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知识:什么是名片效应?有哪些案例?

2024-06-01

管理知识:什么是名片效应?有哪些案例?(精选5篇)

管理知识:什么是名片效应?有哪些案例? 篇1

名片效应的要点

名片效应指的是要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首先向交际对方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和熟悉并喜欢的观点或思想,然后再悄悄地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渗透和组织进去,使对方产生一种印象,似乎我们的思想观点与他们已认可的思想观点是相近的。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意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的操作方式是,在交际中先向对方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和熟悉并喜欢的观点或思想,然后再悄悄地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渗透和组织进去,使对方产生一种印象,似乎我们的思想观点与他们已认可的思想观点是相近的。其要点在于:

首先,要善于捕捉对方的信息,把握真实的态度,寻找其积极的、他可以接受的观点,形成一张有效的名片。

其次,寻找时机,恰到好处地向对方出示自己根据“名片”打造出的形象,这样,你就可以达到目标。掌握名片效应,对于人际交往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名片效应的案例

案例1:

里根迎合选民的手法就变化多端,富有吸引力。在向一群意大利血统的美国人讲话时,他说:“每当我想到意大利人的家庭时,我总是想起温暖的厨房,以及更为温暖的爱。有这么一家住在一套稍嫌狭小的公寓房间里,但已决定迁到乡下一座大房子里去。一位朋友问这家一个12岁的儿子托尼:‘喜欢你的新居吗?’孩子回答说:‘我们喜欢,我有了自己的房间。我的兄弟也有了他自己的房间。我的姐妹们都有了自己的房间。只是可怜的妈妈,她还是和爸爸住一个房间’。这个笑话明显地拉近了他与当选民的心理距离,有效地推销了他的形象。他所使用的,就是一种名片效应。

案例2:

有一位求职青年,应聘几家单位都被拒之门外,感到十分沮丧。最后,他又抱着一线希望到一家公司应聘,在此之前,他先打听该公司老总的历史,通过了解,他发现这个公司老总以前也有与自已相似的经历,于是他如获珍宝,在应聘时,他就与老总畅谈自己的求职经历,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果然,这一席话博得了老总的赏识和同情,最终他被录用为业务经理。这就是所谓的名片效应。也即两个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

案例3: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总裁松下幸之助出身贫寒。年轻时到一家电器工厂去谋职,这家工厂人事主管看着面前的小伙子衣着肮脏,身体瘦小,觉得不理想,信口说:“我们现在暂不缺人,你一个月以后再来看看吧。” 这本来是个推辞,没想到一个月后松下真的来了,如此反复了多次.主管只好直接说出自己的态度:“你这脏兮兮的是进不了我盲厂。”于是松下立即回去借钱买了一身整齐的衣服穿上再次面试。负责人看他如此实在,只好说:“关于电器方面的知识,你知道得太少了,我们不能要你。” 不料两个月之后,松下再次出现在从事主管面前:“我已经学会了不少有关电器方面的知识,您看我哪方面还有差距,我一项项来弥补。“ 这位人事主管紧盯着态度诚恳的松下看了半天才说:“我干这一行几十年了.还是第一次遇到像你这样来找工作的。我真佩服你的耐心和韧性。” 正是松下幸之助这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在主管的心目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名片效应,从而使他得到了这份工作。而他自己了也最终通过不断努力。逐渐成为电器行业的英雄和日本的“经营之神”。“名片”效应有助于消除别人的防范心理,缓解他们的矛盾心情,也有助于减少信息传播渠道上的障碍,形成传受两者情投意合的沟通氛围。

管理知识:什么是名片效应?有哪些案例? 篇2

核心概念之所以具有统摄力和解释力, 是因为聚焦学科概念的教学内容涵盖着丰富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方法。地理观念是经过长时间的地理学习而形成的一种思维习惯、方式与态度。地理思想方法是人们在科学认识地球表层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及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具有发现和解释其他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念和规则, 是分析处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根本想法, 是对地理规律的理性认识。[1]可以这样理解, 地理思想是指人们对地理学科理论与内容的本质的认识, 地理方法指某一地理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序和手段。地理方法的灵魂是地理思想, 思想是对方法的抽象认识, 方法是思想的具体化形式, 二者具有统一性, 统称为地理思想方法。

中学地理教育,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帮助学生形成地理观念, 其背后的“灵魂”是学科思想方法。对学生来说, 这是抛掉具体知识剩下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就像林语堂先生说的“教育的真谛就是将大部分知识忘掉以后剩下的那一点点”。奥苏贝尔提倡, 教师要教给学生学科和教材的基本结构, 即那些最有“解释力量”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性观念, 从而以有效的方式促进学习和迁移。这与布鲁纳倡导的“课程—结构”说是一致的。布鲁纳认为, “掌握某一学术领域的基本观念, 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 而且还包括培养对待学习和调查研究、对待推测和预感、对待独立解决难题的可能性的态度”, “他学到的观念越是基本, 几乎归结为定义, 则这些观念对新问题的适用性就越宽广……因为‘基本的’这个词, 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恰恰就是一个观念具有既广泛而又强有力的适用性”。

地理学科围绕研究对象, 逐渐形成了关于位置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的相互作用、区域等核心概念的基本观念和法则, 包括:

(1) 空间观念。涵盖区位论, 区域差异, 因地制宜等基本原理、观点, 蕴含着空间定位、空间相互作用与联系、将世界组织成不同区域加以认识、地理环境差异与因地制宜等思想方法。

(2) 系统综合的观念。涵盖系统观, 全球观等基本原理、观点, 蕴含地理环境整体性、人地关系等思想方法。

(3) 动态观念。涵盖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发展变化观, 蕴含地理过程、时空关联等思想方法。

(4) 可持续发展观念。蕴含人地关系的思想方法, 其中“人对地”的影响中包括环境观、全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一些观点。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 牵住地理学科基本观念、学科思想方法这一主线, 围绕这些基本观念和背后的学科思想方法组织教学内容, 就能抓住最有教育价值的核心概念实现“教给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生一旦悟到了地理学科观念、学科思想方法, 不仅能减少或避免思维的盲目性, 使思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严密的组织性和高度的灵活性, 而且能够具备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 提高学习的效率。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应该围绕一些基本的地理观念来选取和设计内容。如高中地理模块一涉及的地理观念包括: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显著特征;人类从事各种活动, 都应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 尊重自然规律, 讲求环境伦理道德;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区域之间是有联系的, 一个区域内地理因素发生变化, 会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对人类活动产生危害或损失就成为自然灾害。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从观念性知识—原理性知识—事实性知识“自上而下”梳理和解析教学内容, 教学时再“自下而上”帮助学生在事实和材料基础上提炼观念性认识, 在具体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升概括, 建构学科观念和学科思想方法。一个有效途径是进行单元知识内容的深度解析, 用核心概念和地理观念统领单元知识内容。

案例一: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一“洋流”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 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题: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

该单元体现的核心概念与基本观念:空间的相互作用 (空间观念、整体性与差异性观念) 、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地观) 。

地理观念:

大气的运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

大气中的各种天气现象都与天气系统的活动有密切关系。

水循环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流动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的地理环境。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通过促进高低纬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 参与地表自然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其分布对地理环境有重大影响。

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其塑造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基本问题:

大气运动是如何发生和进行的?

大气运动有什么规律?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

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环运动的?水循环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世界表层洋流是怎样分布的?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

地壳物质是如何循环运动的?

上述案例进行知识层次分析的价值, 主要体现在通过分析, 提炼出高层次的上位性的观念性认识, 这些内容能提升学习水平, 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例如案例中, 学习和记忆洋流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具体知识是必要的, 但这些知识毕竟是形成能力的载体, 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 比记住洋流分布规律本身更重要的则是掌握背后蕴含的用地理模式图概括表达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思想方法, 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洋流为何如此分布 (空间差异、空间相互作用观) 、洋流对地理环境 (要素相互作用以及人地关系观) 带来重大影响等观念的深刻理解。这些就是超越具体知识的上位性的思考和提炼。

案例二: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教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的西气东输为例”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平A:讲清西气东输起点、终点、长度、经过省区、调取资源量、调入区和调出区发生的变化等。

这个层次的教学, 把案例本身当做有用的知识, 这是典型的事实性知识的堆砌, 这些缺乏能力价值的知识往往让学生死记硬背, 学生心生厌倦。

水平B:分析西气东输对调入区和调出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进而辩证地分析问题。

该层次的学习重点已经上升到体现人地关系原理的地理观念。

水平C:把西气东输仅仅作为一个跨区域资源调配的案例, 在A和B的基础上, 借助读图和各种资料, 分析西气东输对调入区和调出区地理环境影响的一般原理和分析思路与方法。

这种教学从地理学研究视角和方法的角度对资源跨区域调配这一类问题进行总结, 实现了案例教学的目的, 走出案例本身, 有了一般分析思路和方法的提炼, 可以由个别知识向同类的知识迁移, 具有一定的能力价值。

水平D:帮助学生从地理学视角和方法对资源跨区域调配这一类问题进行观念性认识总结与提升——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与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 造成区域差异;区域差异引起资源跨区域调配 (差异产生梯度, 梯度引发地理流) , 人类通过技术手段对地理环境不能满足需求的条件采取对策或是改造活动, 引起空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空间相互作用必然对区域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表现为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入区和调出区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需要克服不利影响、利用有利影响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些观念性认识是具有统摄力的上位性知识, 可以统摄诸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人口迁移”等其他产业转移和资源调配等相关内容, 进而形成科学方法论。

这最后一个层次的教学, 在学科内容的深刻性上又提升了一步。从资源跨区域调配这一具体内容凝练出空间相互作用与人地关系的深入理解, 达到了核心概念的认识层次, 渗透了深刻的学科思想方法。不仅能够统摄具体的区域资源调配等知识内容, 还能统摄和解释更多其他任何反映区域联系的地理过程和现象的知识。显然, 最后一个层次水平的知识其能力价值水平更高。

可见, 教师的教学站在哪个层面上, 决定培养出来的学生站在什么样的素质高度。一位教师只有深刻理解了教学内容、学科思想, 才能将方法、技巧变成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基于核心概念的地理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从具体知识的记忆走向地理视角、学科观念的养育, 学科思想方法的感悟和领会, 启迪和生成地理智慧。

参考文献

[1]袁孝亭.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10 (7) .

管理知识:什么是名片效应?有哪些案例? 篇3

过度理由效应是由心理学家德西发现的。1971年,德西和他的助手使用实验方法,很好地证明了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他以大学生为被试,请他们分别单独解决诱人的测量智力的问题。

“过度理由效应”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现象,说的是: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此总是为行为寻找理由。一旦找到了认为足够的原因,一般就不会再继续寻找下去;在寻找行为原因的时候,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当外部原因足以解释行为的时候,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深层次的原因了。

德西的过度理由效应试验

1971年,德西和他的助手使用实验方法,很好地证明了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他以大学生为被试,请他们分别单独解决诱人的测量智力的问题。

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每个被试自己解题,不给奖励;第二阶段,被试分为两组,实验组被试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得到1美元的报酬;第三阶段,自由休息时间,被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目的存在考察被试是否维持对解题的兴趣。

结果发现,与奖励组相比较,无奖励休息时仍继续解题,而奖励组虽然在报酬时解题十分努力,而在不能获得报酬的休息时间,明显失去对解题的兴趣。第二阶段时实验组的金钱奖励,作为外加的过度理由,造成明显的过度理由效应,使奖励组被试向用获取奖励来解释自己解题的行为,从而使自己原来对解题本身有兴趣的态度出现了变化。到第三阶段,奖励一旦失去,对态度已经改变的被试,没有奖励则就没有继续解题的理由,而控制被试对解题的兴趣,没有受到过度理由效应的损害,因而,第三阶段仍继续着对解题的热情。

这个实验说明,过度理由将对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发生着作用,人们为了使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合理,人们总是喜欢为发生过的行为寻找原因。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还往往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如果找到的理由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人们也就不再往更深处追寻了。

在下面所讲的故事中,老人提供了一个虽然说服力并不强,但是却对孩子有足够吸引力的理由,把这些孩子引入了一个心理学上的小小误区,使得他们如果只用外在理由(得到报酬)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吵闹),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没有报酬了),这种行为也将趋于终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家庭生活中的妻子和丈夫常常无视对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因为“这是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因为“爱”和“关心”;一旦外人对自己做出类似行为,则会认为这是“关心”,是“爱的表示”。同样,亲朋好友帮助我们,我们不觉得奇怪,因为“他是我的亲戚”、“他是我的朋友”,理所当然他们会帮助我们;但是如果一个陌生人向我们伸出援手,我们却会认为“这个人乐于助人”。

过度理由效应案例分析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老人这就是巧妙地利用了过度理由效应。对于这些孩子,他们如果只用外在理由(得到报酬)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吵闹),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没有报酬了),这种行为也将趋于终止。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足够的外部理由。

人们都有给事情找理由的习惯,所以很多商家利用“过度理由效应”,提供给消费者一个可信的非买不可的理由,大大促进了销售业绩。在维萨卡和万事达卡为用户提供“花旗购物卡”的服务活动中。他们告诉消费者“使用花旗购物卡可以让您享受到20万种名牌商品的最低价”。结果出人意料的是消费者对此的回应寥寥。经过自省后,他们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就是他们为消费者解释了利益,但是却没有为消费者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于是他们在后续的宣传中这样说道:使用花旗购物卡购物可以让您享受20万种名牌商品的最低价,因为我们的计算机一刻不停地监控着全国各地5万家零售商的价格,以保证您能够享受到市场上的最低价位。广告一经刊出,注册人数大增,几乎爆棚。

海王牛初乳宣称,他们的牛初乳进口于新西兰的奶牛基地,健康乳牛分娩后72小时内分泌的乳汁,一头健康的奶牛一年仅仅能提取2公斤。那么,海王初乳要满足中国上亿家庭的需求,那新西兰要多少头乳牛的初乳才能满足需求啊!这样的宣传就明显地让消费者感到依据不足,进而怀疑你的产品原料的真实性。

著名的广告大师奥格威也说过,永远不要以为消费者是傻子,他比我们要聪明得多,而且商品摆在商店里买不买是他们的事,如果你说得有道理,他们就会相信你,如果你说得牵强附会于理不通,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把你抛开。

过度理由效应的启示

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给我们两个启示:

第一,不要止步于任何外部理由,而要深入发掘外部理由背后的原因,哪怕这种理由看上去是一种无稽之谈。

一天,一个客户写信给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庞帝雅克部门,抱怨道:他家习惯每天在饭后吃冰淇淋。最近买了一部新的庞帝雅克后,每次只要他买的冰淇淋是香草口味,从店里出来车子就发不动。但如果买的是其它口味,车子发动就很顺利。

庞帝雅克派一位工程师去查看究竟,发现确是这样。这位工程师当然不相信这辆车子对香草过敏。他经过深入了解后得出结论,这位车主买香草冰淇淋所花的时间比其它口味的要少。原来,香草冰淇淋最畅销,为便利顾客选购,店家就将香草口味的特别分开陈列在单独的冰柜,并将冰柜放置在店的前端;而将其它口味的冰淇淋放置在离收银台较远的地方。

深入查究,发现问题出在“蒸气锁”上。当这位车主买其它口味时,由于时间较长,引擎有足够的时间散热,重新发动时就没有太大的问题。买香草冰淇淋由于花的时间短,引擎还无法让“蒸气锁”有足够的散热时间。

第二,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过于充分的外部理由。

处于管理岗位的人都会发现,奖励的刺激会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别人保持高涨的热情,对于处于低潮中的人尤其如此。但是如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不变,就会使奖励成为工作的过度理由,一旦失去外在奖励或者奖励无法满足其需要时,结果就会反而不如从前。

激励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艺术,它应包括精神上的沐泽,而不是单纯的物质刺激。使一个人持续不断的努力,应该激发其内在的动力,而不能只靠外在奖励。

心理学实验证明,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但奖励的原则应是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否则易造成“为钱而工作”的心态。同时奖励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升华。管理者如果希望自己的员工努力工作,在给予恰当物质奖励的同时,还必须让职员认为他自己勤奋、上进,喜欢这份工作,喜欢这家公司,而不能简单地把工作与待遇挂钩。

什么是智力测试 有哪些研究 篇4

但是最核心的问题:什么是智力,智力的结构,遗传和后天因素对智力的影响,依旧充满争议。最初,对智力本质的探讨来自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1904年他提出了常规智力和特殊智力之分。常规智力被称为g因素,它被认为是智力的关键。斯坦福·比奈测试就主要集中于g因素的测量——反应速度、记忆力、语言能力、计算能力。这种解读的方法,将智力解析为各种能力。但只关注静态能力,容易落入穷举的泥潭。到1980年代时,它已细分到了240种因素。认知心理学兴起后,学者提出了信息加工理论,不再斤斤计较于静态的划分,更注意智力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按此类理论,人脑被理解为信息处理系统,智力体现于为了一定目的,加工处理信息的表现。于是,将因素和信息加工调和在一起的智力层面理论出现了——既划分了不同因素,又注重因素在信息加工中的表现。在这种视角下,一些心理学家将以往不被重视的能力纳入视野,不局限于传统的狭隘定义。哈佛大学的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概念,一改以往强调抽象思维的智力观念,将人际关系、音乐、肢体动作等加入智力范畴。著名的情商概念也在此时提出。1991年,萨洛维提出的情绪智力(EI)概念,认为认知、控制情绪的能力,是一种长久以来被忽视的智力。经过戈尔曼的传播,情绪智力广为人知,逐渐被传播为情商(EQ),和智商并列。智力理论的发展,影响了智商测试的项目,斯坦福-比奈量表的测试能力,从最初的g因素,到后期的8种,其测试结构在数量和内容也发生变化。

斯坦福-比奈智商测试五次修订的内容变化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又给智力理论提供了新的支撑。目前,学界倾向于认为大脑突触更多的人,智力表现更好,大脑皮质的厚度也与智力相关。除了从脑部构造角度探讨,认知神经科学还在确定人脑的信息加工速度、知觉速度、神经速度等功能与智力的关系。

不过,这些神经科学角度的尝试也受到“智力”概念的困扰,对人脑哪一部分的扫描?都只能够确定相关关系进行推论,更进一步的探讨,则都需要理论标准。

未来智商理论会有什么发展,技术上能否用脑部扫描等手段取代智商测试,抑或证明智商测试的合理性,仍是未知数。理论的发展推动人们更理性的看待智商测试,因为人类曾有滥用测试的深刻历史教训。

【智商测试的滥用】

1927年,美国最高法院以8:1的投票结果,判处弗吉尼亚州对一名“弱智”妇女实施绝育手术。著名的霍姆斯大法官曾对此评论道:“三代弱智已足够”。此后,美国12个州通过了对智力缺陷人群实施绝育手术的立法,27个州实施强制绝育计划。最热衷于此的加利福尼亚一共实施了2万多例手术。

登峰造极的是纳粹德国,近40万人被判定智力缺陷,强制绝育。还有十余万人被杀害。

更早的时候,美国医生在移民到达的地点,仅凭交谈和观察,就评估他们的智商分数,弱智者将因此被遣返。1924年,受智商检测结果的影响,美国国会出台了更严格的移民控制法案。

这种滥用智商测试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警觉,最著名的反对者是李普曼 (Walter Lippmann)。1922年,他在《新共和》杂志上与特曼打了一场笔战,李普曼抓住当时智商测试的弱点,批评其简单粗暴的对待复杂的人类智力,总是偏重某些能力,只能得出偏见,容易给个人贴上永久的标签。

当时智商测试值得诟病处甚多。比如早期的斯坦福-比奈测试中,女孩的分数在每个年龄段都高于男孩,这让路易斯·特曼很焦虑,1937年,新版本的测试量表删除了男性得分差的项目,轻轻一动,男孩就和女孩一样聪明了。

1960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风起云涌,智商测试被认为是种族主义的方法,受到活动家的冲击,纽约、华盛顿特区、洛杉矶等市禁止对小学生智商测试,不过随着民众热情的消退,这种激进的禁令很快被取消了。

随后,智商测试不断完善,早期的很多问题已经解决。但接下来,它又面临更大的麻烦:弗林效应。

这是由美国人詹姆斯·弗林命名的现象,它显示,在1930年到1980年间,发达国家的智商测试初始分数一直在上升,比如1932年至1978年,美国年轻人的IQ平均指数提高了14点。弗林效应也出现在发展中国家。1994—1998年间,肯尼亚6—8岁农村儿童的分数增加了11分,这让人怀疑智商测试的稳定性,也与智商测试体现先天智力的观念不符——基因的变化不可能这么快。

目前,多数心理学家将此解释为随着社会进步,教育和营养水平提高,影响了抽象能力的发展,而对于弗林效应本身引起的智商测试有效性讨论,则莫衷一是。

★ 智力测试题目

★ 关于智力测试的进化

★ 智力测试笔试题-蚂蚁篇

★ 早产儿智力评估标准、测试 预防早产儿智力低下办法

★ 智力测试题

★ 测试的作文

★ 测智力脑筋急转弯

★ 元旦晚会智力游戏

★ 《定**》测试

后腰背隐痛是什么原因有哪些 篇5

腰肌劳损的情况常见.另外有时腰椎病也会造成.或有强直性脊柱炎等情况.

腰肌劳损的治疗方法

1.避免过劳、矫正不良体位。

2.适当功能锻炼加强腰背肌锻炼,防止肌肉张力失调,如采取俯卧位,去枕,然后用力挺胸抬头,双手双脚向空中伸展;也可仰卧床上,去枕,头部用力向后顶床,抬起肩部的动作。

3.理疗、推拿、按摩等舒筋活血疗法。

4.药物治疗主要为消炎止痛药、注射皮质类固醇及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局部外用肌松药及镇痛药。

5.封闭疗法有固定压痛点者,可用0.5%~1%普鲁卡因加醋酸强地松龙或醋酸氢化可的松作痛点封闭,效果良好。

6.物理治疗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适当的物理治疗也可以增强治疗效果。目前存在较多的理疗方式,包括电磁、超声波、红外线、激光等,通过声、光、电、热等作用于人体,起到疏筋活络的作用。7.手术治疗对各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病例,可施行手术治疗。

脊椎病的治疗

临床上对脊椎病的治疗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即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是对症状较严重的,经严格的非手术治疗无效,身体尚能耐受手术的病人,非手术治疗临床方法常用以下几种:牵 引:通过外加或者人体自身的重力将脊椎推体之间间隙增宽,这样有利于突出髓核回复,恢复正常椎体排列,松弛韧带紧张,从而减少对脊髓、脊神经根的压迫、刺激。微创疗法:“钩活术”,这种疗法安全有效,它是用中医的原理解除病灶周围的压力和张力,松解粘连的组织、肌肉、韧带、筋膜达到立平衡的作用,最后达到治愈病症的目的。固定制动:通过定型枕、颈围、腰围将颈椎、腰椎固定制动,能减少继续损伤,有利十损伤修复。手法推拿、按摩:通过特种手法将椎体、小关节恢复到正常生理位置及正常生理曲线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

物理治疗: 通过各种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如红外线、磁、电),起到消炎、止痛、加速恢复的目的、对改善临床症状是十分有效的。

封 闭:将药物分布于病患局部,效果比较明显、但不宜长期使用。

中药治疗:星附膏具有较好的疗效。西药治疗:通过服用或注射西药,将药物吸入人体。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

上一篇:县党代会下一篇:碳交易减碳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