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第二单元高考题

2024-12-23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高考题(共7篇)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高考题 篇1

第二单元 生产、经营、投资

1、(全国卷1.13)企业聚焦品牌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控制产品企划和营销网络,将“设计、生产、运输配送”环节外包,与供应商、加工商和物流企业建立联盟,通过联合开发产品、数据共享,加快市场反应速度。该模式体现的企业经营理念是(A)

①整合上下游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②通过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 ③通过兼并收购,扩大企业规模

④增加市场份额,提高利润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全国卷Ⅲ.13)我国2013~2017年全国日均新登记企业数如图5所示,据此可以推断出(C)

A.民间资本投资逐年增长万户

B.企业投投资回报率逐年提高

C.企业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D.新增就业人口与新增就业岗位缺口逐年加大

3、(江苏卷.5)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拥有资产总计42.5万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的比重由2012年的40.6%下降到37.9%。部分行业资产比重如图1,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通用设备制造、纺织行业分别从15%、35.7%、12.8%下降到7.6%、20.2%、5.5%。国有经济在某些行业比重下降(A)

A.未改变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B.使非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C.不利于国有经济的整体发展

D.使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控制力上升

4、(江苏卷.11)某企业依托“互联网+智能制造”智能管理系统,成功解决了规模生产和需求差异化的矛盾,产品遍布全国并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一跃成为行业翘楚。材料表明,该企业的成功得益于(A)

A.实现了供需的有效对接

B.实施“走出去”战略

C.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D.注重产品的品牌效应

5、(北京卷.29)“米面粮油,外卖帮你能搬又能扛:感冒发烧,外卖代买常用药:上门烧菜、上门洗车,人与服务的距离被大大拉近。”如今,这类服务随处可见,被趣称为“懒人经济”。下列分析正确的有(A)

①社会分工细化,满足多样化需求

②扩大相关服务交易规模,促进就业

③增如享受资料支出,助长非理性消费

④增加相关商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价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江苏卷.6)证监会针对内幕交易,利用大数据筛查异常交易线索,本着“零容忍” “全覆盖”“无死角”的原则从严监管,2017年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24件,罚没款金额74.79亿元,市场禁入44人。上述举措旨在(C)①提高资本市场交易效率

②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③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④消除资本市场投资风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定制生产被广泛应用于服装、制药、家电和工程等领域,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企业重视定制生产。据此完成5~6题。

7、(海南卷.5)图1反映某服装生产企业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定制生产模式。与传统“设计—生产—门店销售”的模式相比,该生产模式的优势在于(B)

①减少从生产到消费的环节,加速商品流通 ②以线上替代门店,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③既有批量生产的规模效应,又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④促进企业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天津卷.14)(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有企业的中流砥柱作用日益突出,国企改革也站到了新的历史节点上,翻开了新篇章。

材料一

(1)解读材料一中的经济信息。(4分)

【参考答案】2013~2017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民企的数量稳步增加,国企数量有所减少但始终占优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材料二

联通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是首例中央国有企业层面的混改。混改后,联通集团对中国联通的持股比例从原来的63.7%降到36.7%,仍是大股东但不再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腾讯、百度等民企成为新的战略投资者;新成立的董事会吸收民营企业代表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优化了经营管理机制;中国联通向7000余名核心员工授予占总股比2.7%的股票,调动了最核心要素的积极性;联通与新的战略投资者在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培育了创新发展新动能。国企民企以混改“联姻”,改出了国有资本、非公有资本融合发展的新优势。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联通是如何通过混改形成新优势的。(8分)

【参考答案】通过资本融合,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增强企业实力:实现不同所有制资本之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通过调整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通过分配激励机制改革,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企业活力。通过技术合作,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高考题 篇2

首先, 高考真题情景设置需要翻新。不回避时政热点是高考政治命题永恒的原则。每一年的高考命题大多与当时的时事热点和时代背景相适应, 每一年高考命题的热点背景材料都或多或少有所区别。如果我们在高考复习时把带有“过去完成时”背景材料的高考真题“原班人马”拿给现在的高三学 生去做, 只能给学生以怀古沧桑的感觉, 不会带来多大的复习效果。比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都在坚持与时俱进。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到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直至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构思, 如果我们还沉迷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就会导致与时代脱轨。如果僵化、教条地使用以往的高考真题, 就会忽视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中国共产党在社会经济理论及路线、方针、政策探索的最新成果, 就会禁锢学生的思想, 使之失去对最新理论认识和思考的机会。

其次, 高考真题参考答案需要改造。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分为老人教和新课标两种, 2013年高考全国大部分省区都进入了新课标试点收官阶段。这要求新课改地区使用往年政治高考真题时, 要注意新课标教材的知识点与老人教教材知识点范围之间的差异。如经济生活教材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再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经济学教材都根据党的报告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如果我们在使用往年高考真题时, 仍然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或“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内容作为回答问题的参考答案, 那么必然违背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也违背了新教材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科学表述。同时, 新课改形势下, 我们还需要关注评分标准的变化, 出现了好多开放性参考答案, 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思维和个性。即使限定具体参考答案, 仍然出现“言之有理可以适当给分”、“回答以下内容也可以给满分”以及“回答以下观点可以适当加分”等选择性给分的评分标准, 以鼓励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和创新。因此, 我们在使用往年高考真题时, 除了对其中参考答案进行改造外, 还需要对参考答案的评分标准进行修正, 使之更加适应当前高考答题的要求。

再次, 高考真题设问切入需要更新。高考改革几十年, 政治命题特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选择题而然, 大多数省市区取消了多项选择、不定项选择, 缺项选择也已经销声匿迹, 纯知识型的填空题也不多见了。就主观题而言, 论述题被材料分析题和综合探究题所取代, 综合探究题是顺应新课改出现的新题型, 与新课程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设置遥相呼应。因此,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往年高考政治真题中的论述题等同于新课标中的综合探究题, 把分析说明题等同于材料题, 我们需要鉴别两种题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尤其注意它们在设问和要求方面的不同。同时, 高考政治参考答案的设计和评分标准也在与时俱进, 不能用以往高考命题旧的评分标准要求学生。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对往年高考真题进行“题型”的塑造, 尤其注意设问和参考答案的“装修”。新课程形势下高考政治命题对高考政治的题型、答题要求以及评分标准, 甚至阅卷方式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江苏省等一些地区近几年实行高考网上阅卷, 对考生答卷的要求与以往相比更加严格, 不仅在字迹工整程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且还要注意字间距和行间距适当拉开。更为重要的是电脑阅卷使用鼠标打分, 要求考生把最有可能得分的答案写在前面, 让亮点先亮起来, 关键的术语及核心词也必须准确地表达出来。

最新5年单元知识点高考题展示 篇3

1. He hasn’t slept at all for three days. ____ he is tired out. (2005,湖北)

A. There is no pointB. There is no need

C. It is no wonderD. It is no way

[答案与解析]C 句意为“他三天都没有睡觉,难怪他累坏了。”It’s no wonder (that)… 难怪,怪不得……; There is no need to do…没有必要做……;There is no point in doing… 做……毫无意义。eg:There is no point in doing so. 这样做毫无意义。no way没门儿,可以用在there is no way结构中,意为“没办法”。

2. Jim passed the driving test, ____ surprised everybody in the office. (2005,浙江)

A. whichB. thatC. thisD. it

[答案与解析]A 句意为“吉姆通过了驾驶测试,这使得办公室的所有人员都吃惊。” which引导的是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指代的内容是第一句话。that不能引导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如果“test”后加上and,就可以选D了,故答案为A。

3. ——Why does she always ask you for help? (2005,北京)

——There is no one else ____, is there?

A. who to turn toB. she can turn toC. for whom to turnD. for her to turn

[答案与解析]B turn to转向,求助于。句意为“她没有其他人可以求助,是吗?”B项是一个定语从句,no one else后省略了that或who或whom;D项在turn后加to就可以了,这样就成了动词不定式to turn to作后置定语,修饰代词no one else。

4. My brother is an actor. He ____ in several films so far. (2005,浙江)

A. appearsB. appearedC. has appearedD. is appearing

[答案与解析]C 根据句中时间状语so far可以判断句子时态应为现在完成时,因为so far是现在完成时态的一个标志词,故C正确。

5. By the time Jane gets home, her aunt ____ for London to attend a meeting.(2005,天津)

A. will leaveB. leavesC. will have leftD. left

[答案与解析]C 句意为“当简到家的时候,她姑姑已经动身去伦敦参加一个会议了。”by表示“到……时候为止”,句子谓语动作已经完成,故句子时态应用完成时态,从句中by the time是一个时间连词,引导了一个时间状语从句,从句中的时态,用了一般现在时,表将来,故主句的时态应用将来完成时,表示“到家”这个动作发生的时候,“动身去伦敦”这个动作已经完成。

6. ——Is Bob still performing? (2005,江苏)

——I’m afraid not. He is said ____ the stage already as he has become an official.

A. to have leftB. to leaveC. to have been leftD. to be left

[答案与解析]A sb. be said to do(据说某人要做);sb. be said to be doing(据说某人正在做); sb. be said to have done(据说某人已经做了),句意为“据说因为他已经成了一名官员,他已经离开了舞台。”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用动词不定式的完成时。

7. The mayor of Beijing says that all construction work for the Beijing Olympics ____ by 2006. (2004,北京)

A. has been completed B. has completed

C. will have been completedD. will have completed

[答案与解析]C 根据句中的时间状语“by 2006”首先排除A、B两项;建设工作与动词“complete”之间为被动关系,故用将来完成时的被动形式。

8. It’s quite ____ me why such things have been allowed to happen. (2006,安徽)

A. forB. behindC. againstD. beyond

[答案与解析]D beyond此处表示“在某人能力之外”。

9. ____ felt funny watching myself on TV. (2007,全国Ⅱ)

A. OneB. ThisC. ItD. That

[答案与解析]C 考查it作形式主语的用法,真正的主语是动名词短语watching myself on TV。

Unit 19

1. The more I think about him, the more reasons I find for loving him ____ I did.

(2005,湖南)

A. as much asB. as long asC. as soon asD. as far as

[答案与解析]A 句意为“我考虑他越多,我就发现越多像我以前一样爱他的理由。”as much as和……一样多; as long as“只要,长达”;as soon as一……就;as far as远至……。根据句意,只有A符合。

2. It is what you do rather than what you say ____ matters.(2005,天津)

A. thatB. whatC. whichD. this

[答案与解析]A 本句对句子主语进行了强调,把它还原的话,就成了“What you do rather than what you say matters.”意为“是你所做的要紧而不是你所说的。”

3. It wasn’t until nearly a month later ____ I received the manager’s reply.(2005,全国I)

A. sinceB. whenC. asD. that

[答案与解析]D 本句是对until引导的时间状语进行了强调,把not和until一块儿提前进行了强调,把它们还原的话就成了“I didn’t receive the manager’s reply until nearly a month later.”(直到近一个月以后我才收到了经理的答复。)

4. ____ is reported that in the newspapers, talk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re making progress.(2004,北京)

A. ItB. AsC. ThatD. What

[答案与解析]A It is reported that…(据报道……),为固定句型,其中It为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是that引导的主语从句。如果选As的话,常把that去掉,这样就成了as引导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意为“正如报纸上所报道的那样,两国之间的会谈正在取得进展。”凡是“It is done that…”这种结构,均可以变成“As is done…”这种结构。

5. When we plan our vacation, mother offers ____ suggestions.(2004,NMET)

A. carefulB. practicalC. effectiveD. acceptable

[答案与解析]B 母亲是长辈,她所拥有的信息是实用的信息。建议要经过检验之后才知道是否有效,排除C项;可接受的建议不一定实用,排除D项。建议不用careful来修饰,因为建议本身无所谓认真不认真,故排除A。

6. ——How long are you staying?

——I don’t know. ____. (2004,江苏)

A. That’s OKB. Never mindC. It dependsD. It doesn’t matter

[答案与解析]C句子已经明白地说明说话者的意思(I don’t know),故紧接着应是“要视情况而定”。It (all) depends/That depends符合题意。另:That’s OK意为“没关系,不必客气”;Never mind不必介意;It doesn’t matter没关系,不要紧。

7. Why! I have nothing to confess. ____ you want me to say?(2004,上海)

A. What is it thatB. What it is thatC. How is it thatD. How it is that

[答案与解析] A 本题考查了强调句的特殊疑问句形式。句式为问句,故排除B、D两项,再根据句式,可以看出强调的应是say的宾语,故排除C。

8. ____ snacks and drinks, but they also brought cards for entertainment when they had a picnic in the forest.(2004,上海)

A. Not only they broughtB. Not only did they bring

C. Not only brought theyD. Not only they did bring

[答案与解析]B not only…but also并列两个句子且not only位于句首时,其后的句子的要进行部分倒装,即部分谓语提到主语前面,故B正确。

9. ____ is our beliefthatimprovements in health care will lead to a stronger, more prosperous economy.(2006,浙江)

A. AsB. That C. ThisD. It

[答案与解析]D It作形式主语,指代that从句。

10. ——Will you join us in the game?(2007,江西)

——Thank you, ____.

A. but why notB. but I’d rather notC. and I won’tD. and I’ll join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高考题 篇4

1.材料:2016年6月21日昆明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昆明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每年推进200个美丽宜居乡村建设。A村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积极开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系列活动:通过播放红色经典电影,弘扬精忠报国、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开展传承诚信为本活动,建设诚实待人村风;宣传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建设和谐乡村。A村重视乡村文明文化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了乡村文化发展,大大提升了村民文明素养,同时促进了本村改革和农业生产,促进新农村建设,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A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意义及其依据。(12分)

(2)某校高二(5)班开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主题班会。请为如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两条建议。(4分)

2.材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繁荣发展。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会议强调,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崇高使命。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会议强调,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建立经得起人民检验的评价标准。

会议强调要“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诸多充满社会正能量的网络文艺作品进入到网民视听,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网络文艺发展良莠不齐,夹杂着许多负能量的网络文艺作品,给人们思想造成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污浊了社会风气,妨碍了社会和谐。

(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广大文艺工作者如何承担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神圣使命。(9分)

第1页,共4页(2)“网络文艺”作为大众文艺的一个阵地,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网络文艺如何才能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6分)

3.材料:近年以来,某省围绕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引导老百姓“物质”和“精神”两条腿一齐走,着力打造充满“诗书礼乐”的美丽乡村。按照“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定位,在全省广泛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并以此为依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充分融入农村思想教育、道德建设、科学普及、继续教育、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目前,全省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约5000个。通过寓教于乐“接地气”的文化浸润活动,将文明之风播进农民心田,使广大农民共享文化之美,共筑精神家园。各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禀赋,注重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推进文化礼堂形成自己的特色,做到“一村一色”“一堂一品”,将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承载乡愁、展现乡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村庄客厅”。全省加大“文化三送”(送戏、送电影、送出版物)、“文化走亲”等文化惠农力度,依托文化礼堂,将农村群众“要”文化和政府“送”文化匹配起来,并广泛开展“种”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实现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结合材料,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分析该省着力打造充满“诗书礼乐”的美丽乡村做法的理由。(12分)

(2)假如你是报社记者,需要就该省的上述做法写两篇新闻报道,请你任意选择两个角度拟出新闻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4分)

4.材料: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所孕育的许多优良的传统。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通过家庭的带动,能够影响周边的家庭,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治家的内容,比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提倡家庭要“积善”。明代曾经有《朱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虽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许多东西对我们今天的“家风”讨论仍然有积极的第2页,共4页 启示意义,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今天的时代当然远非明代所能够比拟,在家风建设中,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的许多“老规矩”也必然地被历史所淘汰了,比如“父母在不远游”、“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等,都应当被抛弃了,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家风建设不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去认真借鉴“好东西”。

结合材料,运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重视家风建设。(10分)

5.材料: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市开展了系列实践活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树立道德标兵;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A市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10分)

6.材料:2015年,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推出《大国工匠》八集系列节目,讲述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不同岗位的平凡劳动者,热爱本职、敬业奉献,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引发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此外,央视还连续播出《东北抗日联军》等多部剧目,推出《寻找最美教师》、《寻找最美医生》等系列“最美”活动;开发《发现•诚信》、《中国好人》等栏目,凸显社会主流价值。

结合材料和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的知识,说明新闻媒体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作用的必要性。(10分)

第3页,共4页 7.材料:“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总书记已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扶贫攻坚决战决胜的总号召。

材料《S省文化惠民扶贫专项方案》于2015年10月起正式实施。依据精准扶贫的要求和S省文化发展实际,《方案》中明确,到2017年,完成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任务60%以上,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各类文体活动广泛开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面貌极大改善,文化惠民扶贫集中攻坚取得关键突破。《方案》同时明确将加强农村传统建筑的保护和维修,指导其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现代观光农业等产业,打造藏羌彝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以此带动贫困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结合材料,运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知识,分析其中举措的原因。(12分)

8.材料: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H 市特别注重通过法治文化建设推进落实依 法治国基本方略。该市积极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领法治文化建 设。既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大胆吸收国外有益的法治文化,丰富法治文化的内 涵。选择百姓关注、影响力大、富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事件,设计并推出各种形式的法 治文化活动,提高市民参与度。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等的独特优势,并积极建设法治文化宣传主阵地。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 H 市的实践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启示。(12 分)

主观题专练(第四单元)参考答案

1.(1)①有利于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促进村民全面发展,因为优秀文化塑造人生(3分);

②有利于促进农村改革和农业生产,因为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对一定的经济、政治产生反作用(3分);

③有利于促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和促进新农村建设,因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3分);

④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3分);

⑤有利于增强村民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第4页,共4页 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3分)。(每个点3分,意义及其依据分别为1分和2分,作答四点得12分)

(2)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②必须在继承中发展中华优秀文化;③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国外文化建设好的做法;④必须坚定中华文化自觉和中华文化自信。(只需要回答两条建议,每条建议2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1)①要顺应时代发展,锐意创新。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3分)②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3分)③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文艺创作,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发展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分)(2)①政府要加强对网络文艺的管理和正确引导;②网络文艺的创作者,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③网络文艺工作者应弘扬主旋律,自觉抵制落后腐朽文化,创作充满正能量的健康网络文艺作品。(每点2分)

3.(1)①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打造充满“诗书礼乐”的美丽乡村有利于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 引导老百姓“物质”和“精神”两条腿一齐走。(4分)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道德建设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该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充分融入农村思想教育、道德建设等方方面面。(4分)

③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因此,该省通过寓教于乐“接地气”的文化浸润活动,将文明之风播进农民心田,使广大农民共享文化之美,共筑精神家园,引导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参考标题:诗书礼乐沁心田,打造美丽乡村;打造文化礼堂,建设精神家园。

4.①优良的家风承载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注重家风建设能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3分)

②家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注重家风建设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分)

③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注重家风建设有利于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中,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发展。(4分)

5.①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动力;(2分)②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模范引领作用;(3分)③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载体;(2分)④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滋养。(3分)

6.①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3分)

第5页,共4页 ②央视推出引导人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大国工匠》等节目,有利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4分)

③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四有公民”。(3分)

7.①《方案》立足文化惠民文化扶贫,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 要求。(3 分)

②《方案》强调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培养“四有”新人,提高整个 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3 分)

③《方案》强调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建设和完善各类文化基础设施,提升文化服务的覆盖 范围,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要求。(3 分)

④《方案》指导农村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现代观光农业等产业,以文化品牌带动贫困地区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是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3 分)

8.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法治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3 分)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 化的继承,交流中推动法治文化融合与创新。(3 分)③立足法治建设实践,开展贴近群众、贴近生 活、贴近实际的文化活动,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3 分)

④发挥大众传媒的传递、沟通和共享功能,建设法治文化传播主阵地。(3 分)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高考题 篇5

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训练题

一、单选题

1.艾叶,又称艾草,性味苦、辛、温,能散寒除湿。在我国传统民间医药学中,艾叶用于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历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时节插艾叶的习俗,期待起到驱蚊杀菌、祛邪避晦的作用。这表明()①我国的传统节日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②端午插艾的习俗推动社会和人的发展

③国民的医药知识能为我国中医药学发展提供丰富的养料 ④端午插艾的习俗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邓小平说:“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告诉我们

①马克思主义有相对独立性和世界性

②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④社会实践的发展和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国产3D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轰动国内外,成了全民热议的文化现象。对于该片的成功,导演田晓鹏说:“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了这个故事。”正是凭借享誉世界的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再运用最新的3D动画技术,才有了该片的火爆。该片的成功主要体现了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

②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文化创新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④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2017"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少数民族迎春大联欢电视晚会展现了各民族的风情歌舞与特色文化,呈现出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晚会在全国100家电视台以及澳大利亚华语电视台播出,受到海内外华人的欢迎。由此可见 ①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不同民族文化可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③民族歌舞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 ④各民族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有力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课”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网课”的出现

①表明网络教育将取代传统教育方式

②将会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③使互联网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6.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绘本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利用中国绘本讲好“中国故事”,要根据现代儿童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要,创新绘本的内容和形式,以高品质的作品发挥

试卷第1页,总6页 绘本应有的审美引导与文化传播功能。材料表明()①绘本创作要顺应时代发展,体现时代精神 ②重视传统绘本的继承是实现绘本发展的前提 ③创新是绘本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④立足于人们的需要是绘本创作的根本途径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7..“卷珠帘,倚高阁,兢筹交错,浮生若梦„„”歌曲《卷珠帘》旋律婉转悠扬,歌词诗意缠绵,有着浓浓的中国古风,在央视《中国好歌曲》一炮走红,并成功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该歌曲的成功缘于它

①民族特色鲜明,能够激发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②创新艺术形式,保障了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 ③巧借大众传媒,成功实现了自身的商业价值 ④文化底蕴深厚,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早在摄影出现时,人们就认为绘画将被摄影所取代,人们还想过用电影和电视来代替绘画。但事实证明,每一种新媒体或者新艺术形式的出现并不能降低或取代传统艺术形式,例如绘画的价值和功能。这启示我们要处理好

A.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B.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C.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关系

D.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9.《论语》里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现在很多子女也是尽量工作生活离父母近点,包括很多人排斥异地恋,就是双方都要离父母近。中华民族的“家”观念 ①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选择 ②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③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这是因为 ①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一环 ②教育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可靠保证 ③教育是实现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途径 ④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1.在某班一次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讨论中,小王同学在发言中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一切传统文化,又要吸收一切外来文化。该发言 ①看到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 ②忽视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都有精华和糟粕

③承认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④正确地回答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措施、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2.2016年11月5日新华社建社85周年。85年来,新华人的一篇篇新闻报道,无不充盈着时代气息、泥土味道、百姓呼声,这些新闻作品经受了历史和人民检验,留得下、立得住,闪耀历史长河。这是因为

①新华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②传统文化是新华人新闻报道及作品的根基

③新华人着眼于世界文化的前沿博采众长④社会实践是新华人文化创造的重要根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试卷第2页,总6页 13.“天人合一,顺时而食。”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这表明()

①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③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的影响

④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有望于2016年春季开幕。历时7年设计并建设的全球首个“加勒比海盗”主题园区成为其最大亮点。这一根据华特·迪士尼旗下真人电影系列《加勒比海盗》创意形成的园区,将提供多项全球前所未有的互动娱乐及高科技体验。材料表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主题乐园等文化产业能够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③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④大众传媒在推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5.如图,汉语与日语古今字符集的演变对比图说明了()

A.人类所有的社会性活动都是文化传播的活动 B.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C.文化交流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D.文艺表演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 16.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文化创新

A.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B.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D.决定着我国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1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古代《三字经》里的许多做人道理对我们现代人仍然适用。但“君则敬,臣则忠,当顺叙,勿违背”则与现代民主思想相背离。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

①百花齐放,西家争鸣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④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8.2017年5月l8日,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百度百科打造的秦始皇兵马俑数字博物馆正式上线,为热爱中国历史文化的观众搭建一座知识桥梁。数字博物馆的上线 ①使文化资源推广的手段和方式发生根本变革 ②为文化资源推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手段 ③体现了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 ④有利于增强博物馆的公益功能和社会效益 A.①③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9.把“床前明月光”翻译成Before lny bed a pool of 1ight,将月光和思乡之情暗喻为水(如图),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的翻译创作让西方人也体会到了中国唐诗的精妙。

试卷第3页,总6页 同时,许先生把雨果、司汤达等西方作家的著作翻译成中文,让中国读者感受到欧洲社会的风貌,影响了一批中国作家的创作。上述事例说明

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②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有相通性 ③翻译创作将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发展和进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016年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汇集了灯笼、服饰、福建土楼等传统文化元素,采用了嫘祖、祝融、庄子等典故传说,并运用科技手段进行了新颖的处理,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引发了年轻一代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关注。这表明 ①全面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③科技在人的教化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④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1954年4月,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亮相世界舞台。会议期间安排给与会者放一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彩色越剧片,工作人员为了使外国人能看懂中国的戏剧片,写了15页的说明书呈周总理审阅。周恩来批评工作人员:“不看对象,对牛弹琴”。他嘱咐工作人员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您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那天晚上,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被影片彻底征服,拉近了中国与其它国家的距离。这说明

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传统文化在今天发挥着积极作用

③文化只有在交流中才彰显其价值

④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A.尊重本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B.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C.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D.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23.鸡年春节期间最火热的话题莫过于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了,“它是一个窗口,让人们看到了美好的诗词世界;是一座桥梁,架起了人们与中国文化的情感联系:是一支火把,点燃了人们心中对诗词的热爱之情。”这档节目的成功在于它 A.弘扬了主旋律,使社会思想产生了主心骨 B.借助大众传媒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颠覆了传统的诵读形式,开拓了新的形式 D.迎合了所有观众的口味,引起了社会共鸣 24.下侧漫画《弟子规》旨在警示我们

试卷第4页,总6页

A.文化影响人的发展.要重视传统文化继承 B.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去粗取精

C.要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D.要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

25.2017年6月,由上海芭蕾舞团和上海大剧院联合制作的原创芭蕾舞剧《哈姆雷特》献演国家大剧院。该剧由英国芭蕾编舞大师德里克·迪恩创编,在古典芭蕾风格基础上,融入现当代芭蕾风格和诙谐幽默的表达,通过多媒体投影的运用,实现真实与虚幻的交织,从而广受好评。该剧的成功说明()①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大众传媒在推动文化的交流合作中功不可没 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文化发展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26.2016年9月4-5日,二十国集团(G20)第11次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围绕本次峰会“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主题,二十国集团就推动世界经济增长达成了多项共识。

在G20峰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伙伴精神是二十国集团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同为地球村居民,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G20成员国国土面积占全球的60%,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90%,贸易额占全球的80%。如果G20成员国携手共同努力,必将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创新”是本次峰会的四个热词之一,围绕创新发展,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主张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请运用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道理,说明全球经济增长与G20成员携手共同努力之间的关系。

(3)假定你参加了以“创新发展,中国在行动”为主题的调研活动,现需要向有关部门提交一份政策建议报告,请写出其主要内容。要求:

①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全面,合乎逻辑。

②综合运用《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加以阐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

27.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时代发展要求人们不断更新知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教育改革,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

某市在智慧市建设中,依托先进的信息采集、处理、储存、传输技术,开发智慧学习的平台。智慧学习的平台拥有强大的信息资源中心,融合不同学科知识、提供各类学习资源。

试卷第5页,总6页 每个市民都可以在智慧学习的平台上用有记录终身学习过程的学习账户,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订制个性化学习计划,运用搜索引擎等工具搜索跨学科领域知识资源,进行探索性学习。

运用科学技术推动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建立“智慧学习的平台”的文化意义。

28.材料一 文化,让世博更精彩。世界博览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展览会以来,世博会因其发展迅速而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世博会上的展馆,更是体现了“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以下是部分国家馆。

材料二 上海世博吸引了大量游客,为上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保压力:许多观景带被严重破坏,地上随处可见游客丢弃的果皮、饮料瓶、塑料袋等废弃物,地面上变成了黑糊糊的泥地,休息的长椅上躺满了人,……令工作人员苦不堪言。(1)结合材料一,谈谈我国举办世博会有什么文化意义?

(2)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对如何保护世博园区的环境提出几条建议。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7年春节假期,《中国诗词大会》刷爆朋友圈、微博圈,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点。从《百家讲坛》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全》,再到如今的《中国诗词大会》,文化节目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国诗词大会》大受欢迎并非偶然,他通过紧张的比赛、有趣的评点和真诚的告白,让中国诗词变得可触、可感、有温度、有意蕴,较好的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受众的自然对接。它是热闹好玩的电视真人秀,是万众参与的文化嘉年华,是扣人心弦的悬疑系列剧……不管是哪种时尚外包装,它在本质上仍然是中国诗词这坛愈久弥香的老酒,散发的依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这也再次雄辩的说明“有腔调”与“有格调”并非不可调和,“有意义”与“有意思”完全可以兼容。从“腔调”走向“格调”是一种自觉追求,而赋予“意义”以“意思”则需要付出相当艰辛的探索。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如果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片汪洋大海,诗词,不过是其中的半亩方塘。《中国诗词大会》从中“取一瓢饮” 已如此惊艳,我们理应对它、对今后一切致力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抱以乐观期待。(1)结合材料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文艺节目如何做到“有意义”与“有意思”相兼容。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知识,分析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应该抱以乐观期待的理由。

(3)班级召开“我为《中国诗词大会》点个赞” 主题班会。请从文化生活角度就诗词的当代价值列出两条发言要点。(每条10-30个字)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高考题 篇6

(满分100分)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 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C.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D.万事万物的总和

2.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而这座工厂生产所需的原材料

①是人的头脑中天生就储备好了的 ②离不开客观存在 ③来源于实践和生活④来源于书本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3.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46亿年之久,由此可见,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可见

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4.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的共同点是

A.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B.他们都是一个知识体系C.客观事物物件在人脑中的反映D.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

5.以下所列各项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学生听课做作业 ②教师给学生讲课 ③经济政治体制改革 ④中美进行钢铁贸易谈判 ⑤第五次人口普查 ⑥蜘蛛织网,蜜蜂采蜜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

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历史上,我们的草原曾经如此葱郁茂盛。而今,曾经丰茂的草原退化成“风吹草低见沙梁”。从“风吹草低见牛羊”到“风吹草低见沙梁”说明

A.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具有相对性

C.物质是运动的,静止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D.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回答7—8题:

7.《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

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8.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D.辩证法观点 9.“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哲学寓意是

①物质是运动的 ②世界是物质的 ③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④不能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0.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A.夸大了物质运动B.否认了相对静止

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D.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1.“揠苗助长”的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

A.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办事情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C.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D.要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主要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先设计后施工,才能建成楼房。这一事实说明

A.设计的构想是工程师头脑中产生的B.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D.物质决定意识

13.东汉哲学家王符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说明①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④意识活动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14.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说明的主要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D.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5.下列观点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包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是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③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④知是行之始A.①③B.③④C.②④D.①②

16.对于精彩的幽默和笑话,女性的反应比男性更明显,产生这种差异的生理基础源于女性大脑的左额前叶皮质及负责对外来刺激产生反应的伏隔核比男性更加活跃。上述材料表明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意识来源于人脑D.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17.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为五个可爱的亲密小伙伴——福娃。福娃的色彩与灵感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这说明

A.正确的意识来自艺术家聪明的大脑B.客观存在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D.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8.物质、运动、规律三者间的联系是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规律是客观的D.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9.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正确说明这一论断的选项是

①自然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②人类社会同样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物质性 ③人类思维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④意识是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事物“什么也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夸大了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割裂了事物和运动的关系

21、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

A.自然界和社会的显著变化和发展

B.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物体空间位置的移动 22.我国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的“枯荣”表明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3.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

A.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不变B.事物处于不变化的状态

C.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运动过程中的无条件性和绝对性

2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固有属性是________。A.联系 运动B.运动 客观实在性C.客观实在性联系D.客观实在性运动/ 2

25.“刻舟求剑”中的那个楚国人之所以“求”不到“剑”,主要原因是他

A.否认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B.否认了船、水、剑三者有的运动,有的静止

C.只承认剑的客观存在D.不知道船、水、剑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6.人与规律的关系是

A.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规律的客观性服从人的主观能动性33.(2008宁夏高考)阅读数据,完成下列要求。

D.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和创造规律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27.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四个“气候评估报告”。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说明 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可以“被检测出来”;2001年

A.人的意识是能动的,动物的意识是不能动报告认为,“新的更强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气候变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2007年报告强调,“人类

B.人的意识水平比动物的意识水平高得多 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2001年的约66%提升到90%以上。

C.动物没有意识,意识是人类特有的结合“气候评估报告”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

D.蜜蜂的智慧在某些方面对人类高得多

28.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实践是客观的 ②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脑中观

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④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 ⑤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

观的 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A.①②③④B.①③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⑥

29.“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这是因为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适用范围

B.真理和谬误可以任意转化 34.(全国高考)材料 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曾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恢

C.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界限是不确定的 弘壮观;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宫考古队于2002年10月

D.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具有主观随意性 开始对阿房宫遗址开展了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础和部分宫墙建设,30.在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过程中,我国人民表现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由于宫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并未营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

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感人至深。这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到哪些认识论的启示?

不断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这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B.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C.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D.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

31.(2008广东高考)材料l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

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2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

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35.材料 北方某县地处城市边缘的山区,山多地少,长期以来只从事单一的粮食种植业,越种越穷。近几年来,他们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把党的富民政策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山区农业发展的新路。

结合材料l、材料2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县政府组织农科人员进行实地考察,根据本地实际,一方面修筑公路,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另一方面对农民进行 技术培训,教会农民科学种植,发展起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和中,药材生产,对蔬菜进行真空保鲜包装,销售到周 边大中城市,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在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后,又聘请科技人员,引进高新技术办起了蔬菜、药材 加工厂。为了使农产品能够顺利销售出去,组织起上万人的专业销售队伍,该县迅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有关知识,说明该县能够脱贫致富的原因。

32.(2009年广东高考)休谟说:“除了对知觉而外,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观念”,他认为“物质实体的存在与否是人们的经验不能解决的”。

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检测题 篇7

1.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乘彼垝(guǐ)垣

咥(xì)其笑矣 其黄而陨(yǔn)

采芙(fū)蓉 B.犹可说(yuè)也

于(xū)嗟女兮 靡(mǐ)室劳矣

淇水汤(shāng)汤 C.我戍(sù)未定

驰椒(jiāo)丘 白鹄(hú)舫

何时可掇(duō)D.氓(méng)之蚩蚩

将(qiāng)子无怒 自我徂(cú)尔

无与士耽(dān)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总角之晏,言笑宴宴 C.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D.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3.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前来,到……这儿来)B.乖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来到……上面)C.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D.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互相)

4.句中加粗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①左右种梧桐

②本自无教训

③二情同依依 ④昼夜勤作息

⑤寡妇起彷徨

⑥汝是大家子 ⑦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⑧淇水汤汤 ⑨秋以为期

⑩汝岂得自由

A.①②③⑤⑧

B.②③⑤⑧⑩ C.②④⑥⑦⑩

D.①③⑤⑦⑧ 5.与“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中的“故”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桓侯故使人问之。(《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

B.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C.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司马迁《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D.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归有光《项脊轩志》)6.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骚》是战国时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早年的作品,是《楚辞》的代表作。B.《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它与《木兰诗》齐名,它们合称为“乐府双璧”。

D.《归园田居》共有五首,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阅读下面诗歌,完成7-8题。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7.比较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终日不成章

①纤纤擢素手 ②芳菲菲其弥章

②十三能织素 A.两个“章”相同,两个“素”不同 B.两个“章”不同,两个“素”不同 C.两个“章”相同,两个“素”相同 D.两个“章”不同,两个“素”相同

8.本诗运用了许多叠音词,对诗中叠音词表达效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迢迢”表星的距离,“皎皎”表星的光辉。B.“纤纤”表手的秀美,“札札”表织机的声音。C.“盈盈”表水的形态,“脉脉”表人相对无言。

D.这些叠音词都用得贴切、自然,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形象性,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9-10题。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容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9.对这首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古诗十九首》的第十九首,是一首思妇思念远行丈夫的闺情诗。B.前四句是夜景描写,引起空闺之思,抒写愁情别绪,凄苍真切。与“明月照桂林,初花锦绣色。谁能春不思,独在机中织”这首诗异曲同工。

C.末四句用“出户”“彷徨”“入房”“泪下”几个具体、实际的动作,显示女主人公因久别愁思而坐卧不安的痛苦,形象地描写出相思之苦,将抽象的感情用具体的动作表达出来,生动逼真,饶有兴味。

D.这首诗,无论抒情或写景,虽着墨不多,但形象生动,含义深蕴。10.与“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写作手法一致的一首是

()

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B.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C.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D.朝发桂兰渚,昼夜桑榆下。怀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阅读孟浩然的抒写羁旅之思的《宿建德江》,完成11-12两题。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新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1.请简析第二句中的“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分析三、四两句中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作文。

《心灵鸡汤》的作者之一汉森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我们生活在一个牧场,我的女儿很喜欢蝴蝶,她总是把各种鳞翅目幼虫放在某些植物上以防鸟食,还引来了很多蝴蝶。一天,她发现一只刚刚蜕壳的小蝴蝶显得那么脆弱,翅膀又很湿。她很难过,不停地对我说:“爸爸,我能救活它吗?我能救活它吗?”我说这只蝴蝶要死了,但她还是不停地问,我只好说“可以可以”。一连三个晚上,她都把这只受伤的蝴蝶放在她小小的胸脯上,她害怕伤害它,就不敢翻身,第四天早晨,它死了,我们埋葬了它,为它举行了葬礼……

故事中的小姑娘如此地爱惜一只蝴蝶,它死了,父女俩还为它举行了葬礼,想一想自己,想一想周围的人,想一想历史,我们对一只蝴蝶、一只麻雀、一棵小树、一朵花……是怎样的态度?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从这样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请以“热爱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把对你的启示写出来,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A.芙:fú,B.说:tuō,C.戍:shù)

2.D(A.“叹”应该为“太”,B.“晏”和“宴”对调,C.“两”应该为“二”)3.D(渠,他)4.D 5.B(A.特意,C.故意,D.过去,B和例句意思相同,仍然)6.A(应该是“晚年的作品”)

7.B(①“章”指经纬线交织成的幅面

②“章”通“彰”,明显。①“素”为白净,②“素”为白的丝织品)

8.C(“脉脉”指人的神情,即含情相视)

9.B(《子夜四时·歌明月照桂林》语言清新秀丽,率真自然,意境朦胧温馨,恬静优美。两首诗显然不同。原诗意境应与李白的《静夜思》异曲同工)

10.A(“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是设想其夫思自己。在古典诗词中,这一手法是常见的。它用以申诉自己思亲之至,用笔更曲而意味更浓。A项中“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与这一手法相同)

11.以“新”说“愁”别具一格。停船夜泊,本该好好休息,谁知在这鸟儿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新”字写出了诗人的愁苦时时而生。

上一篇:日本主题商业考察简要报告下一篇:关于社会用字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