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课文

2024-08-11

诗经两首课文(通用8篇)

诗经两首课文 篇1

《诗经》两首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诗歌(又称诗三百),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jì sì]宗庙的舞曲歌辞。《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1、《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2、《诗经》三大内容:风(民间歌谣)雅(宫廷正乐)颂(祭祀歌辞)

3、《诗经》表现手法:赋(对事物直接陈述)比(比喻)兴(即起兴、联想。以其它东西引出所咏之物。)

关关雎鸠(jū jiū),在河之洲。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中小岛上。窈窕(yǎo tiǎo)淑女,君子好逑(hào qiú)。

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参差(cēn cī)荇菜(xìng cài),左右流之。

长短不齐荇菜鲜,顺着水流左右采。窈窕淑女,寤寐(wù mèi)求之。

文静秀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追求姑娘未如愿,醒来梦里意常牵。

悠哉悠哉,辗(zhǎn)转反侧。

相思悠悠情无限,翻来覆去难成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长短不齐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窈窕淑女,琴瑟[sè]友之。

文静秀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长短不齐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

窈窕淑女,钟鼓乐(lè)之。

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1

本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第一章概括内容:发现心仪的姑娘。文中的这位男子,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奠定全篇的基调。第二三章:以缠绵悱恻(内心痛苦无法排遣)之情,道出男子追求未果的爱慕之心与相思之苦。日思夜想,不能须臾忘怀。白天里食不知味,无心做事,而漫漫长夜又只能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苦思冥想不能成眠,这种“为爱而不得其爱,又不忘其爱”的无限情思。概括内容:

为什么要写采摘荇菜的情景? 君子的痴情是如何表现? 4 第四五章:表现这个情窦初开少男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以至于在梦中他与心上人终于相会了,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她,心中充满了欢喜之情和把她取进家门的喜悦和热闹的场面。概括段意:

文中写了男子如何在女子面前表现?突出了什么? 5

全诗的线索是如何的? 6 品读全诗,探究特色:

一、托物起兴:“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极大的作用。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是为了渲染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后文又多次以所爱的人劳动时的优美身姿起兴。

二、重章叠句:强化感情,深化意境,增强节奏感、音乐美。

三、均为四言,题目取自首句,采用一些双声、叠韵字。

小结: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蒹 葭》

蒹 葭 苍 苍,白 露 为 霜。

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所 谓 伊 人,在 水 一 方。

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溯 洄 从 之,道阻 且 长。

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溯 游 从 之,宛 在 水 中 央。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蒹 葭 萋 萋,白 露 未 晞。

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所 谓 伊 人,在 水 之 湄。

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溯 洄 从 之,道 阻 且 跻。

逆着曲水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溯 游 从 之,宛 在 水 中 坻。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蒹 葭 采 采,白 露 未 已。

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所 谓 伊 人,在 水 之 涘。

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溯 洄 从 之,道阻 且 右。

逆着曲水去找她,曲曲弯弯道儿拧。溯 游 从 之,宛 在 水 中 沚。

逆着直水去找她,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1

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主要内容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给人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概括它的美? ①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B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C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②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③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4 《蒹葭》的结构: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写景: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写人: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

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主题: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艺术特色:

1、重章叠句。三章只是通过一字之易,一韵之转,表现了反复咏唱和缠绵无尽的感情。

2、借景起兴。

诗经两首课文 篇2

《邶风·谷风》和《卫风·氓》是诗经弃妇诗中的翘楚之作, 就邶与卫来说, 有人考证, 实为一家。朱熹《诗集传》云:“吴王克商, 分自纣城, 朝歌而北谓之邶, 南谓之鄘, 东谓之卫, 以封诸侯”。从此设三监以督武庚, 不久, 卫国尽得邶鄘之地, 因此, 邶在版图上出现的时间仅为几十年甚至十几年, 因此, 《诗经》中所谓邶鄘之风实际上还是卫风, 至于为何分卫风为三, 自汉以来, 议论纷纷, 就目前而言, 较可信的说法是:卫诗夥多, 几近诗之四分之一, 故编者将部分诗歌散辑于邶鄘之下, 但不论如何, 我们分析的这两首诗, 同出于一地, 这是毋庸置疑的, 这是文章开头首先要说明的一点。

然而卫风, 自两宋以降而至清季, 甚至上溯两汉, 多被经学家讥为“好淫”“多桑间濮上”之音.故而对卫风中所表现的婚姻与爱情的诗篇或托以“刺夫妇之道”, 或冠之刺“淫失”之辞, 实在是大可不必的。

就这两首诗而言, 虽同出一地, 表达的情感却多有不同, 一个是娴静的, 一无疾声怒颜之辞, 尽是殷殷相诉的哀哀之语, 而另一个确是在冷静的痛斥, 更多的是对自己婚姻的反思;一为悲哀之女子, 一为女子之悲哀;读者读之, 不禁要为前者撒一掬同情之泪水, 为后者表现出其的理智所惊叹, 从而发现感性之绵渺, 从而略见独立之人格。但不论如何, 两首诗的内容却都是感伤的, 这便奠定了弃妇诗的大基调, 丈夫的始乱终弃另结新欢而推诿旧妇, 而二女子无论其柔刚, 或曰“不以我屑”, 或曰“无与士耽”, 柔者自哀自之冷落, 刚者独哀士之决绝。是为同根而异体。

然桑间濮上, 自有其儿女风情, 可当风情变为多情, 多情而至移情, 移情最终滥情, 那么这些或柔或刚的女子, 终将会或劝委求全, 或怒骂其无耻, 或悲天泣地, 或断然与之决绝, 然而在读者看来, 不论诗中的女子如何, 却总会有那么一丝一缕甚至无穷无尽的感伤, 让人无法释怀。

2、拆碎婚姻的七宝楼台

《谷风》第一章劝夫以免弃;第二章回思自我之辛劳;第三章写其被弃之愤怒;第四章述其辛劳持家和睦友邻;五六章忆今昔与往昔。而《氓》第一二章便是缠绵的回忆, 第三四章为其痛定思痛之篇, 意欲警戒后人;第五章始述其婚后之不幸;最后一章, 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于百无聊赖, 终无复可言。

翻开这两首诗, 怒气扑面而来, 然而两首诗所抒之怒却不尽相同。《谷风》之怒, 是自心底向外喷发, 最后又尽咽于内, 读者多可想象, 这一刚被见弃的女子混乱的思想尚不清晰, 对丈夫的情思尚剪不断, 欲理还乱, 以谷中之风为发端, 从而回忆着自己的悲苦生活, 这种回忆是没有条理的, 即想即诉, 用于比兴的事物也不断变化;“谷风”“葑”“菲”“荼”“径渭之水”……读者可试想, 这位见弃之妇在路上漫无目的的行走, 心中尚无头绪, 视角在不停的移动意识在不停的变化一方面怨恨着丈夫对自己的毫不体恤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 两人的婚姻并不幸福, “就其深矣, 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 泳之游之, 何有何之, 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 匍匐救之”水之深浅如我承担事之大小, 水之深浅不论, 事之大小不论, 均我一人承担, 最后却“既生既育, 比予于毒”“贾用不售”“以我御穷”。另一方面, 她在想象着新人们“宴尔新婚, 不以我屑”又说“毋逝我梁, 毋发我笱”但这又有何用, 失去了这一切的一切, 就只有怨恨, 然而此女子怨而不怒, 丈夫的残忍背弃, 她却你心存期待, 情到终了, 仍诉说“不念昔者, 伊余来暨”。

从此, 人的自我认识便成为这些女子眼中的“间或一轮”。

而《氓》却不同了, 它比前者多了一份客观与冷静, 从而有人认为, 它似乎不是弃妇诗, 说弃夫诗倒更为贴切, 然而夫弃妇在前, 女子后来的顿悟, 实在是在被弃之后, 归根到底, 它还是一首弃妇之诗, 又与前者不同, 它的回忆多于现实, 然而现实的无情, 终于打断了美好的往昔, 仍是丈夫变心, 仍是自诉哀情, 但此女子的内心却多了一份理性, “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 犹可说矣, 女之耽兮, 不可说矣”, 伫立于桑树之下, 内心顿悟, 不再痴求男子廉价的爱情, 于是发一声“亦已焉哉”, 终结全文, 也终结了自己的感情, 女性的刚强伫立于此, 人类的理性思维在此成熟, 它的理性思考闪烁着人类睿智的光辉, 仅此便足以震慑千古。

3、弃妇诗:悲剧的种子结出的幽怨的花朵

诗经中的弃妇诗作为中国弃妇诗的源头, 为这类诗歌建立了一个极高的起点, 它开创了这类诗歌的两种主要叙事内容, 也是整个女性面临婚姻裂变的两种不同状态, 女性孱弱的哀叹与毅然的放弃, 其分别代表作为《邶风·谷风》与《卫风·氓》, 从此以后, 中国的弃妇诗便少有佳作, 旗鼓相当者少, 超越此二者更少, 但《孔雀东南飞》算是中国诗史上弃妇诗的巅峰, 但这已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仅就《谷风》与《氓》而言, 其深刻意义不单单在于他们反映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夫权制度, 更深刻的代表了人类的两种思维方式:痛的爆发与痛后的冷凝。而后一种无疑更代表了人类独立人格的健全发展, 即:感性与理性的兼而并美。

无论诗歌还是戏剧, 悲剧是其出现的最早形式, 当人类深深的埋下这颗悲剧的种子时, 定然会结出几朵幽艳的花朵, 而弃妇诗, 无疑是这几朵花中最美的, 它不禁让我们思索, 到底是婚姻成就了爱情, 还是爱情成就了婚姻, 或者二者谁也没有成就谁, 他们只不过是骈行的马车, 终究不会走到同一条轨道上来, 但不论如何, 它让我们看到, 最终的受害者只能是那些“拼将一生休, 尽君一日欢”的女子。

参考文献

[1]《诗经选》余冠英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2]《诗经译注》袁梅著齐鲁书社1980

[3]《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1

[4]《古史辨》顾颉刚主编上海古籍1981

诗经两首 篇3

一、《氓》品味鉴赏:

1、解释加点词:

氓之蚩蚩()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其黄而陨()无食桑葚()自我徂尔()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

。今义:)(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

。今义:)(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

。今义:)(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

。今义:)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渐.车帷裳(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2、通假字: 例句假借字本字意义 氓之蚩蚩 将子无怒 于嗟鸠兮 犹可说也 隰则有泮 不可说也

3、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

。今义:)(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

。今义:)(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

。今义:)(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

。今义:))(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

。今义:)(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

。今义:)

4、词类活用:(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

5、一词多义:(1)其: ①咥其笑矣

②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其黄而陨 ③士贰其行

(2)以: ①秋以为期

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③以尔车来)

④以我贿迁(3)于:

①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4)之:

①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②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③氓之蚩蚩//士之耽兮,犹可说也(5)言: ①载笑载言 ②体无咎言

(6)说:

①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犹可说也

6、学成语识文言:(解释成语意思)①夙兴夜寐: ②信誓旦旦: ③白头偕老: ④载歌载舞:

7、文言句式:(翻译下列诗句,尽量保留原诗的韵味)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译文:

②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译文:

8、固定句式

①载笑载言(载„„载„„,固定句式,译为“一边„„一边„„”)②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焉哉,固定结构,语气词连用,可译为“了吧”。)

9、古文化词语: 总角之宴:

10、《氓》是以谁的口吻写的?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叙述了哪些经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诗经》品味鉴赏:

一、填空

1、《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

”)或“诗三百”,《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诗经》主要收集了()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3、《诗经》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故可以说《诗经》奠定了我国诗歌()传统。

4、《诗经》“六义”是指()与赋比兴。

5、《采薇》是属于《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中()部分的。

二、选择

1.《诗经》的作者是()

A.贵族

B.平民

C.各个阶层人士

D.士人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这主要是根据()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A.作者

B.地域

C.内容

D.音乐

3、《采薇》诗中没有表现的思想感情倾向是()

A.对周天子的愤怒

B.对战争的厌恶

C.对和平的向往

D.思乡自伤之情

4、《诗经》收录了大致是()时期的作品。

A、夏代

B、先秦

C、周初至春秋中叶

D、东周5、下列几项与《采薇》中“薇”意义完全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A.时间

B.气节情志

C.饮食

D.音乐

三、简答

1、以你所熟悉的《诗经》篇章说一说什么是赋比兴。

2、《诗经》是怎样的一本书?

3、试分析《采薇》这首诗以“采薇”起兴的表达效果。

4、《采薇》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哪几方面的思想感情?

5、《小雅·采薇》诗中怎样处理国与家关系的?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6、以《采薇》为例说一说《诗经》的艺术特点。

四、论述

1、晋人谢玄视《采薇》末章为“诗三百”中最佳的诗章, 此章何以具有如此的艺术魅力?

2、清人王夫之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之语评《采薇》“杨柳依依”四句的艺术效果。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论述理由.三、《采 薇》同步练习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不遑启居()王事不盬()小人所腓()靡使归聘()....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望风披糜 忧心忡忡 即来之,则安之 世外桃园 B.糜糜之音 纵横驰聘 弥天大谎 人才辈出 C.兵荒马乱 戍马倥偬 仓遑逃窜 箭拔弩张 D.寻物启事 莫名其妙 沧桑巨变 山清水秀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问候 .C.行道迟迟:很晚 .

D.戎马既驾,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 ..

4.下列各组句中,每句都包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A.岁亦莫止/我戍未定 B.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C.彼尔维何/彼路斯何 D.象弭鱼服/小人所腓 5.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二、课文揣摩与拓展

6.《采薇》体现了 7.阅读4、5两章,完成下列题目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简析这四句诗表现的内容及作用的艺术手法。

内容:

艺术手法: 8.阅读下面《诗经》里的一首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秦风·兼葭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②从之,道阻且长;溯游③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凄凄,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兼葭采采,白露未已⑧。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⑨。溯洄

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①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凄凄(同‘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②溯:在水中逆流而行或在岸上向上行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③游:通“流”,直流的水道。④晞(xī):晒干。⑤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⑥跻(jī):升高,意为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⑦坻(chí):水中高地。⑧未已:未干。已,止。⑨涘(sì):水边。⑩右:迂回弯曲。⑾沚(zhǐ):水中高地。

(1)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细读全诗后,选出比较合理可信的一项()A.讽刺秦国君主不用周礼,不能纳贤求士。

B.描写追求“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泛指一般的人。C.描写对朋友(“伊人”)的思念之情。

诗经》两首,《氓》教案 篇4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和本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比兴手法的运用。教法: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选自《诗经》的诗作——《氓》。关于《诗经》的诗作,我们并不会太陌生。我们初中的课文中,有什么课文就是选自《诗经》? 《关雎》、《蒹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不是?还有《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不是?

2、那关于《诗经》,大家又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呢?(利用《名师面对面》的资料链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的体例是按照印了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风”又称“国风”或“十五国风”,是各地歌谣,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导入:《诗经》中有大量爱情题材的诗作,如我们学习过的《关雎》、《蒹葭》。爱情是千百年不衰的话题,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学习《氓》来感受另一类的爱情情节和人物形象。

二、字词正音

学生齐读全文,老师正音。

氓、蚩蚩、淇、愆、将、垝垣、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我贿迁、于嗟鸠兮、说、自我徂尔、汤汤、渐车帷裳、靡、夙兴夜寐、咥、隰则有泮 老师补充多音词:将、裳、渐、载遂

三、朗读品味,感知诗作,引导思考

1、学生讲述初步感知:刚才大家读了全诗,现在大家来说说诗写了什么内容,有哪些基本情节?

明确:这首诗通过“我”的人称来叙述,讲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到婚变的过程,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婚姻悲剧。

2、全诗写了女主人公婚恋的哪几阶段的内容? 明确:恋爱(第一、二章),婚变(第三、四、五章),决绝(第六章)

3、下面,我们进一步来感知全诗,请大家注意情节发展各阶段的感情基调。[逐章朗读(朗读时要注意情感的变化),分章提示,请个别学生翻译] 第一章,提示氓、之、蚩蚩、匪、即、顿丘、愆期、将等字词的意义,“秋以为期”的句式特点(“以秋为期”的倒装)。

第二章,提示垝垣、复关、涕、载、筮、咎、贿等字词的意义,“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的翻译。

问题1:女主人公没有见到男主人公时和见到男主人公时各是什么反应?这前后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前后对比突出了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痴情,瞬息间的喜怒哀乐,只为意中人的来去变化不定。短短十六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恋爱期间女子相思成灾的种种心理。

问题2:这一、二章从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说处于什么阶段?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感情基调如何把握?

明确:恋爱阶段。女子的性格:热情、温柔、痴情。男子的性格:看似忠厚老实:抱布贸丝——醉翁之意不在酒。

女子追忆当年恋爱的甜蜜幸福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所以感情基调应该是热情幸福的。第三章,提示沃若、于嗟、桑葚、说等字词意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的翻译。

第四章,提示而、陨、徂、三岁、汤汤、帷裳、爽、罔极等字词意义,“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翻译。

问题3:这两章为什么都提到桑葚,第三章提到斑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润泽美丽,她和男子的爱情也十分滋润。“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憔悴衰老,她和男子的爱情也逐渐进入枯竭。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兴,劝诫广大女孩子不要和男子沉溺爱情。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问题4:如何理解这“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句话?请大家讨论,先请一位男生来回答,后再请女生回答。(希望男女生不同的理解能激起大家深入全面的思考。)明确: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往往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女子情感专一,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朝三暮四。这是女子在婚后不幸的境遇中,痛感男女在爱情生活上的不平等,向广大的姐妹发出的呼喊,告诫她们千万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第五章,提示靡、夙兴夜寐、遂、至于、咥、悼等字词意义。

问题5:这三章从故事情节来说处于什么阶段?人物给人什么印象?感情基调如何把握? 明确:处于婚变阶段。通过女子的自述,可总结为:女子性格,痴情(三岁食贫)、勤劳、忠贞。男子的性格,对比可知:薄情、贪婪(不知珍惜)、凶恶粗暴。

因为想到婚后生活的艰辛和丈夫的变心和粗暴,所以感情基调应该是深重痛惜、强烈愤慨之感。

第六章,提示隰、泮、总角、晏晏等字词音义,注意“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两句的翻译。问题6:如何理解“淇则有岸,隰则有伴”及“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前者运用了比兴的手法。用淇水有岸,隰则有泮来喻自己对男子的变化无常、用情不专、粗暴凶恶的忍耐是有限度。后者是女子觉醒后的决绝表现。女子的性格:觉醒、坚强、刚烈。

四、再次感知全诗,集体朗读全诗四,引导学生总结

1、全诗通过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运用比兴手法来使语言形象生动,进一步丰富内涵;运用对比手法,包括“我”“氓”对比及人物自身前后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篇5

东莞市光明中学王冬

[单元分析]

本单元学习《诗经》至唐代以前我国古代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诗经》《楚辞》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的现实生活;汉乐府诗和曹操、陶渊明等人的诗歌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读这些古诗,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感知古代社会生活,鉴赏古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诗经》的四言诗,《楚辞》的骚体诗,汉乐府和魏晋的五言诗,是唐代以前的三种诗歌样式。学会诵读这三种样式的诗歌,了解它们的特点,有助于鉴赏这些诗歌。

《诗经》中的《静女》、《氓》采用四言句式,以赋、比兴的手法,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婚姻、恋爱生活,富有写实精神。《离骚》以大胆丰富的想象,热烈奔放的感情,参差错落、定于变化的句式,浓郁的楚国地方色彩的华美语言,抒写了个人的理想追求,创造了神奇瑰丽的艺术世界。《诗经》、《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本单元所选的几首诗,按时代顺序排列,可以看出我国古典诗歌由四言诗发展到五言诗的脉络。

[教学指导思想]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诗歌,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本单元的教学,适宜采用诵读法和比较法,读读,讲讲,议议,背背,从而学会鉴赏。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备课思路]

了解《诗经》。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诗经》的语

言特点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落实有关通假字。把

《静女》和《氓》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

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静女

[教学目标]

1、学习全诗重章叠句的手法。

2、体会诗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3、引导学生对美好爱情的认识。

[教学重点]

分析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掌握诗歌刻画人物

性格的手法。

[教学难点]

通假字的掌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形式]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是什么

意思?(指“文学”)还有其他的例子吗?(“唐宗宋祖,稍 逊风骚”)为什么会用“风骚”来代替“文学”呢,这还得从文 学的源头——诗经和楚辞说起。“风”指“国风”,“骚”指“离 骚”,分别是诗经和楚辞的代表,同时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 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二、关于《诗经》

从初中课文《蒹葭》、《关雎》说起

1、看课文注解①

2、《诗经》体例:

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风雅颂中最有文学价值的是风。风土之音 就是各地民歌,国是地域的意思。颂是在宗庙演唱的祭歌。风:“十五国风”160篇。

雅:分“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3、语言及艺术特色:

① 语言:四言的形式,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② 艺术手法:赋、比、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沪之辞也。”(朱熹)

4、《诗经》的地位

《诗经》对中国的文学史、政治、语言、甚至思想上都起 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孔子对《诗经》有很高的评价。对于《诗 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 于它的特点,则说“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 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孔子甚 至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 深刻影响。孔子认为,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学习讽刺方法,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从而达至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古代,《诗经》还有政治上的作用。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经常用歌诗或奏诗的方法来表达一些不想说或难以言喻的话,类似于现在的外交辞令。诗经开启了中国数千年来文学的先河,亦开创了中国多年以现实主义为主的文学作品。

三、学习《静女》

1、诵读课文。

学生先自行朗读,再听范读,找出所有通假字。

2、反复诵读。

要求在诵读的基础上弄清诗歌内容

4、自由畅谈,检查学生是否读懂的这首诗。

设置以下问题引导点拨:

①《静女》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

②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③这首诗以谁的口吻来写?如何见得?

让学生从文本中找答案,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④这一场约会谁更主动些?

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女主人公的性格方面

⑤女主人公的形象性格如何?是否一个“静”字能概

括?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及“爱而不见”这一细节

描写,概括人物性格。

⑥姑娘两次送给小伙子礼物,第一次是彤管,第二次

是野生的茅草,你认为哪个礼物更贵重?小伙子更喜

欢哪一个?为什么?小伙子对礼物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细读课文,读懂课文,从而

理解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感情。

对于彤管,小伙只说“有炜”,而对于茅草,则是“ 美且异”,并非茅草更为贵重,而是因为茅草是姑娘亲自 到野外采来,“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道出了小伙真心 话。

对于姑娘赠送的礼物,小伙子是“爱屋及乌”。

⑦你如何看待诗中的这场约会?

任学生各抒己见,但要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真挚美好 的爱情。

5、再诵读课文,引导学生归纳本诗艺术特色。

教师小结:《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通过“直陈其事”的 手法,来叙写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和对象。由于选材的真实,描写的细致,表达的风格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 憧憬和热爱,因而它一直流传至今不衰。整个叙事过程,采 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 现了民歌的特色。同《诗经》的其他作品一样,这首诗基本 句式是四言,但“俟我于城隅”“匪汝之为美”是五言,符合语言的自然节奏,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语言美。重章叠句、反 复的咏唱的手法,既开拓了诗的意境,充实了诗的内容,又 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感染力,加强了所要抒发的感情。

6、背诵

四、课外作业

用现代诗或散文或者剧本的形式改写《静女》。

[教学目标]

1、识记文中的通假字、成语。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

3、把握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掌握比、兴的手法。

[教学难点]

女主人公性格的变化。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用具]

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静女》向我们展示了一次甜蜜、愉悦的约会,诗中的姑娘是幸福的,因为她获得了心上人真挚的爱情。然

而,在远古时代的奴隶社会里,是否大部分女子都能如此 幸运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诗经》中另一首诗歌《氓》,看看这首诗中的女子命运与静女是否相同。

二、诵读诗歌,识记通假字。

1、试读

2、范读

3、找出所有通假字

匪――非于――吁说――脱(复习“说”字的通假用法)无――毋泮――畔

4、反复诵读

四、强化识记以下字词

1、读音:

将.(qiāng)子无怒(李白有诗《将进酒》)

载.(zài)笑载言(联系成语“载歌载舞”)

渐(jiān)

汤汤(shāng)

2、古今异义: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年”。

总角之宴.:古义“欢乐”,今义“宴会”。

3、古今同义:

来即.我谋:靠近。如“若即若离”。

贿:财物

以尔车来:你。如“尔虞我诈”。.

女也不爽:差错。如“屡试不爽”(这一成语要讲透)。.

五、反复诵读,对照现代译文,读懂诗歌内容。

忠厚的民,抱布换丝。非来换丝,实为婚事。送你

过淇,直到顿丘。非我延期,你无好媒。请别生气,秋 为婚期。

爬上倒墙,遥望复关。不见你来,眼泪汪汪。见你来 了,又说又笑。你去占卜,话语吉祥。拉你车来,接我和 财。

桑叶未落,叶子肥硕。斑鸠们啊,别贪桑葚。姑娘们

啊,别溺男子。男子沉溺,还可解脱。女子沉溺,不可解脱。

桑叶欲落,枯黄飘零。我嫁你家,吃苦耐劳。淇水波涛,打湿帷裳。我没差错,你却变心。男子无度,感情不忠。

做你妻子,家务全担。早起晚睡,整日苦干。你愿满足,对我粗蛮。兄弟不知,讥笑我憨。静心思考,空自伤感。

原想偕老,今使我怨。淇水有岸,再低有边。少年相聚,尽情欢颜。誓言真诚,未料心变。不念旧情,情绝意断。

六、设置问题,检查阅读效果。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

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2、男女主人公的恋情由谁主动开始?双方态度如何?

3、女子对男子的求婚持何态度?

4、女子被弃的原因是什么?

由此可引导学生从比、兴的角度入手分析。

5、女子的痛苦仅仅来自丈夫的抛弃吗?还有什么?说明

了什么?

目的让学生更细致地阅读课文,文中找答案。

6、女子对被弃最终抱什么态度?

7、你猜猜女子回娘家后会幸福吗?

七、重点讲解“比、兴”手法。

课后练习二

八、识记成语

夙兴夜寐、总角之交、信誓旦旦、二三其德

九、背诵

十、课外作业: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诗歌道听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古称“诗三百”。

B、“风”“雅”“”是《诗经》中的三个部分,“赋”“比”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后人把两者合称为“六义”。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是批我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芤用“风骚”泛指文学。

D、《诗经》又简称《诗》,《尚书》又简称《书》,“五经”是

5指《诗》《书》《礼》《乐》《春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孙老已届八十高龄,仍夙兴夜寐,笔耕不辍。....

B、工作缺乏通盘考虑,目无全牛,顾此失彼,这是许多人不好工....

作的重要原因。

C、他发现运用这种被不少诗人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大白话,居然....

也可以构成诗的美妙意境,让人久久回味。

D、这些年来,他多少次看到那些平日里信誓旦旦,慷慨激昂的人....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文,理清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第一时

教学要点:

学习《卫风•氓》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

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梳理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女子:纯真、热烈、专

一、痴情、温顺迁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结合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五、艺术鉴赏:

板书一:对比的写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婚前:生活幸福,性格热情、温柔、纯真。

女主人公

婚后:受尽屈辱,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板书二: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恋爱——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婚变——沉痛、怨恨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决绝——清醒、刚强

六、思考下列问题

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

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七、作业:翻译诗歌第六章。

第二时

教学要点:

学习《邶风•静女》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巩固上节内容

1、默写《氓》的前两章。

2、描述《氓》中女主人公形象。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

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梳理文叙事线索。

三、探究创新:练习改写《静女》,可以改写成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四大文学体裁中的任意一种!

四、熟读文,当堂背诵。

诗经两首(氓、采薇)达标检测 篇7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愆期(qiān)

垝垣(huán)孔疚(jiù)尔卜尔筮(shì)熏陶渐染(jiān)B、涉淇(qí)夙兴夜寐(sù)咎言(jiū)自我徂尔(cù)匪夷所思(fěi)C、不遑(huánɡ)象弭(mǐ)归聘(pìn)雨雪霏霏(yù)风靡一时(mí)D、桑葚(shân)棠棣(dì)嗟叹(jiē)咥其笑矣(diē)载歌载舞(zài)2.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④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⑧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A.①⑤B.②⑥C.③⑧D.④⑦

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A.何以知之B.何陋之有C.彼路斯何?君子之车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内心痛苦的样子B.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斯:语气词,无实义 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即:就D.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过错 6.下列句子中无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D.岂不日戒,犭严狁孔棘

7.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竭我盈,故克之 A.两个“尔”相同,两个“彼”相同B.两个“尔”不同,两个“彼”相同 C.两个“尔”相同,两个“彼”不同D.两个“尔”不同,两个“彼”不同 8.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③三岁为妇,靡室劳矣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10.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的球队就要获胜了,大批的球迷在周围高声呐喊,信誓旦旦。B.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C.多年来,他夙兴夜寐,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

D.在课堂上,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言者各抒己见,二三其德。

11、默写:18分(1).,子无良媒。,体无咎言。不见复关。(2).《卫风•氓》中描写女主人公热恋时见到氓的高兴心理的诗句,。(3).《卫风•氓》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的诗句。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12、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二十四史”下一个定义。(6分)①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是二十四史的编撰目的。②封建统治者称二十四史为“正史”。③纪传体是二十四史釆用的体例。④对中国四千多年的历史,二十四史所作的记录是比较系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章节选的《诗经》,回答问题。(8分)《诗经•卫风•氓》节选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① 解说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复关”这个词的含义。(4分)

答:

②在本章诗歌中,为什么要刻画女主人公一会儿“泣涕涟涟”,一会儿又“载笑载言”?这样的刻画对全诗来说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浣溪沙(周邦彦)

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①。一番春信入东郊。闲碾凤团②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①云鸠:形容云色如黑色的鸠。江皋:江岸。②凤团:一种名茶。(1)请分析本词第二句中“拖”字的妙处。(3分)

答:

(2)请找出下片中能表现词人情思的词语(至少两个),结合词句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5分)

答:

选择题答案:1——10(60分)

姓名

诗经两首同步练习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愆期(qiān)

垝垣(huán)孔疚(jiù)尔卜尔筮(shì)熏陶渐染(jiān)B、涉淇(qí)夙兴夜寐(sù)咎言(jiū)自我徂尔(cù)匪夷所思(fěi)C、不遑(huánɡ)象弭(mǐ)归聘(pìn)雨雪霏霏(yù)风靡一时(mí)D、桑葚(shân)棠棣(dì)嗟叹(jiē)咥其笑矣(diē)载歌载舞(zài)【解析】 A项“垣”应读yuán;B项“咎”应读jiù,“徂”应读cú;D项“咥”应读xì。【答案】 C 2.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④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⑧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A.①⑤B.②⑥C.③⑧D.④⑦ 【解析】 ①“莫”通“暮”;③“泮”通“畔”;④“尔”通“”;⑤“匪”通“非”;⑦“于”通“吁”;⑧“说”通“脱”。【答案】 B 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解析】 A项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引出另一个话题。C项古义:眼泪;今义:鼻涕。D项今义:名词,雨和雪。古义:下雪,“雨”为动词。【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A.何以知之B.何陋之有C.彼路斯何?君子之车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解析】 C句属于正常语序,无宾语前置现象。【答案】 C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内心痛苦的样子B.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斯:语气词,无实义 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即:就D.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过错 【解析】 “孔”意为“很”。【答案】 A 6.下列句子中无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D.岂不日戒,犭严狁孔棘

【解析】 A项“二三”数词活用为动词;B项“雨”名词活用为动词;D项“日”名词作状语。【答案】 C 7.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竭我盈,故克之 A.两个“尔”相同,两个“彼”相同B.两个“尔”不同,两个“彼”相同 C.两个“尔”相同,两个“彼”不同D.两个“尔”不同,两个“彼”不同 【解析】 两个“尔”都是代词,代指“你”。第一个“彼”,代词,指“那”;第二个“彼”,代词,指“对方、他们”。【答案】 C 8.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③三岁为妇,靡室劳矣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解析】 ①句的“三”是虚指,“三岁”是多年;②句的“三”是实指,“二三”意为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③④两句的“靡”意思都是“无,没有”。【答案】 C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解析】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答案】 D 10.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的球队就要获胜了,大批的球迷在周围高声呐喊,信誓旦旦。B.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C.多年来,他夙兴夜寐,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

诗经两首课文 篇8

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查字典,熟读课文 老师 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

1、范读正音。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

三、共同研讨文意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胆地去追求美丽的姑娘吧。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展开爱情攻势的? 明确: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四、文学常识补充

1、“兴”手法的运用 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绘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恰恰是有共通点的。正如上例雎鸠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试从文中再找几例并分析其共通点。学生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叠句 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五、布置作业

1、选取《关雎》中某一细节描写,发挥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语言流畅。表现出特定的意境氛围。

2、熟读、背诵《关雎》,掌握课下字词注释。第二课时

一、导入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完整的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谁能告诉我,马拉松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路途遥远、艰险,需要耐力和持久的决心、勇气,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努力不放弃„„)《蒹葭》便是描写了对爱人不懈的寻找,让我们来听听这场爱情告白吧。

二、诵读、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1、苍苍 伊人 溯洄 且 溯游 萋萋 晞 湄 跻 坻 采采 未已 涘 沚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三、赏析、思考下列问题组(四人小组合作)

1、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诗人寻找了几处地方? 明确:三处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明确:“长”、“跻”、“右”。

3、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明确:“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四、能力拓展

1、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2、比较《关雎》与《蒹葭》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学生四人小组讨论)(1)都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2)都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参差荇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上一篇:我的家乡云南优秀作文下一篇:新版公文制作与常见问题解决办法