心得体会 篇4

人到中年难免会遇到很多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总让人感觉力不从心,心态和身体也时不时变得恶劣。生老病死,四季轮回是必然,步履匆匆的岁月终会将一切甩在身后,倘若一味感叹惋惜,没有了激情与斗志,那人生的每一天便会过得更加单调无趣。快乐和幸福有时候就像是调皮的孩子,就躲在生活的某个角落,等着你去发现去捕捉。改变是一扇只能从里面打开的门,唯有心甘情愿的改变自己,方能和快乐与幸福来一次美丽的邂逅。

热爱自己,珍视健康。从现在开始,丢掉懒惰,跳舞,爬山,打球,健走……做各种自己喜欢的运动,让大汗淋漓冲刷情绪的负能量,让自然的风抚慰那蜗居的心。虽然时光无情,青春已逝,但健康和快乐依然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它们可以使生活有质量的延续,让生命的魅力更加持久。

热爱工作,充实生活。工作是安身立命的基础,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是的,教育工作琐碎繁杂,干的时间久了,我们会厌烦会倦怠,但要知道这世界上没有一样工作不遭到抱怨。马云也曾说过:我有生以来最大的错误就是创建了阿里巴巴。虽然他可能只是想撒个娇而已,但人生就是有很多的事与愿违。我们常用既来之则来宽慰自己,那么我们在无力改变现状的时候,更要用干一行爱一行的心态来劝慰自己。让欣然接受代替无济于事的焦虑和厌倦。多发现工作中的美好,让每一天都过得舒心愉悦。生活一直在延续,坚持才有美好的未来,别让坏情绪摧毁你的快乐。

学会欣赏,感受幸福。众生皆苦,爱人每天为工作为家庭劳碌奔波,孩子每日为学习奋斗拼搏,领导为单位的明天殚精竭虑……每个人过得都没有想象的轻松,多一些理解,就少一分苛责,多一分欣赏,就少一分怨怼。其实无论什么关系,夫妻也好,母子也好,同事也好,要想相处融洽、内心亲密、感情稳固,除了要欣赏对方的好,更应该懂得对方的苦。只有建立了积极的关系,方能提升感受幸福的能力。

培养强大内心,无惧前路坎坷。仔细想想,专家说的特有道理,人生越过越好的秘密是:感觉好就会做的好,感觉更好就会做的更好。人生不如意事许多,但无论怎样都不能丧失信心和希望。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太阳落了依旧会升起,花儿谢了依旧会开放,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切都会好起来,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智慧小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5

?短短一天时间,我们观摩了四节不同级段的语文课,并分别进行了说课和评课。在我看来,教师们的精心设计,充分展示了他们不同的课堂教学思路,不同的教师演绎出了不同的风采,但又同样的精彩。这几节课,各位教师展现出来的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精美的教学课件,以及对教材层次上的把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怎样把各位教师的优点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之中,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有特色,更高效,是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课堂教学本身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课后,专家们的精彩点评令人印象深刻,犹如一缕清风,让人茅塞顿开,同时又让我深思。对于这几节课,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阅读时间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的总体目标第七点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几节中高年的语文课,课堂上留给学生的读书时间太少了,比如《黄果树瀑布》这节课中,教师在重点段落的教学中进行了18分钟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侃侃而谈,留给孩子们的读书时间却寥寥无几。大家都知道,“读”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也是行之有效、最大限度提高学生驾驭语言能力最好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各种形式的读:默读、自由读、快速读、分角色读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

二、重难点未突破

高效智慧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篇6

我校组织教师于2014年4月22日认真聆听了北京专家刘文江老师的题为“高效智慧课堂 初级建模与导学案的编制”的讲座,刘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感受颇深,通过自我反省,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以下几点是我在课堂教学中急需改进的: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苦是因为满堂灌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在上是束缚了优生,困扰了差生,我苦,学生雷,教学不佳,成绩不优,原因在我自己而不是学生,教师为讲一个问题多次复述,上课口干舌燥,下课补救闹得身心备受煎熬。刘文江老师的“三六一”高效课堂给我指明了方向,2.学生的累是出于题海战术

学生做题多,但不精,不够系统,效率过低,致使学生负担过重,学生苦不堪言,家长恼骚满腹。埋怨学校,抨击老师。这样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兴趣降低,厌学,辍学心理严重。而我们的教师呢?每天备,讲,批,改,起早贪黑,学生学习效果还是不如愿。而刘老师的讲座为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减负寻找了最佳路径。3.教师的气是缘于不敢放手

课堂成了教师的生气堂,使工作为苦行。教师探索进取的欲望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三六一”高效课堂变教案为学案,变讲堂为学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题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确实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做到了学生为主题,教师为指导,师生共同活动,生生互助,合作完成学习目标。构建了“自主学习互助共进”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学以致用,在应用中反思自己的不足,逐步解决遇到的困惑

在听了刘老师的讲座后,第二天我就运用到课堂中进行实践,尝试,确实感到课堂有较大的改变,课堂上看到的是“学生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检查学生,”的“自主互助共进”式学习场景,确实尝到了课改带给我的喜悦。

但喜悦之余,又有一些困惑,这有待于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和突破:刚开始磨合期感觉进度较慢,还是担心学生的问题是否真正得到解决,放不下手,不如全讲踏实,小组内的合作,纪律,评价等都有待完善和提高。三.困难时暂时的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虽然在课改的路上有阻力,有困难,有疑惑,就算暂时的结果不理想,但相信只要自己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就一定会成功的!

沿河四中

从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 篇7

智慧教育及其内涵

智慧教育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它的核心内涵是通过信息技术来分担大量烦琐的、机械的、简单重复的教学和管理任务, 满足教师、学生、管理者、家长以及社会公众的智慧教育需求。师生将更多的心理资源 (如注意力、创造力、动力系统) 投入到更为复杂的、更有价值的教学和学习任务中来, 从而保证学生批判能力、创造力、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得以发展, 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它的核心追求是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智慧教育具有六个核心特征, 即情境感知、无缝连接、智能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可视化。它背后的核心技术包括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泛在网络和移动技术等。

各国的智慧教育的实践

韩国政府在2011年9月发布了“智慧教育”未来学校计划, 提出了智慧教育策略, 通过电子教材、构建智能适应的云平台和教师培训变革韩国的传统教和学方式。到2015年, 所有的学生将通过无线网络获取基于云的教育服务, 实现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资源需求, 同时也为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提供良好的机会。

2012年, 澳大利亚提出要“转变澳大利亚教育系统”的智慧教育方案, 目标是吸引更多学生、提高教师和管理者的能力、培养高能力具有全球技能的劳动力。

美国俄亥俄州的智慧教育, 一是建立跟踪学生学业成就的学生数据系统, 便于教师、家长和管理者了解;二是强调教学资源共享,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制定个性化教学辅导方案;三是强调社会交往, 通过虚拟和现实结合的社交促进学习者社会性能力的成长。

泰国“智慧教育计划”将采用学习者为中心的发展模型和“一对一”的数字教室进行学习范式的转换。每位学生在教室里都拥有平板电脑, 实现内容的探究、自主学习、协作交流以及过程性的评价。

新加坡iN2015计划, 强调智能接入、智能学习和智能体验, 目标是通过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 营造一个有吸引力的智慧学习环境, 以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智慧教育转型

从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不只是词汇的改变, 更是实实在在的诉求改变, 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实质性的转型。包括理念转型、教学转型、学习转型、管理转型和评价转型。

1.理念转型

随着无所不在的计算技术 (ubiquitous computing) 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成熟, 人们开始考虑用“U” (ubiquitous, 意指“无所不在的”) 取代原先的“E”, 描述21世纪“无所不在的”信息社会。从“E”到“U”看上去只是一个名词的改动, 却蕴涵了理念、目标、路径乃至整个战略框架的深刻转变。

美国“2010国家教育技术规划”提出了学习的信息生态模型。在此模型中, 技术不再是单独的工具, 而是蕴含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专业资源、人和工具, 它们以互补的方式共同运作, 革新了学生及其学习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 建立和维护了一种创新性的生态圈或者学习文化。

学习者在这种生态圈中, 他们彼此之间、与教师之间、与家长之间, 以及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存在着不同于现在形态的互动关系, 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凸显出来了。学习内容的来源、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每个人既是知识的生产者, 也是知识的消费者。技术从作为支持个体的工具更多地转变为一种支持泛在学习、自由探究、知识建构、交流协作的无缝学习环境。学校和教育机构不再是封闭的社会单元, 而是通过网络汇聚作用, 形成集体智慧聚变的节点, 是一个充满活力、人性化和高度社会化的地方;不再是静态知识的仓储, 而是开放的、流动的、社会性的、分布的、连接的智慧认知网络与个性化发展空间。

这种生态环境不是一个割裂的学习空间, 而是通过网络连接全球性社会的, 连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未来生活, 学习也不仅仅发生教室和学校里, 而是终身的、全面的、按需获得的。此模型之所以具有重要的启示性作用, 是因为该模型强调技术与教育服务的融合、人和技术的融合、实体的空间和虚拟的空间融合, 形成一个技术完全融入“学习”的和谐教育信息生态。它从整体优化的视角考查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与定位, 从技术要素的关注到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关注, 强调技术和人相互作用的整体优化变革, 强调技术与技术之间、技术与人之间信息的无缝流通、认知的分布均衡。

从技术帮助教师教, 到技术营造探究性学习环境, 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建构。教学范式要从“教师教什么”转变成“学生学什么”为主的观念, 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成依学生个人特质作知识提供及辅助者的角色, 学生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以主动、积极的态度来进行自主性的学习。

2.教学转型

教学要从教学资源设计、重视讲解, 机械性的学习结果, 学习行为观察, 到重视活动设计、活动引导, 适应性评价学习结果, 学习活动干预的转变。

3.学习转型

要支持多种学习模式的混合式学习形态。富有挑战性、培养学习智慧的主动学习将成为课堂教学新的重点。

4.管理转型

提升自动化管理水平, 降低管理负担, 为教育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让数据说话。

5.评价的转型

借助技术来测量相关的内容, 并使用获得的数据来持续改善各级教育系统。使评价从经验主义走向数据主义。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 持续跟踪记录。利用技术收集、判断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进行诊断性评价。学习系统掌握更多关于学习者能力水平的信息, 为其提供越来越个性化的支持。实现基于网络的多元评价主体的评价。

用智慧教育学生,加强养成教育 篇8

对于学生的日常养成教育,要避免生硬枯燥的说教,因为你说的大道理再多,而他们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看世界高度不同,尽管教师的说教他们口头上承认了,但心里不一定能理解。还记得前年,我带儿子去吉林玩,走在街上,儿子就是让我抱,一将他放在地上让他自己走,他就哭,没办法只好再把他抱起来。就在我蹲下的一瞬间,我发现儿子为什么哭了,因为我们看见的是大都市的繁华,而孩子看见的是可怕的两只脚在动,孩子看世界和大人的高度不同。所以,我们解决问题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把养成教育融入具体的事情中,一篇好的课文,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一个故事,让他们谈自己的看法,说出他们的观点。我在用我的智慧让一切不良因素远离他们。

1.冷处理法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

学生学习、活动在一起时间长了难免会出现小小的摩擦,前不久,我班李迅和历奥两个同学之间为一点小事大动干戈,同学劝都劝不开。这时第四节课的上课铃声响起,我来到教室,看到这两个同学还扭打在一起。我把他们拉到教室门口,静静地看着他们,什么也没说。第四节课是科学课,我先让其他学生到教室上课。这时,看着他俩不服不愤的样子,我想现在处理一定效果不好,得先让他们平静一下,我对他们说:“先上课去,下午到我办公办公室来。”下午他俩真的来了,看样子气有点消了,可是火候还不够。我对他们说:你们能来我很高兴,不过老师有点忙,你们先等一会。我开始批作业,写教案,就是不理他俩,过了一会他俩有点难受了,因为不知道我要怎么处理他们,开始小声嘀咕。我没理他们,又过了一会,他俩实在挺不住了主动走过来说:“老师我们知道错了,你这么忙,我们还不懂事,因一点小事和同学打仗,违反了小学生守则。我们保证一定好好学习小学生守则,不再犯错误。”我的心理战术胜利了,我要的效果达到了,我笑着说:“好了,老师今天很高兴,第一你们能准时来见我;第二,你们自我反省,老师相信你们不会再犯错了,你们回去吧!”两个孩子开心地拉着手跑了。

2.故事法帮学生改掉不良行为

在培养好习惯的同时必然要矫正不良习惯,就像一颗小树苗,必须砍掉多余的枝杈,才会笔直茁壮地成长,教师如果不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他就会想小树一样长不大,或偏离主干是向一个枝杈生长,这些不良习惯可以毁掉人的一生,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谈心语气除了亲切、真诚外,内容还应含蓄委婉,直话曲说。班主任可以从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中选取富有启发性的事例或故事讲给他们听,让学生从中领悟,受到教益。

班里有个孩子叫王振国,是个让人头痛的孩子,头脑很聪明,可就是调皮捣蛋,同学们都不喜欢和他玩。一天小国偷了同桌的钱,还振振有词地说:“他钱包里就一元钱,这么少算什么偷。”偷钱还狡辩,我真的很生气,刚要狠狠批评他,可是一想他还是个孩子,没有大人的生活阅历,不能拿我们的经验看孩子,给他冠上一个小偷的帽子,这会毁了孩子的一生。于是,我静下心来,对他说:“老师先给你讲个故事吧,从前有个表兄弟俩,家里很穷,有一天看见一家商店里没人,就一起偷了东西,表哥回到家,妈妈看见了儿子拿回这么好的东西很高兴,还夸了儿子,还帮着儿子把东西藏起来。表弟回到家,妈妈见了十分生气,狠狠地教训了儿子,并告诉儿子:人穷不能在短,还领儿子还了赃物,向那家赔礼道歉。后来表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政法大学,成为优秀的法官,表哥却成为一个惯偷,坐进了监狱。”小国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对我说:“老师我知道怎么做了。”我摸摸他的头对他笑着点点头,小国也开心地笑了。从那以后小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后来随父母转到长春去上学,前几天他让爷爷转告我,他现在学习很好,还被评为校园之星,他不会忘记我对他的教育,因为是我帮他扶正了人生的航线。

3.用现实改变学生的不合作

什么是合作呢?顾名思义,合作就是互相配合,共同把事情做好。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一个人学会了与别人合作,也就获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所以,人们常说: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就很难有什么成就。这是非常宝贵的人生道理。

智慧教育云平台心得体会 篇9

一、备课,也叫策略研究。

简言之,就是要了解课标,熟习教材、学生和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

第二、上课,也称临床研究。

我们应当以研究的态度进行教学,学会调控课堂。

第三、听课,即比较研究。

听要讲求技能,会听会记才是重点,听要分清主次,记要有重点。

第四、评课,称为诊断式研究。

评价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要从教学的目的、程序、方法、情感、基本功、效果、特点等多方面进行。

第五、教后记,反思性研究。

反思要有主题。既要反思成功的地方,还要思考不足的地方,和如何处理不足,真正起到反思的效果。

第六、读书,这是更新观念、寻求精神交点的研究。

参加智慧法院建设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近期,我全程参加了智慧法院建设培训,聆听了最高院信息中心、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兄弟法院关于法院信息化建设、互联网法院、数助决策等方面的演讲,思想上来了一次信息化的“头脑风暴”,对法院信息化建设有了更加深刻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对自身工作有了更加深入具体的思考和筹划,下面结合具体分管工作谈三点体会:

一是智慧法院建设是大势所趋,一时一刻也不能等,必须全力抓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智慧法院建设是全国法院系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的具体举措,近年来,全国法院系统密集推出24小时法院、移动微法院、云上审判等一系列智慧法院建设项目,有效提升了司法为民水平,助力了“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落实落地。尤其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网上立案、网上开庭、网上执行等智慧法院成果的转化运用,有效助推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不误政策的落地,减轻了当事人诉累,探索开创了诉讼服务新模式。随着人民群众对司法诉求的日益增加,信息化手段将有更多的应用场景,更广阔的应用空间,“信息化+法院”工作将成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利器,智慧法院建设大有可为。

二是我院智慧法院建设成绩喜人、形势逼人,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

在新一届党组的有力推动下,近年来,我院不断深化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推出了监督平台、预警系统、智慧执行等智慧法院建设成果,许多工作在全国法院处于领先水平,可以说一定程度上重构

了法院的工作模式。党组大抓干警信息化知识培训、到先进法院学习参观,给全体干警的思想带来了洗礼,信息化思维在干警头脑中牢固树立。同时信息化建设是一场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工作,我们绝不能躺在过去成绩的功劳簿上、裹足不前,必须打破固有思维,在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数据建设等方面继续发力,才能为下一步智慧法院建设奠基;必须在数助决策、审判权监督上继续探索,才能推出更多更好的智慧法院建设成果。

教育需要教师智慧 篇11

教育需要教师的智慧。但是教师的智慧从何而来?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我认为,仅仅照搬书本的知识和别人的经验,没有亲身的实践和对实践的深刻思考,就不可能产生智慧。

本文就教师智慧以及智慧如何产生的问题作一个初步探讨,可以用三部分内容来模拟和展现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过程。

首先,教师的智慧首先来自于教师的魅力,教师失去了魅力,教师的智慧就无从谈起。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的智慧可以用教育的效果来衡量的话,那么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从认识过程来看,学生了解教师应当是一个由表及里,由肤浅到深刻的过程。教师的感染力首先来自于他的外在表象,如仪表、举止、谈吐,进而是教师的文化修养、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师的情感以及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等等。大家也许要问,四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怎样形成的?许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四中教师的工作。前不久,我阅读了化学组刘银老师写的全班学生的家访记录,从中我们不仅了解了学生,也了解了这位年轻母亲的假期生活;在初中部我曾看到过许多本这样的家访记录,透过记录你会看到四中教师为了解学生而奔波的足迹;年级组长田军老师几年来坚持每周利用下班后进行家访。面对一个散居在几十平方公里的拥挤都市中的学生群体,教师家访所付出的辛勤是可想而知的。在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四中教师为什么还要坚持进行家访?我想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这是教育取得实效的基础。还有语文教师黄春,他谢绝了大量的校外授课和家教邀请,全身心地指导学生文学社团和编辑社刊的工作;还有语文教师寒露,他牺牲了大量业余时间编写话剧剧本,我想他一定是全国不多的能编写专业剧本的中学教师之一;还有化学实验员时新华,她也很可能是唯一参与教材编写工作的中学实验员,这基于她多年来对化学实验的潜心研究和不断创新;还有李京燕等一批科技教师,他们几乎每个双休日都带领学生从事科研实践活动,用自己对科学执著追求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学生;还有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多年如一日手领小学生过马路的武丕显老师,他当之无愧地被学生推选为感动四中的人物,等等。教师的人格是最大的教育力量。尽管这些看似表象的东西,但却是四中教师人格自然而真实的流露,这些是“以人育人”最鲜活的教材。

从更深的层次讲,教师的魅力来源于教师的智慧。但是,没有对教育的正确理解,教育者的智慧就无从谈起。所以在第二部分,我用几个故事来说明四中教师对教育的理解,确切地讲,是对教育价值的追求。这是教师智慧的核心。我们常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实现这种境界的教育,需要教师抓住契机,创设情境,有的放矢,正确引导,这就是教育者的智慧。数学组的程国红老师敏锐地抓住学生暴露出的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创设自我教育的生动情景,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自己去认识和解决学习价值的问题,使全体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英语组的阎婕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沟通,自己去解决相处过程中的问题,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共事,学会合作,学会相互欣赏,学会相互支持。我所知道的这样的故事在四中还很多,这些故事的普遍性说明了在四中已经逐步形成了理念上的认同和行为上的一致。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能够运用平等、尊重、启发和耐心守望的方式来引发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这些无不透射着四中教师智慧的光芒,无不体现着四中教师对教育规律的高超把握和运用,无不给人以深刻的思考。我时常为教师们这些堪称艺术的教育作品感到惊叹。

谈到行为的一致性,我们就不能不触及到一个更深层次的话题,这就是学校文化。一所学校的文化,是这所学校的师生在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群体行为。在四中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流传着许多发人深省的教育故事。这是四中文化的宝贵财富。这些故事被一代代四中人传诵和模仿,以至于形成了一种经验,一种原则,一种传统,一种理念,一种精神,这就是四中的学校文化。前不久,我从电视中看到一则新闻,一所医院的急诊医生将一位冠心病患者误诊为喉咙发炎而延误治疗致病人死亡,我为这位医生的草率和冷漠感到震惊。这使我想起了四中2003届的毕业生惠尚懿,也就是当年接待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团长韦尔布鲁根的那个女孩。她毕业后升入协和医科大学,据说在医院实习时,她对每一位病人都极为负责,无微不至,每份病例记录都达到4000字以上。我想她这种职业精神一定不是凭空生成的,你也许可以从四中教师如何去绕制线圈的故事中找到这种精神的痕迹,从四中教师为家访而在拥挤的街道上奔波的情景中找到这种精神的痕迹,从四中大力倡导的以“敬业、爱岗、爱生”为核心的“北京四中职业精神”中找到这种痕迹。四中提出“以人育人”的教育理念,实际上是将教育描述成一个十分简单的过程。其实教育本来就应当是简单而质朴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你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你就首先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受教育者身上所体现的获得性品质一定会来自教育者。就在几天前,退休多年但仍默默无闻为四中工作的陈颖老师对我说,非洲紫罗兰是非常名贵的花种,世界上共有35种,我们已成功繁殖了20多种。繁殖的技术很简单,成本也很低,建议让学生去教会一些残疾人,并提供一些材料,使他们能获得生存的能力。听到这番话,我心里异常感动。这就是四中教师的内心世界,正是这样的教师的行为和信念才形成了四中的文化与精神。当真正体会和理解了这些之后,也许你就不会对丁艺莎、李赛、王倞、惠尚懿他们所表现出的大气、善良以及严谨负责的精神感到惊奇了。

我还想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怎样的管理才能使教师的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智慧的教师也同样需要管理,管理智慧的教师需要智慧的管理,而智慧的管理需要管理的智慧。这其实是一个看似复杂但却是十分简单的逻辑。四中的环境是宽松的,我们努力为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和成功搭建平台,努力使他们从工作中享受到快乐与幸福,努力使每一个教职员工成为学习型的四中人,发展型的四中人,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四中人和幸福的四中人。而幸福的四人中就表现为衣食无忧,享受工作,取得成功,赢得尊敬,获得发展。在要求每个教师都能达到较高职业操守的前提下,四中没有规定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多少作业,没有规定每月必须安排多少次练习或测验,没有规定教师必须坐班,也没有要求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必须采用同样的教法使用同样的素材或例题。四中鼓励教师在教学上积极探索,百花齐放,形成风格,各具特色,这些都体现了四中环境宽松的一面。但是,我们却采用强迫的方式要求教师必须深入思考教育,理解教育,强迫每个教师必须撰写《我的教学观》征文,要求教师必须承担课题研究,必须完成学术论文等等。四中也不能容忍价值观不同的教师,所谓“同道不同术”,“道”就是一个教师对教育价值的理解与追求,“术”就是具体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我们提倡“敬业、爱岗、爱生”的北京四中职业精神,就不能容忍不敬业、不爱岗、不爱生的行为;我们提倡尊重学生,就不能容忍损伤学生人格的行为;我们提倡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就不能容忍只顾考试分数而不顾其他的行为;我们要培养学生做一个真诚的人,就不能容忍教师有任何欺骗的行为等等。在这方面,四中又显得很不宽松,很不人性,很不讲情理,似乎很不“以人为本”。

多年来的教育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师的智慧深深植根于学生文化的土壤之中。因此,精心培育学校的文化,就成为学校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学校文化的培育,在于倡导,在于挖掘,在于提炼,在于传承。如果用操作性的语言来描述,学校文化就是一所学校用自己的语言来诠释教育的价值。自己的语言就是学校的教育实践,学校的教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在创造和书写历史,但我们今天所作的事情能不能成为学校的文化,关键是看我们今天的故事有没有精神的内涵,有没有传承的价值。我常想,30年后或50年后,我们的后辈子孙也许不会记得今年有哪些学生考进了哪些学校,但他们会记得今天发生在学校中的那些闪耀着教师智慧之光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就是一所学校独有的教育语言,它诠释的是一所学校的教育者对教育价值的理解与追求。这才是学校特色或差异的本质。

要用“智慧”搞教育 篇12

一、加强学习,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一) 用教育智慧引领学生健康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看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后, 真是令我茅塞顿开。我要做智慧型的教师, 当遇到一个个来自特殊家庭的孩子, 一个个令人头疼的案例时, 光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 一点也不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于是我开始借鉴书中的理念开始我的个案研究。如:本班张某是个不爱写作业的孩子, 屡教不改。当她得不到周围人对她的认可的时候, 索性就破罐破摔。当我从她的日记中读到她对父母的谴责, 对生活的不满时, 我愕然了。于是反思自己给她的“爱”不够。在亲自家访, 调查她的成长经历, 家庭氛围及个人喜好之后, 制定了实施计划:满足她想和好学生明某一桌儿的要求, 潜移默化的让她“近朱者赤”。在我的不断激励下, 日见成效, 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还当上了小组长呢!她的家长对我也是感激万分, 说我“挽救了一只迷途的羔羊”。

(二) 用有效方法实现学生个别化发展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 要让每个孩子幸福成长, 首先需要思想观念转变和教育教学行为改进。根据上级单位提出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要创建主动课堂的理念, 我开始了实践探索。如:让学生做好预习和复习, 学会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 掌握作批注、查找资料、整理建构知识系统、常做复现的学习方法, 真是日见成效。

在开家长会时, 家长们欣喜的向我诉说孩子们能主动学习, 会学习的喜悦。我想我的做法正是贯彻了新课程观要求“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 实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直到学生带着知识走向教师、走向家长、走向社会……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人地位。

然而, 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志力并不持久。很多专家注意到了这个现象, 因此提出了“最近发展观”的观点。它强调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教师一般情况下了的制定统一的目标, 同样的方法, 同样的练习, 同样的步伐, 只能带来从而导致差生吃不饱, 而优等生却消化不了, 学生作为独立个体不能得到发展, 失去了原有的个性, 这显然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这种教学容易扼杀孩子的创新能力, 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丧失原有的灵性。

于是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个短期目标, 时刻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使得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然而实施个别化教学应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但是, 考虑到班级教学的实际情况, 它主张把同一班级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 (通常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力倾向) 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给予不同的教学。

1. 较多地采用“自主探究”和“质疑”“求异”的教学方法

在遵循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则下, 实施个性化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研究中, 我们较多地采用了“自主探究”和“质疑”“求异”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 这些教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真正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 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独创性。

2. 增加学生个体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比重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集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个体自主学习三种。传统的以集体学习为主的授课方法,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 我在教学中尝试了增加学生个体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比重, 构建一个教师整体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动态组合的教学组织系统。小组学习分4~6人学习小组 (有异质小组和同质小组) 、同伴学习 (优势互补) , 小组成员及邻组课前进行职能分工, 以便课中能较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有一天, 我突发奇想, 教室内的座位像一潭死水, 没有新意, 该怎样变变呢?我想要做到几点:一、划分小组可以多, 但每组内成员人数要适当。我们班有36人, 安排过一人一桌, 俩人一桌, 前者有些孤军奋战, 后者则是一成不变。天天这种布局, 学生没有新意。于是我根据本班情况安排12组, 3人一组, 横向排列。大体按整体水平分为三等, 让每组学生在每天中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二、组长轮换, 有能者居之。组长位置不变, 组长人员根据每个小活动, 小竞赛的表彰结果而不断变换。组长承担着榜样、帮助、监督、检查等任务。实施以来, 由于三个人比赛, 范围小, 赶超的成功率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

3. 进行分层教学的探索

分层教学就是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差异现象, 对其进行分类, 根据不同的类型,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措施, 一般按学习能力差异进行分类。如要求优等生有良好的基础知识, 较好的学习态度, 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要求中等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努力完成一些思考题、能力题, 向优生靠拢。对一些学困生则要求他们努力掌握好基础知识, 逐步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对学习能力差异分类的基础上, 我们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 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达成目标,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达到教学目标, 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 从而使目标更具实效。我的座位不断调整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分层教学。

二、心灵沟通, 搭建桥梁, 促进发展

(一) 以校园文化为契机, 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中, 曾动情地呼唤:“……把班级还给学生, 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把班级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特色文化建设, 正是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一大体现。学生是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者, 也是受班级特色文化影响的主体。

班级文化是班主任利用和创设班级的精神氛围、文化制度、文化环境等来熏陶和培育学生文化人格的影响活动, 班级文化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和班级精神文化环境。高雅、生动、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我在学校给班级提供的良好教育设施的基础上, 对教室进行精心包装, 让教室每面墙、每个角落都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意义。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我班通过班风、班徽、班歌、班旗等来加以体现, 我从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学生

建构主义理论下高校

非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愿景

杨晓燕

(宁夏大学数学计算机学院, 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本文对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较深入的阐述, 并以高校非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例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述, 提出了该课程教学的愿景。

[关键词]建构主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安排;教学改革

在现代高校中, 学生与教师以及与社会上其他相关人士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 但是, 学生仍是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主体, 没有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 一切教育关系均不会产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利用内部及外部的条件, 主动的有见解的学习, 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 这很符合建构主义的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并不仅仅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应该是学生能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高校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协调合作, 教师需有能力开发一些研究性学习内容, 与学生共同探讨,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 同是学习者、研究者, 学生与教师是平等交流、商讨协作的伙伴关系。另外高校学生和教师是最贴近社会群体的, 他们既是社会群体以及相关人士服务的对象, 同时, 高校学生在学业完成后就会直接进入社会中各行各业、各种团体机构等等就职, 也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高校教师的一部分研究成果也时时刻刻在为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

按照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 是个体在人类社会范围里建构起来的, 并不断地被改造, 以尽可能与世界的本来面目相一致。知识也是适应环境的工具, 知识的建构需要人的参与, 人在知识中的感受、经历和发展是很重要的。高校作为一个高层次的知识环境, 学生、教师持有怎么样的知识观非常重要。在我们现有的教育环境中, 大家的知识观各有不同。拿我们高校非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来讲, 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是有差别的, 他们对这门课程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社会对各个专业的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需求也不同, 在本课程中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面临很多矛盾和一些难以协调的困境,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沟通和改进教学方式, 调整教学安排, 以期达到更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对于高校非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 我有一些想法可以作为今后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参考。所谓“教学安排”是指“作为教师的你与某群特定的学习者共同创造、体现和经历的实践形式。”

思维性格中的长处和特色, 激励他们积极创造, 争做主人。

同时我又利用板报、墙壁, 班会和队会大力宣讲爱国主义教育, 站直坐正姿势美的三姿教育, 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 回收垃圾的环保教育, 安全知识牢记心中教育。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我充分发挥环境因素的教育功能。我和学生一起精心设计, 让教室里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在教室的前面贴着班级成员经过共同奋斗而取得的奖状;在它的上方贴着“太好了”, “我能行”, “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等句子, 这些简单、朴素的话激励着学生, 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引导他们铸就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教室的右墙是“读书大比拼”栏目, 自从有了它, 同学们看书的劲头一个比一个高;在教室的后方是黑板报, 它以主题鲜明, 内容的针对性、可读性而深受班级学生的喜爱。尤其是因为每期都是学生主动参与, 并有学生的习作选登, 他们的写作兴趣更高了, 对黑板报的内容更关注了。这些墙壁文化使学生在 (E817C学习指引第四部分.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 分析一个教学安排是否是高效能的, 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维度:教育目标;知识的本质 (即知识的类别和特性) , 也就是学习的对象;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和关系;学习目的;学习和评估活动;话语。因此我这样设想:首先, 该课程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 能安全、高效地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的软硬件, 最重要的是为其本专业学科的有效学习和进一步科学研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该课程的知识属于理论上比较抽象的东西, 注重实践操作。该课程主要针对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由于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 因此我们的课程安排也要不断更新改进, 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开放式课程安排, 且全部采用实践环境教学法。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常规工具软件的使用;第二层包括计算机在各类学科中的应用, 涉及到所有学科, 尤其是一些专业应用软件的有效使用。大学生在进校初期可以参与第一层次的测试, 成绩不合格的要修读该层次的课程, 成绩合格的不但可以取得学分, 还可以直接选修第二层次的课程, 但是在第二层次的考试中, 学生必须能够通过一门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课程考核。而且第二层次的课程只要在大学期间的任何时候修读都可以, 教师在整个教学安排中要能起到引导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可以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尤其是在第二层次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钻研计算机在各个学科的应用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真正让学生学到对他们来说有用的知识, 能更好地为社会上的各行各业服务。

作者简介:杨晓燕, 1974年生, 女, 宁夏银川, 实验师, 香港公开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计算机专业课以及公共课实验室管理及网络维护工作。

[参考文献]

[1]Patricia Murphy/编.冯施鈺珩, 陈瑞坚, 陈垄/译.学习者、学习与评估.香港: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

[2]R obert Mc Cormick, Carrie Paechter/编.冯施鈺珩, 陈垄/译.学习与知识.香港: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

有意无意中受到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 以学校教育为主导, 带动家庭, 推动社会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 面对家长教育理念的薄弱, 于是在家长会上, 和家长们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谈教育一致的重要性, 沟通了心灵, 促进了发展。我与家长们互相留下了电话号码、邮箱地址和QQ号, 密切联系,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们。我用书面资料分析法:入学登记表、作业、日记、答卷、笔记、班级日志、体检表、成绩通知单以及记载学生情况的各种表格,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人成长经历, 作息和生活习惯, 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学生发展的情况, 各科学习情况, 健康状况等。此举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赞颂。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 是一门让我学一辈子都学不完的艺术。“路慢慢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求索”我将努力, 用心用脑, 享受这门艺术带来的快乐。

摘要: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在这些年的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中, 我逐步认识到, 要想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必须以提高教育教学生命质量为出发点, 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本本分分的做好本职工作;以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为己任。班主任工作是门艺术, 是一门综合艺术, 它需要由爱与责任作基石, 乐观的心情与智慧的头脑去磨练。

上一篇: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原文翻译及赏析下一篇:超市调查问卷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